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龍鷹惡鬥!解析美中貿易戰根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龍鷹惡鬥!解析美中貿易戰根源"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龍鷹惡鬥!解析美中貿易戰根源

美中貿易逆差的趨勢

1972 年,隨著尼克森總統打開中國的冰封 大門,美中關係開始重啟經貿與文化交流(照 片一)。該年,美國從中國進口3,240 萬美元 的商品,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達6,350 萬美元。

美國早期對中國的經貿關係,其實主要是基於 地緣政治的考量,寄望建構拉攏中國以抗衡蘇

聯的戰略。然而,四十年後,美國對中國的貿 易逆差,幾乎高達3,000 億美元,中國已經成 為美國最大債權國、消費品的主要進口國(表 一)。中國對美國享有的龐大貿易順差,長期 以來已經成為美國朝野關切的議題。

表一 中國對美國的貿易(2000 ∼ 2011 年) 單位:10 億美元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美國出口

變化%

16.3 23.9

19.2 18.3

22.1 14.7

28.4 28.9

34.7 22.2

41.8 20.5

55.2 32.0

65.2 18.1

71.5 9.5

69.6

2.6 91.9 32.1

103.9 13.1 美國進口

變化%

100.1 22.3

102.3 2.2

125.2 22.4

152.4 21.7

196.7 29.1

243.5 23.8

287.8 18.2

321.5 11.7

337.8 5.1

296.4

12.3 364.9

23.1

399.3 9.4 美國貿易逆差 83.8 - 83.0 - 103.1 - 124.0 - 162.0 - 201.6 - 232.5 - 256.3 - 266.3 - 226.8 - 273.1 - 295.5 參考資料: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照片一 1972 年美國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由左二開始依序為周恩來、尼克森、江青)(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3)

美中貿易糾紛的焦點

美國觀察家普遍認為,中國政府在國際貨 幣市場上刻意壓低人民幣幣值,造成人民幣 幣值嚴重低估,有利於中國產品出口的競爭 優勢,實質上是一種政府對本地製造業出口的 變相補貼政策。隨著美國的失業率飆升、就 業機會大量流失,人民幣匯率經常成為爆炸性 的政治議題。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研究員、也是重量級的中國經濟研究學者拉迪

(Nicholas Lardy),長期關注人民幣匯率問 題。根據他的研究,隨著人民幣幣值的升高,

中國國際收支盈餘仍然在增長(表二)。這個 結論證明,即使人民幣升值,也並未減緩中國 出口的趨勢(註1)

此外,也有美國學者把美、中貿易逆差問 題歸因於中國重商主義的封閉政策,批判中國 政府在制度上對外國企業進入本地市場設立重 重障礙,並且大力扶持國營企業。有關中國經 濟對外開放程度,美國經濟學家認為可以從以 下幾個面向來衡量:(1)中國與其他發展國

家進口關稅率的比較;(2)中國政府要求進 口許可或數量限制之商品種類的數量;(3)

進口占GDP 的百分比(註2)

首先,根據統計,與其他開發中國家比 較,中國的平均進口關稅稅率相對較低。2004 年, 中 國 執 行 的 進 口 稅 率 是10.4%,印度、

墨西哥、巴西和印尼分別是29.1%、18.0%、

12.4%、6.9%(圖一)。

圖一 應用關稅率,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2004 年)

參考資料: 陸國強等(譯)(2008)。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著。帳簿中國:美國智庫透視中國崛起。北京:中國發 展出版社。P.98。

1: Morris Goldstein and Nicholas R. Lardy(2009), “The Future of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y, ” in Policy Analys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87 ,Washington, DC: Peterso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 這方面的探討,詳見陸國強等(譯)(2008)。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著。帳簿中國:美國智庫透視中國崛起。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p.96 ∼ 101。

表二 人民幣 美元的匯率及美國貿易赤字(2000 ∼ 2011 年)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匯率、人民幣 美元

增值率%

8.28 0.0

8.28 0.0

8.28 0.0

8.28 0.0

8.28 0.0

8.07 2.5

7.80 3.3

7.29 6.5

6.82 6.5

6.83 0.0

6.60 3.3

6.29 4.6 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

差(10 億美元) 83.8 83.1 103.1 124.1 162.3 202.3 234.1 258.5 268.0 226.9 273.1 295.5 參考資料: U.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h10/hist/dat00_ch.htm; U.S. Census Bureau,

     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balance/.

