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鄭玄箋《詩》所表露出的經學思想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論鄭玄箋《詩》所表露出的經學思想"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經學研究集刊 第 四 期 2008 年 5 月 頁 165~194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論鄭玄箋《詩》所表露的經學思想 車行健* 摘要 本文旨在藉由對鄭玄《毛詩箋》 「超出經文的詮釋」的深入探究,進而將其所表露的經學 思想予以全面的把握。具體的做法是在清代陳澧《漢儒通義》一書中對《毛詩箋》中具義理 性質的箋釋語之輯錄選取的基礎上,再重新對《毛詩箋》做一全面的精細分析與考察,透過 對《鄭箋》相關涉及義理思想表露之箋注文句的輯錄、排比、歸納與分類,從而將鄭玄在箋 《詩》時所自覺或不自覺表露出的經學思想呈顯出來。 經過這樣的整理與綜合之後,可以看出鄭玄在《毛詩箋》中所欲表露的思想內涵大致涵 蓋了以下四個面向:一、政治事務的關懷;二、人倫之常的重視;三、士人立身處世與行事 之道的省思;四、天道性命的探索。在政治事務的關懷的面向中則又包含了「時事的感傷」 、 「時政的諷諫與批判」與「治道思想的闡述」等三個重點。 儘管從鄭玄《毛詩箋》中「超出經文的詮釋」所整理出的鄭玄經學思想仍有其局限性, 不足以涵蓋鄭玄的整體經學思想,而且也因為《詩經》的歌謠性質使然,所以鄭玄在箋《詩》 時所表達出的義理思考自然會較偏重在人倫政事方面,但這也確實反映了鄭玄經學思想主人 事、重實際、關懷政治現實的傾向。. 關鍵詞:鄭玄、《毛詩箋》 、超出經文的詮釋、經學思想、陳澧、 《漢儒通義》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165.

(2) 經學研究集刊. 166. 第四輯. 一、前言 朱子(1130-1200)畢生致力於《四書》,其中的《論語》與《孟子》二書,其自述更是 「四十餘年理會」 ,1 因而他對他所撰作的《論語集注》與《孟子集注》極有信心,曾自豪地 對其學生說道: 某《語孟集注》 ,添一字不得,減一字不得,公子細看。……不多一箇字,不少一箇字。2 又云: 中間逐字稱等,不教偏些子。學者將注處,宜子細看。3 朱子反覆對學生強調他的注解是「添一字不得,減一字不得」 、 「逐字稱等,不教偏些子」 ,後 來他乾脆用更形象的語言來對他這種注解方式加以描繪: 《論語集注》如稱上稱來無異,不高些,不低些。4 錢穆(1895-1990)對朱子這些話的意思做了如下的補充說明: 朱子又說《集註》每個字都如在天平上稱過的,孔子怎麼說,我怎麼註,不輕一點, 也不重一點;不高些,不低些。──他對《集註》的自信又如此強!5 朱子既以「天平」的概念及「逐字稱等」、 「稱上稱來無異」的方式來看待其注解《論語》的 經驗,則他以此為標準去衡量前賢先哲的相關著作,就不免發現多有難愜人意之處,如云: 程先生經解,理在解語內。某集注《論語》 ,只是發明其辭,使人玩味經文,理皆在經 文內。 《易傳》不看本文,亦是自成一書。杜預《左傳解》 ,不看經文,亦自成一書。 《鄭 箋》不識經大旨,故多隨句解。6 朱子自認自己是用如天平稱過的詮釋方式而使得「理皆在經文內」 ,因而並不會產生「自成一書」 的情況,但他卻認為杜預(222-284)與程頤(1033-1107)的經解並沒有用這種「逐字稱等」的 方式來詮解,所以才會導致所謂「理在解語內」及「自成一書」等看似怪異且悖理的解經成果。 1 2 3 4 5 6. 黎靖德編: 《朱子語類》 (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1 版) ,卷 19,頁 437。 黎靖德編: 《朱子語類》 ,卷 19,頁 437。 黎靖德編: 《朱子語類》 ,卷 19,頁 437。 黎靖德編: 《朱子語類》 ,卷 19,頁 437。 錢穆: 《孔子與論語》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 年初版) ,頁 29。 黎靖德編: 《朱子語類》 ,卷 19,頁 438。.

(3) 論鄭玄箋詩所表露出的經學思想. 167. 但朱子雖以「如天平稱過」的標準來批評先儒的解經成果,但他自己的實際表現是否就 像他所自信自誇的那樣呢?錢穆顯然亦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他雖盛讚朱注《論語》善於闡 發義理,但也不免批評朱子「終是帶有宋代理學一番極濃厚的氣息。」7 既是帶有宋代理學 的氣息,則朱子的經解或許在斤兩上不多些也不少些,但經過他帶有宋代理學氣味的秤子稱 過之後,所詮釋出的經文卻已不免沾染上秤子的氣息,雖然斤兩不變,但似乎就不再那麼原 汁原味了。這樣的詮釋多多少少都已超出經文之外,很難再理直氣壯的宣稱是「理皆在經文 內」 ,由此可見真正的不超出經文的詮釋,實是談何容易!朱子花費畢生心力的《論語集註》 最終恐怕也很難脫離「自成一書」的宿命。 朱子在上引評論程頤、杜預經解的語錄中連帶也對鄭玄(127-200)的《毛詩箋》 (以下 簡稱《鄭箋》 )做了「不識經大旨,故多隨句解」的嚴厲批評。隱含在朱子話中的意思其實就 是: 《鄭箋》既不能像他注解《論語》一樣「發明其辭」 ,使「理皆在經文內」 ,甚至也無法達 到像杜預、程頤的地步,可以「自成一書」 ,僅僅能做到隨文解義,敷衍文句而已!如果朱子 對《鄭箋》的評論是正確的話,那麼《鄭箋》又有何價值可言?又如何能成為一部在《詩經》 學史上深具影響力的重要典籍? 真實的情況或許不像朱子所說的如此不堪,事實上清代的陳澧(1810-1882)在《東塾讀 書記》中曾對鄭玄的《毛詩箋》做過如下的深刻評論,其云: 《鄭箋》有感傷時事之語。 〈桑扈〉 : 「不戢不難,受福不那。」 《箋》云: 「王者位至尊, 天所子也。然而不自斂以先王之法,不自難以亡國之戒,則其受福祿亦不多也。」此 蓋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小宛〉 : 「螟蛉有子,蜾臝負之。」 《箋》云: 「喻有萬民不能 治,則能治者將得之。」此蓋痛漢室將亡,而曹氏將得之也。又「戰戰兢兢,如履薄 冰。」 《箋》云: 「衰亂之世,賢人君子雖無罪,猶恐懼。」此蓋傷黨錮之禍也。 〈雨無 正〉 : 「維曰于仕,孔棘且殆。」 《箋》云: 「居今衰亂之世,云往仕乎,甚急迮且危。」 此鄭君所以屨被征而不仕乎?鄭君居衰亂之世,其感傷之語,有自然流露者,但箋注 之體謹嚴,不溢出於經文之外耳。8 鄭玄既然有意地在箋注中表露出了感傷時事之語,則如此一來, 《鄭箋》絕非如同朱子所輕詆 的為「多隨句解」 ,相反的,在那些箋注中鄭玄表現出的恰是不折不扣的「溢出於經文之外」 的詮釋,因為若非這些箋注中所蘊含的感傷時事之意已然溢出經文之外,則陳澧又如何能察. 7 8. 錢穆: 《孔子與論語》 ,頁 51。 陳澧: 《東塾讀書記》 ( 《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年臺 3 版) ,卷 6,頁 8b-9a。.

(4) 168. 經學研究集刊. 第四輯. 知!至於識不識「經大旨」 ,則不同讀者恐皆會有不同的判斷,這之間實留有不少仁智互見之 空間。不過順著陳澧的指示去看《鄭箋》 ,卻同樣可以發現許多超出經文的箋注,這些箋注有 的固然亦是感傷時事之言,但其他更多的卻不僅只是單純的感傷時事,而是涉及到鄭玄個人 思想的表露。陳澧早就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他除了在其晚年所作的《東塾讀書記》中指出「 《鄭 箋》有感傷時事之語」的狀況之外,事實上,他在中年所輯錄的《漢儒通義》一書中,便已 有系統的將包括《鄭箋》在內的這類「超出經文的詮釋」 (meta-textual interpretation)之箋注 語句整理輯錄起來。9 由此可知, 《鄭箋》或許不像朱子所標榜的如天平秤過般的詮釋,理皆 在經文內,但也絕非像朱子所蔑視的僅是「隨句解」的註解,而是大量展現了「超出經文的 詮釋」,如此一來,此書當然也稱得上是「自成一書」!10 鄭玄在《毛詩箋》中藉由「超出經文的詮釋」來表露其個人思想觀點的現象,不僅讓人 警覺像《詩經》這樣一部並非以義理思想為主要內涵的經書,詮釋者於其中亦能有適當表達 或闡發其個人義理思想的可能;而透過對《鄭箋》相關涉及義理思想表露之箋注文句的輯錄、 排比、歸納與分類,亦能在相當程度上將鄭玄在箋《詩》時所自覺或不自覺表露出的經學思 想呈顯出來。至於鄭玄在《毛詩箋》中所欲表露的思想內涵為何?下面不妨從陳澧的相關論 述的回顧與檢視中入手,或許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二、陳澧對《鄭箋》表露思想的箋注文句之輯錄及其檢討 陳澧其實不獨對《鄭箋》中所涉及之思想表露的箋注文句深加留意,甚且其所垂意之對 象亦不限於鄭玄之經注,11 而是遍及漢儒數十種說經之作。為了表彰漢人的義理成就,12 陳 澧特地從二十二家漢儒共四十一種說經之作中,13 采錄編選其中闡發義理之說者而輯成《漢 9. 相關討論請參閱拙著: 〈漢人經解與漢代思想研究的另一側面──試以陳澧漢儒通義對鄭玄毛詩箋的輯 錄為例〉 ( 《先秦兩漢學術》 ,第 2 期,2004 年 9 月)一文。 10 關於鄭玄箋《詩》 「超出經文的詮釋」的詳細討論請參拙著: 〈論鄭玄毛詩箋中的感傷時事之語與超出 經文的詮釋〉 , 《第六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2008 年。 11 陳澧〈與趙子韶書〉第四首云: 「宋、元、明儒者自出己意以說經義,竟無人於漢儒傳注內尋求義理, 孰知鄭君之注,義理深醇如此耶?」 (見《東塾集》 〔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 461 冊,臺北: 文海出版社,1970 年出版〕 ,卷 4,頁 28b。) 12 陳澧謂: 「漢儒說經,釋訓詁,明義理,無所偏尚。宋儒譏漢儒講訓詁而不及義理,非也。近儒尊崇 漢學,發明訓詁,可謂盛矣。澧以為漢儒義理之說,醇實精博,蓋聖賢之微言大義往往而在,不可 忽也。」 (見《漢儒通義》 〔咸豐八年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 952 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出版〕, 〈序〉 ,頁 1a。) 13 陳澧強調此書「所錄皆經部之書,史、子、集皆不錄」 ,且「所錄皆漢儒之書」 ( 《 漢儒通義》 , 〈序〉, 頁 3a-b。)又陳澧的弟子胡錫燕(?1825-1872)跋此書時稱道: 「蓋取先儒二十二家之說,會萃精要, 以成一家之書。」 ( 《漢儒通義》 , 〈跋〉 ,頁 1b。)至於此二十二家的說經之作則分別是:伏生的《尚.

