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外語科系的中譯英教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外語科系的中譯英教學"

Copied!
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英語教學 English Teaching & Learning 33.4 (Winter 2009): 119-152

大學

大學

大學

大學外語科系

外語科系

外語科系

外語科系的中

的中

的中譯

的中

譯英教

英教

英教學

英教

學:

翻譯教學與英語教學的交會點

翻譯教學與英語教學的交會點

翻譯教學與英語教學的交會點

翻譯教學與英語教學的交會點

張嘉倩

張嘉倩

張嘉倩

張嘉倩

國立臺灣大學 chiachienchang@ntu.edu.tw 摘要 摘要摘要 摘要 中英翻譯課程列為大學英語科系選修或必修課程行之有年。本 研究以行動研究方式,描述翻譯教師如何針對以中文為母語的 學生英語篇章能力不足的問題,在中譯英課程設計增添語料庫 與文本分析工具等英語教學相關元素。研究以問卷調查學生對 新增添課程元素之反應,並分析學生期末學習歷程檔案所收錄 的作業、譯註與學習過程省思,以探討課程設計之成效。研究 結果發現,語料庫工具能提供豐富的語言支援,增進學生翻譯 至外語的自信與品質,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篇章分析與文體分 析,則能有效增進學生對英語篇章結構的瞭解,對增進學生中 譯英之篇章意識有明顯助益。文末針對大學英語科系的中譯英 課程設計與英譯中課程之不同考量,提出一些具體建議。 關鍵詞:翻譯教學 中譯英 英語教學

(2)

壹、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翻譯與外語教學之間的淵源由來已久。翻譯在外語教學法中 扮演過多重的角色,在不同教學法中獲得相對正面或負面的評價 (廖柏森,2003,2004/2005)。外語教學則為翻譯教學的基礎,優 異的外語能力,是培養優秀譯者的前提。 翻譯研究將增進學生外語能力為目的翻譯練習定義為「教學 翻譯」,有別於以訓練專業翻譯為目的的「翻譯教學」(張美芳, 2001)。「教學翻譯」中的翻譯通常只要依照譯出語提示的詞彙與 文法結構寫出譯入語文本即可,「翻譯教學」的翻譯則是原文與譯 文皆有明確讀者,教學內容必須包括對原文與譯文的讀者、用途、 目的等不同變數的分析,並以譯文目的為依歸選擇翻譯策略,以 產出符合譯文目的的譯文文本 (Schäffner, 1998)。從培養專業譯者 的「翻譯教學」角度來看,學生需要的是翻譯技能,而非僅是語 言技能,因此翻譯教學應在學生具備足夠語言與文化能力後再進 行 (Nord, 2005b)。 相較於翻譯系所的「翻譯教學」目標與高中階段的「教學翻 譯」定位,大學外語科系的翻譯教學,長久以來一直處於「翻譯 教學」與「教學翻譯」之間的模糊地帶。翻譯課被列為大學外語 科系必修或選修課程行之有年,但課程定位並不明確,教師可能 視學生程度與本身專業,設計偏向於將翻譯視為語言課程延伸的 「教學翻譯」,或將大學翻譯視為專業翻譯基礎的「翻譯教學」。 儘管大學外語科系學生未來不見得會成為專業譯者或繼續 至翻譯研究所進修,許多外語科系的畢業生仍免不了會接觸翻譯 工作或需要判斷翻譯品質。因此有愈來愈多的外語科系教師採取 「翻譯教學」理念,將大學部的翻譯課程視為是專業翻譯的起點, 以培養翻譯能力為主要目標,並與外語教學做切割,將語言能力

(3)

張:中譯英教學 提升視為翻譯教學次要目標 (戴碧珠,2003),甚至「自然結果」 (張瓊瑩,2009,頁 58)。然而,外語能力在翻譯教學中的重要性 仍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在大學階段譯入外語的翻譯教學,學生 在譯文轉換時的力不從心,是翻譯學習者與教學者都必須面對的 現實,因此,如何在翻譯課程中有效增進學生外語表達能力,尋 求可用資源,以增進學生譯文品質,便成了翻譯教學與外語教學 的共通目標。 本文所探討的大學部中譯英翻譯課程,定位為「翻譯教學」, 但針對學生目標語表達語言能力不足的現實,擷取英語教學的概 念,以翻譯教學與英語教學的交會點為設計理念,描述非英文母 語教師如何在中譯英課程設計增添與英譯中課程不同的教學元 素,包括語料庫與文本分析工具,以及學生對這些教學元素的反 應,期望為中譯英課程設計與教學提供適合的教學框架。

貳、

、相關

相關

相關

相關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一 一 一 一、、、、譯入外語的翻譯教學 傳統翻譯論述認為,理想的翻譯是由譯者的外語譯入母語, 唯有譯入母語,譯者才能充分掌握譯入語的精髓,確保譯文在語 言與文化上的可接受度。若是譯入外語,由於譯者對外語的直覺 不足,容易導致語詞搭配錯誤或譯文不流暢等瑕疵,產出品質不 佳的譯文 (Pokorn, 2005; Roiss & Weatherby, 1998; Schjoldager, 2004)。或許是受到這樣的論述影響,儘管譯入外語在許多語言組 合 確 有 需 求 (Mackenzie, 1998; Preloznikova & Toft, 2004; Weatherby, 1998),翻譯學研究與翻譯教學一直是以外語譯入母語

(4)

為主,鮮有由母語譯入外語的相關研究。然而,翻譯學習者在母 語譯入外語與在外語譯入母語的翻譯過程中,往往會碰到不同的 困難,即使是同樣的語言組合,某一翻譯方向的策略,不見得能 直接搬到另一翻譯方向,因此專門針對譯入外語所設計的翻譯課 程有其必要 (Campbell, 1998)。以台灣各大學外語科系的中英翻譯 課程為例,以中文為母語、英文為外語的學生,在英譯中與中譯 英時所面對的挑戰並不相同,無論中譯英與英譯中是在同一課程 教授或分開為不同課程,在中譯英的課程內容與設計上,都應與 英譯中有所區分。 從有限的譯入外語教學文獻中,增進學生的外語篇章能力, 似乎是譯入外語教師的共識。Campbell (1998) 認為,譯入外語 時,譯者的外語篇章能力尤為重要。因為相對於外文寫作,翻譯 內容受到源語文本的限制,譯者並無創造內容的自由,無法「藏 拙」,容易露出文法與用字的盲點,且寫作風格與語域都必須依照 原文調整,可說是比英語寫作更大的挑戰。Campbell 將譯入外語 的篇章能力以量化方式呈現,發現進階程度譯者比起中低程度譯 者在篇章上有下列現象:除了拼字正確、譯文完整外,平均字長 也較長、使用較多名詞、較多內容字、字彙較多變,以詞義來看 較多間接翻譯、以文法結構與詞性來看則有較多文法轉移。 Roiss 和 Weatherby (1998) 針對譯入外語的翻譯課程設計提 出三大方針:(1) 譯文導向 (Target Text Orientation),注意學生在 表達階段的困難與解決方法;(2) 體認語言學習與翻譯的重疊, 引導學生在處理翻譯任務時結合語言學習;(3) 選擇功能明確、 文體清楚的作業,協助學生瞭解兩種語言文體的差異與翻譯問 題。Weatherby (1998) 強調,學生譯入外語時很容易陷入詞彙的 泥沼而忽略翻譯篇章層面,且由於對譯入語的文體慣例不夠熟 悉,難以判斷譯文的接受度,無法如譯入母語一般充分運用由功

(5)

