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共十六大前後經濟局勢評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共十六大前後經濟局勢評估"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共十六大前後經濟局勢評估

童振源

助理研究員 國立政治大學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CTung@jhu.edu *本論文發表於「展望 2003 年兩岸政經發展研討會」,台灣智庫與中山大學社會科 學院主辦,中山大學圖書資訊大樓國際會議廳,2002 年 12 月 1 日。

(2)

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 中國經濟學家 嚴于龍,20011

一、

前言

中國共產黨即將在十一月八日召開第十六次全國黨代表大會(十六大)。本 文將分析中國在十六大前後的經濟局勢。第一,本文將概述中國歷經二十二年改 革開放的成果。第二,本文將分析目前中國的經濟局勢。第三,本文將展望中國中 長期的經濟前景。第四,本文將闡述中國經濟轉型的挑戰。最後,到底中國經濟會 像章家敦(Gordon Chang)描述的即將崩潰呢?2還是會像外商眼中,中國充滿機 會、逐步邁向繁榮、是全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區?3本文將對目前中國的經濟 局勢做出評估。

二、

中國經濟改革的成果

中國改革開放至今二十多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 9.5%,成 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中國的 爲 GDP 從 1978 年的 3,624 億人民幣,增長到 2000 年的89,403 億人民幣,實質增長將近 7.4 倍。在世界 130 多個國家中,中國成 世爲 界第六經濟大國。人均GDP 從 1978 年的 379 元,增加到 2000 年的 7,078 元,實質 增長5.5 倍。此外,從 1978 年到 1996 年,全中國有超過二億人口脫離貧困的生活 4 1 中國國家統計局 編,2001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的『九五』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1),頁 45。

2 Gordon G. Chang,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1). 3 Chris Giles, “China Surpasses US as World’s Most Attractive Investment,” Financial Times,

September 23, 2002, p. 11.

4 World Bank, China 2020: Development Challenges in the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World

(3)

不過,中國官方的統計數據有些浮誇。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1978-95 年的年 均增長率應為8.2%,比中國官方數字的 9.9%低 1.7%。5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麥迪遜教授(Angus Maddison)的研究,同一時期的年均增長率應為 7.5%,比中國官方數字低 2.4%。6根據中國學者王小魯的研究,1979-98 年的官方 年均增長率偏高1.3%,應當從 9.7%調整為 8.4%。特別是,主要的偏差發生在 1991-98 年期間,該時期的經濟增長率可能高估 2.2%。經此調整之後,1999 年的 中國GDP 為 1978 年的 5.3 倍,人均 GDP 為 1978 年的 4 倍。7美國學者羅斯基 (Thomas Rawski)的估計較為悲觀。根據他的研究,1997-2001 的累計中國經濟 成長率總和可能不超過官方所宣稱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特別是,他認為中國 在1998 年及 1999 年的經濟成長率應該介於負 2.5%和正 2%之間。8但是,根據美 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最新研究,1991-2001 年,中國官方 的經濟增長率數字只浮誇0.8%。9綜合言之,在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的經濟增長率 浮誇大約2%;近年來的浮誇程度可能較大。 在對外經濟方面,中國對外貿易與吸引外資方面都不斷擴大,中國已經成為 國際經濟非常重要的成員。1978 年中國貿易總額為 206 億美元,位居世界第 32 位 2000 年增至 4,743 億美元,比 1978 年擴大了 23 倍,位居全世界第 7 位。同時,中 國出口商品結構發生很大的轉變:1978 年中國工業製成品佔總出口的 37%,初級 產品佔63%;2000 年中國工業製成品佔總出口的 90%,初級產品的比重則下降為 10%。

5 World Bank, China 2020, p. 106.

6 Angus Maddison, 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 (Paris: OECD, 1998), pp. 150-1.

7 王小魯,「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王小魯、樊綱 編,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頁 45。

8 Thomas G. Rawski, “What I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

12, no. 4 (2001), pp. 347-54.

9 Alastair Newton and Robert Subbaraman, “China: Gigantic Possibilities, Present Realities,” Lehman

(4)

在利用外資方面,1979-2001 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高達 5,715 億美金,其 中包括外商直接投資3,952 億美金。自 1990 年以來,中國吸引外資一直居發展中 國家前列,近年來保持在發展中國家的首位和世界的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中 國外匯儲備在2001 年底為 2,123 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日本。

三、

中國目前經濟情勢

國民生產總值 2002 年上半年國內生産總值為 45,536 億元,同比增長 7.8%。分季度看,一季 度增長7.6%,二季度增長 8.0%,呈現小幅回升的態勢。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爲 4,633 億元,同比增長 2.6%;第二産業增加值 25,082 億元,增長 9.6%;第三産業 增加值15,820 億元,增長 6.6%。 人均收入 今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2 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 17.5%,明顯高於去年同期 5.5%的增幅。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 1,123 元, 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9%,同比加快 1.7 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 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4,462 億元,同比增長 21.5%,比去年同期加 快6.4 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加主要受惠於積極財政政策(國債 的發行),集中表現在基礎建設投資、國有經濟投資、西部大開發投資的大幅成長 上半年基礎建設新增加投資占全部新增投資的比重達到49.5%,比去年同期提高 了13 个百分點。也就是說,上半年固定資産投資的快速增長,近一半是得益於基

(5)

礎建設投資的增加。從上半年投資資金來源看,國有及其他經濟資金來源增長 25.3%,其中,預算內資金增長了 51.4%。今年投資增長較快,與國家計委明令要 求今年大部分國債專案要在年底完工的要求有很大的關係。 第二,近幾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主要受惠於國有企業的投資快速增長 。 2000 年上半年,國有經濟投資和非國有經濟的增長率分別為 12.1%和 7.9%。2001 年上半年,國有經濟投資增長17.9%,而集體和個體經濟投資僅增長 7.5%。2002 年上半年,國有經濟投資增長24.4%,而集體經濟投資增長 15.8%,個體經濟投 資增長19.4%。 第三,從支撐西部地區投資增長的資金構成看,西部對國債資金的依賴最 明顯。上半年,西部地區國家預算內資金增長了99.9%,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而國內貸款增長15.3%,利用外資增長 4.1%,企事業單位自籌資金增長 13.7%, 均大大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448 億元,同比增長 8.6%。其中,城市消費 品零售總額12,292 億元,增長 9.7%;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 7,157 億元,增長 6.7%。 價格 自1997 年 10 月以來,中國即陷入通貨緊縮,目前可說是陷入通貨緊縮的惡 性循環。1997 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 2.8%,1998 年 CPI 為-0.8%,1999 年 CPI 為-1.4%。2000 年及 2001 年的 CPI 增加分別只有 0.4%、0.7%。至今年八月份

(6)

CPI 已連續下滑十個月;今年一月至八月,CPI 同比已經下降 0.8%。在過去兩年, 廣義的貨幣供給增加都維持在12%到 14%,財政支出增加維持在 18%,一年期的 存款利率已將降到1.98%,但仍然沒有解決通貨緊縮的問題。可見,貨幣政策與財 政政策對於擴張內需的效果有限,通貨緊縮已經陷入惡性循環。 北京要改善通貨緊縮的困難有三。第一,通貨緊縮很大的原因來自於國有企 業生產過量、無法銷售、積累存貨。根據1999 年的一項官方調查,在 900 多項主要 工業產品中,三分之二的國有企業生產能力的利用率都低於50%。10根據中國的官 方統計,從1990 年到 1998 年,中國庫存的商品每年平均增加 5.7%GDP;在某些 年,國有企業的庫存超過10%GDP。11相較之下,美國與日本的庫存平均只有 0.5%GDP。在 1998 年,超過 70%商品是供過於求;2000 年下半年,供過於求的商 品高達80%;到了 2002 年 9 月底,88%的商品產生供過於求的現象,而且有惡化 的趨勢。12北京為了維持國有企業的營運,不斷透過財政補助與銀行貸款支撐國有 企業的營運,但大部分的生產品卻成為庫存、無法銷售,也導致國有銀行的呆壞 帳更加惡化。 第二, 中國已經連續實行五年的積極財政政策,財政赤字與債務不斷攀升,無法長久持 續下去。根據中國官方的估計,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於經濟成長的貢獻在1998 年為 1.5%,1999 年為 2.0%,2000 年為 1.7%,2001 年為 1.8%。也就是,積極財政政策 對中國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在20-30%左右。13中國從1998 年到 2001 年總共發行

10 Lo Mei, “Jiang Reported to Steer State Firm Reform” (in Chinese) Hong Kong Kuang Chiao Ching,

no. 322, July 16, 1999, in FBIS-CHI-1999-0805.

