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四大學科的性別論述探究:從公民主體觀點出發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四大學科的性別論述探究:從公民主體觀點出發"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四大學科的

性別論述探究:從公民主體觀點出發

陳素秋

*

副教授

劉勉均 教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新北市立錦和高級中學

摘要

本文旨在以公民主體觀點,探究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中所包含之社會、

政治、法律、經濟等四大學科所呈現的性別論述。分析結果發現,社會學冊次開

啟多元性別公民的討論,但仍偏重尊重論述;政治學冊次訴諸所有性別之公民皆

應被平等對待,卻也因此忽略了性別議題分析;法律冊次雖部分呈現了性別結構

所帶來的壓迫,但在與性別密切相關的婚姻議題中,卻仍以二元性別體制為討論

基礎;經濟學冊次將經濟活動中的行動者預設為原子式的理性自利公民,相對忽

略分析經濟行為背後的性別結構。

依據前述分析結果,本文指出在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儘管政治與經濟二學

科的知識內容不同,但卻都同樣預設著去性別、普遍性的自由主義公民主體,也

因此導致忽略分析性別結構所帶來的不平等現象。因此,本文建議未來的公民與

社會課程之發展應由著根於文化以及鑲嵌於特定群體社會處境的公民主體出

發,以有助於引領學生探究與回應公民生活中的性別議題。

關鍵詞: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性別教育、公民主體

*本篇論文通訊作者:陳素秋,通訊方式:susuchen@ntnu.edu.tw。

(2)

Exploring Gender Discourse in the Four

Major Areas Comprising Senior High

School Civics and Society Textbooks in

Taiwan: Perspectives Informed by the

Models of Civic Subject

Su-Chiu Chen

Associate Professor

Mien-Chun Liu Teacher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New Taipei Municipal Jinhe High School

Abstract

Employing the viewpoint of the civic subject, this paper examines gender

discourses in the four major areas comprising senior high school civics and society

textbooks in Taiwan, namely sociology, politics, law and economics. 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show that although sociology has opened up discussions of

multidimensional gendered citizenship, it still overly emphasizes liberal respect

discourse; politics stresses that citizens of all sexes should be treated on equal footing,

such that analysis of gender issues is ignored; although the area of law in part brings

forth the oppression brought about by gender structure, when it comes to

gender-related marriage issues the dual gender system still serves as the starting basis

for discussion; lastly, economics presupposes the actors conducting economic

activities as atomistic rational citizens acting in their own self-interest, as a result

neglecting analysis of the gender structure behind economic behavior.

(3)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n Taiwanese senior high

school civics and society textbooks, although the knowledge content in the areas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 are different, both areas assume a genderless, universal liberal

civic subject that precludes observation of the inequalities caused by gender structure.

Consequently,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civics and society curricula should be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a civic subject embedded in particular cultures and group

relations,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directing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respond to

significant gender issues in civic life.

keywords:

civics and society of se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 gender education, civic

(4)

壹、前言

性別平等教育自

1996

年納入正式課程已逾二十載,依據課綱規定,性別平等教育 乃以議題融入方式,融入相關科目教材之編選。而正如學者所說,社會領域課程是各科 目中最能影響學生性別意識與認同的重要領域(

Schmidt, 2012

),其中性別平等意識的 養成為公民素養之一,故高中「公民與社會」一科也就成為性平教育的重要場域。 儘管國內已有許多關於公民教育教材中性別議題的分析,但卻未從公民主體的角度 予以分析。而誠如既有研究指出,在討論公民身分的實踐時,公民主體之預設影響著不 同性別的生活經驗與社會處境能否被顯現(陳素秋,

2008

),例如,傳統政治理論強調 公民應參與公共事務,但卻忽略積極參與之公民主體的形成,與家庭領域能否平等互動 密切關連,因此,過往公民身分理論多將家庭領域之平權關係排除於公共事務議題之 外,也鮮少討論以家庭為主要生活場域之女性的公民經驗。本研究嘗試以公民主體探詢 為探究方向,分析公民與社會中不同知識學科之性別論述,以及這些論述與其預設之公 民主體彼此間的關聯性。內容有五節,除前言外,第二節簡要歸納分析國內教科書性別 議題之相關研究,第三節提出公民主體的主要理論以及本研究之分析架構與分析對象; 第四節提出分析結果,最後為結論與反思。

貳、教科書的性別議題分析

一、國內教科書性別議題研究之發展概況

國內最早針對教科書進行性別議題的分析研究始於歐用生(

1985

)的「我國國民小 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而後民間與學術團體也持續針對教科書的性別教育 進行關注,諸多研究皆顯示教改前的教科書尚未脫離「男性好動,女性溫柔」的刻板印 象,缺乏性別平等的宣示,性別平等的實質精神尚未進入課程(莊明貞、林碧雲,

1997

; 吳嘉麗,

1998

;張玨、白慧玲、王舒芸,

1998

;方朝郁、謝臥龍,

1999

;李瑞娥,

2001

), 此現象直至九年一貫課程上路後才有所轉變。 九年一貫課程上路後,性別教育融入各階段領域成為教學重要任務,國內教科書研 究數量也越來越多。從

2003

2013

年間,中、小學、高中階段教科書性別議題的分析 有著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但檢視研究分布與數量,就階段而言,既有研究主要多以國 中、小課程為主,高中階段的研究則明顯較少1;而就學習領域或科目來看,多數探究

