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視障者特性、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視障者特性、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

Copied!
1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視 障 者 特 性 、 定 向 行 動 及 引 導 研 究.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 託研究 報 告 中華民國 97 年 12 月.

(2) PG9702-0334 097301070000G1004. 視 障 者 特 性 、 定 向 行 動 及 引 導 研 究. 受委託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空間設計系暨研究所 研究主持人:黃耀榮 協同主持人:蔡再相 研 究 助 理 :李嘉慶 鄭榆靜.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 託研究 報 告 中華民國 97 年 12 月.

(3) 目次. 目次 表次‧‧‧‧‧‧‧‧‧‧‧‧‧‧‧‧‧‧‧‧‧ 表次 ‧‧‧‧‧‧‧‧‧‧‧‧‧‧‧‧‧‧‧‧‧IV ‧‧‧‧‧‧‧‧‧‧‧‧‧‧‧‧‧‧‧‧‧ IV 圖次‧‧‧‧‧‧‧‧‧‧‧‧‧‧‧‧‧‧‧‧‧ 圖次 ‧‧‧‧‧‧‧‧‧‧‧‧‧‧‧‧‧‧‧‧‧VI ‧‧‧‧‧‧‧‧‧‧‧‧‧‧‧‧‧‧‧‧‧ VI 摘要‧‧‧‧‧‧‧‧‧‧‧‧‧‧‧‧‧‧‧‧‧ 摘要 ‧‧‧‧‧‧‧‧‧‧‧‧‧‧‧‧‧‧‧‧‧X ‧‧‧‧‧‧‧‧‧‧‧‧‧‧‧‧‧‧‧‧‧ X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 ‧‧‧‧‧‧‧‧‧‧ ‧ ‧ ‧ ‧‧‧‧‧1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研究緣起與背景 ‧‧‧‧‧‧‧‧‧1 ‧‧‧‧‧‧‧‧‧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 ‧‧‧‧‧‧‧‧‧‧‧‧3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研究方法與流程‧‧‧‧‧‧‧‧‧‧4 ‧‧‧‧‧‧‧‧‧‧ 4 第二章 定向行動與引導設施之相關文獻與法規探討‧ 定向行動與引導設施之相關文獻與法規探討‧‧7 第一節 視障者特性 視障者特性與 特性與行動能力‧‧‧‧‧‧‧ 行動能力‧‧‧‧‧‧‧7 ‧‧‧‧‧‧‧7 第二節 定向行動訓練之環境設施參數 定向行動訓練之環境設施參數‧‧‧‧ 訓練之環境設施參數‧‧‧‧14 ‧‧‧‧14 第三節 視障者定向 視障者定向引導設施研究與應用 定向引導設施研究與應用‧ 引導設施研究與應用‧‧‧22 ‧‧22 第四節 視障者室內空間通行之引導設施案例‧ 視障者室內空間通行之引導設施案例‧27 第五節 國外視障者定向相關引導設施規定 國外視障者定向相關引導設施規定‧‧ 相關引導設施規定‧‧4 ‧‧47 第六節 視障者室內空間通行之 引導設施與系統架構 引導設施與系統架構‧‧‧‧ 與系統架構‧‧‧‧5 ‧‧‧‧57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實驗設計 研究方法及實驗設計‧‧ 設計‧‧‧ ‧‧‧‧‧‧‧‧‧‧‧6 ‧‧‧‧‧‧‧‧61 第一節 實驗場所樣本遴選 實驗場所樣本遴選‧‧‧‧ 場所樣本遴選‧‧‧‧‧‧‧‧‧ ‧‧‧‧‧‧‧‧‧6 ‧‧‧‧‧61 第二節 引導設施設計及製作‧‧‧ 引導設施設計及製作‧‧‧‧‧‧ ‧‧‧‧‧‧‧ ‧‧‧‧‧66 第三節 第三節 實驗步驟與分析方法 實驗步驟與分析方法‧‧‧ 步驟與分析方法‧‧‧‧‧‧ ‧‧‧‧‧‧‧ ‧‧‧‧‧67 第四節 實驗過程與路徑紀錄說明 實驗 過程與路徑紀錄說明‧ 過程與路徑紀錄說明 ‧ ‧‧‧ ‧‧ ‧ ‧ 69 第四章 實驗結果統計分析‧‧ 實驗結果統計分析‧‧‧ ‧‧‧‧‧‧‧ ‧‧‧‧‧ ‧‧‧‧‧‧‧79 ‧‧‧‧79. I.

(4) 視障者特性、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 第一節 參與實驗之視障者屬性分析 參與實驗之視障者屬性分析‧‧‧‧‧ 屬性分析‧‧‧‧‧79 ‧‧‧‧‧79 第二節 原型環境與置入引導設施後環境之 實驗結果比較分析 實驗結果比較分析‧‧‧‧ 比較分析‧‧‧‧‧ ‧‧‧‧‧81 第三節 第三節 空間構成複雜程度不同之 場所實驗結果 場所實驗結果比較分析 實驗結果比較分析‧‧ 比較分析‧‧‧ ‧‧‧85 第四節 第四節 視障者屬性差異實驗結果 視障者屬性差異實驗結果比較分析 實驗結果比較分析‧ 比較分析‧‧88 第五節 各測試點正確率描述‧‧‧‧‧‧‧ 各測試點正確率描述‧‧‧‧‧‧‧‧ ‧‧‧‧‧‧‧‧92 第五章 實驗結果行走路徑分析‧‧ 實驗結果行走路徑分析‧‧‧‧‧‧ ‧‧‧‧‧‧‧‧‧‧ ‧‧‧‧‧‧‧‧9 ‧‧‧‧95 第一節. 完成全程者 完成全程者之行走路徑分析‧‧‧ 之行走路徑分析‧‧‧‧ ‧‧‧‧95. 第二節 失敗者之行走路徑分析‧‧‧‧‧ 失敗者之行走路徑分析‧‧‧‧‧‧ ‧‧‧‧‧‧105 105 第六章 引導設施之效益與影響因素綜合討論‧‧‧ 引導設施之效益與影響因素綜合討論‧‧‧‧ ‧‧‧‧117 117 第一節 引導設施對視障者尋路能力之影響‧ 引導設施對視障者尋路能力之影響‧117 117 第二節 由行走路徑分析引導設施對視障者 尋路能力之影響 尋路能力之影響‧‧‧‧‧ 之影響‧‧‧‧‧‧ ‧‧‧‧‧‧119 119 第三節 視障者屬性差異對引導設施 效益之影響‧‧ 效益之影響‧‧‧‧‧ ‧‧‧‧‧‧ ‧‧‧‧‧122 第四節 場所之空間構成複雜程度 場所之空間構成複雜程度對 空間構成複雜程度對 引導設施效益之影響‧‧ 引導設施效益之影響‧‧‧ ‧‧‧‧123 第七章 室內空間視障引導設施 室內空間視障引導設施與系統之可行性研議 引導設施與系統之可行性研議‧ 與系統之可行性研議‧125 第一節 焦點團體法之成員遴選與操作內容‧ 焦點團體法之成員遴選與操作內容‧125 第二節 室內空間視障者 室內空間視障者引導 視障者引導設施與 引導設施與 系統建置之適用 系統建置之適用原則 適用原則‧‧ 原則‧‧‧ ‧‧‧‧127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1 ‧‧‧‧‧‧‧‧‧‧‧‧‧‧‧133 第一節 結論‧‧‧‧‧‧‧‧‧‧‧‧‧‧ 結論‧‧‧‧‧‧‧‧‧‧‧‧‧‧1 ‧‧‧‧‧‧‧‧‧‧‧‧‧‧133 第二節 建議‧‧‧‧‧‧‧‧‧‧‧‧‧‧ 建議‧‧‧‧‧‧‧‧‧‧‧‧‧‧1 ‧‧‧‧‧‧‧‧‧‧‧‧‧‧136 II.

(5) 目次. 附錄一 「視障者特性、 視障者特性、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 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焦點團 體論壇( 體論壇(第一次焦點團體會議) 第一次焦點團體會議)會議紀錄 會議紀錄‧141 141 附錄二 「視障者特性、 視障者特性、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 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焦點團 體論壇( 體論壇(第二次焦點團體會議 第二次焦點團體會議) 次焦點團體會議)會議紀錄 會議紀錄‧161 附錄三 視障者參與實驗後訪談內容紀錄‧‧‧‧‧‧ 視障者參與實驗後訪談內容紀錄‧‧‧‧‧‧1 ‧‧‧‧‧‧173 附錄四 期中簡報會議紀錄及回覆‧‧‧‧‧‧‧‧‧ 期中簡報會議紀錄及回覆‧‧‧‧‧‧‧‧‧1 ‧‧‧‧‧‧‧‧‧177 附錄五 期末簡報會議紀錄及回覆 期末簡報會議紀錄及回覆‧‧‧‧‧‧‧‧‧ 簡報會議紀錄及回覆‧‧‧‧‧‧‧‧‧1 ‧‧‧‧‧‧‧‧‧185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 ‧‧‧‧・‧‧‧‧‧‧‧‧‧‧‧‧‧‧1 ‧‧‧‧‧‧‧‧‧‧‧‧‧‧193. III.

