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專女子籃球選手止觀特質、心理技能與罰球命中率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專女子籃球選手止觀特質、心理技能與罰球命中率之相關研究"

Copied!
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大專女子籃球選手止觀特質、心理 技能與罰球命中率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楊淑淨 指導教授:季力康.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3) 大專女子籃球選手止觀特質、心理技能 與罰球命中率之相關研究 2013 年 6 月 研究生:楊淑淨 指導教授:季力康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專女子籃球選手止觀特質、心理技能與罰球命中率之相關。 以 101 學年度大專女子甲一級籃球隊晉級複賽之 12 支球隊的 157 名選手為研究 對象。選手填寫同意書後,在團體的情境填寫中文版「止觀特質量表」與「運動 員心理技能量表」測量選手之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狀態。罰球命中率則以 101 學年度比賽期間之罰球投籃命中率作為依據。所得的資料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 止觀特質、心理技能與罰球命中率之間的關係;並且以簡單迴歸及多元迴歸進一 步預測止觀特質對罰球命中率,以及心理技能的五個變項對罰球命中率之預測情 形。研究結果發現:(一) 101 學年度大專聯賽公開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的止觀特質 與心理技能中的「動機」 、 「專注」 、 「壓力處理與調適」 、 「可教導性」之間有正相 關,然而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中的「自信心」沒有相關。(二) 101 學年度大專聯 賽公開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的止觀特質與罰球命中率有正相關,且止觀特質能正向 預測罰球命中率;(三) 101 學年度大專聯賽公開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的心理技能與 罰球命中率沒有相關,且心理技能的五個變項皆無法預測罰球命中率。. 關鍵詞:籃球、止觀、心理技能、罰球. i.

(4) The relationships of mindfulness, psychological skills and free-throw percentage among collegiate women’s basketball players June,2013 ,Shu-Ching Yang Advisor: Likang Chi.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of mindfulness, psychological skills and free-throw percentage among collegiate women’s basketball players. Participants were 157 women’s basketball players recruited from 12 women basketball teams who competed at the Division-I University Basketball League (UBA) in 2012-2013. After received the informed consent, participant were requested to complete Chinese-version 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 and Psychological skills Inventory which assess their mindfulness and psychological skills. The percentages of free-throw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2012-2013 UBA games. Person’s correlations and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used to analyze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Collegiate women’s basketball players’ mindfulness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eaking under pressure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motivation”, and “coachability” in psychological skills. However, “concentration”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mindfulness. (2) Mindfulness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ercentages of free-throw, and mindfulness positively predicted percentages of free-throw. (3) Psychological skills were not related to percentages of free-throw. Moreover, five variables of psychological skills could not predict percentages of free-throw.. Key words: basketball, mindfulness, psychological skills, free-throw ii.

(5) 致謝詞. 回想初踏入研究所時,對這未知的學術界,心中充滿期待與恐懼。轉眼間, 這階段已漸漸邁入尾聲。短短的兩年研究所生涯中,感謝所有引領我前進的人、 事、物,讓我揮別對未知的不安,在這學術領域中,安然慮之。 本論文得以完成,承蒙指導教授季力康博士這些日子以來孜孜不倦的悉心教 導,不論是研究方向的指引或是相關問題,季老師總是盡全力提供協助與幫忙, 並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扎實地完成論文,對於論文內容錯誤之 處加以斧正,使我在撰寫論文的學習路上獲益匪淺,學生由衷感謝。感謝口試委 員黃崇儒博士與梁嘉音副教授百忙之中細心批閱及提供寶貴意見,特此敬申謝 意。 在求學過程中,要感謝梁嘉音副教授與研究所學姊陳宛渝的鼎力協助在資料 分析與統計方面給予很大的協助與體諒,因為有你們的鼓勵與幫忙,使學生得已 在忙碌的籃球領域中繼續發展並順利完成學業,學生銘記於心。此外,致上十二 萬分的感謝各大專學院十二所學校實驗對象提供寶貴資料以利研究。 最後要感謝母隊-中華電信女籃隊提供我良好的打球環境,感謝陳景鳳經理 與柯孟儀教練的關愛支持與體諒,也感謝隊友們以及親愛的家人在背後的鼓勵與 包容,使本論文研究得以順利進行與完成並且順利畢業。 在兩年求學過程,讓我深深體會自己的不足,學無止境,此階段結束象徵另 一階段開始,期許並且期勉自己在下階段能更加精進。. 楊淑淨. 謹誌. 102 年 6 月. iii.

(6)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 i 論文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7. 第三節. 研究問題…………………………………………………………7. 第四節. 研究假設…………………………………………………………7. 第五節. 研究範圍…………………………………………………………7. 第六節. 研究限制…………………………………………………………8. 第七節. 名詞解釋…………………………………………………………8. 第貳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止觀特質的相關研究……………………………………………11. 第二節. 心理技能的相關研究……………………………………………15 iv.

(7) 第三節. 影響罰球命中率之相關研究……………………………………18. 第叁章 研究方法……………………………………………………………20 第一節. 研究架構…………………………………………………………20. 第二節. 研究流程…………………………………………………………21. 第三節. 研究對象…………………………………………………………21. 第四節. 研究工具…………………………………………………………22. 第五節. 資料處理…………………………………………………………23. 第肆章 結果……………………………………………………………………24 第一節. 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之相關情形………………………………24. 第二節. 止觀特質對罰球命中率表現的預測情形………………………25. 第三節. 心理技能中各變項對罰球命中率表現的預測情形……………26. 第伍章 討論……………………………………………………………………28 第一節. 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之相關情形………………………………28. 第二節. 止觀特質對罰球命中率表現的預測情形………………………28. 第三節. 心理技能中各變項對罰球命中率表現的預測情形……………29.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30 v.

(8) 第一節. 結論………………………………………………………………30. 第二節. 建議………………………………………………………………30. vi.

(9) 參考文獻…………………………………………………………………………32 中文部分……………………………………………………………………………32 英文部分……………………………………………………………………………34. 附錄 ………………………………………………………………………………37 附錄一 參加者須知及同意書……………………………………………………37 附錄二 基本資料表………………………………………………………………38 附錄三 心理技能量表……………………………………………………………39 附錄四 止觀特質量表……………………………………………………………40. vii.

(10) 表 目 錄. 表 3-1. 參賽隊伍與人數一覽表…………………………………………………22. 表 4-1. 背景變項、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的描述統計…………………………24. 表 4-2. 各變項間的簡單相關矩陣………………………………………………25. 表 4-3. 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各變項對罰球命中率表現的描述統計表………26. 表 4-4. 止觀特質對罰球命中率表現的迴歸分析摘要表………………………26. 表 4-5. 各變項間的簡單相關矩陣……………………………………………….27. 表 4-6. 心理技能對罰球命中率表現的迴歸分析摘要表……………………….27. viii.

(11) 圖 目 錄. 圖 2-1. 止觀面向影響機制技能…………………………………………………14. 圖 3-1. 研究架構圖………………………………………………………………20. 圖 3-2. 研究流程圖………………………………………………………………21. ix.

(12)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旨在介紹本研究的問題背景與研究目的,共分為以下幾個節次來加以描 述: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 假設;第五節、研究範圍;第六節、研究限制;第七節、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籃球運動是為目前全世界最普遍也是最受歡迎運動項目之一,近年來,在國 際籃球總會 (The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de Basketball Amateur, FIBA) 與 213 個 會員國 (FIBA, 2008) 推動下,世界各地的籃球運動迅速蓬勃發展。在臺灣籃球 競賽發展中,無論是街頭三對三或是各層級的籃球聯賽活動,皆吸引著廣大群眾 的熱愛與參與。 國際籃球總會在 2010 籃球競賽規則中的第 59 條對罰球做了如下敘述:為了 限制在籃球比賽中有不道德行為發生,使比賽能在公平與公正的條件下進行,每 單節全隊團犯累計到達四次後再出現防守犯規就開始執行罰球罰則。在 2013 年 男子超級籃球聯賽(SBL)冠軍賽,璞園在決勝節一度遭遇達欣頑強抵抗,最後獲 勝關鍵就是單節全隊 19 罰 16 中的高命中率,以及連續 10 罰全進的簡嘉宏(記者 沈明璁,2013)。此外,在 2013 年 NBA,目前落後西區第 8 爵士半場的湖人隊 碰到只落後他們 1.5 場的小牛隊,湖人隊有非贏不可的壓力在,在前 3 節湖人加 足馬力領先到 11 分,第 4 節小牛雖然想靠「駭獸戰術」拉近比分,但 Howard 今天罰球命中率剛好 5 成,加上小牛主將 Dirk Nowitzki 全場 6 罰只有 2 中,在 全隊罰球命中率只有 5 成之下,湖人拿到寶貴勝利。由此可見,罰球在比賽中所 佔的重要比率越來越高,該命中率的高低可直接關係到比賽的勝負。 隨著籃球競賽規則不斷改變和現代籃球運動對抗性的不斷加強,在比賽中 一支球隊獲得罰球的機會越來越多,罰球得分佔全隊總得分的比例越來越高,尤.

