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語言學卓越營---功能語言學及其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語言學卓越營---功能語言學及其應用"

Copied!
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2

0

0

0

0

8

8

T

T

a

a

i

i

w

w

a

a

n

n

S

S

u

u

m

m

m

m

e

e

r

r

I

I

n

n

s

s

t

t

i

i

t

t

u

u

t

t

e

e

o

o

f

f

L

L

i

i

n

n

g

g

u

u

i

i

s

s

t

t

i

i

c

c

s

s

F

F

u

u

n

n

c

c

t

t

i

i

o

o

n

n

a

a

l

l

L

L

i

i

n

n

g

g

u

u

i

i

s

s

t

t

i

i

c

c

s

s

a

a

n

n

d

d

I

I

t

t

s

s

A

A

p

p

p

p

l

l

i

i

c

c

a

a

t

t

i

i

o

o

n

n

第四屆語言學卓越營

主題:功能語言學及其應用

指導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處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

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協辦單位:台灣語言學學會

時間:2008 年 7 月 7 日~7 月 18 日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季陶樓一樓 340107 視聽室

(2)

2008

T

T

a

a

i

i

w

w

a

a

n

n

S

S

u

u

m

m

m

m

e

e

r

r

I

I

n

n

s

s

t

t

i

i

t

t

u

u

t

t

e

e

o

o

f

f

L

L

i

i

n

n

g

g

u

u

i

i

s

s

t

t

i

i

c

c

s

s

F

F

u

u

n

n

c

c

t

t

i

i

o

o

n

n

a

a

l

l

L

L

i

i

n

n

g

g

u

u

i

i

s

s

t

t

i

i

c

c

s

s

a

a

n

n

d

d

I

I

t

t

s

s

A

A

p

p

p

p

l

l

i

i

c

c

a

a

t

t

i

i

o

o

n

n

第四屆語言學卓越營

主題:功能語言學及其應用

N

N

S

S

C

C

9

9

7

7

-

-

2

2

4

4

2

2

0

0

-

-

H

H

-

-

0

0

0

0

4

4

-

-

0

0

0

0

4

4

計畫主持人

賴惠玲教授(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

共同主持人

張顯達教授(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台灣語言學學會理事長)

尤雪瑛教授(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

詹惠珍教授(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

黃瓊之教授(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3)

目錄

講員………3

課程………4

結案報告………10

附錄 1………30

研究提案之主題

附錄 2………31

與會者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列)

附錄 3………35

活動照片

附錄 4………39

研究提案摘要

(4)

講員

(依講課順序)

+ Michael Bamberg (Clark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 Mei-chun Liu (劉美君) ( National Chiao-Tung University)

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 Jonathan Webster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fessor and Head of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Linguistics

+ Nancy Budwig (Clark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 Kathleen Bardovi-Harlig (Indiana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Chair of Department of L2 Studies

+ Sai-hua Kuo (郭賽華)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 Bojiang Zhang (張伯江)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ead of Syntax-Semantics Lab

(5)

TSIL 2008 Program

Time: July 7

th

~ 18

th

, 2008

Location:

Jitao Building (1F) Room 340107,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July 7 (Monday)

08:40-09:00 Registration (The first floor of Jitao Building) 09:00-09:20 Opening Ceremony

Prof. Se Hwa Wu (吳思華)

(Presiden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Prof. Hintat Cheung (張顯達)

(President of Linguistic Society of Taiwan; Chair of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oderator

Prof. Huei-ling Lai (賴惠玲) (Project Investigator of TSIL2008; Professor and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09:20-12:10 Speech

Prof. Michael Bamberg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lark University)

Narrative and Discourse Analysis

Moderator

Prof. Hintat Cheung (張顯達)

(President of Linguistic Society of Taiwan; Chair of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2:10-13:30 Lunch Break ( Room 340108 & 340302) 13:40-15:30 Lecture

Prof. Mei-chun Liu (劉美君)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National Chiao-Tung University)

Approaches to Functional Grammar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

Moderator

Prof. Huei-ling Lai (賴惠玲)

(Professor and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15:30-16:00 Coffee Break (the first floor of Jitao Building) 16:00-18:00 Lecture

Prof. Mei-chun Liu (劉美君)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National Chiao-Tung University)

(6)

July 8 (Tuesday)

08:40-09:00 Registration (The first floor of Jitao Building) 09:00-12:00 Lecture

Prof. Michael Bamberg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lark University)

Narrative and Discourse Analysis

12:00-13:30 Lunch Break ( Room 340108 & 340302) 13:30-15:30 Lecture

Prof. Jonathan Webster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Linguistic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unctions and Components of Language

15:30-16:00 Coffee Break (the first floor of Jitao Building) 16:00-18:00 Lecture

Prof. Jonathan Webster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Linguistic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xperiential Systems

July 9 (Wednesday)

09:00-12:00 Speech

Prof. Nancy Budwig

(Associate Provost,

Dean of Graduate Studies and Research, Clark University)

The Development of Verb Constructions from a Usage Based Approach

Moderator

Prof. Hintat Cheung (張顯達)

(President of Linguistic Society of Taiwan; Chair of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2:00-13:30 Lunch Break ( Room 340108 & 340302) 13:30-15:30 Lecture

Prof. Mei-chun Liu (劉美君)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National Chiao-Tung University)

Approaches to Functional Grammar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II)

15:30-16:00 Coffee Break (the first floor of Jitao Building) 16:00-18:00 Lecture

Prof. Mei-chun Liu (劉美君)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National Chiao-Tung University)

(7)

July 10 (Thursday)

09:00-12:00 Lecture

Prof. Jonathan Webster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Linguistic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xts and Texture: on Them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12:00-13:30 Lunch Break ( Room 340108 & 340302) 13:30-15:30 Lecture

Prof. Nancy Budwig

(Associate Provost, Dean of Graduate Studies and Research, Clark University)

Related to the speech (The Development of Verb Constructions From a Usage Based Approach)

15:30-16:00 Coffee Break (the first floor of Jitao Building) 16:00-18:00 Lecture

Prof. Nancy Budwig

(Associate Provost, Dean of Graduate Studies and Research, Clark University)

Related to the speech (The Development of Verb Constructions From a Usage Based Approach)

July 11 (Friday)

08:40-09:00 Registration (The first floor of Jitao Building) 09:00-12:00 Speech

Prof. Jonathan Webster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Linguistic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How and Why of Meaning

Moderator

Prof. Judy H. Y. Yu (尤雪瑛)

(Acting Associate Dean of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12:00-13:30 Lunch Break ( Room 340108 & 340302) 13:30-15:30 Lecture

Prof. Michael Bamberg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lark University)

Related to the speech (Narrative and Discourse Analysis)

15:30-16:00 Coffee Break (the first floor of Jitao Building) 16:00-18:00 Discussion session

Guides: Prof. Huei-ling Lai, Prof. Hintat Cheung, Prof. Judy H. Y. Yu, Prof.

