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課程探究」期刊2003至2005年多元文化教育專題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課程探究」期刊2003至2005年多元文化教育專題分析"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劉美慧

壹、 編輯㈵色

「課程探究」期刊由加拿大多倫多大 學 安 大 略 教 育 研 究 所(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於 1968 年創刊,由 Blackewell 出版社發行,一年出版四期, 是第一本以課程為主題的期刊,也是課程 領域重要的期刊,被收錄於 SSCI 資料庫 中。命名為「課程探究」的主要原因是編 輯群想超越傳統「課程即教材內容」的狹 隘定義,希望將課程定義擴大為學術研究 領域。因此,除了教材內容、教學策略與 實踐、課程批判、計畫組織、學校行動研 究 等,都 是 課 程 探 究 期 刊 歡 迎 的 主 題 (OSIE/ UT, 2005)。由每期收錄的論文, 可一窺課程研究的新趨勢。 本 期 刊 架 構 分 為 四 部 分:編 輯 手 札 (editorial)、學 術 論 文(articles)、溝 通 對 話(dialogue)與 書 籍 評 論(book re-views)。「編 輯 手 札」主 要 是 主 編 對 當

(2)

期 期 刊 編 輯 理 念 的 說 明 與 收 錄 論 文 的 介 紹,「學術論文」則是針對課程領域的重 要議題進行探究的實徵性論文,「溝通對 話」是針對當期或上期學術論文的回應與 討論,「書籍評論」則是針對課程領域的 重要書籍進行內容的簡介,以及觀點與方 法的評論。 本期刊的編輯群以美國與加拿大學者 為主,但稿源相當國際化,2005 年刊載的 文章,其作者除來自美國與加拿大之外, 還包括以色列、南非、荷蘭、英國、中國 大陸等,相當具包容性,來自不同國家的 教 育 學 者,也 豐 富 了 課 程 領 域 的 多 元 觀 點。值得注意的是,2003 年至 2005 年間 刊登了三篇以色列學者的文章,就比例而 言,能見度頗高,此或許與其複雜的政治 與文化脈絡,所呈現的課程獨特性有關; 東方國家的學者撰寫之文章仍屬稀有,此 或許與語言差異有關。

貳、「多元文化教育」專題分析

為回應多元文化的重要性,課程探究 期刊於2003 年至 2005 年以多元文化主義 為主題,發展橫跨三年的學術專欄,可見 課程領域的探究自不能忽視後現代社會這 股多元文化的風潮。此專題的構想來自於 課程探究期刊編輯群與Blackwell出版社於 2002 年五月於多倫多舉辦的一場學術研討 會,主題為「多元文化的經驗探究取向」 (Experienti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Mul-ticulturalism in Education),研討會邀集多 位關注學生與教師多元文化生命經驗的學 者,一起探討多元文化教育的經驗研究。 主辦單位認為敘事探究有助於理解處於多 元文化脈絡者的生命經驗,希望藉此開展 全球化脈絡下的多元文化議題的長期關注 與探討,也開展一種新的探究方式。專題 主編是長期在多元文化學校進行敘事探究 的Phillion、He 與 Connelly,他們認為目前 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過於強調理論與通則 化,忽視了個別經驗的特殊性,希望藉由 期刊的專題探究個體與群體經驗的豐富意 義,提供課程教育研究者一種互補性、嶄 新性的理解多元文化議題的途徑。 本文特別針對這個主題的相關論文作 分析,以瞭解課程領域關注的多元文化議 題 與 探 究 方 法。茲 將 課 程 探 究 期 刊 2003 至 2005 年的多元文化教育相關論文臚列 於表1,再進行相關分析。

(3)

表 1 2003 年㉃ 2005 年多元文化教育相關論文

篇 名 研究者 多元文化主題 探究方法

Creating communities of cultural imagination:

Negotiating a curriculum of diversity

Huber, J., Murphy, M. S., & Clandinin, D. J. (2003) 文化多樣性 課程發展 和平教育 敘事探究

An exploration of narrative inquiry into multiculturalism in education:

Reflection on two decades of research in an inner-city Canadian community school

Connelly, F. M., Phillion, J., He, & M. F. (2003) 族群 文化多樣性 生命經驗 民主教育 敘事探究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Dutch Schools Leeman, Y., & Ledoux, G. (2003) 族群 跨文化能力 觀察 問卷 文件分析

Challenging the inevitability of difference: Young women and discourses about gender equity in the classroom

El-Haj, T. R. A. (2003) 差異政治 性別教育 數學教學 民族誌

How is education possible when there's a body in the middle of the room?

