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近十五年來兩岸「明清實學思潮」研究評介(1982-1997)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近十五年來兩岸「明清實學思潮」研究評介(1982-1997)"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歷 史學報 第 26期 中華 民國八 十七年 六 月

近十 五年 來兩 岸 「明清實學恩潮 」

研 究評 介

(1982—

1997)

〦 口 「實學 」,是近年來中國大陸思想史學者所常觸及的一個名詞 ,也是相關研 究者相互討論與援引的議題 。198U年代開始 ,由於與 日本 、韓 國學者對寅學一 貫的研究議題產生了共鳴 ,並定期在中國大陸 、日本 、韓國三地召開研討會 ,受 此研究趨勢的影響 ,台灣的學者也有相繼的研究出現 。但由於中國大陸 、日本及

各 宜 苦

由於 對 「經世 思想 」的提倡 ,引發 了198U年之後 中國大陸思想史 學者有關 「守學 」研 究,並且在 中國 、台潛 、日本 、韓 國造成回字 ,而 有 了跨 國性的會議與著作 。由於 明清時期提倡賓學的風 氣特別顯著 ;學 者進而提 出 「明清安學」的觀念 ,以與 「宋明理學」作為對等的卒有名 詞 ,成為明清時代 思潮的特 色 。 「實學 」的研 究,由「明清守學 」研 究 開始

,在

討論 究竟有無 「明清安學 思潮 」的問題上 ,引發 了一 系列封 「實學 」的名稱 、起源 、內容 、演變 、衰弱的相關討論 。本文特著回顧 1982年至 1997年十五年 間台灣與 大陸兩地學者有關 「明清守學思潮 」 的相關研 究,藉以說 明 日前學界關於此討論題的研究成果及所道遇的問 題 。 關鍵歡 守學 明清貴學思潮 明清思潮 經世思想 萬榮晉

-259一

(2)

.2. 國 立 生 瀯 師 範 大 學 歷 文 學 夢艮 26期

韓國

,關

於 「實學」的內容及定義並不相同

,無

法一概而論

l。

而且有關於 「實

學 」的研究 ,也以明清時期的研究最為突出

,並

有學者提出

明清實學」的觀

,以

與 i宋明理學」作為對等的專有名詞

,成

為明清時代思潮的特色 。由於此

┬專題的著作甚夥

,且

以此為題或援用觀念的人亦不少

,然

而批評者也亦所在多

,因

此本文擬就中國大陸及台灣學者近十五年來對於 「明清實學思潮」研究的

概況作一回顧

,並

予簡單的評論 。

一 、研 究緣 起

19●

U年代前期 ,海外學者展開了中國經世思想的討論

,由

「經世 」涉及

「實學」 ,於是引起中國大陸學者回響 。

(方

祖猷

,1993)在

19“

年 、

1986年

先後召開 「明清寅學思潮史學術研討會

j,班

由台灣學者陳鼓應與大陸學者葛榮

2、

辛冠潔

3共

同主編 《明清實學思潮史》

,此

書於

1989年

出版 。關於明清寅

學思潮的討論

,由

兩次的學術研討會開始

,至

此展開熱烈的討論 。

1987年

日本

學者源了固至北京訪問

,並

由葛榮晉等人召開中 、日實學史研究座談會

,並

有了

《中日寅學史研究》論文集的編輯構想

,此

書在

19η

年出版 。

199U年,在

漢城

有中 、日 、朝

(韓

國 )三國寅學國際會議的召開 。台灣方面

,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

學哲學研究所

#備

(以

下簡稱文哲所 )在

1992年9月

舉辦 「明清實學研究的

現況及展望」討論會 ,與會者包括大陸及台灣學者

t﹉

所謂的 「明清寅學思潮」

,一

般是指由明中葉至清中葉的一股學術思潮 。關

於 「寅學思潮 」的提出

,根

據姜廣輝

4的

考證 ,最早是由張顯清 5於

1982年

出 。而 《明清實學思潮史》的編輯 ,可謂是明清實學研究的一個里程碑 。本書是

l #國

學者對守學的定義是 「實學就是根據歷史的經驗克服傳統中失去生命力的東西 。」而 日本學者的定義是 「每一時代代表進步和發展的諸門學科的代名詞 」 。關於韓 固及 日本的 守學研 究的 簡單介紹 ,可見于春松,〈求宵的理念 一 東亞賁學研究鉤格 〉 ,《中國社會 科學李刊 》,2期,1993.2,pp.l路-19U。

?

苗榮晉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 。

3

辛冠潔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 究貝 。

4

妾廣輝 ,中田社會科學院歷史研 究所副研 究貝 。

5

張頭清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貝 。

-26U一

(3)

近 十 五 早 來 兩 岸 「明 浾

9學

足 潮 」研 究 評 介 (1982-1997) .B. 以由海峽兩岸學者共 同編輯 ,全書將明清實學思潮的演變分為明代中後期 、明清 之際 、清代初 中期三個 階段 ,內容則以人物個 別研究為主 ,共囊括 四十七人在 內 。本書有導論部分 ,並在每個階段各有引言以為說明 。本書的基調主要是採取 葛榮晉與辛冠潔的理論 ,而二氏在成書之前都對明清實學的發展作了說明 ,辛冠 潔 的文章首先刊載於 1988年台灣的 《國文天地 》雜誌 ,題為 <漫說 明清寅學思 潮

>,此

文 似為 1992年刊 於 《中 日實學史研究 》中

,題

為 ㄑ明清 實學 思潮散 論

>一

文的原版 。葛榮晉於 19BS年發表 ㄑ宋明理學與近代新學之間的橋樑 一 明 清實學

>,而

《明清實學思潮史 》的導論也是由其執筆 ,其後陸續有文章 出刊 , 尤其是 1989年發表的 <明清實學簡論

>,對

「明清實學 」的概念 由來 、特徵 、 種類和歷史階段 、產生的歷史條件 、歷史地位都有詳細的描寫 ,不論對此後的跟 隨者或批評者而 言都是最主要的理論依據 。他在 《國文天地 》 199U年的四至六 期 也連 載 了一篇題 為 ㄑ 「實學 」是 什麼

?>的

文章

,這

篇文章在 1992年收 入 《中 日實學史研究 》一書

,改

題為 ㄑ中國實學導論>。19夗年 出版的 《中 日實 學史研究 》,內容分為中國編與 日本編兩部分 ;是屬於論文集 ,只在實學的概念 下 ,就作者熟悉的專題寫作 。但由此也可發現 ,實學的研究雖已開始

