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441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4410"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

王文進

*

提 要

南朝士人面對大時代的分裂,無時無刻都懸念著克復神州,再定故都京 洛的壯懷;其雖置身「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卻不斷口誦長安歌吹, 手寫洛陽風華,將當前南國的地理形勢比附成漢朝北地的神州山河,而產生 一種極為特殊之時空錯置,座標北移的思維方式。 承繼筆者一系列南朝邊塞詩之時空思維研究,本文進一步探索邊塞詩外 的其他詩、文作品,發現南朝人士在「長安道」、「洛陽道」及其他諸作當中, 仍以誇張式的描寫長安、洛陽來取代對金陵建康的歌詠;在詔、書、令、表 等各類文獻史料中,則更豐富地呈現出南朝士人對於中原故地難以忘情的證 據,證明南朝人士開啟了中華民族這種時空錯置的特殊思維模式。 關鍵詞:南朝、時空思維、中原觀、邊塞詩 *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2)

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

南朝自東晉建武元年(西元三一八年)立國,歷經宋、齊、梁、陳凡兩 百七十二年,係立國江南之偏安局面,亦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分裂。 由於在分立之前,有漢代王朝大一統的輝煌規模,所以使得東晉以來士 人在南渡以後,時時刻刻以漢家雄風為唯一的帝國懷想,甚至一般漢代典章 制度也成為南朝人士在時空思維上的自然投射。 這種將南朝時空和漢代時空交揉合的思維模式,在南朝一百多首邊塞詩 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像徐悱的〈白馬篇〉就是最典型以「長安」為據點,進 而延伸至邊塞戰境的作品: 聞有邊烽急,飛候至長安。然諾竊自許,捐軀諒不難。(頁 1770)1 在這種意義上,「長安」在南朝士人心目中其實幾乎等同於聖戰的根據 地。孔稚珪的〈白馬篇〉,其筆法意象亦然: 隴樹枯無色,沙草不常青。勒石燕然道,凱歸長安亭。(頁 1408) 環繞著「長安」為重心的邊塞詩系列,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完整地出現 「漢將」、「嫖姚」、「李將軍」及「匈奴」、「單于」、「胡兵」的漢代征戰人物: 擁旄為漢將,汗馬出長城。長城地勢險,萬里與雲平。(虞羲〈詠 霍將軍北伐詩〉,頁 1607) 1 本文所引詩句,皆本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 年),正文 但標作者、詩題、頁碼,不再附註出處。

(3)

驥子跼且鳴,鐵陣與雲平。漢家嫖姚將,馳突匈奴庭。(孔稚歸 〈白馬篇〉,頁 1408) 朝驅左賢陣,夜薄休屠營。昔事前軍幕,今逐嫖姚兵。(范雲〈傚 古詩〉,頁 1547) 誶此倦遊士,本家自遼東。昔隸李將軍,十載事西戎。(袁淑〈傚 古詩〉,頁 1211) 天山已半出,龍城無片雲。漢世平如此,何用李將軍。(吳均〈戰 城南三首•之二〉,頁 1719)。 匈奴時未滅,連年被甲兵。明君思將帥,方聽鼓鼙聲。(裴子野 〈答張貞成皋詩〉,頁 1790) 迴山時阻路,絕水亟稽程。往年郅支服,今歲單于平。(梁簡文 帝蕭綱〈隴西行三首•之三〉,頁 1906) 迴釵挂反環,拭淚繩春線。今夜月輪圓,胡兵必應戰。(劉孝威 〈奉和湘東王應令詩二首•之一•春宵〉,頁 1881) 隨後更耐人尋味的是南朝明明是立都在杏花煙雨的江南,其邊塞系列, 卻重複出現「長城」、「陰山」、「居延」、「玉門」、「祁連」、「天山」、「樓蘭」、 「輪臺」、「交河」、「疏勒」、「雁門」、「薊北」、「玄菟」等舊時漢代北伐邊城 要塞的地名: 薊門秋氣清,飛將出長城。絕漠衝風急,交河夜月明。(劉峻〈出 塞〉,頁 1758) 風斷陰山樹,霧失交河城。(范雲〈傚古詩〉,頁 1547) 居延箭菔盡,疏勒井泉枯。(劉孝威〈結客少年場行〉,頁 1869)

(4)

天子羽書勞,將軍在玉門。(吳均〈戰城南三首•之三〉,頁 1720) 追兵待都護,烽火望祁連。(何遜〈學古詩三首•之一〉,頁 1693) 天山積轉寒,無因辭日逐。(張正見〈雨雪曲〉,頁 2479) 甘泉警烽候,上谷抵樓蘭。(徐悱〈古意酬到長史溉登琅邪城詩〉, 頁 1771) 前年出右地,今歲討輪臺。(梁簡文帝蕭綱〈從軍行二首•之一〉, 頁 1904) 瀚海波難息,交河冰未堅。(顧野王〈隴頭水〉,頁 2468) 扶山翦疏勒,傍海掃沉黎。(吳均〈古意詩二首•之一〉,頁 1747) 箭銜雁門石,氣振武安瓦。(吳均〈邊城將四首•之二〉,頁 1738) 薊北馳胡騎,乘南接短兵。(張正見〈戰城南〉,頁 2476) 黃龍戍北花如錦,玄菟城前月似蛾。(梁元帝蕭繹〈燕歌行〉,頁 2035) 根據筆者的研究,南朝邊塞詩這種以長安為據點所發展出來的漢將、匈 奴及長城要塞的體系,並不能當成單純詩中典故的運用而已,最具價值的看 法,是將其視為南朝人士根深柢固的時空思維。亦即南朝人士雖然身處江 南,但是由於特殊的處境,一方面受北方政敵的威逼,一方面又時欲效漢代 北伐匈奴之威勢,所以會以一百多首邊塞詩來構築其心靈深處的漢代圖騰。2 有關邊塞詩和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問題,筆者已有相當程度的研究成 2 參見:拙作〈「南朝文人的歷史想像」與「山水關懷」—「邊塞詩」的「大漢圖騰」與「山 水詩」的「欣於所遇」〉,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東海大學中 國文學系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辦,1997 年,10 月)。

