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代謝症候群患者與一般民眾生活品質預測因子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代謝症候群患者與一般民眾生活品質預測因子之探討"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代謝症候群患者與一般民眾生活品質預測因子之探討 摘要 背景:代謝症候群患者生活品質直接影響其尋求健康行為 的維護,文獻中卻缺少對其生活品質影響因子的了解,而 無法針對病患需求提供適當介入性措施。 目的:探討並比較代謝症候群患者與一般民眾的生活品質 之預測因子之差異。 方法:本研究採橫斷性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在中部某 醫學中心家醫科門診進行收案,採結構式問卷與直接儀器 測量來收集資料,含自編式的基本資料與生理代謝表現表、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文簡式量表及臺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 活品質問卷,以SPSS 19.0 版統計軟體進行統計與分析。 結果:收案人數共182 位,代謝症候群患者與一般民眾各 91 人。代謝症候群患者生活品質得分較一般民眾低(t= 5.208, p=.026)。自我實現、人際支持、身體質量指數及年齡 等四個變項為代謝症候群患者生活品質有意義的預測因子, 能共同解釋代謝症候群者整體生活品質變異量為73.4%; 壓力管理、營養、運動、身體質量指數、舒張壓及教育程度 為有可預測一般民眾的生活品質之因子。 結論/實務應用:代謝症候群與一般民眾在生活品質的預

(2)

測上有明顯之差異,研究結果可協助醫療人員在提供照護 時,針對代謝症候群患者與一般民眾要有不同之健康資訊, 以利改善其生活品質。

(3)

Abstract

Background: Seeking health behaviors are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s’ 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for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However, fewer studies focused on predictors of quality of life for people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in literature. Therefore, nurses cannot provide suitabl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o help those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mptom based on their needs.

Purpos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and compar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general populations and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Methods: The cross-sectional design with purposive sampling was used for this study. Study samples were recruited from family medicine clinics in a medical center of Taichung, Taiwan.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and direct objective

measures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including Demographic inventory, Metabolic Parameters Scale,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Scale, and WHOQOL- Brief. Statistics were performed using SPSS 19.0.

(4)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score of Quality Lifestyle Scale for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lower than that for general populations (t= 5.208, p=.026). Self-actualization, interpersonal support, Body Mass Index, and age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for predicting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people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with explaining 73.4% of variance. In addition, stress management, nutrition, exercise, body mass index, diastolic pressure, and educatio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

factors in predicting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general populations. Conclusions/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ay facilitate medical staff’s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quality of life for people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and general population in order to providing different interventions for improving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metabolic syndrome,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quality of life.

(5)

研究指出全球成年人(20-79歲)約有兩億八千萬的糖尿 病人口(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10, April)。據 估計,到2025年糖尿病患將會增加至三億兩千四百萬名, 而心血管疾病將成為超越癌症的首要死亡原因(Zimmet, Magliano, Matsuzawa, Alberti, & Shaw, 2005)。此外,多數 研究發現久坐的工作生活型態、飲食、基因遺傳、環境因素 及肥胖可能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主因(Grundy, Hansen, Smith, Cleeman, & Kahn, 2004)。臺灣人民偏重坐式及靜 態的生活方式,因此肥胖、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之盛行率 亦逐年增加(Liou, 2007)。

然而,研究指出此類慢性疾病將會進一步的影響人們 的生活品質(Pan, Cole, & Geliebter, 2011)。因此,針對 代謝症候群患者之健康維護必須兼顧後續疾病預防與生活 品質,使能提供符合病患需求的照顧與服務。故本研究針 對代謝症候群患者與一般民眾兩個族群,了解其生活品質 之差異性,及比較影響兩組個案之生活品質之原因,以提 供專業醫療人員有足夠之訊息,協助辨識病患的需求以及 滿足生活品質之措施。 文獻查證

(6)

