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圖書易學的延續與開展─論元代張理圖書易學之重要內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圖書易學的延續與開展─論元代張理圖書易學之重要內涵"

Copied!
4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 2014 年 6 月

圖書易學的延續與開展

─論元代張理圖書易學之重要內涵

陳睿宏

*

【摘要】

宋代經學走向因經明道的高度義理化的路線,易學亦以義理為重, 然而從陳摶時期所開展的圖書之學,作為這個時代一種新興圖式象數觀 與義理結合的易學發展取向,圖書之學儼然已為自此以降易學認識的重 要視域,並為易學家所爭相論說的重要議題。元代張理專著《易象圖 說》,廣摭前代《易》說,融通陳摶、劉牧、邵雍、周敦頤、朱震、朱 熹等名家主張,並自制創說,建構龐富的易學圖式,同時結合《易》 數之運用,透顯出以圖式為主體,詮解易學觀點而傳遞豐富的易學思 想。本文主要從天地之數的分合推變、《河圖》及《洛書》衍生之重 要特性與結構意涵、太極生次之圖式系統、先後天圖式的對待流行與 合德之性、六十四卦變通致用之變化系統等幾個論題,期許能夠較為全 面而有系統的探析其圖式之可能理解範疇,特別關注圖式符號結構原理

**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2)

與重要易學內涵之梳理,申明其圖書易學的實質內容與與所傳達的重要 意義。

(3)

一、前言

宋代經學走向因經明道的高度義理化的路線,易學亦以義理為重, 而從陳摶(?-989)、劉牧(1011-1064)、邵雍(1011-1077)、周敦頤 (1017-1073)等人所開展的圖書之學,成為這個時代一種新興的圖式 學說,一種重視圖式與數論的象數及義理結合的易學發展取向,圖書之 學儼然已為自此以降易學認識的重要視域,並為易學家所爭相論說的重 要議題。圖書之學結合數論之主張,成為宋代易學的重要特色。 圖書之學發展至宋元之際,丁易東(?-?)、朱元昇(?-1273)、雷 思齊(1231-1302)、胡一桂(1247-?)、吳澄(1249-1333)、張理(?-?) 可以視為重要的繼承者,1其中又以丁易東與張理為大宗。丁氏著重於複 雜數論的建構,而張理則關注天地之數與《河圖》、《洛書》的衍生關 係,以及太極生次衍化所構築出的先後天八卦與六十四卦的形成,著重 於天地之數的數值結構、《河圖》和《洛書》,以及先後天卦圖結構諸 圖式,與傳統易學理論的應合與詮釋,某程度上可以視為傳統易學思想 透過圖式化數值化的理解,以及接受諸圖式主張,可以作為易學原理下 的必然產物。張理的易學圖說,可以視為宋代主流圖書易學觀點的延 續,並在元代易學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 張理為元代清江(今江西清江)人,早年從杜清碧(1276-1350)2學 《易》,「盡得其學,以其所得于《易》者,演為十有五圖,以發明天 道自然之象」,肯定其立圖述《易》為本,善於闡發自然運化之象,《宋 元學案》列為杜氏門人。《宋元學案》並記載其著有《易象圖說》三卷,

1 有關易學家之易學圖式,詳見其有關之論著,包括宋代朱元昇之《三易備 遺》、元代丁易東之《大衍索隱》、雷思齊之《易圖通變》、胡一桂之《周 易啟蒙翼傳》、吳澄之《易纂言外翼》,以及張理之《易象圖說》。其中 以丁易東及張理可以視為繼宋代以來之大宗。 2 杜本,字原父,號清碧,以經史為志,博學善文,天文、地理、律歷、度 數等無不通習。以南人處士征授翰林待制、奉訓大夫,兼國羅院編修官。 兼通醫學,於順帝至正元年(1341)撰《敖氏傷寒金鏡錄》一卷,為現存 最早的舌診專著,另有《四書表義》之儒學論著。

(4)

以及《大易象數鉤深圖》三卷。知其著以《易》為主,並任為儒學副提 舉,必以儒學為專。3朱睦 (1518-1587)《授經圖》著錄有《周易圖》 三卷、《易象數鉤深圖》六卷,以及《易象圖說》六卷,其它包括如焦 竑(1540-1620)《經籍志書目》、明代《正統道藏》,乃至相關的史 志皆有著錄。參照三著之內容,並綜合歷來之記載,以及前人之考證與 論述,認為三書當中,僅《易象圖說》作為代表其易學論著,並為其思 想觀點的文獻依據。4

3 括弧與論述,參見清・黃宗羲著,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 《宋元學案・草廬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7),卷 92,頁 3091。 4 《授經圖》載錄三著,焦竑《經籍志書目》亦同,惟《大易象數鉤深圖》 作三卷。《正統道藏・洞真部・靈圖類》收錄張理論著《易象圖說內篇》 三卷、《易象圖說外篇》三卷,以及《大易象數鉤深圖》三卷;《四庫全 書》同《道藏》,只不過《易象圖說》內外篇各三卷並為一著。其它如《續 文獻通考》、《遼史藝文志》、《補遼史藝文志》、《元史藝文志》、《補 元史藝文志》等諸著,亦皆有著錄。《周易圖》今錄存於《道藏》,但未 名作者。有關三著作者的問題,《易象圖說》歷來並無異議,而《大易象 數鉤深圖》方面,《道藏提要》提到:「劉師培《讀道藏記》考證是書實 宋人《六經圖》之第一卷。」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認為是書當為楊 甲(?-?)等人編撰,而張理則參與增補。有關此著作者問題,章偉文先 生詳作考實,認為該書當不為張理所著,但有過對相關易圖進行增補。(見 章偉文,〈試論張理易圖學思想與道教的關係〉,《中國道教》,2006 年 6 期,頁 19-24。)考索《大易象數鉤深圖》所論《河圖》與《洛書》,以 朱震所載劉牧「河九洛十」之說,而《易象圖說》則指為陳摶《龍圖》誤 作九數,當以朱熹以降所言「河十洛九」為正,可見二著對《河圖》與《洛 書》用數的主張相異,是《大易象數鉤深圖》當非張理所著,或有關係也 當僅為增補編收圖式之功。關於這樣的認識,朱伯崑《易學哲學史》中亦 有論及,(見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三卷)[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頁 42。)所言確是。至於《周易圖》,《道藏》未錄姓名,比對該書所收 圖式,與《大易象數鉤深圖》大致相同,則該著或當非張理所作。林忠軍 先生認為該書恐是張理《大易象數鉤深圖》的別本。(見林忠軍,《象數 易學發展史》(第二卷)[濟南:齊魯書社,1998 年],頁 523。)本人詳閱 《周易圖》所載,諸多圖式建構思維與構圖內容,與《易象圖說》多有不 同,較為明顯的問題,即同為《河圖》與《洛書》用數方面,《周易圖》 取朱震傳劉牧之說,肯定當為「河九洛十」,與《易象圖說》的觀點,有 明顯之扞格。參照三著之內容,並綜合歷來之著錄,以及前人之考證與論 述,認為三書中當以《易象圖說》作為代表張理的易學論著,本論文並以 此著作為文獻論述之主要依據。

(5)

張理廣摭前代《易》說,融通陳摶、劉牧、邵雍、周敦頤、朱震 (1072-1138)、朱熹(1130-1200)等名家主張,並自制創說,建構龐 富的易學圖式,同時結合《易》數之運用,透顯出以圖式為主體,詮解 易學觀點而傳遞豐富的易學生成變化思想。張理於《易象圖說》之序文 中,認為「《易》之象與天地準,故於天地之理,無所不該。是以陰陽 錯綜、奇偶離合,無不有以相通焉」。5《易》以象見而準於天地自然之 陰陽衍化,天地之數所表徵的陰陽奇偶錯綜、交互離合,莫不合於天地 之道,昭顯之《易》象,周於先後天卦位與《河圖》、《洛書》之中。 自然萬象之生成,莫不得之於氣,並以數列形之;張理指「天地之間一 氣而已,分而為二,則為陰陽,而五行造化,萬物終始,無不管於是焉」。 一切的變化與存在,皆由氣而生,氣判陰陽,陰陽具體化的知識系統建 立,以符號及圖式結構呈現,其最根本的概念與元素即天地之數,透過 此數「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者。他指出,「凡奇為陽,陽者天之數; 凡偶為陰,陰者地之數」,「天地變化,陰陽屈伸,舉不出乎此數。是 數也,兩之為二儀,參之為三才,伍之為五行,分之為八卦,究之為九 宮,此其大要也」。6陰陽為萬有之根本,萬有源於陰陽,以天地之數表 之,則一切的陰陽變化,三才、五行、八卦、九宮,乃至六十四卦之推 衍,皆天地之數所變而得之。一切肇端於數,成之於象,變化生成,衍 為各種數列、象列的宇宙圖式,並構成張理的圖式符號結構的易學理解。 張理的圖式《易》說,過去關注且進行研究討論的學者,主要有朱 伯崑(1923-2007)先生於其《易學哲學史》中,從「河天洛地說」與 「太極圖說」兩個主題範疇,取其九個圖式進行闡釋。7另外,林忠軍《象 數易學發展史》中亦專章論其圖式化的象數易學,從「圖說陳摶《龍圖 序》」、「圖說畫八卦」、「圖說六十四卦排列」、「圖說六十四卦卦

