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空間重塑中的敘事:1945-196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空間重塑中的敘事:1945-1960"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空間重塑中的敘事:1945-1960(第 2 年)

研究成果報告(完整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9-2410-H-004-209-MY2 執 行 期 間 : 100 年 08 月 01 日至 101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范銘如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阮呂娟 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張毓如 公 開 資 訊 : 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2 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0 月 31 日

(2)

中 文 摘 要 : 本計畫旨在研究台灣光復後以迄國民政府遷台約二十年間, 新移民和本地作家對轉變中的台灣空間的感知和再現。試圖 探查戰後台灣歷經政權的交替、 文化的重構、 人種和語言 文字的全新汰換,新舊移民本身經過生活或工作環境的大遷 移,內外空間的大調整如何反應在文學表徵之中?地方、城 鄉和風景如何被不同歷史和地理背景的住民知覺和描繪?在 空間重塑的動盪過程中,文學敘述扮演什麼樣的文化功能、 形塑出何種美學或身分認同上的特徵?主要探討的年代雖然 以 1945-1960 為主,但會視需要將時間點往前和往後延伸, 尤其對國民政府在空間政策的制定和沿革會有更長久的追 溯。 本計畫預計二年完成。 第一年擬先從大陸新移民的文本裏, 細讀台灣經驗或圖象。 研究他們遷移前後對地理環境的比 較, 透過何種敘述模式去再現? 他們感受台灣甚至在地化 的途徑有那些方式?他們的空間感知與主導文化的預期相符 或相悖?在現代化、中國化的文化語境下,國府的空間改造 使他們產生了親切感而培養出地方性?他們的再現空間又如 何與台灣實際的空間實踐接軌? 第二年將以本省籍作家的文本為討論對象。在強勢的空間佔 用、重塑的過程中, 他們如何感知表現他們的家鄉? 整體 視覺性空間語彙的變易對於他們文化或身分認同上的影響為 何? 在日治時期有著不同時空經歷或政治信念的本省籍作 家,對現代、中國的啟蒙工程接受度有何異同? 他們的再現 空間是否傳達某種第三空間的訊息? 中文關鍵詞: 戰後小說 空間 版圖 空間再現

英 文 摘 要 : This project intends to explore the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anging spaces by newly immigrant and native writers after 1945. The main focus is 1950s and 1960s, yet the historical scope will be extended if necessary. I would like to examine how transformations of political power, cultures, races, languages were reflected upon the texts, by those who themselves experienced

geographical crossover in term of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Under the stressful spatial politics, while Taiwan were going through reshaped, functioned and distributed. how were the place, town, countryside

(3)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onceived and portrayed? What roles of cultural functions did narratives played in the process, and which aesthetics or identity

politics did they construct, if any?

This project is a two-year survey. The first year will start with the study on the newly

immigrants' texts, how did their Taiwan experiences or images coincide with spatial reformations by government, and why. In the modernizing, sinoicizing imagination, did the representational space of those who had experienced the real China contact with the spatial practices in Taiwan? The second year will study the texts by native writers. The purpose is to examine their percep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homeland where was undergoing a dramatic change. Did the totality of visual discourses of spaces affect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Did those who had different space experiences or ideologies during Japanese colonization accept the modern Chinese enlightenment in the same fashion? Did their representational space resemble the so-called third space?

英文關鍵詞: postwar fiction, space, territory, spatial representaion

(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空間重塑中的敘事:1945-1960

Narratives in the Spatial Reshaping: 1945-1960

(計畫名稱)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9-2410-H-004-209-MY2

執行期間:99 年 8 月 1 日至 101 年 7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范銘如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完整報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須繳交以下出國心得報告: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

處理方式:

除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v 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0 月 30 日

(5)

目錄

一、 中、英文摘要及關鍵詞... 1

二、 報告內容... 2

三、 參考文獻... 4

(6)

