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化方言音系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化方言音系研究"

Copied!
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交通大學 語言與文化研究所 碩士論文. 新化方言音系研究 新化方言音系研究 A Study of the Xinhua Phonology. 研 究 生:林美津 指導教授:許慧娟 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六月.

(2) 新化方言音系研究 A Study of the Xinhua Phonology. 研 究 生:林美津. Student:Mei-Chin Lin. 指導教授:許慧娟. Advisor:Hui-Chuan Hsu. 國立交通大學 語言與文化研究所 碩士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nd Cultural Studi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nd Cultural Studies June 2005 Hsi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六月.

(3) A Study of the Xinhua Phonology. Abstract. Xinhua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west of Hunan province. The Xinhua dialect is unique mainly for two reasons. Due to geographical proximity, it has long been influenced by the Mandarin, Gan, and Wu families. The immigration history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dialect. Taking the phonology of Middle Chinese, i.e. Qieyun, as the reference point, this thesis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nitials, finals, and tones in the Xinhua dialect from bot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viewpoints. In chapter two, we propose that the aspirated voiced consonants in Xinhua, which mostly occur in syllables carrying Tone Ib, ensue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Mandarin and Gan clusters. Nasality spreading from the onset gives rise to the nasal coda insertion in open syllables. The analysis about rhymes in chapter three reveals clearly that Xinhua possesses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ese. Specifically, the neutralization of Geng and Tseng categories is typical of Northern Chinese. The neutralization of Geng, Dang, and Jiang categories and the prevocalic i seen in some Liu K-I descendants are pervasive in Southern Chinese. Like the case in Wu and other Xiang dialects, monophthongization takes place in Xie, Xiao and Liu categories. In addition, most Xiang dialects feature [-low] and [+back], as opposed to [+low] and [-back] in general, in the nucleus vowels of Dang and Geng categories, and Xinhua is no exception.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that Xinhua distinguishes itself from other Xiang dialects in both the neutralization of Dang, Jiang, Xian and Shan. i.

(4) categories and the existence of three layers in the Geng category. Chapter four presents that the tone system in Xinhua is considerably influenced by the Mandarin and Gan branches, as respectively manifested by the shift of Tone IIb to Tone III and by the partial conversion of Tone IV into Tone III. To sum up, the Xinhua dialect not only reflects properties of the Mandarin, Gan, and Wu families, but also exhibits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ii.

(5) 新化方言音系研究. 摘要. 新化縣位於湖南省中部偏西,因歷史發展因素、外加語言環境複雜,方言表 現兼具官話、贛語及吳語的特色,並發展出獨樹一格的語音現象,與其他湘方言 的音韻表現大不相同。全文分別就新化方言聲母、韻母、聲調三方面,以中古的 《切韻》系統為對照點,從共時與歷時的觀點,詳加討論。從第二章對聲母的觀 察發現,新化方言濁聲母讀送氣最初是受官話及贛語陽平讀送氣的影響,進而擴 及其他聲調。濁擦音聲母的產生見於古濁聲母出現在前高元音或介音前。陰聲韻 鼻音韻尾增生是聲母的鼻音徵性延展而來。透過第三章對韻母的分析,清晰可見 新化方言南北方言夾雜的特色。梗攝和曾攝合流反映北方方言特徵;梗攝與宕 攝、江攝合流則屬南方方言特性;又部分流攝一等讀作細音,此亦見於南方方言。 一如吳語與其他湘方言,蟹攝、效攝和流攝複元音單元音化。宕攝和梗攝元音後 化為湘方言共同特色。宕、江兩攝與咸攝、山攝合流,梗攝存在三個層次,則不 見於鄰近的湘方言而自成一格。根據第四章討論的結果,新化方言聲調系統受官 話和贛語影響頗大,分別鑒於濁上歸去及古濁入聲部分讀作去聲。整體而言,新 化方言一方面反映官話、贛語及吳語的部分形貌,一方面獨具方言特色。. iii.

(6) 致謝辭. 此篇論文得以完成,是承蒙師長、同學、室友、學弟妹及親愛家人們的厚愛 與鼎力相助。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許慧娟老師,老師對語言學認真與執著 的態度,使自己在此領域學習很多並讓此篇論文更完整些;同時,也要感謝老師 課餘後對我的包容與關懷,自己才能順利完成學業。此外,感激另一位指導教授 馬希寧老師,老師總是孜孜不倦、不厭其煩的指導我、帶領我,此篇論文才得以 成型。並謝謝清華大學張光宇教授,引領我進入方言研究的領域,啟發我並給予 我許多寶貴意見。 再來,要謝謝所上的劉美君老師、林若望老師、潘荷仙老師,使自己在語言 學領域的知識豐富不少。讓我感動的是劉辰生老師,雖然沒被敎過,但他關愛學 生的熱忱,溫暖自己、使自己在交大期間,不管是做學問的態度或者是為人處世 方面成長許多。 所上君萍同學、學弟妹們、清大一同上課秀琪學姊及佳雯學妹相扶相持的革 命情感,是難忘懷的,尤其是謝謝學妹劉怡芬,總在我最需要幫忙時,伸出援手, 並為我抒發情緒的最佳出口。還有一群可愛的室友們,與我相伴、分享我心情點 滴。 最後,要感激我親愛家人們的支持。爸爸總是包容我的,使我能幸運、如願 地追尋我的目標;還有弟弟國照,從考研究所前南北奔波敎我、盡心盡力為我搜 尋訊息,至讀書期間,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是他的鼓勵,讓我有勇氣、再接再 厲,沒有他的付出與關懷,就沒有今天的我。. iv.

(7) 第一章. 緒論..............................................................................................................1. 1. 新化方言概況與研究動機............................................................................1 2. 語言環境........................................................................................................1 2.1 湘語......................................................................................................1 2.2 贛方言..................................................................................................2 2.3 吳語......................................................................................................3 2.4 官話......................................................................................................4 2.5 小結......................................................................................................4 3. 文獻探討..........................................................................................................4 4. 研究主旨與內容..............................................................................................5 第二章. 新化方言的聲母系統..................................................................................6. 1. 新化方言的聲母............................................................................................6 2. 中古聲類今新化方言讀法............................................................................6 2.1 阻塞音(obstruents)......................................................................6 2.2 響音(sonorants)..............................................................................10 2.3 小結.................................................................................................... 11 3. 綜合討論......................................................................................................12 3.1 中古全濁聲母的演變........................................................................12 3.1.1. 新化方言古全濁聲母............................................................13. 3.1.2. 清化條件................................................................................14. 3.1.3. 清化後送氣與否....................................................................14. 3.2 次濁聲母............................................................................................16 3.2.1. 濁擦音聲母............................................................................17. 3.2.2 3.2.3. 影母、泥母、疑母和日母的[n] ........................................19 明母........................................................................................20. 3.3 全清聲母............................................................................................21 3.4 次清聲母............................................................................................23 3.5 精、知、莊、章四組聲母................................................................23 3.5.1. 來源、構擬與今方言表現....................................................23. 3.5.1.1. 來源............................................................................23. 3.5.1.2. 中古構擬....................................................................24. 3.5.1.3. 方言表現....................................................................24. 3.5.2. 新化與湘方言的知、照系字................................................25. 3.5.2.1. 現狀與演變................................................................25. 3.5.2.2. 存古現象....................................................................26. 3.5.2.3. 與官話、湘方言的關係............................................27. 3.5.2.4. 湘語知、照系概況:知、照系聲母類型與演變過程. ......................................................................................................27 v.

(8) 3.5.2.5 3.5.3 第三章. 知、照系演變的主要原因—介音............................29. 湘語知、照系少見的讀音類型............................................30. 新化方言的韻母系統................................................................................31. 1. 新化方言的韻母..........................................................................................31 2. 攝..................................................................................................................31 2.1 果攝....................................................................................................31 2.2 假攝....................................................................................................32 2.3 遇攝....................................................................................................33 2.4 蟹攝....................................................................................................33 2.5 止攝....................................................................................................34 2.6 效攝....................................................................................................35 2.7 流攝....................................................................................................35 2.8 咸攝....................................................................................................36 2.9 深攝....................................................................................................37 2.10 山攝..................................................................................................37 2.11 臻攝..................................................................................................38 2.12 宕攝..................................................................................................38 2.13 江攝..................................................................................................38 2.14 曾攝..................................................................................................39 2.15 梗攝..................................................................................................39 2.16 通攝..................................................................................................41 3. 一、二等韻..................................................................................................41 3.1 介音....................................................................................................42 3.2 文獻回顧............................................................................................43 3.3 問題與反證........................................................................................45 3.4 小結....................................................................................................47 4. 陽聲韻的變化..............................................................................................48 4.1 新化方言的鼻音韻尾演變................................................................48 4.1.1. 弱化........................................................................................48. 4.1.1.1. 鼻音韻尾演變的順序................................................49. 4.1.1.2. 鼻化作用....................................................................51. 4.1.2. 合流........................................................................................51. 4.1.3. 鼻音韻尾的消失....................................................................52. 4.2 元音互動............................................................................................52 4.3 湘方言鼻音韻尾演變........................................................................52 4.4 小結....................................................................................................55 5 陰、陽、入聲韻的配對關係........................................................................55 5.1 中古十六攝的平行現象....................................................................55. vi.