1 根據研究者資料蒐集結果顯示,此時期國小階段相關研究共計 72 篇,高中階段共計 9 篇。

(5)

著力於國語與英文,以公民與社會科為分析對象的論文目前為止僅有兩篇。

二、九年一貫與高中教科書性別議題研究結果

既有研究顯示,九年一貫課程上路前五年(

2003

2008

),性別刻板印象、獨尊異 性戀以及以男性經驗為論述中心仍是國內國中小教科書主要的性別論述;而九年一貫實 施後,性別刻板印象已漸改善,但仍散落在不同學科領域中,男性為主、異性戀為中心 仍是性別教育知識的建構主軸。此外,從融入的情形也發現,性別議題在各學習領域、 年級、單元章節呈現分布不均、主題軸融入情形不一、部分領域甚至幾乎未融入(廖月 觀,

2008

;簡玉萍,

2011

)。 至於高中階段教科書研究則顯示,對於性別議題的討論仍同樣有以男性經驗主導、 忽略多元的性別視角以及異性戀霸權等知識建構問題(楊露萍,

2007

;黃琦珴,

2011

; 方毓聖,

2012

)。其中與性別議題最為相關的公民與社會教科書,雖已有多元文化的性 別想像、性別平權的理想納入,但傳統父權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或偏見仍然潛藏 其中(林信志,

2011

;黎倩菱,

2013

),也多以異性戀的立場與姿態來詮釋性別議題(江 佩璇,

2007

;賴玉真,

2011

)。此外,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研究結果,則是由於公民與社 會課程包含了以四大學科(社會、政治、法律、經濟)為主的四冊課本,而性別論述在 不同冊次裡,有著相當不同的份量:社會一冊最明顯針對性別議題進行討論,政治與經 濟二冊中則相對少見納入性別論述,而法律一冊雖有部分性別議題,但卻似乎未能將性 別與法律做深刻的連結與反省(林信志,

2011

;黎倩菱,

2013

)。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以及性別政治理論學者所指出,公民主體預設的樣貌不同,往 往導致公民身分所關注的焦點議題有所不同(

Pateman, 1989; Benhabib, 1992

),本文意 欲探究,在公民與社會課程所包含之四大學科的教科書文本,分別如何論述性別議題? 不同學科冊次間為什麼有納入性別議題與否的顯著差距?不同學科之文本對於性別議 題的討論或沈默,如何共同串連出特定的公民主體想像?希望透過這些議題,得以讓我 們在分析教科書如何納入性別議題討論時,有更多的詮釋取徑。

參、研究方法、對象與分析架構

一、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本分析法,不僅分析文本間如何選擇、呈現性別議題,嘗試捕捉 文本背後的意義與脈絡,也探究文本如何對於可能的性別議題緘默。而文本分析對象, 則包含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以及教科書內容。課程綱要乃界定一個科目的內容範疇、基

(6)

本理念、學習的順序,以及提供教學方法建議之準則,而正如學者所指出,課綱反映社 會對不同學科的期待,因此並非獨立、中立的文本,其內容乃鑲崁在整個社會脈絡之中 (張茂桂,

2009

)。因此本文在分析教科書文本時,也納入對課綱之探究。至於教科書 文本,則選擇

102

學年度全國教科書使用之市占率最高的前兩名版本2:龍騰與南一版 之必修與選修教科書共計

12

冊作為文本分析對象(參見表

1

)。

表1 本研究分析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

出版社名稱 出版年度 分析冊數 分析章節 龍騰文化

102

一到四冊含選修上下冊 全 南一書局

102

一到四冊含選修上下冊 全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分析架構

公民與社會為培養現代公民之課程,其文本論述無可避免反映出對於特定公民主體 的想像,本文之分析架構一方面以當代最主要之三項公民身分哲學派別的公民主體想像 為分析取徑,另一方面,則將文本內容區分為公民生活之四大面向(自我認同、親密關 係、社會參與、經濟活動),作為分析主題,以探究各冊如何提出(或緘默)其性別論 述。簡要說明如下:

(一)分析取徑:三種公民身分哲學的公民主體

當代對於公民身分討論的政治哲學主要有三:自由主義、社群主義與多元文化主 義。傳統的自由主義認為個體的存在是以保有基本人性尊嚴為最大目的,

Marshall

亦認 為,公民身分是用來保證每個人都是完整及平等的社會成員(

Kymlicka & Norman, 1994,

p. 354

)。在此論述中,公民主體被視為具有理性,並得以自主管理生活的獨立個體,由 此看來,該學派重視的是公民主體自主性,以及其作為權利載體之特性。

社群主義反思自由主義的個體預設,批判自由主義提出的是一種本務論、無承載的 自我(江宜樺,

1998

)。強調個人從來都不可能是無文化承載、完全靠自我的理性與意 志而選擇的個體,個體應是目的論式、鑲嵌於特定社會文化脈絡中,具有歷史文化意義 的著根式自我。在此論述中,公民主體被視為無法脫離文化社會基礎而實現自我。 有鑑於社群主義對自由主義的批判,多元文化主義再思自由主義的論述,主張社會 上的成員來自不同的文化群體,因此轉為關注文化群體的差異,其所強調的權利承載者

