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隱匿的邊界-女體迷思現象之水墨創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隱匿的邊界-女體迷思現象之水墨創作研究"

Copied!
1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國畫組.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莊連東教授. 隱匿的邊界-女體迷思現象之水墨創作研究 The concealed borderline-The myth of female body in creation of ink painting. 研究生:陳宛資撰 中 華 民 國 一○一年 六 月.

(2)

(3) 謝. 誌. 對我而言,藝術創作是根植於自身經驗、從心裡出發而後反映為具體可見的 形式,而那些成為創作養分的各種經驗、境遇,則由一路上所有參與了我生命歷 程的人構成。感謝曾經有那麼多人在我生命中的各個歷程中參與,感謝一切我曾 經歷過的人事物,不論是微小或重要的、不論是喜悅或悲傷的,感謝生命所給予 的一切,讓我能夠走在創作的路途上。 感謝家人在創作期間的照顧、陪伴、關心,朋友時不時的問候、打氣、支持, 正因為有這些陪在身邊的人們,才能夠讓我在創作的這條單獨道路上並不覺得孤 單。感謝莊連東指導教授,從大學時期就給了我在水墨創作上的許多啟發,至研 究所階段更是在創作、理論、生活上皆給予非常多的幫助、指導,使我在創作的 路途上有了前進的方向。另外,還感謝許多高中、大學、研究所時期給了我許多 指導的老師們,不論是在繪畫、理論甚至生活上,總是給予學生對於創作、對於 求學最大的支持,在此深表感謝。 能完成此碩士論文,要感謝的除了辛苦的指導教授之外,還有口試委員李振 明教授、以及黃智陽教授,感謝二位老師給予的肯定以及許多的建議,使我在此 創作研究中學習到更多,在接下來的路途上有更多的養分得以前進。以及在展覽 時給予許多建議的林昌德老師、白適銘老師、程代勒老師,感謝您們的費心指導, 讓我知道更多未來創作的可能性。另外,感謝洪顯超老師,在求學路上也給了我 許多的幫助、啟發。 求學的路上除了有許多老師的殷殷教誨,還有同窗同學們的陪伴、相互砥 礪、支持,不論是展覽時所給予的幫助以及建議,還是平常對於論述的意見交換、 或者是生活瑣事分享,都讓我學到非常多、得到許多的溫暖,感謝同在創作路上 的朋友們。 要感謝的人有那麼多,在此時此刻每一件完成的事,都是由無數的人及事件 共同組成的,渺小的我,只能感謝存在讓我經驗了這一切!. I.

(4) 論 文 摘 要 本研究以當代女性身體迷思現象為對象,在當代環境下、水墨創作的多元可 能性之中,進行現象的探究、藝術論述梳理以及水墨藝術在此議題下之創作表現。 研究先提出當代女體迷思中面對的各種現象,再針對現象進行分析,並從社 會角度分析女性身體迷思-迷思現象的多方隱性霸權:男性凝視、美容美體工業 之利益、社會穩定之功用。以及女性自身角度分析身體迷思,如:被外界拉扯與 對身體的高度自主操控分析以及忽視身體自主權現象等。以此探究女體迷思現象 的背後成因,和迷思與自身的關係、互動。 經過議題的分析,本文將繼續探究迷思現象與藝術表現之關係。談論女性身 體在藝術表現上的功用、各種意象,如:女性意象是柔弱的、是慾望的象徵、被 觀看、被壓迫、是象徵意義的載體等。接著將迷思現象帶入,探究在女體迷思形 成的多重可能下,女體迷思現象在藝術語彙上表達的可能性,如:不確定、模糊 曖昧、私密化,以及女體迷思在視覺上的形象表述。並以此為根據,提出幾位藝 術家作為系譜的梳理,創作的理論基礎。 經過上述的理論探究,再轉入筆者創作理論之建構;從迷思在主體的生長造 成的表象變形,到迷思與自我間的權力角逐場域,所造成的覆蓋現象、模糊的意 象。並由此分析、探討此系列創作作品之方法與意涵,梳理創作模式,在此研究 之中,發展出創作更多的可能性。. 關鍵字:水墨創作、迷思、女性、身體. II.

(5) Abstract The theme of this study is the phenomenon of the myth in the contemporary female body. In the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 the ink painting has more possibilities in the ways of creation. This study is going to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ink painting to describe the myth phenomenon, and comb the art theories of myth phenomenon in ink painting. The study proposes various phenomena in the myth of the contemporary female body. And then it analyzes for the phenomenon from a social point. That refers to multi-recessive Hegemony: the male gaze, the beauty industry, social stable function. Then, it talks about the body myths from women's own point, such as: outside manipulation of the body, and neglecting the autonomy of the body. By the above discussion, it explored the causes of the myth phenomenon of female body, and the interaction field between myth and oneself. After analysis of the issues, this article continues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n the theme of myth phenomenon. First, it talks about the function and the variety of images of the female body in artistic expression, such as: the image of female is weak, oppressed, and it is the symbol of the desire, the carrier of symbolic meaning. Then, it probes the possible artistic vocabularies of the myth phenomenon, such as: uncertain, vague, ambiguous, privacy. It referred to 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female body image in myth phenomenon. After discussing that, it proposed several artists as the pedigree that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creation. Through discussing the above theories and constructing creation theory of the author, it referred to the blurred and uncertain competing field which is caused by the seesaw battle of myth and oneself. Then, the author tried several ways to put the myth field into practical creations by ink painting. Based on the study which is about myth phenomenon, the author hopes to develop more possibilities of ink painting creation on this study topic in the future.. Keywords: ink painting creation, myth, female, body.. III.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2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當代女性身體迷思與霸權場域---------------------------------------------------5 第一節 都會女性身體的迷思現象---------------------------------------------------5 第二節 迷思現象之於社會隱性霸權------------------------------------------------9 第三節 從女性自身觀看迷思現象--------------------------------------------------15 第三章 迷思現象與藝術表現--------------------------------------------------------------20 第一節 藝術表現之女體印象--------------------------------------------------------20 第二節 多重印象下女體表象的視覺形象-----------------------------------------24 第三節 女體迷思意象之系譜建構--------------------------------------------------29 第四章 迷思現象於自我創作之建構-----------------------------------------------------37 第一節 迷思的寄生與表象的變形-意識的牢籠--------------------------------37 第二節 自我到迷思之間的角逐場域-表面覆蓋下的模糊邊界--------------40 第三節 創作方法分析:迷思的多型態試驗--------------------------------------43 第五章 意念的實踐˙作品分析-----------------------------------------------------------52. 第六章 結論-----------------------------------------------------------------------------------89. 參考文獻----------------------------------------------------------------------------------------91. IV.

(7) 圖 次 圖 1:你猜你猜你猜猜猜節目片段畫面 圖 2:Peter Lely,《PORTRAIT OF A YOUNGᅠ WOMANᅠANDᅠCHILD》,oil on canvas,123.8x156.8cm,1650-1687 圖 3:許惠晴,《去你的,來我的!》,複合媒材裝置,500×180×100 cm,2001 圖 4:嚴明惠,《愛人的耳朵》,油畫,106.0x130.0cm,1992 圖 5:黃靜怡,《漩》,複合媒材,200x200x50cm,2001 圖 6:饒文貞,《孕擺》,膠彩、絹本,85x85cm,1999 圖 7:陳怡潔,《抑制 IV》,絲襪、海綿、空間裝置,500x700x300cm,2003 圖 8:周嘯虎,《蜜糖先生》,影像,2002 圖 9:Jacob Sutton,《UnderwaterGirl》,攝影,2012 圖 10:郭慧禪,《Untitled 02》,影像輸出,60x84cm,2001 圖 11:陳文菁,《200301 我系列》,影像輸出,70x210cm,2003 圖 12:吳雪蓮,《唯˙一(3)》,銀箔皮纸,180x540cm,2005 圖 13:吳雪蓮,《盼-1》,銀箔皮纸,163x122cm,2008 圖 14:Nikolay Glazunov,攝影集《Alexandra》,2012 圖 15:Nikolay Glazunov,攝影集《Alexandra》,2012 圖 16:Hans Bellmer, 《Woman Machine-Gunner in a State of Grace》 ,版畫,56.2 x 38 cm,1954 圖 17:Hans Bellmer,《Sans titre》,版畫,50.0 x 38.0 cm,1971 圖 18:劉慶和,《麗水之一》,皮紙、水墨,170x90cm,2004 圖 19:劉慶和,《麗水之三》,皮紙、水墨,170x90cm,2004 圖 20:黃鶯慧,《想要保護妳》,炭筆 圖 21:黃鶯慧,《想要保護妳》,炭筆 圖 22:王怡然,《春綺思》,絹本膠彩,117x73 cm,2003 圖 23:王永成,《徬徨中佇立的影子》,紙本水墨,37x56 cm 圖 24:王永成,《沉醉中的遊戲》,紙本水墨,37x56 cm 圖 25:王永成,《仲夏夜之夢系列 No.6》,紙本水墨,47x73 cm,2011 圖 26:陳宛資,《等待》,水墨綜合媒材,局部,2011 圖 27:陳宛資,《那覆蓋灰塵的一天》,水墨綜合媒材,局部,2011 V.

