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A Study on Janacek’s Musical Idea through Violin Sonata

Lin, Tzu-Sha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usic,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bstract

Leos Janacek (1854~1928) was a legendary ethnologist and musician in Moravia, which belongs to Czech Republic today. Janacek was

recognized as the greatest Czech composer together with Smetana and Dvořák. He has made a great impact on music education in Eastern

Europe. He won his reputation mainly through his operas and works in his later years.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very limited studies on him and his works documented in Chinese.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troduce Janacek’s musical ideas, focusing on how his music was inspired by Czech language and folk arts, how he developed “Speech-melody” as his unique compositional method, and how he practiced Speech-melody in his violin sonatas.

Keywords: Janacek, Janacek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Speech-melody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7

一、緒論

楊納傑克(Loeš Janáček,1854~1928)與史麥塔納(Bedřich Smetana,

1824~1884)及德佛札克(Antonín Dvořák,1841~1904)被譽為捷克的三 巨頭音樂家,他們熱愛民族及發揚民族音樂之心情亦多有相似之處,

然而楊納傑克在五十歲後才以歌劇創作獲得極高的聲望,多數揚名國 際之作品也皆於晚年完成,屬大器晚成之作曲家(Murray, 2009);他所 出生及居住的地區摩拉維亞,其當地的文化與音樂也和另外兩位音樂 家也不盡相同。而在民族音樂的研究及運用上,他喜愛觀察並記錄人 們的日常對話、研究其語調及節奏,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理論,無論在 歌劇或其他型態創作,都充滿此濃厚的特色。

筆者因演奏楊納傑克小提琴奏鳴曲而發現此作品中充滿歌劇手 法的鋪陳,樂句旋律之間也無法以習慣的傳統演奏手法詮釋,縱然樂 譜乍看之下精簡並不困難,實際演奏時卻由於曲中的極短動機及反覆 變更的拍號與速度術語而備受挑戰,樂曲當中的不規則旋律、節奏及 音高更引發「音樂聽來像語言之抑揚頓挫」的印象,促成筆者決定深 入研究之動機。

即便楊納傑克在音樂史上擁有一席之地,關於他的研究資料相較 之下比例不高,中文的研究資料尤其稀少,也由於楊納傑克畢生致力 於發揚傑克語言及民族音樂,欲鑽研他對於語音及旋律的理論及應用,

淺談楊納傑克之音樂理念—以小提琴奏鳴曲為例/林子珊

38

須對捷克語言有相當程度之了解,但礙於筆者語言能力上之限制,本 文之探討則仰賴其他中英文獻對捷克語言及文化之說明。

二、楊納傑克生平概述與時代背景

捷克國民樂派作曲家楊納傑克是音樂史上最具傳奇性的作曲家之 一,1854年7月3日出生於摩拉維亞(Moravia)的胡克瓦迪村(Hukvaldy)

,1928年8月12日逝世於東北部的Ostrava,一生當中甚少出國,多在 摩拉維亞一帶或捷克境內發展。楊納傑克除了作曲家的身分之外,亦 是音樂教師、合唱團指揮、音樂評論家以及音樂節之發起人,更是Brno 管風琴學校(1920年成為布拉格音樂院的Brno分校)的創辦者,對於摩 拉維亞及東歐的音樂教育深具影響。

(一) 生平概述

楊納傑克成長於音樂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皆是地方上的音樂教 師,11歲時被送到舊布魯諾(Old Brno),成為 Augustinian Queen 修道 院的詩班歌手,此地對楊納傑克的音樂發展極為重要,當時的詩班指 揮克希舒可夫斯基 (Pavel Křízkovský)更是激發楊納傑克對音樂深厚 的興趣。

在1869年,楊納傑克獲得國家的獎學金,為了承接父親的衣缽成 為教師,選擇就讀捷克師範學院(Slovanský Ústav ku Vzdělání Učitlů),

