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莊子的美學思想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莊子的美學思想"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莊予的美學思想

-、

朱榮智

莊子是一位思想家,不是一位為談美學而談美學的美學家,但是,眾所周知,莊 子的哲學思想,與令人所謂的美學觀念,有許多相通、相合的地方。我們當然不能因 此而稱莊子為美學家,不過,我們卻可以從莊子的思想中,探析他的美學精神,究竟 在莊子的言論裡,有那些地方是與今人的美學觀念一致? 美學是從哲學分支出來的,以往的美學家,大半是心裡先存有一種哲學系統,以 它為基礎,而推演出一些美學原理。如早期的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 斯多德...

...

,都有一些有關美學的理論(1) 。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兼美學家鮑姆嘉通(A.

G. Baumgarten

,

1714-1762)' 於一七五 0年出版「美學」一書,正式使美學 (Aesthetica)

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美學 J '顧名思義,就是研究有關美的學間,什麼是美?如 何體驗美?如何創造美?美的範疇? ...都是這門學問所關切的問題。 什麼是美?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見說. r 美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協調和適中。」 (2)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汎爾夫說. r 美在於一件事物的完善,這種完善能引起快感。」 (3)一般來說,凡是能引起愉快經驗的,都可以稱為美,藝術的欣賞,則是藉意象來透 視作者的情趣,是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時,心中所覺到 的恰到好處的快感。 (4) 。 (1) 詳見朱光潛編譯「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 (2) 見朱光潛編譯「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第九十五頁。

(3)

同上第一 0 七頁。 (4) 見朱光潛「文藝心理學」第十章「什麼叫做美」。

(2)

美的特質,是自由和無限,自然是有限的,藝術與自然相反,藝術的價值,在於 超脫自然的限制,而表現最大的自由空間,所謂美,就是從有限見其無限,在每一個 有限的存在中,去追求通往無限存在的世界。美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它是物與物之 間,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有良好的關係,如適當的比例,和諧對稱, 統一秩序等,而能令人產生愉快的心情。在繪畫之中,單獨的綠色或黃色,無所謂美 或醜,兩色調配得宜,才產生美感,調配不得宜,則不能產生美感;音樂也是如此, 音樂的美,來自節奏,所謂節奏,就是音調的緩急、高低、大小,調配得宜。另外, 我們可以說,文學的美,是把最適當的文字,放在最適當的位置,音樂也是,音樂的 美,是把最適當的音符,放在最適當的位置。 美是一種客觀的事實,美也是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美在物的本身,美也在人的 心裡,但是,美不僅在物,也不僅在心,它是心物的合一。美感的經驗,要有人情, 也有要物理,二者缺一不可,物無不美,但是要有一顆欣賞美的心,美無所不在,不 過,要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事物的美。美存在於客觀的形體,但是美感卻是來自 形相的直覺。如果一件事物讓我們覺到它的美,一定會在心中出現一種完美、愉快的 意象,像是一幅色澤鮮明的圖畫,或是一首弦律優美的音樂,這個美麗的意象,剎那 之間,霸佔住整個意識,令我們聚精會神地觀賞它、領略它,以至渾然忘我,甚或物 我合一,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暫時忘去,這種經驗就是形相的直覺。 (5) 在美感經驗中,心所以接物者,祇是直覺而不是知覺和概念,一般而言,我們的 心理活動,包括直覺、知覺和概念,直覺是憑感官直接領略事物的意義或內容,是我 們見到事物時,當下的直接的感覺,沒有和任何的經驗聯結在一起。知覺是有意識的 了解,是感覺與再現觀念結合,以認識外界事物的作用。概念是超形相而知意義的知, 是總括類似之點而成的觀念。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 (Croce) 在他的「美學原理」一書

裡,開宗明義就說. ,-知識有兩種形式,不是直覺的(Intuitive) ,就是邏輯的 (Iρgical) 。

(5)

見朱光潛「文藝心理學」第一章「美感經驗的分析」。

(3)

」他所謂「邏輯的」知識,兼指知覺和概念。 (6)美感的經驗,是直覺的經驗,而不是 邏輯的經驗,朱光潛「談美」一書中,提到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一實用的、 科學的、美感的,實用的、科學的態度,都是邏輯的經驗,美感的態度才是直覺的經 驗。仰,在直覺的經驗中,它是當下即是,截斷眾流,它是獨立自主,別無依賴。美 是一空依傍,別無假借,自成自足,徜徉自得。只有從實用的、科學的態度中抽離出 來,才能享有完完全全的美感經驗。 在美感經驗中,物所以呈現於心者,是它的形相本身,而不是與它有關係的事項, 如實質、成因、效用、價值等等意義。物可以呈現於心者,除了形相以外,還有許多 與它有關係的事項,如上所述的實質、成因... ...等等,但是在美感經驗裡,美自有意 義,自有價值,美不因形相的意義而有意義,不因形相的價值而有價值。美,不關意 「無所為而為 志,不重思考,沒有別的目的,它是無為而為,誠如康德 (Kant) 所說:

的觀賞 J

(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8)

美感經驗是一種極端聚精會神的心理狀態,全副精神都集中在所觀賞的事物上, 美的欣賞,是一種血立絕緝的意象。美感經驗是可以獲致愉快、自足,但是要獲得

「遊」的快樂,先要做到「忘」的工夫。出乎其外,入乎其中,美感經驗是一種心定

神凝的境界,在心定神凝的境界中,我們不但要忘去欣賞對象以外的世界,並且要忘 見朱光潛譯「文學原理」第一章「直覺與表現 J 0 克羅齊認為,知識有兩種形式:不是直

(6)

覺的,就是邏輯的;不是從想像得來的,就是從理智得來的;不是關於個體的,就是關於 共相的;不是關於諸個別事物的,就是關於它們中間關係的。總之,知識所產生的,不是 意象,就是概念。 朱光潛「談美 J : I 在實用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偏在事物對於人的利害,心理活動偏重意 志;在科學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間的互相關係,心理活動偏重抽象的思考; 在美感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忌,心理活動偏重直覺。 見朱光潛「文藝心理學」第一章「美感經驗的分析」。

(7)

(8)

L

(4)