11 2000 年,庫存商品佔 GDP 的比例從 1997 年開始下降,特別是 1999 年與 2000 年。在 2000 年,

庫存反而減少。但是,此現象與中國商品供過於求的現象有很大的矛盾。

12 “PRC Sees 70 Percent of Commodities Oversupplied,” Beijing Xinhua, March 19, 1999, in

FBIS-CHI-1999-0319. 中國國家統計局 編,2001 中國發展報告 ,頁 86。連雋偉,「國家經貿委:通貨

緊縮短期難解決」,工商時報,2002 年 9 月 28 日。

13 “Major Decision, Successful Practice – State Planning Commission Official Answers Reporter’s

Questions on Three-year Treasury Bond Investments” (in Chinese), Beijing Xinhua Domestic Service, December 29, 2000, in FBIS-CHI-2000-1229. “Xiang Huaicheng on PRC’s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in Report to NPC,” Beijing Xinhua, March 6, 2001, in FBIS-CHI-2001-0306. 曾培炎 編,2002 年中 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2002),頁 34。

(7)

7,980 億人民幣的國債,相當於 1999 年中央政府財政支出的兩倍。中國的預算赤字 從1996 年的 1.0%GDP 增加為 2000 年的 2.9%GDP 與 2001 年的 2.7%GDP。在今年 五月,中國財政部長項懷誠便強調,中國對這個問題特別重視,將會採取一系列 的預防措施,以解決預算赤字的問題。14可見,中國政府不堪財政赤字的壓力,積 極財政政策未來將會逐漸淡化。 第三,自1996 年來,中國的利率已經調降 8 次,存款利率目前不到 2%、調降 空間已經非常小。因此,中國的寬鬆貨幣政策對於解決通貨緊縮與刺激經濟成長 的效用很有限。 就業 官方的城鎮失業率將從2000 年的 3.1%,增加到 2001 年的 3.7%。今年六月, 官方的城鎮失業率為3.8%。根據德意志銀行的預估,中國在 2002 年的官方失業率 將達4.0%,2003 年為 4.4%。15 貿易 今年一至八月,中國貿易總值累計達3,835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 16%; 以八月份單月計算,貿易總值則達566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 24%。今年一至 八月,中國出口額為2,007 億美元,成長 18%;進口額為 1,828 億美元,成長 15%。累計貿易順差達到 179 億美元。以八月份來看,出口額為 294 億美元,比去 年同期成長25%;進口額為 272 億美元,成長 23%。當月的貿易順差為 22 億美元。 有三點必須特別注意:第一,外資企業對於中國出口的貢獻相當大。今年1-6 月,外資企業出口735 億美元,占總體出口的 52%, 增長 17.9%,拉動整體出口

14 “China: Finance Minister Announces Deficit Redress, Civil Service Pay Rise” (in Chinese),

Zhongguo Xinwen She News Agency, May 12, 2002, in BBC Monitoring International Reports, May 12, 2002.

(8)

增長8.9 個百分點。所以,中國出口的擴張主要是因為外商透過對中國直接投資的 方式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然後將產品出口到全球市場。 第二,加工貿易增長佔總貿易增長很大的比重。今年1-6 月,加工貿易進口增 長21.4%,一般貿易僅增長 3.4%。其中,國有企業來料加工貿易進口增長了 19.8%,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口增長 22.7%。在加工貿易出口中佔有絕對主體地位 的外資企業(比重高達74%),加工性出口增長了 16.9%。 第三,中國出口擴張不再受國際景氣的影響(依賴美國進口市場的成長), 主要是靠中國在全球市場份額的擴張,很大部分原因是外商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中 國,然後將產品加工出口到全球市場。以目前的速度,中國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將 從2001 年的 9%增加到 2002 年的 10.9%。主要的受害者是日本,從 2001 年的 11.1%降到 2002 年的 10.4%。16在今年底以前,中國可能會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三 大出口國,僅次於美國與德國。 利用外資 今年一至八月,中國新批外商投資企業21,470 家,同比增長 31%,合同直接 外資金額623 億美元,同比增長 42%,實際使用直接外資金額 344 億美元,同比 增長26%。官方預估,全年實際 FDI 金額將超過五百億美元,將創歷年最高。根據 聯合國最新的世界投資報告,2001 年的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只有不到 2000 年的一半 相較之下,中國在2001 年吸收的直接外資卻從 2000 年的 407 億美元增加到 2001 年的468 億美元。可見,目前外商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感到相當樂觀。 截至今年八月底,中國累計共批准外商投資企業411,495 個,合同外資 8,076 16 Ma, “China.”

(9)

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4,297 億美元。此外,中國對外借款與外商其他投資金額在 2001 年底累計實際金額為 1,763 億美元。累計到 2001 年底,中國利用外資金額總 共高達5,715 億美元。 除了各國對中國的投資與借款之外,不少中國企業在香港與紐約股市上市, 籌措到鉅額資金。例如,2000 年與 2001 年兩年中,中國企業在香港股市主板和創 業版共籌資477 億美元,佔同期股市籌資總額的 70%。截至 2002 年 8 月 23 日,中 國有174 家企業在香港上市,包括紅籌股 102 家、國有企業 50 家、民營企業 8 家、 及創版業14 家。這些企業的總共市值為 14,546 億港元(1,865 億美元),約佔香 港當天股市總值的39%。17 外匯儲備 中國外匯儲備在2000 年為 1,655 億美元,增加到 2001 年的 2,123 億美元。今 年六月底,中國外匯儲備為2,428 億美元,比年初增加 306 億美元。

四、

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

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的潛力是由資本與勞動力的增加、及生產力的提升。過 去20 年中,資本的快速積累和生產率的提高是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的主要部份, 勞動力總量增長的貢獻較小。根據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1978-97 年期 間,資本投入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接近60%,生產力提高的貢獻為 30%,而勞 動力總量擴張的作用只佔12%左右。18根據中國學者王小魯的研究,1979-99 年期 17 朱炎,「中國大陸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進展和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編, 「 WTO 架構下的兩岸經貿關係」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2),頁 143。 簡澤源,「兩岸入世後香港中資金融業的角色及其進入台灣市場的初步評估」,兩岸交流遠景基 金會 編,「 WTO 架構下的兩岸經貿關係」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2002),頁 240。 18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課題組,21 世紀初的中國經濟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頁 64-66。

(10)

間,資本投入的增長對年均經濟增長率的貢獻高達61%,生產力提升的貢獻為 17.6%,勞動力增長擴張的作用僅佔 9.8%。這項研究成果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結論 相去不遠。19 在1978 年到 1998 年的 21 年中,每年平均投資率高達 37%。高投資率的形成 原因有二:一是由於中國居民的高儲蓄率。居民的儲蓄佔銀行存款的比例從 1980 年的25%增加到 1998 年的 56%。二是由於外資大量湧進,至 2001 年底,中國累 計利用外資高達5,715 億美元。生產力的提高主要由於四個因素:一、資源配置效 率的提高;二、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三、外資的示範效果;四、技術的進步。 特別是,直接外資對於中國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投資方面,從 1994 年到 2001 年,直接外資佔中國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平均每年為 13.3%。 在工業增加值方面,外資企業(包括台港澳投資企業)佔中國工業增加值的比例 從1994 年的 11.0%增加到 2001 年的 24.6%,平均每年增加 1.9%的全國份額,可 見直接外資對於中國工業發展貢獻之大。2001 年外商投資企業稅收收入,佔中國 稅收總額的19%左右。2002 年 10 月,中國人民在外商投資企業工作的人數高達二 千三百萬人,佔全中國城鎮勞動人口的10%以上。20外資企業出口佔中國總出口從 1994 年的 29%增加到 2002 年中的 52%,年平均擴張幅度為 2.9%的中國全部出口 份額。可以說,中國出口的擴張很大一部份是由外商所造成的。 根據孫海玄(Sun Haishun)的研究,在 1983-95 年期間,直接外資對中國沿 海地區每年經濟成長率增加2.1%。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17%的沿海地區經濟 增長是由直接外資所造成。211983-95 年,直接外資總額累計為 1,348 億美元,年平 均為104 億美元。1996-2001 年,直接外資總額累計為 2,604 億美元,年平均為 434 19 王小魯,「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頁 46。 20 徐秀美,「大陸批准設立外資企業逾 41 萬家」,工商時報,2002 年 10 月 9 日。