張:中譯英教學 能 翻 譯 理 論 發 展 出 的 翻 譯 前 文 本 分 析 (pre-translational text analysis) (Nord, 2005b)。為克服學生對於譯入語文本類型認識不 足,教師可先在課堂上對目標語文本進行分析,讓學生在翻譯之 前,就對譯入語文本類型有所認識,以避免學生過於在乎詞彙的 困難,而忽略篇章結構的重要。Weatherby 建議,挑選有清楚的文 本慣例與明確的目的與讀者的翻譯題材,如,食譜、使用手冊、 旅遊導覽等,從閱讀譯入語文本開始,學生同時可以學習語文, 接下來閱讀源語文文本,討論其中差異,之後對現有翻譯文本進 行錯誤分析,最後著手翻譯。這種分析重點在譯入語的方式,由 於分析的目的比一般的閱讀課程明確 (即為之後翻譯所需),又有 源語文本為對照,能使學生對於外語的結構、用字皆有更深入的 認識,因此也適用於高級外語課程。 Nord (2005a) 雖未具體提出譯入母語與譯入外語教學的差 異,但針對翻譯學習者進入翻譯課程時,母語與外語的語言、文 化能力都可能尚不足,建議可以提供學生語言課程。語言課程應 以翻譯為導向,培養學生對兩種語言、文化的瞭解與轉換的後設 溝通能力 (meta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使用真實文本,讓學 生進行平行文本 (parallel text)的「對比風格分析」 (contrastive style analysis),觀察類似目的文本在兩種語言中呈現的差異,並 瞭解文本的組成受到文本的目的、文化、類型、讀者/聽眾、媒體、 語言慣例、術語等因素的影響。Nord 建議在課堂上對文本進行各 種分析與練習,先從母語開始,接著外語,最後兩種語言對照, 培養學生的對比文本能力 (contrastive text competence)。文本類型 則應以實用為目的,如商業書信、電腦手冊、軟體、產品說明、 契約、操作手冊、教科書等。使用的分析工具可包括論述的修辭 策略、主述位推進、銜接工具、隱含作者態度的文字等。

(6)

並非以培養專業翻譯為目標,通常無法提供「以翻譯為導向」的 語言課程,因此採取 Weatherby (1998) 的方式將文體分析直接融 入翻譯課程似乎更為可行。 除了以篇章為主的課程設計外,學生譯入外語的過程與所需 的資源也與譯入母語有所差異。Mackenzie (1998) 建議,譯入外 語時,可仿照翻譯公司的工作模式,讓學生以團隊合作方式翻譯, 體驗翻譯公司從翻譯前置工作、翻譯、翻譯後評估與修改的整個 流程,學習運用不同語言資源與資訊管道,以確保翻譯品質。換 句話說,教師可藉由提供學生不同資源,如語言、資料等的搜尋 管道,安排教師或同儕的協助,如同儕互評等,增加學生譯入外 語的信心與品質。 二、、、、中譯英翻譯教學 與英譯中課程相比,中譯英課程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教材 的缺乏。許多專業翻譯教科書對譯入外語的翻譯著墨不多。以中 英翻譯為例,市面上可用於英譯中的教科書選擇非常多,內容包 括翻譯理論、翻譯策略、資深譯者的翻譯觀察與經驗分享等等, 這些書中雖然有時也會提及中譯英的策略,但學生譯入外語時因 為語感不足,運用策略時往往力有未逮。相較於英譯中的教科書, 若要找中譯英的教科書,多半只有以英語教學或通過英語考試為 目的的中譯英句型練習,或以古文翻譯為主的書。有系統介紹中 譯英的書非常有限,且多半仍以句子為主,鮮少談及篇章結構。 對於有意以篇章翻譯為主的課程,很難尋覓適合的教科書。 師資是中譯英課程的另一項難題。傳統翻譯論述中的理想教 師是以譯入語為母語的教師,即中譯英的教師應以英語為母語的 教師。但由於現實考量,英語母語的翻譯教師在許多語言組合中 都極其有限,導致譯入外語課程常由譯出語教師教授。英語母語

(7)

張:中譯英教學 翻譯教師與非母語翻譯教師之間的差別,與英語教學中對於英語 母語與非母語教師差異的論述有相近之處,即母語教師可仰賴直 覺反應,而非母語教師則更可體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困 難。Pokorn (2009) 比較英語母語教師與非英語母語教師在教授譯 入英文課程時教法的差異,發現英語母語教師常以直覺與內化的 語感給予學生答案,且可提供較多額外的文化訊息,而非母語教 師則較常仰賴語料庫與字典等工具。Pokorn 的結論是非英語母語 教師可在學生學習初期,準確預測學生翻入英文會遇到的困難, 帶領學生循序漸進學習使用語料庫等適當的輔助工具,但到進階 翻譯課程,則較適合由英語母語教師授課。 就教學內容來說,中英對比分析為中英翻譯教學最常見的模 式,尤其是詞性的分析,比較漢語與英語在主詞、被動語態、代 名詞、連接詞、冠詞、虛詞等個別字句的處理,在英譯中或中譯 英課程都廣為翻譯教師採用。在結構的層次上,陳定安 (1997) 提 出英漢結構最主要區別為漢語重意合,靠內部邏輯聯繫,詞序依 語意層層鋪開,英語重形合,則靠語法手段組織字句之間的關係, 主幹結構突出。漢譯英時的一大任務,就是將意合的漢語轉換為 形合的英語,找出英語主幹,並將動詞佔優勢的漢語,轉為名詞 與介詞佔優勢的英語。馬秉義 (2006) 提出以「二分」、「三分」 看待漢英結構之不同,漢語為二分法,句構可分為話題與說明兩 部分,英語為三分法,包括動作、施動者與受動者,基本句構為 SVO,這樣的說法,與 Li 和 Thompson (1997,黃宣範譯) 對漢 語語法的詮釋相同,即漢語是主題 (topic-prominent) 鮮明的語 言,主要句構為主題-評論 (topic-comment),主題可建立句子的時 空架構以引介句子的其餘部分,且有特殊的話語功能,雖然出現 在句首,但並不一定是主語,因此漢語句子的主語不若英語容易 辨別,漢譯英時必須從主題、評論的結構中找出主語,才能將句

(8)

子轉換為 SVO 句構。 諸如此類的對比分析,對於從外語英語譯入母語漢語的學 生,都有啟發作用,然而,若換成中譯英時,尤其是篇章層次的 翻譯,礙於譯者的外語表達能力,這類停留在句子層次的分析仍 顯不足。有鑑於學生在譯入外語時對語篇架構能力與克服外語直 覺不足,以下將探討幾項在英語教學與翻譯教學都受到廣泛應用 的教學工具,並探討其在中譯英教學上的應用潛力。 語料庫 語料庫 語料庫 語料庫工具工具工具。工具。。。語料庫能有系統整理與描述大量真實語料特 性,使得語料庫研究在英語教學領域與翻譯教學領域都獲得廣大 迴響。語料庫研究對於英語教學的影響,從最初的字典與教材編 寫,逐漸進入課堂,大型的單語語料庫、學習者語料庫、教師自 建語料庫都有相關的課堂運用 (O’Keeffe, McCarthy, & Carter, 2007)。語料庫翻譯研究進入翻譯領域後,亦從最初的描述性翻譯 研究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研究工具,逐漸發展出諸多翻 譯教學的應用 (Beeby, Inés, & Sánchez-Gijón, 2009; Bowker, 1998; Zanettin, Bernardini, & Stewart, 2003)。翻譯教師將不同型態的語料 庫帶入課堂,或以包含源語與譯語對照的平行語料庫 (parallel corpora) 協助學生學習專業譯者的翻譯策略,或以單語語料庫探 索 源 語 或 譯 語 的 特 徵 , 使 譯 文 更 加 流 暢 (Bernardini, 2004a, 2004b)。除了運用現成語料庫外,隨著商業與免費語料庫軟體的 普及,自建語料庫也如在英語教學的發展一般,在翻譯教學上受 到注目,教師與學生可針對特定文體或知識領域的翻譯,自建對 等文本的語料庫,協助學生完成不同的翻譯任務,Varantola (2003) 甚至主張,懂得如何自建與使用語料庫,應該是現代譯者必備的 能力。當然,語料庫可隨時提供上下文的特色,更成為專業譯者 除字典、網路資源外,必須知曉的電子工具,本研究即嘗試將語 料庫以電子工具的方式帶入課堂,探索語料庫對於提升學生譯入