5 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原序》,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 806,頁 372。本文採此本,並參考,《道藏》本 進行校覈,故不再詳註。 6 相關引文與論述,參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上,頁 380。 7 見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三卷),頁 42-67。

(6)

象」等幾個方面,取《易象圖說》與《大易象數鈎深圖》十六個圖式進 行釋說。8二家呈現了一定的成果,也開啟學者對張理的重視。但是,朱 氏從其二方面所論,僅能反映張理的部份圖說思想,其核心的儒學內涵 並沒有被開顯出來,而所謂「陷入了唯心主義」9的批評,又似乎過於沈 重;而林氏所析,屬於《大易象數鈎深圖》的部份圖式之運用,未必可 以代表張理之觀點,且圖式背後的哲學意涵性與易學理論主張相對薄 弱。另外,章偉文探討張理易圖學思想與道教的關係,圍繞在道教的主 體視域看待張理的《易》圖觀,肯定其《易》說的道教性格,卻無意於 具體圖式上作詳細之論證。10因此,本人認為張理之圖說,仍有可觀且 值得再深入耙梳之處,可以對其易學主張的認識,作再深入與延展、補 充與更周全的詮釋與建構。 本文主要從天地之數的分合推變、《河圖》及《洛書》衍生之重要特 性與結構意涵、太極生次之圖式系統、先後天圖式的對待流行與合德之 性、六十四卦變通致用之變化系統等幾個論題,期許能夠較為全面而有 系統的探析其圖式之可能理解範疇,特別關注圖式符號結構原理與重要 易學內涵之梳理,申明其圖書易學的實質內容與與所傳達的重要意義。

二、天地之數的分合推變

宇宙的一切變化源自氣的變化,氣化由始生而分合交變,展現出自 然萬物生息不已的狀態;以數值推衍開顯氣的初始之未分,入於變化的 分判。此天地陰陽之變,藉數值的推立,體現出體與用、象與形、動與 靜之性,並本此特性,進而衍生圖書與先後天的圖式系統。

8 釋說十六幀圖式中,取《易象圖說》十一幀,取《大易象數鈎深圖》五幀。 專章論述內容,參見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二卷),頁523-548。 9 見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三卷),頁 67。 10 見章偉文,〈試論張理易圖學思想與道教的關係〉,頁 19-24。

(7)

(一)天地未分數列結構之形成

天地自然即陰陽的變化,陰陽以數值呈現即為天地之數,天地陰陽 之分合,即天地之數圖式結構之布列。天地自然的衍化,即陰陽由分而 合的歷程,從天地之未合,進而衍化為天地之已合,分合確立,萬物由 是而生。張理以陳摶《龍圖》立說,確立「天地未合之數」的布列結構, 其圖式如下所示:11 天地之數總合五十五,其未分之狀,乃以天地之 數的中數五與六,分別代表天地未合之布列推演之基 本結構。「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12「易」居 陰陽變化之「中」,如「河洛╳┿生成之象」的圖式 中,強調其圖式結構之「中」為「易」,13總天地陰 陽柔剛之變,為一切變化的核心與初始之狀,同於太極之性。故天地之 數,取「五」、「六」為「中」,為天地運化初始的未分之狀,也就是 尚未分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而總合仍為五十 五的合數,藉由五與六進行建構,並呈現五行布列的狀態。 在天數未合方面,即上圖之上列圖式,張理指出「天數中於五,分 為五位,五五二十有五,積一、三、五、七、九,亦得二十五焉。五位 縱橫見三,縱橫見五,三位縱橫見九,縱橫見十五」。14以天地之中的 五、六二數進行五方布局。天數以「五」數為組,分立五位,五五二十 五,即天地之數的天數一、三、五、七、九總合之數。天數之五位,每 位皆五,縱橫皆見三位,每位之縱橫亦各三;縱橫可見之三位,合列可 縱橫見九,即合每位之三,三三為九。

11 圖式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上,頁 376。 12 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外篇》,卷中,頁 416。 13 同前註,卷上,頁 413。 14 同前註,頁 376。

(8)

地數之未合結構,即上圖之下列圖式,張理亦指出「地數中於六, 亦分為五位,五六凡三十,積四、二、六、八、十,亦得三十焉」。15地 數以「六」數為組,亦立五位,六五三十,合於天地之數的地數二、四、 六、八、十總合之數。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各別分立,並以五行之 位建構其各別的序列,成為天地陰陽變化尚未決然分判為十數之狀。

(二)天地已合生成數列衍化之內涵

由天地之未合,推演至天地之相合,從未合之 天數二十五數與地數三十數,變成天地已合的生數 與成數結構,即未合的天數衍化為已合天地之生數 結構,由未合的地數衍化為已合的天地之成數結 構,圖式如右所示。16 1.天地已合之生數結構 由未合的二十五天數所推演的相合之天地生數結構,即上圖之上 部,為「合一、三、五為參天,偶二、四為兩地,積之凡十五,五行之 生數」。乃「參天兩地」的天地之數聯結五行所形成的五行之生數結構, 其參天合數為九,兩地合數為六,九與六正為陰陽之爻名、陰陽之代稱。 天地相合的五位布列,由天數的未合之數列所衍化,「上五去四得一, 下五去三得二,右五去二得三,左五去一得四,惟中╳不動」,形成上 天一、下地二、右天三、左地四、中天五的五位序列。此上方天一之位, 張理稱之為「陽之始」,表徵「─」(陽氣、陽爻)之象;下方地二為 「陰之始」,表徵「--」(陰氣、陰爻)之象。一、二立位,正是上天 下地的天地定位陰陽二始確立自然的剛柔之性,故云「合二始以定剛 柔」。右方天三代表「三才之象,卦之所畫三」,以三見天、地、人並

15 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上,頁 376。 16 圖式見同前註。

(9)

體,同卦之三畫以成其形。左方地四則為「四時之象,蓍之所以揲四」,17 以四列位四方,序為四時,代為推蓍揲四以象四時之變。 中間天五之位,表徵的是「四象五行」的概念:其左上為太陽,五 行為火象;右上為少陰,五行為金象;左下為少陽,五行屬木象;右下 為太陰,五行屬水象;中間為土象,「沖氣居中,以運四方,暢始施生, 亦陰亦陽」,18中土布運四方,合陰陽之性,作為氣化生成之中。天地 兩儀,從空間的角度言,即包絡上下左右四方之方位,則兩儀生四象, 而四象又含五行,也就是五行在四象之中,從五行的方位而言,也同於 四象之方位概念,四個元素合四方,土位則處中央之位。這樣的已合生 數之位,即陰陽合和變化所確立的初始狀態。 天地相合的生數結構,即氣化生成的開端與主體結構,其陽始之 一,在其氣行運化中,更具初始之義,故所謂「天一居上為道之宗者」。19 至於中五之位,更強調陰陽之變與五行布列的運動與初生之功能,包絡 與含控陰陽二個始生元素,乃至三才之道與四時的推衍。 2.天地已合之成數結構 未合的三十地數所推演的相合之天地成數結構,即前列圖式之下 部。五位皆以六為其用數,建構出「置一在上六而成七,置二在左六而 成八,置三在右六而成九,惟下六不配而自為六」;至於其十數,張理 雖未明言,則當為置四在中而成十者。如此而形成六、七、八、九、十 所組成的成數結構,為陰陽之盛,亦五行變化之盛,所謂「九、八、七、 六,金、木、火、水之盛,數中見地十,土之成數」。20五行與陰陽 成數之相配,即地六配水、天七配火、地八配木、天九配金,以及地十 配土。

17 相關引文與論述,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上,頁 376-377。 18 相關引文與論述,見同前註。 19 同前註,頁 376。 20 同前註,頁 377。

(10)

天地相合以成形者,即由天地之成數所構築的陰陽概念,五個成數 正表徵易學推數上的基本認識。少陽七數,合其成乘數是四十九,正是 大衍推蓍所用之數。少陰八數,為八卦與四正四隅的八方之數,乘數六 十四正為重卦之數。老陽九數,為陽之用數,也就是「參天」合一、三、 五為九之數,即卦爻用陽之數,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的一百九十二 陽爻之用數。老陰六數,為陰之用數,乃「兩地」合二與四為六之數, 即六十四卦中一百九十二陰爻的卦爻用陰之數。地十滿數與五數相乘, 周全天地之數與五行之合,得五十之數,也就是大衍推蓍之總數,以茲 為體,推引觸類,周全變化,道顯吉凶,天下之事畢,萬物之跡全。21因 此,天地相合而形成之成數象位,散為數列之變,天下所以然者則無乎 不通,正是布現宇宙生成變化的基本圖式。

