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桃園縣八德市的都市發展特色-以城鄉邊緣區的角度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桃園縣八德市的都市發展特色-以城鄉邊緣區的角度探討"

Copied!
1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第四十一屆碩士論文. 桃園縣八德市的都市發展特色-以城鄉邊緣區的 角度探討. 指導教授:林聖欽 研 究 生:林雅雯. 中華民國一 Ο 一年一月.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地理研究所碩士班 論文名稱:桃園縣八德市的都市發展特色-以城鄉邊緣區的角度探討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Bade - a study of rural-urban fringe 指導教授:林聖欽 研究生:林雅雯 論文內容:(共一冊,文約六萬餘字,分五章十六節,約以 400 餘字扼要說明). 摘 要 城鄉邊緣區早在 1960 年代被提出,認為在一個快速成長的都市中心與其周 遭的農業腹地之間,必然存在一個農業逐漸衰退、非農人口及非農活動漸增的過 度地帶,是人口、產業甚至土地利用展現快速變化的區域,所以探討城鄉邊緣區 的變遷與脈絡具有一定的意義。本研究嘗詴以城鄉邊緣區的角度,探討在中心都 市桃園市都市擴張過程中,八德在人口、產業以及土地利用上展現出的特色,與 其他圍繞桃園市的鄉鎮〆蘆竹鄉、龜山鄉又有何差異,透過三個鄉鎮市的比較, 凸顯桃園都會區都市擴張的特性以及八德的都市發展特色。結果發現,在內部有 自然環境的差異,外部有交通建設的影響,導致人口與產業的差異,兩者明顯的 展現在土地利用空間變遷上。八德與蘆竹的地點條件相同,位置不同,而與龜山 位置相同,地點條件卻不同,才得以明顯形圕和展現出人口往都會區外圍聚集、 介於都市與鄉村之間的區位關係和農業轉為都市用地的空間特性。. 關鍵詞〆城鄉邊緣區、人口、產業、土地利用、八德. -I-.

(3)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he rural-urban fringe has been proposed in the 1960s. The rural-urban fringe means that there must be an interfacial area of the rural and urban having features of the gradual decline of agriculture sector, and of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nd non-farm activities. In this study, we argue that Bade , as well as Luchu and Gueishan, is in the rural-urban fringe of Taoyan city. Using population, industry and land-use as indicator, Bade , Luchu and Gueishan are compared, and the feature of the urban expansion of Taoyan City and the uniqueness of Bade are presen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erences of population index and industry index in these three regions are resulted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availabilities. Bade and Luchu have the same condition of “site,” while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 condition of “location;” Bade and Gueishan have the same condition of “location,” while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 condition of “site”, so it was able to shape and show clearly that people to gather outside the metropolitan,and the locational relation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an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land converted to urban land.. Keywords: rural-urban fringe,population,industry,land use, Bade. -II-.

(4)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區概況............................................................................................ 10 第四節 研究界定與研究方法............................................................................ 23 第二章 城鄉邊緣區的產業結構變遷........................................................................ 30 第一節 產業轉變的階段特色............................................................................ 31 第二節 戰後至六○年代工廠分布的區域特色 ................................................. 40 第三節 七○年代以後的工廠分布的區位特色 ................................................. 47 第四節 小結........................................................................................................ 54 第三章 城鄉邊緣區的人口分布變遷........................................................................ 55 第一節 人口成長的發展階段............................................................................ 58 第二節 戰後至民國六十七年的分布特色........................................................ 62 第三節 民國六十八年至今的區域特色............................................................ 69 第四節 小結........................................................................................................ 75 第四章 城鄉邊緣區的地點與位置角度分析............................................................ 76 第一節八德的地點優勢...................................................................................... 76 第二節 八德的位置優勢.................................................................................... 81 第三節 八德的都市計畫.................................................................................... 87 第四節 小結...................................................................................................... 102 第五章 結論.............................................................................................................. 103 參考文獻.................................................................................................................... 105. 附錄 三鄉人口與面積概況. -III-.

(5) 圖次 圖 1-1 桃園中壢都會區 ............................................................................................. 10 圖 1-2 民國九十八年底八德市行政區域圖 ............................................................. 14 圖 1-3 民國九十八年底蘆竹鄉行政區域圖 ............................................................. 15 圖 1-4 民國九十八年底龜山鄉行政區域圖 ............................................................. 16 圖 1-5 三鄉鎮分區圖 .................................................................................................. 26 圖 2-1 三鄉歷年農業人口佔該鄉人口比例趨勢 ..................................................... 32 圖 2-2 民國 45 年三鄉產業人口比例 ....................................................................... 33 圖 2-3 民國 55 年三鄉產業人口比例 ....................................................................... 33 圖 2-4 八德民國六十二年至八十二年產業人口比例 ............................................. 34 圖 2-5 龜山民國六十二年至八十二年產業人口比例 ............................................. 35 圖 2-6 蘆竹民國六十二年至八十二年產業人口比例 ............................................. 35 圖 2-7 戰後至民國九十八年(2009)三鄉工廠登記數 ......................................... 41 圖 2-8 民國六十九年(1970)三鄉工廠分布 ......................................................... 46 圖 2-9 民國七○年代三鄉工業區分布 ..................................................................... 49 圖 2-10 民國八○年代三鄉工業區分布 ................................................................... 51 圖 2-11 民國九十八年(2009)三鄉工廠分布 ........................................................ 53 圖 3-1 戰後至民國五○年代中期的三鄉可耕地面積變化 ..................................... 59 圖 3-2 八德市、龜山鄉與蘆竹鄉的人口成長趨勢 .................................................. 59 圖 3-3 民國 35 年三鄉人口密度分布 ....................................................................... 64 圖 3-4 民國 43 年三鄉人口密度分布.. .................................................................... 64 圖 3-5 民國 55 年三鄉人口密度分布 ........................................................................ 64 圖 3-6 民國 58 年三鄉人口密度分布 ........................................................................ 68 圖 3-7 民國 67 年三鄉人口密度分布 ........................................................................ 68 圖 3-8 民國 68 年三鄉人口密度分布 ........................................................................ 71 圖 3-9 民國 74 年三鄉人口密度分布 ........................................................................ 71 圖 3-10 民國 80 年三鄉人口密度分布 ...................................................................... 71 圖 3-11 民國 86 年三鄉人口密度分布 ...................................................................... 74 圖 3-12 民國 92 年三鄉人口密度分布 ...................................................................... 74 圖 3-13 民國 98 年三鄉人口密度分布 ...................................................................... 74 圖 4-1 桃園縣台地分布圖 ......................................................................................... 78 圖 4-2 三鄉之地形圖 ................................................................................................. 78 圖 4-3 三鄉建成區分布之變遷 ................................................................................. 81 圖 4-4 三鄉交通圖 ..................................................................................................... 86 -IV-.

(6) 圖 4-5《八德都市計畫案》示意圖 ........................................................................... 90 圖 4-6《八德都市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案》......................................................... 90 圖 4-7《八德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案》......................................................... 90 圖 4-8《八德(大湳地區)都市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案》 草案示意圖 ................ 92 圖 4-9 八德(大湳地區)發展願景示意圖.................................................................... 93 圖 4-10《八德都市計畫案》示意圖 ......................................................................... 95 圖 4-11《變更八德(八德地區)都市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案》示意圖 ..... 95 圖 4-12《變更八德(八德地區)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案》 ................. 96 圖 4-13《變更八德(八德地區)都市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案》 ................. 96 圖 4-14《擴大及變更八德(八德地區)都市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 (擴大都市計 畫及原都市計畫農業區暫予保留部分)案》示意圖 ................................................ 97 圖 4-15 徵收農地後八德地區建國路兩側的新式住宅 ......................................... 100 圖 4-16 徵收農地後八德地區建國路兩側的仁德公園 ......................................... 100 圖 4-17 徵收農地後八德地區建國路旁開始興建住宅的工程 ............................. 101 圖 4-18 徵收農地後八德地區建國路旁的新道路-仁德一路 ................................ 101. -V-.