,但

真正研 究實學的學者並不多 。由於對於明清實學研究的陸續開展 ,相關的論著亦不斷產 生‘ 對於 葛榮 晉 所領 導 的明清 實學 研究

,從

報 導 中可知 爭議不斷 (黃德 昌:

1986:姜

廣輝

,1992)。

但就 目前 所見

,針

對葛 氏批評 最全面的是姜廣輝 先 生 。在中研院的座談會中,台灣學者張壽安

7與

林慶彰8也都作了相關的評論 。 台灣方面

,對

於 實學的研究 ,最早 開始的應是台灣大學的何佑森’d中研燒文哲 例如許 多以實學為名的書籍出版 。如張豈之,1991,《儒學 、理學 、貴學 、新學》,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工

育濟,1993,《理學 、玄學 、樣學:朱元明清思想文化 的主流》,(出版地不詳

);李

甦平等著,1995,《中國 、日本 、朝鮮安學比較》 (安 徽:出版社不詳 )等。 張毒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 林慶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 何佑森,台灣大學 中文系教授 。他開於寅學的文幸雖然發表於1991年,但根據文後所 記 ,他早已於198U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作過以 「清代實學」為越的專題演說 。

-261一

(4)

國立 且瀯 師蓮 大 學歷 文 小無 第26期 所 召開的 「明清實學研究的現況及展望 」座談會中的兩位學者 一 張壽安及詹海 雲1U一都是其 門生 。在此次座談會所發表的論文之前 ,詹海雲於 1989年曾以

<清

初 實學思潮

>為

題 發表論文 ,是台灣首次就清初 實學思潮的名稱 、興起背 景 、內容 、衰微原因及影響作完整敘述的文章 ,他的文章對於大陸的文章較少直 接的批評 。

二 、明清 「實學思潮 」的名稱問題

對 「寅學 」這個名詞 的認識 ,是由張顯清先生於 1982年提 出

,他

將 實學定 義為 :「『實學 』,即通常所說的 Γ經世致用 』之學 。為了同心學清談相對立 , 晚明和清初倡導經世致用的人們往往使用 『實學 』這一更鮮明的概念 。」 (張顯 清

,19釳

;姜廣輝

,1993)然

而 「實學 」真正的意涵為何,各家卻有不同的意 見 。 衷爾鉅ll由哲學脈絡的發展指 出 :「實學 」一詞是由朱熹 (ll3U-也

UU)首

先提 出的

,朱

子認為中庸就是理

,講

理就是實學 。明中葉之後 ,羅欽順 (1465-15η

)是

第一個提倡 實學的

,但

是他的 「實學 」是以 「理一分殊 」為基礎

,這

與朱熹之說迥然不同

,但

是一直到 了明清之際 ,「實學 」所指 已是 「經世致用 」 之學 。 (衷爾鉅

,19S9)

對明清之際的社會思潮 ,在一般的研究中有幾種稱法 :一、反映市民意識的 「早期啟蒙思潮 」的說法 ;二、地主階級改革派的 「自我批判思潮 」 (或稱 「地 主階級 自救運動思潮 」

);三

、 「反理學思潮 」 :四、 「經世致用思潮 」;五 個性解放 」和 「人文主義 」思潮 。但是葛榮晉認為這些都不能完整地概括此一社 會思潮的內容 ,而且在另一方面又 多套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概念和術語 。他認 為只 有用 「明清實學思潮 」才足以說明整個社會思潮的內容 。(葛榮晉

,1989

)關

於實學思潮提 出最明確定義 、著作最 多 、推廣最力

,但

也受到最 多質疑的 可說是 中國人民大學 的葛榮晉 也 °他在文章中指 出 ,「實學 」一詞 的提 出最早 唐海 雲,國立 交通 大學共 同科教授 。 衷 爾鉅 ,中國社會科 學院哲學研 究所研 究 員 。 苗榮晉,中國人 民大學哲 學 系教授 。 4. ——262一

(5)

近 十 五 年 來 兩 岸 「明 辨

9小

足 潮 」研 究 評 介 (1982-1997) .5. 是 由程頤

(1U33-11U9)提

出,宋明時期的程朱理學家所提的實學 ,可稱為 「理 學化實學 」:另外陸王學派也講實學 ,但所講的是 「′●學化實學 」,「只有到了 明清時期 ,實學才從理學體系中分離出來 ,成為獨立的學派和獨立的思想體系, 變成代表時代主流的強大社會思潮 。」 (葛榮晉

,19B9&199Ua)他

在明清文集 中找出 「寅體 」 、 「實踐 」 、「實行 」 、「實習 」 、 「寅功 」 、 「實心 」等等相 關的詞彙

,藉

以說明崇實黜虛的思想是明清的時代精神表現 。 (葛榮晉

,1989&

199U)然

而是否文章 中有此詞彙就能代表 「崇實黜虛 」呢

?在

方袓猷l3關於 晚 明虛實之辨的文章中提 出 ,由中國思想史的演變來看 ,「虛 」與 「實 」是互相對 立的

,但

卻不是絕對的 。例如宋明理學其實是楥 「虛 」佛入 「寅 」儒的

,但

因為 理學是為了體現儒學的入世和經世的社會本質 ,所以理學的本質應是 「實 」 。而 在葛氏稱許為實學 之倡 導者 的東林學派 ,在方氏的研究 中也指 出 ,「實 」與 「 虛 」對他們而言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 ,因此認為東林學派是崇寅黜虛 ,並不符合 實際 。 (方祖猷

,1993)在

何佑森的文章中亦主張從明清士人在虛實之辨的態 度 上

,可

以發現 :「寅學 」是 「用實者虛 ,用虛者實 」

,虛

實是相資為用的 。 (何佑森

,1991)

1992年,姜廣輝 在 中研院文哲所舉辦的 「明清實學研究的現況與展望 」座 談會中 ,首先對 「實學 」是學術泛稱還是學術專有名稱的問題提 出他的看法 。他 認為 「實學 」是與 「正學 」 、「聖學 」一樣 ,是一種褒辭 、修飾語或泛稱 ,而不 是學術專有名稱 。他認為 「實學 」的字面意義就是 「實用之學 」或 「篤實之學 」, 有時可作為 「經世致用 」或 「通經致用 」的同義語使用 。因此如果提 出 「明清寅 學 」字樣

,將

「實學 」視為專有名詞 會造成定義上的不明確 。 (姜廣輝

,1992

)姜

氏在次年發表 了另 一篇文章

,透

過二十五史全文檢索系統光碟 ,找出 「寅 學 」一詞最早 出現應是在 《舊唐書

.楊

綰傳 》中,而在二十五史中 ,與「實學 」 相關的資料往往與選舉人才有關 ,而統治者之所以支持 「實學 」,也是因為 「實 學 」標示一通經 、修德 、用世的學術取向 。這三項代表了實學的基本概念 ,由唐 代至清代在根 本上一直沒有改變 ,只是到 了清代通經與用世 的思想更為人所重 視 。因此