Chiung-chih Huang, Prof. Hui-chen Chan

(8)

July 12 (Saturday)

09:00-12:00 Joint Workshop

Prof. Nancy Budwig & Prof. Michael Bamberg

(Professors of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lark University)

Langua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 Linking Forms and Functions Across Development

July 14 (Monday)

08:40-09:00 Registration (The first floor of Jitao Building) 09:00-12:00 Speech

Prof. Kathleen Bardovi-Harlig

(Professor and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Indiana University)

Tense, Mood, Aspect: Time, Modality, and Perspective

in L2 Acquisition

Moderator

Prof. Chiung-chih Huang(黃瓊之)

(Chair of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12:00-13:30 Lunch Break ( Room 340108 & 340302) 13:30-15:30 Lecture

Prof. Sai-hua Kuo(郭賽華)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Media Discourse

Moderator

Prof. Hui-chen Chan (詹惠珍)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15:30-16:00 Coffee Break (the first floor of Jitao Building) 16:00-18:00 Lecture

Prof. Bojiang Zhang (張伯江)

(Head of Syntax-Semantics Lab,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漢語句式的功能觀

(9)

July 15 (Tuesday)

08:40-09:00 Registration (The first floor of Jitao Building) 09:00-12:00 Lecture

Prof. Sai-hua Kuo(郭賽華)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Media Discourse

12:00-13:30 Lunch Break ( Room 340108 & 340302) 13:30-15:30 Lecture

Prof. Kathleen Bardovi-Harlig

(Professor and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Indiana University)

Aspectual Categorie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2 Tense-Aspect Morphology

15:30-16:00 Coffee Break (the first floor of Jitao Building) 16:00-18:00 Lecture

Prof. Sai-hua Kuo (郭賽華)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Media Discourse

July 16 (Wednesday)

08:40-09:00 Registration (The first floor of Jitao Building) 09:00-12:00 Lecture

Prof. Kathleen Bardovi-Harlig

(Professor and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Indiana University)

Into the Future: The Expression of Futurity in L2 English

12:00-13:30 Lunch Break ( Room 340108 & 340302) 13:30-15:30 Lecture

Prof. Bojiang Zhang (張伯江)

(Head of Syntax-Semantics Lab,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漢語句式的功能觀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Chinese Sentence Patterns

15:30-16:00 Coffee Break (the first floor of Jitao Building) 16:00-18:00 Workshop

Prof. Bojiang Zhang(張伯江)

(Head of Syntax-Semantics Lab,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功能主義語言學及其在漢語學習和教學中的應用

(10)

July 17 (Thursday)

09:00-12:00 Lecture

Prof. Bojiang Zhang(張伯江)

(Head of Syntax-Semantics Lab,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漢語句式的功能觀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Chinese Sentence Patterns

12:00-13:30 Lunch Break ( Room 340108 & 340302) 13:30-15:30 Lecture

Prof. Kathleen Bardovi-Harlig

(Professor and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Indiana University)

Recognition and Production of Conventional Expressions in L2 Pragmatics

15:30-16:00 Coffee Break (the first floor of Jitao Building) 16:00-18:00 Workshop

Prof. Kathleen Bardovi-Harlig

(Professor and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Indiana University)

Analyzing Learner Tense-Aspect Systems

July 18 (Friday)

09:00-12:00 Speech

Prof. Bojiang Zhang (張伯江)

(Head of Syntax-Semantics Lab,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功能語言學的語體觀 在語法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Discourse Registers

Moderator

Prof. Huei-ling Lai (賴惠玲)

(Professor and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12:00-13:30 Lunch Break ( Room 340108 & 340302) 13:30-15:30 Group Project Proposal Presentation

Evaluators: Prof.One-Soon Her , Prof. Huei-ling Lai, Prof. Hintat Cheung, Prof. Judy H. Y. Yu, Prof. Chiung-chih Huang, Prof. Hui-chen Chan

15:30-16:00 Coffee Break (the first floor of Jitao Building) 16:00-18:00 Group Project Proposal Presentation & Closing

Evaluators: Prof.One-Soon Her, Prof. Huei-ling Lai, Prof. Hintat Cheung, Prof. Judy H. Y. Yu, Prof. Chiung-chih Huang, Prof. Hui-chen Chan

Prof. Huei-ling Lai (賴惠玲) Prof. Hintat Cheung (張顯達) 18:30-20:00 Banquet

(11)

一.

源起與目的

卓越營 2002 年以南島語言為主題,成功地讓國內外南島語言學者齊聚一堂,共同 為語言學的學者、學生灌注了多面向且整合完善的知識。2004 年以「語料庫與計算語言 學」為主題,讓國內語言學相關研究的學者、學生感受到科技領域知識的震撼,提升了 參與者的科學計量層次,更促進國內從事語料庫與計算語言學學者的國際學術合作。 2006 年以「意義與語法」為主題,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舉辦一系列的研習活動,就其專 長的語境、語意的互動與語法做主題演講,推動國內語言學研究與國際學術社群接軌, 將國內的語言學研究推向國際舞台。 延續前三屆卓越營帶動國內語言學研究師生與國外學者互動學習的精神,2008 年以 「功能語言學及其應用」為主題更進一步以拓展語言學的應用為目標,從語言的功能著 手探討其在語言學習上的應用。本次研習營主要目標為教授: 1. 形式與功能互動的研究重點、基礎及方法。 2. 語言與語境互動的研究重點、基礎及方法。 3. 語言習得的研究重點、基礎及方法。 4. 功能語言學在語言習得及語言教學上的應用。 (一) 課程內容設計:本次研習營課程分三類:功能語法、語用學與言談分析、第一/ 第二語言習得,課程內容分述如下。 (1) 功能語法 (Functional Grammar) 本課程主要著重探討語言形式的意義及功能與使用動機,介紹語言的結構與語 意的互動、語言類型和語言共性、構式在語境中的語意功能、變式間語意及功 能的差異、主題與評述在句法上的佈置等。

(12)

(2) 語用學及言談分析 (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本課程內容介紹語言與語境互動時衍生的各種現象。語境影響包括來自上下 文、情景、文化等層面的因素。而相關主題則有,言談結構、主題發展、訊息 分佈、意涵、指稱、語言行為及溝通原則等。 (3) 第一/第二 語言習得 (L1/L2 Language Acquisition) 本課程從功能語言學角度介紹第一/第二語言的習得,探討語言習得中語言形式 與功能的關連,並從語言、認知及社會化的發展,探討語言習得者言談語用及 溝通互動能力的習得。 (二) 課程設計及課程大綱:針對課程內容設計的三類主題,本次研習營邀請演講及授 課的講員含括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者,分別就其專長領域演講、授課、進行工作 坊及帶領學員實際應用上課的內容。參加學員修課滿 60 小時並參與學員專題研 究計畫提案發表(以小組方式進行:4-5 人/組),可獲頒研習證書。詳細課程內容 安排如下:

(1) Michael Bamberg 及 Nancy Budwig (a) 演講二場(6 小時):

Michael Bamberg: Narrative and discourse analysis

Nancy Budwig: The development of verb constructions from a usage based approach

(b) 授課(9 小時):

Related to the speech ( narrative and discourse analysis)

Related to the speech (the development of verb constructions from a usage based approach)

(13)

Langua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 linking forms and functions across development

(2) Jonathan Webster

(a) 演講(3 小時):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how and why of meaning (b) 授課(7 小時):

Functions and components of language Experiential systems

Texts and texture: on them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3) Kathleen Bardovi-Harlig

(a) 演講(3 小時):Tense, Mood, Aspect: Time, Modality, and Perspective in L2 Acquisition L2 Acquisition

(b) 授課(7 小時):

Aspectual categorie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2 tense-aspect morphology Into the future: The expression of futurity in L2 English

Recognition and production of conventional expressions in L2 pragmatics (c) 工作坊(2 小時):Analyzing learner tense-aspect systems

(4) Bojiang Zhang (張伯江)

(a) 演講(3 小時):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discourse registers (b) 授課(7 小時):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Chinese sentence patterns

(c) 工作坊(2 小時):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hinese learning and teaching

(14)

(5) Sai-hua Kuo(郭賽華)

(a) 授課(7 小時):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Media Discourse

(6) Mei-chun Liu (劉美君)

(a) 授課(8 小時):Approaches to functional grammar and their applications

二、活動摘要

為期兩週共十二天的卓越營,總共邀集國內外共七位專家學者,講員提供的上課綱 要 、 閱 讀 書 目 及 上 課 的 內 容 簡 報 , 請 見 政 治 大 學 英 國 語 文 學 系 網 站 (http://english1.nccu.edu.tw/tsil2008/course/course.html) 以下依講員授課時間及課程內容,摘述如下: 講員:Michael Bamberg 7/7 09:20-12:10 專題演講

(講題:Related to Narrative and Discourse Analysis)

7/8 09:00-12:00 授課

(講題:Narrative and Discourse Analysis)

7/11 13:30-15:30 授課

(講題:Narrative and Discourse Analysis)

7/12 09:00-12:00 工作坊

(講題:Langua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 Linking Forms and Functions across Development)

(15)

Michael Bamberg 教授是國際著名期刊 Narrative Inquiry 的主編。目前國際間普遍 採用無字童書 Frog, Where are you 為誘發敘事材料,也是源自 Bamberg 教授的博士論 文。Bamberg 教授在卓越營主講的是敘事與言談分析。基本上,敘事分析是言談分析的 一種,所以也就涉及了認知,語言和人際互動三個層次。Bamberg 教授早期的研究是集 中在語言層次,探討在敘事體中的体貌標記運用,並透過跨語言的對比,顯示認知層次 的作用。近期他的研究是從語言層次轉入人際互動層次,是要更確實的掌握人際言談的 動態表現。 在 9 小時課程,Bamberg 教授主要是透過身份建構這個議題去介紹敘事分析的方 法。他使用了所謂 microgenesis 的方法,探究言談中瞬間的訊息傳達,從口語、目光到 手勢,都在分析範圍之中。這種微觀分析,著重在人際互動中你我身份的認同或是區隔 的表現;從事件與人物的出現次序與敘事者在這些順序中的定位(positioning),達到身 份建構的目的。Bamberg 教授在講授敘事分析法時,搭配上幾段研究紀錄影片,將抽象 的分析概念,生動活潑地呈現出來。短短的半分鐘影片資料,Bamberg 教授一秒一秒的 分析,挖掘出大量的身份建構言談訊息,讓所有學員折服。 在 7/12 的工作坊中,Bamberg 教授讓學員親自動手分析他所收集的言談敘事樣本, 去體驗 microgenesis 的精萃。而學員在工作坊中的積極反應,無疑是這次課程成效的最 佳佐證。 講員:Mei-chun Liu (劉美君) 7/7 13:40-18:00 授課 7/9 13:30-18:00 授課

講題:Approaches to Functional Grammar and Their Applications

Formal vs.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syntax

(16)

Definitions of ‘function’ and functional motivations Discourse basis for syntactic categories

Discourse and cognition

Argument structure and information status Language universal: Transitivity

Construction grammar Emergent Grammar

Corpus and grammaticalization

交通大學劉美君教授針對功能句法方面,介紹相關理論架構以及其在言談及認知方 面的表現機制,證明語言使用上功能語法的重要性。 在 7/7 的授課,劉教授從英語語法的定義與功能開始介紹,以由淺入深的方式,對 於語法的結構及其特徵做出詳細的分析。尤其在英語教學方面,提供在場聽眾許多實用 的教學方法。劉教授認為,學習語言要以言談中的主題之角度來詮釋所要表達的事件與 觀念。例如,第三人稱單數為何動詞要加 s 之因,是從對話的觀點切入。從互動的角度 來看,在面對面的對談中,第一人稱及第二人稱是常態角色。而第三人稱則是扮演非常 態參與者,因此在資訊處理方面是屬於特殊類型。至於第三人稱複數為何動詞不需加上 標記則是因為此為類型指涉,因此有其一致之表現方式。讓學生困擾的介係詞與認知最 相關。各個介係詞分別對於時間、空間有不同的詮釋。因此,說話者試圖從何者角度表 達其意向,都可藉由各個介係詞之特色來表達不同的認知。隨後便開始探討形式與功能 語法在各個層面之特色與差異,並介紹動詞子句結構、時態、時制、情態、動詞補語等 在功能語法中的重要基礎概念,為第二天語言學中的功能語法課程奠定先備知識。 在 7/9 的授課,除了探討在言談中詞彙、論元結構及語法化的表現方式外,並深入 探討及物性與構式語法。由於及物性在語言中為一重要的語言現象,因此在及物性部

(17)

