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想像力與繪畫表現能力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想像力與繪畫表現能力之影響"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對國小

學生想像力與繪畫表現能力之影響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依據編製的「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為實驗教材,探 討此方案對於提升國小學生的想像力與繪畫表現能力之成效。本研究採準實驗研 究法,為前後測的不等組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學生,測驗 工具為想像力測驗、想像力特質量表、及繪畫表現能力評量,分析接受未來想像 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之實驗組學生共24 人,與未接受教學方案之控制組學生 共24 人,在實驗前後之測驗結果,進行共變數分析;並輔以學生回饋與教師省 思札記等質性資料進行描述與詮釋,以了解實驗組學生在想像力與繪畫表現能力 方面的表現情形。歸納本研究之結果如下:1. 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能 提升國小學生想像力。2. 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能提升國小學生繪畫表 現能力。3. 實驗組學生對「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多持正向感受。根 據本研究之發現與省思,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後續教學及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未來想像、視覺藝術、想像力、繪畫表現 *本文以潘裕豐(t1407@ntnu.edu.tw)為通訊作者。

The Effect of Infusing Future Imagination into Visual Arts

Instructions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magination

and Drawing Skills

劉沛彤

臺北市立新湖國小

教師

潘裕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副教授

Yu-Fong, Pa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Pei-Tong, Liou

Teacher,

Hsin-Hou Elementary School,

Taipei City

(2)

壹、緒論

二十一世紀的國家競爭力來自於教育, 而教育所培養的創意人才將是各國重要的資 產。因此,世界各國無不以政策強勢引導創 造 力 教 育 相 關 計 畫 之 執 行。 英 國 於1999 年 成立「創造力、文化與教育部門」,每年至 多 投 入 新 台 幣 四 十 三 億 元 的 創 造 力 教 育 計 畫; 經 濟 合 作 暨 發 展 組 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 稱OECD) 所籌畫之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 畫(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 PISA) 亦自 2012 年起增加 創意問題解決能力評量項目;挪威的教育更 是從國小開始培養學生創業能力,以因應變 動的就業市場。臺灣自2002 年公布《創造力 教育白皮書》,2002 年至 2008 年期間隨即推 動創造力教育中程計畫,更進一步於2011 年 啟動「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的實踐型 計畫,對象涵括國民教育、高中職、大專院 校與終身教育體系,更將未來思考、想像力、 以及創造力融入課程教學、校園社群、社區 團體乃至全民參與,共同為打造一個創意國 度而努力。以追求優質教育為目標、讓教育 的主體回歸學生與教師,為了避免揠苗助長、 將孩子與生俱來的「創意腦」壓抑成僵化的 「填鴨腦」,未來的教育確實需要審慎思量。

貳、研究動機與目的

教師在教育現場第一線面對孩子時,常 有感於時代變遷、社會科技與知識之更迭日 新月異,當我們的下一代面臨未來鉅變之時, 將如何因應與自處?教師不僅是與時俱進的 行業、更要期許自己走在時代洪流之前,因 為我們不能以昨日所學,教導今日的學子, 去適應明日的生活。因應社會趨勢的快速轉 變,具備高度想像力與創意的專門人才便顯 得更加重要。而創意、想像力不僅是適應社 會變化,更重要的是創造社會的需求(潘裕 豐,1999)。此外,站在視覺藝術領域教學 者的立場來看,培育具有美感與創意、想像 力的未來主人翁是為社會文化奠基、儲備具 有競爭力人才之重要目標。基此理想與上述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ttempte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fusing future imagination into visual arts instructional program” on the imagination and drawing skill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is research used a quasi-experimental,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 The subjects were fifth 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and sub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24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ing a future imagination-infused visual arts lessons, and 24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ing the regular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the Imagination Tests, Imagination-Disposition Scale, and Drawing Performance Ability Rating Scale.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ANCOVA; the qualitative data such as teachers’ reflective notes as well as students’ works and feedback on courses were collected, categorized, and interpreted.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imagination-infused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helped develop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magination. 2. The imagination-infused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improved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drawing skills. 3. Participa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eld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program of imagination-infused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onclusions of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3)

教育思潮之觸動,引發了研究者進行教學創 新的動機,並激發探索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 術課程的興趣。 一、研究目的 依據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 探討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 對國小學生想像力之影響。 (二) 探討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 對國小學生繪畫表現能力之影響。 二、研究問題 依據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 如下: (一) 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是否 能提升國小學生之想像力? (二) 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是否 能提升國小學生之繪畫表現能力?