2 研究者於 2014 年 4 月期間,參考民間書商所做的統計以及各校官方網站的訊息公告,調查全 國 345 所公私立高中一到三年級上下學期的教科書版本使用狀況,在上、下學期分別得到 232 所與 120 所學校之資料,龍騰版市占比率最高,南一為居次地位。

(7)

是群體而非個人(張建成,2007)。故該主義提出以「肯認群體差異」來補強自由主義 「尊重個體差異」,多元文化主義的重要學者 Taylor(1994)更提醒公民身分差異上的 肯認,不應僅是個體的肯認,而是鑲嵌於個體背後的文化或語言社群。在此論述中的公 民主體,不僅承載特定群體的價值與意義,且各群體間的權力關係,影響著不同群體之 公民的生活境況與自我實現。 綜合來看,自由主義預設普遍化的理性自主公民主體,因此關注國家所應提供的相 關權利保障,以及公民生活如何免受國家不當干預。社群主義則反對將公民視為原子個 體,因此偏重分析公民認同與公民生活如何受特定文化、價值脈絡影響。而多元文化主 義重視公民之群體身分對個人帶來的影響,因此特別重視分析不同群體之公民所可能遭 遇的不利處境,以及討論國家應如何提供以群體為基礎的權利。這些不同公民主體預 設,指引本文分辨、檢視教科書在討論公民生活時如何採取不同論述重點。

(二)分析主題:公民生活的四大面向

為了更體系性地分析教科書文本,本文參考《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所指出公民與 社會課程乃涵蓋「公民身分的自我認同」、「自我與他人之關係」、「自我與社會」、「經濟 的參與」四項主題。因此,在四大學科冊次的分析上,都將嘗試將文本歸納為以下四項 分析主題: 1. 自我認同 公民養成必須從自我身分建構談起,從課綱來看,公民與社會課程的討論一開頭便 是從「自我」談起(主題一、自我的成長與準備成為公民),並將自我的討論與公民身 分做連結。因此在文本分析上,本文嘗試呈現各學科冊次建構出什麼樣的公民自我認 同,並關注性別作為個人認同的核心面向,是否且如何被呈現於公民認同的討論中。 2. 親密關係 延續自我的發展,課綱進一步討論公民自我與他人之關係,其中特別聚焦於深刻影 響個人的各項親密關係,亦即包括公民的愛情、婚姻與家庭等相關議題。因此,本研究 將聚焦分析教科書在這些親密關係議題討論中,文本是否且如何呈現性別結構如何影響 公民的親密關係建構與互動。 3. 社會參與 公民生活於政治社群中,政治哲學因此強調公民應參與公共事務,因此公民與社會 課綱在討論公民與社會的應有關係上,也特別重視討論公民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一般 來說,此參與包含政治參與(如投票)以及非政治參與(如擔任志工),二者合稱為社 會參與。因此本文的第三項分析主題,便聚焦於探究課程如何描繪公民與各項社會參與 行動之間的關連性,檢視各文本是否且如何呈現社會參與中的性別化意涵,亦即性別結

(8)

構如何影響不同性別之公民進行社會參與。 4. 經濟活動 經濟活動是公民生活的重要部分,故課綱也列有經濟活動相關討論。本文嘗試分析 教科書如何呈現經濟個體、勞動市場的描繪以及經濟行為(包括:生產與消費)之相關 討論,並關注其再現之經濟主體以及所描繪的經濟活動裡,分別體現出什麼樣的性別化 意含。 由於高中公民與社會四大學科冊次之教科書文本包含以上四項主題,而前述所指出 的三種不同公民身分哲學,對於公民認同、親密互動領域如何與公領域產生關連、公民 參與公共生活,以及市場經濟運作等,分別有不同立場。如自由主義便傾向於將公領域 生活與親密關係領域截然劃分,強調參與權利而非參與責任,並支持市場經濟。綜合來 看,本研究以不同公民主體預設為分析取徑,檢視各教科書文本如何討論前述四項主 題,梳理出各冊次的性別論述究竟以何種方式與位置,進入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其懸 缺與沈默的可能形成原因又為何。

肆、結果與討論

以下分別討論社會、政治、法律與經濟四學科教科書中所呈現的性別論述,以及該 論述呈現方式所蘊含的公民主體預設。

一、社會學冊次

(一)看見多樣性別不平等結構,但仍偏重關注二元性別議題

社會學冊次的性別議題探討脈絡,乃是由個人出發,進而討論人際關係互動以及社 會階層位置。難得的是,在此鋪陳中,明確點出了因性別所產生的多樣不平等現象,亦 即討論了多面向性別不平等結構議題。包括性別與社會階層化之間的關連,以及不同性 傾向之性別文化間的位階性。 舉例來說,社會學冊次的課綱點出性別議題不僅是個人議題,更是社會結構下的群 體問題。所以在「社會階層化」一單元裡,性別被納為社會階層發展不公的核心因素之 一。另外,課綱也處理了性別文化對個體的形塑以說明性別對個人身分的影響力,因 此,課綱明確指出「文化形式與身分區別:舉例說明不同的文化如何形塑文化認同,用 來凝聚群體或區別人我,例如……異性戀的文化如何區別同性戀的文化」(U1T7,2-2)3

