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視頻網站之政治經濟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視頻網站之政治經濟分析"

Copied!
1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維菁 博士. 中國視頻網站之政治經濟分析 A Political-E conomic A nalysis of the Video Websites in C hina. 誠摯銘謝「中華發展基金會獎助研究生赴大陸研究」補助本研究. 研究生:胡瑋佳撰. 中華民國一〇三年一月.

(2) 致謝 歷經三年半終於提筆寫感謝辭,猶記剛進師大大傳所時,起初萬分喜悅終於 有機會念到有趣的書,一路走來百感交集。首先要感謝指導老師維菁老師,從當 初抱著想做研究熱切的心,拜託老師讓我當研究助理開始,兩年多期間因老師的 鼓勵與尊重,讓我更為堅定想要做研究的心,也感謝老師在論文寫作期間,在中 國研究資料難以蒐集、訪談對象難以約訪等種種困難中,老師未曾澆過學生任何 一滴冷水,始終成全學生想要做的中國視頻研究,且提醒學生可申請陸委會獎學 金、介紹北京清華教授,學生才有訪談機會,得以完成論文。此外,也感謝口試 老師馮建三老師,感謝老師口試過程中溫暖提醒與指正,也感謝魏玓老師與胡綺 珍老師的寶貴建議與鼓勵。. 再來,感謝炳宏老師,由於有老師在傳播產業研究的指導,我才得以在研一 上學期間,學習研究所需具備的嚴謹態度,老師至今仍發表論文不輟,始終是我 的榜樣,也感謝老師在媒觀的照顧與指導。感謝 Kelly 老師,謝謝老師總是不吝 於給學生許多寶貴建議,感謝 Eva 老師,謝謝老師口語傳播的教導,在英文發表 與寫作上受用無窮,謝謝胡老師,碩一時老師耳提面命提醒我們要當專業研究人 員,學生銘記於心。感謝張姐在申請陸委會的獎學金時所給予的幫助,也謝謝張 姐始終不厭其煩的提醒我應注意事項。 撰寫中國視頻網站研究期間,首先感謝陸委會提供獎學金,才有幸在經濟無 慮下至中國訪談,訪談過程中有幸結識許多慷慨與願意無私幫助別人的人,讓我 感激再三,感謝米翔到首都機場接我這異鄉人,也感謝你陪我認識北京清華大學, 與豐盛晚宴;感謝晗冰介紹多位優酷網編輯,讓我訪談期間異常順利;感謝優酷 網編輯李慧與吳杭,妳們辛苦從公司過來接受訪談;謝謝安琪願意受訪與招待我 們在家裡住上一晚;感謝慶楠與龍歡,謝謝你們一路上的關心與照顧;感謝博文 所有的幫助,認識你是最美好的事;很感激北京清華大學傳播學院的戴佳老師, 老師一路上鼎力幫助與溫暖,實在非常感激,也很感謝書樂老師,唯有老師的介 紹與提攜,學生才有機會得以訪談。 感謝相處許久的大傳所十九位同學們,請恕我在此無法一一列出,謝謝你們, 因為你們的認真與聰慧,相比之下,不時提醒自己要多努力和你們學習,也謝謝 你們提供所有的幫助,我才有勇氣與動力,一路走到現在。接下來要感謝多年好 朋友,謝謝繹心在我兩次口試時都到場幫我打氣,與一路上在我寫不下去時給我 鼓勵與陪伴。謝謝子璇,認識近二十年,因為有妳我才得以安心地準備研究所考.

(3) 試,能進入大傳所,一切都要感謝妳的支持與陪伴。謝謝玨如,我最親愛的高中 同學,總是喜歡滔滔不決的和妳分享所有人生中的大小事,謝謝妳的鼓勵與溫暖, 我終於畢業了。謝謝佩真,謝謝妳總是無私地照顧與傾聽我,感謝有幸與妳們相 遇。 謝謝曾經在媒觀認識的大家,感謝鳳治在我口試前給我的幸運符,始終小心 翼翼保存著。謝謝榮慶,感謝你提供的許多幫助,還要向你的積極任事多學習, 謝謝子翔,你總說我口試前臉色蒼白,好在你也說論文寫完後,恢復不少。謝謝 大瑋學姐,遇到學姐就像吃下顆定心丸,彷彿所有事情只要經過學姐的分析,即 迎刃而解。. 謝謝始終待我如家人的小燕阿姨與 Vicky 一家人,謝謝你們一路上溫暖的照 顧,感謝斌洲學長的啟迪,學長學識淵博開啟我在知識上的亮光,也敬佩學長對 知識的樸實熱忱,告誡自己要多努力。感謝子瑋,從我們分享看了哪本書開始, 攜手歷經許多事情,謝謝你在我論文最無助時,和我討論研究問題、研究方法與 研究架構,你思慮清晰且論理深入,實在收穫良多,謝謝你在我為如何寫好章節 標題頭痛不已時,給我最及時與有效的幫助,謝謝你在我殫精竭慮思考結論時, 和我討論方向及給予心靈支持,謝謝你在我口試前幫我模擬口試,甚至在前一天, 告訴我如何講一篇引人入勝的簡報直至半夜三點,謝謝你一路上給我最大的尊重 與愛護,有你真好。 最後,感謝親愛的爸爸、媽媽與弟弟,謝謝你們堅定不移的愛,伴我走過天 晴也歷經風雨,唯有鞭策自己持續努力,希冀未來也能成為你們最堅強的靠山, 我愛你們。.

(4) 摘要. 本研究主要從中國威權主義下,支配自鄧小平之後幾代領導人所遵行鞏固 黨的執政地位與獲得統治合法性為基本行動邏輯切入,重點式考察自改革開放以 來,中共作為威權政體,如何主導中國政治經濟及網路傳媒發展。隨後進入中國 視頻網站領域,探討中共如何藉由相關法規條例牽動傳媒市場,並嚴格執行宣傳 紀律的種種審查與監控手法,以理解中共制定攸關視頻網站管制措施之來龍去脈 與前因後果,最後探究在此政經結構中發展成形的視頻網站如何回應中國政府管 制,甚至尋求突破政治與經濟限制等因素,進而實踐影視商品之交換價值,期望 透過本研究分析,彰顯中國視頻網站發展中的問題,以期追求公平、合理民主的 網路使用環境。. 研究發現視頻網站在中共政治權威統治下,為避免遭受中國政府施以如強制 關站與刑事責任等嚴厲管制措施,盡可能在各方面服從中國政府的政治需求,而 刻意壓制網民發言權力與其自主發展的空間。其次,在國家力量崛起和功利主義 生存邏輯凸顯局勢下,視頻網站最終走向自覺為國家服務的一種定音,視頻網站 重度依賴合併及廣告與行銷手法已實踐交換價值,導致網站缺乏多元性,商品傾 向同質化,致使多樣性受到傷害,嚴重危害自由媒體理念。. 關鍵詞:威權主義、視頻網站、交換價值.

(5) A bstrate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brief development history of how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authoritarian regime gover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Internet in China from 1978, and then in the video websites¶ field, explore how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ffect the market of the video websites by regulations. Finally, this research explores how the video websites react to these regulations. Further, through exploring the problems of the video websites in China, this research seeks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Internet use of the video websites¶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at for the one thing, the websites confront server control by government, such as being shut down by th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prevent these restrains, the video websites do their best to follow the rules which the government enact, such as all of websites have to delete all the videos which include anti-government, anti-social, sexual, and so on. For the other thing, almost video websites gain profit from advertisement and merger to add exchange value. This way causes these websites lack diversity. Consequently, between political and economy power, the video website have little autonomy to produce the critical and profound content in China.       Keywords:  Authoritarianism,  the  Video  Websites,  Exchange  value                        .

(6) 目錄. 第壹章、 緒論:新媒體與國家力量相互交織------------------------------------------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04 第三節、 研究方法---------------------------------------------------------------------05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08 第貳章、 故事之前—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11 第一節、 改革開放至六四天安門時期(1978-1989)--------------------------12 第二節、 鄧小平南巡演講後市場開放與經濟發展時期(1990-2000) ---19 第三節、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2001-至今)----24 第參章、 本事-黨國黑手介入與管制---------------------------------------------------29 第一節、 中國視頻網站之差別管制待遇------------------------------------------32 第二節、 國家言論管制與法律的緊縮---------------------------------------------44 第三節、 小結---------------------------------------------------------------------------57 第肆章、 鷙動-囹梏資本的進場到順從------------------------------------------------58 第一節、 中美合資的互利依存------------------------------------------------------58 第二節、 山寨到正版的商業歷程---------------------------------------------------63 第三節、 藉自製內容行包裝行銷---------------------------------------------------70 第四節、 視頻網站的寡占與集中---------------------------------------------------78 第五節、 小結---------------------------------------------------------------------------80 第伍章、 結論:無法逃逸的框架與未來------------------------------------------------81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延伸探討------------------------------------------------------8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88 參考文獻----------------------------------------------------------------------------------------89 附錄一.

