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約翰彌爾的生活試驗與自由主義的證成(I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約翰彌爾的生活試驗與自由主義的證成(II)"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約翰彌爾的生活試驗與自由主義的證成(第 2 年)

研究成果報告(完整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8-2410-H-004-006-MY2 執 行 期 間 : 99 年 08 月 01 日至 100 年 09 月 30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葉浩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禹仁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蔡幸芳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吳政諭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楊麗菁 公 開 資 訊 : 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2 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12 月 31 日

(2)

中 文 摘 要 : 約翰彌爾是十九世紀最傑出的經驗主義者,也是最重要的自 由主義政治思想家,然而他的經驗主義與其政治思想有何關 係,至今尚未被徹底研究。本研究計畫旨在探討彌爾的經驗 主義與其所提倡的效益主義、自由主義與帝國主義之間的關 係,並且將焦點放在論證方法上的特殊性,一方面揭示「生 活試驗」概念與實踐在彌爾整體政治思想的作用,另一方面 指出該規範性理論進路的有限性與可能衍生的問題。 本研究計畫首先將藉由文本分析,重建生活試驗與彌爾 所捍衛的個人自由、效益主義以及帝國主義之間的關聯性。 掌握了這關連性,彌爾的政治思想是個以「生活試驗」貫穿 其中的連貫體系。個人自由於是乃進行生活試驗的必要條 件,而試驗的目的則是為了找尋最符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也 就是較高的效益。民主政治則是英格蘭成功的集體生活試 驗,帝國主義於是該被理解為對於野蠻國家的教化。接下 來,本計畫將指出這種經驗主義進路,終究無法克服有效性 的轉移問題,也因而建立之上的自由主義面臨一種正當性危 機。本研究隨後將主張,彌爾應該支持個人與社群進行有效 的生活試驗,而不是企圖普遍化自己所試驗的成果。若能如 此,「生活試驗」的概念可以為柏林的價值多元論提供一個 更穩固的理論基礎。 中文關鍵詞: 生活試驗,自由主義,民主政治,帝國主義,國際干預

英 文 摘 要 : J. S. Mill i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most prominent 19th-century empiricist, and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liberal political thinker. Nevertheless, the link between his empiricism and political thought has so far been understudied. This research is meant to rectify this lack of analysis, by way of

reestablishing the conceptual link between Mill’s empiricism and his defence for personal liberty, utilitarianism, and liberal imperialism. Special attention will be paid to Mill’s methodology upon which his normative political theory is built. How the idea of ‘experiments in living’ functions in Mill’s political thought will be clarified in the end, and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is way of argumentation will also be discussed.

This research will begin with textual analysis, so as to establish the link between Mill’s idea of

‘experiments in living’ and his political thought in On Liberty, Utilitarianism and Considerations on

(3)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In view of their close relations, Mill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systematic thinker whose idea of experiments in living runs through the whole of his political thought. Individual freedom is valued because it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undergoing experiments in living, and the purpose of experiments is the

discovery of one’s own best form of life, that is, the one that brings higher utility to oneself.

Democracy is proved to be the best form of government by England’s collective experiments in living, and imperialism should thus be understood as a function of educating the barbarians. With this understanding in place, this research will then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with Mill’s empiricist approach to normative political theory, in particular the untransferability of experiential validity. This difficulty eventually means the crisis of Millian liberalism’s legitimacy. And this research in the end will contend that Mill should support all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like to carry out their own experiments in living, rather than trying to

universalize the result of one’s own experiment. If this revision is to be accepted, then Mill’s idea of experiments in living can serve as a firmer ground of Berlin’s value pluralism.

英文關鍵詞: experiments in living, liberalism, democratisation, imperialism, intervention

(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期中進度報告

約翰彌爾的生活試驗與自由主義的證成

John Stuart Mill's Experiments in Living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Liberalism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8-2410-H-004-006

-MY2

執行期間:98 年 08 月 01 日至 100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計畫主持人:葉浩

計畫參與人員:吳政諭、楊麗菁、陳禹仁、蔡幸芳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須繳交以下出國心得報告: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

處理方式:

除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12 月 30 日

(5)

約翰彌爾的生活試驗與自由主義的證成

摘要

約翰彌爾是十九世紀最傑出的經驗主義者,也是最重要的自由主義政治思想 家,然而他的經驗主義與其政治思想有何關係,至今尚未被徹底研究。本研究計 畫旨在探討彌爾的經驗主義與其所提倡的效益主義、自由主義與帝國主義之間的 關係,並且將焦點放在論證方法上的特殊性,一方面揭示「生活試驗」概念與實 踐在彌爾整體政治思想的作用,另一方面指出該規範性理論進路的有限性與可能 衍生的問題。 本研究計畫首先將藉由文本分析,重建生活試驗與彌爾所捍衛的個人自由、 效益主義以及帝國主義之間的關聯性。掌握了這關連性,彌爾的政治思想是個以 「生活試驗」貫穿其中的連貫體系。個人自由於是乃進行生活試驗的必要條件, 而試驗的目的則是為了找尋最符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尌是較高的效益。民主政 治則是英格蘭成功的集體生活試驗,帝國主義於是該被理解為對於野蠻國家的教 化。接下來,本計畫將指出這種經驗主義進路,終究無法克服有效性的轉移問題, 也因而建立之上的自由主義面臨一種正當性危機。本研究隨後將主張,彌爾應該 支持個人與社群進行有效的生活試驗,而不是企圖普遍化自己所試驗的成果。若 能如此,「生活試驗」的概念可以為柏林的價值多元論提供一個更穩固的理論基 礎。 關鍵詞:生活試驗,自由主義,民主政治,帝國主義,國際干預

