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奈米CMOS之前瞻射頻類比電路設計-子計畫三:奈米CMOS技術之20-60GHz射頻前端關鍵性積體電路之研究與設計(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奈米CMOS之前瞻射頻類比電路設計-子計畫三:奈米CMOS技術之20-60GHz射頻前端關鍵性積體電路之研究與設計(I)"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期中進度報告

子計畫三:奈米 CMOS 技術之 20-60GHz 射頻前端關鍵性積體

電路之研究與設計(1/3)

計畫類別: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4-2215-E-009-043- 執行期間: 94 年 08 月 01 日至 95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 吳重雨 計畫參與人員: 王文傑、虞繼堯、蘇烜毅、陳旻珓、Fadi、Ismail、黃祖德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5 年 5 月 30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報告

奈米 CMOS 之前瞻射頻類比電路設計 — 子計畫三(1/3):

奈米 CMOS 技術之 20-60GHz 射頻前端關鍵性積體電路之

研究與設計

計畫編號:NSC 95-2215-E-009-024

執行期限:95 年 8 月 1 日至 96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吳重雨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暨電子研究所

E-mail: cywu@alab.ee.nctu.edu.tw 計畫參與人員:王文傑、虞繼堯、蘇烜毅、陳旻珓、Fadi、Ismail、黃祖德 摘要 近年來,許多操作於2.4GHz 及5GHz 等 免付費頻段的無限區域網路系統已一一被實 現出來,資料的傳輸速度也提升至每秒54 百 萬位元或更高。由於應用上對更高速度傳輸的 需求,更高及更寬頻段的系統已開始被制訂以 及開發,例如操作於3.1GHz~10.6GHz 應用 之802.15.3a (UWB),在528MHz 的頻寬下, 可使資料在10 公尺距離內傳輸達到480 百萬 位元。不久的將來,應用於傳遞高品質視訊影 像的家用無線網路將變的普及,如此將需要更 高資料量的傳送。因此,如何設計應用於更高 操作頻段的無線傳輸系統,如20GHz 或甚至 高至60GHz 以上,將會是一個重要的研究主 題。 隨 著 CMOS 製 程 由 深 次 微 米 (deep submicron)進步到奈米(nanometer),電晶體的 最高操作頻率(ft)已超過100GHz,因而使用奈 米CMOS製程,設計操作頻率大於20GHz的射 頻電路已經可以實現。 本計畫將以130nm ~ 90nm 之奈米CMOS 技術來研究並設計操作頻率在20GHz ~60GHz 的高頻段無線通訊收發器之前端主要電路元 件。首先將以130nm CMOS 製程技術,設計 操作頻率於24GHz 的收發器前端電路;延續 設計24GHz 前端電路元件的知識,並同時使 用由子計畫(一)所建立之運用於90nm 製程之 元件模型,設計操作頻率於60GHz 之射頻前 端電路。除此之外,本計畫也將針對所設計的 24GHz 及60GHz 電路做功率的改善,使電路 除了能在高頻下正確操作外,亦能具有低電壓 低功率消耗的特性。此外,亦將進行前瞻性研 究,以創新的觀念設計電路,期能將特性推至 極限。 在實現及量測驗證過此計畫中之各元件 的功能後,將進一步與其他子計畫成果整合, 以應用於無線通訊之收發器系統,並同時改善 各電路元件的特性。 Abstract

The wireless local network systems operating in 2.4GHz or 5GHz have been realized recently. Data rates of these systems have been improved and approached to 54Mbps. Due to the requirement of higher data rate, the wireless system with higher and broader frequency band is establishing, such as the IEEE 802.15.3a (UWB), which operates from 3.1GHz to 10.6GHz and can achieve 480Mbps with 528MHz bandwidth within the distance of 10 meters theoretically. In the futur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home RF, wireless video transmission for example, much higher data rate will be demanded. Therefore, it will become a significant research topic to design a wireless

(3)

system operating in much higher frequency, such as 24GHz or over 60GHz, so that high data rates can be achiev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MOS technology which moves from deep sub-micron to nanometer scale, the maximum operating frequency, ft, of the MOS transistor has gone beyond 100GHz. Consequently, it is realizable to implement the CMOS RF front-end circuits operating over 20GHz by nanometer CMOS process.

