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追蹤不同出生體重兒童至十歲之飲食變遷與生長發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追蹤不同出生體重兒童至十歲之飲食變遷與生長發展研究"

Copied!
2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碩士論文. 追蹤不同出生體重兒童至十歲之 飲食變遷與生長發展研究 Dietary transition and growth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birth weights across the first decade of life. 指導教授:盧立卿 教授 研究生:盧玉萍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七月.

(2) 謝誌 研究生生活在完成這本論文的同時也將告一段落。在這短短的 2 年中我學到了很多事情,包含了研究室運作、醫院實習、學校及校外 學習等,同時也讓我深刻體悟到身旁的幫助是多麼重要。 首先,要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盧立卿老師以及我的父母、舅舅、 舅媽,老師精闢的指點,爸媽精神及經濟上的支持,舅舅、舅媽在北 部生活的關照,有你們的鼓勵與存在我才能夠堅持這 2 年研究生活, 同時也很謝謝口試委員胡雪萍教授、李文宗教授在論文撰寫及研究方 法上寶貴的建議。再者就是我的好夥伴適安,雖然常常需要你在身邊 cover 我,但和你一起工作的日子讓我安心又放心,再加上學妹志怡與 韻伶的幫助、學姊卉安與雅婷的解惑,大家一起在研究室努力的時光 讓我對於研究室的運作更加得心應手。當然不能不提的就是大學時代 的好友們詩涵、品綸、佩頤、坊盈、...等,雖然只是偶一為之的吃飯小 聚或是群組聊天,互相分享彼此間生活中的小事,但只要跟你們在一 起就讓我感到放鬆,是我在枯燥的研究生生活中的精神糧食!謝謝每 位給予幫助的人們,讓我能夠順利的結束碩士生活。 從大學到研究所,已經在師大度過 6 年。雖然有過不順遂,也遇 到過挫折,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就覺得能夠遇到身邊的大家真的很令 人開心,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II.

(3) 摘要 兒童期是影響未來體位及飲食習慣的重要時期,國外研究發現出 生體重左右了人們一生生長及慢性病發展,而此期間營養攝取是兒童 生長發展的關鍵,所以探討本土不同出生體重兒童在兒童時期之飲食 營養攝取是否具有差異及對其生長發展有何影響是本研究想進了解的 方向。 本研究為世代研究,對象主要來自於民國 91 及 93 年所招募之 2 個長期追蹤世代。將募集到的受試者以出生體重之第 25 及 75 百分位 分為 3 組:相對低出生體重(relative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rLBW)、相 對適當出生體重(relative adequate birth weight infants, rABW)及相對高 出生體重(relative high birth weight infants, rHBW),每年定期以電話訪 問收集 24 小時飲食回憶、體位等資料,持續追蹤兒童至 10 歲(n=94)。 統計軟體使用 SPSS 22.0 及 STATA 8.0 進行分析。 生長發展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出生體重兒童 0~10 歲體重、身高、 BMI 均達顯著差異,10 年來相對高出生體重組兒童之體位均顯著較高 (p<0.05),而相對低出生體重組則依然保持最低。兒童 0~2 歲生長追上 (z>0.67)之相關分析中發現,不論在體重、身高或是 BMI 等方面,相對 低出生體重組生長追上的比例顯著高於相對高出生體重組;且生長追 上組之 10 歲體重、BMI 顯著較高(p<0.05)。 飲食營養攝取中,兒童熱量及能量營養素在 10 年來呈現顯著增加 (p for trend < 0.001),然而 4~10 歲鈣質攝取量明顯不足(337~357mg)。 兒童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攝取隨時間增加而降低(p for trend < 0.001),但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均較建議值高(10 歲攝取量為 1.77g/kg)。而比較不同出生體重兒童歷年營養素攝取時發現,10 歲時 熱量及營養素攝取多未出現顯著差異(p>0.05)。相關性分析中,兒童歷 III.

(4) 年之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多與 10 歲體位呈負相關,這也意味 著早期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攝取量低,10 歲體位較高。多元 迴歸分析中,單獨放入 10 歲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時發現,每 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與 10 歲體位呈現負相關,但在個別每公斤 體重能量營養素之模式中同時加入熱量時可以觀察到,每公斤體重熱 量、脂質與 10 歲體位仍呈負相關,但每公斤體重蛋白質及醣類攝取呈 現正相關。 在體重反彈分析中,早、晚期組體重反彈年齡分別為 5 及 6 歲; 早期組發生體重反彈(5 歲)之後,其平均 BMI 均高於晚期組。此外, 兒童早期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與體重反彈年齡呈負相關,也就是說 早期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高,體重反彈較早發生,伴隨著未來 BMI 也就越高。 綜合以上,雖然出生體重、生長追上及體重反彈等因素均影響兒 童 10 歲時體位之分布,但同時兒童早期之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 素亦提供了兒童未來生長之潛在資訊,故了解兒童早期營養攝取並提 供適當飲食對其生長發展以及健康狀況格外重要。. 關鍵字:出生體重、生長發展、飲食營養攝取、生長速度、體重反彈. IV.

(5) Abstract Childhood is an important period that affects the body size and eating habits. However, the 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birth weight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growth and chronic diseases. Therefore, nutrition status is the key to growth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birth weights. This study would explore whether dietary nutrition intakes were different in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birth weights and how nutrition status benefits the growth development of these children. The study was a cohort study. The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in 2002 and 2004 from two cohorts.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25th and 75th percentile cut points: relative low birth weight (rLBW), relative adequate birth weight (rABW) and relative high birth weight (rHBW). Interviewers gathered the 24-hour dietary recalls, anthropometric measures, and other information of children every year by telephone interviews until children was ten. The software packages of SPSS 22.0 and STATA 8.0 were employ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From birth to 10 years old, the results of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of different birth groups showed that children of different birth weight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weight, height and BMI (p<0.05). The rHBW group was always with highest and the rLBW group with the lowest mea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e analyzed the various indicators of different growth rates. The prevalence of rLBW in the catch-up group (0~2 year, z >0.67)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rHBW and children of catch-up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eavier and taller (p<0.05). Energy, protein, fat and carbohydrate intakes of children increased V.

(6) annually but calcium intake was with a mean of 357 mg which was much lower than the recommended value. Although energy per kilogram of body weight and energy nutrients per kilogram of body weight intake decreased year by year, protein per kilogram of body weight intake was higher than the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1.8g/kg at 10). In addition, the energy and nutrient intak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three birth weight groups (p>0.05). The results from the correlation analyses showed the energy per kilogram of body weight and energy nutrients per kilogram of body weight intake were negative correlated with the weight, height and BMI at the age of 10 years. By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hen the variable of energy per kilogram of body weight and energy nutrients per kilogram of body weight intake singly enter the models, we could find the energy and energy nutrients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weight, height and BMI at 10. Entering the energy nutrients into the energy model, you found the results that the energy and fat were still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owth indicators at 10 but the protein and carbohydrate were positively with growth indicators. The mean age at adiposity rebound of children in earlier and later rebound groups was five and six years old, respectively. After adiposity rebound of earlier rebound group appeared, the later BMI values of earlier rebound group were higher than later rebound group. Moreover, the protein per kilogram of body weight intake early in life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age at adiposity rebound. Therefore our data suggested that the children with higher protein intake early in life might have the earlier the adiposity rebound, and consequently, had the higher subsequent BMI. In conclusion,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birth weight, catch-up growth. VI.

(7) and adiposity rebound had influence on body size at 10.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energy per kilogram of body weight and energy nutrients per kilogram of body weight intakes were indicators of children growth status at the same time. Therefo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rovide adequate diet early in life for children to support good growth and health status.. Key words: birth weight, growth development, dietary nutrition intake, growth rate, adiposity rebound. VII.