(6)

John Stuart Mill's Experiments in Living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Liberalism

Abstract

J. S. Mill i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most prominent 19th-century empiricist, and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liberal political thinker. Nevertheless, the link between his empiricism and political thought has so far been understudied. This research is meant to rectify this lack of analysis, by way of reestablishing the conceptual link between Mill’s empiricism and his defence for personal liberty, utilitarianism, and liberal imperialism. Special attention will be paid to Mill’s methodology upon which his normative political theory is built. How the idea of ‘experiments in living’ functions in Mill’s political thought will be clarified in the end, and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is way of argumentation will also be discussed.

This research will begin with textual analysis, so as to establish the link between Mill’s idea of ‘experiments in living’ and his political thought in On Liberty,

Utilitarianism and Considerations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In view of their close

relations, Mill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systematic thinker whose idea of experiments in living runs through the whole of his political thought. Individual freedom is valued because it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undergoing experiments in living, and the purpose of experiments is the discovery of one’s own best form of life, that is, the one that brings higher utility to oneself. Democracy is proved to be the best form of government by England’s collective experiments in living, and imperialism should thus be understood as a function of educating the barbarians. With this understanding in place, this research will then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with Mill’s empiricist approach to normative political theory, in particular the untransferability of experiential validity. This difficulty eventually means the crisis of Millian liberalism’s legitimacy. And this research in the end will contend that Mill should support all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like to carry out their own experiments in living, rather than trying to universalize the result of one’s own experiment. If this revision is to be accepted, then Mill’s idea of experiments in living can serve as a firmer ground of Berlin’s value pluralism.

(7)

目錄

壹、前言... 4

貳、研究目的、方法與文獻探討 ... 6

参、研究結果與討論 ... 8

(8)

壹、前言

柏林的價值多元論有個未解的問題,即其基礎乃奠基在特定的歷史判斷之 上:所有的生活形式,只要是人們真心視其為目的來追求的,便是有效的「價值」。 換句話說,價值多元論的「多」是建立在一種對人纇文明史的判斷,而且這判斷 還是康德式尊重個人想法的延伸。此一看法,難以說服許多讀者,尤其是不願意 將對人的尊重延伸至對人所追求事物之尊重,因為,對他們而言,某事物是否值 得追求—亦即本身是否具有價值—才是問題的核心,毫無理由預設所有被當作目 的追求的事物皆同樣重要,具同等價值。同理類推,從價值多元論所推導出來的 國際正義觀點,也難逃此一價值證成之困境,甚至,我們可以說,柏林欠我們一 個可以證成各個文明或文化為集體「價值」—也尌是John Gray(1995,p.45)所 謂的價值多元論第三種應用層次—的嚴謹推論。這種理論當然無法說服相信自然 法或普世價值的自由主義者,因為,對後者而言,文明或集體生活方式是有高低、 好壞甚至於對錯之分的。例如,支持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者,基本上相信所有 理性的人必定會在公領域的政治安排上,做出同樣的抉擇,甚至有些支持者還斷 言,只要是理性的人尌會選擇羅爾斯版本的正義論。 相較於柏林的歷史經驗判斷與羅爾斯式的自然法變異版本,約翰彌爾的自由 主義似乎處於之間一個特別的方法論立場,而且無論在國內外還尚未被徹底了 解。彌爾的自由主義當然也試圖解決古老的「一與多」問題。自從古希臘起,西 方思想家便努力嘗試解決價值體系的多元性的問題,詭辯派的相對主義,基本上 是悍然否定絕對真理—也尌是「一」—的存在,斷定道德的「多」不只是現實, 更是真理。希臘人處理該問題的方法則反映人的排外本能,即面對異己的價值觀 時,直接認定那是錯誤的,而在認定自己乃文明的代表或較高的「一」,而所有 「他者」便自然歸類為野蠻或較低等文化的「多」。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理智主 義,強調理性的思考與反思,提供了另一種解決一與多問題的方法,也尌是在衝 突的價值體系之間提供一個跨文化的判準,讓理性成為超越自身與他者文化的途 徑,換句話說,以超越的「一」來解決「多」之間的爭辯。 置於歷史脈絡底下,柏林的價值多元論與羅爾斯的正義論,某種意義上是古 稀臘詭辯派與理智主義爭論的重演,前者以正視多元的存在來排除對一元論的信 仰,而後者以理性的單一性來解決整全式世界觀之間的衝突。密爾的自由主義之 證成方式,似乎介於上述之一元論與多元論之間,因為它解決「一與多」問題的 方法所靠的是一種「經驗主義」(empiricism)。彌爾毫無疑問是英國經驗主義的 集其大成者。經驗主義從洛克至休姆已經產生變化,且對於政治思想的關係也漸 強。洛克的政治思想未脫基督教的自然法框架,經驗主義並未直皆影響其自由主 義的證成。休姆的經驗主義直接挑戰基督教信仰,迫使自然法的信仰進行去基督

(9)