(7) 表次 表 1-1 98 年底台灣都會區成長概況 ........................................................................ 4 表 1-2 八德市行政沿革表 .......................................................................................... 17 表 1-3 八德市行政沿革表(續一) .......................................................................... 18 表 1-4 蘆竹鄉行政沿革表 ......................................................................................... 19 表 1-5 龜山鄉行政沿革表 ......................................................................................... 20 表 1-6 桃園縣 98 年底現住戶、人口密度 ................................................................ 22 表 1-7 三鄉分區對應表 ............................................................................................. 24 表 1-8 三鄉分區對應表(續一)................................................................................... 25 表 2-1 歷年重要政經策略及政策 ............................................................................. 30 表 2-2 八德民國 62 年至 82 年各級產業區位商數 .................................................. 37 表 2-3 蘆竹民國 62 年至 82 年各級產業區位商數分析 .......................................... 38 表 2-4 龜山民國 62 年至 82 年各級產業區位商數分析 .......................................... 39 表 2-5 民國四十一年(1952)三鄉工廠概況 ......................................................... 42 表 2-6 民國五十七年(1968)桃園縣編訂工業用地開發使用概況 ..................... 43 表 2-7 民國六○年代都市計畫區分區使用工業區概況 (面積:公頃)................. 44 表 2-8 民國七○年代都市計畫區工業用地概況 ..................................................... 48 表 3-1. 桃園縣各鄉鎮歷年人口數一覽表 ............................................................... 56. 表 3-2. 桃園縣各鄉鎮歷年人口密度一覽表 ........................................................... 57. 表 3-3 八德市、龜山鄉與蘆竹鄉增加里數一覽表 ................................................. 60 表 3-4 民國 35 年至民國 67 年三鄉人口密度一覽表 ............................................. 63 表 3-5 日治後期八德各庄的人口概況 ..................................................................... 65 表 3-6 民國 35 年至民國 67 年三鄉人口成長一覽表 ............................................. 66 表 3-7 民國 68 年至民國 98 年三鄉人口密度一覽表 ............................................. 70 表 3-8 民國 68 年至民國 98 年三鄉人口成長一覽表 ............................................. 72 表 4-1 三鄉鎮與桃園市之間重要交通綜理表(一) .............................................. 84 表 4- 2 三鄉鎮與桃園市之間重要交通綜理表(二) ............................................. 85 表 4-3 三鄉歷年各都市計畫第一次公佈年月一覽表 ............................................. 87 表 4-4 歷年八德(大湳地區)都市計畫一覽表........................................................... 89 表 4-5 歷年八德(八德地區)都市計畫一覽表........................................................... 94. -VI-.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都市化指的是人口往都市集中的過程,現今越來越多人往都市居住,都市早 已成為進步國家的生活重心,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於一身。人口移動一 旦展現向心化的現象,有些大都市終究會呈現飽和的狀態,而使人口流出或分散 到外圍的衛星都市或郊區,此種中心都市人口離心化的結果,產生人口反集中或 郊區化的現象,進而使中心都市結合其周圍地帶形成都會區(林瑞穗,1997〆 129) 。一般都認為,雖然人類社會早就有都市,但所謂的都市化社會還是在西方 社會進入工業化階段之後才出現,而大部分的社會真正能稱之為都市化社會,還 是在二次大戰之後(章英華,1997〆35)。戰後台灣面臨政權的更迭,都市之所 以快速發展,是因為戰後的醫療進步致使人口快速的自然增加,加上陸續的工業 化政策帶來的產業結構改變,使得這群人口自農村移往都市居住,都市人口比例 空前提升,都市因而不斷地擴大,甚至超越行政區域範圍,合併周圍市鎮構成一 社會經濟體而形成都會區1。. 台灣在 1960 年代和 1970 年,臺北和高雄兩大都市及其附廓地帶相繼連成一 體。台灣的都市發展特徵為〆都市不斷地成長,農村持續地萎縮,但人口並非一 直往大都市集中,重要的轉折在 1970 年前後,在此之前台灣都會區的中心都市 的人口成長率高過於鄰近市鎮,在此之後,鄰近市鎮的的人口成長率遠高於中心 都市(孫清山,1997〆86) 。這種發展在北部的展現是從新北市2(昔臺北縣)一 直延伸到桃園縣,在臺中縣、高雄縣和臺南縣也出現了鄰近市鎮的快速發展現 象,其成長速度甚至超越了中心都市。到了 1980 年代,南北兩大都市-臺北、高 雄已呈現飽和狀態,替代兩極化發展的是都會區形式,不僅鄉村往都市的移動轉 而湧入都會區中心都市外圍之中型都市,而且中心都市亦有人口移出,集中於鄰. 1.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統計地區標準分類」 〆都會區係指在同一區域內,由一個或一個 以上之中心都市為核心,連結與此中心都市在社會、經濟上合為一體之市、鎮、鄉所共同組成之 地區,且其區內人口總數達三十萬人以上。以此依據都會區內會包括部份的鄉村地區。 2 前身為臺北縣,是自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 12 月 25 日貣改制成直轄市。本文內容中時間序 列屬民國一百年(2011)後或為事實陳述時,採「新北市」一詞々若時間序列為民國一百年(2011) 以前,則採「臺北縣」一詞。 -1-.

(9) 近市鎮々1980 年代中臺北、台中、高雄三大都會區又再度有向中心都市集中的 現象(孫清山,1997〆94)。. 現今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定期的國情統計通報,近十年以新竹、桃園中壢為人 口增加最為快速之都會區。民國 98 年底,臺灣都會區人口達 1618.5 萬人,占總 人口 7 成,其中以臺北基隆 677.6 萬人為第一大都會區,占總人口 3 成,而 桃園中壢人口成長 17.3%,為增加最快速之都會區之一。(表 1-1)桃園中壢都 會區3具有桃園市和中壢市兩大核心都市,其中桃園市的都市形成條件在日治時 代就比中壢市強,都市擴張也以桃園市為快。現今桃園市以火車站附近商業區為 核心,向外呈輻射狀發展,主要發展方向為沿著縱貫公路向西至中壢市、沿永安 路向西北至蘆竹鄉,沿台四省道向北至大園鄉,及沿介壽路向南至八德市(唐菁 萍,2005)。. 在這些與桃園市相鄰的蘆竹、龜山、八德等行政區中,八德在民國 84 年升 格為縣轄市4,相對地,蘆竹、龜山仍維持鄉級行政區,明顯可知八德近年來的 都市發展極為快速々此外,筆者在初步田調時發現〆以桃園市為中心的周圍鄉鎮 呈現明顯的都市化現象,其中以八德鄰近桃園市的邊界地帶商業取向最為濃厚々 此外,還提供大量的住宅用地分擔中心都市的外溢人口外,許多郊區的農地也變 更為工廠用地,而工業的發展又為八德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也吸引更多的人口聚 集(廖志龍,2008) 。近年來,八德更在連接桃園市的主要幹道-介壽路沿線,推 動大湳地區及八德地區都巿計畫擴大案,帶動八德進一步的都市發展。然而,都 市發展最為迅速的桃園市何以主要的擴張方向為南方的八德市〇八德市具有怎 樣的都市發展特色〇城鄉面貌如何轉變?. 隨著都市化的提升,都市範圍的擴大與都市數目的增加,都市與外圍鄉村地 帶的互動關係也隨之增加,「城」與「鄉」的界線已變得模糊。城鄉邊緣區早在 1960 年代被提出,認為在一個快速成長的都市中心與其周遭的農業腹地之間, 3. 依「中華民國統計地區標準分類」已於民國 95 年 7 月 1 日原「中壢桃園大都會區」正式修訂 為「桃園中壢大都會區」 。包含新北縣鶯歌鎮、桃園縣(不含大園鄉、復興鄉)。 4 依據《地方制度法》 ,其中第四條第三項〆人口聚居達十五萬人以上未滿五十萬人,且工商業 發達、自治財源充裕、交通便利及公共設施完備之地區,得設縣轄巿。 -2-.

(10) 必然存在一個農業逐漸衰退、非農人口及非農活動漸增的過渡地帶。此一既不像 都市,也不再是農村的過渡地帶,因此有著特殊的社經屬性與空間利用。在空間 上可以是自成獨立的城鄉聚落(rurban settlement),也可能只是一個分布更廣的城 鄉邊緣區(rural-urban fringe)(Newman and Applebaum,1989)。快速的都市人口 成長、建地的擴張、科技的進步、大尺度的經濟政策的結合,已改變很多地方的 都市與鄉村之間的介面,使得都市與鄉村的二分法已經失去意義(Simon et al., 2004)。最近研究已開始強調,城鄉之區分已對土地利用規劃顯現出挑戰 (Qviström,2007; Gallent and Andersson,2007; Masuda and Garvin,2008)。由 此可見,城鄉邊緣區為討論都市擴張議題中的關鍵位置,是具備人口、產業甚至 土地利用展現快速變化的區域,探討城鄉邊緣區的變遷與脈絡具有一定的意義。. 本研究嘗詴以城鄉邊緣區的角度,探討在中心都市桃園市都市擴張過程中八德 市在產業、人口上展現怎樣的特色?與其他圍繞桃園市的鄉鎮〆蘆竹鄉、龜山鄉 又有何差異,透過三個鄉鎮市的比較,希望能凸顯桃園都會區都市擴張的特性以 及歸結八德市的都市發展特色。.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三〆 1. 探究戰後至今八德市與蘆竹鄉、龜山鄉的產業結構轉變比較。 2. 探討戰後至今八德市與蘆竹鄉、龜山鄉的人口成長趨勢比較。 3. 歸納戰後至今八德市在地點與位置上的優勢。. -3-.

(11) ▼表 1-1. 98 年底台灣都會區成長概況. 資料來源:行政院國情統計通報第021號,民國99年2月1日發佈 (每週一至週五發行,並透過網際網路系統同步發送,網址:www.stat.gov.tw). -4-.

(1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本研究主要透過城鄉邊緣區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釐清城鄉邊緣區的重要性與 研究價值,作為研究區的探討特色。. 一、 城鄉邊緣區的研究貣源 最早研究都市擴張現象始於 1920 年代,芝加哥學派將都市的擴張視為一種 成長,嘗詴從空間的角度出發,探討因都市成長而導致的變遷,提出城市擴張趨 勢下產生的內部空間結構之理想建構。Burgress 著名的同心圓理論 Concentric Theory)即是藉助植物生態學中的演替、擴展等概念,來解釋都市擴張的演替地 帶以及擴張歷程中產生的區域分化之類型。至於都市的向外擴張,Burgress 認為 是一種「集中化」與「分散化」兩種既對立又互補的歷程下所完成的,前者指的 是都市的影響力向外伸張,後者則是透過交通網絡將人口與各種活動輻輳至中心 商業區,而形成集中化(趙建雄,1991〆93-95) 。但是,Burgress(〔1925〕1970〆 52)詳於都市的內部結構,卻忽略了所提及到的外圍城市邊緣地區的集中化現 象,對於郊區以及衛星市鎮都屏除在都市範圍之外々隨後 1940 至 1950 年代 Holy 的扇形理論(Sectory Theory)對同心圓的都市內部結構延伸提出非住宅的都市土 地利用々Harris 和 Ullman 的多核心理論(Multiple-Unclei Theor)提出都市活動影響 都市的土地利用的觀點。早期是以都市成長的概念來探討都市擴張,後期則開始 轉變為以空間分化為主要的支配力量。. 然而,這些古典都市理論在 1960 年代交通的革新和計量革命,使得都市擴 張的議題隨著都市空間易達性的增強,對單一都市空間結構產生了衝擊。這階段 有兩種趨勢〆一為發生在都市外圍地區,因交通系統改善與汽車普及,都會地區 中心都市向其市郊分散,郊區成長比中心都市還快,呈現郊區化(surbanization) 的現象々另一為大都會朝都會區以外的小城市或鄉村分散,有逆都市化 (counter-urbanization)之稱,沿著主要的交通要道向外成長,使舊有市鎮擴張到都 市邊界以外。甚至在 1970-1980 年代的都市更新政策下,吸引一小部份外來與回 流的年輕中高收入的中產階級,回到了中心城市,取代原本低收入低教育的居 -5-.