(9) 5.2 小結....................................................................................................58 6. 無中生有的鼻音韻尾..................................................................................58 6.1 相關研究............................................................................................58 6.2 新化方言鼻音韻尾增生的原因........................................................59 6.3 小結....................................................................................................61 7. 結論..............................................................................................................61 第四章. 新化方言的聲調系統................................................................................63. 1. 新化方言的聲調..........................................................................................63 2. 古全濁上聲..................................................................................................63 3. 入聲調..........................................................................................................64 4. 湘方言的聲調..............................................................................................65 5. 小結..............................................................................................................66 第五章. 結 語..........................................................................................................67. 註釋:..........................................................................................................................69 表格:..........................................................................................................................81 參考文獻:..................................................................................................................82. vii.

(10) 第一章. 緒論. 1. 新化方言概況與研究動機 新化方言概況與研究動機 新化地理位置位於湖南省中部偏西、資水中游、雪峰山東麓,東至東南與 漣源、冷水江市交界,南至西南與新邵、隆回縣為鄰,西至西北與漵浦縣連接, 北與安化縣比鄰,方言地理上位於老湘方言區的西北部,方言區劃是屬於湘語婁 邵片(老湘方言),東鄰新湘方言,西接湘語辰漵片和西南官話區。宋以前未曾 建縣,為苗族、瑤族聚居之地。宋熙寧元豐年間(1073—1085)從江西吉州的泰 和、安福兩縣遷來大批漢人定居建縣,名曰新化,為王化之一新也(張琨:1993) 。 方言展現多樣風貌,主要和歷史發展、移民背景及語言環境很大關連。 翻開新化的移民史,贛語先民遷入的時間較早、次數較多,達外來移民總 數的 75%,故贛語對新化方言發展的影響幾乎能與湘語匹敵,如城關鎮方言有極 為鮮明的贛語方言特色,老年人的口語中濁塞濁流很明顯,但青年、壯年人口語 已有程度不等的濁音清化的趨勢,清化後讀成相應部位的吐氣音,古濁塞音塞擦 音聲母讀成吐氣音是宋以來大規模的江西移民留下來的痕跡(李濟源 1987) 。雖 說移民是影響方言發展與方言地理格局的重要因素,但絕不是唯一成因,方言的 形成實際上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政區、交通、山川以及自身內部的演 變等因素。新化方言的發展與演變,除受到移民方言的衝擊外,方言本身的變化 速度和方向造成跟同屬湘語的周圍方言不一致,並超越周圍同類方言而獨自發 展,語言環境的複雜亦扮演影響語言多樣化的重要角色。因移民因素、外加語言 環境複雜,新化方言表現兼具官話、贛語及吳語的特色,並發展出獨樹一格的語 音現象,如擁有成套的送氣濁聲母,即使在濁聲母保留較完整的吳語中,亦無此 現象,故引發作此論文的動機。 此論文研究的新化方言是根據湖南教育出版羅昕如在 1998 年所著的《新化 方言研究》以及中研院史語所在民國 63 年出版楊時逢撰的《湖南方言調查報告》 的語料為主。在一探語音表現之前,先了解其語言環境。. 2. 語言環境 2.1 湘語 湘語乃是湖南省境內通行的漢語方言,主要分布於湖南省湘江、資水流域 和沅江中游等少數地區,及廣西省北部部分地方。湘語在漢語方言分區的十大方 言中(李榮:1989a:241) ,屬較小的方言系統。漢代揚雄《方言》屢次將「南楚 江湘」相提並論。「南楚江湘」的地域大致相當於今湖南全省。古代湖南應該是 使用同一種方言—湘語的,但現在湖南境內的方言卻有好幾種,乃是歷代以來受. 1.

(11) 鄰省方言和移民侵蝕的結果。 關於湖南境內方言分區,此乃依據鮑厚星與顏森在 1986 時所做的劃分。他 以楊時逢的語料、1960 年的普查結果,加上近年的調查所得的結果,而將湖南 省境內的方言分為湘語、贛語、客語、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和鄉話等六區(鮑 厚星、顏森 1986:273) ,並根據古全濁聲母清化的步調不同,進一步將湘語分為 長益片(新湘語)、婁邵片(老湘語)及辰漵片等三片。語音特色概略如下: 湘語特色: 1)非敷奉母和曉匣母合口韻字相混,多讀為[f]。 2)泥來母洪混、細不混。 3)影、疑母開口一、二等字讀[]。 4)保留部分古全濁聲母(voiced obstruents)。 5)古全濁聲母逢塞音、塞擦音,不論今讀濁音還是清音,也不 論平聲、仄聲,一般為不送氣。 6)曾梗兩攝鼻韻尾字與臻攝混同,除少數念鼻化音外,一般多 讀為[n]尾。 7)鼻音韻尾向鼻化演變現象普遍,故多鼻化元音。 8)半數方言有入聲調類但不帶塞音尾,故讀音可以延長,若只 有五個調類時,除陰、陽平聲和一個上聲外,去聲往往分陰 陽。 長益片特色:古全濁塞音、塞擦音無論平仄,今讀不送氣清音。 婁邵片特色:1)古全濁聲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時,無論平仄一般都念不送 氣濁音。 2)韻母高元音化,主要表現在果假兩攝。 辰漵片特色: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平聲讀不送氣濁音,仄聲讀 不送氣清音。 2.2 贛方言 湖南省自古為非漢族之居地,湖南省的移民起自五代,盛於宋、元、明, 來自江西的移民潮幾乎掩蓋了湖南省全境(譚其驤,1932)。歷史上湖南地區有 數次大規模的外來移民,其中以江西為最大宗,移民數之大、歷時之長,不僅湘 東由北而南形成狹長地帶的贛語區,並深入湘中、湘西南等一些地區的方言點, 如新化等,使這些方言點帶上不同程度的贛語色彩,同時也為湘語加上一層贛方 言的風味。湖南省贛語地盤和贛語影響除因贛語先民進入湖南時間長達五、六百 年外,贛方言本身內部有較大的一致性,且具區別於其他方言的特點,故能長存 下來,與湘語發生取代、融合、混雜等變化,變化的情況跟移民的數量、年代和 遷徙的路線有著密切的關係。語音特色如下:. 2.

(12) 1)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時,一般為送氣的清音。 2)梗攝字多有文白異讀。 3)影母字今開口呼多讀[]不讀零聲母。 4)絕大部分地區有入聲。 2.3 吳語 除贛方言對湘語影響很大外,吳語亦扮演影響湘語演變的重要角色。湘語 的形成晚於吳語,但兩者有密切關係。湘語源於古楚語。春秋時代楚國已與湖南 境內的羅(今湘陰、平將)、糜(今岳陽、臨湘)有過戰爭接觸。戰國初年,楚 國南去洞庭、蒼梧(即今湘資流域)之地,其後西併沅灃流域,置黔中郡,湖南 全境遂屬楚所有,通行古楚語,而古吳語和古楚語是接近的。在湖南境內的古楚 語後來則逐步演化為古湘語,因此古吳語和古湘語亦相近。從西晉末年延續到南 北朝時期的北方人民大南移,是歷史其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內地移民運動,這次大 移民使漢語方言地理的基本格局初具雛形,客、贛方言在此時進入江西地區,切 斷吳語和湘語的聯繫。橋本萬太郎(1978)在《語言地理類型學》中亦曾提出吳 湘一體的說法,他認為吳語和湘語曾經明顯地構成同一個方言區,很可能後來因 為大批客家移民南下從中間分隔開形成客、贛方言區,才使吳、湘語分隔開來, 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湘語、吳語發展至今似乎是面貌不大相同,但是細究起來 這兩種方言雖然「貌離」但是「神合」,這種現象說明古代這兩個地區的人民聯 繫是相當頻繁的。這兩大方言「神合」之處不少(周振鶴、游如傑:1986),其 中有關語音部分如下: 1)全濁聲母的保留:在漢語方言中古代全濁聲母系統保留至今的,就大方 言區來說,只有吳語和湘語,演變的趨勢相同,且某 些地點濁度減弱及其在字音分佈上的萎縮也類似。 2)入聲系統演變的類型:這兩大方言都保留入聲,並且都有兩種類型,一 是帶Б尾,二是獨立成調類不帶任何韻尾,後一 種類型應是從前一種形式演變而來的。吳語區入 聲韻尾完全失落的地點較少,湘語區較多。 吳語特色: 1)塞音三分。 2)古疑母今讀鼻音。 3)古微母有[v]、[m]文白兩讀。 4)古日母今文讀口音、白讀鼻音。 5)[m、n、]能自成音節。 6)蟹攝二等不帶[i],讀開尾韻。 3.