教化,轉而日趨功利主義是的理性主義,同時也因為重視人類經驗而對於任何激 進是改革或革命保持懷疑態度,認定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生活方式一定有其內在邏 輯或工具性價值。然而,彌爾既不援引自然法的「一」來處理文明差異與多元, 也不依賴邏輯—如John Gray 所依賴的價值概念之邏輯上的不可共量性 (incommensurability)—證成「多」的必然性,更不直接假定所有被視為目的的 生活方式皆是一種集體價值。他所仰賴的是「生活試驗」(experiments in living) 的實踐。 柏林似乎是第一個重視彌爾的「生活試驗」論述之政治思想家。他著名的《自 由四論》所收錄討論彌爾的文章,指出密爾重視自由乃是為了讓人可以從事生活 試驗,並且認定這種試驗乃人的創造性本質之展現。然而,柏林閱讀彌爾的方法 卻是相當傳統,將彌爾視為一個本身矛盾的思想家。 傳統上,至少直到二十年前,西方學者依然認為《論自由》與《效益主義》 是兩套無法妥協或和解的政治思想,換句話說,同為作者的彌爾是個思想矛盾的 哲學家——畢竟,效益主義重的是整體的利益,而非個人自由,也無法保障康德 式人權。柏林的解讀所加添的是,提倡個人自由的彌爾才是真正自在的彌爾,其 對於效益主義的支持,只不過尚未脫離父輩的思想陰影。柏林的解讀似乎也意味 著,真正的彌爾是個價值多元論者。Alan Ryan(1965)看重柏林所發覺的生活 試驗想法,重回彌爾的文本去建構一套「生活藝術」(art of life) ,開啟了修正主 義式的彌爾研究範式,從此便有許多學者做出化解兩個彌爾的嘗試。John Gray (1991;1996)的解讀可謂此一修正主義途徑最為出色的嘗試,將彌爾的效益概 念理解成一種價值判準。然而,Gray 卻認為彌爾的策略並不成功,因為在這框 架底下自由終究不是不可侵犯的原則,而且彌爾所作出的高、低快樂(higher/lower pleasure)之區別也有違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基本原則。Elizabeth S. Anderson (1997)之後則提出,彌爾的高低快樂區別必須在他自己的生命故事底下理解, 算是解決了上述Gray 所留下的問題。Anderson 從彌爾的自傳著手,指出:高低 快樂的分野,是彌爾親身體驗的結果所作出的判斷;換句話說,這種區別不是種基 於邏輯或理性推論的規範性區別,而是根據彌爾自身的生活試驗所得到的結論。 如此一來,自由選擇與高低快樂似乎沒有矛盾之處,而且高低之分似乎也可以與 效益主義並存——套用Gray 的解讀框架,個人自由可以藉由效益的考量而支 持,為的是讓人們找尋自己最好的生活方式。 然而,Anderson 的解讀雖然在某程度上化解了彌爾在高低快樂與效益主義 之間的矛盾,卻也留下了自由主義的證成問題。如此的理解方式,基本上連結了 密爾的個人經驗與政治思想,或更嚴謹地說,將密爾的政治思想視為其經驗主義 的一環。熟悉密爾的經驗主義文本— 特別是他的《邏輯系統》(System of Logic)— 之學者,清楚彌爾有將社會政治研究置於經驗主義哲學框架的雄心,所以

(10)

Anderson 的解讀其實符合彌爾的理論建構意圖。不過,Anderson 並未窮究彌爾 的經驗主義在其整體政治理論所扮演的角色,特別是在民主理論與帝國主義方 面。 本研究計劃旨在重新建構密爾的經驗主義與其政治思想的關係,並且藉由彌 爾運用其個人與英格蘭的「生活試驗」來探討自由主義的正當性與帝國主義的證 成問題。這裡的經驗主義指的正是「生活試驗」,且生活試驗不只是作為一種概 念,而是彌爾本身的生活經驗以及他所視為成功的集體生活試驗之英國民主政 治。首先,本研究計劃旨在釐清彌爾個人的生活試驗如何貫穿其《論自由》與《效 益主義》兩書,一方面指出經驗主義在彌爾的自由主義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彌爾 如何改善其父輩所提倡的效益主義,另一方面指出這種規範性政治理論的困境: 即個人經驗如何轉化為可規範他人的政治理論。這裡所涉及的不只是個人生活試 驗的有效性轉化(transferability of validity)問題,還牽涉到「生活經驗」概念如何 理解與實際操作方面的問題——例如,何種條件底下才能進行生活試驗,又如何 判定特定的生活試驗成功與否等問題。在完成密爾如何運用自身的生活經驗以及 抽象的「生活試驗」概念建構政治思想體系的重建工作之後,本計劃指出彌爾的 經驗主義式規範性政治理論有證成上的困難,並且將從這個角度來討論自由主義 理論的正當性危機。