21 Haishun Sun, “Macroeconomic Impact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1979-1996,” World

(11)

億美元,為前時期的4.2 倍。假設直接外資的貢獻與投資數額成比例,那麼在 1996-2001 年期間,直接外資對於沿海地區每年經濟成長率增加 8.4%。根據中國官

方的研究,中國在1997 年 8.8%的經濟增長率中,直接外資所起的推動作用在 2

個百分點以上,也就是對當年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23%左右。22根據國際貨幣基

金會的經濟學家曾旺達(Wanda Tseng)和哲布克(Harm Zebregs)的研究,中國

在1990 年代 10.1%的平均經濟增長率中,直接外資所起的貢獻作用在 3%左右, 也就是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0%左右。23 展望未來10-20 年,如果沒有發生社會與政治動盪,中國經濟成長將保持快 速增長,因為中國經濟改革的深化與對外開放的擴大,將進一步推動中國投資的 持續增長與技術的不斷進步。表一是各種研究對中國中長期經濟增長的預測結果。 整體而言,2000-20 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預估每年平均大約在 3%-8%。此外, 2010-20 年經濟增長率會比 2000-10 年的經濟增長率將下降大約 1%-2%。 表一、對中國中長期經濟增長的預測 來源 預測結果(GDP 年均增長率)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2000-2005:6.9%-8.1% 2005-2010:6.9%-7.8% 2010-2015:5.6%-7.1% 2000-2015:6.3%-7.7%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鄒至莊教授 2000-2010:7%-7.9% 世界銀行「2020 年的中國」研究 2001-2010:6.9% 2011-2020:5.5% 1995-2020:6.6% 亞洲開發銀行 1999 年國別報告 2000-2010:6% 2010-2020:5% 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 王小魯 2000-2020:3.8%-6.4% 22 馬寧、郝紅梅、袁華娟,「利用外資 20 年發展情形」,尹集慶 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改革 20 (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頁 134-35。

23 Wanda Tseng and Harm Zebreg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Some Lessons for Other

(12)

高盛公司 胡祖六

2001-2010:7.2% 2010-2025:6.8% 雷曼兄弟

Alastair Newton and Robert Subbaraman 2001-2010:2.9%-7% 2011-2020:4.5%-5.5% 2001-2020:3.7%-6.2% OECD Angus Maddison 1995-2015:5.5% 資料來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課題組,21 世紀初的中國經濟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頁 78。 王小魯,「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王小魯、樊綱 編,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頁 54。

Angus Maddison, 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 (Paris: OECD, 1998), pp. 96-97. Alastair Newton and Robert Subbaraman, “China: Gigantic Possibilities, Present Realities,” Lehman

Brothers, Global Economics, January 21, 2002, p. 49.

影響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大的因素是經濟改革與轉型是否成功,使資源的配 置更加有效及生產力更加提高。王小魯預測,今後二十年間各生產要素投入對經 濟增長的貢獻可以達到4 個百分點,比過去 20 年下降 2.8 個百分點。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也有類似的結論。也就是說,今後是否能夠繼續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 生產力的提升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這兩項研究都強調,中國政府必須繼續實 現市場導向的改革:一、促進資源有效的配置,特別是健全資本市場與改造國有 企業;二、提升生產技術,包括鼓勵技術創新與推動產業技術的制度環境;三、提 高人力資本,包括增加教育投入與改革教育制度;四、保障市場機制運轉,包括 改善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制度。24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在 2002 年 9 月的報告 中也指出:「中國的經濟增長及財政持續穩定很大程度都依賴於結構性改革,特 別是要進一步發展良好的商業導向型銀行系統,完善國有企業重組尤其重要。」25 下面便分析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所面臨的問題與困難。 24 王小魯,「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頁 47-52。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1 世紀初 的中國經濟,頁 69-77。 25 「IMF 建議中國脫離固定匯率機制」,工商時報,2002 年 9 月 28 日。

(13)

五、

中國經濟轉型的挑戰

對於中國經濟未來十年前景的預測,最樂觀的為年均增長8%,最悲觀的為 3%。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樂觀或悲觀完全取決於中國政府是否能夠順利推動經濟 改革與轉型。目前,中國存在很嚴重的經濟結構轉型的問題與風險,甚至因為過 去改革的拖延,而使得目前經濟問題惡化、蘊藏不少經濟危機。較為突出的經濟問 題包括財政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國有銀行改革、三農(農村、農民、農業)問題、 失業與下崗問題、建立完善的社會安全體系、及改善所得分配與區域均衡發展。 中國所面對的經濟改革問題很多是環環相扣的、而且非常嚴峻。中國經濟改革 的第一個三角問題是財政、國有企業、與國有銀行的問題;第二個三角問題是國有 企業、失業與下崗、與社會安全體系的問題;第三個三角問題是三農問題、所得分 配、與區域均衡發展的問題。這三個三角問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別是中國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顯得更為嚴峻、複雜。以下將分別討論中國目前的 主要經濟轉型的重大問題。

財政問題

目前中國政府在可用財政資源與必要的財政需求之間存在很大的落差。一方 面,對於經濟發展與社會改革的嚴厲挑戰,相較於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政府的可 用資源已經大幅減少。中國國家財政收入佔GDP 的比例從 1979 年的 28%下降到 2000 年 15%;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央政府財政支出佔 GDP 的比例從從 1979 年的 16%下降到 2000 年的 6%。另一方面,對於經濟發展、社會改革、與環境保護,中 國政府必須支付的財政開銷金額相當龐大,包括銀行改革的資金、國有企業與社 會安全體系改革的財政負擔、以及為維持必要的快速經濟成長的積極財政支出。

(14)

為了滿足財政支出的需求,北京曾經多次嘗試推動新的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體 制,以改善其財政狀況。為此,北京每次都對地方政府做出重大的讓步,以換取 他們對於新財政體制的合作。然而,由於地方政府強烈反對,特別是富裕省分的 抵制,至今北京在增加財政收入的成績仍然有限。1990 年代末期,中國中央政府 佔全國可支配的財政收入與支出僅僅30%。26相較之下,1994 年,主要已開發與開 發中國家的中央政府佔全國可支配收入與支出的比例分別為80%及 70%。27 當前,北京顯然沒有足夠的財政資源應付經濟改革、社會改革、及環境保護, 因此不得不大量舉債以維持必要的財政需求。在1990 年代末期,北京的名目財政 赤字已經達到國際警戒線的3%;同時,北京每花一塊錢,便舉債 55-70 分。281989 年,債務與利息支付共佔政府全部財政收入的3%,1998 年增加為 25%。29尤其是 利 息 支 出 部 份 , 佔 中 央 政 府 支 出 的 比 例 從 1993 年的 4%,增加到 1998 年的 19%。30更嚴重的是,根據鮑迪樂(Pieter Bottelier)的估計,登記的、隱藏的、及經 濟改革所產生的中國國家債務在2000 年估計高達 GDP 的 133-192%。31根據世界銀 行的估計,中國名目與隱藏的債務在2000 年超過 GDP 的 173%。32這兩項估計完 整地說明了目前中國財政的窘境。北京在2000 年整年的財政支出僅佔 GDP 的 6%,可見這些(名目、隱藏、與經濟改革所產生的)債務遠遠超過北京所能支付 的能力。

26 Chen-yuan Tung, China’s Economic Leverage and Taiwan’s Security Concerns with Respect to

Cross-Strait Economic Relations, Ph.D. disserta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002, pp. 392-97.

27 Le-Yin Zhang, “Chinese Central-Provincial Fiscal Relationships, Budgetary Decline and the Impact

of the 1994 Fiscal Reform: An Evaluation,” China Quarterly, no. 157 (March 1999), pp. 121-40.

28 Minxin Pei, “Will China Become Another Indonesia?,” Foreign Policy, Fall 1999, p 100. Another

figure is estimated by Nicholas Lardy, cited from David M. Lampton, “Rapporteur’s Summary,” in Dick Clark (ed.), U.S.-China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Aspen Institute, 1999), p. 7.

29 William Gamble, “The Middle Kingdom Runs Dry,” Foreign Affairs, vol. 79, no. 6

(November/December 2000), p. 20.

30 Nicholas R Lardy, “When Will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Meet China’s Needs?,”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Policy Reform in China,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Reform, Stanford University, November 18-20, 1999, pp. 14-17.

