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產品品質、市場規模與貿易政策:異質廠商貿易模型的詮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產品品質、市場規模與貿易政策:異質廠商貿易模型的詮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翁永和 博士. 產品品質、市場規模與貿易政策:異質廠 商貿易模型的詮釋 Product Quality, Market Size and Trade Policy under Heterogeneous Firm Trade Model. 研究生:林學宏 撰. 中華民國一○四年七月.

(2) 謝詞. 時光荏苒,博士班的生涯將在這本博士論文提交後畫下句點。回顧六 年來的點滴,頭三年是辛苦的資格考生存戰,我永遠記得那一段每天在政 大圖書館地下室苦讀的日子,酸甜苦辣不知滋味,咀嚼著的是課本與筆記 中的一條條方程式與文字,孤獨與辛苦自是不在話下,最難熬的是心中對 未來的那股不確定與來自家人的關心,現在想想這段時間的煎熬是每位博 士生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考驗著你對這條路的基本信念與堅持,當然這. 政 治 大 後三年展開博士論文的撰寫,在這段期間中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幾乎 立. 一切的試煉在順利通過資格考後逐漸撥雲見日。. 每天早上與指導教授翁永和老師、兆璿學長的爬山運動,日復一日看盡政. ‧ 國. 學. 大後山的春夏秋冬,香楓步道的秋意與環山道的春櫻,伴隨著濃濃的師生. ‧. 情,沿路討論著論文的進度與未來的研究方向,是一種快意與幸福。尤其. y. Nat. 興致一起與老師在山道旁,拿著小石頭蹲在地上討論起論文的相關細節,. er. io. sit. 更是我一輩子在學術路上最美的一幕,也砥礪我在未來永遠記得那股對學 術最純粹的愛。感謝我的恩師願意花時間與我們討論,教導我們學術路上. n. al. i n Ch 的點點滴滴,我將延續您教給我的一切與精神。 engchi U. v. 最後,感謝最支持我的父母─林溪文先生與葉金枝女士,謹將此論文. 獻給您們,沒有您們的支持這條路我將無法順利完成。再感謝一直陪伴我 的妻子─林友淳女士,感謝妳一路來無悔的支持與體諒,接下來換我給你 一輩子的幸福吧。最後感謝黃俞寧老師、胡偉民老師、方中柔老師、游士 儀學姐、翁培真學姐、周秝宸學長、劉世夫同學、傅中原同學、胡玫英學 妹、楊馥菁學妹、徐靖學弟與蔡守榮學弟,謝謝大家一路以來的照顧與陪 伴,希望大家能持續聯絡一起走向幸福。. 1.

(3)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自製率政策對產業生產力及產業保護的影響 2-1 前言 2-2 基本模型 2-2-1 最終財廠商 2-2-2 中間財廠商 2-2-3 代表性家計單位 2-2-4 小型開放經濟體下之均衡 2-3 比較靜態分析 2-4 小結 第三章 市場規模、產品品質與廠商異質 3-1 前言 3-2 理論架構 3-2-1 偏好 3-2-2 生產 3-2-3 國際貿易 3-2-4 利潤極大化 3-2-5 自由進入與零利潤條件 3-2-6 均衡分析 3-3 比較分析 3-3-1 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大之案例 al v i 3-3-2 跨國間市場規模不對稱之案例 n Ch engchi U 3-4 小結 第四章 廠商異質、產品品質與原產地原則的選擇 4-1 前言 4-2 理論架構 4-2-1 偏好 4-2-2 生產 4-2-3 利潤極大化 4-2-4 均衡分析 4-3 比較分析 4-3-1 𝜂𝜂𝑑𝑑 = 𝜂𝜂𝑓𝑓 及 𝑎𝑎𝑑𝑑 < 𝑎𝑎𝑓𝑓 之案例 4-3-2 𝜂𝜂𝑑𝑑 > 𝜂𝜂𝑓𝑓 及 𝑎𝑎𝑑𝑑 = 𝑎𝑎𝑓𝑓 (或 𝑎𝑎𝑑𝑑 < 𝑎𝑎𝑓𝑓 ) 之案例 4-4 小結 第五章 結論. 立. 政 治 大. n. er. io. sit. y. ‧. ‧ 國. 學. Nat. 2. 3 6 6 8 9 10 12 13 13 17 21 21 26 26 27 28 28 29 31 32 33 34 36 43 43 47 47 49 51 53 55 56 59 62 69.

(4) 第一章 緒論. 新新貿易理論的濫觴起自 Marc Melitz 於 2003 年發表一篇關於廠商異 質生產力的著作,此後國際貿易的研究進入另一個開創性的時代。在理論 的研究上,許多學者延續 Melitz (2003) 在廠商異質生產力層面的研究,進 一步拓展 Krugman 自 1979 年以來規模遞增模型對國際貿易成因的探討, 此模型說明了兩要素稟賦相近的國家,其貿易的發生來自規模經濟的影響。 而 Melitz 與後續研究之學者均認為,國際間產業內貿易的發生其成因取決. 政 治 大 於國內市場銷售並出口,反之生產力較低的廠商僅能對本國市場提供服務, 立. 於廠商的生產力水準。具體而言,擁有較高生產力的廠商將越有能力同時. ‧ 國. 學. 此外更高生產力的廠商除了能同時銷售本國市場及出口外,亦有能力進行 對外直接投資等行為。. ‧ sit. y. Nat. 延續上述之結果,本研究依此架構拓展在產品品質、市場規模與貿易. er. io. 政策方向上之研究,並獲取與以往不同之結果。在第一個主題中,本文針. n. 對許多國家在自製率政策的使用上,是否可達成本國政府對提高產業生產 a v. i l C n hengchi U 力及保護的需求。在異質廠商獨占性競爭的架構下,本文發現一邊際自製 率水準在本國政府的自製率政策目標間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此邊際自製 率水準幫助我們進一步確認調整自製率政策強度的實質效果,其總合結果 發現調整自製率政策強度並無法同時達成上述兩個目標,因此本國政府應 審慎地選擇其一之目標達成,並採用最適當的自製率政策。. 其次第二個主題則在廠商生產力的設定上與以往文獻不同,在此廠商 生產力是由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兩變數來共同衡量。依此本研究主要發現 有二,第一:當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大對本國與外國而言,將允許相較於 3.

(5) 規模擴大前生產力更低的廠商存活在市場中,且市場上廠商家數、產品種 類會增加但平均生產力會下降。在出口決策上,國內外有能力出口的廠商 家數、產品種類會增加但平均出口生產力亦會下降;第二:若兩國間市場 規模不對稱的情況下,當本國的市場規模越大,則本國市場能允許生產力 越低的廠商存活,導致廠商家數、產品種類越多、平均生產力越低,反之 國外之結果與上述相反,同時可進一步觀察到兩國間平均生產力差距擴大。 在出口決策上,本國有能力出口的廠商家數減少,意即生產力越高的廠商 越有能力出口,此外亦可觀察到兩國間出口生產力差距的擴大。在兩國間. 政 治 大 與產品品質的組合下可將其出口決策劃分為四個區域,在此四個區域中說 立 市場規模不對稱下透過出口等零利潤曲線,兩國異質廠商在不同生產效率. 明本國及外國廠商在不同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組合下,其出口決策將有所. ‧. ‧ 國. 學. 不同。. y. Nat. 最後第三個主題亦在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共同衡量生產力的前提下,. er. io. sit. 探討異質廠商對原產地原則的選擇。本研究可歸納出三個主要結果,第一: 在跨國家間提升產品品質技術一致的情況下,若消費者對產品(品質)偏好. al. n. v i n Ch 有差異,將影響二國間出口廠商申請原產地原則之選擇,意即若出口至對 engchi U 產品(品質)偏好較低的國家,則具有高生產效率的出口廠商將較具優勢;. 反之若出口至對產品(品質)偏好較高的國家,則具有高產品品質的出口廠 商將較具優勢。第二:若僅考慮跨國間提升產品品質技術不同的情況下, 亦將影響二國間出口廠商申請原產地原則之選擇。意即若出口至提升品質 技術相對較低的(開發中)國家,則具有高產品品質的出口廠商將較具優勢; 反之若出口至提升品質技術相對較高的(已開發)國家,則具有高技術效率 的出口廠商將較具優勢。第三:若跨國間提升產品品質技術不同的前提下,. 4.

(6) 進一步將跨國間消費者偏好程度不一致加入考慮,則可知已開發與開發中 國家間,出口廠商在原產地原則的選擇差異上將縮小。. 本論文架構如下:第二章探討自製率政策是否可達成本國政府對提高 產業生產力及保護的需求;第三章則討論在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共同衡量 生產力的前提下,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大或兩國間市場規模的差異變化如 何影響生產力切點、廠商的出口決策與整個產業的平均生產力;第四章在 考量產品品質的情況下,討論廠商對原產地原則的選擇;末章則為本研究 結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 i n U. v.

(7) 第二章 自製率政策對產業生產力及產業保護的影響. 2-1 前言 在各國的產業政策中自製率政策(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s;LCR)的使 用相當普遍,其要求在本國(特定)最終財貨之附加價值或中間財的使用上, 必須有某一特定比例是來自本國(Grossman, 1981)。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中廣 泛地使用自製率政策,其目的是希望能扶植或保護本國(中間財)幼稚產業 的發展,並進一步提升產業的生產力水準。本文之目的即是去檢驗自製率. 政 治 大. 政策是否可以同時達成上述之兩個目標。與過去的文獻相比,本文在廠商. 立. 生產力的設定上將異質性納入考量,由於政策的執行會造成廠商間稀少性. ‧ 國. 學. 資源的重分配,因此廠商的生產力在獲取所分配的資源上即扮演相當重要 的角色。. ‧ y. Nat. sit. 針對上述兩個目標,近幾十年來的文獻在不同的市場架構下呈現一些. a. er. io. 相當重要的結果。Hollander (1987)指出若針對垂直整合獨占廠商(vertically. n. iv integrated monopolist)採行自製率政策將會影響生產及福利水準。此研究亦 l. n U engchi 呈現自製率政策的採行會增加中間投入的組成範圍,並進一步增加最終財. Ch. 的生產量,即使自製率政策會提高廠商的生產成本,但此政策仍會使得本 國福利水準提高。此外依此獨占中間財市場架構討論的文獻亦包括: Vousden (1987)、Beghin & Sumner (1992)及 Mussa (1993)。. 本研究延續 Melitz (2003)的基本設定,在異質廠商的架構下重新考量 自製率政策如何影響上述兩個主要目標。為了檢驗調整自製率政策強度如 何影響上述兩個目標的效果,本文建構一個在獨占性競爭架構下同時考量 廠商異質的小型開放經濟體,在此經濟體中包含了一個上游中間財產業及 6.