貳、研究目的、方法與文獻探討

本研究計畫試圖揭露上述自由主義正當性危機,並且近一步解讀密爾的另一 本重要政治著作《代議政府》。該書將會被理解為一種集體的生活試驗結果之闡 述,亦即英格蘭的民主政治經驗之有效性與相較其它政治體制的優越性。本研究 一來將重建暗藏於《代議政府》之內的經驗主義運用,釐清彌爾如何視代議民主 政治為英格蘭的集體生活試驗,二來將重建蘊涵於該書的自由主義式帝國主義 (liberal imperialism) ,並且指出彌爾如何運用經驗主義來支持「文明」國家與「野 蠻」國家的劃分,以及文明國家為何得以干預野蠻國家,甚至是進行殖民統治。 當然,彌爾本身意識到以帝國主義進行民主化野蠻國家的困難度,本研究也釐清 了密爾這方面顧慮,並且藉以討論當今美英所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然而,研究焦 點將放在「集體生活試驗」如何解讀與操作的困難性,畢竟這涉及的困難不會亞 於上述的個人經驗之有效性轉化問題。 本研究計劃的最終目的不只在於文本內論述重建以及批評的工作,而是在於 提出修正彌爾的自由主義,並且將之連結柏林的價值多元論。筆者認為,彌爾建

(11)

立在經驗主義之上的規範性政治理論,無論是代議民主或自由主義式帝國主義, 礙於生活試驗的有效性之無法輕易在個人之間轉換,也無法跨越國族,但卻提供 了一種新的思考自由主義方式:個人層次上,透過公民教育培養個人的獨立自主 能力,以便有效執行生活試驗,找尋自己的生活意義,確立自己的高階快樂形式; 社會層次上,接受個人生活試驗的有效性,支持寬容與個人自由,裨益個人執行 生活試驗,也讓有效的生活試驗成果交相辯論,落實民主社會的公民精神,排除 自然法進路的規範性政治理論,尊重不同的試驗結果,以及多元的有效生活方 式;國際層次上,避免無限上剛自己生活試驗的有效性,也尌是不能假定適用於 自己族群或文化的生活方式為舉世「普適」,反而鼓勵非自由主義文化進行有效 的集體生活試驗,也尌是獨立自主的試驗民主政治——換句話說,不可藉由帝國 主義方式進行殖民或接管政權。這種自由主義,從生活哲學到政治理論乃至於國 際關係理論,皆由生活試驗所貫穿,提供個人自由、寬容社會、反帝國主義新的 理論基礎,並且也賦予柏林的價值多元論一個新的「多元」經驗基礎,藉以跳脫 假定所有生活方式都同等絕對的困境,不但支持多元的存在,也提供外部批判的 可能性。簡而言之,彌爾的「生活試驗」概念,正是柏林的價值多元論所缺的經 驗基礎,不須透過康德式尊重個人的延伸,也無須經由Gray 所採取的邏輯不可 化約策略,結合生活試驗的價值多元論能在經驗層次上證成價值的多元性,也可 避免仰賴純綷理性或遊戲理論等一元論策略來處理多元問題,因為成功的生活試 驗本身尌提供了批判與詰問其它生活方式的基礎。 本研究計劃基本上是規範性理論之建構,主要研究方法乃藉由文本精讀、概 念分析以及邏輯推理理方式來重建彌爾的「生活試驗」概念,但重建的工作也需 要閱讀彌爾的自傳以及其他作者的傳記,以及彌爾的書信與日記,才能確定他自 己的個人生活經驗如何影響其政治思想。彌爾是少數生活經驗與政治思緊密結合 的思想家,欲完全掌握其恢宏的思想體系,不能不藉由傳記與書信輔助。所以在 方法上,本計畫兼具文本重建的牛津學派與著重歷史和語言脈絡的劍橋學派兩種 政治思想史方法。 另一方面,本計畫在研究範圍上,屬於科際整合式的(interdisciplinary)研 究,涉及的不只是倫理學、政治哲學與規範性民主理論,還涉及國際關係理論與 國際政治史,所以得借助於其他領域而這也增加了研究的複雜性與難度。本研究 的第一部份藉由分析文本來重建彌爾的生活試驗概念,第二部分釐清了該概念在 《論自由》、《效益主義》、《代議政府》三本主要政治著作所扮演的角色,第 三部分指出該概念的限制,並且提出自由主義的證成困難,包括國內的代議民主 政治與國際上的帝國主義和干預行動的有效性問題;本研究最後提供了修正彌爾 的自由主義理論之方法,建立一個可因應當前時代問題的規範性政治理論。

(12)