(13) -2-. 其是一些高水平球隊間的比賽,罰球命中率幾乎成了球隊贏的比賽的關鍵因素, 終場哨聲響起的幾次罰球往往決定了整個比賽的勝負。 在充滿競爭的籃球比賽中,影響最後成敗的關鍵,通常取決於籃球選手的身 體與心智能力的綜合表現,即身體(physical)、技術(technical)和心理(mental)三種 要素(鄭金昌,2007)。然而,心理穩定是保證和發揮球員技術能力的首要條件, 直接影響到比賽中投籃的命中率 (俞繼英,2000)。Noppenberger (1994) 於研究 中分別設計出五種不同壓力訓練情境,有:(一) 大學校隊和高年級一起投籃; (二) 一開始所有球員在同一個籃框,站在全隊投籃命中率最好球員之後面; (三) 與一位隊友一起投籃競賽(兩人必須投一次籃或者做一加一投籃);(四) 罰球不進, 球員要被處罰;所有隊友蛙跳一圈,或者伏地挺身、仰臥起坐、衝刺即折返跑等; (五) 所有隊員輪流做一循環的投籃,沒有投籃的球員就拍手、吹口哨製造喧嘩, 做任何可以分散投籃者注意力的舉動。然而,持續、穩定的心理技能是為影響當 下運動表現能否發揮的重要因素,而以高技能水準運動員而言,心理技能訓練最 好要模擬等同比賽情境,因此,建議在平常訓練中,必須提供足夠的比賽情境壓 力,讓運動員得以適應,進一步提升他們心理的可耐受範圍,以促進比賽中發揮 和創造更好的成績 (周躍忠、鄭佳,2008)。 而影響籃球罰球命中率的因素具多,但是,以受過專業訓練的運動員而言, 罰球的情緒狀態是為影響罰球命中率的主要因素。罰球投籃時所引起運動員情緒 變化因素主要有三點,即 (1) 比賽的性質:越是重大的比賽,越是關鍵場次, 越容易使運動員產生緊張和焦慮的情緒;(2) 該次罰球的具體分量:決定勝負的 罰球,往往容易使運動員產生緊張和焦慮的情緒;(3) 周遭環境的影響:主要來 自觀眾的喧嘩、吶喊、鼓掌,目的就是干擾運動員使其陷入恍恍惚惚的境界,導 致罰球投籃動作變形而降低命中率 (許林業,1996)。此外,陳上越 (1998) 亦提 出在比賽中罰球命中率下降有以下四個方面:(1)缺乏自信心,自控能力差;(2) 情緒焦慮緊張;(3)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4)不適宜的興奮水平。 承文獻所述,運動員的心理因素必須加以控制才能有效地提高比賽中的罰球.

(14) -3-. 命中率。而心理技能訓練就諸如專項的體能與技術一般,須透過長時間的練習, 於比賽之際才得以運用促進運動表現,尤其是針對罰球投籃之心理技能要求 (戴 勇,2003)。不過,運動心理技能向來被視為可以加強運動員克服心理障礙能力、 運動表現、人際關係和自信心的工具,並且有助於運動員個人發展與人格成長 (Weiss, 1992)。運動心理學者(Francis, 1993;Orlick, Partington, & Salmela, 1982; Smith ,Schutz , Smoll & Ptacek , 1995) 就指出,心理技能可能視為一種加強運動 員克服障礙的能力、提升運動表現、人際關係和自信心的工具,並且幫助運動員 成長。而邱玉惠 (2001) 提及心理技能涵蓋的因素包括有較高的比賽欲望、耐力、 鬥志、挑戰性及求勝慾、穩定且集中的情緒、注意力、自我放鬆、自信心和判斷 力、預測與協調等能力。 再者,季力康 (1995) 回顧運動心理學家對運動員在最佳運動表現時心理特 徵,發現最佳心理特徵有以下幾點:1.不怕成功或失敗(不會患得患失);2.完全 地專注;3.自我控制;4.自信心;5.心理沉著。6.樂趣;7.流暢、不費力的表現。 並指出優秀運動員在最佳表現的心理特徵為:1.高度的承諾感,包含(1)求勝的慾 望與決心、(2)正想的態度與熱誠、(3)自我激勵;2.高度的自我控制,包含(1)不 怕失敗、(2)接受批評與指導、(3)保持沉著。綜合以上研究者對優秀運動員在最 佳表現時的心理特徵與知覺,可以整理出影響運動員心理技能的項度與心理技能 訓練應注意的內容。張力為與任未多(2000) 認為運動心理技能是運動員在學習 運動技術或比賽的情境中,具有動員、調節和控制自己的心理過程及心理狀態技 術,即對於影響運動表現的心理因素,可以加以適當的處理與調節的能力。 Smith,Schutz,Smoll & Ptacek (1995)等人則設計出包含七個向度的心理因 應技能量表(Athletic Coping Skills Inventory,ACSI-28),包括 1.視壓力為助長表現 之壓 力危機處理;2.不憂慮;3.面對困境時能保持自我控制及積極態度的逆境 中調適;4.注意力集中;5.目標設定與心理準備;6.自信心與成就動機;7.可教導 性等七個因素。黃崇儒(2000)亦採用 ACSI-28 中文版對國內 239 名大專運動員施 測以探討運動員的心理因應技能,結果指出中文版運動員因應技能量表經過修正.

(15) -4-. 後,建構尚可接受,因應困境、適應壓力、目標設定、專注、免於擔憂、成就動 機及適應教練等七個概念,已能描繪出國內運動員心理技能的簡單架構。但有一 些文化上的差異及心理計量的問題,故此量表雖可適用於國內運動員,但目前模 式並非最理想,後續研究者可依此模式為出發點,修正相似性高之題目並增加題 數,以重新探索適合國內運動員的心理技能模式。 邱玉惠和季力康(2001)根據 Smith 等人(1995)所提出的心理因應技能量表 (ACSI-28)之理論架構為編制藍本,以大專體育院校各種運動代表隊與左訓訓練 中心國家培訓選手為研究對象,經過量表的信、效度考驗後,結果發現:運動員 心理技能量表包括「壓力處力與逆境調適」 、 「動機」 、 「可教導性」 、 「專注」與「自 信心」等五個分量表。此問卷累積解釋變總異量為 58.43%,各因素 Cronbachα 介於.75 到.88 之間,總量表 Cronbachα 為.96,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並且具建 構效度與信度。 在最近的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學者已將另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徵『止觀』應用 在競技運動選手,並探討止觀與其他心理特徵及表現的關係 (Gardner & Moore, 2004,2006, Kee & Wang, 2008 年)。 「止觀」(mindfulness)一詞源自於佛禪的靜坐歷程,意旨採取一種開放的 思維,並且集中注意力覺察此時此刻,但又不帶評價之心理歷程(Brown, Ryan, & Creswell, 2007; Kabat-Zinn, 2003) 。在止觀禪修裡,“止”是心的安定,“觀”是察覺。 馬淑華 (2008) 認為止觀之定義是指有意識地、不加批評地將注意力置於此時此 刻之上。這份注意力可以提升覺察力和思考力,也能幫助我們接納當下了現實, 但是在覺察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被潛藏的恐懼和不安驅使,引發出無意 識的負面行為。即使有時我們發現自己處理事情的方法不很有效,慣性的機械反 應仍然會在壓力下反覆出現。若不正視和處理,久而久之,心境越來越困擾,失 去尋求滿足和快樂的力量,出現種種身心病徵。止觀提供了一條簡單而有力的路 徑,協助我們解開困擾,重新與內在的智慧和活力連繫。止觀能幫助我們再次掌 管自己生命的方向和質素,以及人際關係。這種開放的態度,使我們不再被自己.

