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Open Access期刊影響係數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Open Access期刊影響係數之相關研究

這些年來,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出版業的版圖出現了重大變化,OA 相關議題不斷地被提出,作者可經由個人的網站、學科典藏庫或機構典藏庫等不 同途徑典藏個人著作,如此一來,任何人都可以經由網路免費獲得所需的文獻,

此外,OA期刊的數量亦穩定地成長,在OA期刊發展方面,包括將現有的期刊轉型 為OA期刊、或是直接發行新的OA期刊(如:BMC和PLoS),更有許多出版社(如 Springer和Elsevier)採行雙軌出版制,此方法是讓作者可自由選擇額外支付費用,

讓單篇文章可公開取用的彈性做法,類似型態還包括某些重要文章免費而其它文 章需要付費,或是剛發行時需付費,但過一段時間後可免費取用等多種混合出版 類型,以上皆可證明OA逐漸引導學術傳播邁向了一個新的發展。

目前國內有關OA的研究主要可分為兩方面:一方面著重於公開取用的發展、

出版與館藏建立等,例如針對公開取用的現況與發展進行分析(陳亞寧,2004)、

對公開取用學術出版模式的探討(邱炯友、蔣欣樺,2005)、對館藏發展與服務的 衝擊(陳亞寧,2006)、探究OA對圖書館電子資源規劃之影響(黃瑞娟,2006)、開 放近用運動的緣起與發展(毛慶禎,2007)、探討OA期刊對大學醫學圖書館電子期 刊管理的影響(陳素娟,2007)、OA期刊對學術傳播系統的影響(吳紹群、吳明德,

2007),及針對OA文獻之資訊組之與取用管道進行分析(吳紹群,2008)等。而 另一方面則是以作者做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他們對於OA的看法與態 度,包括瞭解台灣圖資學期刊作者對OA看法(莊正德,2007)、針對物理研究人員、

探討電子預印本對學術傳播的影響(吳瑩月,2007),以及針對物理學期刊讀者及 作者進行OA期刊利用的探討(黃勵立,2008)等。

對於作者而言,OA的興起為學術傳播體系帶來新的出版模式,同時也帶來許 多疑慮,而無論願意或不願意將論文出版於OA期刊,作者們共同關心的議題都在 於OA期刊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s, IF)、文章的品質或同儕審查問題上(吳瑩

月,2007;莊正德,2007;黃勵立,2008)。

學術界常以一篇文章被引用的次數來評斷該篇文章品質的優劣,被引用次數 越多,代表文章的品質越好、研究成果與學術的影響力越高,而該作者的學術聲 望當然也跟著提升,作者撰寫論文並不單純為了稿費報酬,最大的無形收益乃在 於獲得同儕的認可與尊敬。OA的支持者表示文章透過免費的公開存取能提升能見 度、可增加潛在的讀者數量,因此其影響力也會跟著水漲船高;其他反對者則認 為由長期來看,透過傳統的商業型態出版的文章,其品質較能被兼顧。所以,如 果能證明OA比TA能獲得更多的被引用次數,那麼就有令人信服的論點可說服學者 或研究人員支持OA行動。

根據 ISI 於 2004 年發佈的報告中顯示,當時已收錄近 200 種 OA 期刊,另外,

為瞭解免費的 OA 期刊的影響力為何?該研究報告針對自然科學領域 148 種 OA 期刊的影響係數進行調查,結果整體來說,將近有 66%之期刊(98 種)的排名低 於 50%,只有 6%之期刊排名在 91%以上。若以醫學(Medical)、生命科學(Life Science)、數學和工程學(Mathematics &Engineering),以及物理學和化學

(Physics & Chemistry)四大學科領域來看,可發現其結果隨著學科領域的不同 而有所差異,數學和工程學類期刊有最高百分等級的比例較高(26%)(Testa &

McVeigh, 2004)。另外從 1999 至 2002 年間公開取閱期刊被引用的狀況來看,OA 期刊其文獻引用方式與傳統期刊並無明顯的差異,僅在文獻引用速度稍為較快。

同年 10 月,被納入分析的 OA 期刊增加到 239 種,並針對其影響係數和立即指數 (Immediacy Index)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物理學、工程及數學等學科領域 OA 期刊 普遍具有較高的影響係數,雖然大部分 OA 期刊的影響係數並不高,然而它們卻 具有較高的立即指數(McVeigh, 2004)。

程維紅和任勝利於 2006 年 1 月與 7 月,先後針對《2005 年版中國科技期刊 引證報告》所收錄的 1608 種中國科技期刊的 OA 狀況進行研究調查,分別對 OA 期刊數量與上線方式、OA 期刊開放全文的特性及 OA 期刊學科分佈與影響力進行

統計分析。其調查結果顯示:在這 1608 種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2006 年 1 月 OA 期刊有 167 種,7 月減少至 143 種,並顯示出不穩定的狀況,其中 OA 期刊數最 多的學科為醫學(27 種),OA 與非 OA 期刊平均影響係數分別為 0.581 和 0.373,

立即指數則分別為 0.081 和 0.051,相較之下,OA 期刊表現比非 OA 較為出色。

其研究亦表示 OA 期刊上線出版多在 100 期以下,網站資訊量不足,很難在相關 研究領域取得顯著的影響。(程维红、任胜利,2007)。

Shu-Kun Lin 於 2007 年針對國際分子多樣性保護組織(Molecular Diversity Preservation International, MDPI)出版的 Molecul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和 Sensors 三種期刊的影響係數,以及 OA 和非 OA 文章被 引用次數進行研究調查,在 2005 年和 2006 年採用雙軌出版制,對那些願意付費 出版支援 OA 的作者可提供完全開放存取,結果發現 2005 年前兩種期刊中的半數 文章為非 OA 文章(以密碼保護),則期刊的影響係數均會降低,此外非 OA 文章 的被引用次數亦明顯地比 OA 文章較少,而對照組 Sensors 期刊則是僅有少量的 文章為非 OA 文章,其影響係數僅些微地減少(Lin, 2007)。根據 2009 年的報告 指出,於 2007 年年初,實施完全 OA 的出版策略後,原本受影響的期刊影響係數 開始穩定地持續增加(Lin, 2009)。

Kayvan Kousha 和 Mahshid Abdoli 採用三種方法,以文章和期刊兩面向來評 估 OA 農業研究是否具有引文優勢。自 2005 年 ISI-indexed 農業期刊取出 400 篇 樣本,比較自我典藏與非 OA 文章的被引用次數;比較 2005 年至 2007 年 OA 與 非 OA 農業期刊的影響係數;再從 2005 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 FAO)隨機各抽取 100 篇 OA 與非 OA 刊物來應證引用影響力。研究方式則使用 ISI 和 Scopus 資料庫計算被引用次 數,並利用 Google 和 Google Scholar 查找自我典藏的文章。結果顯示自我典藏 的農業文章比非 OA 文章更具有明顯的引用優勢,400 篇隨機抽取的樣本中,約有 14%是 OA,平均被引用次數有 4 次,而非 OA 文章平均是 2 次。但 OA 農業學術

期刊在 2005 年-2007 年平均影響係數是 0.29,明顯低於非 OA 期刊的 0.73。而在 糧農組織出版品中則發現同一年度裡,OA 平均有 17.4 的被引用次數,而非 OA 平均僅有 0.28。整體而言,OA 對個別文章而言較具優勢(Kousha & Abdoli, 200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