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之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之探究"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本篇論文通訊作者:ңᇊୂ,通訊方式:t10002@ntnu.edu.tw。

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之探究

ೆָᔡ

ңᇊୂ*

Weplay 親子館老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摘 要

ώࡁտўдᒢྋρ׊۞ّҾ֎Ғໄهᄃछܜ၆ρ׊ّҾ֎Ғໄه۞ᇆ ᜩĄЯѩĂੵଣտρ׊ҋ֗۞ّҾ֎Ғໄه̶̈́ژշ̃ρ׊۞ّҾ֎Ғ̝ள ТγĂ֭ྏဦԱ΍छܜᄃρ׊ّҾ֎Ғໄه۞ᙯܼĄώࡁտଳפኳّࡁտ͞ ڱซҖĂͽέΔξ˘̳ٙϲ઼̈ܢనρ׊๩̚۞14 Ҝρ׊Ğ7 Ҝշρ׊ă7 Ҝ ̃ρ׊ğ׶9 ҜछܜĞ8 Ҝ๽๽ă1 Ҝییğࠎࡁտ၆෪Ă14 Ҝρ׊࠰ତצͽ ဦΙࠎᅃӄ̍׍۞࣎ҾణኘĂဦΙ̰टΒӣγдԛ෪ăˠॾপኳăە׍ᄃᖚ ຽα࣎ࢬШĂ҃14 Ҝ̚۞ 9 Ҝρ׊Ğ4 Ҝշρ׊ă5 Ҝ̃ρ׊ğᔘତצ˞൏ᕇ ဥវణኘĂώࡁտϺణኘ˞ણᄃ൏ᕇణኘρ׊۞छܜĄ ࡁտ͹ࢋඕڍт˭Ĉ ˘ă кᇴρ׊ᄮࠎշّࠎൺጀă݌೷ăଂְΙ֘Φ፟ăᛋ၅̍үăಈᝌە፟ ጡˠă˥ႀẴّࠎܜጀăຑ઀ஐăଂ᜕ְ̀ăܲؒ̍үăಈᝌە߶ݾ ݾăᏱछछ੧Ăρ׊۞ّҾ֎Ғໄه௑Ъ็௚ّҾגڕО෪Ą ˟ă շආᄃ̃ආ̝ม۞ّҾ֎Ғໄه̂Т̈ளĄշ̃ආᄮؠշ̃Ϡ۞γдᇾ ໤ᙷҬĂͷ࠰ᄮࠎΪѣշϠΞͽઇΙ֘Φ፟ᄃޙ᎝̍ˠĂΪѣ̃ϠΞઇ ᜕̀ćѣ˧ঈᄃ݌೷ߏշϠপኳĂ҃ຑ႓ܪ݋ߏ̃Ϡপኳć߶ݾݾᄃ̼ Ӷݡߏ̃Ϡ૞ϡć̙Т۞ߏ̃ආপҾ೩זཆᐝጀߏ̃Ϡ̖ѣ۞χԷĂշ ආ݋ᄮࠎ̃Ϡटٽצ๋Ą ˬă छܜ၆ρ׊ّҾ֎Ғໄه̪ѣሕொᐵ̼̝ᇆᜩĂ҃Ķ֖͘ķᄃĶϠ߿གྷរķ Ϻࠎछܜͽγ۞ᇆᜩЯ৵Ą αă дρ׊۞ຐڱ྆Ă̪ѣ˘ֱপؠ۞Җࠎٕপኳߏշ̝̃ม൑ڱВֳٕྭ ෸۞Ąρ׊၆ྭ෸็௚ّҾҖࠎ۞ଐԛкܑன΍࢑ࢬ۞ෞᄬĂᄮࠎշϠ ෸ࠧߏ⪰͕ẴϠ՟ѣਕ˧Ξͽ෸ࠧĂѩன෪ᑅט˞Ξਕ۞ĶّҾྭࠧҖ ࠎķĄ ૄٺࡁտඕڍĂޙᛉρି࠹ᙯˠࣶຕᏴ൑ّҾגڕО෪۞ିՄĂ֭็ᅍ ρ׊ѣᙯγдԛ෪ăᖚຽăˠॾপኳᄃە׍۞πඈّҾໄهćछܜᑕΐૻҋ ّ֗Ҿπඈ៍هĂ֭಴ࢦତৼޅ̄۞ّҾ֎ҒຐڱĄ 關鍵字:幼兒、性別角色、家長

(2)

壹、緒論

近年來,性別議題越來越受政府與社會的重視,性別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不容 忽視的領域之一。研究者於國小低年級的實習期間,發現班上的孩子於下課期間, 時常分成三種性別團體進行遊戲,一種為男生與男生玩,一種是女生與女生玩,另 一種則為男女混合大家一起玩。其中,屬於純男生團體的男生,似乎不會到混和的 團體一起遊戲,同樣的,屬於純女生團體的女生,亦不太會到混和的團體。這樣的 發現不禁讓研究者開始思索,應該並非所有男性或女性都對性別存有同樣的看法, 或許因每個人對「男生」、「女生」的看法不同,及對其表現出的行為之接受度不同, 而出現了這樣的性別遊戲團體。 關於性別的發展,一歲前的幼兒即開始觀察性別行為,兩三歲時會表現出認為 合適自身性別的行為(朱蘭慧,2003)。五歲兒童知道無論外在打扮如何,性別都 是不會改變的變項(林翠湄譯,1995)。在與性別相關的研究中也可發現,兒童認 為 男 女 的 外 表 打 扮 、 性 別 特 質 、 適 合 的 職 業 、 玩 的 遊 戲 與 玩 具 不 同 ; 男 性 多 為 短 髮、褲裝、勇敢、有攻擊性、可當卡車司機、消防員、玩汽車、機器人、動態的遊 戲,如打球;女生則為長髮、裙裝、細心而愛哭、可當護士、老師、玩洋娃娃與較 靜態的遊戲,如扮家家酒(洪淑敏,2003;許詩屏,2005;陳瑩娟,2004;葉郁 菁,2001;Trice & Rush, 1995; Wanger-Ott, 2002)。從上述研究得知,在兒童心 中男性與女性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應是不同的。由此可知,性別從幼兒時期就開始發 展,幼兒時期獲得的經驗可能是影響幼兒性別概念的因素之一。 再者,家庭是兒童最先接觸到的生活環境,也是對兒童最具影響力的環境(王雪 貞、盧欽銘,1985;郭靜晃,2006)。在家庭的學習裡,家長扮演極重要之角色, 心理分析論者認為幼兒最終會認同同性父母,學習同性父母的行為;社會學習論者 認為家長為幼兒行為模仿學習的楷模之一;認知論者則認為幼兒在認知自己性別後 會學習與自己同性別的成人之行為表現(林翠湄譯,1995;黃慧真譯,1998)。而 所謂的「性別角色」,常被視為是一種「性別刻板印象」(sex-typing),其係指男性 與女性在社會上被認可的地位、行為方式、態度以及期望,如社會大眾認為養育小 孩是女人的本分,男生則該負擔家計等(Smith, 2007)。 回顧相關文獻,父母對子女性別角色的影響則可以歸納成兩個主要方面(王雪 貞、盧欽銘,1985;郭靜晃,2006;Bandura, 1992; Smith, 2007),其一是父母直 接施予幼兒的各種管教策略,包括行為舉止的允許與禁止、家庭內部規矩的制定以 及各項資源的提供等;另一方面則是幼兒透過對父母形之於外的特質或行為做觀察 及模仿,而發展出適性的行為,此通常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歷程,意即兒童在與父母 的互動之中,逐漸地接受到家長的性別價值觀念。由此得知,家長對於幼兒性別概 念之影響,可謂至深且鉅,故探討幼兒性別角色概念時,實無法忽視家長方面的影 響力。

(3)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 二、探究家長對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之影響。 依據前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之問題於下: 一、幼兒自身理解的性別角色概念為何? 二、男女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有何差異? 三、家長與其幼兒之性別角色概念的關係為何?

貳、文獻探討

˘ăّҾ֎Ғຍஉّ̈́Ҿ֎Ғ൴ण࠹ᙯநኢ!

「性別角色」的概念根據Liebert、Wicks-Nelson與Kail(1986)的說法,就是 社會上普遍認為適合男性或女性的行為、興趣與態度。此外,黃文三(1994)認為 性別角色是指在某文化社會情境下,對男性或女性之行為及態度,具有共同接納認 可的行為模式。洪淑敏(2003)指出性別角色為兒童認為男女兩性別所相對應的外 在形象、行為型態、性格特質與興趣嗜好。李然堯(1983)考量兒童的生活體驗, 在 其 研 究 中 以 玩 具 、 工 作 及 人 格 特 質 三 個 向 度 測 量 兒 童 的 性 別 角 色 。 綜 合 上 述 文 獻,本研究定義性別角色為某一性別適合的外表、人格特質、玩具與職業,本研究 即從此四面向去探究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 對於性別角色概念的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主要有Freud的心理分析論,Freud相 信人受天生本能所驅使,男孩最終會轉向認同父親,女孩則認同並學習母親的特質 與行為(洪光遠、鄭慧玲譯,1995;林翠湄譯,1995;黃文三,1999)。故心理分 析論在性別角色發展上,強調生物因素與認同父母的重要性。 社會學習論強調環境對兒童性別發展的影響,兒童會直接透過成人對男女童不 同的對待、酬賞和處罰,以及間接觀察學習和模仿成人,進而學習到自己的角色(劉 秀娟、林明寬譯,1998)。由此理論看來,成人的對待與幼兒的楷模學習會影響幼 兒性別角色的發展。 Martin與Halverson(1981)提出性別基模理論,認為性別基模會影響個體如何 組織社會訊息,他們指出每個人在三歲左右的性別認定後,性別基模都能評判訊息 是 否 符 合 自 己 的 性 別 , 亦 會 更 努 力 去 瞭 解 符 合 自 己 性 別 的 事 物 ( 引 自 黃 慧 真 譯 , 1998;引自賴美秀,1993)。兒童會先獲得的是「羣內與羣外基模」(in-group / out-group schema),能將一些物體、行為和角色分為是「屬於男生的」如:貨車、 不能哭,或「屬於女生的」如:洋娃娃、可以哭,另外會獲得「有關自己性別的基 模」,即知道自己該扮演何種性別的角色,能玩哪些玩具與表現出怎麼樣的行為,以 男孩為例,他會先知道玩具車是男生玩的,娃娃是女生玩的,然後思考到自己是男

(4)

生,所以應該玩玩具車(林翠湄譯,1995;劉秀娟,1997)。 從上述文獻可發現父母、環境的重要性與幼兒主動理解的研究趨勢。本研究欲 了解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故「幼兒的理解」與「家長」兩個焦點勢必不可忽略。

˟ă׊ආّҾ֎Ғໄه࠹ᙯࡁտ!