一、 中、英文摘要及關鍵詞

(ㄧ)中文摘要 本計畫旨在研究台灣光復後以迄國民政府遷台約二十年間,新移民和本地作 家對轉變中的台灣空間的感知和再現。試圖探查戰後台灣歷經政權的交替、 文 化的重構、 人種和語言文字的全新汰換,新舊移民本身經過生活或工作環境的 大遷移,內外空間的大調整如何反應在文學表徵之中?地方、城鄉和風景如何被 不同歷史和地理背景的住民知覺和描繪?在空間重塑的動盪過程中,文學敘述扮 演什麼樣的文化功能、形塑出何種美學或身分認同上的特徵?主要探討的年代雖 然以 1945-1960 為主,但會視需要將時間點往前和往後延伸,尤其對國民政府在 空間政策的制定和沿革會有更長久的追溯。 本計畫預計二年完成。 第一年擬先從大陸新移民的文本裏,細讀台灣經驗 或圖象。 研究他們遷移前後對地理環境的比較, 透過何種敘述模式去再現? 他們感受台灣甚至在地化的途徑有那些方式?他們的空間感知與主導文化的預期 相符或相悖?在現代化、中國化的文化語境下,國府的空間改造使他們產生了親 切感而培養出地方性?他們的再現空間又如何與台灣實際的空間實踐接軌? 第二年將以本省籍作家的文本為討論對象。在強勢的空間佔用、重塑的過 程中, 他們如何感知表現他們的家鄉? 整體視覺性空間語彙的變易對於他們文 化或身分認同上的影響為何? 在日治時期有著不同時空經歷或政治信念的本省 籍作家,對現代、中國的啟蒙工程接受度有何異同? 他們的再現空間是否傳達 某種第三空間的訊息? (二)中文關鍵詞:空間、地方、遷移、文學生產、空間再現 (三)英文摘要

Abstract: This project intends to explore the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anging spaces by newly immigrant and native writers after 1945. The main focus is 1950s and 1960s, yet the historical scope will be extended if necessary. I would like to examine how transformations of political power, cultures, races, languages were reflected upon the texts, by those who themselves experienced geographical crossover in term of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Under the stressful spatial politics, while Taiwan were going through reshaped, functioned and distributed. how were the place, town, countrysid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onceived and portrayed? What roles of cultural functions did narratives played in the process, and which aesthetics or identity politics did they construct, if any?

This project is a two-year survey. The first year will start with the study on the newly immigrants’ texts, how did their Taiwan experiences or images coincide with spatial reformations by government, and why. In the modernizing, sinoicizing imagination, did the representational space of those who had experienced the real China contact with the spatial practices in Taiwan? The second year will study the texts by native writers. The purpose is to examine their percep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homeland where was undergoing a dramatic change. Did the totality of visual

(7)

discourses of spaces affect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Did those who had different space experiences or ideologies during Japanese colonization accept the modern Chinese enlightenment in the same fashion? Did their representational space resemble the so-called third space?

(四)英文關鍵詞

Keywords: space, place, migration, literary production, representational space

二、 報告內容

(一)前言 計畫主持人近五年來致力將新空間理論應用在台灣文學批評, 以空間為結集於《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一書出版。此 外,計畫主持人去年提出「五、六○年代的空間政治與文學表徵」計畫並獲 通過,探討台灣光復後空間「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實施綱領和具體實 踐,五○年代與六○年代空間景觀的變化等等。研究範疇將包含實體和象徵性 空間的建立,前者包括都市規劃、大型的公共建築、景觀設計、儀式性或禁 制性空間的設立等,後者則包括命名、圖騰、 標語、 圖誌等視覺表述話語 的建構。這個計畫是偏向文化研究的性質, 讓戰後台灣空間的重建工程有 較完整全面的呈現,也是本年度以文學批評為主的兩年計畫的前行研究基 礎。 (二)研究目的 戰後台灣的狀態無疑是研究文學與空間關係的絕佳素材。二次世界大戰 後,台灣經過戰火的摧毀亟待重建,但這些重建的工程又隨著殖民地時期的 終結有了另一種政治性的考量。開羅會議之後,國民政府眼見勝利在望,即 已著手籌劃光復台灣後的種種措施,國土規劃和空間改造即是其中重要的一 環。隨著國府遷台,大量移民湧入島內,空間的問題愈顯緊迫。 研究戰後初期的學者,例如黃英哲,已將國民政府的各類語言、文化和 教育政策歸納為「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主要方針。而這個再中國化的政 策除了上述已被討論的層面,還必須透過公共空間的示範。甚至我們可以 說,空間景觀的再造,對中國領土的宣示具有更立即的、全面性的效益。去 日本化而再中國化的空間政策,一方面得以使台灣本地人因視覺上的改變產 生身分認同上的轉變,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新近遷入的大陸移民產生熟悉感, 滋生與故土的聯繫感。建立現代化的中國模範省既有現實上的需要亦有象徵 上的意義。這個改造的過程既是復古、延續的,也是擬象、實驗的,從政治 文化上的因素逐漸加入族群和經濟的觸媒。某一部分的居民因此感覺到台灣 從陌生的空間變成親切的地方, 對另一部分的人則從親切的地方變成陌生 的空間。

