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心」論荀子理論思想及其儒學性格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心」論荀子理論思想及其儒學性格"

Copied!
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從「心」論荀子理論思想及其儒學性格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6-2411-H-032-004- 執 行 期 間 : 96 年 08 月 01 日至 97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周德良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廖冠琪、何玉雲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1 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7 年 08 月 29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 成 果 報 告

□期中進度報告

計畫名稱:從「心」論荀子理論思想及其儒學性格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6-2411-H-032-004-

執行期間: 96 年 08 月 01 日至 97 年 0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 周 德 良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處理方式:除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提升產業技術及人才培育研究計畫、列

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執行單位: 淡 江 大 學

中 華 民 國 97 年 7 月 29 日

(3)

研 究 計 畫 摘 要

本 研 究 計 畫 : 從 「 心 」 論 荀 子 之 理 論 思 想 及 其 儒 家 性 格 , 宗 旨 目 的 有 二 : 首 先 , 分 析 荀 子 對 「 心 」 之 雙 重 詮 解 ─ ─ 「 心 」 不 僅 是 對 應 外 在 客 觀 事 物 之 認 知 感 官 , 並 且 是 具 有 是 非 價 值 判 斷 之 自 覺 主 體 之 雙 重 作 用 與 意 義 , 進 而 闡 釋 荀 子 捨 「 性 」 取 「 偽 」, 以 「 心 」 論 道 , 以 道 歸 聖 人 , 聖 人 制 禮 義 之 究 竟 了 義 , 展 現 荀 子 「 禮 出 於 心 , 心 入 於 禮 」 之 學 術 性 格 ; 以 此 確 立 荀 子 學 說 之 主 體 性 , 端 正 「 性 惡 」 學 說 之 意 義 與 作 用 , 建 構 荀 子 「 心 偽 論 」 之 理 論 體 系 。 其 次 , 回 溯 孔 子 學 說 及 其 時 代 之 基 源 問 題 , 且 由 孔 子 對 「 周 文 」 與 「 正 名 」 等 禮 制 之 態 度 , 以 及 《 論 語 》 文 本 言 仁 、 義 、 禮 之 理 論 意 義 , 推 論 孔 子 立 學 之 本 懷 , 貞 定 儒 家 之 學 術 性 格 ; 再 以 孔 子 學 說 宗 旨 為 準 , 交 叉 比 對 荀 子 「 心 偽 論 」 與 孟 子 「 心 性 論 」 兩 者 學 說 之 理 論 義 與 實 踐 義 , 評 論 荀 子 在 孔 門 儒 學 中 之 價 值 與 地 位 。 質 言 之 : 本 研 究 計 畫 企 圖 通 過 荀 子 對 人 之 特 質 ─ ─ 「 心 」 之 詮 釋 , 說 明 「 心 」 與 「 禮 義 」 之 關 係 , 進 而 闡 釋 「 禮 義 」 在 政 治 方 面 之 重 要 性 ; 且 由 人 性 與 政 治 之 關 係 , 凸 顯 孔 子 立 學 之 精 神 宗 旨 , 從 而 判 斷 荀 子 之 學 術 性 格 。

關鍵詞:荀子.心.偽.聖人.禮義.儒家.性

(4)

研究計畫英文摘要

A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and Confucianism character of Xunzi on “xin”

The substance of this proposal is intending to discuss the theory and character of Xunzi (荀子) from “xin”(心). First, to analyze his bifarious interpretations of “xin”—not only a sense cognition corresponding to external objective, but also a conscious subject with dispute value judgment. Asserting his ism by affirming the value and effect of “xing’e” (性惡), moreover, to establish his theory system of “xin-wei-lun”(心偽論). Second, by inferring the attitude of Confucius(孔子) to “Zhou-wen”(周文)and “zhengming”(正名), and the meaning of “ren、yi、li” (仁、義、禮) in “Analects of Confucius”(論語), to recall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Confucius on erecting Confucianism; furthermore, basing on Confucianism, to intersect and compare the meaning of the “xin-xing-lun” (心性論) by Mengzi(孟子) and the “xin-wei-lun” by Xunzi, interpreting both of their theory and practical aspects, commenting the value and position of Xunzi on Confucianism. Briefly, this research is intending to explain the relation between “xin” and “li-yi” (禮義)through his interpretations of “xin” -moreover, the importance of “li-yi” on politics . To accentuate forbye, the ism of Confucius, and to judge the intellectual character of Xunzi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ty and politics.

Keywords: Xunzi (荀子). xin(心) . wei (偽). Shengjen(聖人) . li-yi(禮義) . Confucianism(儒家). xing(性)

(5)

成果報告內容

一、前言

先 秦 諸 子 之 歷 史 評 價 , 鮮 少 有 如 荀 子 這 般 日 益 低 落 。 《 史 記 》 記 稱 荀 子 於 齊 襄 王 時 「 最 為 老 師 」 , 且 「 三 為 祭 酒 」 , 故 《 史 記 》 中 猶 與 孟 子 合 併 一 傳 。 因 荀 子 學 說 深 明 於 質 文 損 益 及 禮 樂 大 原 , 而 弟 子 李 斯 學 而 相 秦 , 韓 非 子 成 一 家 之 言 , 荀 子 後 學 影 響 中 國 政 治 與 學 術 深 遠 ; 且 秦 漢 之 後 , 「 六 藝 之 傳 , 賴 以 不 絕 者 」 , 乃 荀 子 之 功 , 其 地 位 猶 有 凌 駕 孟 子 之 勢 。 至 唐 韓 愈 評 荀 子 之 「 性 惡 」 說 為 「 大 醇 小 疵 」 , 稍 有 遜 色 於 孟 子 。 宋 代 時 更 因 孟 子 學 說 流 行 , 孔 孟 並 稱 , 《 孟 子 》 書 尊 奉 為 經 , 自 此 , 孟 、 荀 地 位 高 下 立 判 。 因 荀 子 「 性 惡 」 與 孟 子 之 「 性 善 」 見 解 相 反 , 「 尊 孟 則 不 得 不 抑 荀 , 遂 詆 其 言 為 異 端 之 說 , 擯 其 學 於 道 統 之 外 , 甚 或 舉 暴 秦 之 罪 , 盡 歸 之 荀 卿 」 , 遂 將 荀 子 逐 出 儒 門 道 統 之 外 。 勞 思 光 說 : 「 就 荀 子 之 學 未 能 順 孟 子 之 路 以 擴 大 重 德 哲 學 而 言 , 是 為 儒 學 之 歧 途 。 而 尤 應 注 意 者 是 此 一 學 說 之 歸 宿 。 荀 子 倡 性 惡 而 言 師 法 , 盤 旋 衝 突 , 終 墮 入 權 威 主 義 , 遂 生 法 家 , 大 悖 儒 學 之 義 。 」1時 至 今 日 , 論 「 荀 子 之 學 不 可 不 予 以 疏 導 而 貫 之 于 孔 孟 」,2荀 子 儼 然 淪 為 孔 孟 儒 家 中 之「 歧 出 」 者 。3荀 子 學 說 為 世 人 詬 病 有 二 : 其 一 , 荀 子 主 張 「 性 惡 」 , 與 孔 孟 思 想 悖 逆 ; 其 二 , 荀 子 主 張 「 性 惡 」 , 與 其 同 時 宣 揚 「 塗 之 人 可 以 為 禹 」 之 思 想 矛 盾 ; 總 而 言 之 , 荀 子 學 說 之 弊 病 , 在 於 主 張 「 性 惡 」 學 說 。 然 而 , 荀 子 所 言 之 「 性 」 , 是 生 而 有 「 好 利 」 、 「 疾 惡 」 、 「 好 聲 色 」 等 具 體 內 容 , 若 未 能 加 以 制 約 , 「 順 是 」 「 性 」 則 易 流 於 暴 , 暴 是 偏 險 悖 亂 , 偏 險 悖 亂 便 是 惡 。 荀 子 所 以 倡 言 「 性 惡 」 , 乃 是 對 經 驗 世 界 中 普 遍 現 實 之 人 性 之 掌 握 , 同 時 也 是 藉 以 達 到 治 世 之 政 治 工 具 與 手 段 , 「 性 惡 」 既 不 是 荀 子 對 於 人 之 特 質 之 詮 解 , 更 不 是 荀 子 思 想 理 論 之 依 歸 。 因 此 , 就 理 論 體 系 而 言 , 循 荀 子 「 性 惡 」 之 說 , 可 以 順 勢 推 論 荀 子 「 隆 禮 義 」 之 學 說 目 的 , 卻 無 法 逆 溯 荀 子 學 說 「 隆 禮 義 」 之 價 值 根 源 。 荀 子 言 「 其 善 者 偽 也 」 之 「 偽 」 , 是 指 人 能 以 「 心 」 思 慮 , 且 能 化 內 在 之 思 慮 為 可 以 實 踐 之 禮 義 法 度 , 人 之 所 以 能 群 、 能 分 、 能 辨 而 異 於 禽 獸 者 , 在 於 人 「 心 」 有 「 偽 」 之 能 力 , 故 「 偽 」 乃 是 人 之 所 以 為 人 之 特 質 表 現 。 《 荀 子 》 文 本 中 言 「 偽 」 有 二 義 : 一 , 泛 指 一 切 人 文 化 成 之 禮 義 法 度 ; 二 , 專 指 人 「 心 」 主 觀 意 志 之 思 慮 活 動 ; 因 此 , 無 論 是 做 為 名 詞 意 義 之 禮 樂 制 度 , 或 是 動 詞 意 義 1 勞 思 光 著 , 《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 一 ) (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 , 2001年 ) , 頁 316。 2 牟 宗 三 著 , 《 荀 學 大 略 》 ( 台 北 : 中 央 文 物 供 應 社 , 1 9 5 3 年 ) , 頁 8 。 3 王 邦 雄 在 《 中 國 哲 學 論 集 》 中 言 : 「 從 孔 孟 到 荀 子 , 正 面 說 是 儒 學 精 神 轉 向 客 觀 化 的 表 現 , 負 面 說 是 儒 學 價 值 根 源 的 失 落 。 孔 孟 心 性 天 的 道 德 義 理 , 轉 成 道 家 的 自 然 虛 靜 義 , 吾 人 就 由 此 說 荀 子 是 孔 孟 儒 學 傳 統 的 歧 出 發 展 。 」 ( 台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 1990年 ) , 頁 51。

(6)

之 意 志 思 慮 , 人 有 異 於 禽 獸 之 「 偽 」 之 能 力 , 乃 在 於 人 有 「 心 」 。 因 此 , 從 荀 子 「 心 偽 」 概 念 開 展 其 思 想 體 系 , 則 「 性 惡 」 之 說 應 可 在 政 治 思 想 上 保 存 其 工 具 意 義 與 價 值 , 不 致 使 荀 子 思 想 產 生 內 在 結 構 之 矛 盾 。 且 荀 子 「 心 偽 論 」 之 主 張 , 兼 顧 主 觀 意 志 與 客 觀 禮 義 , 其 實 與 孟 子 之 言 「 性 善 」 並 無 衝 突 。 況 且 , 荀 子 學 說 始 終 以 孔 子 之 後 學 者 自 居 , 有 意 思 齊 孔 子 立 學 精 神 , 則 荀 子 學 說 之 宗 旨 目 的 應 有 相 應 於 孔 子 之 學 , 荀 子 學 說 不 僅 未 悖 離 「 儒 學 之 義 」 , 孔 子 「 克 己 復 禮 為 仁 」 之 精 神 , 實 有 待 於 荀 子 學 說 方 有 實 踐 之 可 能 。