(8)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兒童期飲食變遷與生長發展之相關研究……………….....……. 7. 一、嬰幼兒飲食攝取與生長發展之相關研究…………………….… 7 二、學齡前兒童飲食攝取與生長發展之相關研究…………...…..… 10 三、學齡期兒童飲食攝取與生長發展之相關研究………….....…… 12 第二節 兒童出生體重與其生長發展之相關研究………………...…..…. 14. 一、出生體重對於兒童生長發展之影響…………………….....…… 14 二、出生體重對於兒童未來健康發展之影響……………….....…… 15 第三節 兒童生長發展之其他相關研究………...…………………..……. 17. 一、兒童體重反彈………………...….……………...…………..…… 17 二、兒童生長速度….……………...…….……………...….........……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研究設計與實施程序………………………..………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0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家庭基本資料………………………………………………..…… 41 第二節 兒童體型探討………………………………………………..…… 49 第三節 兒童營養攝取探討…………………………………………..…… 98 VIII.

(9) 第四節 兒童體重反彈探討……………………………………………..… 161.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兒童體型探討…………………………………………………..… 180 第二節 兒童飲食變遷與營養攝取探討………………………………..… 185 第三節 兒童生長發展與飲食攝取之探討……………………………..… 193 第四節 兒童體重反彈探討……………………………………………..… 196. 第六章 研究限制與建議……………………………………………………..… 199. 第七章 結論………………………………………………………………..…… 20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206. 二、 英文文獻………………………………………………………..….…. 208. 附錄 附錄一 學童十歲問卷……………………………………………………… 217 附錄二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 225. IX.

(10) 圖目錄 圖 1-3.1 兒童飲食變遷 3 階段……….……………………………..……….. 4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22 圖 3-1.2 研究實施流程圖………………………………………………..….. 25 圖 3-4.1 個人社經數值計算………………………………………………… 35 圖 3-4.2 體重反彈判斷方法………………………………………………… 38 圖 4-2.1 不同性別兒童歷年體重曲線圖…………………………………… 51 圖 4-2.2 不同性別兒童歷年身高曲線圖…………………………………… 52 圖 4-2.3 不同性別兒童歷年 BMI 曲線圖………………………………….. 53 圖 4-2.4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歷年體重曲線圖……………………………… 57 圖 4-2.5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歷年身高曲線圖……………………………… 58 圖 4-2.6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歷年 BMI 曲線圖……………………………... 59 圖 4-2.7 不同性別兒童之體重 z 分數曲線圖……………………………… 75 圖 4-2.8 不同性別兒童之身高 z 分數曲線圖……………………………… 76 圖 4-2.9 不同性別兒童之 BMI z 分數曲線圖……………………………… 77 圖 4-2.10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體重 z 分數曲線圖……………………….. 79 圖 4-2.11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身高 z 分數曲線圖……………………….. 80 圖 4-2.12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 BMI z 分數曲線圖……………………….. 81 圖 4-2.13 不同生長速度兒童之體重曲線圖……………………………….. 84 圖 4-2.14 不同生長速度兒童之身高曲線圖……………………………….. 85 圖 4-2.15 不同生長速度兒童之 BMI 曲線圖……………………………… 86 圖 4-2.16 不同性別兒童歷年體重曲線圖(內插)………………………… 91 圖 4-2.17 不同性別兒童歷年身高曲線圖(內插)………………………… 92 圖 4-2.18 不同性別兒童歷年 BMI 曲線圖(內插)………………………… 93 圖 4-2.19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歷年體重曲線圖(內插)…………………… 95 圖 4-2.20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歷年身高曲線圖(內插)…………………… 96 圖 4-2.21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歷年 BMI 曲線圖 (內插)…………………… 97 圖 4-3.1 歷年兒童能量營養素攝取百分比曲線圖………………………… 101 X.

(11) 圖 4-3.2 歷年兒童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攝取曲線圖…………… 102 圖 4-3.3 不同性別兒童之歷年蛋白質百分比攝取曲線圖………………… 123 圖 4-3.4 不同性別兒童之歷年脂質百分比攝取曲線圖…………………… 124 圖 4-3.5 不同性別兒童之歷年醣類百分比攝取曲線圖…………………… 125 圖 4-3.6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歷年蛋白質百分比攝取曲線圖…………… 127 圖 4-3.7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歷年脂質百分比攝取曲線圖……………… 128 圖 4-3.8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歷年醣類百分比攝取曲線圖……………… 129 圖 4-3.9 不同性別兒童之每公斤體重熱量攝取曲線圖…………………… 131 圖 4-3.10 不同性別兒童之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曲線圖……………….. 132 圖 4-3.11 不同性別兒童之每公斤體重脂質攝取曲線圖………………….. 133 圖 4-3.12 不同性別兒童之每公斤體重醣類攝取曲線圖………………….. 134 圖 4-3.13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每公斤體重熱量攝取曲線圖…………….. 136 圖 4-3.14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曲線圖………….. 137 圖 4-3.15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每公斤體重脂質攝取曲線圖…………….. 138 圖 4-3.16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每公斤體重醣類攝取曲線圖…………….. 139 圖 4-3.17 不同完全母乳哺餵時間之歷年 BMI 曲線圖……………………. 144 圖 4-4.1 不同性別兒童之歷年 BMI 曲線圖………………………………... 165 圖 4-4.2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歷年 BMI 曲線圖…………………………... 166 圖 4-4.3 不同體重反彈分組兒童之 BMI 曲線圖………………………….. 168. XI.

(12) 表目錄 表 3-2.1 民 91 世代研究對象追蹤流失情形………………………………... 26 表 3-2.2 招募高、低出生體重新生兒原訂標準…………………………… 27 表 3-2.3 招募相對高、低出生體重新生兒修訂後標準…………………… 28 表 3-2.4 民 93 世代研究對象追蹤流失情形………………………………... 28 表 3-2.5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 0~10 歲體位資料之人數分布……………….. 29 表 3-2.6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 0~10 歲飲食資料之人數分布……………….. 29 表 3-3.1 本研究所使用之兩世代研究工具彙整…………………………… 30 表 3-3.2 學童 9 歲、10 歲問卷內容整理──飲食部分…………………… 31 表 3-3.3 學童 9 歲、10 歲問卷內容統整──非飲食部分………………….. 32 表 3-4.1 食物原料之各營養素完成率百分比……………………………… 34 表 3-4.2 家庭社經地位分組定義摘要表…………………………………… 35 表 3-4.3 不同替代遺漏值之方法描述……………………………………… 37 表 4-1.1 不同性別兒童出生前後家庭基本資料 (一)……………………… 42 表 4-1.2 不同性別兒童出生前後家庭基本資料 (二)……………………… 42 表 4-1.3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出生前後家庭基本資料(一)………………… 44 表 4-1.4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出生前後家庭基本資料(二)………………… 45 表 4-1.5 家庭基本資料與出生體位之相關性……………………………… 47 表 4-1.6 家庭基本資料與 10 歲體位之相關性…………………………..… 48 表 4-2.1 不同性別兒童歷年體重差異……………………………………… 51 表 4-2.2 不同性別兒童歷年身高差異……………………………………… 52 表 4-2.3 不同性別兒童歷年 BMI 差異……………………………………... 53 表 4-2.4 不同性別之歷年體型分布………………………………………… 54 表 4-2.5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歷年體重差異………………………………… 57 表 4-2.6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歷年身高差異………………………………… 58 表 4-2.7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歷年 BMI 差異………………………………... 59. XII.