(一)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是指,器官功能運作失調及代謝機能負荷 過重,所產生整體性的合併症狀(Opie, 2007)。美國心臟學 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1)指出,造成此疾病 的因素可分為兩類:一為無法改變的危險因素,如性別及 年齡等;另一類為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壓、 糖尿病、血脂過高及不良的生活習慣等。目前臺灣定義代謝 症候群的標準為,腰圍(公分):男≧90,女≧80、高密度 脂蛋白(mg/dl):男<40、女<50、空腹血糖值≧100 mg/dl、 三酸甘油脂≧150 mg/dl 及血壓≧130/85 mmHg 等五項危 險因子中,若包含三項或以上者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行 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 (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Walker, Sechrist, 及Pender (1987)提出對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的定義為個人為了維持或促進健康以及自我實現和自 我滿足的一種自發性多層面之行為和認知。 Palank(1991) 研究顯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越好者,越有動機去維持或執 行較多健康促進行為,亦有較佳的健康狀況。楊(2004)的 研究中指出生活型態越健康,則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 越低。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與不良的生活型態是息息相關,

(7)

因此,可藉由調整生活型態及正向的介入措施,可以減少 代謝症候群的發生機會(邱,2010)。

(三)生活品質之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對生活品質的定義為在個人生活的文化 及價值系統,與個人生活目標及期待下,其對生活的感受 性稱之(The WHOQOL Group, 1995)。研究發現,代謝症候 群患者在生活品質的得分上都顯著低於未罹患代謝症候群 者(龔,2008)。陳(2009)針對代謝症候群於冠狀動脈 繞道術後病患之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之研究結果顯示,身 體活動、年齡與正向的生活品質有顯著正相關,總體身體 活動、年齡與生活品質最具相關性。 方法 一、研究設計與對象 本研究採橫斷式相關性研究設計,以方便立意取樣, 於民國100年4月1日至100年6月1日以中部某醫學中心的家 庭醫學科門診的就診民眾為收案母群體,將選取樣本按生 理代謝表分為代謝症候群以及一般民眾,研究對象年齡需 介於20-65歲之成年人、進行成人健康檢查者,以及願意接 受本研究問卷調查者並簽署同意書者,排除已住院、罹患

(8)

糖尿病且正服用藥物治療、以及一年內曾動過手術者,共 收案代謝症候群患者91名,以及對照組一般民眾91名。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包括自編式的基本資料 與生理代謝表現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文簡式量表及臺 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個案填寫時間約為15-20分鐘完成,以下做詳細之介紹。 (一)基本資料與生理代謝表現表 基本資料包含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吸煙狀況 飲酒狀況等。生理代謝表現包括:血壓、體重、身高、體脂肪 身體質量指數、腰圍、臀圍、頸圍、血醣、三酸甘油脂及高密 度脂蛋白等。 (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文簡式量表 本研究以魏、呂(2005)發展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文簡 式量表測量,經過驗證性因素分析之後,有六個分量表為 健康責任、營養、壓力管理、運動、人際支持及自我實現, 共 24 題。此量表之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度係數為.90,各 分量表則為.63-0.79。此量表以四分量表進行計分,由從來 沒有、偶爾如此、時常如此、都是如此,分別給予1 至 4 分, 總分是 24-96 分,得分愈高,表示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表

(9)

現 愈 佳 。 於 本 研 究 中 之 此 總 量 表 的 內 部 一 致 性 Cronbach’s α 係數為 0.90。 (三)臺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 此量表是由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衍生而來,經翻 譯及心理計量分析後,加入自尊與飲食題目,以符合本土 性面向的題目,其中包括:生理健康範疇7 題、心理範疇 6 題、社會關係範疇4 題、環境範疇 9 題,以及評估整體性生 活 品 質 與 整 體 性 健 康 滿 意 度 , 共 28 題 , 總 量 表 之 Cronbach’s α 為.91,再測信度於 .75- .91 之間,而各分量 表之Cronbach’s α 值為 .70- .77,而各題目與所屬範疇間的 皮爾森相關係數介於 0.53~0.78,量表採用五點計分法, 分數越高表示生活品質越好(姚,2002a;姚,2002b)。 於本研究中之此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係數 為0.89。 三、研究過程及倫理考量 本研究通過人體試驗委員會的審核,且研究過程中,尊 重受試者參與的自主性、隱私權及公平權。收案前,先與主 治醫師說明研究方向後,轉介符合標準之對象。與個案解 釋說明研究目的、過程及參與研究之權利,並取得同意。個 案需自行填寫問卷,並由研究者測量個案的生理代謝指標,

