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𝜋𝜋𝑑𝑑𝑓𝑓

𝜔𝜔𝑑𝑑𝑓𝑓 , 𝜃𝜃𝑑𝑑𝑓𝑓

= 0

0

△ 𝜋𝜋�𝜔𝜔𝑑𝑑𝑓𝑓,𝑅𝑅𝑅𝑅𝑅𝑅 , 𝜃𝜃𝑑𝑑𝑓𝑓,𝑅𝑅𝑅𝑅𝑅𝑅 � = 0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69

第五章 結論

本論文二至四章均延續 Melitz (2003)的架構,在異質廠商貿易模型下 探討產品品質、市場規模與貿易政策,並獲得許多有趣之結果。於第二章 中之重點在於自製率政策是否可達成本國政府對提高產業生產力及保護 的需求,透過本研究發現上述兩目標無法同時達成,而是應謹慎的選擇其 一之目標達成,並採用最適當的自製率政策。在此結論下,本文發現一邊 際自製率水準在此間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若本國政府採用自製率政策的 初始水準落於不同區間,則調整自製率強度將達成不同目標。

其後本文進一步放寬自 Krugman (1979)以來對生產力的描述,進一步 使用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來共同衡量生產力水準。同時在此前提下討論當 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或兩國間市場規模差異擴大,如何影響生產力切點、廠 商的出口決策與整個產業的平均生產力。第三章主要結論在於:整個世界 市場規模擴大,將同時對本國與外國市場產生相同之影響,意即市場上廠 商家數、產品種類會增加但平均生產力會下降,此外在出口決策上亦然。

若兩國間市場規模差異擴大,市場規模越大的國家,其市場能允許生產力 越低的廠商存活,導致廠商家數、產品種類越多、平均生產力越低,反之 市場規模越小的國家之結果與上述相反,並可觀察到兩國間平均生產力差 距的擴大。此外透過出口等零利潤曲線,兩國異質廠商在不同生產效率與 產品品質的組合下可將其出口決策劃分為四個區域,在此四個區域中說明 本國及外國廠商在不同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組合下,其出口決策將有所不 同。

呼應第二章對自製率貿易保護政策的討論,本文於第四章探討另一種 形態的貿易保護政策─原產地原則。依循第三章對生產力的論述,進一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分別討論在其他條件不變下,當兩國對產品(品質)偏好不同、提升產品品 質技術不同或在技術不同的前提下偏好有差異時,如何影響本國及外國出 口廠商原產地原擇的選擇。

在未來可能之研究方向上,可進一步針對上述各章之結果進行實證分 析,並透過資料來驗證本文相關之結果。此外亦可在相同架構的詮釋下,

進一步將研究擴及至代理人問題、工會、外包、與出口後生產力再提升等 議題。以工會為例,工會的組成能為工人的薪資水準提供更高的談判酬碼,

因此廠商在生產的同時即必需考量工會存在對其利潤極大化問題的影響,

是以若進一步考量工會力量的介入,是否會改變上述各章所得之結果? 此 外,外包議題也可能進一步影響政府貿易政策與廠商產品品質的選擇,其 後亦可在考量此議題下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