(5) 論鄭玄箋詩所表露出的經學思想. 169. 儒通義》一書。陳澧於其中並沒有添加一句自己的話,因為他對他在編纂此書時所使用的「節 錄其文」及「類聚群分」的方式十分有信心,認為不但可以達到「隱者以顯,繁者以簡」的 效果,而且還可使「義理自明」 ,因此對他來說,就「不必贊一辭」了。14 關於此書輯錄與編排的方法,陳澧是這樣說的: 集眾家之說,分類為書,漢有《白虎通》 ,宋有《近思錄》 ,今兼倣其例。專采經說, 《白 虎通》之例也;題某家之說, 《近思錄》之例也。每一類中,各條次第,以義相屬,則 倣《初學記》之例也。15 陳澧全書一共設立了六十七個門類,16 他的做法是將所摘選采錄的說經文句依其義涵分別歸 入其相屬的門類中,如在卷三「道」這個門類中,陳澧分別從趙岐的《孟子章句》 、鄭玄的《禮 記注》與《周禮注》 、劉熙的《釋名》及韓嬰的《韓詩外傳》等幾部著作中,輯錄了八條足以 展示漢儒對「道」的理解的說經文句;而在卷四的「兄弟」門類中,他則就《毛傳》 、《白虎 通》 、 《孟子章句》 、 《釋名》與《鄭箋》等書中,輯錄了六條相關的說經文句來呈現漢儒對「兄 弟」之道的思考。而就《鄭箋》來說,陳澧所輯的涉及思想表露的箋釋文句,透過這種「類 聚群分」與「分類排纂」的方式,17有時的確也達到了對某一門類所含涉到的思想觀念加以多 面向的闡發與解說的效果。例如卷七「任賢」門類中,陳澧從《毛詩箋》中輯錄了許多條鄭 玄箋釋之語來說明人君任賢的重要性,如:. 14 15 16. 17. 書大傳》 、毛公的《毛詩序》與《毛詩詁訓傳》 、孔安國的《論語傳》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韓嬰 的《子夏易傳》 、 《韓詩內傳》與《韓詩外傳》 、孟喜的《易章句》 、京房的《易章句》 、鄭眾的《周禮 注》 、班固的《白虎通義》 、賈逵的《春秋左傳解詁》 、薛君的《韓詩章句》 、服虔的《春秋左傳解誼》、 許慎的《說文解字》與《五經異義》 、趙岐的《孟子章句並章指》 、何休的《春秋公羊傳解詁》 、鄭玄 的《易注》 、 《尚書注》 、 《尚書大傳注》 、 《毛詩箋》 、 《詩譜》 、 《周禮注》 、《禮記注》 、《儀禮注》、 《三 禮目錄并序》 、 《論語注》 、 《駁五經異義》 、 《發公羊墨守》 、 《箴左氏膏肓》 、 《起榖梁癈疾》 、 《六藝論》 及《鄭志》 、荀爽的《易注》 、宋衷的《易注》 、包咸《論語章句》 、周氏的《論語章句》 、孫炎的《爾 雅注》與劉熙《釋名》等,共計四十一種著作。其中《子夏易傳》一書,陳澧據《經典釋文》引《七 略》的說法,判斷是韓嬰所作的。(以上見《漢儒通義》 ,〈序〉,頁 1b-3b。) 以上俱見《漢儒通義》 ,〈序〉 ,頁 1a。 見《漢儒通義》 ,〈序〉 ,頁 4a-b。 陳澧所分的門類,依次是:卷一之天地、陰陽、五行、鬼神、人物,卷二之聖賢、經典、儒、士、傳 述、學問,卷三之道、理、心、性、命、情、仁義禮智信、善、德、中和、誠實、正直、恭敬、謹 慎、言語、容貌、身體、魂魄精神、氣、欲,卷四之君臣、父子、祖孫、兄弟、宗族、夫婦、婦人、 師弟、朋友,卷五之冠、昏、喪、祭,卷六之出處、義利、行事、交游、功過、權變、安危吉凶禍 福、生死,卷七之治道、政事、任賢、愛民、財用、學校、禮樂、法度、教化、賞罰、訟獄、刑法、 軍旅、救災、防亂等,共計六十七個門類。 陳澧〈復王倬甫書〉云: 「又有《漢儒通義》一書,采兩漢經師義理之說,分類排纂,欲與漢學宋學 兩家共讀之。」 (見《東塾集》 ,卷 4,頁 15a。).

(6) 經學研究集刊. 170. 第四輯. ◎「人君得賢,則其德廣大堅固,如南山之有基趾。」( 〈南山有臺箋〉 ) ◎「人君有賢臣以自尊顯。」 (〈南山有臺箋〉 ) ◎「任賢故逸也。」 (〈卷阿箋〉 ) ◎「人君為政,無彊於得賢人。」( 〈抑箋〉 ) ◎「得賢人,則國家彊矣。」 (〈烈文箋〉) ◎「王者之德,樂賢知在位,則能為天下蔽捍四表患難矣。」( 〈桑扈箋〉 )18 除第一條鄭玄是從道德的角度來對人君任賢的行為加以正面肯定之外,其餘五條都是從實際效 驗的角度來闡明人君任用賢人可以達致的好處。不但可以讓自己尊顯、閒逸,而且更可以使賢 人為國效力,願意捍衛國家,抵擋患難,從而使國家臻於彊盛之境。陳澧這種連類排比的輯錄 方式顯然是刻意為之,陳澧弟子胡錫燕在替《漢儒通義》一書作〈跋〉時就曾明白的指出陳澧 輯錄該書的用心: 「所采錄者則意義明顯矣,其排比次第,取一義之相屬,尤取兩義之相輔。」 19. 其前面所舉的例子來看,陳澧為了闡明一個道理,不僅止取一義或二義之相屬,多義相屬的. 情況也是存在的。 (人君得賢之德、任賢以自尊顯、任賢故逸,及得賢而國彊等數義。) 陳澧纂輯《漢儒通義》一書,據胡錫燕所言,原先初稿有三千條,但經過一番刪存之功 後,20 現經吾人逐條統計發現,目前全書僅存留漢儒經說之語共一千零十八條。由此可知, 陳澧刪汰了兩千條左右的漢儒經說之語,其去取不可謂不嚴格。在這刪存的一千零十八條中, 陳澧就輯錄了九十條的《鄭箋》義理之語,其中尚不包含鄭玄的《詩譜》 ,大約佔全部輯錄條 目之數的百分九左右。雖然從表面上所呈顯出的條目總數及所占全書比重,這兩個數目好像 都不算太突出,但若考慮到《詩經》的詩歌性質之後,則《鄭箋》中竟然也有如此多的具義 理內涵的箋釋語句,這個現象確實不得不令人矚目。 這九十條被輯錄的《鄭箋》義理之語其歸屬在六十七個門類中的狀況,如下表所列: 門類╲條數 天地:1. 心 :2. 性 :3. 命 :1. 情 :1. 恭敬:1. 謹慎:1. 言語:1. 容貌:1. 欲 :1. 君臣:3. 父子:2. 祖孫:2. 兄弟:1. 宗族:3. 夫婦:1. 婦人:7. 朋友:3. 昏 :1. 祭 :2. 出處:2. 義利:1. 行事:2. 交游:3. 功過:1. 治道:6. 政事:9. 任賢:15. 愛民:4. 財用:1. 學校:1. 禮樂:1. 法度:1. 教化:2. 刑法:1. 救災:1. 防亂:1. 18 19 20. 以上均見《漢儒通義》 ,卷 7,頁 7a-b。 見《漢儒通義‧跋》 ,頁 1b。 見《漢儒通義‧跋》 ,頁 1a。.