The purpose of this project is to develop the key components in wireless transceiver front-end circuits by 130~90nm nanometer CMOS process for the frequency band from 20GHz to 60GHz. In the beginning, the key components of 24GHz transceiver front-end circuits will be designed by 130nm CMOS process.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the designed 24GHz circuits and the device models of 90nm CMOS process that established by Sub-Project I, the circuits operating in the frequency of 60GHz will b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Besides, the circuit will not only be designed for high frequency but be improved to dissipate lower power. In addition, novel concepts of circuit designs will be investigated to drive the circuits to their utmost. In this project, the front-end circuits to be accomplished are LNA, PA, Mixer, VCO, Poly-phase Filter and AGC.

After realized, measured and verified each function block in this project, these components are going to be integrated with other achievements of the sub-projects to demo a system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anwhile, the performance of each circuit will be improved further.

一、簡介

隨 著 CMOS 製 程 由 深 次 微 米 (Deep submicron)進步到奈米(Nanometer),如圖(一)[1] 所示,電晶體的最高操作頻率(ft),在 0.13µm 或更先進的製程下,已遠遠超過 100GHz;因 而,使用奈米 CMOS 製程,設計操作頻率大 於 20GHz 的射頻電路已經可以實現。

Gate length, Lmin

m µ 1 m µ 1 . 0 m µ 01 . 0 (100nm) (10nm) fT (GHz) 10 100 1000 10 100 1000 nm 90 nm 130 m µ 18 . 0 m µ 25 . 0 m µ 35 . 0 m µ 5 . 0 m µ 6 . 0 m µ 8 . 0 m µ 1 (10nm) (100nm) nm 65 nm 45 nm 32 nm 22 nm 15 nm 10 圖一、CMOS 製程技術與電晶體最高操作 頻率(ft)之趨勢圖[1] 一般而言,如圖(二)所示,射頻前端系統 (RF front-end) 主 要 可 以 分 為 接 收 器 (Receiver)、發射器(Transmitter)以及頻率合成 器(Frequency synthesizer)三個主要大架構。本 子計畫三主要著重在接收器以及發射器兩個 系統方塊,頻率合成器的設計則包含在子計畫 四當中。以下將針對目前已完成模擬或量測驗 證的主要電路做基本的說明。 圖二、射頻前端系統。(a) 接收器,(b) 發射 器,(c) 頻率合成器 P o ly-phase Fil te r P o ly-phase Fil te r P o ly-phase Fil te r LNA Mixer I Q I Q VGA Mixer pre-Amp PA ADC ADC DAC DAC D e mo dulat o r Mod u la to r AGC PFD 5 / 4 ÷ ÷M fref fLO I_fLO Q_fLO Q_fLO I_fLO (a) (b) (c)

(4)

目前本研究群已完成下列主要電路: 1. 高頻電感元件設計與模型建立 2. 高頻雙推式電壓控制振盪器(VCO)設 計 3. 類比至數位資料轉換器 (ADC)設計 4. 24GHz 單級電流模式低雜訊放大器 設計 5. 24-GHz 電流模式接收器(Rx)設計

二、電路設計

1. 高頻電感元件設計與模型建立 目前 2.4-GHz 或 5-GHz 頻段之射頻積體電 路發展愈趨成熟,在此計畫中,我們預備要建 立一組能夠適用於更高頻的電路設計使用之 電感,例如超過 10GHz 電路。本計畫中,所設 定的電感值介於 0.3nH~0.8nH 之間,並將品質 因素(Quality Factor)的最佳值設定在 15GHz 或 24GHz 處。小電感的設計方式有兩種,第一 種方是就是把內徑縮到非常小,但仍維持電感 的圈數,此種電感受外面金屬拉線的影響較輕 微,但是因為圈數過多,使得串聯寄生電阻值 高,電感的品質因素下降。另外一種方是就是 減少電感的圈數,此種方式可得到較高的電感 品質因素,但是對於外面其他金屬的拉線影響 相當嚴重。在此次設計中,以後者的電感為主 要設計對象。下圖三為此電感測試元件的晶片 照相圖,其中包含了電感測試元件、De-Embed 時所需之 Open PAD 以及 Through。