(三)體用、象形與動靜之性

天地陰陽數列之未合,變化進入天地陰陽數列之已合,藉由生成之 數的布位,展現出一種如北宋程頤以來所謂的「體用一源,顯微无間」22 的體用觀之普遍性理解;張理以體用的觀點確認數值變化的關係,對於 天地相合之位的生數與成數之關係,天數推變相合為生數在上,地數推 變相合為成數在下,上者以象顯,下者以形現,數值化的象顯與形現, 構築一切的變化與存在。張理具體的指出,「上象一、二、三、四者, 蓍數、卦爻之體也。下位形也,九、八、七、六」。天地相合為生數, 以象而見其體,此一、二、三、四為四方之位,正是推蓍用數與卦爻形 成之主體,衍數推蓍之奇即得此生數,並以之得策數而推為卦爻。天地 相合為成數,九、八、七、六為成其形而顯其用,所以「下形六、七、

21 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頁377。 22 程頤云:「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无間。」見宋・程 頤,《伊川易傳・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編《大易類聚初集》第 1 輯,影印中華書局聚珍倣宋版,1983),頁 795。程氏之體用觀,重於從天 理、天道之隱微相應於占象關係而論體用之一源。張理之體用觀,無程氏 立說之系統化,亦非程氏思想的具體展開,而僅著重於體用概念之運用。

(11)

八、九者,蓍數、卦爻之用也」。相合所見生數與成數之上下結構關係, 「上體而下用,上象而下形,象動形靜,體立用行,而造化不可勝既 矣」。23除了建立體與用、象與形的關係外,也確立了上位一、二、三、 四以動,下位九、六、七、八以靜的變化關係,使立其一、二、三、四 之體,而用其九、六、七、八之行,如此展現出天地推衍萬有、變化無 窮的造化性能。 此天地已合之位的圖式,張理 認為「當如《太乙遁甲陰陽二局 圖》,一、二、三、四猶遁甲天 盤在上,隨時運轉;六、七、八、 九 猶 遁 甲 地 盤 在 下 , 布 定 不 易 法,明天動地靜之義」。24天地已 合之位如遁甲天上地下的盤位, 強 調 天 動 地 靜 、 陽 動 陰 靜 的 概 念;天位動行,猶一、二、三、 四主動,地位不動,則六、七、八、九未移,以天動地靜進行布列,相 應出天地陰陽的變化,故自然之變化,正是天地動靜的自然律則。

(四)推衍圖書與先後天圖式系統

透過天地已成之位的運動變化,進一步形成「先天八卦」與「後天 八卦」、「河圖」與「洛書」的系統,其運動變化,依準於上天以動、 下地以靜的原則,具體的內容,張理明白指出: 一在南,起法天象,動而右轉,初交一居東南,二居西北,三居 西南,四居東北,四陽班布居上右,四陰班布居下左,分陰分陽 而天地設位。再交一居東北,二居西南,三居東南,四居西北,

23 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上,頁 377。 24 同前註。

(12)

則牝牡相銜,而六子卦生,合是二變而成先天八卦自然之象也。 然後重為生成之位,則一六、二七、三八、四九,陰陽各相配合, 即邵子、朱子所述之圖也。三交一居西北,二居東南,三居東北, 四居西南,則剛柔相錯,而為坎離震兌。四交一居西南,二居東 北,三居西北,四居東南,則右陽左陰,而乾坤成列,合是二變, 而成後天八卦裁成之位也,再轉則一復於南矣。25 天動而地不動,以「一」為天象動行之起始,動性右轉,而與地形相交。 形成四次的交動: 其初交為上天向右位移一隅之位,使天位之數各居四隅,而與地位 之數相接,形成一居東南、二居西北、三居西南、四居東北的位置,則 一、七、三、九等四陽布列於上右,二、六、四、八等四陰布列於下左 的陰陽分判之狀態(如左上圖式所示),26故稱之為「天地設位」,27天 地各居其位,上下有別。 天動再交,則「一」動至初交的「四」位,即東北之位,「二」動 至初交的「三」位,即西南之位,「三」動至初交的「一」位,即東南 之位,「四」動至初交的「二」位,即西北之位;此陰陽相銜,猶摩盪 而生成六子卦,形成其所謂的先天八卦自然之象的布局(如右上圖式所 示)。二交布列的天地生成之數兩兩相重,使一與六、二與七、三與八、 四與九,兩兩陰陽相互配合,形成如邵雍、朱熹所謂的《河圖》圖式結 構,即張理所謂的「龍圖天地生成之數」的圖式。 天地生成數再經三交則「一」位再動至二交的「四」位,即西北之 位;「二」位動至二交的「三」位,即東南之位;「三」動至二交的「一」 位,即東北之位;「四」位動至二交的「二」位,即西南之位(生成圖 式如左下圖式所示)。在此三交為剛柔相錯接之狀態,形成四正卦分立

25 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上,頁 377。 26 四個天地交變圖式,為拙自根據張理之所說所製。 27 張理以〈說卦傳〉所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取其陰 陽相分的變化下,天地分定其位的狀態立說。其天地數值之變化,多取自 《易傳》思想進行聯結論說。

(13)

的布列:即東(左)為三八二,此陽陰陰而為震 卦;西(右)為一九 四,此陽陽陰而為兌 卦;南(上)為四七二,此陰陽陰而為坎 卦; 北(下)為一六三,此陽陰陽而為離 卦。 四交同前三交之變化一般,生數各向前推進一位,則「一」居西南 方,「二」居東北方,「三」居西北方,「四」居東南方,形成三、九、 一、七在右,六、二、八、四在左,右陽而左陰(見右下圖式所示), 陰陽殊判,則乾坤右左布列,並進一步布列出後天八卦之位。 然而後天八卦之位,若單從三交與四交所得的列位,無法得其正確 的八卦象位,必須經過人為(聖人)的調整才可致其正位,此即其所謂 「先天見自然之象,後天見財成之位」。張理引蔣師文(?-?年)之言, 指出「觀其初交而兩儀立,再交而六子生,三交震兌相望,而坎離互宅, 四交乾坤成列,而艮巽居隅。聖人升離於南,降坎於北,而四方之位正, 置乾於西北,退坤於西南,而長女代母之義彰」。28天地生成數之初交, 最重要的是確立天地兩儀,也就是確立陰陽的具體存在,再交則為陰陽 相互摩盪而產生六子卦,三交則立為坎、離、震、兌之四正,四交則序 列乾坤,乾坤之交接,皆以艮巽間之而居於隅位。時於四交之位,聖人 於離本居北之位,則升離於南方;坎處南位,則降坎於北方;乾本西南, 改置於西北;坤本東北,退位於西南。如此一來,後天八卦方位裁制 而成。

三、《河圖》與《洛書》衍生特性及結構意涵

陰陽之神妙,變化生息之無窮,如天地十數推之而不可勝數,如其 引《內經》申云,「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 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範之以易,則不過不遺,而無不通矣」。29天地

28 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上,頁 378。 29 同前註,頁 380。

(14)

十數之推定,其變化生息之無窮,範定《河圖》與《洛書》,則可行於 鬼神之間而無所不通。「圖書者,天地陰陽之象也」,30《河圖》和《洛 書》確立天地陰陽變化之萬象,透過天地之數的分合與生成變化,構成 其數值變化下的宇宙圖式。也就是說,《河圖》與《洛書》為陰陽變化 藉天地之數以數值布列之方式呈現,其間有其動態變化的歷程。

(一)相重相交與參伍錯綜之性

《河圖》與《洛書》如何由天地之數之變化,而成就其具體形象, 張理指出「一、二、三、四,天之象,象變於上;六、七、八、九,地 之形,形成於下。上下相重而為五行,則左右前後,生成之位是也。上 下相交而為八卦,則四正四隅,九宮之位是也」。31天地相合為生數者, 代表天之象,所以生數結構在上,即象徵天在上位的概念,則天體在上, 本其變動之性。天地相合為成數者,代表地之形,則成數結構以形定而 成於下。天象與地形,即生數與成數結構,上下彼此相重而建立出前後 左右中的新的五行系統,即生成之位相重下的《河圖》系統;上下彼此 相交變化,而形成周環八方的四正四隅之位,代表著八卦之象位,聯結 其中位,則為九宮之位,也就是《洛書》之系統。 《河圖》與《洛書》藉天地之數的衍化,正是展現《易》道所強調 的變化之性,張理特別根據〈繫辭傳〉所謂「參伍以變,錯綜其數」的 原則,說明云: 「參」謂參於兩間,如《記》云「離坐離立,毋往參焉」之「參」。 考之圖變,如一、二、三、四,參居六、七、八、九之間者是也。 「伍」謂伍於五位,如什伍、部伍之「伍」。考之圖變,如一、 二、三、四,伍於六、七、八、九之上者是也。「錯」者交而互 之,一左一右之謂。考之圖變,則三四左右,互居是也。「綜」