(13) 表 4-2.8 不同出生體重之歷年體型分布…………………………………… 60 表 4-2.9 不同性別兒童之體重增加量差異………………………………… 63 表 4-2.10 不同性別兒童之身高增加量差異…………………………….…. 64 表 4-2.11 不同性別兒童之體重增加倍數差異…………………………….. 66 表 4-2.12 不同性別兒童之身高增加倍數差異…………………………….. 66 表 4-2.13 不同性別兒童之體重增加百分比差異………………………….. 67 表 4-2.14 不同性別兒童之身高增加百分比差異………………………….. 67 表 4-2.15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體重增加量差異………………………….. 69 表 4-2.16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身高增加量差異…………………………. 70. 表 4-2.17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體重增加倍數差異………………………. 72. 表 4-2.18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身高增加倍數差異………………………. 72. 表 4-2.19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體重增加百分比差異……………………. 73. 表 4-2.20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身高增加百分比差異……………………. 73. 表 4-2.21 不同性別兒童之體重 z 分數差異………………………………... 75 表 4-2.22 不同性別兒童之身高 z 分數差異………………………………... 76 表 4-2.23 不同性別兒童之 BMI z 分數差異………………………………. 77. 表 4-2.24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體重 z 分數差異…………………………... 79 表 4-2.25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身高 z 分數差異…………………………... 80 表 4-2.26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 BMI z 分數差異…………………………. 81. 表 4-2.27 不同性別兒童生長追上之人數分布……………………………. 83. 表 4-2.28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生長追上之人數分布………………………. 83. 表 4-2.29 不同生長速度兒童之歷年體重差異…………………………….. 84 表 4-2.30 不同生長速度兒童之歷年身高差異…………………………….. 85 表 4-2.31 不同生長速度兒童之歷年 BMI 差異…………………………… 86 表 4-2.32 歷年體位與 10 歲體位之相關性………………………………… 89 表 4-2.33 不同性別兒童歷年體重差異(內插)…………………..………… 91 表 4-2.34 不同性別兒童歷年身高差異(內插)……………………..……… 92 表 4-2.35 不同性別兒童歷年 BMI 差異(內插)……………...….…….…… 93 XIII.

(14) 表 4-2.36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歷年體重差異(內插)……………………….. 95 表 4-2.37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歷年身高差異(內插)……………………… 96 表 4-2.38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歷年 BMI 差異(內插)……………………… 97 表 4-3.1 歷年兒童熱量及能量營養素攝取狀況…………………………… 99 表 4-3.2 歷年兒童礦物質攝取狀況………………………………………… 99 表 4-3.3 歷年兒童維生素攝取狀況………………………………………… 100 表 4-3.4 歷年能量營養素百分比攝取狀況………………………………… 101 表 4-3.5 歷年每公斤營養素攝取狀況……………………………………… 102 表 4-3.6 不同性別兒童 1 歲之營養素攝取差異………………………….… 104 表 4-3.7 不同性別兒童 2 歲之營養素攝取差異………………………….… 105 表 4-3.8 不同性別兒童 3 歲之營養素攝取差異……………………………. 106 表 4-3.9 不同性別兒童 4 歲之營養素攝取差異………………………….… 107 表 4-3.10 不同性別兒童 5 歲之營養素攝取差異…………………………... 108 表 4-3.11 不同性別兒童 6 歲之營養素攝取差異…………………………... 109 表 4-3.12 不同性別兒童 9 歲之營養素攝取差異………………………….. 110 表 4-3.13 不同性別兒童 10 歲之營養素攝取差異…………………………. 111 表 4-3.14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 1 歲之營養素攝取差異……………………. 114. 表 4-3.15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 2 歲之營養素攝取差異……………………. 115. 表 4-3.16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 3 歲之營養素攝取差異……………………. 116. 表 4-3.17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 4 歲之營養素攝取差異……………………. 117. 表 4-3.18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 5 歲之營養素攝取差異……………………. 118. 表 4-3.19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 6 歲之營養素攝取差異……………………. 119. 表 4-3.20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 9 歲之營養素攝取差異……………………. 120. 表 4-3.21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 10 歲之營養素攝取差異…………………… 121 表 4-3.22 不同性別兒童之歷年蛋白質百分比攝取差異…………………. 123. 表 4-3.23 不同性別兒童之歷年脂質百分比攝取差異……………………. 124. 表 4-3.24 不同性別兒童之歷年醣類百分比攝取差異……………………. 125. 表 4-3.25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歷年蛋白質百分比攝取差異……………. 127. XIV.

(15) 表 4-3.26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歷年脂質百分比攝取差異………………. 128. 表 4-3.27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歷年醣類百分比攝取差異………………. 129. 表 4-3.28 不同性別兒童之歷年每公斤體重熱量攝取差異………………. 131. 表 4-3.29 不同性別兒童之歷年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差異……………. 132. 表 4-3.30 不同性別兒童之歷年每公斤體重脂質攝取差異………………. 133. 表 4-3.31 不同性別兒童之歷年每公斤體重醣類攝取差異………………. 134. 表 4-3.32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歷年每公斤體重熱量攝取差異…………. 136. 表 4-3.33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歷年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差異………. 137. 表 4-3.34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歷年每公斤體重脂質攝取差異…………. 138. 表 4-3.35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歷年每公斤體重醣類攝取差異…………. 139. 表 4-3.36 不同性別兒童母乳哺餵時間之人數分布………………………. 141. 表 4-3.37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母乳哺餵時間之人數分布…………………. 141. 表 4-3.38 不同母乳哺餵時間兒童之歷年體重差異………………………. 143. 表 4-3.39 不同母乳哺餵時間兒童之歷年身高差異………………………. 143. 表 4-3.40 不同母乳哺餵時間兒童之歷年 BMI 差異……………………… 144 表 4-3.41 母乳哺餵時間與歷年體位之相關性……………………..……… 146 表 4-3.42 兒童 1 歲營養素攝取與 10 歲體位之相關性…………………… 148 表 4-3.43 兒童 2 歲營養素攝取與 10 歲體位之相關性…………………… 149 表 4-3.44 兒童 3 歲營養素攝取與 10 歲體位之相關性…………………… 150 表 4-3.45 兒童 4 歲營養素攝取與 10 歲體位之相關性…………………… 151 表 4-3.46 兒童 5 歲營養素攝取與 10 歲體位之相關性…………………… 152 表 4-3.47 兒童 6 歲營養素攝取與 10 歲體位之相關性…………………… 153 表 4-3.48 兒童 9 歲營養素攝取與 10 歲體位之相關性…………………… 154 表 4-3.49 兒童 10 歲營養素攝取與 10 歲體位之相關性…………………… 155 表 4-3.50 影響兒童 10 歲體重之多元迴歸模式分析……………………… 158 表 4-3.51 影響兒童 10 歲身高之多元迴歸模式分析……………………… 159 表 4-3.52 影響兒童 10 歲 BMI 之多元迴歸模式分析……………………… 160 表 4-4.1 不同體重反彈兒童之出生前後家庭基本資料 (一)……………… 162 XV.

(16) 表 4-4.2 不同體重反彈兒童之出生前後家庭基本資料 (二)……………… 162 表 4-4.3 兒童體重反彈與家庭基本資料之相關性………………………… 163 表 4-4.4 不同性別兒童之歷年 BMI 差異…………………………….…….. 165 表 4-4.5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歷年 BMI 差異……………………………... 166 表 4-4.6 不同體重反彈分組之歷年體重差異……………………………… 167 表 4-4.7 不同體重反彈分組之歷年身高差異……………………………… 167 表 4-4.8 不同體重反彈分組之歷年 BMI 差異……………………………... 168 表 4-4.9 兒童體重反彈與體位之相關性…………………………………… 170 表 4-4.10 不同體重反彈分組之 1 歲營養素攝取…………………………... 172 表 4-4.11 不同體重反彈分組之 2 歲營養素攝取……………….………….. 173 表 4-4.12 不同體重反彈分組之 6 歲營養素攝取…………….…………….. 174 表 4-4.13 不同體重反彈分組之女生 1 歲營養素攝取差異………………... 175 表 4-4.14 不同體重反彈分組之女生 2 歲營養素攝取差異………………... 176 表 4-4.15 不同體重反彈分組之女生 6 歲營養素攝取差異…………..…… 177 表 4-4.16 早期營養素攝取與體重反彈年齡之相關性分析…………..…… 179 表 5-2.1 歷年男生營養素攝取量與參考攝取量之對照表………………... 186. 表 5-2.2 歷年女生營養素攝取量與參考攝取量之對照表………………... 187. 表 5-2.3 歷年礦物質低於建議量之年齡分布……………………………… 188 表 5-2.4 歷年維生素低於建議量之年齡分布……………………………… 188 表 5-2.5 不同國家之能量營養素百分比建議攝取量……………………… 190 表 5-2.6 不同調查中能量營養素百分比攝取之比較……………………… 190 表 5-2.7 不同國家之每公斤體重熱量、蛋白質建議量與計算值………….. 192 表 5-2.8 不同國家之每公斤體重熱量及能量營養素調查值……………… 192 表 5-4.1 不同國家之體重反彈年齡整理…………………………………… 196. XVI.

