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Richard came back from Woodstock in one piece…

Explanation: While waiting for a ride after school on June 11, Chaim pulled down his pants and ‘mooned’ students in a passing car.”

3 Richard came back from Woodstock in one piece…

(Chap32)

理查從胡士托音樂節回 來,竟然沒有缺手斷腳……

1 為作者陳述對胡士托音樂節的印象觀感,2 作者更進一步描述自己參與胡士 托音樂節的經過與感想,3 為作者母親話語。一九六○年代末期正逢作者就讀高 中,當時屬於年輕族群的作者,對於胡士托音樂節的評價相當正面,而代表傳統、

上一輩的母親,則多少對胡士托音樂節抱持懷疑恐懼的態度。原文中並未針對胡 士托音樂節詳細解釋,然而經歷當時社會風潮的美國民眾,不論是否認同音樂節 或當時年輕人的理念行徑,對於這段歷史都有相當程度的瞭解,作者無須

對 ”Woodstock generation”、”flower children” 等詞彙的意義加以解釋。然而筆者認 為一般台灣讀者並不熟悉這段美國歷史,其次由於原文文本的性質與背景早已限 定在美國社會,筆者也不擬採取歸化譯文的手段,將此一陌生的概念轉化為台灣 讀者熟悉的概念。筆者在保留原文型式之餘,也需顧及其意義傳達是否明確清楚,

如此才能使譯文讀者獲得訊息與原文讀者相當,達到拓展視野、增廣見聞的效用。

例 1 原文的 ”Woodstock generation” 泛指與作者同一世代的美國民眾,最初的 譯本明顯受制於原文句型,一、二句的關係並不清楚,意義的承接也不夠緊密。

筆者從例 2 的敘述中確認作者曾實地參與音樂節,因而更動例 1 譯文,加入底線 部分說明,使上下句意義關係較為清楚。例 2 摘自原文三十一章,作者在此章中 詳細說明自己參與胡士托音樂節的經過、感想及其理念訴求對自身的影響。其 中 ”flower children” 一詞,考慮其特定文化歷史背景與涵意,亦保留原文型式。

筆者曾試圖尋求其他表達方式,希望能將此一詞彙之意義嵌入譯文,然而在既有 文章架構中插入說明,多少破壞或干擾行文的流暢與上下文的連結,最後決定改 以附加尾註說明的方式,一方面盡可能減少閱讀時的干擾,而讀者若不熟悉這段 美國歷史,也能參考註腳瞭解此一概念與其時代背景。

二、事件或行為

(一)”back-to-school nights”

Back-to-school night Introduction pa.17, chap21 親師座談 parent-teacher conferences Introduction pa.22 親師座談 Dealing with parents during October

conference days

Chap4 家長座談會

parent conferences Chap6 家長會 parent meeting Chap21 家長會

筆者最初直覺聯想到台灣學生的「返校日」,但因不解「為何要在晚上返校」,

且上下文顯示參與者是家長,才意識到兩者並不相同而開始查詢考證。最初透過 網路查詢到相當概括籠統的解釋:”Teachers explain their programs and classroom rules to parents. It’s generally well-attended in elementary school.”32,筆者遂依此文字 敘述,將自己身任教經驗投射 ”back-to-school nights” 一詞,以為就是台灣學校每 學期剛開學時舉辦的親師座談、家長座談會、學校日之類的活動,因而譯為「親

32 http://www.everythingesl.net/lessons/backtoschool.php?ty=print

師座談」。引言第二十二段出現 “parent-teacher conferences”,此乃一般家長與學校 師長會議座談的總稱,筆者當時並未意識到兩者有何差別,亦譯為「親師座談」。 其後作者陸續在十月的第四章與第六章提及 ” dealing with parents during October conference days”,原文此處其實提供相當的線索,暗示 ”back-to-school nights” 與 一般的 ”parent-teacher conferences” 舉行時間有所不同,可惜譯者因文化經驗不 足,以為作者只是用不同的詞彙來指稱同一項活動。後續第六章與第二十一章亦 出現 ”parent conferences/meeting”,所指的活動與親師座談、家長座談會相似,筆 者顯然由英文直譯為「家長會」。此種譯法經筆者深究,又發現不妥之處。台灣學 校「家長會」一般而言是指由全體家長中選出家長代表組成的委員會,並非由全 體家長參加或以班級為單位,直接與老師溝通對談的親師座談或家長座談會,故 宜譯為「家長座談會」或「親師座談」。

筆者直到去年八月至九月間赴美遊歷,才發現 ” back to school” 另有其社會文 化意涵,特別指暑假過完,新學年開始,學生回到學校上課學習。因此約莫在八 月中下旬,學校陸續會舉辦 “back-to-school nights” 的活動,利用開學前後一段時 間(通常是九月開學前)舉行課程說明或座談會,幫助家長與學生為新學期開始 作準備。筆者譯為「親師座談」,雖不致完全錯誤,但與原文確切意義仍有出入,

原文譯文並未充分對等平衡。

至於 ”back-to-school nights” 一詞應如何翻譯,才能使譯文與原文對等,筆者 目前尚未尋得更適切的名詞對譯。就活動內容與形式而言,”back-to-school nights”

亦是一種家長與學校師長溝通座談的活動,然而就舉行時間來說,與台灣學校的 親師座談或家長座談會不同。或可仍以「親師座談」譯之,但附加原文與譯註說 明,此為筆者目前認為較周全的方式,

(二)

Bewildered by the choices presented, I tried on a few pairs of jeans and got stuck trying to unbutton the button fly on the original 501s. I’m not sure what cowboys who wore

501s in the Wild West did to put out fire, but it would have taken me until the embers died down. (chap31)

