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S-P表分析理論

表2-2所示。 離情形加以量化後的指數,稱為差異係數(Disparity Coefficient)。

表 2-3

貳、S-P 表理論基礎

經由佐藤隆博 S-P 表分析理論,試卷的評分若以答對給 1分,答錯則得 0 分,會得到 N 的 S-P 原表 X= ,其中 指的是第 i 個學生對 試題第 j 題的答題情形,答對給 1 分,否則得 0 分且 i = 1,2,…,N﹔j = 1,2,…,M。以佐藤隆博S-P 表分析,令第 i 位學生的總分為 = ,第 j 題 全部學生的得分為 = ,並將 S-P 表重新排序,使

且 便可得新的 S-P 表。

一、二元計分S-P 表學生注意係數(CS)與試題注意係數(CP)

第 k 位學生注意係數定義如下:

C = 1- .………公式(1)

其中, = 且 m = (許天維、蔡清斌、鄭百成、曾建維、俞克斌、永井 正武,2013)。

依此,第 k 題注意係數定義如下:

C =1- ……… 公式(2)

其中, = 且 m= (許天維等,2013)。

二、二元計分 S-P表注意係數判斷標準

注意係數判斷標準在佐藤隆博提出的理論中,其數值應該皆為正值,越接近 為完美反應組狀況時,其注意係數越接近於 0;但是若注意係數越大時,表示反 應組偏離完美反應組,也就是不尋常或有異質之情況;若是注意係數越小,那就 表示接近完美反應組型態,而不尋常之情況較輕微,於是在一定的誤差範圍內,

提出下列判斷標準。(許天維等,2013)

(一)當注意係數(指學生CS 或試題CP )介於 0 至 0.5 之間時,則可以解釋 為該學生或試題之反應組與完美反應組差異不大,屬於正常程度。

(二)當注意係數介於 0.5及 0.75之間,則表示有異質情況已稍為嚴重,教師此 時應該加以注意。

(三)當注意係數大於 0.75 時,則表示實際反應組型其異質情況非常嚴重,教 師要特別注意。

故在判別的標準上學生注意係數大於0.5 時,屬學習出現異質因素學生。根 據得分百分率和學生注意係數將學生學習情況分為六大類:A(學習穩定型)、

(學習粗心型)、B(尚須努力型)、 (欠缺充分型)、C(學力不足型)、

(學習異常型)如圖2-1所示。而二元計分 S-P 表分析法的試題診斷結果,是依 照答對該試題學生的百分率及試題注意係數分成四類:第一類A(優良型試題)、

第二類A-(異質型試題)、第三類B(困難型試題)、第四類B-(拙劣型試題),

如圖 2-2 所示(Sato, 1980; Sato & Kurata, 1997)。

100% A(學習穩定型)

三、差異係數(Disparity coefficient,以D簡稱)

在佐藤隆博的理論上 S曲線的左方和 P曲線的上方都出現「1」時,而其右 下方都出現為「0」的情況,彼此相互重疊的S曲線以及P曲線,稱之為「完美量 尺」的反應組型(許天維,2013)。至於差異係數則是由S曲線和P曲線偏離「完 美量尺」的情況,加以量化的指數,通常以D符號來表示(佐藤隆博,1975)。

佐藤隆博(1975)提出距離「完美量尺」的差異係數會在於 0 與 1 之間,數值 接近 0.4 左右則判斷為教學者與學生反應之間有高度密切相關,若是標準學力測 驗,其差異係數數值在 0.5 前後,仍可接受。若是標準學力測驗或形成性評量的 D>0.6,則表示學生作答或試題含有異質因素,教師應注意學生的作答情況,

或針對試題進行修改及檢討。原因可能如下,可進一步探討:(佐藤隆博,1985)

(一)教學不明確,學生未達理解的地步。

(二)測驗內容與教學目標內容不相符。

(三)測驗內容的表達、語句敘述或答題提示失當以及測驗題目編排順序不佳。

(四)受試學生學習未達精熟的程度。

(五)測驗時間與教學時程相隔太久。

(六)屬於中下程度的學生,其學習呈現不穩定的狀況。

(七)學生的學習意願或動機低下。

(八)受試學生的心理或生理現象在測驗當時發生較大的波動。

(九)閱卷教師的評分標準不一致、評分重點不明,甚至評分錯誤或登錄錯誤。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