(8) 一個下游最終財產業。並設定下游最終財產業的市場結構為完全競爭市場, 且下游最終財廠商將同時使用本國及外國進口之中間財去生產單一且非 貿易之最終財產品。此外本國政府為了進一步扶植本國中間財產業,將同 時對本國最終財產業採行自製率政策。. 然而在獨占性競爭的環境下,自製率政策是否確實可以對本國上游中 間財產業產生實質的保護效果?本研究的結果是含糊不定的。事實上當本 國政府調整自製率政策的強度時,本研究進一步檢驗生產力切點及本國中. 政 治 大 生產力之目標,本文發現有兩個效果會影響生產力切點的變動:其一為直 立 間財綜合數量指數的變動。針對調整自製率政策強度是否能提升本國平均. 接效果、其二為間接效果。直接效果對生產力切點的變動產生負向衝擊,. ‧ 國. 學. 意即在獨占性競爭同時考量廠商異質的架構下,政府調高自製率政策將直. ‧. 接擴大本國異質廠商的參與程度,但卻進一步導致本國中間財產業的平均. y. Nat. 生產力下降;然而間接效果則透過下游最終財市場對中間財市場的生產力. er. io. sit. 切點產生正向衝擊,並在本國異質廠商的參與程度及平均生產力的影響上 得到與直接效果相反之結果。綜合考量上述兩效果,即可觀察到調整自製. al. n. v i n Ch 率政策強度對提升本國平均生產力之總效果是含糊不定的。同理,針對調 engchi U 整自製率政策強度是否能達到保護本國中間財產業之目標,本研究檢驗調 整自製率政策強度對本國中間財產業綜合數量指數的影響,在此仍能觀察 到直接及間接效果的存在。直接效果對本國中間財產業綜合數量指數產生 正向衝擊,其原因直接來自本國政府調整自製率政策強度的保護效果;然 而間接效果則透過下游最終財市場產生負向影響。因此亦可觀察到調整自 製率政策強度對本國中間財產業保護之總效果仍是含糊不定的。簡言之在 獨占性競爭異質廠商的架構下,本國政府無法完全透過調整自製率政策強 度同時達到上述兩個目標。 7.

(9) 為釐清政府調整自製率政策強度的效果,本文發現一邊際自製率水準 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 (𝛼𝛼𝐷𝐷. ),在本國政府的自製率政策針對上述兩個目標間扮演相當重要的. 角色。此邊際自製率水準幫助我們進一步確認調整自製率政策強度的實質 效果,綜合結果發現調整自製率政策強度並無法同時達成上述兩個目標, 因此本國政府應審慎地選擇其一之目標達成,並採行最適當的自製率政策。. 本文的結構安排如下:除本節前言外,第 2-2 節介紹本國中間財產業. 政 治 大 府將對本國下游最終財廠商採行自製率政策;第 2-3 節說明小型開放經濟 立. 在獨占性競爭市場下同時考量廠商異質的基本模型設定。在此同時本國政. ‧ 國. 學. 體下的均衡;第 2-4 節則探討當本國政府調整自製率政策強度時,對本國 中間財產業生產力切點及綜合數量指數的影響;第 2-5 節為結論。. ‧ er. io. sit. y. Nat. 2-2 基本模型. n. 本文考量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在此架構下包含代表性家計單位及廠 a v. i l C n hengchi U 商。廠商分為兩種類型:其一為下游最終財廠商;其二為上游中間財廠商。. 下游最終財廠商均為同質廠商,並生產一致性且非貿易之最終財貨;而中 間財廠商則為異質生產力廠商,生產一連續性且可貿易之中間財貨,將之 定義為 𝑖𝑖 ∈ 𝐼𝐼。此外經濟體也進口具連續性之外國中間財商品,亦將之定義. 為 𝑖𝑖 ∈ 𝐼𝐼。為簡化分析,本文設定外國中間財廠商之生產力均為同質,且整. 個外國中間財產業的平均生產力高於本國中間財產業。此外本國下游最終 財廠商將在完全競爭市場的架構下,使用本國及外國之中間財生產最終財 商品,而上游中間財產業則在獨占性競爭市場架構下,使用唯一之生產要 素─勞動,並定義為無法在國際間移定且受雇於不同產品種類之中間財廠 8.

(10) 商。最後,家計單位則為廠商提供勞動力,並同時擁有本國廠商之所有權。. 2-2-1 最終財廠商 本國下游最終財市場為完全競爭架構,其廠商均為同質廠商且生產函 數為 CES (constant elasticity substitution)型式,將之呈現如下:. 1 𝜎𝜎. 𝑧𝑧(𝑗𝑗) = �(𝛼𝛼𝐷𝐷 ) [𝑋𝑋𝐷𝐷 ]. 𝜎𝜎−1 𝜎𝜎. 1 𝜎𝜎. + (𝛼𝛼𝐹𝐹 ) [𝑋𝑋𝐹𝐹 ]. 立. 𝜎𝜎 𝜎𝜎−1 𝜎𝜎−1 𝜎𝜎. �. ,. (1). 政 治 大. ‧ 國. 學. 其中 𝑧𝑧(𝑗𝑗) 為最終財廠商 𝑗𝑗 所生產之最終財商品,生產所需之中間投入分別. 來自本國及外國的中間財貨,是以 𝑋𝑋𝐷𝐷 及 𝑋𝑋𝐹𝐹 分別為本國及外國中間財之綜. 合數量指數,並以𝑋𝑋𝐷𝐷 = �∫𝑖𝑖∈𝐼𝐼 𝑥𝑥𝐷𝐷 (𝑖𝑖 ). 𝜎𝜎 𝜎𝜎−1. 𝑑𝑑𝑑𝑑�. 𝜎𝜎−1 𝜎𝜎. 及 𝑋𝑋𝐹𝐹 = �∫𝑖𝑖∈𝐼𝐼 𝑥𝑥𝐹𝐹 (𝑖𝑖 ). ‧. 𝜎𝜎−1 𝜎𝜎. 𝜎𝜎 𝜎𝜎−1. 𝑑𝑑𝑑𝑑�. 呈. y. Nat. 現之。 1 此外 𝑥𝑥𝐷𝐷 (𝑖𝑖) 及 𝑥𝑥𝐹𝐹 (𝑖𝑖 ) 則分別表示為本國及自外國進口之某一特定中. sit. io. 間財廠商 𝑖𝑖 所生產的中間財數量。參數 𝜎𝜎 > 1 為兩商品種類間的替代彈性,. al. er. 而本國最終財廠商使用本國及外國中間財商品的權重則以 𝛼𝛼𝐷𝐷 > 0 及 𝛼𝛼𝐹𝐹 >. n. v i n 0 表示,並滿足條件 𝛼𝛼𝐷𝐷 + 𝛼𝛼C 𝐹𝐹 = 1。在給定權重U h e n g c h i 𝛼𝛼𝐷𝐷 及 𝛼𝛼𝐹𝐹 的情況下,本國政. 府可透過自製率政策的施行,去要求本國最終財廠商在 𝛼𝛼𝐷𝐷 上採用更高的. 權重。 2. 最終財廠商成本極小化問題可描述如下:. 𝑁𝑁. min ∫0 𝐷𝐷 𝑝𝑝𝐷𝐷 (𝑖𝑖 ) 𝑥𝑥𝐷𝐷 (𝑖𝑖 )𝑑𝑑𝑑𝑑 + 𝑃𝑃𝐹𝐹 𝑋𝑋𝐹𝐹 , 1 2. 為簡化分析,本文假設外國中間財商品種類間的替代彈性(𝜎𝜎)與本國一致。 已知 𝛼𝛼𝐷𝐷 + 𝛼𝛼𝐹𝐹 = 1 ,是以當權重 𝛼𝛼𝐷𝐷 越高,則隱含權重 𝛼𝛼𝐹𝐹 越小。 9. (2).

(11) 𝑠𝑠. 𝑡𝑡. (1), 其中 𝑝𝑝𝐷𝐷 (𝑖𝑖 ) 為本國某一特定中間財種類 𝑖𝑖 的價格,𝑁𝑁𝐷𝐷 為本國中間財廠商家. 數,而 𝑃𝑃𝐹𝐹 則為外國中間財貨綜合價格指數。透過上述成本極小化問題,即. 可得對本國某一特定中間財種類 𝑖𝑖 的需求函數: 𝑝𝑝𝐷𝐷 (𝑖𝑖) −𝜎𝜎. 𝑥𝑥𝐷𝐷 (𝑖𝑖 ) = 𝑋𝑋𝐷𝐷 �. 𝑃𝑃𝐷𝐷. 在此 𝑋𝑋𝐷𝐷 = 𝛼𝛼𝐷𝐷 �. �. 𝑃𝑃𝐷𝐷. 𝑃𝑃𝑧𝑧(𝑗𝑗). −𝜎𝜎. �. ,. (3). 政 治 大 𝑧𝑧(𝑗𝑗) 且 𝑃𝑃 = �∫ 𝑝𝑝 (𝑖𝑖 ) 𝑑𝑑𝑑𝑑� 立 𝐷𝐷. 𝑖𝑖∈𝐼𝐼. 𝐷𝐷. 1 1−𝜎𝜎. 1−𝜎𝜎. 分別呈現本國中. ‧ 國. 𝑃𝑃𝑧𝑧 (𝑗𝑗). 1. −𝜎𝜎. �. 𝑧𝑧(𝑗𝑗) 。而最終財貨綜合價格指數為 𝑃𝑃𝑧𝑧 (𝑗𝑗) = �𝛼𝛼𝐷𝐷 𝑃𝑃𝐷𝐷 1−𝜎𝜎 +. 1−𝜎𝜎 1−𝜎𝜎 � ,由此可知其組成分別來自自製率政策下本國及外國中間財貨. y. Nat. 𝛼𝛼𝐹𝐹 𝑃𝑃𝐹𝐹. 𝑃𝑃𝐹𝐹. ‧. 𝑋𝑋𝐹𝐹 = 𝛼𝛼𝐹𝐹 �. 學. 間財貨綜合數量及價格指數,同理外國中間財貨綜合數量指數亦可推得為. io. sit. 綜合價格指數的貢獻。此外本國最終財產業在完全競爭架構下,廠商間價. er. 格及產量均一致,將之定義為 𝑃𝑃𝑧𝑧 (𝑗𝑗) = 𝑃𝑃𝑧𝑧 (−𝑗𝑗) = 𝑃𝑃𝑍𝑍 及 𝑧𝑧(𝑗𝑗) = 𝑧𝑧(−𝑗𝑗) = 𝑧𝑧 。在. n. a. iv. 來呈現代表性最終財廠商的價格與產量。 此本文將簡單地採用 (𝑃𝑃𝑍𝑍 ,l𝑧𝑧)C n. hengchi U. 2-2-2 中間財廠商 本文設定中間財產業由一連續型廠商所組成,每一家廠商均雇用勞動 去生產某一特定中間財種類 𝑖𝑖 ∈ 𝐼𝐼 。勞動總量為 𝐿𝐿 ,並定義為供給無彈性,. 且無法在國際間任意移動。廠商 𝑖𝑖 的成本函數設定為線性並將之定義為. 𝑙𝑙(𝑖𝑖) = 𝑓𝑓 + 𝑥𝑥 ⁄𝜑𝜑𝐷𝐷 (𝑖𝑖 ) ,其中 𝑓𝑓 > 0 為固定成本、 𝑥𝑥⁄𝜑𝜑𝐷𝐷 (𝑖𝑖) 為變動成本且. 𝜑𝜑𝐷𝐷 (𝑖𝑖 ) > 0為生產力指標。在此本研究設定廠商所面對的固定成本一致,但. 生產力卻不相同,因此擁有較高生產力(𝜑𝜑𝐷𝐷 (𝑖𝑖))的廠商其變動成本則較低 10.