参、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計劃的第一部分工作將焦點放在彌爾的《自傳》與《邏輯系統》之上,一 方面企圖重建「生活試驗」的概念,另一方面釐清彌爾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故事, 以及如何運用自身的生活式驗來建構政治理論,特別是在提倡個人自由以及區別 高低快樂種類之上。西方甚少有政治思想家自身故事與其政治思想像彌爾般如此 緊密之關連--奧古斯丁也許是另一個可能。是除了文本分析之外,本階段也會 仰賴相關的重要研究,例如Elizabeth S. Anderson 的研究〈John Stuart Mill and Experiments in Living〉(1997)、Alan Ryan 的〈John Stuart Mill’s Art of Living〉 (1965)等論文。這也意味著,政治思想史的方法論,需要因人而異。另一個重 點則在於指出,彌爾的經驗主義式規範性政論進路與柏林的歷史詮釋方法、羅爾 斯的自然法進路、John Gray 的邏輯推論等等方法之差異,進而掌握彌爾的經驗 主義式規範性政治理論之特殊性。 基於上述的工作,本計畫主持人也揭露了這概念以及密爾的實際生活經驗如 何貫穿其主要政治著作,特別是《論自由》與《效益主義》兩本著作。John Gray 的論文〈Mill’s Conception of Happiness and the Theory of Individuality〉(1991) 與專書《Mill on Liberty: A Defence》(1996)對《論自由》與《效益主義》兩書 的連貫性已作出相當重要的研究,企圖將長久以來被視為相互衝突的「自由原則」 (Principle of Liberty)與「效益原則」(Principle of Utility)理解為相輔相成的 兩個原則,亦即後者在功用上其實並不具備行為引導(action-guiding)能力,而 是個「價值性」(axiological)原則,旨在重申「快樂」(happiness)才是唯一 具有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的事物。換句話說,效益原則不是行動指導原則, 而是作為衡量所有行動之動機、傾向、規則乃至於整套規範體系的判準。然而, 這極具創意的解讀也讓彌爾陷入另一個理論危機,亦即有違彌爾所作出的高低快 樂之區別。筆者認為,這是因為Gray並未思考「生活試驗」連結上述兩個原則的 可能性。本研究借重了Anderson 的重要發現,把上述兩原則的關係作出如下理 解:彌爾親身的經驗讓他發現了高低快樂的區別,所以他知道這種發現的先決條 件是個人自由,因為唯有自由才能作出成功的生活試驗,找到最符合自己效益的 生活方式。 本研究計畫發現,除非彌爾預設一種人性論或普世的人類處境,否則難以證 成個人經驗的「普適性」,而倘若缺乏此一論據,透過權力進行的「普世化」將 是 在 理 論 上 與 實 踐 上 皆 站 不 住 腳 的 。 關 鍵 在 於 個 人 經 驗 的 有 效 性 轉 移 (transferability of validity)問題之上。彌爾似乎不認為這是個問題,但是我們顯 然沒有理由得全盤接受另一個人的生活試驗之成果。以彌爾本身的生活經驗以及

(13)

英格蘭的民主經驗為例,欲接受其成果底下的條件還得事先滿足:一、我們有相 似的生活條件,可以做與彌爾類似的生活試驗;二、我們的有類似的社會條件, 可進行類似英格蘭的集體試驗條件;三、最重要的是,成功的試驗結果,意味著 只有一種發展的可能,毫無另外的可能性。事實是:即令我們做出了成功的生活 試驗,因而判別了兩種生活方是之間孰高孰低,這也不能直接證成,該試驗結果 的較高生活方式尌是較符合他人利益的生活方式。此一有效性能否轉移的問題, 乃是彌爾的經驗主義進路建構政治理論之關鍵所在。 本研究嘗試釐清「生活試驗」的概念與實踐在彌爾政治思想的作用時將焦點 將放在《代議政府》這本著作上。這本名著傳統上被認為是代議民主理論的經典, 國內學者也甚為熟悉該理論的架構與論點(張明貴, 1986)。然而,計畫主持人 將焦點放在另外兩個鮮少有人提及的層面:密爾的民主化理論與支持帝國主義的 論述。 Stephen Holmes最近的著作〈Making Sense of Liberal Imperialism〉是該議 題最出色的研究。該文一方面從《代議政府》重建了彌爾的民主發展階段論,另 一方面指出這理論如何支持自由主義式帝國主義。根據 Holmes的重建,密爾認 為民主政治的先決條件是一個成員具備共同認同感的社會,通常得經由一個獨裁 政府的出現,先統一國家再透過高壓手段教導人民遵守其命令,並且灌輸人民共 同的國家認同感。缺乏上述的先決條件,民主不可能接續發生,而倘若一個社會 缺乏內不可一統江山的獨裁者,則可藉由另一個國家來完成這階段性任務--這 便是以帝國主義的方式來進行民主體制的出口。Holmes的論文重心擺在彌爾將 如何看待今天的美國對伊拉克所發動的戰爭,強調彌爾所意識到的困難度以及成 功移植的必要條件。本研究計畫在此則將重心放在彌爾如何認定民主國家為較高 文明的國家,可以教導非民主的落後國家進行民主化。這當然涉及彌爾如何確認 民主國家為文明國家而非民主國家則屬於野蠻國家。然而,關鍵在於彌爾如何將 英格蘭的民主發展經驗理解為一個成功的「集體生活試驗」,也尌是政治生活型 式的試驗。本研究已經針對「集體生活試驗」深入探討,並且指出「生活試驗」 的概念如何貫穿彌爾的民主理論與帝國主義。 除此之外,本研究認為彌爾的理論有修正可能。彌爾將自由民主體制理解為 「進步的」(progressive)人類所必定會接受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在個人或集體 的層次之上,也尌是說,人類經驗證明民主政治是所有社會將前往的目的。然而, 我們有理由懷疑是否民主體制是人類集體生活型式的「終點」;彌爾將自由民主 體制理解為「進步的」(progressive)人類所必定會接受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在 個人或集體的層次之上,也尌是說,人類經驗證明民主政治是所有社會將前往的 目的。然而,我們有理由懷疑是否民主體制是人類集體生活型式的「終點」;倘 若不是,也尌是說別的更高的政治體制可能出現,那麼我們不需要一個未來也將 會被視為錯誤或野蠻的社會來教導我們效仿他們。當然,如果彌爾能夠證明民主 體制尌是人類文明的終點,正如 Francis Fukuyama(1989)所堅稱的那樣,那麼

(14)

