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資料

第五節 P ASTEUR 象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第五節 Pasteur 象限

首先,我們利用台灣大專校院科系別專任教師資料與Scopus 期刊論文資料,

透過式(6)計算學校標準化期刊論文指標,接著利用 IncoPat 取得大專院校專利數 資料,即可描繪出台灣大專院校的Pasteur 象限,如圖 6。24 整體而言,平均每 年每位專任教師一共產出約0.026 個專利、0.44 篇期刊論文,其中,遠東科技大 學產出最多專利,陽明大學則有最高的標準化期刊論文指標。在138 間學校中,

共有17 間學校為 Pasteur、8 間學校為 Star、32 間學校為 Edison,為詳細學校分 類呈現於附錄 7-1。

由於中國科系別資料限制,我們無法區分雙一流大學中,每個科系的專任教 師數,因此針對中國期刊論文劃分標準,我們改為所有雙一流大學的平均數,除 此之外,我們以高等學校科技統計彙編中各校研究發展人員作為替代專任教師變 數,最終結果呈現如圖 7。25 整體而言,平均每年每人共產出 0.043 個專利、0.41 篇論文,中國石油大學產出最多專利,中國科技技術大學則有最高的標準化期刊 論文指標。在134 間學校中,共有 36 間學校為 Pasteur、16 間學校為 Star、16 間 學校為Edison,為詳細學校分類呈現於附錄 7-2。

最後,透過式(7)我們可得台灣、中國各類型學校研發之外溢效果。

24 大專院校科系別專任教師數資料來源為教育部統計處 2010 年至 2019 年,由於資料限制,在 整體外溢效果的150 間學校樣本中,僅有 138 間學校納入計算。

25 高等學校科技統計彙編年份包含 2003 至 20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圖 6、台灣大專校院 Pasteur 象限

資料來源:IncoPat、Scopus、本文整理

圖 7、中國大專校院 Pasteur 象限

資料來源:IncoPat、Scopus、本文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第二節 中國研發外溢效果

表 5 為中國產學研發模型與學門研發模型之迴歸結果,中國最終樣本共有 3,272 間廠商,資料年份自 2005 年至 2013 年,對於中國廠商,我們研究其對廠 商研發生產力表現的影響。

第一欄為控制變數與研發生產之關係。第二欄考慮整體學校與研究機構之研 發外溢效果,結果顯示兩者研發外溢效果皆有正向的外溢效果,其中,學校的外 溢效果大於研究機構的外溢效果,由此可見中國雙一流學校之研發行為對於中國 廠商影響相當大,其印證了文獻所提及中國廠商嚴重依賴學校的技術創新能力。

第三欄則為依據 Pasteur 象限分類學校研究性質,結果發現皆不顯著,我們認為 其原因為劃分各類型大學時,由於資料限制,無法區分各科系專任教師數,僅以 學校研究發展人員數替代,忽略了每個科系論文價值的不同。最後,第四欄則研 究兩大學門之研發外溢效果,我們發現兩大學門外溢效果皆為正,其中,廠商較 偏好社會科學。

Baba, Y., Naohiro, S., & Sedita, S. R. (2009). How do collaborations with universities affect firms’ innovative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Pasteur scientists” in the advanced materials field. Research Policy, 38(5), pp. 756–764.

Bloom, N., Reenen, J. V., & Williams, H. (2019). A Toolkit of Policies to Promote Innov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 33(3), pp. 163-184.

Bloom, N., Schankerman, M., & Reenen, J. V. (2013). Identifying Technology Spillovers and Product Market Rivalry. Econometrica, 81(4), pp. 1347-1393.

Brehm, S., & Lundin, N. (2012).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1(8), pp. 837-852.

Chen, C., Hu, J., & Yang, C. (2011).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R&D efficiency of multiple innovative outputs: The role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13, pp. 341–360.

Chen, C., Hu, J., & Yang, C. (2013). Produce patents or journal articles? 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of R&D productivity change. Scientometrics, 94, pp. 833–

849.

Cohen , W. M., Nelson, R. R., & Walsh, J. P. (2002). Links and Impacts: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Research on Industrial R&D. Management Science, 48(1).