記我們的存在,在純然的直覺中,沒有其他的雜念,沒有物我的分際。 (9) 美的欣賞,是一種想像的馳騁。現實的生活是有限的,理想的世界是無垠的;現 實的生活是被局限、羈絆的,理想的世界是開放、自由的。美就是通往自由與無限之 路,在美的追尋中,我們放下現實的負擔,忘記人生的有限,心靈完全獲得解脫、奔 放、洋溢、無拘無束,而能享有最大的藝術之美、人生之美。看山時,自己是山;看 水時,自己是水,物我交融,渾為一體。 美感是主觀的,但是美感不全是主觀的,美有其普遍性和必然性。美是主觀的判 斷,而有客觀的理論為基礎,換言之,怎樣才美?怎接就不美?並不只是公說公的理、 婆說婆的理,各持一片理而言,所以,一般來說,關於美的見解,大致可以分為二穎, 一類著重客觀的事實,認為美全是物的一種屬性,物自身本來就有美,人只是被動的 鑑賞者,美的條件是「對稱」、「寓整齊於變化」、「全體一貫」、「入情入理」等 原則,另一顯則著重主觀的價值,以為美是一種概念或理想,才能算是美,所以認為 美的條件是「真」、「善」、「道德」、「有用」。 不日諧為美,自然為美。天地萬物,品類不同,但是,有陰就有陽,有奇就有偶, 自然相對成文 (10) 。就美學而言,美的形體不論如何複雜,大概都有一個基本原則,就

(9)

德國心理學家閔斯特堡 (Munsterberg) r 矗術教育原理」一書說. r 如果您想知道事物本身, 祇有一個方法,你必須把那件事物和其他一切事物分開,使你的意識完全為這一個單獨的 感覺所佔住,不留絲毫餘地讓其他事物可以同時站在它的旁邊。如果你能做到這步,結果 是無可疑的:就事物說,那是完全孤立;就自我說,那是完全安息在該事物上面,這就是 對於該事物完全心滿意足。總之,就是美的欣賞。 (10) 張仁青「中國耕文發展史」第一章第三節. r 自太極剖判,而奇偶已分,凡天下之物,多 相對待,不能有奇而無偶,亦不能有偶而無奇,未有是奇而非偶者,亦未有是偶而非奇者。 嘗之人類,其生理組織,有奇亦有偶,奇偶相配,即形成人體美。人之一身,奇也,而二 手二足,則偶矣!手足之指各五,奇也,而二手二足合之而為十,則偶矣!首,奇也,而 兩耳兩目,則偶矣!一鼻一口,又奇也,而兩個鼻孔兩排牙齒,則又偶矣!由此可見不獨 奇偶相配,抑且奇中有偶,偶中有奇,人類生理組織之美妙,有不得不令人歎觀止者。推 之自然界之生物,如花葉也,草木也,禽獸也,何莫而非奇偶之相雜耶? J

(5)

k

是平衡 (Balance) 或勻稱 (Symmetry) ,也就是「對稱」的原則,在和諧、平衡的情況下,

人的心智也得到平和、安適,而獲致解決。美的本質,就是把錯亂、沒有形式的意象, 加以組織、美化而成一個有統一、調和的意象。美是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求統一, 整齊而不單調,錯綜而不複雜。所謂「一即宇宙,宇宙即一。」就是美的極致。 因為美是剛柔相濟,陰陽調和,所以我們大體上可以把美歸納為兩種類型,一為 陽剛之美,一為陰柔之美。清代桐城派大家姚辯,曾以陰陽剛柔的觀念,論文章的風 格。(口)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一書,也論及剛性美與柔性美 (12) ,他並把這兩種類型的 美,和西方學者的理論作一比較,認為我們所謂的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相當於西方 學者所謂的雄偉與秀美。 (11) 姚鼎「復魯絮非書 J : ,.鼎聞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 之發也。惟聖人之霄,統二氣之會而弗偏,然而易、詩、書、論語所載,亦間有可以剛柔 分矣!值其時其人,告語之體,各有宜也。自諸于而降,其為文無弗有偏者,其得於陽與 剛之美者,則其文如軍、如電、如長風之出谷,去日崇山峻崖,去日決山川,如奔騏瞋;其光 也,如果日、如火、如金謬鐵;其於人也,如?層高視連,如君而朝萬眾,如鼓萬勇士而戰 之。其得於陰與柔之美者,則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雪、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潤, 如淪、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鵲之鳴而入寥廓;其於人也,潛乎其如歎,過乎其如有思, 日里乎其如善,做乎其如悲。觀其文,諷其音,則為文者之性情形狀學以殊焉。」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第十五章「自然界本有兩種美,老鷹古松是一種,嬌鶯嫩柳又是一 種。倘若你細心體會,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屬於老鷹古松的一類,就屬於嬌 鷹嫩柳的一類;否則就是兩類的混合。從前人有兩句六言詩說. r 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 雨江南。」這兩詩每句都祇舉出三個殊相,然而它們可以象徵一切美。你遇到任何美的事 物,都可以拿他們做標準來分頰。比如說峻崖、懸瀑、狂風、暴雨、說鼠的夜或是無垠的 沙濃,境下哀歌的項羽,或是橫興賦詩的曹操,你可以說這都是『駿馬秋風冀北』方式的 美;比如說清風、皓月、晴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的林黛玉,或 是『倒帽飲水」的納蘭成德;你可以說這都是『杏花春雨江南』式的美。...這兩種美的 共相是什麼呢?我說『駿馬秋風冀北』時,你會想到『雄偉 J II"動健 J .我說『杏花春雨 江南』時,你會想到『秀麗 J II"典雅 J .前者是『氣概 J '後者是『神韻 J '前者是剛性 美,後者是柔性美。

(6)

西方學者論雄偉,首見於希臘修辭家朗吉納司(Longinus) ,他著「論雄偉體」一 書,專論詩文中高華的風格。近代關於「雄偉」的學說,大半源自康德。康德「論秀

美與雄偉的感覺」一文,認為「秀美」使人欣喜, r 雄偉」使人感動;「秀美」使人

歡笑, r 雄偉」使人嚴肅。康氏「美感的評判」一書,強調「雄偉」的特徵為「絕對 大 J '一切東西和它相比都顯得渺小的,就是「雄偉 J 0 r 雄偉」有兩種,一種是

「數量的 J '其大在體積,例如高山;一種是「精力的 J '其大在精神氣魄,在不受

外物的阻撓,在能勝過一切障礙,例如狂風暴雨。 「秀美」所生的情感,是平和的、愉快的、安靜的、委婉的、含蓄的;而「雄偉」 所生的情感,是激動的、有壓迫感的、直接的、動態的、龐大的。我們感覺「秀美」 時,心境是單純的、始終一致的;我們感覺「雄偉」時,心境卻是複雜的,有變化的。 可是,不管是「秀美」或是「雄偉 J '當我們擬神觀照之際,我們可以把自己想成清 風流水,也可以把自己想成崇山酸續。 美是心靈的創造,世間並沒有天生自在,俯拾可得的美,美是心藉物的形相來表 現情趣,所以美是感情的外射作用,於是無情的事物,可以變成有惰,花會澱淚,鳥 能驚心,蠟燭可以替離人垂淚到天明。 每一個人領略到的境界,就是他創造的境界。美的創造,是靠想像的活動。俗話 說. r 心有多寬,世界就有多寬。」美的世界,就是想像的世界,想像的世界有多大,