(1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兒童出生前後,生活周遭有許多因素影響其生長的狀況。不論是先 天的基因、環境、母親子宮內之生長發育,亦或是出生後的哺餵方式、 兒童期各階段的飲食營養狀況、生長發展等,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實 了各種因素對於兒童生長發展的影響。 不論是處於哪個人生階段,飲食相關議題都是需要被重視的,兒童 期尤其如此。飲食中巨量營養素主要供應了兒童生長發展所需的能量, 微量營養素分別參與了各項身體能量代謝,故飲食攝取狀況很直接地 反映在兒童生長發展。此外,兒童期也是建立一生良好習慣的關鍵時 期,將影響未來疾病的發生,故了解此時的飲食攝取狀況十分重要。 而出生體重、體重反彈及生長速度是兒童期生長發展的顯著相關因子 (Reilly et al., 2005),長期世代研究分析不容錯過的項目。 雖然國外目前已有不少大型出生世代研究,也發表了許多相關資料, 但國內關於兒童期飲食攝取與生長發展之世代研究甚少,觀察時間長 達 10 年的基礎研究幾乎沒有,故本研究將接續薛宇慧(民 104)0~8 歲研究,希望透過分析不同出生體重的兒童從出生到 10 歲之飲食攝取 與生長發展,豐富本土資料,以期之後能夠有更進一步的研究與規劃。. 1.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屬前瞻性世代研究。不同出生體重之嬰幼兒從出生至 8 歲的 生長發展與飲食營養相關性已於呂忻瑾(民 97) 、何沛穎(民 99) 、馬 家蕙(民 99) 、陳姿媛(民 100) 、楊蕓菁(民 101) 、陳慧儀(民 102)、 薛宇慧(民 104)中討論,所以本研究將著重於出生至 10 歲各階段飲 食狀況進行縱貫性探討──除了先前本研究團隊民 91 世代及民 93 世 代嬰幼兒出生至 8 歲資料外,亦彙整兩世代 9~10 歲飲食及體位資料一 同分析,以了解台灣兒童近 10 年飲食攝取與生長發展的變化。. 本研究為瞭解不同出生體重之兒童於 0~10 歲間長期營養和生長發 展之變化關係,故之後將針對以下幾個面向進行探討: 1.. 探討兒童 0~10 歲間飲食變遷及營養攝取狀況 1.1 探討嬰幼兒期飲食營養攝取狀況 1.2 探討兒童學齡前期飲食營養攝取狀況 1.3 探討兒童學齡期飲食營養攝取狀況. 2.. 分析不同出生體重兒童於 0~10 歲間飲食營養攝取狀況 2.1.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營養素攝取差異 2.2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營養素佔總熱量百分比差異 2.3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每公斤體重營養素攝取差異. 3.. 分析不同出生體重兒童 0~10 歲生長發展之變化差異 3.1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體重反彈情形 3.2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之生長速度差異 (包含 z 分數、體型增加、生長追上、生長下降). 2.

(19) 4.. 探討兒童於 0~10 歲間飲食營養攝取與生長發展之關係 4.1 母乳哺餵對於生長發展之影響 4.2 營養素對於生長發展之影響. 3.

(20)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所用的重要名詞釋義如下: 一、 飲食相關名詞 兒童飲食變遷(dietary transition in children). 1.. 本研究之飲食變遷分成三個階段:(1.)嬰幼兒期(baby, infant): 0~2 歲、(2.)學齡前(preschool):2~6 歲、(3.)學齡期(grade-school): 6~10 歲。嬰幼兒期依食物來源區分成哺乳、副食品及兒童一般食 物。 2.. 哺餵方式(feeding pattern) 本研究之哺餵方式分成三種:完全母乳哺餵(breast-feeding)、配. 方奶哺餵(formula-feeding)及混合哺餵法 (母乳、配方奶同時使用) 。 而本研究之母乳哺餵時間指的是完全母乳哺餵與混合哺餵之母乳 哺餵總月齡。. 出生. 學齡前期. 學齡期. (preschool). (grade-school). 6歲. 2歲. 嬰幼兒期. 10 歲. 哺餵方式:完全母乳、配方奶、混合哺餵 3 種 (月齡). (baby, infant) 圖 1-3.1 兒童飲食變遷 3 階段. 4.

(21) 二、 出生體重相關名詞 1.. 相對低出生體重嬰兒(relative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rLBW) 本研究所指的是出生體重相較於同出生週數之新生兒族群在. 統計排行上小於第 25 百分位之嬰兒。 2.. 相對適當出生體重嬰兒(relative adequate birth weight infants, rABW) 本研究所指的是出生體重介於同出生週數之新生兒在統計排. 行上的第 25 至第 75 百分位之嬰兒。 3.. 相對高出生體重嬰兒(relative high birth weight infants, rHBW) 本研究所指的是出生體重相較於同出生週數之新生兒族群在. 統計排行上大於第 75 百分位之嬰兒。 三、 生長發展相關名詞 1.. 生長發展(growth development) 本研究所指的生長發展是兒童出生至 10 歲之身高、體重及身. 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變化。 2.. 體重反彈(adiposity rebound) 兒童出生後 BMI 會快速增加,一直到 9~12 個月大時速度逐漸. 減慢,平均在 5~6 歲時 BMI 會再次逐漸增加直到青少年期、成年 期,此種改變的現象則稱為體重反彈。本研究以 BMI 連續測量值 達最低後上升的轉折點,且之間增加幅度需要大於等於 0.1 kg/m2 作為判定依據(李芳靚,民 100)。 3.. 生長速度(growth rate) 指兒童隨著年齡增長,每一年的生長發展變化(year-over-year. change),常見以生長曲線之百分位數或各種公式(如 z 分數變化、. 5.

(22) 體型增加倍數等)表示。 4.. z 分數(z-score) 用以計算兒童生長情況。計算方式為:(兒童體位測量值-參考. 群體平均值)/參考群體之標準差。 5.. 體型增加倍數(multiplier of the figures) 將歷年體位(身高、體重)分別除以出生體位(身高、體重),. 以了解各體位測量結果的倍數增加發展。運算公式如下: 10 歲體重 出生~10 歲體重增加倍數= 出生體重 6.. 體型增加百分比(weight / height gain percentage, WG% / HG%) 將兒童從出生至 10 歲間體重或身高增加的情況,以百分比表. 示之。運算公式如下:. 10 歲體重-出生體重 出生~10 歲體重增加百分比= 出生體重. 7.. × 100. 生長追上(catch-up growth) 兒童生長發展過程中,一段時間後與原來的生長曲線百分位相. 比,從較低百分位上升至較高百分位之移動的狀況。本研究是指嬰 幼兒期(0~2 歲)z 分數增加幅度大於 0.67 者。 8.. 生長下降(catch-down growth) 兒童生長發展過程中,一段時間後與原來的生長曲線百分位相. 比,從較高百分位下降至較低百分位之移動的狀況。本研究是指嬰 幼兒期(0~2 歲)z 分數降低幅度大於 0.67 者。. 6.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兒童的生長發展過程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而此章節將整理本研究 欲探討之因素──飲食變遷、出生體重、體重反彈、生長速度,與兒 童生長發展的國內外相關文獻,以利於之後研究進行。 第一節. 兒童期飲食變遷與生長發展之相關研究. 兒童期飲食對於未來影響甚遠,藉由長期飲食營養與生長發展研究 有助於日後疾病之預防。但兒童生長各階段飲食變化頗大,故本節將 長期飲食分成嬰幼兒飲食、學齡前飲食、學齡期飲食三個階段進行回 顧。 一、 嬰幼兒飲食攝取與生長發展之相關研究 1.. 兒童哺餵方式與生長發展之相關研究. 德國一研究針對 2 個城市(Dresden 1,046 位及 Munich 1,062 位) 9~10 歲 兒 童 進 行 過 重 與 母 乳 哺 餵 相 關 性 探 討 。 研 究 取 用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 資料,並將過重 定義為大於第 90 百分位;純母乳哺餵定義為除了母乳外,不給予其他 配方奶、固體食物、果汁等食物。結果發現在調整年齡、性別、城市、 國籍、社經地位、抽菸環境等因素後,母乳哺餵之勝算比為 0.66(95% CI=0.52~0.87),且純母乳哺餵與兒童肥胖呈負相關(Liese et al., 2001)。 同樣是在美國,取用 1996 年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 Child and Young Adult 資料探討母親孕前體重與母乳哺餵對於 2636 名 2~14 歲兒童肥胖之相關性研究,將兒童過重定義為 BMI 大於第 95 百 分位;而母親的肥胖定義為 BMI 大於 30kg/m2,過重定義為 BMI 介於. 7.