(4)

其次,自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之後(照片二),中國政府要求進 口許可或數量限制之商品種類的數量,也急遽 調降。從加入WTO 前,中國政府對近一半進 口商品設定許可要求的高峰期,到加入WTO 前夕,調降為不到4%。

照片三 世界貿易組織位於瑞士日內瓦的總部

   最 後, 中 國 進 口 占GDP 的 百 分 比, 從 1978 年中國改革開放起始的 5%,到了 2005 年急遽增加為30%(圖二)。這個比率是美國 的二倍,日本的三倍多,同時也遠超過其他幅 員遼闊的開發中國家,如阿根廷、巴西、印度 等。所以,傳統重商主義限制進口的做法,事 實上並未反映在中國的貿易體制上。

照片二 中國於2001 年 12 月 11 日加 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中國郵 政所發行的紀念郵票

圖二 進口占GDP 的比率(1978 ∼ 2005 年)

參考資料: 陸 國 強 等( 譯 )(2008)。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著。帳簿中國:美國智庫透視中國崛 起。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P.100。

(5)

後冷戰時代全球供應鏈的重組

相對於上述因素的種種爭辯,美國學者普 遍比較認同,中國對美國享有的龐大貿易順差,

事實上是反映了全球供應鏈重組的現象(註3)。 後冷戰時代,隨著蘇聯及東歐共黨集團的 垮臺、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及資訊科技 的發達,使得愈來愈多的產品製造可依地緣彈 性分布,將某些產品零件轉移到具有比較優勢 的國家來生產。上個世紀的九○年代,隨著日 本、韓國、臺灣、香港等生產成本的節節上漲,

它們將玩具、電子產品、成衣、紡織品、鞋類 等勞力密集產業和輕工業,紛紛轉移到勞動力

3: Susan L. Shirk(2007),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和生產成本相對低廉的中國(照片四)。製造 的產品再以「中國製造」的名義輸往美國市 場。從這種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架構來觀察中國 對美國所產生的鉅額貿易逆差現象(圖三),

儘管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在GDP 所占的 百分比)大幅攀升,但美國對東亞國家的貿易 赤字相對是在下降,一增一減,相互抵銷。總 體而言,美國對亞洲國家貿易赤字占GDP 的 比率,其實是相對穩定的。

從這種全球生產鏈轉移的架構來觀察美、

中兩國的貿易逆差關係,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和討論。

參考資料: 陸國強等(譯)(2008)。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著。

帳簿中國:美國智庫透視中國崛起。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P.104。

圖三 美國的貿易逆差,依地區畫分

照片四 位於中國的勞力密集產業工廠內部人員作業情形

(6)

首先,後冷戰時代富有彈性活力的全球生 產鏈,使得雙邊貿易、甚至是區域貿易的統計 數據顯得毫無意義。因為美國海關的統計方法,

一律以產品的最終組裝地為標準,從中國出口 至美國的商品全都算在美國對中國的貿易統計 數據上。但是,美國消費者購買從中國進口的 產品,其實是加工貿易商品,該商品可能包含 日本、韓國、臺灣、香港等的技術,甚至該商 品的智慧財產權是由美國人擁有,價值可能遠 遠高過中國人所賦予的價值。

其次,美國不少跨國企業也加入了這一全 球生產鏈,是全球化彈性生產模式的受益者,

例 如: 蘋 果 公 司。2011 年, 克 瑞 瑪(Kenneth L. Kraemer)、 林 登(Greg Linden) 及 德 瑞 克

(Jason Dedrick)三位教授對蘋果公司明星級產 品iPad、iPhone 的利潤分成做了一項有趣的研

4: Kenneth L. Kraemer, Greg Linden, and Jason Dedrick, “Capturing Value in Global Networks: Apple's iPad and iPhone , in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5187229_Capturing_Value_in_Global_Networks_Apple's_iPad_and_iPhone.

(註4)。他們的研究發現,一般認為蘋果的產 品在中國組裝,中國供應生產所需的大部分電 子零件,所以應該獲得較多的利潤;但是,事 實上,中國勞工僅僅獲得組裝或生產零件的微 薄薪資,在中國生產電池與觸控螢幕的公司,

大多為外國人所持有,而美國的蘋果公司最終 占有最大比例的利潤(圖四)。蘋果公司的彈 性生產流程,印證了全球生產鏈重組的現象,

並且從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再次,中國出口對美國所創造的鉅額貿易 順差,轉為美元儲備,主要被用來購買美國國 債。中國自從2000 年以來,外匯儲備顯著增 加, 到 了2011 年 6 月, 已 經 高 達 3 兆 2,000 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中國的外匯 存底主要是用來購買美國國債,2008 年,中 國超越日本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2012

圖四 iPhone 的價值分配比率(2010 年)

參考資料: Kenneth L. Kraemer, Greg Linden, and Jason Dedrick, Capturing Value in Global Networks:

Apple's iPad and iPhone.

