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子共讀研究文獻回顧與展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親子共讀研究文獻回顧與展望"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教 育 心 理 與 輔 導 學 系 教 育 心 理 學 報 ,2 0 1 1 , 4 3 卷 , 閱 讀 專 刊 , 3 1 5 - 3 3 6 頁

親子共讀研究文獻回顧與展望

*

張鑑如

劉惠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 親子共讀被視為可促進兒童語文能力發展的一項重要家庭活動,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研究議 題。本文採文獻回顧方式,以整理國外親子共讀研究文獻為基礎,再回顧國內相關期刊論文共 十八篇,並提出未來研究之展望與建議。國內所回顧之論文發表時間為2000 年至 2011 年,主 要結果顯示(1)兒童閱讀態度與家長閱讀習慣、教育程度和職業等因素有關(2)親子共讀互 動方式多以家長為主導,但有個別差異且因幼兒年齡而不同(3)適切的親子共讀活動可增進兒 童語言能力、專注力、情緒理解等能力。未來研究建議增加實驗介入和縱貫期設計之研究,並 (1)深入探討不同年齡和背景家庭家長親子共讀信念和方式(2)釐清親子共讀經驗對幼兒語 言和閱讀相關能力之影響(3)檢驗國內親子共讀介入方案之成效。 關鍵詞:文獻回顧、閱讀、親子共讀 親子共讀意指家長和兒童共讀圖書,即分享閱讀(shared reading)。此閱讀方式與一般成人閱 讀的形式不盡相同。一般成人閱讀的文本只有文字,而且是獨自進行。但是親子共讀所閱讀的圖 書通常有圖片和文字(Snow & Ninio, 1986),而且一般都由家長,特別是母親,帶領兒童一起進行。 共讀時有的家長照本宣科,有的家長自問自答、有的家長與孩子對話討論,進行的方式不一(張 鑑如、林佳慧,2006;De Temple & Tabors, 1995; Heath, 1986; Reese, Cox, Harte, & McAnally, 2003)。 在許多歐美家庭,特別是白人家庭,在睡前與兒童說床邊故事是家庭的例行活動 (routin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6; Ninio & Bruner, 1978),也是國外從事兒童語文發展 與教育相關人員積極倡導的一項活動。雖然在過去親子共讀並非我國家庭常見的活動,但是近十 年來,政府和民間機構大力推展兒童閱讀運動和鼓勵親子共讀,親子共讀在台灣日漸普遍,無論 低中高社經家庭皆有與兒童共讀的情形 (康雅惠,2006;游舒婷,2010)。 *1. 本篇論文通訊作者:張鑑如,通訊方式:changch2@ntnu.edu.tw。 2. 致謝:感謝國科會研究計畫(97-2628-H-003-001-MY3, 99-2420-H-003-005)及教育部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邁 向頂尖大學計畫」的支持。

(2)

親子共讀活動的推展乃依據一基本信念,即「家庭是學童第一和最重要的閱讀老師」(柯華葳, 2007)。在學習閱讀之路上,幼兒閱讀概念的建立、閱讀興趣的啟發、閱讀習慣的養成、閱讀能力 的培養等,父母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推動此活動者也強調親子共讀可提升幼兒口語能力、促進 幼兒認知發展、擴展幼兒知識範圍、鞏固親子關係等,具備多重的優點(教育部,2010)。然而, 政府和民間機構所宣稱親子共讀的益處是否有實證依據?當父母拿起書本與兒童共讀時,其基本 信念為何?採用的方式為何?親子共讀的方式是否因兒童個人因素(例如年齡、語言能力等)、家 長因素(例如教育程度、語文能力、收入、職業、文化等)、或共讀圖書種類等變項而不同?親子 共讀經驗對兒童口語和閱讀能力的影響為何?共讀的成效是否受其他因素影響?近二、三十年 來,國外學者發表許多有關親子共讀的實證研究以及後設(統合)分析研究(meta-analysis),試 圖解答上述的問題。本文將針對親子共讀研究先作國外文獻的整理,之後則回顧國內相關期刊論 文並作評述,最後提出對未來國內親子共讀研究的展望與建議。 一、國外文獻整理 大致而言,國外親子共讀研究以 Vygotsky(1978)社會建構論為理論立基,主要關注兩大議 題(Scarborough & Dobrich, 1994),一是親子共讀行為,一是親子共讀成效,以下將針對上述兩大 親子共讀研究主題作國外文獻的整理:

(一)親子共讀行為探究

親子共讀行為之研究多採問卷、訪談或觀察方式進行,問卷或訪談部分多半由母親或主要照 顧者填寫或回答家中共讀的情形、共讀時家長和兒童的感受、家長共讀的理念等,也有研究進一 步探討親子共讀情形與幼兒語文發展的關係,不同研究者依據不同之研究目的設計問卷和訪談題 目。例如美國教育部全國問卷調查教育統計報告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指出, 美國在1993 年不到 80%三至五歲幼兒的父母和孩子共讀圖書,但至 2005 年,親子共讀比例已有 86%,其中白人比例最高(91.9%),其次為亞裔家庭(84.4%)和非裔家庭(78.5%),西班牙裔(71.8%) 家庭最低。由這些數據可知,親子共讀在美國的確是相當普遍的家庭活動。此外,該報告指出不 同經濟條件之家庭親子共讀的比例不同,非貧窮家庭高達90.2%,但是貧窮家庭僅有 78.4%。不同 教育程度的母親親子共讀的次數也不同,大專和研究所學歷母親的親子共讀比例皆高達 90%以 上,高中學歷為82%,高中以下僅有 64%。

此外,美國也有針對三歲以下嬰幼兒作過親子共讀次數的調查 (DeBaryshe, 1993; Raikes et al., 2006)。例如 Raikes 等人(2006)調查 2,581 位低收入家庭 14 個月大幼兒親子共讀的情形,並在 幼兒兩歲和三歲時繼續追縱。研究發現幼兒在 14 月大時將近半數(48.3%)的母親表示每天和兒 童共讀,幼兒在兩歲和三歲時,每天親子共讀的比例增加,分別是55.1%和 54.4%。該研究迴歸路 徑分析(path analysis)結果顯示共讀次數和幼兒詞彙表現有關,且兩者之間有滾雪球的效應。此 外,幼兒三歲時的語言能力與兩歲時的共讀次數相關,此結果顯示及早開始親子共讀的重要性。 除了採用問卷或訪談方式瞭解親子共讀的情形外,實際觀察共讀互動狀況並分析共讀對話語 料也是國外共讀研究常用的方式。國外有關親子共讀互動方式和談話內容的研究相當豐富,Ninio 與 Bruner 早在 1978 年即以縱貫期研究方式,觀察一位八個月大嬰兒與母親的共讀情形,觀察時 間為十個月,研究發現嬰兒雖然還沒有發展語言能力,但是嬰兒的反應,例如微笑、手指、發聲 等,如同在與母親「對話」,此種共讀的「對話」形式是嬰兒學習命名(labeling)的理想情境之一。

(3)

Snow 與 Ninio (1986)之研究也呼應此觀察結果,並指出親子共讀可增進嬰幼兒對書本用途以及 書中文字、圖像和事件之概念。

嬰幼兒年齡、社經地位和文化背景是探討親子共讀行為和互動方式不可忽略的變項,國外近 二、三十年來有許多相關的研究。在年齡部分,國外研究顯示母親能依幼兒年齡和溝通能力調節 (fine tune)對話方式和內容,例如 Wheeler (1983) 發現母親與一歲幼兒共讀時,對話的內容 聚焦於書本中物品的命名,但是三、四歲幼兒與母親共讀時,母親會和幼兒討論非書本提供的內 容,譬如問幼兒對書中角色的觀點。DeLoache 與 DeMendoza (1987) 以及 De Temple (2001) 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

有鑑於不同社經和文化背景幼兒之語文和學業表現不同(De Temple, 1994, 2001; Dickinson & De Temple, 1998),國外親子共讀研究也相當關注來自不同社經和文化家庭幼兒與母親或主要照顧 者在共讀時的互動情形。在社經背景部分,國外學者發現不同社經家庭親子共讀的互動方式存有 不少差異,例如 Snow、Arlman-Rupp、Hassing、Joosten 與 Vorster(1976)比較低社經、低中社 經和中高社經母親與兩歲幼兒共讀情形,發現相較於低社經和低中社經母親,中高社經母親在共 讀時提出較多開放式問題,但較少封閉性問題和命令指導。 國外研究也發現不同族裔和文化家庭的親子共讀互動方式和對話內容不盡相同(Chan, Brandone, & Tardif, 2009; Melzi & Caspe, 2005; Murase, Dale, Ogura, Yamashita, & Mahieu, 2005; Tardif, Shatz, & Nigles, 1997),例如Melze 和 Caspe (2005)比較秘魯和美國母親與兒童共讀的方 式,發現秘魯的母親傾向採用敘事者獨白的說故事方式(storyteller),而美國母親則傾向與兒童共 同建構故事(storybuilder)。