分,劉教授介紹了語言中及物性論元角色類型、主語對賓語的影響程度差異、以及從言 談語用之觀點探討及物性特徵。而從作格的格位標記可以發現施事者在各個語言中的論 元結構有不同表徵。針對施事者,在語法上有著非詞彙性制約,而在語用上則是已知施 事者制約,再再闡述施事者在語言使用中多半扮演舊訊息的角色,並根據言談或語言使 用方面的不同需求而在論元體現方面表現方面有所差異,因此,形式及語意功能之間的 關係不容忽略。構式語法認為,結構是由形式及語意配對而成的,因此結構本身帶有語 意,不但具有普遍性,亦有獨特性存在,並非可一切為二的。因此,不論是核心或是邊 緣方面,構式語法都將之納入研究範圍之內。句法與語意之間的連結關係大致上是約定 俗成的;其他較獨特的句型,也可就其結構取得其語意。基於簡易性以及規則性,語言 中最普遍的結構多半就是由最典型的形式所扮演。若有不同的語用或言談上的功能需 求,新的結構才會由原本的結構衍生而出,因此,不論是規則或是獨特性結構,都具有 其共通的特性。 講員:Jonathan Webster 7/8 13:30-15:30 授課

(講題:Functions and Components of Language) 16:00-18:00 授課

(講題:Experiential Systems)

7/10 09:00-12:00 授課

(講題:Texts and Texture: on Them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7/11 09:00-12:00 專題演講

(講題: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How and Why of Meaning)

Prof. Jonathan Webster 主持三堂授課及一場專題演講,主要在介紹 Halliday 的功能語 法理論。Webster 首先從句子 (clause) 開始,說明人類如何藉由語言反映生活經驗。人 類經驗往往牽涉人,事,地。因此在語言呈現上也相對有代表參與者 (participant),事

(18)

件歷程 (process)及場景(context)之語言形式 (form)。語言使用者在選擇語言形式描述經 驗時,並非一成不變。 往往為了不同目的或功能 (function) 會採用不同的方式來呈現 參與者,歷程,和場景。而語言理論的建構就是在是在解釋不同選擇的原因。不同語言 理論也同時反映人類對經驗的不同分析角度或看法。

在說明語言的意義及語言學理論的目的之後 Webster 以及物動詞 open 的分析為例, 說明傳統分析 ‘Henry opened the door.’ 時將‘open’ 視為動詞,’Henry’為主事者(Agent), 而 ‘the door’是目地 (Goal)。但在 ‘The door opened.’ 一句中,’the door’又變成 Actor, 因此同一事件中的相同參與者,因選擇了不同句式,造成參與者角色 (participant role) 的 分歧。部分語言學者認為這樣的分析是不妥的。因此不主張傳統的 transitive analysis 將 之解釋為“do (X) to N” 強調事件的施及。代之以 ergative analysis 的分析,將此事件解 為 “make N do (X)” 強調事件的造成(cause)。在現代英文中越來越多與 ‘open-door’ 類 似的表達或用法,這顯示英文分析事件的角度已經漸漸從 transitive 變成 ergative。而對 參與者角色理解也漸漸從 Actor-Goal 轉向 Agent-Affected 的區分。

Webster 在句子階段的分析之後,進一步到篇章分析。句子組成篇章時重在有連貫性 (coherence)而達到文章連貫則有賴 ‘Theme-rhyme’結構來做到前後句的銜接,這項銜接 最常見依賴的是句子中從舊到新的訊息安排。新舊訊息的相關性則透過 reference, substitution, ellipsis, conjunction 及 lexical cohesion 來建立。到了文段結構時,從舊到新 的訊息安排,另外要考慮從文章脈絡(textual),作者與讀者互動(interpersonal)及闡述槪念 (ideational)三方面建立舊的背景認知,以利讀者掌握文章之推進。 在十個小時的講演上課當中,Webster 清晰精練地介紹功能語法的重要概念,使學員 得以在短期間之內窺得全貌。其有條不紊、深入淺出的講解,更讓學員全神貫注地聆聽, 吸收快速。Webster 在授課中,隨時注意學員的表情及反應,學員若有不懂之處,可以 馬上提問,他也會就該部分再作說明。同時,他也開放課後詢問,並歡迎大家用電郵提

(19)

問討論。 此外,Webster 每次上課時,都會複習上一次所講述的核心觀念,以加深學員的印象。 除了理論的介紹,他也十分強調教學應用的部份。他準備了各種不同的實例要學員先回 家思考,嘗試用功能語法來分析語料。例如,分析報紙的讀者投書、書信、電郵、比較 學生的寫作語料、分析有關美國 921 地震的演講等等。在 Webster 的指引說明之下,學 員對於功能語法的實際運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總之,Webster 教授掌握到學員的需求, 學員在緊湊又順暢的節奏中,獲益良多。 講員:Nancy Budwig 7/9 09:00-12:00 專題演講 (講題:Related to Lecture) 7/10 13:30-15:30 授課

(講題:The Development of Verb Constructions from a Usage Based Approach) 16:00-18:00 授課

(講題:The Development of Verb Constructions from a Usage Based Approach)

7/12 09:00-12:00 工作坊

(講題:Langua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 Linking Forms and Functions across Development)

Nancy Budwig 在這次研習營中主講的內容是從功能語法角度探討兒童語言習得的歷 程。重點是兒童如何建立語言形式與功能之間的配對。首先, Budwig 教授介紹了近二 十年來功能語法取向的語言習得研究的發展沿革。加州柏克萊大學 Dan. Slobin 教授, 也就是 Budwig 教授的指導教授,在 60 年代,提出了語言習得運作基本原則及後來在 80 年代提出的基礎兒童語法 (Basic Child Grammar),強調世界各地的兒童是在一個共同 的生物基礎下,學習不同的語言系統。習得進程的速度,是取決於語法功能與語法形式 之間的配對關係的複雜度。Budwig 教授以她在的代名詞習得的研究為例,說明兒童如

(20)

何以異於成人的方法,使用不同的第一人稱代名詞去傳達不同的訊息:如在英語中 I 是 表達肯定,my 用於請求與命令,名字是用於命名。三種不同的指涉方法,是來自幼童 在認知發展過程中的自我中心取向。這個代名詞研究所運用的多向度語料對比分析,讓 人印象深刻。

Passive Voice 是延續認知發展中的自我中心與語法發展關係的研究。被動式的主要功 能是調整語句中的主語,在形式上英語的 passive voice 可以使用 be 或是 get。Budwig 教授從語料分析中發現兒童使用 be passive 與 get passive 時,出現一些的功能區隔: Be-passive 是聚焦在事件是如何產生,或是一再出現的事件或是無指定主事者的假設性 事件。Get-passive 則是用於表達說話人對用於事件的負面態度。這些結果顯示兒童在發 展的初期就具有很好的句法功能敏感度,使用被動式的時候,除了注意到形式上主語的 改變外,更用不同的被動式傳達對他人/他事的態度。此外,Budwig 教授也討論兒童在 不及物句中的主語使用以及語境與詞彙學習的關係。 在 7/12 的工作坊中,Budwig 教授帶領學員實作分析兒童語料,對比不同年齡兒童在 語料中的語法中。在短短的一小時之內,讓學員親自體會如何挖掘隱藏在兒童語料中的 語法功能線索。 Nancy Budwig 教授是國際間知名的學者,在重要學術期刊發表了許多經常被引用的 研究。在這次卓越營中,大家能夠聽到她現身說法,說明這些研究之間的脈絡與取向之 間的思考,是最重要的收穫。 講員:Kathleen Bardovi-Harlig 7/14 09:00-12:00 專題演講