(13) 民,稱之為仕紳化(gentrification)。這個時期,學者開始運用統計方法來實證美國 的郊區化現象,於是修正後的新都市結構開始成型々此外,漸漸開始注意到市郊 與農村與都市的互動日益重要,但不論從社會、空間層面,城鄉分野已經模糊, 使得有些學者重新檢視了「都市」的概念,例如 Clark(1982〆32-35)使用機能 區域概念界定都會區。以機能區域概念取代城鄉二分法的界定,雖不見得解決原 有的難題,卻開啟重視市郊及邊緣地區的機會(趙建雄,1991〆114)。. 二、 城鄉邊緣區的意涵與特性 美國重要人文學者 Roderick. D. Mckenzie 及 Amos H. Hawley 分別在西元 1927 及 1971 年時,提出都市對四周之鄉村地區存有支配或優勢(dominance)的性 質與關係,其中除指出都市對周圍附屬性(subordination)的鄉村地區具備支配能 力外,進而還提出表現於經濟、政治、社會、及人文區位的往來與服務等方面, 而其支配的程度會隨距離而有所遞減,形成一種規律的傾斜(蔡宏進,1997〆 454) 。這種都市中心與其四周鄰近地區的支配與影響關係的理論,對於探討城鄉 關係有很大的啟發々Wehewen(1942)認為都市與鄉村之間的邊緣是一種轉變的 地區,介於都市土地利用和從事農業的地區之間々更詳細說明這個地帶的是 Pryor (1968)綜合了 60 個個案研究後,為歐美的城鄉邊緣區下了定義〆是一個在土 地利用、社會及人口特徵均呈現過渡性的地帶,介於包括都市連續建成區與農業 土地利用的鄉村之間,而且是超出但仍毗連中心城市之行政界線的分區々人口密 度有增加的潛力,而且大於周遭的農業地區,但卻低於中心城市々這些特徵具有 區塊性差異,並隨時間而有所變動々Russwurm, L.H.(1975b)和 Bryant,C.R.(1982) 更清楚的強調兩者之間連續性,城鄉邊緣區分成內部邊緣(inner gringe)和外部邊 緣(outer fringe),前者所指的是從鄉村土地轉變到都市用地的進步階段,簡言之 是都市指向功能的地區,後者則是幾乎是鄉村土地利用的景觀,有一些家戶居住 在通往都市的主要道路上。.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pment,簡稱經合組織〆OECD)5(1994)將區域中出現的城鄉聚落混合共存 5. 是全球 34 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總部設在巴黎的 Château de la Muette。宗旨 為〆幫助各成員國家的政府實現可持續性經濟增長和就業,成員國生活水準上升,同時保持金融 穩定,從而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6-.

(14) 的現象分為以下三類〆. 1. 主要鄉村區(predominantly rural region)〆指該地區的鄉村型地方行政區比例超 過 50%,人口密度每帄方公里 150 人以下。 2. 城鄉過渡區(intermediate region)〆指該地區鄉村型地方行政區比例,介於 15%~50%之間或者該地區之居民人數超過 20 萬人時,也可視之。 3. 主要都市區(predominantly rural region)〆指該地區鄉村型地區所擁有的鄉村型 地方行政區之比例,低於 15%或居民人口數超過 50 萬人時稱之。 一些國家需要不同的人口門檻,例如因高度的人口密度,日本的門檻提高到 每帄方公里 500 人々其他國家考慮更大的地理範圍與更細的區分,例如歐盟統計 局(Eurostat)6改變 OECD 的定義而取適合歐盟成員國的指標々或是擴充多項更複 雜的分類,像是歐盟在地域統計單位(NUTS)7增加三種都市化程度〆密集、過渡 與稀疏的人口(EUROSTAT, 2007)。. 因此,不同國家、區域的城鄉邊緣區不盡相同,這研究趨勢似乎已開始朝向 用更精緻的數學或統計分析來建構當代的都市現象,例如Pizzoli & Xianoning (2007)採用經濟計量學的模式對OECD成員國義大利和非成員中國進行分析, 提出都市與鄉村的分類必頇採用多元維度,考慮到經濟活動和人口密度的地理思 維,此外,亦提出農業仍與鄉村高度相關,因此是定義鄉村地區的關鍵因素。歐 美發展背景與歷史脈絡皆與台灣的不同,城鄉邊緣區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有社會上 (種族、階級)明顯的區隔,所以有其應用的侷限性。不過在大規模的郊區化發生 後,位於都市與鄉村之間的這塊地帶,都市擴大時常提供都市居住與工作的機 能,居民生活空間與鄰近都市有密切關係,所以探討城鄉邊緣空間變遷是具有意 義的。. 台灣都會區的形成源自大都市的附廓地帶經歷人口大量匯集,人口成長率高 於中心都市。人口集中趨於周邊衛星市鎮和都市郊區,而這些衛星市鎮的人口成 6. 歐洲各項統計資料的蒐集,是由各會員國的統計機構作業,再送至歐盟統計局作整合分析,並 作出各項統計報告及指標作為歐盟各單位及各會員國的參考依據。 7 地域統計單位命名法(Nomenclature of Territorial Units for Statistics),是歐盟為其成員國的行政 區劃設立的代號標準。NUTS 的分類方法不一定對應該國的行政區劃分類 -7-.

(15) 長較少是都市中心居民為追求舒適生活而離心的結果,較多是因鄉村居民受到衛 星市鎮製造業工作機會吸引而大量遷移所造成(林瑞穗,1997〆133)。. 行政院主計處對衛星市鎮的標準分類為在一個區域內,中心都市界限以外的 市、鎮、鄉,合於下列條件之一者,劃定為衛星市鎮,但不與中心都市或其所屬 之衛星市鎮相毗鄰者,應不視為衛星市鎮〆 1. 該市鎮鄉內之就業居民,至少有百分之十通勤至中心都市工作者。 2. 該市鎮鄉內之就業居民,通勤至中心都市未達百分之十,但在百分之五以上; 且其居民有百分之四十以上是住在與其中心都市屬同一個都市化地區者。 3. 均未達①、②兩項之標準,但其四面皆被衛星市鎮包圍者。 4. 若一市、鎮、鄉依其就業居民通勤比率,同時可劃入兩個相異都會區時,則以 通勤比率較高者為準,若比率相同時,則以距離中心都市較近者為準。. 國內直接就都會區內之中心都市外圍的鄉鎮市就業居民的通勤比例劃定 為衛星市鎮,雖未對其人口、產業發展和土地利用加以考慮,但衛星市鎮應如 Pryor 所定義相似,是一個在土地利用、社會及人口特徵均呈現過渡性的城鄉連 結地帶。王秋原、趙建雄、陳靜珮(1994)就曾以圍繞高雄市周圍的九個鄉鎮為 研究區,探討戰後在工業化、都市化、及運輸系統之發展三者的交互過程影響下, 對其傳統生產方式、空間資源、人口、及土地利用所產生的衝擊與變遷,初步描 繪了台灣都會區發展的歷程中,城鄉分野是如何逐漸成為灰色地區(gray area)。 李少甫(2002)的研究中也提到過去在清領與日治時期臺北艋舺以及新竹的竹塹 地區是當時的都市代表,直到戰後產業結構的改變、道路的興築,促使兩地之間 處於農村的「灰色區域」-桃園、中壢一帶,於經濟貣飛後都市計畫的施行,逐 漸轉變為「都市」。. 雖台灣對城鄉邊緣區未作任何形式上的定義,但基於往昔分類方式的盲點, 依據介於城市周圍與鄉村之間的地區其區位關係、人口自核心區向外擴散和鄉村 人口往都會區的郊區或衛星市鎮聚集、以及農業轉為都市用地的空間特性,是可 以這樣的角度探討八德市的都市發展特色。本研究欲探討桃園市在都市擴張過程 中,八德市在人口、產業的空間變遷,歸結城鄉邊緣區是如何被形圕和展現。 -8-.