,更

證明了 「實學 」二字所標示的只是這樣一種學術取向 ,既不是一門 13 方祖猷,卒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

-263一

(6)

.6. 國立且 瀯 師 範 大 學歷 文 學無 第26期 學科 ,又不能代表一個學術流派或學說體系 。在此作者特別提出應謹慎使用 「實 學 」之語意 ,因為對 「實 」的理解是具有時代意義的 ,如不小心很容易落入 自己 的主觀認定造成以今論古 。 (姜廣輝 ,19兜

)這

不但是姜氏對葛榮晉關於 「實 學 」定義的一種反對 ,也是對實學思想內容的不同主張 。

林慶彰就思潮的形成問題提出他的解釋

,他

認為葛榮晉提出明清之際的相關

名詞的出現 ,可證明為有一股崇實思潮

,但

是有崇實的思潮

,並

不一定成為一門

學問 。他認為 「實學」既沒有明確的研究對象

,也

無法構成一套體系

.只

能說是

扭轉學風時的口號 ,或是一種理想 。

(林

慶彰

,19呢)

詹海雲則與前人的意見不同

,他

認為以 「實學」來稱呼清初的學風是允當的

作法 。因為以實學稱呼明末清初的學術

,不

僅可用來包括對程朱學的檢討

,也

以用來說明 「王學」的變化

;另

外也可以糾正一般人以為理學全為虛學之看法

;

實學也可指稱為不但是經國濟世的實學

,也

是足以垂範的良好的務實學風 。

(詹

海雲

,1989)但

詹氏最後的這種說法

,卻

似已落入姜廣輝所言的將 「實」字隨

己意解釋的迷陣之中 。

從以上對於明清寅學的定義的爭論上來看

,我

們可發現學者在爭論之中

.彼

此對於 「寅學」的定義並沒有全部對焦

,他

們分別指著各個不同的層面 。因此

,

我們在定義上首先必須釐清的是

:何

謂 「實學」?如果 「實學」本身確有其學術

的淵源 ,甚或是確有所指

,那

麼在使用上就必須十分謹慎

,而

不能只就在 「買」

字上打轉

,因

為在中國思想史的觀念中

,「

虛」與 「實」或 「文」與 「實」之

,是

相對而不是絕對的 。在未釐清

實學」的思想史意涵之前

,很

容易造成學

者在使用時 ,並不是十分的精確

,只

要是我們主觀認為的 「實」 ,就都稱為實

學 。例如 :文章中寫到 「因為科技是經世致用之學 ,絕對能夠說是實學的」。

(劉

君燦

,1992)以

此說明科技與實學的關係

,似

乎是很勉強的 ,對於實學思

潮的建立 ,也無法有具體的建設 Ⅱ 。在明清實學內容的討論上

,我

們將會遇到

更多這樣的問題

,此

留待第四部分再談 。

14

劉君燦 ,黎明二專教授,是 受文哲所邀請在 「明清實學研究的現況及展望」的題 日下 ,作 有關明清兩代科技發展研究的現況及展望,因而有此語 。行文中似乎對明清女學為何並不 清楚,但即可作此套用 。 ——264—

(7)

近 十 五 早 來 市 岸 「明 舜

9學

足 潮 」研 究 評 介

(1gB61997) .7.

三 ‵實學思想的起源問題

張顯清 由心學與 實學發展的角度觀察 ,在晚明思想的研究中提 出了 :「從思 想發展的邏輯看 ,心學的沒落是實學思潮興起的原因 ;實學思潮的興起是心學沒 落的歸宿 。」的看法 。 (張顯清

,1982)

黃德 昌在第二次明清實學思潮史學術討論會之後的簡介中,提出與會的學者 當中有不少是認為明清的實學思潮來 自於兩個方面 :「一是儒學 內部的 自我批判 和反思 。這批思想家在總結宋 、明亡教訓時 ,認為宋亡於理學 ,明亡於王學末流 的空疏

,他

們在一定程度上 ,批判程朱理學 ,抨擊封建名教 ,擯棄王學末流的空 談心性 ,試圖興利除弊 ,以補封建社會末世之天 ,這是地主階級改革派知識分子 的 自我批判和反思 。二是來 自儒學外部的衝擊力量 。明中葉以來 ,在封建社會內 部

,隨

著商 品經濟的發展 ,已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 ,市民階層的隊伍在不斷壯 大

,他

們為擺脫封建主義的束縛 ,除開展經濟和政治鬥爭外 ,還猛烈地批判封建 意識形態

,謳

歌市民思想 ,憧憬新社會,這是新社會思想的曙光 。」 (黃德昌 ,

19S6)1988年

辛冠潔則針對實學思潮的產生歸納 了三點結論 :一、來源於謀求 富強的思考 :二、來源於資本主義萌芽和市民階層的逐漸形成 ;三、來源於時代 的大變革 。對思潮發生的原因 ,單由外緣因素解釋 。 (辛冠潔

,1988)但

是葛 榮晉的文章 ,則對於 內緣的儒學轉化問題及外緣的社會環境問題都作了分析 ,屬 於較全面性的分析方式 。 (葛榮晉

,199U)

撇 開定義上的問題不談 ,大陸學者對於實學思想的起源問題 已有相 當的共 識 。一般而言 ,研究明清實學的學者 ,大多已能分別就學術思想的演變及政治社 會環境的變化兩方面探討實學興起的原因 ,不再只單就政治層面討論 。但是 ,一 方面也許是因研究的深度尚嫌不足 ,許多對於起源 (如心學的空虛 、反理學思想 等

)的

問題 ,似乎還停留在泛泛而論的階段 ,或是呈現後見之明的情況 。此外 , 大陸學者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 :文章之中意識形態的字眼相當多 。明清實學 思潮 由於關係到明清之際的變革 ,許多大陸學者也普遍套用 「啟蒙思想 」 、 「資 本主義萌芽 」等既有的意識型態作為解釋的工具 ,當實學的發展也套入了意識型 態的框架時

,許

多解釋顯得無法一針見血,並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因此當台灣地 區的 《國文天地 》首先刊載辛冠潔的 〈漫說明清實學思潮

>(也

就是 《明清寅學 ——265一

(8)