有關兒童性別角色概念之研究,就其探究內容而言,多聚焦在兒童的性別特質 或性別行為,大致可分成「外表」、「特質」、「玩具」、與「職業」四類別來討論。 就「外表」而言,若從國小學童的圖畫中可發現,兒童認為男生的外表為短髮、穿褲 子 、t-shirt ; 女 生 的 外 表 為 長 髮 、 穿 裙 子 、 高 跟 鞋 ( 陳 瓊 花 , 2004; 葉 郁 菁 , 2001)。 就「特質」而言,許詩屏(2005)對國小學童的研究發現,男生的特質包括愛 生氣的、可怕的、粗暴的、兇惡的、孝順的、勇敢的、偉大的、強壯的等;女生的 特質則包括惡劣的、多話的、愛哭的、細心的、溫柔的、有愛心的、有禮貌的等。 此外,陳瑩娟(2004)觀察幼兒園大中小班各6位幼兒,並請幼兒以「家」為主題繪 圖,再以該幼兒所畫的「家」切入訪談,以探究幼兒性別認知發展,研究發現幼兒認 為 男 生 是 比 較 頑 皮 的 , 而 乖 、 愛 哭 、 勇 敢 與 愛 乾 淨 是 男 女 生 共 有 的 特 質 。 再 者 , Fabes與Martin (1991)同樣研究男、女童在情緒上人格特質的呈現,發現女生在 情緒表達上比起男性會有較多關於害怕、沮喪、同理心、害羞、愛戀表現,而男生 在情緒表達上則較多攻擊性以及自負的情感出現;此外,即使男生與女生對某一事 件的感受是相同的,但所表現出的情緒卻會大不相同,例如,女生受到同學欺負總 以 哭 泣 來 取 代 憤 怒 , 而 男 性 則 有 淚 不 輕 彈 的 以 生 氣 、 憤 怒 或 攻 擊 性 字 眼 來 取 代 哭 泣。 就「玩具」而言,陳瑩娟(2004)發現男生喜歡的玩具大多是汽車、積木、機 器人、遊戲王與戰鬥陀螺;女生則喜歡洋娃娃與玩具熊,且男生不喜歡玩「女生的」 玩具,女生也不喜歡玩「男生的」玩具。李然堯(1983)以玩具、職業及人格特質 三種向度測量561名幼兒與國小學童,發現兒童在玩具選擇上的性別辨認最明顯, 3-5歲兒童就能發展出類似於成人的性別觀點,顯示男女童會依照家長的性別期望, 選擇符合自身性別的玩具。而何芳芳、張麗芬(2012)的研究將男性化(如賽車、 玩具槍)、女性化(如芭比娃娃、可愛屋)及中性化(如圖畫書、拼圖)的玩具以卡 片呈現,請大、中、小班孩子把玩具分類為適合男生、女生、或男女皆適合三類, 結果發現不論年齡或性別,多數幼兒仍依據性別刻板印象將男性化玩具分給男生, 女性化玩具分給女生,中性玩具則多是男女生皆可玩,顯示幼兒多以原本自己的性 別角色觀點來判斷。Wanger-Ott(2002)亦指出孩子從2歲開始就比較喜歡性別類型 的玩具,故男孩、女孩從很早期就發展出符合其性別的玩具偏好,女生的玩具則主 要是各式各樣的洋娃娃,如芭比、嬰兒娃娃等與娃娃屋;男生玩的娃娃則是較有攻 擊性的人物,如皮卡丘、蝙蝠俠、變形金剛等;洋娃娃與娃娃屋使得女生變的有愛

(5)

心、有母性與順從,以幫助女生去適應及學習她們未來當妻子及母親的角色;相對 地,男生則被迫要成為「男人」,必須到外界的社會闖蕩。

就 「 職 業 」 而 言 , 學 齡 前 幼 兒 與 國 小 學 生 皆 認 為 不 同 性 別 有 各 所 屬 的 職 業 (Huston, 1983)。此外,幼兒被問及長大後想做的工作時,皆回答符合自己性別所 屬 的 工 作 , 如 : 女 生 選 擇 當 老 師 、 護 士 、 媽 媽 、 明 星 、 花 店 老 闆 , 男 生 選 擇 當 警 察、卡車司機、消防員、軍人(陳瑩娟,2004;Trice & Rush, 1995)。近年的研究 (李鴻章,2010)也發現男幼兒較喜歡警察、消防隊員、機長船長、軍人與司機之 職 業 , 女 幼 兒 則 較 喜 歡 從 事 護 士 、 藝 術 家 、 明 星 與 美 容 美 髮 之 工 作 。Teig 與 Susskind(2008)對107位6至12歲的兒童進行個別訪談,請兒童對54項職業做性別 分類,分為女性、男性或中性三類,發現兒童認為女性的工作有保母、啦啦隊員、 芭蕾舞者、護士、服裝設計師、教師、秘書等13項,中性的工作有服務生、演員、 烘 培 師 、 校 長 、 律 師 、 醫 生 、 電 腦 工 程 師 等24項,男性工作有農夫、軍人、建築 師、卡車司機、修理人員、礦工、汽車銷售員等17項;而年齡越小的兒童有越強的 職業性別區分。 綜合上述,男女兒童與成人一樣擁有不同的人格特質,在性別行為相關面向, 如遊戲、玩具、職業等也可看出男女兒童會有不同的選擇與表現。但上述研究多以 小 學 兒 童 為 對 象 , 且 探 討 面 向 多 只 侷 限 在 一 至 兩 個 面 向 , 如 玩 具 或 職 業 , 李 然 堯 (1983)亦只探討三面向,唯陳瑩娟(2004)以學前幼兒為對象,以參與觀察及訪 談法探討其性別認知發展相關面向(父母親形象、人格特質、玩具、顏色及未來職 業)。因此,本研究亦試圖以幼兒為對象,但採用個別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法,並同 時探討四個面向,即幼兒認為男性與女性的外在形象、人格特質為何、喜歡玩什麼 玩具與從事之職業,以瞭解其性別角色概念,並進一步探討家長對兒童性別角色概 念之影響。

ˬăछܜ၆׊ආّҾ֎Ғໄه̝ᇆᜩ!

家庭是養成一個人基本性格和觀念的地方,父母的態度和對待方式是社會化歷 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黃囇莉,2001),因此,父母的性別態度,也將會影響其孩子 的性別角色概念。朱蘭慧(2003)的研究中,個案皆認同其父母對性別角色的思維 是直接灌入自己的心裡,證實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大於他人。Freeman(2007)以26 位幼兒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發現即使家長支持小孩玩跨性別的玩具,幼兒仍相信 家長實際上是支持他們玩自己性別所屬的玩具,研究也提及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會反 映出大人的價值觀與信念,因為孩子會試著了解家長的期望和限制,因此家長應避 免錯誤或混亂的訊息傳遞出現。 家長的性別觀主要會透過對待孩子的方式呈現出來。父母常會基於自己的性別 意識,而對不同性別的嬰兒有不同的對待方式,尤其是母親常會較無法意識到其實 自己有不相同的對待方式(Culp, Cook & Housley, 1983)。Kingsbury與Coplan

(6)

(2012)的研究亦指出,比較具有傳統性別角色態度的母親對孩子的行為回應可能 會增強孩子性別典型的社會性行為。具體言之,父母對不同性別孩子的差異對待, 體現於父母對兒童行為的反應、玩具的選擇與家務的分配上(劉秀娟、林明寬譯, 1998)。若孩子是個男孩,父母就會鼓勵做大肢體動作並提供較多的身體刺激,且 父母對男童的體能活動持有較正向的看法(Huston, 1983; Powlishta, 2000)。而林 惠雅(1993)認為父母不僅鼓勵孩子表現適合的性別角色行為,亦會懲罰不適合的 行 為 表 現 , 如 女 孩 玩 洋 娃 娃 、 跳 舞 、 打 扮 , 男 孩 玩 積 木 會 受 到 增 強 ; 若 女 孩 跑 、 跳、爬,男孩玩洋娃娃則會受到責罵。此外,Tauber(1979)在觀察國小學童的研 究中發現,父母常與男童進行活動性遊戲,與女童則進行社會性遊戲。歸納之,父 母的意見與互動方式皆會影響孩子對性別的想法。 審視上述文獻,可發現過去研究較少讓幼兒自己嘗試說明男女不同性別表現出 的性別特質與行為為何?幼兒如何解釋自己的想法?因此本研究透過個別訪談與焦 點團體,以暸解幼兒對不同性別的外在形象、人格特質、玩具與職業之想法,亦試 圖經由訪談家長來瞭解家長的性別角色概念與對待子女的方式,進而發現家長及其 子女性別角色概念的關係為何。