(7) 圖表目錄. 表目錄  . 表一、受訪者背景資料與訪談時間研究動機---------------------------------------------07 表二、傳統電視劇、網路自製劇管制差異------------------------------------------------35 表三、傳統電視劇、網路自製劇間之管制方式趨同------------------------------------45 表四、2006-2013 年部分電視劇網路版權價格-------------------------------------------66 表五、2009-2012 年中國視頻行業收入構成----------------------------------------------67. 圖目錄 圖一、研究架構圖------------------------------------------------------------------------------09 圖二、中國網民規模與網路普及率(2006-2012)--------------------------------------29 圖三、中國視頻網站用戶規模與增長率(2006-2012)--------------------------------30    .

(8)  . 第一章、 緒論:新媒體與國家力量的相互交織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新興傳播科技與人類政治與社會生活密不可分,兩者有時相互影響,如書籍 與報刊雜誌的印刷流通催生民族國家的想像共同體、也促成公共領域的興起;收 音機與電視的發明與普及,對二十世紀的國族整合、集體動員等產生深遠的影響。 那麼,數位革命與網際網路,又將帶來什麼新的衝擊?這個問題不僅傳播學、政 治學與社會學等學者有興趣,研究當代中國的學者亦相當關注(汪宏倫,2010)。 作為新型態傳播媒體之網際網路,不但創造出人類史上空前的資訊空間 (global information space),且通訊軟體和多媒體的多元應用,更轉變社會關係 與產業結構。然而,網路從發明、運用到成為在市場上成功地運作的新傳播媒介, 過程中除科技外,還有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力量相互角力(Winston, 1998),在商 業與政治利益力量不斷介入下,網路同時被塑造成一種「商品化傳播機制」 (commodifie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以及市場化產物,破壞網路原先開放、自 由、平等的本質(Mosco,2004;McChesney,1998;Murdock & Golding,2004)。 1994 年,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與美國等同步進入網路時 代,在新自由主義思潮主導下,網際網路整合進全球資本主義之政治經濟核心, 由當代商業競合力量所形塑,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工具與動力,並對於政治、經 濟、社會、文化等個層面產生重大且深遠的衝擊與影響(Fuchs, 2008;何清漣,2007; 梁正清,2003;魏澤民,2000)。 作為商業化媒體一部份之網際網路,在數位科技熱潮下,新影視科技平台漸 漸浮現,隨著 Web2.0 及相關技術快速發展,視頻網站大量興起,打破電視播出疆 界,使電視發生不同於傳統的重大變化(童兵,2011),根據創市際市場研究顧 問公司於 2013 年 9 月公佈之《 2013 台灣媒體趨勢報告》指出,全台灣共有 985.2 萬位網友使用包括中國在內的線上影音,佔總網友人口比例達 83 %,且平 均每人每月觀賞時間高達 730.4 分鐘,顯示視頻網站已經發展成為人們獲取電影、 電視、綜藝節目等影視內容之主要來源,且具有取代現行用電視機收看廣播或有 線電視之模式,深具發展為未來主流媒體之潛力(葉君遠、楊起鳳,2011;徐晏,  . 1.

(9)  . 2011;張小華、董妮燕,2011)。 但對台灣視頻網站而言,因為受限於一連串台美著作權談判與 301 法案的壓 力,難以提供免費影視內容,付費使用之影視內容種類又非常少,故台灣網友欲 收看影視內容,大多直接連結至如土豆網及優酷網等高度發展的中國視頻網站 1。 其中無論是免費日劇、韓劇、港劇、歐美熱門電影、影集、卡通等,形同免費的 廿四小時線上電影院(曾懿晴,2010 年 12 月 15 日/聯合報;林琮盛,2010 年 12 月 15 日/聯合報)。 直到 2011 年 8 月,許多台灣網友使用中國視頻網站收看影視劇時,影片中 卻出現「非大陸地區暫時無法觀看該視頻」,未照常播放,對此,網友怨聲載道, 甚至表達強烈不滿與抗議,與相互討論造成的原因為何?有網友以為是等級不足、 非會員權益遭到限制、沒有更新版本等問題,試過所有方法最後宣告放棄(曾懿 晴,2010 年 12 月 15 日/聯合報;林琮盛,2010 年 12 月 15 日/聯合報)。 對此,我們不由得也想問,中國視頻網站何以寧可犧牲觀看流量,亦要限制 一些海外網友觀看部分視頻內容?從中國政治經濟結構來看,簡言之,政治力始 終貫穿當代中國,根據中國共產黨(以下簡稱中共) 2005 年白皮書中對民主最 重要的定義,「民主執政,就是中國共產黨要堅持為人民執政」,在黨國邏輯下, 黨不僅控制政府,它其實本身就是政府(吳介民,2013;蔡秀芬,2011; McGregor, 2010/樂為良譯,2013)。 中國自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特有的權力(政治力)與資本(經濟力)控 制同步增長,過程中,國家與市場相互構建,一方面國家透過引入市場關係重構 與以自我強化;另一方面,由於市場為政治的產物,不可能脫離國家權力孤立存 在。換言之,由於中共以專制權力建立市場關係,故在中國市場化背後,始終存 在強大的政治權力運作(趙月枝,2011;吳介民,2013;蔡秀芬,2011;McGregor, 2010/樂為良譯,2013)。 在傳媒體制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傳媒的發展主要受到兩種力量牽引,一是 「威權國家主義」,另一是「市場主義」。威權國家主義使得傳媒必需臣服於黨 和行政體系的意志而成為「黨國喉舌工具」,市場主義則使得傳媒受制於商業化 市場行銷邏輯與既得利益者的操控(蔡秀芬,2011),中國視頻網站在這交織緊 密的權力網下,自主空間有限,欲掌握其產業發展,必須由中國特殊的政治、經 2.  .

(10)  . 濟環境切入。 因此,本研究以「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作為研究途徑,期望觀照在中國特 殊的政治體制中,政經結構力量如何影響中國視頻網站發展。此外,本文也期望 透過批判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解析中國視頻網站產製的政經背景,及其背後的意 識型態與權力關係。. 1 根據中國廣電總局發布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指出,視頻網站之定義為製作、編. 輯、集成並通過網路向公眾提供視聽節目,以及為他人提供上載傳播視聽節目服務之網站。  . 3.

(11)  .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研究動機所述,本研究主要從中國威權主義下,支配自鄧小平之後幾代領導 人所遵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與獲得統治合法性為基本行動邏輯切入(錢理群, 2013),重點式考察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作為威權政體,如何主導中國政治經 濟及網路傳媒發展。隨後進入中國視頻網站領域,探討以政黨利益高於產業經濟 利益之中共,如何藉由相關法規條例牽動傳媒市場,並嚴格執行宣傳紀律的種種 審查與監控手法,以理解中共制定攸關視頻網站管制措施之來龍去脈與前因後果, 最後探究在此政經結構中發展成形的視頻網站如何回應中共管制,甚至尋求突破 政治與經濟限制等因素,進而實踐影視商品之交換價值。並思考這樣視頻網站發 展對社會文化、公民權利是否 有益,期望透過本研究分析,彰顯中國視頻網路發展中的問題,以期追求公平、 合理民主的網路使用環境。 基於以上研究觀點,本論文從近年來從中國視頻網站橫掃台灣市場的現象切 入,提出以下三項研究問題: 一、在中國扮演關鍵統治力量的中國共產黨,是以什麼樣的行動邏輯主導中國政 經發展以及對網路傳媒發展產生什麼影響? 二、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共如何藉由一連串的監管法規與著作權等,管制視頻網 站進而影響產業發展? 三、此一背景下發展的視頻網站如何回應中共管制,甚至尋求突破政治與經濟限 制等因素進而實踐其影視商品的交換價值?. 4.  .

(12)  . 第三節、研究方法. 為檢視政經權力結構對中國視頻網站之影響,本論文以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 取向作為檢視這些現象的架構,故研究方法採取傳播政治經濟學取徑之歷史分析 法與次級資料分析法,然而文獻資料不足以涵蓋產業全貌,本研究另外設定深度 訪談法作為輔助分析工具,一方面除與文獻記錄相互參照及修正,二方面亦補文 獻記錄之不足,特別是中國視頻網站發展瞬息萬變,有待業界工作者的訪談資料 補充。. 一、傳播政治經濟學取向之歷史社會分析法. 針對中國視頻網站歷史、過程與現況等相關研究問題,本研究將採用傳播政 治經濟學取向之歷史社會分析法,傳播政治經濟學以馬克思社會主義觀為基調, 試圖將傳播現象置放在歷史、政治、經濟和社會背景下研究,以權力作為分析焦 點,探討當前資訊、商品、文化如何受政治經濟結構所宰制,並以探究社會變遷 為已任,強調所有社會發展過程皆有跡可循,包含傳播問題亦伴隨歷史情境與脈 絡發生(Schiller, 2007;Mosco,1996/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林東泰,2008)。 基於以上對傳播政治經濟學取向之歷史社會分析法之理解,本研究針對研究問 題,藉由系統地蒐集及客觀的評鑑與過去發生之事件有關的資料,以分析中國視 頻網站產業的歷史和現狀間的關係,及考驗事件的因、果與趨勢,有助於從中發 現問題,啟發思考,以便解釋產業發展脈絡以及預測未來歷程(王文科、王智弘, 2008)。. 二、次級資料分析法. 由於文獻能提供研究者初期構想的參考價值,故本研究透過進一步分析現存 已有資料進行,以呈現新的結論或解釋之次級分析法試圖回答研究問題(Hakim, 1982)。本研究在中國政治、經濟架構,對視頻網站產生的影響探討上,將收集中  . 5.