(6) 視障者特性、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VI. 圖次 2-1 浮凸地圖‧‧‧ 浮凸地圖‧‧‧‧‧‧‧‧‧‧‧‧ ‧‧‧‧‧‧‧‧‧‧‧‧‧‧‧‧‧ ‧‧‧‧‧‧‧‧‧‧‧‧‧‧2 ‧‧‧‧‧24 2 - 2 牆面引導設施( 牆面引導設施 ( 扶手端點設點字) 扶手端點設點字 )‧‧‧‧‧‧ ‧‧ ‧‧‧‧2 ‧‧‧‧ 2 4 2-3 空間標示設施‧‧‧‧‧‧ 空間標示設施‧‧‧‧‧‧‧‧‧‧‧‧‧‧‧ ‧‧‧‧‧‧‧‧‧‧‧‧‧‧‧24 ‧‧‧‧‧‧‧‧‧24 2-4 空間名稱標示的位置‧‧‧ 空間名稱標示的位置‧‧‧‧‧‧‧‧‧‧‧‧ ‧‧‧‧‧‧‧‧‧‧‧‧54 ‧‧‧‧‧‧‧‧‧54 2-5 扶手上的標示‧‧‧‧‧‧‧‧‧‧‧‧‧‧‧ 扶手上的標示‧‧‧‧‧‧‧‧‧‧‧‧‧‧‧54 ‧‧‧‧‧‧‧‧‧‧‧‧‧‧‧54 3-1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平面圖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平面圖‧‧‧ 樓平面圖‧‧‧‧‧‧‧ ‧‧‧‧‧‧‧6 ‧‧‧‧63 3-2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實驗範圍平面圖 實驗範圍平面圖‧ 平面圖‧‧‧6 ‧‧63 3-3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平面圖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平面圖‧‧‧‧‧‧ 平面圖‧‧‧‧‧‧‧‧‧ ‧‧‧‧‧‧‧‧‧6 ‧‧‧64 3-4 板橋火車站平面圖 板橋火車站平面圖‧‧‧‧‧‧‧‧‧‧‧ 平面圖‧‧‧‧‧‧‧‧‧‧‧‧‧ ‧‧‧‧‧‧‧‧‧‧‧‧‧6 ‧‧65 3-5 板橋火車站實驗範圍平面圖 板橋火車站實驗範圍平面圖‧‧‧‧‧‧‧ 平面圖‧‧‧‧‧‧‧‧‧ ‧‧‧‧‧‧‧‧‧6 ‧‧65 3-6 建築研究所標示安裝‧‧‧‧‧‧‧‧‧‧ 建築研究所標示安裝‧‧‧‧‧‧‧‧‧‧‧‧ ‧‧‧‧‧‧‧‧‧‧‧‧6 ‧‧66 3-7 建築研究所方向標示‧‧‧‧‧‧‧‧‧ 建築研究所方向標示‧‧‧‧‧‧‧‧‧‧‧‧ ‧‧‧‧‧‧‧‧‧‧‧‧6 ‧‧‧66 3-8 建築研究所空間標示‧‧‧‧‧‧‧‧‧ 建築研究所空間標示‧‧‧‧‧‧‧‧‧‧‧‧ ‧‧‧‧‧‧‧‧‧‧‧‧6 ‧‧‧66 3-9 內政部標示安裝‧‧‧‧‧‧‧‧‧‧‧ 內政部標示安裝‧‧‧‧‧‧‧‧‧‧‧‧‧‧ ‧‧‧‧‧‧‧‧‧‧‧‧‧‧6 ‧‧‧66 3 - 10 內政部方向標示‧‧‧‧‧‧‧ 內政部方向標示 ‧‧‧‧‧‧‧‧‧‧‧‧‧ ‧‧‧‧‧‧‧ ‧‧‧‧‧‧6 ‧‧‧‧‧‧ 6 6 3 - 11 內政部空間標示‧‧‧‧‧‧‧‧ 內政部空間標示 ‧‧‧‧‧‧‧‧‧‧‧‧‧ ‧‧‧‧‧‧‧‧ ‧‧‧‧‧6 ‧‧‧‧‧ 6 6 3 - 12 板橋車站標示安裝‧‧‧‧‧‧‧ 板橋車站標示安裝 ‧‧‧‧‧‧‧‧‧‧‧‧ ‧‧‧‧‧‧‧ ‧‧‧‧‧6 ‧‧‧‧‧ 6 6 3 - 13 板橋車站標示安裝‧‧‧‧‧‧‧ 板橋車站標示安裝 ‧‧‧‧‧‧‧‧‧‧‧‧ ‧‧‧‧‧‧‧ ‧‧‧‧‧6 ‧‧‧‧‧ 6 6 3 - 14 板橋車站空間標示‧‧‧‧‧‧‧‧ 板橋車站空間標示 ‧‧‧‧‧‧‧‧‧‧‧‧ ‧‧‧‧‧‧‧‧ ‧‧‧‧6 ‧‧‧‧ 6 6 3-15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 15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實驗範圍平面圖 實驗範圍平面圖 ( 原型環境) 原型環境 ) ‧‧‧‧‧‧‧‧‧‧‧‧‧‧‧ ‧‧‧‧‧‧‧‧‧‧‧ ‧‧‧‧69 ‧‧‧‧ 69 3 - 16 進入建築研究所‧‧‧‧‧‧‧‧‧‧ 進入建築研究所 ‧‧‧‧‧‧‧‧‧‧‧‧‧ ‧‧‧‧‧‧‧‧‧‧ ‧‧‧7 ‧‧‧ 7 0 3 - 17 往廁所方向‧‧‧‧‧‧‧‧‧‧‧‧‧ 往廁所方向 ‧‧‧‧‧‧‧‧‧‧‧‧‧‧‧ ‧‧‧‧‧‧‧‧‧‧‧‧‧ ‧‧7 ‧‧ 7 0 3 - 18 進入廁所間‧‧‧‧‧‧‧‧‧‧‧‧‧ 進入廁所間 ‧‧‧‧‧‧‧‧‧‧‧‧‧‧‧ ‧‧‧‧‧‧‧‧‧‧‧‧‧ ‧‧7 ‧‧ 7 0 3 - 19 前往秘書室‧ 前往秘書室 ‧ ‧‧‧‧‧‧‧‧‧‧‧‧‧‧ ‧‧‧‧‧‧‧‧‧‧‧‧ ‧‧7 ‧‧ 7 0 3 - 20 到達所長室‧‧‧‧‧‧‧‧‧‧‧‧‧ 到達所長室 ‧‧‧‧‧‧‧‧‧‧‧‧‧‧‧ ‧‧‧‧‧‧‧‧‧‧‧‧‧ ‧‧7 ‧‧ 7 0 3 - 21 沿服務台左牆前進‧‧‧‧‧‧‧‧‧‧ 沿服務台左牆前進 ‧‧‧‧‧‧‧‧‧‧‧‧ ‧‧‧‧‧‧‧‧‧‧ ‧‧7 ‧‧ 7 0 3 - 22 穿越服務台後面 穿越服務台後 面 ‧‧‧‧‧‧‧‧‧‧‧‧‧ ‧‧‧‧‧‧‧‧‧‧‧ ‧‧7 ‧‧ 7 0 3 - 23 往討論室一‧‧‧‧‧‧‧‧‧‧‧‧‧ 往討論室一 ‧‧‧‧‧‧‧‧‧‧‧‧‧‧‧ ‧‧‧‧‧‧‧‧‧‧‧‧‧ ‧‧7 ‧‧ 7 0.

(7) 圖次. 圖 3 - 24 沿扶手下樓梯‧‧‧‧‧‧‧‧‧‧‧‧ 沿扶手下樓梯 ‧‧‧‧‧‧‧‧‧‧‧‧‧‧ ‧‧‧‧‧‧‧‧‧‧‧‧ ‧‧7 ‧‧ 7 0 圖 3-25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實驗範圍平面圖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實驗範圍平面圖 ( 原型環境) 原型環境 ) ‧‧‧‧‧‧‧‧‧‧‧‧‧‧‧ ‧‧‧‧‧‧‧‧‧‧‧ ‧‧‧‧7 ‧‧‧‧ 7 1 圖 3 - 26 電梯出口右轉‧‧‧‧‧‧‧‧‧‧ 電梯出口右轉 ‧‧‧‧‧‧‧‧‧‧‧‧‧‧ ‧‧‧‧‧‧‧‧‧‧ ‧‧‧‧7 ‧‧‧‧ 7 1 圖 3 - 27 往第十會議室‧‧‧‧‧‧‧‧‧‧ 往第十會議室 ‧‧‧‧‧‧‧‧‧‧‧‧‧‧ ‧‧‧‧‧‧‧‧‧‧ ‧‧‧‧71 ‧‧‧‧ 71 圖 3 - 28 往電梯、 往電梯 、 樓梯間‧‧‧‧‧‧‧‧‧ 樓梯間 ‧‧‧‧‧‧‧‧‧‧‧‧‧ ‧‧‧‧‧‧‧‧‧ ‧‧‧‧7 ‧‧‧‧ 7 1 圖 3 - 29 進入廁所間‧‧‧‧‧‧‧‧‧‧‧ 進入廁所間 ‧‧‧‧‧‧‧‧‧‧‧‧‧‧‧ ‧‧‧‧‧‧‧‧‧‧‧ ‧‧‧‧7 ‧‧‧‧ 7 1 圖 3 - 30 往二十會議室‧‧ 往二十會議室 ‧‧‧‧‧‧‧‧‧‧ ‧‧ ‧‧‧‧‧‧‧‧‧‧‧‧ ‧‧‧‧‧‧‧‧ ‧‧‧‧7 ‧‧‧‧ 7 1 圖 3 - 31 往十八會議室‧‧‧‧‧‧ 往十八會議室 ‧‧‧‧‧‧‧‧‧‧‧‧‧‧ ‧‧‧‧‧‧ ‧‧‧‧‧‧‧‧7 ‧‧‧‧‧‧‧‧ 7 1 圖 3 - 32 往第二會議室‧‧‧‧‧‧ 往第二會議室 ‧‧‧‧‧‧‧‧‧‧‧‧‧‧ ‧‧‧‧‧‧ ‧‧‧‧‧‧‧‧7 ‧‧‧‧‧‧‧‧ 7 1 圖 3 - 33 往五會議室‧‧‧‧‧‧‧ 往五會議室 ‧‧‧‧‧‧‧‧‧‧‧‧‧‧‧ ‧‧‧‧‧‧‧ ‧‧‧‧‧‧‧‧7 ‧‧‧‧‧‧‧‧ 7 1 圖 3-34 下樓梯測試‧‧‧‧‧‧‧ 下樓梯測試‧‧‧‧‧‧‧‧‧‧‧‧‧‧‧ ‧‧‧‧‧‧‧‧‧‧‧‧‧‧‧‧ ‧‧‧‧‧‧‧‧‧71 圖 3-35 板橋火車站實驗範圍平面圖 板橋火車站實驗範圍平面圖( 平面圖(原型環境) 原型環境) ‧‧‧7 ‧‧‧72 圖 3 - 36 右轉往廁所間‧‧‧ 右轉往廁所間 ‧‧‧‧‧‧‧‧‧‧‧‧‧‧ ‧‧‧ ‧‧‧‧‧‧‧‧‧‧‧7 ‧‧‧‧‧‧‧‧‧‧‧ 7 3 圖 3 - 37 往廁所間‧‧‧‧‧‧‧‧‧ 往廁所間 ‧‧‧‧‧‧‧‧‧‧‧‧‧‧‧‧ ‧‧‧‧‧‧‧‧‧ ‧‧‧‧‧‧‧7 ‧‧‧‧‧‧‧ 7 3 圖 3 - 38 往便利商店‧‧‧‧‧‧‧‧ 往便利商店 ‧‧‧‧‧‧‧‧‧‧‧‧‧‧‧ ‧‧‧‧‧‧‧‧ ‧‧‧‧‧‧‧7 ‧‧‧‧‧‧‧ 7 3 圖 3 - 39 右轉往電梯、 右轉往電梯 、 樓梯‧‧‧‧‧‧ 樓梯 ‧‧‧‧‧‧‧ ‧‧‧‧‧‧ ‧ ‧‧‧‧‧73 ‧‧‧‧‧ 73 圖 3 - 40 尋找電梯、 尋找電梯 、 樓梯‧‧‧‧‧‧‧‧ 樓梯 ‧‧‧‧‧‧‧‧‧‧‧‧‧ ‧‧‧‧‧‧‧‧ ‧‧‧‧‧7 ‧‧‧‧‧ 7 3 圖 3 - 41 右轉往售票大廳‧‧‧‧‧‧‧‧ 右轉往售票大廳 ‧‧‧‧‧‧‧‧‧‧‧‧‧ ‧‧‧‧‧‧‧‧ ‧‧‧‧‧7 ‧‧‧‧‧ 7 3 圖 3 - 42 往售票口‧‧‧‧‧‧‧‧‧‧‧‧ 往售票口 ‧‧‧‧‧‧‧‧‧‧‧‧‧‧‧‧ ‧‧‧‧‧‧‧‧‧‧‧‧ ‧‧‧‧7 ‧‧‧‧ 7 3 圖 3 - 43 往警察局‧‧‧‧‧‧‧‧‧‧‧‧ 往警察局 ‧‧‧‧‧‧‧‧‧‧‧‧‧‧‧‧ ‧‧‧‧‧‧‧‧‧‧‧‧ ‧‧‧‧7 ‧‧‧‧ 7 3 圖 3-44 下樓梯測試‧‧‧‧‧‧‧‧‧‧‧‧ 樓梯測試‧‧‧‧‧‧‧‧‧‧‧‧‧‧‧ ‧‧‧‧‧‧‧‧‧‧‧‧‧‧‧‧ ‧‧‧‧73 圖 3-45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實驗範圍平面圖 實驗範圍平面圖 ( 置入引導設施) 置入引導設施 ) ‧‧‧‧‧‧‧‧‧‧‧‧‧ ‧‧‧‧‧‧‧‧ ‧‧‧‧‧7 ‧‧‧‧‧ 7 4 圖 3 - 46 入口旁方向標示‧‧‧‧‧ 入口旁方向標示 ‧‧‧‧‧‧‧‧‧‧‧‧‧ ‧‧‧‧‧ ‧‧‧‧‧‧‧‧7 ‧‧‧‧‧‧‧‧ 7 4 圖 3 - 47 女廁空間標示‧‧‧‧‧‧‧ 女廁空間標示 ‧‧‧‧‧‧‧‧‧‧‧‧‧‧ ‧‧‧‧‧‧‧ ‧‧‧‧‧‧‧7 ‧‧‧‧‧‧‧ 7 4 圖 3 - 48 男廁空間標示‧‧‧‧‧‧‧‧ 男廁空間標示 ‧‧‧‧‧‧‧‧‧‧‧‧‧‧ ‧‧‧‧‧‧‧‧ ‧‧‧‧‧‧7 ‧‧‧‧‧‧ 7 4 圖 3 - 49 秘書室空間標示‧‧‧‧‧‧‧ 秘書室空間標示 ‧‧‧‧‧‧‧‧‧‧‧‧‧ ‧‧‧‧‧‧‧ ‧‧‧‧‧‧7 ‧‧‧‧‧‧ 7 4 圖 3 - 50 討論室空間標示‧‧‧‧‧‧‧‧ 討論室空間標示 ‧‧‧‧‧‧‧‧‧‧‧‧‧ ‧‧‧‧‧‧‧‧ ‧‧‧‧‧7 ‧‧‧‧‧ 7 4 圖 3 - 51 方向標示‧‧‧‧‧‧‧‧‧‧‧‧ 方向標示 ‧‧‧‧‧‧‧‧‧‧‧‧‧‧‧‧ ‧‧‧‧‧‧‧‧‧‧‧‧ ‧‧‧‧7 ‧‧‧‧ 7 4 圖 3 - 52 前往服務台‧‧‧‧‧‧‧‧‧‧‧ 前往服務台 ‧‧‧‧‧‧‧‧‧‧‧‧‧‧‧ ‧‧‧‧‧‧‧‧‧‧‧ ‧‧‧‧7 ‧‧‧‧ 7 4 VII.

