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拼裝主體:台灣當代小說的賽伯格閱讀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拼裝主體:台灣當代小說的賽伯格閱讀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老師:紀大偉教授.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The Cyborg Reading of. sit. Nat. y. 拼裝主體:台灣當代小說的賽伯格閱讀. n. al Contemporary Taiwanese Literature iv Ch. n U engchi. 研究生:林新惠. 中華民國一零五年十二月.

(2) 謝辭. 這本論文得以竣工,首先我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紀大偉。在研究所的三年半, 我一路蒙受大偉老師的鼓勵和指引。這本論文看似是半年的寫作,實際上是三年 半的堆疊和結晶:從研究所第一學期開始,逐步集結我在老師開設的課堂所作的 筆記、寫過的報告、和他私下的閱讀分享。在這過程中,老師總是仔細閱讀我的 每一份文字,並給予我深具啟發性的回饋。近來我發覺,這些啟發不只在於學術 上,更在於學術外的,思考和看待事件的方法。此外,我感謝張君玫教授和李育. 政 治 大 所長范銘如教授予我學術事務上的提攜、生涯規劃上的建議。 立. 霖教授撥空閱讀我的論文,並在學位口試當天給予我珍貴的建議。我也感謝本所. 做研究的路上,除了受惠於學術領域的師長,我也有幸得到同儕的協助。感. ‧ 國. 學. 謝本所陳雨柔、洪瑋其、陳玟臻、趙婉均同學,以及台大外文所陳定良同學;從. ‧. 我提出論文計畫,到最後論文完稿,他們在不同階段幫我校閱論文,指出我自己. y. Nat. 沒有看出的盲點。另外,我也感謝林芳伊同學。我很不善於和生人打交道,總是. 各擅所長的他們互相交流、彼此切磋。. al. er. io. sit. 依賴本來就算認識的芳伊,幫我牽線,才逐漸和班上其他同學相熟,進而能夠和. n. v i n 最後且最重要的,感謝家人給予我無限寬廣的自由,感謝 N 給予我恆常溫 Ch engchi U. 厚的陪伴。感謝引領我到政大台文所的、那無以名之的存有,讓我幸運地擁有了 這許多。.

(3) 摘要. 本論文以「賽伯格閱讀」的方式在台灣當代小說中「讀取」三種賽伯格主體, 並且展望賽伯格閱讀批判當代科技社會的可能性。賽伯格閱讀意指將文本中的人 事物讀出賽伯格的意味。也就是說,賽伯格閱讀所分析的文本不必然、也不需要 是容易讓人直接聯想到賽伯格理論的科幻文本,而能是更寬泛的、各種形式的文 本──包括不是科幻小說的文本。重點不在於有沒有,而在於如何;不在於文本 「本身」有沒有賽伯格主體的再現,而在於如何以賽伯格閱讀去讀取文本當中的. 政 治 大. 賽伯格主體,並且探討該賽伯格主體如何構成,終而批判科技和特定權力位階的. 立. 共謀。本論文盡量選擇科幻小說以外的文本作為分析對象,藉此挑戰「賽伯格理. ‧ 國. 學. 論通常連結到科幻文本」的刻板印象。此外,本論文也以「拼裝」這個詞彙思考 混雜各種異質元素的賽伯格主體構成。本論文所提出的「義肢人」 、 「遊戲人」 、 「動. ‧. 物人」這三種賽伯格主體,是受哈洛威(Donna Haraway)的〈賽伯格宣言〉中. y. Nat. sit. 「三種關鍵的界線破裂」之說所啟發。三種賽伯格主體各自對應、補充三種界線. n. al. er. io. 的不穩固──義肢人體現了「有機體和無機物的混淆」、遊戲人呼應「物質和非. i n U. v. 物質的曖昧不明」、動物人則為「人類和動物的難以區別」。本研究聚焦於 1990. Ch. engchi. 年代以後的非科幻文本,並在分析其中賽伯格主體及處境時,納入身心障礙研究 和生態女性主義的批判方法。本研究並非藉著後人類和賽伯格鼓吹單純地擁抱科 技、宣稱人類已非人類,而是要藉著後人類和賽伯格來再次警惕科技的利弊、鼓 勵各界在不同脈絡中「重新發明人類」──意即,重建一種更不具排斥性、更為 寬廣的對於人的想像。. 關鍵詞:賽伯格、賽伯格閱讀、義肢、生態女性主義、後人類、台灣當代小說.

(4) Abstract The current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reinvention of the human stands as a potential field for future Taiwanese literatur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conceptualize the subjectivities of the posthuman even beyond the field of science fiction. This thesis labels the literary practices outside science fiction as “non-science fiction.” The focus lies on non-science fiction for two reasons. On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hallenge the assumption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that associates the concept of the posthuman only. 政 治 大 science fiction limits the imagination of cyborg- or posthuman-related subjects in 立. with science fiction. Second,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presupposed literary categ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Inspired by the work of well-known cyborg theorist Donna. ‧ 國. 學. Haraway, this study notes that non-science fiction texts present three kinds of. ‧. posthuman existence. According to Haraway’s “Cyborg Manifesto,” “three crucial. y. Nat. boundary breakdowns” make the cyborg possible. The three kinds of posthuman in. er. io. sit. this thesis correspond to Haraway’s three boundary breakdowns. The man of prosthesis corresponds to the blurred boundary between organism and non-organism,. al. n. v i n C h and non-physics,Uand the man of animal to the the man of video games to the physics engchi. humans and animals. This analysis focuses on Taiwanese non-science fiction texts. from the 1990s onwards and applies concepts from disable studies and ecofeminist criticism, in addition to posthuman and cyborg theories. Situated within posthuman/cyborg studies, this thesis does not celebrate the breakdown of boundaries but points to the redefinition of the human which reduces and deconstructs hierarchal oppressions.. Keywords: cyborg, cyborg reading, prosthesis, ecofeminism, posthuman, Taiwa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5) 目錄 導論 拼裝主體:台灣當代小說的賽伯格閱讀........................................................ 1 一、前言:動機與範疇........................................................................................ 1 二、題旨詳述:賽伯格閱讀、拼裝主體、台灣當代小說................................ 4 三、研究方法:三個領域.................................................................................... 9 四、章節概述:義肢人、遊戲人、動物人...................................................... 19 第一章 義肢人:操演身心健全認同的失敗者...................................................... 27 一、「正常人」、強迫身心健全、義肢.............................................................. 27 二、〈入夢者〉的義肢與虛擬身體.................................................................... 32 三、〈結束人生的最好方式〉和《壞掉的人》的敘事義肢及情感義肢........ 35 四、使用兩種義肢的「正常人」...................................................................... 38 五、小結:失敗的義肢人.................................................................................. 42.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二章 遊戲人:難以擺脫二元階序的致命女性.................................................. 46 一、前言.............................................................................................................. 46. ‧. 二、電玩小說與電玩作為敘事的相仿.............................................................. 47 三、性別化的二元對立...................................................................................... 53 四、femme fatale 作為遊戲人............................................................................ 55 五、女性遊戲人的轉機與危機.......................................................................... 59 六、小結:女性遊戲人的雙重身分.................................................................. 61.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第三章 動物人:以「生態」主張檢視「非生態」文本...................................... 64 一、以「生態」檢視「非生態」...................................................................... 64 二、賽伯格、後人類與生態女性主義.............................................................. 66. engchi. 三、《遣悲懷》的女體與屍體............................................................................ 69 四、〈貓病〉的母貓、女人與瘋狂.................................................................... 73 五、小結:台灣文學需要生態女性主義批判.................................................. 76 結論 展望賽伯格閱讀.............................................................................................. 79 一、賽伯格與翻譯:界線的解構與重構.......................................................... 81 二、賽伯格閱讀作為社會批判的可能.............................................................. 84 三、持續重構界線:在台灣文學中重新發明人類.......................................... 87 參考書目...................................................................................................................... 91.