(16) -5-. 的喜惡、主見、偏見、投射與期望而困擾,助我們從過去狹窄的角度突破出來。 有關於止觀之研究,早期則被運用至醫學上的治療,如來降低慢性病患之疼 痛知覺(Kabat-Zinn,1982; Kabat-Zinn, Lipworth, & Burney, 1985)或憂鬱患者的 認知治療 (Teasdale et al., 2000) ,亦有應用於邊緣人之輔導 (Linehan、Armstrong、 Suarez、Allmon, & Heard, 1991),皆發現止觀對於提升身心機能有其顯著效果, 進而提倡止觀的高度應用性。Bishop et al. (2004) 提出止觀組成涉及兩個部分: (1)自我調節,注意在現在的時刻;(2)開放性,意願和意識的經驗,在目前的時 刻。除此之外,另有一些文獻也發現注意力在止觀中是有發揮作用,如 Anderson et al. (2007)就探究止觀中的注意力部分,結果發現在從事為期八週的止觀減壓 (MBSR) 後,其中情緒福祉和止觀有很大的改善,但在注意力的部份則無。Brown and Ryan (2003) 則著重於注意力的技能,進一步發展出止觀覺察注意量表 (MAAS),主要側重於測量注意力的技能。(Baer et al., 2006) 故收集相關資料進 行了探索性與驗證性因素分析得到穩定的五個因素止觀 (FFMQ) 。能夠引導人 的注意力和提高認識目前可據悉,透過不同的止觀練習目的是想幫助個人參加外 部刺激和內部的經驗,如身體感覺、思想和情緒,在一個非判斷的評價方式,進 入意識的內部和外部的刺激,仔細觀察,但不認為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個人可以 自然發生的事件,而不是人的經驗、情感體驗和思想試圖控制或減少它們 ( Teasdale,Moore,Hayhurst,Williams,&Segal,2002)。根據止觀 Gardner & Moore(2004),以這種方式,可以認為是一個注意力的技能和可以應用與運動員 工作。 Herndon(2008)認為,止觀係高度聚焦於當下,是一種高度注意力的狀 態,因此應能有效預測認知表現,其研究便發現 MAAS 與認知失誤(cognitive failures)是呈負相關;Chambers, Lo 和 Allen(2008)也發現個體在接受 10 天 密集的止觀訓練後,其前後測 MAAS 的提升,能有效降低受試者認知轉換的損 失(cognitive switching cost);亦即個體透過止觀訓練後,能夠藉由止觀特質的 提升,進而增益認知彈性的表現。據此,Tang 和 Posner(2009)便認為,由止.

(17) -6-. 觀所導引出的注意力模式,既非過度用力而造成認知疲勞,也非完全不用力的分 心狀態,而是平衡於兩者間的最佳表現狀態(optimal performance)。 止觀是為一種不帶評價、高度專注於此時此刻的狀態,與心理學中自我涉入 (ego-involvement)的目標導向式問題解決大相徑庭,且常與自我調節和自我整 合的機制中被討論。 止觀強調聚焦於當下,而目標導向則放眼於未來目標,目標導向的自我調控 (self regulation)需時常觀測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以進行自我狀態的調節,使自 己更接近於理想的狀態。William(2008)認為過度聚焦於結果的自我調控,將 會導引個體進入行動模式(doing mode),而非充分體驗此時此刻的經驗模式 (being mode);而過度強調行動模式的結果,也較容易產生焦慮跟罪惡感,進 而步入憂鬱反芻的漩渦。然而,由止觀所導引的經驗模式,則是讓個體將行動注 入於此時此刻,而不聚焦在未來目標的達成。但這並不意味著消極或是不想達成 目標的狀態;而是讓個體藉由降低自我的涉入,更能專注於當下,不僅能夠減少 對未來不確定感的焦慮,同時更能將所有精力投入於當下,進而提升個體的執行 效率。Masicampo and Baumeister(2007)研究則觀察由止觀特質(例如:MAAS) 所帶出「少點自我涉入,自我調節反而更好」的情形,即是最佳化的自我調控狀 態(optimal self regulation functioning)。 綜合上述文獻,目前國內有關止觀特質的研究非常少,大部分著重在醫療和 特殊精神病患之介入研究,鮮少有人研究在運動領域上。因此,引發本研究探索 之動機,藉此結合心理技能之變項,進一步以國內大專院校籃球聯賽甲一級籃球 員為研究對象,探討止觀與心理技能的關係,同時探討兩者對其罰球投籃準確性 的預測情形。 基於以上,本研究擬以大專聯賽公開一級女子籃球選手主要瞭解止觀特質與 心理技能對籃球罰球投籃準確性的預測情形。期盼將其研究結果提供給籃球教練 與籃球員作為訓練與比賽之參考,以協助籃球員調整心理狀態,保持最佳心理素 質,以便發揮應有水準創造更佳卓越之成績。.

(18) -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前述研究背景,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1.. 探討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間的關係。. 2.. 探討止觀特質對罰球命中率表現的預測情形。. 3.. 探討心理技能中的各變項對罰球命中率表現的預測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以上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研究問題如下: 1.. 101 學年度大專聯賽公開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的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之的關 係為何?. 2.. 101 學年度大專聯賽公開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的止觀特質與罰球命中率的關 係為何?是否能正向預測罰球 命中率表現?. 3.. 101 學年度大專聯賽公開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的心理技能各個變項與罰球命 中率的關係為何?是否能正向預測罰球命中率表現?. 第四節 研究假設 假設一:101 學年度大專聯賽公開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的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之間 有正相關係。 假設二:101 學年度大專聯賽公開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的止觀特質與罰球命中率有 正相關,且止觀特質能正 向預測罰球命中率。 假設三:101 學年度大專聯賽公開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的心理技能與罰球命中率有 正相關,且心理技能的各個變項皆能正向預測罰球命中率。. 第五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 101 學年度大專聯賽公開一級女子籃球選手止觀特質、心理技.

(19) -8-. 能與罰球命中率之相關研究為研究範圍。因此,本研究之具體研究範圍如下: 一、研究主題範圍: 101 學年度大專聯賽公開一級女子籃球選手止觀特質、心理技能與 罰球命中率之相關研究。 二、研究對象範圍: 本研究對象為參加 101 學年度大專聯賽公開一級女子籃球選手 12 隊做 為研究對象。分別為台灣師大、文化大學、台北體院、北市教大、佛光大學、 清華大學、台東大學、台灣體大、世新大學、台灣科大、實踐大學以及台北 大學。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方式為調查工具,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大專聯賽公開 一級女子籃球選手止觀特質、心理技能與罰球命中率之相關研究。.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由於問卷屬自陳量表,研究者無法 控制受試者可能受到若干主觀因素影響,並對問卷內容有所保留,僅能 假設所有受試者均能依照自己的真實情況來填答。 二、在研究樣本方面: 本研究僅針對大專聯賽公開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為研究對象進行調 查,所得研究結果,並不能適用於其他球隊,例如:WSBL 女子超級籃 球聯賽、高中職、國民中學和國民小學籃球隊等。. 第七節 名詞解釋 一、止觀特質(mindfulness) 止觀意為一種開放的思維,並且集中注意力觀察此時此刻,但又不帶評價的 心理歷程 (Brown, Ryan, & Creswell, 2007; Kabat-Zinn, 2003)。 本研究係以中文.