我們則必須接受民主體制。只不過,這將牴觸彌爾的「可誤主義」( fallibilism), 也尌是經驗主義最核心的信念--我們現在所相信的都有可能有錯。較符合經驗 主義科學精神的作法也許是,讓個人與社群皆擁有自由去進行「有效的」或說是 「自主的」生活試驗,並且讓各種不同的試驗結果-也尌是不同的「較高」快樂 或生活方式-成為人類的共同資產,而不去做排序。換句話說,經驗主義意味著 改正的可能性,所以建立在經驗之上的規範性政治理論不可以假定自身為絕對正 確,或為人類發展之終點,否則將邏輯上自我矛盾。掌握這一點,我們便有理由 支持自主生活試驗的國內與國際條件,而這正可以支撐柏林的價值多元論。彌爾 的「生活試驗」概念,其實可以支持多元的成功試驗結果,同時也可作為反對獨 裁或帝國主義的論據。本研究計畫的最終將結合彌爾的生活試驗概念與柏林的價 值多元論,提出一個經驗主義式的自由主義理論,強調寬容與多元,支持自主的 生活試驗,反對任何個人或族群將自己的試驗成果當作唯一正確的真理。 本研究的最後發現是,彌爾的生活試驗概念可以與柏林的價值多元論結合。 由於柏林在論證價值多元論時並未提出一個獨立的「價值」判準供我們認定哪種 理想、生活方式或者文明為真正值得人類所擁有,此舉不僅在論證上欠讀者一個 論點,同時也有讓價值多元論淪為循環論證之虞,畢竟,那猶如事先認定了多元 的「價值」所以才宣稱價值乃是「多元」。彌爾的生活試驗概念可供價值多元論 者主張,實際存在歷史上的文明乃是種集體的生活試驗,也因此是經驗上的成功 試驗──如此一來,生活試驗概念也提供了價值多元論者可作為衡量「價值」的 經驗判準。

(15)

伍、參考書目

1. 中文部份 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 蔡英文,2002:《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台北,聯經。 錢永祥,2001:《縱欲與虛無之上》,台北,聯經。 石元康,1995:《當代自由主義理論》,台北,聯經。 田弘茂等主編,1997:《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 張明貴,1986:《約漢彌爾》,台北,東大圖書。 張福建,2005:〈參與和公民精神的養成:彌爾《代議政府論》的一種解讀〉, 《東吳政治學報》,21:41-61。 黃俊龍,2003:〈民主社會的菁英統治:對密爾《論代議政府》的一個詮釋〉, 《政治科學論叢》,18:217-240。 蔡英文,1999:〈公民德性、市民社會與主權國家:現代市民社會論述之探討〉, 《政治科學論叢》,10:83-112。 葉浩,2008,〈價值多元式轉型正義理論:一個政治哲學進路的嘗試〉,《台灣 政治學刊》,第十二卷第一期,頁11-51。 葉浩,2011:〈價值多元論與自由主義:兼論柏林政治思想的方法論特色〉,《政 治與社會哲學評論》,39:59-113。 Isaiah Berlin 著,陳曉林譯,1986:《自由四論》,台北,聯經。 John Gray 著,蔡英文譯,2002:《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台北:巨流。 2. 英文部分

Beiner, Ronald andWilliam James Booth (eds.), Kant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Contemporary Legac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Bellamy, Richard Liberalism and Pluralism: Towards a politics of compromise (London: Routledge, 1999).

Bellamy, Richard Rethinking Liberalism (London: Continnum, 2005). Berlin, Isaiah Against the Current (London: Pimlico, 1997).

Berlin, Isaiah Concepts and Categor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Berlin, Isaiah Four Essays on Liber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Berlin, Isaiah Russian Thinkers (London: Penguin, 1994).

Berlin, Isaiah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London: Plum, 1993).

Berlin, Isaiah The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 (London: Fontana Press, 1991). Berlin, Isaiah The Hedgehog and the Fox (Mentor Books, New American Library,

(16)

Berlin, Isaiah The Power of Ideas (London: Pimlico, 2001).

Berlin, Isaiah The Proper Study of Mankind (London: Pimlico, 1998). Berlin, Isaiah The Roots of Romanticism (London: Chatto &Windus, 1999). Berlin, Isaiah The Sense of Reality (London: Pimlico, 1996).

Berlin, Isaiah Three Critics of the Enlightenm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Botwinick, Aryeh and William E. Connolly (eds.) Democracy and Visi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Boucher, David Politica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Boucher, David and Paul Kelly (eds.) Political Thinkers: From Socrates to the Pres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Brodsky, Joseph ‘Isaiah Berlin: ATribute’in Edna Ullmann-Margalit and Avishai Margalit (eds.) Isaiah Berlin –A Celebration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205-214.

Brown, Chri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New Normative Approaches (Hemel Hempstead: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2).

Brown, Chris Sovereignty, Rights and Justic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eory Today (Cambridge: Polity, 2002).

Burchill, Scott et a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3rd ed.)(Hampshire: Palgrave, 2005).

Chang, Ruth (ed.), Incommensurability, Incomparability, and Practical Reas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Connolly, William E. ‘Politics and Vision’ in Aryeh Botwinick and William E. Connolly (eds.)

Democracy and Visi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3-26. Crowder, George ‘Pluralism and Liberalism’in Political Studies (1994), XLII,

pp.293-230.

Crowder, George Liberalism and Value pluralism (London: Continuum, 2002). Crowder, George Isaiah Berlin: Liberty and Pluralism (Cambridge: Polity, 2004). Dallmayr, Fred Beyond Orientalism (New York: SUNY Press, 1996).

