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讀報教育種子教師推展親子讀報教學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讀報教育種子教師推展親子讀報教學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ಡିֈ჌̄ିरଯणᏐ̄᝝ಡିጯࡁտ

The Promotion of Newspaper Reading in School Education:

A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ired Reading

͞! ୿! ᆇ

Shu-I Fang

Īၡࢋ Abstractī

本研究以親子讀報教育為旨趣,探討讀報教育種子教師於校園展開親子讀報教育教學 之研究,並以桃園縣南勢國小為場域,進行為期一年之研究。研究中除了對南勢國小讀報 教育種子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之外,亦進行參與觀察及資料分析,目的在於探究親子讀報教 育於班級推展之歷程、其潛在課程對於非正式學習之效益及讀報教育於校園推展之成效。 本研究歸結出推行親子讀報教育初期推行確實有其困境,需要家長與教師之配合;親子讀 報教育所產生的潛在課程對於學生之非正式學習有明顯之助益,尤其閱讀及口語寫作能力 之增進、公民精神及社會關懷之增強、視野之拓展以及品格力之提昇;此外,亦能增進親 子間之關係,強化家庭和諧度。最後針對研究結論提出建議。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promotion of newspaper reading in schoo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ired reading. The research subject of this study is Nan-Shi Primary School in Taoyuan, Taiwan. During the one-year research term, this study has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teacher who takes charge of promoting newspaper reading, as well as carried out detailed observation and data analysis of activities designed for encouraging newspaper reading. This study expects to elucidat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promoting newspaper reading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newspaper reading as a type of hidden curriculum on informal learning.

桃園市南勢國小教師

Teacher, Nan-Shi Primary School, Taoyuan City E-mail: ri1022@yahoo.com.tw

(2)

Research results discover some difficulties that students frequently run into when they are put in contact with newspaper reading. Support from parents and teachers may help students gradually become acquainted with newspaper reading. When newspaper reading as a type of hidden curriculum becomes part of students’ informal learning, its benefits to students’ growth are obvious. Newspaper reading helps students increase their reading, writing, and expression abilities, strengthen their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hip as well as social concern, extend their vision, and cultivate positive personality. In addition, the promotion of newspaper reading in paired reading activities also facilitat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parents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familial harmony.

關鍵詞 Keyword

讀報教育 親子讀報教育 非正式學習 潛在課程

(3)

ಥăჰኢ

˘ăࡁտࡦഀᄃજ፟

「低頭族」成為近年來普遍的現象,運用手機、平板電腦閱讀文字資訊已是潮流,此 亦影響了學童們的閱讀習慣,使學童接觸紙本文字的機會減少,閱讀電子螢幕文字的機會 卻日益增多。近年來的研究皆紛紛證實,過於零碎、片段及跳躍的知識,對大腦整體邏輯 思考無益。綜上,學生對於長篇幅的閱讀倍感吃力,此可從臺灣學生於「國際學生基礎讀 寫能力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檢測的表現探出端 倪。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的史萊克(Andreas Schleicher, Director for the Directorat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認為 PISA 的目標不在檢驗過去學到什麼,而是在未來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術來面對新環境與新挑 戰,其所測的不只是閱讀、讀寫能力而已,還包括數學和科學讀寫能力。他認為今日學生 必須要能「蒐集、管理、整合及判斷資料,進而解決問題生產新知識,達到參與社會並貢 獻社會的能力,顯現目前要的是綜合的能力」(洪蘭,2010)。而這些能力之養成必須藉由 大量的閱讀,且進行反思、分析及判斷等方能獲得。綜上所述,推動閱讀習慣之養成格外 重要。 事實上,閱讀習慣之養成非一蹴可幾,需日積月累的陪伴及努力,其所需之閱讀素材 亦須謹慎篩選,而隨手可獲得的報紙便是最佳素材,原因在於報紙文章內容精簡,題材生 活化,資訊亦即時,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及理解力。此外,實施讀報教育除可訓練學生閱 讀及寫作能力之外,若能夠真正落實,對其知識學習能力之提昇亦有所助益(DeRoche, Sullivan, & Garrett, 1999)。

讀報教育實施雖以學生為主體,然而教師帶領方式卻是其實施效果的關鍵因素。教師 除了需具有對推動讀報教育之熱忱外,更重要的是成功地引導並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方 能長久而持續推動,而讀報教育之推展成效除了提昇閱讀能力及口語技巧之外,其背後可 論及更深層之效益,亦即品格道德教育之紮根(Claes & Quintelier, 2009),藉由典範學習 增進學生內在品格之成長,而道德教育之紮根,則與潛在課程息息相關。Kohlberg(1983) 就指出,潛在課程能以道德教育層面進行思考,並且形成深富教育意涵之學習。 綜上,本研究將以讀報教育種子教師為研究主體,探討其讀報教學推展;而其教學推 展以兩個面向探究之,分別為其於班級推展親子讀報教育之過程,另一面向則其於學校其 他班級推展親子讀報教育之果效,期望能藉此更加瞭解讀報教育之實施對學生及教師之影 響。

(4)

˟ăࡁտϫ۞

本研究旨在探討讀報教育種子教師推展親子讀報教育之過程,並探究親子讀報教育所 產生的潛在課程於非正式學習之效益。綜上,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1.探討讀報教育種子教師於班級推展讀報之歷程。 2.探究親子讀報教育推展過程中,所產生之潛在課程於非正式學習之效益。 3.探討讀報教育種子教師於校園推展讀報教育之成效。

ˬăЩෟᛖཌྷ

Ğ˘ğ᝝ಡିֈ

讀報教育(Newspaper In Education, NIE)即閱讀報紙並活化報紙的教育活動,亦即以 報紙為教材,促進學生吸收新知,增進思考能力,培養公民精神並拓展視野之學習活動。 本研究所定義之讀報教育為以閱讀《國語日報》或《大紀元時報》為主要題材,並透 過剪報和心得分享之方式進行。剪報內容包括了時間、地點、主角、經過、原因結果、自 己的心得、製作人、學校等項目,學生每天需交換剪報,並分享心得。 Ğ˟ğᏐ̄᝝ಡ 親子讀報為由家長跟孩子一起讀報,抑或者帶領孩子瀏覽整份報紙,以引起孩子的好 奇心或閱讀興趣,而於親子共讀過程中,家長不僅提供了背景知識,並提供學習支持與典 範,進而創造閱讀氛圍。 本研究所定義之親子讀報為學生將每天自製或與同學交換的剪報帶回家與家長共讀 分享,而家長於閱讀之後加上自己的心得,並與孩子討論,次日由學生帶回學校再進行交 換,因此家長能觀看到其他學生的剪報製作及其他家長之心得分享。

෮ă͛ᚥଣ੅

本研究之文獻探討先探究讀報教育的起源、推展歷程及重要性,再探討潛在課程之內 涵,最後就讀報教育中所蘊含的教育理念─非正式學習探討之。

˘ăܐଣ᝝ಡିֈ

「讀報教育」就字面含意可理解為閱讀報紙之教育方式,為近代逐漸風行之非正式學 習方法。以下就讀報教育之起源、推展歷程及重要性探究之。

(5)

Ğ˘ğ᝝ಡିֈ̝੓໚

NIE 始於 1930 年代的美國,是由美國紐約時報協助推動大學的活用新聞運動。1954 年,美國愛荷華州做了一個調查,希望瞭解學生如何使用休閒時間,發現五千五百位中等 學校學生,竟然有四成在教室以外完全不閱讀文字,這個現象讓當地的報社及教育界人士 大為震驚,於是在 1957 年成立全國「報紙教室」方案(Newspaper in the Classroom, NIC), 鼓勵任教 9 歲至 14 歲學生之教師投入研究報紙,並且學習指導學生如何閱讀報紙。直至 1970 年代中期,已逾 350 份報紙贊助此計畫,且不僅學校教室,連一般團體與機構都已 經開始推動 NIC 方案。因此,NIC 方案自 1976 年更名為「讀報教育」(Newspaper in Education, NIE)(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 Foundation, 2008)。

Ğ˟ğ᝝ಡିֈଯજ̝።඀

讀報教育主要由美國報紙發行人協會(American Newspaper Publishers Association, ANPA)推動。1980 年代,美國已有超過 700 個全國讀報教育方案,從幼稚園到大學教師 皆可見到讀報教育之運用;此外,成人教育機構、心理機構及監獄等處,亦推展讀報教育。 此時讀報教育開始發行學習副刊,如家庭共讀。1990 年代讀報教育開始使用行銷手法, 致使方案成長驚人,並大量增加了青少年內容,直至 1990 年代末期,全美國已有超過 850 個讀報教育方案實施。2000 年代初期,全美已有超過 950 個讀報教育方案實施於近 40% 的公立學校。然而,2000 年代末期,由於數位資訊開始盛行,報紙產業面臨衰退危機, 因此讀報教育方案開始考慮數位模式,進而運用電子報及讀報教育網站之方式施行讀報教 育,以利讀報教育符應未來趨勢(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 Foundation, 2008)。