二、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 研 究 計 畫 之 目 的 乃 是 基 於 一 個 問 題 意 識 , 即 : 孔 子 重 建 周 代 文 化 制 度 , 開 立 儒 家 之 根 本 關 懷 為 何 ? 由 此 一 問 題 而 延 伸 出 三 項 議 題 : 一 , 孟 、 荀 二 子 皆 尊 孔 子 , 然 而 , 孟 子 倡 「 性 善 」 , 荀 子 言 「 性 惡 」 之 目 的 為 何 ? 二 , 孔 、 孟 、 荀 三 子 各 自 學 說 之 動 機 與 理 論 是 否 具 有 一 致 性 ? 三 , 三 子 之 學 說 體 系 彼 此 之 關 聯 性 為 何 ? 試 想 : 孔 子 自 喻 為 「 待 賈 者 」之「 美 玉 」, 即 使 偶 遇 「 子 畏 於 匡 」 、 「 在 陳 絕 糧 」 、 「 厄 於 陳 蔡 」 之 頓 挫 , 仍 堅 持 周 遊 於 列 國 之 間 , 所 為 何 來 ? 而 《 孟 子 》書 中 , 除 了 孟 子 及 其 師 生 間 之 對 話 語 錄 外, 更 不 乏 與 梁 惠 王 、齊 宣 王 、 鄒 穆 公、滕 文 公 等 政 治 人 物 往 來 與 問 政 記 錄,其 動 機 豈 止 是 宣 揚 人 性 學 說 而 已 ? 至 於 《 荀 子 》 中 之 「 王 制 」 、 「 富 國 」 、 「 王 霸 」 、 「 君 道 」 、 「 臣 道 」 、 「 議 兵 」 、 「 彊 國 」 、 「 禮 論 」 、 … … 等 篇 章 , 即 已 充 分 顯 示 荀 子 立 論 之 宗 旨 與 目 的 。 從 此 一 角 度 思 考 , 則 孔 、 孟 與 荀 子 三 子 之 言 行 , 當 與 其 政 治 理 想 有 關 , 而 其 政 治 理 想 亦 與 其 自 身 之 思 想 主 張 相 應。因 此,孔 子 言「 道 之 以 德,齊 之 以 禮 」、 「 義 以 為 質 , 禮 以 行 之 」 , 乃 在 彰 顯 仁 義 為 禮 樂 之 內 容 , 而 禮 樂 則 為 仁 義 之 外 在 形 式 , 由 形 式 呈 現 內 容 , 乃 是 理 想 之 境 界 。 孟 子 主 張 「 性 善 」 之 目 的 , 不 僅 只 是 在 宣 揚 人 性 善 端 之 光 明 面 ; 而 荀 子 主 張 「 性 惡 」 之 目 的 , 亦 不 在 揭 露 人 性 之 易 為 惡 之 黑 暗 面 。 歸 納 言 之 : 兩 人 對 人 性 之 主 張 , 乃 是 有 意 透 過 對 人 性 之 理 解,進 而 掌 握 人 性 之 特 質,並 以 此 人 性 為 基 礎,建 立 一 套 符 合 人 性 之 政 治 制 度 , 使 這 套 制 度 不 僅 符 合 人 性 之 要 求 , 且 能 達 到 有 效 管 理 眾 人 之 事 之 目 的 。 本 研 究 計 畫 主 要 目 的 ─ ─ 從 「 心 」 論 荀 子 之 理 論 思 想 及 其 儒 家 性 格 , 致 力 建 構 荀 子 「 心 偽 論 」 之 理 論 學 說 , 闡 揚 孔 子 、 孟 子 與 荀 子 三 子 之 思 想 與 政 治 理 論 之 關 係。 目 的 論 述 分 三 層 次: 首 先, 荀 子 論 人「 心 」之 意 涵, 及「 心 」、「 偽 」 兩 詞 在 荀 子 思 想 中 之 義 意 與 相 互 關 係 , 進 而 論 述 荀 子 之 捨 「 性 」 取 「 偽 」 , 以 「 偽 」 證 「 心 」 , 以 「 心 」 論 「 道 」 , 以 「 道 」 歸 「 聖 人 」 , 「 聖 人 」 制 「 禮 義 」 之 究 竟 了 義 , 建 構 荀 子 「 禮 出 於 心 , 心 入 於 禮 」 之 理 論 體 系 。 其 次 , 推 論 孔 子 對 「 周 文 」 、 「 正 名 」 等 禮 制 之 態 度 , 以 及 孔 子 言 仁 、 義 之 用 意 , 回 溯 孔 子 立 儒 學 之 本 懷 ; 再 由 荀 子 「 隆 禮 義 」 之 精 神 , 以 回 應 孔 子 學 說 , 判 斷 荀 子 之 學 說,是 否 成 功 與 孔 子 之 立 學 精 神 接 軌。最 後,比 較 孟、荀 兩 人 對「 性 」、「 心 」

(7)

兩 詞 之 義 界 內 容 , 以 及 兩 人 論 述 「 性 」 、 「 心 」 之 意 圖 , 申 論 兩 者 學 說 之 理 論 義 與 實 踐 義 ; 再 以 孔 子 學 說 宗 旨 為 準 , 評 論 孟 子 與 荀 子 學 說 誰 得 孔 子 衣 缽 。 中 國 哲 學 向 來 不 以 思 辦 性 為 特 色 , 亦 不 停 留 在 純 粹 的 哲 學 思 辨 上 , 中 國 哲 學 的 特 色,乃 是 透 過 實 踐 的 工 夫 以 體 現 主 觀 的 道 德 理 想,是 主 觀 融 攝 客 觀、「 知 行 合 一 」的 哲 學。牟 宗 三 嘗 言 中 國 哲 學 特 重 在「 主 體 性 」與「 內 在 道 德 性 」,4 中 國 哲 學 是 「 以 當 下 自 我 超 拔 的 實 踐 方 式 , 『 存 在 的 』 方 式 , 活 動 于 『 生 命 』 , 是 真 切 於 人 生 的 」 哲 學 ;5 勞 思 光 《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中 論 及 中 國 哲 學 史 的 特 殊 問 題 時,亦 以 為「 中 國 哲 學 一 向 不 注 重 解 析;既 沒 有 邏 輯 研 究,也 沒 有 知 識 論 」。 ( 頁 17) 換 言 之 , 中 國 哲 學 思 想 的 特 質 , 不 是 純 思 辨 性 的 名 實 之 學 , 而 是 透 過 人 對 於 生 命 的 真 切 體 會 , 進 而 將 道 德 主 體 性 實 踐 在 生 命 歷 程 之 中 , 是 「 知 行 合 一 」 、 是 「 坐 而 言 之 , 起 而 可 設 張 而 可 施 行 」 的 哲 學 , 而 儒 家 正 是 這 種 中 國 思 想 主 流 中 之 主 流 。 牟 宗 三 在 《 荀 學 大 略 》 申 論 : 「 彼 諸 大 師 皆 知 儒 者 之 學 未 有 離 開 人 倫 而 空 說 道 理 」,( 頁 7)就 此 而 言 , 儒 家 學 說 不 應 是 純 思 辨 的 哲 學 , 而 是 具 有 理 論 意 義 與 實 踐 意 義 的 思 想 學 說 。 孔 孟 儒 家 之 心 性 道 德 學 說 內 容 , 不 應 只 是 好 辯 心 使 然 之 戲 論 , 而 是 思 想 必 須 化 為 「 實 踐 」 , 道 德 價 值 之 心 性 學 說 必 然 化 為 具 體 可 行 之 禮 樂 制 度 , 這 不 僅 是 孔 子 創 建 儒 學 之 動 機 , 更 是 孔 子 學 說 理 論 之 歸 宿 。 然 而 儒 家 思 想 長 期 主 導 學 術 思 想 的 結 果 , 卻 無 法 使 思 想 落 實 在 人 倫 日 用 之 中 , 遑 論 達 到「 治 國 」、「 平 太 下 」的 理 想 境 域 , 在 學 術 理 想 與 現 實 生 活 之 中 , 是 否 失 落 某 些 刻 意 忽 略 的 環 節 ? 中 國 學 術 理 想 與 政 治 現 實 間 失 落 的 環 節 , 是 否 有 可 能 從 荀 子 的 學 說 中 得 到 一 些 訊 息 , 甚 至 解 答 ! 清 代 王 先 謙 雖 然 早 已 宣 示 : 「 性 惡 之 說 , 非 荀 子 本 意 也 」 ; 而 唐 君 毅 亦 批 評 : 「 則 謂 荀 子 之 思 想 中 心 在 性 惡 , 最 為 悖 理 」 。 荀 子 言 「 性 惡 」 , 既 不 是 對 人 之 本 質 義 界 , 更 不 是 荀 子 的 理 論 核 心 與 價 值 所 在 ; 即 便 如 此 , 荀 子 「 性 惡 」 主 張 , 仍 使 荀 子 蒙 受 莫 名 的 罪 責 。 郭 沫 若 在 《 十 批 判 書 》 中 譏 諷 荀 子 在 儒 家 中 之 地 位 , 是 「 文 廟 裡 面 的 冷 豬 頭 肉 才 沒 有 荀 子 的 份 」 , 「 荀 子 便 只 能 做 狗 肉 , 而 不 能 做 羊 頭 了 」 ,6 荀 子 是 先 儒 家 中 有 名 而 無 分 之 「 歧 出 」 者 。 陳 大 齊 在 《 荀 子 學 說 》 便 點 出 「 性 惡 」 一 詞 在 荀 子 思 想 中 之 意 義 , 及 對 荀 子 學 術 地 之 影 響 :7 4 牟 宗 三 在 《 中 國 哲 學 的 特 質 》 言 : 「 用 一 句 最 具 概 括 性 的 話 來 說 , 就 是 中 國 哲 學 特 重 『 主 體 性 』 ( Subjectivity) 與 『 內 在 道 德 性 』 ( Inner-morality) 。 中 國 思 想 的 三 大 主 流 , 即 儒 釋 道 三 教 , 都 重 主 體 性 , 然 而 中 有 儒 思 想 這 主 流 中 的 主 流 , 把 主 體 性 復 加 以 特 殊 的 規 定 , 而 成 為 『 內 在 道 德 性 』 , 即 成 為 道 德 的 主 體 性 。 … … 它 沒 有 西 方 式 的 以 知 識 為 中 心 , 以 理 智 遊 戲 為 一 特 徵 的 獨 立 哲 學 , 也 沒 有 西 方 式 的 以 神 為 中 心 的 啟 示 宗 教 。 它 是 以 『 生 命 』 為 中 心 , 由 此 展 開 他 們 的 教 訓 、 智 慧 、 學 問 、 與 修 行 。 」 ( 台 北 : 學 生 書 局 , 1990年 ) 頁 8~9。 5 《 中 國 哲 學 的 特 質 》 : 「 純 以 客 觀 思 辨 理 解 的 方 式 去 活 動 , 也 是 不 關 乎 人 生 的 , 即 存 在 主 義 所 說 的 不 關 心 的 『 非 存 在 的 』 。 以 當 下 自 我 超 拔 的 實 踐 方 式 , 『 存 在 的 』 方 式 , 活 動 于 『 生 命 』 , 是 真 切 於 人 生 的 。 」 頁 10。 6 郭 沫 若 著 , 《 十 批 判 書 》 (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 , 1992 年 , 《 民 國 叢 書 》 據 群 益 出 版 社 1947 年 版 影 印 ) , 第 四 編 第 一 冊 , 頁 218。 7 陳 大 齊 著 , 《 荀 子 學 說 》 ( 台 北 : 華 岡 出 版 社 , 1971年 再 版 ) 。

(8)