圖三 電感測試元件晶片照相圖 本設計採二階式的de-embedded用以移除 不必要的寄生效應,圖四說明de-embedded前 與de-embedded後的等效電路圖: 圖四(a) de-embedded 前 圖四(b) de-embedded 後 此測試元件是以 ADS Momentum 模擬, 經過參數校準與 de-embedded 後誤差最大的為 內徑最小的電感,下圖即為此電感最後量測與 模擬的結果。 圖五(a) 電感值模擬與量測結果 圖五(a) Q 值模擬與量測結果 經過量測後,此次電感模型的建立將對於 往後 24-GHz 電路的設計有極大的幫助。

(5)

2. 高頻雙推式電壓控制振盪器(VCO)設計 本設計所提出的 VCO 的電路如圖六。由 圖中可發現,M3(或 M4)、L、C、Cbuff 與 Cx 將形成一 Colpitts 振盪器,但為了維持電路的 穩定度,避免倍頻 X 點自身振盪,M3 與 M4 將被操作在 cut off 區域的邊緣。 為了更清楚的說明此電路的工作原理,可 將 M3 與 M4 看成 class C 的放大器,且 I3+I4 振幅的大小將可藉由控制 M3 與 M4 的 width 而被控制。為了方便解說,圖六為 VCO 的共 模等效電路,其中 Ctotal 為差模工作時 LC tank 的所有電容,包含了 varactor 產生的可變電 容、NMOS 負電阻的寄生電容、電流源寄生電 容與下級(量測用 buffer)所有的寄生電容 ; R 則為金屬與 poly 的寄生電阻。由圖中可以 看出,I3+ I4 將流經 X 點,因此僅需設計合適 的 Cx 電容值即可讓 X 點的倍頻訊號有足夠的 輸出功率。圖五中的 Zx 值可計算如下:

(

)

R C j L C R C C L C C C C j Z total total x total x total total x x ω ω ω ω ω 2 1 2 1 2 2 2 + − − − + = 當 ω=2/ √ CtotalL ( 兩 倍 基 頻 ) 且 ωCtotalR >> 1 時:

(

)

3 4 3 2 2 1 − − − = R C L C C LC j Z x x total total x 由上式可知當 Cx=2Ctotal/3 時: R Q R L R C L Z x x 2 2 2 32 9 32 9 4 3 = = = ω 其中 Q = ωL/R。而 Vx=(I3+I4)․Zx,由此可 知,當 Q 值良好時,僅需設計合適的 Cx 電容 值無需任何額外的電感或是傳輸線即可使倍 頻點 X 輸出足夠大的功率。 本電路已量測完成,圖七為量測頻譜,表 一為量測結果,操作頻率約在 15/30GHz。 表一 VCO 模擬與量測結果 Simulation Measurement 電源供應電 壓 1V 0.9V 1.2V 1.5V 中心電路電

流 15mA 7.82mA 15.04mA 20.45mA 頻率調整範 圍 (GHz) 16.51/33.02 ~ 17.1/34.2 15.1/30.2 ~ 15.8/31.58 14.8/29.6 ~ 15.5/31 14.8/29.6 ~ 15.2/30.4 Phase Noise @ 1MHz offset -116dBc/Hz -110dBc/Hz -97dBc/Hz -91Bc/Hz -103dBc/Hz -97dBc/Hz -- 3. 類比至數位資料轉換器(ADC) 圖七為所設計的 ADC 架構方塊圖。整個 ADC 中包含了管線化的每一級、暫存器及數 位錯誤修正等電路。此種架構中的每一級所處 理的解析度為 log2 (2n-1)位元,其中 n 為每一 級所產生的數位輸出。在此次設計中 n 為 3, 故其每一級所能處理的解析度為 2.8 位元,而 最後一級為 2 位元。總共需要四級來完成全部 八位元的解析度。在經過每一級的訊號處理之 後所有的數位輸出將同時送往暫存器及之後 的數位錯誤修正電路中,最後八位元的數位輸 出將平行地被送出。 Vcontrol Ml M2 Vx V1 V2 L C L C VDD VDD To buffer To buffer To buffer M4 M3 I3 I4 I3+I4 RF Chock RF Chock Cx Cbuff Cbuff Cx L/2 R 2Ctotal I3+I4 X Zx 圖六(a) VCO 電路圖 (b) 共模電路圖 圖七 量測頻譜