(9)

張:中譯英教學 外語品質的影響。 文本分析工具 文本分析工具 文本分析工具 文本分析工具。。。。本文所指的文本分析工具為奠基於系統功能 語言學的語篇分析工具。系統功能語言學以韓禮德 (Halliday, 1985) 發展出的功能語法理論為主軸,強調語境、語用的理論框 架,將語言視為一種交際活動,研究語言在溝通過程所扮演的功 能,不僅在英語教學上有廣泛的運用,也為翻譯提供了極佳的理 論架構 (Munday, 2001)。 張美芳 (2005) 將韓禮德的語篇分析模式歸為微觀翻譯功 能途徑,有別於強調宏觀翻譯途徑的德國功能翻譯學派。系統功 能語言學為語篇提供了詳細的描述工具,雖然在翻譯教學上的應 用,並未針對特定語言或翻譯方向,但其對於英語語篇的透徹分 析,對於增進 Campbell (1998) 所指的譯入外語時的語篇能力提供 了格外有用的資源。以主述位概念為例,依據韓禮德的定義,所 有句子可分為主位與述位,主位 (theme) 為句子的出發點,也是 讀者/聽者理解句子訊息的框架。主位又可分為有標記與無標記主 位,無標記主位為一般的表達,有標記主位則為刻意的選擇。辨 別有標記與無標記主位,在瞭解譯文時,可辨認作者有意義的選 擇,更可據此將有標記的原文主位反映在譯文中,以重現原文作 者刻意的意義。訊息結構 (information structure) 則是另一項需要 注意的文本特色。子句可分為已知訊息與新訊息,已知訊息是作 者與讀者共有的背景知識,通常出現在句子前面,而作者想傳達 給讀者的新訊息則出現在後,換句話說,已知訊息通常會與主位 相同,新訊息則居於述位。若違反這個通則,則成為有標記訊息 結構。Baker (1992) 主張,譯者應盡量重現原文的主述位結構。 尤其是有標記主位,也應注意原文訊息結構的脈絡,應用策略化 解語法結構與溝通功能的衝突,Baker 強調,各個語言語法不同, 譯者不可能永遠遵照原文的主述位結構,但翻譯時應盡可能保存

(10)

原文敘事角度,若遇到譯入語語法實在不允許重現原文句子的主 述結構時,應盡可能重現原文有標記結構的強調功能,並在不扭 曲原文資訊結構的前提下,賦予譯文一致的主述位結構,確保譯 文自然流暢。主述位結構在英譯中教學的角色已受肯定 (李健、 范祥濤,2008),但在中譯英教學的運用討論則相對較少 (成麗 芳,2006)。 銜接手段 (cohesion) 是另一項在英語教學與翻譯教學都廣 受重視的概念。Halliday 和 Hasan (1976) 將英語的銜接手段分為 指 代 (reference) 、 替 代 (substitution) 、 省 略 (ellipsis) 、 連 接 (conjunction)、詞彙銜接 (lexical cohesion)。不同語言的銜接手段 或許類似,但使用方式與程度則不盡相同,如與英語相較,中文 與日文都少用代名詞,而希伯來文使用詞彙重複的機率較高,因 此在譯入英語時,必須顧及譯文是否需要依據英語銜接手段的慣 例進行調整 (Baker 1992; 王小鳳,2006)。 文體/章類分析 (genre analysis)也是系統功能語言學探討的 範圍之一 (Eggins, 2004)。文體分析為不同文本類型分析的提供了 很好的工具,在英語教學上廣泛應用於學術英語寫作研究與教學 (EAP) 與專業英語 (ESP) 教學 (Paltridge, 2001; Swales, 1990),藉 由分析不同書寫或口語文體類型論述的階段與結構,增進學生對 特定文體讀、寫或聽、說能力。翻譯需要面對各式各樣的文本, 不同文本往往有不同的功能與語言特徵。劉宓慶 (1997) 在「文 體與翻譯」一書中,將翻譯文體大略分為新聞報刊文體、論述文 體、公文文體、描述及敘述文體、科技文體、應用文體六大類別, 他主張文體教學為英漢翻譯教學高級階段不可或缺,唯有熟悉各 種文體類別的語言特徵,才能譯出符合譯文文體要求的譯文。功 能翻譯的目的論 (Skopos) 強調由文章的功能、類型決定翻譯策 略。然而在譯入外語時,若只以功能翻譯論為導引,在進行文本

(11)

張:中譯英教學 分析時卻會有所困難,因為儘管原文的理解較為容易,學生卻往 往很難判定譯文的接受度,這其中除了外語能力與文化的認識不 足,還加上對文本類型習慣認識不足 (Weatherby, 1998)。因此若 能在譯入英語的翻譯教學上,運用文體分析概念,協助學生深入 瞭解英語文體類型,可彌補學生在譯入外語時直覺的不足,例如 以溝通目的鮮明的應用文體,如食譜和旅遊手冊,作為翻譯教學 譯入外語時文體分析的入門 (Nord, 2005b ; Weatherby, 1998)。 Kim (2007) 將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文本分析系統應用於翻譯 教學,藉由文本的概念 (ideational)、人際 (interpersonal)、語篇 (textual) 意義的分析,協助學生決定翻譯策略與選擇。研究結果 顯示,以意義為主的文本分析,對於學生瞭解與思考翻譯議題皆 有所幫助,不過,對於同時修習文本分析與翻譯課程的學生,增 進翻譯能力的助益並不如已事先修過文本分析、再修習翻譯課程 的學生,顯示學生需要時間消化新知識與技巧,才能將理論實際 運用在翻譯工作上。本研究也將嘗試擷取上述所列之系統功能語 言學的文本分析概念,運用在中譯英的翻譯課堂,以探討上述概 念對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的中譯英學習過程中是否有所助益。

參、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方法

方法

方法

方法

本研究為行動研究,從授課教師的角度探討中譯英課程設計 與實施,以問卷調查學生對課程元素之反應,並分析學生期末學 習歷程檔案中所收錄的作業、譯註與學習過程省思,以探討課程 設計之成效。

(12)

一一一一、、、、研究對象與課程設計 本研究以筆者任教之翻譯課程學生為研究對象,該翻譯課程 總共一學年,每週兩小時,採小班制,學生共 15 人,皆為北部某 國立大學外文系大三、大四學生,學生語言能力為全民英檢中高級 以上。該課程設計定位為「翻譯教學」,並以功能學派理論為理論 架構。課程內容則以語言方向區分為上學期英譯中,下學期中譯 英。本研究資料收集期間僅為下學期的中譯英課程,為期一學期。 下學期的中譯英課程,除延續上學期英譯中課程的功能翻譯 理論、中英對比分析、翻譯策略與翻譯練習外,為有系統地增進 學生對英語篇章的認識與翻譯英語篇章的能力,另增添語料庫工 具與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三項文本分析工具 (主位分析、銜接手段 分析、文體分析)。以下分別介紹: 語料庫 語料庫 語料庫 語料庫工具工具工具工具。。。。學期初開始指定翻譯作業之前,以一週時間介 紹各類語料庫工具。教師由前瞻型數位英文學習中心 CANDLE (Corpora And NLP for Digital Learning of English) (http://candle.fl.nthu.edu.tw/newcandle) (劉顯親、張俊盛,2006)選 取與中譯英相關的電子語料庫工具在課堂上介紹使用方法,包括: 1. TotalRecall 雙語詞彙索引典 2. TANGO 雙語搭配詞查詢系統 3. Collocation Checker 錯誤搭配詞偵測及改正系統 其中 TotalRecall 與 TANGO 語料庫檢索系統內容主要來自光 華雜誌中英對照文章,為中英雙語平行語料庫,可協助學生在中 翻英時挑選適合的正確用字與搭配詞。Collocation Checker 則可以 協助學生偵測及改正錯誤的搭配詞。 另一檢索系統是由高照明 (2002) 設計的中英平行語料庫 檢索系統,包括 ctk 雙語資料庫及中英對應句檢索資料庫檢索系