(8) 圖 28:陳宛資,《那覆蓋灰塵的一天》,水墨綜合媒材,局部,2011 圖 29:陳宛資《being》,水墨綜合媒材,局部,2011 圖 30:陳宛資,《在彼此之間˙糾纏》,水墨綜合媒材,局部,2012 圖 31:陳宛資,《我與你˙他與她》(過程圖) 圖 32:陳宛資,《我與你˙他與她》(過程圖) 圖 33:陳宛資,《我與你˙他與她》(過程局部圖) 圖 34:陳宛資,《我與你˙他與她》(過程圖) 圖 35:陳宛資,《我與你˙他與她》(過程圖) 圖 36:陳宛資,《我與你˙他與她》(過程圖) 圖 37:陳宛資,《我與你˙他與她》,水墨綜合媒材,72x60.2cmx4 ,2012 圖 38:陳宛資,《爪痕》(局部圖) 圖 39:陳宛資,《爪痕》(局部圖) 圖 40:陳宛資,《思緒˙剝落》(局部圖) 圖 41:陳宛資,《在那個隱藏之下-7》,水墨綜合媒材,72.8x60.2cm,2012 圖 42:陳宛資,《我與你,他與她》,(過程圖) 圖 43:陳宛資,《消退的表情-4》,(局部) 圖 44:陳宛資,《在那個隱藏之下-4》,(局部) 圖 45:陳宛資,《那覆蓋灰燼的一天》,水墨綜合媒材,90x90cm x4,2011 圖 46:陳宛資,《等待》,水墨綜合媒材,77x77cm,2011 圖 47:陳宛資,《being》,水墨綜合媒材,17x22cm x10,2011 圖 48:陳宛資,《在彼此之間˙糾纏》,水墨綜合媒材,97x180cm,2012 圖 49:陳宛資,《在彼此之間˙糾纏》,(局部) 圖 50:陳宛資,《在彼此之間˙糾纏》,(局部) 圖 51:陳宛資,《暢談心事的影子》,水墨綜合媒材,97x180cm,2012 圖 52:陳宛資,《暢談心事的影子》,(局部) 圖 53:陳宛資,《暢談心事的影子》,(局部) 圖 54:陳宛資,《爪痕》,木板、水墨媒材、美術紙,90x90cm x3,2012 圖 55:陳宛資,《爪痕》,(局部) 圖 56:陳宛資,《爪痕》,(局部) 圖 57:陳宛資,《思緒˙剝落》,水墨綜合媒材,97x180cm,2012 圖 58:陳宛資,《思緒˙剝落》,(局部). VI.

(9) 圖 59:陳宛資,《思緒˙剝落》,(局部) 圖 60:陳宛資,《消退的表情》,水墨綜合媒材,67x69cm x4,2012 圖 61:陳宛資,《消退的表情-1》,水墨綜合媒材,67x69cm,2012 圖 62:陳宛資,《消退的表情-2》,水墨綜合媒材,67x69cm,2012 圖 63:陳宛資,《消退的表情-3》,水墨綜合媒材,67x69cm,2012 圖 64:陳宛資,《消退的表情-4》,水墨綜合媒材,67x69cm,2012 圖 65:陳宛資,《在那個隱藏之下》,水墨綜合媒材,72.8x60.2cm x8,2012 圖 66:陳宛資,《在那個隱藏之下-1》,水墨綜合媒材,72.8x60.2cm,2012 圖 67:陳宛資,《在那個隱藏之下-2》,水墨綜合媒材,72.8x60.2cm,2012 圖 68:陳宛資,《在那個隱藏之下-3》,水墨綜合媒材,72.8x60.2cm,2012 圖 69:陳宛資,《在那個隱藏之下-4》,水墨綜合媒材,72.8x60.2cm,2012 圖 70:陳宛資,《在那個隱藏之下-5》,水墨綜合媒材,72.8x60.2cm,2012 圖 71:陳宛資,《在那個隱藏之下-6》,水墨綜合媒材,72.8x60.2cm,2012 圖 72:陳宛資,《在那個隱藏之下-7》,水墨綜合媒材,72.8x60.2cm,2012 圖 73:陳宛資,《在那個隱藏之下-8》,水墨綜合媒材,72.8x60.2cm,2012 圖 74:陳宛資,《我與你˙他與她》,水墨綜合媒材,72.8x60.2cm x4,2012 圖 75:陳宛資,《面對面地錯過》,水墨綜合媒材,97x180cm,2012 圖 76:陳宛資,《面對面地錯過》,(局部) 圖 77:陳宛資,《面對面地錯過》,(局部). VII.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當代台灣社會變遷速度之快,每天在網路上的年輕人們,時時交換著資訊、 交換著生活的近況、分享每天的心得,媒體除了國家大事以外,台灣社會當今流 行的、最「in」的時事、用語,在新聞、媒體之中也是層出不窮。我們隨時都會 吸收到從別人身上發明的、發生的最新玩意,筆者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觀察著,時 常對於自己的存在感到懷疑。 當腦中飄過一個念頭的時候,情緒有時候會因此而被帶起,或者會有實質上 的行動,想要買某個東西、想要做某件事、想成為某種人…。生活需要目標,想 要在社會上生存也需要努力,可是到底是什麼東西決定了想要的對象,或者這麼 說,關於從腦中升起的欲望,它有多少是我主動想要的,又有多少是因為外在的 因素而形成的?比方說,為什麼會想要某種特定的衣服,有時是因為看到別人穿 覺得好看,覺得看起來很流行很有個性,所以才想要得到。這麼說來,決定要不 要買某種特定衣服的因素,是來自於他人,假如看到的是另一個東西,我就不會 想要之前那一件衣服了。 所以這些慾望、念頭,是隨機性的,會隨著外在生活的環境狀況而有改變, 它沒有定數、不是必然的生存要件,也不是由自己內在「自發性」的真正想要。 而筆者身為一位女性,在生活上也有諸多感到對自己身體的外在拉扯。比方 說在筆者這個二十五以上三十未滿的年紀,週遭的親朋好友會開始關心感情狀 況,每當與親戚好友見面時,多少會提起「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等觀念。當筆 者再深入思考這類觀念,發現這不就是一種價值觀的灌輸,而真正向對方細問起 這觀念背後的原因時,卻無法將「當婚」 、 「當嫁」的「當」有一個確切的說明理 由。若不是以傳宗接代的生理理由作為說法,便僅僅推辭於這是約定俗成之事。 以上只是個人經驗中的其中一部分,社會上還有些觀念像「名門學府」 、 「有 房有車才能成家」 、 「女人要追求美貌」…等等狀況,不勝枚舉。在這些現象的背 後,究竟有什麼魅力讓人們樂此不疲的追求著?何以會有這些概念出現?有些事 情似乎連提出者自身都不知道自己基於什麼原因相信,卻依然將之當作理所當 然。於是,在這麼多的現象與問題之中,筆者欲以自身女性的立場出發,將此現 1.

(11) 象作為此研究的主要對象,探究其背後之原因。. 二、研究目的 前段提及當代社會中女性身體所面臨的各種現象,而筆者即以此為研究,試 圖梳理出關於這些現象與自我的交互關係,還有在筆者的創作上如何將內容化為 實行。 水墨藝術從傳統發展至今,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下,當代水墨藝術的面貌已 經相當多元,也與傳統有了極大的改變。從西方觀念藝術不斷的交流、影響,到 水墨這個「媒材」在東方從劉國松、林風眠、吳冠中…等等藝術家開始,所經過 的革命、變化、創新,到當代水墨藝術論壇中而出現了各種可能性,水墨藝術不 但從傳統的觀念裡跳出,甚至還從平面的創作演變到立體裝置等,不只是形式上 的轉換,觀念、方法更是水墨藝術在當代正不斷的演變的重要因素。 當代水墨藝術正處在不斷變化的狀態,而筆者以水墨作這一系列的創作媒 材,有時為了達到畫面效果,會將各種可能性在畫面中作嘗試。在水墨這樣的東 方媒材中,筆者在既不想被純筆墨表現束縛住,也不想失去東方水墨之韻味這兩 者之間,以傳統水墨韻味為基本,從中做各種嘗試、發展個人方法及語彙,這是 筆者在此研究、以及創作時期望達到的目標。 除此之外,針對創作之方法,高名潞說:「方法是一種類似念頭的東西,它 不是指一種具體的思想、意識或者文化問題本身,更不是一種技術,它是建立在 圖像關係之上的觀念方法。1」 關於個人創作的方法論之探詢、建構,筆者在現階段的創作以及論述時,也 希望能夠在各種嘗試中,建構出一套個人的方法系統。並且將針對本研究中當代 女性迷思之現象,作出藝術創作方法之論述、具體化的多方嘗試與實踐。.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本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部份,主要是要將當代女性身體迷思作一個梳理,以及. 1. 2. 高名潞,《另類方法另類現代》 ,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頁 16。.