(7) 論鄭玄箋詩所表露出的經學思想. 171. 由上表可知,在陳澧所區分的六十七個門類中,其所采錄的《鄭箋》義理語就分別出現在三 十七個門類中,超過所有門類的過半數。據此亦不難發現,鄭玄在《毛詩箋》中的確有廣泛 地針對許多重要的義理問題進行過深入的思考,而其思考結果最終就表現在其箋釋之語中。 關於陳澧所輯錄的這九十條《鄭箋》義理之語的文句、原始出處及其所歸屬的門類,請參〔附 錄一〕所表列者。 由附錄所表列的內容來看,不得不令人歎服陳澧在《漢儒通義》一書中輯錄《鄭箋》具 義理內涵的箋注段落或語句時,所下的工夫之詳盡與細密。儘管陳澧可說是鄭學史上第一位 對鄭玄經注中的義理成份予以充分重視與肯定的學者,21 但陳澧在該書中的某些做法及其實 際輯錄的成果並非毫無可議之處。 首先,關於門類的使用與分類的問題的確仍有值得檢討之處。就該書的體例而言,陳澧 將其所輯錄的包含《鄭箋》在內的漢儒經注之語,依其所設立的義理門類,一一歸入與其內 容相關的門類中去,陳澧認為這種做法可以達到「類聚群分,義理自明,不必贊一辭」的效 果。但問題是這種從解經之作中所掇取摘錄的注解片斷或詮釋段落,大多是零星雜亂的存在, 既非完整的議論話語,亦欠缺系統條理,其是否一定存在著相當程度的義理系統性,這首先 就是令人不得不質疑的問題。既使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義理系統性,研究者又如何從零碎、片 斷、雜亂,且受制於經文原有上下文脈而難以暢所欲言的注解話語中,將經注者可能散落或 隱藏在其中的義理思想加以綜合整理,且還原呈顯出來?陳澧在《漢儒通義》中將其所輯錄 的一千零十八條漢人經解的注解話語分別歸納在六十七個門類中,以及將九十條《鄭箋》義 理語句歸納在三十七個門類中,這種做法究竟能否確切地還原或呈顯了這些漢人經解以及《鄭 箋》中所欲表露的思想樣貌,這確實也是令人不得不加以起疑的。即使可以如此做到,但這 種藉由「類聚群分」、 「分類排纂」的門類收納法所呈現出的思想樣貌也是煩瑣細碎,難以統 貫,對《鄭箋》所表達的思想內涵之整體把握恐怕並無多大的實質助益。22 其次,關於陳澧的輯錄方法與實際輯錄內容的問題,這其中最主要的關鍵就在於輯錄的 判準之建立的問題,也就是說,當遇到《鄭箋》某個箋注語句時,陳澧他是如何判斷該箋注 語句已然「超出經文」 ,從而表現出了鄭玄對某問題所做的嚴肅的義理思考?可惜的是,陳澧 並沒有對這個問題有清楚且自覺的體察,更遑論提出具體的判斷標準。雖然陳澧並沒有將其. 21. 22. 陳澧〈與趙子韶書〉云: 「宋元明儒者自出己意以說經義,竟無人於漢儒傳注內尋求義理,孰知鄭君 之注,義理深醇如此耶?」 (見《東塾集》 ,卷 4,頁 28b。) 胡楚生(1936-)在〈陳蘭甫漢儒通義述評〉一文中亦對陳澧《漢儒通義》的這種做法加以疵議,其 云是書: 「……排纂眾說,又無解義,其於義理貫串,自亦難於為功。」 (見氏撰: 《清代學術史研究》,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年初版) ,頁 317。.

(8) 經學研究集刊. 172. 第四輯. 輯錄的判準明白表示出來,但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考慮,陳澧從《鄭箋》中所選取采錄的箋注 語句應是那些超離、偏離甚或背離經書原來意含的詮釋內容,且這些詮釋內容又具一定的思 想深度或原創性。正因為這些箋注語句的詮釋內容已然溢離出經文原有含意的界限,所以這 樣的箋注就是所謂的「超出經文的詮釋」。若某箋注語句在意義上並未逾越經文原意的範圍, 則這樣的箋注仍在「經文之內」 ,而非「超出經文之外」。以〔附錄一〕所表列的內容來看, 編號第 2 條的《鄭箋》文句係鄭玄為《召南‧羔羊》首章「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句所做的 箋注,陳澧在《漢儒通義》第三卷「心」的門類下只從〈羔羊箋〉中輯錄出「心志定,故可 自得也」這兩句話。然而統觀〈羔羊箋〉原文,卻可看到《鄭箋》為〈羔羊〉首章做了如此 完整的箋注: 退食,謂減膳也。自,從也,從於公,謂正直順於事也。委蛇,委曲自得之貌,節儉 而順。心志定,故可自得也。23 在這個箋注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從「退食」至「節儉而順」這幾句注語是直接的針對經文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所做的解釋,就經文的表面意含的理解而言,這樣的解釋基本上也 已相當完整且充分了,此時若箋注在此打住,應該也沒有什麼問題。但鄭玄在此箋注的後面 卻又再加上了「心志定,故可自得也」這兩句話,這兩句話雖然具有補充前言,起到令讀者 對此詩文有更進一層深入理解的作用。但畢竟鄭玄在此所表達的意思已經超離詩文既有的意 含,因此這兩句的箋注之語就是「超出經文的詮釋」 ,而這樣的箋注之語會被陳澧輯錄在《漢 儒通義》中也是極其自然的。 雖然看似有如此明晰的選取輯錄的判準存在,但仔細檢視陳澧所存留下的那九十條實際 輯錄的成果後,卻仍不免令人對其中某些內容產生懷疑,例如在《漢儒通義》卷四「祖孫」 門類中,陳澧輯錄了鄭玄在《詩經‧魯頌‧有駜箋》中的一句箋釋之語: 「其善道則可以遺子 孫也」(頁 5b) ,而鄭玄之所以講這句話純是為了箋釋該詩第三章「自今以始,歲其有。君子 有穀,詒孫子。于胥樂兮」這幾句詩。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君子有穀,詒孫子。」案: 「穀」 字在此詩有「祿」和「善」兩訓。24 鄭玄在此選擇將「穀」訓釋為「善」 ,而不選擇「君子將 祿位留給子孫」這個可能更符合全詩上下文意,但在義理層面上卻較庸俗的另一個的解釋。25 23. 24. 25. 以上皆見《毛詩正義》 (毛公傳、鄭玄箋、孔穎達疏,南昌府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年影印), 卷 1 之 4,頁 14a。 朱熹(1130-1200)釋「君子有穀,詒孫子」句云: 「穀,善也。或曰:祿也。詒,遺也。頌禱之辭也。」 (見《詩集傳》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9 年臺 12 版〕 ,卷 20,頁 238。) 據唐文歸納,在鄭玄的經注中,榖字共有祿、善、生、養四訓。(唐文: 《鄭玄辭典》 〔北京:語文出 版社,2004 年〕 ,頁 359。)其中後二訓明顯與此詩義不合,前二訓皆為符合詩義而為鄭玄所可能選.

(9) 論鄭玄箋詩所表露出的經學思想. 173. 這樣的詮釋是否為鄭玄因個人的義理的體會而有所發明?或僅是隨文詮解,不見得是其個人 義理之創獲?這之間確實不太容易判斷。但若考慮到無論是詮釋做「君子貽善道與子孫」或 「君子貽祿位與子孫」這兩種意義都是既有詩文所涵具的,鄭玄並沒有從中做出什麼超離、 偏離,甚至背離的意義詮釋。因此若從較嚴格的角度來審視對鄭玄這句詩的箋釋內容,似乎 還是很難就據以判定這是鄭玄本人在箋釋過程中所得出的特殊義理創獲。陳澧在這個地方顯 然就沒有很自覺的將經文本義與解經者個人所擁有的經學思想加以清楚的區分,以致選取輯 錄了並不能完全代表鄭玄本人思想的箋注材料。 第三, 《漢儒通義》一書雖輯錄了不少漢儒經解中闡發義理思想的言論,但此書所輯畢竟 也只是一小部分,其他未經輯錄者還所在多有。就《鄭箋》而言,雖然陳澧在《漢儒通義》 一書中所輯之相關箋釋語已有九十條,但《鄭箋》中所蘊含的具有義理內容的箋釋段落其實 遠遠超過陳澧所輯者。(參見〔附錄二〕)例如,陳澧晚年在《東塾讀書記》中所揭示的著名 的「 《鄭箋》有感傷時事之語」之論斷,在其所據以論斷的四段《鄭箋》詮釋段落就有兩條未 見收於中年所纂輯的《漢儒通義》中。26 又如劉成德亦曾補充若干條《鄭箋》中具有感傷時 事內涵的箋釋段落,這些材料就未為陳澧所注意到。27 但即使將陳澧於《漢儒通義》和《東塾讀書記》 ,甚至其他著作中所提及之《鄭箋》具義理 性質的箋注全部聚攏在一起,仍不能說這些材料就是完整充實的,事實上猶有不少的這類箋注 材枓是未經陳澧輯錄而遺漏未收的,例如, 《周南‧螽斯》首章「螽斯羽,詵詵兮」 , 《鄭箋》云: 「凡物有陰陽情慾者,無不妒忌。維蚣蝑不耳,各得受氣而生子,故能詵詵然眾多。后妃之德. 26. 27. 取的訓釋。由此可知,鄭玄選此(善)而捨彼(祿) ,當是經過一番考慮之後所做的詮釋抉擇。 案: 《東塾讀書記》這段原文一共引了鄭玄箋注〈桑扈〉一段、 〈小宛〉兩段及〈雨無正〉一段等四段 的箋文,其中只有〈桑扈箋〉語見錄於《漢儒通義》卷 7「防亂」類(頁 31b) ,以及(小宛箋) 「衰 亂之世,賢人君子雖無罪,猶恐懼」語見錄於《漢儒通義》卷 6「出處」類(頁 3a) ,另外兩條箋注 語則未見錄於《漢儒通義》中。 劉成德在〈鄭玄箋詩寄托感傷時事之情〉一文中共舉出陳澧未提及的四段箋釋語,包括:一、 《小雅‧ 甫田之什‧桑扈》四章「旨酒思柔」 《箋》語: 「(古之王者與群臣燕飲,上下無失禮者。……)其飲 美酒,思得柔順中和,與共其樂。言不幠敖自淫恣也。」 (《毛詩正義》 ,卷 14 之 2,頁 8a。)二、 《小 雅‧甫田之什‧桑扈》一章「君子樂胥」 《箋》語: 「胥,有才知之名也。祜,福也。王者樂臣下有 才知文章,則賢人在位,庶官不曠,政和而民安。」 (同上,卷 14 之 2,頁 6b。)三、 《小雅‧節南 山之什‧小宛》三章「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箋》 :「以喻王位無常家也,勤於德者則得之。」 (同 上,卷 12 之 3,頁 2a。)四、 《小雅‧節南山之什‧雨無正》七章「鼠思泣血,無言不疾」 《箋》 : 「鼠, 憂也。……我憂思泣血,欲遷王都見女。今我無一言而不道疾者,言己方困於病,故未能也。」 (同 上,卷 12 之 2,頁 14b。) (劉文收入林慶彰編: 《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年初版〕 ,上冊) ,頁 364-374。惟其中「鼠思泣血」之箋語,其具有的超出經文之義理性質並不明顯, 故本文不擬將其輯錄於《鄭箋》之義理文句中。.