(6) 導論 拼裝主體:台灣當代小說的賽伯格閱讀. 一、前言:動機與範疇 本論文提倡「賽伯格閱讀」作為台灣當代小說的研究方法,及展望賽伯格閱 讀介入當代科技社會的可能性。本論文藉由賽伯格閱讀形塑對於科技社會的批判。 也就是說,賽伯格閱讀不只可以訴諸文學文本的理解和詮釋,也可以訴諸社會、 文化文本的批判。藉由將特定人事物詮釋為賽伯格,賽伯格閱讀得以讓人洞見科 學科技等當代技術和特定權力結構的交織與共謀。本論文以賽伯格閱讀,從台灣. 政 治 大 灣當代小說大多不是科幻小說。既然賽伯格議題容易讓人馬上聯想科幻小說,所 立 當代小說「讀取」出「義肢人」 、 「遊戲人」 、 「動物人」三種賽伯格主體。這些台. ‧ 國. 學. 以本研究偏偏反其道而行,刻意選擇多篇不是科幻小說的文本,以挑戰「賽伯格 理論通常連結到科幻文本」的刻板印象。本論文希望在科幻小說之外的文本中,. ‧. 「讀取」賽伯格。我強調「讀取」一詞,是因為文本中的賽伯格,並非早已存在、. sit. y. Nat. 只待指認的作家的造物,而是必須透過知識理論的中介,由讀者讀取而成的、讀. al. n. 而不是先有賽伯格,在文本中任憑大家「撿現成」。. Ch. engchi. er. io. 者(或論者)的發明1。先有知識和理論的「讀」 ,才能「取」出文本中的賽伯格;. i n U. v. 我所提倡的賽伯格閱讀,是受到國內外相關學者啟發。美國杜克大學文學系 教授海爾思(N. Katherine Hayles)的後人類研究,和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 女性主義研究學系的哈洛威(Donna Haraway)的賽伯格理論,給予我這本論文 最核心的研究方法。其餘國外學者引發我以多種角度思考及批判人本主義 (humanism)的侷限:諸如在身心障礙研究方面,任教於華盛頓大學的美國身 心障礙暨酷兒研究者麥克魯爾(Robert McRuer)、將身心障礙研究放諸文學批 評的伊利諾斯大學身心障礙研究者米契爾(David Mitchell)和思艿德(Sharon. 1. 這裡所謂的「發明」 ,並非無中生有的或專利式的發明,而是對應到本論文結論提倡的「重新 發明人類」的「發明」 ,意指對於「人的界線」的重新想像和重構。詳見本章的章節概述,或見 本論文結論〈展望賽伯格閱讀〉的第三節「持續重構界線:在台灣文學中重新發明人類」。 1.

(7) Snyder),以及法國哲學家史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他們對於身心健全的 批判以及對於義肢的詮釋,是〈義肢人〉一章的基礎。在〈動物人〉一章,澳洲 生態女性主義學者菩朗伍德(Val Plumwood)給予我生態女性主義的思想框架、 美國動物權利女性主義者亞當思(Carol Adams)則啟發我將生態女性主義批評 用於文本分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眾多國內學者引導我在本土的文化脈絡下思 考及運用西方理論,並且留意及處理西方理論與台灣本土之間的扞格。這些學者 包括邱貴芬、廖朝陽、林建光、李育霖、張君玫、陳春燕、紀大偉等人。 我在台灣當代小說中讀取到三種不同組成方式的賽伯格主體,並分別將他們. 政 治 大 而我如此命名的靈感來自哈洛威在〈賽伯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中提 立. 稱為「遊戲人」 、 「義肢人」 、 「動物人」 。這三個名稱各為本論文中間三章的題目,. 出的「三種界線破裂」 (three boundary breakdowns) :人類(有機體)和機器(無. ‧ 國. 學. 機體)、物質(physical)和非物質(non-physical)、人和動物。哈洛威認為,這. ‧. 三個界線破裂是賽伯格之所以成為可能的基礎2。我立基於哈洛威的論點,將這. y. Nat. 三個界線破裂的現象具體化為主體性的探究──「義肢人」對應到有機體和無機. er. io. sit. 體的界線模糊、 「遊戲人」對應於物質和非物質的混淆、 「動物人」對應人和動物 的曖昧不分。在之後的「章節概述」一節,我會更詳細地闡述這三者的細節。. al. n. v i n 「遊戲人」、「義肢人」、「動物人」三種賽伯格來自 1990 年代以降的台灣當 Ch engchi U. 代文本,且這些文本都不是「典型」科幻文本──下一段就會說明為什麼本研究 偏偏不把焦點放在「典型」科幻文本上面。本論文的研究年代限縮在 1990 年代 之後,是因為「賽伯格」這個概念的發韌和發展,與 1990 年代以降的網路及電 腦科技密不可分。這些文本包括駱以軍(1967-)的〈降生十二星座〉 (1993) 、 《遣 悲懷》 (2001);林明謙(1970-)的〈濕遊戲〉(1997);黃麗群(1979-)的〈入 夢者〉 (2005) 、 〈貓病〉 (2007) ;黃崇凱(1981-)的〈結束人生的最好方式〉 (2012)、 《壞掉的人》 (2012)等。 2. Haraway, Donna. “A Cyborg Manifes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P. 152 2.

(8) 選擇這些文本的原因有三。第一,賽伯格的概念由於和模控學(cybernetic) 等科技學門密切相關,往往讓人直接聯想到「科幻」 。但我認為, 「賽伯格」的範 圍跟「科幻」並沒有完全疊合。為了突破「賽伯格理論只能應用在科幻小說上」 的狹隘認知,我刻意選取多種並不是科幻小說的文本。我認為,如果只探討科幻 小說中的賽伯格,容易陷入「賽伯格只會出現在遙遠的科幻未來」這種錯覺,而 無法讓人正視「我們早已成為賽伯格」3這個早就發生、且至今仍正在進行的事 實。第二,賽伯格所涉及的電腦、網路科技和「世代」息息相關。近年台灣社會 運動中的動員、組織、資訊傳遞,或是衝擊既定「運動競賽」概念的「電競」4,. 政 治 大 利用)。在關注世代特色的前提下,本研究判定「選擇文本」的重要性應該高過 立. 都是 1980 至 1990 年以後的世代大量利用科技的結果(當然,也有可能是被科技. 於「選擇作家」 ,更不應只將目光侷限於已然經典化(canonized)的作品及作者。. ‧ 國. 學. 因此,我的研究對象除了台灣文壇名家(大致 40 歲以上)的小說,也包含文壇. ‧. 新銳(大致 40 歲以下) 。第三,針對台灣科幻文本的研究,已累積足夠成果,因. y. Nat. 而我認為現階段若要將賽伯格放諸文學研究,最具潛力的方向就是瞄準「看起來. er. io. sit. 不科幻」的文本。. 就我所知,目前台灣科幻文學的研究有以下三種面向。第一,台灣科幻文學. al. n. v i n 如何反映、預示、批判台灣政治與經濟等社會情況,如中興大學外文系林建光教 Ch engchi U. 授之〈政治、反政治、後現代:論八零年代台灣科幻小說〉。第二,「科幻小說」 作為一種敘事以及一個符號如何與其他敘事和符號彼此交混,並游移於類別的疆 界,如政大台文所紀大偉教授的〈色情烏托邦:「科幻」、「台灣」、「同性戀」〉。 第三,科幻文學中的異質身體以及末日想像,如何顛覆既定疆界(尤其性和性別 的疆界) ,如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洪凌教授之〈幻異之城.宇宙之眼.魍魎生體:. 3. 「我們早已成為賽伯格」一說改寫自海爾思的名著的書名: 《我們如何已成為後人類》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海爾思特別強調書名中「became」這個過去式動詞,藉以宣稱科技和人類 交混的時代早已發生,而不是一種科幻式的未來世界遠景。Hayles, N. Katherine.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p. 6。另外,後人類和賽伯格的區別和 重疊,我會在本章的第三節「研究方法:三個領域」中闡述。 4 也就是「 (參與者沒有動用身體大量肌肉的)電玩比賽是否也可以算是一種體育比賽」的問題。 3.

(9) 分析數部台灣科幻小說的幻象地景與異端肉身〉。既有研究涵蓋了幾乎所有台灣 科幻小說的經典之作,而相關學位論文也大致集中在上述三種方向的討論5。這 三種視野都彰顯了台灣科幻文學在文學類別上及文本內容中多樣的異質性和可 能性。 「後人類/賽伯格」、「台灣」、「科幻」、「經典」這些關鍵字的交疊,已然 像沖積土壤般孕育繁茂的研究成果;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我則想張望這些關鍵 字重新排列、些微更動之後的可能:排除「經典」 ,關注「非科幻」 。在「後人類 /賽伯格」 、 「台灣」 、 「非科幻」的交織之下,將能看見什麼?本論文提出「義肢 人」、「遊戲人」、「動物人」,是這個疑問的暫時回答。不同於科幻小說中的幻異. 政 治 大 因為和我們無異,這些文本中的賽伯格主體更是體現、鏡映了文本外的我們「早 立 身體,我從非科幻小說讀取到的賽伯格主體,和我們的現時現狀一般平凡。但正. 已成為賽伯格」的切身事實。. ‧ 國. 學. 以上我已概述我的主張、研究範圍、啟發我的學者,以下分為三部分,第一. ‧. 部份我將更詳盡地闡述我的論文主旨,第二部分說明我的研究方法及涉及的理論. er. io. sit. y. Nat. 範疇,第三部分為本論文的章節概述。. 二、題旨詳述:賽伯格閱讀、拼裝主體、台灣當代小說. al. n. v i n 以下我把論文題目「拼裝主體:台灣當代小說的賽伯格閱讀」分成三個部分 Ch engchi U. 解釋──賽伯格閱讀、拼裝主體、以及台灣當代小說。. 我所謂的賽伯格閱讀(cyborg reading),意指將文本中的人事物讀出賽伯格 的意味。也就是說,我分析的文本不必然、也不需要是容易讓人直接聯想到賽伯 格理論的科幻文本,而能是更寬泛的、各種形式的文本。重點不在於有沒有,而 在於如何;不在於文本「本身」有沒有賽伯格主體的再現,而在於如何以賽伯格 閱讀去讀取文本當中的賽伯格主體,並且探討讀取出的賽伯格主體是如何構成的。. 5. 例如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楊勝博之《國族.日常.後人類:戰後台灣科幻 小說的空間敘事》 、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李如恩之《台灣九○年代酷兒科幻 小說中的後人類政治:以洪凌和紀大偉作品為例》 。 4.

