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學歸納法的證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數學歸納法的證明"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數學歸納法的證明

文寶

某一個星期六的早上, 我的學生小庭約我到某知名速食店, 坐定之後, 小庭就迫不急待地 問: 「什麼是歸納法?」 我回答:「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若有一個袋子, 裏面有 100 顆撞球, 你從袋 子中摸出第一個球是紅色, 再摸出第二個球也是紅色, 如此, . . . ., 一直到第 20 個球都是 紅色, 我們心中不禁會“猜想”(或推測) 這袋子中的 100個球全部都是紅色的。 (不然的話, 怎麼 會那麼剛剛好連續抽 20 個球都是紅色的。) 這種由少數已知去“猜想”(或推測) 全部的想法, 就 叫做“歸納法”。 若我們把袋中的 80個球都倒出來, 驗證我們的“猜想”(或推測) 是否正確? (即 驗證這袋中的 100 個球是否全部都是紅色的?) 不管驗證的結果是正確或錯誤, 這種驗證就叫 做“歸納法的證明”。」 小庭再問:「那“數學歸納法的證明”又是什麼呢? 」 我又回答:「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以前我們學過1 + 2 + 3 + · · · + n = n(n + 1) 2 , 證 明如下: 1 + 2 + 3 + · · · + n = x n+ (n − 1) + (n − 2) + · · · + 1 = x (n + 1) + (n + 1) + (n + 1) + · · · + (n + 1) = 2x n(n + 1) = 2x n(n + 1) 2 = x 以上是等式的證明, 不是數學歸納法的證明, 真正數學歸納法的證明是: 證明等式 1 + 2 + 3 + · · · + n = n(n + 1) 2 的 n 在所有自然數中, 等式都成立。」 小庭又問:「那要怎麼去證明等式 1 + 2 + 3 + · · · + n = n(n + 1) 2 的 n 在所有自然 數中, 等式都成立呢? 」 我說:「你可以把“步驟一” n = 1 代入等式的兩邊去驗證是否相等? 即等式左邊 = 1, 等 式右邊= 1 × (1 + 1) 2 = 1 × 2 2 = 1, 1 = 1, 等式成立。 “步驟二” n = 2 代入等式的兩邊去 12

(2)

驗證是否相等? 即等式左邊= 1 + 2 = 3, 等式右邊= 2 × (2 + 1) 2 = 2 × 3 2 = 3, 3 = 3, 等 式成立。 請你試試看, 把 n = 3 代入, n = 4代入, · · · 。」 小庭立刻在計算紙上寫下“步驟三” n = 3 代入等式的兩邊, 即等式左邊= 1 + 2 + 3 = 6, 等式右邊= 3 × (3 + 1) 2 = 3 × 4 2 = 6, 6 = 6, 等式成立。 “步驟四” n = 4 代入等式的兩邊, 即等式左邊= 1 + 2 + 3 + 4 = 10, 等式右邊= 4 × (4 + 1) 2 = 4 × 5 2 = 10, 10 = 10, 等 式成立。 “步驟五” n = 5 代入等式的兩邊, 即等式左邊= 1 + 2 + 3 + 4 + 5 = 15, 等式右 邊= 5 × (5 + 1) 2 = 5 × 6 2 = 15, 15 = 15, 等式成立。 “步驟六” n = 6 代入等式的兩邊, 即 等式左邊= 1 + 2 + 3 + 4 + 5 + 6 = 21, 等式右邊= 6 × (6 + 1) 2 = 6 × 7 2 = 21, 21 = 21, 等式成立。 · · · , 小庭大聲叫道:「老師, 救命啊! 這要做到什麼時候才能把所有的自然數 都驗證完呢? 」 我說:「因為自然數有無限多個, 所以你用這種驗證方式, 終生你都無法驗證完, 當然, 古聖 先哲也有你我這樣的困擾, 還好經過許多數學家的努力, 已幫我們想出下列好方法, 可以說明 n 在所有的自然數中, 等式都成立。 說明如下: 」 “步驟一” n = 1代入等式的兩邊, 即等式左邊= 1, 等式右邊= 1 × (1 + 1) 2 = 1 × 2 2 = 1, 1 = 1, 等式成立。 “步驟二” 假設 n = k 時, 等式成立, 試證: n = k + 1 時, 等式也成立, 即 已知: 1 + 2 + 3 + · · · + k = k(k + 1) 2 求證: 1 + 2 + 3 + · · · + k + (k + 1) = (k + 1)(k + 2) 2 證明: 由已知 1 + 2 + 3 + · · · + k = k(k + 1) 2 , 使用等量公理, 對等式的兩邊同加 (k + 1), 得 1 + 2 + 3 + · · · + k + (k + 1) = k(k + 1) 2 + (k + 1) = k2+ k + 2k + 2 2 = k2+ 3k + 2 2 = (k + 1)(k + 2) 2 “步驟三” 同“步驟二”之理, 可證 n = k + 2, n = k + 3, n = k + 4, · · · , 等式都成立。 所以我們得證 n 在所有自然數中, 等式都成立。 以上“步驟一, 步驟二, 步驟三”的證明方法, 就是“數學歸納法的證明”。 小庭很懷疑地問:「為什麼“步驟一, 步驟二, 步驟三”的證明方法, 就能說明 n 在所有的自 然數中, 等式都成立? 」 我答:「這裏用骨牌倒下去來說明: “步驟一”就好像第一塊骨牌倒下去。 “步驟二”就好像如 果前 k 塊骨牌都倒下去, 則第 (k + 1) 塊骨牌也一定會倒下去。 “步驟三”就好像說明了全部骨