美的世界就有多大。想像(Imagination) 是心中所見到的意象(Image) ,意義是所知覺的

事物,在心中所印的影子。 (13)比如我們看見一匹馬,心中就有一匹馬的印象,馬慨然 在心中留下了印象,即使它不再出現在眼前,我們仍然可以從記憶中回憶它的樣子, 這就是想像,可以憑經驗的再現,也可以是無中生有,不過,雖然是無中生有,卻往 往也是相關事物的聯想,所以雖然不是舊經驗的再現,也是相關經驗的再出發。想像 是創作的源流,我們一股人圍於習慣所劃定的小世界裡,對於外面的世界,常常是視 而不見,聽而不聞,痴聾盲啞,藝術家所以比常人高明的地方,就是他們有敏銳的觀

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卓越的表達力。藝術不外人生,離開人生,沒有藝術可言。一

(1月見朱光潛「文藝心理學」第十三章「藝術的創造」

(7)

個成功的藝術家,要比一般人「多心 J '對於他所生活的環境,對於他所接觸的人、 事與物,他有敏銳的觀察力,細膩而且深刻,同時,他對於各種的人生經驗,反應快 速,而感受持久,一個反應遲鈍,以及很容忘記外界刺激的人,是很難成為一流的藝 術家。 藝術不是自然的複製品,藝術的價值在於創造,不在於模做,雖然天底下沒有新 鮮的事物,但是藝術的活動,可以不斷推陳出新,因為創造的意義,是舊材料的新綜 合, I 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以剪裁綜合,成一新形式。 J (14)凡是藝術創 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 另外,藝術貴在傳達,我們一般人也可能有豐富的想像力、敏感的觀察力,可是

不是人人都有卓越的表達力。高手與低手,一半看天分,一半看後天的努力。偉大的

藝術家,不但自己能見到一個比較廣寰的世界,而且能夠引導別人進到那個廣寰的世 界,去觀賞遨遊。藝術不是天生自成,藝術是自然的再造, I 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 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布的幾 點星光。 J (15) 思想家和藝術家對於人類的貢獻,是很了不起的。 一

一 莊子繼承老子的思想,主張自然無為。道家的學說,由於莊子的努力闡揚,而得 以發皇光大,影響所及,使道家的學說,能夠和儒家思想並列為中華文化的主流。莊 子像其他先秦諸子一樣,處身衰亂之世,眼見戰爭的殘酷、政治的動盪、民生的疾苦, 亟思一套能夠安頓人民生活、解脫人民困厄的辦法。(山)莊子的人生理想,是建立在一 (14) 同註 (13) 。 (1日見朱光潛「歡美 J ,.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

(16)

r 漢書 J 藝文志」 「諸子序」略,.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 諸候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轟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 馳說,取合諸偉。」諸子的興起,是因春秋戰國之際,時代劇變,有志之士,為了救世報 圖,紛紛提出各種主張,有的擁護舊制度,有的反對舊制度,有的批評舊制度,有的修正 舊制度,有的提出新制度,都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8)

個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逍遙境界。在現實的世界裡,人生有許多的悲苦,生死、榮 辱、得失、禍福·.. ...都是解不闊的結。莊子認為,人生的種種困境、煩憂,主要都是 因為放不開、太執著,一方面私心太重,一方面對外在的客觀環境,人、事與物,依 賴太重,所以造成心靈的桂桔,痛苦不堪,所以莊子主張去成心,順應自然,超越有 限的、相對的現實世界,而徜徉自適於無限的、絕對的理想世界。 莊子所謂無限的、絕對的理想世界,就是「道 J 0 r 道」是道家的中心思想, 「老子」一書,計八十一章,談及「道」字,有三十六章,其他各章雖然沒有出現 「道」字,但是所談論的內容,也多多少少和「道」有關。莊子承老子之學,而更為 恣肆宏大,也是以「道」為思想的主體。莊子認為, r 道」是超越時間、空間而存在, 所以,道髏遍在,天地萬物都是「道」的存在。 (1η莊子所謂的道,就是自然,莊子主 張的修道的工夫,就是順應自然。「莊子 J r 養生主篇 J '莊子藉眉丁解牛的故事, 說明養生的道理,即在「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J 0 (18)凡事依憑天然的道理、順應 本來的樣子,這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莊子本無心於藝術、無心於美學,卻不期然而然地會歸於今天所謂的藝術精神、 美學觀念。如前所述,莊子只是身處衰亂之世,亟思一套能夠安頓人民生活、解脫人 民困厄的辦法,但是他所揭示的人生理想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逍遙境界,也是美 學的極致,藝術精神的最高表現;他所強調的人生修養的工夫,也正是一個偉大的藝 術家,欲臻藝術至境所須努力的奮進歷程;而莊子特殊的表意方法、語言技巧,更是 十分高明的藝術展現,合乎美學的原理;至於莊子的言論,對我國長久以來的藝術發 展?不管是在欣賞或是創作上,有非常深遠的影響,這更是不爭的事實。

(17)

I 莊子 J I 知北遊篇 J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 I 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 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嘍蟻。曰:何其下邪?在梯碑。曰:何其愈下邪?曰:在 瓦聲。曰:何其愈下邪?曰:在屎溺。」可見道是無所不在。

(18)

I 莊子 J I 養生主篇 J : I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竅,因其 固然。」

(9)

-、 「莊子」一書,美字一共出現五十九次,莊子對於美的觀念,一方面反對人工的 雕飾,一方面主張自然的本色。莊子認為「鐘鼓之音,羽麗之容,樂之末也。 J (的)人 為的音樂、舞蹈,都是藝術的末節。「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 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 J (詞)後人強調文采,重視六律,提植為器,莊子都不以 為然,主張「摺亂六律、鍊絕宇笙,塞瞥曠之耳」、「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

、「毀絕齣繩而棄規矩,攝工佳之指 J '然後才能使天下人「含其聰」、「含其明」、

「有其巧 J (21) 。莊子認為只有毀掉一切的人為造作,才能夠使世人知道什麼是真正的 美、真正的藝術。 莊子的美學思想和他的哲學思想是分不開的,莊子的哲學思想,強調自然。莊子 所謂的道,是指無始無終、無形無象的宇宙本體,在還沒有天地以前,就早已存在 (22) 而且創生天地萬物,是天生萬物生命的本源。它,不可見,不可間,不可摸,感官不 能察知,而又無所不在,永恆不誠,在時間上,無古無今;在空間上,無邊無際。 不過,道創生天地萬物,是自然而然的連作,而不是勉強、刻意的表現,所以是 自然無為。自然無為,但不是一無作為,它是無為而無不為。天道自然,不偏不私,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悶), r 澤及萬世而不為仁 J (24)男一方面,天道的運行,有一定的 (19) 見「莊子 J ,-天道篇」 (20) 見「莊子」 「馬蹄篇 J 0 (21) 見「莊子 J ,-胎盤篇」。 (2月 「莊子 J ,-大宗師篇 J :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 自本自根,未有夫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先天地生;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 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2月 「老子」第十章.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24) 見「莊子」 「大宗師 J 0