(13)

張:中譯英教學 統,該系統內容除了光華雜誌中英對照文章外,尚有小說、新聞、 百科全書等不同文類。 此外,亦簡短介紹幾種中英對照資料庫,包括科學人雜誌知 識庫中英對照版、光華雜誌中英對照知識庫、大英簡明百科中英 對照知識庫。所有語料庫工具與網路資源在課程網頁上均有連 結,介紹完後鼓勵學生在翻譯時使用語料庫,並將使用語料庫列 為翻譯作業譯者註解時內容的選項。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分析工具分析工具分析工具分析工具。。。。課程以八週時間介紹系統功能語言學與語用 學相關的文本分析工具,前六週以 Baker (1992) 的 In Other Words 翻譯教程中與語篇相關的三章為主,分別為第五章主述位分析、 第六章銜接工具、第七章語用對等,輔以相關理論與中英翻譯譯 例說明與練習。主述位分析包括主述位、訊息結構、主述位推進; 銜接工具包括指代、替代、省略、連接、詞彙銜接等;語用對等 包括讀者背景知識與經驗如何影響文章的連貫性 (coherence)、 Grice (1975) 的 合 作 原 則 (Co-operative Principle) 與 會 話 含 義 (conversation implicature)等。所有理論皆搭配中英翻譯實例,在課 堂進行分析與討論。 後兩週時間專介文體分析,延續語用對等概念,分析英文讀 者對於不同功能文體的架構 (schematic structure) 與文法用字 (grammatical-lexical realization) 的期待。課堂使用的文體以目標明 確、架構與文字清楚的應用文體為主,包括食譜、化妝品折頁、 電腦使用手冊。並提供學生參閱英文食譜與英文使用手冊的文 體,模仿文體進行翻譯。 二 二 二 二、、、、作業設計與研究工具 本課程需繳交之作業可分為兩部分,一為翻譯練習作業,一 為翻譯研究報告。

(14)

學期初第一份翻譯練習作業為教師由上學期英譯中作業中 挑選一份,在課堂中進行中文譯文回譯 (back translation) 至英文 原文練習,並在學生譯完後發給原文,請學生針對翻譯過程思考 自己在中譯英與上學期英譯中過程之差異並進行自我評估。除第 一次在課堂上完成的回譯作業外,學期中共有六次需繳交的翻譯 作業,作業涵蓋不同文類,包括散文、短篇小說、演講稿、旅遊 手冊、食譜、軟體安裝手冊。每次作業分為同儕評估的初稿 (draft for peer review) 與修改後正式繳交的作業 (revised version)。同儕 評估採匿名方式於課堂上進行,由評估人寫下回應,供受評估人 修正稿之參考。初稿、修正稿上皆需以 Word 檔案加註解的方式, 在譯文旁邊加上譯者註解 (translator’s note),說明翻譯過程所使用 的工具、翻譯上遇到的困難與解決方式,修改後版本則需再加上 對於同儕評估的回應。初稿僅供同儕評估,教師不評閱,修改後 作業則由教師與一位英文母語助教共同評閱後,由教師整理後至 課堂講評。講評內容著重用字、句型、原文語氣、文體等,並提 供學生已出版譯文做為參考。學生期末需將平日作業整理成學習 歷程檔案,檔案中應包括第一次的回譯作業以及由六次繳交作業 中挑選出的四次代表性作業,每份作業都包括初稿、同儕互評稿、 修正稿三份,學生需說明挑選理由,並對照期初時的回譯自評內 容,總結檢討自己本學期的翻譯學習歷程。期末評量以翻譯學習 歷程檔案為主,不含未挑選作業。 翻譯研究報告為學生課外所進行之小型獨立翻譯研究書面 報告。學生上學期已完成一份翻譯研究報告,下學期之研究報告 除必須選擇翻譯方向為中譯英的研究題目外,其餘要求皆與上學 期相同,即學生於期初選定題目並與教師討論研究方向,學期中 獨立收集譯例或譯本並以適當之翻譯理論進行分析,若在收集資 料或分析上遇到困難再與教師課外討論。期末進行口頭報告,並

(15)

張:中譯英教學 繳交書面報告。學生研究題目內容廣泛,包括古文經典與現代小 說翻譯、電影翻譯、新聞翻譯、旅遊手冊翻譯、成語英譯等。 為瞭解教學設計之成效,教師於期末發給學生一份問卷,請 學生於課堂以匿名方式填寫,問卷共 12 題 (見附錄),內容包括 學生對自己學習成果的評估、課程內容與活動設計的反應,其中 第 2 至第 6 題為本學期針對中譯英需求新添加之課程元素。每題 題目皆分為兩部分,一為針對該題敘述的五點李克特式量表評 分,另一部份為請學生針對答題內容加以文字敘述說明。 本研究主要資料收集與分析來源有二:(1) 學生期初回譯作 業的自我評估,以及學生選入翻譯學習歷程檔案的代表作業之初 稿、同儕互評稿、修正稿,並以學生所描述之學習歷程省思與自 評以及每份作業中所出現的翻譯過程註解為分析重點。(2) 期末 問卷,並以其中有關新添加之課程元素 (第 2 至 6 題) 之描述性 統計與文字回答為分析重點。

肆、

、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從學生期初回譯作業的自我評估發現,學生一開始因為缺乏 中譯英的經驗,中譯英時往往無法跳出原文所設的框架,對於自 己翻譯過程的省思也常出現「被牽著鼻子走」、「亂翻」、「被難倒」、 「不道地」等負面的描述詞彙。綜合來說,學生在中譯英時所碰 的困難包括:字彙量不足導致用字不夠精確與多樣、時態不確定、 句型變化不足、較難跳脫原文句型、不易組織英文層次分明的架 構等,此外,學生雖然對英文寫作的特性有所瞭解,如:用字與 句型需多變化,但礙於英文寫作能力,仍常感力有未逮。諸如此

(16)

類的問題,除了期初的回譯作業外,在學期中的作業仍不斷出現。 但經過一學期的課程後,學生在期末學習歷程檔案再次檢視期初 的回譯作業與挑選出的代表譯作時,對自己中譯英能力的進步多 已有所肯定。 為瞭解課程設計中各項內容對學生學習的成效,期末問卷以五 分李克特氏量表,請學生選擇從 (1) 非常不同意至 (5) 非常同意, 表達對於課程相關敘述的認同程度,問卷結果各題的平均數 (M)與 標準差 (SD) 如表一。問卷結果顯示,學生在經過一學期的訓練後, 對於自己中譯英的能力信心增強,對於課程內容與活動成效亦多予 以肯定。總體來說,延續英譯中課程的中英對比分析與個別字詞的 分析與討論,與這學期新加入的教學元素,都獲得正面評價。 表一 表一表一 表一 中譯英課程期末問卷結果 中譯英課程期末問卷結果 中譯英課程期末問卷結果 中譯英課程期末問卷結果 項目敘述 M SD 1 上了一學期的中譯英,我覺得我的整體中譯英能力有進步 4.33 0.49 2 我覺得使用語料庫對中譯英很有幫助 4.60 0.51 3 我覺得主述位 (theme-rheme)、訊息結構 (information structure)、