(12) (1⁄𝜑𝜑𝐷𝐷 (𝑖𝑖))。此外為簡化分析,本文進一步假設外國中間財廠商的生產力水 準均相同(𝜑𝜑𝐹𝐹 ),且其平均生產力水準高於本國中間財廠商。. 由式(3)所呈現個別廠商之需求函數可知,每家中間財廠商將訂定一個 最適價格,其組成分別來自每家廠商均相同之獨占力(constant markup),及 每家廠商不同之邊際成本,將之呈現於下:. 𝑤𝑤𝐷𝐷. 𝜌𝜌𝜑𝜑𝐷𝐷 (𝑖𝑖). ; 𝑝𝑝𝐹𝐹 =. 𝑤𝑤𝐹𝐹. 𝜌𝜌𝜑𝜑𝐹𝐹. 立. ,. 政 治 大. (4). 學. ‧ 國. 𝑝𝑝𝐷𝐷 (𝑖𝑖 ) =. 在此定義 𝜌𝜌 ≡ (𝜎𝜎 − 1)⁄𝜎𝜎 且 0 < 𝜌𝜌 < 1 。 𝑤𝑤𝐷𝐷 及 𝑤𝑤𝐹𝐹 則分別為本國及外國的. ‧. 名目工資水準,並將之標準化為1。由上式可知當廠商的生產力越高,將越. y. Nat. 有能力訂定比其他廠商更具優勢的價格,亦將更有能力在市場中存活。藉. n. er. io. al. 𝛼𝛼. sit. 由式(4)可得本國中間財廠商的收益函數如下:. Ch. e n𝜎𝜎−1 gchi. 𝑟𝑟𝐷𝐷 �𝜑𝜑𝐷𝐷 (𝑖𝑖 )� = � 𝐷𝐷 � 𝐻𝐻�𝑃𝑃𝑍𝑍 𝜌𝜌𝜑𝜑𝐷𝐷 (𝑖𝑖 )� 𝑃𝑃𝐷𝐷. i n U. v. 其中 𝐻𝐻 代表本國消費者的總所得,並由上式可知由本國政府設定之自製率 權重 𝛼𝛼𝐷𝐷 在本國中間財廠商的收益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並可進一步推. 得利潤函數如下:. 𝜋𝜋𝐷𝐷 �𝜑𝜑𝐷𝐷 (𝑖𝑖 )� =. 𝑟𝑟𝐷𝐷 �𝜑𝜑𝐷𝐷 (𝑖𝑖)� 𝜎𝜎. − 𝑓𝑓𝐷𝐷. 11.

(13) 其中 𝑓𝑓𝐷𝐷 為廠商進入市場後所需面對的固定營運成本(fixed operating cost)。. 然而在進入市場前,所有本國潛在性廠商將同時考量勞動投入、自製率政 策及每一期死亡率下的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並進一步與固定進入成本 (fixed entry cost)相比較,以決定是否進入市場。在進入市場後,本國中間 財廠商將由一個生產力分配 𝐺𝐺 (𝜑𝜑) 中,隨機抽取一個生產力水準 𝜑𝜑 ,並定 義生產力分配區間由 𝜑𝜑𝑚𝑚𝑚𝑚𝑚𝑚 至無窮大,隱含 𝜑𝜑 ∈ [𝜑𝜑𝑚𝑚𝑚𝑚𝑚𝑚 , ∞) 。其後這些廠商. 將持續在所抽得之生產力水準上生產,直至遇到死亡率衝擊而退出市場。. 政 治 大 假設,即死亡率與生產力分配間相互獨立,此舉隱含在每一期中存活廠商 立. 死亡率衝擊的發生機率每一期均為 𝛿𝛿 ∈ (0,1) ,並延續Melitz (2003)的基本. ‧. ‧ 國. 學. 與新進廠商將持續面對相同的生產力分配。. sit. y. Nat. 2-2-3 代表性家計單位. a. er. io. 代表性家計單位提供勞動力給本國上游中間財產業,同時賺取薪資並. n. iv 在本國下游最終財市場中消費。為簡化分析,本研究重新定義本國各別最 l. n U i e n g c𝑗𝑗 h 終財廠商 𝑗𝑗 均介於 0 至 1 的區間中,即 ∈ [0,1] 。並描述代表性家計單位. Ch. 效用極大化問題如下:. 1. 1 𝛾𝛾. max �� 𝑧𝑧(𝑗𝑗)𝛾𝛾 𝑑𝑑𝑑𝑑� 1. 0. 𝑠𝑠. 𝑡𝑡. ∫0 𝑃𝑃𝑧𝑧 (𝑗𝑗)𝑧𝑧(𝑗𝑗) 𝑑𝑑𝑑𝑑 = ℎ,. (5). 12.

(14) 其中 ℎ 為代表性家計單位之所得,並均等於 𝑤𝑤𝐷𝐷 且標準化為 1。參數 𝛾𝛾 為本. 國最終財商品間之替代彈性,並假設為無窮大。在本國最終財總合支出與 總所得均等的前提下,隱含 𝑃𝑃𝑍𝑍 (𝑧𝑧𝑧𝑧) = 𝑃𝑃𝑍𝑍 𝑍𝑍 = 𝐻𝐻 、 𝑧𝑧𝑧𝑧 = 𝑍𝑍 且 𝐻𝐻 = 𝑤𝑤𝐷𝐷 𝐿𝐿 = 𝐿𝐿 。. 並可進一步呈現本國最終財產品的需求函數為 𝑍𝑍 = 𝐿𝐿/𝑃𝑃𝑍𝑍 。. 2-2-4 小型開放經濟體下之均衡 延續Melitz (2003)即可推得自由進入條件(free entry condition) 3及零利 潤條件(zero-cutoff profit condition)4,並透過兩條件獲得生產力切點 𝜑𝜑𝐷𝐷∗ ,. 隱含生產力為. 𝜑𝜑𝐷𝐷∗. 政 治 的廠商其利潤為零。在 (𝜋𝜋, 𝜑𝜑) 大 的空間中,兩條件確保均衡 立. ‧ 國. P. 學. (𝜋𝜋�𝐷𝐷 , 𝜑𝜑𝐷𝐷∗ )5 的存在性與唯一性。並延伸Helpman, Melitz & Yeaple (2004)及. Antràs & Helpman (2003)對均衡的描述,以生產力指標 𝜑𝜑𝐷𝐷 𝜎𝜎−1 為橫軸即可. ‧. 在圖2.1中呈現均衡 (𝜑𝜑𝐷𝐷∗ )𝜎𝜎−1 。並可知生產力越高的廠商,其利潤越高;越. sit [插入圖2.1]. n 2-3 比較靜態分析. Ch. engchi. er. io. al. y. Nat. 低則相反之,即 π(0) = −𝑓𝑓𝐷𝐷 。. i n U. v. 在此小節中,本文進一步分析當本國政府調整自製率政策強度時,對 生產力切點及本國中間財綜合數量指數的影響。重新整理零利潤條件及綜 合數量指數如下: 對潛在性廠商而言,自由進入條件為廠商對未來的預期價值 𝑣𝑣(𝜑𝜑�𝐷𝐷 ) 相等於固定進入成本 𝑓𝑓𝐸𝐸 , 意即 𝑣𝑣(𝜑𝜑�𝐷𝐷 ) = 𝑓𝑓𝐸𝐸 。重新整理自由進入條件為生產力切點 𝜑𝜑𝐷𝐷∗ 的函數,即可得 �𝜋𝜋𝐷𝐷 (𝜑𝜑�𝐷𝐷 ) = 𝛿𝛿𝛿𝛿𝐸𝐸 /(1 − 𝐺𝐺(𝜑𝜑𝐷𝐷∗ )) 。 4 零利潤條件呈現生產力切點廠商的收益相等於固定營運成本,意即 𝑟𝑟𝐷𝐷∗ (𝜑𝜑𝐷𝐷∗ ) = 𝑓𝑓𝐷𝐷 。透過比率 ∗ (𝜑𝜑 ∗ )/𝑟𝑟̃ (𝜑𝜑 ) 𝑟𝑟𝐷𝐷 𝐷𝐷 𝐷𝐷 � 𝐷𝐷 = (𝜑𝜑𝐷𝐷∗ /𝜑𝜑�𝐷𝐷 )σ−1 及平均利潤 �𝜋𝜋𝐷𝐷 的應用,即可推得平均利潤與生產力切點間的關係 如下: �𝜋𝜋𝐷𝐷 (𝜑𝜑�𝐷𝐷 ) = (𝑟𝑟̃𝐷𝐷 (𝜑𝜑�𝐷𝐷 )⁄𝜎𝜎) − 𝑓𝑓𝐷𝐷 = 𝑓𝑓𝐷𝐷 [(𝜑𝜑�𝐷𝐷 /𝜑𝜑𝐷𝐷∗ )𝜎𝜎−1 − 1] 。 5 請參閱 Melitz (2003)附錄 B,頁 1719-1720。 13 3.

(15) 𝜑𝜑𝐷𝐷∗. =. 1. 𝑃𝑃𝑍𝑍 𝜌𝜌. 𝑃𝑃𝐷𝐷 𝑓𝑓𝐷𝐷 1. �. 𝑋𝑋𝐷𝐷 = 𝛼𝛼𝐷𝐷 �. �. 𝑃𝑃𝑍𝑍 𝑍𝑍 𝛼𝛼𝐷𝐷 −𝜎𝜎 𝑃𝑃𝐷𝐷. 𝑃𝑃𝑧𝑧(𝑗𝑗). �. 1 𝜎𝜎−1. ,. (6). 𝑧𝑧(𝑗𝑗).. (7). 如果本國政府要求本國最終財廠商採用更高的自製率權重 𝛼𝛼𝐷𝐷,對式(6). 及式(7)取全微分即可得以下之結果:. 𝑑𝑑𝛼𝛼𝐷𝐷. +. 立. (𝑑𝑑𝑑𝑑𝑑𝑑𝑑𝑑𝑑𝑑𝑑𝑑 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 𝜕𝜕𝑋𝑋𝐷𝐷 𝜕𝜕𝛼𝛼 �𝐷𝐷. (𝑑𝑑𝑑𝑑𝑑𝑑𝑑𝑑𝑑𝑑𝑑𝑑 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 +. (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 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 𝜕𝜕𝑋𝑋𝐷𝐷 𝜕𝜕𝜕𝜕 𝜕𝜕𝑃𝑃𝑍𝑍 𝜕𝜕𝑃𝑃𝑍𝑍 �� 𝜕𝜕𝜕𝜕��� 𝜕𝜕𝛼𝛼𝐷𝐷 ��. (8). .. (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𝑖 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 (9). ‧. 𝑑𝑑𝛼𝛼𝐷𝐷. =. 𝜕𝜕𝛼𝛼 �𝐷𝐷. 政 治, 大. ∗ 𝜕𝜕𝜑𝜑𝐷𝐷 𝜕𝜕𝜕𝜕 𝜕𝜕𝑃𝑃𝑍𝑍 𝜕𝜕𝑃𝑃𝑍𝑍 �� 𝜕𝜕𝜕𝜕��� 𝜕𝜕𝛼𝛼𝐷𝐷 ��. 學. 𝑑𝑑𝑋𝑋𝐷𝐷. =. ∗ 𝜕𝜕𝜑𝜑𝐷𝐷. ‧ 國. ∗ 𝑑𝑑𝑑𝑑𝐷𝐷. sit. y. Nat. er. io. 式(8)可用以評估調整自製率政策強度是否可以增進本國中間財產業的平. n. 均生產力。由式(8)可知,調整自製率政策強度對生產力切點的影響效果可 a v. i l C n hengchi U 分為兩個部份:直接效果及間接效果。直接效果呈現調整自製率強度對生 產力切點的直接影響為負。6此效果隱含自製率強度越高,將允許生產力較 低的廠商在本國中間財市場中存活。間接效果則呈現調整自製率強度,如 何透過下游最終財市場的價格與產出間接對生產力切點產生正向影響。7此 間接效果指出自製率強度越高,將導致下游最終財廠商的成本及價格提高, 而需求量則下降。消費者對最終財的需求下降,將使得最終財廠商對上游. 6 7. 簡單證明如下: 簡單證明如下: 1 1. 1−𝜎𝜎 𝜌𝜌. 𝜎𝜎 1−𝜎𝜎. (𝑃𝑃𝑍𝑍 ). 𝜎𝜎 1−𝜎𝜎. (𝑍𝑍). ∗ 𝜕𝜕𝜑𝜑𝐷𝐷. 𝜕𝜕𝛼𝛼𝐷𝐷 𝜕𝜕𝑃𝑃𝑍𝑍. 𝜕𝜕𝛼𝛼𝐷𝐷. 1. =. =. 𝑃𝑃𝐷𝐷 𝑓𝑓𝐷𝐷 1. �. 1 𝜎𝜎−1. 1. 1 1−𝜎𝜎. (𝛼𝛼𝐷𝐷 ). < 0.. 𝜎𝜎. (𝛼𝛼 )1−𝜎𝜎 < 0.. 𝐷𝐷 𝑃𝑃𝑍𝑍 𝜌𝜌 𝑃𝑃𝑍𝑍 𝑍𝑍 𝛼𝛼𝐷𝐷 1−𝜎𝜎 1 (𝑃𝑃𝑍𝑍 )𝜎𝜎 (𝑃𝑃𝐷𝐷1−𝜎𝜎 − 𝑃𝑃𝐹𝐹1−𝜎𝜎 ) − 𝜎𝜎−1. 1 𝜎𝜎−1. (𝑃𝑃𝐷𝐷 𝑓𝑓𝐷𝐷 ). �. 14. > 0,. 𝜕𝜕𝜕𝜕. 𝜕𝜕𝑃𝑃𝑍𝑍. = −(𝑃𝑃𝑍𝑍 )−2 𝐻𝐻 < 0 and. ∗ 𝜕𝜕𝜑𝜑𝐷𝐷. 𝜕𝜕𝜕𝜕. =.