31 Pieter Bottelier, “China’s Domestic Debts: Will They Interfere with Financial Sector Liberalization

and WTO Commitments? Issues and Strategies,” Discussion paper for Wilton Park Conference #654 on Economic and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 the Challenges for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November 5-8, 2001, pp. 8-9.

(15)

國有企業的改革

1997 年,中國有 11 萬 8 千家工業國有企業,包括 4,700 家大型國有企業和 11,000 家中型企業。從 1978 年到 1996 年,儘管國有企業佔工業總產值從 78%下降 到30%,但是仍佔有一半的總資產、三分之二的城鎮雇員、四分之三的投資、及四 分之三的國內貸款。在2000 年,所有金融機構對國有企業的貸款仍高達全部貸款 的50%以上,佔國有銀行貸款的 80%。再者,儘管所佔產值比例下跌,但國有企 業仍然是中國中央與地方的主要稅收來源。1995 年,國有企業繳交的稅收佔總稅 收的71%;1998 年為 55%。33 國有企業在營運上是每況愈下,不少企業必須靠舉債維持企業開銷與營運 。 1985 年 , 國 有 企 業 的 稅 前 利 潤 對 於 總 資 產 的 比 例 為 22.4% , 1992 年 為 12.4%,1996 年只有 7.9%。由於獲利率急速下降,很多國有企業的營運資金是透 過銀行貸款取得,造成負債累累。從1990 年到 1998 年期間,81%的國有銀行的貸 款是貸給國有企業。34根據拉迪(Nicholas Lardy)的研究,國有企業在 1995 年的 負債資產比例(liability-asset ratio)為 85%(1980 年時為 19%),相當於債務股 份比例(debt-equity ratio)為 500%以上。35根據鮑迪樂的估計,在1998 年前,國 有企業的債務股份比例大約在400-700%之間。相較之下,在 1998 年底金融危機發 生時,韓國企業的債務股份比例為300-400%之間;美國大企業為 100-150%。36 外,在1997 年前,國有企業從銀行取得貸款的 15-20%是用來償還銀行的利息。因 此,如果中國經濟成長下滑(國有企業獲利率會下滑)或利率增加(增加國有企

33 Edward S. Steinfeld, Forging Reform in China: The Fate of State-Owned Indust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 17. Jiao Ran and Zhenju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s Viewed From National Conditions” (in Chinese), Beijing Xinhua Domestic Service, September 17, 1999, in FBIS-CHI-1999-0918.

34 龔浩成、戴國強 編,2000 中國金融發展報告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頁

102-03。

35 Nicholas R. Lardy, China’s Unfinished Economic Revolution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8), p. 43.

36 Pieter Bottelier, “How Stable Is China?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in David Shambaugh (ed.), Is

China Stable?: Assessing the Factors (Washington, D.C.: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1998), p.

(16)

業還款的成本),將會對國有企業與銀行產生很大的衝擊。如果國有企業無法償 還貸款,甚至只是停止支付利息,將可能會導致銀行流通性危機,中國金融損失 將高達20%GDP,超過銀行資本的四倍。37 「十五大」(1997 年)時,中國政府提出要用三年的時間,通過改革、改組、 改造、和加強管理,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並且在建立現代企 業制度;國有小型企業則積極採取改組、聯合、兼併、破產、租賃、承包的方式,使 產權多元化。根據官方資料,1997 年底虧損的 6,599 戶大中型國有企業到 2000 年 底已有70%擺脫困境。因此,在 1999 年,國有企業的獲利率在 15 年來第一次比前 年增長;在2000 年,國有企業的獲利率增長更強勁,不過,整體的獲利率還是很 低。38 國有企業獲利率的改善並不代表原來存在國有企業的問題已經解決。事實上, 中國政府只是將原來國有企業的負擔轉成國家財政負擔,將棘手的難題往後推移 使得財政壓力愈來愈大。根據中國官員的說法,在1998-2000 年三年之中,「國家 政策(對國有企業)支持的因素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包括廉價的技術轉讓、「債 轉股」計畫、降低利息、及稅賦優惠。39首先,在1997-98 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 國政府對於國有企業的財政支持,高達2,200 億人民幣,佔政府預算的 40%,包 括提供900 億人民幣沖銷國有企業的呆壞帳。401999 年初,中國國家經貿委副主任 陳清泰便表示,在未來三年,改革國有企業的直接成本(財政負擔)將高達

37 Raymond J. Blanchard, “The Heart of Economic Reform,” The China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 1997, pp. 17-24.

38 Nicholas R. Lardy, “China’s Economy after the WTO,” dilevered at the 31st Sino-American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China,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pei, June 2-4, 2002, pp. 16-17.

39 “PRC State Development Planning Commission’s Zeng Peiyan to NPC on SOE Reform,” Beijing

Xinhua, March 6, 2001, in FBIS-CHI-2001-0306. Szu Liang, “Perspective of China’s Economic Issues in the New Century (Part 6)” (in Chinese), Hong Kong Zhongguo Tongxun She, February 20, 2001, in FBIS-CHI-2001-0220.

40 政府預算支持包括補助、將企業債務轉成國家債務、與透過再資本化銀行沖銷國有企業對銀行

(17)

6,000 億到 8,000 億人民幣。41 其次,1999 年,「債轉股」正式啟動。到 2000 年底,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已 從國有銀行收購不良資產14,000 億人民幣,實現「債轉股」簽約的國有企業 580 家 金額4,050 億人民幣。這些「債轉股」的企業從 2000 年 4 月 1 日開始停止支付利息 當年可減輕的利息負擔為200 億人民幣左右,債轉股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可由債轉 股之前的70%以上降到 50%以下。因此,80%的債轉股企業當年可以轉虧為盈。42 但是,「債轉股」所形成的龐大損失最後仍要國家財政支付,將在下一節中說明。

國有銀行的改革

1996 年,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 國建設銀行)擁有超過90%的銀行資產、三分之二的全部金融資產。2001 年第三季 四大銀行仍擁有超過85%的銀行資產,66%的全部金融資產。儘管擁有如此龐大 的資產,國有銀行的報酬率不斷在下降。四大國有銀行的資產報酬率從1985 年的 1.4%下降到 1997 年的 0.2%。相反的,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佔全部貸款的比例卻不 斷增加,從1994 年的 20%增加到 1995 年的 22%,1997 年的 25%,到 2000 年為 35%(包括移轉到四大資產管理公司 AMC 的一兆四千億),或者 35,490 億人民 幣(40%的 GDP)。43

41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Needs 800 Billion Yuan in Next 3 Years” (in Chinese), Hong

Kong Ming Pao, November 11, 1998, p. b15, in FBIS-CHI-98-317.

42 中國國家統計局 編,2001 中國發展報告 ,頁 56-57,93。

43 國際大銀行一般平均不良資產率僅為 3.27%。Lardy, “When Will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Meet

China’s Needs?,” p. 6. Nicholas R. Lardy, “The Challenge of Bank Restructuring in China,” in 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ed.), Strengthening the Banking System in China: Issues and Experience (Basel, Switzerland: 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1999), p. 26. Shalendra D. Sharma,

“Weathering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s, Weaknesses, and Survivability,”

Issues & Studies, vol. 36, no. 6 (November/December 2000), p. 100. 康彰榮,「戴相龍:商銀不良資

產比率佔 25%」,工商時報,2001 年 3 月 27 日。陳世敏、戴國強 編,2002 中國金融發展報告

(18)

整體而言,四大銀行的資產已經為負的,根據西方的標準,已經破產。例如,

在1995 年,國有銀行淨值為 2,690 億人民幣,但不良貸款約有 8,670 億人民幣。此

外,四大銀行資金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從 1989 年的 8.8%,降到 1996 年只