(講題:Tense, Mood, Aspect: Time, Modality, and Perspective in L2 Acquisition)

(21)

(講題:Aspectual Categorie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2 Tense-Aspect Morphology)

7/16 09:00-12:00 授課

(講題:Into the Future: The Expression of Futurity in L2 English)

7/17 13:30-15:30 授課

(講題:Recognition and Production of Conventional Expressions in L2 Pragmatics) 16:00-18:00 工作坊

(講題:Analyzing Learner Tense-Aspect Systems)

Prof. Bardovi-Harlig 此次的演講與授課主要分為兩大主軸:第一個主軸為第二語言 學習者的時式、語態及動貌系統(tense-mood-aspect systems),另一主軸則為中介語的語 用表現(interlanguage pragmatics)。而在工作坊中,則讓學員利用實際語料來分析英語第 二語言學習者的時式與動貌系統。

在 7/14 的專題演講中,Bardovi-Harlig 首先對所謂的 temporality/time talk 作了定義 與說明,同時進一步講解相關的 linguistic devices,也就是 tense, mood 和 aspect。除此 之外,Bardovi-Harlig 介紹了如何從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來研究 temporality/time talk。 並指出了兩種研究面向,也就是 form-to-function approach 及 function-to-form approach, 及 兩 個 語 言 學 習 過 程 中 的 principles , 也 就 是 The One-to-One Principle 及 The Multifunctionality Principle。

7/15 的授課則講解了 tense, grammatical aspect, 及 lexical aspect。同時利用先前的研 究來說明在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中 lexical aspect 如何影響 tense 及 grammatical aspect 的表現,也就是所謂的 The Aspect Hypothesis。 除了 lexical aspect 之外,先前的研究也 顯示 narrative 中的 foreground-background structure 也會影響 tense 及 grammatical aspect 的使用,也就是所謂的 The Narrative/Discourse Hypothesis。

(22)

7/16 的授課則是有關 Futurity。和 the past 及 the present 不同的是 the future 的表達 通常也包含 modality。語言有關未來的表達大致可分為 synthetic future, go-future 及 lexical future。從過去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學習者對未來的表達也受到 The One-to-One Principle 及 The Multifunctionality Principle 的影響。

7/17 的授課則講授了有關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的議題。講題是 Recognition and Production of Conventional Expressions in L2 Pragmatics。主要重點包括 formulas 和 conventional expressions 的討論。而 Formulas 則可區分為 Developmental/Acquisitional Formulas 及 Social/Target Formulas。在研究方法方面,則介紹 DCT (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DCT 是常用在研究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的一種 elicitation task。

7/17 除了授課之外,也有一場工作坊。於工作坊中,Bardovi-Harlig 讓學員實際分 析語料。語料是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所說的 interlanguage,包括會話語料及敘事 語料。學員在 Bardovi-Harlig 的帶領之下,運用之前演講與授課中所學,仔細分析語料 中的 tense-mood-aspect systems.

Prof. Bardovi-Harlig 為國際知名學者,在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的研究上有很 高的成就。此次受邀來台,在語言學卓越營中進行長達共 12 小時的演講/授課/工作坊。 將其研究的精華深入淺出地介紹給學員,不僅對語言學專業的學員有很大的助益,對英 語教學專業的學生也提供了難得的進修機會。同時,Prof. Bardovi-Harlig 的研究也提供 了國內語言學及語言教學學者、學生很好的示範,讓語言學與語言教學的研究作更好的 結合與創新,也十分符合這次卓越營的主題「功能語言學及其應用」。 講員:Sai-hua Kuo (郭賽華) 7/14 13:30-15:30 授課 7/15 09:00-12:00; 16:00-18:00 授課

(23)

講題: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Media Discourse

CA approach to media discourse

1. Heritage, John. 1985. Analyzing news interview: Aspects of the production of talk for an overhearing audienc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Vol. 3, Discourse and

Dialogue, (ed.) by Teun A. van Dijk, pp. 95-117.

2. Hutchby, Ian. 1991. The organization of talk on talk radio. Broadcast Talk, (ed.) by Paddy Scannell, pp. 119-137. Sage Publications.

3. Greatbatch, David. 1998. Conversation analysis: Neutralism in British news interview. Approaches to Media Discourse, (eds.) by Allen Bell & Peter Garrett, pp. 163-185. Blackwell.

CDA approach to media discourse

4. Fowler, Roger. 1991. Analytic tools: critical linguistics.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 Ideology in the Press, pp. 66-90. Routledge.

5. Teo, Peter. 2000. Racism in the news: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reporting in two Australian newspapers. Discourse & Society 11 (1): 7-49.

6. Fang, Yew-jin. 2001. Reporting the same event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print news media texts. Discourse & Society 12 (5): 585-613.

7. Kuo, Sai-hua, and Mari Nakamura. 2005. Translation or trans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deology in the Taiwanese press. Discourse & Society 16 (3): 393-417.

Social change reflected in media discourse

8. Kuo, Sai-hua. 2007. Social change and discursive change: Analyzing conversatiionalization of media discourse in Taiwan. Discourse Studies 9 (6): 743-765.

(24)

本次卓越營的主題之一為傳媒語言的認識與分析,由清華大學外語系郭賽華教授負 責授課。本主題的研習重點,由講者分別在三次系列課程中傳授。在第一次課程中,講 者首先介紹了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與 Media Discourse (MD) 的沿革史、研 究重點、主要的學者及其著作、相關的期刊與書籍等等。接著,講者指出並強調社會語 言學和應用語言學對此研究的重視和重視的理由。此外,課內還介紹了傳媒文類的分類 方法、其與交談分析中 Conversation Analysis (CA)的關係、以及 CDA/MD 與 CA 在言談 結構上的異同。講者在這次課程裡,為此語言學支學門建立了很清楚的輪廓。課內並有 清楚的範例解析,對 CDA 與 MD 初學學員而言,幫助很大。