(24) 25~30 之間。研究結果發現在調整年齡、性別、種族、懷孕年齡、出生 體重、出生順序、母親抽菸、酒精攝取、孕期體重增加量、教育程度、 家庭收入等因素後,母乳哺餵的兒童有較少過重的狀況(哺餵 1~3 個 月:OR=0.7, 95% CI=0.5~0.9, p<0.05;哺餵 4 個月以上:OR=0.6, 95% CI=0.4~0.9, p<0.05)(Li et al., 2005)。 澳洲世代研究(the Western Australian Pregnancy Cohort study, Raine study)針對嬰幼兒哺育與體重反彈進行探討。該研究共調查了 1403 位 受試者,由受試者出生追蹤至 14 歲,且分別在出生、1、2、3、6、8、 10、14 歲時進行體位測量。該研究評估兒童之哺餵發展狀況,包含了 停止哺餵母乳的月齡、除母奶外其他奶類(包含配方奶、牛奶、豆漿) 引入的月齡,並以 4 個月做為分界點;而後將 14 歲兒童之 BMI 依照 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 標準分成三組:標準、過重、肥胖。結 果發現,4 個月前停止哺餵母乳及其他奶類引入的兒童有高比例的過重、 肥胖,說明了母乳哺餵時間對於 14 歲兒童之過重與肥胖狀況有著重要 的影響(Chivers et al., 2010)。 本研究室成員江忻蓉(民 101)也利用了橫斷性分析及縱貫性分析 探討了哺餵方式對於兒童飲食攝取與體型的發展。在橫斷性分析中發 現在第 6、8、9 個月,以配方奶哺餵的嬰幼兒其體重顯著大於母乳哺 餵者;在第 7、8、9 個月時,以配方奶哺餵的嬰幼兒其身長顯著高於 母乳哺餵者。而在縱貫性分析中顯示 1 歲時配方哺餵的嬰幼兒其體重 顯著大於母乳哺餵者,身長方面則無顯著差異。飲食方面,橫斷性分 析發現每個月齡中以配方奶哺餵之嬰幼兒,其熱量與三大營養素攝取 顯著高於母乳哺餵者;縱貫性分析中發現,在 1~12 個月的熱量及蛋白 質攝取量方面,配方奶哺餵的嬰幼兒顯著高於母乳哺餵者。 2.. 副食品及兒童一般食物引入後與生長發展之相關研究. 8.

(25) 美國一篇研究調查 55 位嬰幼兒 12~18 個月大時的飲食攝取(3 天 飲食紀錄)及體位資料以了解過渡時期兒童生長及營養狀況。研究結 果發現,在 12~16 個月之間熱量攝取顯著增加;而醣類、脂質、蛋白 質等能量營養素攝取量亦逐漸上升,脂質佔總熱量百分比由 22%上升 至 33%。微量營養素中的維生素 A、維生素 E、鐵攝取量隨時間增加 而顯著降低(建議量的 96%下降至 76%) ;鋅雖然隨時間增加而有增加 的狀況,但僅達到建議量的一半;葉酸攝取量由建議量的 79%上升至 100%。另外在體位測量方面發現,身長與 18 個月大之脂質攝取量、熱 量攝取呈正相關,但與蛋白質、醣類攝取量無關(Picciano et al., 2000)。 2004 年出版的文獻,分析了美國 2002 年哺餵研究(Feeding Infants and Toddlers Study, FIFS)之 1,677 位 9~24 個月大嬰幼兒飲食攝取狀況 (24 小時飲食回憶) 。研究將嬰幼兒之熱量攝取分成四分位數,並比較 第 1 分位數與第 3 分位數之攝取差異;在食物種類比較方面是以 1 天 至少攝取 1 次該食物項目做為評估標準,並計算食物攝取百分比。結 果顯示,熱量攝取位於第 3 分位數的嬰幼兒之平均熱量、醣類、蛋白 質、脂質、鈉、葉酸、膳食纖維皆顯著高於第 1 分位數者,但是維生 素 C、鈣、鐵於部分月份顯著低於第 1 分位數者。而食物種類分析中 發現了熱量攝取第 3 分位數者攝取較多熱狗、香腸、起司、優格、加 糖穀物、麵包、餅乾、馬鈴薯、薯條等食物;而第 1 百分位數者在 9~14 個月間有較高的深黃色蔬菜攝取量(Briefel, Reidy, Karwe, Jankowski, & Hendricks, 2004)。 義大利一篇評估 61 名兒童長期營養素攝取的世代研究,追蹤兒童 出生、1 歲、5 歲、8 歲、10 歲的飲食(24 小時飲食回憶、飲食頻率) 與體位資料。飲食攝取量與營養素建議攝取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 RDA)比較,體位資料將兒童過重界定為 BMI 大於 25 公斤/ 公尺 2。研究結果發現,1 歲時兒童的醣類、蛋白質、脂質佔總熱量百 分比分別為 48%、20%、34%;之後隨年紀增加,攝取之百分比也分別 9.

(26) 落在 57%~60%、14%~15%、29%~32%。5 歲時的熱量攝取顯著高於 RDA;1 歲及 5 歲時的醣類攝取顯著低於 RDA;蛋白質攝取在每個年 齡層皆顯著高於 RDA; 5 歲、8 歲、10 歲時的脂質攝取顯著高於 RDA。 另外也發現 10 歲時 24.6%兒童有過重的情況,且這些過重兒童在 1 歲 時有較高蛋白質攝取,較低醣類攝取(Verduci et al., 2007)。 2007 年德國世代研究 (Dortmund Nutritional and Anthropometric Longitudinally Designed study, DONALD)探討了嬰幼兒 12 個月大及其 5~6 歲時之蛋白質攝取來源與 7 歲時之 BMI、體脂肪相關性。研究對 象為 203 位兒童,於其 6 個月、12 個月、18~24 個月、3~4 歲、5~6 歲 時之飲食資料(3 天秤重飲食紀錄),並將蛋白質來源區分為動物性及 植物性,副食品食物種類分為乳製品蛋白質、肉類蛋白質及穀類蛋白 質。研究發現,嬰幼兒 12 個月、5~6 歲的總蛋白質攝取及動物性蛋白 質攝取與 7 歲 BMI、體脂肪呈正相關。另外在食物種類分析中發現, 嬰幼兒 12 個月大之乳製品蛋白質攝取與 7 歲 BMI、體脂肪呈正相關 (Günther, Remer, Kroke, & Buyken, 2007)。 二、 學齡前兒童飲食攝取與生長發展之相關研究 在國內文獻中,民國 88 年楊淑惠等人對於台北市 302 位 3~6 歲學 齡前兒童探討飲食、體型(身高、體重等)與血液脂質之關係。結果 中顯示,體位方面,若以 BMI 來評估的話有 12.5%兒童過重,且各年 齡層平均身高大於 75 百分位。而體重正常的兒童,其血液脂質高於標 準值的有總膽固醇(46.6%)、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0.0%)、三酸甘油酯 (3.0%);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則有 2.6%低於標準值。從飲食攝取上來 看,蛋白質攝取皆高於對於學齡前兒童之建議量(30 g);蔬菜攝取量也 遠低於建議量(100 g/day)。. 10.