有4%,遠低於巴賽爾資本協定(Basle Capital Accord)所規定的 8%的資金充足

率,這項規定已經在1994 年納入中國商業銀行法。在 1998 年,北京注入 2,700 億 人民幣資金給銀行體系。但在2000 年底,四大銀行的資金充足率仍只有 1.4%到 4.6%。44 根據多次世界金融風暴的經驗,銀行的不良貸款佔總貸款比例超過15%就很 容易發生金融風暴。中國的不良貸款在1997-2002 年期間很明顯超過 25%。根據西 方衡量金融系統體質的傳統標準,中國顯然已經超過系統性金融危機可能爆發的 臨界點。45例如,很多國際經濟學者便表示,「中國銀行問題是世界上最嚴重之一 甚至可能是最嚴重的。」46 除了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帳管制及外債結構良好之外,金融危機沒有在中國 發生主要是因為私人存款不斷增加,足以維持銀行資金的流通性。但這樣的恐怖 均衡只能在下列三個情況下得以維持:存戶認為存款有保障、存戶沒有其他投資 選擇、及中國沒有高通貨膨脹。 如果中國不進行金融體制的改革,中國將面臨很大的金融風險。首先,雖然 中國沒有開放國際收支的資本帳,因而沒有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牽累,但是中國 資本帳的管制有很大的漏洞,而且愈來愈大。在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錯誤與 44 1999 年,世界前 20 大家大銀行(不包括中國的銀行)的平均資金充足率為 11.5%。Lardy,

China’s Unfinished Economic Revolution, p. 119. Lardy, “When Will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Meet

China’s Needs?,” pp. 6-7. 龔浩成、戴國強 編,2000 中國金融發展報告 ,頁 87。Meifang Deng,

“PRC Academic on Development, Problems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n Chinese), Beijing Zhongguo Xinwen She, October 30, 2001, in FBIS-CHI-2001-1030. 陳世敏、戴國強 編,2002 中國 金融發展報告,頁 290。

45 Helmut Reisen, “Domestic Causes of Currency Crises: Policy Lessons for Crisis Avoidance,” OECD

Development Centre, Technical Papers, no. 136, June 1998, p. 23.

46 Rudi Dornbusch and Francesco Giavazzi, “Heading Off China’s Financial Crisis,” BIS Policy Papers,

(19)

遺漏的數額一直相當大,表示很多外匯能夠規避國家管制,轉移到中國境外。從 1995 年到 2000 年,中國國際收支中的錯誤與遺漏項目累計高達 1,037 億美元,年 平均達到173 億美元。其次,如果中國經濟成長減緩,銀行體系將會面對很大的 壓力,因為國有企業可能無法償還債務,甚至無法支付利息。 第三,存款人信心可能受到經濟成長放緩、人民幣貶值、或其他政治、經濟、與 社會危機的影響,因而對銀行存款有很大的影響,甚至發生銀行擠兌事件。個人 存款佔銀行存款比例從1978 年的 8%增加到 1999 年的 70%。這些存款不像國有企 業的存款,不容易受政府的操控,容易受到存款人信心的影響。第四,小型商業 銀行與信用合作社目前在吸收存金方面愈來愈困難。長期而言,隨著中國資本市 場的發展,必然會影響大銀行的存金來源。47 第五,加入WTO 之後,中國銀行將面臨外資銀行的激烈競爭。亞洲開發銀行 駐中國的首席代表莫利預測說,目前外資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所佔的份額只有 2%,在未來的 10-15 年,外資銀行將可能佔據中國金融市場 30%的份額。48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估計,中國金融風險指數不斷在提高,而且已經接近 安全值的上限。中國金融風險指數包括五項指標,依據重要性的排序如下:銀行 內部的穩定性、國債風險、總體經濟的穩定性、泡沫經濟危機的風險、及外資衝擊的 風險。中國金融風險指數從1991 年的 35.8 增加到 1999 年的 47.6,已經極為接近 安全值的上限 -- 50。49 如果中國引發金融風暴,將會波及大部分的中國人民,因此會引發中國經濟 大衰退、及社會與政治的全面不穩定。在銀行危機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形成全面反

47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Global Credit Research, “China: Banking System Outlook,” August 2000,

p. 8.

48 陳世敏、戴國強 編,2002 中國金融發展報告 ,頁 290。

49 Yihua Shi, “PRC Statistics Bureau Data Show Financial Risk Surging Year by Year,” Beijing Renmin

(20)

共產黨政權的結盟之可能性,將遠比高失業的情形大很多,因為前者將影響絕大 部分人的生活,後者只是影響少部份人(失業與下崗工人)的福祉而已。50 北京也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因此極力改善金融體系的體質。 1998 年開始,北京以公債 2,700 億人民幣資金注入四大國有銀行,將國有銀行資 金從2,080 億人民幣增加為 4,780 億人民幣。從 1996-98 年,北京也提供 900 億人 民幣資金沖銷國有企業的呆壞帳。但是,根據拉迪的估算,金融體系在1998 年大 約需要21,580 億人民幣(27%GDP)進行再資本化(recapitalization)。51根據中國 人 民 銀 行 的 估 計 ,2000 年 時 , 國 有 銀 行 改 造 的 費 用 需 要 22,600 億 人 民 幣 (30%GDP)。52根據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估計,中國在 2001 年大約需要 27,800 億到 51,800 億人民幣(29%-54%GDP)進行再資本化。53 不過,在1998 年時,中央政府總預算只有 3,130 億人民幣,相當於 3.9%GDP;在 2000 年時,中央政府總預算只有 5,520 億人民幣,相當於 6.2%GDP。政府所擁有 的資金遠遠不能滿足國有銀行改革所需的費用。 此外,北京試圖透過AMC 處理呆壞帳,以「債轉股」的方式,將銀行對於國 有銀行的呆壞帳轉成AMC 對於國有企業的持股,藉此改善銀行的帳目。到 2000 底,四大銀行已經移轉1 兆 4 千億人民幣給 AMC,但銀行的不良貸款還有 25%。 過去幾個月,四家AMC 積極出售他們持有的呆壞帳或公司資產,但是 AMC 的呆 壞帳目前的現金回收率相當低。在2001 年底,四家 AMC 報告指出,面值 1,245 億 人民幣的不良貸款被出售,但只回收262 億人民幣,回收率只有 21%。54未來鉅額 虧損的部份仍需要國家財政支付。

50 Minxin Pei, “Is China Unstable,”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Wire, July 1999,

http://taiwansecurity.org/IS/Pei-990707.htm, accessed November 9, 2000.

51 Lardy, “The Challenge of Bank Restructuring in China,” p. 34.

52 Cited from Pieter Bottelier,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and American Interests,” Charles Neuhauser

Lecture,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 November 30, 2000, p. 10.

53 Newton and Subbaraman, “China,” p. 60.

(21)

除此之外,銀行改革 需要財政體制與國有企業的配套改革。如果財政無法支持銀行的再資本化,恐怕 無法解決目前的呆壞帳問題。如果國有銀行仍需要政治性地支持國有企業的貸款 無法將資金貸給更有效率的企業,恐怕呆壞帳的問題會愈趨嚴重。如果北京無法 減輕國有企業的社會功能負擔,國有企業將無法與其他企業公平競爭,恐怕北京 不得不要求國有銀行對國業企業進行政策性貸款。 最後,中國目前金融機構的存款與貸款的差距愈來愈大:存貸差額從1996 年 的7,439 億人民幣增加到 2000 年的 36,113 億人民幣,存貸差佔全部存款的比例從 1996 年的 10.8%增加到 2000 年的 26.7%。可見,除了鉅額的不良貸款之外,中國 金融體系的效率非常低落,有四分之一的金融資源無法有效地貸款給有效率企業 使資源的配置非常沒有效率。因此,北京還需要改善銀行的獨立性、強化銀行的監 管、並且加強銀行風險評估的能力,才能有效解決銀行的問題。

三農(農村、農民、農業)問題

目前,中國農村人口有將近九億,佔總人口的70%;農村勞動力中的 70%從 事農業,農業是農民的主要收入。然而,中國農業的發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約:第一 中國耕地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惡化,使農業增長受到自然約束。目前,中國耕 地面積約為19-20 億畝,人均 1.5 畝左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1/4~1/3。過去幾十 年,中國農業開發經常採取掠奪式的生產經營方式,過度墾殖、毀林開荒、大量抽 取地下水、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造成地力枯竭、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土壤結構 破壞等生態環境問題。例如,1950 年代,出現中災以上災害的頻率為 13%,1960 年代為43%,1970 年代為 60%,1980 年代為 70%,1990 年代為 100%。自然災害

(22)