本系列第二次課程除了說明 Critical Linguistics (CL) 與 CDA 的關係、區隔 CL 與 CDA 的差別、界定 “critical” 在 CDA 的意義、以及介紹主要學者 Fowler、Van Dijk 和 Fairclaugh 等人的分析範疇與方法以外,並將焦點放在介紹 CDA approach 的兩個主 題,—為傳媒透過語言表現出來的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等社會不平等待遇背後的意識 型態,另一為分析不同傳媒對同一則新聞不同的報導方式所代表的社會、政治意義。講 者並就這兩個主題提供許多體例分析。前者例如 Van Dijk (1991) 分析言談裡的種族歧 視、Flowerdew et al. (2002) 分析南華早報對香港特區中國移民(即使是同文同種的不同 社群)的歧視、Caldas-Coulthard (1993) 與 Fowler (1991) 分析英國媒體對性別的歧視等 等。後者如 Lee and Craig (1992) 分析紐約時報在報導發生在南韓與波蘭同為罷工的事 件,使用不同的詞彙以顯現不同的立場與態度;Kuo and Nakamura (2005) 探討聯合報與 自由時報在中譯美聯社對第一夫人吳淑珍訪美報導的過程中,使用短譯、改寫、刪除、 重寫、引述、版面位置與長度的選擇等等手法,呈現不同的語文形式,以表示不同的立 場與意識型態;Bell (1991) 探討新聞聽閱者對傳媒文體變化 (stylistic differences) 的影 響。從初學 CDA Approach 學員的角度來看,課內眾多實例分析對理解語言形式與功能 之間的互動關係,及其在傳媒報導上的應用,幫助特別大。講者在這次課程之末並提出 結論:傳媒的語文報導都有隱性意識型態的存在,而且這些意識型態的存在是有實證基 礎的,不只是一種印象而已。

(25)

本系列第三次課程著重於分析其他幾位學者個人的研究重點與發現,包括 Teo (2000)、 Fang (2001) 、 Kuo (2007) 等數篇著作,以之說明傳媒語文跟社會結構與社會 結構變化的關係。首先,講者透過 Teo (2000) 的文章,強調語言與社會之間的交互關係 (socially constituted vs. socially constitutive)。Teo 並嘗試從兩份報紙對越南青少年幫派的 報導裡,分析傳媒語言中所顯現的因權力與宰制而起的社會不平等現象,終至意識型態 的差別(例如種族歧視)。之後,Teo 更指出這種意識型態可在新聞報導的篇章結構 (包 括新聞內容在頭條與首段的設置與分配)、傳媒在新聞報導的頭條 (headlines) 與首段 (leads) 中 所 呈 現 的 社 會 政 治 取 向 、 引 述 來 源 的 選 擇 、 與 過 度 詞 彙 描 述 (over-lexicalization,例如,大量使用近義詞與修飾語,來指涉報導人及其所屬機構對 某些特定對象的負面評價與歧視)等等語用策略中,可找到力證。除此之外,講者還特 別強調,透過分析傳媒使用語言的方法,不但可指認不平等的權力關係、質疑此種權力 結構的正當性,甚至可以進一步將之解構與改變,此乃 CDA 極大的貢獻。在 Teo 論文 之 後 , 講 者 還 詳 細 地 分 析 了 自 己 的 論 文 (Kuo, 2007) 。 該 文 文 內 以 Fairclaugh 的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為基礎,透過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和蘋果日報四 份報紙在不同版面的新聞標題,以量化方式檢驗媒體語文背後的社會、政治、文化變遷。 講者還指出,一如 Fairclaugh (1992) 所示,在科技化、民主化、與市場化(商業化)之 下,台灣新聞報導確有口語化的現象;而且,近二十年來可見許多口語化的特徵,包括 減少使用長程名詞組 (heavily modified NPs) 與四字成語、以及增加使用跨方言夾碼與 俚語。最後,講者特別指出語言的民主化與本土化跟政治的民主化與本土化是息息相關 的。因此,在聽閱新聞報導之際,應仔細分析傳媒語言的呈現方式,藉以解讀形式背後 的功能意義,畢竟那才是報導者及其所屬機構的真正意圖。 整體而言,在簡短的三次系列課程中,講者不但系統化地建立了 CDA 學理上的觀 念,還提供分析傳媒語文的方法,對與會的學員們而言,是莫大的收穫。

(26)

講員:Bojiang Zhang (張伯江) 7/14 16:00-18:00 授課

(講題: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Chinese Sentence Patterns)

7/16 13:30-15:30 授課 (講題:同上)

16:00-18:00 工作坊

(講題: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hinese Learning & Teaching)

7/17 09:00-12:00 授課 (講題:同上)

7/18 09:00-12:00 專題演講

(講題: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Discourse Registers)

張伯江教授主持三堂授課、帶領學員一場工作坊及發表一場專題演講。此次授課及 工作坊的主題圍繞在漢語句式的功能觀,強調句法功能與語言使用之情境息息相關。主 要探討三大句式:第一講對名詞指涉(referentiality)、「(一)個」問題及出現句-「有」 字句。名詞指涉的探討包含無指(non-referential nouns)、定指(identifiable nouns)及通指 (generic nouns);第二講討論「(一)個」的研究,第三講討論出現句-「有」字句的歷史 發展,並比較其與存現句及無定名詞句的功能。此外,專題演講所探討的議題則擴大到 語體的層面,比較書面語/口語的文體差異並且延伸到「把」字句和「將」字句的討論。

在 7/14 第一講的授課中,張伯江教授首先探討了名詞指涉問題,利用生活中有趣的 實例,針對無指、定指及通指予以個別說明。首先,無指問題可以區分為六大類:受事 組並(incorporation of patient)、旁語組並(incorporation of obliques)、複合名詞(noun compounding)、表語名詞(predicate nominals)、否定轄域內的名詞(nominals in the scope of negation)、身體部位名詞(body part)。其次,漢語定指的使用,涉及已知的上下篇章、情 境及可推導性。再者,通指問題多具不限定性,可用於說明客觀真理或表達主觀判斷。

(27)

7/16 第二講也是強調語境的影響性,認為「一個」包含個體性解釋,情感色彩,主 觀性解釋;本次討論「把」字句中「一個」的語意與「把」字句式的句式功能互動的情 形。在前面兩講授課之後,張教授在工作坊中,給了學員一些討論議題:一是關於專有 名詞賓語的討論;一是關於光桿名詞「男子」和「女子」的討論。 7/17 第三講的授課中,張教授介紹了漢語句式-出現句「有」字句的功能,主要包 含以下幾點:時間定位特點、情節轉移作用、時間定位與空間定位。另外,張教授亦比 較了存現句、「有」字句及無定名詞句的不同。 7/18 的主題演講討論語體觀,張教授特別強調光是書面語及口語的分類太過粗糙, 應該還要考慮語域、語體及文類;語言、方言及變體等面向。自然口語的內部差異,以 陶紅印(2002)的研究為例,敍述性口語裡的關係從句表達的功能順序為:時間〉指人〉 指物;但在對話性的口語裡的關係從句順序則為:指物〉時間〉指人。敍事語體著立過 程性及事件性,而對話語體著立現場性及評論性。另外,張老師也指出口語/書面語的差 異不夠精細,應考慮 medium/mode; planned/unplanned; formal/informal 等面向並舉實例 說明。如「相聲」即屬於 informal 但 planned,而辯論賽是 formal 及 planned,但其中的 「自由辯論」即是 formal 但 unplanned。現在流行的 msn 受限於文字形式而發展出許多 代替語氣及情態的符號。此外,張老師也用「把」字句及「將」字句為例說明語體特徵 及語法選擇的原則,特別強調語體觀的重要性。