除了嬰幼兒年齡、家庭社經和文化背景會影響親子共讀的方式,國外研究也發現親子共讀方 式會因不同的圖書文類、兒童對書本熟悉度、親子依附關係等而不同。例如Pellegrini、Perimutter、 Galda 與 Brody(1990)研究黑人家庭母親與幼兒共讀故事性和說明性圖書的異同,發現在共讀說 明性圖書時幼兒的參與度甚於故事性圖書。van Kleeck、Gillam、Hamilton 與 McGrath (1997) 指出幼兒與母親共讀熟悉之書時,話語較多;共讀不熟悉書時,則話語較少。Bus 與 van IJzendoorn 一系列研究(1988, 1997)則發現不同親子共讀方式可反映嬰幼兒與其母親的依附關係,安全依附 關係之親子在共讀時出現較少母親教導和嬰兒分心的情形,而且共讀的方式比較接近閱讀的雛形。

母親如何與特殊幼兒共讀也是國外此領域研究的一項重要議題,例如 Evans 與 Schmidt (1991),van Kleeck 與 Vander Woude (2003)等學者比較家長與語言發展落後幼兒和語言發展 正常幼兒共讀時之差異,發現家長與語言發展落後幼兒共讀時,提問次數較多,共讀所用之語言 較為具體,「去脈絡化語言」(decontextualized language)較少,平均語句長度較短,也較不會因孩 子語言成長而調節其對話方式。針對語言落後或有其他發展危機兒童進行親子共讀介入(Justice & Ezell, 2002; Mason, Kerr, Sinha, & McCormick, 1990; Snow, Scarborough, & Burns, 1999),以提昇家 長對兒童語言成長變化的敏銳度,並教導家長在共讀時如何與其子女對話,也是國外學者重視的 研究主題。

(二)親子共讀成效探究

親子共讀的成效究竟如何,特別是對兒童口語和閱讀能力的影響,是許多研究兒童語文發展 和教育的學者相當關心的議題。國外早期探討親子共讀成效之研究多是描述性研究或相關性研究 (Gunn, Simmons, & Kameenui, 1995),以問卷、訪談或觀察方式,瞭解父母,特別是母親,與兒

(4)

如識字、閱讀理解等),並將年齡、社經、族群、文化等背景變項納入分析。近一、二十年,國外 研究更進一步想瞭解親子共讀經驗與兒童口語和閱讀能力間的因果關係,共讀介入方案紛紛出爐。

根據美國教育部2003 年報告 (Denton, West, & Walston, 2003),家中經常進行親子共讀的兒 童,在校閱讀技能和知識表現都較佳。美國幼兒與家庭管理處(Administration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2003)調查參與啟蒙方案(Head Start)家庭結果,也發現親子共讀次數一週三至六次之 幼兒,其口語詞彙表現優於一週共讀一兩次或沒有共讀的幼兒。此外,國外縱貫期研究也發現早 期親子共讀經驗與幼兒之後語文能力的關係。例如Karrass 與 Braungart-Rieker(2005)研究 85 位 4 個月大嬰兒的親子共讀情形,發現嬰兒在 8 個月大時的共讀經驗與其 12 和 16 個月大的表達詞彙 能力相關,但與接受性詞彙無關。Deckner、Adamson 與 Bakerman (2006)則發現 27 個月大幼 兒對閱讀所表現出的興趣,以及母親後設語言的比例可預測幼兒表達性詞彙能力,但無法預測幼 兒接受性詞彙能力。 然而親子共讀互動方式有不同的類型,並非所有的類型都有益於兒童語文發展,國外許多研 究試圖找出與兒童語文發展相關的共讀方式(Reese & Cox, 1999)。例如 De Temple 與 Tabors (1995) 以及 Haden、Reese 與 Fivush (1996)指出共讀時要求和提供幼兒較多去脈絡語言談話 的母親,其幼兒語文能力表現較佳。Bus 與 van Ijzendoorn(1988)觀察 45 位 18、42 和 66 個月大 嬰幼兒與母親共讀互動,發現在共讀時接受較多閱讀教導的幼兒,其讀寫萌發能力表現較佳。Reese 等人(2003)則發現兩種母親共讀方式,即描述型(describer style)和展演型(performance-oriented style)各有利於不同程度語言能力之幼兒,描述型有利於語言能力較弱幼兒發展詞彙能力,展演 型則對語言能力較強幼兒有幫助。 國外早期許多親子共讀研究多採相關性分析,但是相關性研究無法釐清親子共讀經驗與幼兒 語文能力之因果 關係,因 此介入實驗性研 究愈受重 視。其中相當重 要的一項 介入性研究是 Whitehurst 等人(1988)所實驗的對話式親子共讀方式(dialogic reading),該研究團隊評估兩組家 庭親子共讀的成效。實驗組父母採對話式共讀方式,與子女共讀時經常提出開放性問題並擴展和 延伸子女所言,控制組父母則採原本之共讀方式。實驗一個月後,發現實驗組幼兒的表達性語言 能力顯著優於控制組幼兒。之後的許多研究也發現對話式共讀對正常、異常、不同社經背景幼兒 表達性詞彙的正面影響(Dale, Crain-Thoreson, Notari, & Cole, 1996; Hargrve & Sénéchal, 2000; Lonigan & Whitehurst, 1998)。

雖然國外許多研究顯示,親子共讀有益於幼兒口語詞彙(Bus, van Ijzendoorn, & Pellegrini, 1995; Ninio, 1983; Sénéchal & LeFevre, 2001)和讀寫萌發 (Clay, 1979; Dickinson & Snow, 1987; Reese & Cox, 1999; Teale, 1986)能力的發展,然而針對幼兒正式閱讀能力(例如識字、閱讀理解)的幫助, 國外研究發現親子共讀之影響不如一般預期的高,而且兩者甚至呈現低相關 (Bus et al., 1995; Scarborough & Dobrich, 1994)。Dickinson 和 Tabors(2001)發現家長和老師在與幼兒共讀時,其 實不會特別注意文字。Stahl (2003)因而提出共讀時可促進幼兒識字能力的方法,例如多與幼兒 共讀字母書 (alphabet book)和可預測書 (predictable book),且共讀時要指字朗讀並反覆閱讀。

國外親子共讀研究相當豐富,其中不乏探討類似主題且採用相近的研究設計和評估方式之研 究,因此國外學者開始興起進行後設分析研究,期待對此領域研究結果提出較完整的面貌和新的 洞見 (Bus & van Ijzendoorn, 2004)。在 1994 和 1995 兩年所出版的兩篇親子共讀後設分析研究 ─Scarborough 與 Dobrich (1994)以及 Bus 等人 (1995),以探討相關研究為主;但是十年後出 版的三篇共讀後設分析研究─Sénéchal (2006),Mol、Bus、de Jong 與 Smeets (2008),以及 Lonigan、 Shanahan 與 Cunningham (2008),則以分析共讀介入研究之成效為主。這五篇後設分 析共通的研究結果包括:(1)親子共讀的成效對於幼兒口語能力,特別是詞彙能力,相較於閱讀

(5)

能力,較為明顯。(2)親子共讀對幼兒閱讀能力的提昇幫助有限,兩者之關係可能為間接,需再 瞭解幼兒閱讀動機和閱讀興趣所扮演之角色。(3)親子共讀的成效隨幼兒年齡增長而減弱。由於 此五篇研究所納入分析之論文數量和年代不一,研究目的也不盡相同,有些問題還有待未來研究 釐清。例如過去研究上所發現有效的親子共讀介入方式是否同樣適用於不同語文能力、社經背景、 文化幼兒 (van Kleeck & Stahl, 2003),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方法

本文之誕生乃是回應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教育學門召集人柯華葳教授之號召,對親 子共讀研究進行國內文獻回顧,並於2009 年 6 月 20 日和 27 日舉辦之「臺灣閱讀研究回顧與展望」 座談會進行口頭發表,會後再加以整理完成。本文所回顧之國內親子共讀文獻範圍限定為(1)以 台灣學齡前幼兒、學齡兒童和家長為研究對象(2)共讀語言為中文(3)論文發表於 1990 至 2011 年國內外具同儕專業審查機制之學術期刊。筆者採用「親子共讀」、「閱讀環境」、「共讀行為」、「共 讀信念」等關鍵詞搜尋國內外相關資料庫,包括「中華民國期刊論文資料庫」、「中文期刊篇目索 引影像系統」、「CEPS 中文電子期刊服務」、「EdD 教育論文線上資料庫」等,結果搜尋到期刊論文 共十八篇(見表1 和參考文獻標示星號*者)。搜尋結果發現親子共讀期刊論文皆發表於 2000 年之 後,1990 年至 1999 年間並無相關期刊論文發表,顯示在我國親子共讀是近十年才開始積極推展的 家庭活動,也是國內新興且愈受重視的研究議題。不過,此搜尋結果可能有遺珠之憾,未完全囊 括發表於學術期刊之國內親子共讀論文。此外,筆者發現近十年國內探討親子共讀主題之碩博士 論文量不少,已超過六十篇,但因未正式出版,不在本文回顧範圍內。