(13) 7)咸山兩攝不帶鼻尾,讀口音或半鼻音。 8)咸山攝見系一二等不同韻。 9) 梗攝二等白讀跟梗攝三四等及曾攝不混。 10)平上去入今絕大部分方言各分陰陽。 11)入聲多數方言收喉塞尾。 2.4 2.4 官話 湖南省北、西、南三面與西南官話區相鄰,故湘語發展受西南官話影響很 大,如原有的湘語跟官話接觸和交融後奠立了今新湘語的最初基礎,故新湘語可 以和西南官話溝通,反而和老湘語差別很大,幾乎不能通話,其中如年輕一輩的 濁聲母已漸漸清化和反映在聲調上。西南官話特色大致如下: 1)聲調:古入聲今讀陽平。 2)古全濁聲母今逢塞音、塞擦音,平聲讀不送氣濁音,仄聲讀不送氣清 音。 3)[n]、[l]不分。 4)日母止攝全讀零聲母。 5)[ts]、[t ]不分,古知莊章三組字讀同精組。 6)多數四呼俱全。 7)-u-介音失落依次是臻、止、蟹、山攝。 8)深、臻與曾、梗攝舒聲開口字韻母相混讀[n]韻尾或鼻化韻。 9)部分地區流攝和通攝入聲的部分明母字有舌根韻尾,可能是受鼻音韻 母同化的結果,如:畝、某、母、謀、茂、貿、木、目。 2.5 小結 湘語長期以來在鄰近三大方言:西南官話、贛方言及吳語的勢力影響下, 逐漸遺失方言特色,比起鄰近姊妹方言,並沒有較突出的特徵,這正好亦說明一 般方言的發展趨勢。袁家驊(1983)在《漢語方言概要》即指出「今後不久,湘、 贛等方言特殊面貌,必然會越來越模糊,同北方話或普通話越來越接近,終於難 以識別。」湘語語音系統跟西南官話頗相近,只是有些地方又像吳語一樣,具有 濁塞、濁塞擦音聲母,故先後有許多學者專家根據不同語料和劃分標準,為湖南 省的方言作分區,所得結果差異很大,關於湘語方言分區非此文重點,故不贅述。. 3. 文獻探討. 4.

(14) 最早對新化方言進行調查研究的是趙元任先生在 1935-1936 對龍源村所記 錄的音,並由楊時逢先生在 1974 整理出版,龍源村位於新化縣與新邵縣交界處, 在 1951 歸入新邵縣,故語音系統與羅昕如記的新化城關鎮老派音差異很大,如 所記得龍源村聲母僅 19 個,無羅昕如記錄的送氣濁聲母[b、d、dz、d、 d]、濁擦音聲母[v、z、、、]和捲舌聲母[t 、t 、d、 、]等。 湖南師範學院 1960 年主編《湖南省漢語方言普查總結報告》 ,新化方言音系記錄 有不送氣濁聲母但無捲舌音,羅昕如記錄的捲舌音部分均記為舌葉音[t、t、 、]。1993 鄭麗萍的《新化音系及其聲調聲母實驗》碩士論文記錄與羅昕如記 錄的語音系統頗為一致,尤其兩者聲調相同。1996 年一月由彭逢樹、唐斯力兩 位先生主編的《婁底地區普通話語音教程》中附錄的新化城關鎮音系,亦與羅昕 如記錄的語音系統較一致。1996 年四月新化縣誌記錄的音系則與羅昕如記錄的 語音系相差甚大。綜觀上述研究,人們對新化方言的調查研究主要偏重語音方面。 本文根據羅昕如《新化方言研究》 ,其錄音對象為老一輩的人,而新化方言 在官方語言強大勢力影響下,亦出現不同程度新生代、中生代與老生代間差異, 如: 4). 濁聲母的清化: 新生代:受普通話影響,年紀越小、濁音聲母越少。 中生代:濁音聲母有明顯的清化傾向,一是濁音帶音的濁感有所減弱,二 是部分濁聲母自變成了清聲母。 老生代:年紀大者,尚保留一整套濁音聲母。 老派讀濁塞音、塞擦音的聲母,新派全讀成了清音。濁擦音則有三種情形:. [z、]全部清化,[v]部分清化為[f,、]仍讀濁音。 2)老派音讀捲舌聲母的部分字,在新派中多讀成[ts]組聲母,新派僅在[] 韻前讀為捲舌音。. 4. 研究主旨與內容 本論文對新化方言所做的分析,包括如新化方言與中古音的歷時比較,是 以《切韻》代表的中古音系作為參照點,一探新化方言自古以來聲、韻、調演變。 另外,亦對新化方言與其它湘方言—包括三大片、鄰近方言—如西南官話、贛語 等做共時比較,可看出它們之間有共同的語言歷史。並針對新化方言內部語音現 象做綜合整理比較,歸納出音類之間種種互動情形,試圖找出新化方言的特色。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別以新化方言的聲母、韻母、聲調為討論對象。第五 章為結論。. 5.

(15) 第二章. 新化方言的聲母系統. 1. 新化方言的聲母 新化方言的聲母 新化方言有 30 個聲母,其中包括零聲母。 塞音(stops) p 波、班、百 t 刀、單、得 k 果、光、鴿 擦音(fricatives). p t k. 普、潘、拍 土、貪、託 開、坑、客. s 四、傘、塞 匙、身、濕  秀、胸、序 x 好、喊、黑 f 夫、揮、福 塞擦音(affricates). z    v. 已、隨、辭 日、任、時 肉、柔、韶 鞋、寒、痕 婦、飯、奉. ts 左、壯、摘 t 雞、中、燭 t 指、真、知 鼻音(nasal). ts 菜、創、促 t 去、親、曲 t 齒、稱、直. b d. 皮、抱、便 代、彈、定. dz 才、賺、床 d 住、船、重 d 陳、剩、成.  妹、門、木 流音(liquids) l 來、難、綠 零聲母 0. 無、迎、育. 2. 中古聲類今新化方言 中古聲類今新化方言讀法 方言讀法 2.1 阻塞音( 阻塞音(obstruents) obstruents) 幫組 1) 幫組四等均有字,多讀不帶音(voiceless)雙唇塞音,帶-u-介音或元 音例字不多,主要分佈在遇合一模韻、果合一以及零星出現在入聲字中。 幫組發音部位雖同,但隨發音方法不同,搭配韻母有所差異,如模韻明 母元音為[o],其它三聲母讀[u],類似情形見於桓韻,明母元音為[a], 幫、滂、並三母讀[o],元音有前化的趨勢。同組聲母有不同音韻行為 表現是因幫、滂、並母為阻塞音,而明母為響音,故當聲母具響音特徵. 6.

(16) 時,搭配的元音會前化,即u > o > a / C﹝+sonorant﹞_____。 幫母. 滂母. 並母. 明母. 模韻. 補. pu. 普. pu. 蒲. pu. 模. mo. 桓韻. 半. po"". 判. po"". 叛. po"". 漫. ma"". 屋韻. 卜 pu. 撲. pu. 僕. pu. 木. mo. 2)滂母有讀為濁音[b]的,屬次清化濁。另「噴」字聲母讀擦音[]乃因 塞音在高元音前易擦音化,即p→  /_____ y。 3)並母有兩字念成[m]和[l],如瓣ma""、爬la。讀成[m]可能是聲母受到 鼻化韻的影響,鼻音性質向前延伸逆向同化聲母(regressive assimilation) ,致使聲母原本為有聲的雙唇塞音,變成同部位帶有鼻音 性質的雙唇鼻音,即b→ m /____ v""。 非組 1)非組多出現合口三等,僅流攝在開口三等,多讀做唇齒擦音。非組是從 幫組分化而來。清唇讀如重唇為閩、客、粵等南方方言常見特色,新化 白讀層有零星例字出現,乃存古表現,如:否f$:pi%、肥v$:bi、 房o"":bo""和伏fu:pu。 2)以奉母為例,語音變化如右: **b → *b → b → p / p → *v →. v. →. . → → → →. v f  x. 端組 1)端組字只出現在一、四等字中,讀不帶音舌尖塞音。 2) 透母「舔」字文讀[ti&""]和官話相差不遠,白讀[y&""]不管是聲母或 韻母均甚為特殊。「舔」為開口四等韻字,-y-介音含合口成分,且古透 母字今讀作擦音者不多。觀察鄰近湘方言與贛語,聲母均為舌尖塞音無 讀作擦音的現象,且韻母並無合口成分(如下)。故「舔」字念[y&""] 應為《切韻》所沒記錄到的音。 婁底. 舔. ti"". 城步. ti&"". 雙峰. 長沙. t'"". tie"". 衡陽. 漵浦. tien ti&"". 南昌. ti&n. 3)定母有兩字念[l]與[dz]。定母讀為邊音為氣流換道之故,發舌尖音 時氣流集中在舌體中央向外流出,發邊音時,氣體由舌體兩邊流出,故 7.

