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Facebook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Facebook

ㄧ、Facebook 簡介

Facebook 由 Mark Zuckerberg 於 2004 年所建立。不同於其他的社群網站,

Facebook 一開始創立時就以大學生作為目標利基市場(Boyd & Ellison, 2007), 其創立動機是希望為哈佛大學的學生建立「線上通訊錄」,希望能藉此讓新生們 認識聯繫,其簡單明瞭的介面,讓使用者可以快速上手、方便與朋友聯繫溝通,

故一推出後立即在學生族群中快速擴展。

一開始,Facebook 只開放給擁有 harvard.edu 電子信箱的人註冊使用,僅花 了兩個禮拜時間就有過半數的哈佛學生申請使用(何宛芳,2007;何旭 如,2007)。 2005 年九月開始開放給高中生加入,直到 2006 年九月開放給一般使用者,在這 短短兩年期間,Facebook 已廣泛流行於全世界的學生族群。

Facebook 的使用人數從創立至今成長顯著,平均每六個月會員數就加倍成 長。根據 Facebook 官方資料顯示,至 2010 年 7 月,在全球累積約五億有效用戶。

在台灣,Facebook 使用人數也成長驚人。台灣第一大社群網站─無名小站,經營 十年以來累積了六百五十萬名會員,Facebook 在台灣僅花一年時間就已擁有五 百萬名會員,台灣平均每兩個上網人數,就有一個人擁有 Facebook 帳號(王宏 仁,2010)。

除了使用人數急速上升,快速延展 Facebook 的廣度之外,Facebook 網站的 黏姓也驚人。王宏仁(2010)指出,臺灣網友每月瀏覽 Facebook 的平均時間超過 8 小時,比瀏覽第一大網站─Yahoo!奇摩多出 2 小時;而創市際(2009)10 月 的調查發現,Facebook 單月網頁瀏覽數為 38 億次,是 Google 的 8.4 倍,PChome Online 的 13 倍,從這些數據可以推估對台灣網友而言,使用 Facebook 已成為上 網的主要活動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二、Facebook 介面介紹

Facebook 提供使用者多樣的溝通方式與朋友互動,本研究將 Facebook 的首 頁介面功能依人際互動方式不同來做區分,分成主動分享、塗鴉牆互動、應用程 式互動與即時通訊四大塊,以下針對此四類行為進行解說:

(一) 主動分享:使用者可透過此部分的功能與朋友分享自己的消息,除了文 字訊息之外,也可放入圖片、影片等呈現訊息,吸引友人與之互動。

(二) 塗鴉牆互動:使用者透過 Facebook 介面中的動態消息觀看其他友人的 主動分享的最新動態,包括新貼的文章、上傳的影片、在誰的檔案裡留言、

玩了什麼新的應用程式,使用者都可在動態消息中看到,也可點選連結與 朋友進行互動,而若朋友在你的檔案、塗鴉牆上留言,動態消息也會在左 上小框進行通知。

(三) 應用程式互動:使用者可以透過此部份去搜尋有趣的心理測驗使用,並 將使用的結果張貼至塗鴉牆做自我呈現或與朋友進行互動,抑或是點選進 入互動遊戲,與玩該遊戲的共同朋友進行較輕鬆的互動。

(四) 即時通訊:此區塊會顯示出同時間也在線上的 Facebook 朋友,使用者 可以直接點選朋友進行對話。

圖 2.3.1 Facebook 首頁介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以上是使用者在 Facebook 首頁中主要進行的人際互動方式,在之後本研究 會有更深入的分類。

三、內外向人格特質與 Facebook 使用動機

在 Facebook 快速竄紅的狀況下,學術界開始針對 Facebook 進行多方面的研 究,由於本研究感興趣的是內外向人格特質與 Facebook 使用動機與行為之間的 關係,因此僅針對 Facebook 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及相關內外向人格特質研究進 行討論。

在 Facebook 使用動機部分,Joinson(2008)研究發現七種主要 Facebook 使 用動機:與既有朋友保持聯繫、認識新朋友、觀看與分享照片、娛樂、社交調查、

社交網絡瀏覽與觀看動態消息,其中大致可分成維持既有關係、發展新人際關 係、分享生活與社交監督四類;Valenzuela、Park 與 Kee(2009)則認為自我建 構、資訊需求、消遣娛樂與歸屬感為主要 Facebook 使用動機。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知,對使用者而言,Facebook 是一個能與朋友互動、發 展人際關係、尋求娛樂與自我表達的重要場所。本研究整理相關 Facebook 使用 動機研究後,發現與人際互動相關的 Facebook 使用動機,主要有三種:社交維 持動機、社交補償動機及社交娛樂動機,以下分別詳述並說明內外向人格特質與 此三種使用動機之間的關係。

(一) 社交維持動機─維持既有人際關係

Ellison 等人(2007)研究發現 Facebook 使用與維繫線下既有人際關係間有 強烈連結,特別是在弱繫(weak tie)關係的維持上,Lewis 與 West(2009)也 指出,在 Facebook 上,使用者可以同時與不同程度的朋友維持關係,從非常親 密的友人到點頭之交。而透過 Facebook 的塗鴉牆對話、禮物傳送等,不斷累積 淺層的互動,讓弱繫關係得以維持。而其他研究也發現 Facebook 等社群網絡的 出現,讓人們將線下的人際關係帶到線上來維繫(Chi, Chan, Seow, & Tam, 20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Valenzuela et al., 2009)。

除此之外,多項 Facebook 使用動機研究皆指出,維持既有人際關係是最主 要的 Facebook 使用動機(Ellison et al,2007; Joinson, 2008; Sheldon, 2008; Lewis &