(8)

本計畫試圖探索的即是 1945 年以後新移民和本地作家對轉變中的台灣 空間的感知再現。近期越來越多研究者紛紛從各種管道,挖掘出不同省籍作 家戰後二十年間的台灣經驗。例如透過教育、通婚、 旅行、文宣、飲食和 長期定居,新舊住民的地方感逐漸產生質變。 然而,這些紛雜的台灣印象 如何拼湊成系統性的圖誌,不同地理背景的住民如何感受地方性?敘事文學 中又如何再現他們對生活空間與地方性的想像?個體的感知與主導的空間政 治的一致性或差異性何在? 空間、符號與表徵究竟依存著什麼樣的互文關 係?是本計畫希望進一步詳加釐清的重點。 (三)研究方法、文獻探討

Henri Lefebvre 的 The Productionof Space、David Hrvey 的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ity 和 Edward Soja 的 Thirdspace 裏論述的的空間三元論 (Trialectics of Spatiality)是本計畫必須倚重的方法之一,尤其此概念中關於空間再現與 再現空間的辯證生成。立基於現實的空間實踐與空間表徵下的權力制約,作 家們的再現空間如何藉由想像力進行再加強公共意象或是私人挪用,書寫在 地方感的形構過程中發揮何種功能?本土研究的參考文獻資料, 除了最直 接相關的文學作品及其評論以外, 亦將參考戰後歷史、 都市發展、 建築學 等重要論文。 本計畫預計兩年完成。第一年先從大陸新移民的文本裏,細讀台灣經驗 或圖象與國民政府空間改造工程的關聯。從大陸不同地理區域遷移到台灣的 新移民, 台灣這個新的空間對他們產生何種衝擊? 國民政府啟動的實體與 象徵空間的規劃如何讓他們產生親切感和歸屬感而滋生地方感。所謂的地方 感不是土地環境中固有的感知,而是經過篩選的記憶、歷史或突出的意象和 地景。地方混合著住民生活的歷史與記憶,提供一種觀看認識和理解世界的 位置同時也做為被觀察研究書寫的對象,透過日常生活以及文學、影像、音 樂、建築等文化實踐持續地緩慢地建構。空間經驗的文學意義以及空間意義 的文學經驗,都是活躍的文化創作與破壞過程的一部分,是表意作用的每一 時刻。書寫不只是地景風土的再現、折射社會關係在空間秩序上安排,也是 建構地方感與空間政策和生產的必要位址。 在現代化、中國化的官方空間政策下,戰後新移民對台灣社會的敘述在 空間三元論的相生環扣中扮演什種環節? 來自大江南北、 氣候風俗經濟文 化條件大相逕庭的大陸移民對新的生活空間的感知全然一致嗎?文本的再現 空間與台灣實際的空間實踐產生何種連動或扞格?本年度預計研究的對象將 從楊念慈、 魏子雲、 尹雪曼 、墨人、 陳紀瀅、 郭嗣汾、 公孫嬿、 朱西 甯、段彩華、 張漱菡、 鍾梅音、 郭良蕙等代表性作家中挑選適當的文本, 主要以敘事文體為主, 散文雜記為輔。 第二年以本省籍作家的文本為討論對象。相對於外省籍作家從陌生到熟 悉的過程,本地作家經歷的則是從熟悉到陌生的過程。 在強勢的空間佔 用、重塑的過程中, 他們如何感知表現他們的家鄉? 整體視覺性空間語彙 的變易對於他們文化或身分認同上的影響為何? 在日治時期有著不同時空

