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6 結論:欣賞多元、促進平等

台灣是一個多語言文化的社會,然而其本土語言,尤其是台灣獨特的原住民南島 語,亟需積極復振;在人生而平等、母語之語言權利為基本人權的原則下,台灣更應積 極發展多語言文化政策,無論族群人數的多少均應尊重其語言權利(張學謙,2002:

185),以彌補早先錯誤的「國語政策」所造成的傷害。雖然有學者在二十年前就預測「省 籍」意識將不再是問題(例如,楊國樞、黃囇莉,1986;雷霆、楊國樞,1986),台灣 今天仍明確存在著「族群」問題(王甫昌,2007),而語言問題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焦 點。在這樣的前提下,本文將論述的重點放在台灣外省族群的語言背景、語言發展、與 其語言權利等議題上,嘗試經由客觀的事實與邏輯的論證,打破一些有關外省族群與其 族群語言的迷思,進而建立台灣華語為台灣新生語言的本土地位。本文論證的主要目的 有以下四個。

從語言學上漢語語系的語言分類與地理分佈,加上外省第一代的省籍分佈,我們明 確的證實外省第一代的多語言背景,其中以北京話為母語者不到1%。而外省第二代與 部分本省第二代是在多語言接觸(exposure)的環境下,其中包括第一代使用的「涇濱 北京話」與「涇濱台灣國語」,經由天賦的習得機制發展出的「克里奧爾語」(creole),

「台灣華語」,在台灣俗稱「國語」。因此,對於第三代而言,台灣華語不僅是第一語,

37 有的台灣語言學家則對於台灣華語是否為本土語言顯得十分無奈,例如,洪惟仁(2002:517)認為

「華語已經脫離了純粹標準語的高階語言角色,儼然成為台灣本土語言之一」。

38 該文可於下列「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網址取得:http://www.wufi.org.tw/taibun.htm

也已經是母語。「外省族群是國語母語族群」的這個普遍認知因此是過度簡化乃至是錯 誤的。

因此,語言的特徵無法區隔出外省族群;而同樣的,血緣、本籍、出生地、文化、

與歷史認知等等客觀的因素無一足以界定外省族群。僅存的條件是主觀的:「自認」(有 一群人自認是「外省人」)與「他認」(其他人認為有一群人是「外省人」)。既然是主觀 的認定,「外省人」一詞已不再具有客觀的實質意涵。而「外省人」一詞因為已相當程 度的污名化,有逐漸被「中國人」取代的趨勢。在「四大族群」的區分下,外省族群遂 陷於進退兩難,「退」是接受「中國人」,而「進」但卻也無「進路」,因為閩南族群不 會接納其為閩南、客家族群不會接納其為客家。而「新住民」或「新移民」一詞也已用 來指稱約有四十萬因婚姻來台的人口(黃富順,2006)。因此,「外省族群」短時間內似 乎不得不維持現狀。

面對外省族群的「原罪」問題,本文給予「既得利益」的界定。外省第一代在制度 與政策上確實獲得省籍差異的不平等優勢,而外省第二代則延續了第一代在人口結構於 軍公教等部門的職場優勢,並且在語言上也因為國語政策的因素而享有先天的優勢。然 而,外省族群通婚率高達六至七成的事實意味著外省族群血緣的稀釋,絕大多數的外省 後代帶有一半或更多的本省血統。本文因此提出這個訴求:允許外省族群以其血緣的稀 釋換取其後代原罪的稀釋。而基於外省族群母語及原生文化滅絕以及相當程度融入台灣 社會等事實,本文提出這個訴求:允許外省後代以其原生母語與原生文化做為犧牲祭 品,換取其後代原罪的洗滌。

本文最後論證台灣華語是在台灣獨特的語言生態下所產生的新生語言,已是許多台 灣人的母語和第一語,台灣應接受「台灣華語」為新的本土語言。「國語政策」錯誤的 打壓本土語言,我們應彌補歷史的傷痕;在積極振興閩客及原住民等本土語言的同時,

完全無須再將台灣華語視為本土語言的敵對、將外省族群視為既得利益者。我們無須接 受多元語言即是「語言戰爭」的隱喻39,相反的,一個多語言的文化、一個保障人民語 言權利的社會對其人民是好的(例如,張學謙,2004,2007;李勤岸,2002:99)40, 有益於更進一步的促使族群間的相互接納與和諧(例如,施正鋒,2004a,c;Wang and Motha,2007:62),台灣應該也可以發展出多元語言文化且族群融合之新興民族。我 們引述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束:

39語言接觸必然導致語言競爭或戰爭的相關論述請見洪惟仁(1995,2002)。這是一個很值得廣泛與深入 討論的議題,但是超出了本文的討論範圍。而台灣華語的拼音問題在台灣似乎又是另一場「戰爭」(例如,

洪惟仁,2002);何萬順(2005)則提出一個和解的方向。

40張維邦(2002:429-430)甚至認為在制訂語言政策時應該將英語等重要外語全盤考量在內。游錫堃任 閣揆時提出的「挑戰二0 0 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重點之一就是六年內讓英語成為台灣準官方語言。

「I was once asked why I don't participate in anti-war demonstrations. I said that I will never do that, but as soon as you have a pro-peace rally, I'll be there. 」(Mother Teresa)

「有人曾經問我為什麼從不參加「反對戰爭」的示威。我說我絕不會參 加,但是只要是你有一個「促進和平」的集會,我一定會去。」(德蕾 莎修女)(翻譯為本文作者所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