(10) 更進一步說,賽伯格不是早已存在、只待指認的被作者再現者,而是必須透過特 定的知識和理論去「中介」、「接合」、使其賽伯格化的被讀者讀取者。 中介和接合都是賽伯格理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先說明「接合」 (articulate), 再說明「中介」(mediation)。「接合」在本論文中有兩個面向:第一,我從文本 讀取的三種賽伯格,他們的主體是以不同方式接合而成的,在我的論文中,我也 稱呼這種主體構成的過程為「拼裝」;第二,我強調國外理論和台灣文本之間不 是「套用」的關係(儘管這是理論使用者時常面臨的誤解),而是「接合」的關 係。這兩個面向都體現了賽伯格研究的核心要旨:無論在理論操作上,或主體探. 政 治 大. 討上,都必須將多個異質的元素「接」在一起,而「合」成一個跨疆界的、充滿 雜質的整體。. 立. 我對接合主體所牽涉的異質性的理解,受惠於海爾思的《我們如何已成為後. ‧ 國. 學. 人類》 (How We Became Posthuman)。在這本具有領航員角色的學術著作中,海. ‧. 爾思融合了文學批評、電子資訊和科學,並提出在科技社會重新界定「人類為何」. y. Nat. 的方向。海爾思強調「人類」並非天生。在科技科學的發展下,人類的心智、思. er. io. sit. 想、意識等都可以被解釋為電子傳輸資訊的結果。而身體的行動和運作,也是透 過資訊傳導而成。也就是說,人類的身體是訊息系統操縱的「原初義肢」 (original. al. n. v i n prosthesis),因此,任何其他擴充或替換的器官、肢體等等,都只是這個原初義 Ch engchi U. 肢的延續。藉由對於模控學發展的回顧與整述,海爾思指出人和機器、網路等科 技的類似性(similarity)和親近性(affinity) :在一定程度上,人類和人工智慧、 電腦模控、機械運作等科技現象並沒有根本上的差異6。 海爾思的論點的啟發性不只在於如何反對「人的本質」,更在於她將資訊視 為構成主體的不可或缺的條件。也就是說,賽伯格不必然是生物或身體上的構成 (如科幻小說和電影中的變種人、人機合一等等) ,賽伯格也是「主體如何構成」 的問題。只要構成主體的成份包含電腦、電子、資訊、網路等科技元素,都是賽. 6. Hayles, N. Katherine.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p. 2-3 5.

(11) 伯格涵蓋的範疇。在文學研究中也可以如此解讀人的主體構成。 〈降生十二星座〉 中,女性角色的主體成分,就包含了現實世界的生命經驗,以及電玩中的角色決 鬥7。寬泛而言,在這個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並且在網路世界擁 有多個帳號的現在,每個人的主體性都是由多樣且異質的存在所接合而成。這些 主體成分的異質性廣泛地包含了有機身體和無機器械、實存世界和電子虛擬等 等。 在說明完接合之後,我要來討論中介性。我對於科技的中介性的理解,來自 於哈洛威的著名論文〈賽伯格宣言〉 (“A Cyborg Manifesto”) 。在該文中,哈洛威. 政 治 大 物質及非物質 。在這些界線變得不穩固的狀態中,科技扮演關鍵的中介角色。 立. 指出了賽伯格之所以可能,是因為三種界線的破裂:人與動物、有機物與無機物、 8. 例如,如果在人體內移植一顆豬的心臟9,醫療科技就是整個移植過程、以及混. ‧ 國. 學. 淆動物和人的界線的中介;或如近年電玩遊戲和舞台表演中頻繁應用的虛擬實境. ‧. (Virtual Reality)和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10,就是混淆現實和虛擬的. y. Nat. 科技中介。哈洛威提醒,作為賽伯格研究者,不能只看見界線變得不嚴密的狀態,. er. io. sit. 而必須留意在界線震盪、搖擺的過程中,科技作為中介的可能影響。在這個過程 中,科學科技等技術所挾帶的資本結構、意識形態、甚或具有壓迫性的各種「主. al. n. v i n 義」(人類中心主義、身心健全主義、男性中心主義等等)都加入操弄我們對於 Ch engchi U 「人的界線」的重新劃定和想像。. 海爾思和哈洛威共同的立論基礎都是:「人類不是天生的,是造成的」11。 她們都探討了人是如何被造成的,意即,人如何和各種異質存在接合,以及接合. 7. 詳見〈遊戲人〉一章對於〈降生十二星座〉的分析。 Haraway, Donna. “A Cyborg Manifes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P. 152 9 相關報導可見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40508-would-you-accept-a-pigs-heart 10 電玩遊戲如 2016 年引發話題的「精靈寶可夢 Go」 (Pokémon Go) ,舞台表演如 2016 年里約奧 運的閉幕表演──下一屆奧運主辦國日本的東京奧運宣傳表演。 11 這句話是我改寫自哈洛威在〈後現代身體的生命政治〉中所言: 「有機體不是天生,而是造成 的」 。哈洛威的這句話是改寫自西蒙.波娃的名言「女人並非天生,而是造成的」 。哈洛威(Donna Haraway)著,張君玫譯。《猿猴、賽伯格和女人》 。台北:群學,2010。頁 332-333。 6 8.

(12) 過程中科技的中介。但她們並未提出一個概念詞彙來指涉她們所探討的「造成的」 人。因此,我提出「拼裝」一詞,企圖補充、整理這些學術前輩的理論。我用「拼 裝」一詞寬泛指稱各種和異質存在物彼此接合的賽伯格主體構成及過程。賽伯格 主體是拼裝而成的──就像《科學怪人》這部小說主人翁法蘭根斯坦運用多種素 材拼裝成科學怪人,本論文的任務就是要從台灣當代小說讀取出以不同方式拼裝 而成的賽伯格,並且說明拼裝的方式、拼裝過程中理論的運行、以及拼裝後的賽 伯格主體所面臨的處境。 以上我已說明論文題旨中的「拼裝主體」和「賽伯格閱讀」,以下我要說明. 政 治 大 進行賽伯格閱讀,這項工程的基礎點在於我認為「賽伯格並非早已存在於文本中」。 立 「台灣當代小說」的範疇和如此選擇文本的原因。如同我先前已提到的,對文本. 就像戴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通常簡稱 AR)眼鏡來觀看現實世界,. ‧ 國. 學. 才能看見單憑肉眼看不見的畫面;對台灣當代文學進行賽伯格閱讀,就像是戴上. ‧. AR 眼鏡之後的景象:如果不藉由相關理論的介入和詮釋(就像 AR 眼鏡)12,. y. Nat. 就看不見文本中的賽伯格。賽伯格並非「原本」就在那裡,而是必須在 AR 眼鏡. er. io. sit. 般的理論視野中,才能成為使人看見的存在。在這樣的基礎點上,選擇文本就成 為一項「彰顯對比」的課題:AR 眼鏡帶來的效果在於「肉眼看不見」對比「AR. al. n. v i n 眼鏡看得見」;那麼如果要讓賽伯格閱讀帶來和 AR 眼鏡類似的效果,我就得選 Ch engchi U. 擇「不使用相關理論就讀取不到賽伯格」的文本,如此才能彰顯「沒有理論看不 見」和「有理論就看得見」的對比。因此,我在文本的選擇上,刻意不按照慣例 依賴科幻小說──科幻小說裡的人物和實存的我們非常不同,因此光用肉眼看 (不藉助理論的直接閱讀) ,就很有賽伯的意味了。反而是看起來不科幻的文本,. 能夠證明賽伯格閱讀的有效性:這些文本裡的角色看起來都和實存的我們無異, 但藉由賽伯格閱讀,他們都是由多種異質元素拼裝而成的賽伯格。 這種將看起來不是賽伯格的主體詮釋為賽伯格,並且分析此賽伯格的嘗試, 12. 在我的論文中,相關理論涉及賽伯格及後人類研究、身心障礙研究及生態女性主義研究。更 詳盡的理論闡述會在下一節「研究方法:三個領域」當中。 7.