(20) -9-. 版「止觀覺察注意量表」(張仁和、林以正、黃金蘭,2011) 所測得的結果作為 本研究之止觀特質,包含五個向度,分別為「注意力/行動覺察」 (attention and action awareness)、「觀察」(observation)、「不評價(non-judgment)、「不對內在 經驗反應」(nonreactive to inner experience)與「描述」(description)。分數愈高 代表止觀特值愈高。 二、運動員心理技能(Athletic Psychological Skills) 指運動員在學習技術或比賽的情境中,具有動員、調節和控制自己的理想過 程及心理狀態的技術,可以加以適當的處理、調節的能力(張力為、任未多,2000)。 本研究運動員心理技能量表因素係依據(邱玉惠、季力康,2001)以 ACSI-28 為藍 本,編制適合我國運動員使用的心理技能量表,研究過程經過語意修正、項目分 析、內部一致性考驗、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後,共分成「壓力處理 與逆境調適」、「動機」、「可教導性」、「專注」、「自信心」五個因素。 (一)壓力處理與逆境調適 (Peaking under pressure& Coping with adversity) 壓力處理指運動員能運用方法放鬆以紓解壓力,並且視壓力為提升運動成績 的動力;逆境調適則是指指運動員面對困境時,能保持自我控制與積極的態 度,鎮定而掌握情況,從而脫離失誤、挫折的逆境。 (二)動機 (Motivation) 係指運動員能主動追球運動成就,主動練習並設定目標。 (三)可教導性 (Coachability) 係指運動員尊重教練,並認為教練的領導即指導是必要的,而運動員本身也 具備接受教練建設性批評的學習態度。 (四)專注 (Concentration) 係指運動員在比賽中能夠集中注意力,不受其他外在的影響,雖有干擾或失 物產生,仍能專注而不分心。 (五)自信心. (Confidence). 係指運動員對於自己的運動能力很有信心,不懷疑自己的運動技術。.

(21) - 10 -. 三、罰球命中率 (Free throw shooting percentage) 以大專院校籃球聯賽之預賽所得的罰球數除以命中數的罰球命中率的百分 比進行計算。.

(22) - 11 -.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的重點為各基礎理論與本文相關文獻的收集探討,全章共分三節。:第 一節為運動止觀特質的相關文獻。第二節為心理技能的相關文獻。第三節為影響 罰球命中率之相關文獻。. 第一節 止觀特質的相關文獻 止觀 (mindfulness) 一詞源自佛禪的靜坐歷程,意旨為採取一種開放的 思維,並且集中注意力覺察此時此刻,但又不帶評價的心理歷程(Brown,Ryan, & Creswell, 2007; Kabat-Zinn, 2003)。早期的止觀研究較著重實作與應用,例如 : 呼吸控制、靜坐、瑜珈、身體掃描等訓練,並沒有針對止觀特質研發相關的測量 工具。據此,Brown and Ryan(2003)參考以往文獻,同時訪問具有高度靜坐經 驗的僧侶和學者,編製出「止觀覺察注意量表」 (Mindful Awareness Attention Scale, 簡稱 MAAS) ,以了解個體能否接受並覺察當下所有的經驗,以做為測量止觀傾 向個別差異的工具。有關於止觀報導與研究皆顯示,Baer 等人建立 FFMQ 的研 究裡(Baer et al., 2006; Baer et al.,2008),發現「注意力/覺察」為各量表共有的 主要向度,而其向度對於心理適應的預測力更為穩定,而該構念的題目主要係由 MAAS 組成。之後 Brown 等人(2007)贊同將止觀構念用單向度(unidimension) 方式予以表徵,因此將止觀聚焦於「注意力/覺察」,一方面直指其心理構念的 核心,二方面也將止觀視為較簡約的概念,避免過多的向度造成混淆。 總括來說,止觀的測量工具有許多不同的工具,但不少學者仍建議 MAAS 為項對穩定且有預測力的工具。後續的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也顯示,MAAS 的因 素結構並沒有性別差異,且在不論有無靜坐經驗的樣本中,均可得到穩定的 單一因素結構(MacKillop & Anderson, 2007)。因此,待建立中文版「止觀覺察 注意量表」 (Chinese 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簡稱 CMAAS)之後,應.

(23) - 12 -. 能提升止觀研究在華文世界的發展。 另外有許多研究對 CMAAS 進行信效度分析,結果顯示 CMAAS 具有穩 定的單一因素結構,這也呼應這也呼應 Ryan and Brown(2003)的觀點,他們認 為止觀並非藉由強化自我價值感,再增進心理適應;反而是透過專注於當下,降 低對自我價值感追求的執念,好充分體驗此時此刻,進而增加心理健康。而 CMAAS 是如何具有良好信效度。可由下列 MAAS 的相關研究,並探討 CMAAS 未來可能應用的方向。 Argus and Thompson(2008)發現,針對憂鬱症患者的研究中也顯示,MAAS 能中介不良適應的完美主義(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與社交問題解決能力 (social problem solving)對憂鬱嚴重程度的預測力。 Herndon(2008)認為,止觀係高度聚焦於當下,是一種高度注意力的狀 態,因此應能有效預測認知表現,其研究便發現 MAAS 與認知失誤(cognitive failures)是呈負相關;Chambers, Lo and Allen(2008)也發現個體在接受 10 天 密集的止觀訓練後,其前後測 MAAS 的提升,能有效降低受試者認知轉換的損 失(cognitive switching cost);亦即個體透過止觀訓練後,能夠藉由止觀特質的 提升,進而增益認知彈性的表現。據此,Tang and Posner(2009)便認為,由止 觀所導引出的注意力模式,既非過度用力而造成認知疲勞,也非完全不用力的分 心狀態,而是平衡於兩者間的最佳表現狀態(optimalperformance)。 止觀強調聚焦於當下,而目標導向則放眼於未來目標,目標導向的自我調 控(self regulation)需時常觀測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以進行自我狀態的調節,使 自己更接近於理想的狀態。William(2008)認為過度聚焦於結果的自我調控, 將會導引個體進入行動模式(doing mode),而非充分體驗此時此刻的經驗模式 (being mode);而過度強調行動模式的結果,也較容易產生焦慮跟罪惡感,進 而步入憂鬱反芻的漩渦。然而,由止觀所導引的經驗模式,則是讓個體將行動注 入於此時此刻,而不聚焦在未來目標的達成。但這並不意味著消極或是不想達成 目標的狀態;而是讓個體藉由降低自我的涉入,更能專注於當下,不僅能夠減少.

(24) - 13 -. 對未來不確定感的焦慮,同時更能將所有精力投入於當下,進而提升個體的執行 效率。Masicampo and Baumeister(2007)研究則觀察由止觀特質(例如:MAAS) 所帶出「少點自我涉入,自我調節反而更好」的情形,即是最佳化的自我調控狀 態(optimal self regulation functioning)。 另外,有研究結果表明止觀訓練能影響心理調節,依據 Birrer and Morgan (2010)所提出的模式,止觀面向與內容對於心理技能的潛在影響,以下箭頭指 出可能影響機制與技能的唯一關係。如圖 2-1 所示:.

(25) - 14 -. 影響機制. 技能 個人發展與生. 注意力. 態度. 活技能 自我技能 回復技能. 價值澄清 處理技能 止觀面向. 自我調整. 動機技能. 與內容 明確度(思考). 意志力(疼痛管 理技能). 暴露. 彈性度. 注意力技能 覺醒調節技能 知覺-認知技能. 無歸屬感 動作控制技能 低反思. 溝通與領導技 能. 圖 2-1 止觀面向影響機制技能 Birrer & Morgan(2010).

(26) - 15 -. 第二節 運動心理技能的相關研究 一、運動心理技能 運動心理技能向來被視為可以加強運動員克服心理障礙能力、運動表現、人 際關係和自信心的工具,並且有助於運動員個人發展與人格成長(Weiss, 1992)。 而(邱玉惠、季力康,2001) 提及心理技能涵蓋的因素包括有較高的比賽欲望、 耐力、鬥志、挑戰性及求勝慾、穩定且集中的情緒、注意力、自我放鬆、自信心 和判斷力、預測與協調等能力。日本學者德永幹雄等( 1991 )認為運動心理技能 是選手的「 精神力 」的象徵,精神力旺盛的運動員較能發揮既有的成績水準, 同時指出心理技能含有較高的比賽慾望、耐力,鬥志、挑戰性及求勝慾、穩定且 集中的情緒、注意力、自我放鬆、自信心、判斷力、預測等能力。 運動心理學者(Francis, 1993;Orlick, Partington, & Salmela, 1982;Smith, Schutz, Smoll, & Ptacek , 1995) 指出,心理技能可能視為一種加強運動員克服障 礙的能力、提升運動表現、人際關係和自信心的工具,並且幫助運動員成長。張 力為與任未多(2003) 認為運動心理技能是運動員在學習運動技術或比賽的情境 中,具有動員、調節和控制自己的心理過程及心理狀態技術,即對於影響運動表 現的心理因素,可以加以適當的處理與調節的能力。 二、運動員心理技能量表 Smith,Schutz,Smoll, & Ptacek (1995)等人則設計出包含七個向度的心理因 應技能量表(Athletic Coping Skills Inventory, ACSI-28)共包含「壓力危機處理」、 「逆境中調適」 、 「注意力集中」 、 「目標設定與心理準備」 、 「自信心」 、 「成就動機」 及「可教導性」等七個向度的心理因素。 黃崇儒(2000) 亦採用 ACSI-28 中文版對國內 239 名大專運動員施測以探討 運動員的心理因應技能,結果指出中文版運動員因應技能量表經過修正後,建構 尚可接受,因應困境、適應壓力、目標設定、專注、免於擔憂、成就動機及適應 教練等七個概念,已能描繪出國內運動員心理技能的簡單架構。但有一些文化上.

