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民族主義在亞塞拜然政治發展過程中之角色探析--郭武平、黃建豪Update:2018/05/0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民族主義在亞塞拜然政治發展過程中之角色探析--郭武平、黃建豪Update:2018/05/03"

Copied!
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民族主義在亞塞拜然政治發展過程中之

角色探析

郭武平

(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黃建豪

(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

亞塞拜然在歷次國家政治發展轉型與政權更迭過程中,民族主義 都以不同形態扮演舉足輕重角色。早期「赫梅特黨」時期的文化民族 主義埋下民族主義的種子;「平等黨」時期的宗教民族主義,為獨立 建國凝聚強大的革命動力,並建立了伊斯蘭世界第一個世俗化的民主 共和國。人民陣線在蘇聯晚期運用族群民族主義號召人民走向獨立, 其後又因民族主義而失去政權。本文試圖藉由亞國不同時期不同形態 的民族主義,探討民族主義在亞國政治發展過程中之角色。 關鍵詞:亞塞拜然、民族主義、政治發展、族群民族主義、納卡衝突

壹、前言

亞塞拜然共和國(Republic of Azerbaijan)位於亞洲與歐洲交界處 的外高加索東部,面積為 8.66 萬平方公里。東臨裏海,南接伊朗和土 耳其,北鄰俄羅斯,西接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境內人口約有 843.6 萬

(2)

人,官方語言為亞塞拜然語,屬突厥語系。居民多通曉俄語。主要信 奉伊斯蘭教。1在蘇聯解體後,亞塞拜然如同其他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一 般,面臨政治轉型。在現今的民族國家裡,民族主義常做為號召群眾 的重要工具,2而亞塞拜然亦不例外,從蘇維埃政權時期,其國內的 「平等黨」(Musavat Party)便藉由民族主義發起多次民族獨立運動, 並於 1918 年 5 月與泛突厥勢力聯手建立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Azerbaijan

Democratic Republic, ADR)。雖然 1920 年該政府被迫解散,民族主 義的種子卻已悄然深植於亞國人民心中。觀諸亞國從蘇聯時期平等黨 的秘密獨立運動,至獨立初期「人民陣線」政權的更替,民族主義在 亞塞拜然的政治發展中實具關鍵性角色,且在每一次的政權更迭中, 皆有不同類型的民族主義為基礎。 中國屬多民族國家,自古中國各朝代一向都重視民族問題,對處 理涉及民族主義議題,都格外謹慎。當代中國大陸新疆、西藏的民族 治理問題就一直困擾著中共當局,臺海兩岸關係亦然。臺灣人民雖多 屬漢民族,但內部亦有所謂統獨爭議與族群問題,且每逢選舉就成為 政黨操作工具與熱門話題。從關心臺灣政治發展與族群問題角度,探 討民族主義在全球第三波民主化國家之角色有其特殊意義。因此本文 的目的係試圖從亞塞拜然歷次的政權更迭過程中,探討民族主義在亞 國政治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Republic of Azerbaijan Minisitry of Foreign Affairs, “General Information,” Republic of Azerbaijan Minisitry of Foreign Affairs, June 23, 2010, <http:// www.mfa.gov.az/en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19& Itemid=1>.

R. Paul Shaw & Yuwa Wong, Genetic Seeds of Warfare: Evolution, Nationalism and Patriotism (Boston: Unwin Hyman, 1989), p. 137.

(3)

貳、民族主義之定義與理論類型

一、民族主義之定義與理論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一詞係由赫德爾(Johann Gottfried Herder)

於 18 世紀 70 年代所提出,3學者多認為 1789 年的法國大革命為近代 民族主義出現之時點,並且於 19 世紀蓬勃發展。民族(nation)一詞的定 義相當模糊,通常民族係指個體彼此之間意識到具有共同的文化、血 緣及歷史。一般常見的民族主義常以幾種模式出現:其一,作為一種 學說或原則,英國政治學者凱杜里(Elie Kedourie)認為民族主義係 19 世紀初期產生於歐洲的一種學說;4其二,一種思想狀態,猶太哲學家 柯恩(Hans Khon)認為,民族主義係一種思想狀態,在該狀態之下,體 現了人民對於民族國家的忠誠;5其三,一種政治運動,歷史學者布儒 里(John Breuilly)認為,民族主義係一種以尋求國家權力為目的之政治 運動;6由於民族主義具有多種模式,因此學者在民族主義的研究上, 亦展現多元的研究成果。 政治學者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認為,現為共同民族的人民 之間,無法完全互相認識,因此須藉由一種想像的心理認知,來凝聚 彼此的向心力,因此認為民族係一種「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7人類學家韓德勒(Richard Handler)將民族主義視為一種多

樣性、連續性、個體化的意識形態,對於國家事實的存在所為之設

Timothy C. W. Blanning, The Culture of Power and the Power of Culture: Old Regime Europe 1660-178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259-260.

Elie Kedourie, Nationalis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60), p. 1.

王聯,《世界民族主義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頁 16。

John Breuilly, Nationalism and the Stat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p. 3.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 New York: Verso, 1991), pp. 5-7.

(4)

想。8歷史學者布儒里則認為,民族主義一詞係指藉由民族主義者發起 政治運動來尋求行使國家權力的過程。9社會人類學者葛爾納(Ernest Gellner)對於民族主義的定義為「民族主義係作為一種政治單元與民族 單元應合而為一的政治原則,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情緒或運動,即為違 反此一原則所導致的憤怒感或行為」。10葛氏將民族主義的表現形式擴 及至情緒的展現,雖然可得到較為完整的研究成果,惟將民族主義侷 限在政治層面,似乎又忽略了民族主義在社會、文化層面上的影響。 社會學者史密斯(Anthony Smith)為民族主義下一個操作性定義,他認 為:民族主義係一種為某一群體爭取或維護自治、統一及認同的意識 形態運動,該群體中的部分成員認為須組成一個事實上或潛在的「民 族」。11史氏認為民族主義的影響力在時效上並非僅止於民族獨立運動 時期,更應擴及民族獨立後之時期。而民族主義所涉及之層面,除了 一般學者所認為的政治層面外,亦包括社會、文化等層面。12 從上述學者的定義看來,學者史密斯對民族主義的定義除了將民 族主義的時效性擴張外,更將民族主義所探討的層面擴及至社會與文 化層面。在民族主義的研究上,史密斯的定義足以詮釋民族獨立後復 興民族主義(Renewal Nationalism)之存在,以及對文化民族主義的探 討,因此本文係採取史氏的民族主義定義。而民族主義自 18 世紀出現

Richard Handler, Natio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in Quebec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8), pp. 6-8.

John Breuilly, Nationalism and the State, p. 4.

Ernest Gellner, Nation and Nationalis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6), p. 1.

Anthony D. Smith, Nationalism: Theory, Ideology, Histor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1), pp. 9-11.

Anthony D. Smith, “Gastronomy or Geology? The Role of Nationalism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s,”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Vol. 1, No. 1, March 1995, pp. 18-19.

(5)

後發展至今,其原本的內涵與功能亦生變化,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 姆(Eric Hobsbawm)認為,20 世紀晚期的民族主義在功能上,已不同 於 19 世紀與 20 世紀初期的民族主義,至多僅能扮演使問題複雜化的 角色或充任其他發展的觸媒;13史密斯則認為民族主義仍具政治上必要 性、社會功能性與歷史性基礎,因此即使面臨世界主義及全球性文化 價值的挑戰,仍難以被其他意識形態所取代。14

二、民族主義之理論類型

對於民族主義的定義,傳統的西方學者提出二分法,即西方的民 族主義與非西方的民族主義,二分法含有濃烈的西方中心主義,完全 以西歐經驗為準則,而對非西歐國家的民族主義則帶有蔑視或貶低的 態度,如學者科恩、史密斯等。我國學者江宜樺認為,這種偏頗的學 術研究仍有賴於非西方國家學者對自己國族形成做深入研究後,才得 矯正;15美國學者海斯(Carlton J. H. Hayes)將民族主義分類為人道

民 族 主 義 ( Humanitarian Nationalism)、雅 各 賓 民 族 主 義 ( Jacobin

Nationalism)、傳統民族主義(Traditional Nationalism)、自由民族主 義(Liberal Nationalism)及完整民族主義五種,從啟蒙運動後形成的人 道民族主義、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雅各賓民族主義、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時期的傳統民族主義、19 世紀的自由民族主

義至 20 世紀法西斯(Fascism)的完整民族主義,16海斯雖提出了看似與

Eric J. Hobsbawm, Nation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191.

Anthony D. Smith,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n a Global Er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 153.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2002 年),頁 43。

Carlton J. H. Hay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odern Nationalism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Publishers, 1968), p. 164.