而後在1872年畢業後到1880年間,累積了許多教學及合唱團指揮的經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9

驗,除了擔任該附屬學校的無給薪助教,也在1873年成為布魯諾勞工 合唱團(Svatopluk)的指揮,1874年他進入布拉格管風琴學校就讀,但 在極微貧困的情形下,楊納傑克無法完全從布拉格豐富的藝文資源中 獲益,一年之後他返回到布魯諾原本的職場,在1876年他成為布魯諾 文化協會(Brno Beseda Bruněnska)的合唱團指揮,期間他將其他的合 唱團及學生集結,與文化協會的合唱團組合成一個250人的合唱團,演 唱大型作品,如莫札特的安魂曲(Requiem)與貝多芬的莊嚴彌撒(Missa

solemnis)等,另外也演出德佛札克的作品。1877至1880年之間,好學 的楊納傑克分別在布拉格的管風琴學校、萊比錫音樂院及維也納音樂 院做短期研習,期間他與德佛札克相識並曾於1877年結伴在波西米亞 旅行。1880年楊納傑克回到布爾諾,成為教育部認可的全職教師。

雖然楊納傑克以往接受的皆是傳統的音樂院教育,自幼卻耳濡目 染家鄉的民族音樂長大,早已對民族音樂抱持高度的興趣。1880至1890 年代楊納傑克開始對此進行研究,這與他在舊布爾諾的高級中學 (Gymnasium,楊納傑克自1886年至此中學任教)共事的巴爾托斯 (František Bartoš,1837~1906)有很大的關聯,民族學家巴爾托斯是摩 拉維亞民謠與方言的蒐集家,被譽為摩拉維亞民族音樂學先驅蘇希爾 的後繼者(張雅嵐,2007:10),兩人聯手完成了兩套重大的摩拉維亞 歌謠採集,共包含多達兩千多首的歌謠及舞曲,在此之後楊納傑克的

淺談楊納傑克之音樂理念—以小提琴奏鳴曲為例/林子珊

40

音樂更是充滿了濃厚的民族色彩,同時也試圖探究語音應用於旋律的 可能性。

1904年的歌劇《顏如花》(Jenufa)是楊納傑克耗時十年並使用新風 格語音旋律(詳見第二章)的作品,不但大受歡迎,也使他更加致力於 歌劇寫作,此時他已經五十歲,然而因種種因素,《顏如花》拖到1916 年才登上布拉格國家劇院的舞台,隨即為他帶來國際級的聲望。在此 之前他雖是位在摩拉維亞備受尊敬的音樂家及教育家,但在摩拉維亞 之外的地區,他知名的作品並不多,並且大多是小規模的作品。

晚年的楊納傑克湧現驚人的旺盛作曲力,除了因著第一次世界大 戰後被激發的愛國情操,也因為認識了卡蜜拉史托斯羅瓦(Kamila

Stösslová),更促使他創作出更多不同的作品。這時期的作品包含了交 響詩、連篇歌曲、小交響曲、彌撒曲、兩首弦樂四重奏以及四部歌劇:

《卡嘉卡芭諾娃》(Kát'a Kabanová)、《狡猾的母狐狸》(Příhody Lišky Bystroušky)、《馬克羅普洛斯事件》(Věc Makropulos)及《死屋手記》

(Z mrtvého domu),不但數量龐大,也都是相當出名。

(二)時代背景

楊納傑克在今日的被稱為捷克作曲家,但在當時捷克這個國家並 不存在。今日的捷克,由波希米亞(Bohemia)、摩拉維亞(Moravia) 和 西里西亞(Silesia) 這三地區由西而東所構成,其中史麥塔納及德佛札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1