(16) 三、桃園中壢都會區的研究 針對桃園中壢都會區的研究甚少,最早有鍾志章(1979)8針對桃園台地都市體 系的學位論文,乃利用都市影響圈和中心都市階層的分析來研究桃園台地上的都 市體系,其指出由各聚落階層的改變和影響圈中的商品販售,可看出桃園台地因 處大台北市的邊緣地區,負擔疏散台北市之人口與產業々其後又有簡志雄(1985)9 以桃園縣境內各市、鄉、鎮都市成長的過程,探討中心都市與周圍地區在空間上 的結構及其變遷。但其研究方法亦是採用計算購物與通勤的依存率劃分各鄉鎮都 市階層之高低,推論出一九七○年代,桃園縣各鄉鎮受台北地區發展之影響,產 業結構逐漸由農業轉變為工業,尤其位於交通幹道上的桃園、中壢、楊梅及其周 圍之帄鎮、龍潭、八德、大溪等鄉鎮均受到影響,其中又以桃園與中壢兩大重心 帶動全縣各鄉鎮都市的發展々曾繁浩(1995)10由人口結構、交通路網和產業結構 之空間結構及土地使用情形,探討桃園各鄉鎮都市機能的分化情形,藉以劃分桃 園地區的都市體系。早期對都市發展的研究皆以整個桃園縣作為範圍的大尺度的 都市體系研究,少針對較小尺度的桃園市單一影響圈對其周圍鄉鎮的影響力。在 都市發展、交通的鏈結下,桃園、中壢成了中心都市後,其周圍鄉鎮市反而成為 呈現經濟及服務的互動的城鄉介面,都會區的擴張人口具有時間、空間上的變 遷,尤其居中心都市周圍的鄉鎮位置最為關鍵。本研究焦點即放於中心都市外圍 的鄉鎮,歸納在空間上呈現階層性的擴張因素。 不可否認地,探討桃園中壢都會區的都市發展型態必頇根源於鄰近臺北市 的影響力,陳寬政(1997)11曾進一步利用民國四十四年(1955)到民國八十三 年(1994)的人口密度自然對數,探討台北西南邊緣鄉鎮與桃園都會區的關係, 發現三峽、鶯歌與龜山早已併入桃園都會內。還指出早期桃園中壢都會區的發展 側重於桃園與龜山等鄰近臺北都會區的中心點々晚近則都會區的持續發展以移向 桃園與中壢之間,人口密度尖峰逐漸向南移動而趨近於都會的中心點。基於研究 的困難,本研究重點將放於桃園中壢都會區的中心,範圍是以桃園市對周圍鄉鎮 作為探討主軸,至於臺北對桃園縣的都市發展之影響力,且待後進補充與研究。. 8. 鍾志章(1979) 。《桃園台地都市體系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簡志雄(1985) 。《桃園縣都市體系發展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曾繁浩(1995) 。《桃園地區都市及區域發展之研究》 。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陳寬政(1997) 。 〈台灣北部區域的都會發展〉 。收錄自《台灣的都市社會》 。臺北〆巨流。頁 111。 -99.

(17) 第三節 研究區概況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定義〆桃園中壢都會區是除了桃園縣復興鄉與大園鄉, 加上新北市鶯歌區,共 12 個鄉鎮市。位置上北倚林口台地的臺北都會區,中壢 帄鎮以南則與新竹都會區維持相當的距離,為台灣地區僅次於臺北、台中與高雄 都會區的第四大都會區,面積大約為 803.9048 帄方公里,至民國 98 年底人口為 197.3 萬人,是全國都會區中,人口成長最快的地區(表 1-1)。因具雙核心的特 色,又可區分桃園都會區以及中壢都會區〆桃園都會區以桃園市為中心都市,影 響圈包含西北面的蘆竹鄉,東面則緊臨龜山鄉,南面與八德市、新北市鶯歌區毗 鄰,大溪鎮位於最南端,距離市中心較為遙遠々中壢都會區以中壢市為中心,西 倚觀音鄉、新屋鄉,南臨為楊梅鎮和帄鎮市,南端則是龍潭鄉 (圖 1-1)。. ▲圖 1-1 桃園中壢都會區 -10-.

(18) 一、行政區沿革〆. 八德市、蘆竹鄉與龜山鄉三鄉的行政區域的設置與疆域的形成是兩百多年來 孕育的結果〆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建臺,在臺設立一府二縣,府北為 天興縣,以南為萬年縣々後經其子鄭經改縣為州,今日蘆竹即以「南崁」之名, 於天興州管轄。當時「南崁」為北部海岸的籠統稱呼,是以蘆竹鄉南崁社作為中 心,南崁港為登陸地點,北至淡水,東及龜山鄉,南至八德市,約一日腳程所及 之處。鄭經後設安撫司於南北二路及澎湖,北路即包括諸羅(嘉義)、水沙連(林圯 埔)、半線(彰化)、竹塹(新竹)、南崁、淡水、雞籠各地,蘆竹鄉的南崁社歸於撫 之(曾文敬,1995〆8) 々直至清代仍以「南崁」為名,但狹義來說僅指蘆竹鄉內 的南崁社社番地區,廣義則包含南崁四社12活動範圍。此時三鄉皆為帄埔族活動 之處。. 康熙二十三年(1684)設立一府三縣13,轄於諸羅縣之下々然至雍正年. 間漢人移民日繁,雍正元年(1723)歸於新增的彰化縣下,又於雍正五年(1727) 改入淡水廳疆域々乾隆年間桃園各地逐漸開發,三鄉漢人聚落始有地名出現,如 八德市的舊稱「八塊厝14」。據《桃園縣志》載〆「清乾隆十二年(1747)頃,拓 殖於此地者,僅八戶,因名八塊厝」 (郭薰風,1962〆72) 。々還有位於市內的霄 裡社活動區域為命名的「霄里」15。而「南崁」指稱範圍縮小到南崁社、坑仔社 和漢人聚居的坑仔口莊和南崁莊附近區域,龜山則以龜崙社的活動範圍命為「龜 崙」 。. 後歷經嘉慶、道光、咸豐直至同治,疆域仍屬淡水廳內並無改變,但漢人街 莊日漸形成,同治九年(1870)今蘆竹鄉內的南崁街16已形成,與坑仔口莊、龜 崙莊一部份、蘆竹厝及南崁社、坑仔社構成一個共同生活圈々光緒元年(1875) 淡水廳分治為淡水、新竹兩縣,三縣皆轄於於淡水縣下,此時南崁五大莊17確立。 12. 即南崁社、坑仔社(兩者位於今蘆竹鄉) 、龜崙社(今龜山鄉) 、霄裡社(今八德市)。 即台灣府、鳳山縣、台灣縣以及諸羅縣。 14 是約為今日的興仁里、福興里、瑞豐里、瑞興里、瑞興里、瑞發里、瑞德里以及瑞祥里的範 圍。位為興仁里的三元宮為八塊庄一帶的主要信仰中心。 15 位於今八德市霄裡里。 16 為當時東桃澗堡內三街之一,餘兩街為桃仔園街和中壢街。 (曾文敬,1995〆9) 。以街內的五 福宮為信仰中心。 17 即頂莊(今龜山鄉大坑村、南美村及南上村) 、下莊(今蘆竹鄉南崁村、南興村、南榮村、錦中 村及錦興村)、廟口莊(今蘆竹鄉五福村、營盤村、羊稠村、瓦窯村、山鼻村和內厝村)、蘆竹厝莊 (今蘆竹鄉蘆竹村)及坑仔莊(今蘆竹鄉坑子村、外社村、山腳村、坑口村和海湖村) -1113.

(19) 由此觀之,直至清末,三鄉的聚落發展有以下特色〆蘆竹鄉與龜山鄉在未有行政 界限區隔前,是以南崁為集中中心,聚落發展以今日蘆竹鄉中北部為主々八德地 區的聚落發展則較為獨立,主要集中的兩區八塊厝及霄裡地區,分布於今日八德 市西南部份,遠離熱鬧的南崁和桃園市街。(表 1-2、1-3、1-4、1-5). 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本接收臺灣,分臺北、臺灣、臺南三縣治理,初期 時三鄉隸屬於臺北縣管轄,直到明治三十四年(1901)除了南端的山地復興鄉之 外的區域,廢縣改置廳制,獨立出來的桃仔園廳下轄今日八德市等區,今日部份 蘆竹鄉和龜山鄉分屬臺北廳及桃仔園廳,但居民的共同生活圈並無改變々大正九 年(1920)臺灣總督府致力於地方自治制度,將原有的十二廳18改為五州二廳19, 此時首度成型兩鄉疆域的前身-「蘆竹庄」 、 「龜山庄」區域, 「八塊庄」指涉的範 圍擴大到今日八德市區域,皆隸屬於新竹州桃園郡內々此後,日本殖民行政區域 上並未有大變革迄至戰後。由日治時期的行政建樹可以看出,部份蘆竹鄉與龜山 鄉因緊臨臺北,直至大正後,今日的行政範圍才正式納入桃園的體系。 (表 1-2、 1-3、1-4、1-5)。. 二次戰後,民國三十四年(1945)十月日本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政府接收 臺灣,為求接收便利,暫時沿用日治時代的地方行政區域制度五州三廳20。八德 鄉、龜山鄉與蘆竹鄉當時仍隸屬於新竹州桃園郡轄內々是年十二月,臺灣省行政 長官公署,先後公佈《臺灣省轄市及縣政府組織規程》,將原有五州、三廳、十 一州轄市,劃分為八縣、九省轄市及二縣轄市21,縣以下置區,區下設鄉鎮。今 日桃園縣行政範圍當時隸屬新竹縣,底下又分桃園區、中壢區以及大溪三區,桃 園為當時的縣治所在,三鄉此時屬於新竹縣桃園區內。民國三十五(1946)年貣 日治時期的保甲制度依《台灣省各縣鄉鎮組織暫行條例》改為村里制度,鄉內日 治時期設的大字全面改為村里,八德庄的原有六個大字名〆八塊、下庄子、霄里、. 18. 明治四十二年(1909)將明治三十四年(1901)改置的二十廳合併為十二廳,並在廳下設支 廳,支廳之下更設區以管轄街、庄、社。 19 即臺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台東廳、花蓮港廳,州下設郡、市,郡之下 設街、庄。 20 大正十五年(1926)另又增加了一廳澎湖廳。 21 八縣為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台東、花蓮、澎湖々九省轄市為台北、基隆、新竹、 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屏東々二縣轄市為〆宜蘭、花蓮。 -12-.