Hsu, P. (2011).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pillovers and Stock Returns. Retrieved from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1458011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1458011

Huggins, R., & Prokop, D. (2017). Network structure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A study of university–industry ties. Urban Studies, 54(4), pp. 931–952.

Jaffe, A. B. (1986).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Spillovers of R & D: Evidence

from Firms' Patents, Profits, and Market Valu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5), pp. 984-1001.

Kafouros, M., Wang, C., Piperopoulos, P., & Zhang, M. (2015). Academic

collaborations and fir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China: The role of region-specific institutions. Research Policy, 44(3), pp. 803-817 .

Li, D., Azoulay, P., & Sampat, B. N. (2017). The applied value of public investment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Science, 356(6333), pp. 78-81.

Ponds, R., Oort, F. v., & Frenken, K. (2009). Innovation, spillovers and university–

industry collaboration: an extended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10(2), pp. 231–255.

Qiu, S., Liu, X., & Gao, T. (2017). Do emerging countries prefer local knowledge or distant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 of university collaborations on local firms.

Research Policy, 46(7), pp. 1299-1311.

Rassenfosse, G. d., & Seliger, F. (2020). Sources of knowledge flow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nations.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47(1), pp. 16-20.

Shi, X., Wu, Y., & Fu, D. (2020). Does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improve innovation 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 Economic Modelling,

86, pp. 39-53.

Stokes, D. E. (1997). Pasteur's quadrant: Ba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Younge, K. A., & Kuhn, J. M. (2016). Patent-to-Patent Similarity: A Vector Space

Model. Retrieved from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2709238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270923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附錄 3 - 1、台灣專利局歷年學校與研究機構專利 IPC 主部分佈

附錄 3 - 2、台灣專利局歷年廠商專利 IPC 主部分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附錄 3 - 3、台灣專利局國外專利 IPC 主部分佈

附錄 3 - 4、台灣專利局歷年個人與其他專利 IPC 主部分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附錄 4 - 1、中國專利局歷年學校與研究機構專利 IPC 主部分佈

附錄 4 - 2、中國專利局歷年廠商專利 IPC 主部分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附錄 4 - 3、中國專利局歷年廠商專利 IPC 主部分佈

附錄 4 - 4、中國專利局歷年個人與其他專利 IPC 主部分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附錄 5 - 1、台灣專利局歷年學校與研究機構專利產業分佈

附錄 5 - 2、台灣專利局歷年廠商專利產業分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附錄 5 - 3、台灣專利局歷年個人與其他專利產業分佈

附錄 5 - 4、台灣專利局歷年國外專利產業分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附錄 6 - 1、中國專利局歷年學校與研究機構專利產業分佈

附錄 6 - 2、中國專利局歷年廠商專利產業分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附錄 6 - 3、中國專利局歷年個人與其他專利產業分佈

附錄 6 - 4、中國專利局歷年國外專利產業分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附錄 7 - 1、台灣大專校院 Pasteur 象限分類

Pasteur Star Edison

中原大學 大同大學 中興大學 屏東科技大學

中央大學 台南大學 中華大學 崑山科技大學

中山大學 東華大學 大葉大學 建國科技大學

中正大學 東吳大學 宜蘭大學 弘光科技大學

元智大學 慈濟大學 大華科技大學 彰化師範大學

交通大學 臺北大學 中華科技大學 慈濟科技大學

成功大學 馬偕醫學院 中州科技大學 明志科技大學

亞洲大學 中國醫藥大學 亞東技術學院 樹德科技大學

長庚大學 修平科技大學 虎尾科技大學

清華大學 勤益科技大學 遠東科技大學

義守大學 華夏科技大學 高苑科技大學

陽明大學 南台科技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高雄大學 南開科技大學 高雄科技大學

臺灣大學 臺北科技大學 龍華科技大學

臺灣科技大學 和春技術學院 聖約翰科技大學

雲林科技大學 嘉南藥理大學

暨南國際大學 萬能科技大學

備註:未列出之台灣大專院為依照本文研究方法被歸類不注重研發之大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