(10) 經學研究集刊. 174. 第四輯. 能如是,則宜然。」28 在這段箋注語句中,鄭玄所提出的「凡物有陰陽情慾者,無不妒忌」的 說法很明顯就是「超出經文的詮釋」 ,而且因為談論的是生物情性的問題,所以也具有一定程度 的義理性質,按照陳澧所運用的「類聚群分」 、 「分類排纂」的門類纂輯法來處理的話,則這條 箋注材料當收在卷三「情」的門類中。類似的例子仍所在多有,然僅由此例即可知不能完全根 據陳澧所提供之內容,來做為研究鄭玄經注中所含蘊之義理思想的完備材料。29. 三、鄭玄在《毛詩箋》中所表露的經學思想 雖然陳澧的實際輯錄成果仍存在某些的瑕疵,且其輯錄猶有遺漏,但若從現有的陳澧所 提供的《鄭箋》義理語來看,大體上還是可以讓人略為一窺鄭玄於其中所表露的思想傾向, 不過這個工作卻首先是須建立在將陳澧原先所運用的門類纂輯法的重新歸納整理的基礎上, 然後再輔以適切的補充陳澧未輯錄的其他的箋注材料。 上節所表列的《鄭箋》義理語雖然透過陳澧分類與歸納的方式,被分別歸入三十七個門 類,但這些表面看似瑣碎的個別門類還是可以透過進一步的門類整合的方式,而將其中的意 涵加以組織連貫起來,如其中「治道」 、 「政事」 、 「任賢」 、 「愛民」 、 「財用」 、 「學校」 、 「禮樂」、 「法度」 、「教化」 、「刑法」、 「救災」、 「防亂」等十二個門類大體上皆與政治事務有關,而在 陳澧輯錄的九十條箋注語中一共有四十三條是涉及到這方面的議題的,從這近半的比例中也 可令人感受到鄭玄對政治事務的關懷。此外, 「君臣」 、 「父子」 、 「祖孫」 、 「兄弟」 、 「宗族」 、 「夫 婦」 、 「婦人」 、 「朋友」 、 「昏」 、 「祭」等十個門類則皆關涉到人倫方面的議題,在《漢儒通義》 一書中陳澧總共輯錄了二十五條這方面的箋注文句。至於「恭敬」 、 「謹慎」 、 「言語」 、 「容貌」、 「出處」 、「義利」 、「行事」、 「交遊」、 「功過」等門類則共同表現出了鄭玄對士人立身處世之 道的重視與反省,在陳澧的輯錄中,總共有十三條箋注語分別出現在九個門類中。雖然箋注 語的總數並不多,但所歸入的門類卻不少,由此反映出鄭玄對這方面議題的廣泛的關注。最 後,則是「天地」 、「心」 、「性」 、「命」 、「情」 、「欲」等關於天道性命等議題的門類,陳澧一 共輯錄了九條這方面的箋注材料,數目雖然不多,但由此也可以看到鄭玄對天道性命等問題 的確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探索的興趣。以下再就《鄭箋》對這四個方面議題的具體論述做深 入的探討。. 28 29. 見《毛詩正義》 ,卷 1 之 2,頁 12b。 本節對陳澧輯錄《鄭箋》表露思想的箋注文句所涉及之相關問題的說明與檢討,係在拙著:〈漢人經 解與漢代思想研究的另一側面──試以陳澧漢儒通義對鄭玄毛詩箋的輯錄為例〉既有的論述基礎上完 成的,請讀者參照。.

(11) 論鄭玄箋詩所表露出的經學思想. 175. 一、政治事務的關懷。這其中又包含了「時事的感傷」 、「時政的諷諫與批判」與「治道 思想的闡述」等三個重點。關於鄭玄在《毛詩箋》中表露出感傷時事的心態,這是陳澧對鄭 玄經解研究最為人所熟知的貢獻,由〈桑扈箋〉 「王者位至尊,天所子也。然而不自斂以先王 之法,不自難以亡國之戒,則其受福祿亦不多」 ,陳澧敏銳的聽出了鄭玄對漢之桓、靈二帝「歎 息」之聲;而由〈小宛〉 「螟蛉有子,蜾臝負之」句之〈箋〉語「喻有萬民不能治,則能治者 將得之」中,陳澧感受到了鄭玄「痛漢室將亡,而曹氏將得之也」的沈重情緒;30 再從鄭玄 對〈小宛〉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句所做的「衰亂之世,賢人君子雖無罪,猶恐懼」之箋注 中,陳澧察覺到了「此蓋傷黨錮之禍」的慘痛經歷;至於鄭玄在〈雨無正箋〉中所說的: 「居 今衰亂之世,云往仕乎,甚急迮且危」 ,在陳澧看來,這豈非「鄭君所以屨被征而不仕」的自 我寫照? 陳澧雖在《東塾讀書記》中僅舉出上述四個例子來印證鄭玄箋《詩》有感傷時事之語, 但他確實十分注重《鄭箋》這方面的微意,在給友人的信中他就提醒人們在讀注疏時要對這 方面的訊息多加留意,其云: 近來讀《鄭箋‧變雅》諸篇,真所謂吉兇之所由,憂娛之萌漸,昭昭如斯……竊歎近 人讀注疏,絕不留意於此,愈讀愈考而愈無益,雖多亦奚以為?此亦因箋疏合刻之故, 若箋疏別行,則不至於此。31 不過鄭玄在《毛詩箋》中所表露出對政治事務關懷的興趣並不僅止於消極的對時事之感傷, 還有更為強烈的對現實政治的諷諫批判,試讀下列《箋》語: ◎「天無大雨則歲不熟而幼弱者飢,猶國之無政令,則下民困病。」( 《曹風‧候人》 四章「婉兮孌兮,季女斯飢」《箋》 。)32 ◎「寒涼之風,病害萬物。興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亂。」 (《邶風‧北風》一章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箋》 。). 30. 31. 32. 案:鄭玄此箋語是否如陳澧所言為暗示曹操將代漢室而興,學界至今猶有爭議。如劉成德對陳澧此說 持保留態度,張寶三亦反對過度穿鑿《鄭箋》中所指涉之漢季時事。不過即使不認為鄭玄有「曹氏 將得之也」的想法,但終究也無法否認鄭玄在作此〈箋〉時確有「痛漢室將亡」的沈痛心情,而這 也應是陳澧所指陳出的「《鄭箋》有感傷時事之語」的重點。劉成德論點見氏撰:〈鄭玄箋詩寄托感 傷時事之情〉 ,頁 369-370;張寶三之說見氏撰: 〈毛詩注疏之詩經詮釋及其得失〉 ( 《臺大中文學報》, 第 20 期,2004 年 6 月) ,頁 24;又相關討論請參閱拙著: 《禮儀讖緯與經義──鄭玄經學思想及其解 經方法》 (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年),頁 71-72。 見陳澧撰、陳之邁編: 《東塾續集》 (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 762 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年出版) ,卷 4, 〈與桂皓庭書〉第十六首,頁 170。 見《毛詩正義》 ,卷 7 之 3,頁 6b。.

(12) 176. 經學研究集刊. 第四輯. ◎「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儀虛徐寬仁者,今皆以為急刻之行矣!所以當去以此也。」 (《邶風‧北風》一章「其虛其邪,既亟只且」《箋》 。)33 ◎「喻民性安土重遷,今而逃走,亦畏亂政故。」 (《小雅‧谷風之什‧四月》七章「匪 鶉匪鳶,翰飛戾天。匪鱣匪鮪,潛逃于淵」 《箋》 。)34 在這些箋語中,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在闡釋經文本身的意義,但若追隨著陳澧在《鄭箋》中 讀出鄭玄有感傷時事之意的方式來看待這些箋注,則很難不讓人沒有鄭玄在此處亦有對他所 身處的東漢桓、靈二朝疪政諷諫、批判的聯想。鄭玄這種詮釋的方式可說是承繼了《毛詩序》 的「陳古諷今」的方式,意即藉著描述(通常是頌美)古代君王的美好德行或行為,來對當 前國君敗德亂常的行為加以諷刺。鄭玄本人在其他經注當中亦曾表達出類似的概念,如其注 《周禮‧春官‧大司樂》 : 「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句時曾提及: 「道讀曰導, 導者,言古以剴今也。」35 「言古以剴今」的進諫、表達方式在本質上與「陳古諷今」是頗 為類似的。至於所言、所陳之「古」的具體內涵為何?他在注《周禮‧夏官‧訓方氏》 :「掌 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句時則明確的說道: 「傳道,世世所傳說往古之 事也,為王誦之,若今論聖德堯舜之道矣。」36 雖然這些詩篇本身原是那些身處亂世的詩人 對其當前局勢所做的批判與諷刺,但又何嘗不能說是解釋者本人,如《詩序》作者或鄭玄藉 由詮釋活動而對其現實處境所做的「陳古諷今」呢?37 除了感傷時事與諷諫時政之外,鄭玄在箋《詩》時也提出了不少具積極意義的治道思想, 這些議論大量集中在對君道與為政之道這兩項直接關係著施政品質良窳的課題上面,這足以 顯示出鄭玄對這方面的重視。鄭玄所闡述的君道思想主張「王者當光明如日」 ,如此才能「察 理天下之事」,38 而且還要「尚信」 。39 因為他認為「王德之道成於信」 ,40 如此才會「天下 以為法」 。41 此外,鄭玄還強調「人君之德,當均一於下」 、 「勞心」 ,以及君臣「以禮義相與」. 33. 見《毛詩正義》 ,卷 2 之 3,頁 11a。 見《毛詩正義》 ,卷 13 之 1,頁 18a。 35 《周禮注疏》 (鄭玄注、賈公彥疏,南昌府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年影印) ,卷 22,頁 8b。 36 《周禮注疏》 ,卷 33,頁 21a。 37 關於這個問題的相關討論,請參閱拙著: 《禮儀讖緯與經義──鄭玄經學思想及其解經方法》 ,頁 57-60。 38 「王者當光明如日」和「察理天下之事」二語皆見《小雅‧谷風之什‧小明》首章「明明上天,照臨 下土」 《箋》 。( 《毛詩正義》 ,卷 13 之 1,頁 22b。) 39 「尚信」語見《大雅‧文王之什‧下武》三章「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箋》 。( 《毛詩正義》 ,卷 16 之 5,頁 8b。) 40 「王德之道成於信」語見《大雅‧文王之什‧下武》二章「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箋》 。 (《毛詩正義》, 卷 16 之 5,頁 8b。) 41 「天下以為法」語見同註 39。 34.