(5)

果,3此篇不再贅論。本文意在探討邊塞作品以外的文獻資料所出現的相關 問題。

南朝人士除了以邊塞之作表達其對漢代帝國的迷戀與執著之外,在其他 樂府古題中,也不斷出現對「長安」的詠嘆。最具體可觀的是以「長安道」 為題的作品。像庾肩吾的〈賦得橫吹曲長安道〉,就極力鋪陳其對長安故都 的遐思: 桂宮連複道,黃山開廣路。遠聽平陵鐘,遙識新豐樹。合殿生光 彩,離宮起煙霧。日落歌吹回,塵飛車馬度。(頁 1982) 對於長安城的宮殿、道路、日影,甚至遙遠的鐘聲均一一加以鋪述。陳 後主的〈長安道〉亦云: 建章通未央,長樂屬明光。大道移甲第,甲第玉為堂。遊蕩新豐 裏,戲馬渭橋傍。當壚晚留客,夜夜苦紅粧。(頁 2507) 觀察此二首〈長安道〉的內容,可見其喧染的是一片繁華盛世的都會風 情,和「聞有邊烽急,飛候至長安」及「勒石燕然道,凱歸長安亭」的烽火 戰鼓相較,可以看出南朝人士對長安的迷戀,其實是由兩個層次陷入的。其 一是其雄壯的帝國聲威,另一層面則是其繁華綺麗的都會風情。前者若是屬 於「心理的補償」作用,後者則是對金陵建康城的移情手法。4 南朝人士對於長安的癡迷當然關涉著長安在歷史上的輝煌記憶。長安是 3 詳參:拙作《南朝邊塞詩新論》(台北:里仁書局,2000 年)。 4 據南宋紹興年間人張敦頤所編《六朝事跡編類》卷上:「南史宋前廢帝景和元年,以東府 成為未央宮,以石頭城為常樂宮,以北邸為建章宮,南第為長陽宮。」(台北:廣文書局, 1970 年)頁 48。案:南朝人士幾乎是把漢代長安的地標如實地搬到了金陵建康城,更可 見其對於漢都長安的迷戀與嚮往。

(6)

漢代帝都,象徵著大漢帝國的文教昌盛與經濟繁榮;雄威遠播與開通西域的 輝煌歷史。偏安一隅的南朝人士既思天漢雄威,則自然亦對象徵漢朝國威的 長安城溢滿欣羨。其實作為大漢帝國首都的長安城,在立都之初,也曾有一 段險象環生的坎坷歷史。漢高祖劉邦定陶即位之後,原欲西都洛陽,後因婁 敬上陳述關中地勢之優越,長安才有角逐帝京的機會: 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 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 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5 其後張良附議婁敬之說,對於漢高祖立都長安更有決定性的影響: 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 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 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 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 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6 由是,長安遂成漢朝帝都,在漢人心中根植下不可撼動的地位,因此東 漢光武定都洛陽之初,並未獲得朝野普遍一致的支持,而有「關中耆老猶望 朝廷西顧」7的情形,於是東漢雖都洛陽,卻不得不繼續以長安為東漢西京, 作為揚威塞外的根據地。8基於長安這樣的歷史性格,不難理解南朝人士何 以會對於過往長安聲威充滿豔羨與迷戀。 但是有一項極令人訝異的統計數字:遍尋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 詩》,南朝士人在詩作中只出現四次「金陵」之名。最膾炙人口的是謝眺的 5 見:新校本《史記•劉敬傳》(台北:鼎文書局,1997 年),頁 2716。 6 見:新校本《史記•留侯世家》,頁 2043—2044。 7 見:新校本《後漢書•班彪》(台北:鼎文書局,1999 年),頁 1335。 8 有關長安的小史,詳參:林郁迢《南宋士人思維中的南朝影像》第四章〈南朝與南宋士人 的地理座標〉(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年 6 月)。

(7)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隋王鼓吹取時首之四•入朝曲〉,頁 1413) 其他只有王融的「總棹金陵渚,方駕玉山阿」(〈永明樂十首之九〉,頁 1393), 沈約的「青槐金陵陌,丹轂貴遊士」(〈長安有狹斜行〉,頁 1616)及梁武帝 的「金陵曲」(〈上雲樂七曲之七〉,頁 1524)。 難道立都兩百七十幾年的金陵建康,在都會文化、生活風情上,居然沒 有值得南朝士人去稍稍詠嘆的餘地嗎?我的推測是:南朝士人根本就是以寫 「長安」的名目來寫建康。試看下面幾首〈長安道〉的縱歌聲色,何處不像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氛圍: (一)神皋開隴右,陸海實西秦。金槌抵長樂,複道向宜春。落花 依度幰,垂柳拂行輪。金張及許史,夜夜尚留賓。(蕭綱〈長 安道〉,頁 1912) (二)西接長楸道,南望小平津。飛甍臨綺翼,輕軒影畫輪。雕鞍 承赭汗,槐路起紅塵。燕姬雜趙女,淹留重上春。(蕭繹〈長 安道〉,頁 2033) (三)鳳樓臨廣路,仙掌入煙霞。章臺京兆馬,逸陌富平車。東門 疏廣餞,北闕董賢家。渭橋縱觀罷,安能訪狹斜。(顧野王〈長 安道〉,頁 2468) (四)建章通未央,長樂屬明光。大道移甲第,甲第玉為堂。遊蕩 新豐裏,戲馬渭橋傍。當壚晚留客,夜夜苦紅粧。(陳後主〈長 安道〉,頁 2507) (五)輦道乘雙闕,豪雄被五都。橫橋象天漢,法駕應坤圖。韓康 賣良藥,董 偃鬻明珠。喧喧擁車騎,非但執金吾。(徐陵〈長 安道〉,頁 2526) (六)長安開繡陌,三條向綺門。張敞車單馬,韓嫣乘副軒。寵深

