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濟認知與經濟參與相關性之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經濟認知與經濟參與相關性之調查研究"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經濟認知與經濟參與相關性之調查研究--以北

區商業類技職學生為例

曾永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系

摘 要

技職院校係以培育學生兼具分析與實務技能結合之專才為教育目標,經濟教育於 此扮演良好角色。經濟學為商學類科之基礎課程,加強其教學方法,將有助於相關理 論延續及經濟現況分析運用。經濟參與是公民參與重要的一環,培養學生對經濟事務 之參與和關心時事的主動積極態度,亦正是經濟教育之主要目標。國內並無技職學生 經濟認知與經濟參與相關研究,本文嘗試設計調查表,取得兩部分資料,以多變量方 法分析其間關係,觀察經濟認知與參與間有否具有統計顯著相關。結果顯示性別、學 習興趣高低不同學生群中對經濟認知產生顯著差異,雙親職業狀況與教育程度間,則 無顯著差異,學生經濟認知能力與其對經濟參與間無典型相關。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經濟認知、經濟參與、商業技職院校 :

壹、緒論

198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Tobin(1986) 認為經濟認知是一項有價值的投資,因為任何 人終其一生均需作選擇,而經濟知識有助於人 們作出正確的判斷。不僅如此,經濟學習還增 進學生以理性的方式思考分析問題,在面對經 濟或人生其它挫折時,能較客觀地面對問題。 經濟知識的內涵,不僅在於其說明人類經濟文 明的演變與成就,其更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 其既是重要知識的構成部分,亦是公民參與政 治體制各種公共事務的一種思考模式,是成為 一個良好公民必備之基本知能。在此認知下, 西方先進國家大多在中學階段即提倡基礎經濟 教育,美國於 1970 年代起,經濟教育已被認為 是公民教育之重要內涵之一(黃美筠,2002)。 Stigler(1970)認為一旦我們學會如何教 好經濟學時,這門科學將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教 育科目。技職院校以培育兼具理論與技能結合 之專才為教育目標,要落實這個目標,需同時 加強基礎與實用課程,達雙管齊下培育成效。 經濟學為商學系科之基礎理論,一旦建立了穩 固的理論,理論延續及經濟現況分析較易深 入,因此加強經濟學的教學成效,成為商學教 師共同努力的方向。經濟學的教學強調經濟推 理,在合理的經濟假設下,建立經濟思維方法, 以分析解釋社會上各種經濟現象。在整個教學 過程中,學生能否吸收教師教學法並活用之, 成為學生學習成效之關鍵所在。面對 21 世紀的 產業發展,經濟學如何配合時代需求,呈現開

(2)

拓性的教學法,以因應國際情勢快速轉變,是 學者間需要深思的課題。經濟學教學是否依然 是“talk and chalk”(Becker & Watts, 2001),或 是尋求有效教學法,成為學者間關注的觀點, 因為好的教學法才能具有好的教學成效,達到 既定的經濟教育目標。技職院校培育之廣大學 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佔有一席之地,為國內企 業栽培許多中高級技術人才,此一趨勢未來依 然不變,因此,提昇技職院校經濟教育的成效, 就必能為我國經濟發展造就許多商業人才。過 去國內相關研究,偏重於中小學公民課程經濟 學課程教材設計(黃劍華,1999;周秋潔,2000; 蔡欣穎,2000;余宗義,2001),及中小學教師 具備之專業技能上(方詠菁,2000;蕭碧惠, 2000;林麗婷,2001),尚無技職學生經濟知能 之實證探討,在這個思維下,本文擬透過這方 面之實證分析,建立技職院校經濟教育探討模 式,為技職院校課程設計、教學規劃做出一些 努力。 Miller(1991)認為經濟學可以教育出具有 知識與民族價值的公民。教育的一項主要目的 就是在培養建全的公民,以參與社會,建立人 際關係,而經濟學的教育正成為這其中一項不 可或缺的部份。政府許多的經濟政策具有經濟 效益,影響民眾福祉深遠,例如三通議題、核 四廠興建、產業外移、租稅稅率或對象改變、 國宅政策制訂、高速公路收費標準等。對於這 些政策,民眾若具有相當經濟概念便可據此參 與政事,監督政府,保障公民基本權益。 在理想的公民社會中,許多公共事務須經 由公民的參與和討論才能執行,一個國家的公 共目標也須公民的共同參與才能達到,可見公 民參與不僅是民主社會公民所需具備的公民資 質,也是維持政治社群的必要條件(鄭慧蘭, 2002)。經濟參與是公民參與的一環,透過學校 教學方法設計,培養學生正確的經濟參與態 度,養成其對經濟事務之參與、社會關懷態度、 社會責任形成與關心時事的主動積極觀念,亦 正是經濟教育之主要目標。國內有關公民參與 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政治參與行為方面(廖添 富、劉美慧、董秀蘭,1998;鄭慧蘭,2002), 並無經濟參與相關研究,本文嘗試擴展此方面 之研究,觀察技職學生經濟認知與經濟參與間 相關性議題。