(12) 提出藝術表現與迷思現象之創作可能和個人對於女體迷思現象的創作表述。 第一部份先作現象的提出,談論當代女性身體的迷思現象。首先提出當代媒 體中對於女性角色、女性身體的刻板印象,還有女性自身對身體的價值觀,以及 社會上某些不合理現象的發生,並在此處提出例證以作說明。接著再轉換立場, 以社會角度來看女體迷思的現象;首先將迷思以及身體意象作一名詞詮釋,接著 談到社會現象中,關於男性凝視對於女體迷思形成之影響、當代美容美體工業興 盛與女體迷思的交互關係、女體迷思之於當代社會穩定之功用及其霸權關係。最 後再從女性角度觀看迷思現象,談論迷思現象之於女性,是純粹外來的影響,還 是女性自身也對迷思現象有所依賴,分析女性本身對於迷思現象的交互影響關 係。 第二部份則是迷思現象與藝術表現關係的提出,探討在藝術表現中,有關於 迷思現象的各種可能。首先,先提出女性身體在藝術表現中的各種定位、意義, 女體在藝術中長時間的演變下,所呈現的各種符號意義。接著談論女體迷思現象 在視覺表達裡的各種可能性、特性,比如形象上的具體呈現:女體的展演、女體 變形,或是女性特質的概念呈現:柔性,還有迷思的特色呈現:邊界模糊…等等 方法。接著則是以女性迷思現象為主題,作藝術作品之系譜梳理。 第三部份為談論迷思在筆者之自我創作的論述、建構。此部分先從迷思現象 的表面開始,論述筆者對迷思表象的創作理念。接著則是筆者對於迷思現象以及 自我意識之間,產生的衝突場域與寄生關係作一說明、探究。最後建構梳理筆者 在創作時,所使用的各種關於女體迷思之方法,再由此轉到筆者對此研究主題之 個別創作作品論述。 當代迷思現象所觸及之範圍廣泛,筆者於此研究中,範圍將會集中在當代台 灣女性身體的迷思現象,比方說減重迷思、整形迷思等。而藝術創作的表現則會 以水墨媒材為中介,並以具有東方韻味之作品為主要探討對象,一是藉此利用水 墨藝術所帶有的曖昧、婉轉特性,與迷思做一呼應,二則是筆者由大學至研究所, 皆以水墨為主要的創作表現方式,因此在本研究中,繼續以此作為基礎,探究水 墨表現的各種可能性。. 3.

(1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符徵:根據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dinand de Saussure)的結構語言學,主張語 言係傳達觀念的符號體系。符號又可分為符徵(signifier)與符旨(signified) 兩個部份。符徵指的是符號形式本身,或是文字的語音部份。2 符旨:符旨(signified)是文字所指稱的意義(meaning)。3 符碼:一組能夠傳遞社會意義的語言系統,稱之為符碼(code)。4 霸權:霸權(hegemony)是指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中,統治階級通常不是通過直 接強迫,而是通過被認可的方式,將威權加諸其他階級。霸權即意識形態 的領導權,它是通過諸如家庭、教育制度、教會、傳媒和其他文化形式而 得以施行。5 身體意象: 「身體意象」(body image)一詞在 Grogan 定義:「身體意象」是一對自 己身體的知覺(perception) 、想法(thoughts)及感受(feelings) ;而 Fisher 指出:「身體意象」經常和「對自己身體的吸引力之知覺」、「對自己體型 的誤認」 、 「對自己身體的界線之覺察」 、 「對自己身體感覺之正確認知」 、 「對 自己身體或體型之滿意度」等概念混用,也與對身體的自尊(self esteem) 或自我形象(self-image)交互使用。Pruzinsky 與 Cash 更認為:由於「身 體意象」涉及多重層面,因此,身體意象不只是一種靜態的或是受知覺與 評價的客體,同時也涉及身體的主體經驗,也是動態的存有,因而宜以複 數「body images」來表示。晚近,多數研究者大都接受「身體意象」是一 組包含認知、感受及行為意向的一種對身體的態度(attitude)。6. 2. 倪炎元, 《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 ,韋伯文化,2005,頁 23。 倪炎元,前引文《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 ,頁 23。 4 倪炎元,前引文《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 ,頁 23。 5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頁 457。 6 黃囇莉、張錦華, 〈台灣民眾的身體意象及其預測因子:人際壓力、媒體信任作為中介變項〉, 引自《中華心理學刊》 ,47 卷,3 期,頁 270-271。 3. 4.

(14) 第二章 當代女性身體迷思與霸權場域 生活在現代化的城市之中,電視上、平面廣告上、街頭看板上盡是俊男美女 的形象,而走在街上人們也用你的外貌打扮替你貼標籤,即使別人不替自己貼標 籤,我們也很難不去在意自己的外表給人什麼印象,並不斷檢討、端看自己是否 合時合宜,是否用了對的標籤在當下的環境中,倘若使用了錯誤的身體形象,便 落得怪胎一枚那般下場。 為何作了不合時宜的打扮,會讓自己成為怪異、特立獨行之人?身體之於自 己、身體之於他人、身體之於社會,同一個主體在不同的角度也許扮演了不一樣 的意義,自我與他人的立場不同之時,往往造成了衝突,在解決衝突之時,勢必 達成妥協,也造成對身體的禁錮。 我們真的有身體的自主權嗎?在當代男女平等的思潮下,人們試圖讓身體解 放,讓女人擁有更多的自主權,而當代女性以及社會對此又是什麼樣的態度?身 體是一個空間的佔據、一個氛圍的營造、或是一種權力競爭的場域? 以下先由台灣都會女性之觀察進入議題,談論關於台灣女性身體的迷思,並 闡述迷思概念。第二節則從社會角度,談論迷思現象,並分析女性身體的迷思對 於社會角度而言的存在現象與意義,以及社會隱性霸權在女體迷思現象中的作 用。第三節從女性自身角度出發,觀看女性自身的迷思現象,自我給予自我的迷 思壓力、對身體的高度自主操控或是忽視身體的不同現象分析等。. 第一節 都會女性身體的迷思現象 女性們為了美麗或維持美麗,不惜忍受身心上的煎熬,古今中外皆然,中國 古代女性有「三寸金蓮」的要求而將腳掌綑綁以致於扭曲變形;西方女性也曾祈 求自己擁有纖細的腰身,利用束腹馬甲突顯身體的曲線;現代女性則願意冒著生 命危險,躺在手術台上接受身體的改造。7不論東西方、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女性, 似乎都將追求美貌視為重要目標,然而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美貌條件,顯然美麗. 7. 李心荻, 〈台灣女性美容整型動機影響因素研究:身體意象、人際影響與媒體影響〉 ,世新大學 社會心理學系:碩士論文,2009,頁 4。 5.

(15) 的定義並不是固定不變,不變的只是女性追求美貌的行為,古今中外皆然。 在台灣,若於捷運上仔細觀察週遭的女性,便足以得知這季冬裝、夏裝流行 款式為何,女性追求一致的美貌標準,走在時代尖端成為美麗定義之一,於是永 遠都可以在街頭看到相近的風格反覆出現,女人們的打扮風格類似,然後隨著季 節的過去,再度掀起另一波流行,而群眾樂此不疲的追尋著一波一波時尚的大 浪,深怕被遺留在人群之後。 Dominique Waquet & Marion Laporte 認為時尚在十七世紀末,首先被稱為一種 形式或是一種方式。8自十七世紀後,我們感覺到大家都堅持追隨時尚,但不是 追隨自己的,而是他人的時尚。而只要某人製作、穿戴、閱讀、欣賞、聆聽或談 論那些先驅認為最好、最近又最「正常」的事物,就可以稱之「時髦」。9 當代台灣社會充斥著各式媒體文化,不論是電視節目、平面廣告媒體,台灣 媒體風氣的自由,使得潮流變動的速度越來越快。不只是身體上的外在打扮,心 理上、個人價值觀也有流行的議題與固定的價值判斷。比如 2012 年的 Makiyo 毆 打司機事件,每個人總是將此掛在嘴邊、一同譴責,或是流行語:如潮、淡定等 等,若不知道這些流行議題與術語,旁人便會給予驚訝的眼光,並給予不入時的 標籤。而心理與身體是一體的,我們的價值判斷影響了外在的行為顯象,我們的 所思所想正驅使著我們所有的行為。. 在這個全球化、資訊化的時代,廣告已不再只是販賣商品,更是推銷價值觀, 建構我們所處的公共領域文化。根據研究指出,一則廣告如果在短時間內讓 閱聽人連續多次接觸,就可以成功的達到轉變觀念態度的功能;同時,強勢 的大眾媒體曝光率更會形成風行草偃的社會流行壓力,迫使人們改變行為。 10. 不只是廣告的效益,新聞、同儕、網路論壇、社交網站,亦將這股流行的壓 力帶至高峰。身處在台灣這樣環境下的女性,也難以倖免於此。就拿這兩年流行 的女性妝容來說,假睫毛、放大片,大眼美人彷彿成了唯一定律,身材也是高瘦 美腿為主,外表年齡則是越年輕性感越好。 以這兩年電視節目中,美女素人聞名的中視我猜節目(現更名為你猜你猜你. 8. 多明尼克˙瓦格、馬利雍˙拉波特著,楊啟嵐譯, 《法國時尚》 ,麥田出版,2002,頁 17。 多明尼克˙瓦格、馬利雍˙拉波特著,楊啟嵐譯,前引文《法國時尚》 ,頁 18。 10 甯應斌,《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4,頁 4。 9. 6.