鏡頭:

日本、南韓、臺灣製

機殼:中國製

(7)

年2 月,中國持有美國國債高達 1 兆 1,780 億 美元(美國國債第二持有國日本,持有美國國 債為1 兆 959 億美元)(照片五、照片六)。

儘管中國並非美國的軍事同盟,其戰略利 益甚至與美國「同床異夢」(註5),但中國就 像美國的同盟如日本、臺灣等,以高額的貿易 順差及高儲蓄率累積龐大的外匯存底,再用以 購買美國的國債,成為美國的債權人,與美國 緊密結合,形成一種相互依賴的關係(表三)。

這一結果,套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者孔誥烽

(Ho-fung Hung)所做的評論:

1988 年 2000 年 2009 年

5 名國債持有國 和地區

軍事基地 大小排名

5 名國債持有國 和地區

軍事基地 大小排名

5 名國債持有國 和地區

軍事基地 大小排名

日本 3 日本 2 中國 n/a

德國 1 英國 5 日本 3

英國 4 中國 n/a 巴西 n/a

加拿大 n/a 德國 1 俄羅斯 n/a

比利時 16 臺灣 n/a 臺灣 n/a

註:美國軍事基地大小是依據駐紮在該國的軍事人員總人數而定。

參考資料: 沈莉(譯)(2016)。Ho-fung Hung 著。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北京:中信出版集團。P.138。

表三 前5 名國債持有國和地區的美國軍事基地大小排名

照片五 2017 年 12 月,位於美國紐約的國債 鐘,顯示美國國債總額已超過20 兆美元

照片六 美國財政部的職能包含管理美國國債

5: 美、中兩國戰略利益的分合,詳見 David M. Lampton

2002),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Managing U.S.- 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8)

美國對亞洲出口產品的需求不斷提升,由 此也使得這些亞洲國家經濟體用貿易帶來的美 元購買更多的美元國債。這兩個相輔相成的進 程,不斷加深東亞對美國市場和金融的依賴。

亞洲對低效益率的美國國債的大規模投資,無 異於在做一場巨大的進貢,通過把亞洲的儲蓄 轉化成美國人的消費能力,從而延長美國的繁 榮(註6)

中國購買美國國債「成癮」,因而被吸納 進美元貨幣體系,主要原因和中國的貿易結構 有關。誠如上述,隨著後冷戰時代全球生產鏈 的重組,中國已經成為東亞貿易生產網絡的中

心。來自東亞地區與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原物 料、機械設備、零件在中國組裝,然後出口到 美國和歐洲(照片七)。中國對外貿易總體順 差雖然持續增長,但是如果扣除對美國和歐洲 的順差,就會出現貿易赤字的現象(表四)。

這就意味著美國和歐洲成為中國貿易順差的唯 一來源,而對東亞地區與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出 口金額,並沒有超越從東亞地區與其他開發中 國家進口原物料、機械設備、零件的數量。

2005 年 2010 年

世界 92.0 143.3

美國 145.4 201.2

歐盟 91.1 154.9

巴西 5.1 13.7

日本 34.1 79.3

南韓 48.8 79.5

中東 8.3 23.2

非洲 3.3 5.5

澳大利亞 3.4 29.6

參考資料: 沈莉(譯)(2016)。Ho-fung Hung 著。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北京:中信出版集團。P.147。

表四 中國對不同經濟體的貿易收支平衡情況 單位:10 億美元

照片七 中國最大貨櫃港:上海洋山深水港

6: 沈 莉( 譯 )(2016)。Ho-fung Hung 著。 中 國 為 何不會統治世界。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6 年。

P.142。

(9)

中國的發展戰略與外國直接投 資(FDI)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融入後冷戰 時代全球供應鏈重組的網絡,進而對美國造成鉅 額的貿易順差,乃至中國的崛起和發展,都與中 國改革開放後所採取的發展策略息息相關。

1978 年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經濟規劃與 制 度 仿 效 自 前 蘇 聯 的「 蘇 聯 模 式 」(Soviet Model)策略,主要特點是:首先是「重重輕 輕」的產業布局,即重視重工業,輕視輕工 業。其次,在經濟運行方面,採取「指令性經 濟」的型態,政府擁有工業、運輸、通訊等各 大型企業,透過農業集體化,控制農村土地所 有權和農業政策;由政府透過計畫經濟規劃企 業生產指標,分配各企業所需的生產物資,取 消價格機制的資源配置作用;共產黨壟斷政治 權力,通過對人事制度的全面控制,監督經濟 的運作(註7)

蘇聯模式雖然讓中國在1949 年之後以迅 速集中資源,達到工業化的目標,不過,這種

模式所隱含的效率不彰、生產力落後等弊端隨 著時間的推移一一浮現,加上毛澤東時代派系 政治鬥爭所引發的社會動亂,造成經濟的凋敝 落後。1978 年中共召開第十一屆三中全會,