主述位推進 (thematic progression) 的概念對於中譯英很有幫助 3.80 0.68 4 我覺得銜接 (cohesion) 的概念對於中譯英很有幫助 3.73 0.70 5 我覺得連貫 (coherence) 與語用學 (pragmatics) 的概念 對於中譯英很有幫助 3.87 0.52 6 我覺得文體分析 (genre analysis) 的概念對於中譯英很有幫助 4.73 0.46 7 我覺得同儕互評 (peer review) 對於中譯英很有幫助 4.20 0.68 8 我覺得中英對比分析對於中譯英很有幫助 4.60 0.63 9 我覺得檢討作業時對於特定英文用字的討論對於中譯英 很有幫助 4.53 0.52 10 我覺得做小型翻譯研究 (translation project) 對於中譯英 很有幫助 4.00 0.85 11 我覺得學習中譯英可以增進我的英文寫作能力 4.27 0.80 12 我覺得學習中譯英可以增進我英譯中的能力 3.87 1.06

(17)

張:中譯英教學 以下進一步討論問卷中關於學生對於課程新元素成效的反 應:一、語料庫工具 (No. 2);二、主位推進、銜接手段、連貫與 語用概念 (No. 3-5);三、文體分析 (No. 6),資料分析內容除問卷 數字與文字敘述部分外,並搭配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內容,以結合 量化與質性資料分析方式,更完整呈現學生學習歷程。其中質性 資料部分,由於問卷資料為匿名填寫,因此以問卷編碼數字識別 來源 (S1-S15),學習歷程檔案為具名之期末作業,則以英文假名 方式識別來源。 一、 語料庫 2. 我覺得使用語料庫 對於中譯英很有幫 非常不 同意 不同 意 沒意 見 同意 非常 同意 0% (0 人) 0% (0 人) 0% (0 人) 40% (6 人) 60% (9 人) 從問卷結果看出,語料庫的使用獲得學生極大肯定。學生常 使用雙語平行語料庫做為參考工具,包括 TotalRecall 與高照明的 中 英 平 行 語 料 庫 檢 索 系 統 。 其 他 介 紹 的 英 文 寫 作 工 具 , 如 collocation checker 等單語工具,也有學生使用。學生普遍認為這 些工具比一般漢英字典或其他網路資源更有用。 分析學生作業註解,學生經常使用語料庫查詢的字詞多為成 語、古詞、專有名詞、動詞等。由於雙語語料庫有中文常見的字 詞與習慣用語,且有上下文可判斷使用時機,對於較缺乏自信的 學生,尤其能帶來安全感:

(18)

「英文不太好,每次寫作業都有一大堆不知道英文要怎麼說。我 會把想查詢的字輸入語料庫,點選瀏覽查到的語料,再把得到的 單字輸入搜尋引擎或網路字典,確認是否正確或是查用法。」 (S14,期末問卷) 從作業註解觀察,學生剛開始使用語料庫時,容易過度依賴 語料庫,耗費大量時間查詢字詞、片語,並奉語料庫查詢結果為 圭臬。但隨著課堂檢討與其他資源使用的增加,逐漸瞭解語料庫 只是翻譯過程參考資源的一部份,查詢結果需經過篩選與查證, 並開始對自己與語料庫查詢結果不同的選擇有信心。 不同文體的翻譯作業尤其讓學生看到特定雙語平行語料庫 的極限,瞭解必須顧及翻譯的文類與語域,尋求其他資源與翻譯 策略。

「有時候在 genre translation 時難查到資料。ex:做 recipe translation 時直接去看英文的 recipe 還比較有幫助。」 (S5,期末問卷) 「除了語料庫,我把我的英文字典都翻了出來,還有英語搭配詞 典都用上。同時也去 google 了那些政治名詞的正確用法……我對 政治的東西會稍微注意,也因為有修政治系的課,所以平常也會 接觸到一些政治人物的言論和演說詞。在翻譯這篇[馬英九就職 演說]的時候,我腦中不停浮現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演講,想像他 平常演說的方式,以幫助我翻譯。」(Jennifer,學習歷程檔案) 雖然課程中僅安排兩小時時間將語料庫以電子參考工具使 用,並未運用語料庫的其他教學功能,但雙語語料庫的檢索與對 照功能,似乎也讓學生在搜尋過程中,具體看到翻譯並非字詞的 對應: 「有了語料庫,讓我可以瞭解原來同一種中文,在英文中有這麼 多不同的說法。」(S3,期末問卷)

(19)

張:中譯英教學 此外,在小型翻譯研究中,也有學生應用雙語平行語料庫, 分析專業翻譯對特定字詞所採取的翻譯策略,如:探討翻譯文獻 中對於翻譯成語策略是否與中英平行語料庫中譯者的翻譯策略相 同,或以語料庫查詢結果,探討年節文化用字的翻譯處理方式。 二、 主位推進、銜接手段、連貫概念 3. 我 覺 得 主 述 位 (theme-rheme)、訊息 結 構 (information structure)、主述位推進 (thematic progression) 的概念對於中譯英很 有幫助 非常不 同意 不同 意 沒意 見 同意 非常 同意 0% (0 人) 7% (1 人) 13% (2 人) 73% (11 人) 7% (1 人) 4. 我 覺 得 銜 接 (cohesion)的概念對 於中譯英很有幫助 非常不 同意 不同 意 沒意 見 同意 非常 同意 0% (0 人) 0% (0 人) 40% (6 人) 47% (7 人) 13% (2 人) 5. 我 覺 得 連 貫 (coherence) 與 語 用 學 (pragmatics) 的 概 念對於中譯英很有 幫助 非常不 同意 不同 意 沒意 見 同意 非常 同意 0% (0 人) 0% (0 人) 20% (3 人) 73% (11 人) 7% (1 人)

(20)

主述位分析與連貫概念對大部分學生都是新的概念,銜接除 了詞彙銜接外,則為英語寫作時已經學過。整體來說,學生對於 主述位、銜接、連貫等概念在分析翻譯上的用處多持肯定態度: 「一開始我看文章時都不太會注意到這點[主述位],不過有了這 些概念之後,再看英文文章就可以看得比較深入了。而且也可以 明確分辨中英文文章的不同,幫助我們翻出更「道地」的英文。」 (S3,期末問卷) 「cohesion 幫助我最多的部分是選擇搭配詞的部分。我瞭解翻譯 不只是查字典,查到意思對的字就對了,還要考慮文體、領域、 讀者之類的因素,並且查過資料,再確定要用什麼字。」(S14, 期末問卷) 「[語用學]概念很實用,會讓我考慮讀者和 text 中隱含的真正意 義!」(S7,期末問卷) 在學期作業檔案的反思中,也確實可以看到學生翻譯意識的成長: 「在學習翻譯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較一開始的直覺翻譯,進步 了許多,現在翻譯一個句子之前,會先看整篇文章的大架構是如 何,每一句的主位、述位為何,是否相關,和句子是 marked or unmarked,都讓我得以使用一個連貫的翻譯方式」(Rose,學習 歷程檔案) 「一開始拿到需要翻譯的文章時,我都會在看過一遍之後馬上開 始直譯;但是經過這麼多理論的分析與方法的運用,我開始會去 進一步思考,如何開頭比較能吸引讀者的注意,並符合原文的要 求?前文有提到的東西,我到底下一句要用代名詞,還是要用另 一個字替換它?或者還是要用原來的字表示?另外,我也開始會 去注意「主詞是否連貫」等等問題。因此,這學期的學習都讓我 的翻譯思考過程更加縝密。」(Rebecca,學習歷程檔案) 在三種概念中,連貫與語用概念所獲得的分數相對較高,似 乎最為學生接受,學生除了在翻譯作業檢討過程中,學會考慮到