30 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原序》,頁 373。 31 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上,頁 377。

(15)

者綜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謂。考之圖變,則一二上下,低昂是也。 既參以變,又伍以變,錯而互之,綜而交之,而天地之文成,天 下之象定,然則《河圖》、《洛書》,其肇天下之至變者與。32 「參」即參於兩者之間,引《禮記・曲禮》說明其義,二人之對坐,必 有空隙,又如二人之對立,中間亦當有空隙,必依禮儀而不可前往參列 其間。天陽之數,即生數一、二、三、四,參於地陰之數,即參於成數 六、七、八、九之間。「伍」即以五位為伍,如《尉繚子・伍制令》所 謂「什伍相結,上下相關」,33什伍彼此聯繫,以立連坐之關係,「什 伍」成為一種常態的編制概念。以「伍」於《易》,範定四方五行之數, 將生數配於成數之上者,強調序列變化的規律性意義。張理並認為圖書 之變化與布列,也在《易傳》所言的「錯綜」下進行,也就是三與四左 右交互的錯置之狀,一與二一低一高的上下綜列情形。原來的地合之數 六、七、八、九定位未動,所動者為一、二、三、四的天合之數。參伍 之位,強調陰陽的變化之性,而錯綜亦言陰陽交互運動之變化,《河圖》 與《洛書》正展現出《易傳》所言的變化概念,萬物之生化,萬象之形 成,皆由此而牢籠。

(二)《河圖》之結構意涵

生成數形成《河圖》者,已如前述所言,藉由再交分列生成數,經 重合而成《河圖》之象,張理特別名為「龍圖天地生成之數」的圖式, 取陳摶用名,惟陳氏所言「龍圖」為九數者(即張理主張的《洛書》), 而張理此圖即朱熹以來所說的《河圖》,其圖式與說明如下:

32 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上,頁 380-381。 33 見周・尉繚,《尉繚子・伍制令》(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頁 43。

(16)

此即前圖一、二、三、四天之象也,動而 右旋;六、七、八、九地之形也,靜而正 位。是故一轉居北而與六合,二轉居南而 與七合,三轉居東而與八合,四轉居西而 與九合,五十居中而為天地運行之樞紐。 《大傳》言錯綜其數者,蓋指此而言。錯 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三四往來是也。綜者綜而挈之,一低一 昂,一二上下是也。分作二層看之,則天動地靜,上下之義昭然 矣。34 六、七、八、九為地之形,布列於四正之方,靜迎天動之數,則一、二、 三、四為動行之天象,以右旋行其布居之位,則一本處上位南方而轉居 北方與六合,二本處上位北方而轉居南方與七合,三本處上位西方而轉 居東方與八合,四本處上位東方而轉居西方與九合,五與十處中之位, 為天地運行變化的主要樞紐。張理特別強調《河圖》的變化與布列,正 合《易傳》「錯綜其數」之精蘊,其義已如前面所述,本於天動地靜、 上動下靜的原則。 「天之一陰一陽,交而成╳,地之一柔一剛,交而成┿,╳┿重而 成爻,變動之謂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天地之相交,得 五與十數,此五與十相重而成爻,因此「爻」反映出天地的變動之性, 含有陰陽與柔剛之質,一切的動行變化,以爻擬其性,立其義,故爻以 變動作為其主體的本質。爻賦予之動靜性質,有等差之別,即「爻之動 靜,有初、二、三、四、五、上之等,七、八、九、六之差」。35爻有 六位之別,傳達不同的動靜狀態,也反映出不同的位階屬性,即初、三、 五為陽,二、四、上為陰,由初而上,也立庶民至宗廟之不同階級概念, 乃至三多凶、四多懼、二多譽、五多功之性。爻的七、八、九、六之差, 即陰陽壯究之別,也就是太陰、少陽、少陰、太陽之異。

34 圖式與引文,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上,頁 378。 35 諸括弧引文,同前註,頁 382。

(17)

《河圖》的天地十數之布列,正是陰陽與五行組合的變化與運動結 構,張理制列「╳氣之圖」,正可說明其結構之內容,此圖式如下:36 五行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張理認為 其動行之序為木、火、土、金、水,在陰陽的屬性上, 木、火為陽,金、水為陰,土居中央為「亦陰亦陽」。 五行的生成之序為水、火、木、金、土,水、木為陽, 火、金為陰,土性共陰陽之質。天以一生水,而地以 六成之,則《河圖》一六居北而為水;地以二生火,而天以七成之,則 《河圖》二七居南而為火;天以三生木,而地以八成之,則三八居東 而為木;地以四生金,而天以九成之,故四九居西而為金;天以五生 土,而地以十成之,則五十居中而為土。中土之位,「交貫四氣而作其 樞紐」,37為陰陽五行布列系統的核心。 五行布施天地,故「五行之象見乎天,五行之質具乎地」,五行所 生成的天地之形質,同《河圖》之列位,五方各隨其變而局於一偏,張 理指出「東方生地,日之所出,故習見其生,而老氏有長生之說。西方 收地,日之所入,故習見其死,而佛氏有寂滅之說。南方明盛,陽之伸, 而神靈著焉。北方幽翳,陰之屈,而鬼怪見焉」。四方有長生、寂滅、 神靈顯著、鬼怪習見之性,而其中者,五數與十數為用,洽通四方,不 偏一隅,恆定陰陽五行之變,若聖人稟天地之性以成其德,故張理認為 「聖人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嚮明而治,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 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天下之至神也」;聖人居天下之中,為四海所 本,若寂寥無為,而能通天下之至神,猶周敦頤所言,「聖人定之以中 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38聖人處人極之位,以靜為主,即五行居 中之位,亦《河圖》處中之數,聖人以其陰陽五行運化之「中」之最靈 秀者,為中正仁義的自然天道落實於人倫的理想映現。

36 圖式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外篇》,卷上,頁 410。 37 同前註,頁 410-411。 38 諸括弧引文,見同前註,頁 411。

(18)

在《河圖》的數列結構中,張理不斷強調中數的重要,尤其五數居 中,更有其特殊之地位。張理指出,「天地之數中乎╳,圖書之象著乎 ╳,皇極之位建乎╳。╳者中也,中也者,四方之交會也」。39強調居 中之位的重要性,固為傳統儒家中道思想之優位性意義之彰顯,亦為五 行思想的核心與交會之處;此居中之位即「五」,不論是天地之數、《河 圖》或《洛書》,乃至《洪範九疇》的皇極之位,皆以五為中。以「五」 為中,最重要的是聯繫著五行的概念,也就是陰陽變化與五行的組成, 具體而典型的表現在《河圖》之中。宇宙的陰陽運化之有序,若《河圖》 之布列,體現於人與自然之道的聯繫,此「中」的理想道德內涵,成為 人倫的價值與實踐之期待;張理於此,呈現出一種儒道相摻而重於儒家 道德理想的本色。

(三)《洛書》之數列結構

有關《洛書》的圖式結構,張理制說「《洛書》縱橫十五之象」 的圖式,即朱熹所言之《洛書》外,並認為此圖即漢儒引《尚書・洪 範》所言之《洛書》圖式,40並以陳摶稱作《龍圖》,「而啟圖九書十 之辨」,41當為傳寫之誤;也就是認同朱熹「河十洛九」之說法,否定 過去南宋朱震以來載錄「河九洛十」的主張。《洛書》構立九數,依循 傳統的說法,以「禹治洪水,錫《洛書》,法而陳之九疇是也」,42《洪 範》之作成,乃禹本諸《洛書》而得其實義,故《洪範》記載上天賜與 禹以洛出書為《洪範九疇》,見神龜負文而出,其背有九數,禹以其常 道成九類以敘其次,為聖王治世之道;十五合數之《洛書》,正合《洪 範》之意。

39 元•張理,《易象圖說•外篇》,卷上,頁 410。 40 有關之論述,同前註。 41 同前註。 42 同前註,頁 380。

(19)