臺灣的讀報教育方案是由國語日報社發起。2003 年國語日報社與金車教育基金會共 同發起「送愛到山巔」活動,然而報紙送至活動現場之後,才發覺教師不知如何運用報紙 進行教學,因而參考國外 NIE 方案,並於 2007 年實施「讀報教育實驗教學計劃」,公開徵 選願意受贊助的國小班級,提供國語日報為教材,並以每週至少一節課之方式進行讀報教 育課程(趙瑜婷,2008)。2009 年,讀報教育實驗計畫共贊助 227 個國小班級及三個國小 社團進行讀報教育(諶淑婷,2009)。 除了《國語日報》之外,《人間福報》及《大紀元時報》亦投入讀報教育之推動。《人 間福報》於 2009 年配合教育部「臺灣有品運動」、「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政策,推 動「雙園福報教育計畫」。《大紀元時報》於 2010 年進行讀報教育之推廣,希望讓學生透 過閱讀,相互交流,提升道德心靈層次。因此,臺灣地區已有愈來愈多的報社進行讀報教 育運動,足可見讀報教育之重要性正日漸受到重視,其所發展出的學習果效影響了許多學 生的學習。

(6)

Ğˬğ᝝ಡିֈ̝ࢦࢋّ 報紙的特色在於資訊新穎,且能同時兼具國際觀點及在地觀點;此外,其知識面向多 元,可以同時滿足不同屬性需求之人的知識渴望。因此,學生在閱報之同時,不僅增進其 閱讀能力,並可從中學習寫作及批判思考技巧,以提昇理解與問題解決能力(Hamrick, 1981)。讀報教育除了上述之重要性之外,亦可拓展學生開發參與公民活動之潛能(劉容 枝,2009),並有助於社會關懷之增加(呂儀君,2009)以及世界觀之拓展(陳怡軒,2009)。 茲將讀報教育的重要性陳述如下: 1. ዦ᝝̈́˾ᄬᆷүਕ˧̝೩چ 讀報教育可建立學生的閱讀習慣,增進學習興趣(楊子嫻,2009),亦能增進教室閱 讀文化(Chambers, 1996)。事實上,教師運用教學技巧,激勵學生對讀報產生興趣,進而 能內化其閱讀能力。閱讀能力之增強,有助於其對文章的理解,並能夠提昇寫作能力。 Monda(1988)的研究就發現,教師運用報紙之閱讀分析句型、文法及章節,有益於學生 瞭解文章之含意及寫作能力。Amadeo, Torney-Purta, and Barder(2004)亦指出,參與讀報 教育的學生對於識字、閱讀等能力有重大的改善。因此,從激勵學生閱讀報紙為始,至寫 作能力之提昇,皆為讀報教育之最顯而易見之優勢,亦為基本學習能力之增長,且環環相 扣,相互影響。

2. ̳ϔჟৠ̈́ۤົᙯᘃ̝ᆧૻ

公民精神與社會關懷之培養需長時間進行,無法速成。因此,激發學生長期讀報之興 趣格外重要。Schwarts and Bromberg(1984)的研究指出,讀報教育除可以訓練學生閱讀、 寫作和組織能力之外,更可讓學生具備公民的基本能力。Arvidson(2007)的研究顯示, 讀報教育可促進學生自願服務,並可增強其公民表現;同時,亦能鼓舞學生的公民精神 (Claes & Quintelier, 2009)。事實上,公民精神之養成深深影響到社會關懷的實踐。根據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3)的研究顯示,讀報教育的實施對於學生的社會關懷有明顯的進 步,亦即進行讀報教育,其議題關懷之程度較一般學生高(呂儀君,2009)。綜上,公民 精神與社會關懷為讀報教育人文精神面向之成長,雖不易短期見效,但是影響卻是深遠。 3. ͵ࠧ៍̈́к̮៍ᕇ̝٤ण 報紙提供多元的國際新聞,除了新聞之外,亦請專家學者針對特殊的國際事件或是議 題,提供其自身觀點,使讀者有反思之空間。雖然在學的學生之知識強度無法完全理解專 家學者之新聞觀點,然而單就新聞內容而言,卻能夠提供學生於其理解範圍內之反思,創 發出學生自身對於該新聞內容之觀點。因此,讀報教育能促使學生瞭解社會事件,認識公 民責任,亦有助於培養多元觀點,並拓展學生之國際觀(趙瑜婷,2008),使學生能夠更

(7)

注意國際事務(張庭瑋,2009)。質言之,讀報教育除了拓展學生的國際觀,亦能夠藉由 對國際事務的關注,進而進行反思,創發多元的觀點,以利其日後批判思考之養成。 綜合上述,讀報教育之重要性為閱讀及口語寫作能力之提昇,是學生基本學習能力之 增長;同時也包括了公民精神及社會關懷之增強,為學生人文精神面向之成長;此外,世 界觀獲得了拓展,此有助於培養學生多元觀點。事實上,讀報教育在閱讀報紙中,得到潛 移默化之學習,亦即讀報教育之知識學習並非是由正式課程中所獲致,而是由報紙閱讀, 甚至是動手剪報中所獲得,從非正式的學習過程中獲致新知識,此亦為潛在課程之效益。 Vallance(1983)就指出,潛在課程意指為非學術性,但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產出重要的教 育結果。而以下就讀報教育中之潛在課程探討之。

˟ă᝝ಡିֈ̝̚ሕдኝ඀

Ğ˘ğሕдኝ඀̝ؠཌྷ 「潛在課程」一詞意指學生在學校有所學習,而此學習乃來自非正式課程或隱含在正 式課程,但卻真實地富涵教育意義(Kohlberg, 1983),而潛在課程亦是以潛移默化之方式 影響學生的態度及情感之過程(黃政傑,1991),並且潛在課程可從學校的脈絡文化中產 生,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室結構、教育組織型態中的社會價值系統(Vallance, 1983); 換言之,潛在課程受到組織結構和文化的影響,並且是在正式或非正式課程的脈絡之下, 由師生之間的互動及教育脈絡下的價值系統所產生(Mossop, Dennick, Hammond, & Robbé,

2013)。潛在課程通常為課程設計者非預期狀況下無意中所傳遞的價值觀點或態度,學習 者將此隱性知識內化之後,於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盧亭如,2005);但由於潛在課程是 隱藏的,因此學生無法意識到個人正在轉變的信念(Philips, 2013)。此外,潛在課程正反 兼具(梁坤明,2005;黃政傑,2003),端視其教育意涵而定。 Ğ˟ğ᝝ಡିֈᄃሕдኝ඀ 讀報教育與潛在課程之關係可從兩個面向探討,分別為課程面向及學習面向。就課程 面向而言,正規課程的焦點置於教授的內容、年級與學生之組織型態,而潛在課程的焦點 則置於對學習寄予的期待,有賴師生間、同學間、學生與材料間於學習環境中的互動而形 成(王文科,2002)。學習環境中的互動除了來自正式課程之外,更多時候則來自於非正 式課程中之互動;亦即潛在課程為正式課程之外或是隱含在正式課程中,並為正式課程所 忽略的一部分(劉德威,1994)。讀報教育傳統上被視為實施於非正式課程,並且能讓學 生從學校正式課程中獲得短暫休息(Claes & Quintelier, 2009),其重要效益在於能激勵教 師使用新的互動方式進行教學(Abbott, 2005),且促進師生間的互動(Amadeo et al.,

(8)

2004)。因此,實施於非正式課程的讀報教育在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層面上,確能產生潛 在課程。

就學習面向而言,讀報教育能夠使年輕人與目前的時事有所連結,並能鼓舞學生的公 民精神(Claes & Quintelier, 2009);潛在課程的特質則為價值獲得及促進社會化之過程 (Vallance, 1983)。綜上,由於公民精神之養成實為價值獲得之過程,因此,讀報教育確 能藉由潛在課程中價值觀之傳遞,促進學生公民精神之培養,進而達成社會關懷之目 標。 根據上述,潛在課程能於非正式課程中產出,且是於教學者在非預期的狀況下,無意 中所傳達的價值及態度,此能符應非正式學習之精神,而以下就讀報教育與非正式學習探 究之。