(27) - 16 -. 的差異及心理計量的問題,故此量表雖可適用於國內運動員,但目前模式並非最 理想,後續研究者可依此模式為出發點,修正相似性高之題目並增加題數,以重 新探索適合國內運動員的心理技能模式。 邱玉惠、季力康(2001) 根據 Smith 等人(1995)所提出的心理因應技能量表 (ACSI-28) 之理論架構為編制藍本,參考國內外有關運動員心理技能研究(周文 祥,1993;黃崇儒,2000;廖主民,1993;鄭溫暖,2000),勾勒出動機、壓力 處理、逆境調適、專注、自信心、可教導性等六個初步因素,經過量表的信、效 度考驗後,施測體育學院、競技系、校內各種運動代表隊與左訓訓練中心國家培 訓選手,結果發現:運動員心理技能量表包括「壓力處力與逆境調適」 、 「動機」、 「可教導性」 、 「專注」與「自信心」等五項因素,在相關研究上指出這五項因素 會影響運動員成績及勝負,以下便針對各因素進行分析: (一) 壓力處力與逆境調適. (Peaking under pressure& Coping with adversity). 壓力是指個人意識本身能力需求與環境之間不能配合的情況(Martens,1987)。 過去曾有學者指出運動員過大的心理壓力不但剝奪了運動員的生理能量及勝利, 也同時奪去了運動的樂趣;壓力能摧毀運動員的自信,甚至會導致運動員的受傷 及提早退休(陳靜、陳音容、洪聰敏,2005)。因此,運動競賽壓力的處理對運動 員及教練已成為重要的議題(Kroll,1979;Scanlan, 1984;Smoll, 1986)。逆境調適 是運動員面對困境時,能自我控制與保持積極態度,鎮定而掌握狀況。Ransom and Weinberg(1985)研究發現技術水準高的運動員教友從逆境中調適的心理能力。因 此,壓力處理與逆境調適亦是左右成敗的關鍵之一。 (二) 動機 (Motivation) 動機(amotivation)分三種形式,所謂外在動機是指個體並非對活動有興趣, 維持個體參與運動的動機來自於外在事件的影響,最主要是為了從活動中獲得報 酬或獎賞;內在動機是指個體之所以參與活動,是為了能夠從中學習、獲得樂趣 與滿足;無動機則是個體對活動本身及結果無所謂,是一種無法解釋持續參與或 停止參與運動訓練的動機(Deci & Ryan,1985,1991)。在激烈競賽中,運動員為了.

(28) - 17 -. 爭取勝利不斷付出心血訓練,增進技術及體能,除了先天的外在條件,其背後必 有強烈的參與動機與追求進步的動力(陳美燕,1995)。因此,優秀運動員和教練 特強調動機在運動中的重要性(Gould,1982)。 (三) 可教導性 (Coachability) 邱玉惠 (2001) 認為可教導性指的是運動員對於教練的領導及指導、適應和 服從的態度。運動員初接觸專項運動,就好比一塊海綿,極需吸收經驗、學習技 巧。張宏亮 (1993) 則認為教練訓練運動員,不論在技術訓練、體能、戰術的運 用,都必須要靠運動員與教練之間良好的溝通。 (四) 專注 (Concentration) 在許多心理技能中,運動員的注意力是影響運動表現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在整場比賽中維持注意力往往是影響勝敗的重要關鍵。所謂「集中注意力」是指 全神貫注於一個確定目標,不為其他內外在刺激的干擾而產生分心的能力(馬啟 偉、張力為,1996)。研究亦指出,可以透過練習的方式有效改善運動員在比賽 中產生分心的情況,讓運動員集中心力去比賽,締造佳績(陳俊汕,2000)。 (五) 自信心. (Confidence). 自信心所講求的運動表現,是指能力知覺及能力所能完成的工作表現的一種 情境式的相信力量,而自信心與運動表現間呈現相互影響現象 (呂碧琴,1991)。 Vealey (1986)認為自信心可分為特質與狀態兩種類別,特質自信心是個人認為自 己在一般競技運動中,具有成功能力的信念或確定程度;狀態自信心指個人在某 一特定時刻,認為自己具有在競技運動中,能夠成功能力的信念或確定程度。自 信心可以幫助個人激起正面情緒、促進專注、設定目標、增進努力、聚焦在比賽 策略上極維持動力,有信心的運動員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習得在身體與心智上必要 的技能與能力來發揮他們的潛能(簡曜輝等譯,2002)。 本節小結:經由本結的文獻可知,運動心理技能已經成為運動員提升成績的 重要因素。從運動心理技能測量工具的發展由 Smith (1995) 等人所設計的心理因 應技能量表 (ACSI-28) 到近期由(邱玉惠、季力康,2001) 修正編制出適合我國.

(29) - 18 -. 運動員使用的「運動員心理技能量表」 ,經過項目分析、效度分析與信度分析後, 顯示該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與信效度,故本研究亦採用(邱玉惠、季力康, 2001) 所編製的量表來作為本研究對象施測。. 第三節 影響罰球命中率之相關研究 穩定的罰球能力是身為籃球員所必須具備的能力,而所謂罰球技術,即是在 與籃框固定距離的罰球線上,在無人干擾的情況下所表現的投籃技術。然而,在 充滿競爭的籃球比賽中,影響最後成敗的關鍵,通常取決於籃球選手的身體與心 智能力的綜合表現,即身體 (physical)、技術 (technical) 和心理 (mental) 三種 要素(鄭金昌,2007)。然而,心理穩定是保證和發揮球員技術能力的首要條件, 直接影響到比賽中投籃的命中率(俞繼英,2000)。 持續、穩定的心理技能是為影響當下運動表現能否發揮的重要因素,而以高 技能水準運動員而言,心理技能訓練最好要模擬等同比賽情境,因此,建議在平 常訓練中,必須提供足夠的比賽情境壓力,讓運動員得以適應,進一步提升他們 心理的可耐受範圍,以促進比賽中發揮和創造更好的成績 (周躍忠、鄭佳, 2008)。 而影響籃球罰球命中率的因素具多,但是,以受過專業訓練的運動員而言, 罰球的情緒狀態是為影響罰球命中率的主要因素。罰球投籃時所引起運動員情緒 變化因素主要有三點,即 (1) 比賽的性質:越是重大的比賽,越是關鍵場次, 越容易使運動員產生緊張和焦慮的情緒;(2) 該次罰球的具體分量:決定勝負的 罰球,往往容易使運動員產生緊張和焦慮的情緒;(3) 周遭環境的影響:主要來 自觀眾的喧嘩、吶喊、鼓掌,目的就是干擾運動員使其陷入恍恍惚惚的境界,導 致罰球投籃動作變形而降低命中率 (許林業,1996)。此外,陳上越 (1998) 亦提 出在比賽中罰球命中率下降有以下四個方面:(1)缺乏自信心,自控能力差;(2) 情緒焦慮緊張;(3)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4)不適宜的興奮水平。 本章小結:經由本結的文獻可知,運動員的心理因素必須加以控制才能有效.

(30) - 19 -. 地提高比賽中的罰球命中率。而心理技能訓練就諸如專項的體能與技術一般,須 透過長時間的練習,於比賽之際才得以運用促進運動表現,尤其是針對罰球投籃 之心理技能要求。.