(9)

經歷或政治信念的本省籍作家,對現代、中國的啟蒙工程接受度有何異同? 他們的再現空間是否傳達某種第三空間的訊息? 本年度預計研究的對象將 從鍾理和、吳濁流、鍾肇政、葉石濤、廖清秀、李榮春、呂赫若、施翠峰和 許炳成等作家中挑選適當的文本, 敘事文體為主, 散文雜記日記為輔,某 些當代出版的傳記或回憶錄則審慎地參佐。 (四)結論與建議 本計畫預定完成兩篇論文, 外省籍作家的台灣書寫已完成並投稿學報審 查中, 另一篇以本省籍作家的戰後台灣書寫的論文已近完稿, 明年中將於 研討會中發表。

三、 參考文獻

作者 書名(出版年) 說明 王藍 定情錶(1954) 咬緊牙根的人(1955) 女友夏蓓(1957) 短篇小說集 藍與黑(1958) 長篇,抗戰小說 吉屋出售(1959) 短篇小說集 師生之間(1959) 短篇小說集 聖女‧戰馬‧鎗(1959) 敘事詩,1942 年寫的 期待(1960) 長篇 長夜(1961) 長篇,抗戰小說 尹雪曼 小城風味(1953) 散文 彩虹(1955) 短篇小說集 硓砧島(1956) 短篇小說集 尹雪曼自選集(1958) 苦酒(1959) 伙伴(1960) 短篇小說集 遲升的月亮(1960) 長篇 橋(1963) 長篇 郭嗣汾 大巴山之戀(1951) 劇本 失去的花朵(1951) 短篇小說集 危城記(1952) 長篇 海闊天空(1952) 中篇 黎明的海戰(1954) 中篇 寒夜曲(1955) 中篇 森林之旅(1956) 中篇 尼泊爾之戀(1957) 中篇 紫荊樹下(1957) 遲來的風雨(1958) 連載於《海洋生活》

(10)

威震長空(1958) 長篇 康白蘭的秋天(1958) 短篇小說集 懸崖的悲劇(1958) 長篇,連載於《自由談》 春波(1959) 長篇,連載於《暢流》 風雪大渡河(1959) 長篇 夜歸(1959) 長篇 綠屋(1960) 菩提樹(1960) 斷虹(1962) 浪花(1962) 長篇 血橋(1965) 秋雲(1965) 長青谷(1965) 公孫嬿(查顯 琳) 海的十年祭(1951) 中篇小說集 孟良崮的風雲(1955) 短篇小說集 火線上(1955) 雨中花(1957) 長篇 百合花凋(1958) 長篇 飄香夢(1958) 長篇 解語花(1958) 藍扇子(1961) 短篇小說集 夜襲(1961) 短篇小說集 陳紀瀅 荻村傳(1951) 長篇 有一家(1954) 短篇,36 頁 夢真記(1954) 藍天(1954) 短篇小說集 赤地(1955) 長篇 賈雲兒前傳(1957) 長篇 華夏八年(1960) 長篇 楊念慈 殘荷(1954) 陋巷之春(1955) 短篇小說集 金十字架(1956) 落日(1956) 長篇 罪人(1960) 十姊妹(1961) 廢園舊事(1962) 長篇 黑牛與白蛇(1963) 長篇 暖葫蘆兒(1965) 墨人(張萬熙) 最後的選擇(1953) 閃爍的星辰(1953) 黑森林(1955) 魔障(1958) 連載於《暢流》