3 對於課綱文本的編碼,為了顧及文本的語意和段落的完整性,故將以分析段落所在之單元、 主題、主要內容與次內容進行編碼。例如:必修單元一主題一 1-2 自我的成長與變化,將以 「U1T1,1-2」為標示,選修則於前面編碼進行標示。以下文本對各冊教科書內容之引用,則

(9)

並同時點出其中所蘊含的位階性,引領學生意識到同性戀文化的邊緣文化處境。 然而,儘管多樣性別結構的討論得以在社會學冊次出現,但在文字鋪陳中卻又常顯 露偏重異性戀的單一預設,特別是在情愛關係與婚姻議題上。以南一版為例,其文本要 處理的性別不平等仍圍繞在男女情愛關係: 近年來兩性之間的暴力層出不窮,青少年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問題,逐漸受到各界重 視與關切。由於多數青年男女缺乏兩性相處的經驗(以下底線為研究者自行加註強 調),有時候還將忌妒、佔有甚至暴力舉動詮釋為「打是情、罵是愛」,導致約會 暴力和未婚懷孕的現象產生。……要遠離約會暴力的陷阱,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兩性 互動觀念,除去重男輕女的性別刻板印象……。(N1-2,p. 48)

(二)自主個體與著根式、多元文化公民論述並行,但偏重自主個體預設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社會學冊次在自我認同與親密關係主題的討論中,隱含著兩 種不同的公民主體預設。一方面,將人際關係的開展描繪為以個體自主為前提,尤其強 調性別關係中的自主性,並以尊重、權利保障來解決性別關係產生的問題。例如在情愛 關係討論中敘述如下: 情愛關係需建立在個體自主的前提。許諾則以忠誠與不變為特色,但若一方難以維 持原有的許諾(例如:情侶分手、夫妻離異等),另一方亦難以強迫。遵守自己的 許諾與尊重別人的身體與行為自主都是重要的人己關係。(U1T2,3-2) 這樣的描述論點,與自由主義力倡的個體自主性、權利保障以及以多元寬容面對差 異之論點頗相似,可見在此相關主題上,教科書乃訴求自由主義自主個體來說明性別平 等的重要性。 然而,另一方面,課綱也從「群體身分」概念描繪公民的性別身分。強調性別身分 來自於特定文化與社會脈絡,並進一步強調性別身分與社會位階相扣連。此討論方式與 社群主義所強調的著根式的自我觀點頗為類似。亦即,人乃存在於特定文化脈絡,且此 文化脈絡對公民自我認同具構成性作用,由此觀點談性別,才得以進一步從多元文化重 視文化群體之權力關係的分析觀點,探究性別不平等結構的根源。 但可惜的是,儘管課程納入著根式公民個體,但在特定性別群體受壓迫的探討上,

以出版社名稱、冊數、課別、頁碼以及文本的類型作為標記,龍騰版將以 L 為標示,南一版 將以 N 為標示,文字資料將以 W 為標示,圖片與照片資料則以 P 為標示。例如:龍騰版第一 冊第一課自我成長與準備第一頁,將以「L1-1,p.1W」作為引文之標記。圖片資料的編碼如 南一版第一冊第一課,第二頁,將以「N1-1,p.2P」表示,並列出文本之圖例說明。

(10)

仍相對缺乏對受壓迫經驗以及相應政策修正的細膩討論。以同性戀的探討為例,教科書 雖呈現了異性戀作為主流文化的壓迫性,提出非異性戀群體承受的偏差刻板印象,但很 快地便轉入尊重與包容的論述做為結論: 然而,當社會以異性戀為主流的性傾向,將同性戀視為異類,甚至當作病態而欲加 以矯正治療,這種對同性戀及雙性戀的歧視與迫害,就形成了「異性戀霸權」。(接 下段)因此,我們對於每個人性傾向的選擇,都該給予應有的尊重與包容,對於性 別的認識,必須用多元的角度來看待多元性別或性傾向的人……。(L1-2,p. 36W) 此描述雖看似澄清同性戀的污名化,但未以真實受壓迫經驗予以討論,容易讓讀者 站在遠方看問題,快速地以自由主義式的尊重和包容論述結論,也使性別結構引發的深 層問題無法真正被看見。

二、政治學冊次

(一)以自由主義普遍性公民身分略過性別不平等議題探討

相較於社會學冊次明顯納入性別議題討論,政治學冊次則對性別議題幾乎未有任何 發聲。晚近女性主義在挑戰傳統政治領域學術研究如何忽略性別化觀點,以及可能導致 的缺失,已有相當豐富的論述(陳素秋,2013)。學者的研究也清楚指出,在國家政策 界定上,女性公民的位置與處境是如何受性別身分所影響(陳昭如,2006)。由此看來, 政治學的討論本應有豐富的相關性別議題,但在既有課綱和教科書中卻幾乎付之闕如。 在政治學冊次中極少數明確提及性別之處,往往是在強調民主政治公民身分的普遍平等 性下,將「性別」此群體身分納入其中: 因為人民是國家主權的擁有者,故人權保障成為民主政治中最重要的一環;而所謂 的人權,是指人生而享有的權利,這種權利無分性別、宗教、種族、階級、黨派, 在法律上一率平等。(L2-2,p. 24W) 但弔詭地是,也因為以普遍性公民身分為預設,假設在民主政治脈絡下,不同性別 者已然擁有一律平等公民位置,亦即性別此身分是被放在「人身為人不因性別等身分差 異而有所不同」的論述脈絡下,於是間接昭示了性別不平等議題得以被忽視。於是性別 身分便僅出現在解釋政治平等與投票之普通原則等語境脈絡下。 (一)政治平等:民主社會的決策,所依循的是政治平等的基本原則,在表達意見 的過程中,不能以職業、性別、種族、宗教、財富等因素,作為區分意見高下之標 準。在選舉投票時,這個意見的價值不會因為不同的身分地位,而影響它的重要性。