(16) 中間財的需求降低,致使生產力切點向右移動,因此生產力較高的中間財 廠商才能在市場中存活。根據上述之說明,可知直接與間接效果加總之總 效果是含糊不定的。圖2.2描述調整自製率強度的效果,可觀察到直接效果 使得本國中間財廠商的利潤線向左移動,而間接效果則使利潤線往反方向 移動,兩效果導致生產力切點移動的不確定,亦造成本國上游中間財產業 的平均生產力的不確定。 [插入圖2.2]. 政 治 大 業的總產量。由式(9)亦可知,調整自製率政策強度對產業總產出的影響效 立. 式(9)則可用以評估調整自製率政策強度是否可以擴大本國中間財產. ‧ 國. 學. 果可分為兩個部份:直接效果及間接效果。直接效果呈現調整自製率強度 對產業總產出的直接影響為正。8此效果隱含在其他條件固定的前提下,越. ‧. 高的自製率政策要求本國最終財廠商使用越高比率的本國中間財產品,進. sit. y. Nat. 而使得本國中間財產品總量的擴張。然而間接效果則呈現調整自製率強度. er. io. 如何透過最終財產業的產品價格與產出,間接對本國中間財產品總量產生. n. 負向影響。9其理由是自製率強度越高使得下游最終財廠商的成本及價格提 a v. i l C n hengchi U 高,而最終財產品的需求量下降導致對上游中間財產品的需求產生負向影 響。因此調整自製率強度對本國中間財產品總量的總效果是含糊不定的。. 為了進一步釐清自製率政策的效果,透過式(8)及式(9)推得以下兩個條 件,並將結果整合於定理一及圖2.3,如下:. 8 9. 簡單證明如下: 簡單證明如下: 𝑃𝑃𝐷𝐷 −𝜎𝜎. 𝛼𝛼𝐷𝐷 � � 𝑃𝑃𝑍𝑍. > 0.. 𝜕𝜕𝑋𝑋𝐷𝐷 𝜕𝜕𝛼𝛼𝐷𝐷 𝜕𝜕𝑃𝑃𝑍𝑍. 𝜕𝜕𝛼𝛼𝐷𝐷. 𝑃𝑃. = � 𝐷𝐷� 𝑃𝑃𝑍𝑍 1. =−. −𝜎𝜎. 𝜎𝜎−1. 𝑍𝑍 > 0.. (𝑃𝑃𝑍𝑍 )𝜎𝜎 (𝑃𝑃𝐷𝐷1−𝜎𝜎 − 𝑃𝑃𝐹𝐹1−𝜎𝜎 ) > 0, 15. 𝜕𝜕𝜕𝜕. 𝜕𝜕𝑃𝑃𝑍𝑍. = −(𝑃𝑃𝑍𝑍 )−2 𝐻𝐻 < 0 and. 𝜕𝜕𝑋𝑋𝐷𝐷 𝜕𝜕𝜕𝜕. =.

(17) ∗ 𝑑𝑑𝑑𝑑𝐷𝐷. 𝑑𝑑𝛼𝛼𝐷𝐷. 𝑑𝑑𝑋𝑋𝐷𝐷 𝑑𝑑𝛼𝛼𝐷𝐷. 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 ⋛0. 𝑖𝑖𝑖𝑖 𝛼𝛼𝐷𝐷 ⋛ 𝛼𝛼𝐷𝐷. =. ⋛0. 𝑖𝑖𝑖𝑖 𝛼𝛼𝐷𝐷 ⋚ 𝛼𝛼𝐷𝐷. =. 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 1. 𝑃𝑃𝐹𝐹1−𝜎𝜎. (10) 10. 1. 𝑃𝑃𝐹𝐹1−𝜎𝜎. (11). 1−𝜎𝜎 2 𝑃𝑃𝐹𝐹1−𝜎𝜎 −𝑃𝑃𝐷𝐷 1−𝜎𝜎 2 𝑃𝑃𝐹𝐹1−𝜎𝜎 −𝑃𝑃𝐷𝐷. 定理一. 透過自製率政策的採用以達成產業平均生產力的改善與幫助產業成長的. 政 治 大 ,則自製率強度的增加將提高(降低)本國. 目標,自製率政策的初始值對於政策的最終效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 政策的初始值高於(低於) 𝛼𝛼𝐷𝐷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 立. ‧ 國. 學. 上游中間財產業的生產力切點(亦或平均生產力),亦將降低(提高)本國中間. ‧. 財產品總量。然而若政策的初始值等於 𝛼𝛼𝐷𝐷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 則生產力切點、平均生產. Nat. y. 力及產業的總產出將不受影響。. n. er. io. al. sit. [插入圖 1.3]. C. i n U. v. hen hi 透過定理一及圖2.3呈現自製率政策將無法同時達成上述兩個政策目 gc. 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 標。如果政策的初始值落入區間 0 < 𝛼𝛼𝐷𝐷 < 𝛼𝛼𝐷𝐷. 成長(隱含. 𝑑𝑑𝑋𝑋𝐷𝐷 𝑑𝑑𝛼𝛼𝐷𝐷. > 0),但降低產業的平均生產力(隱含 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 的初始值落入區間 𝛼𝛼𝐷𝐷 (隱含. 10. ∗ 𝑑𝑑𝑑𝑑𝐷𝐷. 𝑑𝑑𝛼𝛼𝐷𝐷. ,則政策可幫助產業的 𝑑𝑑𝛼𝛼𝐷𝐷. < 0 )。然而若政策. < 𝛼𝛼𝐷𝐷 < 1 ,則政策將可提高產業的平均生產力. > 0 ),但確無法幫助產業的成長(隱含. 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 如果自製率水準小於、等於或大於𝛼𝛼𝐷𝐷. 小於、等於或大於 1。. ∗ 𝑑𝑑𝑑𝑑𝐷𝐷. =. 𝑃𝑃𝐹𝐹1−𝜎𝜎 1−𝜎𝜎 1−𝜎𝜎 2 𝑃𝑃𝐹𝐹 −𝑃𝑃𝐷𝐷 1. 16. 𝑑𝑑𝑋𝑋𝐷𝐷 𝑑𝑑𝛼𝛼𝐷𝐷. < 0 )。. ,則間接效果除以直接效果的比率將.

(18) 2-4 小結 大多數國家採用自製率政策的理由幾乎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目標:其 一是對本國中間財產業的保護;其二為提高本國中間財產業的平均生產力。 為了藉由調整自製率政策強度去檢測上述兩目標的效果,本研究建置一個 異質廠商獨占性競爭架構下的小型開放經濟體。本國下游廠商在完全競爭 的環境下,同時使用本國及外國中間財產品去生產最終財貨。同時,本國 政府將對本國最終財廠商採取自製率政策。. 政 治 大. 本文結果呈現藉由調整自製率強度去檢測上述兩目標的效果是含糊. 立. 不定的。當本國政府調整自製率政策強度,將對本國中間財產業的生產力. ‧ 國. 學. 切點產生兩個效果:其一為直接效果;其二為間接效果。直接效果指出本 國政府調整自製率政策將對生產力切點產生負向衝擊,此情況隱含本國政. ‧. 府的自製率強度越高,直接擴大了本國中間財異質廠商的參與率,但本國. y. Nat. sit. 中間財產業的平均生產力將下降。此外,間接效果則對生產力切點產生正. a. er. io. 向衝擊,主要理由來自透過下游最終財市場的間接移轉效果,此情況亦隱. n. iv 含本國政府的自製率強度越高,間接降低了本國中間財異質廠商的參與率, l. n U engchi 但本國中間財產業的平均生產力將提高。整合直接與間接效果,總效果是. Ch. 含糊不定的。簡而言之,在獨占性競爭的環境下,本國政府調高自製率政 策強度並無法確保對本國中間財產業產生實質保護效果。. 在產業保護的議題上,本文檢測本國政府調整自製率強度下,對本國 中間財市場綜合數量指數的影響效果。在此仍能觀察到直接及間接效果, 綜合考量上述兩效果其結果仍是含糊不定的。直接效果來自本國政府對本 國中間財產業的保護態度,但間接效果則來自下游最終財市場的間接移轉 效果。 17.

(19) 為釐清自製率政策的調整效果,本研究發現一自製率邊際水準 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 ( 𝛼𝛼𝐷𝐷. ),此邊際水準在兩目標間扮演重要的角色,並幫助我們進一步釐. 清調整自製率政策的實質效果。整合其結果發現本國政府調整自製率政策 將無法同時達成此兩目標,因此本國政府應謹慎選擇其一之目標達成,並 在異質廠商獨占性競爭架構下採用一個最適自製率政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8. i n U. v.