參、研究方法

˘ăࡁտ͞ڱᄃ၆෪!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與家長對幼兒性別角色概念的影響,希望 能讓幼兒使用語言表達自己,聽到幼兒的觀點。因此,研究者先採用質性研究方法 的半結構式個別訪談,對幼兒與家長進行訪談,並在訪談幼兒時輔以圖卡進行之; 進而運用焦點團體訪談讓男女幼兒進行對話互動,以獲取更多的資料,對幼兒性別 角色之想法有更深入的瞭解。 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選取一個研究者熟識的幼兒園老師的班級-海芋班,該 園為台北市一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海芋班為大班。參與研究之幼兒年齡為五足 歲至六足歲。在幼兒訪談階段,研究對象幼兒共14位,男生7位、女生7位;在焦點 團體階段,則由個別訪談的14位幼兒中選擇其家長亦同意接受訪談的幼兒為焦點團 體階段的研究對象,而因其中一位同意接受訪談之家長的孩子是一對女雙胞胎,所 以正式參與焦點團體的幼兒為男生4名、女生5名,共9位幼兒。在家長訪談階段, 與焦點團體幼兒配對的8位家長為研究對象。參與焦點團體的幼兒與其受訪之家長如 下表1。

(7)

ܑ1 ણᄃ࣎Ҿణኘρ׊ă൏ᕇဥវ۞ρ׊ᄃצణ̝छܜ! 個別訪談 幼兒姓名 幼兒性別 團體訪談 幼兒姓名 受訪家長 家長訪談 資料代碼 阿雄 男 阿雄 爸爸、媽媽 阿雄爸媽 阿儒 男 阿儒 媽媽 阿儒媽 阿平 男 阿平 媽媽 阿平媽 阿正 阿勇 阿吉 阿丁 男 男 男 男 阿正 媽媽 阿正媽 雙雙 女 雙雙 媽媽 雙元媽 元元 女 元元 媽媽 雙元媽 君君 女 君君 媽媽 君君媽 綾綾 女 綾綾 媽媽 綾綾媽 玉玉 芊芊 湘湘 女 女 女 玉玉 媽媽 玉玉媽

˟ăࡁտ̍׍!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工具除了研究者本身之外,還有1.訪談大綱:分為幼兒、家 長及焦點團體三種訪談大綱。幼兒訪談大綱主要參考李堯然(1983)與洪淑敏(2003) 之研究的問題設計,再配合本研究目的加以修訂,訪談的內容分為幼兒對不同性別 的外在形象、人格特質、玩具與職業四面向之看法(見附錄一)。家長訪談大綱則參 考莊詩絃(2006)與Hill(2002)的研究,配合本研究需求加以修訂,主要內容有家 長性別角色概念與家長對待幼兒方式的相關問題,以瞭解家長如何影響幼兒的性別 角色概念。焦點團體訪談大綱則對應前述四個類別(外在形象、人格特質、玩具與職 業)分為四類訪談大綱,並加入幼兒個別訪談的彙整,進一步詢問焦點團體幼兒的看 法。2.圖卡:為使幼兒於訪談時易於表達,研究者運用圖卡引導幼兒在個別訪談中 進行回答,圖卡內容也做為焦點團體時的討論題項。在參考過去文獻的圖卡與選項 後 , 本 研 究 決 定 自 行 設 計 拇 指 印 的 中 性 人 物 圖 卡 , 只 需 加 上 眼 睛 與 手 腳 即 可 代 替 人,可避免掉圖卡出現性別特徵(部分圖卡見附錄二)。而在性別角色的四個面向各 選擇約10-12個參考項目,圖卡項目如表2所示。

(8)

ܑ2 ّҾ֎ҒဦΙีϫ! 外在形象 人格特質 玩具 職業 1.長直髮 2.長捲髮 3.短髮 4.短袖 T-shirt 5.長褲 6.短褲 7.長裙 8.短裙 9.連身洋裝 10.布鞋 11.高跟鞋 12.運動鞋 1.有力氣 2.勇敢 3.愛漂亮 4.愛哭 5.聽話 6.害羞 7.喜歡運動 8.愛打架 9.愛乾淨 10.常破壞東西 1.刀槍玩具 2.音樂盒 3.木匠工具 4.挖土機 5.遙控汽車 6.洋娃娃 7.縫紉用具 8.化妝用品 9.煮飯用具 10.積木 1.卡車司機 2.修車員 3.建築工人 4.護士 5.保姆 6.秘書 7.老師 8.機長 9.警察 10.服裝設計師 3. 幼兒訪談記錄表: 訪談幼兒時,研究者使用幼兒訪談記錄表記錄幼兒對各圖卡的 分類、選擇與原因,作為檢核錄音資料的工具。

ˬăࡁտ።඀!

研究者確定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後,積極尋找與確定研究對象。在正式進行幼 兒訪談前,研究者先密集參與班上的各種活動,與幼兒建立友善信任的關係。訪談 時間以不耽誤正式課程與生活作息為原則,主要利用早上幼兒剛入園或下午的角落 活動時間進行,訪談時間約為30分鐘,訪談的地點則於園內的視聽教室。正式開始 訪談前,研究者會先告訴幼兒有些小問題需要幼兒幫忙回答,回答沒有對或錯,只 是想要知道幼兒的想法,待幼兒準備好,研究者使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輔以圖卡 進行訪談,並以幼兒訪談紀錄表做記錄。在問及性別角色的外在形象與職業兩面向 時,先請幼兒回答第一題,如:「你是男生還是女生?為什麼?」,幼兒回答後,再 將外在形象的圖卡皆攤開在桌面上,確認幼兒清楚每一張圖卡所代表的東西後,繼 續詢問外在形象的訪談問題,完成此面向訪談後,將所屬圖卡收起,接著進行職業 面向的訪談。人格特質與玩具兩面向,則先攤開所有圖卡,確認幼兒瞭解每張圖卡 的意思後進行提問,完成後收圖卡,並謝謝幼兒的幫忙。家長訪談的進行則依家長 選擇,於平日上午在幼兒園的視聽教室內或走廊上的小桌子邊接受訪談。每位幼兒 與家長都進行各一次的訪談。 確定參與焦點團體的男女幼兒共9位後,將幼兒分為男幼兒焦點團體(4位)與女 幼兒焦點團體(5位),各進行四次的團體訪談,依據性別角色定義的四個面向(外 在形象、人格特質、玩具與職業),每次討論一個面向,兩團體使用同樣的焦點團體 訪談大綱,焦點團體的時間約20分鐘左右,地點仍為園內視聽教室,焦點團體進行

(9)

的期間為4月底至5月中。 研究者從2009年3月初密集進入現場,到5月中旬將所有資料蒐集完整,6月中 旬參加該班的畢業典禮結束後,研究者即正式退出研究現場。

αăྤफ̶़ژᄃΞܫᏥޘ!

研究者將現場所得到的語音資料先轉化成逐字稿,包含:幼兒訪談逐字稿、家 長訪談逐字稿、男女幼兒焦點團體逐字稿與幼兒訪談記錄表。研究者經過反覆閱讀 與檢視,從原始資料中發現與研究相關的資訊,進行分類與編碼、統整與歸納、形 成有系統性的資料。研究者於研究進行過程中,不斷地反省自身立場,提醒自己避 免使用主觀、引導性的回應,而影響受訪者的回答。本研究所得之訪談資料建檔方 式為「資料類別代碼」-「個別訪談對象」,若幼兒有相同說法,則在資料代碼之後 列出多位幼兒名字,如:訪兒-玉玉、元元、君君;焦點團體資料建檔方式為「資料 類別代碼」-「第幾次焦點團體」。各資料的類別代碼與建檔範例如表3所示。 ܑ3 ྤफ़ᙷҾ΃ቅᄃޙᑫቑּ! 資料類別 資料代碼 建檔範例 幼兒訪談逐字稿 訪兒 訪兒-玉玉 幼兒訪談記錄表 記兒 記兒-玉玉 男幼兒第一次焦點團體逐字稿 焦男 焦男-1 女幼兒第一次焦點團體逐字稿 焦女 焦女-1 家長訪談逐字稿 訪家 訪家-玉玉媽 此外,本研究使用訪談與焦點團體兩種方式蒐集資料,試圖從不同方法之檢定,做 為資料上的交叉檢證,透過上述的做法,期能讓本研究能獲得客觀、具可信賴度的 研究結果。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ăρ׊၆ҋّ֗Ҿ֎Ғ۞நྋ!

幼兒判斷自己性別的標準多以外在形象為主,或是來自母親的訊息。兩位男童 以「短頭髮」判定自己是男生,三位男童則以性器官「有小雞雞」來認定;另兩位男 童的認知則是來自母親,一是因媽媽曾經告訴過他,他是男生,另一是媽媽告訴他 男生上廁所是用站著的,所以他是男生。四位女童認為自己是女生與頭髮有關,其 中兩位說是「有長頭髮」,另兩位女生解釋為「有綁頭髮」;另一女童也是從母親得

(10)

