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012年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2012年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Copied!
8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12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

2012 Conference on Musical Arts and Pedagogy

論文集

編/著者:葉乃菁主編

合著:賈利伯‧哈裡斯、林子珊、李佳蔚、李震恬

出版機關: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2)

0

目 錄

壹、

……… 1 貳、 研討會日程表……… 2 參、 主講人簡介……… 4 肆、 專題演講與論文發表……… 9 專題演講: How to Incorporste Other Arts and Non-Musical Imagery in Solo Piano/ Dr.Caleb Harris ……… 9

聲樂教學法基本概念探討/李佳蔚 ……… 11

Text-painting in Songs for Voice and Piano:How Poetry informs our Playing/ Dr.Caleb Harris …… 23

(3)
(4)

2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2 Conference on Musical Arts and Pedagogy

日 程 表

Time Schedule

日 期 時 間 講 題 主 講 人 主 持 人 4 月 26 日 (四) 8:30-9:50 報 到 8:50-9:10 開 幕 典 禮 致詞/劉校長 慶中 9:10-11:10 專題演講(一):

How to Incorporate Other Arts and Non-Musical Imagery

Dr. Caleb Harris 伍院長 鴻沂 翻譯:葉主任乃菁 11:10-11:20 茶 敘 11:20-12:00 論文發表(一): 淺談楊納傑克之音樂理念—以 小提琴奏鳴曲為例 林教授 子珊 陳教授 藝苑 12:00-13:20 午 休 13:20-15:20 專題演講(二): 聲樂教學法基本概念探討 Dr. Chia-Wei Lee 李教授 佳蔚 吳教授 明杰 15:20-15:30 茶 敘 15:30-16:10 論文發表(二): 巴赫庫朗舞曲初探─以法國組 曲與英國組曲為例 李教授 震恬 曾教授 善美 19:30 「器樂與聲樂的交會」導聆音樂會 (活動中心 2 樓表演廳) 導聆:連憲升、桑磊栢教授

(5)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 日 期 時 間 講 題 主 講 人 主 持 人 4 月 27 日 (五) 8:00-8:20 報 到 8:20-10:20 專題演講(三):

(6)
(7)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5 二、林子珊 教授 台南市人,6 歲開始接受鋼琴啟蒙,1989 年起接受音樂班正規教育,並開始 學習小提琴。就讀永福國小音樂班及大成國中音樂班期間,分別師事姜大立、林 國華、游文良。1995 年資優甄試進入台南女中音樂班,師事游文良、周亮君、蘇 顯達。在台就學期間曾多次獲得國內音樂比賽優勝;1998 年考取美國曼哈頓音樂 院,隨即赴美就讀。 於曼哈頓就學時期,師事 Lucie Robert,曾於校內舉辦數場獨奏會,並於德 州音樂節參與獨奏與室內樂演出;2001 年獲校內獎學金,以優異成績提前於該校 畢業。 2002 年進入美國西北大學音樂研究所,師事 Almita Vamos;林子珊以一年時 間取得碩士學位,並於 2002-2004 樂季參與美國芝加哥交響樂團所屬之市民交響 樂團(Chicago Civic Orchestra),與巴倫波因(Daniel Borenboim)、布列茲 (Pierre Boulez)、Cliff Colnut 等指揮名家共同合作演出。更多次獲駐芝加哥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邀請,參與各項表演活動,皆深獲好評。

2004 年,林子珊獲全額獎學金進入美國伊利諾大學音樂研究所就讀,並跟隨 美國知名弦樂四重奏 Pacifica String Quartet 小提琴家-Sibbi Bernhardsson 學習。除了籌組弦樂四重奏「Leroux」,並擔任該校交響樂團及歌劇管絃樂團之樂 團首席。2005 年除續任樂團首席,並於 6 月返台與台南市交響樂團合作,演出「柴 科夫斯基 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擔任獨奏。2006 年由伊利諾大學交響樂團選為年 度卓越獎「Mannheim Steamroller Award」得主。

(8)