.8. 國立 交瀯 師友 人 學歷 文 學無 26期 思潮史 》的引言

)時

,編者特別寫上 「文中許多言語一望而知有其明顯的政治背 景 。本刊特保持它的原貌 ,藉使讀者了解政權分裂四十年後在學術上所呈現的殊 異現象 。」 (辛冠潔

,1988)

四 、明清實學思潮的內容

對於當前的研究者而言,由於明清實學思潮的發展時間相當長 ,且跨越不同 的朝代

,更

因包含了各種不同的思想內涵 ,因而在實學的內容上有相當程度的差 異 。以晚明的情況而論 :張顯清觀察晚明實學思潮 內容包括 :一、反虛務 寅 。 二 、以 「救世 」為己任 。三 、注重生產鼓勵工商 。四 、為 「私欲 」辯護 。五 一 自 然科學 的復興 。六 、考據學的出現 。(張顯清 ,19親

)而

王家儉以晚明實學學 者背景不同大分為 :一、東林派 。二 、程朱派 。三 、王學改良派 。四 、考據派 。 五 、經世派 。六 、科學派 。七 、實用派 。八 、補儒易佛派 。九 、孔教派 。十 、佛 學派

,但

他強調雖有十種派別

,但

其 目標卻是殊途同歸 。 (王家儉 .19β

9)

葛榮晉認為 :明清寅學思潮的基本特徵是 「崇實黜虛 」 。而具體表現則在 : 一 、批判精神 :也就是針砭時弊的社會批判思潮 ,分為對意識型態領域和社會領 域的批判 ,前者是指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和佛 、道思想的批判 。二 一 經世息想 : 崇實黜虛的時代精神 ,落實到經 國濟世上 ,即為銳意社會改革的經世思想 。三 、 科學精神 :崇實黜 虛的精神落 實在探索 自然上 ,即表現於科學的復興和西學東 漸 。四 、啟蒙意識 :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市民運動的開展 ,在思想文化領 域 ,必然會出現反映市民階層利益和願望的啟蒙意識 。 就明清實學內容分類 ,主要分為 :一、就明清實學的哲學基礎而言的實體實 學 ;二、就明清實學的社會政治內容而言的經世實學 :三、就明清寅學的科學內 容而言的科學實學 ;四、就明清實學的經學內容而言的考據實學 :五、就明清實 學的市民意識而言的啟蒙實學 。 (葛榮晉

,1989)

隨著 「實學 」概念與定義上所受質疑延伸而來 ,在內容的部分 ,葛榮晉的說 法再次受到挑戰 。姜廣輝認為 ,如果就葛氏對實學內容的界定來看 ,是「只注意 了橫 向考察

,而

忽視 了縱 向考察 。」 (姜廣輝 ,19呢

)他

的基本主張是認為對 某一時代學術思潮的概括 .應當要能反映此時的獨有特色 ,這一學術思潮的起點 ——266一

(9)

近 十 三 年 來 市 岸 「明 赤

9學

足 潮 」研 究 評 介

(1982-1999) .9.

可能不是該時代 ,但卻以此時為鼎盛期 。他分別在實體實學 、經世實學 、科學實 學 、考據 實學 四部分舉 了許 多歷代學者與明清時期學者相對照

,藉

以說 明 「實 學 」的思想是普遍於各個時代 ,是沒有獨特性的 。 (姜廣輝

,1992)基

本上 , 姜氏此一批評或未免失之太過 。因為葛氏並不否認中國有一經世的傳統 ,所要強 調的是 ,實學在明清時期有 「百花齊放 」的現象 ,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很特殊的 , 這也是葛氏強調宋明的實學與清代的實學實質上不同的原因 。 筆者認為 目前內容上最大的問題應在於 :葛氏將 「實學思潮 」解釋的太籠統 了 ,看起來的邏輯是 :先將明 、清兩代定義為實學思潮的時代 ,再將明清學術的 現象 ,都包含入實學 的內涵 。我們不妨仔細檢視 《明清實學思潮史》的內容 ,以 作更清楚的說明 。 《明清實學思潮史 》是 由海峽兩岸學者合作的鉅著

,全

集三卌共 1986頁, 為 了編輯此書 ,先後在 1985年於北京 ,19跖年於成都開了兩次 「明清實學思潮 史學術討論會 」 ,由於本書是由許 多人共同執筆而成,因此每個人對於內容都有 相 當 多而分歧 的意見 。(黃德 昌

,”

“ :姜廣輝

,1992)全

書 由明代羅欽順寫 起至清代魏源止 ,標題所見共有六十三入 ,如果 由這六十三人的學術史看來

,似

乎沒有一定的脈絡規則可循 ,雖然全書分為明代中後期 、明清之際 、清代初中期 三部 ,並在每部之前以 <引論

>作

為說明 。但是對於橫亙三百多年的學風轉變 , 並沒有具體的說明,也無法看出同一時期學者共同的主張 ,只是將列入的思想家 以紀傳體的方式作出描述 ,對於個人的實學理論並未作 出說明 ,林慶彰就指 出 : 「既被列為 『實學家 』:必有其 『實學理論 』,可是該書提到每一位 『實學家 」 時

,根

本未涉及這一間題 。」 (林慶彰

,1992)可

謂一針見血 。而且 由於對各 個思想家之間實學思想的關聯性並沒有清楚的交代 ,在實學的內容上並未有共同 的看法 ,因此我們很容易在閱讀完全書之後 ,還無法了解編者的用意 。 《明清實 學思潮史 》內容的缺失 ,即是一般討論 「明清實學思潮 」專論的文章 中常見的問 題 ,也就是 目前 「明清實學思潮 」理論架構的缺失 。因此是不是需要先對明清的 思潮作更清楚的研究 ,再來談論是否足以構成 「實學思潮 」,而非先構築實學思 潮的骨架 ,再填充內容呢

?我

們可以提 出幾個學者的專門研究來說明: 葛榮晉承認實學思潮在乾嘉是被樸學即考據學所取代 ,但是仍認為考據學從 某個程度上是 「實事求是 」的 「考證實學 」的觀念 。然而研究乾嘉學術的張壽安

-269一

(10)

. 1U . 國 立 且 瀯 師 範 大 麥 歷 文 學 無 26期 則認為 :要將經史考證或詁訓說經的 「實 」 ,和明末清初側糞經世實務的 「實 」, 兩個含意相差甚多的概念統括在 「實學 」潮流之下是不恰當的 。 「實事求是 」只 是治學的態度 ,而「詁訓考証 」只是治學的方法 ,其目的是在明 「經義 」求 「聖 人之道 」,因此不能簡單的就以治學態度作為納入實學的標準 ,而是應該 「析究 出乾嘉學者所明之經義與所求之聖道之實質內容 」,才可見乾嘉學術 真貌 。(張 壽安