(3)

牌都會倒下去。」 小庭說:「我在課本看到關於不等式“數學歸納法的證明”, 有許多地方不懂, 請老師也舉一 個例子來解說。」 我說:「好, 我就舉“對於每一個自然數 n ≥ 5, 試證: 2n > n2”來說明。」 證明如下: “步驟一” n = 5 代入, 不等式左邊 25 = 32, 不等式右邊 52 = 25, 32 > 25, 不等式成立。 “步驟二” 假設 n = k > 5 時, 不等式成立, 試證: n = k + 1 時, 不等式也成立。 即 已知: 2k > k2 求證: 2k+1 >(k + 1)2 證明: 由已知 2k > k2, 使用等量公理, 對等式的兩邊同乘 2, 得 2k · 2 > 2k2 ⇒ 2k+1 >2k2 · · · 1 設 2k+1 = 甲數, 2k2 = 乙數, (k + 1)2 = 丙數 由 1 式知甲數 > 乙數, 如果能證出乙數 > 丙數, 則由遞移律知甲數 > 丙數。 即 完成證明 2k+1 >(k + 1)2, 那怎麼去證明乙數 > 丙數呢? 我用下表說明: 腦中的思考活動 書寫正式證明 先假設乙數 > 丙數已成立 2k2>(k + 1)2 ⇒ 2k2> k2+ 2k + 1 ⇒ k2− 2k > 1 ⇒ k(k − 2) > 1 ⇒ k > 1且k− 2 > 1 ⇒ k > 5 > 1且k− 2 > 3 > 1 k >5 > 1且k− 2 > 3 > 1 ⇒ k > 1且k− 2 > 1 ⇒ k(k − 2) > 1 ⇒ k2− 2k > 1 ⇒ 2k2> k2+ 2k + 1 ⇒ 2k2>(k + 1)2 所以2k+1>(k + 1)2證畢 * 注意: 書寫正式證明正好與腦中的思考活動逆向。 小庭問:「上述表中的正式證明不能直接想出來嗎? 」 我答:「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除非你跟神一樣絕頂聰明或你已做過這題, 而你我皆凡人, 正常 人應該是在草稿紙上寫出腦中的思考活動, 再把它逆向寫出來。」 小庭又問:「請問什麼題目要用逆向思考? 」 我答:「在“數學歸納法的證明”這領域中, 除了等式之外, 其他大部分都是逆向思考。 這種 逆向思考的證法, 存乎一心, 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使用。 記得我讀國中的時候, 遇到一位數學老 師, 在證平面幾何學的證明題時, 就是從後面寫起, 再從前面寫, 最後竟合在一起證完了。 當初