(6)

二分法不同的分類,其實僅係就西歐的民族主義形成與演變上每一階 段做出分類,對於其他非西歐國家的民族主義仍付之闕如,然而海斯 的分類可提供本文在民族主義的研究上一種另類的思考,意即民族主 義在一個國家裡,由於時間的推移與其他意識形態的結合,將在每個 時代中展現出不同類型的民族主義,而辨明不同類型的民族主義將有 助於吾人對於民族主義的各種面貌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於民族主義的 定義模糊,因此常與其他概念結合,成為強調各種不同類型的民族主 義,而主要的民族主義類型有: 公民民族主義 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係指國家由公民主動參與,產生 「全民意志」而取得法統(political legitimacy)的民族主義形式,係源 自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學者史密斯提出的公民民族主義即為自由 民族主義,因此公民民族主義係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結合物,自由 主義與民族主義原屬互相衝突的概念,自由主義所主張的個體自主性 相異於與民族主義犧牲小我的民族團結性,17然而自由主義之中亦隱含 了民族主義的概念,在主張自由主義的國家裡,即存有對本國民族於 其他民族的差別對待。公民民族主義通常被西方民族主義學者用來支 持民族主義分類的二分法,他們認為西方的民族主義即為公民民族主 義,而將非西方的民族主義歸類為族群民族主義,並對之加以批判, 然亦有學者認為,如此的分類或可摒除二分法上地域差異的不正當聯 想。18 族群民族主義

歷 史 學 家 馬 勒 ( Jerry Z. Muller ) 指 出,族 群 民 族 主 義 ( Ethnic

Nationalism)者認為民族具有共同的遺產、信仰、語言及祖先,19以種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頁 53。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頁 44。

(7)

族來定義民族,主要係以血緣為要素,民族之成員身分為自遺傳而 來,而國家有義務及能力保護國內民族,以及促進共同的文化與社會 生活。而學者布朗(David Brown)認為,族群民族主義在用詞上應改為 種族文化民族主義(Ethnocultural Nationalism),由於「ethnicity」一 詞多用於神話故事及遺傳學上的民族特性,因此須再限縮族群民族主 義的定義,將其定義為具有共同祖先的信仰。20族群民族主義應與種族 主義嚴格區分,種族主義係出於階級的意識形態而非民族的意識形 態。21 文化民族主義 文化民族主義一詞源自德國,拿破崙時代德國面臨法國軍事及文 化的入侵,德國人的文化民族主義開始萌芽,否定法國啟蒙運動的思 想,提倡德意志民族獨特的傳統文化與精神。22文化民族主義係以共同 的文化來定義民族,並且常用來敘述文化上的自我形成,與政治民族 主義(Political Nationalism)相區別。23 宗教民族主義 以共同宗教來定義民族,宗教民族主義(Religious Nationalism)應 與神權國家與以區分,神權國家係以嚴守教義作為其執政之合法性, 而民族國家則否。又種族、文化民族主義雖然可能具少許宗教因素, 但非為其主要主張,應予辨明。24宗教民族主義最早由學者海斯所提

Foreign Affairs, Vol. 87, No. 2, March/April 2008, p. 21.

David Brown, Contemporary Nationalism: Civic, Ethnocultural, & Multicultural Politics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p. 51.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p. 149.

王聯,《世界民族主義論》,頁 239。

Roxann Prazniak & Arif Dirlik,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0), pp. 5-6.

(8)

出,主要係用來凸顯民族主義的宗教特性,學者柯恩則將其視為宗教 與民族結合而成的特定社會政治思想或運動,17 世紀英國的清教徒革 命(Puritan Revolution)即為其適例,柯氏更認為該次革命中,雖尚未 出現世俗化的民族主義,卻產生了現代首見的民族主義、宗教、社 會。25 國家民族主義 國家民族主義(State Nationalism)為公民民族主義之變形,通常與 族群民族主義結合,意味著民族為貢獻於國力與國家主張者之共同 體,在學者海斯的民族主義分類中,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雅各賓民族主 義即屬國家民族主義,雅各賓原為法國巴黎一間修道院之名稱,於法 國大革命爆發後「布列塔尼俱樂部」(the Breton Club)的成員以雅各 賓修道院作為聚會場所,因此被稱為雅各賓黨人,雅各賓民族主義者 主張建立單一且中央集權的政府,雖然係以盧梭的人道主義為基礎, 但由於當時面臨國外的戰爭與國內的叛亂,最終雅各賓黨人仍以武力 與軍國主義為手段對付國內外的敵人,使雅各賓民族主義成為歷史上 的污點。26 離散民族主義 離散民族主義(Diaspora Nationalism)一般係指流離失所的民族主 義者,學者安德森認為,此種新興的民族主義,具有奇特的現象,這 些流離失所的民族主義者,寄居於其他國家,惟否認自己為寄居國之 成員,藉由對祖國誇張的自驕心來補償自己,例如黎巴嫩人、愛爾蘭 人、昔日猶太人的復國運動等。27

Hans Kohn, The Idea of Nationalism: A Study in Its Origins and Background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2005), pp. 166-168.

Carlton J. H. Hay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odern Nationalism, pp. 51-53.

(9)

從上述分類可知,在西方民族主義的發展過程中,係經歷數百年 的演變,始成為公民民族主義,而非西方國家的民族主義亦同,由於 這些國家的民族主義較晚形成,其中有些國家在帝國主義時期更曾淪 為殖民地,因此在民族主義的發展階段上,遠落後於西方國家,惟並 不代表西方中心主義學者對於非西方國家的民族主義批評是合理的, 倘若西方國家回首過去,亦不難看出自身的國家也曾經歷過以恐怖手 段著名的雅各賓民族主義,因此非西方國家的民族主義即使在現階段 的發展並未周全,也並不代表它們欠缺發展的價值。然而不可否認地 是,非西方國家與西方國家在文化、宗教、歷史背景上仍存有顯著差 異,因此在民族主義的發展階段上亦與西方迥異,將不完全相同於學 者海斯所說在西方民族主義發展的各階段。 而亞塞拜然的民族主義類型,在不同時期,所主張的民族主義亦 有所不同, 1918 年的平等黨,係以伊斯蘭教徒為號召,可視為宗教民 族主義;而獨立初期的「人民陣線」並非以伊斯蘭為號召,係以建立 單一種族的獨立國家為號召,可視為族群民族主義;由於與亞美尼亞 為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Nagorno Karabakh,以下簡稱納卡) 爆發之衝突,係屬亞塞拜然族與亞美尼亞族的戰爭,因此該時期的民 族主義,亦屬於族群民族主義,將一個國家的民族主義在各階段上加 以分類後研究其性質及功能,將有助於吾人了解民族主義在該國國內 所具有的角色與發展情況。

參、亞塞拜然之民族主義與政治轉型

一、亞塞拜然民族之形成

亞塞拜然雖與土耳其關係密切,然而在歷史經驗與宗教信仰上, 亞塞拜然 人與波斯卻 有很深之連 帶關係,兩 者同屬伊斯蘭 教什葉

topics, August 6, 2007, <http://www.eurotopics.net/en/dienste/autorenindex/ autor_anderson_benedict/>.

(10)

派(Shi’ite)。由於亞塞拜然處於交通要衝,向為兵家必爭之地。西元前 9世紀起,現今亞塞拜然境內建立了馬納(Mana)、米底(Media)、阿特 羅巴杰那(Atropatena)與高加索阿爾巴尼亞(Albania)等國。28西元 3-10 世紀亞塞拜然為伊朗薩珊(Sassanid)王朝與阿拉伯哈里發政權所統治; 而西元 642 年,現今的亞塞拜然地區為阿拉伯人所征服後,其名稱方 依阿拉伯語演變為今日的亞塞拜然。當地居民為反抗阿拉伯之統治, 於西元 652 年與阿拉伯軍隊爆發數次衝突,阿拉伯軍隊傷亡慘重。但 阿拉伯軍隊又於兩年後攻入南高加索。西元 6 8 6 年,東羅馬帝國 (Byzantine Empire)軍隊亦攻入南高加索。至此之後,當地居民除了須 向阿拉伯帝國(Caliphate)納稅之外,又須向東羅馬帝國納稅。直至 8 世 紀初阿拉伯帝國終於完全占領高加索地區,並改稱該地為阿蘭(Ar-ran),伊斯蘭教也因此傳入亞塞拜然。8 世紀中葉至 9 世紀初,亞塞拜 然人不滿阿拉伯帝國橫徵暴斂,「胡拉米教派」(Khorammites)的社會 平等主張獲廣大響應,因而展開一連串的人民起義。這些起義動搖了 阿拉伯帝國對該地區的統治,10 世紀初期在亞塞拜然境內形成希爾凡 王國(Shirvan)及其他小王國。29 11世紀時,突厥東來,大量的移民進 入亞塞拜然與中亞,塞爾柱(Seljuk)蘇丹在當時並未統一該區,而讓各 汗國自治;而後於 1369 年入侵的帖木兒帝國(Timurid Dynasty)依然 保存這些汗國的存在。30 16世紀初,亞塞拜然成為波斯與鄂圖曼土耳 其帝國(Ottoman Empire)爭奪的戰場,雖然在《君士坦丁堡條約》 (Treaty of Constanipole)簽署後確立波斯人於該地區的地位,但在俄 國凱薩琳二世的入侵下,這些汗國轉為俄羅斯的保護國。1826 年,波

Azerb.com, “Ancient Azerbaijan,” Azerb.com, March 30, 2010, <http:// www.azerbaijan.com/v/history/>.