(13)  . 國官方相關資料:如法條規章、統計數據及調查新媒體發展情況為主之中國調研 機構所提供的報告,相關機構有: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iResearch 艾瑞諮詢等, 同時參考國內外相關期刊,如新聞學研究等,並且參考和視頻網站之政治經濟分 析相關之博碩士論文。輔以與視頻網站有關之新聞報導與評論,以耙梳中國視頻 網站發展與歷史脈絡。. 三、深度訪談法. 根據批判的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取徑,本研究透過調查方法積極介入社會過 程,以找尋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係(Mosco, 1996/馮建三、程宗明譯,2005), 過程中無論是歷史研究法,或是次級資料分析法都有其限制(韓培爾,2003), 需配合訪談佐證,故本研究. 採用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主要透過訪談者與受訪者雙方面對面的 社會互動過程,達到意見交換與建構,使研究者了解研究對象的主觀觀點及內心 世界以試圖接近欲揭露的事實(李天任等譯,1995;陳向明,2002;畢恆達,1996) 。 由於本研究採取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取向,主要就是探究社會變遷歷程,因 此,基於本研究欲了解中國政治社會與視頻網站之變遷歷程,以及視頻網站商業 化歷程主要是由參與其中的人員所詮釋與建構等理由,採取深度訪談法處理本研 究所欲探討的問題相對適切,亦有助於研究者取得視頻網站內部工作人員在行動 過程中的直接經驗分享。 此外,在深度訪談方面,本研究採取半結構式訪談,受訪對象為產業界之經 營管理者,採用半結構式訪談的原因在於,一方面,研究者可以針對本研究首要 關切的研究問題草擬訪談大綱、進行提問,另一方面,也可以保留雙方訪談過程 與論述觀點的互動彈性,並針對尚未釐清、值得進一步闡述的說法保有追問或臨 時發問的空間。研究者先擬定訪問大綱,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彈性調整詢問與追 問,同時在進行訪談前,會先了解受訪者對中國視頻網站的看法與經驗分享,有 利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可以更加覺察出話中之意,以作進一步的追問。實際進行 訪談時會視現場訪談實際需要調整訪談大綱順序或追加問題,除訪談記錄,所有 6.  .

(14)  . 訪談也都將錄音留存。. (一) 訪談對象的選取. 本研究由於旨在探究中國視頻網站如何回應中共管制,甚至突破政經限制, 進而實踐影視商品之交換價值等經驗。視頻網站首要標準在於全國性、繼2005年 即持續經營之視頻網站作為訪談對象,視頻網站依使用的傳輸方式與特色略分為 以下三類:一、視頻分享類,視頻分享網站即傳統電視服務與網路間產生交互作 用之結果(高啟翔,2007)。2005年,視頻分享網站之內容多來自網民上傳,即 為提供訊息內容儲存的空間和     發布平台,並即時發布供用戶上傳、在線觀賞、下載或討論、評價的網站。 之後,視頻分享網站除購買正版影視劇、綜藝節目等,亦自製微電影、影視劇等 供用戶免費或付費觀看(孫建立,2010;李靜,2010;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2011)。隨著視頻行業發展,視頻分享網站正逐步轉型與擴展業務範圍,視頻的 概念漸漸淡化(郭婧,2010)。此類網站在中國的代表為優酷土豆集團;第二類 為視頻搜索類,網站將影音內容製作成可供搜尋引擎索引的格式,提供影音內容 的搜索服務,除此搜尋之外,並未發展出多樣化服務,以百度視頻搜尋、新浪視 頻搜尋為主要代表;第三類為視頻點播類,一般以 P2P 技術提供影音串流服務, 此類可以 PPStream、PPLive、風行網 為代表(李潔玉、蔡麗夢,2010)。   由以上可知,目前持續提供多樣化服務為視頻分享類與視頻點播類,故本研 究訪談以上述兩類為主,確定訪問網站的類型後,接著再以電話、電子郵件、信 件等方式與各網站接洽相關面訪事宜,最終完成訪談的視頻網站共有三家,分別 為:優酷土豆集團、56 網與風行網。確定受訪組織後,由於研究範圍牽涉網站內 部之策略決策過程,故需訪談其相關單位的主要管理人員,總計完成的訪談人數 共有八名(如表一)。.  . 7.

(15)  . 表一、受訪者背景資料與訪談時間. 公司名稱. 受訪者職稱. 受訪者. 訪談日期. 地點. 優酷土豆. 原創頻道主編. 杜瑩. 2013.04.17. 北京. 媒體資料庫編輯. 李慧. 2013.03.23. 西安. 媒體資料庫編輯. 吳杭. 2013.03.23. 西安. 前光線傳媒節目. 王安琪. 2013.04.14. 鄭州. 集團. 助理、西安優酷媒 體資料庫編輯. 8.  . 56 網. 商務部經理. 韓陽. 2013.04.17. 北京. 風行網. 執行主編. 耿英嫈. 2013.04.12. 北京. 電影頻道主編. 梅雪風. 2013.04.19. 北京. 節目策畫編導. 李小飛. 2013.04.19. 北京.

(16)  . 第四節、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一、研究架構. 基於以上理解,在分析以企業建置運作之視頻網站發展時,本研究透過較寬 廣的政治經濟結構,理解其產業發展邏輯,故本研究分別重點式考察,首先國際 力量方面,由於國際間著作權為談判為影響視頻產業發展之關鍵力量之一,本研 究從國際政治經濟結構下探討,美國和中共間著作權談判與權力互動過程,以此. 了解何以影響視頻網站。其次,自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威權政體之中國共產黨以 何行動邏輯主導資本市場運作,另一方面,相對於黨之一元獨大力量,資本對中 國政體產生哪些影響,以探討其間互動關係。最後,探究在此政經結構中發展成 形的視頻網站如何回應中共管制,甚至尋求突破政治與經濟限制等因素,進而實 踐影視商品之交換價值。.  . 9.

(17)  . 國際力量  . 中國      . 國家權力  . 資本  . (中國共產黨)  . 中國視頻網站  . 圖一、研究架構圖. 影響力薄弱   一般影響力   影響力強  . 10  .

(18)  . 二、章節安排. 本研究於第一章闡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外,並提出研究方法、研究 設計,第二章則論析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共主導下的政治與經濟變遷歷程, 作為進入第三章與第四章前的歷史脈絡與背景認識,以了解中共管制視頻網站的 行動邏輯。第三章將探討中共如何在網路傳播領域中,透過相關法規條例牽制傳 媒市場。此外,中共對視頻網站之一連串的監控手法為在「邊做邊學」中逐漸建 構而成,因此,另外由差別. 管制待遇面向切入,探討網路發展過程中,政府因未即時因應產業快速發展,制 定出相應的管制措施,為視頻網站帶來哪些發展機遇。 進入第四章,本研究則納入訪談資料,探討在市場化背景及中國特殊政經架 構中,如何回應政治力和經濟力兩股力量的管控之外,尋求突破政治與經濟限制 等因素進而實踐其影視商品的交換價值。總結於第五章提出視頻網站與中共間互 動關係,以釐清其產業發展之真實面貌,並思考上述過程之社會文化結果,以彰 顯產業發展中的問題所在。.  . 11.

(19)  . 第貳章、故事之前—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 自 1949 以來,中共作為威權政體,實際上以黨國邏輯行使真正最高權力,黨 的意志主導國家意志,所有官員和機關最終受黨的領導,對黨負責(徐斯儉,2010) 。 本研究所謂「黨國邏輯」,參照徐斯儉(2010)之定義,指政治的實際運作是以 黨為核心,所有官員和機關最終受黨的領導,對黨負責;黨的意志實際上主導國 家意志,國家機關之間在法律上的權力關係其表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事後取得 合法性意義大於事前決策意義,背後黨的決定、協調、與控制才是真正主要政治 的過程和場域(徐斯儉,2010)。 根據以上理解,由於視頻網站是在中國市場經濟改革開放下發展成形,在市 場壓力下,為取得利潤而生。故本章從改革開放時期著手,重點式考察以鞏固一 黨專制權力為最高原則之中共,如何主導中國市場改革開放及傳媒發展過程,以 便在第三章中,加以理解中共制定攸關視頻網站管制措施之來龍去脈與前因後 果。 本章分期參考錢理群(2013)、朱嘉明(2013)與趙月枝(2011)之專書, 他們一致指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有三個對中國政經情勢具重大影響的歷史關 鍵時刻,分別為 1989 年天安門事件、 1992 年鄧小平南巡演講與 2001 年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本研究依此為分界點,劃分以下三階段:改革開放至六四事件(1978 -1989)、鄧小平南巡演講後經濟發展時期(1989-2001)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2001-至今)後進入全球經濟體系時期,除分別列舉 說明各階段發生在中國的重要政經大事與對後續視頻網站的影響,同時也簡要說 明中國各時期之傳媒發展情況。. 第一節、 改革開放至六四天安門時期(1978-1989). 中共於 1949 年在中國全面建立政權,此依靠戰爭和不斷革命建立的新政權, 基本上根據列寧設計的統治機制管理國家,人民機構必須服膺黨的領導,即「黨 領導人民當家做主」,而衍生出「黨政合一」、「以黨領政」之政治體制和運作 方式。因此,當時中國已經具備集權主義國家特徵:共產黨由唯一獨裁者領導, 12  .