(20) 參考文獻 Antràs, P., & Helpman, E. (2003). Global sourcing (No. w10082).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eghin, J. C., & Sumner, D. A. (1992). Domestic content requirements with bilateral monopoly. Oxford Economic Papers, 44(2), 306-316. Grossman, G. M. (1981). The theory of domestic content protection and content prefer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6(4), 583-603. Hollander, A. (1987). Content protection and transnational monopoly. Journal of. 政 治 大 Melitz, M. J. (2003). The 立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3(3), 283-297.. ‧ 國. 學.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71(6), 1695-1725. Melitz, M., Helpman, E., & Yeaple, S. (2004). Export versus FDI with. ‧. heterogeneous firm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1), 300-316.. sit. y. Nat. Mussa, M. (1993). The economics of content prote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er. io. Press, chap. 12, 166–189. Original version is published in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1457 a in 1984.. n. iv l C n Content hprotection tariffs under e n g c handi U. Vousden, N. (1987).. 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3(3), 263-282.. 19.

(21) π. 𝜋𝜋𝐷𝐷. 𝜑𝜑𝐷𝐷 𝜎𝜎−1. (𝜑𝜑𝐷𝐷∗ )𝜎𝜎−1. 0 −𝑓𝑓𝐷𝐷. 圖2.1: 本國中間財廠商之利潤與生產力. 政 治 大. 立. Direct effects. ‧ 國. 學. 𝜋𝜋𝐷𝐷. Indirect effects 𝜑𝜑𝜎𝜎−1. ‧. 0 −𝑓𝑓𝐷𝐷. y. sit. Nat. (𝜑𝜑𝐷𝐷∗ )𝜎𝜎−1. n. al. er. io. 圖2.2: 調整自製率強度對生產力切點的影響. 0. Ch. engchi. 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 0 < 𝛼𝛼𝐷𝐷 < 𝛼𝛼𝐷𝐷. 𝑑𝑑𝑑𝑑𝐷𝐷∗ 𝑑𝑑𝑋𝑋𝐷𝐷 < 0 𝑎𝑎𝑎𝑎𝑎𝑎 >0 𝑑𝑑𝛼𝛼𝐷𝐷 𝑑𝑑𝛼𝛼𝐷𝐷. 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 𝛼𝛼𝐷𝐷. 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𝑚. 𝛼𝛼𝐷𝐷. v. < 𝛼𝛼𝐷𝐷 < 1. 𝑑𝑑𝑑𝑑𝐷𝐷∗ 𝑑𝑑𝑋𝑋𝐷𝐷 > 0 𝑎𝑎𝑎𝑎𝑎𝑎 <0 𝑑𝑑𝛼𝛼𝐷𝐷 𝑑𝑑𝛼𝛼𝐷𝐷. 圖2.3:結果整理. 20. i n U.

(22) 第三章 市場規模、產品品質與廠商異質. 3-1 前言 市場規模的影響及其重要性在許多文獻中多所提及。一個國家的市場 規模大小影響的層面極廣,如:市場結構、規模經濟、政府的施政決策、 貿易型態、廠商訂價與成本、競爭行為及區位選擇等,都占有舉足輕重的 地位。市場規模大小的重要性也彰顯於新貿易理論架構中,Krugman (1980). 政 治 大 中規模報酬遞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IRTS)及運輸成本(transportation 立. 提出本地市場效果(home market effects;HMEs)對貿易型態的影響,其模型. costs)均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一個市場規模較大的國家在具有規模報酬遞. ‧ 國. 學. 增的產業中會吸引廠商進駐,並透過大市場效果降低生產及運輸成本的影. ‧. 響成為主要的淨出口國,此效果對廠商的區位選擇產生重大的影響。其後. y. Nat. 的文獻研究亦分別針對幾個面向如:所得分配、勞動分工、產品品質、生. er. io. sit. 產力異質等,與市場規模大小共同納入考量進行討論。在所得高低與市場 規模大小共同考量的情況下,將進一步影響雙邊的貿易型態、貿易量大小. al. n. v i n C h P. D. et al, 2009) 與進出口產品的品質(Fajgelbaum, 。此外一國市場規模的 engchi U 擴大會提高勞動分工的情況,並導致廠商生產力的增加(Chaney, T., & Ossa,. R., 2013) ,近期的研究逐漸著重在市場規模大小分別對廠商生產力與產品 品質的影響,但相關之文獻迄今仍不多見。. 產品品質的高低會影響消費者的效用程度。消費者偏好消費高品質的 商品,品質越高則效用越高,反之則越低。就供給面而言,廠商因應消費 者對產品品質的需求,在極大化利潤的考量下訂定價格,選擇生產的產品 品質越高則訂價越高,反之對消費者而言選擇消費產品的品質越高則效用 21.

(23) 越高,但需支付的價格也越高,形成品質選擇與價格間的抵換關係。由此 可知,產品品質變數對消費者效用及廠商利潤影響的重要性。因此若將市 場規模與產品品質同時考量,則文獻有以下幾個面向進行探討。在早期產 業組織的相關文獻中,Shaked & Sutton (1987)提出在一個產品品質成本為 固定支出的產業,當市場規模擴大將會使得至少一家廠商有動機投資在產 品品質。因為品質成本的支出是屬於固定成本,則較高品質的廠商可以削 弱其競爭對手的價格並獲得可觀的市場份額。此結果說明了,產品品質在 某些產業中會隨著市場規模擴大而提高。但若品質成本的支出是屬於變動. 政 治 大 以共存,其原因來自廠商可以提供不同的產品價格給消費者。 立. 成本,則 Berry & Waldfogel (2010)提出市場上較大尺度的產品品質範圍可. ‧ 國. 學. 市場規模較大將可以分段並提供範圍較大的產品品質尺度。就所得分. ‧. 配面向來看,Fajgelbaum et al(2009)說明在兩國間市場規模相似的情況下,. sit. y. Nat. 較富有的國家會出口平均品質較高的產品,此結果與 Schott (2004) 及. io. er. Hummels & Klenow (2005)所得之實證結果相同。另外,在貿易成本較小的 情況下,一個國家將經由其較富有的貿易夥伴進口高品質的產品,Schott. al. n. v i n (2004)、Khandelwal (2010) C 及 Hallak & SchottU h e n g c h i (2011)使用美國雙邊貿易資. 料(U.S. bilateral trade data) 亦獲得相同的結果。此外當一個國家對兩個市 場規模相同的國家出口品質一致的產品種類時,他會對於與自己國家所得 排序相似的國家出口更多數量的產品。. 另外,Han & Chouinard (2014)則同時考量市場規模大小、產品品質與 廣告力度。文中提及廠商在產品品質及廣告力度上做策略性競爭,消費者 對高品質產品有較高的偏好,並與價格呈現抵換關係,其結果說明市場規 模越大廠商家數越多則廠商的廣告力度越小,當越多廠商進入市場則所選 22.

(24) 擇之產品品質水準呈現一開始增加其後遞減的現象。Picard (2013)在獨占 性競爭市場的架構下同時考量廠商產品品質的選擇,其結果提出市場規模 越大的國家生產高品質種類的產品,且品質差距會隨著兩區域間市場規模 越不對稱而越擴大,此外貿易成本越大也會造成兩區域間品質差距提高。 梳理上述之文獻,多探討廠商在生產效率同質的情況下市場規模大小對產 品品質選擇的影響,意即並未同時考量生產效率異質、市場規模大小及品 質選擇對廠商決策的影響,其所得之結果可能產生差異。. 政 治 大 位產出所需的勞動投入越低,則代表廠商具有較高的生產力水準;反之則 立 廠商生產力的刻畫是使用每單位產出所需的勞動投入來描述,當每單. 較低。此情況同時也說明了生產力與勞動投入間存在的反向關係。早期文. ‧ 國. 學. 獻在廠商生產力的設定上多假設為生產力同質,Krugman (1980)即在獨占. ‧. 性競爭、廠商生產力同質的架構下進行分析,在此設定下所有廠商的訂價. y. Nat. 均相等,且長期利潤為零。亦可觀察到當市場規模擴大的情況下,廠商數. er. io. sit. 目會增加、社會福利會提高。然而近期的研究在廠商生產力的設定上逐漸 轉為生產力異質的架構,Melitz(2003)在獨占性競爭市場的架構下,同時考. al. n. v i n Ch 量廠商生產力異質並進一步分析產業內貿易的效果,其主要結果說明生產 engchi U 力越高的廠商越有能力同時供應本國及外國市場,並提出生產力低於某個 水準的廠商將會退出市場。. 其後 Melitz & Ottaviano (2008) 指出市場規模大小亦會影響市場競爭 的強度,並進一步對市場上異質廠商出口策略的選擇產生作用,此外總合 生產力及平均溢價也會反應市場規模大小所帶來的影響。在聚集經濟的相 關研究上,Baldwin & Okubo(2006)則提出高生產力廠商會受較大市場規模 的吸引聚集,其原因來自於高生產力廠商有較低的邊際成本,在大市場中 23.

(25) 能銷售更多的產品,因此能吸引更有生產效率的廠商聚集。意即生產力越 高的廠商越能夠在大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受到相對較小的損害,使得廠商由 小市場轉往大市場的區位選擇受到廠商生產力異質的影響。市場規模大小 與廠商生產力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相關重要文獻多有研究。然而在這些 文獻中並未將影響消費者效用與生產者利潤的產品品質變數加入考量,若 將之納入其所得之結果亦可能產生差異。. 透過上述兩類文獻的整理可知,產品品質與生產效率異質會對廠商的. 政 治 大 的情況下,若廠商選擇較低的產品品質水準來生產,則廠商的生產效率就 立 利潤產生影響,且此二變數間亦可能存在交互關係,意即在維持固定利潤. 必須提高以維持相同的利潤水準,反之亦然。因此,若只單就其中某一變. ‧ 國. 學. 數的影響進行討論,則所得之結果與策略的選擇將可能與實際的情況有所. ‧. 不同。此外,近期許多文獻雖已同時考慮產品品質與生產效率異質來進行. y. Nat. 討論,但多未論及國家間市場規模不對稱或整體市場規模擴大對廠商出口. er. io. sit. 決策的影響,本文即以此面向切入進行分析,並說明國內外廠商在同時考 慮產品品質及生產效率異質的情況下,國家間市場規模不對稱或整體市場. al. n. v i n Ch 規模擴大對國家間平均生產力差距的影響,以及廠商的出口生產力切點與 engchi U 出口決策等議題。. 在本研究中,廠商生產力的設定與以往文獻不同 11,本文中廠商生產 力是透過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兩變數來共同衡量。因此在生產力固定的前 提下,高生產力可能同時來自高生產效率與高品質、高生產效率與低品質、 低生產效率與高品質等三種不同的情況,反之低生產力的衡量亦然。本文 即在此生產力設定與獨占性競爭市場架構下,探討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大. 11. 文獻中針對廠商生產力的衡量方式多以每單位產出所需之要素投入表示之。 24.