(31) - 20 -.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旨在介紹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如圖 3-1 所示,共分為以下幾個節次,第一 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流程;第三節、研究對象;第四節、研究工具;第 五節、資料處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支架構圖,如下圖所示:. 止觀特質. 罰球命中率 心理技能 1.動機 2.壓力處力與逆境調適 3.專注 4.自信心 5.可教導性.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2) - 21 -. 第二節、研究流程 本研究資料蒐集實施流程如圖 3-2 所示,首先以書信與電話聯絡,與各隊教 練取得聯繫,說明本研究的目的與實施方式,徵詢教練和選手同意。施測前,研 究者向參與者說明填答方式,並告知參與者所有的資料僅供研究之用,請參與者 根據各量表的填答說明,依自己經歷的實際狀況,逐題填答。填寫過程若有疑問, 可以隨時發問,填寫完畢後,由研究者直接收回。. 聯 絡 施 測 對 象 並 取 得 同 意. 當 面 指 導 填 寫 量 表. 回 收 量 表. 資 料 處 理 與 分 析. 結 果 與 討 論. 結 論 與 建 議. 圖 3-2 研究流程圖.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受試者,以參加中華民國 101 學年度大專籃球聯賽公開一級預賽之 女子籃球選手為受試者,參加隊伍共 12 隊,共發放 168 份問卷,剃除無效問卷 後有效問卷共計為 157 份。參賽隊伍與人數如表 3-1 所示。.

(33) - 22 -. 表 3-1 參賽隊伍與人數一覽表 序號. 學校名稱. 人數. 序號. 學校名稱. 人數. 1. 台灣師大. 20. 7. 台東大學. 7. 2. 文化大學. 9. 8. 清華大學. 10. 3. 北市教大. 16. 9. 世新大學. 16. 4. 佛光大學. 14. 10. 台灣科大. 12. 5. 台北體院. 17. 11. 實踐大學. 11. 6. 台灣體大. 13. 12. 台北大學. 12. 總計 15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除設計一份個人基本資料記錄受試者各項資料外(以匿名方式填答), 共採用兩種測量工具,分別測量「中文止觀覺察注意量表」 、 「運動心理技能量表」 , 其內容分述如下: 一、個人基本資料 個人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訓練時間、球齡、位置。 二、中文版「止觀覺察注意量表」 中文止觀覺察注意量表完全參照止觀察覺注意量表的題項,共 15 題。所有 題目均為反向題,為李克特氏六點量表,主要是詢問個體注意力與覺察不集中的 頻率。其中 1 分表示「幾乎沒有」,6 分表示「幾乎總是」。經反向計分後表示 個體止觀特質的程度,分數愈高代表止觀特值愈高。 三、運動員心理技能量表 本研究的測量工具採用邱玉惠(2001)以 ACSI-28 為藍本,所編製的運動員心 理技能量表,此量表係依 Smith et al. (1995) 的 ACSI 量表的理論架構為編制藍本,.

(34) - 23 -. 編制適合國內運動員使用量表,量表包括「壓力處理與逆境調適 (9 題)」 、 「動機 (9 題)」 、 「可教導性 (5 題)」 、 「專注 (4 題)」 、 「自信心 (4 題)」 ,共計 31 道題目, 採李克特(Likert)五點量表計分方式,依「幾乎不曾」 、 「很少」 、 「偶爾」 、 「經常」、 「幾乎總是」分別給予 1、2、3、4、5 分 (反向題第 7、12、13、15、27 題則給 予 5、4、3、2、1 之計分)。. 第五節 資料處理 施測結束後,將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及編碼工作,並採用 SPSS 套裝軟 體進行統計分析,所採用之統計方法如下: 一、皮爾遜積差相關 分析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止觀特質與罰球命中率、 心理特質與罰球命中率之相關情形。 二、簡單迴歸 分析止觀特質對罰球命中率之預測情形。 三、多元迴歸 分析心理技能的各個變項對罰球命中率之預測情形。.

(35) - 24 -. 第肆章 結果 本章旨在針對研究目的的依序呈現與陳述資料分析的結果,內容共分為三節: 第一節為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之相關情形,第二節為止觀特質對罰球命中率表現 的預測情形,第三節為心理技能中各變項對罰球命中率表現的預測情形。. 第一節 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之相關情形 本研究參與者為 157 名在各個變數上的平均數、標準差,資料如表 4-1 所 示,本研究參與者平均年齡為 20.03 ± 1.51 歲,專項訓練經驗為 8.00 ± 2.68 年, 隊上一週的訓練時數為 2.34 ± 0.75 時,在止觀特質中為 4.13 ± 0.76,心理技能的 各變項中,動機為 3.46 ± 0.51,專注為 3.31 ± 0.53,自信心為 3.03 ± 0.58,壓力 處理為 3.43 ± 0.51,可教導性為 4.03 ± 0.52,顯示出所有參與者在五個心理技能 分量表,平均數由高至低,以可教導性得分為最高,自信心得分為最低。. 表4-1 背景變項、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的描述統計 平均數. 標準差(±). 背景變項. 年齡 專項運動球齡 ( 年 ) 每週訓練時數 ( 時 ). 20.03 8.00 2.34. 1.51 2.68 .75. 止觀特質. 止觀特質. 4.13. .76. 心理技能. 動機 專注 自信心 壓力處理與逆境調適. 3.46 3.31 3.03 3.43. .51 .53 .58 .51. 可教導性. 4.03. .52. N=157. 本研究以皮爾遜積差相關考驗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各變項之間的簡單相關.

(36) - 25 -. 情形,由表 4-2 可知,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中的動機成顯著正相關(r=.20, p<.05)、 專注(r=.36, p<.01)、壓力處理(r=.21, p<.01)、可教導性(r=.29, p<.01)成顯著正相關, 自信心(r=.14)則未達顯著。顯示當個體心理技能中的動機,專注、壓力處理和可 教導性越高時,出現止觀特質就越高。. 表 4-2 各變項間的簡單相關矩陣(N=157) 變項. 止觀特質. 止觀特質. 動機. 專注. 自信心. 壓力處理. 可教導性. 1. 動機 專注 自信心. .20*. 1. .36**. .28**. 1. .14. .50**. .24**. 1. 壓力處理 可教導性. .21**. .65**. .38**. .52**. 1. .29**. .49**. .41**. .21**. .33**. 1. 第二節 止觀特質對罰球命中率的預測情形 由於大專女子雖是國內甲一級比賽但因籃球賽事場次過少,各隊平均預賽只 出賽五場比賽,根據數據上來看罰球次數顯示並不是每位選手都有機會站上罰球 線上,而主力上場時間多過於非主力上場時間,所以在罰球比例上主力會多過於 非主力,而前四名與後四名隊伍比賽實力、中間技術的差異懸殊篇幅過於大,基 於以上種種因素與限制,因此,從發放 157 位參與者中收案條件篩選出罰球出手 達到七次以上為人數,由原本 157 人篩選過後變為 37 人,由表 4-3 中可以得知 本研究參與者在罰球命中率中為 65.95 ± 13.51,止觀特質中為 4.12 ± 1.00,在心 理技能的各變項中,動機為 3.54 ± 0.61,專注為 3.35 ± 0.53,自信心為 3.1 0± 0.59, 壓力處理為 3.49 ± 0.47,可教導性為 4.09 ± 0.50,顯示出所有參與者在五個心理 技能分量表,平均數由高至低,以可教導性得分為最高,自信心得分為最低。.

(37) - 26 -. 表4-3 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各變項對罰球命中率的描述統計 平均數. 標準差(±). 罰球命中率. 罰球命中率. 65.95. 13.51. 止觀特質. 止觀特質. 4.12. 1.00. 心理技能. 動機 專注 自信心 壓力處理 可教導性. 3.54 3.35 3.10 3.49 4.09. .61 .53 .59 .47 .50. N=37. 本研究第二目的是在於探討止觀特質對罰球命中率的預測情形。統計方法採 用簡單迴歸分析,以止觀特質為預測變項,以罰球命中率為效標變項。 在預測罰球命中率方面如表 4-4 止觀特質預測罰球命中率的簡單迴歸分析。 整體模式可以顯著預測罰球命中率(F=5.53, p<.05),整體模式的解釋變異量為 14%,止觀特質顯著預測罰球命中率(β=.37)。由此結果可知,止觀特質可以預測 罰球命中率,當止觀特質越高時,罰球命中率越高。. 表 4-4 止觀特質對罰球命中率的迴歸分析摘要表 預測變項. 原始迴歸係數. 止觀特質. 4.99. 整體模式. R2=.14. 標準誤 2.12. 標準化係數 .37. t值 2.35*. F=5.53(p<.05). *P<.05. 第三節 心理技能對罰球命中率的預測情形 本研究以皮爾遜積差相關考驗罰球命中率對心理技能各變項彼此之間的簡 單相關情形,由表 4-5 可知,罰球命中率與心理技能中的動機(r=.20)、「專注」 (r=.12)、 「自信心」(r=.14)、 「壓力處理」(r=.17)和「可教導性」(r=.24)未達.