6 作演出及 UIUC 校友音樂會。 2008 年返台於屏東教育大學音樂系擔任小提琴專任助理教授,指導個別課、 絃樂教學法及文獻探討等課程。在 09 年入圍台北“巴赫新聲”,於屏東及台北舉 辦個人獨奏會之外,也參與室內樂及樂團等多項表演;包括伊利諾大學校友音樂 會、國家音樂廳之教師音樂會、2010 年在芝加哥的個人音樂會、以及 2011 小提 琴獨奏會,追求專業成長之餘,也致力於音樂教育及音樂欣賞的推廣,曾受邀至 台大演講「琴感再現—小提琴奏鳴曲的百年旅程」。 三、李佳蔚 教授 現任美國德州三一大學 (Trinity University)音樂系專任副教授/終身職。 台灣第一位在美國教授聲樂的專任副教授。 臺灣省高雄縣人,1993 年國立藝專音樂科聲樂組畢業,1995 年赴美直攻碩士, 1998 年獲得卡耐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聲樂演奏碩士文憑 (M.M.) ,2003 年獲 得俄 亥俄 州 立大 學 (Ohio State University) 聲 樂博士 (Doctor of Musical Arts)。在諸多名師指導下,曾獲得或入圍國內外大小獎項, 其中包括 Uma Cooper 聲樂大賽第三名, William Byrd 聲樂大賽決賽,以及聲協 新秀. 2001 年之際於林肯中心 Alice Tully 廳舉行首演。其合作過歌劇院及交響 樂團為:國家交響樂團 (臺灣)、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臺灣)、長榮交響樂團(臺灣) 、 高雄市立交響樂團(臺灣)、Austin Symphony Orchestra (Texas)、San Antonio Symphony Orchestra (Texas)、Southern Texas Lyric Opera (Texas)、Lyric Opera San Antonio (Texas)、Martina Arroyo Opera Program (New York)、 Kent Opera (Ohio)、North Jersey Symphony Orchestra (New Jersey)、American Singers’ Opera Project (New York)和 Southpoint Theate (Texas)。

知名男低音 Paul Plishka 曾評論 “…他擁有與一般男中音所沒有的特質, 使他的表演特別打動人心.”,知名男中音 Mark Rucker 也評論 “…他的音色非 常適合威爾第及普契尼的歌劇,其戲劇及音樂的張力遠超忽想像” 。

(9)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7

Marcello (La Boheme)、Angelotti (Tosca)、Danilo (Die Lustig Witwe)、Falke (Die Fledemaus) 、 Monterone (Rigoletto)、 Bhaer (Little Women)、Ottone (L’incoronazione di Poppea)、Alfio (Cavalleria Rusticana)以 The Count (The Ghost of Versailles)。值得一提的是,在 Cavalleria Rusticana,與世 界知名女高音 Carol Vaness 分別飾演男女主角。 除了聲樂演出外,李博士於 2002 年擔任 Kenyon 學院助理教授一職,2003 年 受聘於德州 Trinity University,為該系最年輕的專任教授,主要教授聲樂、聲 樂教學理論、語韻學及聲樂文獻研究。其學生曾多次榮獲美國聲樂比賽多次獎項 (美國大都會歌劇院比賽, Barry Alexander 國際聲樂大賽及美國聲樂教師協會 聲樂比賽),並經常受邀於世界各地獨唱演出(紐約卡奈基音樂廳、費城交響樂團、 奧地利薩爾茲堡音樂節、義大利佛羅倫斯聲樂節、美國 Santa Fe 音樂節及義大利 Amalfi Coast Summer Festival)。

李博士近年來受邀於臺灣及美國各大學院校舉行大師班(美國:The Ohio State Univrersity、 St. Olaf College、Kenyon College、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 及 Kent Univeristy;台灣:國立台 灣藝術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台北市立 教育大學、及私立東海大學)。2005 年六月,李博士被美國聲樂家協會 (NATS) 遴 選為聲樂教授培訓計畫 (NATS Intern) 的十二個教授成員之一,2007 年七月, 應義大利暑期音樂節 Amalfi Coast Summer Festival 之邀請擔任聲樂指導。值 得一提的是,李博士以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參考歐美著名音樂節的模式,於 2009 年八月在台灣成立了國際亞太青年歌劇坊。

李博士多年來研究英國十九世紀聲樂作曲家及其作品。他的博士畢業論文 “Gerald Finzi, Thomas Hardy, and Finzi’s song cycle “Before and After Summer” 曾被多次引用並現已收藏于俄亥俄州立大學及密西根州立大學。