(26) 或國家間市場規模不對稱的影響。本研究發現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大對本 國與外國而言,將允許相較於規模擴大前生產力更低的廠商存活在市場中, 亦即市場上廠商的家數、產品種類會增加但平均生產力會下降。同樣地在 出口決策上,國內外有能力出口的廠商家數、產品種類會增加但平均出口 生產力亦會下降。. 若兩國間市場規模不對稱的情況下,當本國的市場規模越大,則本國 市場能允許生產力越低的廠商存活,導致廠商家數、產品種類越多、平均. 政 治 大 觀察到兩國間平均生產力差距擴大。另外在出口決策上,本國有能力出口 立 生產力越低,反之國外市場規模則越小其結果與上述相反,同時可進一步. 的廠商家數減少,意即生產力越高的廠商越有能力出口,其原因來自於外. ‧ 國. 學. 國市場規模小,平均生產力提高,對本國出口廠商而言需具有更高的生產. ‧. 力才能與之競爭,另外亦可觀察到兩國間總合出口生產力差距的擴大。. y. Nat. er. io. sit. 再者透過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等利潤曲線可發現,高生產效率、低產 品品質的廠商每降低一單位生產效率,在維持固定利潤的情況下所需提高. al. n. v i n Ch 的產品品質程度較小,反之低生產效率、高產品品質廠商則每降低一單位 engchi U. 生產效率所需提高的產品品質程度就較高,隱含有邊際利潤遞減的概念。 此外本研究發現在兩國間市場規模不對稱下透過出口等零利潤曲線,兩國 異質廠商在不同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的組合下可將其出口決策劃分為四 個區域,分別為區域 I:本國出口到外國、外國出口到本國;區域 II:本國 不出口到外國、外國不出口到本國;區域 III:本國出口到外國、外國不出 口到本國;區域 IV:本國不出口到外國、外國出口到本國。在此四個區域 中描述了本國及外國廠商在不同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組合下,其出口決策 將有所不同,同時也進一步說明了並非僅擁有高生產效率或高產品品質就 25.

(27) 可達到出口的門檻,而是需同時擁有相當程度的產品品質或生產效率才能 達成,而此情況將隨著兩國間市場規模越不對稱越容易發生。. 其後各章節的設定分別為第 3-2 節理論架構:分別針對消費者偏好、 廠商生產與均衡結果進行討論。第 3-3 節比較分析:即分別討論整個世界 市場規模擴大及兩國間市場規模不對稱對各層面的影響。第 3-4 節結論。. 3-2 理論架構. 政 治 大 產效率與產品品質等兩個變數。此設定與 Hallak & Sivadasan (2009)相似, 立 本研究延伸 Melitz(2003)模型的基本架構,其中廠商的異質性來自生. ‧ 國. 學. 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均隨機由一聯合機率分配中抽出,並同時對廠商的利 潤產生影響。廠商可以在不同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的組合下獲得相同的利. ‧. 潤,亦即高生產效率低產品品質廠商與低生產效率高產品品質廠商間組合. sit. y. Nat. 不同但利潤相同。消費者可透過對產品品質高低的偏好進一步影響對各別. n. al. er. io. 產品種類的需求,並同時影響廠商的訂價。. 3-2-1 偏好. Ch. engchi. i n U. v. 為討論國家間市場規模不對稱或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大的影響,本文 假設整個世界的勞動量市場規模為 𝐿𝐿 ,其中 γ𝐿𝐿 (0 < γ < 1) 屬於本國市場,. (1 − γ)𝐿𝐿 屬於外國市場。每一單位消費者在每一期擁有一單位的勞動稟賦。 此外並假定消費者對休閒無偏好並無彈性地將勞動供應給市場。消費者的 效用來自對一連續不同種類產品的消費,以下式呈現之:. U = �∫𝑖𝑖∈𝐼𝐼 [𝜔𝜔(𝑖𝑖 )𝑞𝑞(𝑖𝑖. )]𝜌𝜌. 1 𝜌𝜌. 𝑑𝑑𝑑𝑑� , ρ ∈ (0,1). (1) 26.

(28) 在此𝜔𝜔(𝑖𝑖 ) ≥ 1為產品品質指標、𝑞𝑞(𝑖𝑖 )為產品種類 𝑖𝑖 被消費的數量,𝐼𝐼 為所有. 可能產品種類的集合。產品品質用以代表每一類產品的特徵,產品品質越 高則效用越大,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更高;反之亦然。此外將 𝑞𝑞� (𝑖𝑖) ≡. 𝜔𝜔(𝑖𝑖 )𝑞𝑞(𝑖𝑖 ) 定義為品質調整後的消費量(quality-adjusted quantity),即各別種. 類產品在其特有產品品質特徵的情況下,消費者對此種類產品的消費數量。 假定跨產品種類間的替代彈性為一固定值 𝜀𝜀 (𝜀𝜀 ≥ 1),且 𝜀𝜀 = 1⁄(1 − 𝜌𝜌)。. 在同時考量消費者預算限制式∫𝑖𝑖∈𝐼𝐼 𝑝𝑝(𝑖𝑖 )𝑞𝑞(𝑖𝑖 )𝑑𝑑𝑑𝑑 = 𝑅𝑅下,極大化效用可推. 政 治 大. 得各別產品種類 𝑖𝑖 的需求函數如下:. 立. (2). ‧. ‧ 國. 學. −𝜀𝜀 𝑞𝑞� (𝑖𝑖 ) = 𝑅𝑅𝑃𝑃�𝜀𝜀−1 �𝑝𝑝�(𝑖𝑖)�. Nat. 其中 𝑅𝑅 代表對整個產業的總合支出,在本國中以𝑅𝑅𝑑𝑑 = 𝑤𝑤 (γ𝐿𝐿) 表示整個國家. sit. y. 的總勞動所得,並將名目工資一般化設定為 𝑤𝑤 = 1;反之外國則為𝑅𝑅𝑓𝑓 =. er. io. 𝑤𝑤[(1 − γ)𝐿𝐿] 。另外,𝑝𝑝�(𝑖𝑖 ) ≡ 𝑝𝑝(𝑖𝑖 )⁄𝜔𝜔(𝑖𝑖 )定義為各別產品種類經品質調整後的. n. a. iv. l C� = [∫ [𝑝𝑝(𝑖𝑖)⁄𝜔𝜔(𝑖𝑖)]n1−𝜀𝜀 𝑑𝑑𝑑𝑑]1−𝜀𝜀 則代表整個產業 價格(quality-adjusted price),𝑃𝑃 𝑖𝑖∈𝐼𝐼. hengchi U. 1. 經品質調整後的綜合價格指數。. 3-2-2 生產 延續 Krugman (1980)、Melitz(2003)的基本設定,在生產的過程中只使 一種要素投入,即勞動。總生產成本來自產量與每單位產出的邊際投入及 固定營運成本(fixed overhead costs),其中邊際投入受產品品質及生產效率 所影響。在此將每單位產出所需的生產效率定義為 θ ∈ (1, ∞),在名目工資 一般化設定為 𝑤𝑤 = 1的前提下,總成本函數即以下列型式呈現之: 27.

(29) 𝑇𝑇𝑇𝑇 (𝑖𝑖 ) = 𝑓𝑓 +. 𝜔𝜔(𝑖𝑖)𝜂𝜂 𝜃𝜃(𝑖𝑖). 𝑞𝑞(𝑖𝑖 ), 𝜂𝜂 > 0. (3). 其中 𝑓𝑓 為固定營運成本,並隱含邊際成本與產品品質之間呈現正相關,而. 與生產效率之間則呈現負相關,意即產品品質的提高會增加廠商的成本負 擔,而生產效率則相反,由此可知此二變數會對廠商利潤產生交互作用的 影響。另外, 𝜂𝜂 為一個代表生產成本品質彈性之固定值,本文中假定國內. 外廠商生產成本品質彈性均相同。此外當 𝜂𝜂 值增加的情況下,將導致廠商. 的生產成本增加的幅度擴大。.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3-2-3 國際貿易. ‧. 在國際貿易的設定中,本文假定整個世界由兩個國家組成,即本國及. y. Nat. 外國。此外,廠商出口產品到國外必需面對運輸成本的負擔。除此之外對. io. sit. 有能力出口的廠商而言,亦需負擔一筆固定出口成本(fixed export costs)以. er. 進入出口市場,並將之定義為 𝑓𝑓𝑥𝑥 。運輸成本則設定為 iceberg 成本型式,. al. n. v i n 定義為 𝜏𝜏 ≥ 1 ,意即出口 𝜏𝜏 C 單位產品最後僅一單位產品到達外國市場。 hengchi U 3-2-4 利潤極大化. 在異質廠商文獻的基本架構中,廠商所面臨的問題可依階段分述如下。 在第一階段中,所有可能之潛在廠商均面對一固定進入成本(fixed entry costs),並同時對未來可能之利潤做預期,折現至當期與固定進入成本做比 較。若大於或等於此固定進入成本,則選擇進入市場;反之則否。在第二 階段中,廠商進入市場並隨機由一聯合機率分配𝑔𝑔(𝜔𝜔, 𝜃𝜃)中抽出產品品質及 28.

(30) 生產效率組合。對所有抽出組合之廠商來說,將同時決定是否續留市場及 出口至外國市場,並進一步選擇本國及出口產品價格,此時廠商將面對兩 固定成本分別為固定營運成本( 𝑓𝑓 )及固定出口成本( 𝑓𝑓𝑥𝑥 )。在考量產品品質 與生產效率的情況下,廠商利潤極大化問題將以下式呈現之:. max. 𝑝𝑝(𝑖𝑖),𝑝𝑝𝑥𝑥 (𝑖𝑖),Γ𝑥𝑥. 𝜋𝜋𝑖𝑖 (𝜔𝜔, 𝜃𝜃) = 𝜋𝜋𝑑𝑑 + Γ𝑥𝑥 𝜋𝜋𝑥𝑥. (4). 上式中,若 Γ𝑥𝑥 = 1表示此廠商同時供應本國及出口外國市場;反之 Γ𝑥𝑥 = 0. 政 治 大 𝑖𝑖 ) 則分別代表各別產品種類 𝑖𝑖 在本國及出口之需求。 出口之價格;𝑞𝑞(𝑖𝑖 ) 及𝑞𝑞 (立. 則僅供應本國市場。𝑝𝑝(𝑖𝑖 ) 及 𝑝𝑝𝑥𝑥 (𝑖𝑖) 則分別代表各別產品種類 𝑖𝑖 在本國市場及 𝑥𝑥. 𝜏𝜏𝜏𝜏(𝑖𝑖)𝜂𝜂. (5). y. 𝜌𝜌𝜌𝜌(𝑖𝑖). sit. ‧ 國. 𝜌𝜌𝜌𝜌(𝑖𝑖). ; 𝑝𝑝𝑥𝑥 (𝑖𝑖 ) =. ‧. 𝜔𝜔(𝑖𝑖)𝜂𝜂. Nat. 𝑝𝑝(𝑖𝑖 ) =. 學. 其所選擇之最適價格分別如下:. a. er. io. 透過上式可知,最適價格會隨著產品品質增加而提高,但隨著生產效. n. iv 率提高而下降。此外在本文偏好設定的架構下,可得廠商的溢價(markup) l. n U engchi 為一固定值 1⁄𝜌𝜌,表示各別產品種類廠商的獨占力均一致,並獲取正的利. Ch. 潤。. 3-2-5 自由進入與零利潤條件 如 3-2-4 節所述,潛在廠商在第一階段對未來可能之利潤進行預期, 並折現至當期與固定進入成本做比較以決定是否進入市場。此外,假定每 一期廠商都可能面臨一機率為𝛿𝛿 ∈ (0,1)的外生衝擊而被迫退出產業,則廠 商對未來預期的價值函數可表示如下:. 29.