參、文獻探討

一、未來想像的理念 本研究將「未來想像」定義為:經由過 去與現在的發展脈絡之探究,對未來可能發 生的改變進行預測與想像,運用創造力與想 像力預想可能發生的未來,進而以行動創造 有價值的未來。藉由對已知訊息的理性分析, 推演探索未來的發展可能;接著從不同觀點 敘述未來故事、模擬並想像未來情境;進一 步客觀收集並選擇適當資訊,審慎歸納結論 以選擇未來;最後將未來的想像以各種方式 實體化,並發展與實踐創建未來的計畫,且 因應情境不斷省思與調整。 二、未來想像的目的 從 教 育 的 觀 點 來 看,Zimbardo 與 Boyd (2009)曾指出,透過教育可使學生更具未 來導向;當學生對未來抱持信心,即會影響 其態度、思考與感覺,進而為此刻的行動做 出決定。因此,未來想像除了培養學生想像 未來的能力,還必須訓練學生改變現況的執 行力才算完整,畢竟,唯有透過改變現狀, 才有機會創造人們所期望的未來。簡言之, 「改善現在、準備未來」即為未來想像教育 最核心的宗旨,其最終目標則是使學生具備 「未來想像」的能力(陳以亨、李芸蘋、林 思吟,2012)。 將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引導學 生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納入未來思考,或將 未來想像與願景以多元藝術形式具體呈現, 運用不同題材與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學習未來 思考與藝術領域相關知識技能,其目的在於: (一) 透過未來想像,拓展學生思考範疇, 以既有知識為基礎進而思索未來。 (二) 透過未來想像,引領學生開啟想像大 門,體驗自我與生活世界之無限可能。 (三) 透過未來想像,啟發學生創造力展現, 勇於進行改變、讓創意馳騁。 (四) 揉合未來思考、想像力與創造力進行 繪畫創作,呈現更多元且具可看性的 藝術作品。 (五) 藉由未來想像之歷程,讓創作表現加 深加廣,並提升創作動機,有創意地 想像並創造未來。 三、未來想像四大階段 林 偉 文 與 陳 玉 樺(2013) 根 據 Parker (1989) 構 思 未 來 學 課 程 與 教 學 所 提 出 的 四 大 階 段, 以 及Gidley、Batemen 與 Smith (2004)所提出的觀點,建構出未來想像的 歷程包含:探索未來、想像未來、選擇未來、 以及最終創建未來之四個階段。 未來想像的四階段含攝三大核心能力: 未來思考力、想像力與創造力,也呈現出批 判思考與價值澄清歷程,更進一步培育世界 公民的執行力與責任感。此外,未來想像的 四個歷程為動態交集的四個空間(如圖1 所 示),林偉文與陳玉樺(2013)現在的一小步, 創造未來的一大步,未來想像的內涵與規準。

(4)

圖1 未來想像動態交集示意圖 更針對此動態交集示意圖提出了以下意義, 說明如下: (一) 教學設計:進行未來想像的過程中, 四面向可單獨操作,視教學與評量目 標彈性選擇與運用,以進行思考或教 學設計。 (二) 相互關係:四個歷程非全然分離,而 是不斷進行互動、相互影響。 (三) 思考歷程:並無固定模式,可以循序漸 進、循環進行,或是重複返回已進行過 的階段,因此為一彈性的思考歷程。 (四) 教育角度:因應學習者的年齡階段與 背景不同,注重的未來想像面向亦要 有所差異,以發揮不同型態與程度的 思考及想像力。因此,有關未來想像 的教育活動,必須針對不同族群、階 段的對象設計適性的課程與評量。 本研究期望透過未來想像的教學,培養 學生具備未來思考力、想像力與創造力;並且 經由體驗未來想像的階段歷程,讓學生勇於展 現想像力、發揮創意,將可能或不可能達成的 想法加以具體化,再依照個人喜好、獨立思考 與價值判斷來選擇並規劃出具有前瞻性與創 意的方案,進而實際創作出獨特作品。 四、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的意義 未來想像之核心能力包含未來思考、想 像力與創造力;而視覺藝術教學之終極目標 即在提升學生之感受力、想像力、創造力等 藝術能力與素養。 (一)視覺藝術與創造力 視覺藝術與創造力兩者具有密不可分且 相輔相成的關係,以下分別說明。 1. 視覺藝術教育目標在培養學生創造力 我國藝術教育以提升學生創造力為重要 目標,所有藝術教育的目的都不在於培養學 生成為藝術家,而在於開啟他們的創造力(洪 懿妍,2001)。世界各國不約而同地日漸重 視藝術教育,乃期望藉以養成孩童之創造力, 以厚植國家未來競爭力。 2. 視覺藝術提升創造力 根 據 哥 倫 比 亞 大 學 對 美 國 東 岸 四 到 八 年級學生所進行的實驗結果發現,在校內有 充分藝術學習機會的學生,其創意指數得分 是藝術學習機會不足學生的三倍(張華芸, 2001)。Williams(1983)也提出視覺藝術的 學習活動能有效增進學生好奇心與想像力。 透過視覺藝術學習與創作的過程,讓個人的 創造力受到訓練而得以順利發展,甚至可以 激發更高層次的創造表現。郭禎祥(2000) 提出視覺藝術是最能用來培養與提升學生創 造力的教學觀點,相較於其他科目,視覺藝 術課程在培養想像力與創造力方面更能發揮 貢獻。由此可見,透過藝術學習能有效提升 學生思考層次與創造力,故視覺藝術教學之 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探索

未來

創建

未來

想像

未來

選擇

未來

(5)

(二)視覺藝術與想像力 想 像 力 與 藝 術 的 討 論 可 溯 源 自 斐 羅 斯 屈 拉 特(F.Philostratus, 約 170-245), 提 出想像是藝術活動和美感過程的作用,且比 模仿眼前所見更有智慧(朱光潛,1988)。 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指出反省判斷力的表 現為想像力,乃完全屬於自由自在、快意的 創作活動,可以產生快感與美感(李淳玲, 1997)。而藝術創造在未經傳達之前只屬於 一種想像,且必須出自於創造性的想像才有 價值(朱光潛,1987)。因此,想像不僅是 藝術創作前的元素,更透過自由無侷限的運 作過程,在藝術創作上成就作品的價值;沒 有想像力的涉入,藝術作品便顯得封閉且毫 無生機,這也是美學家對想像力幾乎抱持肯 定態度之原因。 視覺藝術教學需要貼近生活,並且跟上 時代進展的腳步,走向對於多元文化之關懷、 前瞻、創新與宏觀的境界,藉由課程創新與 改革,以達成其涵養創造力與想像力,培養 美感素養之目標。本研究以未來想像為繪畫 課程的主題,透過各種想像、創造,以及思 考的技法,引導學生不僅留心探索過去與現 在世界,更將思考面向放眼至未來;用細膩 心思與別緻眼光觀察,以豐富想像力,開展 思考、理性判斷與選擇,並且實踐創造可欲 的美好未來。期望本課程不僅提升學生之未 來想像能力,亦藉著想像與創造兩大核心能 力的開展,相輔相成地增進其視覺藝術創作 之表現能力。