結果與討論

本文將依據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和研究限制四個面向,歸納分析與評述所回顧的 國內十八篇親子共讀期刊論文,最後則將提出對未來研究的展望與建議。 一、研究主題的歸納分析 本文所回顧的國內十八篇親子共讀論文中,其中有十一篇以探討親子共讀行為為主,有七篇 以探討親子共讀的成效或影響為主,但其中有幾篇論文同時觸及親子共讀行為與親子共讀成效議 題(見表1 和表 2)。 研究親子共讀行為的論文所探討的研究議題涵蓋(1)親子共讀的現況,例如共讀次數、共讀 時間、初次共讀年齡等(劉佳蕙、葉奕緯,2007;周育如、張鑑如,2008;張淑梅、黃寶園,2009) (2)家長/幼兒的閱讀態度(黃齡瑩、林惠娟、2004;劉佳蕙、葉奕緯,2007)(3)家庭閱讀環境 (賴苑玲,2006;林珮伃,2010)(4)共讀動機、共讀觀(武藍蕙,2006;鄧蔭萍,2008;陳美 吟,2011)(5)親子共讀互動方式、言談內容和特色 (金瑞芝,2000;周育如、黃迺毓,2010; 林敏宜、簡淑真,2010;張鑑如、林佳慧,2006;陳彥廷、陳穎志,2008)等。不同年齡幼兒、

(6)

不同社經背景家長、不同閱讀態度家長的親子共讀狀況和互動方式,以及家長閱讀態度、家庭閱 讀環境與幼兒閱讀態度之關係,也是其中多篇論文關心的議題。 國內親子共讀成效或影響方面的論著主要探討親子共讀經驗或親子共讀介入方案對幼兒語文 (例如詞彙、表達、理解、認字能力等)(林月仙、吳裕益與蘇純瑩、2005;徐庭蘭,2004,2006; 劉佳蕙、葉奕緯、2007)、心智敘說(周育如、張鑑如,2008)、情緒理解(周育如、黃迺毓,2010)、 注意力(徐庭蘭,2006;徐庭蘭、蔡雅琪,2008)等能力的影響或之間的關係。此外,亦有論文 關注親子共讀介入方案如何改變親子關係和家長的親子共讀態度,以及討論家長在親子共讀時所 面臨的困境等議題(鄧蔭萍,2008;陳美吟,2011)。 二、研究方法的歸納分析 在研究方法部分,將整理所回顧國內期刊論文之研究對象、研究設計和資料分析方式(見表1 及表2): 研究對象以學齡前嬰幼兒和/或其家長為主(共十六篇),另有兩篇之研究對象為學齡兒童和家 長(張淑梅、黃寶園,2009;賴苑玲,2006)。研究對象的家庭社經背景以中高社經或混合社經為 多,只有一篇研究低收入家庭(張鑑如、林佳慧,2006)和一篇研究新住民及弱勢家庭(鄧蔭萍, 2008)。此外,在十八篇論文中,其中有四篇的研究對象為特殊幼兒(林月仙等人,2005;徐庭蘭, 2004,2006;徐庭蘭、蔡雅琪, 2008),其餘皆為一般學前嬰幼兒或學齡兒童。 在研究設計和資料分析部分,由表1 和表 2 可知,整體而言,所回顧十八篇論文中共有質性 研究三篇(武藍蕙,2006;鄧蔭萍,2008;陳美吟,2011)、錄音錄影共讀行為並作共讀對話語料 編碼和統計分析共六篇(金瑞芝,2000;周育如、黃迺毓,2010;周育如、張鑑如,2008;林敏 宜、簡淑真;2010;張鑑如、林佳慧,2006;陳彥廷、陳穎志,2008)、問卷調查並作統計分析五 篇(林珮伃,2010;張淑梅、黃寶園,2009;黃齡瑩、林惠娟,2004;劉佳蕙、葉奕緯,2007; 賴苑玲,2006)、親子共讀介入研究並作前後測分析比較四篇(林月仙等人,2005;徐庭蘭,2004, 2006;徐庭蘭、蔡雅琪,2008)。 若以研究主題區分,有關親子共讀行為的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有五篇,實地觀察共讀互動並 作編碼五篇和訪談方式一篇。親子共讀成效或影響的研究則以個案介入研究為最多,共有五篇, 但都無控制組,其他還有準實驗研究一篇和實地共讀互動觀察一篇(見表2)。 綜合國內親子共讀文獻所用之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多是三歲以上幼兒,缺少三歲以下嬰幼兒 的研究;研究設計採問卷調查、共讀語料蒐集和個案介入研究較多,最為欠缺的是實驗性和縱貫 期設計之研究。 三、研究結果的歸納分析 本文將依據國內親子共讀論文所探討的研究主題歸納分析主要的研究結果: (一)親子共讀行為 1. 親子共讀現況、家長與幼兒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親子共讀動機 本文所回顧的十八篇論文中共有五篇研究主題觸及共讀現況、共讀動機、家長/幼兒閱讀態度、 家庭閱讀環境之議題。其中有五篇採問卷調查方式,調查台中地區(黃齡瑩、林惠娟,2004;張

(7)

淑梅、黃寶園,2009;賴苑玲,2006)、台南(劉佳蕙、葉奕緯,2007)地區和台灣北中南地區(林 珮伃, 2010)家長與幼兒共讀的情形和閱讀態度。黃齡瑩與林惠娟(2004)發現台中市大班幼兒 之家長多擁有良好的閱讀態度和習慣,但是家長關心幼兒閱讀的程度則因家長教育程度、職業以 及閱讀習慣不同而不同。教育程度較高、職業較專業、平時就經常閱讀之家長,較為關心兒童的 閱讀態度和習慣,愈重視兒童閱讀之家長,其兒童的閱讀態度愈積極。劉佳蕙和葉奕緯(2007) 則發現台南地區父母多在幼兒三歲時開始共讀,每週以一小時共讀時間為最多,不同教育和職業 家長共讀態度有顯著差異,大學學歷家長較國中以下學歷家長積極,軍公教家長和家庭主婦參與 共讀程度較工人為高。張淑梅與黃寶園(2009)研究台中縣低年級兒童也發現最多家長是在孩子 三歲時開始親子共讀,不同教育程度家長共讀頻率有顯著差異,大學教育程度及任職公教單位的 家長在子女出生後即開始共讀的比例較高,且這些家長有經常閱讀習慣的比例也較高。賴苑玲 (2006)則是研究台中縣市國小六年級兒童閱讀態度和家庭、班級及學校閱讀環境,該論文發現 兒童閱讀態度與性別、父母教育程度、家庭狀況、每週到圖書館次數、每天閱讀時間、家庭、班 級和圖書館閱讀環境都有關係。閱讀態度較佳者為女生、父母親教育程度為專科或大學、與雙親 同住、每週到圖書館一次以上、每天閱讀課外讀物一小時以上之兒童。林珮伃(2010)的研究則 把家庭語文環境分為四組,研究結果發現高家庭語文環境組家長在共讀時最重視幼兒注音符號和 國字的學習,幼兒最投入共讀,正向情緒表現最高,且最重視幼兒自我表達和自主性。而低家庭 語文環境組中幼兒愈投入共讀,其父母愈重視共讀時幼兒語文技巧的學習。該研究也發現高社經 及中高社經家庭在幼兒投入共讀程度、共讀時的正向情緒表現、父母重視幼兒自主表達和父母培 養幼兒自主性的程度上都比中低社經或低社經家庭高。 除了採問卷調查外,也有論文以質性訪談方式,瞭解親子共讀行為。例如鄧蔭萍(2008)研 究探討新移民女性參與共讀課程的動機和與子女共讀的經驗、困境和改變。該論文發現新移民女 性參與親子共讀課程的動機,以認為自己需要學習如何與子女互動者為多,參與課程後多認為有 所收穫,親子相處更為融洽,也提昇其自信心並改善與先生的關係。但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 課程過程中亦曾面臨困境,主要之困難在於中文表達能力之不足。陳美吟(2011)則以行動研究 方式,研究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對親子共讀的態度和所面臨的困境。該論文發現所研究家庭之外 公、外婆及父親剛開始對幼兒閱讀持懷疑的態度,母親則不然,但隨著孩子成長及與保母的溝通, 外公、外婆及父親態度改變。而進行親子共讀時所面臨的困境則包括觀念有待釐清、對共讀技巧 瞭解有限、選書的困擾、不知如何持續孩子閱讀的熱情、和圖書館資源有限。此外,另有一篇採 敘事探究方式,訪談三位身為家長的幼兒園園長,以瞭解其共讀觀和共讀行為(武藍蕙,2006)。 該研究發現三位受訪者之童年經驗與說故事密不可分,且受訪者都相當肯定共讀對幼兒語言、觀 察、情緒和想像能力的影響,也強調共讀是促進親子關係的重要媒介。 2. 親子共讀互動方式、言談內容和特色 共有五篇論文探討親子共讀的互動方式、言談內容和特色,且都採共讀語料蒐集和分析方式 進行。其中一篇分析三歲和五歲幼兒與母親共讀的互動類型(金瑞芝,2000),該篇發現母親與三 歲和五歲幼兒共讀時皆會連結故事內容與幼兒經驗,在幼兒疑問處給予回應,以語尾問句引發幼 兒反應,並在故事結尾時,與幼兒討論故事涵義,給予幼兒機會教育。但是三歲組母親較常和幼 兒討論書中的物體名稱和功能,並常以假裝行為表現故事情節;而五歲組母親則較常與幼兒評述 故事內容,並依照文本語句講述故事。另一篇則是分析低收入家庭親子共讀時的話語內容和互動 類型(張鑑如、林佳慧,2006),該文發現共讀時多由母親主導,幼兒為被動聽者,談話內容以書 中可見即時即地話語為多。母親互動類型不一,包括標準互動型、認識物品型、照本宣科型、覆

