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BP 和 EPH31 為主發光體之磷光綠光元件

四、 結果與討論

4.4 CBP 和 EPH31 為主發光體之磷光綠光元件

4.4.1

傳統異質接面元件與雙主發光體元件

磷光元件由於主發光體與客發光體彼此之間能量傳遞牽涉電子交換,

能量傳遞距離較短,所以客發光體摻雜濃度通常高於螢光元件,在主發光 體總鍍率會變化的情況下,可能會有較大的影響,並且磷光為三重態放光,

材料間的三重態能階高低關係也需注意。我們製作二個傳統異質接面元件 研究三重態態階對元件效率的影響,其結構為 Device J: ITO/ CF

x

/ NPB (50 nm)/ 11%Ir(ppy)

3

: 100%CBP (30 nm)/ BPhen (45 nm)/ BPhen: 5%Cs

2

CO

3

(10 nm)/ Al 及 Device K: ITO/ CF

x

/ NPB (50 nm)/ 11%Ir(ppy)

3

: 100%EPH31 (30 nm)/ BPhen (45 nm)/ BPhen: 5%Cs

2

CO

3

(10 nm)/ Al,其中 EPH31 為一適合磷 光綠光客發光體 Ir(ppy)

3

之主發光體,實驗結果如圖 4-13。雖然 Device K 有較低的操作電壓,但其電流效率卻明顯低於 Device J,由於材料之三重態 能階順序分別為 EPH31 (T

1

= 2.76 eV) > CBP (T

1

= 2.56 eV) > NPB (T

1

= 2.5

cm

2

V

−1

s

−1

)

[32, 33]

,使得 Device J 之結合區靠近 CBP/BPhen 接面,而減少了 NPB/CBP 接面三重態激發子損失的機率;但在 Device K,EPH31 之傳輸載子 特性為雙載子傳輸(μ

h

~10

-5

cm

2

V

−1

s

−1

≈μ

e

~10

-5

cm

2

V

−1

s

−1

),在 NPB/EPH31 接

Drive Voltage (VDC) Current Density (mA/cm2 )

1000 10000

Luminance (cd/m2 )

0 20 40 60 80 100

Luminous Yield (cd/A)

Current Density (mA/cm2)

Device J

(50 nm)/ 11%Ir(ppy)

3

: 50%CBP: 50%EPH31 (30 nm)/ BPhen (45 nm)/ BPhen:

5%Cs

2

CO

3

(10 nm)/ Al,和 Device N: ITO/ CF

x

/ NPB (50 nm)/ 11%Ir(ppy)

3

: 33%CBP: 66%EPH31 (30 nm)/ BPhen (45 nm)/ BPhen: 5%Cs

2

CO

3

(10 nm)/ Al,

實驗結果和傳統異質接面元件 Device J、K 比較,如圖 4-14。雙主發光體的

Device L 表現出較好的電流效率略高於傳統元件 Device J,但可發現隨著

L u m in o u s Y ie ld ( c d /A )

Current Density (mA/cm2)

Device J

50 cd/A(在 20 mA/cm

2

下)。

L u m in o u s Y ie ld ( c d /A )

Current Density (mA/cm2)

Device K

能往以 EPH31 為主的發光層推移,幫助三重態激發子侷限在發光層內,並

1.0 Device Q:

CBP EPH31 Total host Ir(ppy)3

Time (s)

Deposition rate (Å/s)

0.0

Deposition rate (Å/s)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Thickness (Å )

Concentration (%)

Concentration (%)

10.8%

Luminous Yield (cd/A)

Current Density (mA/cm2)

Device K Device L Device O Device Q

(c)

圖 4- 16、Device Q 發光層(a)之 CPB、EPH31 的鍍率-時間記錄;(b)濃度-厚 度分佈;(c)元件電流效密-電流密度圖

4.4.3

元件操作壽命及效率討論

接面載子累積會影響元件的穩定性,我們固定初始亮度為 5000 cd/m

2

量測 Device J 至 Device Q 之元件壽命。如圖 4-17(a),在傳統異質接面元件 及雙主發光體元件 Device J 至 Device N 裡,可發現元件之操作壽命與發光 層之 CBP 比例有關,當發光層為 100%CBP 時,元件壽命最差,隨 CBP 比 例下降,元件操作壽命逐漸提升,我們認為因 NPB/CBP 接面之 HOMO 能 階差距達 0.7 eV,易使電洞產生累積,因此隨 CBP 在發光層所佔比例下降,

電洞累積改善,元件壽命也跟著改善,並且 CBP 材料隨時間操作產生劣化 造成不穩定性

[34]

,所以隨 CBP 在發光層所佔比例下降,元件壽命也隨之上 升。在元件效率方面,因 NPB 與 EPH31 之間三重態激發子的流失,使得若 發光層中 EPH31 比例提高,雖改善元件壽命,但元件之電流效率則會產生 下降,Device J 至 Device K 無法同時擁有好的元件操作壽命及不錯元件電 流效率。

加入 TCTA 作為阻擋層雖然能幫助侷限三重態激發子於發光層內,大 幅 提 高 元 件 之 電 流 效 率 , 但 元 件 結 構 使 用 層 數 增 加 , 各 層 材 料 之 HOMO/LUMO 能階所造成的能障,提高異質接面載子累積的機率,使元件 操作壽命受到影響,如圖 4-17(b),因此 Device O 與 P 之元件操作壽命皆低 於 Device K,又 Device P 之 TCTA 厚度為 10 nm,成膜性較佳,更容易阻 擋載子於接面上,使 Device P 之元件操作壽命低於 Device O;而 Device Q

為漸進式發光層結構,能夠不需使用額外阻擋層來侷限三重態激發子,並

圖 4- 17、元件操作壽命量測(a)Device J、K、L、M 與 Device N;(b) Device K、

O、P 及 Device Q

之材料改善,使元件同時擁有高效率及好的元件壽命,並且不需阻擋層。

Device J 至 Device Q 在 20 mA/cm

2

下的效率整理於表 4-6。

3.0 4.5 6.0 7.5 9.0 10.5 12.0 0

20 40 60 80 100

C u rr e n t D e n s it y ( m A /c m

2

)

Drive Voltage (VDC)

Device J Device K Device L Device M Device N Device O Device P Device Q

G-EML Mixed TCTA

HJ

圖 4- 18、元件操作壽命量測

表 4- 6、Device J 至 Device Q 之元件在 20 mA/cm

2

的電激發光表現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