克來自波希米亞,而楊納傑克則來自摩拉維亞,境內大多由斯拉夫民 族組成,但從 16 世紀開始,便被奧地利哈布斯堡(Hapsburg)王室統治 三百年。

當時的奧國由眾多種族組成,腹地龐大,包括奧地利及匈牙利等 區域,主要的民族有日耳曼、馬札兒及斯拉夫民族,而捷克境內多是 斯拉夫民族。奧國以高壓及專制的方式統治斯拉夫人:禁止人民以自 己民族的語言交談、焚毀相關書籍等,亦造成當時的學者作家紛紛流 亡,儼然是歷史上的黑暗時期,卻也促成人民愛家愛國之決心(張雅 嵐,2007:116)。1867年奧匈兩元帝國成立後,日耳曼及馬札兒人取 得優越地位,對斯拉夫民族更是抱著歧視的態度,雖然奧皇在1871年 試圖將斯拉夫民族地位提升,提出了「三元帝國」計畫,亦被推翻,

這些地區的人民因此群情激憤,更加團結,期盼為自己民族爭取應得 的權益及尊嚴(邵義強,2003:24),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918年摩 拉維亞與其他地區組成了捷克斯洛伐克(Čzechoslovakia),而在1993年,

捷克斯洛伐克又分開為捷克共和國與斯洛伐克共和國兩個獨立的國家,

摩拉維亞和波西米亞地區則是屬於捷克共和國。

捷克三巨頭音樂家雖來自不同地區,但民族意識及愛國之心堪稱 表率,史麥塔納為波希米亞國民樂派的先驅,一生以民族音樂家自許;

其後的德佛札克在德語創作為優的處境下,堅持以捷克語創作及出版,

淺談楊納傑克之音樂理念—以小提琴奏鳴曲為例/林子珊

42

揚名國際後也仍舊以自己民族的題材來創作;而楊納傑克則對捷克語 的重視與宣揚不遺餘力,他曾到摩拉維亞學院學習捷克文及捷克文學,

將自己的民族意識與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充分地結合在一起,在他所有 的作品中,幾乎處處可尋摩拉維亞之風味。

在文化方面,由於摩拉維亞境內多是與俄國同樣血統的斯拉夫人,

所以在音樂文化上皆與俄國較為親密,反而與德奧音樂迥然不同,所 以當各國的國民樂派興起,民族音樂逐漸成為主流藝術音樂之時,這 些地區也很快地跟進;也有學者認為相較於波希米亞仍受西歐音樂傳 統影響,摩拉維亞(尤其是東半部)則較受東邊斯洛伐克及羅馬尼亞 等地區的影響,造成同樣政區內有兩種相對的音樂文化,來自波希米 亞的史麥塔納及德佛札克,手法較為相似而形成一派,楊納傑克則是 形成與斯洛伐克音樂較相近的另外一種風格,而斯洛伐克音樂當中的 民謠及舞曲皆是由聲樂演變而來(Hollander, 1955:173),和楊納傑克所 使用的語音旋律手法,不無相關之可能性。

三、楊納傑克的音樂特色

楊納傑克雖然出生於浪漫時期的最後一波浪潮,然而他真正具代 表性的作品皆出現在他人生的後期,在創作的聲響及精神上,都和新 生代較為相近。

(一)民族音樂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3

楊納傑克在1880年代後進行民族學的研究,隨後在與巴爾托斯的 合作中,對摩拉維亞的民謠及語言都有更深的了解,作品也因而更加 通俗化以及富含民族色彩。而他音樂中經常出現的不規則節奏、突破 傳統的樂句群組等作法,皆深受斯洛伐克民俗歌謠的影響;在他歌劇 中的旋律,也有許多在節奏上皆和當地的歌謠十分相似(Hollander,

1955:174)。楊納傑克對家鄉的熱愛及認同,形成了他音樂創作的靈感 來源,並給予他源源不絕的動力,無論是長期的民謠採集、摩拉維亞

1955:174)。楊納傑克對家鄉的熱愛及認同,形成了他音樂創作的靈感 來源,並給予他源源不絕的動力,無論是長期的民謠採集、摩拉維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