ˬă᝝ಡିֈᄃܧϒёጯ௫

讀報教育之實施包含了非正式學習之要素,Wain(1987, p.51 as cited in Garrick, 1998, p.11)就認為非正式學習是真實的學習過程,在此過程中,每一個人需要來自日常生活經 驗中的態度、價值、技巧和知識,並且從其環境中獲得具教育性的影響與資源,這些可從 家庭和鄰居、從工作和休閒、從超級市場、圖書館與大眾傳播獲得。報紙乃為大眾傳播的 面向之一,而大眾傳播可使人獲得教育性的影響與資源,亦即報紙也能達到教育之果效, 使學生獲得學習。因此,以下先就非正式學習之定義討論之,再就非正式學習與讀報教育 之關聯性進行探究。 Ğ˘ğܧϒёጯ௫̝ؠཌྷ 相對於正式學習,非正式學習主要是具經驗性以及非機構性的學習經驗,亦即重視在 經驗與脈絡中學習。進一步論述之,由 Veronica McGivney 於 2001 年所提出的 NIACE 報 告(McGivney, 2001, as cited in Davies, 2008, p.18)中陳述非正式學習的定義如下:

1. 不具課程基礎的學習活動(包括了討論、談話或是發表、資訊、建議或是指引), 但是會為組織學習者提供了學習興趣與需求。 2. 計畫性或結構性的學習,例如為了辨認興趣與需求的短暫課程,但是以彈性及非 正式的方式在非正式的社群中進行。 3. 發生在刻意營造學習環境之外的個人或團體活動,並且為非組織性的學習。 就第一點「不具課程基礎的學習活動,但是會為組織學習者提供了學習興趣與需求」 而言,實為讀報教育施行之特質。讀報活動並未正式列入學校的正式課程中,教師只能運 用晨光時間、導師時間或是彈性課程進行。雖然讀報活動為「非具課程基礎」之學習活動, 然而卻能為班級學生提供學習興趣及需求,此符應了非正式學習之定義。

(9)

進一步探究之,非正式學習大多是隱而不現,因為人們無法輕易意識到自己正在學 習,因此經過非正式學習之後所獲得的知識,常為暗默知識或是被認為是人基本能力的一 部分(Eraut, 2004)。Eraut(2004)將非正式學習分為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反應 學習(reactive learning)以及深思學習(deliberative learning)三種型態。此三種模式具有 層次性,內隱學習似乎為最基層的非正式學習方式,為一種與過去經驗的隱性連結,並且 對未來無積極性;而反應學習則增加了反思之過程,並且能夠對來的學習機會有些許掌 握;最後,深思學習則採取了行動,並且能夠主動涉入並掌控未來的學習契機。事實上, 讀報教育之學校層次可從非正式學習之此三個面向探究之,如以下所述。 Ğ˟ğܧϒёጯ௫ᄃ᝝ಡିֈ̝ᙯᓑّ 非正式學習的三種模式分別為內隱學習、反應學習及深思學習。內隱學習是目前經驗 與過去記憶之隱性連結,研究者認為此可與讀報教育閱讀和寫作能力養成相符應。事實 上,閱讀及寫作為學校教師皆會強調及教授之要項,透過讀報活動之推行,可使學生透過 實際閱讀及操作之方式,連結過去所學的先備知識,進而形成內隱學習;更進一步論述之, 閱讀及寫作雖為學校正式學習項目之一,然而每週實施的節數卻占不到語文領域的一半, 而於課餘時間實施的讀報教育卻能補足此一空缺,亦即讀報教育雖是不具課程基礎的活 動,但會為組織學習者提供興趣與需求,並增進學習之動機。因此,閱讀與寫作能力之增 進除了於課堂中的正式學習外,非正式學習之下的讀報教育更能連結正式課堂所習得的知 識,以此增強學生閱讀與寫作之能力。 此外,對過去事件與經驗之反思而產生的反應學習,能與公民精神和社會關懷相連 結。「反思」為學生對於過去經驗進行自我思索之歷程,學生透過報紙之閱讀,累積了大 量事件記憶與舊經驗,而每日的閱報更是新事件與經驗的獲得,新舊事件及經驗的互相激 盪衝擊,極易使學生進行思考歷程,反思之後更能促成公民精神及社會關懷之增進。 深思學習則是對於過去行動、溝通、事件及經驗之討論及回顧,學生藉由讀報活動後 的反思,採取實踐行動,且願意進行討論發表,與他人有觀點之交流互動,此能夠促進學 生多元觀點之拓展,以利日後批判思考。就如同 Sawchuk(2008)所述,非正式學習影響 了經驗與思考,同時也強調個人經驗的重要性,而個人經驗含括了基本能力之學習、人文 精神面向之成長以及批判思考能力之培養,茲將以上歸納如表 1。

(10)

表 1 非正式學習型態下之讀報教育 時間 內隱學習 反應學習 深思學習 過去的片段 結合目前經驗的過去記憶 之內隱連結 對於過去片段、偶發事件及 經驗的自發性之反思 對於過去行動、溝通、事件 及經驗之討論及回顧 目前的經驗 從片段記憶中選取經驗 注意事實、想法、觀點及印 象;詢問問題;注重觀察行 動後之影響 注意事實、想法、觀點及印 象;詢問問題;注重觀察行 動後之影響 未來的行為 無意識的期待 能辨認出未來可能的學習 機會 計畫學習機會、能夠排練出 未來的事件 讀報教育 之精神意涵 基本能力之學習 人文精神面向之成長 批判思考能力之養成 讀報教育 之實際效益 閱讀及口語寫作能力之提昇 公民精神與社會關懷之增強 世界觀及多元觀點之拓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 1 可得知,讀報教育精神意涵和實際效益,與非正式學習之型態實可相符應,並 其層次亦環環相扣。事實上,從內隱學習至深思學習,需要教師精心的規劃讀報教育課程, 並且持續推動,方能激勵學生達到深思學習的境界。

αă̈ඕ

綜合上述,實施於非正式課程的讀報教育,確有可能產生潛在課程,並達致學習之果 效;再者,由於潛在課程所產生的學習具備經驗脈絡學習之特性,並且為不具課程基礎之 活動,此皆符應了非正式學習之定義。因此,讀報教育中的潛在課程實能發揮非正式學習 之效益。茲將本研究文獻探討中之讀報教育、潛在課程與非正式學習之關係歸納如圖 1 所 示。 圖 1 讀報教育、潛在課程與非正式學習之關係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歸納整理

(11)

圖 1 為本研究中之讀報教育、潛在課程與非正式學習的關係圖。進一步論述之,教師 將讀報教育推展至學生時,過程中產生了潛在課程,如圖中的曲線所示;而學生與報紙媒 材在學習環境中之互動,亦能產生潛在課程(王文科,2002);此外,師生間日常的互動, 能產出潛在課程(Mossop et al., 2013);而教師於日常教學場域中之讀報行為,能形成典 範學習,此典範學習亦產生潛在課程。綜上,由推展讀報之過程、學生與材料之互動、師 生之互動及教師的典範學習所產出的潛在課程,促進了學生的非正式學習。因此,讀報教 育、潛在課程與非正式學習之關係密不可分,並能達致學習之果效。

ણăࡁտనࢍᄃ၁߉

本研究除了採用深度訪談之外,更深入讀報教育種子教師之班級進行為期一年之參與 觀察,並擔任其社會科之科任老師,藉此熟悉班級學生與其進步之情形;此外,亦蒐集了 影音資料(新唐人電視台出版之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特輯)及學生剪報資料,以利研究之 深度,如下所述。

˘ăࡁտ၆෪

研究對象除了讀報教育種子教師之外,事實上該班學生亦為研究者之研究對象,茲將 詳述如下。 Ğ˘ğ᝝ಡିֈ჌̄ିरĈလ೎ҁर 嘉惠(化名)老師年約 45 歲,教學年資已屆 20 年,是一位敢於發聲為學生爭取權益 的老師,同時也主動願意帶學校所謂的「問題班級」。嘉惠老師願意深入瞭解每一位學生 的需求及想法,同時也認知到「閱讀」對學生的重要性,因此她在自己的班級大力推廣「讀 報教育」,同時也致力於將讀報教育的概念推廣到全校。目前嘉惠老師擔任桃園縣《大紀 元時報》讀報教育種子教師,常受邀至各國小擔任讀報教育研習講師,已至 35 所以上之 國小進行讀報教育推廣,足跡踏遍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彰化、嘉義及高雄等地區。 Ğ˟ğజᇾចࠎĶপঅķ۞યᗟ঱৺ 六年愛班(非原本之班級名稱)於五年級時,是全校老師都公認「特殊」的班級,原 因在於五年級已換了三個老師。特別是第一個接任的班級導師,由於與班級中某一學生有 誤會(不當體罰),導致該家長施壓,甚至不惜請教育局官員至校調解處理,訴求為務必 要換老師,因此就開始了該班換老師之生涯。由於該班缺乏穩定的班級經營,所以上課秩 序相當不佳,常常有特殊班級事件發生,須勞動到學校訓導主任親自處理。六年級開學時,