(10)

其中血液檢查的資料,將在當天門診結束後統一從個案的 病歷中,採集最近一次的空腹抽血檢驗值,完成收案者, 將可獲得禮品一份。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以SPSS for Window19.0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建檔與 統計分析,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卡方檢定、皮爾森相關係 數、單因子變異數及逐步複回歸方式等進行統計分析,卡 方檢定中如果期望值低於5時,則使用耶茲耶氏連續校正, 即改以二項式考驗檢定。各項假設考驗所設定之統計顯著 水準以小於.05為標準。 結果 一、研究對象之基本屬性與生理代謝表現之比較 本研究對象共182人,其中91位代謝症候群患者與一 般民眾91位。全體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歲49.92歲,體重為 68.89公斤,血壓為124.27/79.78 mmHg,各生理代謝表現 之平均值為身體質量指數26.16kg/m2、體脂肪31.35%。而兩 組生理代謝表現部分,發現除總膽固醇無顯著差異外,其 餘的項目包含,體重、體脂肪、身體質量指數、收縮壓、舒 張壓、頸圍、腰圍、臀圍、空腹血糖及三酸甘油脂,代謝症

(11)

候群患者皆高於一般民眾,且達到顯著性差異,而高密度 脂蛋白則顯著低於一般民眾,詳細人口學屬性以及相關生 理代謝表現之比較,見表一基本屬性之分佈及差異及表二 生理代謝表現之分佈及差異。 二、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比較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全體研究對象的平均為 58.99分;代謝症候群患者之平均得分為57.85分,分量表 中以營養得分最高,運動得分最低;一般民眾平均得分為 60.12分,以自我實現得分最高,而運動得分最低。代謝症 候群者與一般民眾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未有顯著差異, 詳細見表三。 三、研究對象生活品質之比較 全體研究對象的生活品質量表總分平均值為 59.55±9.57分,代謝症候群患者的生活品質總量表得分顯 著的低於一般民眾。代謝候群患者之生活品質總量表平均 得分為57.97±10.95分,各範疇中的平均得分高低依序為環 境範疇、生理範疇、社會關係範疇、心理範疇。一般民眾之 生活品質總量表平均得分為61.13±7.70分,各範疇中的平 均得分高低依序為生理範疇、環境範疇、社會關係範疇及心 理範疇。代謝症候群者在生活品質各範疇中,除了環境範

(12)

疇(p=.424)得分外,其他包括生理範疇、心理範疇及社會關 係範疇之各項得分均低於一般民眾,且有明顯統計上之差 異,詳細見表三。 四、代謝候群患者各變項與生活品質之關連性 代謝症候群患者生理代謝表現如收縮壓、舒張壓與生 活品質總量表,達顯著的負相關;而總膽固醇、高密度脂 蛋白則達顯著的正相關。而代謝症候群者之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與生活品質的關係,結果顯示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 六大面向,各面向得分越高時,生活品質的得分也越高, 詳細描述請見表四。 五、一般民眾各變項與生活品質之關連性 婚姻狀況(已婚/同居>未婚;已婚/同居>喪偶)及吸 煙狀況(未吸煙>已戒煙)在生活品質中呈現顯著差異。而 生理代謝表現中體脂肪與與生理範疇、心理範疇及整體生 活品質呈顯著負相關,身體質量指數與生理範疇呈現顯著 負相關,頸圍與生活品質之環境範疇,有顯著的負相關, 而腰圍與生活品質之環境範疇及社會範疇呈顯著負相關。 而一般民眾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除了健康責任在生理範 疇、運動在生理及心理範疇、營養在生理及環境範疇未達顯 著相關外,其餘項目與生活品質總量表及各範疇皆達顯著