荀 子 學 說 之 中 最 為 後 人 所 注 意 而 受 到 酷 評 的 , 是 其 性 惡 學 說 。 因 此 之 故 , 荀 子 遂 以 主 張 性 惡 著 稱 , 其 他 學 說 為 所 湮 沒 而 不 受 重 視 。 亦 因 此 故 , 荀 子 遂 見 擯 於 後 世 正 統 派 的 儒 家 , 且 被 視 為 思 想 上 的 毒 素 。 荀 子 的 性 惡 論 誠 為 其 學 說 中 的 一 個 基 本 觀 點 , 但 此 外 尚 有 其 他 基 本 觀 點 , 性 惡 論 祗 是 若 干 基 本 觀 點 中 的 一 個 , 並 不 是 唯 一 的 基 本 觀 點 。 荀 子 雖 主 張 性 惡 , 但 並 未 主 張 人 性 固 著 於 惡 而 不 可 遷 移 , 更 未 主 張 人 人 應 當 安 於 惡 而 不 必 妄 興 為 善 之 念 , 相 反 地 却 諄 諄 以 矯 情 化 性 為 言 , 以 智 明 行 修 為 教 。 故 視 之 為 思 想 上 的 毒 素 , 譬 之 為 洪 水 與 猛 獸 , 實 不 免 誤 解 荀 子 的 全 般 學 說 , 不 能 算 公 允 的 批 評 。 ( 頁 47) 因 為 傳 統 論 述 先 秦 儒 , 乃 以 孔 孟 「 性 善 」 論 為 標 竿 , 凡 不 合 於 「 性 善 」 論 者 , 或 是 不 以 「 性 善 」 一 詞 為 論 述 主 軸 者 , 皆 淡 而 化 之 。 荀 子 學 說 正 好 與 「 性 善 」 論 相 反 , 荀 子 既 倡 「 性 惡 」, 且 不 以 「 性 善 」 為 學 說 重 點 , 故 未 被 重 視 。 時 至 今 日 , 闡 述 荀 子 學 說 者 , 仍 有 陷 入 荀 學 理 論 體 系 存 在 矛 盾 的 結 論 之 中 , 以 至 荀 子 學 說 之 歷 史 評 價 , 每 況 愈 下 。 荀 子 主 張 「 性 惡 」 , 既 是 對 經 驗 世 界 中 普 遍 現 實 之 人 「 性 」 之 掌 握 , 同 時 也 是 藉 以 達 到 治 世 之 政 治 工 具 與 手 段 , 「 性 惡 」 既 不 是 荀 子 對 人 之 所 以 為 人 之 特 質 之 詮 解 , 更 不 是 荀 子 價 值 理 論 之 最 後 依 歸 處 。 荀 子 倡 「 性 惡 」 主 張 , 原 是 為 了 突 顯 禮 義 法 度 之 重 要 性 , 依 人 「 性 」 特 質 建 立 一 套 適 合 人 「 性 」 之 制 度 , 以 達 到 治 國 、 甚 至 平 天 下 之 目 的 , 是 政 治 制 度 欲 通 往 「 治 世 」 境 界 過 程 中 之 重 要 歷 程 。 因 此 , 就 理 論 體 系 而 言 , 循 荀 子「 性 惡 」之 說 , 可 以 順 勢 推 論 荀 子「 隆 禮 義 」 之 學 說 目 的 , 卻 無 法 逆 溯 荀 子 學 說 之 內 在 價 值 的 主 體 性 。 本 研 究 計 畫 論 述 荀 子 學 說 之 始 點 , 與 學 說 理 論 之 重 心 , 乃 是 從 荀 子 論 「 心 」 出 發 , 論 證 荀 子 之 「 心 偽 論 」 , 及 「 心 偽 論 」 施 之 於 政 治 之 理 論 主 張 , 尋 求 一 個 可 能 出 路 , 以 掃 荀 子 學 說 長 期 被 「 性 惡 」 之 名 所 累 之 陰 霾 。 眾 所 周 知 , 荀 子 的 精 神 乃 是 建 立 在 客 觀 的 禮 義 制 度 , 重 視 人 倫 秩 序 的 規 範 , 殊 不 知 , 禮 義 制 度 的 建 立 來 自 於 聖 人 之 思、慮,而 聖 人 之 所 以 能 夠 思、慮,乃 是 出 於 聖 人 之「 心 」。 因 為 聖 人 之「 心 」能「 虛 壹 而 靜 」,達 到「 大 清 明 」之 境 界。聖 人 能 誠 其「 心 」, 「 心 」 必 「 能 化 性 」 、 「 能 起 偽 」 , 「 唯 仁 之 為 守 , 唯 義 之 為 行 , 誠 心 守 仁 則 形 」 , 「 誠 心 行 義 則 理 」 , 故 荀 子 強 調 「 仁 義 禮 樂 , 其 致 一 也 」 。 因 此 , 從 荀 子 論 「 心 」 之 意 涵 開 展 , 不 僅 可 以 修 正 傳 統 對 荀 子 「 性 惡 」 的 片 面 解 釋 , 更 可 以 為 荀 子 尊 君 隆 禮 之 學 說 尋 求 一 個 內 在 的 、 道 德 的 價 值 根 源 , 以 彌 補 傳 統 對 荀 子 理 論 中 矛 盾 與 缺 陷 的 質 疑 。

三、研究方法

本 研 究 計 畫 之 目 的 旨 在 分 析 詮 釋 荀 子 論 人「 心 」之 意 義 , 重 組 荀 子「 心 」、 「 偽 」 論 之 理 論 系 統 , 從 而 建 構 荀 子 「 心 偽 論 」 之 思 想 體 系 ; 其 次 , 由 荀 子 之 「 隆 禮 義 」回 應 孔 子 立 儒 家 之 本 懷,重 新 釐 定 先 秦 儒 家 之 學 術 性 格,並 檢 討 孔 、

(9)

孟 、 荀 三 子 之 傳 承 關 係 為 何 。 因 此 , 本 研 究 計 畫 所 採 用 之 研 究 方 法 , 擬 採 取 文 本 詮 釋 的 「 語 理 分 析 法 」 , 在 前 賢 研 究 荀 子 之 學 術 成 果 基 礎 之 上 , 貼 近 《 荀 子 》 文 本 , 回 歸 文 獻 原 典 ; 且 在 詮 釋 過 程 中 , 力 求 文 本 內 在 之 合 理 詮 釋 , 並 建 構 其 理 論 系 統 , 避 免 造 成 詮 釋 上 的 循 環 。 從 建 構 荀 子 思 想 之 理 論 系 統 過 程 中 , 筆 者 試 圖 根 據 《 荀 子 》 學 說 之 理 論 重 心 與 關 懷 焦 點 , 嘗 試 塑 造 荀 子 之 學 說 的 問 題 意 識 , 還 原 荀 子 學 說 之 「 基 源 問 題 」 ;8再 依 荀 子 之 所 欲 解 決 之 問 題 為 中 心 , 開 展 荀 子 思 想 之 理 論 結 構 , 及 思 想 理 論 對 治 問 題 的 有 效 性 。 因 本 計 畫 同 時 探 討 荀 子 之 儒 學 性 格 , 故 研 究 範 圍 乃 以 孔 子 學 說 思 想 為 主 軸 , 以 此 進 行 比 對 , 從 而 凸 顯 荀 子 思 齊 孔 子 立 學 之 精 神 。 本 計 畫 擬 以 追 溯 孔 子 學 說 所 面 對 之 時 代 議 題 : 即 「 禮 壞 樂 崩 」 , 或 所 謂 「 周 文 疲 弊 」 之 基 源 問 題 , 把 握 孔 子 解 決 禮 樂 制 度 問 題 之 態 度 與 方 法 , 從 而 展 現 孔 子 論 「 仁 」 、 「 義 」 、 「 禮 」 之 主 張 與 政 治 理 想 之 關 係 。 且 在 以 語 理 分 析 《 荀 子 》 文 本 , 及 比 較 孔 子 思 想 之 過 程 中 , 除 了 詮 釋 、 建 構 荀 子 「 心 偽 論 」 與 孔 子 「 仁 義 禮 」 做 為 人 性 特 質 之 理 論 外 , 筆 者 同 時 提 出 一 個 基 源 問 題 與 假 設 , 即 : 孔 、 荀 為 何 如 此 重 視 人 之 特 質 , 兩 人 提 出 對「 人 性 」之 主 張 之 目 的 為 何 ? 孔 、 荀 兩 人 對「 人 」之 主 張 , 不 應 只 停 留 在 對 「 人 」 之 闡 釋 , 或 理 上 之 可 能 。 如 果 將 兩 人 對 於 「 人 性 」 主 張 之 基 源 問 題 , 置 於 管 理 眾 人 之 事 之 政 治 上 , 是 否 具 有 意 義 與 實 質 作 用 ? 如 果 兩 人 學 說 之 動 機 與 目 的 , 乃 在 於 提 供 政 治 理 論 之 學 理 基 礎 , 則 兩 人 對 於 「 人 性 」 之 主 張,不 僅 是 自 身 學 說 之 核 心 與 價 值,人 性 論 同 時 兼 具 有 工 具 性 的 策 略 運 用 。 本 計 畫 之 研 究 方 法 , 在 以 文 本 理 論 還 原 的 過 程 , 同 時 以 人 性 論 與 政 治 學 之 關 係,闡 明 孔 子 立 儒 學 之 本 懷,以 此 確 立 儒 學 之 性 格,進 而 推 論 孟 子 言「 性 善 」、 荀 子 言 「 心 偽 」 之 初 衷 , 釐 定 孟 、 荀 兩 人 思 想 與 孔 子 學 說 之 脈 絡 關 係 與 發 展 分 歧 。 綜 合 而 言 : 面 對 如 何 有 效 管 理 眾 人 之 事 , 先 秦 諸 子 嘗 試 透 過 對 於 人 之 特 質 之 分 析 與 詮 釋 , 從 而 了 解 人 性 之 特 質 、 掌 握 人 性 , 並 且 依 人 性 特 質 建 立 一 套 適 合 於 人 性 要 求 之 政 治 制 度 , 這 套 合 乎 人 性 之 政 治 制 度 , 應 可 發 揮 最 大 之 政 治 效 益 , 必 然 可 以 達 到 「 天 下 歸 仁 焉 」 之 理 想 境 域 。

四、文獻探討

1、 專 書 論 著 郭 沫 若 著 , 《 十 批 判 書 》 郭 沫 若 盛 讚 荀 子 是 先 秦 諸 子 中 , 集 百 家 之 大 成 的 最 後 一 位 大 師 , 而 且 「 先 秦 諸 子 幾 乎 沒 有 一 家 沒 有 經 過 他 的 批 判 」。( 頁 185)郭 書 從 生 理 與 心 理 層 面 探 8 勞 思 光 於 《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 一 ) 言 : 「 所 謂 『 基 源 問 題 研 究 法 』 , 是 以 邏 輯 意 義 的 理 論 還 原 為 始 點 , 而 以 史 學 考 證 工 作 為 助 力 , 以 統 攝 個 別 哲 學 活 動 於 一 定 設 準 之 下 為 歸 宿 。 」 頁 15。

(10)

究 荀 子 之 「 性 惡 」 意 含 , 以 為 荀 子 「 他 認 為 人 性 具 有 好 惡 食 色 的 情 欲 , 讓 這 種 情 欲 發 展 下 去 , 那 就 只 有 爭 奪 暴 亂 , 完 全 和 禽 獸 無 別 」,( 頁 190~191)而 荀 子 所 以 隆 禮 義 , 乃 是 「 正 是 因 為 內 部 沒 有 善 , 人 之 所 以 強 學 而 求 禮 義 , 正 是 因 為 自 己 原 來 沒 有 禮 義 , 所 以 性 是 惡 的 」, ( 頁 191) 荀 子 言 「 性 」 乃 一 動 物 本 能 , 並 無 善 惡 可 言 , 故 要 求 以 禮 義 規 範 人 倫 秩 序 , 此 說 大 致 無 致 。 郭 書 中 一 度 承 認 荀 子 之 「 心 」 「 既 具 有 絕 對 的 自 律 性 而 又 三 位 一 體 ( 指 虛 、 壹 、 靜 ) 的 妙 用 , 那 嗎 心 的 價 值 可 以 稱 為 善 了 」 , ( 頁 193) 然 而 , 卻 以 此 推 論 : 而 荀 子 以 性 惡 說 主 張 者 的 立 場 採 取 這 樣 的 心 說 , 那 便 是 怎 麼 也 無 法 彌 縫 的 一 個 大 矛 盾。性 既 是 惡 的,心 怎 麼 會 善 得 起 來 ? 性 既 須 積 偽,何 以 心 反 而 主 張 虛 靜 ? 反 過 來 , 則 性 便 不 能 完 全 說 是 惡 的 了 。 ( 頁 194) 郭 沫 若 以 為 荀 子 之 「 性 」 乃 人 之 本 質 , 而 「 心 」 又 附 屬 於 「 性 」 之 下 ,「 心 」 由 「 性 」 生 ,「 性 」 既 無 內 容 , 則 「 心 」 不 能 有 「 善 」 之 內 容 , 若 言 「 性 惡 」「 心 善 」, 便 是 一 大 矛 盾 。 郭 沫 若 所 言 , 乃 在 於 不 承 認 荀 子 之 「 心 」 是 獨 立 於 「 性 」 之 外 , 因 此 斷 言 荀 子 思 想 矛 盾 。 換 言 之 , 若 接 受 荀 子 之 「 心 」 乃 是 人 之 本 質 所 在 ,「 具 有 絕 對 的 自 律 性 」, 且 能 獨 立 於 「 性 」 之 外 , 則 郭 沫 若 對 荀 子 之 批 判 便 無 矛 盾 可 言 。 錢 穆 著 , 《 中 國 思 想 史 》9 錢 穆 以 為 荀 子 在 當 時 駁 擊 諸 家 學 說 , 重 回 孔 子 , 是 對 儒 學 的 貢 獻 , 其 功 不 在 孟 子 之 下。然 而 「 孟 子 主 性 善,荀 子 主 性 惡,兩 人 思 想 又 恰 相 反 」。( 頁 56) 「 孔 孟 言 禮 , 主 從 人 類 相 互 間 的 愛 與 敬 出 發 , 荀 子 則 改 從 人 類 經 濟 生 活 之 利 害 上 出 發 。 故 孔 孟 言 禮 , 是 對 人 的 , 而 且 當 下 即 是 一 目 的 。 荀 子 言 禮 , 則 轉 成 對 物 , 而 且 僅 成 一 手 段 。 荀 子 發 揚 儒 學 , 而 忽 略 儒 之 言 仁 , 荀 子 畢 竟 只 是 一 個 智 者 , 非 仁 人 。 」 ( 頁 60) 錢 穆 對 孔 、 孟 、 荀 三 子 之 學 說 是 典 型 的 傳 統 分 系 。 但 是 , 孟 、 荀 兩 子 對 「 性 」 之 義 界 不 同 , 故 不 得 以 「 性 善 」 、 「 性 惡 」 判 斷 兩 子 之 思 想 是 否 相 反 。 其 次 , 筆 者 以 為 孔 孟 言 禮 , 是 出 自 人 之 心 性 , 故 禮 乃 成 淑 世 的 工 具 , 目 的 在 彰 顯 人 性 ; 而 荀 子 隆 禮 , 乃 是 出 於 聖 人 之 「 心 」 , 而 禮 固 然 是 淑 世 之 手 段 , 亦 是 荀 子 思 想 之 目 的 。 牟 宗 三 著 , 《 荀 學 大 略 》 本 書 列 舉 《 荀 子 》 二 十 四 條 文 本 , 具 體 而 微 闡 述 : 「 荀 子 之 隆 禮 義 而 殺 詩 書 : 荀 書 摘 要 」 、 「 荀 子 之 基 本 精 神 : 天 生 人 成 」 、 「 荀 子 論 君 及 其 問 題 : 道 德 形 式 與 國 家 形 式 」與「 荀 子 與 法 家 : 君 德 與 君 術 」等 四 項 議 題 。 書 末 并 附「 荀 子 正 名 篇 疏 解 」。 牟 宗 三 雖 然 盛 讚 荀 子 :「 知 統 類 , 一 制 度 , 隆 禮 義 而 殺 詩 書 , 充 實 飽 滿 , 莊 嚴 隆 重 , 盡 人 生 宇 宙 皆 攝 而 統 治 于 一 大 理 性 系 統 中 」 , ( 頁 16) 同 時 亦 感 歎 荀 子 不 能 深 切 把 握 孟 子 仁 義 內 在 之 學 , 故 「 大 本 不 立 , 遂 轉 而 言 師 9 錢 穆 著 , 《 中 國 思 想 史 》 ( 台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 1992年 ) 。