(20)  . 且該黨全面控制政府體系,包含軍隊、通訊與經濟部門等,導致整體社會被囚禁 在國家機器中,不同聲音被壓制,因為一切皆從屬於國家(朱嘉明,2013;Gan, 1994; 陳懷林,1998;王毓莉,1998;Nathan&Scobell, 2012/何大明譯,2013;吳介民, 2013)。 此外,意識形態亦為理解中國發展不可忽略的關鍵因素,因為其不僅是中共 發動革命的基礎,與作為政治與經濟運作架構及制定政策的指導原則,也是政權 合法性的來源;換句話說,意識形態在中共中幾近扮演最高統治者的角色(湯明 忠,2005)。根據李英明(1996)的觀察,中共的意識形態應該是一種由當權者 所支持的路線思想,而藉以達到當權者所設定的目標,故被中共視為爭取政權及 階級鬥爭的意識形態機構之傳媒,不僅由各級黨委直接掌控,國家政治形勢亦直 接決定其產業發展(Gan, 1994;Yan, 2000;朱嘉明,2013;陳懷林,1998;王毓 莉,1998;蔡季芬,2011),如黃必烈(2003)指出,正因為中共絕對的政治權 力貫穿整體國家,導致政治功能居於中國媒體的主導地位,只需進行政治宣傳, 不必考慮經濟效益。 毛澤東於 1976 年逝世後,留給繼任者一場既是經濟又是政治危機,因其主 導之人民公社及文化大革命等不但導致國內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利用率低下,經濟 更落後世界技術水平二十至三十年。此時中國人民,不再願意為追求一種荒唐的 烏托邦幻境,忍受低下的生活水準,因而產生政權合法性危機(朱嘉明,2013; Nathan&Scobell, 2012/何大明譯,2013)。 在此殘餘計劃經濟制度和發育不良的市場經濟基礎上,為解決合法性危機, 中共以強制性國家力量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防止經濟和社會崩潰。1978 年 3 月 18 日,中共召開「全國科技大會」,鄧小平在開幕式上指出「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 技術現代化」,並重申將「科技看成生產力」,明確往後經濟改革開放道路。1978 年 12 月,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確立鄧小平意識型態主導權,並 扭轉中共總體發展路線,以生產力中心論取代階級鬥爭成為中共意識形態核心部 份的主要內容,重新提出「四個現代化」(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 化),將過去「以階級鬥爭為綱」政治路線,轉移到「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實 現其政治核心目標(鄧小平,1994;李英明,2003;潘兆民,1996;劉嘉恆,2003; Zakaria, 2008/杜默譯,2008;錢理群,2013;Vogel, 2011/馮克利譯,2012)。  . 13.

(21)  . 最主要原因在於,因僅有透過以資本家作為國家與社會中介,提高生產力發 展與增加人民收入,才能完善國家對社會的統治,以及政治對經濟的主導權,最 終鞏固中共不受監督、制約、限制之絕對權力。為堅持中共領導地位,1979 年鄧 小平根據毛澤東之「六項政治標準」,正式提出「四項基本原則」:一、堅持中 國共產黨領導;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三、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四、堅持馬列 主義與毛澤東思想,其核心在於「堅守共產黨領導」,綜上所述,鄧小平堅持的 「根本制度」就是共產黨的領導的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用以服務共產黨的統治 需要(Nathan&Scobell, 2012/何大明譯,2013;楊繼繩,2013 年 09 月 23 日;張 倫,2013 年 9 月 9 日;李英明,2003;朱嘉明,2013;吳介民,2013;錢理群, 2013)。 鄧小平建立最高指導原則的同時,黨中央因為對改革之認識與步調不同,形 成「改革派」與「保守派」兩股相互對峙政治勢力。胡耀邦和趙紫陽領導之「改 革派」以民主、自由為號召,要求進一步加速市場化經濟發展,並藉由擴大政治 參與和政治改革來實現政治制度的民主 ;另一股勢力則是保守左派人士,堅持舊 計劃體制下的意識形態,主張對嚴格控管社會生活,甚至主張恢復文革以前的計 劃體制(朱新民、譚偉恩,2005)。 在 1980 年代,中共內部之日常決策權主要掌握在鄧小平與「改革派」胡耀 邦、趙紫陽手中,換言之,決策過程中,胡耀邦、趙紫陽並不握有決策權,儘管 胡耀邦身為總書記是黨務執行官,總理趙紫陽則是政府事務執行官,但所有重要 的問題皆需交由鄧小平定奪,也就是鄧小平才擁有最後決策權。如趙紫陽在其回 憶錄中指出,他和胡耀邦更像是助手,負責落實政策,而非決策者。在鄧小平主 導的改革開放下,在政治體制方面,以中共專制為前提,建立現代民主制度,藉 由還權於民,改善共產黨合法性危機。經濟方面,市場經濟初步發育、國有經濟 鬆動,企業個體戶逐步擁有自主權,形成真正的民營經濟(潘兆民,1996;朱嘉 明,2013;Vogel, 2011/馮克利,2012)。 此外,1980 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初始,亦是以雷根及柴契爾夫人為代表的新 自由主義思想在西方崛起,此時中國簽署了兩萬多項國際合夥協議,總價值超過 兩百六十億美元,幫助中國經濟重新起步。財產權逐漸恢復後,中國人的私營企 業開始出現。1983 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已經達到兩位數的百分比;在 1980 年代, 14  .

(22)  . 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幾乎增加為四倍。鄧小平對批評他的人說:「管他是白貓黑 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鄧小平的看法象徵經濟學與政治學方向的反革命² 政左經右,這也是前所未有的改造(Westad, 2012/林添貴譯,2013)。 若說鄧小平、胡趙兩人,是 1980 年代影響中國最深遠的領導人,那麼 1980 年 代影響中國傳媒界的重要領導人,則是中宣部部長朱厚澤。1985 年 8 月,當時擔 任貴州省委書記的朱厚澤因受胡耀邦賞識進入中央擔任中宣部部長,在任期間最 為知名的就是「三寬論」方針,即寬容、寬厚、寬鬆,對此朱厚澤指出:「對於 跟我們原來想法不太一致的思想觀點,是不是可以採取寬容一點的態度;對待有 不同意見的同志是不是可以寬厚一點;整個空氣、環境是不是可以搞得寬鬆、有 彈性一點。」,朱澤厚後來又解釋說:「對待反對「三寬的人,也要實行三寬, 也就是說,不以言治罪,不扣帽子、不抓辮子、不裝袋子、不打棒子。」(季仁 禮、石光劍,2012)。 中國歷史學者高皋對此指出,「三寬」精神在當時確實為傳媒與思想文化界 傾注活力,尤其在報刊雜誌,各方人物紛紛上陣暢所欲言,主張應當民主擴展到 社會生活,允許在法律範圍內公開地自由討論政治問題,報紙刊登權限應規編委 或總編輯。在「三寬」的精神下,1986 年對思想文化領域而言,可以說是最自由 的一年。然而,朱厚澤也因「三寬」作風引來部份中央高層的不滿,在胡耀邦於 1987 年因「八六學潮」下台後的同年,朱厚澤也隨之下台,成了至今歷任中宣部 任期最短之部長(蔡秀芬,2011)。 1987 年 10 月,中共於中央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宣告以「國家調控市 場,市場引導企業」為改革目標,此大原則下,往後政策逐步兼容市場經濟的基 本特徵如自由企業體制、靈活價格、開放市場和完善契約系統(巫繼學,2006 年 7 月 15 日;唐瓔璋、李佩雲,1999;徐蕙萍,2004;吳介民,2010)。在一連串 的市場改革過程中,由於跨國企業看重中國龐大市場規模與發展潛力,爭相進入 中國,加速中國整合進全球市場經濟,過程中擁有生產資料之資本家數目、財富 與影響力漸增,成為發展經濟主要驅動力(鄧小平,1994;潘兆民,1996;Zakaria, 2008/杜默譯,2008;朱嘉明,2013;錢理群,2013;羅世宏,2011;吳介民, 2010)。 來到 1980 年末期,在胡耀邦和趙紫陽主導之「改革派」進行政經變革的後  . 15.