(10)

秩序,周而復始,循環不已(凹,人只要法天而行,萬物將自化,所以莊子說: 「無以 人滅天,無以故誠命。 J (的莊子所謂的「天」是指自然, 「命」指自然的秩序、自然 的規律。莊子認為人只要順應自然、純任自然,就可以與道合一,與天地精神往來,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的 遊'是心靈的自由解放,天道自然的運作是無為無求,人要法天而行,也是無為 無求,才能臻於逍遙自適、自由自在的人生至境。許慎「說文解字」無「遊」字,而

有「游」字。七上. r 游,挂旗之流也。... ...淫,古文遊。」段注:

「引申為出游, 嬉遊,俗作遊。」 「廣雅」 「釋詰」 「避,戲也。」蛙旗所垂之蹄,隨風飄蕩,無 所繫拘,優遊自在。 「論語」 「述而篇」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J

游字,也是取其優遊自在,往來無礙的意思,謂浸淫於學術道藝的研究,怡然自得, 樂在其中。 (28) 「莊子」書中,遊字出現一百多次,主要都是強調遊於藝術化的人生至境。 遊戲是藝術的起源,遊戲和藝術都是不帶實用目的的自由活動,兒童在遊戲時, 遊戲的本身就是目的,並不在遊戲之外,別有所求,藝術也是如此,我們對於美的欣 賞,也必鎮把實用的、認知的目的抽離出去,才能真正享受美感的經驗。另外,美的 欣賞,是一種想像的活動,兒童在遊戲時,常常不自覺是在遊戲,他們會把遊戲的世 界,想像成真實的世界,藝術家在創造時,也往往擺脫現實的羈絆,而馳騁在無限的 想像世界裡。現實的生活,是有限的、不自由的,苦悶的;理想的生活,是無限的、 自由的、快樂的。 「苦悶起於人生對於有限的厭倦,幻想就是人生對於無限的尋求。」

(25)

I"老子」第四十章. I"反者,道之動。」 (26) 見「莊子 J I"秋水篇」 (27) 見「莊子 J I"逍遙遊篇」 (28) 如「齊物論篇 J : I"聖人不從事於務,不就利,不違霄,不喜求,不轍道,無謂有謂,有 謂無謂,而避乎塵垢之外。 J I"大宗師篇 J : I"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 」 「在有篇 J • r 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避無極之野。」 「田子方篇 J • I"吾避心於 物之初。」

(11)

。9)莊子的道,是不帶實用目的的自由活動,同時,它也是無往不在的無限開展。自由 與無限,是莊子的道的特性,自由與無限,也是一切美的特質, r 心境愈是自由,愈 能得美地享受。 J (到) r 美是在有限中看~出無限 J (31) ,莊子認為,人類的生活只要像天 道一樣,無為無求,順應自然,就可以從現實的羈絆、困厄之中,獲得大自由、大解 放,徜徉自得於逍遙世界。

e9、

莊子理想、中的美,是合於自然的天地之美,莊子稱之為「大美

J '或「至美」。

「莊子」書中,曾多次談到天地之美 (32) ,莊子認為天地有大美,而天地所以有大美, 是因為天地體道而行,自然無為,不帶實用目的的活動,才能自由,才是無限,這就 是美。人能取法天地的大美,離絕功利之心,慾望之念,而直接於天地萬物自然的本 性,就可以獲致人生的大樂。人生的大樂,不是指世俗感官的快樂,世俗感官的快樂, 來自外物的刺激,非常容易破滅,人生的大樂,是超越於世俗感官的快樂,追求心靈 的和諧、愉悅。美的效果必是樂,由大美產生的樂,就是大樂。

大美、大樂,莊子有時也稱為至美、至樂,

r 莊子 J

r 田子方篇 J

:

r 得至美而

遊乎至樂,謂之至人。」至德之人,是指能得至美而遊乎至樂的人,何謂至美?就是

遊心於道,遊心於「物之初 J (劫。「莊子 J

r 田子方篇 J '老子自述遊心於「物之物」

(29)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第十二章「藝術的起源與游戲」 (30) 海德格 (Heideger) I 美的探求」。 (31)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第二章「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J '引德國美學家薛林 (Schelling) 之語。

(32)

I 莊子」 「天道篇 J : I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 J I 知北遊篇」 「天地有大美而不霄,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 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 「天下篇 J • I 判天地之美, 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

(33)

r 莊子 J 田子方篇」:「孔子見老哨,老輛新沐,方將被髮而乾,懇然似非人。孔子便 而待之,少焉見,曰:丘也眩與,其信然與?向者先生形體掘若稿木‘似遺物離人而立於 獨也。老鴨曰:吾游於物之初。」

(12)

的經驗,就是排除一切生死、得失、禍福、利害的考慮。(34)老子認為,天不是萬物同 一的名稱,四肢百體都是塵垢,死生終始只是像晝夜一樣,不能擾人的心胸,何況是 身外的得失禍福呢?拋棄身外的得失禍福,像拋棄泥土一般,因為不知道自身比得失 禍福更為貴重;更何況萬物的變化,是未曾有終極的時候,體道而行,才能與時俱變, 正是莊子主張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J (35)能夠「無己」、「無功」 「無名 J '才能遊心於道。 「莊子」、「大宗師篇J '莊子借南伯子葵和女偶的一段對話,說明一個人要遊 心於道,必須經歷的修養過程惘,第一步是「外天下J '隔絕對世事的思慮;第二步 是「外物J '棄除名利得失的計較;第三步是「外生J '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個人的

修養到了「外生」的地步,就能「朝徹

J '也就是使自己的內心像初升的太陽那樣清

明洞澈。「朝徹J '然後能「見獨J '然後能「無古今」而入於「不死不生」的境界, 換言之,也就是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

r 莊子 J r 回子方篇 J : r 老酹曰: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 孔子曰:願問其方。曰: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 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體將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將為晝夜而莫之能滑,而說得喪 禍福之所介乎!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於隸也,責在於我而不失於哩。且萬化而未始有 極也,夫孰足以患心!已為道者解乎此。」 (35) 見「莊子 J r 逍遙遊篇」。

(36)

r 莊子 J r 大宗師篇 J : r 南伯子英問乎女偶曰:于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 吾聞道矣。南伯子真曰:道何得學邪?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夫←梁倚有聖人之才 而無聖人之遺,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欲以敬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不然,以 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獨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 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 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13)