(28)

三.成效評估與檢討

回顧 2008 第四屆語言學卓越營以「功能語言學及其應用」為主題,從語用、語言 習得及語言教學等角度來探討功能語法的內涵及應用。希望能引導年輕學子注意到功能 語法的發展可能。這次卓越營邀請兩岸三地及美國學者七人前來授課,演講或主持工作 坊,這七位學者都是語用、語言習得及語言教學領域相當傑出的研究者,其研究對象包 括漢、英語及其使用者,因此得以提供學員多樣語種及領域的內容。在為期二週的密集 課程中,報名卓越營的總人數達 142 人。實際報到學員計有 120 人,包含學生 85 人, 大專院校教師及國高中各級教師 27 人,研究助理等共 8 人。學員背景主要為語言學暨 英語教學、華語文教學等相關科系共 103 人,語言推動、語言訓練中心暨語言傳播等共 9 人,以及其他領域(如:財金系、民族系、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共 8 人。學員主要來 自台大、政大、清大、中正、台師大、竹師、高師、中研院語言所等單位。為期兩週十 二天的研習營,每場次的出席率多維持在七到八成,(出席人數維持在 70-90 人),其中 有 13 組 55 人提出其研究提案報告,發表心得及未來研究計畫。參與提案的學員中,修 課達 60 小時以上,獲頒結業證書者,計有 43 人。此外,另有五組學員(共 20 人),在經 國內專家學者評選後,獲頒佳作獎。該 20 名學員包括台大 9 人、政大 5 人、竹師 2 人、 清大 1 人、台師大 1 人、景文科大 1 人,及其他單位 1 人。在兩週的密集上課中,雖然 相當辛苦,但從參加學員的旺盛企圖及年輕學子之熱情參與,可見國內語言學研究之活 力仍然蓬勃,未來應該舉辦更多類似的活動,以凝聚研究能量。 其次,就學術領域而言,英語教學在台灣方興未艾,近幾年隨著本土語言教學、華 語文教學及第二外語教學愈來愈受重視,語言學在語言的教與學,不論是研究理論或實 務應用均可提供直接有用的幫助。如 Hudson (2004)∗ 之一文 Why education needs

(29)

linguistics (and vice versa)中提及語言教育需要語言學提供三方面的知識: “general ideas

about language, theoretical models of how it is organized and how it relates to other things, and specific and more or less technical descriptions.” (p.115)。而 Hudson 也呼籲 “Almost any academic linguist could probably provide something which is both relevant and accessible to school teacher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is a willingness to compromise—to sacrifice theoretical purity, ultimate truth and completenes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user.” (p.114) 此次語言學卓越營以語言學的功能為切入的角度探索語言學在「語言的教 與學」面向上值得開發的研究議題及實證應用,即是希望拋磚引玉,將來能從各個面向 切入,提升「語言學」與「語言習得及語言教學」的互動,彼此激盪,以開發出更多跨 領域的研究理論及實務應用。 最後,本次功能語言學的研習在語言形式方面偏重語法,對於語言結構其他層面的 著墨(尤其是音韻的部分)相對較少,似乎降低了學員認識功能在形式建構上的多樣性 的機會。另外,由於舉辦時間短促,此次研習也未有機會介紹語言功能在手勢上的表現, 頗為可惜,畢竟國內語言學界對這方面的研究不多(除本校因有徐嘉慧老師多年以來致 力於手勢的研究,並開設了相關課程),學員在學校課程中極少有機會認識此一方面的 研究。因此,卓越營若能就此補足(即使只是概略介紹),對學員的幫助應會更大。 就未來的規劃而言,本次語言學卓越營舉辦時間只有兩星期,因此課程安排很擁擠, 學員要兼顧閱讀教材、吸收堂內講者教學的內容、並準備最後的報告,頗不容易。再者, 由於研習時間較短,學員能與講者和其他學員研討的機會也不多。如果整個研習營能增 加一、兩星期,在比較充裕的時間之下,學員應該會有更多收穫。此外,此次課程提供 了 70 左右的小時數,但礙於相關法規,主辦單位政大的學生卻無法抵免學分實屬可惜。 當然時間的拉長也意味需要更多的人力及經費等資源的挹注,學分的抵免也牽涉到相關 法令的鬆綁,必須在彈性處理與品質把關兩方面取得平衡,未來還需大家集思廣益及相 關單位的協助。美國 LSA 隔年舉辦的 Summer Institute 時間就比較長,課程安排也有時

(30)

間的彈性,並且結合各大學的學分抵免等等配套措施,行之多年仍能吸引世界各地及美 國當地的學子及學者的參與,他山之石,LSA 的經驗可為未來規劃卓越營的借鏡。 後記:本次卓越營能圓滿落幕,特別感謝國科會人文處的支持及推動,也要感謝本 計畫之四位共同主持人:台大語言所所長暨台灣語言學學會理事長張顯達教授、政大英 文系尤雪瑛教授、政大英文系詹惠珍教授、政大語言所所長黃瓊之教授及政大語言所何 萬順教授的協助及參與。國科會人文處何醇麗小姐及計畫的專任助理羅婉君、政大英文 系及語言所同學行政上的協助及服務也在此一併致謝。

(31)

附錄 1. 研究提案之主題

1. L1/L2 acquisition

The Early Use of Self-reference in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A Case Study The Prototypical Meaning of You (有): Evidence from the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as the First Language

Ellipses of Direct Objects in Child Speech: A look into Transitive

Mandarin Children’s Cohesion Device: A Comparison between Spoken and Written Forms

2. 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政治文宣中的「我」的建構-陳水扁《台灣之子》的個案分析 漢語代名詞之語用研究

“My life is fated to be poor…”: Studying Character Positioning in the Narrative Told by an Elderly Taiwanese Female

Coherence Relations within the Headlines of Taiwan’s News Articles

The Grammatical Markings and Constructions of Commitment and Distancing of Characteristics in Taiwanese Mandarin

The Chinese Third-person Pronoun in Spoken Discourse

3. Functional Grammar

Exploration of Chinese Bei-Passives from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Promoting EFL Learner’s Genre Awareness through SFG-Based Course

Preparation: A Case Study

“I See What You Mean.” How Kinesic Language Influence Senior High School EFL Learners’ Listening Proficiency in Taiwan

(32)

附錄 2. 與會者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月慧 Yueh Huey Wang 台灣師範大學研究生