(23)  . 期,政治體制改革已經被納入未來發展計劃,各方利益團體為此紛紛提出訴求, 正如趙紫陽所言:「由於市場經濟的實行,多種經濟成分的共存,外資的引進, 個體經濟、私人經濟的發展,股份化的推行,公司制的發展,法人經濟的存在, 於是出現各種經濟利益集團,這種經濟基礎的變化,要求決策分散化、民主化, 這和上層建築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產生矛盾,客觀上必然要求政治上的開放。」。 但此要求政治開放的變革,不可避免地與在政治上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官僚既得 利益群體、元老集團的保守派堅持之「四項基本原則」產生衝突,對於保守勢力 而言,改革根本目的不在於建立民主與法制,而是建立威權主義體制,以從根本 上維護一黨專政的絕對權力(錢理群,2013;朱嘉明,2013)。 如同趙紫陽在其回憶錄中指出:「鄧對現行政治體制的運行,他是有不滿意 的地方,主張改革也是真實的。但他心目中的改革,並不是真正的政治上的現代 化、民主化。主要的是一種行政改革,屬於具體的工作制度、組織製度、工作方 法、工作作風方面的改革。鄧主張的是在堅持共產黨一黨專政前提下的改革,改 革正是為了進一步地鞏固共產黨的一黨專政。任何影響和削弱共產黨一黨專政的 改革,都是鄧堅決拒絕的。」(長平,2012 年 2 月 27 日)。 1989 年 4 月 15 日,胡耀邦以 73 歲之年猝逝,之後各地不少高校學生與知識 份子紛紛舉行悼念活動。 4 月 18 日清晨,數千名學生陸續在人民大會堂前靜坐, 要求人大常委接見,並提交請願信,內容大致要求「重新評價胡耀邦同志的是非 功過,肯定其民主、自由、寬鬆、和諧的觀點」、「徹底否定清除精神污染和反 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對蒙受不白之冤之知識份子給予平反」,以及「允許民間辦 報,解除報禁,實行言論自由」,此靜坐悼念活動,因中央的反應引發學生與知 識份子更大的不滿,焦點因而從「悼念」變成「爭取自由民主」。然而,此觀念 與保守派之鞏固一黨專制理念相抵觸,造成後續影響重大之天安門事件(錢理群, 2013;朱嘉明,2013)。 1989 年發生的天安門事件促使趙紫陽下台,成為繼胡耀邦之後又一個改革的 犧牲者,趙紫陽的下台讓天安門事件後的鄧小平面臨兩難抉擇,一方面是天安門 的爆發與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影響有絕對的關聯性,然而,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又 有其必要性,這種兩難與矛盾被表現在中共的實際政治運作上(李英明,2003)。 保守勢力抬頭下,中共處理天安門事件過程完全背離民主與法治準則,不少國家 16  .

(24)  . 對中國採取封鎖與經濟緊縮措施,中共因此孤立於國際社會,再次陷入合法性危 機。至此之後,中國政治改革全面停頓與倒退,全面打擊民間反抗力量、擴張黨 的權力,在此統治邏輯下,自然在經濟改革上,加強控制商業環境,走向壟斷資 本主義道路(錢理群,2013;朱嘉明,2013)。過程中,鄧小平一方面和自由派 徹底決裂,廢止以民主和法治為目的的政治改革;另一方面,反對回到毛澤東時 代,和左派劃清界線(朱嘉明,2013)。 綜觀中國自 1949 年以來的發展,中國從造成數億人受難之經濟政策轉向鼓勵 經濟成長的政策,但這個轉變不是因為中共終於了解農地和工業集體所有權會帶 來糟糕的經濟誘因,和他的盟友始終視維護黨的利益為最高指導原則,只是有不 同的利益和政治目標²打敗他們在黨內強勁對手,策劃一場政治革命,整個改變 黨的領導班子和方向。換言之,是政治決定中國從共產主義轉向市場誘因,而非 因為更加了解經濟如何運作(Acemoglu & Robinson, 2012/吳國卿、鄭伯宸, 2013)。 正如錢理群(2013)觀察,改革開放以來,對鄧小平而言,「四項基本原則」 是其目的,「改革開放」僅是手段,故當兩者出現強烈緊張,真正維護黨的絕對 權力之「中心」就會顯現出來。故鄧小平宣誓以「經濟工作為當前最大的政治」 的原因在於,只有生產力發展與人民收入增加,才能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獲得統 治合法性。鄧小平所謂的改革開放幾乎僅在於經濟層面,從來沒有下定決心進行 真正的政治改革,導致改革開放必然是畸形的(長平,2012 年 2 月 27 日)。 從上述改革開放過程可發現,如同 Castells(1998)指出,中國現代化和對外開 放政策的動機、導向和發展都為中共經過縝密部屬而制定之國家政策,故必須在 代表黨的利益基礎上論述與執行。上述論點對於理解中國傳媒亦相當有意義,因 中共始終將媒體定位為意識形態宣傳工具,要求傳媒幾近無條件服從中共的宣傳 指令與需求,比如說堅守宣揚國家主權與維護文化傳統之責任,否則即會面臨被 強制關站等生存危機(何清漣,2006) 。配合中共政治需求外,傳媒作為體制一環, 亦隨中共經濟發展路線更迭而產生制度性變化。改革開放後,傳媒進入市場經濟 領域,不僅受制於市場行銷邏輯與既得利益者的操縱,中共亦開始減少傳媒之財 政補助,導致其逐步成為需自負盈虧之經濟實體,在市場激烈競爭之過程中轉向 以廣告、發行和其他經營活動為主要收入來源(陳懷林、陳韜文,1998;郝曉鳴、  . 17.

(25)  . 李展,2001;尹鴻,2009;王毓莉,1998; Zhao,1998;Qiang, 2011;Esarey & Qiang, 2011)。 在傳媒體制方面,在「以黨領政」運作思維與方式下,以「中國共產黨中央 委員會」為最高領導,對媒體從機關到個人,從社論到新聞,從財政到人事進行 全面、多重、徹底地直接監控。黨中央下設「中共中央宣傳部」(簡稱「中宣部」) 是為全國最高宣傳管理機構,主要職能是管控意識形態、新聞出版甚至教育方針, 動輒以穩定壓倒一切為由,監督媒體、網路和文化傳播等各種機構,及審查新聞、 出版、電視及電影等(季仁禮、石光劍,2012;焦國標,2004),另外國務院則 下設兩個傳媒相關直屬機構,即「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 局」也有監督權,故重要性不亞於維護國家安全,1990 年起擔任宣傳部副部長劉 思德指出:「中國宣傳部涉及要用什麼樣的精神引導工作,國家能不能保持穩定, 意識形態工作做得怎麼樣非常重要。」如此將全中國的傳播機構納入一個嚴密的 層級權威組織體系,規定其上下命令服從的關係,使黨的意識形態、政策、方針 得以貫徹執行,同時也形成一結構上下一體且嚴格管控的傳播體系(寇健文,2001; 蔡秀芬,2011)。 這樣的嚴格管控方法,我們可以中共控制媒體的手段,窺知一二,其手段包 括:中國官方將所有新聞媒體、廣電媒體等全部納入宣傳監控體系範圍內,即對 全國所有媒體採取事前登記批准,事後審查制度,嚴格規定任何大小媒體、正式 或組織內刊,都必須有「主管機關」作為監督單位,好讓宣傳紀律和傳播督責能 上下順利傳遞,此外,為確保全國媒體報導內容與中央「同調」,審讀報刊新聞、 掌握媒體負責人的任免權、實行報刊登記制度,所有報刊必須有政府主管部門管 轄,對於重大事件和突發事件報導上,需嚴格遵守黨的宣傳紀律和指示,如不遵 從,則從嚴懲處。如此一來,中共很容易統一各媒體的宣傳口徑,完整地將官方 立場透過傳統媒體重複地灌輸到中國民眾腦海中,同時阻絕民眾經由媒體接收到 觀點不同的消息,易於統一民眾對重要議題的觀點,以便於防止社會動蕩,造成 統治上困難(蔡秀芬,2011;寇健文,2001)。. 18  .