Charles van der Leeuw, Azerbaijan: A Quest for Identity: A Short Histor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pp. 47-61.

Charles van der Leeuw, Azerbaijan: A Quest for Identity: A Short History, p. 74.

(11)

俄 兩 國 發 生 衝 突 , 之 後 簽 署 《 土 庫 曼 恰 依 條 約 》(Treaty of Turkmenchai),波斯將阿拉克斯河(Araxes River)以北割予俄國。31

此在 19 世紀 30 年代,亞塞拜然地區曾遭俄羅斯與波斯瓜分,阿拉克 斯河北岸(北亞塞拜然)即為現今之亞塞拜然共和國併入俄國,南岸 (南亞塞拜然)則為伊朗境內之亞塞拜然省。亞塞拜然人向來於俄羅 斯、土耳其及伊朗三國之夾縫中求生存。32 ٳႾࡶณఊ90.6% ٨૭ਲ਼ఊ2.2% ߼ᢅ඼ఊ1.8% ٳछѻٳఊ1.5% ༱ሼչఊ1% ٨૭ਲ਼ఊ ߼ᢅ඼ఊ ఊ ٳछѻٳ ༱ሼչఊ ڏт2.9% 圖 1 1999年亞塞拜然共和國民族組成比例圖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The World Factbook: Ethnic

Group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May 31, 2010, <https://www. 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oes/aj.html>。

龍舒甲,〈亞塞拜然的政局發展:變遷與衝突〉,《問題與研究》,第 33 卷第 8 期,1994 年 8 月,頁 69。

Svante E. Cornell, Small Nations and Great Powers: A Study of Ethnopolitical Conflict in the Caucasus (Surrey: Curzon Press, 2001), p. 37.

(12)

二、亞塞拜然之民族主義與政權更迭

在歷史上,亞塞拜然雖屢次遭遇列強的長期統治與占領,卻仍保 有其民族獨立思潮與運動,自 1903

年平等黨的前身「赫梅特」(Him-mat,意即仁慈、慷慨之義)出現後,亞國民族主義的種子即悄然發

芽,於 1911 年演變為「穆斯林民主平等黨」(Muslim Democratic

Mus-avat Party),該黨之宗旨係以團結不同國籍及教派的穆斯林為號召,並 提出黨的八大目標,而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即為恢復所有穆斯林國家的 獨立。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平等黨」在亞塞拜然 20 世紀初期的民族 獨立運動中,皆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並於 1918 年 9 月驅逐蘇維埃政 權,成立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惟 1920 年該政府即被迫解散,「平等 黨」勢力被驅逐出亞國。33此後亞國的民族主義便沉寂了六十餘年,直 至 1986 年「納卡」衝突爆發後,亞國的族群民族主義始再度興起,而 國內民族主義的興起亦幫助「人民陣線」發動多次革命,終於 1991 年 8月 30 日,亞塞拜然共和國正式成立,「人民陣線」亦順勢掌握政權。 惟獨立初期亞塞拜然之政經情勢皆極其艱困,對外又面臨與亞美尼亞 之間的「納卡」衝突,使得亞塞拜然軍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在國內 人民群情激憤下,民族主義的思潮又重新燃起,前國民軍軍長侯賽因 諾夫(Surat Husseinov)因遭「人民陣線」總統埃利奇別依(Abulfaz

El-chibey)解職而叛亂,「人民陣線」在民心盡失的情形下,黯然下臺。 綜觀亞塞拜然的三次政權更迭可知,民族主義在其政治轉型中實具重 要角色,然而這三次政權更迭中,民族主義者所主張的民族主義類型 亦各有所異,而不同類型的民族主義除了具有不同功能外,也將產生 不同效果。 平等黨時期─從文化民族主義至宗教民族主義 19世紀末期,由於亞塞拜然的石油開採,使巴庫一夕之間躍升為

Guntram H. Herb & David H. Kaplan,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A Global Historical Overview (California: Bookwatch, 2008), p. 1714.

(13)

帝俄重要的工業中心,按照學者葛爾納的見解,當農業社會將轉型為 工業社會時,民族主義就會在此過渡時期產生,政治與文化的疆界亦

將急遽變化,34而亞塞拜然也不例外,當時石油工業開始在巴庫蓬勃發

展時,民族主義也逐漸開始萌芽。1900 年「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

(The Russian Social-Democratic Workers’ Party, RSDWP)開始於 巴庫運作,雖然該黨的勢力擴張迅速,然而卻缺乏穆斯林工人的支 持,穆斯林工人在巴庫工人中所占比例約 45%,由於其教育程度與工 作技能較為低下,通常淪為低薪勞工,在智識不足與文化、語言的隔 閡之下,逐漸形成孤立的族群。在缺乏本土黨派的情形下,一個小型 地下秘密組織,於 1903 年間逐漸形成一個自稱為「赫梅特」的左派政 治組織,這個年輕的本土化組織,即為平等黨的前身,由米凱爾拉達

(Karbali Mikhailzade)、卡人拉達(Abbas Kazimzade)及薛爾夫拉達

(Qulan Rza Sharifzade)共同擔任組織領導人,組織創立之初的宗旨為 對抗外來政權的控制,以及發揚亞塞拜然特有的語言及文化,並以組 織為名義出版亞塞拜然語言刊物。35 1905年 2 月中旬,警察沒收該組織的油印機及相關設備,但同年 年底「十二月革命」36提供「赫梅特」新的發展契機,為了廣為宣傳組 織的意識形態,這些刊物開始以不同語文出版,惟「赫梅特」不奉行 馬克思主義,因此這些刊物的文章相異於「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的 意識形態,抨擊的對象並非資本主義者,而係寄生於帝俄專制統治下 的穆斯林僧侶及官僚,該時期組織的意識形態實相近於德國於拿破崙

Ernest Gellner, Nation and Nationalism, pp. 38-39.

Tadeusz Swietochowski, “The Himmät Party: Socialism and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Russian Azerbaijan 1904-1920,” Cahiers du Monde Russe et Soviétique, Vol. 19, No. 1-2, January/June 1978, p. 119.

日俄戰爭於 1904 年爆發,於帝俄慘敗後的翌年,受不了戰敗事實及經濟嚴 峻壓力的人民便於是年 12 月發動革命。

(14)

時代所萌發的文化民族主義,37 學者安德森認為,「印刷語言」(print-languages)的出現奠定了民族意識的基礎,38因此「赫梅特」組織出版 的刊物,在列強統治時期喚醒了亞塞拜然人民長期沉默的民族意識, 然而文化民族主義在功能上較為溫和、保守,並缺乏建國主張及經濟 建設目標,因此對於社會的影響力較小,惟在民族主義的發展上,可 充當點燃民族意識的火苗,為往後的民族主義發展奠定根基。39 1908年波斯西北部的大布里士(Tabriz)為推翻專制而爆發革命, 「赫梅特」黨人亦參與其中,因此與泛突厥及泛伊斯蘭之勢力結合, 在黨內泛突厥勢力的高漲下,「赫梅特」於 1911 年由一部分的成員改 組為穆斯林民主平等黨,另一部分則成為「布爾什維克黨」(National

Bolshevik Party)勢力。「平等黨」的創立人為拉蘇爾札德(Mammed

Ali Rasulzade),黨的宗旨係以團結不同國籍及教派的穆斯林為號召, 並提出黨的八大目標:以不分國籍或教派的方式來促進穆斯林的團 結、維護穆斯林國家的獨立性、以擴大物質與道德上的援助來捍衛所 有穆斯林國家的獨立性、幫助所有陷於犯罪與爭訟的穆斯林人民與國 家、破除前述目標在傳布上的障礙、建立多方連繫,共同為穆斯林之 進步而努力、建立與外國方面在意見上的接觸與交換以促進人類之福 祉、為所有穆斯林的存在與商業經貿而奮鬥。而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即 為恢復所有穆斯林國家的獨立,自此亞塞拜然的民族主義已從原來的 文化民族主義轉變為宗教民族主義。 1917年 1 月,「平等黨」與「突厥聯邦黨」(Turkic Federalist Party)合併,改組後的「平等黨」廣受泛突厥主義及泛穆斯林主義者的

Azerb.com, “History of Azerbaijan,” Azerb.com, March 30, 2010, <http:// www.travel-images.com/az-hist.html>.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pp. 43-44.