(11)

(L2-2,p.33W) (1)普通原則:凡達法定年齡的公民,除受監護宣告尚未撤銷之外,不分貧富、 地域、宗教、黨派、性別、種族,都有投票權。(N2-6,p. 127W) 由此我們發現,政治學冊次明顯採納自由主義公民主體的普遍平等理想預設,課程 內容描繪出的是不分性別的公民身分。因此不僅排除公民身分的性別差異,也推導出政 治領域公民身分無關性別的設定,於是,性別議題便在不分性別,一律平等的信念下, 悄然退出教科書。

(二)插圖示例呈現的男性中心論述

然而,對性別以看似中立態度處理,並非意味著教科書文本政治場域的性別關係未 曾說了什麼。若進一步分析,我們會發現,教科書在討論社會參與時,透過插圖與示例, 明顯描繪出男主女從的性別秩序。 首先,在對於公民參與的呈現上,男性多出現在政策決策、政黨籌組的場合,扮演 直接參政的角色;女性則多出現在行政機關、利益團體記者會的發表席,或在街頭社會 運動扮演間接參政的角色。可見兩性在政治的實質參與上,雖同樣活躍於公共領域,但 就置入的角色來看,女性卻多處於公共決策中心之外(見圖 1 至圖 3)。

(12)

N2-4,p. 101P 文本圖例說明:政府應善用獎懲激勵 公務人員士氣。圖為衛生署技正楊名 玉,因主動揭發塑化劑弊案,獲公務 人員傑出貢獻特別獎的表揚。

圖1 公務人員示意圖

N2-4,p. 104P 文本圖例說明:行政院提出「eGov 即時 通,優質服務老生活」,積極推動電子化政 府,強調顧客導向的概念。

圖2 公共事務推展示意圖

L2-4,p. 92P 文本圖例說明:為提升行政效率與為民服務,單一窗口的設置即為一便民設施

圖3 為民服務示意圖

其次,在社會地位與經濟處境描繪上,女性往往被描繪成相對弱勢的受助者。包括 在討論國際間需受援助之對象時,幾乎一律以女性呈現,忽略討論女性可能呈現的自我

(13)

賦權行動(見圖 4),而在對照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強弱處境時,也同樣搭配著男、女之間 的對比(見圖 5)。 這些呈現方式,顯示政治學冊次乍看之下雖為性別中立,但其實仍再現了對女性公 民與性別關係的特定想像,此想像中傳遞出男性為較具權力者的意象,卻未討論此意象 背後的性別體制根源,反而形成肯定、合理化此性別關係現狀的效果,無形中再現了男 性中心的論述觀。 L6-2,p. 42P 文本圖例說明:長期營養不良的索馬利亞孩童正接受聯合國部隊人道救濟

圖4 婦女小孩受助示意圖

L6-2,p. 36P

圖5 南北半球國家的經濟關係示意圖

(14)

三、法律學冊次

(一)親密關係主題作為性別議題主要置入場域:兩種性別主體圖像

法律冊次對性別議題的討論主要呈現於親密關係相關主題,包括民法中家庭、婚姻 相關法規,以及「現代刑法新趨勢」對於家庭暴力與性侵害犯罪相關法規的討論。其中 民法的介紹裡,明確提到基於性別平等考量,我國民法條文所經歷之修正,如子女姓氏 由從父姓轉為可從父姓或母姓的多項修正等。而性侵害犯罪裡則提到性自主權保障的性 別平等意義,以及家庭暴力防治之訂定乃是為了杜絕長期以來女性成為家暴受害者之現 象。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不同法律單元在討論性別議題時,乃預設著不同樣貌的性別化 公民主體,在討論婚姻定義與家庭子女權利行使時,可看出民法規範乃以異性戀公民為 本位,而教科書也理所當然採納了此預設,並未進一步討論異性戀外其他婚姻結合的法 律適用問題,儼然允諾了異性戀在法律體系中的優勢位置。 對照來看,討論家庭暴力防治時,則能打破異性戀霸權框架,將同性戀納入文本探 討。如南一版指出家庭暴力防治法在家庭成員的規範,不僅肯認了多元家庭的存在,也 為多元性別群體的權利保障建立正當性: 家庭成員:現代社會多元家庭的觀點來看,不一定非要具有婚姻關係者才能生活在 一起,因此,男女同居或者同性同居,也都視為家庭成員。換言之,如果一對生活 在一起的同志發生了暴力行為,也可以受到家庭暴力防治法的保護。(N5-7,p. 170W)