(13) 已有先例。台文界學者邱貴芬教授在〈台灣紀錄片的賽伯格主體演練〉中,將一 個透過視訊器材維繫關係的家庭,詮釋為賽伯格家庭。邱認為,在一個家庭中, 一個遠距的、只出現在電腦通訊螢幕中的父親,和一個近在孩子身邊、鎮日手持 攝影機,以攝影鏡頭和孩子彼此對望的母親,都是賽伯格主體,並組構了一個賽 伯格家庭。也就是說,賽伯格不必然是科幻世界裡面的生化人、人工智慧等等, 在特定的詮釋和理解下,尋常的、一點也不科幻的人,也都會是賽伯格。正是在 這樣的理解上,邱不但將賽伯格主體的探討延展至家庭倫理的探問,並也提醒: 「賽伯格儼然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未來生物。他們就是我們,仰賴著高科技來維繫. 政 治 大 延續邱貴芬的提醒,我發覺專注於科幻小說之外的(貌似)尋常人,其實可 立. 人際關係、理解世界、追尋自我實現的路徑」13。. 以是生活在當代科技社會的一則自我警惕:人人都是賽伯格,但人人都以為那是. ‧ 國. 學. 遙遠的科幻故事,沒有警覺自己早就跟賽伯格難以切割;在科幻文學之外,其實. ‧. 到處都是賽伯格的身影,卻乏人指認他們的存在、拼裝他們的主體性、探究他們. y. Nat. 的生存處境。當代台灣文學的研究中,舉凡性別、階級、族群、身心障礙等議題. er. io. sit. 都漸漸累積成果。這些討論的終極目標都在拓展我們對於「人」的想像,或換句 話說,讓我們看見文本乃至社會中實存著這些多樣的「人」 。這些討論都是在「人. al. n. v i n 的範疇」當中操作。但如果後退一步,去檢視這個「人的範疇」 ,會看見什麼? Ch engchi U. 沿著這個疑問往下走,我經常在台灣文學研究領域發現兩種剛好涇渭分明的. 人物/角色:被主流社會排斥的「邊緣人」 ,以及存在於科幻世界中的「超人」。 前者「邊緣人」是文學反映論的產物。這種反映論,認定文學中的邊緣人一定程 度地呼應了現實社會中的邊緣人。後者「超人」則是文學寓言的產物。這種寓言, 將文本中那些完全脫離現實的人類,解釋為某些社會現況的隱喻。反映論的「邊 緣人」看似內於現實,寓言的「超人」看似外於現實,但這兩種人到底是彼此遠 離,還是彼此毗鄰呢?會有這樣的分明,或許是因為一方面,我們已預設一個僵 13. 邱貴芬。〈台灣紀錄片的賽伯格主體演練〉 ,《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新北:華藝學術出版, 2013。頁 99。 8.

(14) 固不變的現實,而不是將現實視為一個流動、曖昧、沒有明確形式的存在;另一 方面,我們也預設一種已存於文本中,只待被發現的,僵固不變的「人」。 這樣的預設似乎呼應了中興大學外文系林建光教授的觀察。在《賽伯格與後 人類主義》一書的導論中,林建光認為,賽伯格和後人類的反本質論,正好可以 洞見並修正台灣人在思考「台灣(人)的主體性」時預先假設的本質、先天、自 然等立論基礎。他因而提出「賽伯格-台灣」的概念,指出台灣的主體應當為不 斷的「即身生成」(embodied becoming)。意即,台灣的主體是不停變動,與外 圍環境緊密相關的,且因而充滿自我改善、更新、轉化的契機14。. 政 治 大 拆解既有的「人」的想像,另一方面以更為多元、異質且承認人之有限的觀點, 立. 我對於台灣當代小說中的賽伯格的探討即借鏡林建光的觀點,一方面檢視並. 讀取並拼裝台灣文學中的賽伯格主體。如同「賽伯格-台灣」肯認台灣主體的流. ‧ 國. 學. 動性,我所讀取的三種賽伯格,也並非固定不動的主體,而是短暫的、不停變動. ‧. 的主體。這些主體的生存不但和我們緊密相關,更將刺激我們反思、拆解、再重. io. n. al. er. 以下我先說明我的理論基礎,亦為本論文的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三個領域. sit. y. Nat. 組人類乃至於台灣的主體性。我將在章節概述更詳盡地闡述三種後人類的細節,. Ch. engchi. i n U. v. 我提出的賽伯格閱讀,就是以理論介入文本的詮釋和理解,繼而將文本中的 人物或敘事讀取為賽伯格,並分析這些賽伯格的構成。我用以介入文本的理論主 要來自三個領域:賽伯格與後人類理論、身心障礙研究、生態女性主義。賽伯格 與後人類理論是大框架;身心障礙研究和生態女性主義是小支架。我先從大框架 討論,再說明大框架如何銜接到小支架。. 1. 賽伯格與後人類理論:. 14. 林建光、李育霖主編,《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新北:華藝學術出版,2013。頁 8-9。 9.

(15) 「賽伯格」和「後人類」兩個詞彙分別引用自哈洛威的〈賽伯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及海爾思的《我們如何成了後人類》(How We Became Posthuman) 。這兩個概念的興起都源自於一個事實:科技發展使得構成人和社會 的成份變得異質而複雜,因而傳統的「人」的概念處於守勢,必須被重新檢視。 甚至,處於攻勢的「科技」、「技術」等概念也需要重新釐清。 海爾思的後人類理論和哈洛威的賽伯格理論時常被拿出來相提並論。這兩者 有交疊的部分,但也有各自偏重的面向。海爾思著重人類在科技社會的主體構成, 物質(實存肉身)的成分逐漸削減,資訊(虛擬身體)的成分逐漸加重。簡單舉. 政 治 大 接觸,而很可能是來自這個人放在社群網站上的發文、照片等等。哈洛威的賽伯 立 例,在當代社會,我們要認識、理解一個人,可能不是來自直接和這個人面對面. 格理論當然也包含人的主體構成的混雜元素,但她更強調界線的再協商,以及賽. ‧ 國. 學. 伯格作為一種政治行動的可能。也就是說,相較於海爾思的後人類理論強調現實. ‧. 物質和虛擬資訊的混淆,哈洛威的賽伯格理論關注的是社會各個層面在科技的中. io. er. 淆,賽伯格也涵蓋其他層面的界線混淆。. sit. y. Nat. 介下,界線模糊、重新畫分的狀態──賽伯格不只涉及現實和虛擬之間的界線混. 我的賽伯格閱讀,在處理網路資訊對實存身體/存有的介入和改造時,倚賴. al. n. v i n 後人類的理論(例如分析黃麗群的〈入夢者〉和駱以軍的〈降生十二星座〉時各 Ch engchi U 有一部分涉及電玩、網路等電子資訊構成的虛擬身體);但在社會批判、政治行. 動的面向上,我藉助賽伯格的視野。如同哈洛威站在馬克斯女性主義的立場批判 科學論述隱含的性別化詞語,我也站在強調重新協商界線的賽伯格立場,批判身 心健全主義、男性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所劃定的僵固而具排斥性的「人的界 線」 (這三種主義分別是本論文中間三章所批判的) 。藉由賽伯格閱讀讀取出文本 中的賽伯格主體,並非為了導向「界線消解」的虛無結論,而是為了警惕和批判 科技社會中隱含的壓迫性意識形態。 在概述完後人類和賽伯格這兩種理論在本論文的使用區別後,以下我再詳述. 10.

(16) 這兩者的思想脈絡及關注面向的差異。海爾思的後人類理論起始於對人本主義 (humanism)的反思。在界定何為後人類時,海爾思指出傳統的自由人本主義 (liberal humanism)所想像的人(human)和後人類(posthuman)之間的不同。 她引用麥克佛森(C. B. Macpherson)所描述的自由人本主義主體:人是其個體 的擁有者,不為了擁有自己這個人(person)和能力(capacities)而虧欠於社會, 15 且人類的本質為不受他人的意志所縛的自由(freedom from the wills of others) 。. 簡而言之,傳統的人本主義預設人為一個自然的自我(natural self) ,並明確地畫 分了一條「自我/他者」之間的界線。這條界線不只區隔了自我與他者,同樣也. 政 治 大 全球風險:《功夫》的後人類表述〉中指出這條界線造成人本主義的自相矛盾: 立. 畫分了身體的內與外、精神與物質等。台大外文系廖朝陽教授在〈失能、控御與. 一方面,人本主義預設人類擁有不同於他者及物質的精神和意識,因而可以透過. ‧ 國. 學. 思想不斷為自己增加能力;但另一方面,正因為預設「精神(意義、價值)與物. y. Nat. 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失能狀態。」16. ‧. 質(無意義、無價值)」的高/低、內/外之分,人類反而使自己「落入有限而. er. io. sit. 海爾思認為這正是人和後人之間最大的差異,意即,「後人類承認且歌頌人 作為人類存有(human beings)的有限,且理解人的生命置身於繁複的物質世界,. n. al. 17. 並仰賴此複雜性而存活。」. v i n 後人類絕非「反人」 、 「去人」或「非人」 ,相反地, Ch engchi U. 後人類思考的正是如何更多元並謙遜地界定人類的存有。因此,在探究人的主體 性時,後人類主張任何物質或非物質的、有機的或無機的、人類和非人類的,都 是構成人的主體性的要素。 以上是海爾思的後人類理論對人本主義的反思。和海爾思抱持類似觀點的哈 洛威除了反省人本主義,也探討了社會各個層面的「賽伯格化」。. 15. Hayles, N. Katherine.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p. 3. 16 廖朝陽。 〈失能、控御與全球風險: 《功夫》的後人類表述〉 。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1 期(2007 年 3 月) :頁 19-66。頁 22-23。 17 Hayles, N. Katherine.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p. 5. 11.