除了確立縱橫十五之象的傳統《洛書》圖式外,張理並以天地已合 之位的數值變化進行聯結,形成《洛書》天地交午之數的圖式,又以《洛 書》九宮布列出九州的圖式。 1.天地交午之《洛書》結構 透過天地已合之位的天地之數之數值變化,進一步聯結出《洛書》 天地交午之數的圖式結構,其圖式如下: 本著天動地靜的變化方式,六、七、八、九 已合之地數靜而不動,而一、二、三、四等四數 進行變動,即前述天地已合之位的三交之實況, 張理稱之為「交午之象」。並且認為揚雄所謂「一 與六共宗,二與七為朋,三與八為友,四與九同 道,╳與╳」,指的正是此圖。此一圖式,與前 述「龍圖天地生成之數」的圖式或《河圖》相近,也就是一與六、二與 七、三與八、四與九等兩兩數值,都處在相近的區域,但《河圖》天地 之數的分列,有內外之別,而此圖則八數分列周環,天地已合之天數(即 一、二、三、四)處四隅之位。同時以八卦進行布列,故其引朱子之說, 認為「析六、七、八、九之合,以為乾、坤、坎、離,而居四正之位; 依一、二、三、四之次,以為艮、兌、震、巽,而補四隅之空者」。此 八卦布列合先天八卦之位,乾天坤地,天地分列,其它六卦亦分午而立。 這樣的布局,其中間五數與十數重合,所以僅見其合數為「九」,即上 圖中間「五陽四陰」之部份。此一圖式,黑白子的陰陽數值,形成僅得 四十九者,即「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衍數之用,而其四方 之七、八、九、六,即同於「蓍策分掛,揲歸四象」者。43 2.《洛書》九宮布列九州 《洛書》九宮數列之運行,本於天左旋、地右轉之自然規律,九數 布列而動,畫分九州,張理於此而制列「九宮之圖」,如下所見:

43 圖式與括弧相關引文,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上,頁 379。

(20)

圖式中,一、三、九、七為天數,天數為 陽為奇,其象為圓,也就是天以圓為象。天地 之數的運化,《易》道所謂「參天兩地」,故 周圓之天數,「參於三,其數左旋」,始於「一」 之居正北之位,「一如三」,則「三」次於正 東之位;「三三如九」,則「九」次於正南之 位;「三九二十七」,則「七」次於正西之位; 「三七二十一」,則再復歸於「一」。 二、四、八、六為地數,地數為陰為偶,其象為方,即地以方為象。 地數以方,「兩於二,其數右轉」,起於西南二位,「二二如四」,則 「四」次於東南之位;「二四如八」,則「八」次於東北之位;「二八 十六」,則「六」次於西北之位;「二六十二」,則復歸於「二」。 天陽由一、而三、而九、而七,並歸於一之左旋變化,地陰由二、 而四、而八、而六,並歸於二之右轉變化,「此陰陽左右運行自然之妙」。 九宮以「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以九宮之位擬為九州,其 正北為冀州,正東為青州,正南為揚州,正西為梁州,正中為豫州,東 北為兗州,東南為徐州,西南為荊州,西北為雍州。歷來包括「運氣、 太乙、陰陽、醫家者流,雖純駁不同,要皆不出乎此九宮之數」,也就 是《洛書》九宮之數,本陰陽之變,為「造化自然之本原」,44故可彌 綸天地之道,眾家知識體系或可一體適用。

四、太極生次之圖式系統

「易」之為名,為「天、地、人三才之道」,即「道」即「太極」, 從宇宙生成的觀點言,即天地陰陽之變化,張理指出聖人觀察天地自然 之衍化,仰觀天象之玄妙,「故畫一『─』而擬之於天」,俯察地勢之

44 圖式與諸引文之論述,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外篇》,卷上,頁 412。

(21)

柔順,「故畫一『--』而擬之於地」,天地兩儀由是而立。兩儀進而為 四象,則「天有陰陽,地有柔剛,故奇偶各生奇偶,而四象備」,天地 分出陰陽柔剛為四象,再進一步分化為八卦,即「天有四時,地有四隅, 故四象各生奇偶而八卦彰」;45天立春、夏、秋、冬四時之變,地立東、 西、南、北四隅之方,八卦以象顯,自然之道彰著。此由太極而衍化八 卦的生次系統,本於《易傳》之說;《易傳》確立了太極→兩儀→四象 →八卦的生成衍化次序,也就是由氣判陰陽所建立的宇宙生化體系, 張理根據傳統易學的生化認識,透過圖式結構的呈現方式,釋說其生化 之義。

(一)太極立一以化成萬物

太極的本質,兩漢以來以混沌未分之氣、以「一」確立其物質化存 在,成為主流的觀點,至宋明時期受理學的影響,程朱從本體的概念, 確立太極為一「理」,打破以漢儒為代表的傳統氣論主張。 以太極為氣之始、為「一」的數值觀,《易傳》太極生次之說,本 為數值推論的概念,「兩儀」之前,以太極之「一」立現,且《繫辭下 傳》也肯定「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漢儒以之為形氣之始,或為乾 元資始之氣,為一種氣化存有的物質化概念之普遍性認識。46程朱以太 極為理的說法,視「理」為存在的實體,這種實體的存在,不純粹為物 質實體的存在觀念;將「氣」作為「理」的作用或物質表現,則「理」

45 相關引文與論述,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外篇》,卷上,頁 407。 46 以太極為一,為氣化物質化存有的概念,為漢儒無所爭辯的普遍認識,如 漢・揚雄仿《易》,《太玄》強調「生神莫先乎一」,「戴神墨體一,形 也」,以一為體為始,為具體的物質化理解。又如董仲舒《春秋繁露》認 為「屬萬物于一而繫之元也」,以「一」以「元」為「隨天地終始」,「為 萬物之本」的氣化觀。又如《漢書・律曆志》引劉歆之說,指出「太極元 氣,函三為一」,以一為元,為氣之始,至大至正,至先至廣,為宇宙萬 物之本。又如《周易集解》引虞翻之說,肯定「一謂乾元。萬物之動,各 資天。一陽氣以生,故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又如《易緯乾鑿度》指 出「易變而為一」,「易始于一」。鄭玄亦云「一主北方,氣漸生之始」; 「炁變而為一,故氣從下生也」。皆強調太極為一為氣的物質存有概念。

(22)

作為宇宙的最高主宰者,轉諸於個別事物時,事物的規律就是理,是一 種絕對觀念的表現,它雖散於萬物之中,通過事物表現出他的主體,但 歸根究柢仍是先於事物而存在,在事物之上支配與主宰著事物。這樣的 主張,定位在體用的觀點上,則理是體,氣是用,且理在先,而氣在後。 張理之思想,深受宋代學術的影響,特別是周敦頤與朱子學說的融攝。 張理肯定太極為「一」,並為萬化之開端,一切皆由此「太極」此 「一」為始。以圖式結構呈現,太極立為一圈之圓圖,他說明云: 《傳》曰:《易》有太極。朱子曰:《易》者,陰陽之變;太極 者,其理也。謂之太極者,至極之義,兼有標準之名,實造化之 樞紐,品彙之根柢也。本無形體聲臭之可指, 至宋濂溪先生始畫一圈,而今圖因之。《說文》 曰:惟初太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 物。一者,數之始也。47 引朱子之說,太極為陰陽變化之理,不否定太極具有「理」之意涵,也 就是除了生成上具氣化的物質化的存在外,也含有規律性的義理之律 則,作為含括萬有之道。同時,以太極為「至極之義」,為第一性存在 或最高的主宰,「兼有標準之名」,視為一切的依據,萬法皆歸於此, 因此是「實造化之樞紐,品彚之根柢」。 至於太極的形象或樣態如何,張理認為「本無形體聲臭之可指」, 即無形象與樣態,故周敦頤始畫太極為一圈,正代表此無形之狀。張理 特別引《說文》之言進行釋說,以太極為「道」,並立於「一」,成為 萬化之始。太極為「道」,正是「易」道之質,此道「迎之莫探其始, 循之莫測其終,其小無內,其大無垠」;道未得其始,即陰陽運化之無 始,未測其終極,即其運動循環之無窮,貫通玄微而小之無內,包納天 地而大之無垠,以茲化育萬有,成為一切的根準,故「天得之,揭日月

47 圖式與引文,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外篇》,卷上,頁 409。

(23)

而常運;地得之,載河嶽而不傾」。48存有以實為顯,故太極以「一」 為稱,作為一切存在之開端,它造分天地,分判陰陽,化成柔剛,萬物 因之以生。 此「一」作為數值的概念,即數字之始,代表陰陽氣化的開端,並 以天地之數代稱陰陽,「一」即天地之數的起始。從宇宙之生成,從存 有衍化的概念言,以太極為「一」,作為氣化的實有之物質化認識,也 正是漢儒的普遍化理解,但滲之以「理」的本體意涵,則為程朱理學思 想的融攝與再現。然而在整個生化體系的圖式建構之認識上,張理主體 上仍傾向氣化存有的範疇,以便於其圖式推布與論述。