一下子聽到這麼多選擇讓我頭昏腦脹,不 知如何決定,後來我挑了幾件褲子試穿,

試穿 501 原創牛仔褲的時候,還因為鈕扣 卡住打不開而出糗,我實在很難想像,以 前西部牛仔萬一碰上火災,他們要先套上 501 牛仔褲,再趕去滅火怎麼來得及?要 換成是我,火都滅了褲子還沒穿好。

一下子聽到這麼多選擇讓我頭昏腦脹,

不知如何決定。後來我挑了其中幾款試 穿,試穿 Levi’s 501 原創牛仔褲的時候,

還因為鈕扣卡住打不開而出糗。我實在 很難想像,以前西部牛仔要脫下 Levi’s 501 牛仔褲來滅火,真不知他們是怎麼辦 到的?換成是我,火都熄了褲子還脫不 下來。(定稿)

此段提到 Levi’s 501 原創牛仔褲,乃 Levi’s 公司最早生產的款式,特色在於褲 頭不用拉鍊而以鈕扣扣合,”button fly” 特指此款牛仔褲上的鈕扣,自 1877 年銷售 以來始終是該公司的暢銷商品33。作者因試穿 Levi’s 501 原創牛仔褲時鈕扣打不開 出糗,而聯想到從前常穿這款牛仔褲的西部牛仔,會不會也有同樣的困擾。比較 前後兩份譯本,最大的差異在於對 ” what cowboys who wore 501s in the Wild West did to put out fire” 的詮釋。此句句意並不明確,筆者原先想依照原文直譯為「我 不確定以前穿著 Levi’s 501 的牛仔都用什麼方法把火撲滅」,但作者下句隨即說到,

要他去滅火不如等火自行熄滅還快些。照字面直譯,兩句語意銜接不夠清楚。從 上下文可知,作者先前提到自己因為不習慣鈕扣式的牛仔褲,而發生穿脫不得的 窘境,是故滅火的方式與穿脫牛仔褲有關。筆者最初未注意到作者的問題在於「解

33 詳細資料參見《歐美名牌大全》,頁 394-395。朗文:1999。

不開」鈕扣(”unbutton” the button fly),以致解釋的方向完全相反。此外先前的譯 本在語意上也有破綻,如遭遇火災必須先穿上褲子再趕去滅火,豈不意味原先並 未穿著牛仔褲,如此便與原文文意有所出入。再者西部電影中亦可見牛仔脫下褲 子把火打熄的的畫面。由此觀之,筆者對此句的詮釋雖稍有逾越原文敘述之嫌,

但語意可與上下文銜接,大體也符合西部牛仔實際的行為習慣,就筆者目前所掌 握的資訊判斷,應與作者原意相去無多。

三、氣氛或情態

原文語段的氣氛或情態通常透過作者對特定事件現象的觀感與評論而顯現。

以下為相關譯文實例之分析。

(一)

…“In schools, moral life is more sea than island.” …(chap9, pa10)

「學校裡,實踐道德不應只是孤立個別的 行為,而是一種無所不在的生活態度。」

作者在此引用他人對學校道德教育的評論,藉以表述自己對於道德教育的看 法。句中並無深難字詞,句型亦為相當基本的比較級與對等句法(more A than B),

然而本句語意相當抽象模糊,只能從上下文尋求線索推斷。作者於前段列舉其任 職學校為培養學生友愛互重的道德素養而採取的各項教學活動,本段再將這些活 動比喻為拼圖的小塊(parts of the niceness puzzle)。作者主張學校道德教育必須整 合這些個別活動,學校師長必須以身作則,從日常言行做起,言教與身教合一,

使學校洋溢友善融洽的氣氛。譯者根據上下文詮釋本句,將 ”island”、”sea” 分別 借代為上文所指之「個別的教學活動」與「日常生活的言行態度」。以「個別孤立」

和「無所不在」配合句中汪洋中孤島的意象。根據作者在本章表達的感想看法,

譯文語意與作者心理觀感相符合,再者,上下文的語意也能彼此銜接,綜合上述 資訊,此種詮釋已是目前筆者認為最恰當的譯法。

(二)

I’m not arguing for movies with heroes who miraculously turn gum chewers into class

presidents or glue sniffers into honor roll students. Like a mischievous teenager, I get

a kick out of seeing an authority figure look ridiculous. (chap18 pa9)

現在電影裡的主角不是奇蹟式生還、嘴裡 還嚼著口香糖的英雄,就是吸毒作惡的壞 人,我並不主張以後一律改以認真的老師 和優良學生擔任主角,我也像個愛開玩笑 的年輕小夥子,只是想推翻某些荒唐可笑 卻又壟斷一切的權威罷了!(原稿)

我並不期待電影裡的老師有多了不起,三 兩下就可以讓氣焰囂張、態度惡劣的傢伙 服服貼貼,就算有學生打架鬧事、吸毒逞 兇樣樣都來,他也有本事讓他們改頭換 面、搖身一變成為模範生。我和時下新新 人類一樣,過於崇高偉大的權威人物只會 讓人覺得可笑。(定稿)

本章探討主題為電影中老師的形象,作者有感於一般電影往往以偏概全,扭 曲現實。片中的老師多半無能愚昧或自大傲慢,少數好老師往往受到打壓或被迫 離職,然而現實生活中有許多老師默默付出,認真教學,時下的電影卻提也不提。

作者反對電影以醜化老師形象作為賣點的手法,也不認為過分吹噓老師的能力,

而主張應持平而論,忠實反映現實的教師形象。譯者最初未能掌握作者的對此一

而主張應持平而論,忠實反映現實的教師形象。譯者最初未能掌握作者的對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