(17) 海爾思在《我們如何成了後人類》聚焦在資訊,思考資訊作為形塑人的主體 性的不可或缺因素;哈洛威的〈賽伯格宣言〉則是廣泛地討論在社會各個層面由 於科技介入所導致的變局,以及社會大眾必須面對的各種界線模糊、乃至界線的 重新想像、界定。例如「場域的賽伯格化」即是原先存於場域間的疆界逐漸模糊: 跨國企業中資方透過通訊科技達成遠距的操控與監視;或如產業區裡勞工集體生 活、工廠與宿舍緊密相鄰等因素,都讓家和工作場所的分界變得曖昧18。而賽伯 格本身是一種論述,一方面忠於女性主義、社會主義、物質主義,另一方面突破 上述「主義」彼此之間及各自內部的疆界。賽伯格是邊界的破碎與重組,這些疆. 政 治 大. 界存在於整體(whole)與部份/零件(part)、人與動物、有機體與機器、物質 與非物質。. 立. 種種疆界的破碎皆指向一個事實:原初的「完整」(wholeness)已不復存,. ‧ 國. 學. 取而代之的是四處游散的零件/部份(parts)。西方思潮在最原初就已預設一個. ‧. 完整的、更高境界的統合(unity),再從此統合中生產差異。「從整體衍生部份」. y. Nat. 面臨到的困境,就是周蕾所謂「創造論述空間的同時其實是持續將更多的他者排. 關注不同零件之間的關係。. al. er. io. sit. 除到論述空間之外」19。因此,賽伯格論反其道而行, 「從零件建構整體」 ,並且. n. v i n 在回顧哈洛威和海爾思的理論之後,我要接著處理她們的理論和台灣現實之 Ch engchi U. 間的契合與不合。. 海爾思和哈洛威的理論和觀點雖然具有啟發性,但和當代台灣之間存有時空 上的落差。她們的著作都是 2000 年以前出版的,並且她們反省的人本主義思潮, 在她們身處的西方和在我們身處的台灣都各自經歷不同的流變。這正是中興大學 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李育霖教授在《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的導論中提出 的疑問: 「我們仍然不免質疑在台灣甚至亞洲是否也如西方人文的歷史發展一樣, 18. 詳見〈賽伯格宣言〉中, 「『家庭』之外的『家事經濟』」一節。Haraway, Donna. “A Cyborg Manifes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P. 166-169。 19 Chow, Rey. Woman and Chinese Modernity: the politics of reading between West and Eas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1. pp. 3-4 12.

(18) 經歷了關於人類與人文傳統定義的轉換?……如果台灣與東亞的社會景觀與人 文傳統並不能完全等同於西方,那麼西方關於後人類的討論又可能為台灣或亞洲 的人文學科帶來何種啟蒙與限制?」20李育霖引用林建光的「賽伯格-台灣」來 回應這個提問: 「台灣並非獨立於世界(西方)之外的獨立個體,而是與西方『機 械地』連結……在與西方的機器連結運作中,台灣形構並創造了自身。」21 林建光的「賽伯格-台灣」和李育霖所謂之「機械連結」啟發我如何思考西 方理論與台灣本土之間的落差。我認為,並非預先認定台灣和西方人文歷史脈絡 的不同,再據此質疑西方理論的適用性;相反地,正因為西方理論和台灣現實必. 政 治 大 試圖拼裝、接合各種異質的零件/部分(parts),才得以形構整體(whole)。重 立. 定存有落差,才需要去「接合/述說」(articulate)這兩者。正如同賽伯格總是. 點不在於西方理論的「適用與否」,而在於這個接合理論與現實的過程中所遭遇. ‧ 國. 學. 的種種合與不合。正是在這合與不合的動態過程中,才能洞見賽伯格台灣及其中. ‧. 生存著的賽伯格主體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這種西方理論和在地現實之間的扞格,. y. Nat. 應該是每個將西方理論運用於非西方的文化研究會遇到的問題。正如周蕾在《婦. er. io. sit. 女與中國現代性》 (Woman and Chinese Modernity)中反覆思量的理論和族裔的糾 葛;她指出,研究者總是必須試圖尋找「既全球又在地」的立論座標。對研究者. al. n. v i n 來說,重點不在於凡是用了西方理論便是在向西方致敬,而在於「如何致敬」 。 Ch engchi U. 如果只是一味強調本土與西方的差異,並將本土視為一個獨立的、自我滿足的個 體,最終只是複製了強勢的西方文化霸權22。. 2. 身心障礙研究 「義肢」的相關論述可以是賽伯格/後人類和身心障礙研究的交會點之一。 從後人類及賽伯格的觀點而言,義肢一方面可以詮釋為人類先天的身體及學習操. 20. 林建光、李育霖主編,《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新北:華藝學術出版,2013。頁 19。 林建光、李育霖主編,《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新北:華藝學術出版,2013。頁 20。 22 Chow, Rey. Woman and Chinese Modernity: the politics of reading between West and Eas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1. p. xv. 13 21.

(19) 縱身體的過程(如同前述海爾思提出的「原初義肢」之說);另一方面,義肢也 可以是後天的無機/人造物對於先天身體的附加,使用義肢的人,即是模糊了有 機身體和無機義肢的界線的賽伯格。而從身心障礙研究而言,研究的課題就在於 如何詮釋義肢、拓寬義肢的概念,並藉以顛覆常識中「身心健全者」和「身心障 礙者」的分野、以及形構對於身心健全主義(ableism)的批判。 無論賽伯格/後人類或身心障礙研究,要達成上述的論述目標,第一步就是 要先否認「義肢是彌補殘缺之物」 。常識上義肢是用以反映、界定「殘缺/完整」 的「補充物」,而這樣的說法預設了一個「原初完整」的人體或主體。這個「原. 政 治 大 初完整」的預設和想像才衍生出「殘缺」 、 「次等」 、 「他者」等受壓迫的階層。那 立 初完整」都是賽伯格/後人類和身心障礙研究極力要顛覆的,因為正是對於「原. 麼若要讓義肢的意義不僅止於「彌補殘缺」,那麼就必須重新檢視物質、機械等. ‧ 國. 學. 「身外之物」與人的關係。高師大英語系楊乃女教授於〈性、增能輔助與倫理主. ‧. 體〉一文中引用法國哲學家史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的觀點,指出「人類發. y. Nat. 明了技術物,技術物也發明了人類」23。人和工具之間是彼此映照的「反身性」. er. io. sit. (reflexivity)關係:工具因為人的使用而有了意義,人的身體也因為使用了工 具才具備達成某個目標的功能。人在使用工具時就會有工具意識並預期使用的方. al. n. v i n 法,這個預期,就是外部的工具內部化為人的身體的過程。這個交互內部化和外 Ch engchi U 部化的狀態,就是人與物質彼此發明的反身性關係。同樣引用史蒂格勒的林建光 對此精準地解釋:「義肢之為『外來』工具,並非它外於人,而是說『人』之所. 以為人就是因為他可以與外在環境組構成一迴路系統,將外在工具或物質轉化為 內在的記憶、意識或精神。」24東吳大學英文系蘇秋華教授在〈從日常生活到可 程式性〉一文中指出,史蒂格勒對於工具的觀點,使得「工具作為一種增能輔助 (按:蘇秋華在此文中將「prosthesis」譯為「增能輔助」而非「義肢」) ,其意義. 23. 楊乃女。 〈性、增能輔助與倫理主體〉 。 《英美文學評論》15(2009) :93-119。出版:中華民國 英美文學學會。頁 104。 24 林建光、李育霖主編, 《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 。新北:華藝學術出版,2013。頁 6-7,粗體為 我所加。 14.

(20) 不應僅被視為是人類身體的延伸,而是它構成了『這個作為「人」的身體』」25。 史蒂格勒的觀點有助於我們突破義肢的刻板印象:義肢不是補充殘缺的人造 物,而是廣泛地指涉為人使用的技術物。在這個層面的理解上,幾乎任何物件都 可以被詮釋為是我們的義肢,舉凡電腦、網路、手機、眼鏡、化妝品,只要是構 成人體和人作為一個主體所需的元素,都可以是義肢。除了是形而下的物品,義 肢也可以是形而上的存在。在米契爾和思艿德合著的《敘事的義肢》(Narrative Prosthesis: Disability and the Dependencies of Discourse)一書中,就指出「身心障 礙」這種狀態往往被當成小說情節的義肢。也就是說,身心障礙在文學文本中被. 政 治 大 理論放諸台灣文學研究者,如政大台文所紀大偉教授的〈情感的輔具:弱勢,勵 立. 用作展演「異常」的「手段」,進而達成高潮迭起、治癒等等「目的」。將義肢. 志,身心障礙敘事〉 。該文延續《敘事的義肢》的觀點,將身心障礙文學中的「勵. ‧ 國. 學. 志性」視為驅動敘事進行的「情感的輔具」(affect as prosthesis),並且批判地指. ‧. 出此情感的輔具有被黨國、資本主義甚或身心健全主義利用的嫌疑。如同米契爾. y. Nat. 和思艿德極具啟發性地指出了「敘事的義肢」這種存在,〈情感的輔具〉的創見. er. io. sit. 即是將情感視為義肢的一種形態,更加拓寬了大部分人所想像、理解的義肢。 上述義肢相關理論不僅破解了「原初完整」的預設,也動搖了「身心健全」. al. n. v i n 的想像──如果每個人都在使用義肢,那麼就沒有人是「真正的」身心健全者; Ch engchi U 正因每個人都生而不完整,每個人才都會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尋求無機物對於. 自身的介入和改造。在本研究涉及的文本中,就有仰賴電腦和網路來改變容貌的 人(〈入夢者〉) ,也有依靠跳蛋、充氣娃娃等性愛玩具來讓自己感覺良好的人(〈結 束人生的最好方式〉和《壞掉的人》) 。這些常識上會被認定為身心健全的人,反 而因為他們對於無機物的依賴和使用,讓人洞見他們的失能(不健全)。身心健 全或身心障礙並非「是否」的問題,而是「程度」的問題。更甚者,身心健全就 像異性戀認同一般,是主流社會強加於人的強迫性想像。 25. 蘇秋華。 〈從日常生活到可程式性:以十九世紀魔術舞台探討斯蒂格勒理論之後人類潛能〉 , 《賽 伯格與後人類主義》。新北:華藝學術出版,2013。頁 307。 15.