(16) 猜猜猜)為例11,2011~2012 年中,以女性身材姣好、女性的妝容、年輕貌美為主 題的單元,如:「瘦身美女大變身」、「三位辣妹中誰是 46 歲的辣媽?」、「黃臉婆 變身氣質名媛」…等等,共佔這兩年此單元的 48%,其餘尚有:明星臉或看不出 從事何種職業的美女、醜女變美女…等類型的單元,多數皆與女性美貌相關;且 可看出稱為「美女」的,妝容與打扮也有許多共通處,皆有大眼濃妝、短裙、美 腿、白皙、姣好身材…等等特色。可看出台灣的綜藝節目乃至於各式時尚媒體, 皆不斷給予當代女性特定「美」的價值觀,關於美女的標準形象亦在這媒體轟炸 中,深植人心。 再拿此節目中的靠妝美女單元來說,其節目主軸是要讓來賓及觀眾對於化妝 前後的外貌差異投票,選出化妝前後差異最大的美女。可看出不只是節目本身反 映了社會對於美貌的強調,也 可以看出當代女性對於自己 的臉部做了多大努力的拉 扯、修飾。例如,即使不用整 形的手段,也可以藉由雙眼皮 貼、多層次假睫毛、濃濃的眼 妝,讓一位單眼皮小眼女性瞬 間變成雙眼皮大眼的美女。 (如圖 1)12. 圖 1,你猜你猜你猜猜猜節目片段畫面. 這樣的美女標準形象其實並不止存在於電視節目之中,在當代台灣的生活環 境裡,便可看到女性對於外形、妝容的重視。正因台灣社會的角落裡也已有了如 此的美貌標準妝容,媒體節目也才能夠與社會現象相互呼應,因而再度加強了女 性對美貌追求的合理化,並將美貌的形式更加地標準化。 除了媒體對於女性身體的眾多關注的現象之外,台灣女性的整型風潮似乎也 有越來越高漲的趨勢。. 據證券公司調查,2001 年台灣的美容市場還呈現 7.02%的負成長,2006 年, 英爵醫學美容集團就預估台灣醫學美容保養品市場將以每年 15%的速度成 長,形成上百億商機。短短 4 年,美容市場長成壯碩的搖錢樹,台北東區小 11.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D%A0%E7%8C%9C%E4%BD%A0%E7%8C%9C%E4%BD% A0%E7%8C%9C%E7%8C%9C%E7%8C%9C 2012/5/15 瀏覽。 12 圖片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u8513002-u8513002/photo?pid=82696 2012/5/23 瀏覽。 7.

(17) 小的一塊黃金地段,整型診所就開了二、三十家。13 根據統計,台灣一年美容市場大約 600 億元,每年更以 30%速度成長。14. 隨著台灣的醫學美容技術越來越發達,大則隆乳、抽脂、隆鼻,小則微整形、 縫雙眼皮、雷射;根據報導,台灣的整型人口比例排名佔全球第七位(2012 年 2 月)15,美容市場的生意也越來越好,整形變美似乎是理所當然。. 台灣整形外科醫師上周公布對 18 歲以上女性的問卷調查,5 成以上認為「大 眼挺鼻」就是美;7 成以上對微整形有錯誤期待。有趣的是最受女性喜歡的 五官典型分別是:徐若瑄眼睛、隋棠鼻子、林志玲嘴巴、孫芸芸的蘋果肌、 小 S 下巴。16經過電腦合成,這樣拼圖出來的女人並不美麗,有些怪,其實 17. 還滿恐怖的。(2012/5/7 蘋果社論). 大眾媒體對於我們的身體意象之定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逛街購物之 時,滿街的平面廣告,充斥著美麗的平面模特兒,無聲地影響著我們身體意象的 價值觀;在家看電視之時,電視上出現的男女明星成了我們的嚮往,女人渴望擁 有那些明星所擁有的美貌,渴望成為她們的模樣。而女性對於身體意象的價值標 準,似乎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社會上似乎有某種公認的美貌形象,如「大眼挺 鼻」等,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擁有那些明星般的外貌,有時也並不需要。上述的 蘋果社論提出一個觀點,即使將人們最喜歡的五官典型拼湊在同一張臉上,也不 見得就會是一個美女。筆者認為,每個人的五官都有各自的特色,或許自然、平 衡有時才是她們外形美麗的關鍵。 然而,當代台灣女性對於自我身體的控制,為了變美,拼命的減肥、化妝化 到看不出來本人是誰、努力地跟隨時尚的穿著、不惜動刀、整形、注射、雷射……, 就是為了變成所謂的「美女」 、 「正妹」 ,要「年輕」 、 「貌美」 。外在美的盛行似乎 遠遠凌駕於內在美,女性的美貌變得無比重要,這樣的現象在當代台灣社會看似 13. http://www.epochtw.com/8/9/25/94746.htm 2012/5/23 瀏覽於大紀元時報,陳柏年報導 2008/9/25。 14 http://estock.marbo.com.tw/Report/Report.asp?ID=105664 2012/5/23 瀏覽於萬寶週刊第 951 期,謝育昇,2012/1/19,。 15 http://www.nownews.com/2012/02/07/11490-2782744.htm 20125/23 瀏覽。 16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504/34204715/applesearch/ 2012/5/23 瀏覽於蘋果日報網站。 17.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507/34210893/applesearch/ 2012/5/23 瀏覽於蘋果日報網站。 8.

(18) 荒謬,卻是隨手可及的家常便飯。 在上述的幾個社會現象提出中可以發現,光是從身體意象的外形來看,台灣 女性對於身體似乎有著某種「迷思」,一種非達到某種標準不可的潛在執著,並 且有不少社會活動、商業利益也繞此執念、美貌標準打轉、獲利;而這現象或許 是可見於外而能被我們所感受到,但若細細探究之時,卻不容易將「為何如此」 的原因清楚地說出,難以將此迷思現象加以明白的判斷釐清。究竟是什麼因素、 外力或者是自我內在的驅動力,影響著人們對於身體意象的判斷,造成了我們對 於身體意象的某種「迷思」現象?以下將先從「迷思」以及「身體意象」之定義 開始,探究迷思現象的背後可能成因。. 第二節 迷思現象之於社會隱性霸權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Mythologies》中的〈Myth Today〉一文, 談論了「迷思」(myth 或譯神話)以及迷思在解讀文化現象與社會生活上的作 用。18「迷思」一詞在華人用語約定俗成的觀念裡,通常帶有貶義的特質在其中, 而巴特原文中所使用的「Myth」一詞,除了翻譯為「迷思」以外,也可譯為「神 話」;而根據其詮釋,「Myth」這個詞彙是用來「指稱某一符號藉由隱含方式 表達出來的意識形態」19,因此在本文中,筆者使用「迷思」一詞作為 Myth 的 中文翻譯,以貼近本文所欲陳述之意象,而不單就中文字面上、約定俗成的「迷 思」作為其意義象徵;也就是說本文中的「迷思」一詞並不帶有貶義,是一中性 詞彙,指涉了巴特的「Myth」。 關 於 迷 思 的 定 義 , 巴 特 延 續 了 索 緒 爾 (Saussure) 對 符 號 的 研 究 , 在 《Mythologies》中首創意義分析的系統模式,經由這個模式,「意義」溝通和互 動的觀念得以分析。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中提出,符號具有兩個不同層次的表意 過程,第一個層次為符號的明示義(denotation meaning),包括語言系統中的符 徵 (signifier 或譯能指)、 符旨(signified 或譯所指)、符碼(code 或譯符號)。 另外: 18. 倪炎元,前引文《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 ,頁 26。 瑪塔莎˙史肯特、莉莎˙卡萊特著,陳品秀譯, 《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 論》 ,城邦文化,2009,頁 407 19. 9.

(19) 加掛在符徵上的符旨,除了直接意指外在事物的明示意外,還有深嵌在文化 價值體系中的隱含義(connotation meaning),或稱第二層次的符徵,透 過這種意義層次的解析,巴特針對媒體文本的再現提出另一個重要概念-迷 思(myth)-亦即當一組符號與隱含義塑造成一個特定訊息,並成為流行的社 會意象,他就成為一種迷思。20 迷思並沒有否定事情,相反的,它的功能是去談論事情或純化事情,使它們 變得無罪,給予它們自然的正當化,和清晰的事實陳述,但卻不去解釋它們。 21. 迷思是一種將事物概念化、一種理解、思考事物的方式。而他的主要目的是 要使歷史「自然化」 ,試圖隱藏歷史與社會化的痕跡,正如羅蘭巴特所說: 「迷思 (Myth)有給予歷史意圖一種自然正當化的任務,並且使偶然性顯得不朽。」22也 就是說迷思的運作是試圖將社會賦予的意義「合理化」,好隱匿他的政治與社會 意義。因此迷思是某種社會階級的產物,是為了隱匿政治和社會意義所建構的。 迷思背後的意義與歷史情境相互關聯,但是其表象則試圖將意義合理化、正當 化,好讓意義變的自然,不像是歷史或社會情境下的產物,簡言之,迷思是一種 將歷史自然化的運作方式。23 因此人們在面對迷思時,時常僅知其意涵,卻不知其迷思特性。費斯克(Fiske John)說化解迷思的方式也就是解讀社會價值,然而這些社會價值並非公平的為 社會中的每一份子服務,比如,在父權社會裡,迷思要探討的是「意義」在權力 分配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此權力除了來自階級,也來自性別 24。因此不同的迷思 若要將其解讀,便需將其放置在不同情境與社會環境之下加以檢視,才能得知迷 思背後所賦予的意義。 在談論「女性身體迷思」現象之時,個人對於「身體意象」的看法與概念, 便決定了自我對待自己身體的方式;然而我們對於身體意象的定義,卻不全然是. 20. 倪炎元,前引文《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 ,頁 25。 陳家翰、呂妮霖、施君涵, 〈媒體卸妝--從素顏節目探討媒體呈現女性形象之迷思〉,中華 傳播學會 2007 年年會論文,頁 14。 22 羅蘭˙巴特著,許薔薔、許綺玲譯, 《神話學》(Mythologies),桂冠,1997,頁 200 23 陳家翰、呂妮霖、施君涵,前引文〈媒體卸妝--從素顏節目探討媒體呈現女性形象之迷思〉 頁 14、倪炎元,前引文《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頁 25。 21. 24. 費斯克(Fiske, John)著,張錦華等譯,《傳播符號學理論》,遠流,1990,頁176.. 10.