(11)

法 , 言 積 習 」 。 ( 頁 3) 並 申 論 言 : 其 所 隆 之 禮 義 繫 于 師 法 , 成 于 積 習 , 而 非 性 分 中 之 所 具 , 故 性 與 天 全 成 被 治 之 形 下 的 自 然 的 天 與 性 , 而 禮 義 亦 成 空 頭 的 無 安 頓 的 外 在 物 。 此 荀 子 正 面 之 主 張 也 。 荀 子 只 知 君 師 能 造 禮 義 , 庶 人 能 習 禮 義 , 而 不 知 能 造 能 習 禮 義 之 心 即 是 禮 義 之 所 從 出 也 。 荀 子 之 心 思 一 往 而 不 反 , 故 其 誠 樸 篤 實 之 心 只 表 現 而 為 理 智 的 廣 被 , 而 於 問 題 之 重 要 關 節 處 轉 不 過 。 ( 頁 3~4) 荀 子 隆 禮 義 , 但 禮 義 非 生 於 性 分 之 內 , 而 寄 託 於 師 法 , 庶 人 成 于 積 習 , 故 禮 義 成 為 性 外 之 物 , 禮 義 之 價 值 根 源 失 落 , 荀 子 之 理 論 基 礎 成 為 重 要 問 題 。 由 於 牟 宗 三 每 每 論 述 荀 子 學 說 , 多 以 孟 子 學 說 予 以 疏 通 ,「 荀 子 只 認 識 人 之 動 物 性 , 而 于 人 與 禽 獸 之 區 以 別 之 真 性 則 不 復 識 」,「 故 荀 子 于 動 物 性 處 翻 上 來 而 以 心 治 性 。 惟 其 所 謂 心 非 孟 子 『 由 心 見 性 』 之 心 。 孟 子 之 心 乃 『 道 德 的 天 心 』, 而 荀 子 于 心 則 只 認 識 其 思 辨 之 用 , 故 其 心 是『 認 識 的 心 』, 非 道 德 的 心 也 」。( 頁 24)牟 宗 三 將 荀 子 之 「 心 」, 理 解 為 純 粹 認 知 外 在 事 物 能 力 的 「 認 知 心 」, 而 忽 略 荀 子 強 調 人 之 「 心 」 具 有 「 辨 」 之 能 力 。 陳 大 齊 著 , 《 荀 子 學 說 》 陳 大 齊 一 語 中 的 指 出:「 荀 子 之 研 究 心 理,非 必 為 了 研 究 心 理 而 研 究 心 理 , 其 主 要 目 的 是 為 了 闡 發 性 惡 , 是 為 了 衡 定 是 非 , 亦 即 為 了 道 德 學 理 則 學 等 價 值 科 學 而 治 研 究 心 理 。 」 ( 頁 28) 「 荀 子 既 標 舉 義 辨 與 能 群 為 人 類 的 特 色 , 其 名 理 學 說 政 治 學 說 道 德 學 說 教 育 學 說 分 別 以 此 二 大 特 色 為 基 本 , 而 引 申 之 , 光 大 之 。 故 此 二 大 特 色 亦 可 說 是 荀 子 學 說 的 基 本 觀 點 。 」 ( 頁 30) 荀 子 言 「 性 惡 」 目 的 不 在 彰 顯 人 「 性 」 之 內 容 為 何 , 而 是 為 了 成 就 道 德 學 等 價 值 科 學 ; 而 荀 子 標 舉 人 有 「 義 辨 」 與 「 能 群 」 之 特 色 , 以 此 區 分 人 禽 , 正 說 明 荀 子 學 說 之 目 的 在 尋 求 其 政 治 學 等 之 理 論 基 礎 。 陳 大 齊 書 中 申 論 言 荀 子「 性 惡 」之 意,以 為「 荀 子 祗 主 張 性 本 趨 向 於 惡 , 並 不 否 認 其 有 改 趨 於 善 的 可 能 。 故 如 實 言 之 , 荀 子 的 性 惡 說 祗 是 人 性 向 惡 說 而 已 , 稱 之 為 性 惡 說 , 不 免 有 些 言 過 其 過 。 」 ( 頁 57) 「 性 」 既 趨 向 惡 , 則 「 善 的 由 來 」 , 歸 之 於 聖 人 之 「 偽 」 , 陳 大 齊 言 : 「 聖 人 化 性 而 起 偽 , 偽 又 為 善 之 所 由 生 , 然 則 人 之 藉 以 起 偽 , 並 藉 以 進 於 善 者 , 究 為 何 種 力 量 ? 依 荀 子 所 說 , 計 有 內 外 兩 種 因 素 , 知 慮 是 內 在 的 因 素 , 環 境 是 外 在 因 素 。 」 ( 頁 62) 雖 然 陳 大 齊 在 往 後 「 第 七 章 : 知 慮 論 」 提 到 荀 子 時 以 「 心 」 來 稱 呼 知 慮 , 可 惜 陳 大 齊 分 析 以 為 : 「 必 須 心 境 能 夠 達 到 大 清 明 的 境 地 , 而 後 『 知 道 』 『 可 道 』 始 能 不 失 毫 釐 。 分 析 言 之 , 即 是 虛 壹 而 靜 。 故 虛 壹 而 靜 是 求 道 者 應 具 的 心 境 , 是 『 知 道 』『 可 道 』 不 可 或 缺 的 條 件 。 」( 頁 103) 若 此 , 則 荀 子 之 「 心 」 仍 是 無 內 容 之 「 大 清 明 」 。 陳 大 齊 未 能 就 「 心 」 之 「 知 慮 」 能 力 演 繹 出 仁 義 道 德 , 及 聖 人 以 「 心 」 而 能 「 化 性 起 偽 」 , 制 禮 樂 之 政 治 功 能 , 殊 為 遺 憾 。

(12)

楊 筠 如 著 , 《 荀 子 研 究 》10 楊 筠 如 此 書 研 究 除 「 前 論 」 部 分 探 討 荀 子 其 人 、 其 事 , 及 《 荀 子 》 文 本 之 真 偽 外 , 在 「 本 論 」 部 分 , 全 面 性 的 詳 細 分 析 荀 子 之 思 想 與 古 代 哲 學 、 宗 教 、 政 治 與 經 濟 之 關 係,肯 定 荀 子「 也 是 儒 家 中 的 一 個 主 角,而 且 他 與 孟 子 的 性 說 , 同 是 儒 家 哲 學 中 的 精 采 」 。 ( 頁 49) 此 書 將 荀 子 之 「 心 理 現 象 」 分 為 兩 部 分 : 「 一 部 分 是 性 , 情 欲 都 是 性 的 表 現 ; 一 部 分 是 心 , 慮 就 是 心 的 作 用 」 , 「 這 部 分 的 關 係 , 就 是 以 心 來 節 性 」,( 頁 52) 此 說 應 屬 的 當 ; 但 是 由 於 荀 子 言 「 心 」 慮 能 「 虛 壹 而 靜 」 , 故 楊 筠 如 斷 言 「 荀 子 的 心 理 學 完 全 出 於 道 家 」 , ( 頁 58) 並 申 論 「 荀 子 之 所 謂 心 , 便 是 直 接 由 道 家 之 所 謂 道 , 體 念 出 來 。 所 以 他 所 說 心 之 判 斷 是 非 的 標 準 , 也 完 全 就 是 一 道 字 」 。 ( 頁 61) 荀 子 以 「 心 」 體 「 道 」 , 由 「 道 」 創 建 禮 義 制 度 , 楊 筠 如 稱 荀 子 之 「 道 」 乃 由 「 心 」 去 體 念 出 來 , 此 說 尚 且 無 誤 ; 但 是 將 荀 子 之 「 心 」 因 具 「 虛 壹 而 靜 」 , 而 歸 為 道 家 , 進 而 將 「 心 」 所 體 念 之 「 道 」 等 同 於 道 家 之 「 道 」 , 此 說 值 得 商 榷 ; 再 者 , 荀 子 所 謂 「 虛 壹 而 靜 」 乃 是 「 心 」 通 往 「 道 」 的 修 養 歷 程 , 與 道 家 途 同 而 歸 殊 。 因 此 , 楊 筠 如 只 說 對 了 一 半 。 陳 登 元 著 , 《 荀 子 哲 學 》11 陳 登 元 於 書 中 以 :「 術 士 」、「 弄 文 墨 , 好 辨 論 者 」、「 知 六 藝 者 」 與 「 仲 尼 之 徒 」 等 四 則 屬 性 定 義 何 為 「 儒 」 者 , 並 舉 《 荀 子 》 書 中 所 述 之 語 與 孔 門 之 書 略 同 者 , 說 明 荀 子 之 為 儒 家 , 及 其 承 受 於 儒 家 之 產 業 。12 陳 登 元 於 書 中 「 荀 子 之 心 理 學 說 」 一 章 分 析 , 以 為 : 「 荀 子 之 所 謂 性 者 , 係 指 本 能 而 略 涉 及 欲 字 之 界 限 」,( 頁 144)而「 荀 子 之 所 謂 心 者,為 絕 高 無 上 之 機 關,而 能 判 斷 事 理 者 , 苟 不 為 外 物 所 誘 , 則 心 之 清 明 也 如 水 」 , ( 頁 150) 顯 示 「 心 」 、 「 性 」 兩 詞 在 《 荀 子 》 文 本 中 之 意 涵 非 常 明 確 ; 書 中 並 下 一 判 語 曰 : 「 孟 荀 二 子 , 同 主 人 有 善 心 ; 荀 子 性 惡 之 性 , 非 孟 子 性 善 之 性 」,( 頁 162)此 說 正 是 本 計 畫 所 欲 論 證 範 圍 其 中 之 一 。 鮑 國 順 著 , 《 荀 子 學 說 析 論 》13 鮑 國 順 在 本 書 「 心 的 本 質 及 其 在 荀 學 系 統 中 的 地 位 」 一 節 , 論 荀 子 〈 解 蔽 10 楊 筠 如 著 , 《 荀 子 研 究 》 (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 《 民 國 叢 書 》 第 四 編 第 四 冊 , 1992年 據 商 務 印 書 館 版 影 印 ) 。 11 陳 登 元 著 , 《 荀 子 哲 學 》 (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 《 民 國 叢 書 》 第 四 編 第 四 冊 , 1992年 據 商 務 印 書 館 版 影 印 ) 。 12 同 上 註 。 頁 49~57。 陳 登 元 又 列 舉 : 「 孔 子 荀 子 , 俱 言 勤 學 」 、 「 曾 子 荀 子 俱 言 『 三 省 』 」 、 「 孔 子 荀 子 俱 主 里 仁 」 、 「 與 孔 子 俱 存 為 己 而 學 之 心 」 、 「 不 肯 以 殺 一 不 辜 得 天 下 」 、 「 孔 子 謂 見 賢 思 遷 , 見 不 善 而 自 省 , 荀 子 亦 云 」 、 「 均 有 剛 毅 自 信 之 意 , 而 以 為 天 下 事 人 人 可 為 」 、 「 孔 子 言 義 利 之 別 , 荀 子 亦 言 」 、 「 誠 意 慎 獨 , 荀 子 蓋 亦 言 及 」 、 「 不 怨 天 , 不 尤 人 」 、 「 賤 視 生 產 階 級 」 、 「 其 言 理 財 , 亦 與 有 若 同 意 」 、 「 其 言 堯 舜 禪 讓 亦 學 孟 子 略 同 」 、 「 其 言 禮 也 , 亦 與 孔 子 有 同 者 」 、 及 「 又 有 同 者 」 等 十 五 點 儒 家 之 作 品 , 「 證 實 荀 子 為 儒 」 。 頁 57~63。 13 鮑 國 順 著 , 《 荀 子 學 說 析 論 》 ( 台 北 : 華 正 書 局 , 1982年 ) 。

