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4. 高分子太陽能電池 [40]

2-4-1. 操作原理

Fig. 2-10 (a)是目前常見的高分子太陽能電池結構,底層是透光的基板,

如玻璃、塑膠等。接著是ITO(Indium Tin Oxide),為一具導電性的透明玻璃,

當作電池的陽極。再上去是一層PEDOT:PSS 的薄膜,厚約 30―40 奈米,

主要用來當作電洞傳導層(Hole Transport Layer),同時也可以修飾 ITO 表面 使其更平整。再上面一層是電池的主動層(Active Layer) ,通常是用 P 型的 高分子,與N 型的 C60衍生物所組成。最上層則是鋁,為電池的陰極。

*

*

S O O

* *

SO3H

PSS PEDOT

(a) (b)

Fig. 2-10:(a) 一般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元件結構 (b) PEDOT:PSS 分

子結構[40]

高分子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包含數個步驟。首先是高分子受光激發後 形成激子(exciton),激子為一種高能的電子電洞對。然後激子擴散到 P-N 介 面產生電荷分離,形成自由的電子與電洞。最後藉由內建之電場驅使電子 與電洞往兩端電極移動,經外導線形成一個迴路。見Fig. 2-11。

Fig. 2-11:高分子太陽能電池操作原理示意圖。(1)吸光形成激子(2) 激子在P-N 介面間分離(3)載子往兩極移動

2-4-2. 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元件設計

高分子太陽能電子的元件依主動層不同可分成兩類,第一種是雙層結構 (bilayer devices),第二種是塊狀異質介面(bulk heterojunction devices)。

雙層結構(bilayer devices):係指元件的主動層由一層 P 型材料與一層 N 型材料所組合而成,見Fig. 2-12,此結構常見於矽的太陽能電池,但卻不 適用於有機系統。主要是由於有機材料的激子擴散長度(excition diffusion- length)太短,一般有機物其激子擴散長度大約只有 10—20 奈米[41],也就是 當有機物被激發後,激子在移動10—20 奈米之後就會降解回到基態,但有 機薄膜至少要有100—200 奈米的厚度才能將光做有效率的吸收。換而言之 對於雙層結構,整個元件只有在P-N 介面間 40 奈米的區間,激子才有能力

移動到P-N 介面進行電荷分離而產生自由載子,其餘絕大部份的激子都以

光或熱的形式降解回到基態,而元件效率也受到了大幅的限制,所以此結 構只常見於早期的有機太陽能電池文獻。但雙層結構仍有其獨特的優點,

雙層結構在載子的傳導和收集上較另一種塊狀異質介面結構佳,同時其製 程也較簡單和容易控制。

Fig. 2-12:高分子太陽能電池之雙層結構示意圖[40]

塊狀異質介面(bulk heterojunction devices)︰係指元件的主動層是由 P 型與N 型材料混合後製成的薄膜,見 Fig. 2-13。此類結構為目前高分子太

陽能電池的主流,其優點是當兩種材料混合後可形成無數個P-N 介面,激

子在形成後旋即在介面分離產生自由載子。但由於此兩種材料相互混合,

使得主動層缺乏一個完整的內建電場梯度,自由載子生成後只能依著區間 的電場變化移動,造成載子在傳遞上缺乏有效路徑,同時也增加電子與電 洞再結合的機率,故塊狀異質介面結構的載子收集率較低,但整體而言效 率還是高於雙層結構。

因載子只能依著區間電場移動,主動層的微結構成了影響元件效率的重 要因素。有序結構與適當的相分離有助於元件的效率提升,如P3HT/PCBM 的系統,當元件經過退火後會因P3HT 結晶而與 PCBM 產生相分離,可將 效率從3%提升到 5%[42]

Fig. 2-13:高分子太陽能電池之塊狀異質介面元件結構示圖[40]

2-4-3. I-V 曲線與元件效率

太陽能電池可當成一個二極體,當我們對電池施一外加偏壓並測量電流 即可得到一條I-V 曲線圖,Fig. 2-14 為太陽能電池在不照光和照光兩種情形

下的I-V 曲線圖。可發現當電池未照光時,其 I-V 曲線與普通的二極體無異,

但當電池照光後因自身產生電流,導致在未加偏壓時即測得一個數值為負 的電流,短路電流(short circuit current,Isc),係為曲線與 y 軸的交點。隨著 偏壓的增加,電流逐漸減少,直至電流歸零時稱此時的偏壓大小為電池的 開路電壓(open circuit voltage,Voc),係為曲線與 x 軸的交點。在第四象限的

mpp mpp 流,FF 則稱為填充因子(fill factor)。

Fig. 2-14:太陽能電池 I-V 曲線圖。虛線為未照光 的情況。實線為照光的情況[40]

開路電壓(Voc):在太陽能電池中,所能獲得的最大電壓,是由 P 與 N 兩種半導體的準費米能階差(quasi Fermi level)所決定。對於有機系統的太陽 能電池,P 型的準費米能階係指推電子材料的 HOMO,而 N 型的準費米能 階則是拉電子材料的LUMO。

C. Brabec 等人很清楚的指出[43],開路電壓與N 型材料的 LUMO 能階呈 線性關係,見Fig. 2-15(a)。Scharber 等人也報導了 26 種異質介面的太陽能 電池,發現其Voc與推電子材料的HOMO 呈線性關係[44],見Fig. 2-13(b)。

(a)

(b)

短路電流(Jsc):在理想狀態下,短路電流係由光生成的電荷載子密度 (photoinduced charge carrier density)與載子移動速率(carrier mobility)所決 定,可表示成下列公式:

I

SC

= ne E μ

n 是電荷載子的密度,e 是載子電荷量,μ 是載子移洞速率,E 是內建電場

大小。內建電場則是由P-N 介面的能階差質所決定。至於載子的移動速率,

它不僅是材料本身的性質,同時也是元件的變數。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中,

載子的傳導速率會因為有機薄膜的奈米形貌(nanomorphology)而有所改變

[45]―[47]。而有機薄膜的奈米形貌通常決定於薄膜的製備方法,其變因大概有

幾種,如溶劑的種類、溶劑揮發的速率還有基板的溫度及蒸鍍的方法等。

2-4-4. 低能隙高分子應用於有機太陽能電池

Fig. 2-16[48] 為地球表面所接收到的太陽光光譜(AM 1.5),可發現太陽光 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見光區與近紅外光區,以矽晶圓的能隙1.1 eV 來估算 可吸收地表太陽光的77%。大部份的有機半導材料能隙約在 2.0 eV (620 nm) 附近,至多只能吸收地表太陽光30%[41],為了要增加吸光的範圍,我們需 要低能隙的有機半導體材料應用於電池的主動層。

Fig. 2-16:太陽光光譜圖[48]

現今低能隙高分子應用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主要以施體―受體此種共聚 高分子較為常見,由於此種高分子在能階的位置與能隙的大小上具有較佳 的調控性,不像單以芳香族聯環分子聚合之高分子,容易有能隙過低或是 在大氣下易氧化等問題。但施體―受體的高分子仍然有著電洞傳導速率過 低的問題,導致即使已降低能隙增加吸光範圍,但電洞仍無法有效從電池 中傳導出來,因此效率並無顯著的增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