(11)

孤島長虹(1959) 古樹春藤(1962) 花嫁(1964) 短篇小說集 水仙花(1964) 短篇、中篇小說集 白夢蘭(1964) 短篇、中篇小說集 颱風之夜(1964) 短篇小說集 白雪青山(1965) 長篇 春梅小史(1965) 長篇,連載於《公論報》 洛陽花似錦(1965) 長篇 東風無力百花殘(1965) 合家歡(1965) 省政文藝叢書 龔聲濤 日月潭之戀(1954) 長篇 陌生者的禮物(1960) 短篇小說集 作者 書名/篇名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郭繼生主編 《當代台灣繪畫文選 1945-1990》 台北市 雄獅 1991 年 9 月 劉益昌、高業 榮、傅朝卿、蕭 瓊瑞著 《台灣美術史綱》 台北市 藝術家 2009 年 3 月 王耀庭研究主持 《國畫山水畫研究: 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彙 編》 台中市 台灣省立美 術館 1994 年 6 月 崔詠雪等撰 《藝域長流:台灣美 術溯源》 台中市 台灣美術館 2007 年 王德育 〈台灣水墨畫之繼絕 存亡〉,《台灣藝術: 現代風格與文化傳承 的對話》 台北市 北市美術館 2004 年 蔡榮任 《一種傅柯權力技術 的歷史性建構:從台 灣日治時期神社到戰 後忠烈祠》 台南 國立成功大 學建築研究 所碩士論文 2001 石國宏 〈戰後台灣建築競圖 中「建築樣式」與 「文化表徵」關係之 硏究:以公共建築為 主〉 桃園 私立中原大 學建築硏究 所 2001 江明修 《戰後初期台灣行政 區域調整之研究》 台北 私立東吳大 學政治研究 2000

(12)

所碩士論文 林果顯 〈一九五○年代反攻 大陸宣傳體制的形 成〉 台北 國立政治大 學歷史研究 所 2008 林玓 〈戰後臺灣現代國畫 運動與在臺國畫家之 因應(1945-1991)〉 台北 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美術 研究所碩士 論文 2002 陳威遠策劃,編 輯;湯熙勇主編 《臺北市地名與路街 沿革史》 台北 北市文獻委 員會 2002 廖淑婷 〈權力與空間形塑之 研究-以台北市都市 公園為例〉 台北 國立政治大 學碩論 2002 李筱峰 〈從「政治標語」看 兩蔣政治〉,《台灣史 料研究》 台北 財團法人吳 三連臺灣史 料基金會 1993 于吉 〈校園裡〉,收於段 彩華編,《華副小說 精選》 台北市 中華日報社 1956 楚卿 〈養鴿的人〉,收於 段彩華編《華副小說 精選》 台北市 中華日報社 1956 楊念慈 〈陋巷之春〉,收於 《陋巷之春》 高雄市 大業 1955 楊念慈 〈陳鳳的憂鬱症〉, 收於《金十字架》 雲林虎 尾 新新文藝 1956 楊念慈 〈綠了頭〉,收於 《金十字架》 雲林虎 尾 新新文藝 1956 楊念慈 〈老王和阿嬌〉,收 於《金十字架》 雲林虎 尾 新新文藝 1956 楊念慈 《罪人》 高雄市 大業 1960 魏子雲 〈搬家〉收於《搬 家》 台北市 遠東 1956 王藍 〈三上主義的信 徒〉,收於《吉屋出 售》 台北永 和 紅藍 1959 尹雪曼 〈阿金〉,收於《彩 虹》 高雄市 大業 1955 〈腳印〉,收於《彩 虹》 高雄市 大業 1955 尹雪曼 〈新世紀〉,收於 《硓砧島》 台北市 省府教育廳 台灣書店 1956

(13)