(13)

篇 〉 文 本 言 : 心 是 形 軀 之 君 , 又 為 神 明 之 主 , 所 以 可 以 說 就 是 人 生 的 主 宰 , 「 出 令 而 無 所 受 令 」 以 下 云 , 又 顯 然 表 示 心 是 獨 立 自 主 , 意 志 自 由 。 再 加 上 正 名 篇 「 心 也 者 , 道 之 工 宰 也 」 的 解 釋 , 荀 子 此 處 所 謂 「 心 」 , 似 乎 與 孟 子 的 「 道 德 心 」 並 無 分 別 。 ( 頁 149) 作 者 在 此 已 然 點 出 荀 子 學 說 價 值 之 根 源 , 可 惜 未 再 加 以 追 究 , 甚 至 推 翻 上 述 的 論 證 。 因 為 鮑 國 順 將 荀 子 之 「 心 」, 理 解 為 「 智 心 、 理 智 心 或 知 性 心 」, 而 「 這 是 荀 子 心 論 的 基 本 特 色 」; 因 此 , 為 維 護「 荀 子 心 論 之 基 本 特 色 」, 鮑 國 順 判 斷 : 「 這 段 文 字 , 顯 然 與 荀 子 的 心 論 , 有 基 本 上 的 矛 盾 」,「 如 果 認 為 孟 荀 二 人 , 同 主 心 善 , 那 麼 就 荀 子 而 言 , 將 會 紊 亂 其 思 想 系 統 , 也 無 法 顯 現 出 他 的 思 想 特 色 了。」( 頁 149)在 此 筆 者 不 禁 質 疑:「 智 心、理 智 心 或 知 性 心 」,是 否 是 荀 子「 心 」 論 的 基 本 特 色 ? 且 此 一 基 本 特 色 是 否 必 然 具 有 排 他 性 , 不 容 許 有 其 他 可 能 的 意 義 ? 若 將 荀 子 之 「 心 」 論 主 「 心 善 」, 是 否 「 會 紊 亂 其 思 想 系 統 」 ? 其 實 , 鮑 國 順 的 說 法 與 勞 思 光 之 前 對 荀 子 之 詮 釋 , 都 是 割 捨 刻 意 荀 子 之 文 本 , 以 成 全 各 自 對 荀 子 思 想 的 詮 釋 系 統 。 荀 子 之 「 心 」 意 , 既 含 有 獨 立 自 主 之 「 道 德 心 」, 且 有 認 知 之 能 力 作 用 「 知 性 心 」, 學 者 沒 有 理 由 , 亦 不 能 有 藉 口 割 捨 文 本 以 成 就 理 想 中 之 荀 學 。 韋 政 通 著 , 《 荀 子 與 古 代 哲 學 》14 本 書 之 寫 作 之 方 式 , 誠 如 作 者 自 述 , 是 「 以 荀 子 為 中 心 , 去 通 過 先 秦 各 家 的 思 想 ; 並 把 荀 子 的 思 想 和 各 家 相 關 的 部 分 一 一 較 量 」。( 頁 285)韋 政 通 乃 是 以「 天 生 人 成 」之 原 則 構 造 , 以 籠 罩 荀 子 整 體 學 說 , 在 分 析 荀 子 之「 性 」與「 性 惡 」 關 係 時 非 常 清 楚 : 人 生 而 有 好 利 , 有 疾 惡 ; 生 而 有 耳 目 之 欲 , 有 好 聲 色 ; 這 都 是 人 的 自 然 之 性 , 無 待 而 然 者 。 由 自 然 之 性 導 生 惡 的 關 鍵 , 全 由 「 順 是 」 見 之 ; 順 是 者 , 順 自 然 之 情 而 不 知 節 制 之 謂 。 … … 由 自 然 之 性 到 性 惡 既 是 必 然 的 , 所 以 要 使 性 的 需 求 向 下 滾 的 趨 勢 止 煞 住 不 流 於 惡 , 則 不 能 不 有 賴 於 客 觀 之 禮 義 ( 偽 ) ; 故 禮 義 是 能 治 者 , 而 性 屬 被 治 者 之 對 待 性 遂 顯 。 ( 頁 68~69) 韋 政 通 言 荀 子 之 「 性 惡 」 之 關 鍵 , 乃 是 自 然 之 性 「 順 是 」 所 產 生 , 故 「 性 惡 」 必 待 客 觀 之 禮 義 方 能 被 治 ; 此 說 確 屬 的 當 。 但 是 說 「 由 自 然 之 性 到 性 惡 既 是 必 然 的 」, 這 種 推 論 大 有 商 榷 餘 地 。 凡 人 皆 有 自 然 之 「 性 」, 但 有 聖 人 不 會 「 順 是 」 發 展 , 因 為 聖 人 能 「 積 思 慮 」、「 習 偽 故 」, 故 能 「 化 性 」、 能 「 起 偽 」, 而 聖 人 所 以 能 異 於 庶 人 者 , 乃 在 於 聖 人 有 「 心 」。 然 而 , 書 中 又 說 : 荀 子 所 識 之 心 為 認 知 心 , 即 是 可 以 說 有 善 的 涵 義 , 亦 絕 不 同 於 孟 子 所 說 之 14 韋 政 通 著 , 《 荀 子 與 古 代 哲 學 》 ( 台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 1992年 ) 。

(14)

心,… … 荀 子 言 心 有 善 的 涵 義,他 並 不 是 由 人 直 下 的 惻 隱 之 感 處 認 取 心 之 善 義 ; 故 善 不 屬 於 心 本 身 , 而 是 在 心 之 中 理 與 對 治 之 關 係 而 顯 的 。 由 心 之 中 理 與 對 治 的 關 係 始 能 見 心 善 , 故 盡 心 只 能 知 道 , 知 禮 義 之 統 類 , 而 不 能 知 性 。 心 與 性 成 為 能 治 與 被 治 的 關 係 : 「 以 心 治 性 」 。 這 也 是 在 認 知 心 表 現 的 領 域 中 , 討 論 人 性 問 題 , 必 有 的 一 個 歸 結 。 ( 頁 144) 韋 政 通 對 於 荀 子 「 心 」 之 見 解 , 亦 理 解 為 認 知 心 , 故 「 心 」 不 必 然 涵 有 善 意 , 善 亦 不 屬 於 「 心 」 所 有 , 亦 不 從 「 心 」 中 生 , 此 說 與 牟 宗 三 雷 同 。 筆 者 亦 同 意 荀 子 之 「 心 」 具 有 認 知 能 力 , 但 是 ,《 荀 子 . 不 苟 篇 》 嘗 言 :「 君 子 養 心 莫 善 於 誠 , 致 誠 則 無 它 事 矣 。 唯 仁 之 為 守 , 唯 義 之 為 行 , 誠 心 守 仁 則 形 , 形 則 神 , 神 則 能 化 矣 。 誠 心 行 義 則 理 , 理 則 明 , 明 則 能 變 矣 」, 心 誠 則 能 守 仁 行 義 , 誠 心 行 義 則 理 , 荀 子 言 之 諄 諄 , 豈 能 視 若 無 睹 ? 「 認 知 心 」 與 「 道 德 心 」 是 一 種 分 析 判 斷 , 兩 者 是 否 有 排 斥 性 , 或 矛 盾 關 係 ? 意 即 , 荀 子 以 「 心 」 做 為 內 在 的 仁 義 道 德 , 與 外 在 的 感 官 認 知 之 雙 重 性 , 是 否 必 不 相 容 於 一 「 心 」 之 中 ! 此 外 , 韋 政 通 以 為 「 荀 子 之 治 道 , 以 禮 義 為 本 。 禮 義 並 不 本 於 德 性 , 禮 義 就 是 治 道 的 最 後 根 據 」 , ( 頁 90) 因 為 荀 子 「 心 」 、 「 性 」 皆 非 德 性 根 源 , 故 荀 子 必 無 德 性 可 言 ; 既 無 德 性 可 言 , 則 「 禮 義 並 不 本 於 德 性 」 , 且 「 禮 義 就 是 治 道 的 最 後 根 據 」 , 此 一 評 論 , 促 使 荀 子 學 說 淪 為 權 威 式 的 教 條 主 義 者 , 甚 至 質 疑 荀 子 之 理 論 本 身 便 存 在 著 困 境 與 矛 盾 , 而 無 法 自 圓 其 說 。 勞 思 光 著 , 《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勞 思 光 認 為 荀 子 是 以 儒 學 改 革 者 自 處 , 並 批 評 荀 子 總 體 學 說 言 : 「 蓋 荀 子 之 價 值 哲 學,於 主 體 殊 無 所 見,故 其 精 神 落 在 客 觀 秩 序 上。然 以 主 體 之 義 不 顯 , 所 言 之 『 客 觀 化 』 亦 無 根 。 」( 頁 317) 勞 思 光 所 以 言 荀 子 之 主 體 之 義 不 顯 , 乃 是 因 為 勞 思 光 認 為 : 「 荀 子 之 『 心 』 雖 一 度 說 為 『 主 體 性 』 , 但 此 心 為 一 不 含 理 之 空 心 , 並 非 道 德 主 體 。 其 功 用 僅 是 在 虛 靜 中 照 見 萬 理 ; 與 道 家 所 說 之 『 心 』 相 近;」( 頁 322)因 為 荀 子 言「 心 」是「 虛 壹 而 靜 」,其 用 語 與 道 家 思 想 接 近 ; 故 荀 子 雖 然 一 度 以「 心 」為「 主 體 性 」,言「『 心 』似 與 孟 子 之『 性 』極 相 近 」, ( 頁 322) 但 終 究 「 而 與 儒 學 所 言 之 『 心 』( 道 德 心 ) 相 去 甚 遠 , 更 非 孟 子 所 言 之『 性 』。」( 頁 322)荀 子 既 公 然 反 對 孟 子「 性 善 」,又 喜 用 道 家 術 語,因 此 , 荀 子 「 言 性 時 只 知 自 然 之 性 , 乃 若 持 『 性 惡 』 之 論 ; 言 心 時 只 立 觀 照 之 心 , 蓫 有 槃 水 之 喻 。 性 中 既 無 價 值 自 覺 , 心 德 又 為 虛 靜 清 明 ; 徒 言 禮 義 師 法 , 不 得 其 根 」。( 頁 329) 勞 思 光 之 判 斷 , 乃 在 於 不 承 認 荀 子 言 「 心 」 同 時 兼 具 有 主 體 性 與 認 知 能 力 , 亦 因 勞 思 光 不 承 認 荀 子 言 「 心 」 具 有 主 觀 能 動 性 , 進 而 論 斷 荀 子 「 徒 以 『 偽 』 釋 『 善 』 , 而 不 能 說 明 『 性 惡 』 之 人 何 以 能 有 『 人 為 之 善 』 , 亦 不 能 說 明 師 法 何 由 立 , 禮 義 何 由 生 , 遂 伏 下 荀 子 理 論 之 致 命 因 子 」 。 ( 頁 319)