開啟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當時,中國的基本 條件是「人口多、底子薄」,亦即擁有充沛的 勞動力,但是缺乏先進的技術和充足的資本,

同時消費能力不足。鄧小平所主導的中國改 革開放政策,就是將中國的條件截長補短。首 先,以農業承包制度取代農村集體化,提高農 民生產誘因,釋放中國農村的龐大勞動人口。

其次,在廣東、福建設立「經濟特區」,吸引 外國的科技技術和資本,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 力,生產以出口為導向的輕工業和電子產品,

銷往國外市場(照片八)。最後,在市場機制 逐步深化、利益與權力重新分配的過程中,仍 然維持共產黨的政治權威,以穩定政治和社會 秩序。中國這種經濟市場化與政治威權統治 的矛盾結合,即所謂的「中國模式」(China Model)(註8)

7: Barry Naughton(2007), The Chinese Economy: Transitions and Growth,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8: 有關中國模式政治與經濟制度的探討,詳見丁學良(2011)中國模式:贊成與反對。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Daniel A.

Bell(2015), The China Model: Political Meritocracy and the Limits of Democrac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照片八 位於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的一間時鐘工廠。深圳於1980 年成立經濟特區,大量外資的進駐,為這個南粵農村帶 來巨大的繁華改變

(10)

事實上,「中國模式」並非中國的獨特 發 明, 誠 如 美 國 麻 省 理 工 學 院 學 者 黃 亞 生

(Yasheng Huang)的分析,中國模式發展策 略類似於日本、南韓、臺灣的經驗,即經濟學 家韋德(Robert Wade)所謂的「發展型國家」

(developmental state)模式,都曾經歷過成功 的土地改革,經濟發展以出口為導向,控制金 融體系等(註9)

儘管中國模式烙印上東亞發展型國家的深 深印記,相較於東亞發展型國家,中國模式還 是存在兩大關鍵性差異。第一,根據資產與營 收占GDP 的比率來看(表五),中國經濟雖 然存在私營部門,但卻是以國營企業為主體。

根據2014 年財星(Fortune)全球五百大的報 告, 上 榜 的40 家中國企業中,有 35 家是國 營企業,包括3 家名列前十大的:中國石油 化工公司(Sinopec)、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

(CNPC)(照片九)、國家電網公司(State Grid)。

第二,中國經濟發展對大量「外國直接投 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依賴

(註10)

國家 資產(%) 營收(%)

中國 145 26

印度 75 16

俄羅斯 64 16

南韓 48 7

巴西 51 12

法國 23 8

印尼 19 3

參考資料: Arthur R. Kroeber(2016), China's Econom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100.

表五 世界最大國有部門:國營企業資產與營收占GDP 百分比(2011 年)

9: 黃亞生(2011)。「中國模式」到底有多獨特?。

北京:中信出版集團。

10: Yasheng Huang(2003), Selling Chin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uring the Reform Er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照片九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位於雲南的加油站

(11)

外國直接投資主要是指用來直接投資工廠、設 備,而不是收購公司股權的投資組合。面對中國 改革初始條件缺乏資本、技術,這是一種迅速擺 脫中國「底子薄」最便捷的方法。根據經濟學家 馬藝豪(Arthur R. Krolber)的分析,從 1985 到 2005 年,中國平均每年流入的外國直接投資將近 占了GDP 的 3%,相較於南韓、臺灣成長高峰期 的0.5%,日本不到 0.1%,是非常高的比例。

1990 年代初,以及 2000 年初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是中國在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轉折期(圖 五)。前者,主要是因為鄧小平南巡發表有關改 革政策的重要講話,消除1989 年天安門事件之 後外界對黨內派系鬥爭造成經改政策掣肘的疑慮

(照片十)。至於後者,中國加入WTO 之前,

美國國會每年都會針對是否給予中國貿易「最惠 國待遇」資格進行討論,宗教、人權、政治各類 團體時常參與其中,增添許多不確定因素。中國 加入WTO 後,美國給予中國永久的正常貿易關

圖五 流入的外國直接投資(1990 ∼ 2013 年)

參考資料: Arthur R. Kroeber, China's Economy , p.53.