(13) 論鄭玄箋詩所表露出的經學思想. 177. 的重要性。42 至於關係到君主施政方式的「為政之道」 ,鄭玄則要求君王為政應「為政以禮」、 43. 「合於禮義」 ,44 「以禮防制一國」 ,45 並且施行「如原泉之流行則清,無相牽率為惡以自. 濁敗」的清廉政治。46 鄭玄除了提醒「王之政,不躬而親之,則恩澤不信於眾民矣」 ,47 還 警告為政者對其所出教令當謹慎為之,因為「人君政教一失,誰能反覆之?」48 而「國之無 政令」的結果,就會使得「下民困病」 。49 在他看來,後果是很嚴重的,如果「民知去無道, 就有道」的話,50 則就會出現「有萬民不能治,則能治者將得之」的狀況。51 到此地步,甚 至有失去政權可能性,誠所謂「王位無常家也,勤於德者則得之」 、52「天命無常,維德是予 耳」 。53 一旦「天命所去」 ,則就「不復來也」 。54 對身處漢代讖緯圖書與五德終始說盛行的鄭 玄而言,當政治敗壞,百姓窮苦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也會忍不住大聲疾呼的主張: 「昊天出 圖書有所授命,民乃得安!」55.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人君之德,當均一於下」語見《曹風‧鳲鳩》首章「鳲鳩在桑,其子七兮」 《箋》 。( 《毛詩正義》 , 卷七之 三,頁 7a。) 「勞心」語見《周頌‧閔予小子‧賚》 「時周之命,於繹思」 《箋》 。( 《毛詩正 義》 ,卷十九之四,頁 20b。) 「以禮義相與」語見《魯頌‧駉‧有駜序》之《箋》 。 (《毛詩正義》 , 卷 20 之 1,頁 10b。) 「為政以禮」語見《衛風‧芄蘭‧序》之《箋》 。 (《毛詩正義》 ,卷 3 之 3,頁 8b。) 「合於禮義」語見《大雅‧文王之什‧棫樸》五章「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箋》 。( 《毛詩正義》 ,卷 16 之 3,頁 5a。) 「以禮防制一國」語見《鄘風‧牆有茨》一章「牆有茨,不可埽也」 《箋》 。 (《毛詩正義》 ,卷 3 之 1, 頁 3b。) 「如原泉之流行則清,無相牽率為惡以自濁敗」語見《小雅‧節南山之什‧小旻》五章「如彼泉流, 無淪胥以敗」 《箋》 。( 《毛詩正義》 ,卷 12 之 2,頁 18b。) 「王之政,不躬而親之,則恩澤不信於眾民矣」語見《小雅‧節南山之什‧節南山》四章「弗躬弗親, 庶民弗信。弗問弗仕,勿罔君子」 《箋》 。( 《毛詩正義》 ,卷 12 之 1,頁 5a。) 「人君政教一失,誰能反覆之」語見《大雅‧蕩之什‧抑》五章「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 不可為也」 《箋》 。( 《毛詩正義》 ,卷 18 之 1,頁 12a。) 「國之無政令」 、 「下民困病」語見《曹風‧候人》四章「婉兮孌兮,季女斯飢」 《箋》 。 (《毛詩正義》, 卷 7 之 3,頁 6b。) 「民知去無道,就有道」語見《小雅‧鴻鴈之什‧鴻鴈》一章「鴻鴈于飛,肅肅其羽」 《箋》 。 (《毛詩 正義》 ,卷 11 之 1,頁 1b。) 「有萬民不能治,則能治者將得之」語見《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三章「螟蛉有子,蜾臝負之」 《箋》 。 (《毛詩正義》 ,卷 12 之 3,頁 2a。) 「王位無常家也,勤於德者則得之」語見《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三章「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箋》 。 (《毛詩正義》 ,卷 12 之 3,頁 2a。)案:陳澧《漢儒通義》與《東塾讀書記》均未輯錄此條。 「天命無常,維德是予耳」語見《大雅• 文王之什• 大明》一章「天難忱斯,不易維王。天位殷適,使 不挾四方」 《箋》 。( 《毛詩正義》 ,卷 16 之 2,頁 1b。) 「天命所去,不復來也」語見《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二章「各敬爾儀,天命不又」 《箋》 。 ( 《毛 詩正義》 , 卷 12 之 3,頁 1b。) 「昊天出圖書有所授命,民乃得安」語見《小雅‧節南山之什‧節南山》六章「不自為政,卒勞百姓」 《箋》 。 (《毛詩正義》 ,卷 12 之 1,頁 7b。).

(14) 經學研究集刊. 178. 第四輯. 不過,在《鄭箋》所有關於為政之道的議論中,數目占最多的恐怕要算是「任賢」的課 題了,單就《漢儒通義》 「任賢」門類中,陳澧就輯錄了《鄭箋》十五條這方面的材料,在這 十五條材料中,鄭玄大致呈顯出了幾個主要的思考面向。首先是強調人君得賢對國家有益, 如云「得賢人則國家彊矣」 、56 「任用賢人則政教成」 ,57 反之, 「國危而求賢者已晚矣」 ;58 其 次是指陳人君得賢有助君德,並且也能輔佐國君理政,前者如云「人君得賢則其德廣大堅固」 、 59. 「人君有賢臣以自尊顯」 、60 「王有賢臣與之,以禮義相切磋」 ;61 後者則如云「任賢故逸. 也」 。62 第三則是闡述國君對待賢人的方式及其所可能達致的效果,如云「王當屈體以待賢 者」 、63 「君子下其臣,故賢者歸往也」。64 從鄭玄對這個課題的大量且廣泛的論述中不難看 出他對賢人政治的熱切期盼。 二、人倫之常的重視。陳澧在這方面雖將所輯之二十五條材料分別歸入十個門類中,但 其中只有關於君臣關係和夫婦相處之道等議題的議論較具有重要意義。在君臣關係方面,他 肯定「詩人事君無二志」的精神,65 但他卻不認為這種忠是絕對的,而應像周成王一樣, 「以 恩意及群臣,群臣故皆愛之,不解於其職位」 。66 如果國君不用其道, 「三諫不從」 ,則做臣子 的應「待放於郊,得玦乃去」 ,鄭玄認為這是一種「以道去其君」的方式,而這種方式正合於.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得賢人則國家彊矣」語見《周頌‧清廟之什‧烈文》一章「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 《箋》 。 ( 《毛詩 正義》 ,卷 19 之 1,頁 19a。) 「任用賢人則政教成」語見《陳風‧衡門》一章「泌之洋洋,可以樂飢」 《箋》 。( 《毛詩正義》 ,卷 7 之 1,頁 7a。) 「國危而求賢者已晚矣」語見《小雅‧節南山之什‧正月》九章「載輸爾載,將伯助予」 《箋》 。 ( 《毛 詩正義》 ,卷 12 之 1,頁 15b。) 「人君得賢則其德廣大堅固」語見《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南山有臺序》之《箋》 。 ( 《毛詩正義》 ,卷 10 之 1,頁 3b。) 「人君有賢臣以自尊顯」語見《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南山有臺》一章「南山有臺,北山有萊」 《箋》。 (《毛詩正義》 ,卷 10 之 1,頁 3b。) 「王有賢臣與之以禮義相切磋」語見《大雅‧生民之什‧卷阿》六章「顒顒卬卬,如珪如璋,令聞令 望」 《箋》 。( 《毛詩正義》 ,卷 17 之 4,頁 5b。) 「任賢故逸也」語見《大雅‧生民之什‧卷阿》二章「伴奐爾游矣,優游爾休矣」 《箋 》 。(《毛詩正 義》 ,卷 17 之 4,頁 2a。) 「王當屈體以待賢者」語見《小雅‧生民之什‧卷阿》一章「有卷者阿,飄風自南」 《箋》。(《毛詩 正義》 ,卷 17 之 4,頁 1a。) 「君子下其臣,故賢者歸往也」語見《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南有嘉魚》三章「南有樛木,甘瓠纍之」 《箋》 。 (《毛詩正義》 ,卷 10 之 1,頁 2b。) 「詩人事君無二志」語見《邶風‧北門》一章「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箋》 。 (《毛詩正義》, 卷 2 之 3,頁 9a。) 「以恩意及群臣,群臣故皆愛之,不解於其職位也」語見《大雅‧生民之什‧假樂》四章「百辟卿士, 媚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塈」 《箋》 。( 《毛詩正義》 ,卷 17 之 3,頁 3b。).