(10)

8 四、李震恬 教授 2008 音樂藝術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鋼琴觸鍵教學探討 2006 鋼琴詩人蕭邦的音樂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蕭邦敘事曲作品五十二 號詮釋探討 2001 李震恬師生鋼琴演奏會-滴水成音 2000 至今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系暨研究所專任副教授,教授鋼琴、鋼琴文獻探 討等課程 1995-1997 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系暨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1996-1997 李震恬鋼琴獨奏會

1993 美國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音樂藝術博士,主修鋼琴演奏,師 事 Dr. Rosemary Platt, Mr. André Laplante

1990-1993 美國 Capital University,Community Music School 兼任講師 1981-1986 私立東海大學音樂系專任講師

(11)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9

專題演講與論文發表

How to Incorporate Other Arts and Non-Musical Imagery in

Solo Piano

Dr. Caleb Harris

Description

The more creatively musicians practice, the more productively and effectively we learn and retain. As students of music, why not incorporate the maximum variety into our own practice, thus potentially allowing our performances to be more creative and individual? This lecture will examine ways to integrate the study and appreciation of drama, other forms of art (poetry, sculpture, and painting) as well as non-musical imagery as tools to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r our performance. A wide variety of solo piano music will be used as examples.

Possible 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1. What type of learner/musician am I?

2. What non-musical reactions or observations do I have with my work?

3. How could I develop/implement these ideas in my own practice?

4. How will this effect or influence my teaching or studying?

5. How can I incorporate ideas from the presentation and synthesize my

(12)

10

students’ personalities and interests with their repertoire?

(13)
(14)

12

The Introduction of Vocal Pedagogy

Chia-wei Lee, D.M.A.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usic

Trinity University, U.S.A.

Abstract

Young college vocal majors will face several challenges in the high (collegee) vocal education. First, vocal teach will not “teach” students how to sing beautiful sounds, they “guide” students to create beautiful voices. Student also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quality of his/er voice, thus to plan the future music career.

This documen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ocal teacher and college vocal majors. Plus, discussing several ideas of vocal

pedagogy. Thus, vocal teacher could use these ideas for their flexible usage in the futuree teaching.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2

參考文獻

Scott McCoy(2004). Your Voice: An Inside View. Princeton,

N.J. Inside View Press

Clifton Ware (1998). Basics of Vocal Pedagogy: the

Foundations and Process of Singing. New York.

McGraw-Hill

(25)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3

Text-painting in Songs for Voice and Piano:

How Poetry informs our Playing

Dr. Caleb Harris

Description

In much of the great art song repertoire from Schubert to the present day, the composer uses the piano part to "paint" and create the proper mood for the poetry. This lecture will explore a wide variety of art song repertoire and examine the usage of text-painting in on the piano. We will seek to find creative ways to effectively perform these parts thus enhancing the listeners' appreciation for the beauty of the poetic line as well as the understanding of song. Repertoire from Monteverdi through Vaughan Williams will be examined in this interactive lecture.

1. What examples of text-painting exist in art songs I am current playing/singing?

2. How did the composer use the piano part to highlight various elements in the poetry?

3. Is it possible to over emphasize the subtle nature of some of these text-painting elements?

4. How does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poet and his/her writing style inform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 song as a whole?

(26)
(27)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5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ese Folk Song Singing Style and

Bel Canto

Chia-wei Lee, D.M.A.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usic

Trinity University, U.S.A.

Abstract

There are thousands years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however, Chinese folk song was started developing since 1960. Chinese folk song at beginning combines several different performing style, but the most important, its singing style was totally different with Western Bel Canto singing style.

Now, Chinese folk song singing style was effected by western Bel Canto, and more and more Chinese folk song teachers use Bel Canto methods to teach students. This document is focus on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ese folk song singing style and Bel Canto sensing style, from the observations in Chinese folk song teaching in China.