(27) 本研究室成員一直以來對於學齡前兒童飲食攝取與生長發展相關 議題均持續進行探討。像是研究室成員李芳靚曾針對兒童 0~6 歲之飲 食攝取與生長進行分析,發現生長方面,兒童 6 個月~6 歲之 BMI 變化 為 15~17,其中以 5 歲 BMI 最低;出生~2 歲間男生生長發展顯著優於 女生,但 3 歲之後的生長表現已無性別差異。而飲食營養方面,1~6 歲期間,熱量、醣類、脂質、蛋白質等營養素隨年紀增長而有增加的 趨勢;但維生素 A、維生素 E、維生素 B2、維生素 C、鈣、鐵等攝取 隨年紀增長而有降低的趨勢(李芳靚,民 99)。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小兒科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的世代研究中,針對所招募的 173 位新生兒 (93 位男生、80 位女生)收集 0~7 歲飲食及體位等資料進行長期評估比較。 結果顯示,該群受試者之男、女生出生體重、身長均為男生較高,兩 者之間差異達顯著;但到 7 歲以後,男、女生之身高、體重並無顯著 不同。在飲食方面,兒童熱量由 1 歲的 910kcal 上升至 7 歲 1811kcal, 而 1~7 歲之蛋白質、脂質、醣類攝取百分比分別維持在 18~20%、25~30%、 50~55%之間。食物攝取種類分析發現,兒童攝取較多的肉類等動物性 食物,蔬菜、水果類攝取較少(Leung, Chan, Lui, Lee, & Davies, 2000)。 為了解兒童 BMI 的預測因子,美國有篇文獻針對 70 名中高社經家 庭的白人兒童進行長期飲食(3 天飲食紀錄)及體位調查,從 2 歲起持 續追蹤受試者至 8 歲,共 9 次紀錄。文章將體重反彈年齡定義為:BMI 達最低值,但之後上升的年齡。研究結果發現,體位方面,以 CDC 的 BMI 百分位標準評估,約有 23%兒童大於 85 百分位,屬於 「過重危險」; 約有 9%者大於 95 百分位,屬於「過重」 。長期飲食評估方面,熱量攝 取隨年紀增長而增加,但僅於 4.5~5 歲間有顯著差異;平均三大營養素 百分比分別為醣類 56%、蛋白質 14%、脂質 32%。而在 8 歲 BMI 預測 因子評估中發現,2 歲 BMI、脂質攝取量、蛋白質攝取量與 8 歲 BMI. 11.

(28) 呈正相關;體重反彈年齡、醣類佔總熱量百分比與 8 歲 BMI 呈負相關, 也就是說脂質、蛋白質攝取較多,或是醣類百分比攝取較低者,其 8 歲 BMI 較高(Skinner, Bounds, Carruth, Morris, & Ziegler, 2004)。 三、 學齡期兒童飲食攝取與生長發展之相關研究 2012 年國民營養變遷調查中也調查了全國 1260 位國小學童(6~14 歲)的營養狀況與生長發展。調查結果發現:在體型方面,1~3 年級的 男生身高、體重較同年級女生高,但到了 4~6 年級剛好相反;BMI 方 面,各年級的男生皆高於女生;以 2002 年 BMI 標準評估後發現,全 體兒童過重盛行率為 14.22%,肥胖盛行率為 11.46%。飲食攝取方面, 熱量攝取在經校正後發現有半數以上的學童低於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 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蛋白質平均攝取量皆高於 DRIs; 脂肪佔總熱量皆高於 30%;鈣平均攝取量均遠低於 DRIs。飲食頻率方 面,半數的人蔬菜類每日攝取達 3 次以上;僅 16.6%的學童每天攝取 2 次以上水果;奶類攝取方面,六成以上學童未達每日攝取一次的標準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民 105)。 1998 年比利時盧森堡兒童研究調查 6~12 歲 1028 位兒童飲食及體 位資料,以了解兒童營養與肥胖的相關性。研究結果發現,這群兒童 之總熱量、脂質、飽和脂肪及膽固醇均高於建議量;醣類、纖維、不 飽和脂肪與飽和脂肪的比值皆低於建議量;醣類、脂質、蛋白質佔總 熱量百分比分別為 48%、40%、12%。另外,男生的總脂質、飽和脂肪 攝取量與營養密度(energy density, mg/kcal or g/kcal)均與 BMI 呈正相關; 蛋白質營養密度亦與 BMI 呈正相關;醣類攝取量及營養密度則與 BMI 呈負相關;膽固醇、不飽和脂肪與飽和脂肪的比值、纖維與 BMI 無顯 著相關(Guillaume, Lapidus, & Lambert, 1998)。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The Avon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rents 12.

(29) and Children, ALSPAC)從 1992 年開始長期追蹤兒童及父母親的飲食(3 日不秤重飲食紀錄)及健康發展相關資料,Johnson 等人針對該研究樣 本探討兒童 5 歲及 7 歲時的熱量密度(dietary energy density, DED, kj/g) 對於 9 歲生長發展的影響。文章中先將兒童脂肪質量指數(fat mass index, FMI,為脂肪重量(kg)除以身高(m5.8))取對數後(logFMI),以五 分位數進行體型分組,體脂過量定義為前 20%的 logFMI;並將每個人 的飲食資料計算成飲食模式分數(dietary pattern score)。結果發現,5 歲 熱量密度高之兒童,其 7 歲也會有較高的熱量密度;7 歲時的熱量密度 與 9 歲時的體脂過量有關(OR=1.36, 95%CI=1.09~1.69)(Johnson, Mander, Jones, Emmett, & Jebb, 2008a, 2008b)。 文獻回顧時發現針對台灣兒童長期飲食營養研究較少,而本研究將 對 0~10 歲兒童飲食營養與生長發展進行探討,希冀能藉此更了解台灣 兒童長期飲食發展。. 13.

(30) 第二節. 兒童出生體重與其生長發展之相關研究. 近 30 年來,許多研究亦針對兒童早期在子宮的發育發展進行探討, 學者們認為出生體重與兒童後續發展密切相關。故本節將出生體重的 影響分成 2 部分─生長發展、未來健康發展─進行回顧。 一、 出生體重對於兒童生長發展之影響 澳洲一篇針對 255 位世代研究受試者進行分析的橫斷面調查,探討 了出生體重與 7~8 歲腹部脂肪的關係。文章中將體位資料(身高/長、 體 重 ) 計 算 為 z 分 數 ; 以 雙 能 量 x 光 吸 收 儀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測量兒童身體總脂肪量,並將其計算為百分比 (percentage body fat);腹部脂肪佔身體總脂肪百分比為腹部脂肪百分比。 研究結果發現出生體重較低 (小於 3000g)且 7~8 歲體重 z 分數最高者, 其 7~8 歲的腹部脂肪較高。另外,在迴歸模式中發現腹部脂肪百分比 與出生體重 z 分數呈負相關,與 7~8 歲體重 z 分數呈正相關;解釋力 方面,出生體重 z 分數為 3%,7~8 歲體重 z 分數為 14%,兩者共同解 釋力為 20% (Garnett et al., 2001)。由此可見得出生體重對於 7~8 歲兒童 仍具有作用,可能是兒童日後健康問題的原因之一。 香港 2008 年的文獻也對於兒童出生體重及生長進行分析。研究使 用 1997 年世代研究(Hong Kong’s Children of 1997 Birth Cohort) 6075 位 受試者之出生體重及 0~3 個月、3~12 個月的生長速度資料,並與其 7 歲之 BMI 一同探討。為能與其他研究比較,該研究將快速生長(rapid growth)以 z 分數增加大於 0.67 作為界定;且將兒童過重與肥胖分別對 應為成人 BMI 之 25、30 kg/m2 以上。結果顯示,出生體重與生長速度 對於 7 歲時的 BMI 呈線性關係;高出生體重與 0~3 個月內快速生長的 兒童在 7 歲有較高的 BMI,這樣的現象在男生中特別明顯。研究也以 性別及有無快速生長進行分組,發現不論性別、是否快速生長,只要 14.