知她是女生,而另兩位女童說自己是女生,但卻無法解釋為何自己是女生。 請 幼 兒 描 述 自 己 的 特 質 , 超 過 半 數 的 男 童 認 為 自 己 是 勇 敢 、 喜 歡 運 動 、 愛 乾 淨、有力氣與聽話的,其中,勇敢、喜歡運動和愛乾淨是每一位男童都覺得可以形 容自己的。同樣的,半數以上的女童認為自己是愛乾淨、聽話、喜歡運動、愛漂亮 與 勇 敢 的 , 特 別 是 每 位 女 童 都 認 為 自 己 是 愛 乾 淨 的 , 且 沒 有 任 何 一 位 女 童 認 為 愛 哭、愛打架與破壞東西是用來形容自己的。 關於男童想玩的玩具,超過半數的男童選擇積木、遙控汽車、挖土機、刀槍玩 具、音樂盒、煮飯用具,而洋娃娃與化妝用品則沒有任何一位男童想玩,原因為洋 娃娃與化妝用品是女生玩的。而半數以上的女童想玩的玩具為縫紉用具、積木、化 妝用品、音樂盒、洋娃娃,至於原因,則有女童表示這些東西一般都是媽媽在用。 可見幼兒對玩具的選擇多少受到父母的影響。 至於長大後想做的工作,半數以上男童想做的職業一致,而女童差異較大。7位 男童中有4位長大後想當警察,理由多元包括「喜歡救人」、「交通指揮、抓犯人」、 「警察很帥」;其他男童則有想當醫生、科學家與做腳踏車的人,但後兩者都無法解 釋為什麼想做這工作。女童長大想做的工作則有牙醫、警察、圖書館員工與拖地的 人,也有人表示還沒想到長大後要做什麼。 由本研究結果可知,大班幼兒知道自己的性別為何;若從幼兒解釋打架與破壞 東西是形容男生的講法,也可與性別基模理論中將一些行為、角色分屬為男生或女 生的論點做呼應(林翠湄譯,1995;劉秀娟,1997);此外,有幼兒提到化妝用品 與縫紉用具是媽媽在用的,也符應了心理分析論中女孩會學習母親的行為,以扮演 好女性角色(洪光遠、鄭慧玲譯,1995)。本研究中的幼兒對於外在的世界仍舊會 透 過 性 別 的 角 度 來 做 分 類 , 亦 即 將 某 些 東 西 化 約 成 為 傾 向 於 男 生 的 , 如 短 髮 、 長 褲、卡車司機、建築工人、有力氣、愛打架、刀槍玩具、遙控汽車與挖土機,相反 的 , 某 些 東 西 則 多 傾 向 於 女 生 , 如 連 身 洋 裝 、 高 跟 鞋 、 護 士 、 保 姆 、 愛 漂 亮 、 害 羞 、 洋 娃 娃 與 化 妝 用 品 。 此 種 分 類 方 式 , 符 應 著 過 去 的 研 究 , 男 生 的 外 表 多 為 短 髮、穿褲子,而女生的外表多為長髮、穿裙子(陳瓊花,2004;葉郁菁,2001); 男生當卡車司機,而女生當護士(Trice & Rush,1995);男生強壯(許詩屏,2005) 及女生害羞(Fabes & Martin,1991);男生玩車子、軍事玩具與女生玩洋娃娃與辦 家家酒的玩具(Rheingold & Cook,1975)。

˟ăշ̃ρ׊ّҾ֎Ғໄه̝ளТ!

(˘) γдԛ෪

14位男女幼兒對男女生外在形象的認知相當一致,「頭髮長短」是判別男女生的

主要標準,且男女童皆表示男生不可以穿裙子與高跟鞋。下表4呈現幼兒對男女生的

(11)

ܑ4 צణρ׊၆շ̃Ϡγдԛ෪̝ࢦᕇ࠻ڱᄃୃּࢗ̄! 外在形象 男生 女生 頭髮 10位幼兒認為應該短髮 y「(男生的頭髮)短短的不能 超 過 這 裡 ( 手 指 著 耳 朵 中 間)」(訪兒-阿勇) 14位幼兒選擇長髮 y 「(我是女生)因為我有長頭髮」(訪 兒-雙雙) y 「女生可以把長頭髮剪掉以後再留 一個長頭髮」(訪兒-阿儒) 穿著 1. 10位以上幼兒選擇短袖T- Shirt、長褲及運動鞋 2. 不可穿裙子與高跟鞋 y 「我媽媽就說這樣男生要穿 褲子比較帥」(訪兒-阿平) y 「因為男生出去有時候都穿 長褲」(訪兒-湘湘) y 「男生穿裙子這樣人家會笑 她是女生」(焦男1-阿平) y 「(男生不可以穿裙子)因為 他們是男生,因為他們不是 女生」(焦女1-元元) 1.14位幼兒選擇高跟鞋 2.11位幼兒選擇連身洋裝 y 女生有高跟鞋還有裙子,因為女 生是女生(訪兒-綾綾) 未選短髮的4位幼兒認為圖卡所呈現的短髮不夠短,男生的頭髮應該要更短。女幼兒 第一次焦點團體(焦女-1)中也談到男生穿高跟鞋: 研:為什麼男生不行穿高跟鞋 玉玉:因為他不是女生 君君:男生有時候 雙雙:男生穿的話會很 君君:很噁心 雙雙:很醜 此外,有11位幼兒為女生選擇了連身洋裝。可見,長頭髮、高跟鞋與洋裝在幼 兒眼中,是相當具有女性特質的形態與物品。幼兒們的看法如: 研:你選她有捲捲的頭髮,連身的裙子跟高跟鞋 阿平:對 研:你怎麼知道女生要這樣穿 阿平:因為這樣出去才會漂亮 研:你怎麼知道

(12)

阿平:我媽媽告訴我的(訪兒-阿平) 研:好了嗎,你為什麼幫他選這件衣服(連身洋裝)呢 湘湘:因為我覺得這件很好看(訪兒-湘湘) 值得注意之處,在於男童沒有提及女生應不應該綁頭髮,但在女童的訪談裡出 現 認 為 女 生 才 能 綁 頭 髮 及 辮 子 的 說 法 , 且 男 生 只 有 在 假 扮 女 生 的 時 候 才 可 以 綁 頭 髮,因此,「綁頭髮」也是女童判定女性的特徵之一。 本研究的受訪幼兒在外在形象方面皆認為男生應留短頭髮,女生應是長頭髮, 褲裝為男生的穿著,裙裝與高跟鞋則是女生應有的穿著。此結果與葉郁菁(2001) 的研究結果相同,即低年級兒童也以衣物(褲子、裙子)與頭髮長短做為區辨男女的 依據,也與陳瓊花(2004)的研究結果提到的「女生穿裙子的固著觀念」相呼應。 而綁頭髮是女生才能有的裝扮,或許是因為每天早上家人都會幫女童綁頭髮後才出 門,也可能是因為在園內午睡過後,老師偶爾會幫女童重新綁頭髮,讓女童注意到 綁頭髮這個行為。 (˟) ˠॾপኳ 有關男女人格特質的區分,男女幼兒的看法也是相同大於相異。表5呈現受訪幼 兒對男女生人格特質之看法: ܑ5 צణρ׊၆շ̃Ϡˠॾপኳ̝ࢦᕇ࠻ڱᄃୃּࢗ̄! 人格特質 男生 女生 1. 14位幼兒認為男生有力氣、勇敢 2. 10位以上的幼兒認為有力氣、勇 敢、喜歡運動、愛打架和常破壞 東西可形容男生 y 「因為勇敢,女生力量很小、很脆 弱,男生力氣很大而且不脆弱,所 以叫做勇敢,力氣很大的話 就是 很重的意思」(訪兒-阿勇) y 「不能,那個是男生在做的喔,男 生有可能會當犯人,還會破壞人家 東西,還會勇敢,還會踢足球、打 籃球,還會做運動」(訪兒-阿平) y 「有時候我們班的男生會打架阿」 (訪兒-君君)、 y 「我哥哥很愛破壞」(訪兒-芊芊) 1. 14位幼兒認為女生愛漂亮 2. 14位幼兒認為有力氣與愛打架非 女生特質 3. 10位以上的幼兒認為愛漂亮、聽 話、害羞與愛乾淨是形容女生 y 「因為女生看到帥氣的男生會很害 羞,然後呢,她又愛漂亮、又愛 乾淨、又愛哭,因為有時候人家 欺負她會哭」(訪兒-阿平)、 y 「因為有的時候女生不敢講出來愛 男生的話,那意思就是很害羞, 所以才會這樣」(訪兒-阿勇)、 y 「因為這些(愛漂亮、愛乾淨、聽 話、害羞)都是女生的」(訪兒-綾 綾)

(13)

此外,男生不可以有愛漂亮的特質,如「女生才可以,如果是我的話,愛漂亮就 好像小女生」(焦男-3-阿正)。此外,女生團體(焦女-3)也有類似的想法: 研:所以男生不可以愛漂亮是不是? 玉玉:噁心死了 雙雙:噁心死了 君君:對 研:男生愛漂亮很噁心喔? 元元:對,很噁心,很臭 男女童較不同看法在於,所有男童皆認為男生與女生都是愛乾淨的,但只有兩 位女童認為男生愛乾淨,「女生都會,男生都不會喜歡愛乾淨,男生亂七八糟的,女 生都會洗很乾淨,男生不會洗澡」(焦女-3-玉玉);所有女童皆認為男生有常破壞東 西的特質,但僅3位男童選擇此特質。 過 去 的 研 究 也 都 發 現 到 男 生 是 有 力 氣 、 勇 敢 與 易 使 用 肢 體 暴 力 的 ( 王 慧 玲 , 2002;李若琦,2004;許詩屏,2005),女生會愛漂亮、易哭泣與害羞(李若琦, 2004;許詩屏,2005; Fabes & Martin , 1991),但本研究發現與過去研究較不同 的是,男女童都認為愛漂亮不是男生該有的特質,受訪男童阿丁表示如果將「漂亮」 改成「帥」就可以形容男生,可推測此研究結果可能是因為幼兒在成長學習的過程 中,已認識到「漂亮」與「帥」的差異,即「漂亮」用來形容女生,若要形容男生則 要用「帥」。此外,在陳瑩娟(2004)的研究中發現愛乾淨是男女生共同的特質, 本研究中男童的想法與該研究結果呼應,但卻有超過半數的女童不認為男生是愛乾 淨的,因為男生不洗手或洗澡,洗手跟洗澡皆屬於每日生活的衛生習慣,女童有這 樣的認知可能是源於日常生活的觀察。 (ˬ) ە׍ 由下表6可得知,在玩具的選擇上,14位幼兒的選擇一致性相當高: ܑ6 צణρ׊၆շ̃Ϡە׍̝ࢦᕇ࠻ڱᄃୃּࢗ̄! 玩具 男生 女生 1. 10位以上的幼兒選擇刀槍玩具、 木匠工具、挖土機、遙控汽車與 積木 2. 挖土機被7位女童認為是男生專屬 的玩具 1. 10位以上的幼兒選擇音樂盒、洋 娃娃、縫紉用具、化妝用品、煮 飯用具與積木 2. 洋娃娃與化妝用品是14位幼兒認 為專屬女生玩的,男生若玩化妝 品與洋娃娃則「很噁心」、「很 色」

