• 沒有找到結果。

2、臺灣經濟穩健復甦,但仍受國際情勢影響

二、經濟與就業情勢回顧與展望

(一)國際經濟情勢回顧與展望

前輸出導向的成長模式,也可為近年因全球景氣趨緩,ILO等力主之工 資導向成長政策,以發展內需來挹注經濟成長之策略思維方向。

至於臺灣2015年之經濟成長表現,國內外經濟機構的預估值,多 較2014年向上成長。根據表1資料,可知主計總處預測值約為3.50%,

仍能維持3%以上的成長率,並較2014年的3.43%增加0.07個百分點;且 多數機構認為2015年之成長表現可較2014年為佳,包括中華經濟研究 院、主計總處、穆迪、Consensus、環球透視機構、國際貨幣基金 (IMF)、 EIU、巴克萊銀行、高盛銀行、星展銀行等。其中,渣打銀行(4.3%)

以及巴克萊銀行(4.5%)之預測值都突破4%,並且以巴克萊銀行於12 月9日發布之4.5%為最高,而以國泰臺大之3.22%為最低,若比較期間 差距,上下之間差距約1.28(巴克萊銀行與國泰臺大)。

不過,仍有若干不確定因素,其中國際因素部分,包括:強勢美 元對全球金融及商品市場的可能影響,歐洲延續通縮以及高失業率之 困境,中國大陸地方債以及供應鏈在地化,以及地緣風險包括如西非 之伊波拉病毒等,都對全球與臺灣經濟都將造成影響。至於國內部分,

則有消費安全問題,及國內投資尤其科技產業之資本支出是否持續擴 張等。

至於臺灣之失業率表現,雖然自2011年起,多在4%以上,在經濟 持續好轉下,2014年平均失業率可望降至3.97%;2015年失業率在經濟 成長持續改善下,可望近一步改善。根據Consensus Forecast於2014年 11月發布之針對近20家預測機構資料,2015年之20家機構平均值約為 3.95%,其中較低預測值為元大寶華投資(3.6%),而預測值較高者為野 村證劵(4.2%)、美國銀行Merrill Lynch(4.2%)。

表 20 主要機構對臺灣經濟成長預測值彙整表

單位:%

預測機構 2014 年 2015 年

國內 機構

中華經濟研究院(2014.12.17) 3.43 [3.46] 3.50 [3.53]

中央研究院(2014.12.15) 3.42 [3.31] 3.38 [3.42]

國泰臺大產學合作團隊(2014.12.15) 3.52 [3.59] 3.22 [3.22]

臺灣綜合研究院(2014.12.11) 3.36 [3.10] 3.43

主計總處(2014.11.28) 3.43 [3.41] 3.50 [3.51]

臺灣經濟研究院(2014.11.6) 3.44 [3.28] 3.48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2014.9.24) 3.57 [3.18] 3.49

預測機構 2014 年 2015 年

國際 機構

亞洲開發銀行(2014.12.17) 3.6 [3.4] 3.6 [3.3]

環球透視機構(2014.12.15) 3.5 [3.5] 3.6 [3.7]

Consensus(2014.11.10) 3.56 [3.3] 3.64 [3.5]

穆迪(2014.10.7) 3%-4% 3%-4%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4.10.7) 3.5 [3.1] 3.8 [3.9]

外資 券商

渣打銀行(2014.12.10) 3.9 [3.9] 4.3

巴克萊銀行(2014.12.9) 3.6 [4.1] 4.5 [4.5]

瑞銀(2014.12.6) 3.8 [4.0] 3.3

美林證券(2014.11.25) 3.4 [3.4] 3.5

澳盛銀行(2014.8) 3.6 [3.1] --

花旗環球證券(2014.8) 3.6 [3.2] --

星展銀行(2014.8) 3.5 [3.3] 3.7

資料來源:整理自機構網頁資料。

表 21 主要機構對臺灣失業旅與 CPI 年增率預測值彙整表

預測機構 2015 年預測值 (單位:%)