肆、研究設計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前、後測的不 等組實驗設計,以實施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 術教學方案做為實驗處理,自變項為未來想 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並以想像力與繪 畫表現能力做為依變項,發展出本研究之架 構與實驗設計模式如下: (一)實驗設計模式 本研究之實驗設計模式為前後測控制組 設計,其模式如下: O1X1O2(E) O1X2O2(C) 說明: O1 =前測,O2 =後測,X1 =實驗組 之 實 驗 處 理,X2 =控制組之處理,E =實驗組,C =控制組。 (二)自變項 本研究之自變項為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 術教學方案,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 進行為期八週、每週兩節之未來想像教學融 入視覺藝術課程;控制組則進行一般視覺藝 術教學課程。兩組的繪畫創作主題皆為「我 心目中的未來學校」。 (三)依變項 本研究之依變項有兩個,分別是想像力 與繪畫表現能力。「想像力」以受試者在想 像力測驗與想像力特質量表中之前、後測得 分為評定標準;「繪畫表現能力」則以受試 者之繪畫作品在繪畫表現能力評量中之前、 後測得分為評定標準。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北市內湖區某國小五年級兩 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該校五年級班級 數為6 班,平均每班 25 人,採電腦常態編班。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之工具為:1. 未來想像融 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2. 想像力測驗、想像 力特質量表;3. 兒童繪畫表現能力評量;4. 課 程回饋問卷、訪談與教學日誌。茲將研究工 具說明如下:

(6)

表1 實驗組與控制組課程內容對照表 實驗組 ( 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 ) 控制組 ( 一般視覺藝術教學 ) 前測 想像力測驗圖形分測驗活動三(甲式)、想像力特質量表及繪畫表現能力評量 課程 內容 1. 科技影響教育、學校的古今演變介紹探索未來 2. 本校的時空演進歷史介紹 3. 發現問題、思考改變 4. 揭示主題:未來學校 5. 特色 ( 創意 ) 學校介紹、未來生活科技分 享 6. 發想未來學校、完成「想像拼圖」學習 單 7. 未來學校相關資料蒐集 想像未來 1. 介紹想像運作機制與運用於藝術創作上 的例子:擴展、分離、組合、類比……等 2. 腦力激盪:未來學校點子,想像未來學 校的各種可能性 3. 分組創作「想像地圖」 4. 介紹多元創作法,百變自畫像 5. 腦力激盪:繪畫表現手法,構思各式不 同的繪畫表現手法 選擇未來 1. 學習批判思考與價值澄清,進一步做出 客觀選擇 2. 選出適合的繪畫主題點子,並思考運用 何種繪畫表現技法最能呈現作品特色、為 未來學校的點子加分 3. 學生分組討論個人未來學校的點子與繪 畫手法,發表選擇結果、準備創作資料 4. 完成「精緻點子」學習單 創建未來 1. 欣賞未來學校繪畫作品,並構思如何將 想像具體畫出來 2. 提示繪畫重點與方式、鼓勵發揮創意與 想像力,進行構圖 3. 欣賞不同畫派、風格、媒材之創作形式, 進行上色 4. 學生實際動手畫出心目中理想的未來學 校藍圖,師生討論、調整、完成作品 5. 作品發表與欣賞、優點轟炸 引起動機 1. 奇妙的空間:運用想像與換個角度觀察 建築物及空間之美( 配合課本單元四 ) 2. 請學生發表印象深刻或特別的建築與空 間 3. 學校大變身:介紹現代學校如何演變至 未來學校 創作引導之一 1. 觀察學校通常有那些元素、其特徵與功 能為何( 例如:操場、教室物品、人物等 ) 2. 小組討論:想像經過多年後,學校的各 種元素將有什麼改變,進行口頭發表 創作說明之一 1. 揭示主題:未來學校小物 2. 選定一項學校的元素,畫下未來的樣子 3. 提示繪畫重點與方式、鼓勵發揮創意與 想像力 實際創作之一 1. 學生動手畫出未來學校小物桌遊卡 2. 作品發表與欣賞 創作引導之二 1. 特色 ( 創意 ) 學校與環境介紹 2. 未來科技分享 3. 發表個人對未來學校的整體想像與規劃 創作說明之二 1. 揭示主題:未來學校 2. 小組討論:想像多年後學校將是什麼面 貌,進行口頭發表 3. 運用彩繪用具畫出心中想法 4. 提示繪畫重點與方式、鼓勵發揮創意與 想像力 實際創作之二 1. 學生進行草圖繪製、構圖討論、修改、 上色、調整,畫出心目中理想的未來學校 藍圖 2. 完成作品,發表與欣賞 後測 想像力測驗活動三(乙式)、想像力特質量表、繪畫表現能力評量 實驗組:課程回饋問卷、教師隨機訪談與教學日誌紀錄

(7)