另外,如「達生篇」中,梓慶削木為鑄的故事,莊子也是藉梓慶作饋的修養工夫, 說明人生體道的歷程(37) 0 r 鑄成,見者驚猶鬼神。」這是形容鑄作成之後的藝術價值; 從「齊以靜心 J '到「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J '說明他由忘知到忘形,忘記一切名 利、非譽,而呈現出美地觀點,一片虛靜之心, r 以天合天 J '非常貼切的描述這種 虛靜自然的心理,只有在這種狀態中,才能感受美,也才能創造美。虛靜自然,恬淡 無為,就是莊子所強調的大道之美。(到)

五二、

莊子在音樂、繪畫、文學等方面,都主張自然之美。在音樂方面,莊子認為最好 的音樂,是「天樂」、「天賴」。莊子常將道稱為天,所以與道相合的樂,稱為天樂。 (39)

(37)

,-莊于 J ,-達生篇 J : ,-梓慶削木為蟬,鑄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使見而問焉,曰:子何 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以為鑼,未嘗敢以耗氣也,必 齊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悽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 四杖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 後成見績,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充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J

(38)

,-莊于」 「天道篇 J : ,-夫虛靜恬淡,竄寞克為者,萬物之本也。...靜而聖,動而王, 克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39)

,-莊于」 「天道篇」:「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14)

「天運篇」中,莊子生動地描述「天樂」的狀況。倒賣帝在「洞庭之野J '演奏「威 池之樂 J '使北門城聽了之後,神魂顛倒,十分陶醉,I 始聞之懼,後聞之怠,卒聞 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黃帝解釋這種天樂,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是因 為它「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太清。」所以「其聲能短能長,能 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谷滿谷,在院滿院。」這種天樂的特徵是「聽之不 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直襄六極。」成玄英疏.I 大音希聲,故聽之不 聞;大象無形,故視之不見;道無不在,故充滿天地二儀;大無不包,故囊括六極。」 「莊子」 「齊物論」中,把聲音之美分為三類:人竊、地箱、天績。(41)人績是人 借助絲竹管絃等樂器,演奏出來的音樂;地績是風吹動自然界大大小小的孔竅而發出 來的聲音之美;天績則是指不依靠人力,不憑藉外物的作用,而自然產生的聲音之美。 人竊、地績都有所依靠,而天賴則是不受任何依靠,自發的聲音,因為沒有依靠,所 以也沒有束縛,自然天成,最為優美。

(40)

I 莊子 J I 天運篇 J : I 北門成間於黃帝曰:帝張威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後 聞之意,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帝曰:女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 行之以禮薯,建之以太清。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 自然,然後調理四時,太和萬物。四時送起,萬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倫經;一清一濁, 陰陽調和,流光其聲;蟄蟲始作,吾驚之以雷霆;其卒無尾,其始無首;一死一生,一償 一起;所常無窮,而一不可待,女故懼也。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其聲 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谷滿谷,在院滿院;塗郤守神,以物為量。 其聲揮綽,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紀。吾止之於有窮,流之於亢止。 子欲慮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見也'運之而不能及也;備然立於四虛之道,倚於稿梧 而吟。目知窮乎所欲見,力屈乎所欲速,吾慨不及己夫!形充空虛,乃至委蛇。女委蛇, 故怠。吾又奏之以無怠之聲,謂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叢生,林樂而無形;布揮而不曳, 幽昏而無聲。動於無方,居於窈冥;或謂之死,或謂之生;或謂之實,或謂之榮;行流散 徒,不主常聲。世疑之,稽於聖人。聖也者,達於情而遂於命也。天機不張而五官皆備, 此之謂天樂。

(41)

I 莊子 J I 齊物論篇 J : I 子蒹曰...女聞人續而未聞地鋪,女聞地簫而未聞天簫夫! J 又. I 子游曰:地簫則眾竅是己,人賴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箱。于華曰:夫吹萬不同,而 使其自己也,成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J

(15)

在繪畫方面,莊子也強調真率自然。莊子認為,用筆墨畫出來的畫,都是局限的, 不如自然本身來得完美,一個畫家不管有多大的本事,總是無法把自然的美,完完全 全的描繪出來。宋元君將畫圖,許多畫師受命而來,郝畢恭畢敬的故筆和墨,準備作 畫,只有一位畫師遲到了,卻不疾不徐地走到他的畫室,脫下衣服,裸體黨鋸而坐, 因為他能從容自得,自然而然地從事他的畫作,所以宋元君認為他才是真正善畫的人 (42) 。 莊子這種審美的觀點,反映在文學作品上,是主張「言意之表J (43) ,因為「可以 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 期精粗焉。 J (叫自然的妙理是不能用語言、文字完全表連出來的,I 莊子 J I 知北遊 篇」中, I 知」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J 三個問 題,問「無為謂」、「狂屈」、「黃帝」、「無為謂」三問而不答,非不答,不知答 也, I 狂屈」是「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J '想要說,卻忘了要怎麼說。黃帝則答以 「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J I 知」以為「黃帝」是真 知,莊子卻假「黃帝」之口,提醒世人,I 無為謂」才是真知,他以行動真正做到了 無, I 狂屈」也不錯,想說而未說;至於「知」和「黃帝」都沈不住氣,說了出來, 所以「終不近J 0 (45)莊子主張「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 J (的言以

(42)

,-莊子 J ,-田子方篇 J : ,-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故筆和壘,在外者半。 有一史後至者,懂懂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磚贏。君曰:可 矣,是真畫者也。」 (43) 郭象「莊子 J ,-秋水篇」注. ,-夫言意者,有也;而所言所意者,無也。故求之於言宜之 表,而入乎無言無意之域,而後至焉。」 (44) 見「莊子」 「秋水篇」。 (4月 「莊子」 「知北遊篇 J .知北遊於玄水之上,登隱井之丘,而適遭無為謂焉。知謂無為謂 曰:予欲有間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三間而無為謂 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間,反於白水之南,登狙聞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 之言也問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將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間,反於 帝宮,見黃帝而問焉,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知 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值與很不知也,其孰是邪?黃帝曰:很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 我與汝終不近也。」 (46) 見「莊子 J ,-知北遊篇」。

(16)

「奎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奎;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 傳道,而道不可傅, 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J (47)道只能用心去體會,一落言墓,使斯喪其真。所以黃 「生日」

r

I嗅詬」都找不到,只有「象罔」才找到惘。 「離朱」 「知」 帝遺其玄珠, 「嗅詬」代表言辯,也都 「離朱」代表視力, 代表智慧,謂用智慧不能求得道之真; 不能求得道之真;象罔,是無心的意思,大道惟無心可以求得。 「逍遙遊篇」中,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三句話,這三