(二)平等權利載體為主、積極平權為輔的公民主體論述

在法律冊次對法律權利的保障討論裡,許多時候對公民身分之認定,也採取了與政 治領域相同的自由主義普遍性公民主體預設,強調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所蘊含的一體適 用之普遍性。例如以下這段文字的敘述: 在國家社會中,不分男女老少、貴賤貧富,都不能自外於法律。普遍性隱含了平等 原則,凡是遇到相同的情況,即應當做相同的處理,符合法律規定要件的人,都一 體適用。(N3-4,p. 58W) 此強調個人基本權利平等的主張,在特定法律規範脈絡下,確實有助於擴大性別平 等保障,例如,刑法性侵害犯罪的條文修訂說明中,便藉由對犯罪名稱、要件的變更說 明,將保障對象定位為無分男女、不分性傾向,其性自主權皆受保障,凸顯性自主為所 有公民皆得以擁有之基本權利。

(15)

以往刑法妨礙風化罪章中雖有強姦罪、強制猥褻罪之規定,但認為各種類型的性侵 害犯罪,侵害的是社會善良風俗而非個人對身體的自主權,女性是性犯罪的對象。 在性別平權的今日,刑法認為性犯罪侵害的是每個人的性自主權,且不論男女,不 分年齡,亦不論其性傾向,違反個人意願的性行為均是違法……。(

L5-7

p. 154W

) 然而,除了前述普遍性公民主體外,法律冊次又進一步採取看見不同群體之社會處 境的公民主體預設,強調差異性的公民身分,提出積極平權概念,以重申性別平權保障 的重要性: 法律對於弱勢者會給予差別待遇嗎?此種優惠某一族群的施政,稱為「優惠性差別 待遇」(

affirmative action

)。例如對女性、身心障礙者,憲法或法律就給予優惠 保障。(

L3-4

p. 77-78W

) 儘管上述引文似乎顯示法律冊次的討論,涵蓋了對差異性公民身分的關注,但若從 文本的實際鋪陳來看,則我們會發現如女性群體有著什麼樣的弱勢處境?又需要什麼樣 的差別待遇之進一步討論仍十分有限。由此看來,自由主義的普遍性公民身分概念似乎 得以被清楚傳遞,但多元文化公民主體所強調對群體處境的關切,則似乎在文本鋪陳間 僅成為一種例外,無助於開啟學生對於不同性別群體的處境分析。

四、經濟學冊次

(一)無關性別的預設,潛藏資本主義與父權的性別秩序

細探課綱在經濟學課程的安排,可發現與政治領域相同,並無性別議題置入空間。 然而,課綱上的空白,並不意味著相關冊次之教科書便無特定性別意識形態。 分析教科書在個體認同、親密關係以及市場經濟的論述主題上,仍可見文本建構出 特定性別秩序。首先,在親密關係主題上,透過家庭、家務的插圖與說明,看得出對家 庭的描繪乃設定為異性戀且具生殖功能的家庭型態,而在家務勞動分工上,女性仍被視 為主要勞動者。如在經濟行為流程圖裡,其所建構的家,是以異性戀、生殖功能的家作 為理想的家庭型態(見圖

6

)。 其次,在市場經濟的場域描繪上,也呈現「男主外、女主內」的秩序體系。教材插 圖裡,女性的消費多與家務、衣著有關,男性的消費則圍繞在汽車、

3C

等高科技產品 (見圖

7

至圖

12

)。女性的消費被界定為與家務勞動密切相關,更被形塑成注重外表的 需求者。相對地,男性消費則無關家務,並被界定為高科技產品、精密機械的使用者以 及運動用品消費者。兩種性別意象的再現,突顯出市場經濟消費之想像具明顯性別刻板 印象。

(16)

再者,在社會參與和市場經濟的主題上,教科書對經濟市場中資本家、企業家或者 是生產者的性別配置,仍未脫離傳統性別體制的職業偏見,男性往往被描繪成資本擁有 者、財富追求者,當然也成為經濟學中所探討的理性選擇之代表人(見圖 13 至圖 14)。 其不僅應證了性別化的領域區隔,也合理化女性在經濟投資領域的缺席。然而,研究文 獻顯示,看不見女性的經濟弱勢與聲音,反而讓我們更容易因此忽略了女性在經濟市場 的勞動價值,以及家務勞動性別不公的問題,更無法進而關注弱勢性別的經濟困境(趙 凱,2005;Folbre, 1994; Baker, 2009)。 N4-2,p. 32P 圖例說明:經濟行為流程圖:兩種決策者(家戶與廠商)、兩個市場(產品市場與 生產要素市場)。各個市場間的買賣,都是一手交錢(箭頭內圈)一手 交貨(箭頭外圈)。

圖6 南一版教科書對於經濟市場中家戶成員之圖像呈現

(17)

N4-2,p. 40P 文本圖例說明:颱風天將到來,民眾預 期颱風過後蔬菜會漲價,因此颱風前對 蔬菜的需求會大幅增加。

圖7 消費示意圖

L4-2,p. 30P 文本圖例說明:廠商採取降價促銷策 略,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購買。

圖8 供需圖例

N4-2,p. 42P 文本圖例說明:店家打著「買到賺到」 的口號,讓消費者感到物超所值,這種 感覺相當於經濟學上的「消費者剩餘」。

圖9 消費者剩餘示意圖

L4-2,p. 41P 文本圖例說明:平板電腦的供給數目 增加,使得價格因而出現下跌現象。

圖10 供需說明示意圖

(18)