(17) 舌尖塞音變為邊音乃氣流由中央改到兩邊的變化,如「掉」的白讀為 [li%]。另送氣濁塞音因送氣關係,易變為塞擦音,如「痰」讀[dza""]。 精組 1)精組字主要出現在一、三、四等韻字,多讀不帶音舌尖或舌面塞擦音。 2)清母「參」字有三種讀法:i&""、tsa""、ts%n,一是當名詞「人參」 用,讀舌面塞音,另兩種為動詞用法,如「參加」,讀作舌尖塞擦音。 3)從母讀作擦音甚為特殊,如「息媳熄」[i],然觀察鄰近湘語及其他方 言資料發現此三字均讀為擦音,可能入聲關係而影響聲母發音方法改變。 婁. 城. 雙. 長. 衡. 漵 浦. 南 昌. 梅 縣. 溫 州. 廣 州. 陽 江. 廈 門. 底. 步. 峰. 沙. 陽. 息 si. i. i. i. i. i. it. sit. sei. 't. )'k. s'k. 4)心母「荀」讀濁聲母[z]較特殊。心母為清聲母,但讀法與同音韻地位 上聲字的[s]不同,反與邪母同,此現象在保留濁聲母的老湘、吳語地 區亦可見,如婁底讀[dz]、雙峰[dz]、城步[dz]、蘇州[z]等。 5)邪母僅出現在三等韻,全讀做擦音。如:穗s$、席i、誦z%n、囚i%u。 王本瑛(1992)針對《漢語方音字彙》一書發現,邪母字的發音方法因 地理上不同而有差異,長江以北多讀擦音,長江以南多讀塞擦音,且在 南方方言中普遍有擦音和塞擦音的文白對比。新化方言為湘語,屬南方 方言一支,但邪母已全讀為擦音,可能因鄰近西南官話區,深受官話影 響所致。就漢語方言整體而言,聲母「擦化」是一個不斷進行的過程, 常見於見系聲母字中,使舌根塞音成為舌面塞擦音,故亦可發生在塞擦 音上,使塞擦音的阻塞音色弱化而產生擦音。 知組 1)知組字主要出現在三等韻中,少部分出現在二等韻,多讀為舌尖前音、 舌尖後音或舌面塞擦音。 2)知母讀舌尖塞音猶如「舌上讀如舌頭」 ,此存古現像多見於閩方言,新化 方言亦有,但例字不多,如:朝ti%、中t%n。另知母與澄母中,有兩例 字讀為塞音,如:哲 $、朮y,與一般常見的語音變化—塞音變為塞擦 音的演變方式—恰好相反,應為新化方言自己發展出的語音現象。 莊組 1)莊組字出現在二或三等韻中,但不會同時出現在同一攝的二、三等韻中 中,多讀做舌尖、舌面擦音、塞擦音。 2)生母絕大多數讀擦音,但「產」讀為塞擦音[tsa""]。「產」字在絕大多 8.

(18) 數方言均讀為塞擦音,僅閩語與客家話中讀為擦音,但客家話中,擦音 為新的讀法,舊的讀法亦為塞擦音,故《切韻》上所記載「產」屬生母 應是以閩方言為主。 城 步. 婁 底. 漵 浦. 長 沙. 衡 陽. 濟 南. 合 肥. 蘇 州. 廣 州. 梅 縣. 產 ts ts ts ts ts t  t  ts ts ts. 廈 潮 福 建 門 洲 州 甌. s. s. s. s. 3)湘方言有捲舌音的地區多集中在新湘方言區,老湘方言中,僅新化和湘 鄉有。湘方言捲舌音分佈和國語不大同,多出現在中古聲母的知、章兩 組中,僅新化方言莊組有捲舌音,但轄字沒國語多,僅 10 個例字:臻 t %n、士仕柿 、事 、獅師 、使史駛 。 章組 章組字出現在三等韻,洪音前讀為尖前、舌尖後塞擦音,細音前顎化讀 舌面塞擦音,少數例外,如:蔗tya:ya,稱t %n:ti&""。 見組 見組四等均有字,洪音前多讀不帶音的舌根塞音,細音前讀舌面前音。 其中見母的「會」字兩讀乃因詞彙不同而聲母中古歸類亦不同而致使讀 法有別,如見母的會~計讀作[kuæ]、匣母的會~不會,開~念為[v$]。 曉、匣母 1)曉、匣兩母出現在一、二、三、四等韻中,讀音眾多。 2)曉母洪音前多讀為舌根和齒唇擦音,細音前為舌面前擦音,少數例外讀 為零聲母或舌根音,共三個例字:歪uæ、吼$、況ko", " 此三字在湘語 中的發音大致相同(如下)。曉母讀舌根音是南方方言的特色,尤其「況」 常讀為舌根塞音。 新化. 婁底. 城步. 長沙. 衡陽. 辰漵. 歪:0. uæ. ua. uai. uai. uai. ua. 吼:/x. $. x$. xei. x%u. x%u. —. 況:k. ko"" k+ kua kuan kan kua"". 3)匣母仍保留濁音聲母,洪音前多讀舌根清、濁擦音、唇齒濁擦音、零聲 母等,細音前為舌面清、濁擦音等,如:嫌&:i&、廈ia:sa、划ba: va。中古《切韻》音系中,匣母(與三等相配),和群母(與一、二、 9. s.

(19) 四等相配)是成互補分佈(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假定早期兩 者來自相同的音**,,其變化如下所示: **, → *k → k 、 t 、 d → * →  →  、  / _____ 開口 →  → x 、  / _____ 開口 → h → f 、 v / _____ 合口 → 0 / _____ 合口 4) 匣母讀零聲母或舌根音的現象在漢語方言中相當普遍常見,例字如下:. 械. 婁 底. 城. 雙. 漵. 衡. 長. 步. 峰. 浦. 陽. k. k. k. k. k. 沙. 南 昌. 梅 縣. 廣 州. 廈 門. 北 京. 合 肥. 溫 州. k. k. h. h. h. . t. .. x. x. ,. k. k. k. k. t. 潰. k. k. k. k. k. k. k. k. k. k. ~膿. 汞. k. k. k x. k. k. k. k. k. h. h. k. 影母 影母四等韻均有,多讀為零聲母,少數例外。 2.2 響音(sonora 響音(sonorants) (sonorants) 鼻音(nasals):主要可分為兩部分:唇音—明、微母和非唇音—泥、疑、日 1)明母多為雙唇鼻音。微母多零聲母,讀為雙唇鼻音主要出現在白讀層中, 依據北京大學編的《漢語方音字彙》資料,我們發現微母讀做雙唇鼻音多 集中在南方方言白讀層中,如下所示:. 蚊文. 北京. 西安. 太原. 揚州. 蘇州. 溫州. 梅縣. 廣州. 潮洲. u%n. ve"". v%. u%n. v%n. va. mun. m/n. bu. m%n. ma. v0. .u+"". v+. m+. m0. mu+"". m+. 白. 望文. ua. va. v0"". ua. 白. 蚊文. ma. 福州. 新化. 婁底. 城步. 雙峰. 漵浦. 長沙. 衡陽. u. u%n. min. m%n. uan. v%"". u%n. f%n. 白. mu+. 望文. u+. 白. mo"". min. o"". m$. mi&n. ua. 0. mo"". v1"". man 10. m%n. uan. fan. uan. bua.

(20) 非組字由幫組分化而來,微母往往能保留較多明母的殘兵,新化方言微母 表現亦是如此。 2)泥母與來母合流,多讀為邊音[l]。疑母讀零聲母,僅兩字白讀為成音節 鼻音,如:玉y:n、  蟻in:n。  日母洪音前為零聲母和舌尖後濁擦音,細 音前讀舌面濁擦音,僅兩字白讀為成音節鼻音和一字讀舌尖前塞擦音, 如:染冉&:tsa、人%n:n。 3)明、微兩母有兩字讀唇齒擦音:戊vu、務vu,都是發生在-u-元音之前, 就語音條件來看,高元音前容易增生擦音,即高元音擦音化,故[v]聲母 可推測是來自-u-元音。演變路徑: u → vu 。 邊音及接近音(laterals and approximants) 來母均讀邊音,僅「隸」[ti]例外。云母讀零聲母,僅「熊」[yn] 例外。以母多讀零聲母,少數例外,如:銳s$、已z2、捐ty&""。 2.3 小結 綜合本節的討論,新化方言聲母的特色歸納如下: 1) 古全濁塞音、塞擦音聲母仍保有清送氣、清不送氣、濁送氣的三向對立, 清化後送氣或不送氣無規則可循。 2) 古全濁聲母入聲已完全清化,但保留入聲調。 3) 精、莊組合流—洪音前多數讀為舌尖塞擦音[ts]、少數讀舌尖後塞擦音 [t ],細音前顎化為舌面塞擦音[t];知、章組合流—洪音前多數讀舌 尖後塞擦音[t ]、少數讀舌尖塞擦音[ts],細音前顎化讀舌面塞擦音 [t]。 4) 非組和曉匣組相混,如: 非組 曉匣母 夫fu 虎fu 符vu 胡vu 妨xo"" 謊xo"" 馮%n 紅%n 5) 泥、來母合流,讀為邊音[l],如: 泥母 來母 奈læ 腦l+ 寧lin 濃l%n. 賴læ 老l+ 靈lin 龍l%n. 11.