(26)  . 第二節、 鄧小平南巡演講後市場開放與經濟發展時期(1990-1999). 1989 年天安門事件使得中共黨內政治改革派和反對中國政治結構改變的人馬 相互對立,當中有些人甚至反對鄧小平推行之經濟改革,將矛頭對準私營企業, 作為保守派人士之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陳雲宣稱,偏離計畫經濟模式將對體 制造成「致命傷」,江澤民接任總書記僅僅幾個月,便宣稱企業家為「欺騙、貪 污、賄賂和逃稅的自雇商人和小攤販。」(McGregor, 2010/樂為良譯,2013)。 當將支持政治改革的黨總書記趙紫陽罷黜之後,鄧小平在 1989 年以後向左翼的 批評者開火,他認為若像毛澤東僅憑藉口號和意識形態治國,而未改善人民實質 生活,就會威脅黨的統治權力。鄧小平雖然在天安門事件中扮演鎮壓者的角色, 但是鄧小平認為,不繼續改革開放是不行的,中國如果沒有啓動改革開放,恐怕 頂不住天安門事件的衝擊,因此,他在 1992 年 1 月 18 日至 2 月 21 日到華南 視察時,發表一系列向執政者提出警告的重要巡迴演講,即為「南巡講話」,關 鍵在於:「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 則與改革開放,在經濟建設上就是要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走向市場經濟道路。」 (McGregor, 2010/樂為良譯,2013;李英明,2013;錢理群,2013;袁易,1995; 吳介民,2013;朱嘉明,2013;Westad, 2012/林添貴譯,2013)。 換言之,鄧小平南巡講話及時阻止回歸「階級鬥爭治國」毛澤東路線趨向, 重提轉向市場經濟,以意識形態作用退位給經濟力,並重申支持透過加入全球體 系以發展經濟,增加和世界的互動。因為鄧小平深刻地意識到,唯有將民眾和精 英的主要精力從政治轉移到商業與財富,才能透過經濟繁榮的「政績」,鞏固中 共政權(McGregor, 2010/樂為良譯,2013;錢理群,2013;袁易,1995;吳介民, 2013;朱嘉明,2013;Westad, 2012/林添貴譯,2013)。 同年 10 月,中共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進一步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的理論」和「基本路線」(即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四項基本主義、改革開 放)寫進中共黨章。尤有甚者, 1993 年,在憲法中納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 濟體制」,以立法方式宣稱走向市場經濟道路(馮建三,2005;朱嘉明,2013; Nathan&Scobell, 2012/何大明譯,2013)。.  . 19.

(27)  . 雖然中共在國內實行威權統治,但一旦加入全球經濟市場體制,仍不得不遵 守國際規則,特別在中美智慧財產權上,自 1994 年,美國與中國對此展開長期談 判,初期當美國軟體、音樂、電影產業因被中國剽竊而造成一年幾億美元損失時, 美國向中國發出要交付版權費最後通牒,否則就要實行貿易制裁,但是,中國憑 藉其經濟優勢與龐大的消費人口,得以不同程度遵守規則,而程度取決於符合國 家利益的多寡,有時僅止於形式上(Nathan&Scobell, 2012/何大明譯,2013)。 然而,在全球市場經濟市場體制中,中共為和他國建交與獲取更大政治與經 濟利益等,在談判過程中,大致上表面同意不但按照美國制定的標準訂定新法令 法規(如 1992 年的中國專利法修正案),亦同意按照國際標準辦事,如當伯恩 文學與藝術作品保護公約與中國國內立法相牴觸時,以國際法為準 (Nathan&Scobell, 2012/何大明譯,2013)。雖然中共當局作出讓步,但由於地 方保護主義、腐敗與不完備的法律制度,現行政策仍然停滯不前,仍然與其他國 家產生一波波衝突(Nathan&Scobell, 2012/何大明譯,2013)。 由上述可發現,即便中國經濟步入國際市場,中共始終主導中國政治經濟發 展走向,就傳媒而言亦不例外,隨著毛澤東主導的政治運動告終,中共轉向西方 效仿市場經濟體制,學習公共關係和大眾媒體的技術,用以主導傳媒「製造」和 諧社會,做法為:先將市場原則改變為對黨有利因素,再引導傳媒進入市場經濟 體制,導致傳媒在商業利益驅動與生存競爭壓力下,媒體生產資訊以商業目的為 依歸,造成商業氾濫、廣告主宰的惡果。此外,在市場優勝劣汰規律下,出現之 經濟效益集中化現象,更方便中共對此進行全面管控。換言之,中國政府在過程 中,成為整合與延伸資本的國家機器,進一步掌控媒體產業所有權,回應資本主 義的需要,因此,傳媒營運過程中,不管是資本的追捧或是拋棄,處處顯現出資 本之手的影子(Brandy, 2007;趙月枝,2011; Nathan&Scobell, 2012/何大明譯, 2013;李森永,2006;Winston, 1998;郝曉鳴、李展,2001;童兵,2011;陳懷林、 黃煜,1996;王毓莉,1998)。 如前段所言,中共對於媒體,無疑也化為國家權力延展的縮影,這樣的縮影, 也反映在傳播新科技²網際網路上面,中國網路發展有著國家權力和市場共生的 特性(周翼虎,2011),1994 年中國正式納入網際網路, 1995 年 5 月開放網 際網路並提供服務,中共一方面處心積慮要將網路納入利益框架,成為資本主義 20  .

(28)  . 發展的工具與動力,以符合國家機制與資本主義邏輯,另一方面,由於中共擔心 境內外敵對團體可能利用網際網路散播批評中共當局的言論,進而危及國家安全 與政局穩定。故從 1994 年起,開始訂定一連串有關管制法規與條文、命令,主 要目的在於透過一系列法規將網路納入管控範圍,以阻止中國網民散播與接收批 評中共政權的敏感訊息(梁正清,2003;寇健文,2001)。 因此,針對網路主要的管理機構包括: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絡管理局(簡稱 國新辦)、國務院新聞辦網研中心輿情處(簡稱輿情處)、中共中央宣傳部網絡 局(簡稱網絡局)、中共中央宣傳部輿情信息局、信息產業部、公安部公共信息 網絡安全監察局、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等。但公安部公共信息網 絡安全監察局、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只是管理色情、暴力、詐 騙等信息,而信息產業部,不直接參與網路控制(陶西喆,2007)。 1997 年 5 月 20 日,國務院發佈《電腦資訊網路國際連網管理暫行規定》, 實行主管單位審批和經營許可證制度,強調資訊服務和傳播行為應該遵守社會主 義服務方向、促進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由此,可以發現 意識形態始終主導傳播政策發展,進而影響傳播產業發展走向。 進入 1999 年,當日漸普及的網際網路使得越來越多中國民眾可以擺脫傳統媒體的 篩選,直接透過網路接收外界訊息,致使中共在政治、文化領域的「精神防線」 出現缺口,同年十二月中共宣傳部門召開會議,專門研擬網路的發展和管理問題, 中共有關單位將網際網路定位為廣播、電視、平面媒體以外的第四媒體,同時提 出主動發展中共的網際網路、佔領輿論陣地、抵制反中共宣傳的工作方向。十一 月中國報紙更指出網路媒體已對中國傳統媒體的管理體制造成嚴重挑戰,要求當 局加快研究對策,搶佔網路管理的制高點。2000 年一月江澤民在中共全國宣傳部 長會議中曾指示「佔領互聯網這塊陣地,絕不允許輿論失控現象再次出現」。同 年四月中宣部還下發一份文件,要求中國各主要傳媒需自覺地與中共中央保持一 致,對違反宣傳紀律的將予以嚴肅處理(寇健文,2001)。 中共認為在網路上威脅的來源,就是在加入全球市場經濟體制後,歐美國家 藉由領先的資訊技術,使敵對人士或團體可以透過網際網路散播其價值觀,危害 中共政權的穩定。2000 年 2 月 8 日解放軍報發表文章指出,「不能確立資訊的獨 立自主權,就沒有真正的國家主權;沒有資訊安全,就沒有政治、經濟、軍事等  . 21.

(29)  . 方面的國家安全」。官方色彩濃厚的《國家信息安全報告》亦於 2001 年指出:「因 特網上的鬥爭,歸根結底是政治思想、意識形態的鬥爭」,由此可見,中共對網 路帶來的政治、社會文化後果相當疑慮,認為網路蓬勃發展可能會導致其喪失網 路主導權,進而影響國家安全與政治穩定。因此,過去幾年來中共頒布許多法令 管制網路訊息的傳播,其政策取向是「發展與管制並行」,透過層層嚴格的管理、 控制及把關,使網路可以在其規劃與規範下,依照中共當局所希望的方向發展加 強查緝上網違規行為,阻止中國網民散播與接收批評中共政權的敏感訊息,甚至 企圖主導中文網路世界(寇健文,2001;梁正清,2003)。 2000 年 9 月 20 日,中國國務院發佈《互聯網訊息服務管理辦法》,依辦 法中的定義,所謂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係指通過網路向用戶有償提供資訊或 者網頁製作等服務活動(林瑞珠,2001)。不過,在此辦法公佈之後,使得許多 有意進軍中國網路市場的公司躊躇不前,因為在全文共二十七條的規定中,有一 半以上的條文是禁制規定與罰則。其中,第十五條規定不得製作或傳播的內容, 標準相當模糊,留下許多法律空白,例如何謂「損害國家榮譽及利益」、「擾亂 社會秩序」,及「破壞社會穩定」等,無疑留給行政機關相當大的詮釋空間(張 振興,2001:97)。 《互聯網訊息服務管理辦法》第七條中明訂,除應當向省、自治區、直轄市 電信管理機構或者國務院資訊產業主管部門申請辦理「互聯網信息服務增值電信 業務經營許可證」,此辦法於九月公佈,中共當局於十一月下令所有的網站必須 重新註冊,因此上海就有百家沒有重新註冊的私營網被關閉,這些管制條文殘酷 地打擊正在萌芽的中國資訊社會。總之,這些法令規定顯示中共在透過網路助長 國際貿易量與限制外國思想滲透間尋求平衡(林瑞珠,2001;張振興,2001)。 總而言之,從自 1978 年以來之歷次改革可以發現,改革開放有以下兩個特 點: 其一:由中共一黨掌控、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為出發點和目的,絕對集中與壟斷 政治、軍事、經濟、思想、文化權力等,這一點,更徹底執行於六四事件後,政 治體制、社會體制、思想文化體制改革完全被擱置,並自覺地強化政治、社會、 思想與文化的全面控制,且社會民主力量和黨內民主力量,都受到全面、徹底的 打壓,失去自下而上的民間改革運動來監督、制約,黨的擴張就達到肆無忌憚的 22  .