(31) 𝑉𝑉𝑒𝑒 (𝜔𝜔, 𝜃𝜃) = {0, ∑∞ 𝑡𝑡=0[𝜋𝜋𝑑𝑑 (𝜔𝜔, 𝜃𝜃 ) + Γ𝑥𝑥 𝜋𝜋𝑥𝑥 (𝜔𝜔, 𝜃𝜃 )]}. (6). 在此本文亦假設事前資訊對所有潛在性競爭者來說均公開,其中包括 產品品質與生產效率的聯合機率分配、外生衝擊機率及事前預期價值函數 等。因此對每一位潛在性競爭者來說,其事前預期價值函數均相同且等於 平均預期價值。潛在性廠商是否進入市場,只要平均預期價值高於固定進 入成本則會選擇進入,此即自由進入條件(free-entry condition)將之呈現於 下:. , 𝜋𝜋� = 𝜋𝜋�𝑑𝑑 + Γ𝑥𝑥 𝜋𝜋�𝑥𝑥. 立. (7). ‧ 國. 𝛿𝛿𝑓𝑓𝑒𝑒. 1−𝐺𝐺(𝜔𝜔∗ ,𝜃𝜃∗ ). 學. 𝜋𝜋� =. 政 治 大. ‧. 上式中 (𝜔𝜔∗ , 𝜃𝜃 ∗ ) 的組合代表廠商利潤為零下產品品質與生產效率的組合。. 其後當潛在性競爭者選擇進入市場,將透過聯合機率分配隨機抽出一組產. sit. y. Nat. 品品質與生產效率組合,並與固定營運成本做比較以決定是否留在市場中。. er. io. 此外本文在生產力的衡量上設定同時來自一組產品品質及生產效率,即. n. 𝜑𝜑(𝜔𝜔, 𝜃𝜃) = 𝜃𝜃𝜔𝜔1−𝜂𝜂,此衡量方式隱含給定某一生產力水準( a v 𝜑𝜑 )的前提下,將. i l C n h e n g𝜃𝜃c)組合可以滿足。經由不同生產力 有無限多組產品品質( 𝜔𝜔 )與生產效率( hi U 下相對利潤比的代換,則可得零利潤條件(Zero-Cutoff condition)如下:. 𝜋𝜋� = 𝑓𝑓 ��. � (𝜔𝜔∗ ,𝜃𝜃∗ ) 𝜀𝜀−1 𝜑𝜑. 𝜑𝜑∗ (𝜔𝜔∗ ,𝜃𝜃. � ∗). � 𝑥𝑥 (𝜔𝜔∗ ,𝜃𝜃 ∗ ) 𝜀𝜀−1 𝜑𝜑. − 1� + Γ𝑥𝑥 𝑝𝑝𝑝𝑝𝑝𝑝𝑝𝑝. (𝑥𝑥)𝑓𝑓𝑥𝑥 ��. �. ∗ (𝜔𝜔∗ ,𝜃𝜃 ∗ ) 𝜑𝜑𝑥𝑥. − 1�. (8). 其中 𝜑𝜑 ∗ 及 𝜑𝜑𝑥𝑥∗ 分別代表零利潤生產力門檻及零利潤出口生產力門檻;𝜑𝜑� 及. 𝜑𝜑�𝑥𝑥 則 分 別 代 表 平 均 生 產 力 及 出 口 平 均 生 產 力 。 此 外 𝑝𝑝𝑝𝑝𝑝𝑝𝑝𝑝. (𝑥𝑥 ) =. [1 − 𝐺𝐺 (𝜑𝜑𝑥𝑥∗ )⁄1 − 𝐺𝐺 (𝜑𝜑 ∗ )]則代表那些能夠成功達到出口條件廠商的事前機率。 30.

(32) 3-2-6 均衡分析 本文延伸 Melitz(2003)的基本架構,透過自由進入條件(FE)及零利潤條 件(ZCP)得出能夠在市場存活的最低生產力水準,並確保存在且唯一之均 衡。 12下表整理僅能提供本國市場廠商及有能力出口之廠商在均衡情況下 之結果: [插入表 3.1]. 政 治 大 延續 Helpman, Melitz &立 Yeaple (2004)及 Antras & Helpman (2003)對均衡的. ‧ 國. y. er. al. 圖 3.1 即 以 𝜑𝜑. 𝜀𝜀−1. sit. 𝜀𝜀−1 (1 − 𝛾𝛾)𝐿𝐿�𝑃𝑃�𝑓𝑓 � (𝜏𝜏⁄𝜌𝜌)1−𝜀𝜀 𝜑𝜑 𝜀𝜀−1 = 𝑓𝑓𝑥𝑥 ⇒ 𝐸𝐸𝐸𝐸𝐸𝐸𝐸𝐸𝐸𝐸𝐸𝐸 − 𝑍𝑍𝑍𝑍𝑍𝑍 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 n. 𝜀𝜀. 𝜀𝜀−1 𝛾𝛾𝛾𝛾�𝑃𝑃�𝑑𝑑 � (1⁄𝜌𝜌)1−𝜀𝜀 𝜑𝜑𝜀𝜀−1 = 𝑓𝑓 ⇒ 𝑍𝑍𝑍𝑍𝑍𝑍 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 io. 1. ‧. 𝜀𝜀. Nat. 1. 學. 描述,進一步改寫零利潤及出口-零利潤條件並將之呈現於後:. Ch. i. i n U. v. h並 刻 畫 廠 商 利 潤 , 且 𝜋𝜋(0) = 為 橫 軸e 描n 述g均c衡. −𝑓𝑓; 𝜋𝜋𝑥𝑥 (0) = −𝑓𝑓𝑥𝑥 。其中−𝑓𝑓𝑥𝑥 < −𝑓𝑓 表示對廠商而言,即有能力出口的廠商. 需多支付一筆固定出口成本方能出口,且此成本一般來說大於固定營運成 本。在兩國市場規模對稱的情況下,意即 𝛾𝛾𝛾𝛾 = (1 − 𝛾𝛾)𝐿𝐿 且 �𝑃𝑃𝑑𝑑 = 𝑃𝑃�𝑓𝑓 成立, 則可觀察到僅能供應本國市場廠商利潤的斜率大於同時能出口廠商之利 潤斜率,其原因來自運輸成本與跨商品間替代彈性(𝜏𝜏 1−𝜀𝜀 )的影響。 [插入圖 3.1]. 12. 詳請參閱 Melitz (2003), APPENDIX B, 1719-1720 31.

(33) 此外因廠商利潤的變動來自二變數之影響,即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 依此二變數重新整理出口-零利潤條件,可得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間,出口 利潤為零時之等利潤曲線(isoprofit curve) 13,以下式呈現之:. 𝜃𝜃𝑥𝑥 (𝑖𝑖 ) =. 1. 𝜏𝜏𝜔𝜔(𝑖𝑖)𝜂𝜂−1 𝜀𝜀𝑓𝑓𝑥𝑥 𝜀𝜀−1 �(1−𝛾𝛾)𝐿𝐿 � ,ε � 𝜌𝜌𝑃𝑃𝑓𝑓. >1. (9). 政 治 大 質間具有替代關係,意即在利潤固定的前提下,有無限多組生產效率與產 立 圖 3.2 即呈現上開之描述。此外在等利潤曲線上,生產效率與產品品. 品品質組合可滿足等利潤條件。由圖 3.2 亦可觀察到出口利潤為零時之等. ‧ 國. 學. 利潤曲線左下邊區域,越往左下方則出口等利潤值越小,意即在此區域內. ‧. 所有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組合均無法使廠商有能力出口;反之等零利潤曲. y. Nat. 線右上邊區域內之廠商越往右上方則越有能力出口。值得一提的是在出口. er. io. sit. 等零利潤曲線的左下方同時亦存在一條本國市場等零利潤曲線(如圖 3.2 虛 線所示),而在此曲線左下方之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組合將無法同時供應本. n. al. 國及出口之需要。. Ch. engchi. i n U. v. [插入圖 3.2]. 3-3 比較分析 本節主要討論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大或國家間市場規模不對稱對國 家間平均生產力差距、本國市場生產力切點、出口-生產力切點與出口決策. 13. 出口利潤為零時之等利潤曲線,同時滿足. 𝐴𝐴(𝜂𝜂 − 1)(𝜂𝜂 − 2)�𝜔𝜔𝑥𝑥 (𝑖𝑖)�. 𝜂𝜂−3. > 0, 𝐴𝐴 ≡. 𝜕𝜕𝜃𝜃𝑥𝑥 (𝑖𝑖). 𝜕𝜕𝜔𝜔𝑥𝑥 (𝑖𝑖). = 𝐴𝐴(𝜂𝜂 − 1)�𝜔𝜔𝑥𝑥 (𝑖𝑖)�. 1 𝜀𝜀−1. 𝜀𝜀𝑓𝑓𝑥𝑥 𝜏𝜏 � ��1−𝛾𝛾�𝐿𝐿� 𝜌𝜌𝑃𝑃 𝑓𝑓. 32. 𝜂𝜂−2. < 0,. 𝜕𝜕2 𝜃𝜃𝑥𝑥 (𝑖𝑖). 𝜕𝜕𝜔𝜔𝑥𝑥 (𝑖𝑖)2. ,故為一凸向原點曲線。. =.

(34) 等議題的影響。為瞭解市場規模變動所帶來的變化,在基本模型設定即定 義整個世界的市場規模為 𝐿𝐿 ,其中 γ𝐿𝐿 (0 < γ < 1) 屬於本國市場,(1 − γ)𝐿𝐿. 屬於外國市場。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大即表示在其他條件不變下 𝐿𝐿 的提高;. 而國家間市場規模不對稱則表示在整個世界市場規模不變的前提下,各別 國家市場規模占整個世界比例不對稱下的影響。下節就整個世界市場規模 擴大與國家間市場規模不對稱之情況詳細說明。. 3-3-1 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大之案例. 政 治 大. 在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大影響的研究上,為簡化分析且不影響結果的. 立. ‧ 國. 學. 前提下設定兩國間市場規模相對稱,意即 γ = (1 − γ)。在此前提下,外生. 變數 𝐿𝐿 的擴大(𝐿𝐿 → 𝐿𝐿′)透過表 3.1 內僅能供應本國及可出口廠商利潤進行分. 析,可觀察到僅能供應本國廠商的利潤函數斜率增加;同樣地可出口廠商. ‧. 的利潤函數斜率亦同。 14圖 3.3 描述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大對生產力門檻. y. Nat. sit. 的影響,此情況說明了當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大的情況下,允許生產力更. er. io. 低的廠商為本國市場提供服務;同樣地,可出口廠商的生產力門檻亦降低。. a. n. 15 iv ,則可知平均生產力及出口平均 此外透過本國及出口生產力門檻的降低 l. n U engchi 生產力亦同時降低。再者各別產品種類的需求亦隨著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 Ch. 大而增加,訂價不受影響,但整個產業內各別廠商的利潤會提高。圖 3.4 說 明當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大的情況下,本國市場等零利潤曲線及出口等零 利率曲線均會同時平行向左下方移動,以出口為例,當整個世界市場規模 擴大後,對某些原先無法出口的廠商而言將有能力出口,可觀察到圖 3.4 14. 𝜀𝜀−1 1 在此先定義僅能供應本國廠商的利潤函數斜率為 𝐵𝐵 ,意即𝐵𝐵 ≡ 𝛾𝛾𝛾𝛾�𝑃𝑃�𝑑𝑑 � (1⁄𝜌𝜌)1−𝜀𝜀 ;同理亦 1. 先定義可出口廠商的利潤函數斜率為 𝐵𝐵′,意即𝐵𝐵" ≡ (1 − 𝛾𝛾)𝐿𝐿�𝑃𝑃�𝑓𝑓 � 場規模擴大的情況下, 15. 𝜕𝜕𝜕𝜕 𝜕𝜕𝜕𝜕. 𝜕𝜕𝜕𝜕′. >0、. 已知平均生產力公式為𝜑𝜑� =. 𝜕𝜕𝜕𝜕. 𝜀𝜀. > 0 即可知斜率均會增加。 1. ∞ 𝜀𝜀−1 � ∫ 𝜑𝜑 𝜀𝜀−1 𝑔𝑔(𝜑𝜑)𝑑𝑑𝑑𝑑� , 𝜑𝜑 ∗ 1−𝐺𝐺(𝜑𝜑∗ ) 𝜑𝜑∗ 1. 出口生產力門檻下降時,平均生產力會降低。. 33. 𝜀𝜀 𝜀𝜀−1. (𝜏𝜏⁄𝜌𝜌)1−𝜀𝜀 。當整個世界市. = 𝜃𝜃 ∗ (𝜔𝜔∗ )1−𝜂𝜂 ,故當本國生產力或.