(12)

嘉惠老師自願擔任六年愛班的老師,教師們於驚呼之餘,亦相當佩服嘉惠老師的勇氣與教 育愛。

˟ăࡁտ͞ё

本研究採取了深度訪談、參與觀察法及資料分析法,研究時間為期一年,並且深入班 級擔任社會科任教師,詳述如下。 Ğ˘ğஎޘణኘ 由於本研究之研究時間為期一年,因此每次於上完該班社會課時,常會留下來與嘉惠 老師進行短暫的晤談,討論該班學習狀況及特殊學生之教學方式,晤談次數已逾 20 次, 雖然每次晤談時間並不長(約 15 分鐘),但是每次晤談研究者皆會製成晤談筆記,紀錄晤 談重點,其中亦包括了六年愛班讀報活動之實施狀況,研究者常趁此晤談機會,詢問嘉惠 老師施行讀報教育之方法及現況,並予以紀錄。真正進行長時間的深度訪談有 2 次,如表 2 所示,並將深度訪談稿製成逐字稿,且與短期晤談之筆記相對應。研究者並將逐字稿的 資料轉化成概念,並發掘範疇,將與同一現象有關的概念予以範疇化,且為範疇命名,並 予詮釋。 表 2 嘉惠老師訪談之日期、地點和時間長度 訪談日期 訪談地點 訪談時間長度 備註 101.6.25 六年愛班教室 1 小時 32 分 嘉惠老師時任六年愛班之班導師 101.8.5 教師休息室 1 小時 25 分 嘉惠老師接任學校設備組長一職,負責 學校圖書管理和讀報教育推展之相關 工作 Ğ˟ğણᄃ៍၅ 研究者擔任六年愛班之社會科任教師,每次上課時間為週四下午六、七節,亦即放學 前二節,因此常目睹嘉惠老師於放學鐘響之後,交待學生交換當天的報紙剪報。研究者亦 曾經向小朋友借剪報觀看,發現原來剪報後面皆有不同家長的簽名,且用心的家長還會寫 上看完剪報後的感想。研究者也常於下課時,看到小朋友拿起剪刀、膠水、彩色筆(畫裝 飾的邊線)及報紙進行剪報,並寫下閱後心得。 除了觀察六年愛班製作剪報與交換剪報的過程之外,亦觀察到該班學習氛圍之變化。 猶記剛開學踏入六年愛班的那一刻,整個班級鬧哄哄,喊破了喉嚨只有少數人在聽課,還 有學生會頂嘴找老師麻煩。整個上課的過程,有一半的時間在維持秩序,上完課總是滿身

(13)

疲憊。但是漸漸地,狀況慢慢改變了,頂嘴的學生愈來愈少,能專心的學生愈來愈多,上 社會課時針對議題(如全球暖化、回教女性的不平等地位等)能有愈來愈多學生發表自己 的意見,直至畢業為止。上課搗蛋的學生只剩少數的一二個,與嘉惠老師討論結果,讀報 教育推展占了很大的功勞,學生已被激發了學習興趣,對於議題充滿了好奇心。而研究者 在課堂上,若有特殊事件發生時,皆會記於田野筆記,同時也紀錄班級上課氛圍概況。 Ğˬğྤफ̶़ژ 1. ጯϠગಡ̶̝ژ 本研究蒐集了學生的剪報進行分析,學生剪報內容有時間、地點、主角、經過、原因 結果、自己的心得、製作人、學校等項目,另外剪報背面貼有家長回饋單,使家長在閱讀 剪報之後可以簽名,並寫上閱後心得;每天放學時必須和同學交換剪報,直到全班的同學 每一個都互相交換過了,即可再製作新剪報,但是若是願意,亦可以隨時製作新剪報加入 交換的陣容。 本研究在分析學生剪報方面,則以學生剪報種類、心得之書寫及家長之回饋分析之。 學生剪報面向多元,但絕大多數則為與生活有關之新聞報導剪報,其次為體育新聞,而政 治類新聞似乎較不受學生青睞,所占的比例最少,此可能由於生活新聞較貼近日常生活經 驗,因此較易引起興趣。此外,學生所書寫的心得內容多半簡單扼要,較少長篇大論,此 可能由於需要每天書寫,因此心得內容傾向簡單抒發感受,而家長的回饋方面則更為簡 短,有的甚至只有簽名以示閱讀完成,但占九成以上的家長皆完成每天簽名之動作。 2. າ࣫ˠ࿪ෛέᇆࢰྤफ̶़ژ 本研究亦運用了由新唐人電視台針對桃園縣南勢國小所出版的特輯「愛讀剪報親子進 行式」之影音資料,分析嘉惠老師於校園推廣讀報教育之方式以及其他進行讀報教育班級 導師之回應。茲將「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影音資料所訪問的班級導師及學生情形整理如 表 3。 表 3 「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訪問之班導師及學生資料 身份別 年資(年級) 小惠(化名)老師 四年級導師 任教 15 年 小怡(化名)老師 四年級導師 任教 17 年 小容(化名)老師 三年級導師 任教 14 年 小文(化名)老師 五年級導師 任教 12 年 小芬(化名)老師 二年級導師 任教 20 年 (續下表)

(14)

(接上表) 身份別 年資(年級) 小秀(化名)老師 五年級導師 任教 16 年 小貞(化名)老師 一年級導師 任教 17 年 春月(化名) 學生 六年級 小蘭(化名) 學生 六年級 小如(化名) 學生 六年級 小婷(化名)等四位 學生 六年級 品維(化名)等三位 學生 六年級 美華(化名)等二位 學生 六年級 珍珍(化名)等三位 學生 六年級 軒宇(化名)等四位 學生 六年級 本研究將「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影音資料中的所有訪談皆轉為逐字稿,其分析方式 就如深度訪談法逐字稿之方式分析之,並予詮釋,冀望能從訪談的文字資料中分析讀報教 育於南勢國小推行狀況及效益,並瞭解學生於親子讀報教育中所獲致的收穫。

ˬăࡁտड़ޘ

Ğ˘ğᖣϤͅޥ࿅඀ᔖҺ૟ଐჰ˯۞ઐ֍ཉˢྚᛖ̚ 不可否認地,每位研究者在詮釋田野筆記時都帶著自身的觀點切入,研究者亦不例 外。但如何將自身的觀點與感情帶入而不牽涉到情緒上的偏見,則是研究者需注意的課 題。本研究的研究者除了時時反思自我於研究中的位置之外,亦會將田野筆記與詮釋送一 份給研究對象資料核對;此外,也會請其他局外人過目,請局外人檢視田野筆記之詮釋是 否有過於極端之處。 Ğ˟ğᖣϤࡁտ၆෪၆ٺణኘྤफ़̝࿅ϫቁᄮĂᔖҺణኘ̰टӔன̝ઐ֍ 研究者將每次訪談內容儘速轉成逐字稿或是摘要,請研究對象過目;在訪談內容的詮 釋方面,也將詮釋之後的內容予研究對象資料核對;最後,研究者也時時反省,時時警惕 不將研究當為自己發聲之工具。在反省時,善用研究札記,藉此回憶且提醒當時最初從事 此研究的初衷。

αăࡁտࢨט

研究者進入教室場域進行授課觀察,確實是不容易之事。本研究並非行動研究,研究 者只是運用授課之機會,進入場域觀察。然而,授課時常會遇到學生的行為問題,情緒難 免會起伏不定,尤其是面對叛逆期的六年級學生,常使研究者提醒自己不可對其產生偏

(15)

見,而影響研究觀察。雖然研究者於觀察中難免會加入其主觀的知識觀點,但是偏見應盡 量排除,以避免詮釋出現刻板印象。

དྷă᝝ಡିֈ჌̄ିरଯणᏐ̄᝝ಡିጯ̶̝ژ

本研究主要探究讀報教育種子教師推展讀報教學之歷程,主要可分為兩個面向探究, 分別為於班級學生之推展經過,還有將讀報教育之理念和實務推展到各班的過程,並討論 其所產生之潛在課程於其非正式學習之效益,詳述如下。