(8)

來借殿,功多競置園。將軍夜夜返,弦歌著曙喧。(陳暄〈長 安道〉,頁 2542) (七)前登灞陵道,還瞻渭水流。城形類北斗,橋勢似牽牛。飛軒 駕良駟,寶劍雜輕裘。經過狹斜里,日暮與淹留。(蕭賁〈長 安道〉,頁 2556) (八)長安馳道上。鐘鳴宮寺開。殘雲銷鳳闕。宿霧斂章臺。騎轉 金吾度。車鳴丞相來。藹藹東都晚。群公騶御回。(阮卓〈長 安道〉,頁 2561) 以上所有寫「長安道」的作品,其實和邊塞詩的時空座標是同出一轍的。 這種思維方式並不只限於邊塞樂府,也不限於普通樂府古題,就是在普通的 現實作品中,也會不經意地流瀉在自然品題之作中。像劉孝威的〈出新林 詩〉: 芒山眡洛邑,函谷望秦京。遙分承露掌,遠見長安城。故鄉已可 識,遊子必勞情。霧罷前林見,風息涌川岸。坐觀暮潮落,漸見 夕煙出。無由一羽化,徒想御風輕。(頁 1877) 「新林」就在金陵建康附近。劉孝威卻一再將長安和建康聯想在一起。 像謝眺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更是把建康與長安交織在一起: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餘霞散成 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 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頁 1430) 由以上作品的析論可以看出,南朝士人雖然置身於江南建康,但其舉筆 揮翰之際,似乎一直籠罩在歷史的「長安」情結之中。除了寫揮兵出塞的長

(9)

安,也寫日落歌吹的長安,更寫和故鄉交難分的長安。而其深層思維卻是長 安建康合而為一。

除了一系列的〈長安道〉之外,南朝人士更以一系列的〈洛陽道〉來表 現其對漢代東都的嚮往之情。沈約之作是其中最顯目佳作之一: 洛陽大道中,佳麗實無比。燕裙傍日開,趙帶隨風靡。領上蒲萄 繡,腰中合歡綺。佳人殊未來,薄暮空徒倚。(頁 1660) 車喿支之作,也是同樣鋪寫洛陽繁華風采: 洛陽道八達,洛陽城九重。重關如隱起,雙闕似芙蓉。王孫重行 樂,公子好遊從。別有傾人處,佳麗夜相逢。(頁 2115) 這種對京都繁華的鋪排,如果和謝眺「隋王鼓吹曲˙入朝曲」中寫「金 陵」的盛況,實有許多形同神似之處: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飛甍夾馳 道,垂楊蔭御溝。凝笳翼高蓋,叠鼓送華輈。獻納雲臺表,功名 良可收。(頁 1413) 和王融「永明樂十首之九」的:「總棹金陵渚,方駕玉山阿。輕露炫珠 翠,初風搖綺羅」(頁 1393),也在寫景上,動輒「燕裙」、「趙帶」、「珠翠」、 「綺羅」齊搖。顯然,南朝人士是把「金陵」和「洛陽」的歌舞昇平,併肩 齊看。陳後主叔寶更是一連寫下五首〈洛陽道〉,今抄錄如下,以觀南朝人 士如何在漢都洛陽之中,賞玩自己的「江南佳麗地」: (一)諠譁照邑里,遨遊出洛京。霜枝嫩柳發,水塹薄笞生。停鞭

(10)

回去影,駐軸敞前甍。臺上經相識,城下屢逢迎。踟躕還借 問,只重未知名。(頁 2506) (二)日光朝杲杲,照耀東京道。霧帶城樓開,啼侵曙色早。佳麗 嬌南陌,香氣含風好。自憐釵上纓,不歎河邊草。(頁 2506) (三)建都開洛汭,中地乃城陽。縱橫肆八達,左右闢康莊。銅溝 飛柳絮,金谷落花光。忘情伊水側,稅駕河橋傍。(頁 2506—2507) (四)百尺瞰金埒,九衢通玉堂。柳花塵裏暗,槐色露中光。游俠 幽并客,當壚京兆粧。向夕風煙晚,金羈滿洛陽。(頁 2507) (五)青槐夾馳道,御水映銅溝。遠望凌霄闕,遙看井榦樓。黃金 彈俠少,朱輪盛徹侯。桃花雜渡馬,紛披聚陌頭。(頁 2507) 除了沈約、車喿支、陳後主五首之外,尚有簡文帝蕭綱一首、梁元帝蕭繹 一首、庾肩吾一首,張正見一首、徐陵二首、陳暄一首、岑之敬一首、江總 二首、王瑳一首,總計十八首。若是和「長安道」一起總計起來有二十八首 之多。洛陽之所以成為南朝詩人嚮往的原因,當然有其歷史文化的背景。 在中國六大古都中,洛陽的歷史最為悠久,武王克殷,遷置九鼎,洛陽 就開始走上歷史的舞台,成王即天子位,因洛邑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貢, 道理均也」9,乃選為「陪都」。後平王正式遷都洛邑,東周肇始,更加確立 洛陽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 漢高定鼎,本來準備「常都雒陽」,後因張良勸止,遂改長安為都。10西 漢雖然定都長安,卻始終沒有忘情洛陽。元帝時,翼奉就有再次遷都洛陽之 議: 9 見:新校本《史記•周本紀》,頁 133。 10 見:新校本《史記•高祖本紀》,頁 380—381。