(13)

相關,詳細描述請見表五。 六、代謝症候群患者及一般民眾生活品質之預測因子 以逐步複迴歸分析得知代謝症候群患者生活品質之重要 影響變項,得到有意義的預測因子為人際支持、自我實現、 身體質量指數及年齡(F=38.690、p =.001)。顯示由人際支持 得分、自我實現得分、身體質量指數及年齡等變項能共同解 釋代謝症候群者整體生活品質變異量的73.4%,見表六。 以逐步複迴歸分析探求一般民眾生活品質之重要影響變項, 結果發現壓力管理、舒張壓、營養、教育程度、身體質量指數 及運動為可預測生活品質之項目(F=346.14、p =.001),顯 示由壓力管理、舒張壓、營養、教育程度、身體質量指數及 運動等變項,能共同解釋一般民眾整體生活品質變異量的 99.8%,見表七。 討論 本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患者與一般民眾在身體質量指 數、空腹血糖及三酸甘油脂等生理指標與生活品質的四大 範疇,並無顯著差異,與多數研究結果 (Haomiao & Erica, 2010) 不盡相同。Janz, Champion, 及Strecher(2002)之研究提 到在健康信念模式中,主張個體必需認知到即使在無症狀

(14)

時仍有可能會生病,才會採取行動來避免疾病發生,而代 謝症候群患者雖然生理代謝指標超過正常值,但疾病本身 並無明顯之症狀,缺乏警覺性,當身體出現疾病造成的變 化時,才會尋求醫療服務,故研究對象對此疾病較無法感 受其威脅性,因而未反應在生活品質上之差異性。 此外,代謝症候群患者之總膽固醇分別與生活品質之 心理範疇、社會範疇及生活品質總量表,有顯著正相關, 此結果異於其他研究結果(Strandberg et al., 2004)。近年來, 國人對於食物的需求,不再只是吃得飽。吃的好壞,反映 在現在人的生活品質上,現在人對於飲食常偏向精緻與豪 奢,而忽略了健康的飲食型態(盧、鄭、謝,1994),因此往 往造成營養攝取過量且缺乏運動,以致於代謝失調而發生 膽固醇過高的現象。 研究結果呈現一般民眾與代謝症候群患者唯一有共同 可預測生活品質的因子為身體質量指數。多數研究顯示肥 胖與代謝症候群有著密切的相關性。研究發現肥胖者比正 常體重者在生理代謝表現上有較多異常的項目,如血壓、 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與三酸甘油脂等,同時有較高代謝症 候群異常指標的風險機率 (Appel, Jones, &

(15)

一般民眾在生理範疇、心理範疇及社會範疇的得分顯著高 於代謝症候群者,顯示代謝症候群確實對生活品質造成影 響。 研究結果預測一般民眾與代謝症候群患患者生活品質 之因子亦有相異之處。雖然運動只對ㄧ般民眾生活品質具 有預測力,但是,兩組的生活型態得分最低的皆為運動項 目。多數研究皆已證實,有運動習慣者可以降低代謝症候 群發生的風險(Park, Oh, Cho, Choi, & Kim, 2004)而改善 其生活品質。其他研究亦指出,過重及肥胖者比體重正常 者要易有負面情緒,而生活品質感受較差,且減重前生活 品質的得分顯著的低於減重後的得分(Martin, 2010; Pan, Cole, & Geliebter, 2010),與本研究結果相呼應。

儘管壓力管理在一般民眾與代謝症候群患者之間未有 顯著差異,但在一般民眾中卻對生活品質具有意義的預測, 反之對代謝症侯群組則未達顯著預測,此呈現出一般民眾 在維持生活品質下,較重視壓力管理的表現,亦或是代謝 症候群患者對情緒壓力等的重視程度遠低於一般民眾。然