(8) 視障者特性、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VIII. 3 - 53 方向標示‧‧‧‧‧ 方向標示 ‧‧‧‧‧‧‧‧‧‧‧‧ ‧‧‧‧‧ ‧‧‧‧‧‧‧‧‧‧‧ ‧‧‧‧‧‧‧ ‧‧‧‧7 ‧‧‧‧ 7 4 3 - 54 下樓梯測試‧‧‧‧‧‧‧‧‧‧‧ 下樓梯測試 ‧‧‧‧‧‧‧‧‧‧‧‧‧‧‧ ‧‧‧‧‧‧‧‧‧‧‧ ‧‧‧‧7 ‧‧‧‧ 7 4 3-55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平面圖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平面圖( 平面圖(置入引導設施) 置入引導設施) ‧75 3 - 56 電梯旁方向標示‧‧‧‧‧‧‧‧‧‧‧ 電梯旁方向標示 ‧‧‧‧‧‧‧‧‧‧‧‧‧ ‧‧‧‧‧‧‧‧‧‧‧ ‧‧7 ‧‧ 7 6 3 - 57 轉角方向標示‧‧‧‧‧‧‧‧‧‧‧ 轉角方向標示 ‧‧‧‧‧‧‧‧‧‧‧‧‧‧ ‧‧‧‧‧‧‧‧‧‧‧ ‧‧‧7 ‧‧‧ 7 6 3 - 58 會議室空間標示‧‧‧‧‧‧‧‧‧‧ 會議室空間標示 ‧‧‧‧‧‧‧‧‧‧‧‧‧ ‧‧‧‧‧‧‧‧‧‧ ‧‧‧7 ‧‧‧ 7 6 3 - 59 轉角方向標示‧‧‧‧‧‧‧‧‧‧‧ 轉角方向標示 ‧‧‧‧‧‧‧‧‧‧‧‧‧‧ ‧‧‧‧‧‧‧‧‧‧‧ ‧‧‧7 ‧‧‧ 7 6 3 - 60 下 樓梯測試‧‧‧‧‧‧‧‧‧‧‧‧ 樓梯測試 ‧‧‧‧‧‧‧‧‧‧‧‧‧‧‧ ‧‧‧‧‧‧‧‧‧‧‧‧ ‧‧‧7 ‧‧‧ 7 6 3 - 61 廁所空間標示‧‧‧‧‧‧‧‧‧‧ 廁所空間標示 ‧‧‧‧‧‧‧‧‧‧‧‧‧‧ ‧‧‧‧‧‧‧‧‧‧ ‧‧‧‧7 ‧‧‧‧ 7 6 3 - 62 會議室空間標示‧‧‧‧‧‧‧‧‧‧ 會議室空間標示 ‧‧‧‧‧‧‧‧‧‧‧‧‧ ‧‧‧‧‧‧‧‧‧‧ ‧‧‧7 ‧‧‧ 7 6 3 - 63 會議空間標示‧‧‧‧‧‧‧‧‧‧‧ 會議空間標示 ‧‧‧‧‧‧‧‧‧‧‧‧‧‧ ‧‧‧‧‧‧‧‧‧‧‧ ‧‧‧7 ‧‧‧ 7 6 3 - 64 會議室空間標示‧‧‧‧‧‧‧‧‧‧ 會議室空間標示 ‧‧‧‧‧‧‧‧‧‧‧‧‧ ‧‧‧‧‧‧‧‧‧‧ ‧‧‧7 ‧‧‧ 7 6 3-65 板橋火車站實驗範圍平面圖 板橋火車站實驗範圍平面圖( 平面圖(置入引導設施) 置入引導設施) ‧77 3 - 66 往廁所方向標示‧‧‧‧‧‧‧‧‧‧‧ 往廁所方向標示 ‧‧‧‧‧‧‧‧‧‧‧‧‧ ‧‧‧‧‧‧‧‧‧‧‧ ‧‧7 ‧‧ 7 7 3 - 67 廁所空間標示‧‧‧‧‧‧‧‧‧‧‧‧ 廁所空間標示 ‧‧‧‧‧‧‧‧‧‧‧‧‧‧ ‧‧‧‧‧‧‧‧‧‧‧‧ ‧‧7 ‧‧ 7 7 3 - 68 前往便利商店‧‧‧‧‧‧‧‧‧‧‧‧‧ 前往便利商店 ‧‧‧‧‧‧‧‧‧‧‧‧‧‧ ‧‧‧‧‧‧‧‧‧‧‧‧‧ ‧ 7 7 3 - 69 往電梯方向標示‧‧‧‧‧‧‧‧‧‧ 往電梯方向標示 ‧‧‧‧‧‧‧‧‧‧‧‧‧ ‧‧‧‧‧‧‧‧‧‧ ‧‧‧7 ‧‧‧ 7 8 3 - 70 往樓梯方向標示‧‧‧‧‧‧‧‧‧ 往樓梯方向標示 ‧‧‧‧‧‧‧‧‧‧‧‧‧ ‧‧‧‧‧‧‧‧‧ ‧‧‧‧7 ‧‧‧‧ 7 8 3 - 71 下 樓梯測試‧‧‧‧‧‧‧‧‧‧‧‧ 樓梯測試 ‧‧‧‧‧‧‧‧‧‧‧‧‧‧‧ ‧‧‧‧‧‧‧‧‧‧‧‧ ‧‧‧7 ‧‧‧ 7 8 3 - 72 往售票口方向標示‧‧‧‧‧‧‧‧‧‧ 往售票口方向標示 ‧‧‧‧‧‧‧‧‧‧‧‧ ‧‧‧‧‧‧‧‧‧‧ ‧‧7 ‧‧ 7 8 3 - 73 往警察局方向標示 往警察局 方向標示‧‧‧‧‧‧‧‧‧‧ 方向標示 ‧‧‧‧‧‧‧‧‧‧‧‧ ‧‧‧‧‧‧‧‧‧‧ ‧‧7 ‧‧ 7 8 3 - 74 前往售票口‧‧‧‧‧‧‧‧‧‧‧‧‧ 前往售票口 ‧‧‧‧‧‧‧‧‧‧‧‧‧‧‧ ‧‧‧‧‧‧‧‧‧‧‧‧‧ ‧‧7 ‧‧ 7 8 5-1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完成全程 個案 A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9 ‧‧‧‧‧‧‧‧‧‧‧‧‧95 5-2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完成全程 個案 B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9 ‧‧‧‧‧‧‧‧‧‧‧‧‧96 5-3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完成全程 個案 C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9 ‧‧‧‧‧‧‧‧‧‧‧‧‧97 5-4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完成全程 個案 D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9 ‧‧‧‧‧‧‧‧‧‧‧‧98 5-5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完成全程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完成全程.