(11)

臣願陛下徙都於成周,左據成皋,右阻黽池,前鄉崧高,後介大 河,建滎陽,扶河東,南北千里以為關,而入敖倉;地方百里者 八九,足以自娛;東厭諸侯之權,西遠羌胡之難,陛下共己亡為, 按成周之居,兼盤庚之德,萬歲之後,長為高宗。漢家郊兆寢廟 祭祀之禮多不應古,臣奉誠難亶居而改作,故願陛下遷都正本。11 即使漢高祖欲都洛陽的計畫落空,到元帝時卻一直不肯放棄遷都洛陽的 願望,由此可見洛陽在當時西漢士大夫心中的地位,因為遷都洛陽帶有繼承 歷史文化正統的象徵意義。東漢光武中興,果然以雒陽為都,重振漢室之風, 爾後曹魏、西晉遂循其例立都洛陽,一則是因為長安經連年戰爭摧殘,早已 殘敗;一則可以凸顯出洛陽在執政者心中難以憾搖的重要性,因其不僅是政 治文化的中心,更是代表中原文化正統的標誌,12因此南朝人士對於洛陽的 題詠,其實摻雜著極濃厚的正統文化觀。 更有甚者,南朝出現「長安」、「洛陽」之名者,尚不止限於「長安道」、 「洛陽道」之中,其他如「長安有狹邪行」、「行路難」、「閨怨詩」、「胡逢狹 路間」諸篇之中,實見其名,據筆者統計,長安之名出現七十二處,洛陽出 現六十二處(包括篇名)。考以金陵四見,而長安洛陽一百三十四見的比例 (見篇末附錄),南朝人士的時空思維,的確超乎正常的邏輯運作。 在「長安」、「洛陽」的歌詠中,南朝人士還又流行著「京洛」的名詞。 像劉宋劉義恭〈擬古詩〉即云:「束甲辭京洛,負戈事烏孫」(頁 1248),鮑 照〈代堂上歌行〉:「昔仕京洛時,高門臨長河」(頁 1266),〈代北風行〉:「京 洛女兒多嚴粧,遙艷帷中自悲傷」(1279),〈紹古辭〉:「三川窮名利,京洛 富妖妍」(頁 1297),謝眺〈詠明樂十首之六〉:「燕肆遊京洛,趙服麗有輝」 (1419),〈答張齊興詩〉:「我滯三冬職,誰知京洛念」(頁 1426),〈酬王晉 11 見:新校本《漢書•翼奉傳》(台北:鼎文書局,1997 年),頁 3176。 12 有關洛陽立都小史,詳參:林郁迢《南宋士人思維中的南朝影像》第四章〈南朝與南宋士 人的地理座標〉。

(12)

安德元詩〉:「誰能久京洛,緇塵染素衣」(頁 1426),〈和江丞北戍琅玡城詩〉: 「京洛多塵霧,誰濟未安流」(頁 1444),沈約〈登高望春詩〉:「登高眺京 洛,街巷何紛紛」(頁 1633),孔奐〈賦得名都-何綺詩〉:「京洛信名都, 佳麗擬蓬壷」(頁 2536)。可見「長安」、「洛陽」、「京洛」就是「金陵」。但 見南朝人士特殊的時空思維使其慣於使用歷史的名詞,卻反而忽略了自己置 身江南偏安的實境。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用「長安」、「洛陽」、或是「京洛」,其中還涉及 了南朝人士爭取「正統」的執著。大體而言,東晉聲稱「晉祚雖衰,天命未 改」13,以正統自居的情形,並未受到戰亂不斷的北方胡族政權之挑戰,只 要不主動承認北方政敵的合法性,正統就是己方。但是到了南北朝就不一樣 了,北魏統一中原,孝文遷都洛陽,實行漢化之後,遂開啟了南北二朝爭正 統的戰端,北國以包括二都,佔有中原的絕對優勢,貶南朝為遠逃江會,不 聞華土,僭立江表的偽政權,14甚至還進一步以「漢」自居,北魏孝文帝〈報 盧淵議親伐江南詔〉: 今則驅馳先天之術,駕用仁義之師,審觀成敗,庶免斯咎。長江 之阻,未足可憚; 踰紀之略,何必可師。洞庭、彭蠡,竟非殷 固,奮臂一呼,或成漢業。15 宣武帝〈詔有司敕蠕蠕使人勿六跋〉更視己方為周、漢正統: 大魏之德,方隆周漢,跨據中原,指清八表。16 崔宏〈國號議〉則一路上推至三皇武帝,振振有詞的將北魏推向中原正 統: 13 見:新校本《晉書•溫嶠傳》(台北:鼎文書局,1995 年),頁 1786。 14 關於南北朝正統之爭的問題,拙作《淨土上的烽煙—洛陽伽藍記》中已有論證,此不再贅 述。(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年),頁 123—127。 15 見:新校本《魏書•盧玄附傳》(台北:鼎文書局,1998 年),頁 1048。 16 見:新校本《魏書•蠕蠕傳》,頁 2297。

(13)