Donner, Wendy The Liberal Self: John Stuart Mill’s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1).

Dworkin, Ronald ‘Do Liberal Values Conflict?’ in Ronald Dworkin, Mark Lilla, and R.B. Silvers (eds.)

The Legacy of Isaiah Berlin (New York: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Press, 2001), pp.73-90.

(17)

(New York: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Press, 2001).

Fleishacker, Samuel The Ethics of Culture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4).

Gallipeau, Claude J. Isaiah Berlin’s Liberali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Galston,William ‘Kant’s Practical Philosophy’in Beiner, Ronald andWilliam James Booth (eds.), Kant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Contemporary Legac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207-223.

Galston,William Liberal Plura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Geuss, Raymond History and Illusion in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Goodin, Robert E. and Philip Pettit (eds.) A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 Blackwell, 1993).

Gray, John Mill on Liberty: A Defence (London: Routledge, 1983). Gray, John Liberalism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84). Gray, John Post-Liberalism (London: Routledge, 1993).

Gray, John Berlin (London: Fontana Press, 1995).

Gray, John Two Faces of Liberalism (Cambridge: Polity, 2000).

John Gray and G. W. Smith (ed.) J.S.Mill on Liberty in Focus (London: Routledge, 1991).

Hampton, Jean Political Philosophy (Boulder, Colorado:Westview Press, 1998). Hayward, Jack, Brian Barry, and Archie Brown (eds.) The British Study of Politic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British Academy, 1999).

Jahanbegloo, Ramin Conversations with Isaiah Berlin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91).

Himmelfarb, Gertrude On liberty and Liberalism: The Case of John Stuart Mill (New York: Knop, 1990).

Joas, Hans The Genesis of Values (Cambridge: Polity, 2000).

Kelly, Dunca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Isaiah Berlin’ in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4, No. 1, April 2002, pp.25-48.

Kelly, Paul J. Utilitarianism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0).

Kelly, Paul J. ‘Contextual and Non-Contextual Histories of Political Thought’ in Hayward, Jack, Brian Barry, and Archie Brown (eds.) The British Study of Politic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British Academy, 1999), pp.37-62. Korsgaard, Christine M. The Sources of Norma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18)

Kymlicka, Will and Magda Opalski (eds.) Can Liberal Pluralism be Export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Lukes, Steven ‘Isaiah Berlin in Conversation with Steven Lukes’in Salmagundi No. 120 (Fall, 1988).

Lukes, Steven ‘An Unfashionable Fox’in Ronald Dworkin, Mark Lilla, and Robert B. Silvers (eds.) The Legacy of Isaiah Berlin (New York: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001), pp.43-57.

Lukes, Steven Liberals and Cannibals (London: Verso, 2003).

Lyons, David (ed.) Mill’s Utilitarianism: Critical Essays (Boston: Rowan & Littlefield, 1997).

Macpherson, C.B.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Possessive Individu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Newey, Glen After Politics: The Rejection of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Liberal Philosophy (Basingstoke: Palgrave, 2001).

Parekh, Bhikhu ‘The Narrowness of Liberalism from Mill to Rawls’ in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25 February, 1994).

Parekh, Bhikhu ‘Liberalism and Colonialism: A Critique of Locke and Mill’ in Jan Nederveen Pieterse and Bhikhu Parekh (eds.) The Decolonization of Imagination: Culture, Knowledge, and Power (London: Zed Books, 1995).

Prager, C.A.L. ‘Intervention and empire: John Stuart Mill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Political Studies, Vol.53, No.3, Nov. 2005.

Rawls, John A Theory of Just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Rawls, John 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Raz, Joseph The Morality of Freedo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6).

Raz, Joseph The Practice of Valu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Rees, J.C. Mill and His Early Critics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56).

Rees, J.C. ‘A Re-reading of Mill on Liberty’ in John Gray and G. W. Smith (ed.) J.S.Mill on Liberty in Focus (London: Routledge, 1991).

Riley, Jonathan Mill on Liberty (London: Routledge, 1998).

Riley, Jonathan ‘Interpreting Berlin’s Liberalism’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5, No.2 June 2001.

Riley, Jonathan ‘Mill’s Neo-Athenian Model of Liberal Democracy’ in Urbinati, Nadia and Alex Zakaras (eds.) J. S. Mill’s Political Thought: A Bicentennial Reassess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221-249. Ryan, Alan (ed.), The Idea of Freedo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Ryan, Alan ‘John Stuart Mill’s Art of Living’ in John Gray and G. W. Smith (ed.)

J.S.Mill on Liberty in Focus (London: Routledge, 1991).

(19)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3).

Skinner, Quentin Liberty Before Libera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Skorupski, John Ethical Explor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Skorupski, John John Stuart Mill (London: Routledge, 1989).

Slorupski, Joh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il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Skorupski, John Why Read Mill Today? (London: Routledge, 2006).

Smith, Steve and Ken Booth & Harysia Zalewski International Theory: Positivism and Beyo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Smith, G.W. (ed.) John Stuart Mill’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Critical Assessments (London: Routledge, 1998).

Smith, K. E. and Light, M. M. (eds.) Ethics and Foreign Poli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Stephen, James Fitzjames Liberty, Equality, Fratern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Sumner, L. W. ‘Welfare, Happiness, and Pleasure’ in Utilitas Vol.4. No.2, 1992, pp.199-206.