Elbaz-Luwisch, F. (2004)

暴力與和平 生命教育

敘事探究

Texts, tensions, subtexts, and implied agendas: My quest for cultural pluralism in a decade of writing Conle, C. (2004) 文化多樣性 文本自我研究 (textual self-study) 敘事探究

(4)

表 1 2003 年㉃ 2005 年多元文化教育相關論文(續)

篇 名 研究者 多元文化主題 探究方法

Complicating discontinuity: What about poverty? Hermes, M. (2005) 族群 階級 師資 文化斷層 科學教育 民族誌

Standardizing knowledge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Sleeter, C., & Stillman, J. (2005) 知識與權力 教材分析 語文教育 歷史教育 文本分析

National etho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new history textbooks in Israel

Al-Haj, M. (2005) 國家認同 意識型態 歷史教育 教材分析 內容分析

Developing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in a predominantly white teaching context: Lessons from an African American Teacher in a suburban English classroom

Milner, N. E. (2005) 族群 課程轉化 語文教育 課程發展 個案研究

Being a good teacher of black students? White teachers and unintentional racism

Hyland, N. E. (2005) 族群 種族中心主義 教師角色 民族誌

(5)

由上表可知,以多元文化教育為主題 的學術論文共有11 篇,就背景面向而言, 包 括族 群(5 篇)、性別(1 篇)與階級 (1 篇)議題。就多元文化概念與主題而 言,包括文化多樣性(3 篇)、文化斷層 (1 篇)、知識與權力(1 篇)、國家認同 (1篇)、意識型態(1 篇)、種族中心 主義(1篇)、暴力與和平(1 篇)。就 課程主題而言,包括課程發展(2 篇)、 教材分析(2 篇)、課程轉化(1 篇)、教 師角色(1 篇)。就學科領域而言,包括 數學教育(1 篇)、語文教育(2 篇)、歷 史教育(2 篇)、科學教育(1 篇)、生命 教育(1 篇)。就研究方法而言,包括敘 事探究(4 篇)、民族誌(3 篇)、個案研 究(2 篇)、內容分析(1 篇)、文本分析 (1 篇)。整題而言,族群議題仍獲得最 多的關注,敘事探究與民族誌已成為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以下針對各個 面向,進行質的分析。 (㆒)就㈻生背景面向而言 北美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最早是由 族 群 問 題 開 始,後 來 逐 漸 納 入 性 別、階 級、語言、性取向、特殊性等議題,使得 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更加豐富。由於膚色 是最顯著的文化差異特徵,使得族群問題 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整體而言,本專 題的論文仍反映這種趨勢,族群方面的論 文比例較高,尤其是「黑白問題」。例如 Milner(2005)探 討 一 位 非 裔 美 人 英 文 教 師,如何在一所以白人學生為主的高中進 行 課 程 轉 化。Hyland(2005)描 述 四 位 白 人教師在參加「對抗種族中心主義教學工 作坊」前後,他們在一所以非裔美人學生 為主的學校,其教師的角色與教學的轉變 情 形。Hermes(2005)以二位 教導 科學 的 白人教師為研究參與者,以瞭解他們對文 化 的 看 法 及 在 高 中 如 何 實 施 多 元 文 化 教 學。這些論文都在關注當優勢與弱勢族群 相 遇 時,隱 藏 在 文 化 差 異 背 後 的 權 力 位 置、文化衝突與理解、課程與教學轉化。 El-Haj(2003)的論文是唯一一篇性別 教育方面的研究,本文在回應性別教育的 基本提問:男孩與女孩是否有差異?他們 應該受到教育上公平或差異的對待?本研 究探討一所高中女學生與男學生對數學學 習與性別平等教育的經驗與詮釋,女學生 認為數學教學並未顧及女生的學習型態, 而男生則認為這是女生數學不佳的藉口。 這個研究雖然以性別角度切入,但是這些 論述也反映女性主義、多元文化、批判種 族理論對族群、階級、特殊性的爭論,幫 助讀者瞭解性別差異與教育機會均等的關 係。 (㆓)就多元文化概念與主題而言 如果跳脫傳統從族群、性別與階級的 視角,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 念,這些概念包含對抗種族中心主義教育