三皇五帝之立號也,或因所生之土,或即封國之名。故虞夏商周 始皆諸侯,及聖德既隆,萬國宗戴,稱號隨本,不復更立。唯商 人屢徙,改號曰殷,然猶兼行,不廢始基之稱。……昔漢高祖以 漢王定三秦,滅強楚,故遂以漢為號。國家雖統 北方廣漠之土, 逮于陛下,應運龍飛,雖曰舊邦,受命惟新,是以登國之初,改 代曰魏。又慕容永亦奉進魏土。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國, 斯乃革命之徵驗,利見之玄符也。臣愚以為宜號為魏。17 南朝人士面對此似是而非的正統之說,以及北朝儼然以中原正統自居的 態勢,似乎也無法提出有效的反駁,於是只好訴諸空間起源的認同方式,藉 由不斷地題詠先朝故都「長安」、「洛陽」、「京洛」,來證明自己與漢代中原 文化正統的延續性。

詩歌中這種不斷出現的「長安」、「洛陽」、「京洛」在其他詔、疏、議、 表各類文獻中也不斷出現,相較於詩歌的「虛擬性」,這些文獻卻如實呈現 南朝人士在實際政治處境中不忘收復中原故土的壯懷。孝武帝〈與朗法師 書〉: 舊京淪沒,神州傾蕩。蒼生荼蓼,寄在左衽。每一念至,嗟悼朕 心。長軀魏趙,掃平燕、代。今龍旗方興,剋復洢洛。18 安帝<進宋公爵為王詔>: 自永嘉喪師,綿踰十紀,五都分崩。然正朔時暨,唯三秦懸隔, 未之暫賓。……公命世撫運,闡曜咸靈,內研諸侯之慮,外致上 17 見:新校本《魏書•崔玄伯傳》,頁 620—621。 18 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全晉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年),頁 106。

(14)

天之罰。故能食兕甫訓,則許、鄭風偃,鉦鉞未指,則湹、洛霧 坡。俾舊闕之陽,復集萬國之軫,東京父老,更睹司隸之章。19 庾亮〈謀開復中原疏〉: 襄陽北接宛許,南阻漢水,其險足固,其土足食。臣宜移鎮襄陽 之石城下,並遣諸軍羅布江汅。比及數年,戎士習練,乘釁齊進, 以臨河洛。20 雖然歷來史家論六朝政局,總會提及荊州守將與朝廷之間的不合矛盾,21 但由庾亮此疏,可知南朝人士北伐之志未嘗稍減。桓溫〈平洛表薦謝尚〉: 今中州既平,宜時緩定,鎮西將軍豫州刺史尚,神懷挺率,少致 人譽,足以入贊百揆,出蕃方司宜進據洛陽,撫寧黎庶。22 桓溫〈請還都洛陽疏〉: 河洛蕭條,山陵危逼。23 桓溫〈辭參朝政疏〉: 若憑宗朝之靈,則雲徹席卷,呼吸蕩清,如當假息遊魂,則臣據 河洛,親臨三寇。24 劉裕〈請褒贈王鎮惡表〉: 王師西伐,有事中原,長驅洛陽,肅清湖、陜。入渭之捷,指麾 19 見:新校本《宋書•武帝紀中》(台北:鼎文書局,1998 年),頁 42。 20 見:新校本《晉書•庾亮傳》,頁 1923。 21 參見:傅樂成「荊州與六朝政局」一文。收入氏著《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81年),頁 93—115。 22 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全晉文》,頁 1258。 23 見:新校本《晉書•桓溫傳》,頁 2573。 24 同前註,頁 2575。

(15)

無前,遂廓定咸陽,俘執偽后,克成之效,莫與為疇,實扞城所 寄,國之方邵也。25 桓玄〈上疏理謗〉: 西平巴蜀,北清伊洛。26 傅亮〈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 近振旅河湄,揚旅西邁,將屆舊京,威懷司雍,河流湍急,道阻 且長。加以伊洛榛蕪,津塗久廢,……。27 沈亮〈修治石堨簽〉: 頃北洛侵蕪,南宛彫毀,獫狁肆凶,犬夷充疆,遠肅烽驛,近虞 郊閈……。28 周朗〈上舊獻讜言〉: 故毒之在體,必戈其緩處。函渭靈區,闃為靈窟,伊洛神基,蔚 成茂草,豈可不懷歟?29 梁武帝蕭衍〈北伐詔〉: 百道並驅,同會洛邑。戡剪逋醜,馘掃鯨鯢。30 簡文帝蕭綱〈慶洛陽平啟〉: 自函洛榛曠,獯獫荐食,久絕正翔之風,不睹輶軒之使。31 25 見:新校本《宋書•王鎮惡傳》,頁 1371。 26 見:新校本《晉書•桓玄傳》,頁 2586。 27 見:《文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 年),頁 964。 28 見:新校本《宋書•自序》,頁 2452。 29 見:新校本《宋書•周朗傳》,頁 2095。 30 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全梁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年)頁 18。

(16)