(6)

每一級的詳細電路架構如圖八所示,其包 含了一組取樣保持電路( sample-and-hold)、六 組電壓轉電流電路(VIC)、一顆電流汲取式數 位類比轉換器(current steering DAC)、六組電 流比較器及一組 thermometer-to-binary 編碼 器,最後同時產生三位元 Binary 碼及六位元的 Thermometer 碼。然而最後一級只需要產生 2 位元 Binary 碼,所以只需要三組 VICs 及電流 比較器即可。圖中電壓取樣保持電路(SHC)是 用來傳遞及保持輸入訊號準位,其輸出將送至 VIC 電路讓它產生相對應的電流,同時也將輸 入電壓以增益為一的大小送往下一級。為了改 善其速度的特性,此 SHC 電路將採用開放式 架構。因為開放式架構很難實現電壓相減的功 能,故此設計透過 VIC 將電壓轉成電流,使得 相減的動作能夠在電流模式下輕易的被完成。

stage 1 stage 2 stage n

Analog Input +

-Registers Digital Error Correction

Digital Outputs

圖八 ADC 架構方塊圖

Voltage Sample/Hold Circuit Gain = 1 vin+

vin-Bias & Control Signals

V/I Converter ( x 6 ) D/A Converter ( x 1 ) Current Comparator ( x 6 ) 6 6 6 Digital Input

( from previous stages) Thermometer to Binary Decoder 6 3 bits vout+ vout-− +Irefi + i I -Next D/A Converter

Next Voltage Sample/Hold Circuit

圖九 第 i 級詳細架構圖 因為許多高速的 DAC 都是利用電流模式 架構來完成[2][3],所以此次設計亦利用此種 方法來設計 sub-DAC 並產生相對應的參考電 流。每一級 sub-DAC 的輸入皆為前一級的數 位輸出而輸出的六組電流 Irefi 將和 VIC 的輸 出 Ii 完成相減的動作。整個 ADC 的處理是採 用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演算法,圖十所示 為其詳細演算法的過程,為了容易說明,圖十 所示為單端的演算法,雙端亦很容易以此類 推。當輸入訊號落在落在參考電流某一區間 時,即可利用本級所得到的數位訊號將下一級 sub-DAC 設定到此一區間並在此區間產生數 個參考電流 Irefi+1 。經過電流相減後的剩餘電 流將被送至電流比較器,用來完成 quantization 動作,最後產生的 6 位元 thermometer code 用 來控制下一級的 sub-DAC,同時此數位輸出亦 透過 Thermometer-to-Binary 編碼器送到數位 錯誤修正電路。 -5/8 -3/8 -1/8 1/8 3/8 5/8 -1 1 3/32 5/32 7/32 9/32 11/32 13/32 Irefi Irefi+1 Ii 圖十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演算法 此外為了壓低偶數次諧波失真及時脈穿 透(clock feedthrough)雜訊整個路徑皆採取雙 端差動電路架構。 此 ADC 動態特性亦利用 HSPICE 來模 擬,並將所得到的數位碼利用 Matlab 做 FFT 分析。取樣頻率為 71.43MHz 時,輸入頻率為 20MHz,經過 FFT 分析後,其 SNDR 為 44dB, 約為 7.01 位元的解析度。表二為整個 ADC 模 擬特性。 表二 ADC 模擬結果 Technology 0. 25µm 1P5M CMOS