(20) 我們能夠自主決定的。身體意象的重要研究者(Grogan, Pruzinsky, & Cash),都 定義身體意象是個體與社會互動的產物,Pruzinsky 與 Cash 更直指身體意象是社 會建構的結果(socially determined)。25 Grogan 針對身體意象有以下定義: 「身體意象是個人心中對自己身體所形成 的影像,由感覺神經系統、心理層面及社會層面三者互動所形成,是一種調適、 動態的過程。」26經此定義,可得知個人的身體意象,並不全然是我們自己所能 決定的,那是由個人的身體、心理、以及外在的社會所共同組成,因此除了自身 因素的影響外,當代女性身體的迷思現象,自然也與社會層面息息相關,相互連 動。 如前所述,迷思具有第二層隱含義,而此隱含義與社會和歷史、既得利益者 息息相關,因此本節將把當代環境下,身體之外的外在社會中,可能影響女性迷 思之形成的幾個現象,作一分析。以下將由男性凝視、當代美容美體工業、以及 身體工具化概念三個部份,從社會角度談論女性身體迷思現象背後可能欲被合理 化之隱藏意涵。 首先,國內女性主義學者普遍認為,女性所追求的美貌(身體形象)是由父 權體制所建構的,這種對於身體外觀的論述規範是必須合乎父權男性的目光與要 求,也正是這種意識型態,促使女人不斷地保養與改善她們的面貌。也就是說女 性身體形象的壓力來源,可歸因於男性凝視。其認為女性追求美麗的動機,主要 是為了滿足自身成為被男性凝視的客體。27 John Burger 認為:. 男人注視女人。女人注視自己被男人注視。這不僅決定了大部分的男女關 係,也決定了女人與自己的關係。男性是女性的檢測者。女人只是個被檢測 的人。也因此,她將自己視為一個對象-尤其是視覺的對象:一個景觀。28. 女性追求美貌的動機,其實是一種社會性訴求,或者更精確的說,是一種兩. 25. 黃囇莉、張錦華,前引文〈台灣民眾的身體意象及其預測因子:人際壓力、媒體信任作為中介 變項〉,頁 271。 26 李心荻,前引文〈台灣女性美容整型動機影響因素研究:身體意象、人際影響與媒體影響〉 頁 10 27 劉恩任,〈身體政治的詮釋與批判-女性身體之在地體現〉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6,頁 42。 28 約翰˙伯格(John Bu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市:麥田出版,2005。 11.

(21) 性關係的訴求。男人注視著女性,而女性也渴望被男性注視,或者說她已習慣被 男性注視,並且在男性的注視中,她也在注視著自己,並且知道那樣的檢測,會 決定自己能否成為男性的慾望,這變成一種渴望被追求的社會性訴求。那麼一 來,女性對於身體美貌的追求,便建立在男性的慾望之上,因此在男女關係的社 會性訴求要脅下,女性將自己變成一個景觀,將追求美貌視為理所當然,成為了 一種迷思。 除了男性凝視的角度以外,便是將女性視為主要消費族群的美容美體工業, 對於女性身體的客體化同樣是一股推力。. 塑身廣告除了推銷瘦身產品外,更假藉女性應該要多疼惜自己、追求完美、 自己做主的訴求,說服女性追求美貌,而媒體及(或)廣告中又不斷強調「每 個人」只要努力即可以雕塑出「理想身材」,甚至將先天體形的差異責備成 是女性偷懶的結果,製造更深層女性對於美貌及身材比例的焦慮,憂慮自己 沒有達到標準,或對自己的容貌或體型感到不安,讓廣告及社會來定義其身 體。29. 女性對於自己身體的不安、焦慮,常常是來自於社會對於女性標準身體的定 義。女人既為了男性凝視的社會性訴求而要求自己身體,也因為美容美體工業的 塑身廣告,而將廣告的標準視為社會上普遍男性所渴望觀看的「標準女性」,因 此而努力將自己「做」成「理想身材」,並且會責備自己不夠「美麗」是因為不 夠「努力」,當「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的標語出現時,美容美體業者自然 成為既得利益者。 廣告中的美貌及身材比例的標準,正潛移默化著觀者,當觀看者以廣告中女 性的形象作為「理想身材」 ,與自身作比較,而感到不安時,所謂的「標準形象」、 「理想身材」,卻是由美容美體工業的商人們營造出來的,能不能代表美的標準 還有很大的商榷空間。. Susan Bordo 認為,在美容論述的客體化作用下,女性不但會以他者(尤其 是男性)的眼光觀看自己,女性更容易在這種美容論述的主體化作用下,進. 29. 李孟純,〈女性主義身體論述相關文獻整理與反思〉 ,2011 性別與科技研討會暨台灣女性學學 會年度研討會發表,2011,頁 7。 12.

(22) 一步地自動將自己歸類在特定類型中。進而實行此類別中的專門技術,到服 從特定的制約技術。30. 基於美容美體產業的分類,女性的身體被切割成各個不同的部位,並針對每 一個部位有不同的商機,包裹在商機外的糖衣,便是透過媒體傳播與行銷廣告的 方式進行的「知識建構」 ,進一步的說服了女性是以一種「主體」地位而「主動」 地追求著自身的美貌,31讓女性有足夠的正當性可以塑造身體。這樣的「知識建 構」,除了是說服女性對自己進行改造的迷思之糖衣,也讓美容美體工業能夠有 更多的精緻分工,美髮、隆鼻、割雙眼皮、部位填充、抽脂、隆乳…等等,將女 性的身體精緻的切割成各個部位之後,將女人的身材「標準化」、為每個部位訂 定及格標準,再大牟其利。 女性身體迷思除了與個人的男性凝視、龐大的美容美體工業之利益有關外, 女性身體迷思尚且也關係著社會穩定、秩序正常之功用。 就拿這幾年生育率的降低來說:88 年以前新生兒 10 年平均皆有 32 萬人, 但 89 年以後一路下降,台灣新生兒從 99 年低點 16 萬,經 2 年努力 100 年回升 到 19 萬人。 32二○一○年一月十四日的台視新聞是這樣說的:台灣去年出生登記 人口只有十九萬人,創全球最低,平均育齡婦女一生只生一位小孩,比香港婦女 每個人生一.三位小孩,還有比日本的一.四位小孩都還要低,高齡化社會迫切 的危機,未來這十九萬名新生兒,將面臨養四十萬人的沉重負擔。33 從以上台灣的社會現象可以觀察到,身體的意義在這裡被解釋成一種社會及 國家運作的關鍵。台灣生育率的降低,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政府便積極推出 政策,以促進生育率。生育與否原是人們自由意志可以決定的,但是新聞媒體、 親朋好友,無不給予各式的觀念以及壓力,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成家後生下 一兒半女的觀念,反而成為一種不需過問為何的迷思,這樣的迷思有利於社會人 口的穩定。 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的霸權理論,其觀念談及霸權理論的關鍵不在於強 迫大眾違背自己的意願和良知,屈從統治階級的權力壓迫,而是讓個人「心甘情. 30. 劉恩任,前引文〈身體政治的詮釋與批判-女性身體之在地體現〉,頁 43。 甯應斌,前引文《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 ,頁 43。 32 2012/5/17 瀏覽 工商時報─記者呂雪彗/台北報導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20504002425 33 http://www.ustv.com.tw/UstvMedia/magdetail/index/mag-emag-bigmark_id-2420-page-1.html 2012/5/17 瀏覽。 31. 13.