(6)

(Nieto, 2000),內容統整、知識建構、減 低 偏 見、平 等 教 學、增 能 的 學 校 文 化 (Banks & Banks, 2001)、文 化 回 應 教 學 (Gay, 2000)、社 會 運 動(Sleeter, 1996) 等。綜觀專題論文,可以發現三種主題取 向。第一種是文化課程取向,強調如何將 多 元 文 化 納 入 課 程 中,教 導 學 生 欣 賞 差 異、肯 認 差異,例如 Milner(2005)探討 一位非裔美人英文教師如何在一所以白人 學生為主的高中進行多元文化課程轉化, 研究發現即使教師能夠敏覺文化差異,要 達到Banks 所謂的社會行動課程模式,並 不容易。Leeman 與 Ledoux(2003)探討如 何發展文化想像與多元文化課程。其次, 文化回應教學取向,凸顯少數族群的文化 與主流文化之間的斷裂,建議將學生的母 文化視為學生學習的利器而非阻力,主張 針對少數族群學生實施文化回應教學。例 如,Hermes(2005)檢視部落的文化課程, 發現學校的主流課程忽略了貧窮文化,而 且附加的族群文化課程不僅不足,也容易 加深學生對弱勢族群的刻板印象,文化斷 層是造成原住民學生學習成就低落的主要 原因,最後建議實施文化回應教學。第三 是 批 判 取 向,以 揭 露 課 程 背 後 的 意 識 型 態、知識與權力的關係為主要目的,方法 是檢視課程呈現的是誰的知識,探討優勢 族 群 如 何 控 制 學 校 的 課 程 以 維 持 既 得 利 益。例如Sleeter與Stillman(2005)運用Be-rnstein 的權力符碼理論,檢視加州的語文 及歷史課程標準,批判這樣的課程標準連 結了知識與權力的關係,會扼殺多元文化 教育的空間。Leeman 與 Ledoux(2003)分 析荷蘭的跨文化教育,發現傳統教學強調 的認知取向已逐漸轉變為強調跨文化能力 的培養。而教師發展的跨文化課程也從文 化 主 義 轉 為 差 異 的 肯 認,研 究 建 議 對 於 「標準學生」的想法需重新界定。 值得一提的是,Elbaz-Luwisch(2004) 的論文放在多元文化專題中,相當特別。 這篇論文主要探討在以色列充滿暴力與期 待和平的環境中,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可 能性。每天生活在暴力、生命安全威脅的 情形下,學生可能學到了什麼?教育如何 可能?作者建議以色列的師培課程中,培 養未來的老師在教學時能顧及學生特殊的 生命經驗與情感的抒發,使這些對話成為 可能。由此觀之,作者對多元文化教育的 理解比較偏重生命經驗的對話與情感的互 動教學,與一般強調文化多樣性的方向不 同,或許可以開啟讀者對多元文化教育的 新理解。 (㆔)就課程主題而言 師資培育將教師去專業化,課程重視 科技與管理技能的培養,忽視教學是一種 藝 術 核 心 議 題,例 如 關 懷、認 同、社 會 化、個人知識、教師理論與行動研究。師 培課程顯現理論實務知識之間的斷裂,教

(7)