(21) 3. 綜合討論 3.1 中古全濁聲母 中古全濁聲母的演變 全濁聲母的演變 《切韻》音系中的全濁聲母包括並、奉、定、澄、從、邪、床(崇船)禪、 群、匣一共十個聲母,宋代以後逐漸演變為清音聲母,這些全濁聲母在今漢語方 言演變,總的趨勢是清化,但這種演變是漸進和不平衡的,故我們才有機會觀察 與研究豐富多彩的濁音清化類型。楊秀芳(1989)觀察各方言濁母清化情況後, 大致將方言歸為下列五種,並歸納出聲母為清化條件,一般而言,濁擦音最容易 清化,濁塞音較不容易清化,而聲調為送氣與否的條件,且多以平仄區分。 1. 2. 3. 4. 5.. 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如官話。 不論平仄,一律送氣,如客語和贛語。 不論平仄,一律不送氣,如新湘語。 多數不送氣,少數送氣,無分化條件,如閩語。 平上送氣,去入不送氣,如粵語。. 此外,全濁聲母演變亦是方言分區一個重要條件,根據此一音韻變化,就 可大概分別漢語各方言,如官話已全部清化,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是有條件的 演變(conditioned change),客贛方言內部不論平仄一律清化成送氣清聲母為 無條件的演變(unconditioned change),此乃以聲調為演變條件。吳語區多保 有清、濁聲母對立,濁聲母清化時,無論平仄多為不送氣清聲母。湘語中的老湘 派雖保有部分濁聲母,但在濁聲母清化情況和新湘派一致,與吳語類型相同,雖 然吳語與湘語清化演變速度快慢不一,但清化後多為不送氣聲母,亦可歸為無條 件演變。在漢語方言中,有一類演變無法用演變方向、速度或類型加以說明,如 閩方言,閩語古全濁聲母清化條件不明,多數不送氣,少數送氣。 吳語和老湘語一般認為是少數保留中古全濁聲母的方言,張光宇(1999) 提出的「吳楚江淮方言連續體」概念和橋本萬太郎提出的吳湘一體說法(余志鴻 譯 1985:31),故吳語與湘語濁音的存在不足為奇。然而實際上吳語和老湘濁聲 母已不具帶音特性。根據趙元任(1928)的觀察,吳語全濁聲母事實上是「濁音 清流」,並非真正濁音。曹劍芬(1987)利用聲學儀器測量吳語濁聲母確定了趙 元任的說法,除古匣母與古奉母的部分字可視為帶音的擦音外,其餘所有古濁母 在今吳語中幾乎都是不帶音的。楊時逢(1974:275)認為老湘語濁音也不是非 常純粹的濁音。新化方言位於老湘方言區,保留部分古全濁聲母,羅昕如 (1998:16-17)認為新化濁聲母發音時有濁感,但聽覺上與現代吳語的「濁音清 流」類似,並認為這些濁聲母正朝同步位送氣清聲母方向演變。事實上,整個老 湘方言皆是如此,古全濁聲母清化是今漢語發展共同趨勢,然吳語和老湘語保留 了某種濁音成分,故為少數方言中保留了中古全清、次清、全濁聲母三向對立。. 12.

(22) 3.1.1 新化方言古全濁聲母 古全濁聲母在今新化方言中,保留濁聲字的範圍大為縮小,如下所示: 古 濁母. 今清. 今濁. 聲 調. 並. 定. 群. 從. 澄. 崇. 船. 邪. 禪. 奉. 匣. 總和. 平. 2. 5. 2. 3. 1. 1. 2. 1. 1. 0. 6. 24. 仄. 23. 24. 17. 22. 12. 10. 13. 15. 30. 22. 47. 235. 平. 38. 48. 28. 10. 28. 9. 4. 21. 33. 20. 61. 300. 仄. 31. 45. 19. 7. 21. 4. 1. 13. 17. 7. 43. 208. 保留的濁聲母均為送氣,此現象在湘方言中甚為特殊。觀察鄰近方言古全濁聲母 今表現(見下表)均無此現象,我們認為送氣濁聲母的產生應不僅受單一方言影 響,可能是語言接觸後,受到各方言交互作用的結果。. 古全濁聲母今讀. 清聲母. 濁聲母. 方言. 平. 仄. 新湘語. -. -. 客贛. +. +. 官話. +. -. 吳語. -. 老湘語. -. (送氣:+,不送氣:-) 從來源上來看新化方言送氣濁聲母音韻分佈(如下表),主要出現在平聲字中, 約為仄聲字的 1.5 倍,而仄聲字中的入聲字,多已清化不讀濁音〔1〕 。就平聲送 氣此音韻表現與客贛、官話等均相同,且濁聲母所搭配的平聲字中,均讀陽平, 故全濁聲母送氣是受官話與客贛方言平聲送氣影響而形成,新化受此兩大方言影 響其來有自,江西移民早、且占外來移民人口的四分之三,故贛語對其影響深且 久遠,加上西邊強勢語言西南官話不斷入侵,故造成濁聲母送氣的音韻行為。然 陳立中(2004:50)認為若從音位學的角度來說,在濁聲母送氣音與不送氣音不 存在對立的情況下,送氣與否並不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如何選擇恐怕主要取決 於人們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發音習慣。與官話不同的是新化陽平調的送氣濁聲母 只有古平聲字,沒有古入聲字,因其古入聲字僅塞音尾消失,仍保留入聲調。 古全濁聲母. 今濁聲母. 今清化聲母. 清化比率. 平聲. 300. 24. 7.4%. 上、去聲. 208. 119. 36.4%. 13.

(23) 入聲. 0. 116. 100%. 3.1.2 3.1.2 清化條件 新化方言古濁聲母清化的部分,有關其原因和條件相當複雜似乎找不出明 確規則演變條件,故我們將由聲、韻、調三方面來一探究竟。 聲母方面,擦音聲母如同其它方言是清化腳步最快的一組,有五分之二已 清化,其次是塞擦音,清化腳步最慢的是塞音,僅四分之一濁聲母清化。 古濁音. 今濁. 今清. 清化比率. 塞音. 246. 95. 27.9%. 擦音. 149. 100. 40.2%. 塞擦音. 113. 64. 36.2%. 總和. 508. 259. 33.8%. 韻母部分,古入聲濁母清化腳步最快,已全部演變為清聲母,清化比率達 百分之百,可能和其入聲聲調性質相關。《康熙字典》前面有一首分四聲法的歌 訣,其中描寫入聲調類特色為「短促急收藏」,入聲因為有塞音尾,故調型與調 值同屬於急、短、促,發入聲調時,發音時間短,而濁音的帶音部分,發音時須 足夠氣流振動聲帶,故較費力氣,在音韻學上是屬於有標(marked)的音,因此在 發音便利(ease of articulation)原則下,濁入聲很可能來不及造成聲帶振動而 清化為同部位清聲母。清化腳步次之的是陰聲韻,清化速度次於入聲韻,有四分 之一濁母已清化,此現象和新化方言的陰聲韻與入聲韻平行發展有極大關係。最 慢的是陽聲韻,約五分之一濁母清化。 聲調方面,古入聲濁母大多清化,為四聲調類中清化腳步最快,其次是上 聲字,約有五分之二濁母清化,接著是去聲字,濁聲母約清化三分之一,最慢為 平聲字。古濁平聲 324 個字中,今僅有 24 個字清化為清聲母,其餘均保留濁音, 亦即不到十分之一濁母今讀清聲母,故清化腳步最慢。若我們僅以平仄劃分聲調 來看濁聲母清化情形,古濁平聲清化比率為 7.4%,古濁音仄聲清化比率為 53.1%,仄聲清化程度遠比平聲快很多。總的來說,新化方言古濁音聲母清化腳 步可約略說是由調類決定,但此並非唯一決定因素,亦受到聲母、韻母不同程度 影響。 3.1.3 3.1.3 清化後送氣與否 漢語方言中,絕大多數方言是以聲調作為濁音清化後送氣與否的條件,如 官話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然單此一因素不足以說明新化方言濁母清化後送氣 與否的複雜情形〔2〕 ,其除受聲調影響外,可能亦受聲母影響,但無明顯規則可 14.

(24) 循。其中僅擦音聲母清化後一律不送氣的規律較為明顯,而讀為塞音、塞擦音的 字,似乎找不出明確的演變條件。我們將由聲母與聲調兩方面來探討新化濁音清 化後的送氣問題。 就聲母發音方法而言(如下所示) ,濁聲母不論為何種發音方式,清化後大 都為不送氣清聲母,不送氣聲母約為送氣聲母的 5 倍之多。較特殊的是塞音中的 並、定、群三聲母有不同送氣表現,此現象乃因此三者語音特質不同,通常並、 定母為一類,群母字在多數方言中均顎化,變成塞擦音,故其發展與塞擦音聲母 一樣,而不和並、定母同。 陰聲韻. 古全濁聲母清化. 陽聲韻. 送氣. 不送氣. 送氣. 不送氣. 並. 5. 1. 2. 5. 定. 1. 4. 3. 8. 群. 2. 4. 2. 1. 奉. 0. 5. 0. 6. 邪. 0. 8. 0. 3. 禪. 0. 15. 0. 5. 匣. 0. 12. 0. 21. 從. 4. 1. 1. 4. 澄. 0. 1. 3. 1. 崇. 0. 5. 0. 0. 船. 0. 3. 0. 1. 總和. 13. 61. 13. 57. 塞音. 擦音. 塞擦音. 送氣. 不送氣. 塞音. 塞擦音.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38/95=40%. 23/64=36%. 57/95=60%. 41/64=64%. 100%. 聲調方面,古濁母清化步調最慢的平聲字中,清化後不送氣音約為送氣音 的 2.5 倍,仄聲字不送氣音約為送氣音的 3.5 倍,其中古入聲字部分已全數清化, 清化後不送氣音為送氣音的 2.5 倍(如下所示)。 全濁聲母清化. 並. 定. 群. 從. 澄. 崇. 船. 邪. 禪. 奉. 匣. 總和. 平 送氣. 2. 2. 1. 1. 1. 0. 0. 0. 0. 0. 0. 7. 0. 3. 1. 2. 0. 1. 2. 1. 1. 0. 6. 17. 13. 13. 6. 13. 8. 0. 0. 0. 0. 1. 0. 54. 10. 11. 11. 9. 4. 10. 13. 15. 30. 21. 47. 181. 不送氣. 仄 送氣. 不送氣. 15.