(23) 願」積極參與,被同化到支配集團的世界觀或者說霸權中來。34霸權的觀念若用 到文化研究之上,即是試著揭露日常的意義、表象和活動,是如何被精心營構了 一番,而將支配集團的階級利益視為自然而然、勢所必然且無可爭辯的大眾利 益。35 若將迷思概念放在霸權理論來看,迷思是在霸權下運行的工具之一,迷思與 霸權理論同樣是意使人們將現象背後的權力「自然化」,讓人們「心甘情願」服 從於「社會體制」之下,這麼一來國家社會才得以穩定運作,當代社會的價值觀 與秩序才不致於崩潰。當人們將維持社會體制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新聞媒體、 政府機關若將台灣社會的危機報出時,人們就會為了維持社會穩定,而遵循社會 的價值體系,如以台灣社會的生育率下降現象來說,政府自然會出現許多激勵政 策,將人民的身體作為一種社會穩定的手段;當人們在政府的政策激勵下、某種 道德感下,出現贊同結婚、贊同生育的聲音,或將之視為理所當然,甚至運用到 自己的身體予以實行時,政府便達到他們的目的。 依傅柯(Foucault)之見,身體和性慾特質的管制乃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事。 權力的運作與身體的控制息息相關。他也注意到身體的經濟利用也涉及了權力和 隸屬關係:36. 身體大致上是作為一種生產力,才獲得權力關係與支配的投注;但是,另一 方面,身體作為勞動力的構成,唯有納入隸屬系統中才有可能;身體唯有既 是生產性的身體,又是隸屬的身體,方能成為有用的力量。 (Foucault,1977:26)37. 身體的有用力量,是將之放在社會與權力關係之中才得以能夠被定義的,何 謂有用,是在作為一種生產力之時才可被稱為有用與否,人的身體在作為社會關 係、權力配置之中被功能化。朱剛認為:. 阿圖舍在〈意識形態與國家機器的意識形態〉中,闡釋意識形態在社會中的 34. 朱立元,前引文《當代西方文藝理論》,頁 456。 朱立元,前引文《當代西方文藝理論》,頁 457。 36 Linda McDowell 著,徐苔玲、王志宏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 市:國立編譯館,群學出版,2006,頁 68。 37 Linda McDowell 著,徐苔玲、王志宏譯,前引文《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 頁 68。 35. 14.

(24) 運作:意識形態的作用是維持統治階級的生存,個人是社會某一階級的成 員,表現為社會結構的一個功能或效果。……但普羅大眾卻看不到控制自己 的諸多社會決定因素,而是覺得自己完全自由、自足自在。38. 社會用迷思的現象,將我們的身體作為社會的生產力,而使我們難以自覺, 或者,即使有所自覺,也不得不在體制下遵循制約規範,以保得安穩生存,也藉 此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在這種狀況之下,迷思現象便成了一個維持社會穩定 的工具之一。. 第三節 從女性自身觀看迷思現象 女性身體在社會大眾的關注目光下,不再單純是自身的事,而是與週遭息息 相關的互動。 安卓亞‧德渥金(Andrea Dworkin)曾提及,在我們的文化裡,女人身體沒 有哪個部份是未被觸及、沒有經過改造的……。從十一、二歲起,到死亡為止, 女人會花費大部分時間、金錢和精力在約束、拉扯、塗抹自己和去除臭味上頭。 39. 女人的身體在自然與文化之間拉鋸,自然的身體在文化之中被改造;女性身體. 所面對的不只是人群、社會、價值觀所給予的關注,其實也還有自己對自我身體 的目光,因此女性拉扯自己的現象,除了與外在的社會因素有關以外,女性自身 並不是完全沒有選擇權的,身為人的自由意志,可以決定自己到底要不要根據外 在的定義來定義自己。也就是說,身體意象並不是只由外在決定的。 以台灣社會來說,台灣女性對自己的身體意象似乎有某種傾向:.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顯示,整體而言,台灣民眾對自己的體型普遍有所誤認, 且傾向誤認為「較胖」的方向(M = .24);另外,女性的體型誤認值傾向高 估自己的體重(M =.48),而男性反而低估自己的體重(M = -.01)(正值表. 38. 朱剛, 《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 ,揚智出版社,2002,頁 115。 Linda McDowell 著,徐苔玲、王志宏譯,前引文《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 頁 59。 39. 15.

(25) 示高估,0 表示正確,負值表示低估)。40. 此篇調查報告顯示,女性對自己的體型之意象,傾向誤認為較胖的方向,有 可能是女性對於自己身體外型的期望較高,並且認為自己應該要更瘦,才會對自 己的體型估計認為是較胖。而在台灣社會裡,「胖」並不是普遍定義的美,因此 當女性認為自己「較胖」時,便會覺得自己與所謂的「標準身材」不符,對自己 感到不滿,當自己對自己的身體意象不滿時,便會以不同的方式的改變自己、控 制自己的身體外形、控制自己的身體行為。 同一份調查報告中也指出,橫跨各年齡層的女性之體型滿意度平均值都是負 數,而男性卻全部都是正數,因此,女性從事體型改變之行為(如節食或塑身) 顯然也較男性為高,當然,其體型誤認較胖程度也遠遠高過男性。41從此結果看 來,針對體型改變的行為在台灣的狀況仍是以女性為大宗,這也呼應了當代的社 會中,為何針對女性而做的美容美體廣告仍然高出男性許多。當女性也接受了那 樣的價值觀,認為自己的身體不夠好,產業才會有商機。 此研究報告中有趣的是,本研究五十歲以上的族群中,不論男性或女性,其 體型誤認值都是負的,也就是比實際標準體型低估自己的體形偏瘦。42年輕女性 是相對於高齡女性身材較為勻稱的族群,但卻出現滿意度最低的調查結果。由此 推論,尤其是年輕女性,其所承受的壓力較大,對自己身體的要求也較嚴苛,希 望做體型改變行為的比例也因此高出男人及較五十歲以上的女人許多。其實這也 象徵著年輕作為一個先決條件,那是美貌的代名詞之一。因此當女人隨著年紀增 長,身體自然衰退、老化,形成另一種不同於年輕的狀況時,對自我意象的標準 也隨之改變,不再多加追求那樣的「身材標準」。 當年輕女性傾向於將自己的身體意象誤認為太胖時,瘦就是一種美的標準。 甯應斌曾提到這種標準背後的可能涵意以及成因:. 纖瘦同時作為性感(男性凝視) 、自由奔放(社會崇拜的身體意象) 、也同時 作為一種特殊的女性立項(做身體、做自己)的展現時,「肥胖」──尤其 40. 黃囇莉、張錦華,前引文〈台灣民眾的身體意象及其預測因子:人際壓力、媒體信任作為中 介變項〉 ,頁 275。 41 黃囇莉、張錦華,前引文〈台灣民眾的身體意象及其預測因子:人際壓力、媒體信任作為中 介變項〉 ,頁 282。 42 黃囇莉、張錦華,前引文〈台灣民眾的身體意象及其預測因子:人際壓力、媒體信任作為中 介變項〉 ,頁 282。 16.

(26) 是女性身體的肥胖,就會意味著這三方面的失敗。亦即,我們很容易發現四 方而來的譴責或歧視,男人的訕笑、求職或各方面生活的不順遂、甚至於女 性之間的譴責與排拒,就絕不只是「男人的扭曲」這麼簡單的事情而已。43. 若以迷思的概念來說,在表面上我們認同「瘦即是美」的觀念,這觀念是這 個迷思的明示義,也就是最粗淺、我們一眼即能見的表象。然而在背後的隱含義 可能包含了社會的制約、女性為了較有利的社會地位、希望被認為是美的、或為 了求職的順利、生活的順遂等意圖,其社會制約之隱含義已被我們試圖合理化為 表象所見、所認同的明示義,而底下的隱含義並不輕易被挖掘發現,人們不一定 會意識到或願意承認自己想變美的真正意圖。. 張錦華(2002)的研究發現:……由於女性身處瘦身價值觀充斥的社會環境, 因此,即使認知上具有女性主義對瘦身廣告的批判意識,但日常生活中仍經 常感受到需要瘦身的壓力,為了獲取較有利的社會位置,因而仍多希望追求 身體改變。44. 以上敘述可得知,即使是一個具有女性主義批判意識的女人,或許她有意識 到現在壓在身上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是由外在環境所給予,不一定是自己思 考後喜好的美感;然而為了自己對外在美的渴求、被關注的渴望、或是更好的社 會位置、較友善的工作環境,女性可能也會努力追求身體的改變,以達到社會所 認定的美貌標準。 其實,不管女性本身有批判社會意識與否,倘若在對自己所造成的現象沒有 意識的狀態下,女性也成了迷思的成形原因之一,她自然成為一個現象的贊成 者,女人們不能將瘦即是美等等迷思觀念形成的責任,全權推托於男性。因為潛 藏在迷思底下的不只是社會對於纖瘦之美的渲染,也是女人希望被關注的渴望、 不願遭受到被社會排擠的潛意識,也是女人與女人、與男人相處間生活順遂的籌 碼之一,又或者是自尊心的建立,不希望自己是失敗者,成為格格不入之人。 為了以上的理由,其實不只是瘦身觀念,女人仍多渴望身體的改變,因此用 各式方式拉扯身體的不同部位,好讓自己能夠成為別人眼中的「美」。 43. 甯應斌,前引文《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頁 125。 黃囇莉、張錦華,前引文〈台灣民眾的身體意象及其預測因子:人際壓力、媒體信任作為中介 變項〉,頁 273。 44. 17.