(15)

廖 名 春 著 , 《 荀 子 新 探 》15 廖 名 春 分 析 歸 納 荀 子 人 性 論 以 下 列 特 點 : 「 第 一 , 較 為 全 面 地 對 人 的 自 然 屬 性 和 社 會 屬 性 作 了 綜 合 研 究 。 」 「 第 二 , 荀 子 認 為 人 的 惡 性 是 先 天 的 , 強 調 〞 人 之 性 惡 〞 , 把 人 的 某 些 社 會 屬 性 混 同 於 自 然 屬 性 , 並 以 此 解 釋 〞 禮 義 法 度 〞 的 天 然 合 理 , 這 有 明 顯 的 失 足 之 處 。 」 「 第 三 , 荀 子 認 為 善 是 後 天 的 人 為 , 否 定 了 道 德 先 驗 論 , 這 是 他 較 孟 子 的 高 明 處 , 是 荀 子 人 性 論 學 說 的 最 大 貢 獻 。 」 「 第 四 , 荀 子 認 為 〞 凡 以 知 , 人 之 性 也 〞 , 肯 定 了 人 類 具 有 認 識 的 本 能 , 又 將 其 與 後 天 的 善 相 區 分 。 」 「 第 五 , 荀 子 〞 化 性 起 偽 〞 的 觀 點 肯 定 了 人 性 是 可 以 改 變 的 , 又 提 出 了 環 境 對 於 改 變 本 性 的 重 大 作 用 , 強 調 了 積 、 靡 以 發 揮 人 的 能 動 作 用 , 這 是 難 能 可 貴 的 樸 素 唯 物 論 和 樸 素 辨 證 法 。 」 ( 頁 134) 作 者 乃 以 其 一 貫 不 斷 的 唯 心 、 唯 物 的 二 分 法 以 分 判 荀 子 之 人 性 為 唯 物 論 者 。 關 於 第 二 點 所 言 , 荀 子 之「 性 惡 」, 乃 是 發 生 歷 程 的 意 義 , 而 非 本 質 ,「 禮 義 法 度 」是 人 偽 的 結 果,不 知 作 者 指 控 為 何 ? 第 三 點 以 為 荀 子 否 定 道 德 先 驗 論 , 乃 至 於 荀 子 稱 讚 高 明 過 孟 子 , 是 荀 子 人 性 論 最 大 貢 獻 , 此 正 是 本 研 究 計 畫 所 欲 證 之 事 項 ; 因 為 , 廖 名 春 全 書 殊 少 言 及 荀 子 之 「 心 」 。 而 且 , 如 果 詮 釋 以 為 荀 子 否 定 「 道 德 先 驗 論 」 , 而 忽 略 荀 子 言 「 心 」 之 涵 意 , 則 本 書 所 列 之 第 五 項 結 論 , 又 形 成 原 來 學 界 對 於 荀 子 理 論 缺 陷 的 質 疑 。 李 哲 賢 著 , 《 荀 子 之 核 心 思 想 ─ ─ 「 禮 義 之 統 」 及 其 時 代 義 意 》16 李 哲 賢 於 書 序 言 : 「 本 文 所 採 取 之 方 法 , 乃 依 據 內 在 、 外 在 方 法 之 探 究 , 以 說 明 荀 子 『 禮 義 之 統 』 思 想 形 成 之 跡 , 並 加 上 『 個 人 自 由 意 志 之 抉 擇 』 一 因 素 之 探 究 , 藉 以 說 明 荀 子 思 想 所 以 去 取 之 理 由 及 其 所 以 提 出 『 禮 義 之 統 』 思 想 之 真 正 原 因 所 在 也 。 」( 頁 2)此 書 與 筆 者 之 研 究 方 法 大 致 相 符 , 然 而 論 述 主 旨 卻 不 盡 相 同 。 本 書 以 「 禮 義 之 統 」 為 荀 子 之 核 心 思 想 , 而 筆 者 則 以 荀 子 之 「 個 人 自 由 意 志 之 抉 擇 」論 證「 禮 義 之 統 」源 於「 心 」之 「 偽 」。 李 哲 賢 認 為 :「 荀 子 以 為 禮 非 出 於 天 , 亦 非 根 於 人 之 心 性 , 而 係 出 自 後 天 之 人 為 , 且 是 由 聖 人 所 加 以 制 定 者 。 」( 頁 50)因 此 論 定 荀 子 所 言「 心 」「 虛 壹 而 靜 」之 大 清 明 狀 態 , 「 則 能 照 見 客 觀 事 物 之 理 , 能 知 道 也 。 蓋 荀 子 之 道 , 是 客 觀 外 在 之 存 在 , 不 在 心 之 中 而 在 心 之 外 , 故 荀 子 所 把 握 之 心 之 性 質 即 認 知 心 也 。 」 ( 頁 44) 「 荀 子 所 把 握 之 心 為 認 知 心 」 , 「 故 心 之 主 宰 性 , 對 於 道 德 而 言 , 並 非 可 信 賴 者 。 心 之 主 宰 性 乃 由 其 認 知 能 力 而 來 , 心 之 主 宰 性 之 不 可 信 賴 , 即 是 心 之 認 知 能 力 之 不 可 信 賴 者 也 」 。 ( 頁 79) 如 此 , 則 荀 子 「 化 性 起 偽 」 之 可 能 , 唯 有 依 賴 「 後 15 廖 名 春 著 , 《 荀 子 新 探 》 (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 , 1994年 ) 。 16 李 哲 賢 著 ,《 荀 子 之 核 心 思 想 ─ ─「 禮 義 之 統 」及 其 時 代 義 意 》(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 , 1 9 9 4 年 ) 。

(16)

天 經 驗 之 積 累 與 環 境 之 薰 習 」 二 條 件 而 已 。 ( 頁 82) 蔡 錦 昌 著 , 《 拿 捏 分 寸 的 思 考 ─ ─ 荀 子 與 古 代 思 想 新 論 》17 蔡 錦 昌 提 出 一 種 所 謂「 中 國 古 代 思 考 方 式 」,18 做 為 分 判 先 秦 思 想 之 方 法 論 , 並 以 此 評 論 部 分 研 究 荀 子 之 學 者 。 本 書 正 文 部 分 , 在 第 二 章 「 荀 子 的 心 是 明 智 心 ─ ─ 評 牟 宗 三 與 唐 君 毅 兩 的 看 法 」 指 出 : 「 其 實 唐 君 毅 先 先 的 問 題 , 絕 大 部 分 出 自 解 蔽 篇 , 而 牟 宗 三 的 問 題 絕 大 部 分 出 在 正 名 篇 」。( 頁 71)19 第 三 章 「 荀 韓 關 係 論 ─ ─ 評 韋 政 通 和 蕭 公 權 的 看 法 」 , 以 為 韋 政 通 對 荀 韓 關 係 論 之 根 本 看 法 是 : 「 荀 子 與 法 家 的 關 係 , 是 由 於 荀 子 系 統 的 缺 陷 所 決 定 , 與 荀 子 的 正 面 主 張 無 涉 。 」 ( 頁 96) 蔡 錦 昌 以 為 韋 政 通 此 說 並 不 正 確 , 因 為 「 荀 子 思 想 中 心 不 在 性 惡 論 固 然 不 錯 , 但 韓 非 思 想 中 心 同 樣 也 不 在 視 人 性 為 惡 上 」 ; ( 頁 96) 而 「 蕭 公 權 先 生 以 荀 子 為 儒 法 之 過 渡 人 物 , 未 必 允 當 。 尤 其 他 以 此 論 定 荀 子 之 非 牛 非 馬 , 不 但 不 兩 得 , 反 而 兩 失 , 這 種 論 點 更 為 不 當 」 。 ( 頁 97) 第 四 章 「 荀 孟 關 係 論 與 荀 墨 關 係 論 ─ ─ 評 勞 思 光 的 看 法 」 , 蔡 錦 昌 評 論 「 勞 思 光 先 生 的 荀 孟 關 係 論 是 以 孟 子 之 性 善 論 為 主 線 和 出 發 點 的 」,( 頁 126)因 此 質 疑 勞 思 光「 他 憑 什 麼 說 , 荀 子 倡 性 惡 而 言 師 法 而 沒 有 順 孟 子 之 路 以 擴 大 儒 家 之 重 德 哲 學 就 是 儒 學 之 歧 途 ? 」( 頁 125)蔡 錦 昌 所 以 如 此 嚴 厲 批 判 諸 位 學 者 , 主 要 來 自 其 治 先 秦 思 想 之 方 法 論 , 所 謂 「 中 國 古 代 思 考 方 式 」 即 是 「 先 秦 思 想 之 分 析 架 構 」 , 是 由 四 組 八 個 命 題 組 成 :「 陰 陽 法 」 ─ 「 利 害 法 」;「 形 名 法 」 ─ 「 名 實 法 」 ; 「 無 為 法 」 ─ 「 有 為 法 」 及 「 性 內 法 」 ─ 「 性 外 法 」 , ( 頁 31~42) 最 後 判 斷 荀 子 之 思 想 是 : 有 為 、 性 外 、 陰 陽 、 名 實 。 此 一 分 析 架 構 乃 是 以 二 元 對 立 為 基 本 論 述 , 或 許 方 便 分 判 先 秦 諸 子 之 學 , 但 是 如 此 分 析 是 否 過 於 武 斷 ? 再 者 , 以 這 種 二 元 對 立 之 原 則 分 析,是 否 會 迫 使 詮 解 荀 子 之「 心 」面 臨「 二 擇 一 」之 困 境 ? 王 邦 雄 . 岑 溢 成 . 楊 祖 漢 . 高 柏 園 等 著 , 《 中 國 哲 學 史 》20 本 書 以 為 荀 子 之 性 只 是 一 自 然 之 質 , 其 意 接 近 告 子 之 說 , 「 理 應 推 出 無 善 無 不 善 的 中 性 論 , 而 荀 子 以 人 性 若 缺 乏 制 約 便 有 罪 惡 的 可 能 , 此 最 多 只 能 證 成 17 蔡 錦 昌 著 , 《 拿 捏 分 寸 的 思 考 ─ ─ 荀 子 與 古 代 思 想 新 論 》 ( 台 北 : 唐 山 出 版 社 , 1996年 ) 。 18 所 謂 「 中 國 古 代 思 考 方 式 」 , 蔡 錦 昌 解 釋 是 : 「 在 處 理 這 樣 一 個 問 題 時 , 我 們 假 想 : 這 世 界 上 的 確 有 一 種 叫 『 中 國 古 代 思 考 方 式 』 的 東 西 。 這 個 東 西 雖 然 是 虛 的 , 但 它 却 體 現 在 先 秦 的 思 想 文 獻 中 。 只 要 我 們 有 耐 心 而 且 有 足 夠 的 想 像 力 , 就 能 夠 從 這 些 思 想 文 獻 中 找 到 它 的 線 索 , 追 蹤 它 的 脈 絡 , 最 後 掌 握 其 原 始 形 態 。 不 止 如 此 , 任 何 對 見 秦 時 期 思 想 文 化 文 獻 資 料 之 理 解 與 詮 釋 , 都 應 該 首 先 考 慮 這 個 問 題 , 方 能 避 免 張 冠 李 戴 , 甚 至 指 鹿 為 馬 的 思 想 暴 力 行 為 。 」 19 《 拿 捏 分 寸 的 思 考 ─ ─ 荀 子 與 古 代 思 想 新 論 》 論 : 「 牟 先 生 對 荀 子 是 多 麼 不 自 在 , 一 下 子 說 他 沒 發 展 出 邏 輯 太 可 惜 , 一 下 子 說 他 畢 竟 有 認 知 心 靈 很 難 得 , 一 下 子 又 說 凡 儒 者 皆 以 行 以 知 而 較 崇 高 古 典 。 牟 先 生 只 能 大 略 地 說 出 他 所 理 多 的 荀 子 在 他 理 解 之 哲 學 世 界 中 的 位 置 , 而 不 能 正 面 準 確 地 說 出 荀 子 的 心 是 什 麼 心 。 無 論 在 實 踐 方 面 抑 或 在 心 性 方 面 , 荀 子 處 在 牟 宗 三 先 生 哲 學 天 地 的 邊 陲 模 糊 地 帶 , 好 像 荀 子 思 想 本 身 就 不 夠 明 確 和 究 澈 似 的 。 」 頁 66。 20 王 邦 雄 . 岑 溢 成 . 楊 祖 漢 . 高 柏 園 等 著 , 《 中 國 哲 學 史 》 ( 台 北 , 里 仁 書 局 , 2 0 0 6 年 ) 。