(4)

覺得很神奇, 也對這位老師很崇拜, 後來發現這種逆向證法, 在數學證明時常常使用, 也就覺得 沒有什麼了。」 “步驟三” 同“步驟二”之理, 可證 n ≥ 5 時, n 在所有的自然數中, 不等式都成立。 小庭說:「我在課本看到關於整除方面“數學歸納法的證明”, 也有許多地方不懂, 請老師也 舉一個例子來解說。」 我說:「好, 我再舉下例, 試證: 對每一個自然數 n, 都有 18|(22n+ 24n − 10)」 證明如下: “步驟一” n = 1 代入, 得 18|(22×1+ 24 × 1 − 10) ⇒ 18|4 + 24 − 10 ⇒ 18|18, 整除成立。 “步驟二” 假設 n = k 時, 整除成立, 試證: n = k + 1 時, 整除也成立。 即 已知: 18|(22k+ 24k − 10) 求證: 18|[22(k+1)+ 24(k + 1) − 10]

在此先複習整除的性質, 若 a, b, c, m, n 均為整數, a|b 且 a|c ⇒ a|mb + nc (即公因數 整除兩倍數的任意線性組合) 證明: 腦中的思考活動 書寫正式證明 18 | [22(k+1)+ 24(k + 1) − 10] 18 | 18 ⇒ 18 | (22k+2+ 24k + 24 − 10) ⇒ 18 | 18(4k − 3) ⇒ 18 | (4 × 22k+ 24k + 14) · · · 1 ⇒ 18 | (72k − 54) · · · 3 由已知18 | (22k+ 24k − 10) · · · 2 由已知 ⇒ 18 | (22k+ 24k − 10) 將 1, 2式使用 a| b且a| c ⇒ a | mb + nc, ⇒ 18 | 4 × (22k+ 24k − 10) 其中取m= −1, n = 4,⇒ 18 | (4 × 22k+ 96k − 40) 18 | [−(4 × 22k+ 24k + 14) ⇒ 18|(22(k+1)+ 96k − 40) · · · 4 +4(22k+ 24k − 10)] 3, 4式使用a| ba| c ⇒ a | mb + nc, ⇒ 18 | (72k − 54) 其中取 m= −1, n = 1,得 ⇒ 18 | 18(4k − 3) 18 | [−(72k − 54) + (22(k+1)+ 96k − 40)] ⇒ 18 | 18 ⇒ 18 | [22(k+1)+ 24(k + 1) − 10]證畢 “步驟三” 同“步驟二”之理, 可證 n 在所有的自然數中, 整除都成立。 小庭說:「我在課本上看到“對每一個自然數 n, 試證: 28n+2− 24n 的個位數字都是 8”, 不 知如何證明, 請老師教我。」 我說:「28n+2− 24n− 8 的個位數字必為 0, 即 10|(28n+2− 24n− 8), 你可以仿照上述證 明, 便可證出來。」 小庭問:「在幾何學上, 有沒有“數學歸納法的證明” ? 」

(5)

我答:「當然有, 最著名的就是 n 個正方形經過切割, 必可重新組合成一個大正方形, n 在 所有自然數中 (n ≥ 2), 上述都成立。」 證明如下:

“步驟一” n = 2 代入, “ 代表正方形, 即試證: ABCD + EF GC = AHF I (如下 圖)

設 AB = BC = CD = DA = a, EF = F G = GC = CE = b, 延長−−→CB 至 I 點, 使 BI = b, 在 DC 上取一點 H, 使得 DH = b, 再連接 AH, HF , F I 與 IA

求證: 四邊形 AHF I 為正方形

證明: 因為 △ADH ∼= △HF G ∼= △IEF ∼= △ABI (SAS全等, a 直角 b)