(一)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 根據未來想像之探索、想像、選擇、創 建四個階段內涵規準所欲養成的能力,配合 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視覺藝術領域分段能力 指標,發展出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 案,做為本研究之實驗教學教材。 本課程以「未來學校」為主題,引導學 生以平面繪畫方式創作心目中的未來學校藍 圖。共計八週、十六節課,茲將各單元教學 活動與課程內容說明如下:以下將實驗組與 控制組之課程內容概略對照呈現如表1。實驗 組施以「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 控制組則採用一般視覺藝術教學。兩組教學 在創作主題上皆以「未來學校」為繪畫題材、 且在創作提示上均秉持鼓勵創意與想像之理 念做引導。 (二)想像力測驗、想像力特質量表 以林偉文、朱采翎、王毓苓、朱嘉琪、 劉家瑜(2011)所發展之想像力測驗為研究 工具,茲將測驗相關資料敘明如下:此測驗 係 參 考Torrance 創 造 力 測 驗、Torrance 成 人 版短題本創造力測驗和想像力相關理論發展 而成,共包含五個部分:兩項語文測驗、兩 項圖形測驗以及一份想像力特質量表。因本 研究之教學領域為視覺藝術,故進一步選擇 以想像力測驗之圖形分測驗的活動三(含甲 式、乙式)及想像力特質量表做為主要評量 工具。 想像力測驗之圖形分測驗能測得學生根 據圖形進行想像與聯想的能力,以及在構成 新的圖像、發明,或是故事時操弄心象之能 力。「圖形組合測驗」內容如下:請受測者 根據三個不同的立體幾何圖形,運用想像力 創作出一個新的作品,創作內容不限定,可 以是圖像、發明產品、故事情節等,並針對 創作的內容加以命名與解釋。 想像力特質量表主要是了解學生想像的 特質與傾向,題目共15 題,包含四個向度「正 向感受」、「想像未來」、「問題解決」與「想 像清晰」,請受測者針對各題目之文字敘述 內容圈選符合的程度從1 分到 6 分,分數越 高代表題目的描述越符合受測者的真實狀況。 (三)兒童繪畫表現能力評量 根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之內容,擬定 本研究之兒童繪畫表現能力評量標準,將研 究者初步擬定的評量標準交由具有國小視覺 藝術領域豐富教學經驗之教師,以及兒童繪 畫比賽專業評審共同檢核,綜合各方意見完 成最後修訂版本,以做為判斷本研究之兒童 繪畫表現的依據。 兒 童 繪 畫 表 現 能 力 乃 由 三 位 評 分 者 針 對學生繪畫作品進行評分,評分前充分了解 評量標準並達成共識後再進行個別評分,其 Cronbach α= .944,顯示為在繪畫表現能力上 的評分具有良好一致性信度。 評量內容共包含三項指標:審美力與豐 富性、想像力與創造性、童趣感與純真性, 評量標準之內容說明呈現如表2。 表2 兒童繪畫表現能力評量標準說明 評量標準 比重 內容說明 審美力與豐富性 20% 指繪畫作品之主題、構圖、造型、線條、色彩等內容具有美感 20% 畫面呈現多元豐富的變化、耐人尋味之細節或故事性 想像力與創造性 25% 繪畫點子:繪畫主題、點子與構想具有想像力和獨創性,於畫面中 展現新穎不凡的題材或元素 25% 表現手法:創作媒材或技法具有想像力和特殊性,能以跳脫傳統框 架的繪畫表現方式適切突顯主題特色 童趣感與純真性 10% 指繪畫作品內容與技巧皆符合兒童心智發展,呈現自然的童心趣味, 而非受外力干擾呈過度成熟、或僵化模仿的表現

(8)

伍、結果與討論

一、 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對 國小學生想像力之差異分析 兩組學生在「想像力測驗圖形部分活動 三」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如表3。 由 表3 可 得 知, 實 驗 組 與 控 制 組 學 生 在想像力測驗圖形部分活動三的表現結果: 獨 創 力(F(1,46)=10.23,p = .003)、 變 通 力 (F(1,46)=7.30,p = .010)、 標 題 抽 象 性(F (1,46)=4.87,p = .033)、想像力總分(F(1,46) =12.89,p = .001)、想像力效標總分(F(1,46) =4.22,p = .046),各項目皆達顯著差異。由 此可知,接受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 之實驗組學生在獨創力、變通力、標題抽象性 及效標總分的表現上顯著高於控制組學生。 表3 兩組受試「想像力測驗圖形部分活動三」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型 I 平方和 df 平均平方和 F 獨創力 9.78 1 9.78 10.23** 變通力 15.95 1 15.95 7.30** 標題抽象性 2.84 1 2.84 4.87* 想像力總分 77.53 1 77.53 12.89*** 想像力效標總分 24.08 1 24.08 4.22* *p < .05. **p < .01. ***p < .001. 實驗組受試者在想像力測驗圖形部分活 動三的「獨創力」、「變通力」、「標題抽 象性」及「效標總分」達顯著差異,顯示接 受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之實驗組 學生在想像力的上述四項目得分顯著優於控 制組。本研究結果和朱容樂(2013)之研究 結果相同,均顯示未來想像教學方案有助於 提升學生想像力之上述表現。將各項目深入 探討如下: (一) 多元新鮮的視覺刺激有助於提升圖形 想像獨創力 本教學方案在引起學生進行想像的動機 上有諸多著墨,利用多元豐富的影像(包含圖 片與影片)以累積學生視覺經驗;引導學生 從中進行觀察、思考、討論進而創作,例如: 關於未來世界的發明、未來生活的狂想、學校 古今演變的歷程、模擬未來學習模式等跳脫框 架的新奇素材,在豐富視覺影像中刺激學生動 腦,引發勇於突破現況之思維,藉以產生新穎 獨特的構想,拓展非典型的想像空間。 未來想像教學方案相關文獻中,許多研 究者指出學生的認知發展與學習歷程會影響 其表現,因年紀小、生活經驗不足或受到參 考範本侷限而致獨創表現受到削弱,使得研 究結果在想像力之獨創性項目並未得到顯著 成 效( 江 孟 鴻,2011、李美華,2014、賴美 辰,2011)。因此,本研究在教學設計上提 供多元刺激以補充學生之生活經驗,增廣其 見聞視野;以「真實物」影像為主要引導素 材,避免提供現成繪畫作品成為學生創作模 仿之範本框架,且鼓勵學生跳脫現有思維, 勇於開發新點子,對於獨特想法給予正增強, 使得本教學方案能顯著提升獨創力表現。 (二) 想像運作機制有助於提升圖形想像變 通力 本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未 來 想 像 學 方 案 有 助 提升想像未來的變通力,與許多學者之研究 結 果 相 同( 朱 容 樂,2013、江孟鴻,2011、 李 美 華,2014、 劉 懿 瑩,2014、 賴 美 辰, 2011)。與前述研究之教學方案相比,本研