Keyword: Chinese Folk Song, Bel Canto

(28)
(29)
(30)

28 唱方式為主的藝術表演形式。特別明顯的是此藝術形式的樂器多半是 以單一旋律為主,幾乎沒有和聲旋律。而人聲基本上是按照此單一旋 律在同度或是八度音程上跟著進行,中國民歌截取了地方戲曲的演唱 風格,以及樂器伴奏方式來達到音樂部分的組合。京劇或是豫劇可以 代表其特色。 (三)傳統民歌或山歌 傳統民歌或是山歌的旋律性強,樂器的輔助可有可無,最主要是 以人聲來作音樂旋律上的的變化,傳統民歌跟所謂的民謠已經是非常 相似了,但是由於地域的不同,旋律上的變化變得多采多姿,節奏有 快有慢。其演唱形式有齊聲合唱、對唱、以及獨唱。主要是以敘述男 女情愛,和景色為主。中國民歌擷取其音樂旋律為其達到旋律的表達。 在結合以上三個要素後,加上一些音樂人才陸陸續續從國外學成 歸國,以及各種民族音樂的融合,中國民歌在 1960 年代開始的其迅速 發展。在此其中,北京中國音樂院金鐵霖教授所提倡的金氏聲樂教學 法把中國民歌的唱腔以及風格做了一系列的整理,從此中國民歌有了 一個基本的概念雛形,在此雛形下進而演變出中國南北民歌的不同。 三、中國民歌的特色 (一)單音音樂 器樂以及聲樂都是同一音調,和聲性不強,有時以打擊樂器作為 額外伴奏。 (二)歌詞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6

A Study on Janacek’s Musical Idea through Violin Sonata

Lin, Tzu-Sha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usic,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bstract

Leos Janacek (1854~1928) was a legendary ethnologist and musician in Moravia, which belongs to Czech Republic today. Janacek was

recognized as the greatest Czech composer together with Smetana and Dvořák. He has made a great impact on music education in Eastern

Europe. He won his reputation mainly through his operas and works in his later years.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very limited studies on him and his works documented in Chinese.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troduce Janacek’s musical ideas, focusing on how his music was inspired by Czech language and folk arts, how he developed “Speech-melody” as his unique compositional method, and how he practiced Speech-melody in his violin sonatas.

(39)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7

一、緒論

(40)

38 須對捷克語言有相當程度之了解,但礙於筆者語言能力上之限制,本 文之探討則仰賴其他中英文獻對捷克語言及文化之說明。 二、楊納傑克生平概述與時代背景 捷克國民樂派作曲家楊納傑克是音樂史上最具傳奇性的作曲家之 一,1854年7月3日出生於摩拉維亞(Moravia)的胡克瓦迪村(Hukvaldy) ,1928年8月12日逝世於東北部的Ostrava,一生當中甚少出國,多在 摩拉維亞一帶或捷克境內發展。楊納傑克除了作曲家的身分之外,亦 是音樂教師、合唱團指揮、音樂評論家以及音樂節之發起人,更是Brno 管風琴學校(1920年成為布拉格音樂院的Brno分校)的創辦者,對於摩 拉維亞及東歐的音樂教育深具影響。 (一) 生平概述 楊納傑克成長於音樂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皆是地方上的音樂教 師,11歲時被送到舊布魯諾(Old Brno),成為 Augustinian Queen 修道 院的詩班歌手,此地對楊納傑克的音樂發展極為重要,當時的詩班指 揮克希舒可夫斯基 (Pavel Křízkovský)更是激發楊納傑克對音樂深厚 的興趣。

(41)
(42)
(43)
(44)
(45)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3 楊納傑克在1880年代後進行民族學的研究,隨後在與巴爾托斯的 合作中,對摩拉維亞的民謠及語言都有更深的了解,作品也因而更加 通俗化以及富含民族色彩。而他音樂中經常出現的不規則節奏、突破 傳統的樂句群組等作法,皆深受斯洛伐克民俗歌謠的影響;在他歌劇 中的旋律,也有許多在節奏上皆和當地的歌謠十分相似(Hollander, 1955:174)。楊納傑克對家鄉的熱愛及認同,形成了他音樂創作的靈感 來源,並給予他源源不絕的動力,無論是長期的民謠採集、摩拉維亞 民俗音樂上的研究與運用、對捷克語的高度興趣以及所衍生出來的語 音旋律手法,都回歸到他對故鄉民族深厚的情感。 (二)語音旋律 如果說楊納傑克熱愛民族音樂,那他對捷克語,甚至是語言本身 的興趣,便可用狂熱來形容,「語音旋律」的創作方式,正是在時代 潮流及民族意識影響下的創新構思。 語音旋律(Speech-melody;nápévky mluvy)是楊納傑克自己定義的 名詞,簡單而言,便是以音樂中的不同元素,如旋律、節奏及速度等 素材,模仿各種口語型態當中的曲折變化。 楊納傑克在與巴爾托斯所合作的民族音樂研究中,也一邊摸索語 言與音樂的新方向,在此時歐洲也適逢民族音樂興起,正發展 spoken patterns of language (以說話的方式歌唱)之構想。根據 Constance