(21)

張:中譯英教學 讀者背景知識,在獨立進行的小型翻譯研究也廣泛運用連貫概念 與上學期所學之目的論,以讀者為依歸,分析電影翻譯、旅遊、 導覽手冊的翻譯策略。 儘管學生普遍同意這些概念有幫助,但對於實際上使用似乎 仍有困難: 「Review 翻譯時可用,可以更瞭解英文,但是翻譯過程(初次翻 譯時)少用。」(S6,期末問卷) 「語言是和人溝通的工具,翻譯應該要做到讓讀者看得懂才行。 不過真正在翻譯時,語用學的觀念會比較沒想到,通常都是等到 在檢討時,才會發現自己沒注意到。」(S12,期末問卷) 「我覺得[主述位相關概念]有一點點幫助,但沒有想像中那麼 大。用於分析或是事先在腦海中佈下藍圖還算適用,但我本身不 太會專注在這些概念上。」(S8,期末問卷) 正如 Kim (2007) 的研究結果,學生需要時間消化新知識與 技巧,因此同時學習文本分析工具與翻譯技巧可能感到不勝負 荷。此外,由於這些概念多以英文為研究對象,舉例也多限於英 文,對於英文閱讀頗有幫助,但在翻譯過程中,往往要等到有初 步英文譯文後才會使用,無法在分析中文原文時就使用,這也解 釋了為何相較於其他項目,系統功能語言學與語用學概念的效果 似乎不如預期。此外,觀察學生作業,學生在學習這些概念後, 也會出現矯枉過正的情況,如主位概念、銜接概念,都是在介紹 過後的作業,有特別明顯卻可能過度的應用: 「那時候剛學主位的概念,遇到翻譯只會想到這個概念,反而有 點被綁住,覺得什麼翻譯主位都要一致」(Hank,學習歷程檔案) 甚至有學生在應用上產生挫折後,對於這些概念持反面態度,產

(22)

生如下針對主述位概念的評語: 「上課的時候覺得:哇,好有道理啊!,但真的在翻譯硬要套用 這些規則反而會阻礙翻譯的順暢。而且不管怎樣,對於各種例 子,總是可以有一套合理的解釋……就會覺得這些概念都是硬套 上去的」(S10,期末問卷) 三、 文體分析 6. 我 覺 得 文 體 分 析 (genre analysis) 的 概念對於中譯英很 有幫助 非常不 同意 不同 意 沒意 見 同意 非常 同意 0% (0 人) 0% (0 人) 0% (0 人) 27% (4 人) 73% (11 人) 與語料庫及其他功能語言學提供的分析工具相比,文體分析 是最獲學生肯定的部分。由於這學期六次作業皆刻意選取不同文 體,學生在課程正式介紹文體分析前,已在檢討作業時意識到文 體的重要: 「兩篇原文的寫作風格皆平易近人,但我卻用好多正式的英文來 翻,弄得好像在寫作文一樣,太嚴肅了,導致譯文和原文風格不 相符,失去了小說原本擁有的趣味。幫忙批改的外籍學生甚至還 在註解裡寫說:it sounds like a textbook,看到這句話我才全然瞭 解了事情的嚴重性,也由此學到翻譯不等於寫作文,除了字句通 順外,也要忠於原文風格。」(Linda,學習歷程檔案) 有趣的是,文體分析的部分,課堂上的理論講述並不多,而 是以化妝品說明書與食譜為例做實際講解與分析。其中安排的食 譜與軟體安裝說明的作業與檢討,特別指出許多合乎一般文法、 用字譯法,卻不符該文體慣例的例子,對於學生翻譯的認知似乎

(23)

張:中譯英教學 產生很大衝擊: 「不同 genre 真的有不同的原則 or 規則,要瞭解才能翻得像樣一 點點」(S1,期末問卷) 「做了不同文體的作業,在寫作中才會注意到平常比較不會注意 到的地方」(S4,期末問卷)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慣用格式,所以在翻譯前先分析是有必要 的,若翻出不同慣用格式,就算翻譯正確,讀者可能還是會質疑 譯者能力吧」(S11,期末問卷) 「可以瞭解到不同文體翻譯時應該注意的事項及方式,該完整譯 出或是簡短,該用什麼口氣翻譯,都有大略的概念。」(S9,期 末問卷) 「我覺得不只有幫助,如果將來想當譯者的話,先分析文體根本 是鐵則,必須奉行不輟。」(S14,期末問卷) 整體而言,學生對於中譯英課程內容與自己的學習成果都抱 持肯定的態度。從學生的翻譯學習檔案看來,他們在翻譯上所遇 到的困難主要為英文寫作能力不足。從翻譯過程註解可以看出, 學生從一開始翻譯時只專注於片面字句的斟酌,逐漸注意到翻譯 的其他面向,並據此決定翻譯策略,且已意識到譯入語的接受度 與文化差異: 。 「還沒上翻譯之前,我的中譯英應該是處於亂翻階段,也不知道 原來中譯英有那麼多事需要注意,更不用提去查語料庫這種事。 但現在,我會注意不同文體有不同的翻譯方式,用字也會特別注 意,查語料庫找正確用法更是必要的事。」(S7,期末問卷) 「經過這學期的練習才學到,原來翻譯不只是求文句通順,還要 顧及翻譯的文類,原文的用字遣詞(如用字是正式的還是口語 的),原文的風格特色,以及翻譯時內容其實可以依需要適當增 減甚至改變原文的斷句等等,整個翻譯視角是非常宏觀而細微

(24)

的。我也學到了不一定要執著於使用語料庫,因為語料庫的資料 不一定是最好的,而自己的譯文不見得一定不好。」(Linda,學 習歷程檔案) 從問卷結果看來,學生認為中譯英與英譯中所需技巧並不相 同,綜合分析學生學習檔案也發現,學生在中譯英與英譯中遇到 的困難確實有所差異,需要不同的策略與技巧: 「上學期英翻中,從來不怕想不出合適的中文,甚至還會為了選 項太多而困擾。下學期面對的是相反的狀況:寫作業要開始擔心 想不出適合的字了。本來只會查奇摩字典,自己也知道很不可靠 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後來知道光華資料庫也發現很好用,依賴 了一陣子。大概從第三份作業開始,好像是突然想到的,就跑去 Taipei Times 網站找答案,後來,可以利用的資源越來越多,也 學會把找來的字丟到英英字典,先釐清字義再決定要不要用。我 覺得,這學期對我來說最珍貴的收穫是,我已不是只會查字典的 學習者,懂得從其他地方找答案,用字斟酌也變謹慎了,想都不 想就亂用的情形少了……」(Hank,學習歷程檔案) 此外,學生也在中譯英過程中,體會到自己英文的不足,許 多學生在問卷中肯定中譯英有助於增進英文寫作能力。雖然只有 少數學生在學習歷程檔案中指出自己的英文能力在這學期學習中 譯英的過程中有所進步,但大多數學生在動機的加強上已明顯可 見: 「雖然翻譯能力不僅僅是語言能力的體現,但我真的覺得英文單 字量多或是語感好的人,在翻譯時真的可以輕鬆很多。……這學 期因為翻譯時想要用精確的字表達意思,查了好多以前覺得自己 認識的單字並且去比較它們的異同。」(Ivy,學習歷程檔案) 「除了學習翻譯技巧之外,這學期中翻英的課程更讓我深刻體會 到英語能力的不足。當英文翻成中文,腦中浮現可選擇的字較 多,且能「感覺」到適不適用,每個字的使用都能「直覺」到不