「莊子」

,就是

「無己」

句話,尤以「至人無己」為關鍵,能夠無己,就能夠無功、無名。 。 「 λIλτ主 =丘,心、」 ,其真實內容就是「心齋」 「齊物論」中「今者吾喪我」的「喪我」

「心齋」與「坐忘」

「心齋」與「坐忘」是莊子通達逍遙自適的人生至境的不二途徑, 也是通達美感經驗最重要的步驟。 「心齋」是心的齋戒。人生的困苦,往往來自心知的痴迷。人的心知,一方面會

「心齋」

受外物所蔽,一方面也會受情欲所溺,因而觀物不得其正,行事多失其常。 就是人在物象與情欲的牽引之間,如何保持心靈的清明,不會迷失方向,誤入歧途; 而更為重要的是,因為能夠擺脫欲望的要挾,以及物象的迷惑,而使精神得以自由解 放。(物)顫淵問孔子什麼叫心齋?孔子說,一個人專心一致,不要用耳朵去聽,要用心 去聽,不要用心去聽,要用氣去聽。耳朵是聽覺的媒介,耳朵的功能,止於聽覺,它 沒有反省選擇的能力,心才有綜合、分析、判斷的作用。可是,耳朵所聽,心知所想, 都是有限的,只有用氣去聽,才能接納無限。氣,是空虛心境的形容 (5日) ,所謂「唯道 (47) 見「莊子」

(48)

r 莊子 J r 天地篇 J : I 黃帝避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 知索之而不得,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嗅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 「外物篇」 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J

(49)

I 莊子 J I 人間世篇 J : I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 4444isi 畫姐姐 a 過 「氣無情慮,虛柔任物。」 「人間世篇」疏: 心齋也。 (50) 成玄英「莊子」

(17)

集虛 J '是說大道存在於虛空的境界中,換言之,只有虛空的心境,才能實現對道的 觀照。 心有知覺,能作邏輯的思考,而有是非得失的功利思想,人或溺於情欲,或蔽於 物象,則心不能得其正而有所偏,於是自困自苦,不能遊於「心之初J '與大道冥合, 氣就是虛而待物。道是無限的、自由的,耳目的知覺,心知的邏輯思考,都只能把握 有限的事物,而且徒增執迷與煩苦,只有用空虛的心境直觀,不起任何理性思慮或經 驗積累,清淨純白,無薰染造作,才能把握無限自由的大道。 在「心齋」的「虛而待物」之外,莊子又強調「坐忘」的「同於大通」的境界(訂) 「莊子 J I 大宗師篇 J '女偶自述得道的歷程,先是「外天下J '而後「外物」 而後「外生 J '一節高一節;顏回談「坐忘」的工夫,也是層層漸進,先是「忘仁義」 ,而後「忘禮樂 J '而後「坐忘」。仁義、禮樂,都是人為的規範,後設的價值觀念, 道德涉及價值判斷和實臨意志,由價值判斷,必引發善惡、是非等分別心;由寶路意 志, I 善」成為追求的對象,含有欲念的興起。這三者都是證入自由無限的人生藝術 境界的障蔽,所以必須一一排除遺忘。不過,真正的欲望,是起自個我形體及種種官 能的妄作,老子曾指出個我的形體,是一切禍患的根源。(血)所以顫回於忘仁義、忘禮 樂之後,終而要「坐忘」一墮枝體、點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墮校體J '不 是毀壞肢體,而是忘掉自己形體的存在,也就是「離形」;「點聰明J '不是不要聰 明,而是去掉一切對是非得失的思慮,也就是「去知」。離形,是忘去形體的執著; 去知,是遺除官能的妄作。「莊子」一書,強調「離形」、「去知」的地方很多(見)

,

有時並舉,有時獨用,而都指明這兩者是遊心於自由無限境界的不二法門。

(51)

,-莊子」 「大宗師篇 J : ,-仲尼臨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校體,點聰明,離形去知, 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52)

,-老子」第十三章.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J (53) 如「大宗師篇 J • ,-假於異物,託於同體;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又如「在有篇」 「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偏與物忘,大同乎津淇。」又如「天地篇 J • ,-汝方將忘汝神氣, 墮汝形骸,而庶幾乎。 J ,-達生篇 J ,-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拉形體也。

(18)

人有形體的存在,凡事就會以自我為中心,對客觀萬有的認識,必隨之落入功利 實用的層次,私心太重,動輒得咎;同時,因為太執著,所以不能免除好惡得失所引 生的憂懼,而無緣享受自由無限的心靈活動。「莊子」一書,I 忘」字多達八十餘次 阱,莊子非常重視「忘」的工夫仰)。所謂「忘J '就是經驗、知識的消解,顏回於 「忘仁義」、「忘禮樂」之後,還必須「墮校體、點聰明J '形體俱忘,才能「同於 大通」。大通就是大道,大道通生萬物,所以稱為大通。能夠忘掉小我,才能與宇宙 的大我相遇,身與物化,達到最高的藝術境界。 離形,就是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去知,就是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虛而待 物。所以「坐忘」與「心齋」一樣,都是要將形體的我,化為虛靜,不作分解性、概 念性的活動,使心從實用與分解的知中解放出來,而僅有知覺的直覺活動,則心靈得 以完全自由解放,當下即是美的觀點,藝術的人生。「心齋」與「坐忘J '飯是莊子 藝術人生必備的修養,也是獲致美感經驗的唯一途徑。 美感經驗的獲得,是物象在剎那之間,佔住我們心靈的全部空間,在美感觀照的 當下,只有被觀照的那一個物象,別無其他物象的牽連;同時,在美感觀照的當下, 只有直覺的體驗,而無其他邏輯的判斷,是中止一切思維判斷的虛靜的精神狀態。 在美感經驗中,主客合一,物我合一,物被擬人化,人也被擬物化,因為在美感 觀照時,人與被觀照的物,直接碰觸,中間沒有任何的隔聞,物與人直接交流,我即 物,物即我,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莊子J I 齊物論 J '莊子夢為胡蝶,翔翔 然自以為胡蝶,等到睡醒之後,才驚覺自己仍是莊周。莊子不知道是自己夢為胡蝶, 或是胡蝶夢為自己,這種把物我混然混一的現象,稱之為「物化J 0 (56) ,莊子夢為胡 (54) 見顏崑陽「莊于藝術精神析論」第四章「藝術境界之證入」 (55) 如「齊物論篇 J : I 忘年忘義。 J r 德充符篇」:「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 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 J r 大宗師篇 J : r 與其譽堯而非榮,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又. r 忘其肝膽,還其耳目。 J r 達生篇 J : r 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56)

r 莊于 J r 齊物論篇 J : r 音者莊周夢為胡蝶,樹棚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 俄然覺,則遲遲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 此之謂物化。」