(46)
(47)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5 度來轉換風格,使樂句常在尚未完全結束之前,突然地進入到另一種 情緒狀態,頃刻之間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利用這種突兀的衝突感,無 論在歌劇或器樂音樂上都更能加深音樂的戲劇張力,而這些做法的靈 感來源仍來自其民俗歌謠及語言。 四、楊納傑克小提琴奏鳴曲之分析 Hans Hollander 曾在文章中提到「他(楊納傑克)的旋律無疑地 是建立在語言的音韻基礎上,因此具有鮮明的聲線特質,而這樣的原 則在他的器樂作品亦然」(1955:173),筆者將以小提琴奏鳴曲為例,淺 談楊納傑克如何運用民族音樂及語音旋律的概念。 (一)創作背景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李香瑩 (2005)。語言音調( Speech-Melody )的器樂表達:詮釋楊納傑 克小提琴奏鳴曲裡的節奏韻律與和聲。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 演奏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卲義強 (2001)。古典音樂 400 年-國民樂派的舵手。台北縣,錦繡。 張雅嵐 (2007)。楊納傑克 (Janácek) 歌劇《顏如花》(Jenufa) 之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一、英文部分:

Beckerman, M. (1994). Janáček as Theorist. Hillsdale, NY: Pendragon Press.Christiansen, P. V. (2002). Sounds of the Soul:Leoš Janáček’s Conception of Speech Melody.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ProQuest No. 3062199)

Goto, M. (2003). Leos Janacek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In Music Notes.Retrieved January 15, 2012, from

http://www.gotomidori.com/english/musicnote-200302/musicnote15. html

Hollander, H. (1955). The Music of Leos Janacek--Its Origin in Folklore. The Musical Quarterly, 41(2). Retrieved January 15, 2012, from http://www.jstor.org/stable/739829

(59)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57

Janáček, Leoš. Retrieved January 16, 2012, from Oxford Music Online.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lib1.npue.edu.tw/subscr iber/search_results?q=leos+janacek&source=omo_t237&source=omo _gmo&source=omo_t114&search=quick&hbutton_search.x=15&hbu tton_search.y=15

Murray, J. (2009). Janacek, L. Works for Piano, Violin and Cello. [Recorded by R. Kvapil & P. Messieurer]. Dorset: Regis (1989)

(60)
(61)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59

A Survey of J. S. Bach’s Courante in French and English

Suite

Chen-Tien LEE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usic,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bstrac

Courante is a dance form which prevailed in Europe around 17th century. It is usually used as a movement of a suite. There were two distinctive types: Corrente, the one which flourished in Italy and Courante, the one which flourished in France.

This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make a survey of J. S. Bach’s Corrente and Courante, using French and English Suite as examples. In the study, firstly, defini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rrente and

Courante are made, which followed by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J. S. Bach’s career and his compositional background of English and French Suite. The author then analyzes the English and French suite and makes conclus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may serve as references to help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J. S. Bach’s Courante.

Keywords: Courante, Corrente, J. S. Bach, French Suite, English Suite

(62)
(63)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1 聲部的複音音樂,節奏具變化性,尤其以 hemiola的節奏著稱 1 ,分 述如下: 意大利式庫朗舞曲是男女間求愛的舞曲,以非直線的奔跑式的舞 步,從大廳一邊舞到另一邊,迷漫著歡愉的氣氛,不同於一般舞曲是 以行進式的舞步,優雅地前進與後退。跟據舞蹈大師 Cesare Negri 的記載了基本舞步之一的跳-踏(hop-step)合併如譜例 1。2 【譜例 1】