造成的經濟損失,由1950 年代的每年 480 億元(1990 年價格,下同),上升到 1990 年代上半期的每年 1,190 億元。55 第二,農業投資增長緩慢。因為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56,農用生產設備、原料 價格不斷提高,農業增產、農民收入不能相應增加,因此農民投資農業的意願十 分低落。第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農業衝擊很大。長期以來,中國對農產品 進口設置了50-100%以上的保護關稅及其他非關稅障礙。在中國加入 WTO 之後, 中國農產品的平均關稅將降至17%,必須在 2004 年以前完成關稅減讓。這樣的衝 擊將會嚴重影響到農業的產出、就業、所得差距、與區域發展的均衡。例如,根據中 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多位學者的研究,中國在加入WTO 之後,將會有大約 960 萬農民必須移轉到製造業和服務業,農村居民收入將下降2.1%。57 由於中國農業發展的結構性限制,1980 年代中期以後,農民收入增長便出現 緩 慢 。198592 年 , 農 民 人 均 收 入 增 長 率 為 3.7% , 最 低 年 份 為 1989 年 的 -1.6% 。1993-2000 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為 4.6%。特別是,從 1997 年開始, 農 業 的 增 長 率 從 1996 年 的 5.1% , 持 續 下 滑 為 1997 年 的 3.5% 、 1998 年 的 3.5%、1999 年的 2.8%、2000 年的 2.4%。隨著農業成長的減緩,從 1997 年至 2000 年 , 農 民 人 均 收 入 增 幅 已 連 續 四 年 呈 下 降 態 勢 , 增 幅 分 別 為 4.6%、4.3%、3.8%、2.1%。2001 年,情勢稍微好轉,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 4.2%。 農業發展的衰落是導致城鄉差距惡化的很重要原因。在1980 年代初期,中國 農業快速增長,因此中國農村居民收入相當於城鎮居民收入的比例從1980 年代初 期的36%增加到 1980 年代中期 43%。但是 1980 年代中期以後,農業增長開始放 55 張國、林善浪 編,中國發展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年),頁 51-52。 56 例如,1999 年的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只相當於 1995 年的 80%。 57 李善同、王直、翟凡、徐林,WTO :中國與世界 (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頁 47-57。

(23)

緩,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又擴大。1990 年,農村居民收入相當於城鎮居民收入的 34%,1998 年下降為 31%,比改革前遠遠惡化。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享有的各種 補貼和勞保福利,以及農民需從純收入中拿出一部份用於擴大再生產和其他非借 貸性支出,那麼,農村居民實際收入大約相當於城鎮居民的25%。58

失業與流民的問題

1990 年,中國官方的城鎮失業率只有 2.5%;在 1995-98 年期間,城鎮失業率 增加到2.9-3.1%。然而,真實的失業率遠比官方的數字高。根據中國官方的調查, 1995 年的城鎮失業率為 4.3%,1996 年為 4.6%,1997 年為 4.9%,及 1998 年為 6.2%。592002 年,朱鎔基總理公開表示,中國的城鎮失業率約為 7%。60 上述的數據仍然低估現實的狀況,並沒有準確地將下崗與流民估計在內。特 別是,中國政府在1990 年代中期開始推動國有企業改革之後,中國的城鎮失業率 便逐步上揚。從1998 年到 2001 年中,超過三千六百萬國有企業員工下崗。61 40-60%的下崗職工獲得再就業的比例,高長估計在 1993 年的城鎮失業率應該介於 3.3-3.7%,1998 年介於 6.9-8.8%。62根據中國勞工統計年鑑,登記的失業人口加上 沒有就業的下崗工人佔全部城鎮勞動力的比例從1996 年的 5.6%增加到 1998 年的 7.9%。此外,在五個大城市(北京、重慶、廣州、上海、及瀋陽)的調查中,登記的 失業人口加上沒有就業的下崗工人佔全部勞動力的比例為13%。整體而言,中國 城鎮失業率從1993 年到 1998 年至少增加一倍。63然而,上述的數據並沒有包括農 村來到城鎮的流民。在1990 年代的多項調查中,中國城鎮的流民大約有八千萬到 58 張國、林善浪 編,中國發展問題報告,頁 312。 59 胡鞍鋼,「跨入新世紀的最大挑戰:我國進入高失業階段」,胡鞍鋼 編,中國走向(杭州:浙 江人民出版社,2000),頁 53-54。 60 「朱鎔基:大陸失業率約 7%」,中國時報,2002 年 9 月 24 日,版 11。

61 Lardy, “China’s Economy after the WTO,” pp. 11-13.

62 高長,「中國大陸城鎮勞動力就業問題之探討」,遠景季刊,第一卷第四期(2000 年 10 月),

頁 73。

63 World Bank, “China,” China Quarterly, March 20, 2000, p. 12. World Bank, “China,” China

(24)

一億人。64根據中國官方在2000 年的人口普查,全國流動人口為 12,107 萬,其中 從鄉村流入城鎮的人數高達八千八百萬人。65 在農村方面,勞力剩餘人口情形在1990 年代也相當嚴重。根據聯合國與世界 銀行的估計,在1990 年代末期,在農村大約有一億兩千萬至一億四千萬的勞力剩 餘人口,大約是農村勞動力的35-40%。66根據中國官方統計,2001 年,農村勞動 力為四億八千人,其中勞力剩餘人口高達一億七千萬人,佔當時農村從業人員總 數的35%。67由於目前社會安全體制幾乎不存在,如此大量的失業人口很可能會導 致嚴重的社會動盪、甚至暴亂。68 中國在去年底加入WTO 後,情勢會更惡化。根據中國官方的估計,在 2001-05 年期間,城鎮勞力總供給為五千兩百萬,但中國工業只能提供四千萬的就業機 會,也就是中國的城鎮失業人口將高達一千二百萬人,失業率將增加為 5%,比 起1990 年代高出至少 2%。69同時,中國在這段期間也必須提供農村至少四千萬的 就業機會。70根據官方的估計,如果按進口3%的糧食計算,同比減少的就業機會 約上千萬個,這將造成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規模進一步擴大。71 中國面對的再就業壓力是非常嚴峻的。根據中國第一份經濟白皮書的估計, 當經濟成長率達到7%,中國經濟將會增加 7 百萬的就業機會。因此,中國必須至

64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China), The China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66. Dorothy J. Solinger, 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 Peasant Migrants, the State, and the Logic of the Marke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pp. 15-23.

65 「全國跨省流動人口超過 4000 萬」,中國統計信息網,2002 年 9 月 9 日,

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200209090124.htm.

66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China), The China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p. 63.

67 「我國農村勞動力及轉移狀況分析」,中國統計信息網,2002 年 4 月 28 日,

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200205310111.htm.

68 中國社會騷亂、暴動事件已經逐年增加、惡化,甚至到了地方當局無法控制、中央只能派兵鎮壓、

或直接向抗議者妥協的局面。Tung, China’s Economic Leverage, pp. 348-60.

69 “PRC Zhang Zuoji Says Government to Maintain Unemployment Rate Below 5 Percent,” Beijing

Xinhua, March 10, 2001, in FBIS-CHI-2001-0310.

70 Paul Eckert, “China to Ensure Growth, Combat Foes in 2001-2005,” Reuters, March 5, 2001, 3:27

AM ET.

(25)

少保持7-8%的經濟成長率,才能緩解嚴峻的就業形勢,也就是在城鎮維持 5%以 內的登記失業率。72然而,根據官方統計,1998 年中國經濟成長率高達 7.8%,但 是新增加的就業機會卻只有360 萬。更嚴重的是,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深化,下 崗與流民的數量將會持續增加,使得勞動力供給繼續擴大。這對於已經嚴重的失 業情勢更加雪上加霜。73

所得分配與貧困的問題

中國在人均所得差距、城鄉差距、與區域發展均嚴重地失衡、而且在持續惡化 當中。中國城鎮的吉尼(Gini)係數在 1996 年為 0.424,增加到 2000 年為 0.458, 遠超過國際公認的0.4 警戒線。在全國的範圍上,假設城鎮與鄉村的生活費一樣, 吉尼係數從1990 年的 0.35 增加到 1999 年的 0.42。74 收得分配不均衡很明顯地與城鄉差距及區域發展不均衡有很密切相關。在城 鄉差距方面,如前所討論,由於農民收入減緩,農村居民收入相當於城鎮居民收 入從1985 年的 43%,減少為 1990 年的 34%,再下降到 1998 年的 31%,比改革前 遠遠惡化。在區域發展方面, 1991 年,上海的人均 GDP 是貴州的 4.5 倍。隨著沿海省分發展速度遠快於內陸省 分,如此嚴重的區域發展失衡持續在惡化。在1996 年,上海的人均 GDP 已經是貴 州的10.6 倍;1999 年增加到 11.2 倍。若以地區而言,在 1998 年,中國東部人均 GDP 為 11,533 元,西部為 4,159 元。東部為西部的 2.8 倍,西部只相當於東部的 36%。75

72 “Economic White Paper Reveals China’s Labor Target” (in Chinese), Beijing Zhongguo Xinwen She,

May 20, 1999, in FBIS-CHI-1999-0611.