失業率 CPI 年增率

中華經濟研究院 (2014.12.17) 3.92 [3.89] 0.90 [1.54]

臺灣綜合研究院 (2014.12.11) 3.94 0.85

主計總處(2014.11.28) -- 0.91 [1.46]

臺灣經濟研究院 (2014.11.6) 3.8 1.17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 (2014.9.24) 3.6 1.5

Consensus (2014.11.10) 3.89 [4.0] 1.65 [1.75]

環球透視機構 (2014.11.15) 3.97 [3.87] 1.47 [1.74]

渣打銀行 (2014.12.10) -- 0.8

瑞銀 (2014.12.6) -- 0.6

穆迪 (2014.10.6) -- < 2%

資料來源:整理自機構網頁資料。

(二)國內就業情勢回顧與展望

回顧103年的國內就業情勢,從前述的的資料可以發現,與102年 相較,103年我國的就業人數增加、失業人數減少、失業率下滑、資遣 通報人數下滑、初次失業認定申請件數減少、勞雇雙方協商減少工時 實際實施人數減少、平均薪資上升,顯示103年國內的就業情勢較上年 改善。展望明年,多數機構預測明年臺灣的經濟成長維持緩慢的復甦,

與今年相近,國內的失業率也將和緩的改善,然而,從部分指標也顯 示我國的就業市場存在許多結構性問題,值得做為未來持續關注或改 善的方向,包括以下四點:

1、103年的短期結構性問題:40-44歲族群失業率上升、20-24歲與25-29

歲青年隱藏性失業者增加、20-29歲以及大學/專科族群的失業率改 善速度相對較慢

就年齡別的就業市場指標而言,根據圖17(a)(e)可以發現,103年 1-11月各年齡層的失業人數均減少或未惡化,失業率也下降,唯獨40-44 歲族群的失業者增加、失業率上升。

另根據圖17(a)(b)(c)(d)則可以發現,20-24歲、25-29歲的失業人數 雖然減少,但就業人數也減少,亦即勞動力減少,但非勞動力卻增加。

經檢視這兩個族群未參與勞動市場的原因發現:103年1-11月20-24歲非 勞動力以「求學及準備升學」人數最多(占88%),但以「想工作而未 找工作且隨時可以開始工作」者增加最多;25-29歲非勞動力也是以「求 學及準備升學人數」最多(占34%),其次是「料理家務」(占30%),

但也是以「想工作而未找工作且隨時可以開始工作」者增加最多。換 言之,103年20-29歲有增加許多「隱藏性失業者」。

(a) 103年1-11月平均失業者 (b) 103年1-11月平均就業者

(c) 103年1-11月平均勞動力 (d) 103年1-11月平均非勞動力

(e) 103年1-11月平均失業率 (f) 103年1-11月平均失業率相對全國 失業率倍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就業失業統計資料查詢系統,民國 102-103 年 11 月。

圖 17 我國勞動市場的年齡別變化:103 年 1-11 月平均與上年同期比較 比較圖17(e)(f)可知20-39歲青壯年的失業率雖有改善,但改善速度 相對全國失業率慢,尤其是20-24歲族群平均失業率相對全國失業率倍 數較上年同期還上升0.06倍,25-29歲族群則上升0.03倍。而40-44歲族 群因失業率較上年同期上升,其相對全國失業率倍數也上升0.06倍。指 出這三個族群的失業改善仍有待加強。

再從圖17(c)也可以發現50歲以上中高齡勞動力與就業人數呈現增 加,而青壯年除35-39歲族群外都呈現減少(35-39歲族群勞動力增加,

係因1979年出生率升高),顯示勞動力邁向老化。

若再從教育程度別來看,圖18(a)可以發現103年1-11月各教育程度 別的失業率均低於上年同期,只有專科是持平。圖18(b)則顯示專科與 大學的平均失業率相對全國失業率倍數卻高於上年,其他教育程度則 低於上年同期,代表專科與大學的失業率改善速度低於全國失業率。