(25) 全濁入聲清化. 並. 定. 群. 從. 澄. 崇. 船. 邪. 禪. 奉. 匣. 總和. 送氣. 7. 9. 2. 9. 7. 0. 0. 0. 0. 1. 0. 35. 不送氣. 4. 7. 6. 6. 2. 3. 7. 5. 14. 10. 17. 81. 濁音清化後送氣與不送氣兼具,就語言接觸與歷史層面來說,送氣清音是 源於早期和客贛方言接觸,我們推測送氣音是較早的語音形式,不送氣音是後來 與新湘方言、西南官話接觸而產生,新湘方言影響可能為清化不送氣的一個誘 因,另一有力影響便是吳語,吳語濁母清化演變方向是不論平仄皆不送氣,兩者 差異僅在階段不同而已。從新化不送氣音數量遠多過送氣音情況看來,不送氣的 層次是一股強大勢力,語音演變照若此情況繼續下去,濁音清化後應會朝不送氣 清聲母方向演變,與新湘方言同。整體而言,古全濁聲母清化後不送氣音為送氣 音的 3.3 倍(如下表)。新化方言濁音清化後送氣與否的混亂情形正是方言接觸 的有力證據。 不分聲調. 送氣. 不送氣. 總和. 61. 198. 3.2 次濁聲母 次濁聲母「明、微、泥、來、疑、日、云、以」在語音學分類上屬於響音 (sonorants),指發音時聲道(vocal tract)上有空隙,讓氣流可以流出通過聲 帶並使其振動,使同步帶音(spontaneous voicing),而喉塞音[h-]是一種持 續音,同樣可讓氣流在發音時順利通過聲道。 從李方桂先生(1970)修正高本漢中古音擬音系統的聲母音系結構構造看 來,中古音聲母有其音系結構上的不平衡性: 幫 端 知 精 照二. pttts-. 滂 透 徹 清. t -. 穿二 t -. 床二 d-. 照三 ts33見 k影 0-. 穿三 ts33溪 k-. 床三 dz33群 ,-. pttts-. 並 定 澄 從. bdddz-. 明 泥. mn心. s-. 來. l-. 邪. z-. 審 二 日三 nz 疑 -. 審三 s3曉 x喻三 j-. 禪三 z3匣 喻四 ji-. 上表左邊的塞音與塞擦音部分,可發現整齊、穩固的三向對立狀態,而右邊 擦音、鼻音與邊音部分則留下許多空格,相形之下,右邊聲母部分似乎較左邊聲 母更具變動的機會。 16.

(26) 3.2.1 濁擦音聲母 新化方言裡,除日母字讀濁擦音外,在心、邪、船、書、禪、泥、見、群、 匣、云、以等聲母白讀層中有濁擦音,類似情形在湘語其他地區亦可見,但主要 以濁音聲母仍保留的老湘方言為主,其他地區如辰漵片的漵浦方言有兩個例字分 佈在陽去中的銳[zuei]和孕[zu%""],新湘方言的長沙有五個入聲的例字—獄 [z%u]、郁[z%u]、欲浴[z%u]、育[z%u],但因例字太少,我們不以考慮,僅 以老湘方言的新化、婁底和城步為主: 古聲母. 例字. 新化. 心 *s 邪 *z. 荀 誦頌訟 詳祥 像 旋 隨 詞辭 飼 徐 邪斜 謝 巡 尋 囚 順 蛇 葚 乘繩 剩 射 唇 神 娠 常嘗裳 上 尚 禪 善. z%n 2 z%n 4 i+"" 2 i+"" 1 y&"" 2 z$ 2 z2 2 z2 4 y 2 ia 2 ia 1 z%n 2 in 2 i%u 2 yn 4 ya 2. 船 *d. 書 * 禪 *. 婁底. ia 2 in 5 in 2 in 5. yo"" 2 yo"" 4 yo"" 3 &"" 2 &"" 4 17. 城步. i+ 2 i+ 5 i+ 5. in 5 ia 5 in 2 in 2 in 2 ia 2 ia 5 i&"" 2 i&"" 5.

(27) 群 *, 疑 * 匣 *. 云 *j 以 *ji. 仇 受 韶 垂 誰 授壽售 是 時侍 殊豎 樹 社佘 純 薯 瑞 紹 甚 辰晨 盛 蟾. i%u 2 i%u 4 i% 2 $ 2 $ 2 i%u 4  3  2 y 2. 茄 阮 形型刑 幸 行 降 玄懸 嫌 縣眩 現 賢弦 肴淆 霞瑕暇 效校 下夏 雄熊 已 蠅. ya 2. 孕. yn 2 y 2. in 2 in i+"" i&"" i&"" y&"". 2 2 2 4 2. i&"" 2 i% 3 ia 2 i% 4 ia 4 yn 2 z2 4. io 2 io 5 i$ 2 y 2. i%u 5 iau 2. io 5. i%u 5. y 2 y 5 i+ 5. y 2 y 5 ia 5. y 2 y 5 i$ 5 in 5  in 2. y 2. in 2 in 5. in in in i&"". 5 2 5 2. y&"" 3 in 2 in 2. i+ 2. i$ 2 i+ 2 i$ 5 i+ 5 i$ 2. y&"" 2 i&"" 2 y&"" 5 i&"" 5 i&"" 2 iau 2 ia 2 iau 5 ia 2 y 2 yn 2. %n 4 18.

(28) 上列濁擦音聲母出現的環境上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聲母後的元音(或介 音)大多為高元音,其中又以前高元音占大多數。第二:聲調在分陰陽的調類中, 多屬陽調。其中,高元音乃顯示語音變化的條件,而陽調則說明這些例字可能是 古「濁音」來源。 上述例字依古聲母清、濁來看,僅三個字來自古清聲母,即生母的「荀」、 書母的「薯」 、影母的「郁」 ,其餘均來自古濁聲母,然來自古清聲母三個例字的 聲調,在調類分陰陽的方言中均為陽調,故亦有可能為古濁音來源。若以聲母的 發音方法來看,絕大部分是來自擦音(fricatives)聲母,如邪、禪、匣、心、 書母,故此讀為擦音不足為奇。其次是來自塞擦(affricates)聲母,近擦音 (approximants)再次之,少數為塞音和鼻音。若依等韻圖的等列來分,這些例 字主要集中於三、四等韻中,僅有少數字是二等韻,而出現二等韻的例字全集中 在匣母,但有一泥母例外字「鐃」 。三、四等韻含-i-介音成分,具前高元音特徵 易引起聲母擦音化,屬二等韻的例字經由語音演變後,韻母部分也都具有前高元 音成分。故當韻母具有前高元音或介音特徵時,古濁聲母會先丟,然後再因前高 元音或介音的語音特徵易產生擦音化,故增生濁擦音,其演變過程如下: C → (0) → 濁擦音 / _______前高元音或介音 〔古全濁聲母〕 3.2.2 影母、 影母、泥母、 泥母、疑母和日母的[n 疑母和日母的 ] 新化方言泥母已與來母合流讀為[l],無[n]聲母,然在影母、泥母、疑母 和日母等白讀層中,有成音節鼻音[n],例字如下: 你 玉 人 尾 唔. 蟻 翁 日 嗯 呣. li / n y / n %n / n u$ / n n. in / n n  / n n n. 漢語方言中,成音節鼻音[m、  n、  ]時有所見,張光宇(2003)認為成音節 鼻音是鼻聲母與高元音互動的結果。湘方言裏,僅「你」字在其它地區有成音節 鼻音的讀法,剩下例字均無此種念法。根據《漢語方音字彙》,亦僅有「你」與 「尾」字讀為成音節鼻音,如下所示:. 你. 太原. 武漢. 合肥 蘇州 溫州 長沙 雙峰 南昌 梅縣 廣州 廈門. ni. ni. li. ni. n. n. ni. 19. ni. ni'"". ni. ni. n. n. n. . nei. ni"". li.

(29) 尾. vei. uei. ue. i. vi. mei. ni. . uei. ui. ui. mi. mei. mi. bi. be. 由上表我們可得[n]演變結果:ni → n,且成音節鼻音的互通性很大: n ~ 。 新化方言中疑母的「玉和蟻」 、日母的「人和日」 、疑母的「翁」等讀為成音 節鼻音[n]較為特殊,但從其鄰近湘方言和其他方言經驗中,我們亦可得知其演 變途徑。. 蟻. 新 化. 城 步. 婁 底. 雙 峰. 漵 浦. 長 沙. 衡 陽. 南 昌. 蘇 州. 建 甌. 北 京. 濟 南. in. ni. ni. ni'"". ni. ni. —. ni. ni. i. i. i. mi. y&. mi. nei %n. e"". n. 人 %n in nin n. 翁. n. u u$. i&n. z%"" z%n in l%n. z%n. ni&n. nin. nin. u. o. an. 5 %n. %. +. u%. u%. œy. 「蟻」字在方言中,多讀為鼻音聲母後接前高元音,新化方言有鼻音韻尾應是鼻 音特徵由聲母延伸至韻尾的增生,再進而產生成音節鼻音。如: ni → ni"" → i"" → in → n 「人」字在方言中,多讀為舌尖前、後濁擦音後接前中元音,依據舌尖前、後濁 擦音易變為舌尖前邊音的規律且泥、來常常合流,我們可推測其演變途徑如下: 文讀: z%n → l%n ~ n%n → %"" → n 白讀: ni&n → nin → ni → n 故中元音與鼻音聲母互動亦可能讀成音節鼻音。另「翁」字在方言中,多讀為後 高元音、介音加鼻音聲母演變路徑如下:u% → u →  ~ n 3.2.3 3.2.3 明母 古明母的白讀層中,陰聲韻和入聲韻有一系列鼻音韻尾增生,此乃為聲母鼻 音特徵移轉(Feature Spreading)至韻母,最後造成鼻音尾的增生,如下所示:. 20.