(8)

誦型等,幼兒的回應類型則有回應標準互動型、回應認識物品型、回應覆誦型、要求型、給予型 等,幼兒話語與回應方式與母親話語和提問方式相關。 此外,有兩篇則是探討親子共讀時母親所用的心智用語(林敏宜、簡淑真,2010)及親子情 緒言談的數量與內涵(周育如、黃迺毓,2010)。林敏宜與簡淑真發現在共讀時母親認知性用語與 欲求性用語不如情感性用語豐富,母親最能具體呈現的意涵為欺騙,最易被忽略的意涵是錯誤相 信理解,母親心智談話未涉及遞歸性思考。周育如與黃迺毓的研究結果則發現我國親子共讀時的 情緒言談由父母主導,情緒言談的內涵以標示故事人物的情緒狀態為主,較少解釋情緒發生的原 因。 所回顧的論文中有一篇探討兩位不同教育背景家長在與幼兒共讀科學讀本時對科學知識內 涵的闡釋和科學觀,研究方法為觀察親子共讀方式,並加上家長訪談(陳彥廷、陳穎志,2008)。 研究結果發現具有科學教育背景之家長呈現較正確的科學知識,並採過程導向和建構主義導向混 合形式之科學教學信念,而非科學教育背景之家長則呈現傳統導向之科學教學和學習信念。此結 果顯示要避免幼兒形成科學迷思的方法之一是加強家長科普知識,以及建立家長正確的科學知識 觀。 (二)親子共讀成效或影響 本文所回顧的十八篇論文中有多篇研究的主題涵蓋共讀之成效,包括四篇以特殊幼兒為研究 對象之研究,其中三篇為個案研究,分別探討親子共讀活動對一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語言理解與 口語表達之學習成效(徐庭蘭,2004)和親子共讀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口語表達與注意 力行為之影響(徐庭蘭,2006;徐庭蘭、蔡雅琪,2008)。此三篇皆採質化與量化分析,觀察、訪 談並比較幼兒在前後測語言表現及注意力,研究結果發現親子共讀有益於研究個案語言理解和口 語表達能力,語言發展遲緩幼兒在親子共讀時會主動提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注意力行為改 善,且專注行為增加。另有一篇採準實驗設計並有控制組探討對話式閱讀對21 名領有身心障礙手 冊兒童,包括智障、聽障、自閉症、語障兒童詞彙能力的影響(林月仙等人,2005)。此研究比較 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幼兒在實驗教學前、中、後詞彙能力之表現,並蒐集實驗組在實驗結束後三 個月後詞彙能力之資料,以瞭解實驗組習得詞彙能力是否具保留效果。研究結果發現對話式閱讀 能有效增進實驗組幼兒詞彙能力,所習得之詞彙並具保留效果,且能激發實驗組幼兒主動閱讀之 興趣。 除了語言能力外,所回顧國內文獻中有兩篇論文探討親子共讀對幼兒敘說故事主角心智狀態 和情緒理解能力的影響(周育如、張鑑如,2008;周育如、黃迺毓,2010)。周育如與張鑑如之文 分析30 名五歲幼兒在親子共讀前後幼兒心智敘說表現之差異,發現父母在共讀時採取較高錯誤表 徵敘說層級及引導討論方式之幼兒,在後測心智敘說表現最佳,父母採較低錯誤表徵敘說層級及 主導描述方式之幼兒,心智敘說表現最弱;親子共讀的起始年齡愈早,幼兒在重述故事的錯誤表 徵敘說愈佳。周育如與黃迺毓之文則探討親子共讀情緒言談與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關係,結果發 現父母「以故事人物心中的想法解釋情緒原因」之言談有助於幼兒的情緒理解。 此外,有兩篇論文關注親子共讀經驗對幼兒家庭的影響(鄧蔭萍,2008;陳美吟,2011)。鄧 蔭萍之論文探討親子共讀課程對新移民女性家庭生活和親子關係是否有所改善,結果發現新移民 女性在參與共讀活動後親子相處更為融洽,新移民女性之信心和與先生之感情也都提昇。陳美吟 (2011)則是以行動研究方式,探討一位保母長期協助一個有三個月大嬰兒家庭進行親子共讀的 歷程,結果發現該家庭成員受保母影響,改變了對親子共讀的看法,增進了親子關係和與嬰兒共 讀的機會。

(9)

在所回顧的論文中,另有數篇並非單以探討親子共讀之成效為主,但也觸及此議題之論文, 例如武藍惠(2006)深度訪談三位幼兒園園長同時也是家長發現,親子共讀是促進受訪者與兒童 互動的重要因素。黃齡瑩與林惠娟(2004)、賴苑玲(2006)、以及劉佳蕙與葉奕緯(2007)三篇 調查研究也都發現親子共讀增進家長與兒童的親子關係,培養兒童對閱讀的興趣和正確的態度。 劉佳蕙、葉奕緯的研究中並發現,有部分家長表示在親子共讀後幼兒偶而會使用書中的詞彙,並 因閱讀而識得國字。 縱觀上述十八篇國內親子共讀論文,主要結果顯示國內兒童多在三歲時開始與家長共讀圖 書,兒童閱讀態度與家長閱讀習慣、教育程度和職業等因素有關,親子共讀互動方式有個別差異 且因幼兒年齡而不同,親子共讀經驗可增進兒童語言、心智敘說、情緒理解等能力,但其成效與 共讀時家長的互動方式和言談內容有關。 四、研究限制的歸納分析 本文歸納所回顧國內親子共讀期刊論文所提及的研究限制於表3。數篇論文一致提到的限制 包括(1)研究對象人數過少(2)研究對象限於某區域或某背景之兒童或家庭(3)無控制組設計 或非ABA 實驗設計(4)僅用問卷調查或訪談,無實地觀察(5)評量工具、資料分析、或編碼方 法有限。除了這些論文所提及的研究限制外,研究者發現,相較於歐美國家,國內在親子共讀研 究的發表量遠遠落後,各研究主題都僅有零星一、兩篇論文發表,對許多與親子共讀相關主題的 瞭解還很有限,且無法如同國外學者作後設統合分析。此外,在研究對象部分,國內研究以三歲 以上幼兒為主,只有一篇探討三歲以下嬰幼兒親子共讀的研究,但該論文僅研究一名嬰兒,推論 有限。再者,國內目前親子共讀研究除了欠缺準實驗設計研究,採縱貫期研究設計的論文,目前 也只有一篇,而且研究對象只有一名(陳美吟, 2011)。如前所述,國外相當關注親子共讀對幼 兒閱讀相關能力的影響,但本文所回顧的國內親子共讀論文中只有一篇以問卷方式詢問家長親子 共讀是否影響幼兒識字能力。但該文並未評估幼兒的識字能力,因此無法確認家長的判斷是否正 確,其他論文則都尚未探索親子共讀經驗對幼兒讀寫萌發或正式讀寫能力的影響。 五、對未來研究的展望與建議 相較於國外豐碩的親子共讀研究成果,國內在此領域之研究還在起步階段,無論在研究議題 和研究方法上都有待充實和跟進。以下提出三點研究建議,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一)深入探討來自不同年齡、家庭社經、文化族群家庭父母的親子共讀信念和親子 共讀方式以及之間的關係 我國政府和民間機構大力推動親子共讀活動已有一段時間,但是我國父母與子女共讀的信念 與方式究竟如何,目前所知還是很有限。至今所發表的期刊論文都侷限於區域性研究,且研究對 象大都是學前三歲以上幼兒或學齡兒童,對於三歲以下嬰幼兒、特殊兒童、低收入家庭與不同文 化族群家庭兒童(例如原住民、新住民家庭),其家長對親子共讀的看法、態度、實施的情形等瞭 解相當有限。建議未來研究一方面可採問卷調查和訪談方式,全面瞭解國內來自不同社經文化背 景家庭之各年齡嬰幼兒與家長親子共讀行為以及家長的信念。國內目前所建立的大型教育資料庫