Swift, Adam Political Philosoph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2).

Taylor, Charles ‘Plurality of Goods’in Ronald Dworkin, Mark Lilla, and R.B. Silvers (eds.) The Legacy of Isaiah Berlin (New York: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Press, 2001), pp.113-119.

Ten, C. L. Mill on Liber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Thompson, Dennis John Stuart Mill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Ullmann-Margalit, Edna and Avishai Margalit (eds.) Isaiah Berlin –A Celebration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1).

Urbinati, Nadia Mill on Democracy: From the Athenian Polis to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Urbinati, Nadia and Alex Zakaras (eds.) J. S. Mill’s Political Thought: A Bicentennial Reassess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Varouxakis, Georgios Mill on Nationality (London: Routledge, 2002).

Varouxakis, Georgios and Schultz, Bart (ed.) Utilitarianism and Empire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2005).

Villa, Dana Socratic Citizenship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Walzer, Michael ‘Mill’s “A Few Words on Non-Intervention’ in Ronald Dworkin et

al. (eds.) The Legacy of Isaiah Berlin (New York: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001), pp.169-176.

(20)

Wolin, Seldon S. Politics and Vision (2nd ed.)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Wollheim, Richard ‘John Stuart Mill and the limits of State Action’ in Social Research 40: 1-30.

Yeh, Hao History, Method, and Pluralism: A Re-interpretation of Isaiah Berlin’s Political Thought (LSE PhD Thesis, 2006).

(21)

國科會補助計畫衍生研發成果推廣資料表

日期:2011/10/29

國科會補助計畫

計畫名稱: 約翰彌爾的生活試驗與自由主義的證成 計畫主持人: 葉浩 計畫編號: 98-2410-H-004-006-MY2 學門領域: 政治理論

無研發成果推廣資料

(22)

98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葉浩 計畫編號:98-2410-H-004-006-MY2 計畫名稱:約翰彌爾的生活試驗與自由主義的證成 量化 成果項目 實際已達成 數(被接受 或已發表) 預期總達成 數(含實際已 達成數) 本計畫實 際貢獻百 分比 單位 備 註 ( 質 化 說 明:如 數 個 計 畫 共 同 成 果、成 果 列 為 該 期 刊 之 封 面 故 事 ... 等) 期刊論文 0 2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3 3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4 4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內 參與計畫人力 (本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章/本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外 參與計畫人力 (外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23)

其他成果

(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 果如辦理學術活動、獲 得獎項、重要國際合 作、研究成果國際影響 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 術發展之具體效益事 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 列。) 無 成果項目 量化 名稱或內容性質簡述 測驗工具(含質性與量性) 0 課程/模組 0 電腦及網路系統或工具 0 教材 0 舉辦之活動/競賽 0 研討會/工作坊 0 電子報、網站 0 目 計畫成果推廣之參與(閱聽)人數 0

(24)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本研究計劃對學術研究的主要貢獻,是完成了重建彌爾的政治思為連貫體系的工作,並且 結合柏林的價值多元論,成為一個經驗主義式的規範性政治理論,涵蓋自由主義理論與國 際關係理論。無論是國內或國外對彌爾的政治思想研究,雖然汗牛充棟,但尚未在方法論 上著力,因而未顧及彌爾的生活試驗之重要性,同時也尚未了解到生活試驗在彌爾整體政 治思想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可能衍生的問題。本研究計畫填補了國內外此一文獻空缺。 另一方面,民主深化與轉型正義等議題至今仍是國內重要的政治課題,而彌爾的民主 發展理論,正有許多重要的論點值得台灣社會借鏡,特別是在民主的先決條件上,亦即共 同的國家認同感與公民教育方面,值得國內政治人物注意。本研究將會撰寫獨立論文,指 出彌爾會如何看待台灣今日的民主困境,希望能有所作用。再者,由於文明衝突已經取代 冷戰成為全球意識形態衝突的主要模式,紐約 911 事件之後文明衝突更是以全球性宗教對 立的方式展現,而且以自由主義為名的戰爭正在進行著,彌爾的國際政治理論值得我們深 思,而一個結合彌爾的生活試驗的價值多元論,可以提供一個連貫的思考方向。本計劃主 持人也期盼本研究成果將具有拋磚引玉的效果,刺激國內更多人採取科際整合方式來研究 政治議題,加入政治論述建構的工作。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open and flexible curriculum framework adopted by the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 in basic education has also made cross-disciplinary studies a part of students‘

Master of Arts in Interdisciplinary Cultural Studies FT, PT Master of Medi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FT, PT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s in Psychology PT The University of

(d) While essential learning is provided in the core subjects of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Mathematics and Liberal Studies, a wide spectrum of elective subjects and COS

(a) the respective number of whole-day and half-day kindergarten students receiving subsidy under the Pre-primary Education Voucher Scheme (PEVS) or the Free Quality

Fauvel, John and Jeremy Gray eds, (1987)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 Reader,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Y.: Dover

John studies hard and in 1911 he left the city of Melbourne and went to work in South Australia for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The church wanted to help the sheep farmer s who

Summarising the whole study,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with the evidence, a liberal-arts mathematics course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the discipline ca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Kiyozawa’s philosophy is deeply grounded in religious belief, which is fundamentally a philosophy of self-exertion. That is, Kiyozawa’s early philosophy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