尹雪曼 〈智多星之死〉,收 於《硓砧島》 台北市 省府教育廳 台灣書店 1956 尹雪曼 〈兩兄弟〉,收於 《硓砧島》 台北市 省府教育廳 台灣書店 1956 陳紀瀅 〈音容劫〉,收於 《藍天》 台北市 中央文物 1954 公孫嬿 〈不鏽鋼〉,收於段 彩華編,《華副小說 精選》 台北市 中華日報社 1956 鍾理和 〈〈新生〉 台灣文化》 1946 鍾理和 〈薄芒〉 《台灣文 化》 1946 鍾理和 〈生與死〉 《台灣文 化》 1946 鍾理和 〈逝〉 《政經報》 1946 鍾理和 〈野茫茫〉 《野風月 刊》 1954 鍾理和 〈同姓之婚〉 , 《自由青 年》 1957 鍾理和 〈菸樓〉 《自由青 年》 20 卷第 5 期 鍾理和 〈奔逃〉 《新生副 刊》 1958 鍾理和 〈蒼蠅〉 《聯合報》 1959 鍾理和 〈做田〉 《聯合報》 1959 鍾理和 〈草坡上〉 《聯合報》 1959 鍾理和 〈挖石頭的老人〉 《聯合報》 1959 鍾理和 〈安灶〉 《聯合報》 1959 鍾理和 〈初戀〉 《聯合報》 1959 鍾理和 〈耳環〉 《聯合報》 1959 鍾理和 〈阿遠〉 《聯合報》 1959 鍾理和 〈小岡〉 《聯合報》 1959 鍾理和 〈貧賤夫妻〉 《聯合報》 1959 鍾理和 〈登大武山記〉 《聯合報》 1959 鍾理和 〈柳陰〉 《聯合報》 1959 鍾理和 〈假黎婆〉 《聯合報》 1960 鍾理和 〈閣樓之冬〉 《聯合報》 1960

(14)

鍾理和 〈錢的故事〉 《聯合報》 1960 鍾理和 〈西北雨〉 《聯合報》 1960 鍾理和 〈還鄉記〉 《聯合報》 1960 鍾理和 〈復活〉 《聯合報》 1960 鍾理和 〈往事〉 《自由青 年》 1960 鍾理和 〈秋〉 《晨光雜 誌》 1960 鍾理和 〈雨〉 《聯合報》 1960 鍾理和 〈竹頭庄〉 《台灣文 藝》 1964 鍾理和 〈山火〉 《台灣文 藝》 1964 鍾理和 〈親家與山歌〉 《台灣文 藝》 1964 鍾理和 《鍾理和日記》 鍾理和 《鍾理和全集》 吳濁流 《胡志明(第一~三 篇)》(日文小說) 台北 國華書局 1946 吳濁流 《胡志明(第四篇)》 (日文小說) 台北 民報總社 1946 吳濁流 《菠茨坦科長》(日 文小說) 台北 學友書局 1948 吳濁流 《亞細亞的孤兒》 (日文小說) 日本: 一二三書房 1956 吳濁流 《孤帆─亞細亞的孤 兒》(中譯本) 高雄: 黃河出版社 1959 鍾肇政 〈婚後〉 《自由談》 1951 鍾肇政 《迎向黎明的人們》 1953 鍾肇政 〈老人與山〉 《文藝創 作》 鍾肇政 〈阿月的婚事〉 《豐年》 1956 鍾肇政 〈水母娘〉〈過 定〉、 〈接腳〉、〈上轎 後〉 1957

(15)

鍾肇政 《鍾肇政全集》 葉石濤 〈河畔的悲劇〉 《新生報》 1948 葉石濤 〈復讎〉 《中華日 報》 1948 葉石濤 〈來到台灣的唐‧ 芬〉 《新生報》 1948 葉石濤 〈娼婦〉 《中華日 報》 1948 葉石濤 〈澎湖島的死刑〉 《新生報》 1948 葉石濤 〈汪昏平‧貓和一個 女人〉 《新生報》 1948 葉石濤 〈三月的媽祖〉 《新生報》 1949 葉石濤 〈伶仃女〉 《新生報》 1949 葉石濤 〈天上聖母的祭典〉 《新生報》 1949 葉石濤 《葉石濤全集》 廖清秀 《恩仇血淚記》 1957 廖清秀 《冤獄》 台北 中興文學 1957 李榮春 《祖國與同胞》 1965 李榮春 《海角歸人》 《公論報》 1959 李榮春 〈龍山寺〉〈中興 橋〉 〈開光點眼〉 1959 許炳成 《千歲檜》 嘉義 蘭記 1958 許炳成 《生死戀》 台北: 東方 1962 施翠峰 《愛恨交響曲》、 《龍虎風雲》、《趙 五娘》、《李三 娘》、《林默娘》 《良友》 1956 施翠峰 《歸燕》 《學伴》 1959 鄭清文 《鄭清文全集》