(10)

如「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以及我國所參與的國際閱讀評比研究如PIRLS,都蒐集了一些與 親子共讀活動相關的大規模調查資料,建議未來研究可深入分析這些資料,以完整瞭解國內親子 共讀活動的實施方式和成效。在另一方面,建議採觀察方式,實際瞭解父母如何與子女共讀,並 探討共讀信念與共讀行為之間的關係。影響家長共讀信念及共讀行為之相關變項,例如幼兒的年 齡、語言認知能力、閱讀興趣、閱讀動機、氣質(temperament),家長的社經文化背景、閱讀態度、 共讀的圖書種類等也應納入分析,以深入瞭解之間的關係。 (二)釐清親子共讀經驗對幼兒語言和閱讀相關能力之影響 由國外許多實證研究和後設分析研究結果可知,親子共讀的成效在兒童口語能力部分較為明 顯,在正式閱讀能力則較低,此發現在國內兒童是否亦然,亟待未來研究釐清。此外,親子共讀 成效的強度和持續性與父母共讀信念、共讀行為、共讀技巧、家庭語文環境、幼兒和家長背景、 親子關係、幼兒閱讀興趣和動機等因素之關係也是需要深入探討的議題。 國內親子共讀研究相當欠缺縱貫期和準實驗研究設計,因此建議在探討親子共讀成效之議題 時一方面可採縱貫期研究方式,長期觀察嬰幼兒親子共讀行為,並分析共讀經驗對幼兒口語、閱 讀萌發、正式讀寫能力和學業成就等之影響。另一方面可採嚴謹之實驗設計研究方式(例如有實 驗組和控制組、進行幼兒能力前後測或多次評估、採具信效度之語文評估工具等),探索出有利於 幼兒口語和閱讀能力發展之親子共讀模式。 (三)檢驗國內親子共讀方案之成效 目前國內有多項政府和民間機構推動的親子共讀方案,例如「閱讀起步走」、「幼兒學前啟蒙 計畫」等,這些共讀方案的實施歷程和推動成效亟需嚴謹之研究進行觀察和檢驗。以「閱讀起步 走」為例,此活動在2006 年剛推動時僅有台北市和台中縣 0-3 歲嬰幼兒可獲得圖書禮袋,但是在 教育部的推動下目前贈書的對象已擴至全國國小一年級新生,並提供家長閱讀講座、親子共讀手 冊、建議書單等(教育部,2010)。幾年來此活動挹注大量的經費和人力推展,其執行的歷程和對 幼兒與家長的影響都有待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在未來推動相關活動時方能發揮最大的效益。本文 所回顧的Sénéchal(2006)、Mol 等人 (2008)及 Lonigan 等人(2008)後設分析研究都是探討共 讀介入方案的成效,這些研究也都可作為本國推行親子共讀介入方案的參考。

(11)

表1 國內親子共讀研究摘要 作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目的 研究設計/ 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 金瑞芝 (2000) 台東市六所 幼稚園大小 班40 對幼兒 (三歲與五 歲)與母親 探究親子共讀 圖畫書歷程 中,母親的共讀 行為是否因幼 兒年齡差異而 有所不同 觀察錄音/ 語料轉譯 編碼分類 1. 三歲幼兒母親使用較多注意導向行為,傾向和 孩子討論書中物體名稱及功能等簡單訊息,且較常 以假裝行為來表現故事情節。 2. 五歲幼兒母親較常與孩子評論故事,並較會以 逐文字本來敘說故事。 黃齡瑩、 林惠娟 (2004) 台中市已立 案公私立幼 稚園托兒所 60 班,840 位 大班幼兒與 家長 1.瞭解台中市幼 兒園大班幼兒 閱讀和家長參 與幼兒閱讀現 況 2.探討家長的閱 讀態度與孩子 閱讀態度之相 關情形 問卷調查/ 描述統計、 相關分析、 t 考驗及 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 1. 幼兒和家長大多具有正面的閱讀態度。 2. 家長的教育程度愈高、職業愈屬專業、平時 較常閱讀者,愈重視幼兒閱讀。 3. 愈重視幼兒閱讀之家長,其孩子的閱讀態度 愈積極正向。 徐庭蘭 (2004) 一位語言障 礙遲緩幼 兒,女生,五 歲半 探討親子共讀 對語言發展遲 緩幼兒在語言 理解與口語表 達之改變 個案介入研究/ 量化分析 前測、再測、 後測差異比較 +觀察、訪談 1. 個案在語言理解和口語表達能力皆有進展。 2. 個案在親子共讀時會主動提問與故事相關的問 題。 林月仙、 吳裕益、 蘇純瑩 (2005) 21 名領有身 心障礙手冊 兒童,年齡介 於五歲七個 月和七歲三 個月之間 探討對話式閱 讀對學前身心 障礙兒童詞彙 能力之影響 準實驗研究/ 兩組詞彙成長 率差異分析 實驗組詞彙能 力保留效果 +編碼分類 1. 對話式閱讀能有效增進實驗組兒童詞彙成長 率,且具保留效果。 2. 實驗組詞彙成長率似與認知能力有關,認知能 力較低者之詞彙成長率有偏低之趨勢。 3. 對話式閱讀可激發大多數實驗組兒童主動閱讀 童書。 徐庭蘭 (2006) 一名五歲幼 兒,女生,注 意力不集中 合併口語表 達缺陷 探討親子共讀 對注意力缺陷 過動症女孩口 語表達與注意 力行為改進之 影響 個案研究/ 前後測比較 +紮根理論 觀察、訪談、 錄影 1. 個案口語表達及注意力都改進。 2. 個案口語表達錯誤減少。 3. 個案專注行為增加。 張鑑如、 林佳慧 (2006) 16 位低收入 家庭幼兒與 母親,幼兒有 8 男 8 女,平 均年齡為三 歲五個月 探討低收入家 庭親子共讀時 母親與幼兒的 話語內容和引 導類型以及幼 兒的回應類型 觀察錄音錄影/ 語料轉譯 編碼分類 1. 親子共讀時多由母親主導,大部分母親以給予 和要求幼兒提供故事內容為主。 2. 談話內容以書中可見的即時即地話語為多。 3. 低收入家庭之間的親子共讀方式有數種類型, 並非完全一致。

(12)

表1 (續) 作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目的 研究設計/ 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 武藍蕙 (2006) 三位私立幼 兒園園長 探討親子共讀 行為的起源與 過程中成人所 扮演的角色和 價值觀 深度訪談/ 敘說分析法 受訪者表示 1. 故事閱讀是促進親子關係的媒介 2. 親子共讀時親子關係的建立較為重要,不侷限 策略或技巧。 3. 說故事為受訪者與家人彼此溝通心情與交 換意見的方式。 賴苑玲 (2006) 台中縣市40 國小,80 班, 2800 學生,回 收問卷2498 份,男1282 人, 女1216 人 1. 瞭解國小學 童閱讀態度及 家庭班級學校 圖書館閱讀環 境之現況 2.瞭解不同背景 變項國小學童 在閱讀態度的 差異 3.探討國小學童 閱讀態度與家 庭班級及學校 圖書館閱讀環 境的相關 問卷調查/ 次數分配、t 考 驗、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基差相 關與多元逐步 迴歸 1. 國小學童有良好的閱讀態度與圖書館環境,但 家庭與班級閱讀環境尚須加強。 2. 女生閱讀態度顯著優於男生。 3. 父母親教育程度為大專之學童閱讀態度顯著高 於學童之父母教育程度為國高中。 4. 與雙親同住之學童閱讀態度顯著優於未與雙親 同住者。 5. 每週到圖書館一次以上之學童閱讀態度顯著高 於未到館者。 6. 每天閱讀課外讀物一小時以上學童閱讀態度顯 著高於每天沒有閱讀課外讀物的學童。 劉佳蕙、 葉奕緯 (2007) 台南縣和台 南市共18 所 幼稚園/托兒 所,390 人 調查台南地區 親子共讀的現 況,包含親子共 讀習慣、態度及 共讀後的結果 問卷調查/ 描述統計 同質性考驗及 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 1.父母親在幼兒三歲時開始唸故書,且每週平均念 一小時唸故書占最多數。 2.大多數家長認為幼兒喜歡聽父母唸故事書,也認 為閱讀可增進親子關係、培養閱讀興趣及增進孩 子知識。 3.在共讀後幼兒偶而會引用故事書內的詞彙,有一 成家長指出幼兒因閱讀而認識國字。 4. 大學學歷家長在共讀態度較國中以下學歷家長 顯著地積極;家長職業中以軍公教及家庭主婦參 與親子共讀率較高,而工人階層較低。 周育如、 張鑑如 (2008) 30 名平均年 齡為五歲十 一個月幼兒 與母親,多來 自中高社經 家庭 1.瞭解親子共讀 前後幼兒心智 敘說表現之差 異情形 2.探討親子共讀 時「錯誤表徵敘 說層級」與「親 子共讀互動類 型」對幼兒心智 敘說表現之影 響 觀察錄音及問 卷/語料轉譯 百分比統計、 細格人數分析、 t 考驗及 積差相關分析 1.父母在共讀時採取較高的錯誤表徵敘說層級之 幼兒,在後測心智敘說表現較佳。 2. 父母較高的錯誤表徵敘說層級與引導討論的互 動類型相配合時,幼兒心智敘說表現最佳;而父 母較低的錯誤表徵敘說層級加上主導描述的共讀 類型,對幼兒最為不利。 3. 親子共讀的起始年齡愈早,幼兒的錯誤表徵敘 說表現愈佳。