(9) 圖次.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個案 A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 ‧‧‧‧‧‧‧‧‧‧‧‧9 ‧‧99 5-6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完成全程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完成全程 個案 B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 ‧‧‧‧‧‧‧‧‧‧ ‧‧‧‧‧‧‧‧‧‧ ‧‧‧‧‧‧‧‧ ‧‧‧100 5-7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完成全程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完成全程 個案 C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 ‧‧‧‧‧‧‧‧‧‧‧ ‧‧‧101 101 5-8 板橋火車站完成全程 板橋火車站完成全程個案 完成全程個案 A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10 ‧‧‧102 102 5-9 板橋火車站完成全程 板橋火車站完成全程個案 完成全程個案 B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10 ‧‧‧103 103 5-10 板橋火車站完成全程 板橋火車站完成全程個案 完成全程個案 C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 ‧‧‧104 104 5-11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失敗 個案 A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 ‧‧‧‧‧‧‧‧‧‧‧‧‧105 105 5-12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失敗 個案 B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 ‧‧‧‧‧‧‧‧‧‧‧‧106 106 5-13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十三樓失敗 個案 C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 ‧‧‧‧‧‧‧‧‧‧‧‧‧107 107 5-14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失敗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失敗個案 失敗個案 A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108 5-15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失敗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失敗個案 失敗個案 B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109 109 5-16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失敗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失敗個案 失敗個案 C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110 5-17 板橋火車站失敗 板橋火車站失敗個案 失敗個案 A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 ‧‧‧‧‧‧ ‧‧‧‧111 111 5-18 板橋火車站失敗 板橋火車站失敗個案 失敗個案 B 行走路徑 行走路徑圖 路徑圖‧‧‧‧‧ ‧‧‧‧‧‧ ‧‧‧‧112 112 5-19 板橋火車站失敗 板橋火車站失敗個案 失敗個案 C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 ‧‧‧‧‧‧ ‧‧‧113 113 5-20 板橋火車站失敗 板橋火車站失敗個案 失敗個案 D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 ‧‧‧‧‧114 114 5-21 板橋火車站失敗 板橋火車站失敗個案 失敗個案 E 行走路徑圖 行走路徑圖‧‧‧‧‧‧ ‧‧‧‧‧115 115. IX.

(10) 視障者特性、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 表次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IV. ‧‧‧‧‧‧‧‧ 2-1 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身心障礙等級」 身心障礙等級」表‧‧‧‧‧‧‧ ‧‧7 2-2 國外建築物室內空間引導系統設施規範比較表‧‧‧‧ ‧‧‧‧ 47 4-1 視障者屬性分析表 視障者屬性分析表( 屬性分析表(第一階段盲者) 第一階段盲者)‧‧‧‧‧ ‧‧‧‧‧‧ ‧‧‧79 4-2 視障者屬性分析表 視障者屬性分析表( 屬性分析表(第二階段盲者) 第二階段盲者)‧‧‧‧‧ ‧‧‧‧‧‧79 4-3 視障者屬性分析表 視障者屬性分析表( 屬性分析表(第一階段弱視) 第一階段弱視)‧‧‧‧‧‧ ‧‧‧‧‧‧80 4-4 視障者屬性分析表 視障者屬性分析表( 屬性分析表(第二階段弱視) 第二階段弱視)‧‧‧‧‧ ‧‧‧‧‧‧80 4-5 原型環境與置入引導設施後環境之水平測試點正 ‧‧‧‧‧ 確率成對樣本 t 檢定表( 檢定表(盲者) 盲者) ‧‧‧‧‧‧‧‧8 ‧‧82 4-6 原型環境與置入引導設施後環境之水平測試點正確 原型環境與置入引導設施後環境之水平測試點正確 率成對樣本 t 檢定表( 檢定表(弱視) 弱視 )‧‧‧‧‧‧‧ ‧‧‧‧‧‧‧‧ ‧‧‧‧ 83 4-7 盲者在各場所完成全程行走時間分析表‧‧ 盲者在各場所完成全程行走時間分析表‧‧‧ ‧‧‧‧83 4-8 弱視者在各場所完成全程行走時間分析表‧‧ 弱視者在各場所完成全程行走時間分析表‧‧‧ ‧‧‧84 4 - 9 原型環境與置入引導設施後環境之垂直測試點正 確率成對樣本 t 檢定表( ‧‧‧‧‧‧‧ 檢定表(盲者) 盲者) ‧‧‧‧‧‧‧ 84 4-10 原型環境與置入引導設施後環境之垂直測試點正確 率成對樣本 t 檢定表( 檢定表(弱視) 弱視)‧‧‧‧‧‧‧ ‧‧‧‧‧‧‧‧ ‧‧‧‧ 84 4-11 空間構成複雜程度不同場所第一階段水平測試點正 確率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 檢定表(盲者) 盲者) ‧‧‧‧‧‧‧ 86 4-12 空間構成複雜程度不同場所第二階段水平測試點正 確率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 檢定表(盲者) 盲者) ‧‧‧‧‧‧‧ ‧‧‧‧ 86 4-13 空間構成複雜程度不同場所第一階段水平測試點正 確率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 檢定表(弱視) 弱視) ‧‧‧‧‧‧‧ ‧‧‧‧ 86 4-14 空間構成複雜程度不同場所第二階段水平測試點正 確率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 檢定表(弱視) 弱視) ‧‧‧‧‧‧‧ ‧‧‧ 87 4 - 15 視障類型不同視障者第一階段水平測試點正確率 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檢定表‧‧‧‧‧‧‧‧‧‧ ‧‧‧‧‧‧‧‧‧‧‧‧ ‧‧‧‧‧ ‧‧‧89 4 - 16 視障類型不同視障者第二階段水平測試點正確率 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檢定表‧‧‧‧‧‧‧‧‧‧ ‧‧‧‧‧‧‧‧‧‧‧‧ ‧‧‧‧‧ ‧‧‧89 4-17 定向行動訓練時間不同之視障者第一階段測試點正.

(11) 表次.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確率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檢定表‧‧‧‧‧‧‧‧‧ ‧‧‧‧‧‧‧‧‧‧‧ ‧‧‧‧‧90 ‧‧90 4 - 18 定向行動訓練時間不同之視障者第二階段測試點 正確率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檢定表‧‧‧‧‧‧‧‧ ‧‧‧‧‧‧‧‧‧‧ ‧‧‧‧‧90 ‧‧90 4 - 19 定向行動訓練時間不同之視障者測試點正確率描 述性統計分析表‧‧‧‧‧‧‧‧‧ 述性統計分析表‧‧‧‧‧‧‧‧‧‧‧‧ ‧‧‧‧‧‧‧‧‧‧‧‧‧‧ ‧‧‧ ‧‧9 ‧‧91 4-20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盲者各測試點 正確率次數分配表‧‧‧‧‧‧‧‧ 正確率次數分配表‧‧‧‧‧‧‧‧‧‧‧ ‧‧‧‧‧‧‧‧‧‧‧‧‧ ‧‧‧ ‧‧9 ‧‧93 4-21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弱視者測試點 正確率次數分配表‧‧ 正確率次數分配表 ‧‧‧ ‧‧‧ ‧‧‧‧‧‧‧‧‧ ‧‧‧‧‧‧‧ ‧‧‧ ‧‧ ‧93 4-22 內政部 18 樓會議室盲者各測試點 正確率次數分配表‧‧‧‧‧‧‧‧‧‧ 正確率次數分配表 ‧‧‧‧‧‧‧‧‧‧‧ ‧‧‧‧‧‧‧‧‧‧ ‧‧ ‧94 4-23 內政部 18 樓會議室弱視者各測試點 正確率次數分配表‧ 正確率次數分配表‧‧‧‧‧‧‧‧‧‧‧‧ ‧‧‧‧‧‧‧‧‧‧‧ ‧‧‧94 4-24 板橋火車站盲者各測試點正確率次數分配表‧ 板橋火車站盲者各測試點正確率次數分配表‧‧94 4-25 板橋火車站弱視者各測試點正確率次數分配表‧ 板橋火車站弱視者各測試點正確率次數分配表‧94. V.

(12) 摘要. 摘. 要. 關鍵詞:視障者、定向行動、引導設施、效益差異 一、研究緣起 面對日益增加的視障人口,視障者的通行輔助需求應受到國內的重視,然 而在我國現行無障礙設施相關規定中,對於建築物室內、戶外之視障者通行輔 助設施,尚未有具體規定。過去國內對於視障者通行輔助之相關研究著重於道 路通行時視障者之導盲裝備與輔具,在視障者空間認知之研究則著重於環境現 況對視障者認知能力之影響,對於環境引導設施之研究係著重於浮凸地圖的製 作與觸覺符碼應用之可行性,因此目前尚無相關研究成果可予以整合及應用在 建築物通行環境之引導設施與系統上。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一) 經由文獻、 建築規範與設計案例之回顧分析及視障者團體代表與專家學者之焦點團體討 論,探討引導系統之可能性。(二)透過視障者使用後評估以驗證引導設施與系 統之有效性,及經由引導設施設計團體代表與專家學者之焦點團體討論,界定 設計規範之適用性。 本研究擬透過相關文獻建築規範與設計案例之收集及回顧探討,並經由視 障者相關領域之團體代表、專家學者之焦點團體討論而界定引導系統之可能性。 針對引導設施與引導系統之有效性,採取用後評估方法,透過 30 位視障者分兩 階段進行簡單場所、複雜場所、大規模場所等不同類型場所之原型環境實驗增加 引導設施後環境實驗,而比較第一、第二階段之計畫差異,及不同類型場所之效 益差異,並經由引導設施相關領域之設計團體代表、專家學者之焦點團體討論, 為國內無障礙設施規範之訂定具體提出建議內容。.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研究所採用之方法,因應不同操作階段及研究內容需要而採用文獻回顧 法、焦點團體法、用後評估法、統計分析法等之方法。. X.

(13) 視障者特性、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 三、重要發現 一、經由案例之引導設施與系統分析,可發現視障者室內空間通行之引導有下列 設施項目與引導系統: (一)在設計概念方面,建構簡單、容易認知的路徑讓視障者可以確認自己的方向, 每一層樓的服務台提供了建築平面的浮凸地圖,可以協助視障者建立該樓層 的心理地圖。 (二)在動線規畫方面,線狀而連續性的動線分佈與空間設計及滅除交叉性動線, 並在動線轉折處設置服務台,以利視障者形成良好的方向引導及方便視障者 定位。 (三)在細部設計方面,環境內充滿了鮮明的顏色對比、材料紋理的對比與點字的 標示,以利於引導視障者。走廊通道的邊緣地面材料和活動空間的地面材料 有顯著的粗糙對比。引導磚設置於各空間入口,空間入口右側均有點字之門 牌,協助視障者在通行路徑上確認所在之空間位置。在空間的門口採用和牆 面不同的色調,以利於辨識門口,同時地面材料在警示帶顯現和鄰近材料的 差別性。 二、經由國外視障者引導設施之規定分析,可瞭解規定重點分為引導系統、引導 設施、引導設備等三部份,各部份之規定重點歸納說明如下: (一)引導系統部份 1.在一個複雜的建築物中視障者能夠獨立自主地在一條路徑上確認所在的 位置是必要的,浮凸地圖或語音說明有助於視障者建立心理地圖。 2.行進過程在路徑上有地標將很容易被視障者(盲人與弱視者)辨認而有利 於成為視障者定向(方向與位置)的線索。這些線索包括光線的變化、顯 著的色彩對比、獨特的紋理、牆面的飾物、特殊設備的區位或其他建築 的特徵;其中,光線的變化、顯著的色彩對比對於弱視者尤其重要。 (二)引導設施部份 1.浮凸標誌(含凸起文字和點字)、扶手、地面材料等項目是主要引導設施, 可用於提供行進路徑的方向與位置,以促進視障者通行的便利性,亦可 提供行進路徑的危險警示,以維護視障者通行的安全性。 2.各引導設施項目適用於坡道、走廊、出入口、廁所、樓梯、電梯、櫃檯 等現行無障礙設施項目。 (三)引導設備部份. XI.