(30)  . 地步(錢理群,2013)。 其二:在經濟改革上以「建立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為中心,這一點在「六四」 之後才真正得以實現。故在 1978 到 1991 年間,儘管市場機制已經在不同領域 發揮作用,但計畫體制仍然居於主導地位,只有到 1992 之後,市場體制才上升 為基本的經濟體制,同時,計畫體制也在一些重要的領域發揮作用。但這樣的和 威權政治結合的市場經濟,即權力結合市場,可以說是鄧小平路線的精髓,事實 上也成為江澤民時期的執政綱領,並具體體現為江澤民時期的兩大指導思想和努 力目標:「穩定壓倒一切」、「發展就是一切」,而正是這兩個「一切」,引發 中國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動,產生一系列後果(錢理群,2013)。.  . 23.

(31)  . 第三節、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深入全球經濟體系(2001-至今). 進入二十一世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乃是影響中國 政經發展最鉅之事,自 1986 年提出申請加入世貿,過程中「新自由主義」對世界 經濟走向起著絕對性主導作用,其強調開放、私有化及解除管制,為確保市場體 系正常運作,僅最有效率配置生產資源的企業能生存,資金亦應流入利潤最高的 場域;市場力量越大,消費者的自由度亦越多(童兵,2011;Curran & Gurevitch, 1991 /徐詠絮、唐維敏等譯,1997;Murdock, 2011; Garnham, 1979;Garnham, 2000)。 在新自由主義思潮主導下,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主導世界貿易組織的產生 與變革,以本身龐大富有的市場為籌碼,要求後進國家如中國等應加以自由化, 盡量開放市場、歡迎外貿與外資並減少干預市場。其欲談判與推動包括智慧財產 權等議題,並非增進後進國家利益,而是透過限制政策空間,維護自身市場利益。 個別後進國家勢單力薄,參與世貿組織,總比單獨面對美國等強國的龐大壓力要 來的有利,因此參與世貿組織國家數目不斷增加,以致於至今全球貿易已有九成 多是在世貿組織規範下進行(瞿宛文,2002)。 當時中國作為後進國家,一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就必須像其他成員一樣遵 從規則,中國做出的承諾包括:執行貿易體制之全面性改革,如降低每一部門貿 易障礙、對會員產品及服務提供者提供國民待遇與改善市場進入機會,以及給予 智慧財產權保護等。2002 年中國入會第一年為符合 WTO 規範與執行相關承諾, 修改、增訂超過上千條法律法規及措施,但仍有許多未履行入會承諾之處。 中國加入世貿過程中和美國間的互動與所受的牽制,比任何國家都多。在經 濟方面,中國制定之開放市場政策,協助美資湧入中國,成為經濟高速發展新動 力。政治上,中美間亦相互依存,美國要維護世界領導地位,需要中國威權體制 帶來之「穩定的中國」支撐;而中國亦需美國支持,以作為自身穩定的外部條件 (Nathan&Scobell, 2012/何大明譯,2013)。 由此,中美間相互承諾:中國公開宣布「絕不挑戰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 美國則把中國視為「利益攸關方」,意味中國由此取得某種程度的世界默許與認 可,藉由參與由美國領導的世界新格局、新秩序構建,成為其中重要成員,故中 國政治領導階層與企業之政治經濟利益無不因此受到影響(Nathan&Scobell, 2012 24  .

(32)  . /何大明譯,2013;錢理群,2013;趙月枝,2011)。 然而,儘管中美相互依存,但中國對於美國提出的要求,仍然兌現緩慢,原 因之一為,中央下屬機關利用上級授與他們促進貿易的權力,想方設法保護當地 產業,導致與美國持續產生摩擦。在眾多談判議題中,美國將改善智慧財產權保 護列為最優先議題,原因在於,著作權涵藏龐大經濟利益,透過給予資本家獨佔 性控制文化商品供給與流通的權力,使資本家能藉由此一獨佔權力取得獨佔性經 濟利益,並控制下游市場之利益分配,美國因此和中國展開長期鬥爭,嚴厲指責 中國盜版已嚴重損害美國企業之經濟利益。根據 2001 年國際知識產權聯盟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ance)報告指出,作為「世界盜版首都」的中國, 其外國產品盜版比率高達 90%以上(Nathan&Scobell, 2012/何大明譯,2013;王 維菁,2013;張英進,2006)。 因此,在國際壓力下,中國被要求將原先幾近不存在之智慧財產權法,提升 至「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水平,執法能力亦需提升到國際水準 (Gantz&Rochester, 2005/周曉琪譯,2006)。對此,中共著手修訂著作權法,透 過發佈數項重要執行法規與法律解釋,承諾保護與加強與智慧財產權規定。2004 年 4 月中國在美中商貿聯委會(Joint Commission on Commerce and Trade; JCCT), 提出一項「行動計畫」,包括對違反智慧財產權者行為列為刑事罪,加強取締行 動,並提出教育宣導方案等(Schiller, 2007;戰略國際研究中心、國際經濟研究院, 2006)。 雖然中國制定之保護智慧財產權法,大致符合國際標準,但法律體系之建全、 執法經驗之積累、管理制度之完善,和社會觀轉變等皆不足,對版權管制鬆散, 致娛樂影音產品盜版猖獗,專利侵權與未經授權使用十分普遍。美國企業宣稱因 盜版影視節目等,造成經濟上重大損失(戰略國際研究中心、國際經濟研究院, 2006/樂為良、黃裕美譯,2006;曾懿晴,2010 年 12 月 15 日)。 於是在 2005 年 3 月 30 日,美國年度貿易壁壘報告(Annual Trade Barriers Report)指出,中國未按照 2001 年底加入世貿時的承諾執行,導致盜版現象仍然 泛濫(BBC,2005 年 3 月 30 日;BBC,2005 年 10 月 26 日)。 2005 年 10 月 26 日,來自相關業者和民主黨主導的國會等各方壓力下,美國指控中國盜版問題猖 獗,宣布將中國盜版問題訴諸 WTO,要求中國加強取締侵權行為(唐靖,2005;  . 25.

(33)  . 劉千郁,2011 年 3 月 2 日;蔡文英,2007 年 4 月 11 日)。接著, 2011 年 5 月 2 日,美國貿易代表署公布「特別 301 條款評估報告」,全面評價與美國有貿易 關係之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情況,中國連續第七年被列入「優先觀察名單」 (BBC, 2011 年 5 月 18 日)。從上述過程中可以發現,仿冒與盜版一直以來都是美國與中 國主要貿易爭端之一,中國加強保護智慧財產權原於自身利益,與為回應貿易夥 伴施加的壓力,同意加強執行智慧財產權法律,但盜版情況仍然相當嚴重(劉千 郁,2011 年 3 月 2 日;Gantz&Rochester, 2005/周曉琪譯,2006)。 然而,面對龐大國際壓力,中國外交部國際司副司長龐森仍指出:「如果規 則是由一個國家或是幾個國家決定的,中國沒有遵守它們的義務。」意即,中國 之所以簽署一些加入某機構或者某國際組織的協定,是因為要拿到加入世界市場 經濟的門票,但那些規定是中國加入前制訂的,由於中國未參與,故不需遵守。 換言之,中國成為 WTO 會員以來,在著作權法方面,憑藉其龐大消費人口及經 濟優勢,持續與美國抗衡,並未嚴格執行(Gantz&Rochester, 2005/周曉琪譯,2006; Naisbitt J.&D., 2009/侯秀琴譯,2009;劉煥彥,2011;何清漣,2011 年 12 月 23 日)。 從前段敘述我們可以得知,加入世貿所應遵守的智慧財產權法制,中國政府 視如具文,並未嚴格執行,甚至可以為維護國內利益和國際社會抗衡,其原因在 於,中國憑藉經濟體規模龐大優勢,違背某些世貿組織規則,以及正式與非正式 地使用一些與世貿組織不一致的保護措施,繼續控制國內市場,換言之,加入世 貿後的中國經濟,某方面如西方經濟體,為私有化的市場經濟,私人資本家可以 在大多數行業投資,大多數的產品價格由市場機制決定,但是國家的支配程度仍 然遠遠超過西方國家。故總體而言,中國雖然置於於全球化浪潮,但不僅沒有將 國家的控制權交給別國或國際體制,甚至在經濟發展中汲取力量,強化其對權力 的掌控(Nathan&Scobell, 2012/何大明譯,2013)。 在傳媒領域,中共亦未承諾大範圍開放,僅妥協於以下兩條:一、擴大外國 資本進入傳媒業,包括先前被禁止網路內容供應商;二、「中國將每年進口二十 部外國電影,並允許外國電影和唱片公司分成」。外資挹注下,面對網路快速發 展,中共網路管制由此具以下四項挑戰:第一、突破官方一貫對外來資訊的封鎖; 第二、打破原先「大一統」傳播管理方式;第三、加強民眾接收與反饋訊息的能 26  .