˘ăလ೎ҁरĞ᝝ಡିֈ჌̄ିरğٺ঱৺ଯणᏐ̄᝝ಡ̝።඀

研究者綜整訪談資料,並參照非正式學習理論,分別以推展讀報教育之動機及困境探 討班級推展親子讀報之歷程,如下所述。 Ğ˘ğଯणᏐ̄᝝ಡିֈ̝જ፟Ĉϒёኝ඀γ۞Ω˘჌Ᏼፄ 非正式學習為一種符應興趣與需求的學習方式,並以彈性和非正式之方式在社群中進 行(McGivney, 2001, as cited in Davies, 2008, p.18)。在推展親子讀報教育的動機中,嘉惠 老師體驗到親子讀報教育為正式課程外的另一種學習;而報紙資訊的多元性,不僅能引起 學生之學習興趣,亦能夠突破教科書中的精英觀點,同時亦適合親子共讀。因此,以下就 報紙提供多元化知識、增進親子距離及有利於突破教科書精英觀點論述之。 1. ಡ৽೩ֻк̮̼ۢᙊĂࣃ଀ଯજዦ᝝ 本研究之研究班級六年愛班是嘉惠老師第二個推展讀報教育之班級,事實上,第一次 於班級推展讀報教育時,是因為學校接受了家長捐贈《大紀元時報》之美意,嘉惠老師覺 得報紙內容不錯,能提供多元化的知識,並且能於正式課程之外提供學生知識上的增進, 因此她陪著學生每天閱讀報紙,並請學生利用畢業考完的空檔,每位學生剪 50 篇剪報。 最初是因為家長捐贈了大紀元時報…,後來我看了報紙的一些內容,覺得 B 版的部份寫 得很好,就想說好吧,那就試試…等到快畢業時,有請他們剪報,剪 50 篇的簡報。(嘉 惠老師) 嘉惠老師的剪報初體驗並未帶給她很大的震撼,直到第二年再帶一次六年級,他校的 老師與她分享讀報教學,這才使嘉惠老師願意真正投身讀報教學之推展。 大紀元時報社就找他們的種子教師,告訴我怎麼運用報紙推讀報教育,那位老師有提到 剪報,於是第二天我馬上讓我們班的小朋友進行剪報。(嘉惠老師)

(16)

事實上,經驗的分享能將學習轉化為有效的資訊、技巧及能力(Alfred & Nanton, 2009),此亦為嘉惠老師於推展讀報教學所獲致的非正式學習,而她更將此非正式學習拓 展至學生的家庭,因而推動了親子共同讀報,學生每日交換剪報回家閱讀,以利學生間讀 報心得分享,更重要是可以增進親子間的距離。 2. ഇޞਕᆧซᏐ̝̄ม۞෼ᗓ 我想要跟家長分享報紙裡面的內容,於是就讓學生自己剪,我就每一個人發一張報紙, 告訴他們是為家人而剪,我後來發現只要引導小朋友,他們自己就有興趣去做剪報…, 帶回去讓家長看,家長就會在剪報後面寫一些回饋。(嘉惠老師) 在這電子資訊及產品充斥的環境中,雖然線上聊天社群盛行,但人與人間於現實世界 的相處卻逐漸冷漠。嘉惠老師亦察覺這點,她發現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愈來愈少,因此 希望藉由親子讀報之活動,增進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距離。 3. ѣӀٺࡎ৔ିࡊ३ჟࡻ៍ᕇ 非正式學習為真實的學習過程,知識能從日常生活經驗、休閒、圖書館或是大眾傳播 中獲得(McGivney, 2001, as cited in Davies, 2008, p.18),而在正式課程中,教科書中所潛 藏的精英觀點對於學習能力欠佳的孩子,無疑會造成學習的無力感,導致學習受挫。 報紙的範圍很廣,但是教科書是專家編的,範圍是有限的,有限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很 會唸書的那些小朋友都 ok,但是對於中後段的小朋友就是不 ok,他就是聽不懂,老師再 用什麼樣的方式就是聽不懂。(嘉惠老師) 由上述的內容可得知,嘉惠老師亟欲突破教科書的框架,她想讓程度不一樣的學生也 可以立足在公平的起始點上進行知識學習;因此,易懂且包含多種知識種類的報紙是最佳 的選擇。 Ğ˟ğଯणᏐ̄᝝ಡିֈ̝ӧဩĈٽצᅅن۞ܧϒёጯ௫ 由於讀報教育實施之時間為正式課程以外之時段,屬於非正式學習;然而,非正式學 習多是隱而不現(Eraut, 2004),並且無法立即顯現出學習成效,因此容易遭致輕忽,形成 推展上之困境。根據本研究之訪談資料,親子讀報教育之推展困境可分別由家庭面向及學 校面向說明之,詳如下述。 1. छलࢬШ (1)失落的親子互動、受輕忽的讀報學習:家長簽名了事 嘉惠老師的學生豐凱喜愛運動,然而一上課就會漫不經心,研究者在上社會課時,亦

(17)

會常常提醒豐凱需專心。後來嘉惠老師逐漸從親子讀報的回饋單中得知,原來豐凱如此無 法專注是因為其父母皆太忙碌,疏於親子間互動,對於豐凱的功課也常常簽名了事,進而 影響到豐凱的學習。 我就跟他爸爸說:「豐凱(化名)到了六年級,他剪了一篇『修口的重要性』剪報,然 後最後他的心得是寫說『我們一定要愛護地球』,豐凱這樣寫,我很確定他根本沒看! 可是都有你的簽名」(嘉惠老師) 豐凱的父親由於需輪班之故,陪伴豐凱的時間不固定,因此他希望嘉惠老師能體諒他。 他又說:「老師,你要體諒我們這些早八晚八(工作時數)。」我說:「可是爸爸,這 一份剪報我需要的是小孩子看,你們看不看沒有關係,可是你們必須要看標題,看標題 並問他裡面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嘉惠老師) 嘉惠老師面對家長的意見,她依然循循善誘努力解釋予家長瞭解親子讀報的方式,希 望家長能配合,其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敬佩。然而,有些家長卻不簽名,完全忽略孩子的 學習,亦認為閱讀報紙和心得書寫為「課外之事」,無關乎孩子在校成績之高低,以致於 剪報傳閱交換時,無法看到家長的簽名。 (2)空白的親職、完全被忽略的讀報學習:家長漠不關心 守為就是典型家長漠不關心的例子,他的學業起居直接由姊姊管理,而姊姊才國中, 也是需要父母關心的階段。因此,守為交換回家的剪報,家長常常沒有簽名,以致於他常 常畏畏縮縮,表現得沒自信。 其實剛開始做的時候,有些孩子,他們的家人是不理他的,我們希望的是親子讀報,但 是家人沒有人理他們……,他(守為)父母白天都在睡覺,因為他們上大夜班,所以晚 上根本就看不到,他爸爸還跟我說:「姊姊國中時,就把守為(化名)交給姊姊管,都 很好啊!也沒有什麼問題。」,我說:「是嗎?五年級的時候,同學就常常說他缺交作 業,這樣孩子一點自信都沒有。」(嘉惠老師) 親子讀報教育之推展最大的困境並非製作剪報的學生,反而來自學生家長的不配合, 因而導致學生學習上停滯不前,進而影響學生的人格與自信;而由訪談資料可得知,家長 的問題乃來自於親子互動不佳以及親職功能不健全,「忙碌」成為家長推諉親職責任之最 佳藉口,而「剪報」則被視為無關學校成績的課外作業。事實上,嘉惠老師努力克服這些 困境,即便家長無法配合,嘉惠老師依舊運用剪報之方式,使學生於課堂之外,獲得學習。

(18)

2. ጯ७ࢬШĈଯҖܐഇጯ७ିरЯ̙ᒢྋଯण͞ڱͽ࡭੨ЪޘҲ 嘉惠老師坦言,初期在學校推行親子讀報教育時,由於學校老師不容易立即理解其箇 中方法,再加上學校活動亦多,導致配合度不高,而她就曾經在教師辦公室聽到老師們不 支持的對話。 當老師們拿到這份報紙時,一個二年級老師就跟另一個老師對話,而且講得很大聲,應 是有意讓我聽到,一個老師就先講:「那個大紀元時報你有沒有推啊?」「有啊!我很 用力推啊!每次我都叫小朋友看,可是小朋友都不要看!」「我也是!而且幹嘛用那種 沒有注音的報紙,學校還要我們推讀經,我們根本就沒有時間…」,我聽到其實滿難過 的…(嘉惠老師) 推行一項新的教育理念原本就非易事,再加上此理念是「非官方」推行,只憑著嘉惠 老師自身對於親子讀報教育之熱情而於私下請老師推行,屬於正式課程外的學習;因此在 推行的過程中,阻力不僅來自於家長,學校教師亦因不瞭解而配合度低落。 綜上所述,施行親子讀報教育之困境乃起因於對於非正式學習的忽視,學生家長以工 作忙碌為藉口不願意共讀,學校教師則因技術上困難而配合度低,反而是學生投入親子讀 報之意願最高,此也促成了學生於讀報中產生了非正式學習。