(14) 摘要 1.導盲說明板(浮凸地圖)、誘導音、誘導燈等項目是主要引導設備,導盲 說明板(浮凸地圖)主要用於提供行進路徑的方向與位置之整體環境概 念,誘導音、誘導燈等設備項目則主要用於提供行進路徑的方向與位置 之標示。. 三、本研究經由兩次焦點團體討論及視障者實際參與引導設施使用之效益實驗, 有以下之各項結論: (一)在使用者團體(視障者團體、定向行動訓練與特教專業界)之焦點團體論壇,認 同視障引導系統之建構應以如何連結既有設施成為引導路徑為主,並非重新 大量置入新設施;引導設施應以側面引導元素為主,而建立能夠連續性通行 之路徑,並以地面引導元素則為輔,連結路徑上之缺口。採用建置成本最低、 對建築物的影響最小而且最容易建置的引導設施來進行既有環境的改善,如 方向標示設施、空間標示設施等引導元素。 (二)在盲者的部分,原型環境和置入引導設施(方向標示設施、空間標示設施) 後之環境,兩者在水平向尋路正確率有極為顯著的差異,呈現置入引導設施 對盲者有極大的幫助。唯盲者完成全程行走時間因觸摸方向標示設施與空間 標示設施,在越複雜、規模越大的環境所耗費的時間也將越多。在弱視者的 部分,原型環境和置入引導設施後之環境,兩者在水平向尋路正確率未達顯 著的差異,但置入引導設施對於弱視者略有幫助,水平向尋路正確率略為提 高,完成全程行走時間亦略為減少。 (三)在原型環境實驗中,可以發現各水平測試點正確率較高的項目是女廁、男 廁、樓梯、電梯等測試點,此外還有售票處、服務台等測試點。視障者(含 盲者和弱視者)普遍運用剩餘之知覺(如嗅覺、觸覺)去辨識測試點之特性, 因此在辨識過程能夠有效達到正確度,這些現象和過去國內已完成之研究結 果相符。然而置入引導設施(方向標示設施、空間標示設施)對弱視者明顯有 效,因為弱視者已不需運用剩餘知覺去協助辨識,而對於盲者亦極為有效, 因為無法運用剩餘知覺去辨識者,可藉由引導設施辨識,即使是可運用剩餘 知覺去辨識者,藉由引導設施也可提高其尋路正確率。 (四)受障礙物干擾而無法行進時,或是行進至廊道底端時,或是在牆面轉角處時, 鄰近沒有方向標示設施,視障者容易迷失方向;過去可以經剩餘知覺 (嗅 覺、觸覺)來辨識空間者,因為電梯、樓梯並未直接面臨走廊,無法經由觸. XII.

(15) 視障者特性、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 摸電梯之金屬材料來辨識或經由盲仗觸探台階之高差來辨識樓梯,也因為廁 所間未直接面臨走廊,無法經由嗅覺來辨識廁所空間;此外,受障礙物干擾 而無法行進時,鄰近之空間標示設施,亦有助於視障者定位。 (五)在視障者屬性差異方面,弱視者在原型環境沒有置入任何引導設施即有相當 高的尋路正確率,而盲者即使已有良好的定向行動訓練,尋路仍極為困難。 置入引導設施後之環境,盲者水平向尋路正確率和弱視者並無顯著的差異, 顯示置入引導設施後,盲者之尋路能力已大幅提高而和弱視者並無差異。定 向行動訓練時間最短的 1 年以下(不含 1 年)之視障者和定向行動訓練時間最長的 5 年以上(含 5 年)之視障者,水平測試點正確率呈現在原型環境或是置入引導. 設施後之環境,均是定向行動訓練時間最長者略大於定向行動訓練時間最短者, 但兩者之間並無顯著的差異,此現象顯示定向行動訓練時間之長短在本次實驗 大致上並未構成影響。. (六)在垂直測試點正確率方面,盲者和弱視者在各場所均呈現置入引導設施後 環境之正確率比原型環境之正確率提高,但均無顯著差異;此現象由實驗過 程的觀察紀錄發現,多數盲者在下樓梯時均藉由記憶來辨識所在樓層,因此 在原型環境即有很高的正確率。 (七)空間構成複雜程度不同對於尋路正確率的影響,在原型環境顯示水平向尋路 正確率隨著環境越複雜、規模越大而遞減,在置入引導設施後環境,弱視者 由於任何場所之水平向尋路正確率均為 100%,因此並未受到空間構成複雜程 度的影響,而盲者則仍然略受空間構成複雜程度不同的影響,只是影響較小。 四、主要建議事項 建議一 舊有建築物之視障引導設施與系統改善原則:立即可行之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協辦機關:內政部社會司 舊有建築物可運用建置成本最低、對建築物的影響最小而且最容易建置的方 向標示設施、空間標示設施等引導設施所建構的系統針對視障者日常生活比較常 去之場所進行改善,如醫院、視障特教學校、政府機構等特定建築物,唯視障者 收容機構屬於其每天生活空間,已具有心理地圖則不需要建置引導設施。舊有建 築物未來在實施期程應在示範區試用後再全面推廣,對新建築物設計與舊建築物 改善之原則應有不同的策略,新建築物則應適用完整的規劃設計原則。 XIII.

(16) 摘要 建議二 進行新建築物視障引導設施與系統之後續研究:立即可行之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新建築物視障引導設施與系統之規劃設計基本原則方面,光線的變化、明 顯的顏色對比、明顯的材料對比、引導性語音等引導設施項目均有待未來國內進 行後續的研究,以驗證其效益。. 建議三 擴大引導設施與系統之實驗樣本,進行區域性實驗:立即可行之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有關引導設施與系統在本研究之實驗過程僅遴選三處場所進行實驗,未來可 針對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之建築物擴大樣本數進行試用,以驗證引導設施與系統 之效益,並設定實驗區和戶外人行空間之引導設施與系統結合而進行區域性之實 驗。. 建議四 視障引導設施系統結合定向行動訓練編訂使用手冊:立即可行之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協辦機關:內政部社會司 引導設施與系統要和定向行動訓練的教材結合在一起編訂具有解說性之使 用手冊,每一個視障者使用手冊,一定要從定向行動訓練開始到瞭解引導系統, 因此定向行動訓練一定要普及化而且需要趕快加強進行訓練,並可立即針對舊有 建築物之改善進行使用手冊編訂,及建置諮詢專家資料庫,包括使用團體的代 表、技術發展的專家。. 建議五 新建築物視障引導設施與系統之規劃設計原則效益驗証:中長期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協辦機關:內政部營建署 視障者引導設施與系統在適用對象上應有盲者和弱視者之區別,並可依下列 初步建議內容採鼓勵方式,獎勵新建築物之實驗性計畫,以進行使用效益評估。. XIV.

(17) 視障者特性、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 (一)視障者引導系統在引導功能上,一方面要能夠提供行進路徑方向與位置的辨 識,以促進視障者通行的便利性,一方面要能夠提供行進路徑的危險警示, 以維護視障者通行的安全性。(基本精神,盲者與弱視者均適用) (二)在建築物內要有一條路徑讓視障者能夠獨立自主地通行,路徑應具有可追跡 的線索(或標記),讓視障者可以確認自己的方向與位置。(引導系統規劃原 則,盲者與弱視者均適用) (三)各引導設施應適用於坡道、走廊、室內出入口、廁所、樓梯、電梯、服務 台等設施之無障礙設施規定。(引導系統規劃原則,盲者與弱視者均適用) (四)視障定向引導系統之建構應以如何連結既有設施成為引導路徑為主,並非重 新大量置入新設施;引導設施應以側面引導元素為主,而建立能夠連續性通 行之路徑,並以地面引導元素則為輔,連結路徑上之缺口。(引導系統規劃 原則,盲者與弱視者均適用) (五)建築物在空間規畫配置時,應建構連續性的動線,並在動線轉折處設置可追 跡的線索(或標記),以利視障者形成方向引導及便於定位。(引導系統規劃 原則,盲者與弱視者均適用) (六)可追跡的線索(或標記)包括光線的變化、明顯的顏色對比、明顯的材料對比、 標示設施、引導性語音、浮凸地圖等項目。(引導設施設計原則,盲者與弱 視者均適用) (七)光線的變化可應用天窗(或高窗)採光、屋頂天花照明,以利形成方向引導。 (引導設施設計原則,弱視者適用) (八)明顯的顏色對比可應用於空間入口和牆面之顏色對比以及樓層標示設施(位 於樓梯平台、電梯出口)和牆面之顏色對比,或在地面有高差之邊界地帶應 用地面材料之顏色對比,以利於辨識。(引導設施設計原則,弱視者適用) (九)明顯的材料對比可應用地面材料的粗糙度(或硬度)之顯著不同,在通道邊 緣和活動空間、空間入口和鄰近地面、電梯入口按鍵處和鄰近地面等區位形 成材料對比,或地面有高差之邊界地帶、台階起點和端點等區位形成材料對 比,以利於辨識。(引導設施設計原則,盲者適用) (十)標示設施包括方向標示設施、空間標示設施、扶手端點標示設施,方向標示 設施、空間標示設施應採無光澤表面處理,以避免反光而難以閱讀,而標示 設施之顏色則宜配合該場所牆面之色調,標示設施之中文繁體字宜配合該場 所牆面既有之字體類型、大小。(引導設施設計原則,盲者與弱視者均適用). XV.