王宏均 Hung-chun Wang 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英語教學博士班 王彤心 Tina Wang 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班

王建邦 Chien-Pang Wang 中研院語言所 王炳勻 Ben Pin-Yun Wang 台灣大學語言所 王國樹 Val Wang 台灣大學語言所 王雅平 Bernice Wang 成大外文系三年級 王瑋瑩 Wanda Wang 淡江大學 王靜鴻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王謙鐙 Jack Wang 東海大學英語教學碩士班 王麗娟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白承樺 Cheng-hua pai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石惠如 Huei-ju Shih 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研究所英語教學組博士班學生 何文君 Wen Chun Ho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何筑婷 Chu-Ting Ho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 余秀敏 Hsiu-Min Yu 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余孟樵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吳佩晏 Peiyan Wu 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吳得心 Jasmine Wu 台大語言所 吳瑾瑋 Chinwei Wu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呂菁菁 CHING-CHING LU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呂維倫 Wei-lun Lu 台大語言所 呂翠屏 Cui-Ping Grace Lü 政大語言所 巫春慧 Chun-hui Wu 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李乃欣 Naihsin Li 台大語言所

李佩容 Amy Pei-jung Lee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 李金瑛 Ching-ying Lee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李昱慧 Daphne Le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李家宏 Jarvis Lee 天主教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 李婉如 Veasna Lee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李詩敏 Shih-min 政治大學 語言所 林以舷 Yi-Xian Lin 政大英文系 林怡婷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林明佳 Ming-Chia Lin 台灣國立師範大學 林欣潔 Hsin-Chieh Lin 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 林治鴻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 林亭序 Ting-shiu Lin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學生

(33)

林俞君 Yuchun Lin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林建宏 Chien-hung Lin 中正語言所 林柏仲 Po Chung Lin 政大語言所 林珊如 Shan-ju Lin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林舒悠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林綠茜 Lu-Chien Lin 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邱筠佳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邱靖媛 Ching-Yuan Chiu 南華大學外文系 金韶 Shao Chin 語言訓練測驗中心 教學訓練組 教學科 金韻涵 Yun-han Chin 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 (雙主修英文系) 姚郁芬 Yu-fen Yao 台灣大學語言所 柯怡姍 Yi-Shan Ke 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段人鳳 Ren-feng Duann 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洪宜紃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洪媽益 MICHAEL TANANGKINGSING 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孫淑玲 Linda Sun 國立中山大學應用語言學研究所 徐 寧 Ning Hsu 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 徐仲民 Chung-Min Hsu 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 語言組 徐佑瑛 Yu-ying Hsu 東吳大學 徐竺巧 Chu-Chiao Shu 景文科技大學 高永欽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張又仁 Yu Jen Chang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張允欣 Yun-Hsin Chang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張依珊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張陳平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張斐華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張嘉倩 Chia-chien Chang 台大外文系 張銀玲 Yin-ling CHANG 政治大學英語系英語教學組 張齡云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張鑑如 Chien-ju Chang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強舒媺 Shu-mei Chiang 國立政治大學 曹幼萱 Yu-Hsuan Tsao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言學系 許巧筠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許宏瑋 Hung-Wei Hsu 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許展嘉 Chan-Chia Hsu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班語言學組 許淨涵 Ching Han Hsu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34)

許雅寧 Ya-Ning Hsn NYC PS 98 許維真 WEI-CHEN HSU 南華大學外文系 陳兆君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陳佳音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陳怡潔 Yi-Chieh Chen 清華大學語言所 陳怡靜 Yijing Chen 中正語言所 陳姿瑾 TZU-CHIN CHEN 清華大學語言所 陳彥如 Yen -Ru Chen 台師大

陳素玫 Sumei Chen 台大語言所

陳淑惠 Chen, Shu-hui Eileen 台北教育大學兒英所

陳喬禹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陳菘霖 sung lin chen 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陳瑛芬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陳瑋琦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陳鈺璽 Yu-xi Chen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綠華 Chen, Lu-hua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陳翰文 Hanwen Chen 台北縣立明志國民中學 陳錦珊 Jin-shan Chen 政治大學英語系博士班 粘雅婷 Atta Nien 台大語言所 彭軍皓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

彭凱筠 Kai yun Peng 國立聯合大學 游惠婷 hui-thing You 台中教育大學 游惠鈞 Hui-Jyun Yu 政大語言所 程桂蘭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黃妙茹 Miao-ru Huang 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黃秀玉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黃維晨 Wei-chen Huang 中研院語言所 黃瀞瑤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楊式如 SHIH-JU YOUNG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楊智媛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楊雅茵 Ya-Ying Yang 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葉秋杏 Chiou-shing Yeh 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葛倉豪 Tsung Hao Ke 元智大學應用外語所 董家珮 jiapei Dong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 詹惠玲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鄒啟蓉 Chi-Zong Tsou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師資培育中心 廖冠琄 Guan-Chuan Liao 政治大學語言所

(35)

熊芮華 Jui-hua Hsiung 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劉怡君 Yi-Jun Liu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語言組 劉美君 Mei-jun Liu 靜宜大學英研所 劉容瑜 Jung-yu Liu 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劉惠雯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劉雅玲 Ya-ling Liu 台大語言所 劉儒蓁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劉曉蒨 Hsiao-Chien Liu 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所 蔣宗益 Tsung-yi Chiang 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研究所博士班 蔡子鈞 ZI-JUN CAI 清大語言所博士班 蔡依儒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蔡雨倫 YU-LUN TSAI 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一 蔡倖枝 蔡慈娟 鄭英雪 Ying-Hsueh Cheng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語言中心 鄭斐文 feiwen Cheng 嘉義大學 盧蔚葶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蕭倩芸 Echo Shiao 台大語言所碩一 蕭雅慈 政大英文系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賴秀華 SAO WA LAI 國立台灣大學 (外文系) 謝怡箴 Yi-chen Hsieh 國立政治大學英教組碩一 鍾易儒 yih-ru jong 政大英文系 簡嘉儂 Chia-nung Chien 政大語言所 魏兆吟 Annis Wei 佛光大學 魏愷玟 Kai-Wen Wei 國立政治大學 羅文卿 Wenching Lo 國立政治大學英教組碩一 蘇鈺婷 Yu-ting Su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36)
(37)
(38)
(39)
(40)

附錄 4 研究提案摘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ssistant Professor,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 Siao Gong JULY 13 , 2009 Che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ead of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haoyang University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ead of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haoyang University

John Maraldo, Lasalle, (Illinois: Open Court Pub- lishing Company, 1974).. Fox,

Inspired by Professor Cheng Gongrang’s work, Research of the Translation, Comprehens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On the Concepts of Skillful and Expedient

www.edb.gov.hk>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 Notes to School Finance> References on Acceptance of Advantages and Donations by Sch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