師的角色被視為是技術的(technical),而 非智識的(intellectual)。本專題期望教師 能將多元文化概念轉化為在真實學校情境 中對多元背景學生的教學實踐。「要成為 多 元 文 化 教 師 必 須 先 成 為 多 元 文 化 人」 (Nieto, 2000: 353)。缺乏這樣的轉化,任 何嘗試發展多元文化觀都會變成膚淺而表 面,這樣的轉化是一種深層的「個人覺醒 與行動的召喚」(Nieto, 1999: p. xviii)。 多元文化教學是一種動態、多元、複雜、 發展的歷程,因此對老師有高標準的要求 與期待,期待老師有多元文化意識、敏覺 偏見與不公義能力、對抗霸權的勇氣與行 動力,就像Henry Giroux(1988)筆下的轉 化 型 知 識 份 子。Hermes(2005)的 研究發 現教師對不同階級的學生有不同的期望, 這種期望反映的是一種白人文化。白人教 師視自己為教導印地安文化的助手而非專 家,這樣的理解牽涉到文化認同理論與白 人教師的社會轉化,亦即,白人教師的個 人轉化與白人優越性的社會轉化。跳脫以 往 非 裔 美 人 教 師 在 同 族 裔 背 景 學 校 的 研 究,Milner(2005)探討一位非裔美人英文 教師如何在一所以白人學生為主的高中進 行課程轉化,研究發現即使教師能夠敏覺 文化差異,要達到Banks 所謂的社會行動 課程模式,並不容易,校園內反對多元文 化教育的論述也會影響課程轉化。Hyland (2005)的研究凸顯研究者認定的針對弱 勢族群學生的多元文化教學與教師理想中 好老師的教學之間的差異。描述教師的角 色如何與白人優越感連結在一起,以及這 樣的連結關係如何隱藏在他們每天的教學 時間中,以維持種族中心主義。 (㆕)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專題強調以敘事探究來理解師生的 多元文化生命經驗,這種新的研究趨勢強 調敘說者如何描繪行動主體在思考實踐路 徑 中,透 過 反 映(reflection),重 新 理 解 自己的視框與教育實踐的歷程。而透過閱 讀自己與他人的教學故事,可以開展課程 意識與教學實踐,達到專業發展與跨越邊 界的可能性。本專題的代表文章應是 Con-nelly、Phillion 與He(2003)回顧研究團隊 在多倫多一所內城學校,以將近二十年的 時間探討師生的多元文化生活經驗,研究 者 認 為 敘 事 探 究 就 是 在 探 究 多 元 文 化 生 活,共同追求一種民主的生活方式。雖然 主編強調本專題的焦點是敘事取向的多元 文化教育探究,但是除了敘事探究,也收 錄 了 運 用 其 他 研 究 取 徑 的 論 文,一 直 以 來,民族誌是研究文化相當重要的方法, 本專欄在探討學校中師生如何理解不同文 化與轉化課程,也是採用民族誌,對學校 內的文化模式做深入的描述與詮釋,例如 上述Hermes(2005)與Hyland(2005)的研 究。 除了敘事與民族誌,本專題也有二篇

(8)

關於課程標準與教科書的分析。Al-Haj 運 用 內 容 分 析 法,檢 視 以 色 列 的 歷 史 教 科 書,以瞭解教科書如何描述以巴關係中的 衝突與和平。這些教科書是在以色列與巴 基 斯 坦 簽 訂 和 平 協 定 之 後 出 版,於 1991 年於國中與高中實施的教科書。內容分析 發現教科書試圖要提供一種更開放與多元 的觀點,來看待以巴之間的衝突,但是仍 無法跳脫擁護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觀點,試 圖提供猶太學生一種國家認同的基礎。此 分析凸顯課程想要培養學生自主性與民主 公民資質的矛盾。作者批判這樣的課程, 一方面強調培養學生國家認同感與集體記 憶,以適應多元文化社會中的衝突;另一 方面這種國家認同取向的課程再製了優勢 族群的觀點,實與多元文化教育的精神相 違背。

參、 敘事的多元文化主義

台灣目前的多元文化教育大多是以民 族誌的方式進行探究,敘事探究則在萌芽 階段,且大多以行動主體自身的教學場域 的敘事為主,至於以研究者的角度進入非 行 動 主 體 的 場 域 進 行 學 校 敘 事,並 不 多 見。Connelly、Phillion與He(2003)的研究 回顧,提供後者這種研究取向一種新的視 角與可能性。 這篇論文試圖連結多元文化教育與敘 事探究,作者認為二者共同目標都在追求 民主生活。多元文化教育及敘事探究都是 新的領域,但都有其歷史根源,多元文化 教育根源於人類學與文化研究,在北美,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於跨文化教育,結合民 權運動,關心非裔美人的社會正義。在加 拿大,多元文化教育受到法裔、英裔加拿 大移民歷史的影響。敘事探究源於多樣的 探 究 傳 統,植 基 於 哲 學、歷 史 與 個 案 研 究,強調個別經驗的理解。一開始,多元 文化主義並不是學術研究,是一種對公平 的社會生活的思考,不同族群的人如何在 一 個 國 家 中 共 同 生 活,就 是 一 種 民 主 概 念,而敘事探究以生活經驗為主的探究方 式,與 多 元 文 化 的 理 念 最 符 合。長 久 以 來,多元文化教育是以族群或社會階級為 切入面向,從生活的面向來探究多元文化 教育,是一種新的觀點。 作者認為「多元文化主義是一種生活 方式,敘事探究是思考生活的方式」(Mul-ticulturalism names a way of living and narrative inquiry is a way to think about living.)(p. 369)。敘事 探 究就 是在 探 究多 元 文化 生 活,共同追求一種民主的生活方式。敘事 探究聚焦在生活與經驗,與包含多元文化 主義的民主精神相容。於是作者將兩個概 念融合為「敘事多元文化主義」(narrative multiculturalism)。 作者的研究開始於加拿大多倫多的海