(9)

究亦採取未來想像四階段模式進行教學,惟 將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特別重視啟 發學生將想像運用於藝術創作的能力,因此, 在想像未來階段安排想像運作機制之教學, 以日常生活可見或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品為例, 教導學生認識擴展、分離、組合、類比等想 像運作機制,並鼓勵實際運用於發想未來的 各種可能性。研究者認為此教學內容恰與想 像力測驗圖形部分活動三之變通力評分三面 向:圖形組合/ 構圖方式、圖形變化、圖形運 用相互呼應,有助於提升學生變通力表現, 可由實驗組學生在變通力得分顯著優於控制 組學生之研究結果獲得支持。 (三)藉由文字啟發圖形想像標題抽象性 與 朱 容 樂(2013)、江孟鴻(2011)之 研究結果相同,分析本研究在想像的標題抽 象性亦獲得顯著差異之原因,研究者認為與 提供學生語文練習與刺激有關。本教學方案 在學生完成未來學校繪畫作品後,教師引導 學生在作品背後簡短書寫繪畫內容,可介紹 得意的構圖與發明,敘說畫面故事情節或描 寫創作過程中的想像經驗,最後並為作品取 一個特別的、符合心中想像的名稱,於作品 發表階段讓學生互相分享、討論;此舉有助 於學生練習描述性語句,營造故事情節與譬 喻式思考,進而產生跳脫尋常的標題敘述。 如 李 婉 鈺(2012)、賴美辰(2011)針對其 研究結果之討論所述,學生語文能力對於標 題抽象性表現有其影響力,因此,在教學活 動設計上應適時提供學生文字、語言方面的 引導與刺激,以彌補語文描述力不足之弱點, 便能顯著提升學生在標題抽象性之表現成果。 (四)教學活動選擇影響圖形想像效標總分 本 研 究 結 果 與 其 他 研 究 者( 朱 容 樂, 2013、李美華,2014、賴美辰,2011)之研 究結果相同,顯示未來想像教學方案實施後, 學生在想像力測驗之圖形效標總分達到顯著 提升,其效標參照內容共包含八個項目:情 緒表達、故事性、移動、行動與聲音、不尋 常或內部視角、幽默、想像力之豐富性與色 彩性、幻想力、標題的表現力。本教學方案 在教學媒體使用上即提供許多影像、聲光刺 激;教學過程營造趣味、幽默的自由情境; 安排小組討論、發表想像故事、創作彩色想 像地圖、腦力激盪等教學活動;鼓勵與引導 學生針對未來學校生活、人物、環境等向度 進行多元想像;並將想像內容豐富化,加上 創意表現形式以繪畫方式呈現。 藉由上述教學活動設計,提供學生在想 像未來歷程中充分表達情緒、分享故事、體 驗幽默之機會;進一步在創作過程中產生豐 富靈感、活用繪畫技巧與創作材料,營造具 有能量的未來想像繪畫作品,因此,接受未 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實驗組學生在想 像力測驗圖形部分效標總分顯著優於控制組 學生。惟日後若欲針對某項目能力做重點式 分析或加強,則可於教學活動中特別安排較 多相關內容,逐步且長期培養,定能有效提 升學生各方面的想像能力。 二、想像力特質量表結果分析 以表4 兩組學生在想像力特質量表之單 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 表4 兩組受試「想像力特質量表」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型 I 平方和 df 平均平方和 F 正向感受 10.08 1 10.08 3.49 想像未來 52.08 1 52.08 23.42*** 問題解決 11.02 1 11.02 4.87* 想像清晰 16.33 1 16.33 9.88** 想像力特質總分 315.19 1 315.19 20.03*** *p < .05. **p < .01. ***p < .001.