(38) - 27 -. 到顯著。 表 4-5 各變項間的簡單相關矩陣(N=37) 變項 罰球命中率 動機 專注 自信心 壓力處理 可教導性. 罰球命中率. 動機. 專注 自信心 壓力處理 可教導性. 1 .20. 1. .12. .18. .14. .49**. .21. 1. .17. .79**. .15. .48**. 1. .24. .66**. .32. .36*. .54**. 1. 1. 本研究第三目的是在於探討心理技能中各變項對罰球命中率的預測情形。統 計方法採用多元迴歸分析,以心理技能中「動機」 、 「專注」 、 「自信心」 、 「壓力處 理」、「可教導性」為預測變項,以罰球命中率為效標變項。 在預測罰球命中率方面如表 4-6 心理技能預測罰球命中率的多元迴歸分析。 整體模式無法顯著預測罰球命中率(F=1.06, p<.05),整體模式的解釋變異量為 3%, 其中「動機」(β=.15)、「專注」(β=.03)、 「自信心」(β=-.05)、 「壓力處理」(β=.08) 和「可教導性」(β=-.01)則未達顯著。由此結果可知,心理技能中的各變項皆無 法直接預測罰球命中率。. 表 4-6 心理技能對罰球命中率的迴歸分析摘要表 預測變項. 原始迴歸係數. 標準誤. 標準化係數. t值. 動機. 10.30. 8.06. .15. 1.28. 專注. 1.82. 6.13. .03. .29. 自信心. -2.89. 5.91. -.05. -.49. 壓力處理. 4.56. 7.75. .08. .59. 可教導性. -.60. 6.53. -.01. -.09. 整體模式. R2=.03. F=1.06.

(39) - 28 -. 第伍章. 討論. 本章旨在根據研究目的與假說依序討論資料分析的結果。內容共分為三節: 第一節為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之相關情形,第二節為止觀特質對罰球命中率表現 的預測情形,第三節為心理技能中各變項對罰球命中率表現的預測情形,並根據 前述章節所呈現的研究結果做總結,並提出具體建議。. 第一節 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之相關情形 本研究的第一個目的在於瞭解女子籃球選手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的相關情 形。研究假設為女子籃球選手的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中的「動機」 、 「專注」 、 「自 信心」 、 「壓力處理與調適」 、 「可教導性」之間會有正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只有「自 信心」沒有正相關止觀特質。此結果與原先的假設不同,可能是能力知覺及能力 所能完成的工作表現的一種情境式的相信力量,而自信心與運動表現間呈現相互 影響現象(呂碧琴,1991)。因此,「自信心」對於止觀特質未能達到正相關。而 「動機」 、 「專注」 、 「壓力處理與調適」和「可教導性」在本研究中與止觀特質有 正相關與研究假設相符。由止觀所導引的經驗模式,則是讓個體將行動注入於此 時此刻,而不聚焦在未來目標的達成。但這並不意味著消極或是不想達成目標的 狀態;而是讓個體藉由降低自我的涉入,更能專注於當下,不僅能夠減少對未來 不確定感的焦慮,同時更能將所有精力投入於當下,進而提升個體的執行效率。 然而在 Birrer & Morgan (2010) 所提出的止觀模式,研究結果表明止觀特質能影 響心理技能的潛在影響,能充分支持止觀特質越高時,心理技能中的「動機」 、 「專 注」、「壓力處理與調適」和「可教導性」就會越高。. 第二節 止觀特質對罰球命中率表現的預測情形 本研究第二個目的是為了瞭解止觀特質對於罰球命中率表現的預測情形。利 用簡單迴歸分析所得之,研究假說為女子籃球選手的止觀特質與罰球命中率表現.

(40) - 29 -. 會有關係皆能正向預測罰球命中率表現。研究結果顯示止觀特質能正相關於罰球 命中率表現且能正向預測罰球命中率表現,可能是因為止觀特質著重於注意力的 技能,而罰球命中率也注重於注意力方面關係,Bishop et al. (2004) 提出止觀組 成涉及兩個部分:(1)自我調節,注意在現在的時刻;(2)開放性,意願和意識的 經驗,在目前的時刻。因此,止觀特質對於罰球命中率表現的預測力皆為顯著。. 第三節 心理技能中各變項對罰球命中率表現的預測情形 本研究第三目的是為了瞭解心理技能對罰球命中率表現的預測。利用多元迴 歸方式所得之,研究假說為女子籃球選手的心理技能與罰球命中率表現會有關係 皆能正向預測罰球命中率表現。研究結果顯示心理技能中的「動機」 、 「專注」 、 「自 信心」 、 「壓力處理與調適」及「可教導性」皆無法正向預測罰球命中率,也未能 達到顯著,與原研究假說不符;有可能是因為罰球命中率為 65.95 對於罰球命中 率來說是相當低的,而標準差也來到 13.51 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但也有可能是因 為大專女子礙於實力過於懸殊的情況下加上平時訓練時數並沒有很規律,而間接 影響罰球命中率低的原因。俞繼英 (2000) 提到心理穩定是保證和發揮球員技術 能力的首要條件,直接影響到比賽中投籃的命中率,或許是因為大專球員技術較 不成熟所以在心理技能表現上是偏低的,因此,在整體上才未能達到顯著。.

(41) - 30 -.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旨在根據資料分析的結果,歸納討論所得的發現作為結論,並對於實際 應用與未來進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內容分為兩節:第一節為結論; 第二節為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依據本研究的研究架構,試圖驗證女子籃球選手止觀特質、心理技能與罰球 命中率之相關研究。經過資料分析及討論後,獲得以下幾點主要的結論: 一、 101 學年度大專聯賽公開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的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之間有 正相關:止觀特質有正相關於「動機」 、 「專注」 、 「壓力處理與調適」和「可 教導性」,而自信心則未正向關係。 二、101 學年度大專聯賽公開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的止觀特質對罰球命中率的預測 情形:止觀特質能有效預測罰球命中率。顯示當選手止觀特質越高時,其知 覺到的罰球命中率會越高。 三、101 學年度大專聯賽公開一級女子籃球選手的心理技能對罰球命中率的預測 情形:心理技能未能有效預測罰球命中率。其原因是選手實力過於懸殊而導 致罰球命中率表現不佳,進而影響心理技能在各變項偏低。. 第二節 建議 一、實際應用上的建議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大專女子籃球選手在止觀特質可以有效預測罰球命中率, 並透過罰球命中率進而預測滿意。其中以止觀特質可正向預測 「動機」 、 「專注」、 「壓力處理與調適」和「可教導性」 ,然後透過止觀特質會正向影響罰球命中率。 也就是說,大專女子可透過止觀特質所倡導的「注意力/覺察」能給予自己專心 在此時此刻身上,也就會使大專女子罰球命中率較高。因此,本研究結果可提供.

(42) - 31 -. 教練實際應用的參考,可給予選手較多瞭解自我空間進而提升止觀特質。 二、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針對大專女子籃球選手止觀特質與心理技能對罰球命中率之相關。大 專選手雖是成年階段,但因技術上的差距導致心理技能尚未成熟,對於在關鍵比 賽及重要場次時會有較多的情緒反應。而過去止觀特質多以醫療研究為主,近來 研究發展尚無有關罰球命中率表現。本研究初步驗證止觀特質可以正向預測一級 女子籃球選手的罰球命中率。而本研究為橫斷性的相關及預測性質的研究。較無 法確定其因果關係,本來可更進一步加以探討及驗證。例如,發展適合女籃選手 止觀的訓練課程,並採用實驗設計的方法,實驗組接受止觀課程的介入訓練,進 而比較介入訓練的效果。 本研究礙於一級女子籃球的比賽場次較少,選手罰球的次數相對較少,且因 罰球命中率礙於實力落差太大而只能篩選於出手七次以上人數不多的情況下,較 無法明確作答,是本研究的一大限制。也許往後可以往同一層級的男女生去比較 在止觀特質上是否有無差異,又或者可以往高中、國中去比較之間有無差異,假 設如果有差異那就可支持本研究上所說的礙於實力的落差,技術不成熟而所造成 罰球命中率不佳,因此,建議日後止觀特質可以透過性別差異、技能水準差異、 球齡的差異、年齡差異或不同運動項目(如:射箭)。.