照片十 1992 年,鄧小平南巡講話,象徵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下一階段(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12)

係,則讓投資中國的出口業者更為安心。

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的出口貿易尤其具有重 要的功能。相對於日本、南韓、臺灣這類以出 口為導向的發展型國家,其出口幾乎全由本地公 司生產,中國則大多由外國企業製造。根據統 計,自1990 年代初以來,中國三分之一以上的 出口產品是由外國企業製造,2005 年這個比率 達到高峰的58%。中國政府所認定的高科技產 品,外國企業生產的比例更高。從2000 年代初

到2012 年,超過 80%(圖六)(註11)。前述蘋 果公司的利潤分成比例即清楚證明這一數字的意 義。中國已經是世界電子產品的主要出口國,但 是高價值、高科技技術的零組件,還是牢牢控制 在蘋果、三星、英特爾(照片十一)、微軟等全 球企業巨擘的手裡。

11: Arthur R. Kroeber(2016), China's Economy: 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52 ∼ 56.

圖六 外資企業占出口的比率

參考資料: Arthur R. Kroeber, China's Economy, p.54.

照片十一 英特爾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公司,掌控微處理器的核心技術

(13)

照片十二 原先受美國制裁的中興通訊,後來與美國商務部達成協議,解除中興向美國供應商採購零組件的禁令

通訊設備所需的關鍵零組件,其中包括提供其 無線電台動力的微晶片(microchip),完全仰 賴美國公司的供應。制裁的結果,幾乎讓這全 球第四大通訊設備製造商的運作癱瘓。長期以 來,中國也希望透過併購美國的科技公司解決 技術受制於他人的窘境,但是美國政府以國家 安全的理由,就像過去反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 司欲併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Unocal)一樣,

否決了13 億美元的萊迪思半導體公司(Lattic Semiconductor)、24 億美元的快捷半導體公司

(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交易案,使得中國 期望藉由併購美國高科技公司提升技術的努力徒 勞無功(註12)

產業政策與市場准入

中國雖然透過「中國模式」策略擺脫貧窮,

促進經濟發展,但是根據前述,中國的「加工貿 易」,亦即從國外進口原料與零件,在國內進行 組裝,然後再出口到海外市場,技術含量較低,

必須仰賴進口。在當今中國企業之中,創新企業 仍舊屬於少數。這使得中國製造業的發展,面臨 了技術障礙的瓶頸。

2016 年,中國進口了總值 2,280 億美元的 IC,超過石油進口的金額。2018 年,美國川普 政府制裁世界第四大的通訊設備製造商「中興 通訊」(ZTE)(照片十二)。中興通訊生產

12: Adam Segal, “When China Rules the Web: Technology in Service of the State,” in Foreign Affairs, Vol.97, No.5 (Sep/Oct 2018), p.10 ∼ 18.

(14)

事實上,早在胡錦濤時代,中國就已經意識 到技術創新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2005 年,

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闡釋中國長期的經 濟繁榮,必須奠定在知識與效率的經濟基礎上,

必須要讓勞動力密集的產業升級。2006 年,中 國政府隨即提出「自主創新」政策,目標要在 2020 年之前使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這 項政策綱領也提到,要將全國研發的投入提高 到占GDP 的 2.5%以上,對外科技依存度降到 30%以下,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與國際科學論 文被引用數進入世界前五大(註13)

到 了 習 近 平 時 代, 中 國 受 到 德 國 工 業4.0 的 啟 發, 於2015 年野心勃勃提出「中國製造

13: Charles W. Freeman III, “The Commerci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 in David Shambaugh, ed., Tangled Titan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p.198.

14: 吳歡歡(譯)(2018)。Ulrich Sendler 主編。無邊界的工業革命:德國工業 4.0 與「中國製造 2025」。北京:中信 出版集團。

照片十三 中國首屆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於2018 年 8 月 23 日至 25 日在重慶舉行。它展示了中國在「中國製造 2025」政 策下的最新技術發展,包括AI、機器人、5G 等

2025」計畫,欲將中國從製造大國推進為製造強 國。中國這項計畫的主要方針「創新啟動、質量 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和人才為本」,重點 工程涵蓋:資訊產業、航空科技、人工智能(照 片十三)、綠能科技、生醫器械等(註14)。就內 容來看,「中國製造2025」計畫本身更具有濃 厚的科技民族主義色彩。根據統計,中國目前製 造業的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達50%80%以上的 晶片是來自進口。該項計畫的目標,要在2025 年之前,在工業需求晶片方面達到70%的自製 率,中國政府並且承諾自計畫實施之後的未來十 年,將挹注1,500 億美元用以改善中國設計與製 造晶片的能力。由此看來,中國對科技政策,相

(15)

照片十四 上海的太陽能發電站。中國政府長期投資綠能產業並維持補貼政策,自十二五計畫開始更將綠能產業列為重點 執政項目,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與消費國

對於創新,更為強調自主性,希望中國的製造業 能夠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中國的科技民族主 義傾向,已經引發美國川普政府的關注與重視。