(17)

人 性 是 可 惡 的 , 但 並 不 能 依 此 而 主 張 性 惡 」 , ( 頁 87) 此 說 確 屬 精 當 。 但 是 本 書 又 將 荀 子 之 「 心 」 理 解 為 「 只 能 照 物 」 , 「 非 能 生 理 」 之 認 知 心 , 並 將 荀 子 「 虛 壹 而 靜 」 之 修 養 工 夫 指 是 明 顯 的 道 家 形 態 , 進 而 判 斷 : 「 若 心 是 認 知 心 , 而 性 是 性 惡 論 , 則 說 荀 子 是 先 秦 儒 學 的 歧 出 者 , 應 是 中 肯 之 論 」 。 ( 頁 88) 又 因 為 性 是 中 性 , 心 是 認 知 心 , 故 「 化 性 起 偽 」 如 何 可 能 成 為 荀 子 理 論 最 根 本 的 困 境 與 問 題 。 反 省 本 書 所 提 醒 有 關 荀 子 學 說 之 困 境 , 正 是 本 計 畫 之 研 究 重 點 與 目 的 , 若 能 證 成 荀 子 之 「 心 」 不 僅 具 有 認 知 能 力 , 其 同 時 具 有 獨 立 自 主 判 斷 是 非 , 從 而 由 道 德 意 識 生 發 禮 義 法 度 , 皆 是 由 「 心 」 之 自 由 意 志 表 現 , 則 荀 子 學 說 之 內 在 困 境 應 可 迎 刃 而 解 , 而 荀 子 學 說 便 不 必 是 儒 學 中 「 已 然 遠 離 了 孔 孟 仁 心 仁 性 的 傳 統 」 之 「 歧 出 」 者 。 2、 期 刋 論 文 期 刋 論 文 方 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哲 學 學 報 》第 十 一 期( 2003 年 12 月 )發 行 「 國 際 荀 子 研 究 專 號 」 。 除 柯 雄 文 之 「 序 言 」 外 , 本 期 收 錄 計 有 : 王 靈 康 〈 英 語 世 界 荀 子 研 究 概 況 〉 , 佐 藤 將 之 〈 二 十 世 紀 日 本 荀 子 研 究 之 回 顧 〉 , 赤 塜 忠 〈 荀 子 研 究 的 若 干 問 題 〉 , 管 本 大 二 〈 荀 子 對 法 家 思 想 的 接 納 : 由 「 禮 」 的 結 構 來 考 察 〉 , 尤 銳 〈 荀 子 對 春 秋 思 想 傳 統 的 重 新 詮 釋 〉 及 莊 錦 章 〈 荀 子 與 四 種 人 性 論 觀 點 〉 等 六 篇 論 文 。 國 立 雲 林 科 技 大 學 漢 學 資 料 整 理 研 究 所 於 2006 年 12 月 出 版 《 漢 學 研 究 集 刋 》第 三 期,該 期 收 錄 十 篇 論 文,其 中 八 篇 與 荀 子 有 關,名 為「 荀 子 研 究 專 號 」。 依 本 期 編 排 順 序 : 林 啟 屏 〈 《 荀 子 . 正 論 》 及 其 相 關 問 題 〉 , 劉 又 銘 〈 荀 子 的 哲 學 典 範 及 其 在 後 代 的 變 遷 轉 移 〉 , 林 素 英 〈 從 「 修 六 禮 明 七 教 」 之 角 度 論 荀 子 禮 教 思 想 之 限 制 〉 , 廖 名 春 〈 20 世 紀 後 期 大 陸 荀 子 文 獻 整 理 研 究 〉 , 佐 藤 將 之 〈 漢 學 與 哲 學 之 邂 逅 : 明 治 時 期 日 本 學 者 之 《 荀 子 》 研 究 〉 , 鄭 宰 相 〈 韓 國 荀 子 研 究 評 述 〉 及 吳 進 安 〈 荀 子 「 明 分 使 群 」 觀 念 解 析 及 其 社 會 意 義 〉 等 八 篇 論 文 。 其 中 三 篇 論 述 荀 子 在 大 陸 、 韓 國 與 日 本 的 研 究 概 況 : 廖 名 春 〈 20 世 紀 後 期 大 陸 荀 子 文 獻 整 理 研 究 〉, 論 文 之 後 附 有 1950─ 2005 年 間 大 陸 荀 子 研 究 之 論 文 、 專 著 目 錄 , 及 博 、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目 錄 。 佐 藤 將 之 〈 漢 學 與 哲 學 之 邂 逅 : 明 治 時 期 日 本 學 者 之《 荀 子 》研 究 〉, 總 成 十 九 世 紀 日 本 明 治 時 期 荀 學 研 究 成 果 。 鄭 宰 相 〈 韓 國 荀 子 究 評 述 〉 , 論 文 將 1950 年 代 至 2005 代 韓 國 之 荀 子 研 究 分 三 個 時 期 : 第 一 期 為 1950 年 代 至 1970 年 代 , 此 期 韓 國 學 者 開 始 以 近 代 學 問 方 法 來 研 究 荀 子 ; 第 二 期 為 1980 年 代 , 此 期 「 留 臺 派 」 有 金 忠 烈 、 鄭 仁 在 與 金 炳 采 三 ; 第 三 期 為 1990 年 代 至 2005 年 , 此 期 中 國 研 究 者 的 人 數 急 劇 增 加 , 荀 子 研 究 呈 現 繁 盛 局 面 。 三 篇 論 文 皆 附 錄 海 外 研 究 荀 子 之 資 料 與 動 向 , 彌 足 珍 貴 。 此 外 , 與 本 研 究 計 畫 論 述 關 係 密 切 者 有 : 林 啟 屏 〈 《 荀 子 . 正 論 》 及 其 相 關 問 題 〉 , 論 文 認 為 「 荀 子 對 於 政 治 活 動 的 理 解 , 實 無 墮 入 權 力 迷 障 中 的 危 險 」 , 並 且 肯 定 「 荀 子 的 政 治 主 張 , 仍 然 是

(18)

歸 於 儒 家 『 德 治 主 義 』 的 路 向 」 ; ( 《 漢 學 研 究 集 刋 》 第 三 期 , 頁 19) 此 一 論 述 , 更 確 定 本 研 究 計 畫 中 努 力 貞 定 荀 子 「 儒 學 性 格 」 之 目 標 。 劉 又 銘 〈 荀 子 的 哲 學 典 範 及 其 在 後 代 的 變 遷 轉 移 〉 , 論 文 指 陳 自 宋 、 明 以 降 至 今 牟 宗 三 、 蔡 仁 厚 先 先 等 當 代 學 者 , 以 孟 子 哲 學 為 典 範 之「 孟 學 系 荀 學 」, 進 而 判 定 荀 子 哲 學 「 準 異 端 性 格 」 之 傳 統 論 述 。 論 文 主 旨 努 力 擺 脫 此 一 傳 統 論 述 , 試 圖 「 將 荀 子 哲 學 典 範 更 真 實 更 有 生 命 地 重 建 出 來 」 , 進 而 「 重 新 發 現 、 表 述 荀 子 哲 學 在 後 代 流 傳 、 變 動 的 大 勢 , 藉 以 整 理 地 、 大 略 地 揭 示 一 個 『 當 代 新 荀 學 』 的 可 能 」 。 ( 頁 34) 劉 又 銘 儼 然 在 推 動 一 場 當 代 荀 學 的 「 革 命 」 , 而 本 篇 論 文 正 暗 示 著 未 來 荀 學 研 究 的 詮 釋 向 度 。 本 篇 論 文 論 及 荀 子 之 「 心 」 言 : 「 因 為 心 有 道 德 直 覺 , 所 以 心 的 『 知 道 』 並 非 客 觀 的 認 知 , 並 且 在 『 知 道 』 以 後 還 會 繼 續 去 『 可 道 』 、 『 守 道 』 。 不 過 , 又 因 為 心 的 道 德 直 覺 是 有 限 度 有 條 件 的 , 所 以 心 的 『 可 道 』 、 『 守 道 』 也 跟 心 的 『 知 道 』 一 樣 , 需 要 經 過 反 覆 的 鍜 鍊 和 一 再 的 嘗 試 錯 誤,這 就 是 荀 子 所 以 要 特 別 強 調『 誠 』和『 積 』的 原 因 了。」 ( 頁 42) 筆 者 之 研 究 計 畫 則 與 劉 又 銘 對 於 荀 子 「 心 」 之 義 界 有 所 不 同 , 容 或 有 置 喙 之 空 間 。 吳 進 安 〈 荀 子 「 明 分 使 群 」 觀 念 解 析 及 其 社 會 意 義 〉 , 論 文 「 前 言 」 部 分 述 及 : 「 面 對 周 文 崩 解 , 社 會 秩 序 蕩 然 無 存 , 如 何 回 復 周 文 的 價 值 與 重 建 穩 定 的 社 會 , 一 直 是 孔 子 及 其 後 起 之 秀 ─ 孟 子 及 荀 子 思 考 的 課 題 。 」( 頁 222)並 引 《 論 語 . 顏 淵 》 「 顏 淵 問 仁 」 一 段 , 說 明 「 孔 子 強 調 道 德 實 踐 由 我 做 起 , 道 德 內 化 與 外 在 的 社 會 規 範 齊 一 和 諧 , 普 遍 化 地 實 踐 仁 的 價 值 , 自 我 要 求 不 逾 越 禮 的 規 範 , 則 天 下 歸 仁 當 是 指 日 可 待 」,( 頁 222)此 乃 是 筆 者 本 年 度 研 究 計 畫 重 點 之 一 。 且 論 文 中 亦 闡 釋 荀 子 「 在 強 調 以 心 治 性 之 原 則 下 , 心 不 但 擁 有 認 識 、 判 斷 之 知 識 性 的 功 用 , 更 擁 有 上 述 的 意 志 之 自 由 及 抉 擇 」,( 頁 226)此 亦 是 本 研 究 計 畫 努 力 建 構 之 詮 釋 內 容 。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哲 學 論 評 》第 三 十 四 期( 2007 年 10 月 ),佐 藤 將 之 發 表〈 荀 子 哲 學 研 究 之 解 構 與 建 構 : 以 中 日 學 者 之 嘗 試 與 「 誠 」 概 念 之 探 討 為 線 索 〉 論 文 。 論 文 大 致 分 為 二 部 分 : 前 半 部 分 又 分 二 個 子 題 , 先 以 日 本 荀 子 研 究 成 果 為 前 題 , 再 以 臺 灣 學 者 : 蔡 錦 昌 、 王 慶 光 與 劉 又 銘 三 位 進 行 比 較 ; 後 半 部 分 , 作 者 試 圖 以 《 荀 子 》 中 「 誠 」 之 概 念 , 發 現 《 荀 子 》 思 想 的 整 體 性 面 貌 , 並 重 建 《 荀 子 》 哲 學 體 之 可 能 性 。 學 術 研 討 會 方 面 , 臺 北 大 學 東 西 哲 學 與 詮 釋 學 研 究 中 心 主 辦 之 「 中 國 古 代 哲 學 : 文 本 與 詮 釋 」 研 討 會 ,( 2006 年 11 月 25~26 日 ) 會 中 有 : 杜 保 瑞 〈 荀 子 的 性 論 與 天 論 〉 , 潘 小 慧 〈 從 「 解 蔽 心 」 到 「 是 是 非 非 」 : 荀 子 道 德 知 識 論 的 建 構 〉 , 陳 界 華 〈 荀 子 文 本 詮 釋 的 回 向 機 轉 : 「 性 」 主 / 命 題 的 描 述 〉 及 佐 藤 將 之 〈 從 「 性 惡 」 到 「 變 化 」 ; 從 「 天 人 之 分 」 到 「 參 於 天 地 」 : 《 荀 子 》 詮 釋 之 另 外 可 能 性 〉 等 四 篇 論 文 發 表 。 特 別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潘 小 慧 〈 從 「 解 蔽 心 」 到 「 是 是 非 非 」 : 荀 子 道 德 知 識 論 的 建 構 〉 論 文 ,21 文 中 提 到 : 「 本 文 的 目 的 在 21 本 場 由 台 北 大 學 東 西 哲 學 與 詮 釋 學 研 究 中 心 主 辦 之 「 中 國 古 代 哲 學 : 文 本 與 詮 釋 」 研 討 會