(二)太極生兩儀的運化圖象

氣由太極之混合未分,進一步分判為兩儀,即陰陽之氣,也代表天 地空間之定象,所以,太極生兩儀之象,即「天地設位」之實。張理列 此變化階段的圖式結構,並進行說明: 太極判而氣之輕清者上浮為天,氣之重濁者下凝 為地。聖人仰觀俯察,受《河圖》則而畫卦,則 天○以畫⎯,則地••以畫--,名⎯曰奇為陽,名 --曰偶為陰,此上奇下偶者,天地之定位,中╳ 者,天地氣交,四象八卦,萬物化生之本。《樂記》所謂一動一 靜者,天地之間也。周子曰: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 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49 太極氣化分判,則天地陰陽之氣決然分立,如《易緯乾鑿度》所言「清 輕上為天,濁重下為地」的氣動之性,聖人仰觀俯察天地自然之變,據 《河圖》、立陰陽而畫卦,以天一地二為陰陽之始,故天○之陽以畫陽 爻為⎯,地••之陰以畫陰爻為─,上天下地以定自然之位,而其中之

48 二括弧引文,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外篇》,卷上,頁 407。 49 圖式與說明,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中,頁 383。

(24)

╳者,為天地陰陽氣化交感之狀,四象八卦,乃至萬物之化生,皆由陰 陽交互作用而形成。 誠如明代章潢(1527-1608年)《圖書編》提到,「乾坤列而兩儀 之位定,陰陽交而五行之氣固,于是剛柔相摩,八卦相盪,而盈天地間 皆易也」。50宇宙自然的一切存在,都是陰陽作用的結果,而聖人作《易》 本此自然之性,故八卦即陰陽摩盪所反映的八種自然物象的表徵。對於 陰陽的質性,張理特別舉《樂記》之說,強調天地自然皆是陰陽交感而 展現的一動一靜之初始實狀,而具體的動靜變化,則如周敦頤《太極圖 說》所言者,太極衍化為陰陽,陰陽的運動為「動而生陽,動極而靜, 靜而生陰,靜極復動」的狀態,陽動與陰靜為陰陽之氣的自然流行狀態。 陰陽動靜互根,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亦即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彼此 互相生成,則陰陽動靜運化,彼此共生並存。陰陽的互根變化,陽動而 使陽中有陰,陰靜而使陰中有陽,陽動與陰靜彼此可以相互轉化,陰陽 的變化保持永恆的能動性。

(三)兩儀生四象的變化結構

兩儀生成之後,進一步推衍生化,由陽儀與陰儀各生奇偶,則「乾坤 成列」以布成四象。張理作「兩儀生四象之象」圖式,並作詳細之論釋: 朱子曰:陽儀生奇為太陽,生偶為少陰;陰儀生奇為少陽,生偶 為太陰。……今圖陽儀下生一奇一偶為陰陽,陰儀上生一奇一偶 為剛柔,四象圜轉,循環不窮。剛交於陰,陰交 於剛,陽交於柔,柔交於陽,上下左右相交而萬 物生焉。周子曰: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氣順布,四時行焉。《傳》曰:立天之道曰陰 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此之謂也。51

50 見明・章潢,《圖書編》,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 968,卷 4,頁 120。 51 圖式與引文,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中,頁 383。

(25)

兩儀生四象,四象之布列,由上陽天象下生陰陽,下陰地形上生剛柔, 以合《易傳》立天地之道的陰陽柔剛之質的思想,此即朱熹所言之太陽、 少陰、少陽與太陰的四象。四象循環變化,陰陽剛柔彼此相交,萬物因 此生生不息。陰陽變化而生成水、火、木、金、土等五氣,五氣列歸其 位,四時則健行有序,此正是周敦頤《太極圖說》的五行列生之概念。 此一圖式結構的建立,與朱熹所傳不同,朱熹所論為由下而上的四象生 成結構,非陰陽對立的天地分判方式,也無五行的結合運用。 四象對應五行之具體內涵,張理指出陰儀上生一陽的陰中之陽,以 少陽為名,其屬性為「於時為春,春,蠢也,物蠢生乃能運動,故中規 在天為風,在地為木,上為歳星。在德為元,元者善之長也。在體為筋, 在藏為肝,通於目。在志為怒,其聲呼,其色蒼,其味酸,其音角,其 畜雞,其穀麥,其數三」。52少陽之位,即生數天三生木之位,「東方 陽氣生物」之時,為春時物動,有其特有之屬象與陽德,特別強調其象 德為「元」。 陽儀下生一陽的陽中之陽,以太陽為名,「於時為夏,夏,假也, 物假大乃宣平,故中衡在天為熱,在地為火,上為熒惑星。在德為亨, 亨者嘉之會也。在體為脉,在藏為心,通於舌。在志為喜,其聲笑,其 色赤,其味苦,其音徵,其畜羊,其穀黍,其數七」。53太陽之位,即 成數天七生火之位,「南方陽氣養物」之時,此夏時物宣茂盛,有熱、 火、脉、心諸象,強調其象德為「亨」。 陽儀下生一陰的陽中之陰,以少陰為名,「於時為秋,秋, 也, 物揫歛乃能成熟,故中矩在天為燥,在地為金,上為太白星。在德為利, 利者義之和也。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通於鼻。在志為憂,其聲哭, 其色白,其味辛,其音商,其畜馬,其穀稻,其數四」。54少陰之位,

52 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中,頁 384。 53 同前註。 54 同前註。

(26)

即生數地四生金之位,「西方陰氣歛物」之時,為秋時物歛收成,有燥、 皮毛、肺等象,強調其象德為「利」。 陰儀上生一陰的陰中之陰,以太陰為名,「於時為冬,冬,終也, 物終藏乃可稱,故中權在天為寒,在地為水,上為辰星。在德為貞,貞 者事之幹也。在體為骨,在藏為腎,通於耳,在志為恐,其聲呻,其色 黑,其味鹹,其音羽,其畜彘,其穀豆,其數六」。55太陰之位,即成 數地六生水之位,「北方陰氣藏物」之時,冬時物終天寒,有水、辰星、 骨、腎諸象,特別強調其象德為「貞」。 四象之中,處中土之位,掌握陰陽變化之中,為「四方之内,經緯 交通,乃能端直,故中繩。於時為四季,在天為濕,在地為土,上為鎮 星。在德為誠,在體為肉,在藏為脾,通於口,在志為思,其聲歌,其 色黃,其味甘,其音宫,其畜牛,其穀稷,其數五」。中土通四方,類 比諸土象。陰陽處中的生數天五生土之位,以「誠」為德,正如周敦頤 所言「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的誠性本質。56 陰陽變化所共構的四象與五行概念,象徵宇宙自然的時序與物象之 布列,遠及諸物,近及諸身。同時四象、五行與元、亨、利、貞與誠德 進行聯結,代表宇宙運化規律、自然之道的展現,也是儒家思想的昭示, 證成元、亨、利、貞作為孔門易學可立諸四方的德義,也突出《中庸》 所強調的保合太和、致中和之誠道價值,作為天地位、萬物育的自然天 道之必然開顯。

(四)四象生八卦的自然象列與人道自性

太陽、太陰、少陽、少陰等四象推衍八卦,張理以〈繫辭傳〉所云 伏羲「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 遠取諸物」之說,觀察天地自然之物象與變化,而作成八卦,「以通神

55 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中,頁 384。 56 括弧諸引文,同前註。

(27)

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藉由八卦之推定,以確立一切的吉凶休咎。 至於八卦如何從天地兩儀,衍為四象,定為八卦,張理列「四象生八卦」 圖式,如下所示:57 兩儀生四象,四象即天之陰陽與地之剛柔,其 天之「陽下交於柔,地之「柔上交於陽」,生成乾、 坤、艮、兌四卦;乾坤即《易傳》所言的「天地定 位」,而艮兌即「山澤通氣」。地之「剛上交於陰」, 而天之「陰下交於剛」,生成震、巽、坎、離四卦; 震巽即「雷風相薄」,坎離即「水火不相射」。天 秉陽氣則垂日星,故上天之位列離日兌星;此天之四卦為自上而下生 者。地秉陰氣則布山川,故下地之位列艮山坎川;此地之卦象為自下而 上生者。八卦的相錯變化,產生先後天八卦之結構,張理明白指出,先 天八卦的形成,「上者交左,下者交右,則乾南坤北,離東坎西,而先 天八卦圓圖之象著矣」。後天八卦的形成,「震艮互觀,反震為艮,反 艮為震,則乾、坤、艮、巽居隅,坎、離、震、兌居中,而後天八卦方 圖之象著矣」。58因此,八卦之形成,根源於天地之造化,上下交互推 衍而布列形成,先後天的結構,繼之而後成。 四象八卦分列確立,則氣化四象八卦以成形,自然之萬理亦隨之相 類。人當天地之中,從天地自然之氣,人之形亦從八卦之位,此即張理 所謂「人受天地陰陽五行之氣以成形,大抵一身同乎天地」,59「得是 氣而為是形」,形因氣而立,人形亦以氣生,人之體形,亦同氣化之位, 故作「四象八卦六位之圖」(如下圖所示),60以明人形與四象八卦相 類。闡明人秉氣類形之義,故「頭圓居上得之乾,腹虛有容得之坤,股 肱動作得之震巽,離目主視,坎取善聽,兌口能言,艮鼻處嘿」。61乾