(14)

y 「因為他們跑的又快又酷我才喜 歡」(訪兒-阿勇) y 「因為女生不愛玩男生的東西,男 生喜歡玩推土機跟寶劍跟槍」(訪 兒-湘湘) y 「因為她們覺得(挖土機)不好玩」 (焦男-4-阿雄) y 「這個(化妝用品)是女生用的 男 生不喜歡用 這個(洋娃娃)是女 生照顧的」(訪兒-阿儒) y 「男生用(化妝用品)會很噁耶, 不行,太色了」(焦男-4) y 「男生比較不喜歡這個(化妝用 品)跟這個(洋娃娃)」(訪兒-君 君) y 「如果男生用擦口紅很像女生, 那如果男生玩洋娃娃很奇怪」(訪 兒-綾綾) 對於音樂盒、煮飯用具與積木這三樣玩具,受訪幼兒認為男生與女生都可玩的比例 較接近,故可視為屬於男女生共享的玩具。 受訪幼兒對玩具性別區分的解釋,還有一個想法比較特別,男童認為因為女生 容易受傷,所以有可能會導致受傷的玩具,女生就不能玩,且男生應該保護女生, 「男生可以,男生長大要保護女生,當然要拿刀槍」(焦男-4-阿儒)、「可能會切到 手吧,然後也會不小心按到槍的按鈕,會自己自殺;男生就比較聰明,比較勇敢, 他知道怎麼用槍,他懂槍的按鈕在哪裡」(焦男-4-阿平),此種觀點在女童部分並未 出現,但有女童表示「女生(不可以玩刀槍),女生要去打仗的時後,如果女生沒有 很強能力的話會輸…,她沒辦法很厲害比男孩厲害」(焦女-4-君君)。 本研究在玩具面向的發現也呼應前人研究之結果,女生喜歡洋娃娃與化裝遊戲 (林宇玲,2007;Wanger-Ott, 2002),且男生喜歡車與不喜歡玩女生的玩具(陳瑩 娟,2004)。本研究結果出現若男生玩化妝用品與洋娃娃則是會讓人感覺很噁心, 而男童又特別認為有些玩具女生玩的話是會受傷,或許就因我們的社會文化認為男 性有較高的地位與權利,而男孩擁有的性別壓力較女孩強,男孩不能像女生(張美 麗,1987);袁立新與楊玉鑾(2007)也認為或許因傳統有男尊女卑的觀念,位於 尊的男性為維護自己優於女性的地位,因此更明顯畫清界線,所以男童才會認為比 男生次等的女生,是比較容易受傷的,而且男生不可以去玩女生的玩具,否則會被 嘲笑。 (α) ᖚຽ 14位幼兒對職業的性別區分亦相當接近,從下表7可知其一致性:

(15)

ܑ7 צణρ׊၆շ̃Ϡᖚຽ̝ࢦᕇ࠻ڱᄃୃּࢗ̄! 職業 男生 女生 1. 14 位 幼 兒 選 擇 卡 車 司 機 、 修 車 員、建築工人、秘書、機長與警察 2. 14位幼兒皆認為卡車司機與建築 工人只有男生可做 y 「因為男生力氣比較大要做比較多 的東西」(訪兒-阿平) y 「因為(卡車司機、修車員、建築 工人、秘書、機長與警察)看起來 就很苦」(訪兒-阿雄) 1. 近全數的幼兒認為護士、保姆、 老師與服裝設計師為女生可做之 工作 2. 14位幼兒皆認為護士只有女生才 能做 y 「因為抱小孩的全部都是女生嘛 男生不可能抱的嘛」(訪兒-阿吉) y 「因為沒有男生的護士 護士都是 女生」(訪兒-湘湘) 有女童提到女生做男生工作「會不好」(訪兒-玉玉),但無法解釋為何不好。在 女 生 可 以 做 的 工 作 中 又 以 護 士 與 保 姆 此 兩 項 工 作 是 幼 兒 們 覺 得 較 傾 向 於 女 性 的 職 業,在女童第二次焦點團體(焦女-2)中雙雙與綾綾分別提到: 雙雙:因為女生才會當護士,那男生是拿藥的,拿藥比較忙 綾綾:男生是當那個醫生 男童阿勇也表示(訪兒-阿勇): 阿勇:不行,因為那是女生才可以做的,男生做護士的話就好好笑 研:為什麼好好笑? 阿勇:因為男生,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男生當護士的 研:你怎麼知道,是誰告訴你的? 阿勇:因為我每次去看醫生的時候沒有一個男護士,只有女生是護士,所以這個不行 此 外 , 幼 兒 提 到 與 車 子 相 關 的 工 作 是 男 生 做 的 , 有 男 童 認 為 女 生 是 不 會 開 車 的,而女童則認為男生是會開車與喜歡車的,甚至認為男生很厲害會開車,但女生 騎車的能力則不足,因為男生比較重,所以女生若要載男生要練習過。如:「開貨車 呢,現在就是我爸在用的,因為開貨車女生正常不會開大車,所以男生才會開」(訪 兒-阿勇)、「有些開車的女生不會開,所以讓男生開,有些不會開飛機的女生都是 讓男生開飛機,然後上班女生都不行上,所以都讓男生上,修車子的手會被卡到, 所以讓男生修」(訪兒-阿丁)、「因為男生很厲害會開車」(訪兒-湘湘)。在第二次 女幼兒焦點團體訪談(焦女-2)中玉玉及君君表示: 玉玉:我媽不會開車 君君:我告訴你 女生在前面男生在後面很危險 研:女生在前面男生在後面很危險 誰說的

(16)

君君:媽媽說以後不要這樣子 因為那個女生有時候會撞到 研:你說騎摩托車的時候還是開車的時候 君君:騎摩托車 研:女生騎載男生很危險 君君:對男生很重 玉玉:要練過 有關職業面向的訪談,男童會提到女生是容易受傷的,可能會受傷的工作女生 都無法勝任,如建築工人、卡車司機、警察、機長、修車員,但這些想法卻未出現 於女童的回答中。而所有工作中,秘書與老師皆有超過半數的幼兒認為是男女生都 可以做的,較無明顯的性別區分,不過其他的職業似乎都有較偏向是某一性別可以 做的。由此可發現,在幼兒的心中,確實對社會的職業類別有著一套以「性別」為標 準的分類方式。 此面向的研究結果與過去文獻呼應,卡車司機、建築業與修車員是屬於男生的 工作(Levy, Sadovsky, & Troseth, 2000;Teig & Susskind, 2008;Trice & Rush, 1995),護士與保姆有關心與照顧別人的特質(洪淑敏,2003),因此是女生的工 作(陳瑩娟,2004;許詩屏,2005;Teig & Susskind, 2008)。

˟ăछܜ၆ρ׊ّҾ֎Ғໄه̝ᇆᜩ!

(˘) छܜᄃρ׊ّҾ֎Ғໄه̝ᙯܼ 基本上,阿雄與阿雄爸媽之間的性別角色概念具有高度相似性。無論在對男生 與女生的外在形象、職業、人格特質或是玩具所做的回答,彼此之間大致雷同,皆 較傾向於「男女有別」的想法,連解釋的原因都相同,如阿雄爸媽說「女生不要做太 辛苦的工作」(訪家-阿雄爸媽),而阿雄是說「太苦的工作是男生做的」(訪兒-阿雄); 阿雄爸媽與阿雄皆說「女生是沒力氣、較柔弱的;女生是會哭的、男生是乾淨的」(訪 家-阿雄爸媽;訪兒-阿雄)。故阿雄爸媽所秉持的性別價值概念以及其日常生活對阿 雄的對待方式,可能無形中逐步影響阿雄,並進而形塑與內化成阿雄的性別角色概 念。不過,從阿雄的訪談中得知,有些觀念似乎是來自於周遭生活的朋友,如班上 的同學,並非全部都是來自於家長。 若比較阿儒與阿儒媽的性別角色概念,阿儒傾向於「男女有別」,對男生與女生 做了明顯的區別;阿儒媽則於言談中,始終透露出「男女生沒有差別」的想法,不過 此種想法,於阿儒的訪談中並未發現。更特別的是,阿儒媽說「從未提供化妝用具的 玩具給自己的小孩(阿儒與阿儒妹)」(訪家-阿儒媽),所以阿儒可能因從沒玩過化 妝用品,而將化妝用品歸類至女生的玩具,再者,阿儒媽雖然說她「同時會提供布娃 娃給男生以及女生」(訪家-阿儒媽),不過,在阿儒的選擇中,仍舊是將洋娃娃單選 給女生,而沒有選給男生,似乎與阿儒媽的觀念有所落差。

(17)

