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SWOT 策略規劃 策略規劃 策略規劃 策略規劃

2.3.1 2.3.1 2.3.1

2.3.1 SWOTSWOTSWOT SWOT 分析分析分析 分析

在擬定競爭策略之前,企業皆有必要分析自身及週遭大環境,因此怎麼分析 以及如何分析,也可說是競爭策略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而其中最被廣泛運用的,

就屬SWOT分析了。SWOT分析之概念最早由Steiner(1965)所提出,而經濟學者 Andrews(1971)在其經濟性策略發展模式中,將企業內部的獨特能力或資源的 優劣勢所在,及外在環境中存在的機會與威脅,視為策略運行中的兩大基石,提 出以 SWOT 來分析產業的經營策略,藉由分析企業內部以及企業外部的雙重構面,

來作為擬定競爭策略的依據。(圖2-14)

圖圖圖

圖 2222----14141414 SWOTSWOTSWOTSWOT 因子分類因子分類因子分類因子分類

資料來源:Valentin(2001)

SWOT 分析中,以內在與外在環境、有利與不利兩個構面切割出四個象限(圖 2-x),其中「S」是指優勢(Strengths)、「W」是指劣勢(Weakness)、「O」

是指機會(Opportunities),「T」則是指威脅(Threats)。內外部因子的區 分以組織本身對於因子的「控制力」而定(Fleiser & Bensoussan,2002),組 織無法控制的因子歸為「外部環境因子」,反之則歸於「內部環境因子」。

內在環境因子 外在環境因子 有

利 因 子

優勢 機會

不 利 因 子

劣勢 威脅

- 30 -

Collett(1999)指出,透過 SWOT 分析,一個組織得以發展符合本身能力 以及外在客觀環境所需求的策略,不僅可以了解過去與目前之優、劣勢條件,更

在進行 SWOT 分析後,Weihrich(1982)與薛義誠(2007)更進一步運用配 對策略(matching),將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相互配對組合,提出利弊得失 TOWS 矩陣(圖2-15)與優勝劣敗 TWOS 矩陣(圖2-16),並產生六種不同環境 下可行的因應策略,以協助企業掌握內部優勢,克服自身弱勢,利用外部機會, Max-Max

WO 策略 Min-Max

威 脅

ST 策略 Max-Min

WT 策略 Min-Min

SWOT Max-Min

WO 策略 Min-Max

威 脅

ST 策略 Max-Min

OT 策略 Max-Min

- 31 - 2.優勢與威脅(ST 策略):

因為組織本身無法利用自己的力量對外在環境的威脅做改變,故此策略的重 點在於面對外在環境不力的威脅下,提升組織內部優勢來與以克服,以維持組織 的競爭力。此種策略的目的是最大化/最小化(Max-Min),及最大化內部優勢,

和在不利威脅條件下,藉由優勢最小化威脅以減少對組織所造成的傷害。

3.劣勢與機會(WO 策略):

雖然外在環境對於組織是有利的,但因為組織本身內部的劣勢,可能導致組 織錯失機會,故必須強化組織的劣勢,並配合外在有利機會,創造組織利潤。此 策略的目的是最小化/最大化(Min-Max),即將組織的劣勢最小化,和透過組織 劣勢的改善,運用外在有利的機會條件最大化組織利益。

4.劣勢與威脅(WT 策略):

組織在面對外在不利威脅條件下,內部也存在劣勢且無法突破困境。此時策 略需能夠改善組織劣勢、強化組織不足之處,試圖在不利的條件下,消極地防禦 以維持現有競爭地位 (伍忠賢,1998)。此種策略的目的是最小化/最小化

(Min-Min),即最小化劣勢,改善組織弱點、補強或消除組織劣勢,並透過組 織劣勢的改善,最小化外在不利威脅對組織所造成的傷害。

5.優勢與劣勢(SW 策略):

組織面對內部存在的優勢和劣勢的情況下,須能藉由內部的長處來彌補內部 現存的劣勢,以最小化劣勢來減少對組織的傷害。即根據內部所擁有的資源決定 各種「截長補短」的優勢與劣勢的組合,擬定對組織最有力的策略。此種策略的 目的是最大化/最小化(Max-Min),即最大化組織優勢,補強其劣勢,透過劣勢 的減少,以提升組織內部能力。

- 32 -

- 33 -

2.4 2.4 2.4

2.4 本章總結 本章總結 本章總結 本章總結

從本章相關文獻的探討可了解,由於分析的對象、範圍或研究目的、用途的 不同,會造成產業分析人員所採用的理論模型或分析構面有所差異。其中利用的 產業分析構面自然也包括產業經濟學觀點、產業環境觀點、產業特質觀點、產業 生命周期觀點、產業價值鏈觀點、與產業競爭力觀點等各種不同觀點下的方法。

而分析國內外目前有關產業分析的論文,除了針對不同的需求運用上述的分 析架構外,多會輔以訪談或問卷等初級資料蒐集之方式,以求資料之完整性,並 將產業分析後之內容延伸至策略層級。故本章除了先探討產業分析相關理論外,

也在最後引用SWOT分析架構,做為本研究在撰寫結論與建議時之參考。

筆者在參考近年來國內兩岸汽車產業相關研究(表2-6)後發現,在產業分 析方法選擇上,除了少數非質性的研究利用假設檢定、灰色系統理論預測模式、

資料包絡分析等方法外,多數質性研究方法皆以個案分析、產業價值鏈分析、以 及產業競爭力分析為主,而在策略分析方法上,則以 SWOT 分析最為普遍。

由於本研究乃針對兩岸汽車產業做一整體之分析,而非針對少數個案進行研 究提供策略建議,故並不以個案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而產業價值鏈分析之重點 在於各產業價值活動之成本及其所產生之效益、亦非本研究所欲探討之課題;故 本研究擬以產業競爭力觀點下之鑽石模型,作為本研究之主要研究架構。

雖然國內應用鑽石模型進行產業分析之產業範圍相當廣泛(表2-7),包括 生物科技產業、醫療產業、半導體產業、TFT-LCD 產業、台灣扣件產業、與汽車 產業等,但其所應用之鑽石理論多半為 Porter 最早提出之單鑽石理論,而對於 其後續衍生出的多鑽石模型,由於其分析之架構較聚焦於國家層級,是否仍適用 於產業分析仍有待進一步商榷。截至目前為止,僅有利用兩國間貿易關係之雙鑽 石模型為產業分析工具之研究,而尚未發現以一般化雙鑽石模型、九元素鑽石模

- 34 -

型、或是雙元性雙鑽石模型應用於產業分析之例。

因此,本研究在分析兩岸的汽車產業時,將參考Rugman & Verbeke(1993)

及工研院(2003)所建構的雙鑽石模型,設計本研究之分析架構,並在分析後提

- 35 -

- 36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