(31) 兒童出生體重越高,其 7 歲時的過重與肥胖勝算比也就越高(Hui et al., 2008)。 本研究室成員薛宇慧於民國 104 年分析不同出生體重兒童至 8 歲資 料,發現不同出生體重組別的兒童在身高、體重、BMI 上皆具有顯著 差異(p<0.01),且高出生體重組的兒童數值最高。另外,雖然低出生體 重組兒童的體位數值仍然最低,但是在出生到 2 歲間有生長追上的情 況發生,且持續追蹤至 8 歲仍未發現肥胖率增加。在飲食評估方面, 不同出生體重的 6 歲兒童在每公斤體重熱量和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 量上具顯著差異,且低出生體重組顯著高於高出生體重組。 二、 出生體重對於兒童未來健康發展之影響 早在 1989 年,Barker 探討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的研究中便顯現出 生體重的重要影響。研究假設胎兒期及嬰幼兒期發育不良是缺血性心 臟病的危險因子,並持續追蹤 5,654 位英國哈特福郡(Hertfordshire)的男 性受試者資料進行驗證。結果發現低出生體重(7 磅以下)及 1 歲時體 重較低(21 磅以下)者之後有較高的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Barker, Osmond, Winter, Margetts, & Simmonds, 1989; Barker, 1995)。 2002 年 Barker 針對出生體重與成年疾病的作用強度進行了探討。 文獻使用了芬蘭赫爾辛基的世代研究資料,以 13,517 位受試者出生資 料(體重、身長、嬰兒重量指數(ponderal index, PI,體重(kg)除以身 高 3(m3)) 、3~11 歲 BMI 之 z 分數增減、11 歲 BMI 評估第 2 型糖尿病、 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累積發生率(cumulative incidence)及風險比 (hazard ratio)。研究發現,高出生體重(大於 3,600g)且 3~11 歲 BMI 之 z 分數減少的人們有較低的第 2 型糖尿病與高血壓累積發生率。基 於先前研究,在男生嬰兒重量指數、女生出生身長中也發現同樣的發 展,也就是說嬰兒重量指數、出生身長高且 3~11 歲 BMI 之 z 分數減少 15.

(32) 者 之 冠 狀 動 脈 心 臟 病 累 積 發 生 率 較 低 (Barker, Eriksson, Forsén, & Osmond, 2002)。 2003 年台灣的一篇病例對照研究針對高、低出生體重對於第 2 型 糖尿病進行探討。受試者為 6~18 歲 429 位糖尿病兒童及 549 位健康兒 童,並以出生體重分為 5 組(小於 2,500g、2,500~2,999g、3,000~3,499g、 3,500~3,999g、4,000g 以上) ,3,000~3,499g 為參照組。結果發現,在調 整年齡、性別、BMI、糖尿病家族疾病史、社經地位後,相較於參照 組,高出生體重(4,000g 以上) 、低出生體重(小於 2,500g)者糖尿病 勝算比較高;將數值以直方圖呈現會發現出生體重與糖尿病勝算比呈 U 型關係(Wei et al., 2003)。而 2005 年英國前瞻性世代研究也發現了相同 的關係(Wadsworth, Butterworth, Marmot, Ecob, & Hardy, 2005)。 另外,在 ALSPAC 相關研究中也針對了出生體重與青少年骨骼發 展進行探討。研究以電腦斷層掃描收集 4152 位受試者(1960 位男生、 2192 位女生)的骨骼資料,並將出生體重分成四分位數進行討論。研 究發現,經身高、體重調整後,出生體重與 15 歲兒童的骨骼大小呈正 相關,與皮質骨密度呈負相關。以男、女生分組,將出生體重四分位 數與 15 歲兒童骨骼大小、皮質骨密度作圖可發現,骨骼大小在女生組 中趨勢達顯著;皮質骨密度則是男、女生皆達顯著差異,但在男生組 有更明顯的趨勢(Steer, Sayers, Kemp, Fraser, & Tobias, 2014)。. 16.

(33) 第三節. 兒童生長發展之其他相關研究. 飲食營養攝取及出生體重之外,其實仍有許多因素影響兒童的生長 發展。英國 ALSPAC 世代研究便列出了影響兒童 7 歲時發生肥胖的 8 個的危險因子,其中包含了雙親體型、睡眠時間、看電視的時間,出 生體重、早期體重 z 分數、體重反彈時間、生長追上及體重增加速度 (Reilly et al., 2005)。以下將針對兒童體重反彈以及兒童生長速度(生長 追上及體型增加)2 個部分進行探討。 一、 兒童體重反彈 在兒童生長變化中,通常在 5~6 歲之間 BMI 會有個轉折,由最低 點轉變而後逐漸上升,這樣的轉折稱為體重反彈(adiposity rebound)。而 目前研究顯示體重反彈的時間點與兒童後續過重、肥胖相關 (Rolland-Cachera et al., 1984; Dietz, 1994),是影響兒童後續生長發展的 一個重要因素,故探討影響體重反彈時間之因素對於後續分析是非常 必要的。 1995 年一篇長期追蹤法國 112 位兒童 8 個月~8 歲的文獻中發現了 巨量營養素對於體重反彈的影響。研究於兒童 10 個月、2 歲、4 歲、6 歲、8 歲時進行訪問,飲食狀況使用飲食歷史(dietary history)評估典型 飲食模式(typical day’s eating pattern),並記錄兒童各年齡體位資料以利 於繪出生長曲線圖觀察體重反彈時間。研究發現,經調整 2 歲熱量攝 取及父母 BMI 後,2 歲時蛋白質佔總熱量百分比與 8 歲 BMI、肩胛皮 脂厚度呈正相關,與體重反彈年齡呈負相關(Rolland-Cachera, Deheeger, Akrout, & Bellisle, 1995)。 英國 Dorosty 等人 2000 年的研究中討論了早期體重反彈相關因素, 資料取自 ALSPAC 世代研究 889 位兒童 0~5 歲資料。體重反彈點定義 17.

(34) 為:符合 BMI 連續測量值達最低後上升的轉折點,且之間增加幅度需 要大於等於 0.1 kg/m2;並將體重反彈分類成:非常早期體重反彈(約 3.5 歲前) 、早期體重反彈(4~5 歲)及晚期體重反彈(5 歲以後) 。結 果發現,早期體重反彈的兒童,其父母有較高的 BMI,且雙親中至少 有一位是肥胖,也就是說父母 BMI 為早期體重反彈的危險因子之一。 但是該研究顯示體重反彈與蛋白質攝取量無關。 德國世代研究 DONALD 也針對蛋白質攝取與體重反彈之 BMI 與年 齡進行探討。以 313 位兒童之 3、6、9、12、18、24 個月體位、飲食 資料(3 天飲食紀錄)以及 3~8 歲每年之體位資料對於體重反彈 BMI、 年齡進行分析後發現,女生發生體重反彈的時間較男生早,之後過重 發展也較男生高;體重反彈之 BMI 與女生 12~24 個月蛋白質佔熱量百 分比有關,這樣的關係卻沒有在男生中發現,但 12~24 個月較低蛋白 質佔熱量百分比的男生傾向有較晚的體重反彈(Günther, Buyken, & Kroke, 2006)。 二、 兒童生長速度. 生 長 追 上 相 關文獻 最 早 出 版 於 1963 年 (Prader, Tanner & Von Harnack, 1963; Boersma & Wit, 1997),原多指低出生體位或是小於妊娠 年齡(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之兒童在經過快速生長的階段後, 有機會恢復正常兒童之生長曲線,對於出生體位不佳之兒童未來生長 有利。但近年來發現,早期快速生長是兒童肥胖的危險因子之一。 隨機取用 ALSPAC 研究 10%樣本,英國 Ong 等人 2000 年針對兒童 0~2 歲生長追上及兒童 5 歲體位資料況進行探討。研究發現 30.7%兒童 出生~2 歲間的體重 z 分數增加大於 0.67,表示出這些兒童有顯著生長 追上的情形;24.5%兒童出生至 2 歲間的體重 z 分數降低大於 0.67,顯. 18.