(15) 論鄭玄箋詩所表露出的經學思想. 179. 古代儒家所強調的「君臣之義」 。67 在夫婦相處之道方面,他相當重視「禮」的重要性,因為 藉由「古之聖人」所制定的禮的施行,可以「使夫婦有道,妻妾貴賤各有次序」 。68 事實上, 禮治的理想一直是貫串鄭玄人倫、治道思想的核心,不但君王為政應「合於禮義」 ,平常也應 常與賢臣相處,以達到「以禮義相切磋」的效果,而在閨門之內的夫婦相處之道更應「以禮 義合」。69 三、士人立身處世與行事之道的省思。鄭玄對這方面的問題是有充分反省的,如他強調 「善人君子」當「執義如一」 ,70 即使「君子雖居亂世」,仍「不變改其節度」 ,71 而「守死 善道,見危授命」 。72 但面對惡濁的時局,他也忍不住發出「衰亂之世,賢人君子雖無罪,猶 恐懼」的哀歎。73 為免於動則得咎的窘狀,對一位有道的君子來說,最理想的處世之道莫過 於「世亂則隱,治平則出」,74 且儘量讓自己「居安平之處」,75 鄭玄這種作法應也是相當符 合孔子所謂的「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及「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的教訓吧! 76. 從鄭玄這些關涉到士人出處進退的言論所顯現出的無奈心情中,可以讓人感受到他對其所. 身處的時局與環境的敏感,而這不正是古代許多知識份子所經常面臨到的遭遇! 四、天道性命的探索。受限於《詩經》歌謠的性質, 《鄭箋》中這方面的箋注材料並不豐.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以道去其君者,三諫不從,待放於郊,得玦乃去」語見《檜風‧羔裘序》之《箋》 。 (《毛詩正義》, 卷 7 之 2,頁 2b。)案:《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 : 「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 自敵也。』曹伯曰: 『不可。』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 ( 《春秋公羊傳注疏》 〔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徐彥疏,南昌府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年影印〕 ,卷 8,頁 11a-b。) 「古之聖人」與「使夫婦有道,妻妾貴賤各有次序」等語見《邶風‧綠衣》四章「我思古人,實獲我 心」 《箋》 。( 《毛詩正義》 ,卷 2 之 1,頁 11a。) 「以禮義合」語見《邶風‧谷風》一章「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箋》 。( 《毛詩正義》 ,卷 2 之 2,頁 10b。) 「善人君子」 、「執義如一」語見《曹風‧鳲鳩》一章「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箋》 。( 《毛詩正義》 , 卷 7 之 3,頁 7a-b。) 「君子雖居亂世,不變改其節度」語見《鄭風‧風雨》一章「風雨淒淒,雞鳴喈喈」 《箋》 。 (《毛詩正 義》 , 卷 4 之 4,頁 5a。) 「守死善道,見危授命」語見《鄭風‧羔裘》一章「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箋》 。( 《毛詩正義》 ,卷 4 之 3,頁 1a。) 「衰亂之世,賢人君子雖無罪,猶恐懼」語見《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六章「戰戰兢兢,如履薄 冰」 《箋》 。( 《毛詩正義》 ,卷 12 之 3,頁 4a。) 「世亂則隱,治平則出」語見《小雅‧鴻鴈之什‧鶴鳴》一章「魚潛在淵,或在于渚」 《箋》 。 (《毛詩 正義》 , 卷 11 之 1,頁 8b。) 「居安平之處」語見《唐風‧鴇羽》一章「肅肅鴇羽,集于苞栩」 《箋》 。( 《毛詩正義》 ,卷 6 之 2, 頁 7a。)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語見《論語‧泰伯》 ( 《論語注疏》 〔何晏集解、邢昺疏,南昌府學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年影印〕 ,卷 8,頁 5a。) ; 「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語見《論語‧ 公冶長》 ( 《論語注疏》 ,卷 5,頁 1b。).

(16) 180. 經學研究集刊. 第四輯. 富,探討的課題也不夠廣泛,僅得九條,散在六個門類中。其中較重要者如云「天之道,尚 誠實,貴性自然」一條論及到論天道的性質;77 又「天之生眾民,其性有物象,謂五行:仁 義禮知信也」則為其對性的看法,78 前者尚不脫人格天之意味,而後者則用仁義禮知信解釋 性,二者皆不免有濃厚的漢代思潮的時代印記。 以上從鄭玄《毛詩箋》中「超出經文的詮釋」所整理出的鄭玄於其中所表露的經學思想, 容或有其局限性,不足以代表或涵蓋鄭玄的整體經學思想,而且也因為《詩經》的歌謠性質 使然,所以鄭玄在箋《詩》時所表達出的對宇宙人生問題的思考自然會偏重在人倫政事方面, 但這也確實反映了鄭玄思想主人事、重實際、關懷政治現實的傾向。. 四、結論 從鄭玄箋《詩》所表露的思想內涵中大致可以看到以下兩個特色,即:一、不只有消極 的對時事的感傷及對時政諷諫批判的言論,更有許多積極的闡述治道思想的論述;二、雖亦 有客觀的、抽象的為政之道及天道性命等議題的論述,但亦有為數不少的從主體感受出發的 義理闡發,如時事的感傷、時政的諷諫批判及士人立身處事之道的省思。將這兩個特色綜合 來看,其所透露出來的訊息就是:鄭玄在箋《詩》之際所進行的經義闡發及再創造的過程中 所表達出的經學思想,大體上是從主體具體的感受出發,逐漸過渡到客體抽象的思維。徐復 觀(1903-1982)在研究東漢思想家王充(27-91)的學說時曾歸納出一個人思想形成的四大因 素,即本人的氣質、學問的傳承與工夫的深淺、時代的背景、生平的遭遇。79 鄭玄在《毛詩 箋》中所表露的經學思想既是從主體的感受出發,而且又表現出強烈的重人事與關懷現實的 傾向,以此來參照徐復觀的論點,從而得出鄭玄思想的形成確實深受其所處時代與個人生平 遭遇等因素之觸發與影響的結論,這樣的判斷應在相當程度上是可以被接受的。 陳澧《漢儒通義》對《鄭箋》義理文句的輯錄共有 90 條,而經過補充後的箋注文句亦有 47 條,二者相加共有 137 條,約占《詩經》三百零五篇中的百分之 45,也就是說,平均每 2.2 首才有一條超出經文之外且又具義理內涵的箋注文句。再者,經吾人統計,鄭玄的《毛詩箋》 一共有 2443 個箋注段落,80 《鄭箋》中的 137 條具義理性質的箋注文句占僅全部《鄭箋》箋 77. 78. 79 80. 「天之道,尚誠實,貴性自然」語見《大雅‧文王之什‧皇矣》七章「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 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箋》 。( 《毛詩正義》 ,卷 16 之 4,頁 13b。) 「天之生眾民,其性有物象,謂五行:仁義禮知信也」語見《大雅‧蕩之什‧烝民》一章「天生烝民, 有物有則」 《箋》 。( 《毛詩正義》 ,卷 18 之 3,頁 11b。) 參徐復觀《兩漢思想史》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年初版 5 刷) ,卷 2, 〈王充論考〉 ,頁 563。 本文統計所依據的版本是《四部備要》本《毛詩鄭箋》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 年臺 4 版。).

(17) 論鄭玄箋詩所表露出的經學思想. 181. 注段落的百分之 5,亦即平均每 18 個箋注段落才出現一條超出經文之外且又具義理內涵的箋 注文句。因此,無論是從《詩經》的總篇數或從《鄭箋》的全部箋注段落來看,這類超出經 文之外且又具義理內涵的箋注文句都不能說是很多的。由此也可知,鄭玄箋注《詩經》的任 務仍是以經義的闡釋為主,思想創造只能說是附帶的。雖然如此,鄭玄經解所含藏著相當成 份的義理思想仍是不可忽視的,而這方面的內容也是吾人研究漢代學術思想與漢代經學的重 要學術資源。誠然,從方法論的角度來檢討,所謂「超出經文的詮釋」不見得都一定是牽涉 到思想義理的表達,而即使是超出經文之外且又義理性質的箋注文句,亦不必然皆具備相當 程度之思想內涵與價值,所以這些材料確實需要透過嚴格的方法論與一定深度的思想標準之 檢視與篩選後,方能為吾人研究經學思想之所用。不過誠如葛兆光(1950-)所言: 在追溯知識的過程中,思想史可以拓展自己的視野,在更廣泛的文獻與資料中得到解 釋思想史的資源。81 從《毛詩箋》 「超出經文的詮釋」來抉發鄭玄的經學思想這個例子來看,不論是經學史或思想 史,的確皆可以在更廣泛的文獻與資料中得到解釋既有知識領域的資源,甚至還有可能擴大 既有的知識邊境。而對經學思想(史)的研究來說,大量的經解著作及歷代經書注疏中所含 藏的許多以往未受重視或未被知曉的義理資源,雖早已存在那兒了,但卻仍有待有心人做深 入的探掘與利用。. 81. 葛兆光: 《中國思想史》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年 1 版) , 《導論》 ,頁 32。.

(18) 182. 經學研究集刊. 第四輯. 附錄一: 門類 天地. 《漢儒通義》對《鄭箋》義理文句的輯錄. 原始出處. 《大雅‧文王之什‧皇矣》七章:「帝謂文王:予 1.「天之道,尚誠實,貴性自然。」 (〈皇矣箋〉, 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 卷 1,頁 2a。) 帝之則。」. 《召南‧羔羊》首章: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鄭 2.「心志定,故可自得也。」 ( 〈羔羊箋〉 ,卷 3, 箋》 : 「退食,謂減膳也。自,從也,從於公,謂正 頁 4a。) 直順於事也。委蛇,委曲自得之貌,節儉而順。心 志定,故可自得也。」 心 3.「抑抑威儀,維德之隅。」《箋》曰:「古之 賢者,道行心平,可外占而知內。如宮室之 《大雅‧蕩之什‧抑》首章。 制,內有繩直,則外有廉隅。」 (卷 3,頁 4a-4b。) 4.「天生烝民,有物有則。」《鄭箋》曰:「天 《大雅‧蕩之什‧烝民》首章。 之生眾民,其性有物象,謂五行:仁義禮知 案:南昌府學本作「仁義禮智信」。 信也。」 (卷 3,頁 5a。) 《大雅‧蕩之什‧桑柔》十二章:「維此良人,作 5.「受性於天,不可變也。」 ( 〈桑柔箋〉 ,卷 3, 為式穀;維彼不順,征以中垢。」《箋》:「賢者在 性 頁 5a。) 朝,則用其善道;不順之人,則行闇冥。受性於天, 不可變也。」 《大雅‧蕩之什‧抑》九章:「荏染柔木,言緡之 6.「內有其性,乃可以有為德也。」 (〈抑箋〉 , 絲。溫溫恭人,維德之基。」《箋》:「柔忍之木荏 卷 3,頁 5a。) 染然,人則被之弦以為弓。寬柔之人溫溫然,則能 為德之基止。言內有其性,乃可以有為德也。」 命. 《周頌‧清廟之什‧維天之命》首章: 「維天之命, 7.《鄭氏毛詩箋》曰: 「命猶道也。」 ( 〈維天之 於穆不已。」《鄭箋》:「命猶道也。天之道於乎美 命箋〉,卷 3,頁 7b。) 哉!動而不止,行而不已。」. 情. 8.《毛詩》: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鄭箋》 曰: 「其情有所法,謂喜怒哀樂好惡也。」 (卷 《大雅‧蕩之什‧烝民》首章。 3,頁 9b。). 恭敬. 9.《鄭氏毛詩箋》曰: 「不侮者,敬也。」 (〈行 《大雅‧生民之什‧行葦》六章: 「序賓以不侮。」 葦箋〉,卷 3,頁 21b。). 謹慎. 10.《毛詩箋》曰:「天下之事當慎其小,小時 《周頌‧閔予小子‧小毖‧序》 : 「〈小毖〉 ,嗣王求 而不慎,後為禍大。」 (〈小毖箋〉 ,卷 3,頁 助也。」 22b。). 言語. 11.《毛詩箋》曰:「大言者,言不顧其行,徒 《小雅‧節南山之什‧巧言》五章:「蛇蛇碩言, 從口出,非由心也。」 ( 〈巧言箋〉 ,卷 3,頁 出自口矣。」 23b。).