˟ăᏐ̄᝝ಡିֈٙயϠ̝ሕдኝ඀ᄃܧϒёጯ௫

潛在課程為於非正式或隱含於正式課程中之潛移默化學習(Kohlberg, 1983),而此學 習方式亦符應了非正式學之特質。因此,以下就讀報教育所產出的潛在課程及其非正式學 習討論之。 Ğ˘ğੵ˞ϒёኝ඀̚۞ᄬ͛ኝ඀̝γĂ᝝ಡିֈٙயϠ۞ሕдኝ඀ᆧซጯϠዦ᝝ ̈́˾ᄬᆷүਕ˧ 非正式學習乃來自日常生活經驗之學習過程,藉由讀報和剪報的經驗,產生了潛在課 程,使學生獲得能力上的潛移默化,並於無形中增進其閱讀及寫作之能力。就如同嘉惠老 師所述:「學業、品格,還有表達能力變得非常好。」除了嘉惠老師之外,根據新唐人電 視唐之影音資料(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分析,許多施行親子讀報之班級,其閱讀及寫作 能力增進許多。 發現經過將近一年的讀報下來之後,小朋友回答的能力及領悟力都進步了很多,…甚至 在補充資料時,孩子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把老師說的話加深加廣。(愛讀剪報親子進行 式:五年級小秀老師)

(19)

小朋友在班上讀報的時候,因為上面都沒有注音,所以會把他們不認識的字提出來,寫 在黑板上,讓小朋友多認識一些字,結果發現平常這種潛移默化的情形,小朋友真的是 吸收非常多。(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一年級小貞老師) 不僅嘉惠老師有如此深刻之感受,連跟隨嘉惠老師共同推展親子讀報的小秀和小貞老 師,都對於學生閱讀及口語寫作能力之進步感受良多。 Ğ˟ğ᝝ಡିֈ̚۞ሕдኝ඀ᆧૻጯϠ۞̳ϔჟৠ̈́ۤົᙯᘃ 讀報教育可促進學生自願服務,並可增強其公民表現(Arvidson, 2007),而公民之表 現,實為潛在課程中價值系統之建立。本研究中的學生在選擇剪報時,會選擇具有關懷意 識的報紙內容。 這個班級剪出來讓我很驚訝,他們會去剪有關用「電」(環保)的問題,或是林書豪的 新聞,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回饋。(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二年級小芬老師) 除了關懷意識,其心靈與道德層面上亦有相當大之助益,如同小惠老師所言。 我自從接觸了大紀元時報後,我發覺它的內容尤其是在心靈、道德以及給老師資訊方面, 對老師及孩子的幫助都很大。(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四年級小惠老師) 事實上,嘉惠老師亦帶領六年愛班的學生進行「讀報小老師至各班分享教學」活動, 透過六年級孩子擔任小老師之過程,使六年級學生能夠關懷學校內的學弟學妹,促進社會 關懷之精神,也使其對學校活動能產生認同感。此外,亦可藉由小老師之角色體會老師平 日教學之辛勞,此亦可視為從非正式課程中所產出之潛在課程,促進了學生學習同理及關 懷。 老師還讓我們全班同學到全校各班當讀報小老師,不僅從中學習到知識、勇敢,還能找 到樂趣。我們班還用報紙內容來演「品德小劇場」(註 1)。(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 美華等二位六年級學生) 教讀報可以讓我們深刻體會到老師的心情,也讓我們的國語進步,我們變得也更大膽更 勇敢。(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軒宇等四位六年級學生) 綜上所述,學生公民精神之增進顯明於其對學校活動之認同與協助推動,以親身實行 之方式發揚了「學校公民」之精神;此外,社會關懷落實於其推動讀報教育時對學弟學妹 之用心,如同小怡老師所述:

(20)

他們設計出各種遊戲方式,來帶領小朋友進行讀報的工作,在我們班上是利用八大行星 來引導剪報中的八大要素,我看到自己班上的孩子熱烈搶答…。(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 四年級小怡老師) 親子讀報教育不僅能使學生增進學校公民之精神,也關懷了學校其他年級學生之需 要,如此具實踐精神的教育活動,亦能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 Ğˬğ᝝ಡିֈ̝̚ሕдኝ඀ᆧซጯϠ͵ࠧ៍̈́٤णк̮៍ᕇ 世界觀及多元觀點之拓展雖不明顯,然而確實有老師表示學生的視野獲得擴展。 小朋友就是覺得在讀了報紙之後,他們的視野變寬了。(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四年級 小惠老師) 透過讀報教育,我發現我們班小朋友的認知及想法上都更深了,在上課的時候如果有提 到相關問題,因為他們之前有經過讀報,所以他們的上課反應當然也就更棒了。(愛讀 剪報親子進行式:三年級小容老師) 透過潛在課程中學生與閱讀材料之互動(王文科,2002),增進其非正式學習,學生 的眼界被打開,瞭解了更多知識,想像力亦跟著豐富起來。 讀剪報增加了我們的知識,畫剪報豐富了我們的想像。(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珍珍等 三位六年級學生) 大紀元時報裡有許多知識,每天回家閱讀剪報吸收新知。(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品維 等三位六年級學生) 讀剪報是一種樂趣,讓我們漸漸愛上讀報,這是我們增加知識的方法。(愛讀剪報親子 進行式:六年級學生小蘭) 學生的回答大致都為知識之增加,而知識量之增多不僅能拓展其眼界,亦能夠刺激其 觀點之多元,雖然從學生之回應無法得知其世界觀是否獲得開拓,但卻是值得期待。 Ğαğ᝝ಡିֈ̝̚ሕдኝ඀ܳซ׎ݡॾ̝೩چ 潛在課程中的學習具備了教育之意涵,不僅表徵於知識學習之增進,也呈現於價值之 獲得(Vallance, 1983)。本研究中的嘉惠老師就觀察到自從推展了親子讀報教育之後,班 級學生漸漸地有「路不拾遺」之觀念。

(21)

錢就放在桌上,志工阿姨就說:「嘉惠,不應該把錢放在這裡!會引誘犯罪」,我說: 「沒有關係,我們班上的孩子從來不會,我還常常把收的錢丟在抽屜,我根本就忘記帶 回家,可是不會有任何的問題,因為不會有人去動。」(嘉惠老師) 除了誠實不拿不屬於自己東西之外,學生對於是非之辨別及責任感之增進,亦漸有進 步。 上學期是我追著他們,就是「你沒有簽名,你就是沒看,就是要罰寫課文」。下學期剛 開學,我也沒有要急著追這個部份,可是他們竟然就是自動的跟我說:「老師,我要抄 哪一個課課文。」,…所以後來他們對於沒有做到的事情,可以負責任的時候,他們會 願意負責任。(嘉惠老師) 誠實和負責是嘉惠老師班上學生品格精進之處,而其他推行親子讀報教育之班級,其 品格增進之處在於開始關心家人,願意為家人著想。 我告知他們要剪給爸爸媽媽看,所以就可以看到很多戒菸,或是手機使用太頻繁時,可 能會致癌的剪報,同學在寫的過程中,真的是感覺很豐盛,然後他會去為家人著想。(愛 讀剪報親子進行式:五年級小文老師) 嘉惠老師分析由於報紙中許多文章有助於品格養成,學生閱讀內化之後,自然亦會正 向思考。 因為報紙裡有許多故事,有的有勵志性質,小朋友剪報之後,你不用教,他們都學會了, 自然而然就會內化成他們的東西。(嘉惠老師) 報紙中勵志故事所傳達的價值觀點,即為潛在課程,學生接受並內化之後,形成了非 正式學習,並且實踐於生活之中,此亦為媒材與學生之間互動而產出之潛在課程。 綜合上述,親子讀報教育所產生的潛在課程對於學生的非正式學習確實有其助益,不 僅在基本閱讀和口語寫作能力,且在高層次的公民精神與社會關懷上,皆有助益;此外, 雖然世界觀及多元觀點之拓展不顯而易見,然而從影音資料分析中可得知,大部分學生都 認為自己的知識增加,班級導師也認為學生上課反應變活潑熱烈,此應有助於日後世界觀 及多元觀點之養成。再者,品格之進步則在於誠實、負責與關愛家人,而這些皆為學生本 身之進步,其中亦包含了學生與家人關係之增進。質言之,親子讀報教育藉由非正式學習 中所產生的潛在課程,不僅提昇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DeRoche et al., 1999),同時亦促進 其品格力(Claes & Quintelier, 2009),對於學生的全人學習,可謂助益良多,而親子讀報 教育種子老師於校園推展之成效,則如下所述。