(9)

灣街社區學校(Bay Street Community Schoo-l),學校創立於 1870 年,學生的語言超 過 35 種,由二十年的長期研究,可以瞭 解學校多元文化生活的轉變。作者認為學 校的多元文化生活有一定的環流,而敘事 探究是暫時性參與生活環流的一種探究歷 程,目的在於理解、創塑意義、以及提升 生活品質。 Clandinin與Connelly率先於 1980 年進入 該校開始進行研究,重點在於瞭解族群關 係政策,當時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傾向 反種族中心主義。其後,Clandinin 進入一 位猶太裔教師的教室,這位教師致力於教 導不同族群的傳統節日與慶祝方式,讚頌 多元文化,這樣的教室生活不僅與學校的 循環與節奏有關,也和多元文化的循環有 關。 Phillion於 1995 年加入學校研究,將多 元文化的關懷焦點由被膚色界定的反種族 主義,轉化為更廣泛的民主生活方式。她 自許為多元文化小姐(Ms. Multicultural), 希望教室的教學能符合多元文化教育的理 想:「公 平 的 對 待 學 生、理 解 學 生 的 差 異、從文化脈絡去理解學生的行為」。然 而,她發現她所觀察的教室完全不是這麼 一回事。Phillion開始調整自己的角色為參 與和學習,而不是從多元文化小姐的角度 觀察與評價,這樣的轉變使她重新理解多 元文化的意義。 從2000 年起,愈來愈多的亞洲人移民 到加拿大,尤其以中國人佔大多數,Chan 是華裔加拿大人,開始了他在海灣街社區 學校的研究,一開始Chan的研究聚焦在華 裔學生的認知與社會關係,多元文化並非 關心的焦點,然而他發現教室中的中國學 生在教學或師生互動中屬於沈默的一群, 反而是其他族裔的學生不斷出現在他的田 野筆記中,於是Chan開始轉向探討中國學 生的認同議題,以及學校教育如何型塑他 們的認同。 這篇論文詳細描述研究者在二十年間 在同一所學校的多元文化敘事探究,研究 如何隨著校園的多元文化生活開展,研究 者如何調適自己的角色與轉化研究觀點。 每 一 項 研 究 都 鑲 嵌 於 多 元 文 化 生 活 脈 絡 中,也賦予其意義。研究者希望透過此文 說明敘事取向的多元文化教育探究的重要 性,以及他們對這項研究的強烈使命。 敘事探究透過詮釋性反省的途徑,讓 我們去理解我們是誰,以及加諸在我們身 上所發生的事。透過對經驗不斷反思、批 判、解放、重構的循環歷程,可以讓敘說 者重新看見自己,改變自己,並重新思考 下一步行動的可能性。故事敘說和故事被 視為呈現和詮釋人類行動和個人生活經驗 的媒介。敘事研究強調個體的生命歷程、 多元觀點的重要性、實存的情境脈絡、社 會實體的建構和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受到

(10)

的衝擊。透過教育研究的故事,我們可以 看到他人的經驗,而反身回來觀照自己, 這樣的歷程使得教育研究的故事產生了力 量。而這樣的反思與實踐特質,正符應了 批判取向的多元文化主義。