(25)

張:中譯英教學 時,腦海中可供選擇的字就少了,也缺少了一份「直覺」,因此 覺得除了技巧的學習之外,應該也要全面提昇自己的英文能力, 才能在翻譯上有所進步。」(Katy,學習歷程檔案)

伍、

、結論

結論

結論

結論與建議

與建議

與建議

與建議

翻譯教學是外語科系的核心課程之一,其定位與課程設計, 都應考量外語科系學生的特性與需求。根據上述中譯英課程研究 的結果,筆者歸納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中譯英教學的必要性與課程設計 本課程研究結果顯示,學生中譯英的過程與所遇到的困難與 英譯中時都有所差異,為避免學生在翻譯時受限於語言能力不 足,以「翻譯教學」為定位的大學部翻譯課程,可將中譯英教學 排在英譯中教學之後,待學生對影響專業翻譯的複雜因素有正確 認識後,再提供相關的資源與工具,幫助學生處理語言問題。此 外,考慮到學生譯入外語的困難與挫折感,中譯英課程也比英譯 中課程更適合採取過程導向教學法 (process-oriented approach), 教師可調整授課流程,如以同儕互評提供學生觀摩他人作品的機 會,並從他人譯註中學習各種運用語料庫或其他資源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也顯示,學生雖可以將某些英譯中所 學習的理論轉移至中譯英,但在連接中譯英與英譯中技巧上仍有 不足,學生在中譯英翻譯學習過程中的體會,如中英對比分析、 文體分析、以讀者為依歸等,有許多是英譯中課程中早已提及, 但學生並沒有意識到可以直接從英譯中技巧轉至中譯英技巧中應 用。這或許歸因於學生在翻入母語時多仰賴直覺,因此在譯入外 語時,才更意識到這些分析工具的重要性。以文體分析為例,筆

(26)

者在英譯中課程設計也嘗試帶入不同文體,但學生對於已經內化 的文體似乎感受不大,一直到譯入外語時,才明顯感受對於文體 認識不足可能帶來的翻譯困難,換言之,若無中譯英課程,學生 將來面對中譯英任務時,不一定能直接將英譯中所學應用於中譯 英,因此中譯英課程不但有必要,也可強化英譯中所要傳達的學 習內容。 二、語料庫的使用 語料庫在翻譯教學的使用早獲肯定,善用語料庫能增加學生 對自己的用字與策略的信心,並提升翻譯品質。本研究顯示,對 於英文非母語教師與學生,語料庫更能提供豐富的語言支援,對 於學生翻譯至外語的自信與品質都有很大幫助。本研究僅將語料 庫以電子參考工具方式在課堂上做介紹,並未引導學生使用特定 語料庫,但由學生反應可知,學生多傾向使用雙語語料庫,畢竟 有源語與譯語對照的雙語語料庫,與學生希望解決的翻譯問題最 為相關,但由於雙語語料庫與單語語料庫相比仍極為有限,以中 英語料庫為例,僅有以光華雜誌為基礎的語料庫較有規模。為讓 學生充分運用語料庫的功能,教師可參考英語寫作教學使用單語 語料庫的方式,在課堂上示範並引導學生使用英語單語語料庫, 作為字典與網路以外的電子資源,增進學生譯入英語的品質。 此外,語料庫也可以與課堂上其他教學元素結合,例如平行 文本教學,就可以運用現成或自建語料庫,進行課堂探索學習活 動 (discovery learning activities) (Bernardini, 2004a, 2004b)。本研究 中雖並未使用語料庫進行平行文本教學,但有鑑於學生對於翻譯 文體教學的需求與興趣,若能自建參考語料庫,收集特定文體的 平行文本,除了能有系統呈現文體特徵與更方便搜尋特定術語與 用 字 外 , 自 建 語 料 庫 的 過 程 也 能 成 為 翻 譯 能 力 的 一 部 份

(27)

張:中譯英教學 (Varantola, 2003)。 三、中譯英教學與英語教學 翻譯教學雖傾向與外語教學區隔,但譯入學生外語的中譯英 教學不可能不顧及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本研究課程所添加的幾 項元素,除在翻譯教學中獲得肯定外,都普遍運用於英語教學之 中。若翻譯教師能擷取英語教學的應用經驗,將可針對學生外語 表達能力不足的問題,讓這些元素在中譯英教學中做最妥善的運 用。例如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篇章分析與文體分析,能有效增進學 生對英語篇章結構的瞭解,進而加強譯入英語篇章的能力,尤其 是在修改翻譯與評估翻譯上效果最為明顯。因此教師若能在不過 度使用專業術語的條件下,從功能語言學理論擷取淺顯易懂的概 念與分析工具,對於譯入英語的篇章能力應有一定助益。有鑑於 將新接觸的理論轉為應用需要較多時間,教師可於英譯中教學 時,就適時將主位推進、銜接手段等概念應用於英文原文的文本 分析,這樣在進入中譯英時,學生已有基本概念,在使用上較能 得心應手。但要強調的是,翻譯教學的理論不能替代實踐,本研 究中有多位學生表示,作業是他們領悟翻譯技巧的最大來源,尤 其是接觸不同文體的作業,是學習的重要關鍵。因此,翻譯教學 除了善用來自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的理論外,挑選適合的作業與練 習更是重要。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方式,初步探討中譯英課程設計中,針對 學生英語篇章能力不足所增添之教學元素之成效。但由於本研究 對象僅有十五人,且資料來源僅限於學生對中譯英過程的反思與 對個別教學元素之回應,尚未針對學生作業進行篇章翻譯相關元 素如:銜接、連貫、文體等細部分析,因此並無法確切得知學生 在此教學設計下,中譯英篇章產出之實作能力是否也隨著篇章意

(28)

識的具體增長而確實有所增進。建議在未來相關研究中可朝此一 教學方向,擴大研究對象與評量方式,採取篇章分析、錯誤分析 或前測、後測等方式,進一步探究各項教學元素是否確實能增進 學生譯入外語篇章的能力。 最後,儘管增進學生語言能力並非翻譯教學目的,本研究顯 示,以篇章為主的翻譯教學似乎有助於強迫學生面對自己英語寫 作的盲點,並在平日閱讀時對文章行文有更透徹的瞭解,對於用 字的理解也能更加精確。從英語教學的角度來看,對於英語已達 高級程度的學生,篇章翻譯可否成為一種有效的外語學習策略 (廖柏森,2004/2005),亦值得英語教學教師進一步研究驗證。

參考

參考

參考

參考文獻

文獻

文獻

文獻

王小鳳 (2006)。篇章結構的銜接分析在英漢翻譯中的應用。上海上海上海上海 翻譯 翻譯 翻譯 翻譯,4,23-26。 成麗芳 (2006)。超句意識、主位結構與漢譯英主語的確定。中國中國中國中國 科技翻譯 科技翻譯 科技翻譯 科技翻譯,19 (2),16-18。 李健、范祥濤 (2008)。主位理論在英漢語篇翻譯研究中的應用: 回顧與展望。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19 (5),69-72。 馬秉義 (2006)。漢譯英基礎教程漢譯英基礎教程漢譯英基礎教程漢譯英基礎教程。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高照明 (2002)。中英雙語近義句翻譯檢索系統。翻譯學研究集翻譯學研究集翻譯學研究集翻譯學研究集 刊 刊 刊 刊,7,75-107。 張美芳 (2001)。中國英漢翻譯教材研究中國英漢翻譯教材研究中國英漢翻譯教材研究中國英漢翻譯教材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 版社。 張美芳 (2005)。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

(29)