(16)

四、 計畫成果自評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

價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

適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

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 實驗失敗

□ 因故實驗中斷

□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17)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本計畫依照執行進度與期程, 已完成兩篇相關論文, 分別探討 1945 年以後新 移民和本地作家對轉變中的台灣空間的感知再現。空間敘事做為一種形塑想像共同 體的重要工具,從本文爬梳的戰後小說中可以清楚的驗證。我們看到文化政策非常 有意識地鼓勵引導創作者去書寫金馬澎湖,以烽火邊境的戰區形象強調現實政治轄 區裏的界線,讓晚近形成的中華民國版圖建構人民新的國族想像與認同。相對離島 書寫,較不被文化政策青睞的台灣本島,在文本再現中輒以現代化建設改造後富裕 空間形象佐證政府施行的政策,鞏固所謂模範跳板、反攻基地的定位。為了呼應官 方的空間政治論述,遷移來台未久、對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都還相當的外省寫手們 不免大量借助空間符號,以政治性地景地標或標語掩飾難以寫實的困境。雖然在政 治說法之外,少數的文本已經透露出在現實環境中,外省移民如何慢慢建立生活網 絡,透過社區或社群的互動支援發展出地方感,對台灣的地景和文化開始產生理解 和親切感。遺憾的是,外省移民的地方感只能暫時性的存在於戰後初期的敘事中。 戰後二十年間,即使僅僅是在文本想像中,新移民的在地夢始終不能逾越國族主義 加英雄主義等宏大論述的雷池。 多數的台籍作家以台灣做為小說的背景,不像外省作家側重大陸紀事。但是這些 以台灣做為空間座標的故事, 不管日文或中文創作, 時間座標卻多放置於日治時期, 戰後二十年間天翻地覆的大時代經歷竟然不若預期受到青睞。更奇怪的是,國民政府施 行一連串的空間改造以及建設德政也少見諸記敘,當他們記敘戰後台灣的時候,歌詠做 多的反而是自然、田野風光,對於象徵空間以至空間政治的變革的記載少之又少。他們 寧願詛咒過去,也不想、不願或不敢書寫現在。如果書寫現時對台籍作家並非是樂意的 題材, 那麼他們側重自然空間的描述,由象徵符號的擁護到絕對空間的擁抱,似乎就 別有寓託了。 本計畫完成的兩篇論文, 連同主持人上一期的計畫, 可以全面性地看出執政者 由上而下的空間規劃與空間文化政策, 對於居住者有一定的影響, 卻未必能完全 左右居住者的空間感知。 不同地理背景的住民的空間再現直接或迂迴地折射他們 與空間的關係有不同的書寫策略。 本系列三篇論文對於想研究戰後初期文學與空 間關係的文學研究或文化研究者將可提供基礎參照。

(18)

國科會補助計畫衍生研發成果推廣資料表

日期:2012/10/13

國科會補助計畫

計畫名稱: 空間重塑中的敘事:1945-1960 計畫主持人: 范銘如 計畫編號: 99-2410-H-004-209-MY2 學門領域: 台灣文學

無研發成果推廣資料

(19)