(15)

支持,勢力因而迅速擴張,惟沙皇仍透過秘密警察監視該黨的一舉一 動,並將黨中的泛土耳其勢力視為破壞者及危險分子;在拉蘇爾札德 的領導下,「平等黨」成為泛伊斯蘭勢力,因此對於「布爾什維克 黨」來說,「平等黨」為背叛者。即使在沙皇與「布爾什維克黨」的 夾殺之下,該時期的「平等黨」仍持續發展,直至 1917 年俄國爆發二 月革命,暴動從「彼德格勒」(Petrograd)蔓延,沙皇政權崩解,40「平 等黨」在此次革命中始成為合法登記的政黨,為順利吸收工人勢力, 該黨於同年召開會議,並決議找回社會民主價值,提出「勞工綱領」 (Labour Programme),其內容包括:勞工的工作時數與休假、勞工婦 女與孕婦的保障、對於失業勞工的社會救助等。此綱領提出後,隨即 獲得勞工的廣大迴響,大量吸收了巴庫地區的伊斯蘭工人,從原先的 小型秘密組織轉變為亞塞拜然大黨。41 十月革命於同年底爆發,「布爾什維克黨」隨即於 11 月在巴庫成 立蘇維埃政權,42「平等黨」則主張成立一個維護穆斯林權利的獨立民 主國家,於 1918 年 3 月在巴庫號召人民起義,意圖驅逐蘇維埃政 權,43惟「巴庫公社」(Baku Commune)於 1918 年 4 月 25 日成立,其

Tadeusz Swietochowski, Russian Azerbaijan, 1905-1920: The Shaping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a Muslim Community (Cambridge: Cambridge Press, 1985), p. 84.

Michael G. Smith, “Anatomy of a Rumour: Murder Scandal, the Musavat Party and Narratives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in Baku, 1917-20,”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Vol. 36, No. 2, April 2001, pp. 216-218.

. . , “ : (平等

黨的歷史與組織),” XPOHOC, May 31, 2010, <http://www.hrono.ru/organ/

musavat.html>.

. . , “ (平等黨),”

(《蘇聯大百科全書》), September 1, 2008, <http://bse.sci-lib.com/article079152.

(16)

成員多為俄羅斯人與亞美尼亞人,並與「布爾什維克黨」勢力相結 合,因此「平等黨」的革命最終失敗;同年 5 月 28 日於第比利斯 (Tbilisi)成立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成為伊斯蘭世界第一個世俗化的民 主國家,44同年八月「平等黨」又獲得土耳其軍隊的援助,45再度起 義,在長達四個月僵持下,終於在同年九月完全驅除蘇維埃政權。46 「平等黨」順理成章的成為亞塞拜然獨立後的第一大黨,亞國獨 立後的政體係採內閣制,自獨立後至 1920 年 4 月政權瓦解之間,共計 歷經六個內閣,縱觀亞國獨立後的政治局勢發展上可分為三個時期: 獨立後至 1918 年 8 月:獨立初期的「平等黨」政府,由於巴庫 仍遭英國占領,暫時將政府設於甘澤(Ganje),在政局上呈現分裂狀 態,「平等黨」政府與巴庫政府互相對峙,直至同年八月「平等黨」 政府獲得土耳其支持,情勢始得轉變。47 1918年 8-9 月:由於該階段的巴庫仍受到英國軍隊的占領,因 此該時期的主要目標為驅逐外國勢力,待 1918 年 8 月獲得土耳其軍隊 支持,歷經四個月的奮戰,終於在同年九月奪回巴庫,並於年底將政 府遷至該地。48 一次大戰後至政權瓦解:一次大戰後,土耳其戰敗,英軍又趁 勢於 1918 年 10 月侵入原先土軍的占領地巴庫,並接管昔日德、土二

Ronald G. Suny, Transcaucasia: Nationalism and Social Change: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Armenia, Azerbaijan, and Georgra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6), p. 250.

土耳其願意支援「平等黨」的革命,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為該黨內具有廣 大泛突厥勢力;其二為亞塞拜然在宗教上同係信仰伊斯蘭教;其三為土國亦 欲藉由支持亞塞拜然獨立建國來驅逐英國在巴庫的勢力。

. . , “ (平等黨)”.

Audrey L. Altstadt, The Azerbaijani Turks: Power and Identity under Russian Rule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 89-90.

(17)

國所控制的港口、車站及油田,英軍的占領使原本被驅逐的「布爾什 維克黨」勢力重新在巴庫茁壯,而戰敗的土耳其已自身難保,面臨國 內共黨勢力的威脅,迫使其與俄國私下密談,以默許俄國占領高加索 的方式,來免於共黨的奪權。49有鑑於俄國在高加索地區的能源利益, 瓦解「平等黨」勢力的政府,並建立蘇維埃政權乃勢在必行,501920 年 4 月 27 日,紅軍進入巴庫並發出最後通牒,呼籲「平等黨」政府交 出政權,隔天,紅軍發動政變並取得政權,平等黨的政權就此瓦解。51 蘇俄勢力迫使該政權瓦解,「平等黨」又轉為秘密地下組織,透 過秘密集會的方式圖謀再次革命,1923 年亞塞拜然蘇維埃政權逮捕並 殺害「平等黨」近二千位黨員,此後「平等黨」元氣大傷,黨員紛紛 逃往國外,國內「平等黨」的勢力宣告瓦解。 蘇聯時期─民族主義的休眠至族群民族主義之崛起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USSR)於 1922 年 12 月 30 日成立,雖然此時「平等黨」的 勢力已被驅逐亞國境外,在海外的「平等黨」人仍於 1923 年在海外成 立「平等黨國外支部」(Foreign Bureau of Musavat)及「亞塞拜然民 族中心」(Azerbaijani National Center)來整合「平等黨」在亞國境外 的勢力。

蘇聯成立後,「蘇共中央委員會」(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CCCPSU)於 1925 年通過相 關文化政策,從各加盟共和國之語言、文學及教育下手,企圖塑造未

Richard Pipes, Russia under the Bolshevik Regime 1919-1924 (London: the Harvill Press, 1997), pp. 160-161.

, “ (黑色的黃金),” GlobalRus.

ru, August 28, 2003, <http://www.globalrus.ru/opinions/134413/>.

(面向巴庫), “ . 3(巴庫城的歷 史─第三部分),” , June 1, 2006, <http://www.window2baku. com/001history_3.htm>.

(18)

來的共產黨人。52語言部分係以「拉丁字母」(Latin Alphabet)取代原 阿拉伯文字母,以拼寫亞塞拜然語,而推行「拉丁字母」的主要目的 係為阻絕亞國新一代的人民與土耳其間的關係,蘇聯對於亞國的文化 政策有如 殖民地的文 化政策,相 似於臺灣日 治時期的「皇 民化運 動」53;文學部分亦以無產階級的文學為主,批判 1920 年代以前的著 作,並以俄羅斯的模式為基礎,創造「新社會合適的文學」;在教育 方面,各級學校亦極力宣導新社會的各種價值,在蘇聯的文化政策 下,亞國於 20 世紀初所倡導的自我語言及文學毀於一旦,而學者史密 斯認為,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需要民族文化的浸染,意即透過民族歷 史、語言及文學的推展,民族主義始可發展,54因此在亞國的文化受到 有計畫地摧毀下,蘇聯亦成功的消弭了亞國國內的民族主義浪潮。55 驅逐於國外的平等黨雖勉強維持黨的運作,相關的出版社亦隨之遷移 至國外,惟其影響力已大幅衰退,蘇聯時期亞國國內的民族獨立運動 由於共產體制的嚴密社會控制而陷於沉寂,直到 1980 年代後期,由 「人民陣線」所主導的獨立運動才使亞國的民族主義逐漸復甦。 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於 1985 年 3 月上台, 其上台後隨即推行「新思維」(New Thinking)、「民主化」(Democ-ratization)與「開放」(Glasnost)之「重建」(perestroika)政策,蘇聯對 於前加盟共和國的控制力因而逐漸鬆懈,中東歐的附庸國紛紛尋求獨 立。56 1988年 2 月位於亞美尼亞境內的「納卡」爆發衝突,由於亞美

Audrey L. Altstadt, The Azerbaijani Turks: Power and Identity under Russian Rule, pp. 124-125.

「皇民化運動」係指日本於二次大戰期間,對於其殖民地人民所實施的同化 運動,將臺灣及其他殖民地人民改造成對日本天皇與日本國家具有高度忠誠 的強制教化政策。

Anthony D. Smith, Nationalism: Theory, Ideology, History, pp. 6-7. Richard Pipes, Russia under the Bolshevik Regime 1919-1924, pp. 124-125. David C. King, Azerbaijan (New York: Marshall Cavendish, 2006), p. 27.

(19)

尼亞族占該地區總人口的 76%,導致「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人要求

獨立,57亞美尼亞因此與亞塞拜然爆發多次衝突,「納卡」衝突的爆發

充分激發了亞國人民的民族主義思潮。惟此時的平等黨已被驅逐到亞 國境外多年,元氣大傷,雖然 1989 年「新平等黨」(Azerbaijan National

Democratic New Musavat party)正式成立,並與該黨海外勢力合併, 卻難以恢復昔日榮景。 亞國獨立前的民族獨立運動,係由亞塞拜然「人民陣線」所主 導,該黨最初的宗旨係集合一切人民及團體之力來反對任何變更國家 疆域的行為、關注「納卡」地區的地位問題、關心遭驅逐至國外的亞 國人民及增加亞塞拜然語言的使用,並於 1988 年底開始運作。1989 年 2月,「人民陣線」發表一系列的演講稿,強調唯有亞塞拜然族才是亞 國的民族,並重視與土耳其的親近關係,主張脫離蘇聯的控制,邁向 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人民陣線」正式成立於 1989 年 10 月,創立 者為埃利奇別依,由於該黨對於亞國語言的重視及維護國家領土的完 整性,並反對蘇聯當局公開支持「納卡」獨立,激起了亞國的民族主 義思潮,因而受到人民廣泛的支持。又由於亞塞拜然在該時期民族主 義的訴求係以排他的民族意識為主,並主張建立獨立自主的單一民族 國家,在民族主義的訴求上係屬族群民族主義。1990 年 1 月,該黨發 起民族獨立運動,惟蘇聯軍隊隨即展開鎮壓,造成 131 人死亡、八百 多人受傷,稱之為「黑色的一月」(Black January),經過多次的民族 獨立運動後,亞塞拜然共和國終於在 1991 年 8 月 30 日正式成立。58 . (蘇姆蓋特資訊網), “ (納 卡 地 區 流 離 失 所 的 難 民),” . , September 2, 1997, <http://sumgait.info/caucasus-conflicts/nagorno-karabakh-facts/nagorno-karabakh-facts-annex.htm>.