意大利式庫朗舞曲的節奏的標示依 The Fitzwilliam Virginal Book 可分為 C3 或 3 (3/4,6/4)兩種:傳到徳國的意大利式庫朗舞 曲也是如此,C3 呈現最典型的意大利式 3/4 拍庫朗舞曲;而 3 呈現 較複雜的節奏 6/4 拍,帶有法式庫朗舞曲的特色,樂曲織度為弦律在 上聲部的主音音樂,但偶而在段落節束的前一小節,節奏上出現 hemiola 的現像。 法式庫朗舞曲的確切資料到十七世紀才出現,因此有一種假設認 為法式庫朗舞曲是從活潑的意大利式庫朗舞曲衍生出來的,跟據 Matteson的描述它具有甜美的希望與鼓勵的情愫。跟據L.Pecour的 Recueil de Dances的記載中,有一種重要的舞步-tems de courante,

1

Hemiola 在節奏上的特色是一種 3 對 2 的變化,例如 3/2 拍在不改變拍號的情況下出現 2 拍 的節奏,6/4 拍在不改變拍號的情況下出現 3 拍的節奏等。

2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0 vols.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1980[New Grove]. Volume 4, page 875.

(64)

62 具有貴族般的神韻,包含彎膝(bend)、直起身體並將重量承載於一腳 (rise) 和滑動不承載身體重量的另一腳(slide) 三種動作依次於弱 起的第一個八分音符、第一個小節的下墜拍的附點四分音符、第一拍 後半拍的八分音符:如譜例 2。3 【譜例 2】 法式庫朗舞曲在法國的宮廷舞會中,節奏屬最緩慢的一種,得到 擅長舞蹈的法王路意十四的喜愛,成為最重要的宮廷舞蹈,常被安排 成夜宴中的第一首舞曲。早期的法式庫朗舞曲的節奏的標示也有 C3 或 3(3/4,6/4)之分,前者樂句的小節數規則,樂曲織度簡單,不含 hemiola 節奏;後者樂曲織度為弦律分佈在各聲部的對位式曲式,富 含裝飾音,晚期作品在節奏上因變化產生的緊張度也常見。 三、巴赫生平簡介 (一)艾森納赫時期(1685-1695)

巴赫(Bach, John Sebastian Bach) 1685 年生於德國土令根省 (Thüringen)的艾森納赫(Eisenach)的音樂世家,為家中的幼子, 父母為均為薩克森-艾森納赫(Saxe-Eisenach)公爵的宮廷工作並兼 音樂家,伯父(Johann Christoph Bach)是著名的管風琴家。自幼 從父親(Johann Ambrosius Bach)學習小提琴家,並在伯父的影響下,

(65)
(66)
(67)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5 (Jagd-Kantata no.208),展現意大利朗詠調(recitative)和詠嘆調 (aria) 的風格,對巴赫以後的聖樂清唱劇寫作有決定性的影響。1714 年,巴赫被提名為樂團指揮,開始全力於聖樂清唱劇的寫作,加上他 自己譜寫的作品有機會在皇室的教堂經由自己親自指揮演出,更加強 他寫作的誘因,總計巴赫在威瑪時期的聖樂清唱劇創作大約超過二十 首。這些作品的詠嘆調變得更長,合唱的部份結構更複雜如復格、卡 農等曲式的運用,而樂器的配置展現更精緻華麗的音色變化。 (五)哥登時期(1717-1723) 1717 年巴赫前往哥登,為理奧波德親王( Leopold Prince)工作, 當時 23 歲的理奧波德親王,熱愛音樂,曾在伯林(Berlin)進修,能 演奏小提琴、大鍵琴等樂器。因哥登宮廷是卡爾文教派(Calvinist), 所屬聖雅各教堂(St. Jakob)禮拜的音樂並非精緻華麗的音樂,而是 單純的詩篇歌曲,並不常演奏大型聖樂清唱劇,而世俗樂的清唱劇也 只在新年或親王生日才演出。 巴赫在哥登時期的清唱劇,包括歌詞與音樂的部份大都已遺失, 反映了巴赫在這個時期潛心於器樂方面的創作,所遺留下的作品包括 協奏曲(Concerto)、組曲(Dance Suite)、獨奏曲等,著名的作品如 《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 No.1-6 BWV 1046-1051)、 為大鍵琴的《英國組曲》(BWV 806-811)、《法國組曲》(BWV 812-817)、 《平均律第一冊》(BWV 846-869)與《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BWV 1007-1012)等,其中以教學為目地的作品《為安娜‧瑪格德蓮那‧巴 赫鍵盤小曲集》是為續弦的妻子所譜寫。