(21) 也就是說,主流社會強迫每個人將自己「表演」得身心健全。這個概念來自 美國身心障礙暨同志研究者麥克魯爾提出的「強迫身心健全」(compulsory able-bodiedness) 。麥克魯爾以身心障礙學界對於健全主義(ableism)的批判為基 礎,並綜合了著名女同志詩人芮曲(Adrienne Rich)的「強迫異性戀機制」及美 國頂尖哲學家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操演」等概念,說明身心健全是一種 強迫性地自我反複、模仿、操演的身分認同。麥克魯爾認為,身心健全或身心障 礙不是天生給定的,而是根據後天每個人操演的程度而決定的。正如同主流社會 強迫每個人操演異性戀身分一般,主流社會也會強迫每個人將自己表現為身心健. 政 治 大 虛枉的:沒有人會是從一而終的異性戀者,也沒有人會是從一而終的身心健全者。 立 全者。但是,這種對於「將自己表現得身心健全或異性戀」的追求和強迫終究是. 終其一身,每個人都會參與程度不等的同性關係,每個人也都會隨著老去、生病、. ‧ 國. 學. 意外等等成為程度不一的失能者。而這或許正是身心障礙研究的最大啟示之一:. ‧. 如同女性暨身心障礙研究者葛蘭-湯姆森(Rosemarie Garland-Thomson)對於「常. y. Nat. 人」 (normate)的質疑26,身心障礙研究戳破了人們對於「正常」的想像和期許,. n. er. io. al. 3. 生態女性主義相關論述. sit. 並且揭示,「正常人」根本就不存在。. Ch. engchi. i n U. v. 賽伯格理論與生態批評共有一個立足點:第二波模空學(second-wave cybernetics)研究帶給人對於自身的反思。根據海爾思的整述,模控學的發展大 約可劃分成三個階段。1945 到 1960,第一波模控學發現了機械和生物之間的類 比(analogy) :生物和機械的運作都是透過一連串的資訊傳導。這個發現讓人類 發覺,自己其實本質上並沒有和智慧機械(intelligent machine)有多大的差別。 第二波模控學則發展於 1960 到 1980,主要處理「反身性」 (reflexivity)的問題。 反身性給予人類的啟示在於,人無法自外於人所生產(generate)的系統,並且. 26. 我會在第一章〈義肢人〉的前言詳盡說明葛蘭-湯姆森提出的「normate」的概念。 16.

(22) 也被這個系統生產,人類只是這個系統的一部分。例如人類往往自居外於自然的、 全知的觀察者,卻鮮少承認自己其實也內於整個自然體系,並且由自然生產而成。 第三波模控學則主要處理虛擬真實(virtual reality)的問題。27 第二波模控學的「反身性」挑戰了人和自然之間既有的「觀察者(人)/被 觀察者(自然)」之間的關係。中興大學外文系貝格泰教授(Hannes Bergthaller) 在〈控制學與社會系統理論〉一文中,將控制學連結到生態批評,提倡以生態批 評作為第二波模控學,立基於「人類的立足點正是盲點的所在」這樣的謙卑,去 「閱讀和回應生態批評者的作品來接受他們的論述和作為」28。類似地,在哈洛. 政 治 大 礎之一就是人類和動物之間的界線不明,哈洛威亦在〈為馬克思主義辭典而寫的 立. 威的賽伯格理論中,也提倡應當重新檢視人與自然的關係。除了指出賽伯格的基. 「性別」〉中提醒,當今女性主義將「性」 (sex)和「性別」 (gender)區分為「自. ‧ 國. 學. 然」和「建構」 ,其實複製了西方自啟蒙運動、人文主義等人本思想所建構的「自. ‧. 然/文化」二元對立。以人為本位的思考將人(男性)從自然抽離出來,並將女. y. Nat. 性和自然陰性化為「被觀看的客體」。當已然將性和性別區隔開來的女性主義批. er. io. sit. 判此自然/文化的二分,就會面臨困境:一方面意圖打破自然與文化的二分,另 一方面仰賴自然與文化的二分來區隔性(自然)和性別(文化)。最根本的問題. al. n. v i n 在於,人類過於相信自然及科學的客觀性,卻未意識到自然和科學也是由人為建 Ch engchi U 構、發明而成的29。. 也就是說,賽伯格理論並不只是關注「人和科技」的關係,也是透過對於科 技的反省,進而更根本地檢視「人類/文明」和「動物/自然」之間長久的支配 位階關係。這樣的觀點便連結到生態女性主義的批判。澳洲生態女性主義學者菩 朗伍德(Val Plumwood)在《女性主義與支配自然》 (Feminism and the Mastery of 27. Hayles, N. Katherine.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p. 7-9. 28 蔡郁宏譯,貝格泰(Hannes Bergthaller)著。 〈控制學與社會系統理論〉 ,《賽伯格與後人類主 義》 。頁 83。 29 Haraway, Donna. “’Gender’ for a Marxist Dictionary: The Sexual Politics of a Word”.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pp. 127-148. 這一小段關於這篇論文的敘述,是我閱讀這篇論文之後的摘要。 17.

(23) Nature)指出,必須將涉及種族、階級、性別、自然等四個範疇的解放理論彼此 互相結合,才能看見不同類型壓迫的共同根源:區隔自我與他者、男人和女人、 文明與自然等等否定他者的邏輯結構──二元論(dualism) 。在二元論的運作之 下,女性和自然都成為男性陽剛文化發展和前進過程中,被忽視甚至輕視的背景 (backgrounding)。自然提供人類賴以維生的資源,女性提供男性在社會爭權奪 利的再生產勞動,這些「提供」都被視為理所當然、無償(無須償還)而得以盡 情剝奪。 同樣立足於「男性對女性的支配類似於人類對自然的剝削」這樣的基礎,另. 政 治 大 削自然)和消費女體(剝削女性)的共通性。在《肉的性政治》 (Sexual Politics of 立. 一位美國生態女性主義學者亞當斯(Carol Adams)從語言的操作中思考吃肉(剝. Meat)中,亞當斯提出「缺席的指涉」(absent referent)的概念。「缺席的指涉」. ‧ 國. 學. 就是人們透過某些詞語指涉在場的事物,而這些詞語其實是以另一些缺席的事物. ‧. 為代價。例如,「肉」(英文的「meat」)一詞抹去了動物之死:在字面上動物是. y. Nat. 不存在的(英文不會說吃牛肉是吃「cow flesh」) 。透過詞語的重新定義和比喻,. er. io. sit. 當我們在談「肉」這個詞或吃肉的時候,我們指涉或吃食(consume)了在場的 「肉」(肉的概念或形象),而忽略且消費(consume)了缺席的動物及牠們的死. al. n. v i n 亡──動物及動物之死於是成為缺席的指涉。缺席的指涉可以是指涉在場的女性 Ch engchi U 而以不在場的動物為代價,例如「牛肉場」指的是女性的脫衣舞秀,男性以觀看 「消費/吃食」 (consume)在場的女性胴體,卻用「牛肉場」一詞隱涉了不在場 的牛的肉體。反之亦可,例如「D 罩杯的火雞胸肉」描述了在場的火雞胸肉的美 味,卻要以不在場的女性胸部尺寸來作為美味的形容詞30。 駱以軍的《遣悲懷》中,敘事就時常使用「缺席的指涉」來指涉美麗的女體 或讓人興奮的性愛畫面。例如在〈大麻〉一章,敘事者陳述自己造訪據說是男同 30. 「D 罩杯的火雞胸肉」是亞當斯舉例的美國廣告詞, 「牛肉場」是我想到的可以將缺席的指涉 運用在台灣的例子。Adams, Carol J. The Sexual Politics of Meat. New York: 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Inc., 2010.「D 罩杯的火雞胸肉」詳見頁 16, 「缺席的指涉」的概念 提出及說明詳見頁 64-116。 18.