(19)

蝶時,悠然自得,感覺自己像是胡蝶一樣自由自在,這是夢境而非事實,但是就美學 的觀點而言,這正是美感經驗的現象。 美感經驗的特徵'是忘我而且忘物,是物我而忘的境界,莊子夢為胡蝶時,r 不 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J '就是物我兩忘的化境。因為能夠渾然不知 周也,所以能夠「自喻適應」。當下的蝴蝶,就是他的一切,別無可資計議、計較的 心,也因為沒有計議、計較的心,因此才能自由適志。 美的觀點是孤立的、直覺的活動,在「莊子 J r 秋水篇」中,莊子與惠子遊於海 梁之上,莊子說. r 備魚出遊從容,是魚的快樂。」惠施說. r 你(莊子)不是魚, 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在這個故事中(呵,莊子和惠施站在不同的立場,而對魚有兩種 看法。莊子是直覺的、感情的當下觀照,惠施則是從邏輯的、理智的態度加以判斷。 莊子說. r 我知之海上」的「知 J '是趣味的認知,是超利害、得失、善惡的審美態 度,這種弧立、直覺的知,當然不是主張名理的惠施,可以用理智解析而得。惠施說: 「子安知魚之樂」的「知斗,是理智的認知,與莊子所謂的「知之海上」的「知」 理路不同,所以不能同調。莊子的「知」是直覺的知,惠子的「知」是知覺的知。美 感的經驗一儼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是來自直覺的知,而不是知覺的知。在美感 經驗中,物所以呈現於心者,是它的形相本身,莊子能夠超越人與魚的界限以及與魚 的形相本身以外的其他意義,直觀魚的形相本身,所以能夠領略魚遊之樂,而獲得可 貴的審美經驗。惠施不能混滅人與魚的界限,終隔一層,因此無級領略魚避之樂。莊 子不是以我觀物,而是以物觀物,化身為魚,以魚的快樂為快樂;同時,魚與他也渾 然為一,因為他自己從容自得,所以見出魚也從容自得。 能忘,才能避,要享受美感的經驗,先要做到忘我、忘物、忘得失、忘利害... 等等地步。唯其能忘,所以才不帶目的,沒有作為;唯其不帶目的,沒有作為,才能

(57)

I 莊子 J I 秋水篇 J • I 莊子與惠子遊於凜梁之上。莊子曰:備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 樂云者,臨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讀上也。」

(20)

不患得患失,不受拘束羈絆,而得以與物直接照面,悠遊於美感經驗之中。

「莊子」

「大宗師篇」中,子輿化為「雞」

,為「彈」 、為「輪」 ,為「馬」的比喻(58) ,即是 物化的境界。 「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難,予因以求時夜」 「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 為彈,予因以為鴉炙」 「浸假而化予之民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

,子輿

能夠與時俱化,忘知忘己,而無計較之心,哀樂之情,所以能「懸解」,獲得人生的 大解脫,大快樂。子輿認為,人所以不能得到「懸解」'是由於「物有結之」 ,自己 被「物」所繫結,當然就無法解脫。所謂「物」,可能是外來的物象,可能是內心的 欲念,物欲與情牽,都有得失之心,都有罣礙之念,都是痛苦的源泉。化為難,而圓 滿自足於雞,化為彈,而圓滿自足於彈;化為輸、馬,而圓滿自足於輸、馬,隨物而 化,物我一體,當下即是美感的世界,藝術的人生。 人能從是非之念、好惡之情,得到解脫時,便自然而然呈現虛靜清明的精神狀態, 是超越時空而一無限隔的存在,當其與物相接相近,也是超越時空而一無限隔的相接 相迎,所以,由虛靜清明之心所把握到的,是自然的本質,是道,是美,

「至人之用

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J (59)莊子時常以鏡與水譬喻虛靜清

(58)

「莊子」 「大宗師篇」 「子肥、子輿、子畫出、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 (59) 見「莊子」 生為脊,以死為屁,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 相與為友。俄而子輿有病,子 j祖往問之。曰: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曲悽發 背,上有五管,頤隱於齊,肩高於頂,句贅指天。陰陽之氣有悸,其心閒而無事,阱麟而 鑑於井,曰:瞳乎!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為此拘拘也!子把曰:女惡之乎?曰:亡,子何惡! 淒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難,予因以求時夜;漫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鵲炙;失 假而化予之民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而乘之,豈更駕哉!且夫得者,時也,者,順也;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且夫物不勝 天久矣,吾又何惡焉。」 「應帝王篇」。

(21)

明 (ω) ,因為「鑑明則塵垢不止」約 1) , r 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J (6月 水與鏡都可以照人形影,而得清明的印象,精神清明,無所蔽塞,當然也可以燭照萬 物。「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J '這是自由的心,怎麼來,怎麼去,不傷己,也不傷物, 這就叫「不傷」。萬物撓,心,是為己傷,屈物以從己,則為物傷。人如果馳心於是非, 肯定於此物,即可能否定於彼物;人奪情於好惡,偏愛於此物,即可能醜惡於他物, 這就是隔阻溺陷,成心的遮蔽,這便不是自由的心,便不能領域天地萬物的美感的觀 照。 ,ι『、 /、-莊子的美學,一如他的人生哲學,認為天地萬物渾然一體,不能強分彼此,也不 必強分很此,世俗所謂的美醜,實際上,並沒有定論,毛牆、麗姬,是人間的美女, 可是, r 魚見之深入,烏見之高飛,果鹿見之決驟。 J (的)游魚、烏獸見了,都被嚇走, 所以莊子感慨地說. r 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J (的同時,強調. r 厲與西施,恢惋惜怪, 道通為一。」師)厲是古代的醜女,西施是古代的美女,但是從道的觀點來說,卻是一 樣的。莊子認為,人的生死,只是氣的聚散,所以萬物的本質都相同,都是氣的流衍, 神奇的、美的東西是氣,臭腐的、醜的東西也是氣,因為通天下一氣,因此, r 臭腐 (60) 如「德充符篇 J : ,-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又. ,-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 「天道篇 J • ,-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視精神。聖人之心 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 (6 1)見「莊子 J ,-德充符篇」 (62) 見「莊子 J ,-天道篇」。 (63) 見「莊子 J ,-齊物論篇」。 (64) 同註 (63) 。 (6月同註 (64) 。

(22)

復化為神奇, I神奇復化為臭腐J '美、醜可以相互轉化改變。(的 莊子一方面認為美醜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美與醜的區別,一定要強分彼此,只 是增加煩惱和痛苦而已。人一有比較,就有爭論,有爭論就有是非得失了。再方面, 莊子從道的本質立論,美、醜是一樣,若從形貌和德性來說,莊子喜歡後者,不喜歡 前者, r 莊子 J r 山木篇」中,莊子借逆旅小子對二個妾的愛惡,表達了這個理念。