Vladimir Babak, Demian Vaisman, & Aryeh Wasserman, eds., Political Organization in Central Asia and Azerbaijan: Sources and Documents (London: Frank Cass Publishers, 2004), pp. 63-64.

(20)

納卡衝突與政權更迭─族群民族主義的高漲 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於獨立前,即由於「納卡」地區之歸屬問 題,長期陷入戰爭狀態,據估計在數次戰爭中總共導致二萬五千人流 離失所。59對於亞塞拜然來說,「納卡」衝突的影響並非僅止於軍事層 面,由於族群民族主義的思潮高漲,更間接導致了政權的更替。「納 卡」衝突的因素可歸納成以下幾點: 「納卡」地區主權歸屬不明:早在蘇聯時期,蘇聯當局對於民 族畫界之處理即有欠妥當,因而在南高加索地區埋下日後衝突的因 子。1920 年 11 月,亞塞拜然蘇維埃曾表示,「納卡」地區實歸屬於亞 美尼亞蘇維埃共和國所有,而當時蘇聯當局亦同意將「納卡」地區劃 歸予亞美尼亞。惟蘇聯之中央高加索局又於 1923 年 7 月表示,基於 「納卡」地區當地之就業問題與經濟發展之考量,決定將「納卡」地 區劃歸亞塞拜然管轄,在蘇聯當局的反覆立場之下,引起「納卡」地 區絕大部分亞美尼亞人之不滿。1965 年亞美尼亞舉行遭土耳其人屠殺 50周年之紀念遊行時,公開表示將收回「納卡」地區之主權。1975 年 4月,「納卡」地區居民上街頭要求民族獨立自主,惟「納卡」地區之 自治委員會書記隨即遭到撤職。1986 年,亞美尼亞之知識分子向蘇聯 政府呼籲,要求蘇聯政府就「納卡」地區主權歸屬問題糾正過去之決 定,為「納卡」衝突揭開序幕。60 歷史與種族因素:在歷史上,亞美尼亞人及喬治亞人曾遭希臘 馬其頓人、羅馬人之侵擾與影響,故在宗教上,亞美尼亞係信奉獨立 於基督教主流派以外的「使徒教會」(Apostolic Church),而喬治亞則 Karabakh-News.com, “ - (難民─這個痛苦的名

詞),” Karabakh-News.com, January 23, 2009, <http://karabakh-news.com/

3485-jeto-gorkoe-slovo-bezhenec>.

Tadeusz Swietochowski, Russia and Azerbaijan: A Borderland in Trans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p. 194.

(21)

係東正教國家;61而亞塞拜然族形成之時期較晚,並長期遭到土耳其人 及波斯人影響,因此信奉伊斯蘭教。在種族上,亞美尼亞與喬治亞係 由南高加索地區之土著民族所融合而成;而亞塞拜然民族則屬於突厥 民族之一支。近代史上,亞美尼亞曾數度遭到土耳其迫害。1894-1896 年間,約有二十萬亞美尼亞人被土耳其人殺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 間,約有一百五十萬亞美尼亞人遭受到土耳其人驅逐,多數被驅逐之 亞美尼亞人在苦役中被折磨致死。62由於上述之歷史與種族因素,使亞 美尼亞人仇恨突厥民族,也埋下了與亞塞拜然間衝突之因子。 在蘇聯控制近七十年後,亞國總算於 1992 年 6 月舉行獨立後的第 一次總統選舉,共計有五位候選人競選,此次大選候選人幾乎不用任 何媒體宣傳,至多僅在火車站的月臺拉票。選舉結果以「人民陣線」 的埃利奇別伊以 59.4%的得票率當選。63埃利奇別伊原為教授阿拉伯語 的大學講師,曾因反抗前蘇聯政府被監禁兩年。由於選前其主張應以 穩定及民主的方式轉移政權。在他當選之後,亦推行眾多具建設性的 政策,例如:建立國家軍隊、以黃金作為貨幣發行的基礎等。儘管埃 利奇別伊推行的政策相當實際且有益,1993 年「納卡」戰爭的失利仍 使他執政不到一年便下臺。 1992年 1 月,亞塞拜然軍隊於達沙爾提(Dashalty)遭亞美尼亞軍隊 擊潰,同年五月,「納卡」地區之亞美尼亞武裝團體向亞塞拜然人居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The World Factbook: Field Listing-Religion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May 26, 2010, <https://www.cia.gov/library/ 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fields/2122.html?countryName=Armenia& countryCode=am&regionCode=me&#am>.

(烏德穆爾特人民網), “

(歷史和文化上的亞美尼亞人),” , August 3, 2006, <http://unatlib.org.ru/content/folk/arm/arm.htm>.

U.S. Library of Congress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of 1992,” Country Studies, July 5, 2008, <http://countrystudies.us/azerbaijan/30.htm>.

(22)

住之地區發動攻擊,先後占領「納卡」地區之西部重鎮─舒沙(Shusha) 及拉欽(Lachin)。占領舒沙及拉欽後,亞美尼亞與「納卡」地區之陸上 走廊正式打通。正由於此戰事之失利,導致亞塞拜然武裝部隊受重 創。亞塞拜然為謀報復,於同年底向亞美尼亞發動猛烈攻勢,導致雙 方在戰場上之死亡人數多達五千人,難民高達數十萬人。64 1993年 4 月初,亞美尼亞武裝部隊大舉反攻,占領了亞塞拜然之克爾巴賈爾區 (Kalbacar),並打通了亞美尼亞連接「納卡」地區之第二條陸上走廊。 同年七月,亞美尼亞切斷了亞塞拜然西南部之對外聯繫,並突然占領 其西部重鎮阿格達姆(Agdam),此為亞塞拜然於「納卡」衝突爆發後所 遭受之最嚴重打擊。

Charles van der Leeuw, Oil and Gas in the Caucasus & Caspian: A Histor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pp. 125-126.

(23)

0%

20%

40%

60%

80%

100%

1989ڣΓΓΓΓʳʳ2001ڣ

ٳछѻٳఊ

ٳႾࡶณఊ

ڏт

圖 2 「納卡」地區民族組成變動圖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 World Statesmen.org, “Nagorno-Karabakh,” World

Statesmen.org, May 1, 2010, <http://www.worldstatesmen.org/ Azerbaijan.html>。

在亞塞拜然國內民族主義的高漲之下,人民對於戰事的失敗自是 無法接受,總統埃利奇別依的支持度瞬時消減,另一方面,雖然人民 無法容忍對外戰事之挫敗,同時也感受到戰爭所帶來的毀滅性後果, 大量的人民流離失所,財物損失無法估計,象徵國內主和派的阿利耶 夫(Heydar Aliyevich Aliyev)乘勢而起,阿利耶夫曾任前蘇聯國家安 全局的高級軍官,因此與俄羅斯關係密切,阿利耶夫希望在土耳其與 俄羅斯之間達到平衡關係,藉以獲取本國最大利益。此時總統埃利奇 別依在人民群情激憤的壓力下,不得不將國民軍軍長侯賽因諾夫解

(24)

亞更利用此情勢大舉占領馬爾他克爾特(Martakert),1992 年 10 月舉行 總統補選,阿利耶夫在只有三個候選人的情況下(另外兩位候選人皆 為小黨),以高達總票數 99%的得票率,當選第三屆總統,並任命侯 賽因諾夫為總理。66雖然在 1993 年 9 月,雙方間已達成停火協議,但 仍然衝突不斷。67

肆、當今亞塞拜然的民族主義與政治發展

一、現今亞塞拜然之憲政發展

亞塞拜然於 1995 年通過的憲法,確立了該國走向民主的政教分離 原則。根據亞塞拜然憲法第一章第一條:「亞塞拜然共和國的權力源 自於本國人民。」68,明確揭示了該國之主權在民原則。第一章第七 條:「亞塞拜然共和國的國家權力建立在三權分立的原則基礎之上, 立法權由國民議會行使;行政權由總統行使;司法權由法院行使。」 確立了該國之三權分立原則。69第二章第十八條:「宗教與國家分離, 所有宗教信仰在法律面前平等。」確立了政教分離原則。

Thomas Goltz, Azerbaijan Diary: A Rogue Reporter’s Adventures in an Oil-Rich, War-Torn, Post-Soviet Republic (New York: M.E. Sharpe, 1999), p. 407. U.S. Library of Congress “Aliyev and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of October 1993,” Country Studies, July 5, 2008, <http://countrystudies.us/azerbaijan/32.htm>. Thomas D. Waal, Black Garden: Armenia and Azerbaijan through Peace and War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215-217.