(22)

ˬă᝝ಡିֈ჌̄ିरٺ७๩ଯणᏐ̄᝝ಡିֈ̝јड़

讀報教育種子教師於校園推展親子讀報教育的成效可分為學校和家庭兩個面向,學校 面向為教師願意推行且分享,家庭面向則為增進學生與家長之親子關係。值得注意的是, 這些成效所產出的潛在課程,對學生、教師和家長產生了影響,如下所述。 Ğ˘ğጯ७ࢬШĈጯ७ିरϤܐഇ੨ЪޘҲҌޢֽᙸຍଯҖ̶ֳ֭ 如前所述,嘉惠老師推展讀報教育初期時,遭遇到教師們因不瞭解而配合度低之困 境,她就曾經遇到老師如此的回應: 她說:「…可是我翻一翻,我覺得那沒什麼可以講的,最重要是沒有時間,因為學校還 要我們推讀經。」(嘉惠老師) 雖然嘉惠老師感到挫折,但她試圖找出解決之道,她發現老師抗拒的原因在於不瞭解 推展之方式,並缺乏相關支援。因此,嘉惠老師鼓勵自己班級的學生擔任讀報小老師,並 利用早自習至各班教室對小朋友進行讀報教學。 後來我就問我們班上的小朋友要不要去當讀報小老師,結果他們超愛的,馬上答應,所 以我們就從 3 月 19 日到 4 月底,利用早自習的時間到全校去帶讀報,他們做得非常的好。 (嘉惠老師) 讀報小老師協助推展親子讀報教育之效果良好,小老師自行設計推展活動,並且亦獲 得老師的喜愛與信任。 有些老師就給我很大的回饋,他們說以後我們班的孩子出去台風、口語和表達都沒有問 題,他們覺得這樣子好棒!他們還會帶遊戲,這些全都是他們自己創造的。(嘉惠老師) 他們設計出各種遊戲方式,來帶領小朋友進行讀報的工作,我不僅看到自己班上的孩子 熱烈搶答,也看到自己女兒站在講台上散發出來的自信與笑容,那種種的蛻變與成長, 都是我始料未及。(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四年級小怡老師、亦為六年級讀報小老師之 學生家長) 學生藉由擔任讀報小老師之故,於無形中學習了口語表達及台風,此亦為於非正式課 程中所產出的潛在課程,同時獲致了非正式學習。此外,由於讀報小老師之用心,使親子 讀報教育推展更為順遂。因此,老師們對於讀報之推行更形支持,並願意分享推行親子讀 報教育之經驗與心得。

(23)

我就跟他們講說:「你覺得你推讀報教育,對班上有沒有什麼幫助?小朋友進步顯著的 地方有哪些?」講到這裡時,每個老師就眉飛色舞開始說了…。(嘉惠老師) 在推讀報教育的過程當中,剛開始遇到的挫折真的很大,可是聽到他們的分享及學生的 分享,還有以後對讀報教育所有的推展…,老師們也願意去做了。(嘉惠老師) 從起初的懷疑不願配合推行,至後來願意推行且經驗分享,這過程雖艱辛,但成效良 好。教師亦能從推行親子讀報教育中,獲致寶貴的教學經驗,提昇其日後的教學技巧;換 言之,教師從教學場域中,藉由師生教學上之互動,產出潛在課程(Mossop et al., 2013), 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知能。事實上,成效不僅呈現於校園當中,亦擴展至家庭的親子關係上。 Ğ˟ğछलࢬШĈᆧซጯϠᄃछܜ̝Ꮠ̄ᙯܼ 小怡老師是四年級班級導師,亦為六年級讀報小老師之學生家長,她非常肯定親子讀 報帶來親子關係之增進,也感受到女兒的成長。 每天坐下來跟孩子讀報、一起分享,再一起陪著孩子寫出一份回饋單。…她會跟我分享 更多有關班上的優點或特性,久而久之我對於他們班上這些小朋友感覺非常熟悉,都不 陌生了。…看到自己女兒站在講台上散發出來的自信與笑容,那種種的蛻變與成長,都 是我始料未及。(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四年級小怡老師、亦為六年級讀報小老師之學 生家長) 其他班級導師亦從家長的回饋中,獲得良好的反應。 因為我有要求父母親要陪小朋友共同讀報,爸爸媽媽也會陪孩子一起讀報,他們給我的 回應就感覺很窩心。(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四年級小惠老師) 推廣讀報之後,我發現家長也開始跟著孩子一起在共同閱讀這份報紙,親子之間的關係 也更加親密,而且他們能聊的話題也更多了。(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五年級小秀老師) 事實上,潛在課程無所不在,學生與家長因親子讀報所產生的互動,亦能產出潛在課 程。質言之,學生藉由讀報與家長產生良性互動,並且增加了許多共通的話題和討論,不 僅無形中增長了知識,同時亦能學習如何與父母相處和溝通,可視為正向的潛在課程,亦 富涵教育意義(Kohlberg, 1983),對於親子關係有相當大之助益。 綜上所述,校園推行親子讀報教育之成效不僅在於學校教師願意竭力推行讀報教育, 且更願意經驗分享;再者,由於親子讀報需要學生與家長一起共同閱讀學生剪報,家長需 要簽名並且填寫回饋單,因此於無形中,增進了親子間之親密感,促進了家庭的和諧。

(24)

Ёăඕኢᄃޙᛉ

˘ăඕኢ

讀報教育種子教師於校園資源不充裕的狀況之下,推行親子讀報教育非易事,然而本 研究中的嘉惠老師確實達成,且成效良好並顯著。研究者根據以上研究目的與研究分析, 提出結論與建議如下。 Ğ˘ğᏐ̄᝝ಡିֈ̝ଯҖĂᅮࢋିरᄃछܜ੼ޘ੨Ъ 親子讀報教育除了學生需要動手剪報,並且書寫報紙相關資料和心得之外,亦須教師 鼓勵推動,並篩選適合之報紙來源。本研究中的嘉惠老師推行親子讀報教育之際,從原本 窒礙難行到推展富有成效,其中教師與家長之願意共同配合實為關鍵,學生亦逐漸能從中 領略到讀報之益處。質言之,教師即為剪報資料的守門員,學生則是親身參與之操作者, 而家長則為從旁分享鼓勵之引導者,每一位皆為親子讀報教育實施之重要角色,尤其是教 師與家長之間的互相配合,更形重要。 Ğ˟ğᏐ̄᝝ಡିֈٙயϠ۞ሕдኝ඀၆ٺጯϠ̝ܧϒёጯ௫ѣځពӄৈ 學生除了於課堂上獲得正式學習外,其非正式學習亦為重要之學習管道。非正式學習 之管道多元,然而親子讀報教育卻是最簡易,且資源最唾手可得之方式,而由讀報教育中 所產生的潛在課程,使學習具備了更佳之果效。親子讀報教育除了可增進學生基本閱讀及 口語寫作能力外,對於較高層次之公民精神、社會關懷以及視野之拓展,皆有明顯之助益, 而這些高層次之學習並非由教師上課授課即可成就,此乃需要長時期潛移默化才能達成。 因此,學生長時間進行親子讀報教育,藉由潛在課程將此形而上的知識內容內化為心中之 理念,並於日常生活中實踐出來。再者,報紙中勵志之報導,具有典範學習之功效,為潛 在課程中價值觀點之形塑,而學生閱讀了正向人物之典範,書寫心得時經過反思而內化為 自身之形式規準,亦能提昇其品格。 ĞˬğᏐ̄᝝ಡିֈ̝၁߉ਕૉᆧซᏐ̄෼ᗓĂૻ̼छल׶Ꮨޘ 在這薪水凍漲但物價飆漲的年代,家長們常常汲汲營營早出晚歸,為的是能讓自己孩 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過更好的生活,然而卻忽略了親子關係之經營;再者,3C 商品的氾 濫,致使許多父母因忙於「滑手機」,而忽視了親子原可談天說地的親密時光,進而逐漸 形成溝通上的疏離。親子讀報教育提供了管道,能為親子間建立起話題之橋樑,透過親子 共同閱讀簡短剪報,分享彼此的感受,無形中增進父母對孩子之瞭解,亦能夠從中獲得雙 向溝通,減少衝突產生,堅固家庭關係,且對社會安定有正面功能。