(43) - 32 -.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12)。101 學年度大專院校籃球運動聯賽秩序冊。 臺北市:大專體總。 中華民國籃球協會 (2007)。2006 國際籃球規則中英文版。臺北市:中華民國籃 球協會。 呂碧琴 (1991)。自信心與運動表現。中華體育季刊,(4),21-25。 沈明聰 (2013)。SBL 冠軍戰/誰說台灣球員罰球爛 由時報,取自:http://tw.news.yahoo.com. 簡嘉宏關鍵 10 罰全進。自. 周躍忠、鄭佳 (2008)。射擊心理訓練與發揮。湖北體育科技,27(2),248-c3。 周文祥 (1993)。桌球運動員運動心理技能之探討。體育學報,16,487-500。 邱玉惠 (2001)。運動員心理技能量表之編製。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桃園縣。 季力康 (1995)。運動員的心理技能訓練。大專體育,19,4-8。 東方介德、鄧碧珍 (2003)。籃球選手心理技能之研究。北體學報,5,151-157。 俞繼英 (2000)。奧林匹克-籃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許林業(1996)。論影響罰球命中率的因素。安微體育科技, 69,21-23。 馬啟偉、張力為 (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仁和、林以正、黃金蘭 (2011)。中文版「止觀覺察注意量表」之信效度分析。 測驗學刊,235-260。 張力為、任未多 (2000)。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發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4) - 33 -. 張宏亮 (1993)。運動教練與選手之溝通技巧。體育與運動,86,9-12。 國際籃聯 FIBA 中文官方網站 陳上越 (1998)。影響籃球比賽中罰球的心理因素及訓練方法。寧德師專學報, (1),20-24。 陳美燕 (1995)。運動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文,5( 2 ), 185-196 陳俊汕 (2000)。影響比賽勝負的關鍵因素─集中注意力。大專周刊,47,45-52。 陳靜、陳音容、洪聰敏 (2005)。中國優秀桌球運動員壓力來源與因應策略。北 體學報,13,39-53。 黃崇儒 (2000)。中文版運動員心理因應技能量表的修訂。北體學報,28,223-232。 德永幹雄 (1991)。運動選手心理競技能力之診斷及訓練研究。平成二年度文部 省科學研究成果報告書(頁 1-159),日本,九州健康科學中心。 廖主民 (1993)。探討臺灣優秀運動員的認知型態。中華體育,7(1),100-105。 鄭溫暖 (2000)。優秀運動員心理特性量表之編製。體育學報,29,13-21。 鄭金昌 (2007)。大專校院排球運動員心理技能分析研究。運動教練科學,8, 72-79。 劉淑惠 (1992)。教練訓練指南-運動員心理狀態分析。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盧俊宏 (1994)。運動心理學。 戴勇 (2003)。影響高水平籃球運動員罰球命中率的因素及相關的心理訓練。上 海財經大學體育部。 簡曜輝、季力康、卓俊辰、洪聰敏、黃英哲、黃崇儒、廖主民、盧俊宏(譯)(2008) 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台北:台灣運動心理學會。.

(45) - 34 -. 二、英文部分 Baer, RA (2003). Mindfulness training as a clinical intervent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0, 125–143. Brown, K.W., & Ryan, R.M. (2003). The benefits of being present: Mindfulness and its role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 822–848. Birrer, D., Philipp Röthlin, P., &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Volume 3, Issue 3, pp 235-246. Baer, R. A., Smith, G. T., & Allen, K. B. (2004).Assessment of mindfulness by self-report: The Kentucky inventory of mindfulness skills. Assessment, 11(3), 191-206. Baer, R. A., Smith, G. T., Hopkins, J., Krietemeyer, J., & Toney, L. (2006).Using self-report assessment methods to explore facets of mindfulness. Assessment, 13 (1), 27-45. Bishop, S. R., Lau,M., Shapiro, S., Carlson, L., Anderson, N. D., Carmody, J. et al. (2004). Mindfulness: A propose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1(3), 230-241. Baer, RA, Smith, GT, Lykins, E., Button, D., Krietemeyer, J., Sauer, S. (2008)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 in meditating and nonmeditating samples. Assessment, 15, 329–342. CrossRef. Carmody, J., Baer, RA, Lykins, ELB, & Olendzki, N.(2009).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mechanisms of mindfulness in a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program.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5 , 613–626. Daniel Birrer.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取自: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671-012-0109-2/fulltext.html#Bi b1 Deci,E.L.,Ryan,R.M.(1985).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46) - 35 -.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de Basketball Amateur, (FIBA). 取自:http://www.fiba.com/ Giluk, T.L. (2009). Mindfulness,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affect: A meta-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7, 805–811. Kabat-Zinn, J., Lipworth, L.,& Burney, R. (1985).The clinical us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for the self-regulation of chronic pain.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163-190. Kee, Y.H., & Wang, C.K.J. (2008).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ndfulness, flow dispositions and mental skills adoption: A cluster analytic approach.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9, 393–411. Kroll , W.(1979).The stress of high performance athletics . In P. Klaora, & J.V.Daniels(Eds.) .Coach, athlete, and the sport psychologist. Champaign,IL: Human Kinetics. Kabat-Zinn, J. (1994). Wherever you go, there are you: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 everyday life. Linehan, M. M., Armstrong, H. E., Suarez, A., Allmon, D., & Heard, H. L. (1991).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of chronically par suicidal borderline patient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48(12), 1060-1064. Martin, JR (1997). Mindfulness: a proposed common factor.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7 , 291–312. Noppenberger, F. (1994). Pressure foul-shooting drill. Scholastic Coach, 64(1), 31-32. Ryan, R.M., & Brown, K.W. (2003).Why we don't need self-esteem: On fundamental needs, contingent love, and mindfulness. Psychological Inquiry, 14(1), 71-76. Smith, R.E., Schutz, R.W., Smoll, F.L., & Ptacek, J.T. (1995).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sport-specific psychological skills:The Athletic Coping Skills Inventory-28.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7, 379-398..

(47) - 36 -. Vealey, R. S., Hayashi, S. W., Garner-Holman, M., & Giacobbi, P. (1986).Sources of sport-confidence: Conceptualization and instrum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0, 54-80. William, J. M. G. (2008). Mindfulness, depression and modes of mind.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32(6), 721-733..

(48) - 37 -. 參加者須知及同意書 附錄一 各位同學,您好: 首先感謝您的合作填寫這份量表。本問卷的目的是想瞭解您在比賽或練習時 的心理技能及止觀特質,因為研究需要,期望您能夠參加本研究。 本研究將利用簡短的時間,純屬做心理技能及止觀特質的調查,請您依照你 的實際情形回答。您的據實回答,對整個研究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有不瞭解的地 方,請舉手發問。 在簽屬同意書後或在填寫問卷期間,若您改變心意不願參加此研究,可以隨 時告知研究者而不受任何限制。同時為保護您個人的資料,本問卷已不記名方式, 問卷結果僅提供學術研究之用且絕對保密,請安心作答。最後,非常感謝您的耐 心與熱心協助,謝謝。.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系碩士班 指導教授:季力康 博士 研 究 生:楊淑淨 聯絡電話:0912951835. 參加者同意書. 經過閱讀,並且瞭解以上的陳述,我願意參與上述研究。 簽名: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section 4, based on the cases of circular cone eigenvalue optimization problems, we study the corresponding properties of the solutions for p-order cone eigenvalue

(i) spectral factorization associated with circular cones; (ii) smooth and nonsmooth analysis for f L θ given as in (7); (iii) the so-called L θ -convexity; and (iv) L θ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statistical methods, regression, survival data analysis, categorical data analysi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experimental design.

Insights about men and women can be gleaned by grasping every opportunity to understand how each gender deals with stress, motivation, fulfillment, and appreciation.. A

Chen, “Alternative proofs for some results of vector- valued functions associated with second-order cone,” Journal of Nonlinear and Convex Analysis, vol.. Chen, “The convex and

 根據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These images are the results of relighting the synthesized target object under Lambertian model (left column) and Phong model (right column) with different light directions ....

• measuring 1st qubit gives 2 possible results. – 0 with the probability 1/2, and the post-measur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