Pl992)

「實學思潮 」究竟能不能包含人文主義思潮呢

?方

祖猷認為 由於明末思想的 虛實互見

,似

為一人文主義思潮

,所

具有的特點是以個性解放為主

,與

實學思潮 基本上是性質不同

,但

卻同時存在的 。因而不能勉強的將人文主義思潮包含入實 學思潮之內 。 (方祖猷

,19舛

) 啟蒙思想被列入實學的概念 ,姜廣輝是十分不贊同的 。他舉出四個不合理的 地方 。首先

,他

認為葛氏先舉數人具有實學思想用來說明以 「實學 」概括明清思 潮更合適 ,然後再舉明清具有啟蒙思想的人物 ,說明實學包括啟蒙意識 ,這樣的 舉証他認為是不合邏輯的 。 (此點正如上述 ,可見為實學思潮的一大問題所在) 其次

,啟

蒙思想既是反君主專制的,那葛氏所提的乾隆崇獎實學 ,則與此互斥 。 三 、明清時代主張 「實學 」的政治家 、思想家與早期啟蒙思想很難相容 。四 、明 清學者 自己所稱的 「實學 」從未將何心隱 、李贄等人的啟蒙思想歸入 ,那麼是否 可以列入 「實學 」範疇也 值得考慮 。 (姜廣輝 ,19夗

)姜

氏的後兩點似乎還是 環繞在 「實學 」的定義問題上 。本文前已述及 ,「實學 」被任意解釋的情形十分 嚴重

,在

姜氏所提的第 四點問題上 ,即是明顯的例證 。對於一 、二點的意見確是 研究實學思潮史的人值得深思的問題 ,究竟要有怎樣的共同思想內容 ,才能被稱 之為寅學 :而要有怎樣共同的實學內容 ,才能形成實學思潮 ,是必須更深入作實 際研究的 。對於實學思潮內容爭論的根本問題 ,實是研究者本身對於實學的定義 尚未作深入的思考

,而

邏輯推演亦不完善所致 。

五 、明清實學思潮的演變

明清實學延續的時代頗長

,因

而在內容上有相當程度的演變 。魏宗禹認為明

清實學思潮有三個發展階段

:明

中葉至明亡時期為

明道致用」階段

;清

初為

-268一

(11)

近 十 三 卒 來 兩 岸 「明 辨 ↑ 罃足 潮 」研 究 評 介 (1982-19g,) . ll . 「經世致用 」階段 ,是實學思潮的極盛時期 ;十八世紀乾嘉漢學的歷史回流 ,十 九世紀實學復蘇 ,而有從汪中到魏源 、英 自珍的 「體用 一致 」階段 。基本上是不 把乾嘉學術包含在實學思潮史的範圍內的ls。 葛榮晉視明清實學為一隨著明清社會的變遷而不斷演化的社會思潮 ,因之分 為 :一、從明朝正德年間至萬曆前期 :是明清實學思潮的興起 、發展時期 :二、 由明萬曆中期至清代康熙中期 ,是明清實學思潮的鼎盛時期 ;三、從清康熙中期 至鴉 片戰爭前期 ,是明清實學思潮 的衰落時期 。 (葛榮晉

,1988)前

後共三百 年的時間 ,並且將乾嘉時期的考據學也認為是實學的一種真體方式忘 ﹉ 辛冠潔則將明清實學發展的脈絡分為 :一、明初期 (洪武至天順朝

):此

時 文網不疏 ;作品多出 自志得意滿 ‵驕奢安逸者之手

,但

也偶有佳作 ,而認為實學 的因子未必不能在昇平之世 ●二 、明中葉 (成化至隆慶朝

):一

方面宋明理學十 分活躍 ,一方面文學 、哲學方面 出現實學 。三 、晚明時期和明清之際 (明萬曆至 清康熙朝

):寅

學發展達到高潮 。四 、清中期 (雍正至道光朝

):已

不如前一期 活躍

,但

表現仍佳 。辛文由於特重文學家的表現 ,因此所論時代前後跨越五百年 的時間 。 (辛冠潔 ,l。

9U)

李鉉在研究清代的實學思想的演進時 P說明他所謂的 「實學 」,是指 「經世 致用之學 」和 「修 己治人之學 」 。 (李鉉

,1988)並

將清代的寅學思想按時間 順序區分派別 ‘第一期 :明末清初為經世致用學派 :第二期 :清中葉之寅事求是 的考證學派 ;第三期 :清末之今文公羊學派 。 (李鉉

,1988)他

特別指 出 ,由 第一期走 向第二期是受當時內在思想與政治雙方面的影響 ,是不得不的一種作 法

.(李

,19Bs)他

既指 出實學是包含 「經世致用之學 」,邦又何來 「經世 致用學派 」

?而

「實事求是 」究竟有無包含 「修 己治人 」和 「經世致用 」

?顯

然 已將定義與 內容支解為二 。

﹉ 馮天瑜則指 出

,清

初為經世致用的思潮 ,到了乾嘉則是經世意識大為淡化 , 到 了道咸

.才

由乾嘉的客觀 主義 、古典主義轉 向功利主義 、現:實主義 。(馮天 偷

,1992)並

不將乾嘉的考據學時期 ;視為實學思想發展的一個階段 。 15 魏宗禹,〈明清玄學思潮的三個發展階段 〉,《晉陽學刊》 ,1988年

1期

,符引自姜 廣輝 ,1992年文與張毒安1992年文 。

-269一

(12)

︳ . 16≧ 國立 且 灣 師範 大 小歷 文 學9F. 26期 除了李鉉以外 ,其他學者在討論明清實學思潮的變化時大致所採取的觀點就 是以政治氣氛作為分析的方式 。每當社會處於 『治世 』 (如『乾嘉盛世 』

)時

. 由於生活比較穩定

,各

種 矛盾相對緩和

,封

建文化專制嚴密 ,實學只能隱而不 彰

,處

於低潮 時期

;而

一旦社會 出現亂世 (如清初和道咸年間

),社

會危機 四 伏 ,國家民族面對各種挑戰

,士

大夫的憂患意識便會覺醒 ,實學便推 向高潮 。 (葛榮晉

,1992)其

主論著重在思潮與社會環境的關聯性 。

六 、實學思潮的衰落

辛冠潔認為實學思潮本來應該是衝破封建禁錮 ,解放生產力 ,發展工商業 , 實現資本主義 ,但它卻在清後期過早停滯了,而沒有達到應有的 目標 。很重要的 原因是 :滿清貴族以落後的文化傳統統治中國,打斷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而思潮 內部的弱點則在於 「沒有人或沒有來得及進行高度的理論概括 ,以致沒有形成明 確統一的理論學說 系統 ,沒有鍛造成一個具有鮮 明概念 、範疇 、命題 的哲學體 系 。」(辛冠潔