劉峻〈辯命論〉: 自金行不競,天地版蕩,左帶沸脣,乘間電發。遂覆纏洛,傾五 都。居先五之桑梓,竊名號於中縣。與三皇競其氓黎,五帝角其 區宇。種落繁熾,充牣神州。32 由以上文獻可以看出,南朝人士始終口稱「神州」,不忘伊洛、舊京、 中原。這種動輒口誦舊京、伊洛的思維,當然和時刻北歸再定故都的情懷相 聯繫: 晉元帝〈改元大赦令〉云: 惠懷多難,帝王不造,夷狄豺狼,肆其暴亂,京都傾覆,宗廟為 墟。孤悼心圗,靡知所錯。繕甲修兵,補結天網,將以雪皇家之 恥……。33 成帝〈北伐詔〉云: 戎夷滑夏,神州傾覆。二帝辭宮,幽設虜庭。永言厥艱,夙夜慨 憤。百聞江表,屢自事故。克平內難,始漸夷泰。……今羯寇衰 弊,王略彌振……蕩滌區宇,以雪國恥。34 王敦〈與劉隗書〉: 今大賊未滅,中原鼎沸,欲與足下周生之徒,戮力王室,共靜海 內。35 庾翼〈北伐至夏口上表〉: 31 同前註,頁 103。 32 見:新校本《梁書•文學下》(台北:鼎文書局,1999 年),頁 705。 33 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全晉文》,頁 75—76。 34 同前註,頁 87。 35 見:新校本《晉書•劉隗傳》,頁 1838。

(17)

胡寇衰滅,其日不遠。臣雖未獲長驅中原,馘截凶醜。亦不可以 不進據要塞,思攻取之宜。36 桓溫〈請還都洛陽疏〉: 若乃海運既徙,而鵬翼不舉,永結根於南垂,廢神州於龍漠,令 五尺之童掩口而歎息。夫先王經始,旋聖宅心,畫為九州,制為 九服,貴中區而內諸夏,誠以晷杜自中,霜露惟均,冠冕萬國, 朝宗四海故也。……自永嘉之亂,播流江表者,請一切北徙,以 實河南,資其落葉,反其土宇……。37 桓溫〈與撫軍簽〉: 北胡肆逆四十餘載,傾覆社稷,毀辱陵廟……不齊力掃滅,則犬 賊何由而自平,大恥焉得而自雪。38 謝靈運〈上書勸伐河北〉: 自中原喪亂,百有餘年,流離寇戎,湮沒殊類。先帝聰明神武, 哀濟群生,將欲盪定趙魏,大同文軌,使久凋文於正化,偏俗歸 於華風……。39 王融〈畫漢武北伐圗上疏〉: 蠢爾獯狄,敢讎大邦,假息關河,竊命函谷,淪故京之爽塏,變 舊邑而荒涼,息反坫之儒衣,久伊川之被髮。北地殘氓,東都遺 老,莫不茹泣吞悲,傾耳載目,翹心仁政,延首王風。若試馳咫 尺之書,具甄戎旅之卒,徇其墮城,納其降虜,可弗勞弦鏃,無 36 見:新校本《晉書•庾亮傳》,頁 1934。 37 見:新校本《晉書•桓溫傳》,頁 2573—2574。 38 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全晉文》,頁 1626。 39 見:新校本《宋書•謝靈運傳》,頁 1772。

(18)

待干戈。真皇王之兵,征而不戰也。40 王融〈上疏乞自效〉: 若藉巫、漢之歸師,騁士卒之餘憤,取函谷如反掌,陵關塞若摧 枯。41 梁元帝蕭繹〈言志賦〉: 戮封豕於海內,斬長狄於關中。42 江淹〈北伐詔〉: 祖甲十萬,鐵騎千馬,斜趣潁、洛,衝其要津。……驍雄競奮, 火烈風拂,剋定中原,肅清河洛。43 以上文獻顯示南朝人士雖然在杏花煙雨的江南寫其綺靡的宮體詩,玄遠 的山水詩及遊仙詩,但在其心靈深處,時時未忘北伐中原之志。這種長期以 北方中原為依歸的想像意志,一如在詩歌中的表現一樣,會對自己所處的金 陵建康,產生一種混淆與錯置。梁元帝蕭繹〈丹陽尹傳序〉云:「自二京版 蕩,五馬南渡,固乃上燭天文,下應地理,爾其地勢,可得而言。東以赤山 為成皋,南以長淮為伊洛,北以鍾山為芒阜,西以大江為黃河。既變淮海為 神州,亦即丹陽為京尹」44,就是完全把建康和長安比附在一起的時空思維。

南朝是中國第一次南北大分裂的時代。南朝士大夫被迫遷離視為中原文 40 見:新校本《南齊書•王融傳》(台北:鼎文書局,1998 年),頁 821。 41 同前註,頁 823。 42 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全梁文》,頁 166。 43 同前註,頁 375。 44 同前註,頁 188。

(19)

化正統象徵的長安、洛陽。雖然在江南歷經兩百七十餘年的物質建設,由「山 水」、「宮體」、「詠物」諸詩體的出現,可以反映出「江南佳麗地」物質化的 高度發展。無怪乎論詩者嘗曰: 溯自建安以來,日趨於艷。魏艷而豐,晉艷而縟,宋艷而麗,齊 艷而纖,陳艷而浮。45 但是在這些浮艷的心靈深處,卻沈藏著南朝士人內心的隱痛,那就是對 中原故鄉失陷的空虛感。所以根據筆者一系列的南朝邊塞詩研究,早已証明 以漢代長安、洛陽為中心的南朝邊塞詩,事實上是南朝人士對漢代雄威的心 理投射。本文再次發現除了邊塞詩之外,尚有「長安道」、「洛陽道」及其他 諸作中,更以誇張式的描寫長安、洛陽來取代對金陵建康的歌詠。而在其他 更多的詔、書、令、表各類文獻中,更豐富地呈現出南朝人士無法忘懷中原 故地的證據。透過詩、文,全面性的考察,足可證明南朝人士是如何開始了 中華民族這種時空錯置的時空思維方式。爾後中國歷史上的南宋,乃至今日 的海峽兩岸,均或多或少受到這種制式思維的影響。這是一個研究中國人時 空思維饒富趣味的題目,南朝則只是一個開端而已。 45 見:丁福保編纂《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緒言。(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年),頁 23。