據分析,美國政府制裁中興通訊,甚至試圖自加 拿大引渡華為公司財務長孟晚舟,是美國對中國 所發動的科技預防戰爭。

中國政府不僅提出經濟發展的計畫目標,同 時還以產業政策規劃方式,鼓勵某一個產業的發 展而限制另一個產業。中國每年都會出版「投資 目錄」,目錄內容將產業區分為「鼓勵」、「限 制」和「禁止」三大領域。這份目錄就成為地方 政府招商的指南,凡是受到「鼓勵」的產業,例 如:高科技或者能夠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產業,

就會得到相應稅收、土地使用和簡化管理手續 的種種優惠。根據狄忠浦(Bruce Dickson)的研 究,中國扶持本地企業與美、日公司競爭的技 巧,已經到了高超藝術的境界。中國公司每每能 以「愛國主義」作為而受到政府的眷顧,中國政 府的偏袒作法,已經引起歐美跨國企業經常的抱 怨抗議,近年來這種現象在綠能產業領域(照片 十四)表現得尤其明顯(註15)

貿易戰的政治邏輯

根據上述的分析,美國對中國形成鉅額貿易 逆差與美、中兩國之間的貿易糾紛,其實是一 個陳年的老問題,並不是在川普時代才突然出現 的。有關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採取重商主義的 封閉政策等,是否是造成美國對中國形成龐大貿 易逆差的因素,連美國經濟學家都有不同的見 解。況且,從全球生產鏈重組的網絡來理解美、

中貿易關係,誠如前述,可以清楚顯示:僅僅從 兩國雙邊貿易數據是無法真實了解貿易結果的得 與失,甚至,美國不少跨國企業都是這種全球貿 易網絡的受益者。

中國的經濟繁榮,主要得力於美國所主導的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亦即商品與資本 自由的、沒有障礙地進行流通,是全球化特定歷 史階段的產物。由於中國基於本身的國家條件,

採取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策略,使得大量美元流 入中國,讓中國不得不沉迷於美國國債,間接促 進美國經濟的繁榮,從而步上日本的後塵,成為 美元霸權的支柱,讓美國主宰全球政經體系。所

(16)

以,儘管美、中兩國之間存在鉅額的貿易逆差,

常常在大選期間成為政治人物、勞工組織、人權 團體、宗教人士批評的焦點,但是也都從未成為 兩國關係發展的嚴重障礙。況且,美國對中國貿 易制度與政策的種種抨擊,如操縱匯率等,也都 曾在其他東亞發展型國家的政策中出現。所以,

美中兩國目前的貿易戰,深層的原因並不在於貿 易制度與貿易政策的衝突。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在經濟方面確實融入全 球化的體系,但卻並未產生美國人預期相應的政 治質變。自從蘇聯、東歐共產黨國家垮臺,國際 政治進入到後冷戰時代,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強 權(照片十五),美國人始終堅定堅守自由國際 主義的理念。自由國際主義認為:市場(對交換

的渴望)和民主(對社會認同的追求)都是源於 人類的天性,將這兩種動力集結在一起,對於解 決集體行動中複雜而普遍的困境來說,是最為行 之有效的手段。經濟成長與政治民主之間存在必 然的因果關係。

伊肯伯里(G. J. Ikenberry)認為,專制政體 與資本主義之間存在深層的矛盾。首先,資本主 義所孕育出的中產階級,為了追求自身的經濟利 益,必然會挑戰封閉的經濟決策。其次,專制政 體並無法提供經濟成長所需獨立自主的商業環境 與法律效力。最後,資本主義促使專制政權轉化 成為多元的政體。民主與人權的價值,資本主義 市場經濟以及協商對話的多邊主義,最終將能締 造國際秩序的穩定與和平(註16)

照片十五 柏林圍牆倒塌象徵著蘇聯、東歐共產黨國家的垮臺,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強權(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美聯社)

15: Bruce Dickson, “Updating the China Model,”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4, No. 4 (Fall 2011), p.39 ∼ 58.

16: G. J. Ikenberry(2011), Liberal Leviathan: The Origins, Crisi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World Order,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7)

照片十六 美國副國務卿塔爾伯特( 左 ) 於 1997 年 11 月在北京會見中國外交部長錢其琛 ( 右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美 聯社)

自由國際主義將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的連結 奉為圭臬,甚至成為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一種 戰略手段。柯林頓時代的美國副國務卿塔爾伯 特(Strobe Talbott)(照片十六)即明白表示,

「中國願意擁抱地緣經濟,而放棄地緣政治。在 商業利益的驅使下,與中國的競爭將是和平的博 弈。中國將一改攪局者和革命煽動者的形象,成 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利益相關者乃至推動者。」(註