(19) 論鄭玄箋詩所表露出的經學思想. 門類 容貌. 《漢儒通義》對《鄭箋》義理文句的輯錄. 183. 原始出處. 《鄘風‧相鼠》首章: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鄭 12.《毛詩箋》曰:「人以有威儀為貴。」(〈相 箋》 :「人以有威儀為貴,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 鼠箋〉,卷 3,頁 24b。) 如其死,無所害也。」. 《檜風‧隰有萇楚》首章: 「隰有萇楚,猗儺其枝。」 13.《毛詩箋》曰:「人少而端愨,則長大無情 《鄭箋》 : 「銚弋之性,始生正直,及其長大,則其 欲。」 欲 枝猗儺而柔順,不妄尋蔓草木。興者,喻人少而端 ( 〈隰有萇楚箋〉,卷 3,頁 28a。) 愨,則長大無情慾。」 14.《毛詩箋》曰:「成王以恩意及群臣,群臣 《大雅‧生民之什‧假樂》四章:「百辟卿士,媚 故皆愛之,不解於其職位,民之所以休息, 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塈。」 由此也。」 (〈假樂箋〉 ,卷 4,頁 1b。). 君臣. 《魯頌‧駉‧有駜》首章: 「有駜有駜,駜彼乘黃。」 15.又曰:「祿食足而臣莫不盡其忠。」(〈有駜 《鄭箋》 : 「此喻僖公之用臣,必先致其祿食,祿食 箋〉 ,卷 4,頁 1b。) 足而臣莫不盡其忠。」 《小雅‧鹿鳴之什‧皇皇者華》首章: 「駪駪征夫, 16.又曰:「每人懷其私相稽留,則於事將無所 每懷靡及。」《鄭箋》:「……眾行夫既受君命,當 及。」 速行,每人懷其思相稽留,則於事將無所及。」又 ( 〈皇皇者華箋〉 。又〈烝民箋〉曰: 「每人懷其 《大雅‧蕩之什‧烝民》七章:「征夫捷捷,每懷 私而相稽留,將無所及於事。」卷 4,頁 1b。)靡及。」《鄭箋》:「……每人懷其私而相稽留,將 無所及於事。」. 《小雅‧谷風之什‧蓼莪》三章:「無父何怙?無 17.又《毛詩箋》曰:「孝子之心,怙恃父母, 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鄭箋》:「孝子 依依然以為不可斯須無也。」 (〈蓼莪箋〉 ,卷 之心,怙恃父母,依依然以為不可斯須無也。出門 4,頁 5a。) 則思之而憂,旋入門又不見,如入無所至。」 父子 18.又「是用作歌,將母來諗。」 《箋》曰: 「人 之思,恆思親者,再言將母,亦其情也。」 《小雅‧鹿鳴之什‧四牡》五章。 (卷 4,頁 5a。) 《魯頌‧駉‧有駜》三章:「自今以始,歲其有。 19.《鄭氏毛詩箋》曰:「其善道則可以遺子孫 君子有穀,詒孫子。于胥樂兮!」《鄭箋》:「穀, 也。」 善;詒,遺也。君臣安樂,則陰陽和而有豐年,其 ( 〈有駜箋〉 ,卷 4,頁 5b。) 善道則可以遺子孫也。」 祖孫 《大雅‧文王之什‧旱麓》六章:「莫莫葛藟,施 20.又曰:「子孫依緣先人之功而起。」(〈旱麓 于條枚。」《鄭箋》:「葛也,藟也,延蔓於木之枝 箋〉 ,卷 4,頁 5b。) 本而茂盛,喻子孫依緣先人之功而起。」 《小雅‧鹿鳴之什‧常棣》二章:「原隰裒矣,兄 21.《鄭氏毛詩箋》曰:「兄弟相求,故能立榮 弟求矣。」《鄭箋》:「原也,隰也,以相與聚居之 兄弟 顯之名。」 (〈常棣箋〉 ,卷 4,頁 6b。) 故,故能定高下之名,猶兄弟相求,故能立榮顯之 名。」.

(20) 184. 門類. 經學研究集刊. 第四輯. 《漢儒通義》對《鄭箋》義理文句的輯錄. 原始出處. 22.《鄭氏毛詩箋》曰: 「祭祀畢,歸賓客之俎, 《小雅‧谷風之什‧楚茨》五章:「諸父兄弟,備 同姓則留與之,燕所以尊賓客、親骨肉也。 」 言燕私。」 ( 〈楚茨箋〉 ,卷 4,頁 7b。) 宗族. 23.又曰: 「族人和,則得保樂其家中之大小。」《小雅‧鹿鳴之什‧常棣》八章:「宜爾家室,樂 ( 〈常棣箋〉 ,卷 4,頁 8a。) 爾妻帑。」 24.又曰:「骨肉之親,當相親信,無相疏遠。 《小雅‧魚藻之什‧角弓》首章:「兄弟昏姻,無 相疏遠,則以親親之望,易以成怨。」( 〈角 胥遠矣。」 弓箋〉,卷 4,頁 8a。). 25.《毛詩序》曰: 「 〈鵲巢〉 ,夫人之德也。國君 積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 夫婦 如鳲鳩,乃可以配焉。」《鄭箋》:「夫人有均 《召南‧鵲巢》 。 壹之德,如鳲鳩然,而後可配國君。」 (卷 4, 頁 9a。) 婦人. 26.《毛詩》 : 「有女如玉。」 《傳》曰: 「德如玉 也。」 《箋》曰: 「如玉者,取其堅而潔白。」《召南‧野有死麕》二章。 (卷 4,頁 9b。) 27.又「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傳》曰: 「女 德貞靜而有法度,乃可說也。……城隅,以言 《邶風‧靜女》首章。 高而不可踰。」《箋》曰: 「自防如城隅。」 (卷 4,頁 9b。) 28.又「彼君子女,綢直如髮。」 《箋》曰: 「其 情性密緻,操行正直,如髮之本末無隆殺也。」《小雅‧魚藻之什‧都人士》二章。 (卷 4,頁 10a。) 29.又「于以采蘋,南澗之濱。于以采藻,于彼 行潦。」 《箋》 : 「法度莫大於四教,是又祭以 成之,故舉以言焉。蘋之言賓也,藻之言澡 《召南‧采蘋》首章。 也。婦人之行,尚柔順,自絜清,故取名以 為戒。」 (卷 4,頁 10a。) 30.《鄭氏毛氏箋》曰:「婦人無外事,維以貞 《衛風‧氓》三章:「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 信為節。」 (〈氓箋〉。又《儀禮‧士昏禮注》耽兮,不可說也。」《鄭箋》:「士有百行,可以功 曰: 「婦人無外事。」卷 4,頁 11b。) 過相除;至於婦人無外事,維以貞信為節。」 《小雅‧鴻鴈之什‧斯干》九章:「無非無儀,唯 31.又「無非無儀」,《箋》曰:「婦人無所專於 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鄭箋》:「婦人無所專 家事,有非非婦人也,有善亦非婦人也。」(卷 於家事,有非非婦人也,有善亦非婦人也。婦人之 4,頁 11b。) 事,惟議酒食爾,無遺父母之憂。」.