而從Räikkönen, Matthews,及Kuller (2002)研究中,發現代

謝症候群的沮喪、壓力、焦慮及憤怒的得分皆顯著高於一般 人。因此,代謝症候群患者之情緒與壓力有關之健康問題

(16)

需要健康照護者更多的注意與提醒。 整體而言,本研究在同一個門診收案,結果呈現出代 謝症候群患者之生活品質較一般民眾為低,而預測其生活 品質的因子更有差異,此結果在其他文獻中皆未發現,尤 其本研究結果特別突出人際支持與自我實現的需求,不同 於一般民眾之營養、運動與壓力管理等在生活型態上的行 為改變,對兩個研究群體的生活品質解釋量皆高,表示本 研究變項對生活品質預測因子的掌握度亦高。相關醫療人 員則需要著重不同症狀族群之需求提供照護措施,以增加 病患願意朝向提昇生活滿意度為主軸之健康行為的動機。 結論 本研究結果發現,一般民眾與代謝症候群患者的生活品 質在人口學特性、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生理代謝表現上, 皆有顯著差異。對代謝症候群患者有意義的生活品質預測 因子含人際支持、自我實現、身體質量指數及年齡,對一般 民眾是壓力管理、舒張壓、營養、教育程度、身體質量指數、 及運動。然而,生活品質受許多因素影響,欲達到影響或 改變行為,針對不同的影響因素設計不同的衛教改善方案, 將有利於生活品質的提升。

(17)

代謝症候群者健康促進生活型量表,以營養得分最高, 其次依序為自我實現、人際支持、壓力管理、健康責任,而 運動得分最低。因此,根據本研究結果,臨床護理人員可 針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促進生活之宣導,藉由人際支持的 力量,加強患者對運動與健康責任的認知,提高自我對健 康的感受,進而增強運動之意願。而在生活品質依得分由 高至低依序為環境範疇、生理健康範疇、社會關係範疇、心 理範疇。與一般民眾的得分相比,除了環境範疇外,其他 範疇皆顯著的低於一般民眾之得分,及表示代謝症候群患 者的生活品質確實有待改善及提升。 本研究以台中某醫學中心進行健康檢查者為研究對象, 建議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比較其他不同場域的代謝症候群患 者之情形,或可將整個台灣地區劃分成北、中、南、東四區, 並採隨機選樣方式進行調查,藉以了解地區的差異是否可 能導致不同結果,使研究結果更具有代表性。 參考文獻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1 月 18 日).代謝症候群. 2007 年 10 月 12 日取自 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Them.aspx?

(18)

No= 200712250023 邱淑娟(2010).社區生活型態介入計畫對中年婦女的身體 組成、代謝危險因子及健康行為之成效.未發表的碩 士論文,臺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運動保健研究所。 姚開屏(2002a).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概念與測量原理之簡 介.臺灣醫學,6 (2),183-192。 姚開屏(2002b).臺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 與應用.臺灣醫學,6 (3),193-200。 陳韻佳(2009).代謝症候群於冠狀動脈繞道術後病人之 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究.未發表的碩士論 文,臺北: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 楊鳳玉(2004).全面飲食指標修正版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 性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臺北:國防醫學大學公共 衛生研究所。 盧立卿、鄭心嫻、謝明哲(1994).健康中年人攝取高、中、 低脂質之飲食特性及對其血液生化之比較分析.台灣 營養學會雜誌,19(1),9 -21。 魏米秀、呂昌明(2005).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文簡式量表 之發展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4,25-46。 龔如媛(2008).高屏地區中老年人代謝症候群影響因子

(19)

調查與生活品質相關性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屏 東:美和技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1). Risk factor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Dallas: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ppel, S. J., Jones, E. D., & Kennedy-Malone, L. K. (2004). Central 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mplications for primary care provid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urse Practitioners,16(8),

335-342.