肆、結語

課程探究期刊於1968 年創刊,至今已 將近四十年的歷史,從歷年期刊內容的分 析,可見課程研究主題的發展與轉變,此 期刊可視為一部課程探究史。透過多元文 化教育專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多元文 化教育的研究已經逐漸從邊陲到中心,論 述可分為二種取向:一是「讚頌差異、欣 賞 多 元」- 強 調 學校 內 的 多 元 文 化 課 程改 革;另 一 種 是「關 懷 弱 勢、追 求 公 義」-強調以教育作為追求社會正義的空間,透 過社會運動促成整體社會結構的改變,而 後者才是多元文化教育的最終目標。這些 研究提醒我們如果我們對多元文化教育的 理解一直停留在奇風異俗的容忍與欣賞, 或是對文化差異的肯認與讚頌,那麼弱勢 族群的邊緣位置永遠沒有翻轉的可能性。 多元文化不應該只是一種修辭,它應該是 一個批判分析的取徑,用以揭露社會結構 中各種不同形式的壓迫,多元文化教育是 一種跨越邊界的社會行動,是對各種不同 形式的壓迫的理解與對抗歷程。如果我們 超 越「課 程 呈 現 的 是 誰 的 知 識?」的 提 問,思考「文化如何被再現?」我們將會 發 現 這 種 貢 獻 與 附 加 取 向 的 課 程 發 展 模 式,呈顯的是表面文化、具體文化,難以 展現文化的深度與意涵,甚至會加深大眾 的 刻 板 印 象。多 元 文 化 不 應 只 停 留 在 族 群、性別、階級等各種範疇的多元,我們 應 重 視 個 體 的 獨 特 性 與 主 體 性,相 互 成 長,相互灌溉,使百花齊放,最終目的在 達成個體的解放。

(11)

考㈾料

Al-Haj, M. (2005). National ethos, multicultual education, and the new history textbooks in Israel.

Cur-riculum Inquiry, 35(1), 47-72.

Banks, J., & Banks, (eds). (2001).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4thed.) New York:

Wiley.

Conle, C. (2004). Texts, tensions, subtexts, and implied agendas: My quest for cultural pluralism in a dec-ade of writing. Curriculum Inquiry, 34(2), 139-168.

Connelly, F. M., Phillion, J., He, & M. F. (2003). An exploration of narrative inquiry into multiculturalism in education: Reflection on two decades of research in an inner-city Canadian community school.

Curriculum Inquiry, 33(4), 363-384.

El-Haj, T. R. A. (2003). Challenging the inevitability of difference: Young women and discourses about gender equity in the classroom. Curriculum Inquiry, 33(4), 401-426.

Elbaz-Luwisch, F. (2004). How is education possible when there's a body in the middle of the room?

Cur-riculum Inquiry, 34(1), 9-28.

Gay, G. (2000).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iroux, H.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Westport, CT: Ber-gin & Garvey.

Hermes, M. (2005). Complicatiing discontinuity: What about poverty? Curriculum Inquiry, 35(1), 9-26. Huber, J., Murphy, M. S., & Clandinin, D. J. (2003). Creating communities of cultural imagination:

Ne-gotiating a curriculum of diversity. Curriculum Inquiry, 33(4), 343-362.

Hyland, N. E. (2005). Being a good teacher of black students? White teachers and unintentional racism.

(12)

Leeman, Y., & Ledoux, G. (2003).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Dutch Schools. Curriculum Inquiry, 33(4), 385-400.

Nieto, S. (2000). Affirming diversity. New York: Longman.

OSIE/UT (2005). CI's mission. May 10, 2006, retrived at http://home.oise.utoronto.ca/~ci/cimision.html. Sleeter, C. (1996).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s social activis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leeter, C., & Stillman, J. (2005). Standardizing knowledge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Curriculum In-quiry, 35(1), 27-46.

數據

表 1 2003 年㉃ 2005 年多元文化教育相關論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This Manual would form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chool-based Gifted Education Guideline’ (which is an updated version of the Guidelines issued in 2003 and is under preparation)

• to assist in the executive functions of financial resource management (such as procurement of goods and services, handling school trading operations, acceptance of donations,

2   OLE,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consists of five areas, i.e.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Community Service, Career-related Experiences,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4 .專業選修課程應至少選修 33 學分,其中除 第一學年之不分組專業選修課程,以及所有

探究式學習 教學類型 (四種類型).. 探究式學習教學 常見模式及實施 Stripling Model of Inquiry.. Connect, wonder, investigate, express

• Hong Kong Education City originated from a Quality Education Fund project in 2000 and developed into wholly-owned limited incorporated company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HK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