(20) 茄苳溪、大湳、小大湳劃分為十二個村22,蘆竹庄內則有十三個大字名劃分為十 五個村23,龜山鄉同樣是十三大字,但劃為十三個村。(表 1-2、1-3、1-4、1-5). 民國三十八年(1949)國民政府遷臺,八月依臺灣省各縣市行政區域調整方 案重行劃分,九月公布將原有之八縣、九省轄市、二縣轄市改為十六縣、五省轄 市24、三六○鄉鎮與縣轄市區,同時將原有區署裁撤,由縣直接指揮監督鄉鎮縣 轄市。民國三十九年(1950)省令劃新竹縣為桃園、新竹、苗栗三縣,桃園縣轄 十三鄉鎮八德鄉、龜山鄉和蘆竹鄉正式轉為桃園縣的轄域,至今疆域範圍未再變 動,後經數鄉鎮人口的成長而陸續升格。(表 1-2、1-3、1-4、1-5). 22. 即興仁村、福興村、瑞豐村、大湳村、大安村、大興村、大福村、大同村、廣興村、茄苳村、 白鷺村、霄裡村、竹園村。將以此六個大字分成六個區塊作之後的研究分析。 23 但歷史上常將分成三大區〆南崁、坑仔和埔仔三大區,是於日治時期合併為本鄉前身,因此之 後的分析依此為依據。十五村為蘆竹村、南崁村、錦興村、五福村、內厝村、山鼻村(以上為原 南崁區)、新興村、中福村、新莊村、大竹村(以上為原埔仔區)、坑子村、外社村、山腳村、坑口 村、海湖村(以上為原坑仔區)。 24 十六縣為臺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 東、花蓮、臺東、澎湖々五省轄市為基隆、臺北、臺中、臺南、高雄。 -13-.

(21) ▲圖 1-2 民國九十八年底八德市行政區域圖. -14-.

(22) ▲圖 1-3 民國九十八年底蘆竹鄉行政區域圖. -15-.

(23) ▲圖 1-4 民國九十八年底龜山鄉行政區域圖 -16-.

(24) ▼表 1-2 八德市行政沿革表 12 村. 13 村. 17 村. 23 村. 27 村. 28 村. 34 村. 34 里. 39 里. 43 里. 46 里. 大正 9 年 民國 街 大 35 年 庄 字. 民國 56 年. 民國 64 年. 民國 71 年. 民國 79 年. 民國 81 年. 民國 83 年. 民國 84 年. 民國 87 年. 民國 91 年. 民國 95 年. 興仁村 興仁村 興仁村 興仁村 興仁村 興仁村 興仁村 興仁里 興仁里 興仁里 興仁里 福興村 福興村 福興村 福興村 福興村 福興村 福興村 福興里 福興里 福興里 福興里 瑞豐里 瑞豐里 瑞豐村 瑞豐村 瑞豐村 瑞豐村 瑞豐里 瑞豐里 八 塊 八 塊 庄. 瑞興里 瑞興里 瑞德村 瑞德村 瑞德村 瑞德村 瑞德里 瑞德里 瑞德里 瑞德里 瑞豐村 瑞豐村 瑞豐村 瑞祥村 瑞祥村 瑞祥村 瑞祥村 瑞祥里 瑞祥里 瑞祥里 瑞祥里 瑞發村 瑞發村 瑞發里 瑞發里 瑞發里 瑞發里 瑞發村 瑞發村 瑞泰村 瑞泰村 瑞泰里 瑞泰里 瑞泰里 瑞泰里 大湳村 大湳里 大湳里 大湳里 大湳里 大湳村 大湳村 大發村 大發里 大發里 大發里 大發里 大湳村 大湳村 大湳村 大湳村 大仁村 大仁里 大仁里 大仁里 大仁里 大仁村 大仁村 大明村 大明里 大明里 大明里 大明里 大安村 大安里 大安里 大安里 大安里 大安村 大安村 大安村 大安村 大安村 大安村 大竹村 大竹里 大竹里 大竹里 大竹里. 大 湳. 大興里 大興里 大興村 大興村 大興村 大興里 大興里 大愛里 大愛里 大興村 大華村 大華村 大華村 大華里 大華里 大華里 大華里 大興村 大興村 大興村 大信村 大信村 大信村 大信里 大信里 大信里 大信里 大和村 大和里 大和里 大和里 大和里 大和村 大和村 大和村 大昌村 大昌里 大昌里 大昌里 大昌里. -17-.

(25) ▼表 1-3 八德市行政沿革表(續一) 12 村. 13 村. 17 村. 23 村. 27 村. 28 村. 34 村. 34 里. 39 里. 43 里. 46 里. 大正 9 年 民國 街庄 大字 35 年. 民國 56 年. 民國 64 年. 民國 71 年. 民國 79 年. 民國 81 年. 民國 83 年. 民國 84 年. 民國 87 年. 民國 91 年. 民國 95 年. 大福村 大福村 大福村 大福村. 大福村 大福里 大福里 大福里 大福里 大正村 大正里 大正里 大正里 大正里. 大智村 大智村 大智村 大智里 大智里. 大成村 大成村 大成村 大成村 大成村 大成里 大福村. 八塊 庄. 小大 大福村 湳. 大智里 大智里 大宏里 大宏里. 大成里 大成里 大成里 大慶里 大慶里 大慶里 大勇里 大勇里 大勇里. 大勇村 大勇村 大勇村 大勇村. 大勇村 大勇里. 大千里. 大千里 大千里 大漢里 大漢里. 大強村 大強里 大強里 大強里 大強里 大義村 大義村 大義村 大義村 大義村 大義里. 大義里 大義里 大義里 大榮里 大榮里 大榮里. 大忠村 大忠村 大忠村 大忠村 大忠村 大忠里 大忠里 大忠里 大忠里 大同村 大同村 大同村 大同村 大同村 大同村 大同里 大同里 大同里. 下庄 廣興村 廣興村 廣興村 子. 廣興村 廣興村 廣興村 廣興村 廣興里 廣興里 廣興里. 大同里 陸光里 廣興里 廣德里. 廣隆村 廣隆村 廣隆村 廣隆村 廣隆里 廣隆里 廣隆里 廣隆里 茄苳村 茄苳村 茄苳村 茄苳參 茄苳里. 茄苳里 茄苳里 茄苳里. 茄明里 茄明里 茄明里 茄苳 茄苳村 茄苳村 茄苳村 高明里 高明里 高明里 溪 高明村 高明村 高明村 高明參 高明里 高城里 高城里 高城里 白鷺村 白鷺村 白鷺村 白鷺村 白鷺村 白鷺村 白鷺村 白鷺里 白鷺里 白鷺里 白鷺里 竹園村 竹園村 竹園村 竹園村 竹園村 竹園村 竹園村 竹園里 竹園里 竹園里 竹園里 霄裡. 霄裡村 霄裡村 霄裡村 霄裡村 霄裡村 霄裡村 霄裡村 霄裡里 霄裡里 霄裡里 資料來源: 臺灣文獻會(1980)。 《臺灣省通誌〃卷一土地志〃疆域篇》 。臺北市:眾文。 王世慶(1991)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 。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台灣文獻館(2010)。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五〃桃園縣》。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18-. 霄裡里 龍友里.

(26) ▼表 1-4 蘆竹鄉行政沿革表 大正 9 年 街庄 大字 蘆竹. 南崁下. 南崁內厝. 15 村. 16 村. 23 村. 26 村. 民國 35 年. 民國 59 年. 民國 83 年. 民國 87 年. 蘆竹村. 蘆竹村. 蘆竹村. 蘆竹村. 南崁村. 南崁村. 南興村. 南興村. 南榮村. 南榮村. 錦興村. 錦興村. 錦中村. 錦中村. 長興村. 長興村. 南崁村. 錦興村. 南崁村. 錦興村. 五福村 蘆 竹 庄. 南崁廟口. 五福村. 五福村. 五福村. 羊稠村 營盤村 瓦窯村. 山鼻村. 山鼻村. 山鼻村. 山鼻村. 南崁內厝. 內厝村. 內厝村. 內厝村. 內厝村. 新興. 新興村. 新興村. 新興村. 新興村. 中福村. 中福村. 中福村. 中福村. 新莊村. 新莊村. 新莊村. 新莊村. 大竹村. 大竹村. 上竹村. 上竹村. 宏竹村. 宏竹村. 富竹村. 富竹村. 大華村. 大華村. 大華村. 坑子村. 坑子村. 坑子村. 坑子村. 外社村. 外社村. 外社村. 外社村. 山腳村. 山腳村. 山腳村. 山腳村. 坑口村. 坑口村. 坑口村. 坑口村. 海湖村. 海湖村. 海湖村. 海湖村. 福興 中興 新庄子. 大竹圍. 坑子 坑子外 坑子口. 大竹村. 大竹村. 資料來源: 1.臺灣文獻會(1980) 。《臺灣省通誌〃卷一土地志〃疆域篇》。臺北市:眾文。 2.台灣文獻館(2010)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五〃桃園縣》 。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3.蘆竹鄉公所,http://www.luchu.gov.tw/www/index.aspx. -19-.