17)過去,美國完成與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 談判,美國跨國公司到中國投資,美國與中國的 經濟互動接觸,往往就是基於自由國際主義的假 設與期待,將中國融入全球化的資本主義體系,

以經濟利益約束中國的對外作為,同時促進中國 的經濟成長與繁榮,藉由中產階級的崛起,激勵 中國政治的民主轉型(註18)。然而,中國經濟的

成長,並未如美國人預期的,出現民主政治的轉 型,甚至在制度化方面更為倒退,包括修憲取消 國家主席任期的限制,共產黨擴大對軍隊、社 會、網絡的控制,強化意識形態的宣傳。

17: 劉寶成(譯)(2018)。Hilton L. Root 著。國家發 展的動力。北京:中信出版集團。p.68。

18: 詳見 Jim Mann(2007), The China Fantasy: Why Capitalism Will Not Bring Democracy to China, New York: Penguin Books. 事實上,誠如前述,中國經濟目前仍是以國 營企業為主體,國營企業形同黨國權力的延伸,重 要國營企業領導階層的人事安排,皆由中共中央組 織部所控制,國營企業領導階層是現行中國黨國體 制的受益者。同時,中國模式對能源、土地、金融 的絕對控制,遏制了私營企業主經營命脈。所以,

改革開放後中國出現的資本家,不可能複製西方社 會抗衡專制政治的經驗。有關中國企業家的獨特 性,詳見Bruce J. Dickson(2003), Red Capitalists in China: The Party,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Prospects for Political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

不僅在內政上,在外交作為方面,中國也調 整鄧小平「韜光養晦、不要強出頭」的戰略,

轉而積極有所作為,提出許多與美國地緣政治利 益相牴觸的政策,例如:「亞投行」的成立(照 片十七)、提出「一帶一路」地緣經濟戰略(圖 七)、釣魚臺與南海主權之爭。隨著2008 年金 融海嘯重創歐美,中國安然度過金融危機後,前 美國副助理國務卿、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謝淑麗

(Susan Shirk)評論道:「在中國國內出現過早 的勝利主義(premature triumphalism)情緒,認 為中國找到了所有問題的答案,中國領導人和民 眾開始要求採取更為強勢的外交政策。在南海問 題上,你尤其看到這一點。所以,那是一個轉折 點。在這個更強勢和更有作為的外交政策上,習 近平雙倍加碼了。」(註19)美國與中國長期以來 確實存在種種貿易糾紛,如智慧財產權的保護、

中國對外國企業的歧視等,但就謝淑麗來看,川 普時代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戰,真正的癥結不

19: https://www.voachinese.com/a/us-china-relations-susan-shirk-20181122/4669926.html.

在於雙邊貿易制度與政策的衝突,而是根源於中 國崛起之後對美國在國際政治與軍事方面所形成 的挑戰,美國朝野兩黨對此似乎已經有了共識。

貿易戰,其實就是國際政軍力量角力的延伸。

結論

美、中貿易戰方興未艾,雙方何時找到解決 經貿糾紛的平衡點似乎仍是未知之數,但是,

美、中經貿衝突的過程,還是有幾點值得關注的 趨勢。

圖七 一帶一路分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紅色)與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藍色)

照片十七 亞投行目前已經有87 個會員國

(19)

首先,後冷戰時代,美國標舉自由國際主義 作為領導國際政治經濟霸權(hegemony)的正 當性基礎,但是隨著川普政府揭櫫「美國優先」,

走向單邊的保護主義政策,美國已經逐漸撤離全 球化和自由國際主義。弔詭的,反而是半推半就 被融入全球化的中國,是資本、商品自由流通的 最大宣傳者、最大受益者。2017 年初在達沃斯

(Davos)世界經濟論壇,2018 年 4 月召開的博 鰲亞洲論壇上,與會發言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 平,儼然以全球化旗手自居(照片十八)。面對 川普政府來勢洶洶的保護主義主張,以及對中國 祭出的貿易大戰,中國是否有能力組成一個反美 國優先的親全球化的「正義聯盟」?