(24) 性戀的廚師的家,並吃了一頓他做的美食。並且敘事者回憶他曾經見過女性「失 態地吸食公魚精囊」的畫面。這段敘述之所以引人遐想,就是因為「缺席的指涉」 的運作:敘事明寫的是女人吃公魚精囊,但暗中強化的是「女」和「公」的對比, 以及「吸食」這個動作搭配「精囊」這個部位造成的聯想。在這樣的敘事中,在 場的、被指涉的是「女人吃魚」,不在場的、被消費的是「女人歡愉地為男人口 交」的男性意淫想像。. 四、章節概述:義肢人、遊戲人、動物人. 政 治 大 我得以從台灣當代小說中讀取出三種賽伯格主體,並分別稱為「義肢人」 、 「遊戲 立. 在後人類及賽伯格、身心障礙研究及生態女性主義三個領域的理論基礎上,. 人」和「動物人」,每一種賽伯格主體自成一章。這樣的分類並不代表我認為台. ‧ 國. 學. 灣當代小說的賽伯格主體只有這三種,而是我擴充了哈洛威在〈賽伯格宣言〉中. ‧. 指出的三種界線破裂。哈洛威只指陳了這三種界線破裂的現象,而我將這些現象. y. Nat. 具體化為主體的探討。. er. io. sit. 本章導論〈拼裝主體:台灣當代小說的賽伯格閱讀〉提出了整本論文的核心 工程:以賽伯格閱讀從台灣當代小說中讀取出三種賽伯格主體。本章首先把論文. al. n. v i n 題目拆成「賽伯格閱讀」 、 「拼裝主體」及「台灣當代小說」三個部分加以說明。 Ch engchi U 「賽伯格閱讀」偏重讀者而不是作者:儘管作者並無意在文本中再現賽伯格,讀. 者仍可以藉由特定理論的詮釋,將文本中的現象或角色理解為賽伯格。將文本中 的賽伯格主體讀取出來後,再分析這些賽伯格主體是如何「拼裝」而成的。我認 為「拼裝」這個用詞更確切地說明、描述後人類和賽伯格所關注的充滿雜質和隙 罅的主體構成,同時也顯現科技在接合不同主體構成元素之間扮演的媒介角色。 賽伯格閱讀可以讀取出文本中「原本看似沒有」的賽伯格主體,為了強化賽伯格 閱讀所具備的這個彷彿實境擴增的效果,同時也為了突破「賽伯格理論通常連結 到科幻小說」的刻板印象,在「台灣當代小說」的範疇劃定上,我偏重 1990 年. 19.

(25) 代以後的、不是科幻小說的文本。在解釋題旨之後,本章亦回顧賽伯格和後人類 理論、身心障礙研究、生態女性主義等三個理論領域作為賽伯格閱讀的理論基礎, 並也補充國內相關研究的進展,以及西方理論和台灣本土之間的動態連結。 第一章〈義肢人:操演身心健全認同的失敗者〉以「義肢人」這個辭彙呼應 哈洛威的三種界線破裂中的「有機體和無機物的界線不明」。我將義肢人定義為 「使用義肢的『正常人』」 。在頻繁使用義肢的情況下,義肢人的身體及主體構成 都模糊了有機的身體和無機的義肢之間的界線。我也在這章指出,義肢人藉由使 用義肢來操演身心健全認同。這一章首先依序說明三個關鍵字:「正常人」、「身. 政 治 大 某些特定的身心狀態建構為「異常」 ,才得以確立「正常」作為「異常的相反」。 立. 心健全認同」 、 「義肢」 。 「正常人」其實並不那麼「正常」 , 「正常」的概念是先將. 並且,「正常」其實是「身心健全認同」作為一種機制運作的結果。如同異性戀. ‧ 國. 學. 主導的社會運作著「要求大家將自己表現為異性戀」的強迫性機制,身心健全主. ‧. 義的社會也運作著「要求大家將自己表現為身心健全者」的強迫性機制。但是,. y. Nat. 如同每個人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異性戀者,每個人也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身. er. io. sit. 心健全者──長了斑或痣的人尋求雷射改變自己的容貌、視力不好的人配戴眼鏡、 心血管堵塞的人在血管中裝上支架,這些大大小小的失能(不夠健康、健全、美. al. n. v i n 好),都促使每一個人尋求不同程度的無機物/義肢對自己身體的改造和介入。 Ch engchi U. 於是看似「正常」的人也需要義肢,藉此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加健全的人。而正因 為「正常人」也需要義肢,義肢從而也不再只是用以補充殘缺的無機物,而是為 人使用的技術物。 在〈義肢人〉這章中,我分析了三個文本中的義肢人。這些義肢人都不是病 理上的身心障礙者,但從上述觀點而言,他們都是或多或少的失能者。三篇文本 分別為黃麗群的〈入夢者〉 、黃崇凱的〈結束人生的最好方法〉和《壞掉的人》。 〈入夢者〉的男主角的失能,在於他的身體是相貌醜陋、因繭居而低生產力的。 這樣的身體正面臨強迫身心健全帶來的壓力和焦慮──強迫身心健全機制往往. 20.

(26) 將身心障礙者視為低生產力或不具生產力的人,反過來說,「低產值」的身體在 強迫身心健全的社會中,就是一個「失能」的身體。〈入〉男主角的義肢是電腦 和網路。透過這兩者,他得以虛構一個女孩,並和那個女孩談戀愛,再藉此改變 自己的容貌。電腦和網路使他得以為自己增能。〈結束人生的最好方法〉的陳小 姐和《壞掉的人》的尼歐,和〈入〉男主角一樣都是低生產力的人(單身且為非 典型勞雇)。他們使自己感覺增能的方法有二,一方面使用形而下的義肢(情趣 玩具) ,另一方面是使用形而上的義肢(恐懼失能的情感) 。情趣玩具使他們單身 而匱缺的性欲得到滿足,而無論陳小姐或尼歐的身邊都有一個「外顯的」身心障. 政 治 大 懼。恐懼的情感成為一種義肢,促使陳小姐和尼歐繼續使用情趣玩具維繫日常。 立 礙者(跛腳快遞員和瘋子哥哥),這些身心障礙者都造成他們對於更加失能的恐. 陳小姐、尼歐和〈入〉男主角仰賴不同形式的義肢來讓自己顯得更加身心健全,. ‧ 國. 學. 但這樣的操演在文本最終都顯得無效而枉然。這些操演身心健全認同的失敗,一. ‧. 方面揭示「增能的有限性」,一方面也讓人洞見全然身心健全的不可能及虛惘。. y. Nat. 第二章〈遊戲人:難以擺脫二元階序的致命女性〉聚焦於電玩小說中的女性。. er. io. sit. 「遊戲人」意指電玩小說中某些角色的主體構成包含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事物, 以及看不見摸不著的,電子訊號和程式編碼運作的虛擬事物。遊戲人的主體構成. al. n. v i n 呼應了哈洛威所謂之「物質」(physical)和「非物質」 (non-physical)之間的界 Ch engchi U. 線混淆。哈洛威文中的這個界線混淆,可以理解為「具體的、固態的東西,變成 虛小的、液態的流動」。例如音樂的傳播和閱聽,從具體的、固態的黑膠唱片、 逐漸變小成 CD,逐漸變成沒有辦法具體拿在手上的 mp3 檔案,到了現在變成在 網路世界四處流動的串流(如 Spotify、KKbox 等,使用者只需安裝軟體就能聽. 音樂,不須將 mp3 檔案存在硬體裡) 。這樣的流變並不代表越新近的全然取代越 老舊的(還是有人堅持聽黑膠唱片),而是代表,我們對於音樂的想像和理解, 是物質的黑膠唱片和 CD、非物質的 mp3 檔案和網路串流所混淆而成。如此日趨. 21.