(68)
(69)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7 四、巴赫英國組曲與法國組曲創作背景 (一)英國組曲 英國組曲是巴赫 1710 在威瑪時期開始譜寫的,與英國的關連有 以下三種論點: 根據福愷(Forkel)的記載,英國組曲是巴赫為一位顯赫的人英國 所譜寫的,因而得名;其次Johann Christian Bach曾擁有的英國組 曲版本中有「為英國人所作」的註記;再者大部份的早期資料顯示上 譜表是以trible 而非soprano 譜號記譜並非威瑪哥登當時記譜的習 慣,但卻恰巧是英國當時記譜的習慣。4 英國組曲中每首組曲的排列順序是來自 Johann Froberger 建立 的傳統,以 Allemande、Courante、Sarabande、 Gigue 為核心,再 加入其他舞曲;而以六首組曲成冊出版卻是來自杜巴 (François Dieupart)在 1701 的創舉,巴赫 1710 到 1714 年間抄寫杜巴的六首 組曲,在大約在同時開始寫作英國組曲,他們都在核心組曲之前放入 一首前奏曲(Prelude)。英國組曲擁有龐大的前奏曲與吉格舞曲,是 它與法國組曲在結構上最大的不同。 (二)法國組曲 法國組曲最初是巴赫在 1722 年為第二任妻子安娜·瑪格德麗那. 巴赫(Anna Magdalena Bach)譜寫的鍵盤樂小品,經由巴赫本人運用 在教學生的過程中,也做過多次的修改。作曲的時間是 1722 到 1725 年間,與繼室新婚後不久,在即將離開哥登移居萊比錫時所譜寫。根

4

Robert Marshall, Eighteen-Century Keyboard Music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94), 94-95.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0 10. 庫朗舞曲(法國組曲) BWV815 (1) 弦律: 以動機為基礎的樂句在右手聲部間形成小節數規則的樂句結構, 如譜例 23。 【譜例 23】第 1-4 小節 (2) 和聲: 這首樂曲為 A B 兩段體,A 段從降 E 大調轉到降 B 大調, B 段從 降 B 大調、F 小調再轉到降 E 大調。 (3) 節奏: 這首樂曲為 3/4 拍,右手為三連音,左手為附點節奏。依照巴 杜拉-司寇大(P. Badua Skoda)的記載,左手的附點節奏應該以三連 音的方式彈奏。6 6

(83)
(84)
(85)
(86)

84 參考書目 一、 中文書目 胡小萍著。《巴赫鍵盤舞曲》。臺北市:小雅音樂,2002。 道利(Tim Dowley)著。《巴哈》。潘罡譯。臺北市:萬象,1992。 二、 外文書目

Badura-Skoda, Paul.

Interpreting Bach at the keyboa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Gordon, Stewart.

A History of Keyboard Literature

. New York:

Schirmer Books,1996.

Kirby, F. E..

A short history of keyboard music.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66.

Marshall, Robert Lewis.

Eighteenth-century keyboard music.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94.

Sadie, Stanley.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London: Macmillan Pub, 1980. 三、 論文

呂佳燁。《J.S.巴赫鍵盤作品法國組曲之研究 BWV812-817》。碩士論

(87)

2012 音樂藝術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85

Wolff, Christoph et al.“Bach.”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lib1.npue.edu.tw/sub 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0023pg10?q=Bach&search=qui ck&pos=16&_start=1 (accessed May 15, 2012).

(8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rough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Chinese Christian intellectuals’ discussion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that Chinese

Nicolas Standaert, "Methodology in View of Contact Between Cultures: The China Case in the 17th Century ",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Chung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

This article is mainly to analyze the questions about biography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an masters in literatures of Buddhist Monks' biographie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It provides ethnic minority parents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parents”) with useful information including Hong Kong’s education system, major education policies

科目: 中文 英文 數學 常識 視覺藝術 體育 音樂 普通話 電腦

Buddhism from East-Han dynasty king-min ages passed into China..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China is change Chinese grammer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