(30) 密臻開三. 蜜臻開三. 迷蟹開四. 謎蟹開四. 母流開一. 木通合一. 默曾開一. 文讀. mi. mi. mi. mi. mo. mo. m$. 白讀. min. min. min. min. m%n. m%n. m%n. 演變路徑:mv → mv"" → mvn 3.3 全清聲母 古全清聲母今方言多讀為不送氣清聲母,新化方言亦有讀如次清送氣音的, 其中以入聲調例字較多〔3〕。串連其他方言點後發現(如下所示),「迫」、「側」 和「雀」在北方方言和中部方言中,多與北京官話同,讀送氣聲母,僅在少數南 方方言有不送氣音的讀法。根據蘇州和建甌出現一字兩讀,文讀送氣與白讀不送 氣的對比現象,我們推測中部和南方方言讀送氣音,應是受北方方言影響而後來 才形成。而「跌」 、 「則」和「隻」三字讀送氣聲母,僅出現在新化,應屬新化方 言特有的音韻表現。 古全清入聲字. 新化. 城步. 婁底. 漵浦. 長沙. 衡陽. 南昌. 梅縣. 迫. p. p. p. p. p. p. p. p. 側. t. ts. ts. ts. ts. ts. ts. ts. 雀. ts. t. ts. t. t. t. t. ts. 跌. t. t. t. —. t. t. t. t. 則. ts. ts. ts. ts. ts. ts. ts. ts. 隻. t. t. t. —. ts. t. ts. ts. 古全清入聲字. 廈門. 蘇州. 太原. 合肥. 廣州. 陽江. 建甌. 迫. p. p/p. p. p. p. p. p. 側. ts. ts. ts. ts. t. t. ts. 雀. ts. ts/ts. t. t. t. t. ts文 ts 白. 跌. t. t. t. t. t. t. t. 則. ts. ts. ts. ts. t. t. ts. 21.

(31) 隻. ts. ts. ts. t. t. t. ts. 另根據錢乃榮先生《當代吳語研究》所羅列的 33 個方言資料來看, 「迫、側、 雀」在多數方言點中,均讀送氣音,少數有兩讀—送氣與不送氣音並存,如上海、 紹興、吳江黎里鎮、諸暨王家井等地,「跌、則、隻」在吳語均讀不送氣音。故 此六字在吳語送氣與否的情形大致與湘語類似。 入聲以外,平、上、去等聲調的例字中,多數和國語相同讀為送氣聲母,應 該亦受北方官話影響,漸漸形成送氣音的讀法。但「編」、「鄙」、「躁」和「概」 等四字,新化讀送氣聲母與國語的不送氣音不同,較為特殊。將此四字與其鄰近 方言比較後發現,南方方言普遍讀為送氣聲母,中部湘語多數讀送氣音、贛語送 氣與不送氣相差不多、吳語讀不送氣音,僅「躁」有送氣與不送氣兩讀現象,而 北方方言多數讀不送氣音,太原和合肥等地讀送氣音或不送氣均可,無文、白讀 之分。廈門與建甌文讀送氣、白讀不送氣,吳方言多數讀送氣,少數不送氣或有 兩讀—送氣與不送氣音並存,如溫州、永康、南匯周浦鎮、衢州等地,送氣情形 與湘語同。白讀通常是居民日常所用的語言,可能先受北方官話影響變為不送 氣,而文讀保留原本送氣。我們推測湘語和南方方言在強勢的北方官話影響下, 送氣音的讀法可能慢慢會被不送氣所取代。 新化. 城步. 婁底. 雙峰. 漵浦. 長沙. 衡陽. 編. p. p. p. p. p. p. p. 鄙. p. p. p. p. p. p. p. 躁. ts. ts. ts. ts. ts. ts. ts. 概. k. k. —. k. k. k. k. 南昌. 梅縣. 廈門. 建甌. 蘇州. 太原. 合肥. p/p. p. p文. p. p. p. p. 編. p 白. 鄙. p. p. p. p. p. p. p. 躁. ts. ts. ts文. ts文. ts. ts /. ts /. s 白. s 白. ts. ts. k/k. k. k. k/k. 概. k. k. 22. k.

(32) 古全清聲母亦有少數讀為濁音〔4〕 。例字中「堤」 、 「晴」 、 「曾」 、 「茶」等四 字讀為陽平調,符合濁音聲母多搭配陽調的規律,「盡」字為古上聲字,而今新 化方言讀為去聲,符合「古全濁上歸去」的規則,故此五例字的音韻行為表現與 全濁聲母雷同,有可能本來即為濁聲母,只是《切韻》的作者並未編入書中。剩 下三個古清聲母讀帶音的字,或許是因地處方言混合區,為保有自己濁音聲母特 色而矯枉過正的結果。 3.4 次清聲母 次清聲母中僅有兩字讀為濁聲母—「撇」滂母入聲[bi]和「企」溪母平聲 [di]。次清聲母讀全濁聲母的語音條件即兩者均具有送氣的性質,因此只要 發音的氣流再增強,極可能帶動聲帶變成濁音或產生聽覺誤差誤認為濁音。其 中, 「撇」字有三種讀音[bi]、[pie]和[pie],新化方言古入聲字今均為 清聲母,唯獨「撇」一字有濁音讀法,故此字甚為特殊。根據《漢語方音字彙》 的資料,「撇」字讀作濁聲母僅出現在新化,其它地區均已清化為送氣的雙唇塞 音,故濁聲母可能是屬較古老的讀法。另一「企」字在老湘方言多數地區仍保留 濁音讀法,而其它方言區多為清聲母,濁音讀法可能是《韻書》所沒記載的音。 新化. 婁底. 城步. 漵浦. 新寧. 武岡. 祁陽. 湘鄉. 雙峰. 撇. bi. —. pi&. pi&. pie. pi&. pie. pie. pe. 企. di. di. dzi. ti. di. di. di. —. di. 3.5 精、知、莊、章四組聲母 中古的精知莊章四組聲母在現代漢語方言中,普遍讀為塞擦音和擦音,但在 聲母的分合上,往往無法以一套準則衡量,為探究此四組音在新化的表現,我們 必先瞭解其來源與構擬,其次就新化及湘方言情況加以說明,最後列出湘語中知 系組字較少見的現象。 3.5.1 5.1 來源、 來源、構擬與今方言表現 構擬與今方言表現 3.5.1.1 3.5.1.1 來源 清代著名音韻學家錢大昕認為「古無舌頭舌上之分」 ,推論古知徹澄三母與 端透定無異,同屬舌音,上古時可歸於同一來源,韻圖亦將知、端同行排列, 「古 無舌上」更說明上古時知組屬於端組,後來因韻母不同而有差別。端組字出現 在一、四等,知組字出現在二、三等,兩類恰成互補分佈,正好形成四等俱全 的系統。 23.

(33) 照系字分為照二的莊組和照三的章組。上古時,照三即為一套不同於照二的 獨立聲母,照二與精組字發音較接近,後來才發展為發音差別較遠的聲母。莊 組為正齒音,精組字為齒頭音,正齒與齒頭同屬齒音,韻圖更將照二、精組字 同行排列,故反切中若干「精照互用」的例子可以解釋為古精、莊不分的痕跡。 莊組字雖可出現在二、三等韻,但不同時出現在一個攝的二、三等韻中,即在 有二等韻的攝中,它們僅出現在二等韻而不見於三等韻,若該韻攝沒有二等, 才會出現在三等,也就是所謂的「假三等」 。故莊組二等字恰可與精組一、三、 四等字形成一個四等俱全的系統。 章組在現在方言裏表現多元的原因和其上古來源有密切關係。有關章組字 來源眾說紛紜,從諧聲系統來看,照三除跟見系、精系等大量諧聲外,還跟端、 知諧聲,高本漢基於諧聲考量認為中古時期的知、章組聲母是由端組聲母中分 化而來,故將端、知、章三組聲母全擬為舌頭塞音,董同龢(1944:5-7)支持 錢大昕「古無舌上音」的看法,亦認為章組聲母與舌頭音關係密切,並列出 24 個照三和見系接觸的諧聲系列。梅祖麟(1982)亦認為部分照三聲母跟舌根音互 諧,而不跟舌尖音發生關係,主張章組和見組亦淵源深厚,故照三上古來源與 端系、見系均相關,故照三跟見系、端系等聲母相關的例字應為上古音殘存。 另照三尚可跟喻四、泥母、日母等諧聲,故章組現今方言表現豐富。 從上古音的研究得知,知莊章三組聲母可能來源有:一、精組字:舌尖前 塞擦音[ts、ts、dz、s、z],二、端組字:舌頭塞音[t、t、d],三、見系字: 舌根音[k、k、 ]。瞭解知、莊、章三組聲母來源與關係後,我們會附帶說明 端、精、見三組情況。 3.5.1 3.5.1.2 .1.2 中古構擬 在此我們採取李方桂(1980:7)對精知莊章四組聲母的擬音,如下所示: 知 精. t

(34) ts-. 照二(莊)ts

(35) 照三(章)ts -. 徹. t

(36) -. 澄. d

(37) -. 清. ts-. 從. dz-. 心. s-. 穿二. ts

(38) -. 床二. dz

(39) -. 審二. s

(40) -. 穿三. ts -. 床三. dz -. 審三. s -. 邪. z-. 禪三. z -. 即精組為舌尖前音、知、照二組為捲舌音、章組為舌面音。 3.5.1 3.5.1.3 .1.3 方言表現 根據馬(1997:106)指出:知、照系字在現今方言中,至少有以下幾種 不同的唸法: 1. 舌頭音:t、t、d 24.