(13)

表1 (續) 作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目的 研究設計/ 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 陳彥廷、 陳穎志 (2008) 兩位不同教 育背景的家 長和其五歲 幼兒(1 男 1 女) 探討不同教育 背景家長與幼 兒共讀科學繪 本所呈現對科 學知識內涵闡 釋和對科學知 識觀的差異性 觀察錄音錄影/ 語料轉譯 語意流程圖分 析及 知識觀分析架 構 1. 科學背景家長呈現較正確的科學知識。 2. 科學教育背景家長在科學教學信念上呈現過程 導向與建構主義導向混合的形式,在科學學習信念 上呈現建構主義導向,在科學知識本質則呈現建構 主義導向。 3. 非科學教育背景家長無論是在科學教學、科學 學習或科學知識本質上均呈現傳統導向。 鄧蔭萍 (2008) 九位來自印 尼和越南新 移民女性, 居住地為台 北縣新莊與 泰山 1. 瞭解新移民 女性參與親子 共讀的動機、 經驗、困境與 解決方法 2. 親子共讀課 程經驗為新移 民女性所帶來 的改變 質性研究 焦點團體訪 談、個別訪談、 和課後檢討記 錄/文件檔案資 料整理、轉譯、 編碼分析 1. 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動機以需要學習與孩 子互動技巧者為多。 2. 新移民女性的家人對其參與親子共讀課程的態 度不一,有的漠不關心,有的十分支持。 3. 新移民女性藉由親子共讀課程,改善其家庭生 活習慣,且親子相處氣氛更為融洽。 4. 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的困境主要為中文能 力及表達能力不足,解決方式為看圖說故事和求助 家人。 5. 親子共讀經驗提昇新移民女性信心和夫妻感 情,並增進其育兒教養的方法。 徐庭蘭、 蔡雅琪 (2008) 兩位患有注 意力缺陷過 動症之五歲 幼兒 探討以親子共 讀之方式是否 可改善注意力 缺陷過動症幼 兒的不專注行 為 個案研究/「兒童 活動量評量表」 前後測比較+ 質性觀察與訪 談 1. 親子共讀活動可改善研究對象不專注的行為。 2. 閱讀時以互動、問問題及正面回應方式,可減 少研究對象不專注的行為。 張淑梅、 黃寶園 (2009) 台中縣台平 國小低年級 家長,共10 個班級、280 份有效問卷 1. 瞭解太平國 小低年級家長 實施親子共讀 的現況 2. 探討太平國 小不同背景的 低年級家長在 實施親子共讀 時的差異 問卷調查(自編 「低年級家長 實施親子共讀 之問卷調查 表」)/描述性統 計和卡方檢定 1. 93%家長有與子女共讀的經驗,在孩子三歲時開 始共讀的家長最多,最常共讀時間是晚飯後,2-3 天共讀一次,每次11-20 分鐘。 2. 多數兒童擁有選書權、繪本是兒童最喜愛籍類 別,書籍來源多自行購買。 3. 會扮演協助者角色與子女輪讀的家長最多。 4. 沒有足夠時間和子女共讀是最多家長感到困擾 的問題。 5. 教育程度為大學及職業為公教的家長有經常閱 讀習慣之比例較高,且在子女出生後即開始共讀的 比例較高。 6. 不同教育程度家長的共讀頻率有顯著差異,但 家長性別、年齡及職業與共讀的頻率無明顯的差 異。

(14)

表1 (續) 作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目的 研究設計/ 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 林珮伃 (2010) 台灣北中南 13 個縣市共 989 個家庭 1. 調查台灣北 中南三區幼兒 家庭語文環境 及親子共讀情 形 2. 探討不同家 庭社經和不同 家庭語文環境 親子共讀活動 之差異 問卷調查(自編 「家庭語文環 境量表」和自編 「親子共讀實 施調查」)/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 及相關分析 1. 相較於中低或低社經家庭,高及中高社經家庭 在幼兒投入共讀程度、共讀時的正向情緒表現、父 母重視幼兒自主表達,父母培養幼兒自主性的程度 上較高。 2. 高家庭環境組最重視幼兒共讀時注音符號與國 字的學習,幼兒最投入共讀、親子共讀正向情緒表 現最高,最重視幼兒自我表達和自主性。 3. 低家庭環境組中幼兒愈投入共讀,其父母愈重 視共讀時幼兒語文技巧的學習,但高家環組無此關 連。 周育如、 黃迺毓 (2010) 台北市大安 區、台北縣五 股鄉、台中某 大學附幼、台 中縣烏日鄉 共46 對親子 1. 檢視親子共 讀時情緒言談 的數量與內涵 2. 探討親子共 讀情緒言談與 幼兒情緒理解 能力的關係 問卷、測驗及錄 音/測驗計分、語 料轉譯編碼、描 述統計、相關分 析及階層迴歸 分析 1. 幼兒情緒理解能力與語言能力密切相關,但一 般語言能力是情緒理解能力發展的必要條件,而非 充分條件。 2. 我國親子共讀時的情緒言談由父母主導,情緒 言談的內涵以標示故事人物的情緒狀態為主,較少 解釋情緒發生的原因。 3. 父母以故事人物心中的想法解釋情緒原因之言 談有助於幼兒的情緒理解。 林敏宜、 簡淑真 (2010) 幼兒園大班8 位母親 1. 瞭解幼兒 母親所運用的 心智用語及特 色 2. 探討幼兒 母親對心智理 解意涵的覺知 與呈現 3. 解析有助於 增進幼兒心智 理解的母親談 話策略 親子共讀語料 錄音/轉譯編碼 質性分析 1.母親心智用語特色為(1)認知性用語與欲求性 用語不如情感性用語豐富 (2)情感性用語較易自 由發揮。 2. 母親對心智理解意涵的覺知與呈現之特色為 (1)最能具體呈現的意涵為欺騙(2)最易被忽略 的意涵是錯誤相信理解(3)認知相信與欲求意涵 的傳達受圖書文字線索影響。 3. 有助幼兒心智理解的母親談話策略包括鼓勵猜 測行為動機與想法、回溯故事脈絡、真實與虛假並 置、以幼兒為故事主角、類推情境、唱作俱佳、強 化角色行為等。 陳美吟 (2011) 一個三代同 堂的家庭 1. 瞭解所研究 家庭對嬰幼兒 親子共讀的態 度 2. 探討進行親 子共讀時所面 臨的困境 3. 省思解決親 子共讀困境的 行動策略 行動研究法(研 究者為保母)、 個案研究、縱貫 期研究、訪談觀 察、文件資料蒐 集/轉譯編碼 1. 所研究家庭之外公、外婆及父親剛開始對幼兒 閱讀持懷疑態度,母親則不然,但隨著孩子成長及 與保母的溝通,外公、外婆及父親態度改變。 2. 進行親子共讀時所面臨的困境包括觀念有待釐 清、對共讀技巧瞭解有限、選書的困擾、不知如何 持續孩子閱讀熱情、圖書館資源有限。 3. 解決親子共讀困境的行動策略:保母以身作 則、與研究幼兒進行共讀、協助家長瞭解孩子語文 能力之發展、提供選書和相關資訊、與家長保持「積 極主動但不勉強」的溝通態度等。

(15)