(Thick oxide is selected) (Minimum channel length is 0.35µm) Input Frequency fin Accuracy 10 MHz 8 bits 20 MHz 7.01 bits Pipelined Stages 4 Sample Rate 71.4 MS/s

Full Scale Voltage 1.2 V

Full Scale Current 256 µA

Unit LSB Current 1 µA

Power Dissipation 205 mW @ fin=20 M Hz

(7)

4. 24GHz 單級電流模式低雜訊放大器設計 圖十一為 24GHz 單級電流模式低雜訊放 大器佈局圖,利用 TSMC 0.18um 製程所設 計,架構主要利用電流鏡來實現高頻之低雜訊 放大器,利用電感共振掉放大級之 Cgd,以增 加輸入與輸出的隔絕,再分別利用電感共振閘 級(gate)與集級(drain)之寄生電容,以減小訊號 在高頻下透過電容的損失。 圖十一 LNA 佈局圖 使用電流模式低雜訊放大器主要有下列 幾項優點,能夠有效的功率的消耗,更適合操 作在低電壓下,以及有較佳的雜訊指數(Noise Figure),對於後級而言,直接處理電流的訊 號也較為容易。 表三為此次設計與先前所發表過的晶片規格 之比較表,表中電路皆採用 TSMC 0.18um 製 程,採用此方式所設計之低雜訊放大器,僅增 益(Gain)較低,其他特性,如:線性度(P1dB、 IIP3)、功率消耗(Power dissipation)、雜訊指數 (Noise Figure),皆比其他片論文為好,目前晶 片已製作完成,並且正在進行量測中。 表三 24GHz 低雜訊放大器之比較表 0.18um Frequency[GH z] 24 25.7 24 21.8 23.7 Gain [dB] 7.5 8.9 10 15 12.86 OP1dB [dBm] -4 -1.3 >-23 - IIP3 [dBm] +6.6 +2.8 -3.0 - NF [dB] 4.6 6.9 6.0 6.0 5.6 S11 [dB] -47.8 <-14 -14 -21 <-11 S22 [dB] -30.7 <-12 <-22 S12 [dB] -24.3 <-32.5 - Power dissipation 10mW @ 1V 30mA @ 1.8V 47mA @ 2V 16mA @ 1.8V 30mA @ 1.8V Reference This Work 2004[4] 2003[5] 2004[6] 2003[7] 5. 24GHz 電流模式接收器(Rx)設計 此電流操做之接收器前端電路包括低雜 訊放大器、降頻混波器。本電路使用一全新的 設計觀念,電流操作模式,來完成低雜訊放大 器與降頻混波器的設計。其中低雜訊放大器是 由兩級的電流鏡放大器所組合而成。再來,降 頻混波器是經由一個電流相加與相成電路的 組合來達到降頻的工作。圖十二為設計完成的 接收器晶片 layout 佈局圖。經過模擬後,此 接收端的特性如表四所示: 圖十二 layout 佈局圖 表四 模擬結果 Technology TSMC 0.13µm 1P8M CMOS Supply voltage 1.2 V Gain_LNA 16.101dB NF_LNA 3.592dB@24GHz S11 < -10dB S22 < -20dB S33 < -15dB Total NF 4.635dB @ 24GHz Total Gain 19.32 dB IP1dB -24 dBm Chip Area 1.452*0.723 mm2 Power Consumption 24.336 mW

(8)