Grundy, S. M., Hansen, B., Smith, S. C., Cleeman, J. I., & Kahn, R. A. (2004). Clinical manage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Report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issue related to management. Circulation, 109 (4), 551-556. Haomiao, J., & Erica, I. L. (2010). 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 lost to U.S: Adults due to obesity more than

doubles from 1993-2008. American Journal of

(20)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2010, April 1). IDF

Diabetes Atlas. Retrieved February 18, 2012, from

http://www.diabetesatlas.org.

Janz, N. K., Champion, V. L., & Strecher, V. J. (2002).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In K. Glanz, B. K. Rimer, & F. M. Lewis (Eds.),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nd ed., pp. 45-66).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iou, Y. M. (2007). Pattern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indices among white-collar men in Taiwa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15(2), 138-146.

Martin, L. J. (2010). Weight linked to depression retrieved from Urban Institute.

website:http://www.webmd.com/depression/news/20100 924/weight-linked-to-de pression

Opie, L., H. ( 2007). Metabolic syndrome. Circulation, 115, e32-e35.

Palank, C. L.(1991). 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ve

behavior: 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Nursing Clinics

(21)

Pan, H. J., Cole, B. M., & Geliebter, A. (2011). The benefits of body weight loss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74(4),

169-175.

Park, H. S., Oh, S.W., Cho, S. I., Choi, W. H., & Kim, Y. S. (2004).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associated lifestyle factors among South Korean ad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33(2), 328-336.

Räikkönen, K., Matthews, K. A., & Kuller, L. H. ( 20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risk attributes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healthy women: Antecedent or consequence? Metab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51(12), 1573-1577.

Strandberg, T. E., Strandberg A., Rantanen, K., Salomaa, V. V., Pitkälä, K., &. Miettinen, T. A. ( 2004). Low

cholesterol, morta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old age during a 39-year follow-up.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44,1002-1008.

The WHOQOL Group (1995). The World Health

(22)

Position paper from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ocial Science of Medicine,41(10),1403-1409.

Walker, S. N., Sechrist, K. R., & Pender, N. J. (1987). The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36(2), 76-81.

Zimmet, P., Magliano, D., Matsuzawa, Y., Alberti, G., & Shaw, J. (2005).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and a new definition. Journal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rombosis, 12(6).295-300.

(23)

附表 表一 代謝症候群患者與一般民眾基本屬性之分佈及差異 (N=182) 項目 全體 N =182 一般民眾n =91 代謝症候群n =91 x2 n % n % n % 性別 6.554 ** 男 75 41.2 29 31.9 46 50.5 女 107 58.8 62 68.1 45 49.5 年齡 39.111 >35歲 13 7.1 13 7.1 10 10.9 36-44歲 33 18.1 33 18.1 15 16.4 45-54歲 75 41.2 75 41.2 35 38.4 55-66歲 61 33.5 61 33.5 31 34.0 婚姻狀況 .182 未婚 26 14.3 14 15.4 14 15.4 已婚/同居 140 76.9 69 75.8 69 75.8 離婚/分居 12 6.6 6 6.6 6 6.6 喪偶 4 2.2 2 2.2 2 2.2 教育程度 .298 小學 24 13.2 9 9.9 15 16.5 國中 28 15.4 13 14.3 15 16.5 高中(職) 58 31.9 32 35.2 26 28.6 專科 40 23.1 19 20.9 21 23.1 大學以上 32 16.4 18 19.7 14 15.3 吸菸狀況 1.829 未吸煙 144 79.1 74 81.3 70 76.9 有吸煙 26 14.3 10 11.0 16 17.6 已戒煙 12 6.6 7 7.7 5 5.5 飲酒狀況 .047 未飲酒 151 83 76 83.5 75 82.4 有飲酒 25 13.7 12 13.2 13 14.3 已戒酒 6 3.3 3 3.3 3 3.3 *p < .05; **p <.01; ***p <.001 表二 代謝症候群患者與一般民眾生理代謝表現之分佈及差異 (N=182) 項目 全體 N=182 一般民眾n=91 代謝症候群n=91 t M (±SD) M (±SD) M (±SD) 體重 68.89 12.75 63.13 10.38 74.59 12.33 1.729 *** 體脂肪 31.35 7.53 29.41 6.82 33.28 7.73 3.187 *** BMI 26.16 4.10 24.25 3.16 28.03 4.06 3.349 ***