West, 2009; Pempek, Yermolayeva & Calvert.,2009; Hoadley, Xu, Lee & Rosson, 2010)。使用者將生活中既有人際網絡帶到 Facebook 上進行維持,透過 Facebook 多樣的方式與朋友溝通互動,從私下單獨互動到公開對話,利用動態消息了解朋 友們的近況,組織安排約會等,讓使用者得以在 Facebook 平台上同時維繫不同 親密程度的友誼關係。

而從前面文獻探討得知外向特質的使用者透過網路進行人際互動的主要動 機,就是希望透過網路與日常生活中既存的人際網絡進行互動,進行彼此關係的 維繫,Orchard 與 Fullwood(2010)因此推論在 Facebook 上的人際網絡多是線下 已認識的朋友,外向特質的使用者可藉由 Facebook 與其線下朋友互動,進行關 係維持。因此本研究推衍出假設 H1a 如下

H1a: 人格特質越趨近於外向的 Facebook 使用者,其使用 Facebook 的『社交 維持』動機就越強。

(二) 社交補償動機─加強既有人際關係

簡士超(2010)指出,在 Facebook 這類主要以維繫既有人際關係為目的的 社交網絡網站,使用者得以透過與線下已建立的人際網絡進行不同於現實生活中 的自我呈現,又因為觀看對象與使用者的高度相關,使用者在網路上所揭露的內 容也更容易得到認同,進而加強既有人際關係。

對內向特質的使用者而言,雖然 Facebook 的人際網絡主要以線下友人為 主,但使用者可藉由 Facebook 進行線下人際關係的彌補,透過 Facebook 呈現更 真實的自我,發表更多自己想法讓朋友了解、認同,進而加強既有人際關係。Tosun 與 Lajunen(2010)發現,對於日常生活中人際互動不滿足的個人,會傾向透過 社交網絡網站去滿足此方面的需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本研究認為內向特質的 Facebook 使用者,傾向與線下生活中既存的朋友在 Facebook 中進行較線下生活更深入的人際互動,以補償其線下人際互動的不足,

並透過 Facebook 加強彼此的人際關係。因此推衍出假設 H2a 如下:

H2a: 人格特質越趨近於內向的 Facebook 使用者,其使用 Facebook 的『社交 補償』動機就越強。

(三) 社交娛樂動機─遊戲與趣味性人際互動

娛樂(entertainment)一直以來就是網站使用的動機之一(Peter, Valkenburg,

& Schouten, 2006),在 Facebook 上,研究也發現娛樂是 Facebook 的使用動機之 一(Lewis & West, 2009; Sas, Dix, Hart & Su., 2009; Sledgianowski & Kulviwat, 2009),而 Facebook 能帶給使用者娛樂感主要有兩部分:遊戲以及人際互動。

在台灣,Facebook 遊戲十分流行,除了讓 Facebook 在短短一年中成為台灣 流量前三大網站之外,Facebook 上的遊戲「開心農場」也常常登上新聞版面。

而 Facebook 上的小遊戲,除了可以讓使用者沉浸其中、宣洩壓力之外,能透過 遊戲進行人際互動是讓更多人使用的原因(簡士超,2010)。由於遊戲在虛擬世 界中進行,使得玩家得以在其中進行平常在現實世界中所不敢做的事情(林培 淵,2007),例如在開心農場(Happy Farm)裡面,玩家通常會去偷竊其他同樣 有玩該遊戲的朋友所種的蔬菜水果;或者能藉由遊戲與其他朋友進行情感交流,

例如在寵物社會(Pet Society)中,玩家可以拜訪其他朋友的寵物,進行擁抱、

跳舞、聊天等行為,也可以做贈送禮物等互動,這樣同時結合遊戲與人際互動的 特色,讓使用者除了獲得娛樂感之外,也得以用與現實生活中不同的虛擬角色和 朋友進行互動,是 Facebook 遊戲受到歡迎的主要原因,也是使用 Facebook 的動 機之一。

Faccebook 遊戲本身除了可以娛樂使用者之外,遊戲中能與朋友互動的功能 更提供使用者另一種有趣的關係維繫方式。此外,Facebook 介面上的人際互動 功能也可滿足使用者的娛樂需求,Lewis 與 West(2009)指出,Facebook 上的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際互動是輕鬆好玩的,在上面的溝通互動是沒有壓力且令人開心,Sas 等人(2009)

研究亦發現 Facebook 的使用者透過在他人塗鴉牆、照片等留下幽默的評論,或 在自己的檔案中自娛娛人進而得到娛樂的滿足感。

由上述 Facebook 娛樂動機研究整理中可發現,Facebook 遊戲除了讓使用者 宣洩壓力之外,還讓使用者與線下人際網絡進行不同形式的互動,並從中得到娛 樂感。此外,在 Facebook 一般介面上的溝通互動,因為輕鬆有趣,也可以滿足 使用者娛樂的需求。

而在內外向人格特質與社交娛樂動機相關研究中,目前在 Facebook 相關研 究中尚未有研究進行探討,然回溯早期文獻發現,娛樂是網路使用動機之一(Peter et al., 2006 ),而外向特質的人較喜歡追求娛樂刺激( Eysenck & Eysenck, 1991),傾向使用與娛樂相關的網站(Teng, 2008)。

林素真、林麗娟、方士杰與陳建智(2009)研究人格特質與部落格使用發現,

外向特質的個人傾向透過部落格從事人際互動,並獲得「娛樂消遣」的滿足。由 此可知,外向特質的使用者除了會透過網路進行人際互動以便維持其人際關係

外向特質的個人傾向透過部落格從事人際互動,並獲得「娛樂消遣」的滿足。由 此可知,外向特質的使用者除了會透過網路進行人際互動以便維持其人際關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