99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范銘如 計畫編號:99-2410-H-004-209-MY2 計畫名稱:空間重塑中的敘事:1945-1960 量化 成果項目 實際已達成 數(被接受 或已發表) 預期總達成 數(含實際已 達成數) 本計畫實 際貢獻百 分比 單位 備 註 ( 質 化 說 明:如 數 個 計 畫 共 同 成 果、成 果 列 為 該 期 刊 之 封 面 故 事 ... 等) 期刊論文 1 2 100% 一 篇 論 文 已 投 稿 審 查 中 , 預 計 年 底刊登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1 0 100% 篇 另 一 篇 論 文 已 完 成 初 稿 , 已 被 研 討會接受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1 1 100% 博士生 1 1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內 參與計畫人力 (本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章/本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外 參與計畫人力 (外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20)

其他成果

(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 果如辦理學術活動、獲 得獎項、重要國際合 作、研究成果國際影響 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 術發展之具體效益事 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 列。) 無 成果項目 量化 名稱或內容性質簡述 測驗工具(含質性與量性) 0 課程/模組 0 電腦及網路系統或工具 0 教材 0 舉辦之活動/競賽 0 研討會/工作坊 0 電子報、網站 0 目 計畫成果推廣之參與(閱聽)人數 0

(21)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共撰寫兩篇, 第一年執行成果論文已完成並投稿學報審查中, 預計年底刊登; 第二年成 果已近寫成, 明年中將於研討會中發表.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本計畫依照執行進度與期程, 已完成兩篇相關論文, 分別探討 1945 年以後新移民和本 地作家對轉變中的台灣空間的感知再現。空間敘事做為一種形塑想像共同體的重要工具, 從本文爬梳的戰後小說中可以清楚的驗證。我們看到文化政策非常有意識地鼓勵引導創作 者去書寫金馬澎湖,以烽火邊境的戰區形象強調現實政治轄區裏的界線,讓晚近形成的中 華民國版圖建構人民新的國族想像與認同。相對離島書寫,較不被文化政策青睞的台灣本 島,在文本再現中輒以現代化建設改造後富裕空間形象佐證政府施行的政策,鞏固所謂模 範跳板、反攻基地的定位。為了呼應官方的空間政治論述,遷移來台未久、對地理環境和 人文歷史都還相當的外省寫手們不免大量借助空間符號,以政治性地景地標或標語掩飾難 以寫實的困境。雖然在政治說法之外,少數的文本已經透露出在現實環境中,外省移民如 何慢慢建立生活網絡,透過社區或社群的互動支援發展出地方感,對台灣的地景和文化開 始產生理解和親切感。遺憾的是,外省移民的地方感只能暫時性的存在於戰後初期的敘事 中。戰後二十年間,即使僅僅是在文本想像中,新移民的在地夢始終不能逾越國族主義加 英雄主義等宏大論述的雷池。 多數的台籍作家以台灣做為小說的背景,不像外省作家側重大陸紀事。但是這些以台灣做

(22)

空間改造以及建設德政也少見諸記敘,當他們記敘戰後台灣的時候,歌詠做多的反而是自 然、田野風光,對於象徵空間以至空間政治的變革的記載少之又少。他們寧願詛咒過去, 也不想、不願或不敢書寫現在。如果書寫現時對台籍作家並非是樂意的題材, 那麼他們 側重自然空間的描述,由象徵符號的擁護到絕對空間的擁抱,似乎就別有寓託了。 本計畫完成的兩篇論文, 連同主持人上一期的計畫, 可以全面性地看出執政者由上而下 的空間規劃與空間文化政策, 對於居住者有一定的影響, 卻未必能完全左右居住者的空 間感知。 不同地理背景的住民的空間再現直接或迂迴地折射他們與空間的關係有不同的 書寫策略。 本系列三篇論文對於想研究戰後初期文學與空間關係的文學研究或文化研究 者將可提供基礎參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xamples of items NOT recognised for fee calculation*: staff gathering/ welfare/ meal allowances, expenses related to event celebrations without student participation,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related workshop, students will analyse how and why objects in the M+ Collections were made and create their own versions by redesigning everyday objects. Students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專案執 行團隊

• Nokia has been using Socialtext wiki software for a year and a half to facilitate information exchange within its Ins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