(24)

收縮壓 124.27 20.66 114.55 17.86 134.00 18.65 .189 *** 舒張壓 79.78 13.56 73.65 11.16 85.91 13.01 .664 *** 頸圍 34.89 3.48 33.47 3.12 36.30 3.24 .069 *** 腰圍 86.60 12.49 81.79 8.84 91.40 13.75 1.977 *** 臀圍 97.94 7.97 94.69 6.02 101.18 8.38 8.467 *** 空腹血糖 108.34 44.87 95.44 20.72 121.37 57.41 20.134 *** 三酸甘油脂 149.76 149.39 114.17 163.07 185.75 125.07 3.104 *** 總膽固醇 191.32 41.55 193.98 38.57 188.65 44.40 1.532 高密度脂蛋白 38.32 15.44 56.95 15.03 34.17 12.21 1.252 *** *p < .05; **p <.01; ***p <.001 表三 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生活型態之描述及差異性 (N=182) 項目 全體 N=182 一般民眾n=91 代謝症候群n=91 t M ±SD M ±SD M ±SD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總量表 58.99 11.77 60.12 10.25 57.85 13.07 1.905 自我實現 11.06 3.04 11.33 2.81 10.78 3.25 3.102 健康責任 8.74 2.49 8.79 2.13 8.69 2.82 6.662 運動 8.09 2.47 8.32 2.39 7.85 2.54 0.009 營養 10.99 2.31 11.08 2.08 10.90 2.52 4.979 人際支持 10.20 2.50 10.36 2.46 10.03 2.54 0.155 壓力管理 9.92 2.59 10.24 2.40 9.59 2.74 0.949 生活品質總量表 59.55 9.57 61.13 7.70 57.97 10.95 5.208* 整體生活品質 3.24 0.77 3.29 0.62 3.20 0.90 5.966 整體健康滿意程度 2.73 0.89 2.87 0.83 2.59 0.93 3.475* 生理健康範疇 13.77 2.33 14.12 1.87 13.41 2.68 9.052* 心理範疇 12.85 2.62 13.27 2.24 12.43 2.90 3.307* 社會關係範疇 13.26 2.54 13.76 2.14 12.77 2.81 2.838** 環境範疇 13.69 2.09 13.82 1.80 13.57 2.35 3.865 *p < .05; **p <.01; ***p <.001. 表四 代謝症候群者之基本屬性、生理代謝表現、健康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相關分析 變項 生理範疇 心理範疇 社會範疇 環境範疇 生活品質總量表 r值 r 值 r 值 r 值 r 值 年齡 .024 .020 .130 -.017 .043 教育年限 .170 .184 .034 .178 .145 體重 -.097 -.122 -.190 -.149 -.160 體脂肪 -.094 -.041 .086 -.058 -.037 BMI -.109 -.135 -.128 -.128 -.149

(25)