L4-5,p.124P

圖11 交易成本示意圖

L4-2,p. 34P

圖12 互補效果與替代品之示意圖

L4-4,p.84P

圖13 國內生產毛額定義的示意圖(以臺灣為例)

(19)

L4-4,p. 150P

圖14 政府的收入、支出與公共財的關係示意圖

(二)學科界定體現了古典自由主義的理性、自利公民主體

當我們進一步探究經濟學冊次對公民主體的預設究竟為何,不難發現,教科書關注 的是個體經濟活動所帶來的利益、損益,而所謂的利益則意指經過「理性」個體「選擇」 後的結果。可見文本對經濟學的定義,乃採納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公民主體預設。這 一點可從下述文字中看出: 重點聚焦:經濟學,研究經濟行為的科學。經濟行為則是指日常生活所為之事,也 是選擇的行為,包括生產、消費等行為。(N4-1,p. 08W) 簡單地說,經濟學是研究理性的(rational)個人如何做決策或做選澤的行為科學。 以下詳細說明。(一)假設人是理性自利的。(二)作選擇的原因:1.慾望無窮、 資源有限且有多種用途。2.誘因可以影響人們的選擇。(L4-1,p. 08W) 當教科書之經濟學假設公民主體為理性、自主、自利時,那麼文本便不令人意外地 忽略討論特定群體的經濟處境議題,如性別結構如何影響特定性別在經濟市場中的位置 與可能獲得之資源等。正如女性主義經濟學者反思古典經濟學時所指出,其探究的僅是

(20)

孤立個體,未將相互依賴與聯繫的個體做為經濟行為之探究對象(Power, 2004)。而當 經濟學知識主要圍繞著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以理性經濟人的身分出發,主張任何個體都 有權利追求最大利益時,性別結構也因此在其論述體系中失去討論空間,包括在消費行 為中所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分工等議題,被排除在討論之外,於是,強調理性、自利個體 的資本主義論述,弔詭地間接保存、再製了父權體系下的性別秩序。

伍、結論與反思

論述是社會框架下所鑲崁的信念、價值觀以及分類所做出的觀點陳述,更是權力關 係支配下受操弄的語言;而文本則是透過表意實踐產生的訊息,也是傳遞知識與建構知 識的主要管道來源,透過文本分析,我們得以釐清發聲的論述為何(張盈堃,2001;王 雅玄,2005;Mills, 2004)。藉由分析教科書文本,我們發現,不同學科冊次對公民主體 抱持的想像,影響著該學科對性別議題的呈現與緘默。

一、政治與經濟的自由主義公民主體預設排除性別結構討論

檢視政治與經濟冊次的課綱與教科書文本,我們發現,政治學冊次著重討論民主政 治理念以及相應制度的設計與運作。其對於民主政治的討論,則呼應 Young(1989)所 指出,傳統政治哲學視普遍性公民身分具解放階層性社會、實現人人平等的民主政治意 義,因此側重強調普遍性平等概念;而在經濟冊次,從對於經濟學的定義以及經濟行為 的討論來看,也會看到文本不斷強化理性、自利的自主公民意象。由此我們可以看到, 二個領域共享了具有濃厚自由主義普遍性的原子式公民意味,亦即無關性別、一律平 等、理性自主的公民主體預設。 在這樣的討論取向裡,性別結構對於政治事務與經濟行為的影響,相對地被忽視 了,因此性別不平等議題也就未能被彰顯。然而,在文字間的沈默之後,插圖中卻又呈 現出父權體制中常見的男主女從性別結構,由此看來,所謂的對性別議題緘默,又似乎 使父權體制藉著原子式自由主義公民主體在文本間繼續鞏固生根,也反映出自由主義常 被批判的性別盲缺失。

二、社會與法律納入差異性公民主體但性別結構論述空間仍有限

儘管政治與經濟冊次以自由主義公民主體的論述觀,再現出忽略性別結構壓迫性討 論的公民生活樣貌,但論述總是多縫隙的。雖然同樣屬於公民與社會課程,但社會與法 律冊次則明顯在部分論述中,得以跳脫抽象的普遍性公民主體預設,亦即帶入了社群主 義著根性自我,以及多元文化主義強調文化群體身分,因而能分析不同性別文化階層

(21)

性,以及性別結構帶來如分工不平等以及暴力等壓迫議題。 但若進一步比較分析,我們也會發現這種考量公民所處之文化社會脈絡,以及所處 權力與資源位置的論述,在此二冊次的教科書文本裡仍相對偏少,因而僅以一種類似例 外性的狀態存在於文本之中,甚至當納入不同文化社會脈絡處境之觀點,而點出蘊含的 性別不平等議題時,也快速跳入相互尊重、容忍這類較未具處境脈絡回應性的論述。這 使得公民與社會課程的文本,整體來說,仍缺乏以體系性的方式討論、分析不同性別群 體之公民各社會生活領域中面臨的各項結構不平等議題。