(10)

由表4 得知,兩組學生在想像力特質量 表之表現結果:除正向感受外,其餘皆達顯 著差異。由此可知接受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 術教學方案之實驗組學生在想像未來、問題 解決、想像清晰的表現上顯著高於控制組學 生。以下針對想像力特質量表中的四個項目 逐一分析結果: (一)正向感受表現情形分析 想像力特質量表在「正向感受」項目共 有四題,主要測量學生對於想像的感覺,在 進行想像過程中是否感覺愉快、溫暖或有趣, 並且認為想像是值得且能帶來好處的。 本 研 究 結 果 在 想 像 力 特 質 之 正 向 感 受 項目上,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之後測得分皆 高於前測,且實驗組分數進步幅度較大,惟 兩 組 差 異 未 達 顯 著 水 準, 此 結 果 與 江 孟 鴻 (2011)、李婉鈺(2012)之研究結果相同, 分析可能原因如下所述。 1. 教學活動設計 本教學方案將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 學做為創作前的引導歷程,學生於課堂上或 課後的回饋大多顯示為投入活動並樂於參與, 但因引導時間拉長,使學生創作時間延後, 可能造成學生不適應不同於以往熟悉的學習 流程,期待趕快進入實際動手操作階段而對 於想像的活動逐漸產生不耐感。 另外,教學內容僅提示學生想像內容是 可能透過努力而具體實現的,並鼓勵與接納 各種想像,營造自由快樂的想像氛圍,並未 設計相關活動讓學生具體、實際感受想像帶 來的好處與價值,故較不利國小學生單憑文 字解讀抽象的情感詞彙。 由於控制組的繪畫主題、教學引導素材 皆與實驗組相同,關於「未來」的繪畫主題 是新鮮的,且學生對於未來學校的想像皆感 覺貼近其生活經驗、有興趣並樂於幻想;兩 組學生在課堂上皆有實際創作體驗,研究者 認為創作和想像本身即是令學生感覺快樂之 活動,因此,兩組學生之正向感受在課程結 束後同步有所提升,以致落差不明顯。 本教學方案僅持續八週,研究者認為個 人感受與想法等情感層面之影響需經過長時 間的累積、潛移默化,單憑短時間的教學活 動引導,尚難以呈現突破性的顯著改變,宜 予長期追蹤了解將較為客觀。 2. 受試者填答狀況 本研究在實驗教學前後皆進行測驗,尤 其實驗組除了想像力測驗與想像力特質量表 外,仍需填寫課程回饋問卷及課中學習單, 學生可能因不耐測驗文字多而未仔細思考, 影響其真實感受之呈現。 針對此研究結果宜進一步將學生作答原 始情況做深入探討,輔以質性資料、個別訪 談或觀察紀錄,以了解其作答原因或學生回 饋與需求,進而擬定改善策略以提升學生未 來想像之正向感受及後續教學成效。 (二)想像未來表現情形分析 想像力特質量表在「想像未來」項目共 有三題,測量學生能否想像自己未來的樣貌、 工作或發生的事情。 本 研 究 結 果 在 想 像 力 特 質 之 想 像 未 來 項目上,實驗組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且達 到極顯著水準,此結果與朱容樂(2013)、 江 孟 鴻(2011)、李美華(2014)、李婉鈺 (2012)、賴美辰(2011)之研究結果相同, 顯示本教學方案對於協助學生培養想像未來 樣貌、未來事件及未來工作三方面的想像傾 向是有幫助的。 本研究將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 在教學設計上即側重學生想像力之啟發,於 想像未來階段安排較多時間與學習活動如腦 力激盪、想像運作方式、團體討論繪製想像 地圖等;並且營造開放多元的接納情境,鼓 勵學生盡情開展想像空間,藉此引發學生想 像意願與能力,使其充分運用想像力,思考 關於未來的各種樣貌,並能將之口語化或以 文字或圖像具體呈現,因此,在提升學生之 想向未來特質上能達到極顯著的正面成效。 (三)問題解決表現情形分析 想像力特質量表在「問題解決」項目共

(11)

有三題,測量學生能否產生創意的想法,並 透過想像提供線索,以找出面臨困境時的解 決方法。 本研究結果在想像力特質之問題解決項 目上,實驗組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此結果 與 朱 容 樂(2013)、江孟鴻(2011)、賴美 辰(2011)之研究結果相同。本教學方案之 內容引導學生發現學校面臨的問題,思考未 來發展與好的解決方式,進一步繪製未來學 校作品,有助其思考問題解決之線索、想像 創意點子因應難題;顯示本教學方案對於協 助學生培養創意想像、解決方法和提供線索 的想像傾向是有幫助的。 (四)想像清晰表現情形分析 想像力特質量表在「想像清晰」項目共 有兩題,測量學生腦海中的想像內容是否具 有清晰的圖像與聲音。 本研究結果在想像力特質之想像清晰項 目上,實驗組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此結果與 朱 容 樂(2013)、 江 孟 鴻(2011)、 賴 美 辰 (2011)之研究結果相同,顯示本教學方案對 於協助學生培養清晰的腦海圖像與清晰的聲 音想像這兩方面的想像傾向是有幫助的。 由於視覺藝術教學活動中包含許多圖像 刺激,且本教學方案進一步提供動態影像與 聲光效果之引導素材,讓學生實際「看」見 與「聽」見未來想像的內容,豐富其想像之 感官經驗,從學生回饋可發現大多數人對於 圖片與影片的引導素材印象深刻,想必對其 後續想像之內容有一定影響力;再者,本教 學方案提供許多機會讓學生以口語討論或文 字書寫及繪畫的方式將想像內容具體分享出 來,可避免流於模糊、點到為止的想像,協 助學生逐步聚焦想像細節與腦中情景,故能 培養其想像清晰之表現。 三、 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對 國小學生繪畫表現能力之差異分析 針對學生繪畫作品共收回並建檔96 件, 包含教學前繪畫作品「動物奇幻嘉年華」實 驗組與控制組各24 件;及教學後繪畫作品「我 心目中的未來學校」實驗組與控制組各24 件。 兩組學生在繪畫表現能力上的得分描述統計 量,包括前後測平均數、標準差及調整後平 均數的統計結果如表5 所示: 表5 「繪畫表現能力」兩組前後測平均數、標準差、調整後平均數摘要表 實驗組(N=24) 控制組(N=24) 前測 M SD 後測 M SD 調整後 平均數 95%CI 前測 M SD 後測 M SD 調整後 平均數 95%CI 繪畫表現 能力總分 90.25 92.93 93.00 [91.97, 93.89] 90.43 91.25 91.18 [90.02, 92.48] 2.85 2.27 2.42 2.92 註:N= 人數,M= 平均數,SD= 標準差,CI= 信賴區間。 由表5 可知,實驗組學生在繪畫表現能 力總分(M=92.93,SD=2.27)的後測平均數 與 控 制 組 的 繪 畫 表 現 能 力 總 分(M=91.25, SD=2.92)比較起來,高於控制組。進行單因 子共變數分析,以排除兩組學生前測變數的 影響、確認實驗變項操弄之效果。 表6 兩組受試「繪畫表現能力」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型 I 平方和 df 平均平方和 F 繪畫表現 能力總分 33.89 1 33.89 14.88*** ***p < .001.