逆旅小子有二個妾,其一人美,其一人惡,可是惡者貴幸,美者賤視,因為「其美者

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自以為美者不美,自以為惡者 不惡,美惡在於形貌,而貴賤在其德性。 莊子在「人間世」、「德充符」等篇,描述不少身體殘缺、畸形、外貌醜惡的人,

如支離疏、兀者王胎、兀者申徒嘉、兀者叔山無趾、哀胎它、闡肢支離無脹、聲盎大

摟等人,這些人,有的是駝背,有的是雙腿彎曲,有的是腿被砍斷,有的是脖子上長 著大瘤,有的是缺嘴唇,...總之,都是一些長相很怪異醜惡的人,但是這些人卻得

到很多人的崇敬和喜愛,兀者王胎「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

J (的哀胎它「丈夫與之

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於父母曰:與人為妻,寧為夫子妾者,十數而未

止也。 J (的)國肢支離無脹「說衛靈公,靈公說之。J (的何以這些人長相奇醜,卻能得 到許多人的愛慕呢?莊子認為,這是「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J (珊的原因。莊子的觀點, 一個人外形的醜惡,並不影響他的精神之美,所以「德充符篇」中,借仲尼之口,說 衛人喜歡哀胎它, r 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所謂「使其形者J '就是「精神」 。莊子所描述的這些人,由於他們人格精神上的美,使人們忘掉了形體上的美醜;莊

(66)

I 莊子 J I 知北遊篇 J : I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 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 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67) 見「莊子 J I 德充符篇」。 (68) 同註 (67) 。 (69) 同註 (67) 。 (70) 同註 (67) 。 tas--喝酒過

(23)

子並不是不看重形體的美,但是卻更看重精神的美,即所謂遊於「形體之內 J '而不 是索於「形體之外」 莊子所以要強調美與醜的相對性,甚至對醜怪之人的肯定, r民誠美與醜的界限, 是因為執著於美與醜的對立,好美惡醜,得美則樂,得醜則悲,那就會勞形苦心,傷 生滅命。(可「莊于 J r 德充符篇 J : r 道與之貌,天與之形,元以好惡內傷其身。」 人的好惡,包括甚廣,人對美醜的好惡,是其中之一。有好惡,就有是非、爭執,就 有痛苦、煩惱,這是非常傷身的事。莊子是從人生的觀點,談美與醜的相對性,不過, 在美學上,由於莊子對醜怪之美的肯定,一方面表現莊于文章的浪漫性格,一方面也 影響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發展,擴大中國文人的審美視野,如宗白華所說. r 莊子文 章裡所寫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後來唐、宋畫家畫羅漢時心目中的範本。」(可

七、

總上所述,莊子的美學精神,是從人生美學出發,他雖不是為談美學而談美學, 可是他的立論,正是美學家所追求的鵲的。莊子針對人生的困厄、疑惑,尋求解脫、 自由之道,主張與道冥合,與物俱化,自然無為,復通為一,認為只有去成心、齊萬 物,心齋、坐忘,才能超越有限的、相對的現實世界,而徜徉自得於無限的、絕對的 理想世界。 莊子所揭示的人生理想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逍遙境界,也是美學的極致,藝 術精神的最高表現。莊于認為只有捨棄一切的人為造作,才能得到天樂、至樂,享受

大美、至美,而美感經驗的撞得,也是來自純一、孤絕的意象,心與物直接交通,截

斷眾流,沒有物象以外的其他意象。如得失、利害...

...

,因為能忘,所以能遊。

莊于把聲音之美,分為三類:人賴、地籍、天賴,天續、地箱,皆有所待,天續

則是不假依託,自然發出的聲音,自然天成,沒有束縛,最為優美。在繪畫方面,莊 子借宋元君使畫師作畫的故事,說明用筆墨畫出來的,都是有限的,真正善晝的人, (71) 參見李澤厚「先秦美學史」第七章「莊子的美學思想」。 (72) 見宗白華「美學散步」

(24)

是妙悟自然,與天合道,這種人才能把天地的自由,藉心靈的自由而表達出來。在文 學作品上,莊子也是認為,自然的妙理無法用語言、文字完全表達出來,所以,聖人 行不言之教,黃帝遺其玄珠, 「知」 「離朱」 'I嗅詬」都找不到,只有象罔(代

表無心)

,才找到。 心齋是心的齋戒, 「虛而待物」 ;坐忘是忘知、忘我, 「同於大通」 。墮枝體, 就是離形;點聰明,就是去知。心齋與坐忘一樣,都是要將形體的我,化為虛靜,不 作分解性、概念性的活動,使心從實用與分解的知中解放出來,而直接與物相通,與 大我的宇宙相通,使心靈得以完全自由解放,當下即為美的觀點,藝術的人生。 美感經驗,是主客合一、物我合一,物被擬人化,人也被擬物化,混然合為一體, 莊子稱這種境界為物化,如莊子夢為胡蝶, 「翩翩然不知周也」 ,當下的胡蝶,就是 他的一切,在美感經驗中,除了我的直覺及物的意象,別無罣礙、計較之心,因為沒 有皇礙、計較之心,所以能夠逍遙自適、徜徉自得。人能從是非之念、好惡之情,得 到解脫之時,自然會呈現一片虛靜清明的精神狀態,所以莊子要打破美醜的界限,甚 至肯定形貌醜惡的人,認為天下一氣,萬物的本質都是一樣,臭腐可以化為神奇,神 奇可以化為臭腐。因為美醜是相對的,所以我們不必強分值此,徒增爭論。莊子對於 形貌醜惡的人的肯定,對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籃子裡原本有 28 顆雞蛋,搬運時不小心 打破了 6 顆雞蛋,請問現在籃子裡還剩 下幾顆雞蛋?... 小夫有 64

教師指導 學生自學 個人實踐 小組活動 競爭遊戲 小組協作 詳細解釋

教師指導 學生自學 個人實踐 小組活動 競爭遊戲 小組協作 詳細解釋

本篇選讀的是〈逍遙遊〉最後二段,惠子先後以大葫蘆與大椿樹為例,比喻

透過文學的學 習,引導學生 感受語言文字 和思想內容之

透過文學的學 習,引導學生 感受語言文字 和思想內容之

1.在 1800 年晚期,有多少匹的「野馬」在美國大西部遊

今存《莊子》33 篇,乃經西晉.郭象(?-312)整理之校本,篇目章節與漢 代所見版本不同。唐.陸德明(約 550-630)《經典釋文.叙錄》云:「《漢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