(41) 2. 舌尖前音:ts、ts、dz、s、z 3. 舌面音:t、t、d、、 4. 舌葉音:t 、t 、d、 、 5. 舌尖後音:t、t、d、、 6. 舌根音:k、k、 7. 唇齒擦音:pf、pf、f. 〔5〕. 3.5.2 3.5.2 新化與湘方言的知、 新化與湘方言的知、照系字 3.5.2 3.5.2.1 .2.1 現狀與演變 新化方言端組均念作舌頭塞音[t、t、d],見組洪音前讀舌根音[k、k、 ]、細音前讀舌面音[t、t、d、、],知、照系字洪音前有兩種讀法: 一為[ts、ts、dz、s、z],源於古精、大部分莊、知二與少數章組和知三的白 讀層,另一為[t、t、d、、],源自古知三、章組和少數莊三,細音前讀 如精組,即精、知、照系聲母細音前合流讀為顎化音[t、t、d、、], 詳細情形如下: 1.精組:. 洪音:ts、ts、dz、s、z 細音:t、t、d、、. 2.莊組:莊三:洪音:ts、ts、dz、s、z 細音:t、t、d、、 莊二:洪音:ts、ts、dz、s、z 3.知組:知二: 洪音:ts、ts、dz、s、z 知三: 洪音:t、t、d、、 細音:t、t、d、、 4.章組: 洪音:t、t、d、、 細音:t、t、d、、 即精=莊=知二≠知三=章。 大體上,莊三向精組靠攏,洪音讀[ts]、細音讀[t],莊二與知二全讀為 [ts],知三向章組靠攏,洪音讀[t ]、細音讀[t],少數例外〔6〕 。即精、 莊、知二合流,知三與章組合流,與北方官話系統的精、莊、知二合為一類,知 三、章為一類情況同,故精、知照系字的表現與北方官話類似。. 老湘方言中僅新化和湘鄉方言有捲舌音,新化捲舌音主要分佈在知、章 組、少數見於莊組,而湘鄉只出現於知組且例字不多。我們認為新化方言的捲 舌音應是舌尖前音輾轉演變而來的,此演變過程中,知三和章組是演變的先 驅,決大多數知三和章組字已變為捲舌音,僅留下少數舌尖音乃是殘餘部隊,. 25.

(42) 精、莊與知二組字後來受知三和章組影響,才加入演變路徑,故演變速度較慢, 僅有少數捲舌音出現,絕大多數仍是舌尖前音。理由如下:一、新湘方言受官 話影響大,故濁音聲母均已完全清化,且多數方言點有捲舌音,因此老湘的捲 舌音應是後來受官話影響才產生。二、根據李方桂(1980:7)擬音,莊組讀 為捲舌音似乎是古音殘存,故若捲舌音分佈於莊組時,就得小心處理,也許和 古音有密切關係,可能是存古現象。然新化捲舌音主要分佈於章組字,莊組大 部分為舌尖前音,僅少數捲舌音。章組聲母和舌頭塞音關係密切,且擬音亦非 捲舌音,故新化捲舌音和古音沒什麼關係才對。三、新化章組似乎存在著三個 層次,如「只」文讀[t]、白讀[ts2]、[tya], 「水」文讀[s$]、白讀[y], 即舌尖音系列字既可為文讀、又可為白讀,不禁又令我們懷疑捲舌音的出現是 不是受北京官話影響而產生。一般而言,文讀音代表語言系統中較晚進入的語 言層,而白讀音相形之下是較早期的語言系統,不過文、白讀是相對觀念、而 非絕對的,即具有相對的時間意義,卻不代表絕對的音韻發展過程。四、新化 章組字,細音前讀舌面音,洪音前大多讀捲舌音,僅有八個舌尖音,另知三與 章組合流,多念成捲舌音,僅三個舌尖音。李(1980:7)對章組擬音是舌面 音,就老湘方言的九個點中,章組洪音前有捲舌音僅在新化,其他點多念作舌 尖前音,知組念捲舌音亦僅在新化和湘鄉,新湘方言有捲舌音的四個方言點 中,捲舌音均集中在知、章組字,且在湘潭和寧湘兩地,洪音前只有捲舌音一 讀,此現象和北京官話的章組字平行,由此我們更確定知、章組在捲舌音演變 過程中有領頭作用。捲舌音是後來受北方強勢方言影響演變來,不是古音遺 留,而舌面音[t]應為此語音演變的起點,在變化過程中有介音消失現象,即 t→ts→t 。 3.5.2 3.5.2.2 .2.2 存古現象 一般來講,精、莊組聲母讀為同音者,反映的是較古的狀態。新化方言有 不少莊組讀如精組,充分展現方言保守的一面。 精組. 祖[ts%u]. 才[dzæ]. 操[ts+]. 慚[dza]. 珊[sa]. 桑[so]. 莊組. 阻[ts%u]. 柴[dzæ]. 抄[ts+]. 讒[dza]. 山[sa]. 霜[so]. 此外,當莊組字和其他聲母韻母形式不同時,莊組所反映的往往是較保守 的音韻現象。莊組三等字的音韻表現往往變化多端,莊三之所以有較特殊音韻 行為,主要和其後韻母有密切關係,莊三韻母居三等韻中,理應為細音,但多 數方言讀作洪音,使得莊組聲母與同等的知、章組不同,如新化方言中,遇合 三魚、虞韻、宕開三陽韻、通合三東韻莊組讀[ts],知、章讀念[t],深開 三侵韻莊組為[t],知、章組念[t ]。三組聲母讀法相同僅在止合三脂、流 26.

(43) 開三尤兩韻中,然莊組的韻母卻與知、章組韻母不同,故莊組字的止韻[æ]和 尤韻[i%]應為較古老的語音形式。 3.5.2 3.5.2.3 .2.3 與官話、 官話、湘方言的關係 湘方言的關係 新化捲舌音分佈於古知系字,和北京話很像,但北京話僅在精組字中分洪 細,知系字均讀為洪音[ts]或[t ],而新化逢細音讀顎化音,故北京話古知 系字情形不足以說明新化方言的複雜性。熊正輝(1990)對官話區所做[ts] 和[t ]歸類,將知、莊、章三組字歸為三種基本類型。因官話知系字無讀作 舌面音者,故我們忽略新化方言細音前的舌面音,單就洪音前知、莊、章三組 聲母來看,新化分為[ts]組和[t ]組,屬昌徐型。底下列出熊正輝官話區的 三種類型(*表示有個別特殊讀音的例外)和新化的類型(省略細音前舌面音 部分,以便與官話區類型作比對):. 知組 莊組 章組. 濟南型 二等 三等. 南京型 二等 三等. 昌徐型 二等 三等. 新化 二等 三等. t t. t * t *. ts ts. ts ts. t t t. t ts* t. t ts t *. t ts* t *. 根據收集到較完整的九個湘方言資料,對湘語[ts]和[t ]作歸類,亦可 將知、莊、章三組分三種類型,第一型包括新化和漵浦,第二型包括城步、婁 底、祁陽、邵陽、長沙和衡陽等,第三型包括湘鄉(如下)。基本上,三種類 型在二等均讀作[ts],已無區別。若我們忽略細音前顎化音部分,基本上湘 方言較像官話的昌徐型,二等均讀舌尖前音,三等知、章組合流,而莊組字不 分二、三等讀作舌尖前音。. 知組 莊組 章組. 第一型 二等 三等. 第二型 二等 三等. 第三型 二等 三等. ts ts. ts ts. ts ts. t /t ts*/t t */t. ts/t ts* ts/t. t * ts/t t *. 3.5.2 3.5.2.4 .2.4 湘語知、 湘語知、照系概況: 照系概況:知、照系聲母類型與演變過程 照系聲母類型與演變過程 中古知、照組聲母今在湘方言表現複雜,有的合併為一組,有的分為兩組 或三組。分析湖南二十二個方言點(包括新湘、老湘和辰漵片)〔7〕材料後, 大致可將知、照組聲母讀音分為以下三種類型:〔表一、二〕.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factorization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an impenetrable obstacle in a homogeneous medium (Helmholtz equation) using the spectral data of the far-field operator was developed

A factorization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an impenetrable obstacle in a homogeneous medium (Helmholtz equation) using the spectral data of the far-eld operator was developed

After the Opium War, Britain occupied Hong Kong and began its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Hong Kong has also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and trading port. In a society

 Register, tone and style are entirely appropriate to the genre and text- type.  Text

• Teaching grammar through texts enables students to see how the choice of language items is?. affected by the context and how it shapes the tone, style and register of

S15 Expectation value of the total spin-squared operator h ˆ S 2 i for the ground state of cationic n-PP as a function of the chain length, calculated using KS-DFT with various

Nowadays Nan-Gan Island and Bei-Gan Island are in Matsu archipelago called Gan-Tang-Shan by Ming Dynasty. Gan-Tang-Shan located on the sea out Min-Jiang estuary in Fu-Jian Province

means the Proposed School Development Plan (including its amendments and supplements, if any) as approved by the Government, a copy of which is at Schedule 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