(12)

從 表6 單 因 子 共 變 數 分 析 得 知 實 驗 組 與 控 制 組 學 生 之 繪 畫 表 現 能 力 總 分(F(1,46) =14.88,p = .000),達到顯著水準。由此可 知,接受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之 實驗組學生在繪畫表現能力上顯著高於控制 組學生,故研究假設可獲得支持。 本研究結果顯示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 教學方案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繪畫表現能力, 和郭曉秋(2014)所提出的研究結果有雷同 之處,其研究將未來想像應用於國小藝術學 習活動,並指出未來想像可提升學生在藝術 學習活動之成效及在藝術學習活動未來想像 的表現能力;學生作品之未來故事表述能力、 想像力(表達性、獨創性、豐富性)、作品 品質(相關性、可實現性、顏色構圖)皆有 所提升。 綜上所述,接受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 教學方案之實驗組學生,其「未來學校」繪 畫作品之繪畫表現能力總分顯著優於控制組 學生,且深入探討繪畫表現能力評量標準之 內容後,均能發現學生之進步表現,顯示本 教學方案對學生繪畫表現能力之提升具有良 好成效。

陸、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以未來想像理論為基礎,提升學 生想像力與繪畫表現能力為教學目標,經過 文獻探討後設計出為期八週共16 節課的未來 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採取準實驗研 究法,前、後測的不等組實驗設計,以實施 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做為實驗處 理,探討臺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學生在想像力 與繪畫表現能力上之改變情形。根據研究結 果,歸納提出結論如下: (一) 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實施 後,實驗組學生在想像力測驗圖形之 「 獨 創 力 」、「 變 通 力 」、「 標 題 抽 象性」及「效標總分」皆顯著優於控 制組學生。 (二) 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的實 施後,實驗組學生在想像力特質量表 之「想像未來」、「問題解決」、「想 像清晰」三項目表現顯著優於控制組 學生;「正向感受」部分則未達顯著。 綜合上述結果,支持未來想像融入視 覺藝術教學方案較一般視覺藝術教學 方法更有助於提升國小學生的想像力。 (三) 實驗結果支持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 教學方案能提升國小學生的繪畫表現 能力。 (四) 接受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 的實驗組學生在對於課程內容的回饋 上多是正向看法與感受,表示喜愛未 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並期待未 來持續參與;學生認為本教學方案能 引起學習興趣、增加思考機會、產生 較多想像力和創意點子、且使繪畫創 作更加容易。 二、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及結果提出具體建議 如下: (一)依照教學主題選擇適切教學模式 探討相關文獻後發現許多未來想像的教 學模式皆可做為教學方案設計之參考,教學 者應以教學主題與內容為主,考量適合的未 來想像教學模式理論,方能建構適切可行的 教學方案。Parker 的未來思考四階段適合用 於有系統且時間較長的未來想像議題。本研 究之繪畫創作主題為「心目中的未來學校」, 引導學生想像學校發展與型態;期望學生藉 由了解過去與觀察現在出發,進一步大膽想 像未來並將之具體化以圖像呈現,因此,選 擇以未來想像四階段:探索、想像、選擇、 創建做為教學模式。 (二)評估教學目標與對象選擇適切教學策略 創造力相關技法、未來學想像工具等相 關思考技能皆可做為未來想像的教學策略,

(13)