(19)

於 試 圖 從 《 荀 子 》 的 幾 個 關 鍵 概 念 , 藉 由 詢 問 : 『 荀 子 或 《 荀 子 》 的 問 題 意 識 是 什 麼 ? 』 『 荀 學 的 目 的 為 何 ? 』 『 荀 學 是 否 有 其 知 識 論 ? 』 『 若 有 , 是 何 種 型 態 的 知 識 論 ? 』 等 問 題 , 來 推 導 出 一 種 對 荀 學 的 詮 釋 架 構 , 即 一 種 『 道 德 知 識 論 』的 建 構。」( 頁 2)潘 小 慧 對 荀 子 之 發 問 與 思 考 歷 程,皆 與 筆 者 大 致 相 同 ; 甚 至 其 結 論 以 為:「《 荀 子 》中 的『 解 蔽 心 』之『 知 』和『 智 』從『 認 知 能 力 』、 『 知 識 』 等 原 本 純 屬 知 識 論 的 意 涵 , 轉 而 為 『 是 是 非 非 』 此 兼 具 知 識 論 與 倫 理 學 之 雙 重 意 涵 。 」( 頁 9) 筆 者 非 常 同 意 潘 小 慧 所 言 , 荀 子 之 「 心 」 兼 具 知 識 論 之 認 知 能 力 與 道 德 為 主 體 之 倫 理 學 。 但 是 潘 小 慧 論 荀 子 乃 是 由 外 在 學 習 認 知 , 轉 成 為 內 在 道 德 意 識 , 意 即 由 知 識 論 轉 成 為 倫 理 學 , 以 此 論 荀 學 似 乎 有 「 轉 識 成 智 」 之 意 味 ? 因 此 推 論 : 「 創 制 」 『 道 』 的 第 一 個 聖 人 如 何 可 能 ? 荀 子 並 未 予 以 回 答 或 解 決 , 這 就 形 成 荀 子 根 源 性 之 難 題 。 」( 頁 6)這 又 回 到 傳 統 論 述 荀 子 理 論 內 在 的 困 境 。 筆 者 直 接 肯 定 荀 子 之 「 心 」 , 同 時 兼 具 客 觀 之 認 知 與 主 觀 之 道 德 , 兩 者 同 時 並 存 , 不 分 先 後 ; 而 「 聖 人 」 一 詞 不 是 指 稱 特 定 之 對 象 , 而 是 指 誠 「 心 」 合 「 道 」 , 而 能 行 仁 義 、 建 禮 制 之 人 。 如 此 , 從 主 觀 而 言 , 則 凡 人 經 過 修 養 工 夫 , 必 能 成 「 禹 」 ; 從 客 觀 來 說 , 「 聖 人 」 誠 「 心 」 合 「 道 」 的 客 觀 化 , 便 是 禮 制 。 最 後 , 潘 小 慧 試 圖 建 構 荀 學 的 「 道 德 知 識 論 」 , 而 本 計 畫 之 研 究 目 的 , 則 是 從 荀 子 之 論 「 心 」 與 聖 人 , 聖 人 與 禮 制 之 關 係 , 建 構 荀 學 之 「 道 德 政 治 學 」 。 在 學 位 論 文 方 面 ,江 心 力《 20 世 紀 前 期 的 荀 學 研 究 》,22本 書 乃 江 心 力 中 國 西 北 大 學 中 國 思 想 文 化 研 究 所 之 博 士 論 文 出 版 而 成 , 正 好 與 廖 名 春 〈 20 世 紀 後 期 大 陸 荀 子 文 獻 整 理 研 究 〉 形 成 互 補 。 論 文 主 要 以 中 國 境 內 20 世 紀 前 期 之 荀 學 研 究 為 對 象 , 認 為 當 時 期 之 荀 學 研 究 重 社 會 功 用 , 與 時 代 思 潮 息 息 相 關 。 書 中 大 致 分 三 時 期 : 「 二 十 世 紀 初 的 荀 學 」 , 此 時 期 以 康 有 為 、 譚 嗣 同 、 梁 啟 超 、 劉 師 培 及 章 太 炎 為 代 表 ;「 新 文 化 運 動 影 響 下 的 荀 學 研 究 」, 則 以 胡 適 為 代 表 , 並 總 結 二 十 、 三 十 及 四 十 年 代 之 荀 學 義 理 研 究 ; 「 馬 克 思 主 義 學 者 與 荀 學 的 現 代 詮 釋 」 , 此 時 期 則 以 郭 沫 若 、 杜 國 庠 及 侯 外 廬 之 研 究 為 對 象 , 此 時 期 學 者 透 過 所 謂 馬 克 思 主 義 思 想 之 領 導 , 甚 至 將 馬 克 思 主 化 約 為 「 知 人 論 世 」 之 研 究 方 法 , 更 宣 稱 侯 外 廬 可 以 說 是 馬 克 思 主 義 學 者 詮 釋 荀 子 的 集 大 成 者 , 而 形 成 全 面 性 對 荀 學 研 究 之 思 潮 。 3、 研 究 計 畫 近 年 國 科 會 補 助 有 關 荀 子 研 究 , 及 與 本 研 究 計 畫 相 關 之 專 題 研 究 者 , 有 陳 昭 瑛「 荀 子 的 情 論( I):「 情 」概 念 從 孔 孟 到 荀 子 的 轉 化 」,「 荀 子 的 情 論( II): 「 「 情 」 與 「 文 」 的 關 係 」 , 「 荀 子 的 情 論 ( III) : 「 情 」 與 「 氣 」 」 , ( 計 畫 執 行 2004 年 ~2007 年 ) 此 研 究 計 畫 尚 在 執 行 中 , 部 分 研 究 成 果 暫 不 公 開 。 今 , ( 95年 11月 25~26日 ) 尚 未 集 結 成 冊 , 以 下 僅 以 初 稿 頁 碼 標 示 。 22 江 心 力 著 , 《 2 0 世 紀 前 期 的 荀 學 研 究 》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 2 0 0 5 年 ) 。

(20)

年 ( 2007)以「 荀 子 情 論( IV): 與 形 象 論 、 心 性 論 的 關 係 」為 題 , 持 續 研 究 。 劉 振 維 「 「 性 善 」 到 「 性 本 善 」 失 落 環 節 之 研 究 ( II/I) 」 、 「 「 性 善 」 到 「 性 本 善 」 失 落 環 節 之 研 究 ( II/II) 」 」 , ( 計 畫 執 行 2005 年 ~2007 年 ) 此 研 究 計 畫 重 點 , 在 於 論 述 從 孟 子 「 性 善 」 到 朱 熹 「 性 本 善 」 發 展 過 程 中 之 環 節 , 即 漢 代 以 降 至 宋 代 以 前 之 哲 學 發 展 。 第 一 年 研 究 「 兩 漢 時 期 人 性 論 商 兌 」 , 第 二 年 研 究 「 從 何 ( 晏 ) 王 ( 弼 ) 到 韓 ( 愈 ) 李 ( 翺 ) 對 人 性 的 詮 釋 」 ; 研 究 內 容 則 有 三 部 分 : 一 , 論 述 先 秦 儒 學 的 人 性 論 ; 二 , 論 漢 儒 人 性 論 與 宇 宙 論 之 結 合 ; 三 , 指 出 道 德 內 蘊 由 實 踐 而 成 轉 變 為 上 天 降 賦 先 天 說 的 意 義 。 林 啟 屏 「 先 秦 儒 家 學 派 意 識 的 搏 成 及 其 意 義 ─ ─ 以 戰 國 時 期 的 『 心 性 論 』 為 研 究 核 心 」 , ( 計 畫 執 行 2004 年 ~2005 年 ) 此 計 畫 研 究 成 果 暫 不 公 開 。 伍 振 勳 「 荀 子 性 惡 論 之 義 涵 重 探 ─ ─ 『 以 心 治 性 』 說 的 省 思 」 , ( 計 畫 執 行 2005 年 ~2006 年 ) 此 計 畫 乃 是 從 語 言 和 社 會 兩 面 向 說 明 孟 、 荀 兩 子 人 性 論 之 歧 異 。 文 中 認 為 「 荀 子 的 心 性 論 , 從 『 主 體 哲 學 』 的 詮 釋 角 度 來 看 , 縱 有 不 夠 透 闢 之 處 」 ; 且 荀 子 之 「 『 性 』 相 當 於 人 性 『 有 氣 、 有 生 』 的 生 理 層 次 , 『 情 』 與 『 慮 』 則 相 當 於 人 性 『 有 知 』 的 心 理 層 次 , 『 偽 』 則 是 相 當 於 人 性 『 亦 且 有 義 』 的 社 會 和 文 化 層 次 。 因 此 , 『 化 性 起 偽 』 說 就 蘊 涵 『 社 會 化 』 的 人 格 發 展 歷 程 」 ; 而 「 荀 子 的 『 心 』 是 『 血 氣 』 『 志 意 』 『 思 慮 』 三 個 面 向 的 統 合 體 , 它 本 身 就 是 「 性 」 的 一 部 分 , 也 就 不 能 直 接 對 治 『 性 』 「 情 」 」 ; 因 此 , 荀 子 的「 社 會 自 我 」觀 點,屬 於「 完 全 的 社 會 性 」。伍 振 勳 論 述 荀 子 之「 心 」是「 性 」 的 一 部 分 , 而 「 偽 」 則 是 屬 社 會 和 文 化 層 次 , 故 聖 人 「 化 性 起 偽 」 乃 成 為 「 社 會 化 」 之 人 格 發 展 歷 程 ; 如 此 又 落 入 到 勞 思 光 責 難 荀 子 理 論 有 其 內 在 矛 盾 之 論 述 系 統 之 中 。 今 年 伍 振 勳 則 以「 荀 子 名 學 探 微: 荀 子 思 想 的 語 意 學 基 礎 」為 題 , ( 計 畫 執 行 2007 年 ~2008 年 ) 持 續 研 究 。 佐 藤 將 之 以 「 從 傳 統 漢 學 到 哲 學 研 究 : 明 治 . 大 正 時 代 日 本 荀 子 觀 研 究 」 為 題 , ( 計 畫 執 行 2007 年 ~2008 年 ) 通 過 國 科 會 申 請 研 究 。 東 海 大 學 哲 學 研 究 所 何 淑 靜 以 「 比 較 孟 子 與 荀 子 的 性 善 說 」 為 題 , ( 計 畫 執 行 2007 年 ~2008 年 ) 通 過 國 科 會 申 請 研 究 。

五、結果與討論

(一)

、荀子心偽論之理論建構

( 1) 、 荀 子 依 人 類 外 在 之 行 為 表 現 區 分 為 自 然 之 「 性 」 與 人 為 之 「 偽 」 , 凡 人 皆 有 性 、 偽 之 內 容 。 凡 性 者 , 天 之 就 也 , 不 可 學 , 不 可 事 ; 禮 義 者 , 聖 人 之 所 生 也 , 人 之 所 學 而 能 , 所 事 而 成 者 也 。 不 可 學 , 不 可 事 而 在 人 者 , 謂 之 性 ; 可 學 而 能 , 可 事 而 成 者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ilk and cream, in powder, granule or other solid form, of a fat content, by weight, exceeding 1.5%, not containing added sugar or other sweetening matter.

Although Taiwan stipulates explicit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requirements for organic production process, cert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penalties for organic agricultural

Consistent with the negative price of systematic volatility risk found by the option pricing studies, we see lower average raw returns, CAPM alphas, and FF-3 alphas with higher

• The  ArrayList class is an example of a  collection class. • Starting with version 5.0, Java has added a  new kind of for loop called a for each

For example, the ‘Dongwei Daoyu deng yiyi shisan ren zaoxiang ji’ 東魏道遇等邑義十三人造像記 [Record of Image Con- struction by the Yiyi of Thirteen People, Daoyu and Others,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