73 胡鞍鋼,「跨入新世紀的最大挑戰」,頁 49-52。

74 Yaming Liu, Yan Huang, and Xiaohong Yang, “China Must Make Efforts to Prevent ‘Polarization’ in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ese), Beijing Xinhua Hong Kong Service, March 10, 2001, in FBIS-CHI-2001-0310.

(26)

在貧困的問題上,根據官方的貧困標準76,中國農村的貧困人口從1978 年的 二億六千萬人,減少到1998 年的四千二百萬人,再降到 2001 年的三千萬人,佔 農村總勞動力的3%左右。 但根據世界銀行的標準(以購買力評價的標準,每天一塊美金),在1998 年,中 國貧困人口還有一億二千多萬人,佔農村人口的13.5%。77這部份貧困人口居住在 缺乏天然資源、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大部分沒有接受教育或只有很低的教育水 平,同時沒有足夠的基礎設施發展工業與服務業。因此,要使這部份人脫離貧困 是相當困難的工作。例如,1999 年,中國中央政府在脫貧工作上花費 248 億人民 幣,是1980 年名目花費的 30 倍,但是同時期中國的名目 GDP 只有成長 18 倍。78 中國領導人很清楚地知道所得分配不公已經激起社會不公義的嚴厲批判,造 成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原因。79所得分配不均與區域發展失衡很大部分原因來自於中 國過去二十多年的沿海、沿江、沿邊的發展戰略;國家經濟資源與外資不斷地向沿 海的東半部傾斜,內陸省分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其次,北京為了激勵地方政府發 展經濟,不斷地向地方政府放權讓利,導致國家財政作為區域間發展協調與資源 重分配的功能幾乎失靈。因此,中國實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除了客觀上希望 發展中國西部、擴大內需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縮減人均所得差距、城鄉發展差距、 東西發展失衡、解決貧困問題、與緩和流民進入城鎮的問題,進而維持社會與政治 的穩定。

社會安全體系的改革

76 中國官方在 1995 年的貧困標準年人均收入為 530 元人民幣;2000 年調為 625 元人民幣。

77 Scott Rozelle, Linxiu Zhang, and Jikun Huang, “China’s War on Poverty,” Mimeo, Conference paper,

October 1999, pp. 8,18.

78 “China State Council Official Declares Elimination of Absolute Poverty,” Beijing Xinhua, November

17, 2000, in FBIS-CHI-2000-1117.

79 Zhenjun Han and Honghe Zhang, “Warning Issued over Two ‘Over 40 percents’” (in Chinese),

(27)

中國需要一個健全的社會安全體系之急迫性來自於三方面:第一、推動國有 企業與農業改革,必然造成更多下崗與失業人潮。如前所述,中國城鎮的失業率 從1993 年到 1998 年,至少增加一倍。根據中國官方的樂觀估計,從 2000 年到 2005 年的登記失業率將增加 60%以上(從 3%增加到 5%)。此外,全國約有一億 兩千萬的流民,農村還有一億七千萬的勞力剩餘人口。 第二、中國人口結構老化速度非常快速。中國六十歲以上的人口在1982 年佔 7.6%,2000 年佔 9.8%,到 2020 年預估佔 15.2%。隨著人口結構的老化,單一勞動 力的負擔加重很多。在1978 年,30 個勞動者負擔 1 個退休人員;1997 年 10 個; 2020 年 6 個;2050 年 3 個。其次,每個退休人員壽命平均增加 16 年。因此,國家 財政的退休年金與健保負擔將會逐年快速增加。80 第三,目前的社會安全體制已經無法應付當前的經濟局勢。目前已經有很多國有 企業付不出年金。在1999 年,企業拖欠的社會保金高達 330 億人民幣,必須靠國 家財政補助。其次,在1998 年,9,200 萬的鄉鎮企業勞工及 5,000-7,000 萬城鎮流 民的勞動力沒有退休年金與失業保險。81一旦經濟成長下滑,導致這些勞工下崗或 失業,將對社會與政治穩定造成很大的衝擊。 當前的問題在於,北京沒有足夠的資金建立一個健全的社會安全體系,必須 透過股市或外資籌湊資金。在1990 年代中期,政府的年金隱藏性債務高達 50%的 GDP 。 國有 企業 的社 會安 全支 出, 應該 轉 移 到財 政負 擔的 部份 ,高 達每 年 3.3%GDP,相當於 1997 年全年的中央政府總支出。為解決社會安全保障資金的問 題,2001 年 6 月中國政府提出「國有股減持」的計畫,也就是,北京希望在股市出

80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China), The China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p. 65.

Lardy, China’s Unfinished Economic Revolution, pp. 44-47.

81 Lardy, “When Will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Meet China’s Needs?,” pp. 19-20. Athar Hussain,

“Social Welfare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Three Transition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p. 21. World Bank, China: Pension System Reform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1996), pp. ix, 2, 15, 26.

(28)

售上市國有企業的國有股,以籌湊社會安全保障的基金。但在股市嚴重下挫82、金 融體制風險暴露的擔憂、及大型投資者的強烈抵制情況下,北京不得不幾次喊停 這項計畫。目前,北京為解決這項問題,進一步提出希望外資併購國有大中型企 業的國有股部份、及大中型國有企業可以發行外幣債券,藉此籌湊社會安全保障 基金,但成效如何仍有待觀察。83

六、

結論

在過去二十幾年改革開放的期間,中國在經濟發展上確實取得傲人的成就。 根據官方的統計,中國GDP 實質增長 7.4 倍,年均增長 9.5%,人均 GDP 實質增 長五倍以上。但是,根據各種研究的估計,官方增長的數字浮誇將近2%;中國 GDP 應該實質增長 5.3 倍,年均增長 7.5%左右。在國際經濟上,中國目前是世界 上第七大貿易國;近年來,中國吸引外資一直居於全世界的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中國的外匯存底在2001 年底為 2,123 億美元,為全世界第二位,僅次於日本。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7.8%。城鎮居民收入增長 17.5%,農村 居民收入增長5.9%。因此,城鄉差距與區域發展失衡將繼續惡化。固定資產投資 增長22%,主要受惠於積極的財政政策,集中表現在基礎建設投資、國有經濟投資 與西部大開發的投資,民間投資意願仍然低迷。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8.6%。價格 方面,中國目前已經陷入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從1998 年至今,年均 CPI 一直沒 有超過1%;至今年八月份,CPI 已連續下滑十個月。就業方面,城鎮登記失業率 持續增加,今年六月為3.8%。貿易方面,今年一到八月,出口增長 18%,進口成 長15%。出口增長主要是外資企業與加工出口的貢獻。利用外資方面,今年一到八 月,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為344 億美元,增長 26%。 82 例如,2001 年 10 月 22 日上海綜合指數暴跌 1515 點,跌幅高達 32.5%。10 月 23 日,中國政府 便立即暫停國有股減持計畫。 83 連雋偉,「國有股減持喊停未停 祭出外資併購新招」,工商時報,2002 年 8 月 3 日。徐秀美, 「大中型國企可發行外幣債券」,工商時報,2002 年 9 月 10 日。

(29)

展望未來10-20 年,如果沒有發生社會與政治動盪,中國經濟增長率預估每 年平均大約在3%-8%。此外,2010-20 年經濟增長率會比 2000-10 年的經濟增長率 將下降大約1%-2%。影響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大的因素是經濟改革與轉型是否成 功,使資源的配置更加有效及生產力更加提高。 然而,中國經濟轉型存在很多嚴重的問題、挑戰、甚至危機。目前最大的問題 在於中國財政沒有足夠的資源進行必要的經濟改革、社會改革、與環境保護。在 2000 年,各項登記的、隱藏的、及經濟改革所產生的中國國家債務高達 GDP 的 133-192%,而中央政府在 2000 年的財政支出僅佔 GDP 的 6%。北京所承受的財政 責任與債務遠遠超過它所能掌控的資源與支付的能力。 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面,北京宣稱已經使大多數國有企業虧損企業擺脫困境。 事實上,原來存在國有企業的問題並沒有解決。中國政府只是將原來國有企業的 負擔轉成國家的財政負擔,將棘手的難題往後推移,使得財政壓力愈來愈大。同 時,北京缺乏充分的資源建構一套完善的社會安全保障體系,以推動進一步的國 有企業改革。 國有企業無法進一步改革將繼續牽累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妨礙國家整體資 源的有效分配。最明顯的是,在長期而大量地貸款給國有企業之後,國有銀行的 不良貸款佔總貸款的比例在2000 年高達 35%,或者 35,000 億人民幣(40%的 GDP)。如果要解決問題,2001 年中國政府大約需要挹注 28,000 億人民幣以上對 銀行體系進行再資本化。這麼龐大的資金,絕不是中國政府現在財政能力所能承擔 國有銀行不改革,中國會面對相當大的金融風險;一旦金融危機爆發,整個經濟 社會、與政治都會嚴重癱瘓。