(獨立國協國家立法資料庫), “ (《亞塞拜然共和國憲法》),” , June 5, 2010, <http://www.base.spinform.ru/show.fwx?Reg-nom=2618>. (烏德穆爾特人民網), “ (歷史和文化上的亞美尼亞人),” , August 3, 2006, <http://unatlib.org.ru/content/folk/arn/arm.htm>.

(25)

亞塞拜然憲法明示總統為行政首長兼為國家元首,並為其三軍之 最高統帥,任期五年連選得連任一次。總統及國會分別由人民選舉產 生,內閣總理由總統提名,經國會同意任命,內閣向總統負責,總統 指定國民議會之選舉,政治體制屬於偏向總統制的半總統制,目前總 統所屬之「新亞塞拜然黨」(New Azerbaijan Party)勢力一黨獨大,在

國會中為多數黨。70 2009年公投修憲取消總統不能連任兩次以上限制

後,71現任總統阿利耶夫與「新亞塞拜然黨」政權更形穩固。

表 1 亞塞拜然共和國憲法歷次制定及修改內容

制定及修改時間 名 稱 內 容

1995 亞塞拜然共和國憲法(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Azerbaijan)

確立三權分立、主權在民、政教 分離及半總統制政治體制的法源依 據; 擴張總統的權力。 2002 修改 1995 年制定之憲法 確立全民公投的法律效力(變更 疆界、修改憲法); 將總統選舉 的當選得票門檻從三分之二調整成 二分之一; 總統不能視事時,應 將權力交由閣揆行使; 取消國會 選舉的比例代表制。 2009 再修改 1995 年制定之憲法 取消總統得連任一次之限制 資料來源: Shamkhal Abilov, “Amendment to the Azerbaijani Constitution,” Turkish

Weekly, December 25, 2008, <http://www.turkishweekly.net/news/62399/

amendment-to-the-azerbaijani-constitution.html>。

Encyclopedia of the Nations, “Azerbaijan-Government,” Encyclopedia

of the Nations, May 12, 2010, <http://www.nationsencyclopedia.com/

Asia-and-Oceania/Azerbaijan-GOVERNMENT.html>。

2005年 10 月的國會選舉,在總共 125 席中,「新亞塞拜然黨」獲得 56 個 席次,而依附於該黨的獨立參選人共獲得 40 席、人民陣線 1 席、平等黨 5 席、「亞塞拜然民主改革黨」(Azerbaijan Democratic Reforms Party)1 席、 「社會繁榮黨」(Social Prosperity Party)1 席、「公民團結黨」(Civic Solidarity

Party)2席及其他黨派 19 席。

亞塞拜然政府於 2009 年 3 月舉行全民公投通過修憲,使總統的連任次數不 受限制,全國共有 71.08%的選民參加了全民公投。而其中 92.17%的選票支

(26)

亞塞拜然獨立後國內就已出現十多個政黨組織。2000 年,據估計 已註冊之政黨達 38 個,除了少數幾個大黨外,小黨多依附於大黨存 在,其中主要是執政的「新亞塞拜然黨」,在野的「平等黨」、「人 民 陣 線 」、「 亞 塞 拜 然 民 族 獨 立 黨 」(National Independence of

Azerbaijan)、「亞塞拜然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Azerbaijan) 等。總統所屬「新亞塞拜然黨」也是國會最大黨,根據新修訂之憲法 規定,總統任期為五年,無連任限制,極可能出現終身總統。憲法第 107條規定,當總統被指控犯有重大罪行,須於最高法院作出判決後 30 天內由憲法法院提議並呈交國會,且國會須超過 95 席同意該案始可通 過,再需經由憲法法院院長的簽署同意,始可解除總統職務。但是亞 塞拜然憲法法院法官與最高法院法官都是由總統提名經國民會議通過 任命,要通過撤銷總統職務並非易事。就制度上來說,總統經由選舉 有其一定任期,但就其國情觀之,現任總統所屬之「新亞塞拜然黨」 一黨獨大,因此當今亞塞拜然之行政、立法與司法三權皆掌控在總統 手上,政黨輪替的可能性甚低。

二、民族主義在亞塞拜然政治發展中的角色

依照學者德拉諾瓦(Gil Delannoi)的見解,當農業社會走向工商業 社會時,社會的變化促使具有國家意識的官僚階層產生,民族主義因 此獲得適當的發展媒介。72觀諸亞塞拜然每個時期的民族主義,其內涵 與功能各有不同,在政治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亦稍具差異。赫梅特黨 時期的文化民族主義,即為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過渡時期的產 物。文化民族主義為其民族主義萌芽之初的類型,不僅喚醒了亞塞拜 然的民族意識,並將亞塞拜然文轉換為「印刷語言」。惟其影響力主 持修憲取消對總統連任次數的限制。

Gil Delannoi著,鄭文彬、洪暉譯,《民族與民族主義》(Sociologie de la

(27)

要表現在文化領域,在動員群眾方面效力有限,就其政治發展而言, 扮演凝聚民族意識的角色,為後來的民族主義發展奠定基礎。 「平等黨」時期的宗教民族主義,係以伊斯蘭教為號召工具,在 群眾的動員上極具威力。然而宗教具有跨國界的性質,因此外國勢力 極易介入獨立建國運動,「平等黨時期」的泛突厥主義即為其例。依 賴國外勢力的獨立建國成果,常因國際局勢的改變而曇花一現,「平 等黨」當時所依恃的土國勢力隨著一次大戰的慘敗而消散,致使該黨 政權迅速瓦解。「人民陣線」時期的族群民族主義,亦具有強大的動 員能力,並隨著「納卡」局勢的惡化而不斷高漲。然而族群民族主義 難以駕馭,「人民陣線」因之而起,又因之而衰。不同類型的民族主 義在群眾動員與影響層面上雖稍具差異,但在亞塞拜然的政治發展中 卻皆扮演一定角色,觀諸歷次的政權更迭過程中,皆具有民族主義的 身影。民族主義猶如兩刃劍一般,一方面可做為動員群眾的工具,同 時亦可造成政局上的不穩定。 從「納卡」衝突爆發後,至今已二十餘年,在亞塞拜然與亞美尼 亞雙方無法達成共識的情形下,成為一個難解的習題,惟雙方僅斷斷 續續爆發零星衝突,主要原因係其國內的族群民族主義已不若衝突初 期高漲。在老阿利耶夫的經濟改革之下,西方國家的石油公司紛紛與 亞塞拜然合作開採石油,資金也因此源源不絕地流入國內。國內生產 毛額的成長率亦自老阿利耶夫上台時的-23.1%逐漸好轉,1996 年已從 負轉成正成長達 1.3%,為亞塞拜然獨立後首次的正成長。老阿利耶夫 欲藉由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民轉移民族主義的情緒而專注於民生 經濟,國內之族群民族主義因此急遽消減。依據學者海斯的見解,民 族主義的興起並非由人民所促成,仍需透過知識分子發動後,經由中 產階級贊助而逐漸繁榮,73在經濟逐漸茁壯下的亞塞拜然,其國內知識 分子已無心亦無空間再重唱民族主義的高調,因此儘管一般老百姓依

(28)

舊相當貧困,在欠缺知識分子的提倡與帶動之下,亞塞拜然的民族主 義乃暫歸於平靜。 表 2 亞塞拜然 1990-2009 年國內生產毛額之成長率 年 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百分比 -0.7 -22.5 -23.3 -23.1 -19.7 -11.8 1.3 5.8 10 7.9 年 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百分比 10.3 9.6 9.7 6.1 11.2 9.8 26.4 25 10.8 9.3

資料來源: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Selected 2008 Indicators for Azerbaijan,”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January 21, 2010,

<http://www.iea.org/stats/in-dicators.asp? COUNTRY_CODE=AZ>。

“Telecommunications Sector for Azerbaijan,” NOTICIASDOT, September 11, 2000, <http://banners.noticiasdot.com/termometro/boletines/docs/telcos/world_ telecomunications/2000/wto_azerbaijan-11092000.pd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zerbaijan Republic: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Pape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pril 1, 2003, <http://www. imf.org/external/pubs/ft/scr/2003/cr03105.pdf>。 如從全球發展來看,民族主義現今正面臨著全球化下的影響,在 全球化的跨國公司、超國家組織不斷地介入民族國家的事務之下,民 族主義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學者霍布斯鮑姆即認為受到全球化人類 的移民及流動性的影響,民族主義終必消亡。74而學者史密斯則認為, 全球化下的民族國家,其影響層面僅及於經濟及人口的流動,世界不 會成為一個共同的地方,儘管大眾傳播媒體的發達,使得民族國家的 邊界容易滲透,惟其依舊存在。且國際組織的出現雖然削弱了民族國 家的功能,然而在簽訂及遵守國際法規範上,反而增加了民族國家的 壽命。75其實,全球化作為一個必然的趨勢,民族主義很難能夠與之抗