所以 AH = HF = F I = IA (對應邊), 得四邊形 AHF I 為菱形, 在 △ADH 中, ∠ADH + ∠DHA + ∠HAD = 180◦

, ∠ADH = 90◦

, ∠DHA + ∠HAD = 90◦ , 因為 △ADH ∼= △HGF , 所以 ∠HAD = ∠F HG (對應角), 代換得 ∠DHA + ∠F HG = 90◦

, 又因 ∠DHA + ∠AHF + ∠F HG = 180◦ (一直線), 代換得 90◦ + ∠AHF = 180◦ , 移項 得 ∠AHF = 90◦ , 所以四邊形為正方形, 證畢。

* 實際操作: 將 △ADH 切割下來補在 △ABI, △HGF 切割下來補在 △IEF , 即形 成大正方形 AHIF , 所以就有 ABCD + EF GC = AHF I

* 結論: 兩正方形經切割必可重新組合成一個大正方形。 “步驟二” 假設 n = k 成立, 試證: n = k + 1 也成立 , 即 已知: A1B1C1D1+ A2B2C2D2+ A3B3C3D3+ · · · + AkBkCkDk = JKLM 求證: A1B1C1D1+ A2B2C2D2+ A3B3C3D3+ · · · + AkBkCkDk +Ak+1Bk+1Ck+1Dk1 = NOP Q

(6)

證明:

由已知 A1B1C1D1+ A2B2C2D2+ A3B3C3D3+ · · ·+ AkBkCkDk = JKLM 使用等量公理對等式兩邊同加 Ak+1Bk+1Ck+1Dk+1

A1B1C1D1+A2B2C2D2+A3B3C3D3+· · ·+AkBkCkDk+Ak+1Bk+1Ck+1Dk+1 = IKLM + Ak+1Bk+1Ck+1Dk+1 = NOP Q (由“步驟一”知) “步驟三” 同“步驟二”之理, 可得 n 個正方形經過切割必可重新組合成一個大正方形, n 在所 有自然數中 (n ≥ 2), 上述都成立。 小庭說:「在“步驟一”中, 圖形的輔助線是誰想出來的, 好神奇噢! 」 我說:「這是清初數學家梅文鼎先生想出來的, 這是中國人的光榮! 為什麼? 我們試想清初 那個時代, 幾乎是所有的知識份子都在讀四書五經, 準備八股科舉, 對於數學可以說冷門到嗤之 以鼻。 而梅文鼎出生距利馬竇與徐光啟合繹“幾何原本”的出版才不到三十年, 以當時的時空環 境, 能想出輔助線, 並在數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這令我們不得不佩服梅文鼎先生的智慧! 講到 這裏, 我們身為中國人應該更有自信才對! 」 最後小庭非常高興地與我一起走出速食店, 我聽到小庭一直都小聲哼著 You light up my life 的調子。 (全文完)

後記

這是一篇高中教材教法的作品, 希望能拋磚引玉, 鼓勵更多高中數學老師能把自己的教學 智慧寫出來, 如此, 我們數學老師才能一代薪傳一代, 我們的數學教學才會不斷地進步, 我們也 才能一代比一代強! —本文作者任教於大直高中—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於是我們若想要在已知函數值的某一點,了解附近大概的函

在上述的概念面向分析中, Paul Ernest 特別強調有兩個概念叢集 (conceptual

“Some ‘pictures’ are not really pictures, but rather are windows to Plato’s heaven.”,見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 of Proofs and

Rashed, Roshdi (1994), The Development of Arabic Mathematics: Between Arithmetic and Algebra.. Dordrecht: Kluwer

,老師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 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 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

在前面幾節中要證明一個 integral domain 是一個 unique factorization domain, 我們都去證明這個 integral domain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s 和 prime elements 是

學習範疇 主要學習成果 級別 級別描述 學習成果.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模式及科本

7.廠商納稅之證明:第二至第六類廠商應檢附(影本),如營業稅或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