註:作者姓名標示底線者表同時論及親子共讀行為和親子共讀影響議題之研究。 表3 國內親子共讀研究論文的主要研究限制整理 研究限制 期刊論文 研究對象人數過少 徐庭蘭(2004)、徐庭蘭(2006)、張鑑如、林佳慧(2006)、 徐庭蘭、蔡雅琪(2008)、陳美吟(2011) 研究對象限於某區域或某背 景之兒童或家庭 金瑞芝(2000)、徐庭蘭(2004)、林月仙、吳裕益、蘇純瑩 (2005)、張鑑如、林佳慧(2006)、劉佳蕙、葉奕緯(2007)、 陳彥廷、陳穎志(2008)、鄧蔭萍(2008) 無控制組設計或非ABA 實驗 設計 徐庭蘭(2004)、徐庭蘭(2006)、周育如、張鑑如(2008)、 徐庭蘭、蔡雅琪(2008)、鄧蔭萍(2008)、陳美吟(2011) 僅用問卷調查或訪談,無實 地觀察 劉佳蕙、葉奕緯(2007)、張淑梅、黃寶園(2009)、林珮伃 (2010) 評量工具、資料分析、或編 碼方法有限 陳彥廷、陳穎志(2008)、林敏宜、簡淑真(2010) 註:表中所列之研究限制為論文作者所提及的限制。 表2 國內親子共讀研究論文的主要研究主題及研究方法整理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篇數 論文 問卷調查 5 黃齡瑩、林惠娟(2004)、賴苑玲(2006)、 劉佳蕙、葉奕緯(2007)、張淑梅、黃寶 園(2009)、林珮伃(2010) 家長訪談 1 武藍蕙(2006) 親子共讀行為 共讀語料蒐集、家 長訪談 5 金瑞芝(2000)、張鑑如、林佳慧(2006)、 陳彥廷、陳穎志(2008)、林敏宜、簡淑 真(2010)、周育如、黃迺毓(2010) 準實驗研究 (有控制組) 1 林月仙、吳裕益、蘇純瑩(2005) 個案介入研究(無 控制組) 5 徐庭蘭(2004)、徐庭蘭(2006)、徐庭 蘭、蔡雅琪(2008)、鄧蔭萍(2008)、 陳美吟(2011) 親子共讀成效或 影響 共讀語料蒐集 1 周育如、張鑑如(2008)

(16)

參考文獻

*林月仙、吳裕益、蘇純瑩(2005):對話式閱讀對學前身心障礙兒童詞彙能力之影響。特殊教育 研究學刊,29(3),49-71。 *林敏宜、簡淑真(2010):親子共讀中幼兒母親的心智言談分析。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2,78-103。 *林珮伃(2010):臺灣幼兒家庭的不同語文環境在共讀實施之差異。教育研究學報,44(2),31-54。 *金瑞芝(2000):親子共讀圖畫書之歷程:三歲與五歲組比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193-208。 *周育如、張鑑如(2008):親子共讀對幼兒敘說故事主角心智狀態的影響效果。教育心理學報, 40(2),251-281。 *周育如、黃迺毓(2010):親子共讀情緒言談與幼兒情緒理解能力之關係檢視。教育科學研究期 刊,55(3),33-60。 *武藍蕙(2006):進行親子共讀行為之價值觀與生命歷程--生命故事之形成。康寧學報,8,31-54。 柯華葳(2007):PIRLS 2006 說了什麼。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國際閱讀教育論壇」宣讀之 論文(台北)。 *徐庭蘭(2004):親子共讀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語言理解與口語表達之學習成效。醫護科技學刊, 6(4),349-369。 *徐庭蘭(2006):以圖畫書為媒介之親子共讀活動對一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口語表達與注意 力行為影響之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4,39-62。 *徐庭蘭、蔡雅琪(2008):以圖畫書為媒介之親子共讀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兒不專注行為變化 之研究。醫護科技學刊,8(3),192-212。 *張淑梅、黃寶園(2009):國民小學低年級家長實施親子共讀之調查研究--以臺中縣太平國小為例。 中臺學報,21(2),29-56。 *張鑑如、林佳慧(2006):低收入家庭親子共讀對話分析:話語內容與互動類型。師大學報:教 育類,51(1),185-212。 *陳彥廷、陳穎志(2008):親子共讀情境中不同教育背景家長對科學的知識觀分析:以科學繪本 《月亮.地球.太陽》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6(3),325-350。 *陳美吟(2011):保母推動嬰幼兒親子共讀之行動歷程。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8,153-169。 教育部(2010):悅讀 101。取自教育部 101 親子共讀入口網網站: http://140.111.34.72/edu101/templates/index.htm,2010 年 3 月 28 日。 康雅惠(2006):幼托園所大班幼兒母親閱讀信念調查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 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17)

*黃齡瑩、林惠娟(2004):家庭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2(2),1-56。 游舒婷(2010):低收入家庭學前幼兒與主要照顧者親子共讀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補助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8-2815-C-003-031-H)。 *鄧蔭萍(2008):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經驗之探討。中華家政學刊,42,1-37。 *劉佳蕙、葉奕緯(2007):臺南地區學前教育階段親子共讀現況調查研究。幼教研究彙刊,1(1), 83-100。 *賴苑玲(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家庭、班級及學校圖書館閱讀環境與其閱讀態度之研究。社 會科教育研究,11,47-86。

Administration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2003). Head start FACES (2000): A whole child perspective

on program performance-fourth progress report. Washington, DC: Author.

Bus, A. G., & van Ijzendoorn, M. H. (1988). Mother-child interactions, attachment and emergent literacy: A cross-sectio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59, 1262-1272.

Bus, A. G., & van Ijzendoorn, M. H. (1997). Affective dimension of mother-infant picture book reading.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5, 47-60.

Bus, A. G., & van Ijzendoorn, M. H. (2004). Meta-analysis in reading research. In N. Duke & M. Mattette (Eds.), Literacy research methods (pp. 227-252). New York, NY: Guilford.

Bus, A. G., van Ijzendoorn, M. H., & Pellegrini, A. D. (1995). Joint book reading makes for success in learning to read: A meta-analysis on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literacy.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5 (1), 1-21.

Chan, C. C. Y., Brandone, A. C., & Tardif, T. (2009). Culture, context, or behavioral control: English- and Mandarin-speaking mothers’use of nouns and verbs in joint book reading.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0 (4), 584-602.

Clay, M. M. (1979). The early detection of reading difficulties: A diagnostic survey with recovery

procedures.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Dale, P. S., Crain-Thoreson, C., Notari, S. A., & Cole, K. (1996). Parent-child book reading as an intervention technique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language delay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6, 213-235.

DeBaryshe, B. D. (1993). Joint picture-book reading correlates of early oral language skill.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20, 455-461.

Deckner, F. D., Adamson, L. B., & Bakeman, R. (2006). Child and maternal contributions to shared reading: Effects on language and literacy development.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 31-41.

(18)

DeLoache, J. S., & DeMendoza,O. A. (1987). Joint picture book interactions of mothers and 1-year-old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 111-123.

Denton, K., West, J., & Walston, J. (2003). Reading-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classroom experiences. Retrieved March 27, 2010, from http://nces.ed.gov/programs/coe/2003/analysis/ index.asp.

De Temple, J. M. (1994). Book reading styles of low-income mothers with preschoolers and children’s

later literacy skil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MA.

De Temple, J. M. (2001). Parents and children reading books together. In D. K. Dickinson & P. O. Tabors (Eds.), Beginning literacy with language: Young children leaning at home and school (pp. 31-51).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De Temple, J. M., & Tabors, P. O. (1995). Styles of interaction during a book reading task: Implications for literacy intervention with low-income families. In K. Hinchman, D. J. Leu, & C. K. Kinzer (Eds.), Perspectives on literac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4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pp. 265-271). Chicago, IL: The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Dickinson, D. K., & De Temple, J. M. (1998). Putting parents in the picture: Maternal reports of preschoolers’literacy as a predictor of early reading.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3 (2), 241-263.

Dickinson, D. K., & Snow, C. E. (1987).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prereading and oral language skills in kindergarteners from two social classe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 1-25. Dickinson, D. K., & Tabors, P. O. (Eds.) (2001). Beginning literacy with language: Young children

learning at home and school.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Evans, M. A., & Schmidt, F. (1991). Repeated maternal book reading with two children: Language-normal and language-impaired. First Language, 11 (32), 269-286.

Gunn, B. K., Simmons, D. C., & Kameenui, E. J. (1995). Emergent literacy: Synthesis of the research. Retrieved March 26, 2010, from http://idea.uoregon.edu/~ncite/documents/techrep/tech19.html Haden, C. A., Reese, E., & Fivush, R. (1996). Mothers' extratextual comments during storybook reading:

Stylistic differences over time and across texts. Discourse Processes, 21, 135-169.