(20)

【附錄】南朝詩中「長安」、「洛陽」的使用情形

※但取詩句中有「長安」、「洛陽」者;雖詩題涉及「長安」、「洛陽」,然詩 句中不見「長安」、「洛陽」者不取。 姓 名 詩題 內容 頁數 袁 淑 效曹子建白馬篇 劍騎何翩翩,長安五陵間。 1211 丁督護歌六首•之二 洛陽數千里,孟津流無極。 1219 宋 孝 武 帝 劉 駿 丁督護歌六首•之六 黃河流無極,洛陽數千里。 1219 代白紵曲二首•之一 洛陽少童邯鄲女。 1273 擬行路難十八首•之二 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 1274 鮑 照 學古詩 會得兩少妾,同是洛陽人。 1298 孔 稚 珪 白馬篇 勒石燕然道,凱歸長安亭。 1408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1430— 1431 落日悵望詩 既乏瑯琊政,方憩洛陽社。 1433 謝 朓 夜聽妓詩二首•之一 要取洛陽人,共命江南管。 1451 虞 通 之 贈傅昭詩 英妙擅山東,才子傾洛陽。 1471 釋 寶 月 行路難 夜聞南城漢使度,使我流淚憶長安。 1480 臨高臺 彷彿洛陽道,道遠離別識。 1514 長安有狹邪行 洛陽有曲陌,曲陌不通驛。 1514— 1515 河中之水歌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 1520— 1521 梁 武 帝 蕭 衍 戲題劉孺手板詩 張率東南美,劉孺洛陽才。 1537 範 雲 別詩 洛陽城東西,長作經時別。 1553 任 昉 答劉孝綽詩 彼美洛陽子,投我懷秋作。 1598 丘 遲 答徐侍中為人贈婦詩 側聞洛陽客,金蓋翼高車。 1603 虞 羲 贈何錄事諲之詩 漢北張生,洛陽賈子。 1606

(21)

— 1607 相逢狹路間 相逢洛陽道,擊聲流水車。 1616 白馬篇 直去已垂涕,寧可望長安。 1619 臨高臺 所思竟何在,洛陽南陌頭。 1620 洛陽道 洛陽大道中,佳麗實無比。 1620— 1621 登高望春詩 迴首望長安,城闕鬱盤桓。 1633 奉和竟陵王郡縣名詩 一窺長安城,羞言杜陵掾。 1643 三月三日率爾成章詩 洛陽繁華子,長安輕薄兒。 1644 沈 約 傷虞炎 東南既擅美,洛陽復稱才。 1654 柳 鎮 題所居齋柱詩 況念洛陽士,今來歸舊林。 1672 柳 惲 度關山 長安倡家女,出入燕南垂。 1673— 1674 擬輕薄篇 長安九逵上,青槐蔭道植。 1679 學古詩三首•之一 長安美少年,羽騎暮連翩。 1693 何 遜 賦詠聯句 曼倩爾何為,獨歎長安索。 1712 攜手曲 豔裔陽之春,攜手清洛陽。 1724 行路難五首•之一 洛陽名工見咨嗟,一剪一刻作琵琶。 1727 行路難五首•之二 躞蹀橫行不肯進,夜夜血汗至長安。長安城中諸貴臣,爭貴儒者席上珍。 1728 行路難五首•之四 君不見長安客舍門。 1728 發 湘 州 贈 親 故 別 詩 三 首•之二 徒勞易水布,空負洛陽衣。 1736 入蘭臺贈王治書僧孺詩 予為隴西使,寓居洛陽社。 1740 至湘州望南嶽詩 長安遠如此,無緣得報君。 1744 吳 均 閨怨詩 妾坐江之介,君戍小長安。 1746 登高臺 若非邯鄲美,便是洛陽才。 1761 王 僧 孺 贈顧倉曹詩 洛陽十二門,樓闕似西崑。 1763 白馬篇 聞有邊烽急,飛候至長安 1771 徐 悱 古意酬到長史溉登琅邪 城詩 登陴起遐望,回首見長安。 1771 到 洽 答秘書丞張率詩八章之 九重窈窕,長安莫窺。 1787

(22)

昭 明 太 子 蕭 統 將進酒 洛陽輕薄子,長安遊俠兒。 1792 蕭 子 顯 燕歌行 洛 陽 梨 花 落 如 雪 , 河 邊 細 草 細 如茵。……洛陽城頭雞欲曙,丞相府中 烏未飛。 1817 — 1818 上虞鄉亭觀濤津渚學潘 安仁河陽縣詩 昔餘筮賓始,衣冠仕洛陽。 1830 — 1831 太子洑落日望水詩 欲待春江曙,急塗像洛陽。 1831 劉 孝 綽 登陽雲樓詩 回首望長安,千里懷三益。 1831 奉和簡文帝太子應令詩 延賢博望苑,視膳長安城。 1875 劉 孝 威 出新林詩 遙分承露掌,遠見長安城。 1877 春宵詩 傳語長安驛,辛苦寄遼西。 1887 蕭 子 暉 應教使君春遊詩 洛陽城閉晚,金鞍橫路歸。 1887 長安有狹斜行 長安有徑塗,塗徑不通輿。 1904 隴西行三首•之一 長安路遠書不還,寧知征人獨佇立。 1905 臨高臺 彷彿洛陽道,道遠離別識。 1910 洛陽道 洛陽佳麗所,大道滿春光。 1911 上留田行 田家斗酒群相勞,為歌長安金鳳凰。 1921 採菊篇 月精麗草散秋株,洛陽少婦絕妍姝。 1923 梁 簡 文 帝 蕭 綱 七夕詩 洛陽疑劍氣,成都怪客星。 1958 長安有狹斜行 長安有曲陌,曲陌不容幰。 1981 庾 肩 吾 賽漢高廟詩 寧知臨楚岸,非復望長安錎。 1989 鮑 泉 南苑看遊者詩 洛陽小苑地,車馬盛經過。 2027 洛陽道 洛陽開大道,城北達城西。 2033 紫騮馬 長安美少年,金絡鐵連錢。 2033 梁 元 帝 蕭 繹 劉生 扶風好驚坐,長安恆借名。 2034 徐 防 長安有狹斜行 長安有勾曲,勾勾不通驛。 2068 行路難二首•之一 君不見長安客舍門。 2083 費 昶 和蕭記室春旦有所思詩 洛陽遠如日,何由見宓妃。 2085 從軍行 長安夜刺閨,胡騎白銅鞮。 2098 戴 暠 度關山 今上關山望,長安樹如薺。 2100