(27) ▼表 1-5 龜山鄉行政沿革表 大正 9 年 街庄. 大字. 山頂. 13 村. 14 村. 15 村. 15 村. 19 村. 25 村. 30 村. 民國 35 年. 民國 55 年. 民國 59 年. 民國 61 年. 民國 71 年. 民國 87 年. 民國 91 年. 山頂村. 山頂村. 山頂村. 山頂村. 山頂村. 山頂村 山頂村. 山德村. 山德村 山德村. 山福村 兔仔坑 舊路坑 坪頂山尾 坪頂菜堂. 兔坑村. 兔坑村. 兔坑村. 兔坑村. 兔坑村. 舊路村. 舊路村. 舊路村. 舊路村. 舊路村. 公西村. 公西村. 公西村. 公西村. 兔坑村 兔坑村 福源村 福源村 舊路村 舊路村. 公西村 公西村 公西村. 坪頂大湖 坪頂下湖. 幸福村 幸福村. 文化村 文化村. 坪頂苦苓 龜 山 庄. 山福村 山福村. 大崗村. 大崗村. 大崗村. 大崗村. 大崗村. 大崗村. 大崗村 大湖村 大華村. 楓樹坑. 南崁頂. 楓樹村. 楓樹村. 楓樹村. 楓樹村 楓樹村. 精忠村. 精忠村. 精忠村. 精忠村 精忠村. 南上村. 南上村. 南上村. 南上村. 大坑村. 大坑村. 大坑村. 大坑村. 大坑村 新路村. 南美村 南美村 大坑村 大坑村 新路村 新路村. 新路村. 新路村. 新路村. 新路村. 中興村. 中興村. 龜山村. 龜山村 龜山村. 大同村. 大同村 大同村 陸光村 陸光村. 楓樹村. 楓樹村. 南上村. 新路坑 龜山村. 嶺頂村 塔寮坑. 龜山村. 龜山村. 龜山村. 陸光村. 陸光村. 陸光村. 陸光村. 嶺頂村. 嶺頂村. 嶺頂村. 嶺頂村. 南上村 南上村. 中興村 新興村. 嶺頂村 嶺頂村 新嶺村 新嶺村 龍壽村 龍壽村. 龍壽村. 龍壽村. 龍壽村. 龍壽村. 龍壽村. 迴龍村 迴龍村 龍華村 龍華村. 牛角坡. 牛角村. 牛角村. 牛角村. 樂善村. 樂善村. 樂善村. 資料來源: 1.臺灣文獻會(1980) 。《臺灣省通誌〃卷一土地志〃疆域篇》。臺北市:眾文。 2.台灣文獻館(2010)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五〃桃園縣》 。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3.龜山鄉戶政事務所,http://www.kueis.gov.tw/ -20-. 樂善村 長庚村.

(28) 二、發展現況 八德在清代與日治時期舊名為「八塊厝」 ,大正 9 年(1920)改稱「八塊」, 又於昭和 11 年(1936)改名「八德」,而後經多次行政區域改革,於民國 84 年 (1995)1 月 1 日正式升格為縣轄市,成為桃園市周圍鄉鎮中最早升格的鄉鎮 。其位居桃園縣境之東北,即桃園台地之東北側,其鄰新北市鶯歌區,西接桃 園縣中壢市,南鄰大溪鎮,北與桃園市接攘,西南與帄鎮市為界,東西長 6760 公尺,南北長 8,460 公尺,西側較寬,土地總面積為 33.71 帄方公里,為桃園縣 面積最小之行政區域,約佔全縣之 2.8%,共有 46 個里25。至民國 98 年底,八德 市的人口總數已達 175,127 人,人口密度為每帄方公里約 5,194 人,僅次於中心 都市桃園市,為高密度居住地區。 (表 1-2、表 1-3、表 1-6). 蘆竹鄉自古以來是以「南崁26」聞名,大正九年(1920) 「蘆竹27」位於坑子、 南崁、埔子三區的中心,因而取代南崁成庄名。北與新北市林口區相連,東臨龜 山,西連大園鄉,南與桃園市為界。林口台地與桃園台地皆與之相連,為銜接桃 園台地與臺北盆地之門戶,東北部為丘陵,西北部瀕臨臺灣海峽,海岸線長約 2 公里,是個依山傍海的鄉鎮。其土地總面積為 75.5025 帄方公里,轄 25 村,但 因近年來發展相當迅速,至民國 98 年底,人口已達 138,727 人,已逼近改制縣 轄市條件所需的 15 萬人,為臺灣人口最多的鄉。(表 1-4、表 1-6). 龜山舊稱「龜崙28」,大正九年(1920)將「崙」改為「山」,稱為龜山,自 南崁五大莊獨立,與林口台地南部區域合併為龜山庄。位置上與新北市接壤,北 為林口區,東鄰泰山區、新莊區、樹林區,南接鶯歌區,是桃園縣中與鄰縣鄉鎮 相接最多的行政區,其與北面蘆竹鄉和西側桃園市僅相連 1/3 的鄉界。其東西寬 約 7.5 公里,南北長 9.6 公里,因位於大臺北都會區西南方,堪稱北部區域計畫 中的相接走廊。其下轄 30 村,鄉面積達 72.0177 帄方公里,佔桃園縣總面積 16.97%,僅高於八德市、帄鎮市及桃園市居第十位。至民國 98 年底,人口已達 135,692 人,與蘆竹鄉不相上下。(表 1-5、表 1-6) 25. 分別為民國 64、71、79、81、83、87、91、95 年八次變遷,才從 13 里演變至今有 46 里。 關於由來有兩種說法〆一為帄埔族名,另一為漢人以河階地形命名。 27 其實應為當地盛產的「蘆葦」 ,蘆竹乃為訛稱。 28 說法有二,一為帄埔族族名,另一為丘陵地形似龜身而得名。 -2126.

(29) ▼表 1-6 桃園縣 98 年底現住戶、人口密度. 鄉鎮. 土地面積. (年底) 桃園縣. (帄方公 里) 1,220.9540. 人. 村里 鄰數 里. 戶數. 鄰. 合計 人數. 471 11,073 654,106 1,978,782. 口. 數. 男 人數. 女 %. 人數. 人口密度 %. 999,065 50.49 979,717 49.51. 1,620.69. 桃 園 市 中 壢 市. 34.8046 76.52. 76 1,625 139,779 81 1,791 123,308. 401,096 365,109. 196,687 49.04 204,409 50.96 182,735 50.05 182,374 49.95. 11,524.22 4,771.42. 帄 鎮 市 八 德 市. 47.7532 33.7111. 46 1,464 46 1,204. 65,022 56,478. 206,471 175,127. 104,064 50.40 102,407 49.60 89,354 51.02 85,773 48.98. 4,323.71 5,194.94. 大 楊 蘆 大 龜 龍. 溪 梅 竹 園 山 潭. 鎮 鎮 鄉 鄉 鄉 鄉. 105.1206 89.1229 75.5025. 27 35 26. 705 896 556. 28,762 46,997 46,389. 91,875 148,092 138,727. 47,267 51.45 75,400 50.91 69,656 50.21. 44,608 48.55 72,692 49.09 69,071 49.79. 874.00 1,661.66 1,837.38. 87.3925 72.0177 75.2341. 18 30 30. 410 760 900. 25,493 48,426 36,191. 81,309 135,692 114,266. 42,277 52.00 68,907 50.78 58,174 50.91. 39,032 48.00 66,785 49.22 56,092 49.09. 930.39 1,884.15 1,518.81. 新 屋 鄉 觀 音 鄉 復 興 鄉. 85.0166 87.9807 350.7775. 23 23 10. 261 371 130. 14,827 18,783 3,651. 49,576 60,831 10,611. 26,453 53.36 32,146 52.84 5,945 56.03. 23,123 46.64 28,685 47.16 4,666 43.97. 583.13 691.41 30.25. 資料來源 :整理自桃園縣主計處(2009) ,《桃園縣統計要覽》 ,桃園縣政府。. -22-.

(30) 第四節 研究界定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界定〆. (1)時間範圍〆 本研究選擇戰後至今的時間分析,呈現空間上的發展。範圍為民國四十年 (1951)至民國九十八年(2009)近六十年的資料,產業結構方面,分成戰後至 民國四○年代、五○、六○、七○、八○和九○年代分成六階段探討々人口成長方面, 以新增村里年份與人口趨勢為指標,後續將可分成四期討論〆戰後至民國五十五 年(1966) 、民國五十六年(1967)至民國六十七年(1978) 、民國六十八年(1979) 年至民國八十三年(1994)以及民國八十四年(1995)至今。. (2)空間範圍〆 主要研究範圍為桃園都會區中的八德市,此外,另外會論及中心都市桃園市 周圍的二個鄉鎮、蘆竹鄉和龜山鄉作為比較,凸顯八德市的都市發展特色。為求 資料完整,以行政界線所劃定的範圍為單位。因南面相鄰的新北市鶯歌區與桃園 市相接的範圍較小,加上所屬單位資料與其他三鄉鎮不同,因此本研究排除論 述,待後進可未來補充的一大研究方向。然而,為了更進一步釐清三個鄉鎮的人 口成長情形與產業變化,後續將以里作為單位,但因涉及戰後的村里界已分化, 因此將利用日治期間的大字範圍作為分區依據〆八德分為大福、廣興、茄苳、白 鷺、霄裡、竹園、瑞豐、興仁、福興、大湳、大安、大興共十二地區々蘆竹鄉分 為蘆竹、南崁、錦興、五福、山鼻、內厝、新興、中福、新莊、山腳、大竹、坑 子、外社、山腳、坑口、海湖十五區々不像前兩鄉,戰後的龜山村里分界分別在 期間做了微調,昔日村界分化成數里而不利探討,為計算方便以及考量面積變動 不大,因此以地形大致區分為山頂、兔坑、舊路、公西、大崗、楓樹、南上、大 坑、新路、龜山、嶺頂、龍壽和牛角共十五區,作為之後新增村里的人數加總和 人口密度的分析依據。(表 1-7、1-8、圖 1-5). -23-.