Eric. J. Hobsbawm

著,吳莉君譯,《霍布斯鮑爾看二十一世紀》(Globali-sation, Democracy and Terroris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年),頁 75-76。

(29)

衡。然而就全球化的範圍看來,目前多以西方國家為主,對新興民族 國家來說,現代化是較全球化迫切而亟需的;而在全球化的大趨勢 中,亦存在著階段性的發展,因此即使民族主義最終必定消亡,亦必 存在一定的時間,在這個民族主義尚存的世界裡,看似不存在的民族 主義仍潛藏在亞塞拜然人民心中伺機而動,待自身民族國家的存在受 到挑戰時,勢將挺身捍衛之。

三、當前亞塞拜然政治發展中民族主義的變數

2005年 10 月,亞塞拜然舉行國會大選,在選前數個月,爆發了多 次抗議行動,他們仿效烏克蘭的橙色革命,在抗議行動中,他們穿戴 橙色的物品,讓人將他們的抗議活動與顏色革命聯想在一起,使國會 大選格外引人注目。大選結束後,以「人民陣線」為首的反對黨僅得 到一席。其後反對黨鼓動人民走向街頭但未獲響應,主要原因之一在 於作為國內政局變動重要因素的民族主義,已由於經濟穩定成長而平 息了將近十餘年,使得亞塞拜然政局保持長期穩定局面。76 2008年 10 月,亞塞拜然舉行總統大選,現任總統阿利耶夫 (Ilham Aliev)77以 88.73%的得票率順利連任,由於選前普遍認為阿利耶夫連 任機率相當高,因此選舉過程十分平靜,如此的高得票率亦顯示出人 民支持阿利耶夫政策。78實則阿利耶夫的高得票率絕非偶然,在 2008 年 3 月,「納卡」地區的局勢再度緊張,雙方於「納卡」地區的北部

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Republic of Azerbaijan: Parliamentary Election,” OSCE, February 2, 2006, <http://www. osce.org/documents/odihr/2006/02/17923_en.pdf>.

現任總統阿利耶夫自 2003 年 10 月總統大選後開始執政,接替已故父親出任 亞塞拜然新總統。因此也招致以人民陣線為首之反對派的不滿。

Avciya.az, “99.8% of Azerbaijan’s Elections Protocols Counted,” Azerbaijan-election.Net, October 18, 2008, <http://azerbaijan-election.net/eng/um-umi/623-99.8-of-azerbaijans-elections-protocols.html>.

(30)

爆發激烈的武裝衝突,導致四名亞塞拜然軍人及 13 名亞美尼亞軍人死 亡,為近年來所罕見,於亞塞拜然國內自是群情激憤。阿利耶夫於衝 突後隨即向記者表示,目前本國政府在「納卡」問題的外交努力上仍 嫌不足,仍須以強硬手段解決「納卡」問題,甚至訴諸武力來解放 「納卡」地區。阿利耶夫的一席話無疑係利用國內的族群民族主義訴 求,將群眾一致抵禦外侮的心理轉化為己用,而年底的大選結果亦證 實了阿利耶夫的策略運用得宜。79 2009年 3 月,阿利耶夫政府更利用 此一民氣,舉行全民公投修憲,將總統連任的次數限制取消,企圖繼 續掌權。 由於亞塞拜然為伊斯蘭教國家,在歷史上為游牧民族,所以家族 制度根深柢固,此種與西方國家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實施民 主政治的障礙。尤其在總統權力過度擴張之下,國家領導人掌握國家 行政、立法及司法大權,當權者藉由政治上之形式多黨制,構築人民 主權的假象,例如亞塞拜然前總統即為現任總統的父親,或許家族制 度可以建構社會安全網絡,但同時也容易造成掌權家族的貪腐。80現任 總統阿利耶夫的親戚任官者如下: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Armenia/Azerbaijan: Deadly Fighting Erupts in Nagorno-Karabakh,” RFE/RL, March 4, 2008, <http://www.rferl. org/content/article/1079580.html>.

European Community, “Country Strategy Paper 2002-2006 Nation Indication Programme 2002-2003 Azerbaijan,” European Community, December 27, 2001, <http://ec.europa.eu/external_relations/azerbaijan/csp/02_06_en.pdf>.

(31)

表 3 總統阿利耶夫家族曾任官職或公務員一覽表 姓 名 與總統關係 官職(曾任) 蓋達爾‧阿利耶夫(Heydar Aliyev) 父親 總統 卡拉爾‧阿利耶夫(Calal Aliyev) 伯父 國會議員 阿奎爾‧阿利耶夫(Aqil Aliyev) 伯父 亞塞拜然媒體學院校長 卡西德‧穆瑞多夫(Cahid Muradov) 伯父 警政署長 阿德烈特‧阿利耶夫(Adalat Aliyev) 伯父 海關首長 納迪爾‧阿曼多夫(Nadir Ahmadov) 侄子 通訊局局長

資料來源:EURASIANET.org, “Azeri Paper Publishes List of President’s High-Ranking

Relatives,” EURASIANET.org, July 10, 2002, <http://www.eurasianet.org/ resource/azerbaijan/hypermail/200207/0058.shtml>。 對這些現象亞塞拜然人民自不可能置若罔聞,使人民忍受這些情 況的主因即在於近年穩定的經濟發展,以及對於民族主義的有效運 用。在 2008 年的總統大選中,阿利耶夫曾利用國內的民族主義形塑對 己有利之情勢,而高票獲得連任。然而在阿利耶夫風光的大獲全勝背 後,實隱藏著重大的政治危機。回溯亞塞拜然獨立初期的「人民陣 線」政權,亦曾利用國內的民族主義思潮,推翻了當地的蘇維埃政 權,進而獨立建國。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陣線」利用了國 內的民族主義思潮,順利取得政權,惟取得政權後不久,即因「納 卡」戰爭的失利導致國內民族主義高漲,而黯然下臺。現任總統阿利 耶夫之父老阿利耶夫於上臺之初,即藉由經濟改革來轉移人民的注意 力,成功撫平國內高漲的民族主義思潮。穩定的經濟發展確實能有效 紓解民族主義思潮情緒,但是假使社會經濟發展發生問題,亞國的政 治人物隨時都可能再利用民族主義當奪權工具,族群民族主義隨時仍 將成為亞塞拜然政治發展一顆未爆彈。

伍、結論

近代民族主義係出自於西方國家,1648 年《威斯特發利亞條約》

(32)

(Treaty of Westphalia)形成主權國家的國際體系,為民族主義的發展 提供了孕育的溫床。工業革命的出現使得原來的農業社會快速進入工 商業社會,在這個時期裡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大量的農民湧 入城市裡成為工人階級,其後中產階級的出現都成為日後民族主義發 展的後盾。而亞塞拜然的民族主義發展亦是如此,綜觀亞國的政治發 展過程中,民族主義的角色常是政治發展與政局變動的重要能量來 源。 亞塞拜然的民族主義發展歷程,從最初「赫梅特黨」時期的文化 民族主義轉變成「平等黨」時期的宗教民族主義,最後又演變為「人 民陣線」時期的族群民族主義,每個時期的民族主義,皆與不同的意 識形態相結合,以不同型態出現,其訴求與功能亦各異。文化民族主 義的凝聚力不如宗教民族主義,因此在「平等黨」轉以宗教為民族主 義的訴求後,其勢力才明顯擴張,進而順利推翻國內的蘇維埃政權; 而族群民族主義的訴求亦不同於宗教民族主義,係屬建立民族國家強 而有力的工具。亞塞拜然雖屬伊斯蘭國家,卻迥異於一般的伊斯蘭國 家,一般伊斯蘭國家係以宗教民族主義為號召而獨立建國,惟當代亞 塞拜然係以族群民族主義為號召。正由於民族主義的差異,亞國成為 伊斯蘭國家中罕見的世俗化國家,當伊斯蘭國家正緊守可蘭經的教條 及制定宗教性質的法律時,亞國的憲法規定了男女平等原則,並實現 政教分離等伊斯蘭國家無法跨越的憲政障礙,使其政治發展向前跨越 了一大步。 老阿利耶夫於 1993 年上臺後,隨即對外與亞美尼亞展開和談,對 內展開經濟改革,在國內經濟穩定成長後,人民所關注的焦點逐漸從 對外的「納卡」衝突轉移至民生經濟層面。經濟成長不僅鞏固了阿利 耶夫的政權,對高漲的族群民族主義亦起了降溫作用。然而民族主義 在經過長期的止歇後,直至 2008 年又因「納卡」衝突情勢惡化與小阿 利耶夫的選舉運用而再被挑起。2009 年 3 月,小阿利耶夫甚至將民族 主義的民氣用在全民公投修憲上,取消總統連任次數的限制,取得終

(33)