(18) 摘要 (十一)廁所門口應有空間標示設施,以簡要中文繁體字和盲文點字對應說明男廁 或女廁以及內部空間配置概況(左廁、右側之空間與設備)。(引導設施設 計原則,盲者與弱視者均適用) (十二)廁所門口中文繁體字或代表性別之符號,電梯、電扶梯入口之樓層數字(阿 拉伯數字),樓梯平台之樓層數字(阿拉伯數字),字體及符號應放大,以 利弱視閱讀。(引導設施設計原則,弱視者適用) (十三)標示設施之內容以簡單、易懂為主,上方為中文繁體字說明空間名稱(空 間標示設施)或通往地點名稱(方向標示設施),下方則是盲文點字對應說 明。空間標示設施需設於門開啟處之側牆面(通常在門口右側),門開啟處 無側牆時則設於最鄰近之側牆;方向標示設施需設於方向轉彎前之牆面, 轉彎前無側牆時則設於最鄰近之側牆。空間標示設施設、方向標示設施設 置高度中心線以距離地面 135 公分為原則。(引導設施細部設計原則,盲 者與弱視者均適用) (十四)扶手端點標示設施宜設在扶手端點 20 公分範圍內,可採崁入式或浮貼式, 標示設施內容應用於樓層標示、方向標示、空間標示,扶手端點標示設施 以盲文點字為主,用於樓層標示時可採用凸點表示地面以上樓層,凹點表 示地面以下樓層。(引導設施細部設計原則,盲者適用) (十五)引導性語音應用於電梯、電扶梯之語音系統,並擴大現有語音內容具有 方向引導功能。(引導設施設計原則,盲者與弱視者均適用) (十六)浮凸地圖可視需要設置於建築物之主進口或各樓層出入口鄰近牆面,如視 障者經常使用之建築物(每天生活的環境則不需要)或空間配置較複雜之 建築物,浮凸地圖可應用於提供行進路徑的方向與位置之整體環境概念, 協助視障者建構心理地圖。唯大規模之環境(如住宅社區),浮凸地圖則不 易協助視障者建構心理地圖,除非其為社區居民。(引導設施設計原則, 盲者適用). 建議六 引導設施與系統之適用對象與原則建立共議:中長期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營建署 協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主管機關在未來應積極扮演仲介者與仲裁者的角色,對於引導設施與系統之. XVI.

(19) 視障者特性、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 適用對象與範圍、新建建築物之規劃設計基本原則,媒合使用者團體和設計專業 團體進行協商及形成共識。. XVII.

(20) 摘要. ABSTRACT Keywords: people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guiding facility, effective difference For the increase of visually impaired population, it is required to consider the demand of mobility assistance for people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Nevertheless, there are less criteria in terms of mobility assistance in the existing building code. Most of past researches have focused on the facility for road accessibility,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the space cogni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actile map produce, it is lack of related outcome could be integrated and apply to the guiding system of the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for people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1) To study the possibility of guiding system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focus grouping and the analysis by article review, design criteria and case study. (2) To test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guiding facility through the post-occupied evaluation and to define the adaption of design criteria by the discussion of focus grouping. This research will process two phases’ experiments in terms of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 with increased guiding facility by the simple place, complicate place and large scale place. Then, the effective difference between original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 with increased guiding facility will be compared, and the comparison of simple place, complicate place and large scale place as well. From the case study, we find that the guideline of guiding facility in terms of designing concept, movement system planning and detail design. From the analysis of design criteria, we find that the. XVIII.

(21) 第一章緒論. 第一章 第一節. 緒 論. 研究緣起與背景. 依據內政部民國九十六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身心障礙人口數達 1,000,729 人,其中視障者之人口數為 53,053 人,九十七年的統計資料則顯示,身心障礙人口 數已高達 1,027,041 人,其中視障者之人口數為 54,888 人,占身心障礙人口數之 5.34%(內政部,2007),面對日益增加的視障人口,視障者的通行輔助需求應更受 到國內的重視。在我國現行無障礙設施相關規定中,對於視障者之通行輔助設施, 尚未有細部設施規定。多年來,國內有關無障礙環境設計之規則、規範大部分移植 引用美國、日本等設計資料及標準,然而美國、日本對無障礙設施之適用情況並不 一樣,其技術規範也有所差異,其中在視障者引導設施方面差異最大 (林敏哲, 1998)。. 在過去的研究文獻中,杞昭安(2001)曾調查國內視障者定向行動訓練之輔助 器材需求情況,以及評估定向行動訓練輔具之適用性;杜瑞澤、劉信雄(1995)則 評估視障者的導盲裝備及電子手杖之功能與特性,以瞭解視障者在人行道通行之安 全性;黃耀榮(2007)則進行市區人行道之視障者引導設施現況調查,並由視障者 驗證引導設施與引導系統之有效性。對於視障者之空間認知,顏杏砡(1991)曾深 入視覺學生生活環境而建立其空間使用狀況基礎資料,以瞭解視障學生對於就學環 境的空間認知方式;邱慧雯(2000)則曾檢視視障學生運用其餘感知能力在空間中 通行的情況,以探討視障學生學習其餘感知可以建構之空間認知能力。柯平順等 (2000)曾由視障者實際體驗捷運場站的複雜空間情境,藉由檢核場站視障引導系 統的有效性,而探討無障礙設施之現況問題;黃耀榮(2006)曾進行各類視障引導 設施需求調查,而初步探討引導系統建構之可行性;黃耀榮(2007)並探討視障者 各類屬性差異對於引導設施效益之影響。呂昀諺(2002)曾探討視障者對於公共設 施的使用需求,並針對公共設施使用觸覺符碼之可行性進行實驗測試與評估;丁嘉 寬(2003)則透過浮凸地圖的設計與製作,藉由視障者之靜態及動態使用實驗,以 評估觸覺符碼應用於浮凸地圖之可行性。. 引導設施扮演著協助視障者通行的重要角色,其協助視障者利用環境中他們可 1.

(22) 視障者特性、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 認知的線索如聽覺、觸覺、嗅覺之辨識標示或訊息而在環境中定位方向及尋找路徑 (Spencer et al., 1989)。林敏哲 (1998)提出利用視障者的觸覺、聽覺來建立引導 設施,其觸覺引導設施有浮凸性地圖、導盲邊界線、警示帶、點字板、浮凸標示或 扶手等元素;聽覺引導設施有引導鈴、語音系統、有聲號誌等元素。吳武典等 (1991) 探討身心障礙學生對校園環境的感受,研究結果發現針對校園無障礙環境設計之需 求,視障學生需要倚賴觸、聽覺來協助行動,其中以出入口缺乏空間點字標示牌之 需求最為急迫。田蒙潔等 (1998)曾根據行動不便者之需求,提出有關視障者之引導 設施可利用側牆和扶手、草坪與路面交接處之邊界線等做為行進之引導設施。觸摸 性浮凸地圖可幫助視障者經由觸覺之探索而形成其心理地圖,過去國外針對視障者 在陌生環境中,利用浮凸地圖協助其行動之效益進行實驗,研究發現浮凸地圖確為 一種有效的的行走助具,能協助視障者瞭解陌生環境的空間結構,提高其行動的自 主性 (Ungar et al.,1996)。Passini et al. (1986) 也指出浮凸地圖被認為在環 境中不論是近距離的空間或是遠距離的空間都能夠提供有效的訊息而對成功的尋路 行為有所貢獻。在戶外空間,黃耀榮(2007)則指出引導設施應以側面引導元素為 主,而建立起能夠連續性通行之邊界線,並以地面引導元素則為輔,其中花台、路 緣石、座椅、牆面或管理維護設施係有效之側面引導元素,而自然之地面材料如泥 土、草地、木板均可和地面之人工鋪面材料形成鑑別性。. 幫助視障者運用聽覺獲得環境訊息,當使用引導鈴時,視障者需配合攜帶控制 器才能使用;同樣情況,有聲號誌也是需要視障者攜帶控制器才能使用,而且室外 電子設備容易受人為、氣候之影響。雖然語音訊息的傳遞深具效率,但在某些複雜 的環境中,當訊息雜訊比 (signal to noise ratio) 較低時,遮蔽音(masking sound) 的存在將會對聽覺資訊的接收造成干擾,而無法聽清楚(丁嘉寬,2003) ,因此 Brabyn (1997)認為行動輔助設施採用聽覺、回音定位等線索已被證明對於近距離或立即的 環境中欲找尋安全的路徑在技術上是相關困難的。此外,新的科技也被應用於發展 視障者之引導設施,尤其是在大尺度之都市空間的行動輔助,然而衛星定位系統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遠距訊號閱讀系統 (remotely readable signs) 等新科技所發展之引導系統,使用者必須隨身攜帶大型接收器或感應器而造成不便 以及費用昂貴,因此無法普及化(Brabyn ,1997)。. 2.

(23) 第一章緒論. 第二節. 研究內容. 過去國內對於視障者通行輔助之相關研究著重於道路通行時視障者之導盲裝備與 輔具,在視障者空間認知之研究則著重於環境現況對視障者認知能力之影響,而非環 境設施如何協助視障者之空間認知;對於環境引導設施之研究係著重於浮凸地圖的製 作與觸覺符碼應用之可行性,而非對於各類引導設施進行調查研究與效益評估,因此 目前尚無相關研究成果可予以整合及應用在建築物室內、戶外通行環境之引導設施與 系統上。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一)經由文獻、建築規範與設計案例之回顧分析,探 討引導系統之可能性。(二)透過視障者使用後評估以驗證引導設施與系統之有效性, 及經由焦點團體討論以界定設計規範之適用性。相關研究內容分別列述如下: 〈一〉針對視障者特性〈包含全盲、弱視〉與定向行動訓練理論,由視障者觸覺、聽覺、 嗅覺等感官功能探討視障者之空間認知與定向、定位能力,檢討由建築基地境界 線至建築物入口在戶外空間之相關設施〈包含邊界設施、植栽景觀設施、戶外家 具設施、地面鋪面材料、其他公共設備等〉,以及建築物室內空間既有之相關設 施〈包含牆面設施、門窗、家具、牆面材料、地面鋪面材料、其他公共設施設備 等〉和視障者引導系統之相關性。 〈二〉邀集視障團體代表、視障福利機構代表、定向行動訓練教師、特殊教育專家共同 討論戶外空間之相關設施與建築物室內空間既有之相關設施,建構為引導設施項 目與引導系統之可能性,並界定視障者場所體驗之引導設施種類與引導系統模 式。 〈三〉清查台北地區建築物現況資料,以視障者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前往之公共建築物或 公共活動場所類型為對象,遴選具有視障者引導設施之建築物個案〈包含具有戶 外與室內之引導系統個案、局部建置引導設施之個案〉,採用原型環境和增加引 導設施後之環境比較,由視障者進行各場所之引導設施與引導系統之實驗而評估 其效益。 〈四〉統計分析實驗結果,比較各場所原型環境和增加置入引導設施後之環境,以及比 較不同建築物個案,在視障者尋路測試點之正確率與完成時間之差異性,並進行 視障者場所體驗心得訪談,以瞭解實驗場所與行進過程之相關問題。 〈五〉邀集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建築學者、建築主管機關代表、無障礙環境專家針對 引導設施與引導系統之效益評估結果,並比較國外相關規定,共同討論戶外空間 與建築物室內空間擬訂視障者引導設施規範之可行性與適用性,並提出初步建議 與後續研究課題。 3.