,19ssc)如

果實學沒有形成體 系的話 ,那麼我們要將明清的思 潮打上 「實學思潮 」的標誌 .似乎是有疑問的 。 葛榮晉與辛氏的看法相 同 ,也將明清實學的 目標放在實踐資本主義路子上 。 他將明清實學的衰落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放在一起檢查 ,認為明清寅學沒有將中國 引 向完全的資本 主義

,部

分是 由於 實學 思想的不徹 底性所 造成 。(葛榮音 , 1988 ) 而這種不徹底性是來 自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不夠穩固,使實學忠潮缺乏穩 固的社會基礎 。在與理學的關係上 ,過分的排斥理學 ,忽視抽象思維 ;並保有較 嚴重的舊思想的痕跡 ,與封建制度及傳統思想保持著多方面的聯繫 ,在封建勢力 及意識形態十分強大的明清社會 中

,扼

殺 了明清實學思想的發展 。(葛榮晉 , 1989 ) 但如此看來 ,道光 、咸豐之後的社會情況 ,是否就擺脫了他所描述的現象了 呢

?事

實上 ,如果實學是 由 「理學 」的發展而來 ,那麼在道光 、咸豐之後 ,是 學的再興起階段 ,是否應對實學的提倡造成正面的效果呢

?而

且此時的社會

,對

於 「實學 」內涵 中的諸 多項 目;正多所發揮 。如果說明清實學正如葛氏 一再強調

-29U一

(13)

近 十 五 年 來 兩 岸 「明 辨 ↑ 小 足 潮 」研 究 評 介 (i98外

1999) .1S.

的如此地蓬勃發展 ,而學術的繼承與發揚又是有跡可循的話 ,那麼實學思潮所包 含的哲學 、經學 、科學等方面的發展應該是繼續進行 ,那麼實學是否有所謂的衰 落呢

?因

,筆

者傾 向贊成林慶彰所言:「所謂實學思潮衰落 ,應該說 ,當時的 學風 已變得比較崇實 、踏實,已符合大家的要求,不必再喊口號提倡了 。」 (林 慶彰

,1992)若

針對葛氏對明清實學的發展和傳承關係而 言 ,這可說是很好的 解釋途徑 。 詹海雲對清初賞學思潮衰微的階段放在清中葉以前 ,而且比大陸學者作了較 多不同的解釋 。首先

,他

認為清初實學家本身的理論並不以廢君權為主張 ;其次 是清初文網嚴密

,思

想難以傳播 :三、經世思想重要的原典在當時多未刊布 ; 四 、遺民處境 困難

,民

族 大義之言 自然衰微 。(唐海雲

,1989)但

縱觀其言 , 詹氏還是局限在政治層面及與政治思想有關的實學思想 ,未從思潮本身的發展立 論 。

.姜

廣輝則以實學的內涵說明了寅學衰落的原因,不 ,必須注意的是 :從 文可見他對實學定義是有別於前二者的 ,因之結論的方向也有不同 。他認為傳統 「寅學 」的思維框架造成了它 自身的許多局限性 ,如排斥詩賦文學的狹隘性 ;排 斥佛老及百家之學的門戶性 :強調虛實對立 、輕視抽象思維的短視 、固守封建三 綱 ,反對民主 、民權的保守性等 。因此當新世界即將降生時 ,它不是作為一個助 產 婆

,而

是 企 圖阻止新 世 界 的降生

,最

後勢必 要被歷史所揚棄 。(姜度輝 , 1993 )

七 、實學思潮的歷史作 用和地位

以晚明的實學思潮 的作用和歷史地位而言 ,因為明清之際是賓學發展的高 峰

,所

以學者的評價都是很正面的 。張顯清就認為晚明實學思潮的作用為 :一 為明清之際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 、影響了清朝一代的 思想文化 。三 、促進了清初社會經濟的繁榮 。 (張顯清

,1982)

王家儉以晚明的寅學思潮以明亡作為終點,認為晚明知識分子推動實學拯救 時局的 目的並沒有達成 ,除了時間過短 ,知識分子沒有擔任要職亦是一要因 。但 是其 中對於清代學術發展 ,具有先導作用

9(王

家儉

,19S9)

-291一

(14)

. 14 . 國 立 旦 瀯 師 範 大 學 歷 文 學 無 26期 辛冠潔從對抗舊傳統的觀點來說明實學的價值在於創立實學 、實習 、實用的 寅際學風 ,雖然並沒有達到它的 目標 ,但本質上要與中國固有的束縛人性傳統決 裂

,並

打準舊 道 德 、舊禮教 以迎接 新社 會 的價值卻 是很可貴 的 。(辛冠潔 , 1992 ) 葛榮晉將明清寅學放進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架構 中從事哲學的觀察,發現中 國傳統倫理 思想在明清實學思潮的推動和影響之下 ,發生了五個 方面的轉變 : 一 、由性二元論 向性一元論 的轉變 ;二、由重道德價值 向重物質價值的轉變 ; 三 、由重群體價值 向重個體價值轉變 ;四、由空悟虛靜之論 向實修論 (或實功

)的

轉變 :五、由道德空談論 向道德寅踐論 的轉變 。(葛榮晉

,19%)這

五 種轉變是否與實學發展有絕對的關係 ,需要更細緻的研究㏑。 關於明清實學所扮演的宋明理學與近代新學的過渡角色 ,葛榮晉認為明清實 學為宋明理學與近代新學 (西學

)的

橋樑 。 (葛榮晉

,1988)但

是馮天瑜卻認 為 一 新學並不等於西學 ,而十九世紀的新學是來 自於十七世紀早期啟蒙思想 ,經 過清中葉的沈寂的 「復歸 」 。 (馮天瑜

,19S9b)另

外姜廣輝認為 「實學 」中的 乾嘉漢學恐怕是通 向近代新學的障礙 .而非如葛氏所言般的 「橋樑 」,否則近代 許 多新派人物也不會那麼反對漢學了 。 (姜廣輝 ,19兜) 綜言之.由於明清寅學的研究還未達到成熟的階段 。在歷史作用和地位的討 論上顯得無法有較相近的結論 ,因此更深入的探討明清的學術思潮 ,仍有待學者 繼續努力 。 :本文對明清買學研究作了簡單的回顧與評論 ,在回顧的過程 中發現明清實學 正如許 多作者所言