張:中譯英教學 社。 張瓊瑩 (2009)。結合微觀與宏觀的英漢翻譯教學法—兼探討紐馬 克《翻譯教程》適用於大學部英漢翻譯教學之程度。編譯論編譯論編譯論編譯論 叢 叢 叢 叢,2 (1),53-76。 陳定安 (1997)。英漢比較與翻譯英漢比較與翻譯英漢比較與翻譯英漢比較與翻譯。台北:書林。 廖柏森 (2003)。論翻譯在外語學習上之角色。翻譯學研究集刊翻譯學研究集刊翻譯學研究集刊翻譯學研究集刊, 8,225-244。 廖柏森 (2004/2005)。探討翻譯在外語教學上之應用。翻譯學研究翻譯學研究翻譯學研究翻譯學研究 集刊 集刊 集刊 集刊,9,269-289。 劉宓慶 (1997)。文體與翻譯文體與翻譯文體與翻譯文體與翻譯。台北:書林。 劉顯親、張俊盛 (2006)。應用雙語語料庫及電腦化學習支援應用雙語語料庫及電腦化學習支援應用雙語語料庫及電腦化學習支援應用雙語語料庫及電腦化學習支援。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戴碧珠 (2003)。台灣各大學英文系及應用英文系筆譯教學現狀探台灣各大學英文系及應用英文系筆譯教學現狀探台灣各大學英文系及應用英文系筆譯教學現狀探台灣各大學英文系及應用英文系筆譯教學現狀探 討 討 討 討。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Baker, M. (1992).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Beeby, A., Inés, P. R., & Sánchez-Gijón, P. (2009). Corpus use and

translating.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Bernardini, S. (2004a). Corpora in the classroom. In J. Sinclair (Ed.),

How to use corpora in language teaching (pp. 15-36).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Bernardini, S. (2004b). Corpus-aided language pedagogy for translator education. In K. Malmkjaer (Ed.), Translation in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mes (pp. 97-111).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Bowker, L. (1998). Using specialized monolingual native-language corpora as a translation resource: A pilot study. Meta, 43(4),

(30)

1-21.

Campbell, S. (1998). Translation into the second language. London: Longman.

Eggins, S.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2nd ed.). London: Continuum.

Grice, H. 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 Cole & J.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 (pp. 41–58).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alliday, M. A. 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Li, C. N., & Thompson, S. A. (2008). 漢語語法 (黃宣範, Trans.). 台北: 文鶴.

Kim, M. (2007). Using systemic functional text analysis for translator education. 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1(2), 223-246. Mackenzie, R. (1998). The place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a quality

oriented translator’s training programme. In K. Malmkjaer (Ed.),

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ing and translation (pp. 15-19). Manchester: St. Jerome.

Munday, J.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Routledge.

Nord, C. (2005a).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2nd ed.). Amsterdam: Rodopi.

Nord, C. (2005b). Training functional translator. In M. Tennent (Ed.),

(31)

張:中譯英教學

interpreting (pp. 209-223).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O’Keeffe, A., McCarthy, M., & Carter, R. (2007). From corpus to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ltridge, B. (2001). Genre and the language learning classroo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okorn, N. (2005). Challenging the traditional axioms: Translation

into a non-mother tongu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okorn, N. (2009). Native or non-native, this is the question...:

Teachers of translation into language B.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rd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Melbourne, Australia.

Preloznikova, S., & Toft, C. (2004).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linguistic and literary studies. In K. Malmkjaer (Ed.), Translation in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mes (pp. 83-96).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Roiss, S., & Weatherby, J. (1998). A need for reorientation: Creative strategies for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into a foreign language. In A. Beylard-Ozeroff, J. Kralova & B. Moser-Mercer (Eds.),

Translator strategies and creativity (pp. 213-221).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Schäffner, C. (1998). Qualification for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versus teaching translation. In K. Malmkjaer (Ed.), 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ing and translation (pp. 117-133). Manchester: St. Jerome.

Schjoldager, A. (2004). Are L2 learners more prone to err when they translate? In K. Malmkjaer (Ed.), Translation in undergraduate

(32)

degree programmes (pp. 127-149).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Swales, J. M. (1990).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rantola, K. (2003). Translators and disposable corpora. In F.

Zanettin, S. Bernardini & D. Stewart (Eds.), Corpora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pp. 55-70). Manchester: St. Jerome.

Weatherby, J. (1998). Teaching translation into L2: A TT-oriented approach. In K. Malmkjaer (Ed.), 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ing and translation (pp. 21-38). Manchester: St. Jerome.

Zanettin, F., Bernardini, S., & Stewart, D. (2003). Corpora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Manchester: St. Jerome.

作者介

作者介

作者介

作者介紹

張嘉倩,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口筆譯碩士,美國德 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外語教育博士。現為臺灣大學外文系助理教 授。主要研究興趣為口譯研究、口筆譯教學、英語教學。

(33)

張:中譯英教學

附錄

附錄

附錄

附錄

中譯英課程期末問卷

中譯英課程期末問卷

中譯英課程期末問卷

中譯英課程期末問卷

以下為針對本學期中譯英課程的一些敘述,請根據你對每項敘述 的認同程度給分 (1 非常不同意、2 不同意、3 沒意見、4 同意、5 非常同意),並請在每題敘述下方的空白處加以文字說明。本問卷 結果將有助於未來中譯英課程的設計與改進,請盡可能針對你的 選項以文字詳細說明,謝謝! 項目敘述 1 2 3 4 5 1 上了一學期的中譯英,我覺得我的整體中譯英能力 有進步 2 我覺得使用語料庫對中譯英很有幫助 3 我 覺 得 主 述 位 (theme-rheme) 、 訊 息 結 構

(information structure) 、 主 述 位 推 進 (thematic progression)的概念對於中譯英很有幫助 4 我覺得銜接 (cohesion) 的概念對於中譯英很有幫助 5 我 覺 得 連 貫 (coherence) 與 語 用 學 (pragmatics) 的概念對於中譯英很有幫助 6 我覺得文體分析 (genre analysis) 的概念對於中譯 英很有幫助 7 我覺得同儕互評 (peer review) 對於中譯英很有幫助 8 我覺得中英對比分析對於中譯英很有幫助 9 我覺得檢討作業時對於特定英文用字的討論對於 中譯英很有幫助 10 我覺得做小型翻譯研究 (translation project) 對於 中譯英很有幫助 11 我覺得學習中譯英可以增進我的英文寫作能力 12 我覺得學習中譯英可以增進我英譯中的能力

(34)

Teaching Chinese-to-English Transl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s: The Nexus

Between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English Teaching

Abstract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has long been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curriculum of English Departments in Taiwan.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ction research of a Chinese-to-English translation class where the instructor tri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Chinese students’ insufficient knowledge of English discourse by incorporating corpora and text analysis tools into the course. The data collection includes an end-of-course questionnaire and the translation assignments, translator’ notes and self-reflection from students’ learning portfolio.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rpus resources can enhance students’ confidence and performance when translating into a foreign language, while text analysis tools derived from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an help students become more aware of the English discourse structure cru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to-English translation competence.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designing Chinese-to-English translation cours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pecific challenges students face when translating into their foreign language.

Key Words: translation pedagogy, Chinese-to-English translation, English teaching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rpus-based information ― The grammar presentations are based on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billion-word Cambridge English Corpus, so students and teachers can be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

❖ The study group (including RS Department, Guidance Team and SENCO Team) at school analyzed the results and came up with the conclusion that students might be able to enhance

To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  Students can type the words from the word list into Voki and listen to them. •  Any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 In the present work, we confine our discussions to mass spectro metry-based proteomics, and to study design and data resources, tools and analysis in a research

The final results of experiment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DBR system declines when labor utilization increases and the CCR-WIP dispatching rule facilitat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