比較阿平與阿平媽的性別角色概念,發現二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阿平在各個 面向上的選擇,皆對於男生與女生做出區別;阿平媽的性別角色概念也是傾向於「男 女有別」,甚至阿平與阿平媽同樣提到「男生穿西裝比較帥」(訪家 -阿平媽;訪兒-阿平)的觀念。阿平在訪談中也表示「媽媽說女生要穿裙子出去才會被稱讚說漂亮」 (訪兒-阿平),所以阿平媽對阿平的性別角色概念,可能造成影響。不過,若進一 步的分析,可以發現阿平的想法,有些除了是來自於媽媽的影響外,也可能是來自 於對生活周遭環境的觀察而得,比如說,阿平說「他自己並不愛打架」(訪兒-阿平), 而阿平媽也認為「男生不應該打架」(訪家-阿平媽),可是在阿平的男生人格特質選 項中,卻選了「愛打架」,主要原因是因為他「看到班上的男生總是愛打架」 (訪兒-阿平)。 阿正與阿正媽的性別角色概念,二者之間同時存有相似及相異處。就相似處而 言,阿正與阿正媽皆認為「男生應該要留短髮,女生應該要留長髮,也應該綁頭髮」 (訪家-阿正媽;訪兒-阿正),再者,阿正認為「男生要勇敢,才能保護女生」(訪 兒-阿正),阿正媽同樣的亦認為「男生應該要堅強、勇敢」(訪家-阿正媽),此外, 阿正與阿正媽同時覺得「男生應該玩刀槍玩具、機器人,女生則應該玩洋娃娃跟化妝 用品」(訪家-阿正媽;訪兒-阿正)。就相異處而言,可以發現阿正的想法比較傾向 於「男女有別」,不過阿正媽則同時存有「男女有別」以及「男女沒有差別」,舉例 言之,阿正於職業部分的選項,比阿正媽來得更具有男女區別色彩,在人格特質部 分也有同樣的情況出現。 雙雙、元元的性別角色概念傾向於「男女有別」,而在男生與女生重疊之處,則 多來自於「在日常生活中有看過或是聽過」(訪兒-雙雙;訪兒-元元),所以才會認 為有些是男生與女生都可以;而雙元媽的性別角色概念,乍看之下,包括「男女有 別」以及「男女沒有差別」,重點在於雙元媽認為「此種差別,日後會自然而然的發 展出來,故不需要特別給予男孩女孩不同的對待方式來產生男女有別的結果」(訪家 -雙元媽)。但是從雙元媽的訪談中,仍可發現「男生應該要留短髮、需要力氣的工作 男生做、女生比較細心適合照顧小孩、男孩若單獨玩化妝用品可能會人格錯亂」(訪 家-雙元媽)等男女不同的回答,所以基本上,可能內心還是較傾向於「男女有別」 的想法。另外,雙元媽認為婚姻導致女生需兼顧家庭孩子與工作,而不能像男生一 樣在職業上全力發揮,「以前都不太能接受廚師都是男生,因為照理講應該都是女 生在煮的,越來越老了才發現說其實是因為女生不只要負擔工作上的還要負擔 家裡的,很容易分心,那男生不一樣,他會對他的工作上那種付出他可以達到 一百分」(訪家-雙元媽),而雙雙與元元皆認為「煮飯用具是男女都可以玩的」(訪 兒-雙雙;訪兒-元元),元元還提到「家裡常常是爸爸在煮飯」(訪兒-元元)。從同 樣是男女有別與認為煮飯用具是男女都可以用的想法,可看出雙雙、元元與雙元媽 之間的性別角色概念的連結性很強,故可推測出雙元媽對雙雙以及元元可能有所影 響。

(18)

若比較君君以及君君媽的性別角色概念,君君的想法傾向於「男女有別」,其 中,君君所呈現出來的判斷標準為「生活上有看過」(訪兒-君君),亦即,除非是他 有聽過或是看過哪些部份是男生跟女生一起做的,她才會覺得這是男生與女生都可 以。就君君媽而言,亦傾向於「男女有別」,因此,君君與君君媽之間有不少相似 處,比如說,「皆認為男生的力氣比較大一點」、「女生比較適合當保姆,照顧小孩」 (訪家-君君媽;訪兒-君君)。不過,特別之處在於,雖然君君媽提到會「提供一些 比較中性的東西給君君」(訪家-君君媽),可是從君君的選擇中,發現她仍舊做出了 男生與女生的區別,顯示母女間還是有些微的落差,此種情形,似乎符合君君媽自 己的想法,即認為「小孩子會自己發展出自己的傾向來,未必是大人給他的」 (訪家-君君媽)。 分析綾綾以及綾綾媽的性別角色概念,綾綾很明顯是屬於「男女有別」的想法, 在各個面向的選擇上對男生及女生做了很明確的區別,不過,綾綾媽則是屬於「男女 沒有差別」的想法,認為「男生與女生在各個面向都是共通的」(訪家-綾綾媽),於 此 , 突 顯 出 了 一 個 很 有 意 思 的 現 象 , 即 綾 綾 的 想 法 與 綾 綾 媽 的 想 法 大 相 逕 庭 , 所 以,綾綾媽對綾綾性別角色概念的發展所造成的影響,似乎較不那麼強烈,再者, 綾綾在訪談時提及有些想法是來自姊姊的,或許如同綾綾媽自己所講的,「子女的性 別發展,未必會照父母自身的期望或是一定的模式來走」(訪家-綾綾媽)。 比較玉玉以及玉玉媽的性別角色概念,二者皆傾向於「男女有別」,從玉玉的回 答中,始終認為「男生可以做的,女生不可以做」(訪兒-玉玉),反之亦同,幾乎沒 有重疊之處,而玉玉媽在訪談過程裡,即便先說出男女相同的語句,但在追問後依 舊是流露出男女有差別的意思,因此玉玉與玉玉媽彼此的性別角色概念有高度相似 性。 檢視上述8對親子的性別角色概念,幼兒與其家長一致性較高的有6對,另兩對 親 子 的 差 異 較 大 。 一 致 性 高 的 研 究 結 果 與 過 去 文 獻 ( 朱 蘭 慧 ,2003; 洪 淑 敏 , 2003;Freeman, 2007 ; Huston, 1983)符應,家長的性別角色會影響子女對性別角 色的想法。呈現較明顯不一致的是母親的性別角色概念皆較傾向於男女沒有差異, 而幼兒卻表達出男女有別的性別角色概念,此種幼兒性別觀點與家長性別觀點產生 矛盾的地方,在在顯現出幼兒不一定將家長的觀念照單全收。進一步分析幼兒的回 答,可發現造成少數幼兒與家長性別角色概念有所落差的可能原因,主要包括「手 足」以及「生活經驗」兩個因素。 (˟) छܜᇆᜩρ׊۞၁ᅫүࠎ 在 本 研 究 的 四 個 面 向 中 , 家 長 對 職 業 與 人 格 特 質 兩 部 分 較 沒 有 明 顯 的 實 際 行 為,主要因為孩子們還小,對職業的興趣與選擇還未定,且有些特質可能長大後會 改變;而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為,較多與購買服裝與玩具相關,顯示其對於 幼兒性別角色概念的具體影響方式。

(19)

1. ϏֽᖚຽᔖҺПᐍّᄃ֙ࡴ۞̍ү 多數家長都提到不希望孩子未來從事危險性高或辛苦的工作。例如玉玉媽認 為:「我也不建議她做(卡車司機),女生不像女生,你到時候做一段時間,會很像 一個男生,也不適合她」(訪家-玉玉媽)。雙元媽也有類似看法,認為卡車司機是危 險又辛苦的工作,不適合女生,但她會採較迂迴與機會教育的方式回應孩子,雙元 媽:「我說很好阿!但表面上我會答應他很好阿,不錯!很棒!可是我會告訴他說其 實你看看其實當護士也不錯阿!你看看我會介紹他其他的東西,」或是透過帶孩子 看牙醫,「順便告訴他牙醫,做牙醫生的好處,我會借個機會去告訴他,照顧牙 齒,然後順便職業上」(訪家-雙元媽)。君君媽則因自己以前是護士知道很辛苦,所 以會跟孩子直接說以後不要當護士。阿平媽也不希望孩子做辛苦工作,如開垃圾 車,直接告訴孩子「最好是不要,我覺得那個很辛苦耶」(訪家-阿平媽)。阿雄爸期 待阿雄日後能夠當醫生,利用親子共讀時間,阿雄爸與阿雄一起讀一本有關醫生的 書,透露出想讓阿雄當醫生的想法。 2. кତצޅ̄۞ˠॾপኳ 家 長 雖 然 對 男 女 生 的 人 格 特 質 有 自 己 的 期 待 , 但 對 孩 子 們 的 特 質 大 多 是 接 受 的,且會試著透過溝通的方式瞭解孩子的特質或行為背後理由,再調整作法以改變 孩子愛哭的行為,或期待孩子長大後較懂事而有所改變。例如阿雄媽「因為他現在 學齡前嘛,愛哭我覺得是正常現象啦,,哭了一個小時還淚流不止,這個喔我 就會跟他stop就是說不要再哭了,那我想說可能大了一點,比較懂事了那可能就 不會有這樣的情形,…」(訪家-阿雄爸媽)。阿平媽則認為與孩子溝通後,瞭解孩子 哭的原因,讓孩子在家吃飯,阿平就不再哭了。「只我只希望他不要愛哭啦,在目前 這個階段,其他的我都能接受。…」(訪家-阿正媽)。至於愛乾淨之特質,有家長是 從日常生活習慣培養。如「愛乾淨很重要阿,像我把她帶回去,我第一件事就是要怎 樣 鞋 子 , 自 己 穿 的 鞋 子 先 擺 好 , 衣 服 外 套 脫 掉 以 後 , 進 去 裡 面 洗 手」( 訪 家-玉玉 媽),阿平媽也會教導孩子一些刷牙、洗手等之技巧,以保持乾淨。阿儒媽如果聽到 孩子討論卡通或童話故事中性別刻板議題,她會干涉且舉一些反例告訴他們,女生 也可以很勇敢、很厲害,如「我說沒有啊我生三個小孩我覺得我比爸爸勇敢」(訪家 -阿儒媽)。 3. кۡତആޅ̄Ᏼፄҗڇ 男童的家長為男童所購買的衣服款式多為襯衫、t-shirt、長褲或牛仔褲,未有 其他的衣物款式出現。如阿平媽提到「買衣服我都是買t-shirt,襯杉也有買呀 ,和 牛仔褲」(訪家-阿平媽)。而女童的家長為女童選購的衣物則有裙子、洋裝、t-shirt 與長褲,並特別提到衣物的圖樣會比較可愛、秀氣,有花或水果圖式,或者顏色會 有粉色。雙元媽即說「就是T-shirt,然後長褲,有一點那種花啦什麼的,要不然就水 果啦」(訪家-雙元媽)。

(20)