:研

究仍是十分不足的 。一方面是因為在內容上還有許多可以 檢討的地 方 ,另一 方面也 可以發現透過實學的研究 ,開拓了許 多有待開發的課 題 。關於內容方面

,首

,對

於實學思潮 一 或者應該說是針對實學的明清思潮 一 內容的深刻研究還相當缺乏 。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龐大的理論架構是很容易 ㏑ 例如 妻廣輝透過對 明人 文集的檢索 ,才旨出二 者並 沒有絕對的關係 。見姜廣輝 ,1993, p.26

——292一

(15)

產生漏洞的 ,因此無論 是就理論 的架構或是定義的問題 ,都還有許 多研究的空 間 。再者

,對

於思想的詮釋角度 ,除了政治生態的解釋模型 j也可以再找尋更多 面 向 。此外在筆者閱讀的大陸學者文章之中發現 ,對於清代學術的詮釋角度 ,仍 多引用梁啟超的 《清代學術概論 》的觀點 ,這樣的詮釋角度是否還可全盤接受 , 可能還必須商榷 。 因此 ,當務之急必須先釐清 :何謂 「實學 」

?如

葛榮晉所用的 「實學 」一詞 到底能不能作為一個專有名詞

?因

為 「實學 」具有本身的學術淵源 ,且在思想家 的文字中 ,也有單獨使用 「實學 」一詞 ,對於 「實學 」一詞亦有明確解釋 。如此 在使用上就必須十分謹慎 ,而不能只在 「實」字上打轉 ,因為 「虛 」與 「寅 」或 「文 」與 「實 」的觀念在思想史的觀念中 ,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是否可依葛 榮晉所主張的 ,僅由實心 、實德 、實功等具有 「實 」字的字彙所組合而成的 「寅 學 」概念 ,來統稱中國思想史上 、或是明清思想史上的 「實學 」觀念 ,應是十分 值得深思的 。因為這會造成研究的是 「『實 』學 」,而不是 「寅學 」,陷入了以 今 日 「實 」的觀念

,套

用在歷代思想家身上的弊病 。由此出發 ,「責學 」到底能 不能算是明清的一股最重要的思潮 ,而足以代表明清思想的價值典範 ,就必須重 新檢討 。而且相關的研究 ,已將中國 「實學 」的起源 ,不斷的往前推移 ,在這種 情形下 ,「明清實學思潮 」的觀念 ,想要獲得更多的贊同 ,就必須經過更謹慎的 研究 ,更深入文人思維的內涵 ,而不能一直停留在字面的解釋上 。正如許多的研 究指 出 :實學思想有其變化的過程 ,而在階段與階段之間的基本信念很可能是互 相衝突的 ,如果沒有共同的學術基礎 ,那麼適不適合用同一名詞概括之 ,也是需 要仔細思索的 。 雖然到 目前為止 ,有關實學的研究 ,基礎工作並未十分紮實並取得共識

,但

是從另外一面來看 ,卻因為實學的研究而有了新課題的開展 ,關於明清實學對於 韓 、日的影響似乎也值得注意 。在 199U年漢城召開的中 、日 、朝 (韓

)三

國實 學 國際會議

,1992年

出版的 《中 日實學史研究 》 、步近智對於 〈明清之際實學 高潮與朝鮮朝 實學興盛的共同特徵

>的

研究 ,台灣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 。 《清 代 「實學思想 」對韓 國之影響 一 以十七 、十八世紀為中心 》都是可以注意的論 題發展方向 。明清實學對後學的影響也是可以仔細推敲的部分 。迄今所見的論文 中 ,已有從清初的實學思潮 中找到晚清戲劇文化的改革的源頭 ,可說是踏 出實學 -:27B一

(16)

. 16 . 國立 重 瀯 師藇 大 小歷 史 小無 26期

思想相關研究的一步 。

(王

政堯

,1993)雖

然這些研究還處於相當粗糙的階

段 ,但不論如何

,重

新客觀的思索 「實學」的內涵及定義

,再

進行精細的研究

,

如此不但可以對實學的研究有所貢獻

,並

且可使明清思想得到進一步的釐清

,未

來的發展確是令人期待的 。

——294一

(17)

近 十 三 早 來 兩 岸 「明 辨

9小

足 潮 」研 究 評 介 (1982-1997)

.19.

附錄

:近

十五年來 「明清實學思潮」研究書 日

(-(論

文部分

干春松

,1993,<求

實的理念 一一 東亞實學研究

>,《

中國社會科學季刊》

,

2期

, pp.188-19U 王政堯

,”

93,<清

初 實學思潮與晚清戲劇文化的改革

>,《

清史研究 》第三 只月, pp.56-65 。 方祖猷

,1993,ㄑ

實學思潮和人文主義思潮 一 論晚明的虛寅之辯

>,《

中國哲 學 》第十六輯 ,長沙 :岳麓書社 ,pp.BUΓ

%。

王家儉

,19S9,ㄑ

晚明的實學思潮

>,《

漢學研究》

7:2,p.u79-3UU。

成復旺

,1992,<明

清實學與文藝啟蒙 〉,葛榮晉主編 ,《中 日實學史研究》 , 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pp.θ-1U3。 杜石然

,1992,<明

清寅學思潮和 明清科學技術

>,葛

榮晉主編 ,《中 日寅學 史研究 》 ,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pp.芻-“。 何佑森

,1991,<明

未清初的實學

>,《

台大中文學報 》第四期 ,pp.39-m。 步近智

,19呢

a,<明

清之際實學高潮與朝鮮李朝實學興盛的共同特徵

>,《

中 國史研究 》第一期 ,pp.123-13U°

:

,199坊

,<東

林學派與明清之際的實學思潮

>,葛

榮晉主編 ,《中 日實 學史研究 》 ,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pp.1U4-笓7。 辛冠潔

,1988a,ㄑ

漫說明清實學思潮

>,《

國文天地》

4:3,pp.π

-9S。

,l兜

8b,ㄑ

漫說明清實學思潮

>,《

國文天地 》

4:4,pp.η

-75。

,19SSc,<漫

說 明清實學思潮

>,《

國文天地 》

4:5,pp.砲

巧 。

,19呢

,<明

清 實學思 潮散論

>,葛

榮晉 主編 ,《中 日實學 史 研究 》 , 中國社 會科學 出版社

,pp.%-佗

17

由於搜 集資料有限,此處所附為 目前資料中,與「明清守學」直接相關烏限,討論經世思 想的論文並不包含在肉 。

-295一

(18)

.18.