(23)

車  洛陽道 洛陽道八達,洛陽城九重。 2115 談 士 雲 詠安仁得果詩 月上河陽縣,來看洛陽花。 2123 王 金 珠 丁督護歌 黃河流無極,洛陽數千里。 2128 沈 滿 願 王昭君歎二首•之一 早信丹青巧,重貨洛陽師。 2132 飲馬長城窟 北走長安道,征騎每經過。 2330— 2331 王 褒 入塞 建章樓閣迥,長安陵樹高。 2332 對酒歌 何處覓錢刀,求為洛陽賈。 2347 烏夜啼 御史府中何處宿,洛陽城頭那得棲。 2352 燕歌行 洛陽遊絲百丈連,黃河春冰千片穿。 2352— 2353 奉和趙王隱士詩 洛陽徵五隱,東都別二賢。 2364 擬詠懷詩二十七首•之 二 洛陽蘇季子,連衡遂不連。 2367 擬詠懷詩二十七首•之 二十二 不言登隴首,唯得望長安。 2370 和張侍中述懷詩 漢陽錢遂盡,長安米空索。 2371 聘齊秋晚館中飲 欣茲河朔飲,對此洛陽才。 2385— 2386 見遊春人詩 長安有狹邪,金穴盛豪華。 2386 庾 信 代人傷往詩二首•之二 雜樹本唯金谷苑,諸花舊滿洛陽城。 2410 沈 炯 長安少年行 長安好少年,驄馬鐵連錢。 2443 輕薄篇 洛陽美少年,朝日正開霞。 2475 長安有狹邪行 少年重遊俠,長安有狹邪。 2481 煌煌京洛行 唯當賣藥處,不入長安城。 2482 張 正 見 與錢玄智汎舟詩 還乘金谷水,俱望洛陽城。 2488 洛陽道五首•之四 向晚風煙晚,金羈滿洛陽。 2507 劉生 遊俠長安中,置驛過新豐。 2508 陳 後 主 叔 寶 烏棲曲三首•之一 長安遊俠無數伴,白馬驪珂路中滿。 2511 洛陽道二首•之二 洛陽道上馳,春日起塵埃。 2526 陵 徐 長相思二首•之二 欲見洛陽花,如君隴頭雪。 2528 陳 暄 洛陽道 洛陽九逵上,羅綺四時春。 2542

(24)

長安道 長安開繡陌,三條向綺門。 2542 陽 慎 從駕祀麓山廟詩 依稀長安驛,蕭條都尉城。 2559 阮 卓 長安道 長安馳道上,鐘鳴宮寺開。 2561 梅花落 長安少年多輕薄,兩兩共唱梅花落。 2574 邱日登廣州城南樓詩 徒懷建鄴水,復想洛陽宮。 2579 贈賀左丞蕭舍人詩 回首望長安,猶如蜀道難。 2580— 2581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詩 傳聞合浦葉,遠向洛陽飛。 2581 江 總 同庾信答林法師詩 君看日遠近,為忖長安城。 2593 蘇 子 卿 南征詩 一朝遊桂水,萬里遊長安。 2601— 2602 王 瑳 洛陽道 洛陽夜漏盡,九重平旦開。 2611

(25)

The Literary Scholars' Thinking about Space and Time in

Southern Dynasty (317-420)

Wen-Chin Wang

*

Abstract

Thinking as the Northern way is a very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literary scholars in Southern Dynasty. Geographic features of Southern

Dynasty are usually likened to Northern mountains and rivers of Han

Dynasty in those scholars' works. This kind of characteristic also became

the basic pattern of thinking when China disunited.

Keywords

Southern Dynasty, Han Dynasty, Time, Space, disunited county,

central ideology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rough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uddhism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within a “systemic society.” In response to a legitimation crisis, Tiantai Buddhism in

Stone carvings from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ere mostly religion-oriented (namely Buddhism or Taoism), and today much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on them has been derived from

This paper deals with Zhu Shixing and the sūtras emphasized by him, the prajñā thought of Zhi Qian of Eastern Wu Dynasty, the prajñā and dhyāna thoughts of Saṃghavarman of

During the period of Jin Dynasty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minorities migrated into Central Plain and established different regimes in north China. With the

• Children from this parenting style are more responsive, able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stress; they also have better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self- control; they can notice

This article is mainly to analyze the questions about biography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an masters in literatures of Buddhist Monks' biographie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The Book of the Later Han Dynasty (compiled in the 5 th century) records that Zhang Heng invented (i) the seismograph that could predict earthquakes; and (ii) the armillary

Buddhism from East-Han dynasty king-min ages passed into China..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China is change Chinese grammer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