(24) 視障者特性、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其中研究方法請詳細說明1.採用之方法,2.採用本法之原因,3.預計可能遭遇之 困難及解決途徑,4.重要儀器之配合使用情形,5.研究步驟請以流程圖表示。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採用之方法,因應不同操作階段及研究內容需要而採用不同之方法: 1.文獻回顧法 針對視障者行動能力、定向行動訓練、室內引導設施、戶外引導設施等收集 國內外相關文獻、建築規範、設計案例進行回顧,以界定本研究之架構,分 析定向行動和引導系統之關聯,以及探討引導設施種類、建置方式與相關規 定。. 2.焦點團體法 邀集對視障者有深度瞭解之相關團體代表、特殊教育專家 6-8 人組成焦點團 體,以及邀集對引導設施熟悉之設計團體代表、建築專家 6-8 人組成焦點團 體,分別探討引導系統之可能性,以及引導設施設計規範之適用性,以凝聚 共識及提出建議事項。. 3.用後評估法 由視障團體之會員中遴選具有一年以上定向行動訓練之會員 30 人,分為兩 階段,每階段 15 人分別進行原型環境、增加引導設施後環境之引導效益實 驗。實驗場所則針對簡單的場所〈指小規模場所中空間配置簡單、動線系統 單一化之環境〉、複雜的場所〈指小規模場所中空間配置複雜、動線系統多 元化之環境〉、大規模的場所〈指單一樓層樓地板面積多、空間數量多、配 置複雜、動線系統多元化之環境〉分別遴選具有引導設施之建築物個案一 處,由建築基地境界線至建築物室內空間進行尋路測試,以檢測引導設施與 引導系統之有效性,並訪談及記錄各參與實驗之視障者,對於各場所之引導 設施、引導系統之意見與建議事項。 4.統計分析法 針對實驗結果採用 SPSS 進行描述性統計,說明視障者尋路測試點平均正確 4.

(25) 第一章緒論 率與平均完成時間,並以成對樣本 t 檢定(pair. t test) 比較各場所原. 型環境和增加引導設施後環境之尋路測試點正確率與完成時間之差異性,以 及以獨立樣本 t 檢定(independent. t test) 比較不同實驗場所之尋路. 測試點正確率與完成時間之差異性。. 5.

(26) 視障者特性、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 文獻資料、建築規範與設計 案例收集回顧. 貳、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視障者特性與行動 能力相關文獻. 定向行動訓練 相關文獻. 室內引導設施種類與系統相關 文獻、建築規範與設計案例. 戶外引導設施種類與系統相關 文獻、建築規範與設計案例. 研究架構界定及室內、戶外引導 設施種類與系統探討. 第一次焦點團體法操作(視障領域專家學 者探討引導系統可能性). 視障者樣本遴選實驗場所 樣本遴選. 簡單場所的實驗. 複雜場所的實驗. 大規模場所的實驗. 第一階段原型環境實驗. 第一階段原型環境實驗. 第一階段原型環境實驗. 擬增加置入之引導設施製 作及安裝. 擬增加置入之引導設施製 作及安裝. 擬增加置入之引導設施製 作及安裝. 第二階段增加引導設施後 環境實驗. 第二階段增加引導設施後 環境實驗. 第二階段增加引導設施後 環境實驗. 視障者實驗後心得訪談及 記錄. 視障者實驗後心得訪談及 記錄. 視障者實驗後心得訪談及 記錄. 實驗結果統計分析及訪談記錄整理. 比較原型環境和增加引導設 施後環境之效益差異. 比較不同類型場所之效益 差異. 歸納視障者之問題與建議. 第二次焦點團體法操作(引導設施相關 領域專業學者探討設計規範之適用性). 成果報告撰寫 6.

(27) 第二章定向行動與引導設施之相關文獻與法規探討. 第二章 定向行動與引導設施之相關文獻與法規探討 第一節 視障者特性 視障者特性與 特性與行動能力 壹、視覺障礙之定義 視覺障礙是指眼睛無法或有相當困難發揮正常的視覺功能,很多人誤以為 視障者全生活在毫無光覺的黑暗世界中;實際上,在這些視覺障礙者中,有部 分是盲,他們無法看清楚東西,但部分為弱視,他們存有相當程度的視力,而且 個別差異很大。在不同的體系與法規下,視障者的定義與分類會有些許差異。 Cox et al.(2001) 針對視覺障礙的種類,認為可直接反映在視覺的敏銳度上,包 括下列三種:(1)弱視(low vision);(2)功能性失明(functional blindness);(3) 盲(blindness)。我國對視覺障礙的定義依據行政院衛生署(2006)所頒訂的「身 心障礙等級」,將視覺障礙定義為: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導致視覺器官(眼球、視 覺神經、視覺徑路、大腦視覺中心)之構造或機能發生部分或全部之障礙,經治療仍 對外界事物無法(或甚難)作視覺之辨識而言。身心障礙等級將視覺障礙分為重度、 中度、輕度等三個等級,其定義詳如表 2-1。 表 2-1「身心障礙等級」 身心障礙等級」分級表 分級表 標準. 視障等級 重度. 1.兩眼視力優眼在 0.01(不含)以下者。 2.優眼自動視野計中心 30 度程式檢查,平均缺損大於 20DB(不含)者。 1.兩眼視力優眼在 0.1(不含)以下者。. 中度. 2.優眼自動視野計中心 30 度程式檢查,平均缺損大於 15DB(不含)者。 3.單眼全盲(無光覺)而另眼視力 0.2 以下(不含)者。 1.兩眼視力優眼在 0.1(含)至 0.2 者(含)者。. 輕度. 2.兩眼視野各為 20 度以內者。 3.優眼自動視野計中心 30 度程式檢查,平均缺損大於 10DB(不含)者。 4.單眼全盲(無光覺)而另眼視力 0.2 以下(含)至 0.4(含)者。.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內政部身心障礙者 內政部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保護法. 7.

(28) 視障者特性、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 此外,根據教育部(1998)所制定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 基準」 ,指視覺障礙係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導致視覺器官之構造缺損,或機能發生 部分或全部之障礙,經矯正後對事物之視覺辨認仍有困難者;其鑑定基準如下: (1) 視力經最佳矯正後,依萬國式視力表所測定優眼視力未達 0.3 或視野在二十度以內 者。(2)無法以前款視力表測定時,由眼科醫師以其他方式測定後認定者。在「大 專院校視覺障礙學生輔導工作手冊」中,視覺障礙的認定條件則以﹕(1) 優眼視力﹕ 以兩眼中視力較好者為標準,其視力未達 0.3 者 (2)視野角度:一般人視野角度為 120 度,在 20 度以內者則認定為視覺障礙者。 貳、構成視覺障礙之 構成視覺障礙之原因 視覺障礙的成因,來自於先天因素或後天的中毒、腦瘤、傳染性疾病、其他病 因及一般疾病導致,但在醫學上則依眼球的結構受損或傷害而分成四大類:保護性 結構部份、定向性結構部份、屈光系統及受納器官系統(郭為藩,1989;賴泉源, 1987)。視覺障礙的現象,通常包括眼睛生理機體及大腦知覺的問題,眼球生理機體 無法獲得清晰影像,不外乎是(1)屈光不良、(2)屈光體透明度問題、(3)視網膜成像 問題、(4)視覺路徑傳輸問題。 屈光不良,是指外界物像的焦點無法正確地落在視網膜上,導致物體影像模糊 看不清楚,弱視者常有的屈光不良,包括嚴重散光(astigmatism)、高度近視 (myopIa)、高度遠視(hyperopia),大都可以經由光學鏡片的矯正來獲得相當程度 的改善。屈光體透光性不佳問題,是指角膜混濁(nubecula) 、白內障(catafact)等病 變,導致光線無法順利穿透,因而無法構成清晰影像,必須經由眼睛外科來處理。 視網膜成像困難的問題,是指任何可以導致視網膜病變,而致無法或有相當困 難成像的情形,例如:由於青光眼(glaucoma)眼壓太高,導致眼底病變及視野受損; 高度近視或糖尿病導致網膜的病變或網膜剝離,晶體後纖維增生症導致玻璃體混濁 及與視網膜沾粘;斜視眼導致廢用性弱視,白化症(albinism)導致畏光,血壓太高 造成眼底中風等徵狀。此外,尚有一些遺傳因素或不明原因,會導致視網膜無法清 晰的構成影像,上述某些病變經過及早的醫療處理會有改善,但若處理不及而致病 情定型,一般改善的情形相當有限。. 至於視覺傳導路徑間題,常見的有視神經萎縮、以及因腦瘤或意外傷害導致視 8.

(29) 第二章定向行動與引導設施之相關文獻與法規探討 覺神經壓迫,而構成視覺訊息傳輸困難或傳輸不全的問題,這些問題必須由眼科或 腦神經外科來處理(林淑卿,2003)。 叁、盲與弱視的學習差異 盲者無法利用視覺學習(優眼視力測定值未達 0.03),須經由觸覺或聽覺讀取 資訊,並須以手杖輔助行走。 部份盲者仍可以在眼前數手指或看清楚手的移動,或 有殘存的光覺或光源覺,盲者大多以點字為主要閱讀工具。 弱視者尚可利用視覺學習(優眼視力測定值在 0.03 以上,未達 0.3,或視野在 二十度以內) ,但閱讀一般字體有困難,須借助特殊光學輔助儀器(如放大鏡、望眼 鏡)或將字體放大擷取資料。弱視者的視知覺狀況差異極大:有缺乏立體感和遠近 感者,有無法掌握全體與部份關係者,有畏光或對光線敏感者,有無法辨認顏色者, 有因夜盲而在夜間行走困難者,亦有因視野狹窄而行動不便者(郭為藩,1989) 。弱 視者在閱讀時除速度較緩慢之外,常因視知覺困難而唸錯、跳行、或重讀、閱讀時 易疲乏不持久。活動時常因動作緩慢、正確度低而較不為團體所接納,因而產生退 縮、自卑的現象(林淑卿,2003) 。有些弱視者在外表未有顯著的特徵,或不願被標 記為視覺障礙,因而常被群體所忽視,未能獲得適當的協助。 弱視者因為具有某種程度的殘餘視力並不認為自己屬於盲者,普遍不習慣於使 用輔具(如手杖),其行動技能將面臨著和全盲者不同的課題,因此過去有關視障者 行動能力的研究,普遍將盲者、弱視者分別列為研究對象(Corn,1990)。盲者由於 沒有視力,行進過程必需依賴摸索來探試方向,定向行動訓練對其自行活動能力具 有極大的助益,尤其是在觸摸閱讀環境區位地圖後,更能藉由定向行動能力去通達 地圖所標示的區位;而弱視者可藉由局部的視力辨識初步方向,並不完全依賴摸索 來探試方向,因此弱視者對於定向行動訓練所呈現的需求明顯小於盲者(劉信雄, 1981)。 肆、視覺障礙者 視覺障礙者之特性及發展 視障者由於視覺的缺陷,在生活上產生相當多的限制,造成和明眼社會的隔閡。 而這些人際障礙加深一般人對視覺障礙者的刻板印象,誤以為他們一定有不健全的 生理、心理和人格特質。其實視障者除了視覺的限制之外,其他方面的發展和一般 9.