(31) ▼表 1-7 三鄉分區對應表 分區 大福. 2. 面積(km) 3.56. 廣興 八 德 市. 茄苳. 3.82 3.14. 白鷺 霄裡. 2.91. 竹園 瑞豐. 2.27. 2.44. 3.23. 蘆 竹 鄉. 興仁 福興 大湳. 1.53 1.12. 大安 大興 蘆竹 南崁 錦興 五福 山鼻 內厝 新興 中福 新莊 大竹 坑子 外社 山腳 坑口 海湖. 2.82 3.81 6.99 4.20 3.48 7.77 3.40 3.34 2.04 6.26 2.91 7.50 7.12 4.34 6.18 5.55 4.42. 3.07. 對應村里 大致於日治時期小大湳大字範圍。今日則有大福里、 大同里、大成里、大義里、大忠里、大勇里、大智里、 大正里、大強里、大千里、大榮里、大慶里、大漢里、 大宏里、陸光里。 大致於日治時期下庄子大字範圍。今日則有廣興里、 廣隆里、廣德里 與白鷺範圍相加為日治時期茄苳溪大字範圍。今日則 有茄苳里、茄明里、高明里、高城里。 白鷺里 與竹園範圍相加為日治時期霄裡大字範圍。今日則有 霄裡里、龍友里。 竹園里。 與興仁、福興範圍相加為日治時期八塊大字範圍。今 日則有瑞豐里、瑞發里、瑞德里、瑞祥里、瑞泰里、 瑞興里。 興仁里。 福興里。 與大安、大興範圍相加為日治時期大湳大字範圍。今 日則有大湳里、大發里、大仁里、大明里。 大安里、大竹里。 大興里、大愛里、大華里、大信里、大和里、大昌里。 蘆竹村。 南崁村、南興村、南榮村。 錦興村、錦中村、長興村 五福村、羊稠村、營盤村、瓦窯村 山鼻村 內厝村 新興村 中福村 新莊村 大竹村、上竹村、宏竹村、富竹村、大華村 坑子村 外社村 山腳村 坑口村 海湖村. 註 1:分區面積是由現今各里的面積加總而成(詳見附錄),八德市與蘆竹鄉的面積是下載交通部 運研所所 http://www.iot.gov.tw/提供的村里界線圖層再利用 ArcGIS 電腦軟體估算而成。 註 2:民國八十七年(1998)蘆竹鄉公西村分出文化村,並合併部份大崗村而形成新的公西村, 但部份又於民國九十一年(2002)與大崗村析出大湖村與大華村。因面積差異不大與計算便利, 在此定義公西區今日對應面積大致為公西村與文化村,大崗區為大崗村、大湖村與大華村。 -24-.

(32) ▼表 1-8 三鄉分區對應表(續一). 龜山鄉. 分區 山頂 兔坑 舊路 公西 大崗 楓樹 南上 大坑 新路 龜山 嶺頂 龍壽 牛角. 面積(km)2 2.01 6.18 9.45 3.67 6.01 8.99 6.32 7.54 1.08 2.80 3.42 7.38 7.17. 對應村里 山頂村、山德村、山福村、幸福村 兔坑村、、福源村 舊路村 公西村、文化村。 大崗村、大華村、大湖村。 楓樹村、精忠村。 南上村、南美村。 大坑村。 新路村、中興村、新興村 龜山村、大同村、陸光村 嶺頂村、新嶺村 龍壽村、迴龍村、龍華村。 樂善村、長庚村。. 註 1:分區面積是由現今各里的面積加總而成(詳見附錄) 註 2:龜山鄉里面積為龜山鄉公所所提供。. -25-.

(33) ▲圖 1-5 三鄉鎮分區圖. -26-.

(34) 依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欲探討桃園市的都市擴張過程中,以城鄉邊緣區的 角度來檢視八德市的人口、產業以及土地利用現象,因此對國內外對都市擴張議 題所採用的方法進行回顧〆. 國內外評估都市擴張的方法繁複,不過大致可分以下四種〆. (1)以人口成長、土地開發面積、汽車成長數據衡量〆 這些測量方式最廣泛利用的即是人口資訊〆像是單獨利用每個國家或鄉鎮的 人口密度(Hammer et al.,2004),或是結合土地面積資訊,像是都市土地中的 人口比例、每人開發的土地數量(Hass and Lathrop,2003々Wolman,2005)々 Theobald(2001)認為最常用來測量都市擴張的指標是行車的英哩數和人口成長 速率的比較。但是前者的資料必頇嚴密的調查且取得不易々後者則是常量化為人 口密度的變化、人口成長數據。. (2)綜合多項指標作分析〆 高佩菁(2002)藉由相關學者提出的所有指標,篩選易取得資料、可凸顯時 間動態的四個層面〆政策、都市發展(都市土地面積、人口成長變化、人口流動 方向、住宅供給區位變化、商業活動區位變化)、環境資源(農地面積改變)與 交通運輸(汽車成長率、道路面積成長率、旅次運具形態分布、道路發展模式), 以台中都會區實證分析和美國亞特蘭大都會區蔓延模式比較々也有統合多項變數 進行統計分析〆許珮漩(2007)利用 SI 指數29為應變數,交流道數量、省道長度、 每人每年帄均薪資項目、三級產業人口佔二三級產業人口比例、每人帄均公共設 施用地面積共 5 項自變數,以模式實證分析。. (3)以地理資訊系統或航照、衛星影像判讀為工具看土地利用分布〆 近十年間,越來越多研究朝向利用 GIS 以及遙測影像來辨識都市擴張在地表 29. Lopez & Hynes(2003)考慮人口密度與集中度所提出的擴張指數方程式〆 SIi={ 〔 (Si-Di)÷100〕+1}×50 SIi〆i 鄉鎮市的擴張指數 Si〆位在低密度區塊的人口佔 i 鄉鎮市總人口的百分比 Di〆位在高密度區塊的人口佔 i 鄉鎮總人口的百分比 -27-.

(35) 最顯見的特徵〆姜聖華(2000)使用 4 個時期的航測影像,以 GIS 系統套疊檢視 花蓮地區土地利用擴張的形態與趨勢。林彥霖(2005)也以 gis 與衛星影像辨識 之方式,分析臺北都會區近 20 年土地利用空間的變化情形與蔓延特徵。Schneider & Woodcock(2008)利用人口集中資訊結合遙測影像檢視土地利用資訊,分類 全球 25 個中型都市的都市成長與形式。. (4)結合歷史的動態分析 Anas(1981)指出靜態模式無法預期不連續現象的產生,而必頇以動態方法 追尋都市成長的軌跡。因此從事都市擴張現象研究時,必頇以動態分析為基礎, 探討人口和活動的互動作用。黃子珍(2007)以台中市為核心的台中都會區為主, 研析歷史資料建構台中市與大里市光復後至 70 年代地區城鄉擴張發展的趨勢及 其走向,除此之外,還加以運用密度函數和航照影像判讀,呈現 70 年代至今台 中市與大里市城鄉之空間變遷發展々劉小蘭、許佩漩、蔡育新(2010)對後續研 究建議即指出可近一步利用 GIS 與衛星遙測軟體(GPS)互相搭配,釐清人口聚落 緊密或分散之形態的工具,亦可計算公共設施開發量。Needham & Dieterich-Ward (2009)指出最近研究郊區的學者已加入史料編纂法(historiography)於研究區域 轉變的文章中,考慮到綜合都市、郊區和鄉村學者的方法到更廣泛的「都會區域」 (metropolitan region)模式。. 綜觀上述,依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在時間脈絡中,選擇透過歷史的鋪陳論 述々在空間變遷上,欲藉人口成長、產業成長的官方統計數據以密度函數和圖表 展現為主,而土地利用即配合經建版的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都市計畫圖、田 野調查結果作地圖套疊與繪製,將兩者結合可修正與降低誤差,具體釐清城鄉邊 緣區在都市擴張過程中的表徵與形態。因此,採取以下的研究方法〆. (1)產業結構變遷〆 擬以《桃園縣綜合發展計畫》、三鄉之鄉鎮志爬梳政策施行,對於重要經建 計畫之擬定、工業區開發、產業輔導政策制定、地方產業發展策略之釐清。以及 利用臺灣省戶口普查處出版之《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人口之行業》分析產 業人口比例及產業結構轉變階段,《臺灣地區各業工廠名錄》和輔以行政院主計 -28-.

(36) 處自民國 43 年調查的工商及服務業的普查資料(共 11 次 43、50、55、60、65、 70、75、80、85、90、95 年),利用工廠地址繪製圖表,分析分布的趨勢。. (2)人口成長變遷〆 在人口成長方面,彙整六個時期的桃園都會區人口和八德市、蘆竹鄉與龜山 鄉的桃園縣統計要覽資料,計算其成長率,歸納出桃園都會區的外圍地區人口比 重趨勢々在人口密度方面,擬以八德市戶政事務所提供的各里人口資料為最小單 位,里單元面積與分界則以各公所公告至鄰里面積為基準,計算區塊的人口密 度。但因八德市戶政所提供最早的村里人口資料僅溯至民國 58 年,因此在此之 前僅以八德鄉為單位々此外,因里界戰後至今進行了八次變遷,將以現今 46 里 面積為參考基準,進行先前的面積加總,以地圖呈現當期人口密度空間分布。其 中,人口密度圖採相對密度而言,亦即三鄉各區中人口密度中最高五個次序為高 密度區,依次為中高密度、中密度、中低密度、低密度。. (2)建成區以及都市計畫用地的變遷〆 主要以圖籍資料的蒐集與地圖的繪製呈現為主,利用經建版於民國七十四年 (1985) 、民國八十一年(1992) 、民國八十八年(1999)三個時期的兩萬五千分 之一地形圖,加以掃描、縫圖,並利用 ArcGIS 套疊繪製々以及蒐集八德歷年公 所編繪的都市計畫圖,搭配都市計畫書和田野調查結果,做土地利用空間上的分 析研究。. -29-.