(35) 中能夠出口的區域面積增加;同理亦擴大能供給本國市場的生產效率與產 品品質組合,使得產業中廠商數目提高。 [插入圖 3.3、圖 3.4]. 3-3-2 跨國間市場規模不對稱之案例 本節探討兩國間市場規模差異擴大的影響。為簡化分析,本文假設整 個世界的市場規模為一固定值 𝐿𝐿 ,兩國間市場規模不對稱來自於各別規模. 政 治 大 (1 − γ )。當本國市場規模擴大(即γ ↑)的情況下,由表 3.1 可知僅能供應本 立. 占整個世界市場規模的份額,本國市場為 𝛾𝛾𝑑𝑑 ≡ γ ;外國市場則為 𝛾𝛾𝑓𝑓 ≡. ‧ 國. 學. 國廠商的利潤線斜率增加;但可出口廠商的利潤線斜率則下降;反之外國 市場規模縮小,斜率變化結果與本國市場情況相反。 16. ‧ y. sit. Nat. 圖 3.5 以本國市場為例說明上述之情況,當本國相對市場規模擴大,. er. io. 使得生產力更低的廠商能在本國市場中存活;但可出口廠商的生產力門檻. n. 則提高,表示本國出口廠商需更有生產力才有能力出口至外國,原因來自 a v. i l C n hengchi U 外國市場規模小,平均生產力較高,對本國出口廠商而言要更具生產力方. 能與之競爭。反之對外國市場來說,其結果正好與本國相反,意即在外國 市場中廠商生產力須更高才能在其國內市場中存活,原因在於外國市場規 模小,廠商需更高之生產力才能在市場中存活;但外國出口廠商則因為本 國市場需求擴大,出口生產力門檻不需太高即可出口至本國。透過兩國生 產力與出口生產力門檻的變動,可發現兩國間平均生產力差距及兩國間出. 16. 𝜕𝜕𝜕𝜕. 1. 延續註 14 的設定,在其他條件不變下,當本國市場規模大於外國時(即 𝛾𝛾 > ),透過一階條件. �. 𝜕𝜕𝜕𝜕 𝛾𝛾>1 2. 𝜕𝜕𝜕𝜕′. >0、. �. 𝜕𝜕𝜕𝜕 𝛾𝛾>1 2. 2. < 0 可知,僅能供給本國市場廠商之利潤函數斜率增加,但本國出口廠商之. 利潤函數斜率則下降。相對地,外國廠商斜率變化結果與本國相反。 34.

(36) 口平均生產力差距,皆因市場規模不對稱改變而擴大。另外,對本國消費 者而言,本國市場規模越大其所能消費的產品種類及品質尺度就越多且廣; 相對地對外國消費者而言則相反。. 此外本研究發現當兩國間市場規模不對稱的情況下,以本國市場規模 大、外國市場規模小為例。給定一組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組合下,本國等 零利潤曲線斜率會低於外國等零利潤曲線斜率;同理本國與外國出口等零 利潤曲線間,亦存在相同之關係,圖 3.6 描述上述情況。以兩國廠商出口. 政 治 大 域,分別為區域 I:本國出口到外國、外國出口到本國;區域 II:本國不出 立. 決策為例,本國及外國廠商出口等零利潤曲線可將出口決策劃分為四個區. ‧ 國. 學. 口到外國、外國不出口到本國;區域 III:本國出口到外國、外國不出口到 本國;區域 IV:本國不出口到外國、外國出口到本國。. ‧ y. Nat. er. io. sit. 區域 I 中的廠商具有高生產效率及高產品品質,因此不論本國與外國 廠商均有能力出口,相反地區域 II 的廠商在低生產效率與低產品品質的組. al. n. v i n Ch 合下國內外廠商均沒有能力出口。然而區域 III 中,兩國廠商在擁有相同生 engchi U. 產效率與產品品質組合的情況下,本國廠商有能力出口至外國,反之外國 廠商則無能力出口至本國,其原因在於本國市場需求擴大,雖使得外國出 口廠商的出口生產力門檻降低,但擁有此區域生產力組合的外國廠商仍無 能力負擔固定出口成本,若出口則將招致損失;反之在區域 IV 中,給定一 組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組合,本國廠商沒有能力出口到外國,但外國廠商 有能力出口到本國,本國廠商沒能力出口的原因在於外國市場規模小、平 均生產力較本國市場高,因此本國廠商要更具生產力才有能力出口,而位 於此區域生產力組合的本國廠商並無能力達到出口所需之條件,因此無法 35.

(37) 出口。最後,透過圖 3.6 對廠商出口決策之討論,可知具有高生產效率低 產品品質或低生產效率高產品品質組合的廠商並非都能滿足出口條件,且 此情況隨著兩國間市場規模越不對稱越容易發生。 [插入圖 3.5、3.6]. 3-4 小結 透過對產品品質及生產效率文獻的整理可知,產品品質與生產效率之. 政 治 大 文延伸 Melitz(2003)模型的基本架構,在異質性的設定上包含二變數的異 立. 間可能存在交互關係並進一步對廠商的利潤產生影響。為描述此一情況本. 質即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因此本文在生產力的衡量上設定其同時來自一. ‧ 國. 學. 組產品品質及生產效率,即 𝜑𝜑(𝜔𝜔, 𝜃𝜃) = 𝜃𝜃𝜔𝜔1−𝜂𝜂,此衡量方式隱含給定某一生. ‧. 產力水準的前提下,將有無限多組產品品質與生產效率組合可以滿足。此. y. Nat. 外近期許多文獻雖已同時使用產品品質與生產效率來進行討論,但多未論. er. io. sit. 及國家間市場規模不對稱或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大對廠商各層面的影響, 本文即以此面向切入進行分析。.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當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大的情況下,在不影響結果的前提下設定兩國 市場規模對稱,故兩國之結果一致。基於上述之設定以本國為例,本文發 現市場允許生產力更低的廠商為本國市場提供服務;同樣地,可出口廠商 的生產力門檻亦降低。此外經由本國及出口生產力門檻的變化,亦可發現 平均生產力及出口平均生產力將同時降低。而各別產品種類的需求亦隨著 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大而增加,訂價不受影響,但整個產業內各別廠商的 利潤會提高。另外透過本國市場等零利潤曲線及出口等零利率曲線,發現 當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大此二條曲線將同時平行向左下方移動,以出口為 36.

(38) 例:表示整個世界市場規模擴大,使得原先無法出口的生產效率與產品品 質組合有能力供應出口需求。. 其後探討兩國間市場規模不對稱下的影響。在整個世界市場規模固定 的前提下,本國市場規模擴大將使得生產力更低的廠商能在本國市場中存 活;但可出口廠商的生產力門檻則提高,表示本國出口廠商需更有生產力 才有能力出口至外國;相對地外國市場規模縮小則得到相反之結果。經由 兩國生產力與出口生產力門檻的變動,可發現兩國間平均生產力差距及兩. 政 治 大 面的影響上,本國市場規模越大其所能消費的產品種類及品質尺度就越多 立. 國間出口平均生產力差距皆因市場規模不對稱提高而擴大。另外,在消費. 且廣;相對地對外國消費者而言則相反。再者以兩國廠商出口決策為例,. ‧ 國. 學. 本國及外國廠商出口等零利潤曲線即將出口決策劃分為四個區域,在此四. ‧. 個區域中描述了本國及外國廠商在不同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組合下,其出. y. Nat. 口決策將有所不同,此情況進一步說明了並非僅擁有高生產效率或高產品. er. io. sit. 品質就可達到出口的門檻,而是需同時擁有相當程度的產品品質或生產效 率才能達成,且此情況隨著兩國間市場規模越不對稱則越容易發生。. n. al. Ch. engchi. 37. i n U. v.

(39) 參考文獻 Antràs, P., & Helpman, E. (2003). Global sourcing (No. w10082).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aldwin, R. E., & Okubo, T. (2006). Heterogeneous firms,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spatial selection and sorting.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6(3), 323-346. Berry, S., & Waldfogel, J. (2010). Product quality and market size.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58(1), 1-31.. 政 治 大 productivity. Journal 立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0(1), 177-180.. Chaney, T., & Ossa, R. (2013). Market size, division of labor, and firm. ‧ 國. 學. Fajgelbaum, P. D., Grossman, G. M., & Helpman, E. (2009). Income distribution, product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No. w15329). National Bureau of. ‧. Economic Research.. sit. y. Nat. Hallak, J. C., & Schott, P. K. (2011). Estimating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er. io. Product Qualit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6(1), 417-474.. n. Hallak, J. C., & Sivadasan, a J. (2009). Firms' exportingvbehavior under quality. i l C n h e n gBureau constraints (No. w14928). National c h i ofUEconomic Research.. Han, B., & Chouinard, H. H. (2014). Product quality, advertising intensity and market size. Economics Letters, 124(2), 215-218. Helpman, E., Melitz, M. J., & Yeaple, S. R. (2004). 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1), 300-316. Hummels, D., & Klenow, P. J. (2005). The variety and quality of a nation's expor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5(3), 704-723. Khandelwal, A. (2010). The long and short (of) quality ladders.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7(4), 1450-1476.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依貿易法之規定,執行貨品及附屬於貨品之智慧財產權輸出管理工作。在出口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局長 江文若 2021年3月12日..

Seals, if any, essential for sealing the pressure sensing element, and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process medium, made of or protected by aluminum, aluminum alloy, aluminum

Importação e exportação por países / territórios de origem e de destino Imports and exports by country / territory of origin and destination

Importação e exportação por países / territórios de origem e de destino Imports and exports by country / territory of origin and destination

Analisando por países ou territórios de destino, Hong Kong e a China Continental foram os principais mercados da exportação de Macau em 2018, com 62,1% para Hong Kong e 16,5% para

Analisando por países ou territórios de destino, Hong Kong e a China Continental foram os principais mercados da exportação de Macau em 2017, com 58,5% para Hong Kong e 18,8% para

Analisando por países ou territórios de destino, Hong Kong e a China Continental foram os principais mercados da exportação de Macau em 2017, com 58,5% para Hong Kong e 18,8% p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