57 圖式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中,頁 385。 58 括弧相關引文,同前註。 59 見同前註,頁 416。 60 括弧引文與圖式,同前註,頁 414。 61 諸括弧引文,同前註,頁 415。

(28)

剛為天為首,故合頭圓之象;坤柔為地之容載,故 合廣腹之象;震巽皆動,巽為入而合股象,震為動 而合肱象;以目、口皆陽,得天之氣為兌、離,陽 主動則其性為動;耳、鼻屬陰,得地之氣為坎、艮, 陰主靜則其性為靜。 人之身形合四象八卦之氣,人之臟腑與脈行, 亦合此自然運成之氣列,故張理亦制說「四象八卦 六體之圖」(如下圖所示),62此一圖式說明「背腸 腹陰,頭圓象奇,竅陰象偶,身半以上同乎天,身 半以下同乎地」,分身形之上同天之性,身形之下 同地之質,而督脈與衝脈亦本諸陰陽,以督脈為陽 脈,衝脈為陰脈。督脈「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裏, 上至風府,入屬於腦」;其八卦象位,即從巽卦之 中爻,至乾卦之上爻,以象從尻骶至頭頂,此即督脈運行之位。衝脈「起 於氣衝,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胷中而散」,下行而至少腹;其八 卦象位,即從震卦之中爻,至坤卦之下爻,此即衝脈之行道。引《黃帝 內經》之說,以陽為背,陽中之陽為心,離為心火,故心列離位;陽中 之陰為肺,兌為肺金,故肺列兌位。心、肺居上高位,故為離、兌之象。 以陰為腹,陰中之陰為腎,坎為腎水,故腎列坎位;陰中之陽為肝,艮 為肝木,故肝列艮位。腎、肝居下低位,故為坎、艮之象。另外,脾居 中位,為陰中之至陰,與心、肺、腎、肝相輸應。四象八卦象人之臟腑 脈行,乃人為天地所生,本三才之中,故「人能順五氣以攝生,和五味 以養身,明五性以全德,循五常以行道,則能參贊而成位育之功」。63 天地之陰陽柔剛的氣化流行,產生四象八卦,而人本天地氣形所 顯,體天地之性,而立諸於人,故天地同人,天地之道同於人道,則四 象八卦成於天地之中,人之形諸於內亦合四象八卦,張理肯定此理,肯

62 圖式元•張理,《易象圖說•外篇》,卷中,頁 416。 63 相關引文與論述,見同前註,頁 416-417。

(29)

定人與天地同道,所以認為「人也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 五行之秀氣也」。64由人可見天地之理,以一己之身可觀天地之義。四 象八卦布列天地之中,天地之中的萬事萬理,亦可與四象八卦相合,人 體是如此,人倫綱紀亦同,律呂音聲亦可相合,甚至聖人體察天地之道, 合人極之質,其六經聖道,亦可與四象八卦相合。65四象八卦化成萬有, 布成萬理,一切莫不以此而生,以此而成。

五、先後天圖式的對待流行與合德之性

張理以天地之數推衍萬化,天地分立陰陽、柔剛,合五行、成八卦, 進而布列《河圖》與《洛書》,並在交變中確立先後天的八卦圖式,作 為宇宙生成變化的自然圖式。

(一)先天八卦之對待

已如前述,先天八卦的布列,本於前已論述之四象生八卦的八卦成 列之結構,進一步的運動推衍而產生,衍變後而形成的先天八卦圖式如 下:66 四象生八卦之後,「陽儀上者交於左,陰儀 下者交於右」,即陽儀四卦向左布列,由上而下 依次為乾、兌、離、震,而陰儀四卦向右布列, 由下而上依次為坤、艮、坎、巽。此正是邵雍所 說的「坤北乾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 西南艮西北」的八卦列位。圖示中央「○」為太

64 元•張理,《易象圖說•外篇》,卷中,頁 417。 65 參見張理「四象八卦六脈之圖」、「四象八卦六經之圖」、「四象八卦六 律之圖」、「四象八卦六典之圖」,以及「四象八卦六師之圖」之說,在 此不作詳述。同前註,頁417-423。 66 圖式見同前註,頁 386。

(30)

極,太極左右列位之「-」與「--」為兩儀。張理強調,「陰陽列左右 之門,由動靜四時八方推之,而達于外所謂放之則彌六合,一本而萬 殊」;67陰陽動靜推立四象與八卦,也就是確立四時與八方的時空圖式, 一切的存在皆在此宇宙圖式下開展。人人物物的存在,回推八卦、四象, 乃至兩儀,終歸於太極,本於太極之「一」,以創生萬有萬象。 由先天圖式推定萬有的生成,張理特別引理學家的觀點,他說「稽 之生成圖,則見天地、四象、八卦、萬物皆備於我」,即程頤所云「天 然自有之中」。此圖「由一而二,由二而四,由四而八,推而至于百、 千、萬、億之無窮。先儒所謂心為太極,具衆理而應萬事」。萬事萬理 具足於我,具足於吾心,吾心窮萬理,故心即太極。先天圖式即推衍萬 有的宇宙圖式,並以此聯結宇宙萬象在窮理盡性之道,故「學者於此虛 心以玩之,反身而體之,實見是理,實得是道,默而成之,則道德性命 之蘊,禮樂刑政之原,舉不越乎此矣」。68以此先天八卦之對待,可見 自然運化之理,可得萬化之道,人倫規範、刑法政典、心性德命,皆植 顯於其中,通天人之道而粲然可明。

(二)後天八卦之流行

後天八卦之流行,同樣從太極、從天地之氣生化而來,本於四象生 八卦的八卦成列結構,推衍變化而形成,其圖式如下所示:69 四象生八卦的圖式,「中四卦反觀之,則 為震、兌、坎、離,旁四卦正觀之,則為乾、 坤、艮、巽」,則坎、離、震、兌居於四方之 正,乾、坤、艮、巽居於四隅之偏,同於《河 圖》配卦之列位。張理稽考《河圖》,「一六 居北為水而坎當之,坎者水也;二七居南為火

67 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中,頁 386。 68 括弧相關引文,見同前註。 69 圖式同前註,頁 387。

(31)

而離當之,離者火也;三八居東為木而震當之,震為雷,動於春也;四 九居西為金而兌當之,兌為澤, 於秋也。乾為寒為冰,位於西北,附 兌而為金;巽為揚為風,位於東南,附震而為木;五十居中為土,而坤 地艮山分隸之。坤,陰也,故稽類而退居西南;艮,陽也,亦稽類而奠 居東北,此後天八卦方位之所由定也」。70後天八卦之流行,由四象生 八卦所推變,其八卦布列,周環《洛書》九宮,並考索《河圖》四方卦 位,則與《河圖》相繫,八方與屬象之性,同於四正四隅卦位之各居其 所。其四方之正:坎水居北為一六之數,離火居南為二七之數,震雷 屬木居東為三八之數,兌澤屬金居西為四九之數,冬、夏、春、秋各安 其位。 釋說後天八卦之列位,特別聯結《易傳》之說,並掌握八卦用象與 五行屬性進行論述。陰陽變化所反映出的後天八卦之布列,正展現「協 之天時,騐之地利,稽之人事,而四氣運行之序」,八卦之性也由是而 立,則如其參之〈說卦〉進一步申說,認為艮卦為「萬物之所成終而所 成始」者,居東北而具終始之位。接著,震卦為東方日出之位,以其「物 不可以無主,故帝出乎震」。震具長子之身份,則「主器者莫若長子, 長子用事」,以合宗法之制。長子配長女,故接著為巽卦,則巽卦「有 宗子世婦之象」。儒家之聖道,「家齊而後國治,由家以及國」,故接 著為西方之離卦,離日為「明」,則「聖人南面而聽天下」,有「大明 中天之象」。離明而後昏,「日中則昃」,故接著為西南坤卦。坤以順 為德,則「致役乎坤」,為「休工之義」,故接著為西方兌卦,乃「日 之所入」,是兌卦「嚮晦入宴息」,有「說言」之象。又接著為乾陽之 卦,乾陽處西北陰方,則「陰陽相薄」,故稱「戰乎乾」。又接著為正 北坎水之卦,處「夜半之時,幽陰之象」,故稱「勞乎坎」。坎勞而有 功,「勞然後有成」,故稱「成言乎艮」,71如此循環又以艮卦為終。

70 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中,頁 387。 71 相關引文與論述,見同前註。