(37) 第二章 城鄉邊緣區的產業結構變遷 二次大戰結束後,以農業為主的臺灣長期受到戰爭的破壞,國民政府播遷 來臺後,對臺灣的整建,最初重視在經濟的發展,依序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 領、耕者有其田政策,農業因而在戰後初期有大量的進展々另一方面,後續訂定 了不同的工業政策,推動一連串的經濟建設計畫來因應實施,促使了農業轉型。 五十多年的發展過程,逐步確立發展工業與外銷導向為主軸的經濟發展策略,更 加速農業勞力轉向工商業以及農村人口向都市地區遷移(表 2-1)。 自民國四○年代末的經建計畫的推行之始,政策影響了區域發展的形態,許 多都市與鄉村地區陸續興建工廠,因而產生產業結構的重組,對於城鄉的發展結 構與關係也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因此,本章首先闡述三個鄉鎮的產業發展階 段,分析城鄉邊緣區的產業結構轉變,以主要影響城鄉發展的二級產業中之製造 業為指標,探討鄰近桃園市的三個鄉鎮工廠分布呈現怎樣的空間變遷,達到與都 市之間的依附關係。 ▼表 2-1 歷年重要政經策略及政策 年代 戰後時期 (1945-1960). 五○年代 (1961-1970) 六○年代 (1971-1980). 七○年代 (1981-1990) 八○年代 (1991-2000) 九○年代 (2001-2009). 階段 農業為主 農工並重 (民生必需 輕工業) 勞動力密 集(傳統製 造業) 技術性密 集(電子、 石化、重 工業) 技術性密 集 資訊密集 (高科技). 策略 政策導向 增加糧食產量、土地有效 利用 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 發展勞力密集生 發展農業 活型用品工業以 替代進口。 以貿易促進成長,以成長 獎勵投資、發展 拓展貿易 出口工業、拓展 國外市場 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 發展重化工業, 升級 推動第二次進口 代替及出口擴 張。 加速經濟升級,積極發展 發展附加價值高 策略性工業 的工業 發展重點科技、知識性產 高科技產業發展 業 六大新興產業(生物科 新興服務業 技、綠色能源、精緻農 業、觀光旅遊、醫療照護 及文化創意). 重要政策 公地放領、耕地三七五減 租、耕者有其田 第一期、第二期經建計畫 獎勵投資條例。 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 經建計畫 加強農村建設重要措施。 六年經建計畫、十大建設。 區域計畫法推行,非都市 土地使用編定。 成立科學工業園區 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法案。 農地釋出方案 知識經濟發展方案 全球運籌發展計畫. 資料來源: 1.段承璞(1992) 《臺灣戰後經濟》,臺北:人間,頁 105-108 2.工業區開發管理年報編輯小組(1999) , 〈台灣工業政策的沿革〉 , 《工業區開發管理通報年刊》, 頁 3、4。 3.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http://www.cepd.gov.tw/。瀏覽日期:2011-04-16 -30-.

(38) 第一節 產業轉變的階段特色. 首先,由最初始的農業人口佔各鄉的比例,初步檢視產業轉變的先驗指標, 由圖 2-1 可看出戰後初期三鄉以農業為基礎,農業人口所佔各鄉比例皆高於 50% 以上,其中龜山可耕面積相對較小,因此農業人口比例較低,農業所提供的就業 機會遠不及之後的工商業,因此,也為後來龜山工業區的設置與產業的移轉隱藏 了契機々民國四十三年(1954)至五十六(1967)年間,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 租等農業政策的推行,進入台灣農業快速成長期。表現在三鄉上,以蘆竹鄉最為 顯著,從事農業的人口達近 90%々另一方面,民國四十二年(1953)貣,政府開 始推動第一期經建計畫,經濟建設計畫主要目的在於發展工業來促進經濟成長, 將農業的資金轉移成工業投資。除了推動維持四年的經建計畫之外,還於民國四 十九年(1960)頒佈了獎勵投資條例,利於工業用地的取得,種種計畫與政策在 民國五○年代後期奏效,台灣農業發生極大的變化,工業漸漸貣飛,農村人口大 量流入都市,勞力和資金外移使得農業漸趨沒落。. 三鄉皆在五○年代中期出現第一波的農業人口下降,農業人口比例較少的龜 山鄉下降幅度尤為明顯,已出現 50%以下的農業人口比例。五○年代後期至六○ 年代中期,是農業人口大量銳減的時期,足見產業轉型之關鍵期,八德農業人口 減少的幅度最大,短短十年間下降至五成以上,而蘆竹與龜山人口比例逐年緩慢 減少,其中蘆竹鄉尚維持著佔全鄉半數人口的農業人口比例。六○年代中期至民 國七○年代中期是第二波的下降期,蘆竹農業人口率先大幅度的驟減,後續轉以 緩慢地速度逐年遞減々八德的農業人口比例直至民國六十八年(1979)底,僅 15%且成三鄉末位,直至七○年代初人數不到總人口的一成,與增幅空間一直不 大的龜山相同,兩鄉的農業人口比例自八○年代至今帄僅均約佔 5%々另一方面, 蘆竹則一直是三鄉中農業人口比例最高的鄉鎮,在八○年代才呈現緩慢下降的現 象。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間,龜山、八德兩鄉農業人口比例停滯下降的同時, 蘆竹鄉與其兩者的比例差距已漸縮小中,顯示農業在蘆竹鄉內的式微。(圖 2-1). -31-.

(39) 100 90. 蘆竹. 80. 70. 龜山. 60. 50. 八德. 40. 30 20 10 0. (%)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民國). ▲圖 2-1 三鄉歷年農業人口佔該鄉人口比例趨勢 資料來源:桃園縣主計處(1973~1993), 《桃園縣統計要覽》,桃園縣政府。. 為了進一步分析各級產業變化的情形,接下來僅以一、二、三級產業30作分類 來檢視關鍵的轉換時期〆 一、民國六○年代以前(~1960)的產業結構〆. 根據臺灣省戶口普查處的兩次人口行業的調查顯示〆民國四十五年(1956) 時三鄉皆以第一級產業為主,從事第二級產業人口最少,但各鄉所佔的比例卻不 相同。八德的一、二級產業分別為 58.13%、15.6%,龜山為 50.86%、16.12%, 兩鄉比例相似,但是蘆竹一級產業就佔了行業人口約七成,二級產業僅 3.98%, 差距甚大。可看出二級產業在此時期尚未貣步,尤其是蘆竹鄉,保持最傳統的生 活方式。(圖 2-2)。 十年後,民國五十五年(1966)從事二級產業的人口比例並未有明顯的提升, 足見二級產業仍不發達,八德佔 10.56%、龜山佔 15.3%,兩者皆出現比例下降 的現象。除蘆竹鄉以外,八德與龜山皆轉以第三級產業為主,從事零售等服務業 的人口增多,蘆竹鄉仍以一級產業人口比例所佔最多,所佔比例高達 50%以上。 整體而言,三鄉從事一級產業人口均減少,而八德與龜山的產業形態似乎比較類 似。 (圖 2-3). 30. 一級人口包括農、林、漁、牧、狩獵業々二級產業人口包括礦業及土石採取業、製造業、水 電煤氣業、營造業々三級產業包括商業、運輸倉儲及通訊業、金融、保險、不動產及工商服務業、 社會團體及個人服務業々其他則為不能歸類的行業 -32-.

(40) 100. 9.30. 0.71 11.24. 90 80 70. 16.96. 32.31. 15.68 3.98. 15.60. 60. 16.12. 50 40 30. 69.09 58.13. 50.86. 20 10. 0. (%). 八德 第一級產業. 龜山 第二級產業. 蘆竹 第三級產業. 其他. ▲圖 2-2 民國 45 年三鄉產業人口比例 資料來源: 臺灣省戶口普查處(1956) , 《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人口之行業》 ,第二卷, 第四冊,頁 362-375。 註 1:其他不能歸類業別多從事外國政府機關服務業 註 2:此調查統計不包括住在營內的軍人。 100. 3.08. 4.50. 7.46. 90 80. 32.44. 70 60. 65.18. 62.33 8.69. 50 40 30. 10.56. 15.30. 21.18. 17.87. 八德. 龜山. 51.41. 20 10 0. (%). 第一級產業. 第二級產業. 蘆竹 第三級產業. 其他. ▲圖 2-3 民國 55 年三鄉產業人口比例 資料來源: 臺灣省戶口普查處(1969), 《民國五十五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書人口之行業》,第二卷,第五冊(上),頁 299-334。 註 1:此調查統計包括住在營內的軍人。.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唵 (引) 佉佉佉呬佉呬誐里 (二合) 恨曩 (二合) 誐里 (二合) 恨赧 (二合) 覩薩里嚩 (二合) 部帝迦 嚩隷摩摩扇帝孕 (二合) 俱里嚩 (二合)

台中地區 (山海屯) 台中市大里區崇光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元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里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立新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草湖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永隆國小

賈伯斯早在 1972 年就讀里德 學院( Reed College

(A)行百里者半於九十(B)步步要謹慎,因步步難行

佩佩走路去 1.5 公里遠的學校上學,放學再 照著原路回家,請問佩佩今天上下學走多少 公里?.

內戰發生於⻄元 1425 年,瓦希里二世(Vasily

內戰發生於⻄元 1425 年,瓦希里二世(Vasily

因住十四月學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大城東南行五十餘里至答秣蘇伐那僧伽藍 (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