(35) 示出有生長下降的狀況。另外,研究亦發現這群顯著生長追上的兒童 有較低的出生體重、出生身長及嬰兒重量指數,且 5 歲 BMI、體脂肪 率及腰圍數值較高。 巴西一探討出生體重與早期兒童生長、青少年肥胖相關性的研究, 同樣使用了世代研究的資料,針對 1076 位受試者出生、20~43 個月及 14~16 歲時的體位資料進行分析,並根據 WHO 及第一次美國國家健康 營養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of the USA, NHANES I)將過重定義為 BMI 大於 85 百分位數;快速生長指一段時間 的 z 分數變化大於 0.67。研究在調整社經地位及母親相關干擾因子後 發現,出生體重及 20~43 個月時的體位與 14~16 歲的過重呈正向線性 關係。而快速生長分析中發現,43 個月前的體重快速增加與 14~16 歲 的青少年過重與肥胖呈正相關;20~43 個月內的身長快速增加與青少年 過重呈正相關(Monteiro, Victora, Barros, & Monteiro, 2003),這也說明了 兒童早期生長速度過快,不論是身高或是體重,均與未來過重與肥胖 有關。 2003 年的文獻調查南非 193 位適當出生體重兒童出生至 9 歲體位 資料,以了解快速體重增加與兒童肥胖關係。研究將快速體重增加亦 定義為出生~2 歲間體重 z 分數改變大於 0.67。結果發現,21.8%兒童有 快速體重增加的狀況,男女生無顯著差異。跟 Ong 等人 2000 年的研究 結果相似,這些有快速體重增加的兒童亦有較低的出生體重,9 歲時的 體重、身高、體脂肪等皆較高(Cameron, Pettifor, Wet, & Norris, 2003)。 2007 年世代研究針對墨西哥 163 位兒童及其母親進行長期追蹤 (1997~2000 年招募,持續追蹤至 2005 年) ,以探討出生體重、加速生 長(accelerated growth)及兒童期肥胖的相關性。研究發現,出生 BMI 之 z 分數、出生~1 歲間 BMI 之 z 分數改變量均與 4~6 歲時 BMI 的 z 分數 呈正相關。此外,加速生長對於兒童肥胖的影響會因出生體型而有所 19.

(36) 不同。兒童出生 BMI 之 z 分數較小或正常者,其出生~1 歲間的加速生 長、4~6 歲時的肥胖機率較高,但這樣的關係未在出生體型較大之兒童 中發現。該研究亦觀察到出生體重較低的兒童,同時 4~6 歲時母親體 重過重,與出生~1 歲加速生長呈正相關。由此可知母親過重也是影響 兒童出生~1 歲間加速生長的危險因子(Jones-Smith, Fernald, & Neufeld, 2007)。. 20.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研究設計與實施程序. 一、 研究架構 本研究為長期追蹤之世代研究。持續追蹤於台北地區招募之不同出 生體重兒童 0~10 歲之飲食攝取及生長發展等相關資料,並探討營養素、 早期哺餵方式對於不同出生體重兒童生長發展的影響。 其中,本研究之調查對象有二: 1. 民 91 世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生命起始 營養發展評估:探索臺北地區孕產婦飲食及新生兒健康影響因 素」之健康新生兒,稱為民 91 世代。 2. 民 93 世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生命起始 營養發展評估:嬰幼兒飲食營養長期追蹤研究」之相對低出生 體重及相對高出生體重之健康新生兒,稱為民 93 世代。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圖 3-1.1 所示。. 21.

(38) 0~10 歲營養素攝取及飲食相關因素 1. 兒童期飲食變遷各階段 2. 熱量及各項營養素 (醣類、脂質、蛋白質、鈣、鐵等). 不同出生體重兒童 0~10 歲生長發展 1. 身高、體重、BMI 2. 體重反彈 3. 生長速度 (1.) z 分數 (2.) 體型增加量、增加倍數、增加百分比 (3.) 生長追上、生長下降. 其他相關因素 1. 父母年齡 2. 父母體位 3. 家庭社經.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22.

(39) 二、 研究設計 首先訂定研究主題,收集相關文獻,並研擬架構。接著彙整及處理 本研究室自行研發之問卷調查資料,統整民 91 及 93 世代 0~10 歲兒童 歷年體位及營養素攝取資料。 本研究首先統整了先前研究室成員呂忻瑾(民 97)至薛宇慧(民 104)等人所研究的 0~8 歲之資料,而後持續收集民 91 世代及民 93 世 代 9~10 歲兒童之調查資料,利用兩世代兒童之飲食攝取、體位測量等 數據進行分析,以了解營養素與兒童生長變化之相關性。 兩世代 9~10 歲資料收集時間:民 91 世代為 102 年 2 月到 104 年 7 月;民 93 世代則是 103 年 8 月至 105 年 7 月。全期主要收集兒童飲食 攝取、生長發展、健康發展等相關資料;但其間因受限於研究室人力 與資金不足,民 93 世代 9、10 歲兒童僅調查兒童及其母親之身高與體 重。. 23.

(40) 三、 實施程序 兩世代皆使用問卷調查法。由受過訓練之訪員於兒童生日前後一個 月內以電話訪談等方式收集資料,主要進行者為本研究室研究生及專 任訪員。為了達到資料標準化,訪員們在進行電話訪談前會先接受訓 練,完成之資料會由研究生統一管理。 以電話訪談每份問卷平均所需時間為 35~45 分鐘,其中詢問問卷中 的飲食部分約需耗時 15~20 分鐘,非飲食的部分約為 20~25 分鐘。因 每次訪談之過程須配合受訪者而調整調查時間,故完成一份完整的問 卷資料平均約需經歷 2~4 次訪談。整體受試者之訪談中,有少數受訪 者要求以郵寄問卷、電子郵件等方式進行資料之追蹤,訪員亦會配合 受試者之要求來進行訪談。郵寄問卷是將問卷及回郵信封等資料一併 寄給受訪者,而電子郵件是將問卷電子檔寄給受訪者,兩者皆待受訪 者填寫完畢後回寄。所有問卷完成後會經研究生檢查,若有遺漏之處 將再與受訪者進行聯絡補遺。 資料收集完畢後,將進行問卷整理、補遺、譯碼等流程,最後合併 兩世代之調查數據以進行結果之分析,並且撰寫論文。 研究設計及實施程序彙整如圖 3-1.2 所示。. 24.

(41) 承接民 91、93 世代 資料收集及訪問. 研究主題. 擬定研究架構. 收集相關資料. 收 集. 文 獻. 資料彙整及處理 承接民 91、93 世代 0~8 歲資料 1. 民 91 世代:9~10 歲飲食及體位測量資料 2. 民 93 世代:9~10 歲體位測量資料. 統計分析. 撰寫論文. 圖 3-1.2 研究實施流程圖.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he weight is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stock price hits the diagonal for the first time at that node...

♦ The action functional does not discriminate collision solutions from classical solutions...

Based on the forecast of the global total energy supply and the global energy production per capita, the world is probably approaching an energy depletion stage.. Due to the lack

• When a system undergoes any chemical or physical change, the accompanying change in internal energy, ΔE, is the sum of the heat added to or liberated from the system, q, and th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Theorem (M.Kalkowski, M.Karonski, and F.Pfender, 2010) ([8]) Every connected graph G 6= K 2 is 5-edge weight colorable1. Theorem (T.Bartnicki, J.Grytczuk,

Akira Hirakawa, 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Śākyamuni to Early Mahāyāna, translated by Paul Grone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Dhivan Jones, “The Five

Each course at the Institute is assigned a number of units corresponding to the total number of hours per week devoted to that subject, including classwork, laboratory, and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