(32)

後天八卦之流行,與《洛書》九宮相繫,始於東北艮卦,而入於震、 入於巽、入於離、入於坤、入於兌、入於乾、入於坎,又終於艮,張理 以此布列,並證成《易傳》之說,認為後天八卦歸本於《易傳》之意, 合於《易傳》之本旨;既肯定「後天」之存在,必也認同「先天」亦有 所本,同本於孔門《易傳》之說。

(三)先後天八卦的合德之性

透過四象生八卦的八卦成列之圖式結構,亦可推衍出先後天八卦德 合之圖式,其圖式布列如下所示:72 本於四象生八卦的圖式,「左右四卦易位,乾、 離、坎、坤居中,頭目心腹之象;震、艮、巽、兌居 左右,手足股肱之象」。八卦布列合於人之形象,此 正述明「人者天地之合氣也」。這樣的布列,也正合 於〈雜卦〉之言,所謂「乾剛坤柔,離上坎下,兌見 巽伏,震起艮止」,與八卦合德圖式之列位同義,張 理認為〈雜卦〉之作者,稽核此圖而論定此言。此圖 式所展現的八卦結構,乾、坤、坎、離居於中間子午列位,亦即《參同 契》有得於此之陳說,所謂「乾坤者,易之門户,衆卦之父母,坎離匡 郭,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槖籥」。73乾天坤地,與離日坎月交會 其中,構成主體的時空場域,萬物的生化由此可能。天地包絡乾坤與陰 陽的概念,使此空間的認識,具有變化性的時間意義。並且,以日月的 變化,也概括了陰陽的運動規律,具體象徵宇宙的時間向度,同時也必 然聯結空間的存在。不論是天地或日月,都凸顯了時間與空間的兩重性 內涵。又,天上也同時布列兌星、震辰,天象於斯完備。

72 圖式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中,頁 388。 73 括弧引文同前註。

(33)

乾坤或陰陽,作為宇宙自然的一切生成變化之門戶,即宇宙自然的 總體面貌。天為宇宙自然創始之體,具體的就是乾之體,而乾則為天之 用,開展宇宙的自然變化。乾天表現出乾氣的生生之性與天體的空間向 度。乾與坤並用,生成六子,萬物皆由是生焉。坤地以其深厚廣大,能 夠含藏萬物,包容萬有,無所不載。地為宇宙自然生成之體,亦為坤之 體,而坤為此體之用,為地體之作用;坤地輔佐乾天而生成萬物,萬物 之生成,不能無坤地。 日月在宇宙自然的時空向度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是太 陽或太陰,除了與地球運動變化關係,圍繞著空間上的聯繫外,二者並 為時間序列上的運動推移之重要基準。空間的變動正也是時間的轉變, 時間的轉變,也帶動著空間的變異,日月正能凸顯出這樣的時空意識。 日月與寒暑,為宇宙自然的變化常態,也是宇宙自然變化的主要象徵標 的,更可以視之為變化的源頭,體現出宇宙變化的時空意涵。離日坎月, 彼此對立,卻又相互的推移,更象徵陰陽的變化,日月共構陰陽的生生 運化。以日月作為陰陽變化的另類主張,為《參同契》以來丹道一系所 不斷延續的觀點,藉離卦與坎卦,代表日月的消長運化,具體的將離日 與坎月作為宇宙生成變化的重要概念,提高離卦與坎卦在宇宙萬化中的 重要性,也就是凸顯離、坎二卦在八卦或六十四卦中的地位。

六、六十四卦變通致用之變化系統

陰陽衍化,八卦生成,進而推定六十四卦,確立六十四卦的變化系 統。張理根據〈說卦〉「天地定位」之說,推定邵雍的先天六十四卦圓 圖;74強調八卦的有序相盪,六十四卦的生成布列,得日月星辰、雷霆 風雨之象,顯之以時序之變,該本陰陽之消長,休咎徵而吉凶生,則「天

74 圖式與相關論述,參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中,頁 388。

(34)

地萬物之理,盡在其中」。75 又本〈說卦〉八卦次第之說, 重為「六十四卦因重之圖」, 亦即邵雍的先天六十四卦之 方圖;76特別強調從「中」之 主 張 , 一 切 的 變 化 皆 從 於 中,如人之心於中,以中為 心 , 故 萬 化 生 成 皆 從 心 而 生。77除了二圖本於邵雍原圖 之說外,張理更制說六十四卦剛柔趨時的變通結構與六十四卦的致用結 構等圖式,展現出具有高度符號邏輯的陰陽變化之宇宙圖式,並把握與 聯繫《易傳》的思想,作為其立說的理論基礎,確立論述的可證性。

(一)六十四卦剛柔趨時的變通結構

張理列說六十四卦變通之圖,引《易傳》「剛柔者,立本者也;變 通者,趨時者也」諸說,特別強調變化之義。其圖式如下所示:78 此一圖式正發明後天六十四卦陰陽剛柔的變通之義。他說「剛柔 者,變通之本體;變通者,剛柔之時用」,以剛柔為本體,變通為時用, 一切的變化與存在的可能,皆為剛柔之變通。此剛柔進一步而言,便是 陰陽、便是乾坤;乾性剛健,坤性柔順,二者分別列位上下,象徵天地, 為「不易之定體」,合於《易傳》所謂「剛柔者,立本者也」之義。79 剛柔既以變通為用,則乾坤亦以變通行其剛柔的轉化。坤卦為至柔 之極,則柔變而漸趨於剛,陽剛初升而漸進,為十一月復卦,次而為十

75 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中,頁 391。 76 圖式與相關論述,同前註,頁 392。 77 同前註,頁 394。 78 圖式見同前註,卷下,頁 395。 79 括弧引文與相關論述,同前註,頁 396。

(35)

二月臨卦、正月泰卦、二月大壯卦、三月夬卦,進於陽剛亢極的四月乾 卦,此時變之用自冬而夏。乾卦至剛而化,漸趨於陰柔之變,一陰降而 為五月姤卦,依次而為六月遯卦、七月否卦、八月觀卦、九月剥卦,退 於陰柔之極而為十月坤卦,此時變之用自夏而冬。此陰陽剛柔之變化, 即傳統所說的陰陽消息之消息卦變化,陰陽剛柔的消息,與時序相繫, 故合〈繫辭傳〉所言「變通者,趨時者也」之大義。80 乾坤合德並行,剛柔相濟,萬物得以化生有序。由乾坤確立上下陰 陽剛柔之定位,藉由剛柔升降、變通推衍而生成上述乾坤之外的十個 卦,此十個卦再推變聯繫其它五十二雜卦,張理指出: 乾坤以初爻變,而一陰一陽之卦各六,皆自復、姤而推之。二爻 變,而二陰二陽之卦各十有五,皆自臨、遯而推之。三爻變,而 三陰三陽之卦各二十,皆自泰、否而推之。四爻變,而四陰四陽 之卦各十有五,皆自大壯、觀而推之。五爻變,而五陰五陽之卦 各六,皆自夬、剥而推之。81 由坤陰一陽升為復卦,而乾陽一陰降為姤卦,即乾坤以初爻變而生復、 姤二卦,則一陰一陽之各六卦皆自此而推之;82自復推之者包括復、師、 謙、豫、比、剝等六卦;自姤卦推之者為姤、同人、履、小畜、大有、 夬等六卦。二爻變者,即坤陰二陽升為臨卦,乾陽二陰降為遯卦,則二 陰二陽之卦各有十五卦,皆從臨、遯推之;自臨推之者為臨、明夷、震、 屯、頤、升、解、坎、蹇、萃、小過、蒙、艮、晉、觀等十五卦;自遯 推之者為遯、訟、巽、鼎、大過、无妄、家人、睽、大畜、中孚、革、 兌、需、大壯等十五卦。三爻變者,即坤陰三陽升為泰卦,乾陽三陰降 為否卦,則三陰三陽之卦皆自泰、否推之,張理認為各有二十卦,實際 上是相同的二十卦;從泰卦推之,包括泰、歸妹、節、損、豐、既濟、 賁、隨、噬嗑、益、恆、井、蠱、困、未濟、渙、咸、旅、漸、否等二

80 括弧引文與相關論述,見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卷下,頁 396。 81 同前註。 82 圖式中復 卦之卦畫誤作屯 卦之卦畫,當予改正。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ater, though, people learned that Copernicus was in fact telling the

Estimated resident population by age and sex in statistical local areas, New South Wales, June 1990 (No. Canberra, Australian Capital

For 5 to be the precise limit of f(x) as x approaches 3, we must not only be able to b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x) and 5 below each of these three numbers; we must be able

[This function is named after the electrical engineer Oliver Heaviside (1850–1925) and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an electric current that is switched on at time t = 0.] Its graph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develop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sign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senior secondary level;..  gain an insight into th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