情況似乎並不那麼樂觀。中國要想登高一 呼、團結親全球化聯盟,就必須澈底改革目前中

國模式的體制,大幅開放市場,調整市場准入和 產業政策的歧視,以吸引外資對中國投資環境公 平性的信賴。不過,這又牽涉到中國體制的根本 改革,例如:對國營企業的重新定位,開放金融 服務業等,對中國領導人而言,必然又是艱辛的 歷程。另外,諷刺的是,儘管中國宣稱願意領導 全球化聯盟,但是它卻依然針對南韓與澳洲採取 關稅報復的政策(註20),而無視於這兩個國家有 可能是這一聯盟的盟友(照片十九)。

另外,中國是否有能與美國進行貿易戰,持 續採取以牙還牙的報復政策?例如:中國已經 對美國進口汽車的關稅調升至40%,同時降低 歐洲、日本、南韓的汽車關稅,從25% 調降為 15%,使得歐洲、日本、南韓生產的汽車,在中 國市場享有相對美製汽車25% 的優勢。

照片十八 2017 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克勞斯•史瓦布的合影(圖片來源:

達志影像 美聯社)

(20)

根 據 研 究 中 國 經 濟 學 者 諾 頓(Barry Naughton)的評估,中國以牙還牙的報復政策似 乎很難奏效。面對美國貿易戰的嚴峻挑戰,中國 近來提出貨幣或信貸政策、財政政策、匯率政策 三大宏觀經濟以為因應,以作為政策迴旋的空 間。這間接承認,對美國採取關稅報復政策並無 法發揮作用。同時,加徵美國產品進口關稅,其 實形同對自己人民的變相加稅,會影響到人民的 生活福祉。愈是對外貿易的受益者,愈是無法從 進口產品加徵關稅獲益。對美國飛機、電腦晶片 或者黃豆加徵關稅,都會相對造成中國經濟更為

20: 南韓因部署美國「薩德」(THAAD)反飛彈系統而引起中國的不滿,澳洲則是因為支持美國南海主權的主張,雙雙 遭到中國的經濟制裁。

21: Barry Naughton, “Economic Policy under Trade War Conditions: Can China Move Beyond Tit for Tat ?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 57 (Fall 2018), p.1 ∼ 11.

22: Graham Allison(2017), Destines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ese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London: Scribe Publication.

修昔底德是古希臘歷史學家,著有《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在這本分析斯巴達與雅典雙雄爭霸的書中,修昔底德斷言,

造成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在於雅典的崛起,因而引起斯巴達的恐懼。Allison 借用修昔底德的結論,探討崛起的中國,

是否必然與既有的霸權美國產生衝突。

嚴重的損失,因為對中國而言,這些產品的替代 來源是有限的(註21)

最後,誠如謝淑麗的分析,美中貿易戰問 題的真正癥結不在貿易糾紛,而是導因於近來 中 國 領 導 人 在 國 際 上 的 強 勢 作 為, 美 中 貿 易 戰,是中國國力增強之後與既有霸權美國發生 摩擦的序曲,這就意味著隨著中國崛起,美、

中兩國似乎已經陷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

(Graham Allison)近來所說的「修昔底德陷阱」

(Thucydides's Trap)(註22)。這將使得臺灣在 國安問題上面臨結構的難題和嚴峻的挑戰。

照片十九 因中國與韓國的薩德問題,韓商樂天超市關閉在中國的分店

(21)

23: Scott L. Kastner(2009), Political Conflict and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Beyond,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在臺灣的對外經濟關係方面,自1980 年代 末以來,海峽兩岸貿易往來快速成長(圖八),

2003 年,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臺灣的最大貿 易夥伴。再加上前述所提到的,臺灣廠商將生 產基地轉移到中國,使得臺灣與中國在經濟上 形成一種相互依賴的關係(註23)。但是,中國從 未停止覬覦臺灣的主權,臺灣在安全方面仍需要 倚賴美國提供的保護。所以,從宏觀的國際結構 來看,一旦美、中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不斷 產生摩擦,臺灣將面臨左右為難的困境。短期而

言,截至目前為止,美中貿易大戰雙方持續叫 陣,並沒有和解的跡象,以美國為出口市場的大 陸臺商自然受到波及,臺灣出口到中國的產品也 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受美中貿易逆差影響的 大陸臺商,是否鮭魚返鄉,或者前進東南亞,值 得國人密切觀察。

圖八 海峽兩岸貿易

參考資料: Scott L. Kastner, Political Conflict and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Beyond, p.38.

◎以上未標示之圖照來源皆為「Shutterstock」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貿易服務組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在進口指數方面,按經濟貨物大類(CGCE)計算,包括消費品、原料及半製成品、燃料及潤滑油和

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umbers, 5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New Upper Bounds for Taxicab and

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除 法律另有規定外,非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

商業競爭力:2020 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世界競 爭力排名(World Competitiveness ranking)將比利時列為 63 個受評比經濟體中之第

 為協助廠商因應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及自由貿易協定 之衝擊,提升產品出口競爭力,經濟部已協調財政 部針對進口關稅 4.3 %以上之產品,恢復外銷品出

然而,由於美中貿易衝突未完全化解,中國大陸經濟成長 走緩,加上英國脫歐前景未明,影響全球投資信心,仍不利全 球經濟成長,多數經濟預測機構預估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