(27) 微型、液態的科技及資訊流變,使得賽伯格「無所不在又無處可見」31。這種混 淆了物質與非物質的賽伯格狀態,也呼應了台大外文系陳春燕教授在新媒體研究 中所提到的數位媒介的無中介性(immediacy)與超中介性(hypermediacy) : 「一 方面,數位科技達致擬真效果的技術日益發達,可讓媒介彷彿並不存在;另一方 面,數位媒介似乎也傾向同時大量動用各式媒介,使媒介無所不在。」32 電玩小說中的遊戲人的主體性也混雜了再現具體事物的現實敘事和再現虛 擬事物的電玩敘事。在〈遊戲人〉這章中,我不只是指出了這個混淆的現象,我 更認為女性遊戲人在電玩文本中,被利用為混淆現實和虛擬的手段,並且對這樣. 政 治 大 〈濕遊戲〉。這兩篇文本皆從現實敘事和電玩敘事分明的狀態,進展到末尾成了 立. 的利用提出批判。在這一章,我主要分析駱以軍的〈降生十二星座〉和林明謙的. 兩種敘事交纏: 〈降〉當中電玩世界的春麗走入現實世界的酒吧, 〈濕〉當中現實. ‧ 國. 學. 世界的死亡車禍成為死而復生的賽車遊戲。〈降〉和〈濕〉的敘事一方面讓女性. ‧. 成為混淆了物質和非物質的賽伯格主體,另一方面又讓這些女性一再和「性」 、 「死. y. Nat. 亡」等特質緊密相連。於是,女性在這兩篇文本中的處境就十分弔詭:她們既是. er. io. sit. 超越二元對立的賽伯格,卻又是囿困於二元對立的致命女性(femme fatale) 。這 樣的困境也反映了當今社會中,電腦、電玩及網路世界對女性而言是雙面刃:女. al. n. v i n 性可以擺脫現實世界的處境,在虛擬、網路世界中「重新做人」 (例如扮演一個 Ch engchi U 和現實的自己完全不同的人);但虛擬、網路世界中的性別化言論、或性別化的 女性形象,卻又會滲透到現實中,對女性產生箝制。. 第三章〈動物人:以「生態」的主張檢視「非生態」的文本〉延續〈遊戲人〉 對性別的關注,改以生態女性主義的視角檢視駱以軍《遣悲懷》和黃麗群〈貓病〉 當中的女性。這一章首先指出,台灣文學中的生態相關研究有一個侷限:前行研 究總是先畫定「生態相關文本」的範疇,再將生態相關批評付諸該畫定的範疇。. 31. Haraway, Donna. “A Cyborg Manifes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pp. 153-154. 32 陳春燕, 〈從新媒體研究看文學與傳介問題〉 。 《英美文學評論》27(2015) :127-159。頁 132。 22.

(28) 我不否定「先分類再分析」作為研究的可行途徑,我也肯定前行研究對於台灣生 態相關文學的領域建制和批評,但正如同這整本論文建立在「賽伯格/後人類理 論不需限定於科幻文本的研究」,我也認為「生態批評理論不需限定於生態相關 文本的研究」。因此在〈動物人〉一章,我嘗試以生態女性主義的理論作為研究 兩篇非生態文本的方法。 我提出「動物人」的概念,既是呼應哈洛威所言之三種界線破裂的第三種─ ─「動物和人類之間的分界模糊」,也是用以指涉《遣悲懷》和〈貓病〉的敘事 中,混淆了女性主體、身體和動物主體、身體的現象。《遣》中的美麗女體和美. 政 治 大 的敘事手法正是前一節所提及的「缺席的指涉」的運作,同時也是對動物和女性 立 好的性愛總是和美食併置,醜陋的女體則和沒有人要的便宜肉塊相提並論。這樣. 的雙層剝削:消費、片面化女性身體和吃食、切割動物屍體的行為和意象彼此交. ‧ 國. 學. 疊。在對〈貓病〉的分析中,我沿用了〈義肢人〉一章提及的「敘事的義肢」。. ‧. 我指出,〈貓病〉中「吃貓的瘋女人」這樣的主體之所以成立,以及這樣的敘事. y. Nat. 得以達致驚悚、瘋狂的效果,是因為〈貓病〉的敘事仰賴了一種理性主義、物種. er. io. sit. 主義(speciesism)33的「常規」──「正常/理性的人不會把寵物當食物」。這 個常規隱身為舞台背景,而把「女主角吃貓」這件事推到聚光燈前(將這件事建. al. n. v i n 構為異常) ,讓女主角的「奇」 (不同於主流社會的想像:中年、單身、做著即將 C hengchi U 被機器取代的低階工作),「順理成章」地成為「異」(這樣的女人只有吃貓、發 瘋的下場)。《遣》的敘事是「缺席的指涉」的慣用,〈貓病〉的敘事則鞏固理性 主義、物種主義所認定的「正常」,這兩篇乍看和生態無關的文本,唯有透過生 態女性主義的視角,才能洞見敘事當中隱含的對女性和動物的壓迫。 結論〈展望賽伯格閱讀〉中,我將聚光燈從前三章的「賽伯格主體如何成形」, 33. 相較於性別主義(sexism)、種族主義(racism)等等主義,物種主義可能較鮮為人知。但其 實這些主義的思路都是相似的──以特定群體為價值判定的標準,根據不同性質對各個群體做優 劣的階序。性別主義以男性(尤其異性戀男性)為中心,判別其他性傾向、性別認同、生理性別 的優劣順序;種族主義以歐美白人為中心,判別其他族裔、其他膚色的人種的優劣順序;物種主 義以人類為中心,判別不同動物、不同物種的優劣順序。吃豬肉不會被譴責,但是吃貓肉會被當 成瘋子,這當中就隱含了物種主義的標準:豬是次等的,可以被食用;貓是優等的,必須是人類 的同伴、家人(寵物) 。 23.

(29) 移至「如何更進一步概念化賽伯格閱讀」,以及「賽伯格閱讀可能帶來如何的社 會批判能量」 。這章首先試圖以翻譯的概念拓展賽伯格閱讀。我討論的翻譯,受 惠於張君玫提出的「分子化翻譯」概念。「分子化翻譯」認為,翻譯絕不是「器 官移植」。「器官移植」指的是,從一個完整的文化或語言(A 身體),取出一個 某個文化意符(一個完整的器官) ,植入另一個完整的文化或語言(B 身體) 。相 反地,「分子化翻譯」強調,翻譯是多重文化之間的細部邊界重組(像是生物分 子之間的資訊往返,而不是單向、單一的整體移植),並且在翻譯的過程中夾帶 了許多科技(包括各種理論和知識)的介入34。這樣子的「翻譯」其實也就是一. 政 治 大 中的賽伯格主體。這個從文本讀取賽伯格主體的過程,就像翻譯的過程一般,必 立 種「賽伯格閱讀」。藉由賽伯格理論作為中介,我得以「讀取」出台灣當代小說. 須跨越多重的界線。以我的論文為例,當我要從我選擇的非科幻文本中讀取出賽. ‧ 國. 學. 伯格主體,我必須跨越各種歐美理論跟台灣文本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界線,也必須. ‧. 跨越人本主義用以區別人和其他存在的多重界線。接著,除了拓展賽伯格閱讀,. y. Nat. 也需要拓展被閱讀的文本──我認為賽伯格閱讀的社會批判能量,就在於把這會. er. io. sit. 和文化當作文本,對社會、文化文本進行賽伯格閱讀。也就是說,藉由將特定的 社會及文化現象理解、詮釋為賽伯格,我們將能看見科學科技和特定權力關係的. al. n. v i n 交織與共謀。我認為這會是賽伯格閱讀作為社會批判的可能。 Ch engchi U. 對台灣當代小說進行賽伯格閱讀,與其說是為了宣稱所有人都是從界線中解. 放的賽伯格,不如說是為了留意各種賽伯格主體在界線解構和重構的過程中所面 臨的新的問題。也就是說,我的研究並非終結於「界線即將永不復存」的虛無想 像,而是導向更大的提問:界線模糊,然後呢?對此,我的回答是:界線模糊, 然後在台灣文學「重新發明人類」 。台大奇邁可(Michael Keevak)教授認為人種 和膚色是科學和種族偏見的「發明」,哈洛威提倡「重新發明自然」35;這兩位 34. 這裡指的科技不只是狹義的高科技產品,而是泛指人類在翻譯時所使用的「知識、概念和技 術」 。詳見〈結論〉中的「賽伯格與翻譯:界線的解構與重構」一節。 35 「重新發明自然」是哈洛威的《猿猴、賽伯格和女人》的副標題「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 關於奇邁可和哈洛威討論的「發明」 ,詳見〈結論〉的最後一節「持續重構界線:在台灣文學中 24.

(30) 學者提出的「發明」,都在挑戰且質疑科學和科技部分中立、部分客觀36所宣稱 的「自然而然」的事。如同哈洛威認為自然不是被發現,而是被發明的;我也認 為人類不是被發現,而是被發明的。我在整本論文最末提倡「重新發明人類」, 就是期許往後的研究,繼續協調人類的界線、探問什麼是人類。我相信,界線的 破裂並非導致虛無,而是朝向更具流動性的,更警惕權力關係的重組。.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重新發明人類」 。 36 「部分客觀」的概念來自哈洛威在〈處境知識〉中提到的部分客觀性。在戳破科學論述的絕 對客觀的神話之後,為免陷入「什麼都不客觀」的相對主義陷阱,哈洛威提出了「部分客觀性」 之說。詳見該文「對視線的堅持」一節。哈洛威(Donna Haraway)著,張君玫譯。 《猿猴、賽伯 格和女人》 。台北:群學,2010。頁 303-316。 25.

(3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6. i n U. 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nsistent with the negative price of systematic volatility risk found by the option pricing studies, we see lower average raw returns, CAPM alphas, and FF-3 alphas with higher

• The  ArrayList class is an example of a  collection class. • Starting with version 5.0, Java has added a  new kind of for loop called a for each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ing needs of societ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views of stakeholders collected through various surveys and

During the Sejong era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in particular, Kore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d reached its climax, thus its accomplishments could reveal themselves clearly in th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 STEM education is promoted through th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s (KLAs) in primary

We have been promoting STEM education among schools in a holistic and coherent manner, with strategies that embrace renewing the curricula of the Science,

Besides, although the elements of STEM education are embedded in individual KLA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of the local school curriculum, the coh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