(34)  . 力,使得傳統以宣傳為主的單向傳播朝向雙向與多向發展。第四、使得國內傳播 與國際傳播的界線變得模糊與淡化,面對管制網路所產生的困難,中國透過其一 貫掌控政治權力與國家機器對加強控制,一方面,訂定之網路政策趨向嚴格與細 緻化,如實行網路實名制,重點控制各網站與民眾之網路傳播行為,除加緊言論 管控制外,且要求所有商業網站遵行自我審查管理機制等(梁正清,2003;蔡秀 芬,2011)。 另一方面,為控制訊息自由流通,中共宣布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金盾 工程」,名義上是「公安自動化系統」,實際為包多層次的網路封鎖和監視系統, 除封鎖境外網站,亦監控網上關於人權、自由、民主言論,以進行宣傳與思想控 制(張振興,2001)。 加緊言論管控外,中共為發展經濟,不遺餘力推動科技現代化,如 2000 年 國家主席江澤民於「世界電腦大會」中強調:「中國將會專注發展高科技,並且 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資訊化,努力達成科技上大躍進。」 (Laurence, 2001/劉世平, 2002:409)。在傳媒方面,積極擴增新科技基礎設備與實施傳媒產業集團化,逐 步建立大型媒體集團並鼓勵跨地區發展,過程中不僅成為協助主要商業利益人士 取得傳播資源的仲裁者,同時是資源分配的制定者(何清漣,2006;李森永,2006; 李景成,2004;陳懷林、黃煜,1996)。 綜觀上述,我們發現中國加入世貿後,雖然在經濟方面部份轉化為一個如西 方經濟體般之私有化市場經濟體制,使私人資本家、外國人可投資大多數產業, 但始終未被迫轉型成為完全西式經濟體,而是創立一個由國家指導、然而又市場 化及全球化的經濟模式。由此發現此一經濟體逐漸浮現:既從全球貿易及投資中 汲取力量,但又沒犧牲國內市場以促進經濟成長,既從迅速上升的私人企業及外 資企業中獲益,但又沒讓他們掌控。最重要的是,既利用市場機制提升效率,又 沒有破壞共產黨統治經濟制高點的能力。由於視頻網站正是在此特殊的政治經濟 結構下發展成形(Nathan&Scobell, 2012/何大明譯,2013)。透過以上分析發現 中共使中影響和主導中國發展,其以黨的利益為最優先考量,要求傳媒幾近無條 件服從中共的宣傳指令與需求,比如說堅守宣揚國家主權與維護文化傳統之責任, 否則即會面臨被強制關站等生存危機,此外,在經濟改革中,透過將市場原則改 變為對黨有利因素,再引導傳媒進入市場經濟體制,導致傳媒在商業利益驅動與.  . 27.

(35)  . 生存競爭壓力下,造成商業氾濫、廣告主宰的惡果等。. 28  .

(36)  . 第三章、. 本事-黨國黑手介入與管制. 中國自 1994 年與國際網際網路相通後,正式進入網路時代,並於 1995 年 5 月開放給民眾使用,自此網民 1 數量大幅增長,至 2008 年 6 月底,中國已有 2.53 億網民,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網民人數最多的國家。來到 2012 年 12 月底,網 民規模達到 5.64 億(佔總人口數 41.7 %),與 2005 年的 11,100 萬人相比,八 年間網民人數不僅成長近五倍(如下圖二),普及率亦提升五餘倍(中國互聯網 絡訊息中心,2013),鞏固全球網民人數最多的國家地位。. 圖二、中國網民規模與網路普及率(2005-2012) 資料來源: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3). 2. CNNIC 將中國網友定義為:每週平均使用網際網路達一小時以上的中國公民。.  . 29.

(37)  . 在網路人口大幅增長的過程中,視頻網站用戶人數亦擴展快速,由下圖三可 見,從 2006 年近 8,000 萬用戶,發展至 2012 年底已達到 4.5 億(占總網民人 數 80 %),成長亦將近五倍有餘,且在使用人口增加速度方面, 2012 年視頻網 站為 12 %,高於網路之 3.8 %。此外,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的數據顯示,2012 年 5 月,視頻網站用戶佔網民的比例達到 96%,用戶規模首次超過門戶網站,顯示視 頻網站為快速發展之網路應用之一。. 圖三、中國視頻網站用戶規模與增長率(2006-2012) 資料來源:藝恩諮詢(2013). 面對視頻網站使用人數快速增加,2004 年 6 月 15 日,中共發布《互聯網 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 (以下簡稱《辦法》) ,首先確立國家廣播電影 電視總局(以下簡稱廣電總局)作為監管視頻網站之主要管理機構。 2007 年進 一步強化廣電總局功能,發布《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 (56 號令) ,除原 本節目管理,還加上「統籌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的產業發展、行業管理、內容建 設和安全監管」(中國(上海)網絡視聽產業基地,2011)。 從《辦法》制定出發,加上先前我們於前章中已經約略提及可以看到,中國 市場與國家雙方博弈過程中,國家具有一元獨大力量,中國維權律師曾經為中國 司法制度下一個很有趣的註解,如同李方平所言: 「政法委就是網中心的蜘蛛,連 30  .

(38)  . 接警察、檢察官辦公室、法官和法院。」因此我們把它放到法律層面,可以發現 中共始終操縱司法制度,故當有其政治需要,即可利用法律行管控之實,如中國 律師協會、司法局及任何司法機構,上述機關最終都受制於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 (McGregor, 2010/樂為良譯,2013)。 司法機構如此,網路亦不例外,在視頻網站方面,由於中共迄今仍然堅持傳 媒是黨的「喉舌」 ,為此中共持續對捲入商業化過程已經很深的傳媒,施加兩手策 略(馮建三,2008) 。發展經濟同時,尤其提防企業成為政治對手的可能,故先振 興私人公司,藉以提高就業率,但當企業膨脹過大,便嚴格管束,由此產生其管 制差異(McGregor, 2010/樂為良譯,2013)。就視頻網站而言,威權體制對其控 制是顯性的、正式法律制度及受輿論環境大力支持的,任何國家政策,如許可證 制度或打擊盜版行動,一再彰顯國家角色對產業的牽制,即便民營資本創建的視 頻網站相當活躍,但不論為獲取自身經濟利益或免於面臨生存危機,皆需時刻注 意政策所帶來的相關影響與風險(周翼虎,2009;向奕蓓,2013)。 在法律法規方面,可以發現中共亦對視頻網站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然而, 有趣的是,這一系列法律法規在「邊做邊學」中建構而成,一方面由於中國視頻 網站發展瞬息萬變,政府難以即時掌握甚至預測整體產業發展面貌,故制定之相 應管制措施有滯後性。另一方面,發展初期中共之影音內容審查技術雖然已能辨 識政治敏感文字,但仍無法有效審查每一個畫面,由此產生潛在控制漏洞(Naisbitt J.&D., 2009/侯秀琴譯,2009;BBC, 2012/8/31;蒙克,2010 年 3 月 20 日;耶丹, 2008 年 5 月 5 日)。 此外,中共對於視頻網站具有管制待遇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中共視境外視 頻網站不會遵循中國網路審查制度,為防止境外意識型態入侵中國,封鎖 YouTube, 但由於當時視頻網站已經是國際熱門網路應用,為融入國際潮流,中國透過寬鬆 法制扶植國內視頻網站,以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網路視頻市場,與國際力量相抗 衡(陳一姍,2013 年 10 月 30 日)。由此帶給視頻網站一連串發展機遇。然而, 在視頻網站影響力逐漸擴大過程中,由於遭受國際要求保護著作權,與社會越來 越不穩而威脅政權絕對控制情況下,對視頻網站的管控力量逐漸增強(Salon, 2002 /劉麗娟譯,2002;Fowler, 2008/1/4)。.  .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velopment consequently results in the rising of such Buddhist sects as Shelun zong and Weishi zong in China. Lévi the French scholar corrected and published the Sanskrit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For ASTROD-GW arm length of 260 Gm (1.73 AU) the weak-light phase locking requirement is for 100 fW laser light to lock with an onboard laser oscillator. • Weak-light phas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