收縮壓 -.273** -.276** -.299** -.250** -.289** 舒張壓 -.251* -.275** -.277** -.271** -.283** 頸圍 .171 -.183 -.261** -.123 -.204 腰圍 -.171 -.153 -.148 -.216* -.191 臀圍 -.065 -.114 -.131 -.087 -.123 空腹血糖 -.019 -.160 -.133 -.208 -.128 三酸甘油脂 -.004 -.103 -.063 -.057 -.064 總膽固醇 .130 .226* .216* .188 .209* 高密度脂蛋白 .324* .314* .226 .232 .298* 自我實現 .616** .668** .509** .548** .659* 健康責任 .346** .401** .306** .361** .388** 運動 .343** .418** .346** .430** .442** 營養 .431** .513** .468** .476** .529** 人際支持 .483** .571** .578** .500** .612** 壓力管理 .548** .510** .378** .485** .544** *p < .05; **p <.01; ***p <.001. 表五 一般民眾之基本屬性、生理代謝表現、健康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相關分析 變項 生理範疇 心理範疇 社會範疇 環境範疇 生活品質總量表 r 值 r 值 r 值 r 值 r 值 年齡 .136 .237* .067 .133 .159 教育年 .057 .127 .141 .126 .153 體重 -.108 .039 -.096 -.154 -.091 體脂肪 -.281** -.240* -.030 -.127 -.207* BMI -.209* -.067 -.128 -.204 -.171 收縮壓 -.041 .007 -.015 -.010 -.024 舒張壓 -.054 -.073 -.053 -.148 -.108 頸圍 -.082 -.088 -.175 -.215* -.106 腰圍 -.189 -.029 -.235* -.245* -.202 臀圍 -.181 -.140 -.103 -.161 -.178 空腹血糖 -.194 -.185 -.057 -.090 -.174 三酸甘油脂 .001 -.005 .010 -.024 -.003 總膽固醇 -.110 -.140 -.153 -.135 -.155 高密度脂蛋白 -.295 -.381 -.201 -.468 -.331 自我實現 .576** .709** .532** .595** .711** 健康責任 .152 .231* .313** .264* .302** 運動 .198 .176 .259* .328** .279** 營養 .177 .265* .221* .203 .259* 人際支持 .419** .502** .515** .468** .562**

(26)

壓力管理 .476** .545** .460** .482** .580** *p < .05; **p <.01; ***p <.001. 表六 代謝症候群者生活品質之逐步迴歸分析 變項 多元相 關係數R 決定係 數R2 增加解釋 量△R2 F值 t值 標準化迴 歸係數β 原始化迴歸 係數B 截 距 ( 常 數 項) 48.160 人際支持 .720 .519 .509 56.03*** 5.02*** .463 2.180 自我實現 .774 .599 .584 38.15*** 4.19*** .386 1.432 身體質量指數 .836 .699 .681 38.69*** -4.40*** -.327 -1.008 年齡 .857 .734 .712 33.74*** -2.53** -.189 -5.701 *p < .05; **p <.01; ***p <.001. 表七 一般民眾生活品質之逐步迴歸分析 變項 多元相 關係數 R 決定係 數R2 增加解釋 △R2 F 值 t 值 標準化迴歸 係數β 原始化 迴歸係數B 截距(常數 項) 47.354 壓力管理 .751 .564 .521 12.95** 22.11*** .719 2.558 舒張壓 .902 .814 .773 19.70** -15.66*** -.404 -.194 營養 .944 .892 .851 21.99*** 9.86*** .286 1.407 教育程度 .978 .956 .931 38.19*** 12.56*** .286 7.332 身體質量指數 .997 .994 .989 191.04*** -9.22*** -.245 -.653 運動 .999 .998 .995 346.14*** 2.83* .075 .320 *p < .05; **p <.01; ***p <.00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低脂奶類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The evidence presented so far suggests that it is a mistake to believe that middle- aged workers are disadvantaged in the labor market: they have a lower than average unemployment

For the data sets used in this thesis we find that F-score performs well when the number of features is large, and for small data the two methods using the gradient of the

(2)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as used to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ourists’ lifestyle, involvement,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Also, it showed that touris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GNN, two phenomena can be observed that “the training period performance is truly relevant to test period performance” 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of this study include that (1) establishment of windows programming for the tunnel wriggle survey method, (2) establishment of window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o establish an accurate forecast model, the strength model needs more than 100 mix proportion experiments; the slump model only needs 50 m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