另外,若從教育程度別勞動力與非勞動力變化,也可以發現勞動力結 構朝高等教育發展,而103年1-11月以大學非勞動力增加最多,主要是

「料理家務」者增加。

(a) 103年1-11月平均失業率 (b) 103年1-11月平均失業率相對全 國失業率倍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就業失業統計資料查詢系統,民國 102-103 年 11 月。

圖 18 教育程度別失業率變化:103 年 1-11 月平均與上年同期比較

2、長期失業問題:103年長期失業占失業者比率上升,初次尋職之長

期失業者占長期失業者比率上升

根據主計總處的統計,103年1-11月平均長期失業人數與上年同期 相近,但由於103年1-11月全國失業人數的下滑,以致1-11月平均長期 失業人數占失業者比率上升至16.38%,較上年同期的15.60%增加0.78 個百分點;另外,須特別注意的是,103年1-11月長期失業者中的初次 尋職者較上年同期增加,使得初次尋職之長期失業者占長期失業者比 率上升至25.98%,較上年同期的23.60%增加2.38個百分點,顯示103年 我國長期失業問題並未改善,且有越來越多的初次尋職者落入長期失 業的困境。

回顧今年2月份本月報的專題(探討長期失業的問題),以及整合 其他月份的相關探討,發現我國的長期失業具有如下趨勢:(1)近三 年長期失業人數與占比已逐漸回穩,但仍高於海嘯前的水準,而今年 該比率再度升高;(2)國際比較:臺灣的長期失業問題並不嚴重,但 在惡化中;(3)長期失業的主要族群:25-44歲、大專及以上;(4)長 期失業中的初次尋職者連續兩年增加,今年為第三年增加。

而國際針對長期失業相關的政策經驗,以及國內專家的看法,包 括:(1)德、英、美政策:走向縮減失業給付的方向,一方面減少政 府支出,另一方面降低失業者對失業給付的依賴,以促使失業者積極 尋職與就業;(2)長期失業者遠離職場時間過長,職場知識與技能退 化,較不受雇主青睞;(3)目前主計總處的尼特青年資料,包含尋職 青年、準備考試、等兵役、家務、留學等,不能顯現該族的特徵(歐盟

認為尼特族的特徵為:多是新移民、單親家庭的小孩、偏遠地區的小孩,

或經濟弱勢青年),不利政策研擬;(4)國際勞工組織表示,學徒制的 品質與青年就業息息相關。但我國大企業參與學徒制不多,且產業附 加價值偏低,難有高薪資吸引力,再加上我國文化重升學(文憑)主 義,以及青年價值觀差異,這些都影響我國推動學徒制的成效。

針對此議題,相關的建議包括:(1)學習英國、德國的政策,對 於失業者採取較強勢的作法,整合失業給付、強制工作安排或職業訓 練,以及違反的罰則等進行配套設計;(2)針對弱勢族群(如初次尋職 的長期失業者或長期失業青年),有必要單獨設計協助方案(如強制實施 職業訓練或就業安排),以提升弱勢者的就業技能,並追蹤成效;(3)

如何尋找協助對象:長期失業者可透過勞保等社會保險投保資料的追 蹤來尋找協助對象,至於初次尋職又長期失業者,則可以與大專校院 合作,勾稽畢業生資料與社會保險投保資料來尋找協助對象;(4)宜 專案調查尼特族的特徵,作為政策擬定參考;(5)強化學徒制,或韓 國的雙獲方案(代間工作分享與合作),以協助長期失業青年就業,如國 內推行的師徒制(名師出高徒計畫),不被限制在企業框架以及學制框 架下學習,可多推廣;(6)25-44歲占長期失業者比例相當高,是家庭 主要生計負擔者,這部分可能須與內政部、教育部的社會救助措施相 結合,使兒女教育機會不致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