三、結論 目前已完成量測的電路方塊有:高頻電感 元件、高頻雙模電壓控制振盪器;完成模擬的 電路方塊有:類比至數位資料轉換器、24-GHz 單級電流模式低雜訊放大器、24-GHz 電流模 式接收器。 高頻電感元件的設計已經量測完成並且 將 所 有 的 電 感 電 路 化 , 另 外 也 使 得 ADS Momentum 所模擬的電感校正成為值得信賴 的模擬。此對於未來 24-GHz 電路甚至 60-GHz 以上的電路設計都將有極大的幫助。 高頻雙模電壓控制振盪器的設計已量測 完 成 , 此 電 路 模 擬 與 量 測 的 頻 率 誤 差 約 為 7.6% , 也 證 明 了 本 實 驗 群 已 有 能 力 設 計 在 24-GHz 以上的頻段設計出可靠的本地振盪訊 號。 而 ADC 電路採用開放式架構來改善類比 至數位資料轉換器速度的特性。功率放大器被 設計能提供足夠大的功率輸出,與單端的架構 相比,使用差動架構的功率放大器,能夠有較 大的電壓可運作區間、偶次諧波消除效果等優 點。 24-GHz 單級電流模式低雜訊放大器與 24-GHz 電流模式接收器均已模擬完成,其中 24-GHz 單級電流模式低雜訊放大器正在量測 中其擁有低功率與低雜訊的優點,另外整合後 的 24-GHz 電流模式接收器電路將於八月中 進行量測。 四、計畫成果自評 目前為此子計畫的第一年,本研究群已完 成了部分子電路的量測(電感元件與壓控振盪 器),而 LNA 也正在量測中,接收器(Rx)部分 也已成功整合並且已完成模擬。樂觀的估計, 本年底應可完成傳送端(Tx)子電路的設計,而 Rx 端 60-GHz 的部分電路亦可開始設計與模 擬。本年度應可順利達成甚至超前所預計的目 標。 五、參考文獻

[1] P. Gray and R. Meyer, “Future Directions of Silicon ICs for RF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Custom Integrated Circuits Conference (CICC), pp. 83-90, May 1995.

[2] Jjose Bastos et al., "A 12-Bit Intrinsic Accuracy High-Speed CMOS DAC," IEEE J.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33, no. 12, pp. 1959-1969, Dec. 1998.

[3] C. H. Lin and Klaas Bult, "A 10-b, 500-Msample/s CMOS DAC in 0.6 mm2," IEEE J.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33, no. 12, pp. 1948-1958, Dec. 1998.

[4] K.-W. Yu, Y.-L. Lu, D.-C. Chang, V. Liang, and M. F. Chang, “K-band low-noise amplifiers using 0.18 m CMOS technology,” IEEE Microw. Wireless

Compon. Lett., vol. 14, no. 3, pp. 106–108, Mar.

2004.

[5] L. M. Franca-Neto, B. A. Bloechel, and K. Soumyanath, “17 GHz and 24 GHz LNA designs based on extended-S-parameter with microstrip-on-die in 0.18 m logic CMOS technology,” in Proc. Eur.Solid-State Circuits Conf., Sep. 2003, pp. 149–152.

[6] X. Guan and A. Hajimiri, “A 24 GHz CMOS front-end,”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38, Feb. 2004, pp.368-373

[7] Kyung-Wan Yu, Chang, M.F., ” CMOS K-band LNAs design counting both interconnect transmission line and RF pad parasitics,” Symposium

on 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s (RFIC),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發射電路:為利用 PT2248 (U1,Infrared Remote Control Transmitter)及其週 邊元件、紅外線二極體(D4,IR Diode)與按鍵,共同組合成一紅外線發

�您�� BIOS 設定完成後,請選擇本項目以�認所有設定值存入 CMOS 記憶體內。按下 &lt;Enter&gt; 鍵後�出現一個詢問視窗,選擇 [Ok],�設定值存 Ok],�設定值存 ],�設定值存 入

分項計畫「海上絲路之探索」之設計與推行,基本上針對本校通

事前事後比較((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後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The major testing circuit is for RF transceiver basic testing items, especially for 802.11b/g/n EVM test method implement on ATE.. The ATE testing is different from general purpose

傳統的 RF front-end 常定義在高頻無線通訊的接收端電路,例如類比 式 AM/FM 通訊、微波通訊等。射頻(Radio frequency,

In short-term forecasting, it is better to apply Grey Prediction Model on Steer-By-Wire and Carbon NanoTube-Field Emission Displays; and to apply Holt exponential smoothing model

第二章是介紹 MEMS 加工製程,包括體型微加工、面型微加工、LIGA、微 放電加工(Micro-EDM)、積體電路相容製造技術 CMOS MEMS 製程等。製作微 加速度感測器。本研究是選用台積電 0.35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