身總統門票,為亞國的政治發展增添變數。雖然亞塞拜然社會經濟穩 定發展使小阿利耶夫的政權更形穩固,惟一旦亞國經濟情勢惡化、對 外的「納卡」衝突隨時會再起情形下,屆時小阿利耶夫的政權會否像 昔日的「人民陣線」一般更迭,值得觀察。 全球第三波民主化國家中,民族主義經常被政治人物以不同型態 用來作為政爭工具,亞塞拜然如此,其實臺灣也有類似情境。研究民 族主義在亞塞拜然政治發展過程中之角色,證諸臺灣在民主化過程 中,族群議題亦常是政治人物炒作利用的工具,對臺灣而言,或許應 像亞塞拜然般,全力振興經濟、提振人民生活,才是轉移炒作族群議 題最有效的良方。 (收件:2010 年 7 月 22 日,修正:2011 年 2 月 14 日,採用:2011 年 2月 15 日)

(3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專書 王聯,2002。《世界民族主義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江宜樺,2002。《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 化。 張亞中,2007。《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文化。 專書譯著

Delannoi, Gil 著,鄭文彬、洪暉譯,2005。《民族與民族主義》(Soc-iologie de la Nation)。北京:三聯書店。

Hobsbawm, Eric J.著,吳莉君譯,2010。《霍布斯鮑爾看二十一世紀》

(Globalisation, Democracy and Terrorism)。北京:中信出版社。 期刊論文

龍舒甲,1994/8。〈亞塞拜然的政局發展:變遷與衝突〉,《問題與研 究》,第 33 卷第 8 期,頁 69-82。

英文部分

專書

Altstadt, Audrey L., 1992. The Azerbaijani Turks: Power and Identity

under Russian Rule.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Anderson, Bened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 New York: Verso.

(35)

Political Organization in Central Asia and Azerbaijan: Sources and Documents. London: Frank Cass Publishers.

Blanning, Timothy C. W., 2003. The Culture of Power and the Power

of Culture: Old Regime Europe 1660-178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euilly, John, 1985. Nationalism and the Stat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rown, David, 2000. Contemporary Nationalism: Civic, Ethnocultural,

& Multicultural Politics. New York: Routledge.

Cornell, Svante E., 2001. Small Nations and Great Powers: A Study of

Ethnopolitical Conflict in the Caucasus. Surrey: Curzon Press.

Gellner, Ernest, 2006. Nation and Nationalis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Goltz, Thomas, 1999. Azerbaijan Diary: A Rogue Reporter’s Adventures

in an Oil-Rich, War-Torn, Post-Soviet Republic. New York: M.E. Sharpe.

Handler, Richard, 1988. Natio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in Quebec.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Hayes, Carlton J. H., 1968.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odern Nationalism.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Publishers.

Herb, Guntram H. & David, Kaplan H., 2008.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A Global-Historical Overview. California: Bookwatch.

Hobsbawm, Eric J., 1990. Nation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edourie, Elie, 1960. Nationalis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King, David C., 2006. Azerbaijan. New York: Marshall Cavendish. Kohn, Hans, 2005. The Idea of Nationalism: A Study in Its Origins and

Background.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ipes, Richard, 1997. Russia under the Bolshevik Regime 1919-1924. London: the Harvill Press.

(36)

Prazniak, Roxann, & Arif Dirlik, 2000.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Shaw, R. Paul & Yuwa Wong, 1989. Genetic Seeds of Warfare: Evolution,

Nationalism and Patriotism. Boston: Unwin Hyman.

Smith, Anthony D., 1995.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n a Global Er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Anthony D., 2001. Nationalism: Theory, Ideology, Histor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Suny, Ronald G., 1996. Transcaucasia: Nationalism and Social Change: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Armenia, Azerbaijan, and Georgia.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Swietochowski, Tadeusz, 1985. Russian Azerbaijan, 1905-1920: The

Shaping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a Muslim Community. Cambridge:

Cambridge Press.

Swietochowski, Tadeusz, 1995. Russia and Azerbaijan: A Borderland in

Trans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Van der Leeuw, Charles, 2000. Azerbaijan: A Quest for Identity: A Short

Histor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Van der Leeuw, Charles, 2000. Oil and Gas in the Caucasus & Caspian:

A Histor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Waal, Thomas D., 2003. Black Garden: Armenia and Azerbaijan through

Peace and War.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期刊論文

Muller, Jerry Z., 2008/3-4. “Us and Them: The Enduring Power of Ethnic Nationalism,” Foreign Affairs, Vol. 87, No. 2, pp. 18-35.

Smith, Anthony D., 1995/3. “Gastronomy or Geology? The Role of Nationalism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s,”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37)

Vol. 1, No. 1, pp. 3-23.

Smith, Michael G., 2001/4. “Anatomy of a Rumour: Murder Scandal, the Musavat Party and Narratives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in Baku, 1917-20,”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Vol. 36, No. 2, pp. 211-240. Swietochowski, Tadeusz, 1978/1-6. “The Himmät Party: Socialism and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Russian Azerbaijan 1904-1920,” Cahiers

du Monde Russe et Soviétique, Vol. 19, No. 1-2, pp. 119-142.

網際網路

2000/9/11. “Telecommunications Sector for Azerbaijan,” NOTICIASDOT, <http://banners.noticiasdot.com/termometro/boletines/docs/telcos/wor-ld_telecomunications/2000/wto_azerbaijan-11092000.pdf>.

Anderson, Benedict, 2007/8/6. “Benedict Anderson on Diaspora Nation-alism,” Euro/topics, <http://www.eurotopics.net/en/dienste/autoren-index/autor_anderson_benedict/>.

Avciya.az, 2008/10/18. “99.8% of Azerbaijan’s Elections Protocols Counted,” Azerbaijan-election.Net, <http://azerbaijan-election.net/eng/ umumi/623-99.8-of-azerbaijans-elections-protocols.html>.

Azerb.com, 2010/3/30. “Ancient Azerbaijan,” Azerb.com, <http://www. azerbaijan.com/v/history/>.

Azerb.com, 2010/3/30. “History of Azerbaijan,” Azerb.com, <http://www. travel-images.com/az-hist.html>.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0/5/26. “The World Factbook: Field Listing Religion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https://www.cia. 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fields/2122.html? country-Name=Armenia&countryCode=am&regionCode=me&#am>.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0/5/31. “The World Factbook: Ethnic Group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https://www.cia.gov/library/

(38)

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oes.aj.html>.

Encyclopedia of the Nations, 2010/5/12. “Azerbaijan-Government,”

En-cyclopedia of the Nations, <http://www.nationsenEn-cyclopedia.com/Asia-

<http://www.nationsencyclopedia.com/Asia-and-Oceania/Azerbaijan-GOVERNMENT.html>.

EURASIANET.org, 2002/7/10. “Azeri Paper Publishes List of President’s High-Ranking Relatives,” EURASIANET.org, <http://www.eurasianet. org/resource/azerbaijan/hypermail/200207/0058.shtml>.

European Community, 2001/12/27. “Country Strategy Paper 2002-2006 Nation Indication Programme 2002-2003 Azerbaijan,” European

Com-munity, <http://ec.europa.eu/external_relations/azerbaijan/csp/02_06_

en.pdf>.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10/1/21. “Selected 2008 Indicators for Azerbaijan,”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http://www.iea.org/stats/ indicators.asp? COUNTRY_CODE=AZ>.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3/4/1. “Azerbaijan Republic: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Pape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http:// www.imf.org/exteral/pubs/ft/scr/2003/cr03105.pdf>.

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2006/2/2. “Republic of Azerbaijan: Parliamentary Election,” OSCE, <http://www.osce.org/ documents/odihr/2006/02/17923_en.pdf>.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2008/3/4. “Armenia/Azerbaijan: Deadly Fighting Erupts in Nagorno-Karabakh,” RFE/RL, <http://www.rferl. org/content/article/1079580.html>.

Republic of Azerbaijan Minisitry of Foreign Affairs, 2010/6/23. “General Information,” Republic of Azerbaija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http://www.mfa.gov.az/en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 view&id=219&Itemid=1>.

數據

表 1 亞塞拜然共和國憲法歷次制定及修改內容
表 3 總統阿利耶夫家族曾任官職或公務員一覽表 姓 名 與總統關係 官職(曾任) 蓋達爾‧阿利耶夫(Heydar Aliyev) 父親 總統 卡拉爾‧阿利耶夫(Calal Aliyev) 伯父 國會議員 阿奎爾‧阿利耶夫(Aqil Aliyev) 伯父 亞塞拜然媒體學院校長 卡西德‧穆瑞多夫(Cahid Muradov) 伯父 警政署長 阿德烈特‧阿利耶夫(Adalat Aliyev) 伯父 海關首長 納迪爾‧阿曼多夫(Nadir Ahmadov) 侄子 通訊局局長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mbedkar and Untouchability: Fighting the Indian Caste Syste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 p.121.. Christopher Jaffrelot,

Asia,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Racism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Canon, 1780–1830,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3) 等人 的 研 究。Garfield

• To enhanc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in context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e-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primary

Master of Arts in Interdisciplinary Cultural Studies FT, PT Master of Medi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FT, PT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s in Psychology PT The University of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03/2011 receiving certificate of Honorary Chair Professor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mp; Technology... 05/2013 receiving certificate of Honorary Chair Professor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QCSE and band-bending are induced by polarization field in C-plane InGaN/GaN and create triangular energy barrier in active region, which favors electron overf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