(25)

˟ăޙᛉ

Ğ˘ğ߆ع༊Ԋᑕ૟ࣧώĶ᝝ಡିֈķ̝ଯणĂГΐЕ˯ĶᏐ̄В᝝ķ̮৵Ăᖣѩ ૻ̼Ꮠ̄ม̝छलିֈ 近幾年來,各縣市政府皆紛紛開始推動讀報教育,也陸續挹注經費於此活動之推行 上。然而研究者觀察到縣市政府教育當局所推行之讀報教育常只限於學校中之推動,尚未 擴及家庭親子共讀。根據本研究,親子讀報確實有助於親子距離之增進,因此研究者建議 政府當局讀報教育推展,應可加入「親子共讀」元素,以強化家庭之和諧與功能。 Ğ˟ğጯ७ᑕкခᐽିरԸ֗Ꮠ̄᝝ಡିֈଯҖĂ֭טؠᏱڱခᐽϡ͕ଯજᏐ̄᝝ ಡ̝঱৺ጯϠ׶ጱर 由於讀報教育並非正式課程,因此目前大部分推行讀報教育之學校,皆以鼓勵方式建 議老師推行讀報教育。雖然未具強制性,但依然可以制定鼓勵方法,增強教師實施讀報教 育之動機,亦可鼓勵學生多進行讀報活動,以利親子讀報推展。 Ğˬğޙᛉ͟ޢᏐ̄᝝ಡିֈΞ֕΍ିވ̈́छल̝γĂΞ̙ؠഇనࢍᏐ̄᝝ಡҖཙ ߿જ 「讀萬卷書不如萬里路」為千古名言,亦可運用於親子讀報教育上。報紙中所介紹的 各地風俗民情,抑或是典範人物之故居,皆可為親子讀報行腳之素材。研究者建議推行親 子讀報教育可結合實境參觀,將所習得之知識加以印證,鼓勵父母帶著孩子根據剪報內容 規劃讀報行腳,不僅增進親子關係,亦能從「做中學」裡,獲得特別之經驗學習。 (收稿日期:103 年 7 月 24 日)

註釋

註 1:品格小劇場是由宏達文教基金會提供贊助經費,固定於兒童朝會由兒童自導自演的戲劇演出,其 演出主題以品格教育為主,南勢國小為其中一所受贊助之學校。

ણ҂͛ᚥ!

王文科(2002)。課程與教學論。台北市:五南。 呂儀君(2009)。國民小學的讀報教育與媒體識讀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 北市。 洪蘭(2010 年 12 月)。是誰把孩子逼瘋!天下雜誌,462。取自 http://www.cw.com.tw/

(26)

陳怡軒(2009)。國民小學的讀報教育與世界觀教育之教師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嘉義縣。 梁坤明(2005)。教師班級經營的潛在課程探討。北縣教育,53,74-78。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政傑(2003)。入學考試的潛在課程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6(4),1-18。 張庭瑋(2009)。應用讀報教育(NIE)於全球觀議題教學之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楊子嫻(2009)。運用分享式閱讀教學於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台北市。 新唐人電視台(2012 年 5 月 24 日)。南勢國小愛讀剪報親子進行式(部落格影音資料)。取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8_kw00KP6Y 趙瑜婷(2008 年 11 月 13 日)。贊助讀報-感恩嘉惠學生擴大。國語日報。取自 http://www.mdnkids.com 劉容枝(2009)。讀報教育營造班級閱讀環境之行動研究-以國語日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德威(1994)。潛在課程的邏輯分析。教育資料文摘,33,99-104。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3)。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動兒童深耕閱讀102學年度讀報教育實施計畫。取自 http://www.doe.taipei.gov.tw/ 諶淑婷(2009 年 10 月 1 日)。讀報教育實驗班-全國 689 班起跑。國語日報。取自 http://www.mdnkids.com 盧亭如(2005)。教科書中的潛在課程之探討。網路通社會學通訊期刊,49,1-5。

Abbott, J. (2005). NIE: Getting started - A guide for newspaper in education programs. Vienna: 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 Foundation.

Alfred, M. V. & Nanton, C. R. (2009). Survival of the supported: Social capital networks and the finish line. In C. R. Nanton and M.V. (Eds.), Social capital and women’s support systems: Networking learning and surviving (pp. 83-93).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Amadeo, J., Torney-Purta, J., & Barder, C. H. (2004). Attention to media and trust in media sources: Analysis of data from IEA Civic Education Study. Washington, DC: CIRCLE.

Arvidson, C. (2007). Civic duty. Retrieved from http://www.naa.org/Resources/Publications/Foundation- Update/Foundation-2007-Fall/Foundation-2007-Fall-Civic-Duty/Foundation-2007-Civic-Duty.aspx Chambers, A. (1996). The reading environment: How adults help children enjoy books. York, ME: Stenhouse. Claes, E. & Quintelier, E. (2009). Newspaper in education: A critical inquiry into the effects of using

newspaper as teaching agents. Educational Research, 51(3), 341-363.

Davies, P. (2008). Informal learning: A vision for the twenty-fist century. Adults Learning, 19(8), 18-19. DeRoche, E. F., Sullivan, B. L., & Garrett, S. D. (1999). Character matters: Using newspapers to teach

character. Strategies for teachers, activities for parents. Newspaper in education resource guid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38206). Retrieved from

(27)

Eraut, M. (2004). Informal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26(2), 247-273. Garrick, J. (1998). Informal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 Unmasking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Routledge.

Hamrick, L. (1981). Newspaper in education activity book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50703). Retrieved from http://0-www.eric.ed.gov.opac.lib.ntnu.edu.tw/ERICWebPortal Kohlberg, L. (1983). The moral atmosphere of the school. In Giroux, M. and Purpel, D. (Eds.), The hidden

curriculum and moral education: Deception or discovery (pp. 61-81). Berkeley, CA: 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

McGivney, V. (2001). Informal learning in the community: A trigger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Leicester, UK: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ult Continuing Education. (ERIC ED 439258), as cited in Davies, Peter (2008). Informal learning: A vision for the twenty-fist century. Adults Learning, 19(8), 18-19. Monda, L. E. (1988). Use the news: Newspapers and LD students. Journal of Reading, 31(7), 678-679. Mossop, L., Dennick, R., Hammond, R., & Robbé, I. (2013). Analyzing the hidden curriculum: Use of a

cultural web. Medical Education, 47, 134-143.

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 Foundation (2008). History of NIE. Retrieved from http://www.naafoundation.org/About/Programs/NIE/History-Of-NIE.aspx

Philips, S. P. (2013). Blinded by belonging: Revealing the hidden curriculum. Medical Education, 47, 122-125. Sawchuk, P. H. (2008). Theories and methods for research on informal and work: Towards cross-fertilization.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30(1), 1-16.

Schwartz, D., & Bromberg, L. (1984). The New York Times in global studies cours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80748). Retrieved from

http://0-www.eric.ed.gov.opac.lib.ntnu.edu.tw/ERICWebPortal

Vallance, E. (1983). Hiding the hidden curriculum: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nguage of justific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ducational reform. In Giroux, M. and Purpel, D. (Eds.), The hidden curriculum and moral education: Deception or discovery (pp. 9-27). Berkeley, CA: 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 Wain, K. (1987). Philosophy of lifelong education. London: Croom Helm, as cited in Garrick, J. (1998).

數據

表 1  非正式學習型態下之讀報教育  時間  內隱學習  反應學習  深思學習  過去的片段  結合目前經驗的過去記憶 之內隱連結  對於過去片段、偶發事件及經驗的自發性之反思  對於過去行動、溝通、事件及經驗之討論及回顧  目前的經驗  從片段記憶中選取經驗  注意事實、想法、觀點及印象;詢問問題;注重觀察行 動後之影響  注意事實、想法、觀點及印象;詢問問題;注重觀察行動後之影響  未來的行為  無意識的期待  能辨認出未來可能的學習 機會  計畫學習機會、能夠排練出未來的事件  讀報教育  之精神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reading scheme, cross-curricular projects and RaC, etc.)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pedagogy and connection with the curriculum of English Language from the case study of exemplars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reading scheme, cross-curricular projects and RaC, etc.)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pedagogy and connection with the curriculum of English Language from the case study of exemplars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enriched to allow for value addedness i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are interested and

To tie i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ask Force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enable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Leaders in schools of a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