(27) 根 據 Fredrickson 與 Roberts ( 1997 ) 提 出 的 「 客 體 化 理 論 」 (objectification theory)的觀點,女性的身體通常是社會中被欲求、被 凝視、被觀賞,甚而是被消費的對象──一種可供販售的商品;而女性通常 也會內化這種觀點而將自己的身體客體化,且認同社會文化中所制定的「標 準身體美」( Garner &Garfinkel, 1980)而導致自我的異化、主體性的喪 失。45. 在成長時,人們不斷地探索身體、了解自己、為自己定位,在此過程中,所 處的當下社會也正充斥著各種價值觀、各種對身體的迷思,在我們身體的外部不 斷拉扯,於是我們對身體的理解被許多迷思所牽制,轉身回頭看自我之時,才發 現自己對自己的了解常常源自於他人的拼湊,自身的真實存在變得晦澀、模糊。 若將以上的現象,從女人的角度來探究,雖然身體受到外界許多的關注,社 會給予女人身體意象許多的迷思,但是轉一個角度觀看,女人自身也將自己的身 體「客體化」、忽視了自己的主體性,忽視這個自然的身體、現有的自己,致使 女人在生命歷程中不乏出現「自願」的做身體行為。透過塑身減肥美容、表現性 感等來「做身體」,其實就是「做自己」的一部分,而「做自己」則是現代社會 的個人主義化(individualization)趨勢。46 若沒有女性在拉扯身體的行為上使用行動來認同,外在社會以及男人目光的 壓迫又何以得逞。其實,女人在對於自我身體的操控上也有著滿足感。女性使用 自己的身體來滿足自我對於個人化的需求,為展現自己意志的權力,於是女性也 使用各式手段,來控制自然所給予的身體,使用「做身體」來「做自己」,以滿 足個人的自我對權力的渴望。然而,由於這自願進行的拉扯行為,也導致女人自 己「以為」能掌控的主體出現了喪失的可能,在亟欲抓取的同時,亦同時失去了 自我。 女人之於做身體的影響,從表象來說,女人試圖控制、改造身體的現象,好 得到自我的滿足、外在的肯定,這行為對身體而言是一種緊縮、壓迫;而從女人 為了控制自己的身體,而將自己身體「客體化」的角度來說,又是一種女人自己 對自我主體性、對身體主權「忽視」的現象。女人為了要證明自己有身體自主定 45. 黃囇莉、張錦華,前引文〈台灣民眾的身體意象及其預測因子:人際壓力、媒體信任作為中 介變項〉 ,頁 282。 46 甯應斌,前引文《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 ,頁 9。 18.

(28) 義的能力,而在改變身體形象的同時,身體自己本身的意志卻被擱在一旁、被漠 不關心。於是,女人對身體的「壓迫」與對身體的「忽視」這兩種看似相反的現 象,以不同角度影響著女性身體,而女人在期間如何自處,則是女人自身需面對 的問題。. 19.

(29) 第三章 迷思現象與藝術表現 本章由前述之迷思現象的探討作為基礎,進入女體迷思現象在藝術表現的視 覺模式研究。以下先從女性身體在藝術表現上的過往印象開始,談論東、西方的 女體視覺意象在藝術表現上的角色。接著第二節將探究,女體迷思現象中,迷思 在身體上經過的多方角力、相互覆蓋後,女體迷思的視覺形象之可能語彙、模式、 方法。第三節則梳理系譜,提出幾位在表現手法上與女體迷思現象、以及筆者之 作品論述相關的藝術家。. 第一節 藝術表現之女體印象. 本節談論女性身體在藝術表現上的角色,先從社會價值觀中女性的特質、以 及藝術中女性特質的繪畫展現開始;接著提出女性身體在藝術表現中的被觀看 性、以及其為慾望的載體角色;最後則是在各式藝術思潮中,女體在當代作為一 種新的表述手法之現象。. 一、女性特質及東方的女性影像. 莊舒婷曾將女性特質作一整理,有關女性特質的意涵是「有生育力、溫文和 善、精緻嬌嫩、主觀、重實際、溫潤飽滿、謙虛害羞、具有母性、內向」等。又 若將女性特質應用到視覺影像上的話,則是以「樹葉、果實、花朵等。可以帶來 靈感的物件。柔軟、圓潤的自然形式。糢糊的邊緣、細緻的影子、纖長的輪廓」 等為視覺影像之特色。47 上述的女性特質定義,並不只存在於社會的刻板印象價值觀中,當藝術試圖 表現女性特質之時,除了女體外形的使用,女性的「特質」如:陰柔、柔美更是 常常被用來作為畫面操控的條件。倘若以傳統西方繪畫中,女性的身軀所具有的 圓潤、柔軟形象來看,可得知藝術表現的傳統上,對於女性的身體也有著特定印 象、聯想,因此,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並非僅限於社會現象中。 在東方傳統水墨中,對於女性的裸體描繪,除了春宮圖以外,幾乎不曾出現 47. 莊舒婷,〈女性特質與視覺設計之關係研究─以台灣女性設計師為例〉 ,高師大視覺傳達設計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頁 39。 20.

(30) 於其他類畫作之中。此因女性的身體意象,在東方傳統水墨上的表達,是以創造 社會價值觀的功用為其存在目的。 岑家梧的「周昉仕女畫研究」一文中曾提及:. 這些婦女圖像(前文:洛神賦卷、列女圖、女史箴圖卷、姜后冕冠圖等), 因為它的目的在鑒戒賢愚,所描寫的婦女體態,與仕女畫絕對不同。當時社 會對於婦女的觀念是重德不重色,婦女的一舉一動,均需納入道德準繩。48 傳統水墨中,早期以女性為主題的創作,其目的不是為了表現女性之美。在 中國直到隋代為止,歷來所有的婦女畫,都是固守鑑戒畫的傳統,以作為一種社 會功用。49當時婦女的身體意象被作為一種工具,婦女的身體線條、美貌與否並 不是影像的要點,女性的圖像作為一種符號、一個道德的載體,以作為訓誡的目 的。. 婦女畫的發展,到了唐代,再不受鑑戒目的的束縛了,它乃從那些列女圖解 放而為純粹表現婦女生活的仕女畫,在各種人物畫中,自成一系。……其風 格一反過去鑑戒的傳統,以豐肌厚體,艷姿麗態為重。50. 在中國,唐代的仕女畫是以女性為主題作為創作的高峰,呈現出的女性形象 與唐代當時的社會風氣有著密切關係,當時的仕女也以描寫女性的豐腴體態為 盛,表現出了女性身體的柔軟,而內容也出現描寫當代婦女生活細節的主題,不 受訓誡畫的束縛。畫作中在描寫女性軀體之時,用筆如米芾所述「…昉筆秀潤勻 細」(畫史)那般,以細膩、秀麗、勻稱的線條,將女性身體柔軟、柔美的形象 作了深刻的描寫。 在傳統中國水墨裡關於女性的圖像,至唐代仕女畫的高峰之後,便開始衰 微,即使宋代有些努力於氣韻生動的人物畫,如李公麟創白描之風,梁楷開減筆 的新格,出現了寫意墨戲的道釋畫,但也不再以女性為主要描繪對象了。51. 48. 岑家梧,〈周昉仕女畫研究〉 ,《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藝海鈎沈 5》,藝術家出版社,1991,頁 120。 49 岑家梧,前引文〈周昉仕女畫研究〉 ,頁 120。 50 岑家梧,前引文〈周昉仕女畫研究〉 ,頁 121。 51 姚漁相, 〈中國人物畫的表現與背景〉 , 《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藝海鈎沈 5》 ,藝術家出版社,1991, 頁 102~103。 21.

(31) 二、被觀看的角色、慾望的象徵. 而西方傳統上的裸女畫,是關於男性藝術家或觀眾,審美凝視所造就的女性 身體形象。52在 John Berger<Ways of seeing>一書中,曾談論到男性與女性角色 的關係,男性的社會風度取決於他能許諾多少權力,而女人的社會風度則說明了 她是如何對待自己,以及界定出別人該如何對待她。53因為長久以來,身為女人 就等於在某個指定和限制的範圍內,接受男人的照管,為了生活,女性必須審視 自己所扮演的每一個角色還有自己的一舉一動。於是,女性的身分就由審視者與 被審視者這兩個對立的自我所構成。54 也因此在傳統繪畫上,女性的裸體,大部分被畫家暗示了畫中主角知道有個 觀眾在看她。 John Berger 曾提到當女人在畫作中作為被觀看的裸體時:. 她不是以她原來的樣子赤裸。 她是以旁觀者看她的樣子赤裸。55. 藝術表現上,女體作為一個被凝視的對象、在畫面上被表現的女體,這樣的 女體並不是真實的一個人,而是被賦予了一層觀看意義後的裸體。裸女在藝術表 現上作為一個「景觀」的角色。旁觀者眼中的赤裸,才是畫作中真正的主調。 女性的身體以藝術為名進行包裝與制約。女性身體輪廓、比例符合黃金比例 美的原則,打破了色情的禁忌,成為藝術展演的主題。56 關於女性身體作為藝術主題時,黃文勇曾將此類作品的功用作一闡述:. 長久以來女性身體的圖像便是在這種取悅男性觀眾的需求之下被安排,或 躺、或坐、或站立的姿態騷首弄姿,擺出撩人的姿態渴望被憐愛、被欣賞的 「物化」身體,只為愉悅滿足他人的慾望需求,受限服膺於男性意識的社會。. 52. 葉綠屏,〈框-女性身體意像之影像創作與研究〉 ,台藝大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 論文,2008,頁 12。 53 John Burger 著,吳莉君譯, 《觀看的方式》,台北市:麥田出版,2005,頁 56。 54 John Burger 著,吳莉君譯,前引文《觀看的方式》 ,頁 57。 55 John Burger 著,吳莉君譯,前引文《觀看的方式》 ,頁 61。 56 葉綠屏,前引文〈框-女性身體意像之影像創作與研究〉 ,頁 12。 22.