三、公民素養培育下的未來教材走向:以著根式與群體背景承載的公民主

體出發

從本研究的分析與推論結果,確實可見自由主義的公民主體預設是現行公民與社會 課程文本的核心論述,而此一預設便讓整體文本,對性別議題多數時候都抱持著所謂中 立,或視其為與公民生活無關。本文以為這種忽略主體之性別化面向的談法,使得學生 在思考自我認同與人際相處,或是分析公民進行社會參與和市場經濟活動時,容易忽略 性別結構所產生的影響,進而可能導致學生不自覺地抱持一種「性別不是問題」或是「性 別平等已然實現」的態度來看待性別議題。 面對前述不足,提醒我們的是,儘管本文所分析的公民與社會之 99 課綱及教科書, 即將在 108 課綱上路後走入歷史,但若依據 108 課綱總綱所強調培育公民素養,使學生 能理解分析生活世界經驗,進而能夠改變促進公共生活之精神,那麼在未來教科書的編 寫與實施上,無論是教材編寫者或是作為課程設計者與執行者的教師,在看待公民素養 培育中所預設的公民主體時,或許應跳脫抽象的普遍性公民主體,讓學生意識到所有公 民的主體建構,都無可避免地鑲嵌於特定文化根基,以及如性別結構等特定權力體制 下,因此也無可避免地受特定社會中群體身分處境的影響。 具體來說,依據本研究發現,在「公民與社會」科所涵蓋的社會、政治、法律與經 濟四大學科知識裡,政治與經濟二學科的相關內容,幾乎都未著墨性別結構對公民之政 治活動與經濟活動的影響,因此建議教材研發與教師教學時,可適度提示性別結構如何 影響政治與經濟生活的相關議題思考。而在法律相關知識的討論裡,也建議除了在性騷 擾與性侵害的相關法規外,針對看似與性別無關的法令,引領學生思考去性別的法律如 何產生性別化的規範效果。 將公民主體定位於文化脈絡與權力結構下出發的教科書文本,將有助於學生分析文 化與權力下的各種不平等議題,讓學生看到自身生活如何緊密連結於性別體制,應該是 引領其反思各項性別議題的重要起點。

(22)

參考文獻

王雅玄(2005)。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 51(2),67-97。 方毓聖(2012)。高中英語教材之性別角色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 方朝郁、謝臥龍(1999)。教科書性別偏見現象與其檢視準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 77-86。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 江佩璇(2007)。中等教育社會科教科書中同性戀議題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李瑞娥(2001)。國小社會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內容之分析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 563-602。

吳嘉麗(1998)。從性別角度看國中數理化教科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8-65。

林信志(2011)。高中教科書性別偏見之初探:以各版本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一冊為例。 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6,61-72。 張建成(2007)。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集刊,53(2), 103-127。 張盈堃(2001)。性別教育:批判教育學觀點。臺北:師大書苑。 張茂桂(2009)。再探公民:反思高中《公民與社會》新課綱之訂定。公民訓育學報, 20,1-31。 張玨、白慧玲、王舒芸(1998)。體檢國小教科書:小一道德與健康篇。教育研究集刊, 41,17-51。 陳昭如(2006)。性別與國民身分—台灣女性主義法律史的考察。臺大法學論叢,35 (4),2-103。 陳素秋(2008)。性別化公民主體。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5,127-163。 陳素秋(2013)。差異化的女性公民社會參與:以過程中主體出發。教育與多元文化研 究,8,76-103。 莊明貞、林碧雲(1997)。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性別角色偏見之分析—以第一、二冊為 例。國民教育,38(1),7-20。 黃琦珴(2011)。高職英文教科書中性別歧視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高 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班。

(23)

楊露萍(

2007

)。歷史、性別與教學: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婦女及其敘寫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廖月觀(

2008

)。國小高年級教科書性別平等教育議題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趙凱(

2005

)。當經濟學遭遇性別—女性主義經濟學的綱領與範疇。思想戰線,31(

4

),

125-128

。 歐用生(

1985

)。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

91-123

。 黎倩菱(

2013

)。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賴玉真(

2011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程中的性別平等教育之研究—以中部地區三所 學校公民與社會科教材及教師訪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簡玉萍(

2011

)。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之性別議題現況檢視(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Baker, J. J. (2009). Economic criticism as feminist intervention.

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

,

44

(3), 653-656.

Benhabib, S. (1992).

Situating the self: gender, community, and postmodernism in

contemporary ethics

. Cambridge, UK: Polity.

Folbre, N. (1994).

Who Pays for the Kids? Gender and the Structures of Constraint

. London:

Routledge.

Kymlicka, W. & Norman, W. (1994). Return of the citizen: a survey of recent work on

citizenship theory.

Ethics

,

104

, 352-377.

Mills, S. (2004). Discourse. London: Routledge.

Pateman, C. (1989).

The disorder of women: democracy, feminism, and political theory

.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ower, M. (2004). Social provisioning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feminist economics.

Feminist

economics

,

10

(3), 3-19.

Schmidt, S. J. (2012). Am I a woman? The normalisation of woman in US History.

Gender

and Education

,

24

(7), 707-724.

Taylor, C. (1994).

Multiculturalism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Young, I. M. (1989). Polity and group difference: A critique of the ideal of universal

citizenship.

Ethics

,

99

(2), 250-27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If the students are very bright and if the teachers want to help prepare these students for the English medium in 81, teachers can find out from the 81 curriculum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According to the 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 if the observed region has size L, an estimate of an individual Fourier mode with wavevector q will be a weighted average of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banks’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on their risk and profitability in Taiwan.We takes quarterly data of 37 commercial banks, covering the period

• Thresholded image gradients are sampled over 16x16 array of locations in scale space. • Create arra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