4. ᔉ෴ە׍ॡк಴ࢦޅ̄Ăҭົග̟ຍ֍ 在為幼兒購買玩具方面,家長表示有時會給予孩子選購玩具的建議,但所購買 的玩具多是幼兒自己喜歡的、幼兒說要買的。值得注意的是,有兩位家長在選購玩 具方面,是有刻意的控制或給予的,試圖給予孩子中性的玩具或讓孩子什麼玩具都 玩,希望經由這樣的方式,讓孩子不要太傾向於只玩某類型的玩具。如君君媽認為 「因為像從小我會刻意少給她一些公主的東西,刻意不要給她太夢幻的東西,比如 全部都粉紅色啊,全部都是蕾絲邊的東西或是全部都是娃娃,我就是都綜合的,中 性的比較多」(訪家-君君媽);阿儒媽也指出「我會買布偶布娃娃,讓他幫娃娃換衣 服 阿 , 洗 澡阿 , 換 尿 布, 這 些 是 都會 , 那 妹 妹的 話 , 可 能因 為 有 哥 哥嘛 , 所 以她 刀、槍、積木、樂高她都玩,所以我們也是都玩」(訪家-阿儒媽)。 5. ˾ᐝૻধͅ၆̙௑Ъछܜഇ୕ّ̝ҾҖࠎ 除了上述經由購買與提供物品來影響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外,家長們也提到自 己的孩子如果傾向於打扮像另一種性別,或玩家長認為比較屬於另一種性別的玩具 時,會有所反應。其中有兩位家長會直接不支持孩子的此種行為,阿平媽說「嗯,說 不行,因為我覺得,我會先看他的想法,為什麼會想要這樣的打扮(穿裙子),如果 說學校為了要表演,叫他扮演這種角色還 OK,如果說每天這樣打扮的話,就不行, 他自己想要的就不行,絕對不行」(訪家-阿平媽),此外阿正媽也說「我會唸他說, 喔,拜託,男生不要玩那個(洋娃娃)了啦,會唸他啦,那如果他很堅持要買的話, 我跟他說你自己想辦法去買」(訪家-阿正媽)。 6. ၆ޅ̄ᚍᄲͽԼត׎Ᏼፄ 家長也會經由勸說的方式,來企圖引導孩子做符合自己性別信念與期望的行為 或選擇。如阿正媽說「我會說,不要啦,拜託,男生啊,這個機器人也不錯啊 ,你 可以買買看機器人跟超人」(訪家-阿正媽),雙元媽認為「譬如說她的同學,我會跟 她說,不要都跟那些男孩子玩,其實哪個女生也不錯,或者是帶她去看一些女生的 東西,你看這女生穿這樣子……」(訪家-雙元媽)。 由上述可知,家長在購買東西的選擇上,除了考慮幼兒是否喜歡以外,也會隱 約地透露出對幼兒性別之考量,並給孩子相對應的物品,故家長希望能透過「給予孩 子的物品」以及「勸說」,來影響孩子的選擇與做法,以符合家長本身的性別信念與 期待。本研究結果與過去文獻相呼應,發現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不同性別的幼兒 會有不同的對待方式,買不同的物品給與男女幼兒(余嬪,1999),此外,在家長 表 達 期 望 的 部 分 也 與 過 去 文 獻 一 致 , 家 長 會 透 過 意 見 與 期 望 的 表 達 ( 黃 怡 瑾 , 2000;Sigel,1985)與勸說中的鼓勵和反對(林惠雅,1993)來影響子女的性別角色 概念。

(21)

伍、結論與建議

˘ăඕኢ!

(˘) ρ׊۞ّҾ֎Ғໄه้̪Ш็௚גڕО෪ 在幼兒的想法裡,有些穿著打扮、職業、人格特質與玩具雖然是男女都可以擁 有或使用的,但仍有不少選擇是依性別區分,男女界線是清楚的,且與傳統性別刻 板印象很接近;亦即男性短髮、褲裝、勇敢、愛打架、從事卡車司機、警察工作、 喜歡玩機器人、刀槍,女性則長髮、洋裝、柔弱、整潔、從事護士、保姆工作、喜 歡玩洋娃娃、辦家家酒。整體而言,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仍舊符合傳統性別刻板印 象,亦即有些特質、職業或事物分屬於「男生」領域,有些則歸納為「女生」領域。 (˟) շආᄃ̃ආ۞ّҾ֎Ғໄه̂Т̈ள 男童與女童的性別角色概念大多是相同的,唯有少部分是不同的。就「相同點」 而 言 , 比 如 男 女 童 對 男 女 生 的 外 表 穿 著 看 法 相 當 一 致 , 亦 即 認 定 男 女 生 的 標 準 類 似;此外,所有男女童皆認為卡車司機與建築工人是只有男生可以做的工作,護士 則只有女生才可做;有力氣與勇敢是男生特質,而愛漂亮則是女生特質;洋娃娃與 化妝品是女生專用,總之,男女童無論自身性別為何,對性別界線的劃分很相似。 就「相異處」而言,男女童還是有些看法不同或注重的地方不同,如女童特別提到綁 頭髮是屬於女生才有的外表打扮表現,也認為女生比男生聽話,另外,男童還提到 女生是容易受傷的想法,所以易受傷的工作與玩具,如卡車司機、修車員、建築工 人、刀槍玩具和挖土機等,都是屬於男生的領域。 (ˬ) छܜă֖͘ᄃϠ߿གྷរ࠰ᇆᜩρ׊۞ّҾ֎Ғໄه 本研究發現家長與其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相當接近,在八組配對的幼兒與家長 中 , 即 有 六 組 幼 兒 與 家 長 的 性 別 角 色 概 念 傾 向 有 一 致 性 , 不 僅 在 對 外 表 、 人 格 特 質、玩具與職業的分類與選擇多有相似處,甚至在詢問選擇的理由時,親子的回答 也相同。而當孩子選擇傾向另一性別的打扮或玩具時,家長會經由口頭的反對與勸 說,來誘導孩子選擇家長希望的打扮與玩具,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和言語,使得 家長自身對性別的想法傳遞給其子女。故可見家長的性別角色概念會對其子女的性 別角色概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不過,研究也發現「手足」與「生活經驗」可能是導致家長與幼兒想法不一致性 的原因,換言之,幼兒常出現以自己的手足做為判斷男生可以或女生可以的模範, 亦或提到有這樣的想法是自己的哥哥或姊姊告訴他的,由此可知,手足間的行為與 互動對談是影響幼兒性別角色概念的因素之ㄧ。再者,當幼兒被問及為什麼會這樣 回答時,也常使用「因為我有看過」來做解釋,亦即幼兒會以自己在幼兒園內、街上 或日常生活場所等中的所見,做為判斷不同性別可以如何的依據,因此,幼兒的生 活經驗也會是影響性別角色概念的因素。

(22)

(α) ρ׊၆็௚ّҾҖࠎĶ෸ࠧķଐԛ̝ྚᛖĈᑅטΞਕ۞ĶّҾྭࠧҖࠎķ 本 研 究 顯 示 , 所 有 男 童 與 女 童 皆 認 為 某 些 選 項 是 專 屬 於 某 一 性 別 , 如 卡 車 司 機、建築工人、有力氣是專屬男生的;護士、洋娃娃、化妝品與高跟鞋是專屬女生 的。此種選擇不僅透露出男女童對這些選項的性別分屬界線有同樣的想法,也顯現 在幼兒心中對某些特定事物,男生與女生間的界線是非常嚴格二分的。而且受訪男 女童皆認為如果男生從事專屬女生的活動,如玩化妝用品、照鏡子、愛漂亮或做護 士、保姆等,是「很色」、「噁心」的事,可見就算男生想要從事所謂的「女生的活 動」時,可能會面對很多負面的聲浪及評價。相反的,若女生要從事所謂的「男生的 活動」如做卡車司機、機長等工作時,會被女童詮釋為「會不好」、「會危險」的, 被男童認為「會出車禍」、「會受傷」,且男女童多一致認為男生比女生厲害,因此, 當女生想跨界時,必需要先練習或能力很強,否則容易被視為不恰當。 從本研究可得知,性別刻板印象的型塑早在幼兒階段就已開始,因為從幼兒的 言談中已經可以看到其對於「性別跨界行為」多半持負面態度,因此,如果男女童有 些許的「性別跨界行為」出現,很可能在這些負面聲浪與評價的束縛下,易迫使男女 童回到所謂的「傳統性別角色」位置。

˟ăޙᛉ!

(˘) छܜΞΐૻّҾπඈໄهă಴ࢦᄃତৼޅ̄ 根據研究發現,家長自身的性別角色概念與行為會影響孩子的性別角色概念。 因此,建議身為幼兒的家長可經由閱讀性別領域相關書籍、參與幼兒園或公私立機 構舉辦的與性別議題相關之家長成長團體或講座,藉以獲得性別平等觀念;在行為 上學習尊重與接納孩子,盡可能與孩子討論其想要的衣物樣式與裝扮,接納孩子所 擁有的人格特質,也可鼓勵孩子嘗試不同活動,發展多元特質,如鼓勵女兒參加體 能活動;尊重孩子對各種職業與玩具的看法,提供多種類的玩具與裝扮,如與女兒 一起玩機器人、開車,從性別平等角度與兒子討論護士、保姆的工作,而非在心裡 早已先對職業、玩具與衣物設下性別的區分或是裡外不一的表達,進而限制了孩子 的玩具選擇或職業想像。此外,由於幼兒亦會從手足方面獲得性別角色的概念,因 此 家 長 對 待 所 有 孩 子 都 需 有 性 別 平 等 的 觀 念 與 做 法 , 如 避 免 說 出 哥 哥 應 該 保 護 妹 妹、姊姊應幫弟弟整理等說詞,無論孩子的性別,盡量提供子女相同的機會學習與 選擇。家長也要注意孩子接觸的媒體訊息,書本、電視與網路等傳播媒體,或許會 傳遞傳統或非傳統的性別角色,家長可經由與孩子討論這些性別角色,以幫助幼兒 發展適當的性別角色概念。 (˟) ρ׊ିܲڇચˠࣶآຕᏴିՄăπඈ၆ޞշ̃ρ׊ 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建議幼兒教保服務人員宜慎選教材,避免使用性別角色 刻板的教材與教學內容,更可進一步進行性別平等的主題教學,藉由相關的繪本閱