國立 生瀯 師範 大 學歷 文 學無 26期 吳 光

,199Ua,<略

論 儒 學 的衰落 與轉型 ┬一 從 清代 實學 到現 代新儒學

>,

《鵝湖 》

15:也

,pp.“-侶 林 樂 昌

,19兜

,<實

學 觀念的歷史考察和 現代詮釋 —— 兼評 明清思想史 研究 中 的實用化價值取 向

>,《

哲學與文化 》

,∞

:2.總

號 ”

5,pp.加

9-鈺9。 林 慶 彰

,1992,<「

實學 」概 念 的檢 討

>,《

中 國文 哲 研 究 通 訊 》

2:4,

pp.25-26 姜 廣輝

,19呢

,ㄑ明清 實學研究現況述評

>,《

中國文 哲研 究通 訊 》

2:4,

pp.lU-16

,1993?ㄑ

「實學 」觀念 的歷史 內涵

>,《

中國哲學 》第十六輯

,長

沙 :岳麓書杜 ,pp.9-“ 夏長樸 ,199●

,<孔

子的實學

>,《

中國哲學 》第十六輯 ,長沙 :岳麓書社 , pp.9-β4 衷爾鉅

,19B9,<「

實學 」辨 析

>,《

中州學刊 》第六期 ,pp.61-“ 張 存武

,1988,<中

國的 實學觀念

>,楊

聯 陞 、全漢昇

:劉

廣京編 《國史釋 論 》,台北 :食貨 出版社 。 張壽安

,19呢

,ㄑ乾嘉寅學研究展望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

2:4,pp.19-21。 張顯清

,1982,<晚

明心學的沒落與實學思潮的興起

>,《

明史研究論叢 》第 一輯 ,江蘇 :人民 出版社 ,pp.m7_竻8。 黃書光

,1994a,ㄑ

論明末清初貿學思想家對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與改造 (上

)>

,《鵝湖》

,19:12,pp.19-困

,1994b-<論

明末清初實學思想家對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與改造 (上

)>

,《鵝 湖 》

,幻

:2,pp.m-“

黃德 昌

,1986,ㄑ

第二屆明清寅學思潮史學術討論會在成都舉行

>,《

哲學研 究 》第十一期

,封

底p:(3)。

馮天瑜 ,1989a,<道

光咸豐年間的經#實學

>,馮

天瑜著

,《

中國文化史斷

想 》

,武

昌 :華中理工 大學 ,pp.1l3-133。

,19S9b,ㄑ

從明清之際的早期啟蒙文化到近代新學

>,馮

天瑜著 ,《中 國文化史斷想 》

,華

中理工大學 ,pp.134-㏑6。

-276一

(19)

近 十 三 年 來 兩 岸 「明 辨

9學

足 潮 」研 究 評 介 (19眨

-1997) .19.

,1992,<道

咸 問經世 實學 在 中國文化史 中的地位

>,葛

榮晉 主編 , 《中 日實學史研究 》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pp.lT8-ml。 詹海雲

,1989,<清

初 實學思潮

>,收

於 中山大學 中國文學系編 ,《第一屆清 代學研討會論文集 》 ,高雄 :國立中山大學 ,pp.9-m。

,1992,<明

清實學研 究現況與未來展望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 2 : 4 : pp.16-18 葛 榮 晉

,”

88,<宋

明理 學 與 近 代新 學 之 間 的橋 樑 一 明清 實學

>,《

文史 知 識 》第六期 ,pp.鰅-“。

,1989,〈

明清 實學簡論

>,《

社會科學戰線 》第一期 ,pp.“-π 。

,199Ua,<「

實學 」是什麼

>,《

國文天地》

6:4,pp.π

-9S。

,199Ub,<「

實學 」是什麼

>,《

國文天地》

6:5,pp.π

-99。

,199Uc,ㄑ

「實學 」是什麼

>,《

國文天地 》

6:6,pp.●

l-“

,1992a,<《

中 日實學史研究 》序

>,葛

榮晉主編 ,《中 日實學史研 究 》,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pp.l-4。

,1992b,<中

國實學導論

>,葛

榮晉主編 ,《中 日實學史研究 》 ,中國 社會科學 出版社 ,pp.3_舛 。

,1992c,<清

代實學思潮的歷史演變

>,葛

榮晉主編 ,《中 日實學史研 究 》,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pp.1%-197。

,19%,<明

清實學對 中國傳統倫理觀念 的影響

>,中

國孔子基金會編 《儒學與二十一世紀 》 (上

),北

京 :華夏出版社 ,pp.9S7-跎3。 劉君燦

,1992,ㄑ

明清寅學研究的現況及展望 一 科技篇

>,《

中國文哲研究通 訊 》 2 : 4 , pp.21-24 羅 熾

,19兜

,<西

學東漸與方以智的實學思想

>,葛

榮晉主編 .《中 日實學 史研究 》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pp.筠一砭 。 二 、專 書 部 分 李 鉉

,1988,《

清代 「寅學思想 」對韓 國之影響 一 以十七 、十八世紀為 中 心 》,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

-299一

(20)

. 2U . 國 立 重 瀯 師 蓮 大 學 歷 文 小 無 第26期 陳鼓應 、辛冠潔 、葛榮 晉主編

,1989,《

明清 實學思潮史 》 ,山東

:齊

魯書 社 。 卷首語 :陳鼓應 導 論 :葛榮晉 明代中後期之部引論 :葛榮晉 明清之際之部引論 :步近智 清代初 中期之部引論 :葛榮晉 葛榮晉主編

,1992,《

中 日實學史研究 》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 (中 國編部分 ,各篇論文已依作者錄於論文部分 ,此處只舉 出書名)

,19與

,《中國實學思想史 》 (上、中 、下三卷

),北

:首都師範 大 學 出版社 。 ——298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essay primarily discusses Xufa’s opening commentary in the Annotated Commentary on Mahāsthāmaprāpta’s Perfect Understanding through 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which states

但 Van Hiele 的幾何思考層次理論,主要值基於平面幾何系統的研究,Gutiérrez(1992)後 來延伸 Van Hiele 的幾何思考層次理論,並以 Van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當然,儘管根據以往的經驗,某個問題的解決看似比較容易,但通常事先不會知道困難

• 學生需理解《愛蓮 說》中「菊」的象 徵意義,也需通過 掌握《陋室銘》的 中心思想,理解劉 禹錫的人生態度。. •

在強化道德的懲戒功能的時候,客觀上,也減低了對信徒的吸 引力。這是一方面。然而,若換一個角度論之,五種姓理論在 心性論方面也有足於啟示後學者,最突出的是將眾生本身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