(21) 論鄭玄箋詩所表露出的經學思想. 門類. 《漢儒通義》對《鄭箋》義理文句的輯錄. 185. 原始出處. 32.又曰:「丈夫,陽也。陽動,故多謀慮則成 國。 《大雅‧蕩之什‧瞻卬》二章:「哲夫成城,哲婦 婦人,陰也。陰靜,故多謀慮乃亂國。」(〈瞻 傾城。」 卬箋〉,卷 4,頁 11b。) 33.《鄭氏毛氏箋》曰:「安寧之時,以禮義相 《小雅‧鹿鳴之什‧常棣》五章:「喪亂既平,既 琢磨,則友生急。」 (〈常棣箋〉 ,卷 4,頁 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13a。) 朋友. 34.又「忘我大德。」 《箋》曰: 「大德,切瑳以 《小雅‧谷風之什‧谷風》三章。 道,相成之謂也。」 (卷 4,頁 13a。) 《小雅‧鹿鳴之什‧伐木》二章:「神之聽之,終 35.又「終和且平。」 《箋》曰: 「以可否相增減 和且平。」《鄭箋》:「以可否相增減曰和。平,齊 曰和。」 (卷 4,頁 13a。) 等也。此言心誠求之,神若聽之,使得如志, 則 友終相與和而齊功。」. 36.《毛詩》 : 「深則厲,淺則揭。」 《鄭箋》曰: 「因以水深淺喻男女之才性,賢與不肖,及 昏 《邶風‧匏有苦葉》首章。 長幼也,各順其人之宜,為之求妃耦。」 (卷 5,頁 2a。) 37.《毛詩》 : 「先祖是皇,神保是饗。」 《鄭箋》 曰: 「皇,暀也。先祖以孝子祀禮甚明之故, 《小雅‧谷風之什‧楚茨》二章。 精氣歸暀之,其鬼神又安而饗其祭祀。」 〈(楚 茨箋),卷 5,頁 5b。) 祭 《小雅‧谷風之什‧信南山》四章:「獻之皇祖, 38.又曰: 「孝子則獲福。」 (〈信南山箋〉 ,卷 5, 曾孫壽考,受天之祜。」《鄭箋》:「獻瓜菹於先祖 頁 5b。) 者,順孝子之心也。孝子則獲福。」 39.《鄭氏毛詩箋》曰:「衰亂之世,賢人君子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六章:「戰戰兢兢, 雖無罪,猶恐懼。」 ( 〈小宛箋〉 ,卷 6,頁 3a。)如履薄冰。」案:陳澧《東塾讀書記》有引錄此條。 《箋》曰: 「言 出處 40.又「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今在位之人,其故威儀虛徐寬仁者,今皆以 《邶風‧北風》首章。 為急刻之行矣!所以當去以此也。」( 〈北風 箋〉 ,卷 6,頁 3a。) 41.《毛詩》 : 「如賈三倍,君子是識。」 《鄭箋》 曰: 「賈物而有三倍之利者,小人所宜知也。 義利 《大雅‧蕩之什‧瞻卬》四章。 君子反知之,非其宜也。……孔子曰:君子 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卷 6,頁 5b。) 《小雅‧鹿鳴之什‧四牡》三章:「翩翩者鵻,載 42.又《毛詩箋》曰: 「人雖無事,其可獲安乎?」飛載下,集于苞栩。」《鄭箋》:「人皆愛之,可以 行事 不勞,猶則飛則下,止於栩木。喻人雖無事,其可 ( 〈四牡箋〉 ,卷 6,頁 6a。) 獲安乎?感厲之。」.

(22) 186. 門類. 經學研究集刊. 《漢儒通義》對《鄭箋》義理文句的輯錄. 第四輯. 原始出處. 《小雅‧谷風之什‧無將大車》首章: 「無將大車, 43.又曰: 「鄙事者,賤者之所為也。君子為之, 祇自塵兮!」《鄭箋》:「鄙事者,賤者之所為也。 不堪其勞。」 ( 〈無將大車箋〉 ,卷 6,頁 6a-b。)君子為之,不堪其勞。以喻大夫而進舉小人,適自 作憂累,故悔之。」 44.《鄭氏毛詩箋》曰:「善往則善來。人無行 《大雅‧蕩之什‧抑》八章:「投我以桃,報之以 而不得其報也。」 (〈抑箋〉,卷 6,頁 7b。)李。」 《大雅‧蕩之什‧桑柔》十四章:「嗟爾朋友,予 45.《鄭氏毛詩箋》曰:「放縱久,無所拘制, 豈不知而作?如彼飛蟲,時亦弋獲。」 《鄭箋》 : 「我 則將遇伺女之閒者得誅女也。」 (〈桑柔箋〉, 豈不知女所行者惡與?直知之女所行如是,猶鳥飛 交游 卷 6,頁 9b。) 行,自恣東西南北,時亦為弋射者所得。言放縱久, 無所拘制,則將遇伺女之閒者得誅女也。」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旻》三章:「發言盈庭, 46.又曰: 「小人爭知而讓過。」 (〈小旻箋〉 ,卷 誰敢執其咎?」《鄭箋》:「謀事者眾,訩訩滿庭而 6,頁 9b。) 無敢決當是非。事若不成,誰云己當其咎責者?言 小人爭知而讓過。」 功過. 《衛風‧氓》三章:「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 47.又《毛詩箋》曰:「士有百行,可以功過相 耽兮,不可說也。」《鄭箋》:「士有百行,可以功 除。」( 〈氓箋〉 ,卷 6,頁 10b。) 過相除;至於婦人無外事,維以貞信為節。」 48.又《毛詩箋》曰:「勞心者,是周之所以受 :「時周之命,於繹思。」 天命,而王之所由也。」 (〈賚箋〉 ,卷 7,頁 《周頌‧閔予小子‧賚》 1b。) 49.又曰: 「有道者,以禮義相與之謂也。」 ( 〈有 《魯頌‧駉‧有駜‧序》 : 「〈有駜〉 ,頌僖公君臣之 駜箋〉,卷 7,頁 1b。) 有道也。」 《小雅‧谷風之什‧小明》首章:「明明上天,照 50.又曰:「明明上天,喻王者當光明如日之中 臨下土。」《鄭箋》:「明明上天,喻王者當光明如 也。」( 〈小明箋〉 ,卷 7,頁 1b。) 日之中也。照臨下土。喻王者當察理天下之事。」. 治道 51.又曰:「人君之德,當均一於下也。」(〈鳲 《曹風‧鳲鳩》首章:「鳲鳩在桑,其子七兮!」 鳩箋〉,卷 7,頁 1b。) 《大雅‧文王之什‧下武》三章:「成王之孚,下 52.又曰: 「王道尚信。」( 〈下武箋〉 ,卷 7,頁 土之式。」《鄭箋》:「王道尚信,則天下以為法, 1b。) 勤行之。」 《大雅‧文王之什‧下武》二章:「永言配命,成 53.又曰: 「王德之道成於信。」 (〈下武箋〉 ,卷 王之孚。」《鄭箋》:「此為武王言也。今長我之配 7,頁 1b。) 行三后之教令者,欲成我周家王道之信也。王德之 道成於信。 《論語》曰:民無信不立。」.

(23) 論鄭玄箋詩所表露出的經學思想. 門類. 《漢儒通義》對《鄭箋》義理文句的輯錄. 187. 原始出處. 54.《毛詩》 : 「綱紀四方。」 《箋》曰: 「以罔罟 《大雅‧文王之什‧棫樸》五章:「勉勉我王,綱 喻為政,張之為綱,理之為紀。」 (卷 7,頁 紀四方。」 4a。) 55.又曰:「追琢其章。」《箋》曰:「追琢玉使 《大雅‧文王之什‧棫樸》五章:「追琢其章,金 成文章,喻文王為政,先以心研精,合於禮 玉其相。」 義,然後施之。」 (卷 7,頁 4a-b。) 《大雅‧蕩之什‧抑》五章:「白圭之玷,尚可磨 56.又《毛詩箋》曰:「人君政教一失,誰能反 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鄭箋》:「玉之缺, 覆之?」 (〈抑箋〉 ,卷 7,頁 5b。) 尚可磨鑢而平,人君政教一失,誰能反覆之?」 《大雅‧蕩之什‧抑》六章:「無易由言,無曰苟 57.又曰:「教令一往行於下,其過誤可得而已 矣。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鄭箋》:「女無輕 之乎?」 (〈抑箋〉 ,卷 7,頁 5b。) 易於教令,無曰苟且如是,今人無持我舌者而自輕 恣也。教令一往行於下,其過誤可得而已之?」 政事. 58.又「東人之子,職勞不來」云云, 《箋》曰: 「自此章以下,言周道衰,其不言政偏,則 《小雅‧谷風之什‧大東》四章。 言眾宮廢職,如是而已。」(卷 7,頁 5b。) 《大雅‧蕩之什‧烝民》六章:「人亦有言:德輶 59.又曰:「政事易耳,而人不能行者,無其志 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鄭箋》:「人之 也。」( 〈烝民箋〉 ,卷 7,頁 5b。) 言云德甚輕,然而眾人寡能獨舉之以行者。言政事 易耳,而人不能行者,無其志也。」 60.又曰:「王為政無聽於詭人之善不肯行,而 《大雅‧生民之什‧民勞》首章:「無縱詭隨,以 隨人之惡者。」 (〈民勞箋〉,卷 7,頁 6a。)謹無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61.又曰:「王之為政,當如原泉之流行則清,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旻》五章:「如彼泉流, 無相牽率為惡以自濁敗。」 (〈小旻箋〉 ,卷 7, 無淪胥以敗。」案:〈小旻箋〉原文作「王之為政 頁 6a。) 者,如原泉之流行則清,無相牽率為惡以自濁敗。」 62.又曰:「謀事者眾而非賢者,是非相奪,莫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旻》三章:「謀夫孔多, 適可從,故所為不成。」 (〈小旻箋〉 ,卷 7, 是用不集。」 頁 6a。). 任賢. 63.又《毛詩箋》曰:「人君得賢,則其德廣大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南山有臺‧序》 : 「南山有 堅固,如南山之有基趾。」 (〈南山有臺箋〉, 臺,樂得賢也。得賢則能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 卷 7,頁 7a。)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南山有臺》首章:「南山 64.又曰:「人君有賢臣以自尊顯。」(〈南山有 有臺,北山有萊。」《鄭箋》:「興者,山之有草木 臺箋〉,卷 7,頁 7a。) 以自覆蓋成其高大,喻人君有賢臣以自尊顯。」.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contents of this essay are to demonstrate that one can get the ultimate achievements by Separate-teaching also, to clarify the value of Separate-teaching and

Breu and Kirk- patrick [35] (see [4]) improved this by giving O(nm 2 )-time algorithms for the domination and th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s and an O(n 2.376 )-time algorithm for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To ensure that Hong Kong students can have experiences in specific essential contents for learning (such as an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In this paper, we have shown that how to construct complementarity functions for the circular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and have proposed four classes of merit func- tions for

strongly monotone or uniform P -function to obtain property of bounded level sets, see Proposition 3.5 of Chen and Pan (2006).. In this section, we establish that if F is either

Due to larger declines in prices in men’s and women’s clothing and footwear, in house renovations and in outbound package tours, in order to promote this kind of tours, the indices of

object of supreme nonconceptual gnosis = true suchness,’ ‘that which conforms to the ultimate truth = prajñā,’ and ‘the supreme object = true suchness,’ and we can 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