(30) 視障者特性、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 人並無顯著的差異。有些視障者甚至經由自我訓練而充份發揮出獨特的能力,例如 記憶力、空間概念、抽象觀念等能力。以下將視障者可能的特質說明如下: (一)動作發展 視覺者身體上的障礙或失能,並不會阻礙身體的成長發展,實際上嬰兒期最初 幾個月,視障兒童學習頭部控制、直坐與一般嬰兒並無顯著差異(Warren,1984); 但往後幾個月,當孩子開始由靜止狀態移轉成動態的行動技能時,視覺障礙兒童較 同齡兒童明顯落後,主要因素是因移動和定向兩方面能力最為影響。視障兒童不能 輕易地偵測自己的移動,因此移動肢體時便無法理解可能發生的狀況;不能清楚地 觀察別人的動作,因此沒有模仿的對象;缺乏視覺,無法對於週邊環境形成心理地 圖,故產生定向問題;對於環境的不確定感,對移動失去信心;挫敗和創傷的摸索 經驗使上述困難更為惡化,因而失去移動動機,只憑聽覺很難使遠方之物體吸引視 障者移動去抓取(萬明美,2001)。 (二)概念發展 許多視障者在行動時對「選擇地點」、「確定地點」、「掌握方向」上會有困 難的經驗。雖然觸覺和聽覺能夠提供資訊的輸入,但是提供的資訊有所限制,舉凡 太大、太遠、太細微等事物均無法以觸覺或聽覺來掌握,所以視障兒童的概念發展 會受到限制,需較多的時間才能發展物體恆久的概念(萬明美,2001)。Lydon and McGraw(1973)指出,視障兒童因缺乏視覺的組織途徑,僅能由部分去探索整體, 無法認識物體的整體性(Wholeness)。觸覺和聽覺是視障兒童主要學習途徑;但以觸 覺操作物體很難察覺物體實質上的深度、錯綜性或全體性,且一旦物體在視障兒童 觸及範圍之外,物體即不存在;因此,視障兒童對物體的知覺仍停留在「具體層次」, 直到年齡增長,對物體的經驗與熟悉度增加,漸能與「功能層次」相連結,但對「抽 象層次」的概念仍有相當大的限制與困難。 視障者由於缺乏視覺刺激,因此形成的心理地圖容易支離破碎,往往以各個獨 立而不相關的小空間來認知,無法掌握小空間與大空間的相關性。大部分的視障者, 尤其是先天盲者,其心理地圖發展比一般人遲滯,大多停留在自我中心期及過度期 (陳國龍,1998)。因此,視障者從小就應以定向行動訓練,使其熟悉自己身體以及 分辨自己與空間的關係。 10.

(31) 第二章定向行動與引導設施之相關文獻與法規探討 (三)視覺記憶 視障者因各自特殊的視覺缺陷,除了視力障礙上的差異外,視障者因為視覺記 憶(visual memory)的有無,在行動上也有不同。一般視障者失明時的年齡,可作為 決定其視覺記憶有無的依據。根據視覺記憶的有無,視障者可以分為先天視障者 (congenitally blind)與中途視障者(adventitiously blind),Uslan(1990)界定前者是在 出生或幼年期(5 歲前)失明,通常不具備有效的視覺記憶,後者是在長大後意外而 致盲者。雖然中途視障者因過去的視力而具有視覺記憶,但不管是先天視障者或是 中途視障者,仍需要重新學習和熟悉以非視覺為主的行走模式,以便安全有效地重 新面對世界。 綜合以上可瞭解,視障者因為缺乏視覺經驗,使得視障者不易形成明確的心理 地圖,因此,視障者應加強定向行動訓練,學習如何利用聽覺、殘餘視覺及其他感 知覺獲得認識環境所需的資訊(劉信雄,1981),也有能力根據所獲得的資訊,建立 心理地圖,作為獨立行走和獨立使用環境的根據。 伍、視覺障礙者的 視覺障礙者的行動能力 者的行動能力 人類各種感官中視覺佔很大的比例,人的五官所接受的訊息中,通過視覺所獲 得的訊息佔 87%(林敏哲,1995)。視障者因視覺器官有障礙,對於外界事物無法 作視覺辨別,因此喪失了大量的資訊來源(杜瑞澤、劉信雄,1995),並因而限制 了視障者的活動空間,因此容易形成視障者在生活、就學、就業上的不便,間接地 易與社會人群產生疏離感。其生活、就學、就業上的狀況在最近的調查顯示仍然需 要加強協助。 (一)生活方面:視障者行動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內政部曾調查身心障礙者三個月內 外出人數狀況,視障者受測樣本數為 22,340 人,其結果顯示,偶而外出者佔半 數(50.54%)居首,其次為經常外出者(29.39%) ,其他依序為每天外出(12.47%) 、 無法外出(4.42%)、沒有外出(3.18%)(內政部,2006)。 (二)就學方面:人類接收資訊的最大來源為視覺,而視障者主要依靠觸覺與聽覺輔 助,因此其學習的機會與意願較一般視覺正常者低。內政部曾調查台閩地區身. 11.

(32) 視障者特性、定向行動及引導研究 心障礙者教育程度狀況,視障者不識字比例為 47.86%,居身心障礙者各類別之 冠(內政部,2006)。 (三)就業方面:受限於活動能力與視覺能力之不足,在職場中可擔任職務之選擇性 也相對減少。內政部曾調查台閩地區十五歲以上身心障礙者目前工作狀況,結 果發現視障者擁有工作,與其他身心障礙比較,其比例僅高於植物人、失智症 者與重要功能失去者(內政部,2006)。 (四)社會團體方面: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1998)曾針對身心障礙者人際需求和社 會團體關係進行探討,其中有參加社交活動者僅佔 6.1%,可知其在人際關係與 團體活動力方面較為缺乏,主要原因之一在於自信心不足(呂昀諺,2002)。 目前視障者所造成的最大限制之一,在於定向行動能力,行動困難將會迫使視 障者造成極大的人格與社會問題,因此定向行動在視障教育中為一極重要之訓練課 題。定向行動能力為視障者參與社會活動的先決條件(萬明美,2001),視障者在 生活環境中有知覺與情報(information)的不便與障礙,對於環境的使用及適應,主 要在於引導系統的建立。為協助視障者生活環境中的定向行動能力,提供其目前所 在與預 定前往 的環境 資訊有 其必要 性。引 導設施 的建構 為視障 者行走 之助具 (navigation aids),並配合其行動後所獲得的空間經驗,可協助其建立較廣泛的心理 地圖(mental map),增加整體環境的熟悉與瞭解;如此不僅可協助其建立空間資訊, 增加行動信心、改善生活品質,而且可以降低對他人倚賴度,對於視障者的自尊心 及自主性均可顯著提升(呂昀諺,2002)。因此,不論是先天性的視障者或是後天 性的視障者,都必須學習與熟悉以非視覺為主的行動模式。為了協助視障者有效地 開拓生活活動空間,有系統的定向行動技能訓練才能使視障者獨立生活與行動,而 提高生活品質(張千惠,1999)。 陸、定向行動能力與無障礙環境意涵 定向行動包括了定向和行動兩個項目。定向(Orientation)係指視覺障礙者在其 空間環境中,利用殘餘感官吸收資訊,如運用各種路標(Landmark)與線索(Clue)去 判斷自己所在位置(萬明美,2001),以瞭解個人身體和環境中其他物體之相互關係, 以作為行動的依據(Jacobson,1993);行動(mobility)係指視障者在環境中運用輔 具(手杖)依循路標、線索而安全、有效地自一地走到另一地之能力(范文良,1993)。 12.

數據

圖 圖圖 圖 333 3--- -242424 24 沿扶手下樓梯 沿扶手下樓梯‧‧‧‧‧‧‧‧‧‧‧‧沿扶手下樓梯沿扶手下樓梯 ‧‧‧‧‧‧‧‧‧‧‧‧‧‧‧‧‧‧‧‧‧‧‧‧ ‧‧‧‧‧‧‧‧‧‧‧‧‧‧‧‧ ‧‧7‧‧77 7000 0    圖 圖圖 圖     333 3--- -25  25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實驗範圍25 25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實驗範圍 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實驗範圍平面圖內政部十八樓會議室實驗範圍平面圖平面圖 平面圖    ( (( (原型環境原型環境原型環境 原型環境)))
圖 圖圖 圖 333 3--- -161616 16 進入建築研究所進入建築研究所進入建築研究所進入建築研究所    圖圖圖 圖 333 3--- -17 17 往廁所方向1717往廁所方向往廁所方向 往廁所方向    圖圖圖 圖 3 3-33-- -181818 18 進入廁所間進入廁所間 進入廁所間 進入廁所間            圖圖圖 圖 333 3--- -1919 19 前往秘書室19前往秘書室前往秘書室 前往秘書室    圖圖 圖 3圖33 3--- -20 20 到達所長室2020到達所長
表 表表 表 4 44 4--- -8  8   8  弱視者在各場所完成全程行走時間分析表8  弱視者在各場所完成全程行走時間分析表弱視者在各場所完成全程行走時間分析表 弱視者在各場所完成全程行走時間分析表              時間單位: 分 秒     地點  個案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內政部 十八 樓會議室  板橋火車站 第一階段原型環境行走時間 第二階段置入引導設施後行 走時間  第一階段原型環境 行走時間  第二階段置入引導設施後行走時間  第一階段原型環境 行走時間  第二階段置入引導設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i-Fi Supported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Cloud-based Technology to Enhanc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It is always not easy to control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due to the complex problems and high-elevation operation environment in the Steel Structure Construction (SSC)

This study conducted DBR to the production scheduling system, and utilized eM-Plant to simulate the scheduling process.. While comparing the original scheduling process

Army, we combined the virtual reality of the computer with the current trai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my and invent the similar training environment to assist the

(2001), “The Place of Social Capital in Understanding Social and Economic Outcomes.” ISUMA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cy Research 2

H.(2007).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clicker classrooms: student processes of learning and involvement in large university-level courses using student response systems. United

Herewith this approach, the problems among their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of joint venture under turnkey projects will be discussed, in order to find

There were adequat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in the three scales for practitioners and for research: Perception of Differentiated Mathematics I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