(23)

讀、影片與圖片欣賞或扮演活動,與幼兒討論非刻板性別角色的外在形象、人格特 質 、 玩 具 和 職 業 選 擇 等 議 題 ( 如 : 女 生 開 卡 車 、 男 性 保 姆 照 顧 小 孩 或 男 孩 扮 演 護 士),讓幼兒學習尊重其他性別,並擴展性別平等的視野。此外,幼兒教保服務人員 也應注意自身的性別角色概念是否平等,覺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語及行為所傳 達的性別概念,例如避免對幼兒說「女生要溫柔,男生要勇敢」的觀點,在分組時勿 一直將男孩分為一組、女孩為另一組,易使幼兒有男女對立的想法,在分配工作時 非只將重物分配給男孩搬運,應是男、女幼兒都可輪流或合作搬運物品。期待幼兒 教保服務人員以平等的性別觀念來對待幼兒,以協助幼兒發展性別平等概念。 (ˬ) ϏֽࡁտΞΐˢ៍၅ρ׊۞ྼᑚᄃ၆ྖăᕖणࡁտಞા̈́၆෪ 研究者在研究現場發現,不同性別的幼兒會玩不同的遊戲內容,也聽到幼兒彼 此聊天時說到男生不該留長頭髮,和女幼兒跟男幼兒說男生不可以來玩扮家家酒的 對話。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加入觀察法,以記錄男女幼兒各類遊戲與對話內容,應 可獲得有關幼兒性別角色概念更豐富的資料。此外,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僅為台北市 的幼兒與其家長,建議未來研究可考慮擴展至其他縣市,以瞭解中南部或東部的幼 兒與家長對性別角色的觀點。

陸、參考文獻

王雪貞、盧欽銘(1985)。父母之性別角色教養態度、性別特質對學前兒童性別角 色之影響。家政教育,9(6),76-87。 王慧玲(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兒童性別角色認同及其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 朱 蘭 慧 (2003) 。 男 性 性 別 角 色 刻 板 印 象 之 形 成 與 鬆 動 。 應 用 心 理 研 究 , 17, 85-119。 何芳芳、張麗芬(2012)。幼兒玩具選擇偏好之研究。兒童照顧與教育,1,1-20。 余 嬪(1998)。國中生之性別、學業成就、遊憩參與與型態與自重感之研究。高 雄師大學報,9,119-147。 李若琦(2004)。一樣不一樣?-- 學齡前幼兒父母眼中的男孩女孩(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新竹。 李然堯(1983)。中國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大教 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李鴻章(2010)。幼兒性別與職業抱負之研究。教育學術彙刊,3(1),23-44。 林宇玲(2007)。偏遠地區學童的電玩實踐與性別建構-以台北縣烏來地區某國小 六年級學童為例。新聞學研究,90,43-99。 林惠雅(1993)。兒童性別角色與父母教養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 兒教育學報,2,77-98。

(24)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原 作者:D. R. Shaffer)。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79)

洪光遠、鄭慧玲(譯)(1995)。人格心理學(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原 作者:L.A Pervin)。台北縣新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3) 洪淑敏(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性別角色觀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袁立新、楊玉鑾(2007)。父母性別平等態度與孩子性別平等態度、性別角色的關 係。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7(6),45-48。 張美麗(1987)。性別模式和性別角色發展。幼兒教育年刊,1,184-195。 莊詩絃(2006)。家庭生活中父母影響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台北。 許 詩 屏 (2005)。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童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國 教天 地, 159, 80-84。 郭靜晃(2006)。兒童心理學。臺北市: 洪葉文化。 陳瑩娟(2004)。學齡前兒童性別認知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 陳瓊花(2004)。從畫與話探討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的性別概念。藝術教育研究,8, 1-27。 黃文三(1994)。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高雄。 黃文三(1999)。性別角色應有的認識。空大學訓,235,147-150。 黃怡瑾(2000,12月)。父母性別角色態度、對子女性別教養態度與其相關背景因 素之探討。載於國立新竹師院舉辦之「九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頁387-412),新竹市。

黃慧真(譯)(1998)。發展心理學(Human development)(原作者:D. E. Papalia, & S. W. Olds)。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78) 黃囇莉(2001)。心理學與性別:從「科學」心理學到建構心理學。近代中國,144, 116-125。 葉郁菁(2001)。從兒童畫中分析國小學童性別角色之認同。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 等教育學報,14,259-292。 劉秀娟(1997)。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文化。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8)。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原作者:S. A. Basow)。台北: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2)

賴美秀(1993)。父母的性別角色、兒童的性別角色與兒童的自尊和同儕接納度之

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大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Bandura, A. (1992).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In R. Vasta (Ed.), Six theories of child

(25)

Culp, R. E., Cook, A. S. & Housley, P. C. (1983). A comparison of observed and reported adult-infant interactions: effects of perceived sex. Sex Roles, 9 (4), 475-479.

Fabes, R. A., & Martin, C. L. (1991). Gender and age stereotypes of emotional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7, 532-540.

Freeman, N. K. (2007). Preschoolers’ perceptions of gender appropriate toys and their parents’ beliefs about genderized behaviors: miscommunication, mixed messages, or hidden truth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4 (5), 357-366.

Hill, S. A. (2002). Teaching and doing gender in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 Sex

Roles, 47, 493-507.

Huston, A. C. (1983). Sex- typing.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p.

387-467).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Kingsbury, M. K. & Coplan, R. J. (2012). Mothers' gender-role attitude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young children's hypothetical display of sh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s. Sex Roles, 66, 506-517.DOI 10.1007/s11199-012-0120-z

Levy, G. D., Sadovsky, A. L., & Troseth G. L. (2000). Aspects of young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gender-typed occupations. Sex Roles, 42, 993-1006.

Liebert, R. M., Wicks-Nelson. R., & Kail, R. V. (1986).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Inc.

Powlishta, K. K. (2000). The effect of target age on the activation of gender stereotypes. Sex Role, 42, 271-282.

Rheingold, H. L. & Cook, K. V. (1975). The contents of boys and girls’ room as an index to parental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46, 459-463.

Sigel, I. E. (1985). Parental belief systems: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NJ:L. Erlbaum associates.

Smith, B. (2007). The psychology of sex and gender. Toronto : Allyn and Bacon. Tauber, M. A. (1979). Parental socialization techniques and sex differences in

child’s play. Child Development, 43, 339-347.

Teig, S. & Susskind, J. E. (2008). Truck driver or nurse? The impact of gender roles and occupational status on children’s occupational preferences. Sex

Roles, 58, 848-863.

Trice, A. D., & Rush, K. (1995). Sex-stereotyping in four-year-olds’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1, 701-702.

Wagner-Ott, A. (2002). Analysis of gender identity through doll and action figure politics in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3 (3), 246-264.

(26)

A Study of Young Children’s Gender-Role Concepts

Chia-Mei Peng1Huoey-Min Ho2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young children’s gender-role concepts and the influence of parents on these concepts. It includes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own gender-role concepts,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oys’ and girls’ gender-role concepts, and trying to disc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s gender-role concepts. This study involves 14 kindergarten children (7 boys, 7 girls) and 9 parents (8 mothers, 1 father). Regarding the process of this research, 14 children were interviewed with pictures in the beginning. The contents of pictures contain four aspects: outward 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 toy and occupation. In addition, 9 of 14 (4 boys and 5 girls) children were interviewed again with the method of focus group (boys group/girls group). Finally, parents of the 9 children were interview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Most of the children think that short hair cut, braveness, truck driver, police, robot, knife and gun are descriptions for boy, and long hair, neatness, nurse, babysitter, doll and family role play are descriptions for girl. Children’s gender-role concepts still have the tendency toward the traditional stereotype of gender-role.

2. Comparing the boys’ to the girls’ gender-role concepts, they are almost the same. All of them use similar standards to distinguish boys from girls. They also think only boys can be truck driver and workman and only girls can be nurse; strength and braveness are boys’ characteristics, while beauty-loving is girls’; dolls and cosmetics are only used by girls. Differently girls specially mention that hair-tying belongs only to girls’ manner of dressing, while boys think girls get hurt easily.

3. Parents do have influence on their children’s gender-role concepts. However, siblings and life experience are also factors influencing children’s gender-role concepts.

4. Children think there are certain behaviors and characteristics that belong only to male or female. Children have negative comments on non-traditional gender-role behaviors. For example, they feel disgusting when boys do something traditionally done by girls. And they think that girls don’t have the ability to do things that normally boys do. These perspectives may limit children to do cross-gender behaviors.

Base on the results, the research suggest that teaching professionals use teaching resources without gender stereotype and transmit concepts of gender equality about outward appearance, occup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toy to children. Parents should learn the concept of gender equality and respect their children’s thoughts on gender role.

Keywords: young children, gender-role, parent

1 Chia-Mei Peng, Weplay Learning Center Teacher.

2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hort film “My Shoes” has been chosen to illustrate and highlight different areas of cinematography (e.g. the use of music, camera shots, angles and movements, editing

For details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ources, please refer to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2017) Booklet 10: Quality Learning

* 2 Learning contents to be replaced by the learning elements covered in the enriched TEKLA curriculum starting from 2016/17 school year... The enriched

After teaching the use and importance of rhyme and rhythm in chants, an English teacher designs a choice board for students to create a new verse about transport based on the chant

 Incorporating effec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to cater for students’ diverse learning needs and styles?.  Integrating textbook materials with e-learning and authentic

• 2) Enhanc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iction and non-fiction through the use of Supported Reading as a teaching strategy and e-Learning resources.. • 3) Exploring

assessment items targeting the following reading foci: specific information, inferencing, main ideas. What syntactic and/or semantic clues would you identify in the text to guide

• You can make good use of this opportunity and become mo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texts with an explicit emphasis on understanding the features of acade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