Hargrave, A. C., & Sénéchal, M. (2000). A book reading intervention with preschool children who have limited vocabularies: The benefits of regular reading and dialogic reading. Early Childhood

(19)

Heath, S. B. (1986). What no bedtime story means: Narrative skills at home and school. In B. Schieffelin & E. Ochs (Eds.), Language socialization across cultures (pp. 97-124). Cambridge, 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ustice, L. M., & Ezell, H. K. (2002). Use of storybook reading to increase print awareness in at-risk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11, 17-29.

Karrass, J., & Braungart-Rieker, J. M. (2005). Effects of shared parent-infant book reading on early language acquisition.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6, 133-148.

Lonigan, C. J., Shanahan, T., & Cunningham, A. (2008). Impact of shared-reading interventions on young children’s early literacy skill. In Developing early literacy: Report of the National Early

Literacy Panel. Retrieved October 20, 2009, from http://www.nifl.gov/nifl/publications/

pdf/NELPReport09.pdf

Lonigan, C. J., & Whitehurst, G. J. (1998). Relative efficacy of parent and teacher involvement in a shared reading interven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from low-income background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3, 263-290.

Mason, J. M., Kerr, B. M., Sinha, S., & McCormick, C. (1990). Shared book reading in an early Head Start program for at-risk children.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Yearbook, 39, 189-198. Melzi, G., & Caspe, M. (2005). Variation in maternal narrative styles during book reading interactions.

Narrative Inquiry, 15 (1), 101-125.

Mol, S. E., Bus, A. G., de Jong, M. T., & Smeets, D. J. (2008). Added value of dialogic parent-child book readings: A meta-analysis.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9, 7-26.

Murase, T., Dale, P., Ogura, T., Yamashita, Y., & Mahieu, A. (2005). Mother-child conversation during joint picture book reading in Japan and the USA. First Language, 25 (2), 197-218.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6).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2006. Retrieved March 26, 2010, from http://nces.ed.gov/fastfacts/display.asp?id=56.

Ninio, A. (1983). Joint book-reading as a multipl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devi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 445-451.

Ninio, A., & Bruner, J. (1978). The achievement and antecedents of labeling.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5, 1-15.

Pellegrini, A. D., Perimutter, J. C., Galda, L., & Brody, G. H. (1990). Joint reading between black Head Start children and their mothers. Child Development, 61, 443-453.

Raikes, H., Pan, B. A., Luze, G., Tamis-LeMonda, C., Brooks-Gunn, J., Constantine, J., Tarullo, L., Raikes, A., & Rodriguez, E. (2006). Mother-child book reading in low-income families: Correlates and outcomes during the first 3 years of life. Child Development, 77, 924-953.

(20)

Reese, E., & Cox, A. (1999). Quality of adult book-reading style affects children's emergent literac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 20-28.

Reese, E., Cox, A., Harte, D., & McAnally (2003). Diversity in adults’styles of reading books to children. In A. van Kleeck & S. A. Stahl (Eds.), On reading books to children: Parents and teachers (pp. 37-57). Mahawah, NJ: Lawrence Erlbaum.

Scarborough, H. S., & Dorbrich, W. (1994). On the efficacy of reading to preschoolers. Developmental

Review, 14, 245-302.

Sénéchal, M. (2006). The effects of family literacy interventions on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reading: From kindergarten to grade 3. Retrieved March 26, 2010, from http://www.nifl.gov/ publications/pdf/lit_interventions.pdf.

Sénéchal, M., & LeFevre, J. (2001). Storybook reading and parent teaching: Links to language and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P. R. Britto & J. Brooks-Gunn (Eds.), The role of family literacy

environments in promoting young children’s emerging literacy skills: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pp. 39-52 ). San Francisco, CA : Jossey-Bass.

Snow, C. E., Arlman-Rupp, A., Hassing, Y, Joosten, J., &Vorster, J. (1976). Mothers’speech in three social classes.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5, 1-20.

Snow, C. E., & Ninio, A. (1986). The contracts of literacy: What children learn from learning to read books. In W. H. Teale & E. Sulzby (Eds.), 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 (pp. 116-138). Norwood, NJ: Ablex.

Snow, C. E., Scarborough, H. S., & Burns, M. S. (1999). What speech-language pathologists need to know about early reading. 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 20 (1), 48-58.

Stahl, S. A. (2003). What do we expect storybook reading to do? How storybook reading impacts word recognition. In A. van Kleeck & S. A. Stahl (Eds.), On reading books to children: Parents and

teachers (pp. 363-383). Mahawah, NJ: Lawrence Erlbaum.

Tardif, T., Shatz, M., & Nigles, L. (1997). Caregiver speech and children’s use of nouns and verbs: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Italian, and Mandarin.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24, 535-565. Teale, W. H. (1986). Home background and young children’s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W. H. Teale & E.

Sulzby (Eds.), 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 (pp. 172-206). Norwood, NJ: Ablex. van Kleeck, A., Gillam, R., & Hamilton, L., & McGrath, C. (199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ddle-class parents’book-sharing discussion and their preschoolers’abstract languag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Hearing Research, 40, 1261-1271.

van Kleeck, A., & Stalh, S. A. (2003). Preface. In A. van Kleeck, S. A. Stahl, & E. B. Bauer (Eds.), On

(21)

van Kleeck, A., & Vander Woude, J. (2003). Book sharing with preschoolers with language delays. In A. van Kleeck, S. A. Stahl, & E. B. Bauer (Eds.), On reading books to children: Parents and

teachers (pp. 58-94).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Vygotsky, L.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heeler, P. (1983). Context-related age characteristics in mothers’speech: Joint book reading.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10, 259-263.

Whitehurst, G. J., Falco, F. L., Lonigan, C. J., Fischel, J. E., Debaryshe, B. D., Valdez-Menchaca., & Caulfied, M. (1988). 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4, 552-559. 收 稿 日 期:2010 年 09 月 06 日 一稿修訂日期:2010 年 10 月 14 日 二稿修訂日期:2011 年 05 月 17 日 三稿修訂日期:2011 年 07 月 04 日 接受刊登日期:2011 年 07 月 04 日

(22)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1, 43(Special Issue on Reading), 315-336 N a t i o n a l T a i w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T a i p e i , T a i w a n , R . O . C .

Literature Review of

Research on Parent-Child Joint Book Reading in Taiwan

Chien-Ju Chang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uei-Mei Liu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Joint book reading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family activity that facilitates language and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This paper reviews previous research on joint book reading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Taiwan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ighteen journal articles published from 2000 to 2011 were included for the review. Three main findings of these studies were obtained (a) a child’s reading attitude was related to the reading habits, educational levels and occupations of his/her parents, (b)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patterns during joint book reading were evident and these patterns varied across the age of the children, and (c) joint book reading practices at home facilitated children’s language ability. Studies with experimental and longitudinal design were recommended for future research. Issues such as effects of joint book reading experiences and intervention programs on children’s language and reading development, parental beliefs in shared book reading and joint book reading practices across families with different socio-cultural backgrounds were also suggested to be examined in the future.

數據

表 1 國內親子共讀研究摘要 作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目的 研究設計/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 金瑞芝 (2000) 台東市六所幼稚園大小 班 40 對幼兒 (三歲與五 歲)與母親 探究親子共讀圖畫書歷程 中,母親的共讀行為是否因幼兒年齡差異而 有所不同 觀察錄音/語料轉譯編碼分類 1
表 1 (續) 作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目的 研究設計/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 武藍蕙 (2006) 三位私立幼兒園園長 探討親子共讀行為的起源與 過程中成人所 扮演的角色和 價值觀 深度訪談/ 敘說分析法 受訪者表示 1
表 1 (續) 作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目的 研究設計/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 陳彥廷、 陳穎志 (2008) 兩位不同教育背景的家長和其五歲 幼兒(1 男 1 女) 探討不同教育背景家長與幼兒共讀科學繪本所呈現對科學知識內涵闡 釋和對科學知 識觀的差異性 觀察錄音錄影/語料轉譯語意流程圖分析及知識觀分析架構 1
表 1 (續) 作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目的 研究設計/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 林珮伃 (2010) 台灣北中南 13 個縣市共 989 個家庭 1. 調查台灣北中南三區幼兒家庭語文環境 及親子共讀情 形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reading scheme, cross-curricular projects and RaC, etc.)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pedagogy and connection with the curriculum of English Language from the case study of exemplars

reading scheme, cross-curricular projects and RaC, etc.)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pedagogy and connection with the curriculum of English Language from the case study of exemplars

For example, the teacher librarians teach students reading strategies whil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teachers provide reading materials for students to

Through arranging various reading activities such as online reading, book recommendation and extended reading materials, schools help students connect reading to

Enhance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in Reading at Primary Level. • Designing Quality English Language Papers to Enhance Learning, Teaching

Planning and using digital multimodal texts to facilitate KS2 students’ reading skills development and enrich their reading experiences?.

Expecting students engage with a different level of language in their work e.g?. student A needs to label the diagram, and student B needs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