(32) 57. 女性的身體在這樣的藝術表現中,並不 具有主體性,女性作為被觀看的角色存在, 其所承載的還有他人的慾望渴求,其身體形 象存在目的是為男人服務。舉例來說圖 3, Peter Lely 的畫作,畫中的裸女被動地看著 觀者凝視她的裸露;而這種裸露並不是為了 表達她的情感,而是代表了臣服的符號,當 這幅畫被展示時,便是在展示一種順從。58. 圖 2:Peter Lely,《PORTRAIT OF A YOUNGᅠWOMANᅠANDᅠCHILD》. 當女體作為一個慾望的象徵時,並不只是男人為滿足性慾的渴求,也是一種 視覺觀看的「享受」,並且是一種對於「權力」的慾望象徵。當女人在畫中被觀 看時,觀者基於女體臣服的符號,同時間便會感受到對於權力慾望的滿足,因而 享受其中。 因此即便在西方傳統中,看似開放的讓女性裸體以展演形式出現,卻仍將女 性形象作為一種手段,以滿足各種目的,而女性在此仍不具有藝術表現的主體意 識。. 三、女體在當代藝術中作為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 21 世紀女性主體意識之興起,使得女性身體在藝術創作之中有了不一樣的 定位。藝術家對於女性身體創作主題的關注,除了是純粹影像再現以及視覺的美 感外,相較於傳統女體美感表達,藝術家更常使用女體作為觀念的呈現、批判的 角色,女體成為對女性時代意義、身分認同、個人價值的重新定義手段。59 顧燕翎(1996)表示「女性主義」開始於 19 世紀法國,原為婦女運動,至今 被使用廣泛也被賦予不同之意義。 60吳瑪悧曾表示:「女性藝術最大的成就在於 強調身體的存在」61。女性主義自 19 世紀以來,經歷各種流派變動,對於女性. 57. 黃文勇〈「慾望私奔」─從影像閱讀女性身體的自由意志〉 ,《2007 國際視覺傳達設計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 ,2007,頁 69。 58 John Burger 著,吳莉君譯,前引文《觀看的方式》 ,頁 65。 59 葉綠屏,前引文〈框-女性身體意像之影像創作與研究〉 ,頁 15。 60 顧燕翎主編,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台北市:女書文化,1996。 61 吳瑪悧, 〈從女性集結到新美學的成立-讓美術再現為一種知識類型〉 , 《藝術家》 ,第 198 期, 頁 288,1991 年 11 月。 23.

(33) 角色研究有著廣泛而深刻的探究,而此意義正如吳瑪悧所述,其最大的成就便是 讓女性身體的存在能夠從忽視之中被重新強調。 女體作為強調自身存在的符號,曾在早期自由女性主義論述中,成為過度崇 尚男性的角色;在存在主義女性主義論述中,提出女性特質的陰柔、被動形象來 自於社會或男性的形塑,以女體試圖表現自己的聲音、自己的特質,好突破舊有 男性期待中的形象。在激進女性主義中,則試圖打破女性與男性分野,並提出了 解構語言的「新字詞」之旅,強調「兩性化特質」,試圖將女性由男性主義歷史 中分離出來。到了後現代女性主義論述,打破了長期以來的二元對立,不再以「男 性」與「女性」的權力壓迫為論述主軸,後現代女性主義並非解釋受壓迫的現況, 而是關注於女性角色的不確定性、複雜性、獨特性。62 女體在後現代氛圍之下,其所代表的象徵符號亦從二元對立的批判角色,逐 漸由激進的批判轉向陳述現象的多元化位置,其實不論是用什麼樣的角色來詮釋 女體, 「女性身體」 (尤其是裸體)這樣的一個符號已經由長時間的論述辯證中, 被賦予了各種特定的詮釋內涵,一個女體在當代藝術中不再單純是一個美的象 徵,而成為了不得不被賦予意義的載體。. 第二節 多重印象下女體迷思的視覺形象. 根據之前針對女體迷思所作的討論,女體迷思基本上是一種:從外界試圖合 理化針對女性身體的各種定義之手段,女體迷思是將加諸在女性身體上的各種定 義,作一合理化、自然化的掩飾效果。 然而關於女性身體的定義,不管是在社會歷史上、藝術表現手法上,都隨著 時代而有所不同,唯一相同的是這女體迷思的現象即便以各種樣貌、在不同領域 之中出沒,也不曾消匿於社會運作之中。 而女體迷思的概念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此起彼落地,到了現在,已有各種 不同的概念,並同時覆蓋交錯於當代女體意識探討之上。這樣的女體迷思現象在 視覺藝術上有各種可能的表現方式,以下將論述從當代以女性為主題之藝術中所 提取出,幾種表現女體迷思的視覺影像手段。 62. 莊舒婷,前引文〈女性特質與視覺設計之關係研究─以台灣女性設計師為例〉 ,頁 20~23。. 24.

(34) 一、自我展演與特徵變形 女體迷思的主要表現載體--女性身體--在藝術家針對女性作為議題 時,是最主要的使用對象。在視覺表達上,女體時常被強調其女性特徵、或是將 女體或器官變形、解構再重構,以做出強大的視覺張力達到批判的功效。. 為了展現批判的政治實踐策略,台灣當代的女性藝術家/影像創作者逐漸開 始有意識地使用自己裸露的身體,表演奇觀式的情慾想像,致使她們的身體 可以擺脫道德包袱、傳統被情慾化的面貌,進而賦予女性新的身體意象。63. 直接運用自己的身體(或是其他女體)作為展演的手法,是以女性議題為概 念之時,時常使用的手法。以往女性身體是由男性價值觀所塑造、擺弄、描繪的 男性印象,當女性試圖將對身體的控制 權取回、試圖反叛由男性主導的社會迷 思時,便可能使用自己的身體作為創作 手段。當女性藝術家自己使用裸露的女 性身體圖像創作,而非由男性作影像創 作的主宰,就是一種在立場上擺脫男性 操控的影像控制手法。. 圖 3:許惠晴, 《去你的,來我的!》 ,複合媒材裝 置,500×180×100 cm,2001. 現不論傳統或電影影像視覺藝術的創作中,女性的陰性論述,較集中在以自 己的身體、自我展演與現身的方式,反抗男性凝視/觀看,並揭露自我內心 情感。同時,她們也藉由藝術創作,展現自我經驗(婚姻、家庭、工作、母 職、情慾、月經、懷孕),甚至透過女性意象(水果、花朵、陰部)的呈現, 積極傳達女性意識。64. 當一件藝術作品想要表達關於女性身體上的制約、迷思之時,除了直接使用 女體作為創作主體外,身體特徵的變形也可以當作視覺表述的方法。其手法之一 是將身體特徵與某種「隱喻」圖像作結合,便容易讓觀者在觀看畫面之時,思考 創作者對於女體及其選用的隱喻圖像之間的交錯關聯,例如,觀者會思考何以創 63. 許如婷, 〈台灣當代女性主義視覺藝術的再現與傳播方式〉 ,中華傳播學會 2009 年研討會投稿 論文,2008 年,頁 6。 64 許如婷,前引文〈台灣當代女性主義視覺藝術的再現與傳播方式〉 ,頁 31。 25.

(35) 作者選用例如:花朵、耳朵,這樣的語彙以代表女性意象,進而對其批判意圖有 所揣測、反思。 二是將女體「特徵」作「解構」、「變形」,讓女體不再單純是寫實女體,而 將女體特徵作解構、異位或誇大的變形,使得觀者在欣賞作品時,會經由與平常 的截然不同的視覺經驗,達成作品與人之間互動。當創作者將某個女體特質特別 強調時,同時也刺激觀者意識到平常所忽略的概念,於是反省、思考、甚至再度 重新觀看女性身體意象的定義。如圖 5,黃靜怡的《漩》,便是隱喻女性身體專 有的器官:陰道,一種被置入性的意象,並將其形象經過轉化之後以創作者的語 彙再現,成為一個曖昧不清的隱喻作品,甚至能夠在與人的互動之中,間接闡釋 作品的意義。. 圖 4:嚴明惠, 《愛人的耳朵》 ,油畫, 106.0x130.0cm,1992. 圖 5:黃靜怡,《漩》 ,複合媒材, 200x200x50cm,2001 年. 二、柔性的表述、印象的覆蓋 女性身體與男性比起來,具有更多柔軟的特 徵,比如胸部、臀部、身上的肌肉量較少、較柔 軟,除了身體特徵之外,社會對女性特質的定義 也不外乎是溫柔、感性等等,於是作為一個女體 迷思的藝術表達方法之時,柔軟的、多變的特質 也時常被使用於藝術表現。比方說以平面繪畫營 造出溫柔的、女性肉體的柔軟氛圍(如圖 6),或是 圖 6:饒文貞,《孕擺》 ,膠彩、絹本,. 使用布料、絲綢等柔軟的現成物材質作創作(如圖 85x85cm,1999 年 7),都可以成為女體迷思的概念載體。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Give the chemical symbol, including superscript indicating mass number, for (a) the ion with 22 protons, 26 neutrons, and 19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 Teaching grammar through texts enables students to see how the choice of language items is?. affected by the context and how it shapes the tone, style and register of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