(30)

中國農業的發展面對三大制約:耕地資源短缺與生態環境惡化、農業投資增 長緩慢、及中國加入WTO 的衝擊。1980 年代中期以後,中國農民的收入增長便出 現緩慢,在最近幾年更為嚴重。在2000 年,農民人均收入只增加 2.1%。2001 年稍 微好轉,農民人均收入增長4.2%。農業發展落後,不僅造成人均收入差距擴大, 同時也導致城鄉差距惡化,更造成大量農業剩餘人口與龐大竄往城鎮的流民。這 些情勢對於社會與政治穩定都有非常負面的影響。 此外,中國的經濟改革與轉型也引發很多問題,包括失業與下崗人數急遽增 加、流動人口數額龐大、所得分配不均、區域發展失衡、與城鄉差距惡化。目前,中 國的城鎮失業與下崗人數佔全部勞動力的比例大約為7-9%,在五大城市的比率高 達13%。此外,中國在 2000 年有 1 億到 1.2 億的流民,其中從鄉村流入城鎮約有 八千八百萬人之多。農村方面,在2001 年有 1.7 億剩餘勞動力,佔農村從業人員 的35%。中國加入 WTO 之後,情勢會更加惡化,至少官方的城鎮失業率會從 2000 年的 3%增加到 2005 年的 5%。如果中國要維持社會穩定,最少需要 7-8%的 經濟成長,才能抒解就業壓力。 在所得分配方面,2000 年,中國城鎮的吉尼係數已經是 0.458,全國的吉尼 係數是0.42,都已超過國際警戒線的 0.4。在城鄉差距方面,在 1998 年,農村居民 收入只相當於城鎮居民收入的31%,比改革前遠遠惡化。在區域發展均衡方面, 在1999 年,上海是貴州人均 GDP 的 11.2 倍;若以地區而言,在 1998 年,中國東 部人均GDP 為西部的 2.8 倍,西部只相當於東部的 36%。此外,在偏遠地區,中 國至少還有三千萬人民是處於貧困線下的生活,而且要促進這些人民脫貧的困難 度相當大。 當前,中國經濟的走向有幾個趨勢是明顯的:一、財政壓力將持續擴大;二、 國有銀行的改革仍是困難重重;三、農業的問題沒有減緩的趨勢;四、民間投資仍

(31)

然低迷;五、通貨緊縮已經形成惡性循環;六、失業、下崗、流民、與農村剩餘勞動 力會持續增加;七、人均所得分配、城鄉差距、區域發展失衡會持續惡化;八、健全 的社會安全保障體系無法在短期內建立;九、出口表現會持續擴張,中國已經成 為世界的製造工廠;十、外資對中國投資與中國外匯存底會穩定增加。 總而言之,中國目前的經濟情勢是外強中乾。外部經濟力量主要來自於外資、 及其所帶動的出口擴張。目前外資與出口成長情勢相當好,對於中國經濟發展有 很大的幫助;直接外資在1990 年代對中國經濟增長率的貢獻應該在 20-30%左右。 因此,中國仍會繼續維持「以外資引導成長」(FDI-led growth)、「出口引導成長」 (Export-led growth)的發展模式。84內部的問題主要來自國有企業、金融體系、與 農業改革所牽動的各種問題,包括財政、社會安全、失業、通貨緊縮、收入分配、區 域發展失衡等問題。內部問題仍持續在惡化中。 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並不是經濟增長速度快與慢、或8%與 3%之區別,而是 成功與失敗、或繁榮與崩潰之區別。簡單的說,如果中國不能維持8%左右的有效 經濟增長率,將無法應付經濟改革與轉型的挑戰,可能會導致社會與政治動盪, 導致外資卻步、造成嚴重的金融危機,使中國的經濟大幅衰退。這會形成嚴重的惡 性循環,導致中國經濟、社會、與政治的崩潰。面對如此巨大的經濟發展挑戰,中 國政府必須盡一切可能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以「發展解決問題」。85有一位中國學 者以美國電影捍衛戰警(Speed)來形容中國政府的挑戰:中國經濟就像被裝上 炸彈的公車,必須維持一定的高速度向前奔馳;如果速度慢下來,公車便會爆炸 86所以,問題不在於中國經濟是不是能成長,而是能不能快速成長;如果中國經 濟不能快速成長,其後果將會相當嚴重。 84 陶儀芬,「十六大前後中國整體經濟情勢分析」,手稿,2002 年 9 月。 85 作者對中國資深經濟學者的訪談, 2002 年 7 月 8 日。 86 范錦明,「十六大與中國經濟發展」,手稿,2002 年 9 月,頁 2。

(32)

這樣的說法得到中國領導人的印證。例如,朱鎔基總理說,在1998 年到 2002 年期間,「如果我們不是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中國的經濟也許垮 了。」87朱鎔基在與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的經濟學家羅奇 (Stephen Roach)對話時再次表示,「如果沒有積極財政政策的刺激,中國經濟 早在1998 年初就垮了。」88中國官方估計積極的財政政策在1998-2001 期間增加 2% 左右的GDP 成長率。對於一個經濟成長率 8%的經濟體,2%的經濟成長率差別便 足以導致該國經濟崩潰,表示中國的經濟問題必須有快速的經濟增長才能解決, 否則後果可能是「中國的經濟也許垮了」。 雖然7-8%是經常被中國官方與學者引用的經濟成長率數字以解決中國經濟發 展與轉型的問題,但是要能夠永續、有效的快速經濟成長,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否則只會將問題延後、而且會使問題惡化。要維持永續、有效的快速經濟發展,中 國政府必須有效處理經濟結構轉型的問題,同時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幅度,利用貿 易與外資促進中國經濟發展。要處理經濟結構轉型的問題與持續吸引外資的最基 本條件是:維持穩定的國內社會與政治環境;維持穩定、和平、與友善的國際和平 環境,包括兩岸關係。特別是,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國內環境,中國很容易引爆 銀行擠兌與金融危機,其後果將是不堪設想。但是目前因為經濟轉型所引發的城 鎮失業、下崗、與流民、農村剩餘人口、所得分配與區域發展失衡、缺乏完善的社會 安全保障體系等等問題,再加上非常普遍的貪污腐敗、權錢交易、對農民課稅不公 等情形,而且沒有適當的申訴管道與衝突處理方式,社會不穩定的可能性仍相當 高。 在十六大召開前夕,中國領導人所承受的壓力是相當巨大的。面對當前不斷 增強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惡化中的內部經濟發展情勢、與非常有限的國家財政資源 87 「在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 朱鎔基總理答中外記者問」,人民日報,2002 年 3 月 16 日,版 1。

(33)

中國是否能繼續維持快速的經濟增長速度,將是相當大的挑戰。整體而言,由於 中國政府目前仍能大體維持社會的穩定,特別是經濟成長動力來源的東南沿海地 區,中國經濟在短期內(2002-05)應該還會持續快速增長(6%-8%)。但是,中 國隨時可能由快速經濟增長轉變成全盤的經濟崩潰,其中的介面是:中國是否能 成功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與成功化解目前社會存在的矛盾。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teacher-to-class (T/C) ratio for public sect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cluding special schools) has been increased by 0.1 across-the-board starting from the

To promote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EDB will strength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a one-off grant of $100,000 and $150,000 respectively to each

(“Learning Framework”)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hich is develop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to help NCS students overcome th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level of the variables to pension reform,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ob characteristic,

In implementing the key tasks, schools should build on past experiences and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ey tasks in line with the stage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rough

Paper presented at an invitational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 and Priorities Board, 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and

Briefing Seminar for School Leaders of WiFi 900 Schools... Coherent Development of IT in Education Strategies and Curriculum Reform for Fostering Students’ Life-long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Annual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pp.298-306..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Using Supervi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