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宜多方瞭解各策略 之運用目的與方式,熟悉各技巧的使用,以 利於選擇適切的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成效。 「探索未來」重視尋找過去到現在的脈 絡,本教學方案帶領學生瀏覽過去與現在的 相關資訊、分析歷史資料,並有系統性地進 行整體思考,完成曼陀羅式的想像拼圖。「想 像未來」階段則鼓勵跳脫框架進行有創意地 想像,故教導學生認識想像力的運作方式、 安排分組腦力激盪,並完成想像地圖。「選 擇未來」則希望培養學生思考想像的未來之 可行性與價值澄清、選擇能力,使用問答引 導加入關聯樹概念練習挑選適當的點子與繪 畫表現方式。最後在「創建未來」則指導學 生將所想像與規劃的未來學校樣貌以繪畫方 式實際呈現出來。 (三)重視課程規劃之橫向與縱向發展 本研究在視覺藝術課程中加入未來想像 引導,得到正向的成效,顯示未來想像教學 方案是值得推廣的。惟受限於研究時間規劃 未能進行更多更深入的教學,若要持續將未 來想像做長遠、有系統的規劃,則宜思考融 入各領域,或不同主題課程中做不同面向的 學習,將課程期程拉長、增加練習時間以達 熟練、靈活運用之效果;另外,亦可規劃低 中高各年段循序漸進的學習能力與教學內容, 讓未來想像的學習能自幼紮根、踏實茁壯。 (四) 未來想像引導與美術創作實做活動宜 適當調配 本教學方案的引導時間較多,學生雖樂 於參與,但亦時常迫不及待想開始動手創作, 且花費太多時間進行引導則實際創作時間亦 會受到壓縮。因此,日後進行未來想像融入 視覺藝術課程時,可考量將相關教學策略或 活動分散在不同的創作單元分別體驗,或者 交錯安排講述、思考、操作等學習方式,以 免學生的創作欲望受到延遲。 (五)增進教師未來想像專業知能 針對教學現場之觀察結果,發現目前校 園中實際進行未來想像教學的教師仍屬少數, 且師生對於未來想像的了解亦十分不足,因 此,建議相關單位能舉辦與未來想像有關的 研習、工作坊或教學觀摩,讓第一線教師了 解未來想像之意義、教學策略與運用方式等, 鼓勵教師增進未來想像專業知能,並將未來 想像實際融入教學中,透過種子教師的帶領, 讓未來想像教學在教育現場深根、茁壯。

參考文獻

朱光潛(1987):文藝心理學。臺北:金楓。 朱光潛(1988):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臺北: 天山。 朱容樂(2013):「20 年後的澳底」未來想像教學 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 事業創新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江孟鴻(2011):「話我蘆荻」未來想像教學方案 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 創新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美華(2014):融入設計思考於未來想像教學之 行動研究――「在水一方」未來想像教學方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 李婉鈺(2012):未來想像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 究--- 以小學二年級「未來社區課程」為例。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 李淳玲(1997):康德美感判斷的思索。鵝湖學誌, 19,37-116。 林偉文、朱采翎、王毓苓、朱嘉琪、劉家瑜(2011): 科學教育、科技與設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 98-2511-S-152 -020 -MY2)。 林偉文、陳玉樺(2013):現在的一小步,創造未 來的一大步:未來想像之內涵與規準。載於詹 志禹、林顯達、張寶芳(編),未來想像教育 在台灣(48-71 頁)。臺北:教育部。 洪懿妍(2001):世界向美走。天下雜誌教育特刊, 24-30。 張華芸(2001):培育未來人才,藝術不能缺席。 天下雜誌教育特刊,106-110。 郭禎祥(2000):藝術欣賞課程教師手冊。臺北: 藝術館。 郭曉秋(2014):未來想像力應用於國小學生藝術 學習活動之研究 ―以臺東縣利嘉國小為例。美 術產業學系。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東。

(14)

陳以亨、李芸蘋、林思吟(2012):未來想像與未 來教育。創造學刊,3(1),5-18。 潘裕豐(1999):啟發兒童的創意—創造性思考在 教學上的應用。1999 年資優教育研究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臺北:中華資優教育學會。 劉懿瑩(2014):由未來想像融入繪本教學以探討 小學未來環境教育課程-- 以宜蘭縣清溝國小為 例。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未出版, 宜蘭。 賴美辰(2011):「與 2030 年的我對話」未來想像 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Gidley, J., Bateman, D., & Smith, C. (2004). Futures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ractice and Potential. Australian Foresight Institute, Melbourne: 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arker, J. P. (1989). Instruction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and gifted. Boston:Allyn & Bacon.

Williams, L. V. (1983). Teaching for the two-side min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s-Hall.

Zimbardo, P., & Boyd, J. (2009). The Time Paradox. New York, NY: Simon & Schuster.

數據

圖 1 未來想像動態交集示意圖 更針對此動態交集示意圖提出了以下意義, 說明如下: (一)  教學設計:進行未來想像的過程中, 四面向可單獨操作,視教學與評量目 標彈性選擇與運用,以進行思考或教 學設計。 (二)  相互關係:四個歷程非全然分離,而 是不斷進行互動、相互影響。 (三)  思考歷程:並無固定模式,可以循序漸 進、循環進行,或是重複返回已進行過 的階段,因此為一彈性的思考歷程。 (四)  教育角度:因應學習者的年齡階段與 背景不同,注重的未來想像面向亦要 有所差異,以發揮不同型態與程度的 思考及
表 1 實驗組與控制組課程內容對照表 實驗組  ( 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方案 ) 控制組  ( 一般視覺藝術教學 ) 前測 想像力測驗圖形分測驗活動三(甲式)、想像力特質量表及繪畫表現能力評量 課程 內容 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refore, it is our policy that no Managers/staff shall solicit or accept gifts, money or any other form of advantages in their course of duty respectively without the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Teacher / HR Data Payroll School email system Exam papers Exam Grades /.

Classifying sensitive data (personal data, mailbox, exam papers etc.) Managing file storage, backup and cloud services, IT Assets (keys) Security in IT Procurement and

• Thresholded image gradients are sampled over 16x16 array of locations in scale space. • Create array of

1、 Focusing on the unit of “circle”, the variation of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ach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3. The variati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For Experimental Group 1 and Control Group 1,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was adaptive based on each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difficulty level of a new subject unit w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