一、研究目的

經由前述說明,本研究希望透過調查資料 與實證研究分析,達到下列的目的: (一)瞭解技職學生學習經濟學獲得經濟認知 程度,並以之判定學生是具否有充分之 經濟知能。 (二)建立技職學生經濟參與模式,並為之命 名歸類,藉以探究學生群特有參與型態。 (三)審視經濟認知與經濟參與態度間之關聯 性,確定兩者之關係。

二、名詞界定

(一)經濟認知(economic literacy, economic

understanding) 經濟認知是指透過經濟教育對經濟知識的 理解能力。本文延用國內慣用定義,但其與認 知理論(cognition theory)之認知意義不同。 一般在實證研究上,係採量化處理,以受測者 在量表中得分為評斷根據。得分高者,表示其 對經濟認知有顯著的成效(黃美筠,1993)。 (二)經濟參與(economic participation) 參與是指對於行動的分享(take a part), 公民參與就是公民為落實民主政治、追求公共 利益及實現公民資格之共同決策行動(許文 傑,2000)。因此,「經濟參與」的積極意義是 指公民依所擁有之經濟知能,涉入公共經濟事 務,行使公民應有之參與權利。就學生言,經

(3)

濟參與則狹義指運用經濟知能,對經濟議題、 國內外市場經濟指標與環境的熟稔程度言。 (三)技職院校 技職院校是指技職體制之技術學院,本研 究選定技職院校階段為研究範圍是重要性的考 量,因為技職院校為國內培育專業人才之教育 體制,其經濟教育之研究較其它教育體制相對 重要,因此對於商學系科學生經濟學習成效, 實有研究之必要。

貳、文獻探討

本節整理國內外文獻有關經濟教育、經濟 認知、經濟參與最新理論與實證成果三方面著 述,就其重要結論敘述如下:

一、經濟教育研究新方向

Becker(2000)分別由教學內容、教學方 法、教師評量、學生評量四方面說明 21 世紀該 有的經濟教育內涵,就教學內容言,如何將理 論化為可觀察之現況?如何將最近經濟發展融 入教材?均需一一考慮。他認為有關教學法的 重要性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教師應透過良好 教學技巧使學生學到既定內容。於教師教學評 估方面,過去所倚賴之學生期末意見表方式有 許多缺點,因此 Becker 建議應做一些修正,例 如應觀察課堂授課情形、教材內容可由同事評 估、考慮學生行為型態等項。 Colander(2000)認為經濟學內容已由實 證 主 義 ( positivism ) 轉 移 至 實 用 主 義 (pragmatism),針對學生個別需求之教學內容 日漸重要。

Salemi, Siegfried, Sosin, Walstad and Watts

(2001)等人提出高等教育中經濟教育嶄新且 優先研究方向為:

(一)教學方法與誘因(teaching methods and

incentives) 教育專家同意教師應使用生動活潑的教學 法,這種教學法係幫助學生「如同經濟學家般 思考」。經濟理論已經預期到一旦教師學習教學 法之收益大於成本時,他會願意學習新方法。 而且透過適當之誘因,有助於教師提高學習意 願。學者提出一套提昇教學的計劃,內容包括 a.設立地區工作站(workshop),以廣傳良好教 學經驗與教材;b.建立經濟學教師之成就認證 (certificate of achievement)制度;c.於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網站上設置附加網頁,

使經濟教師可以分享教學方法;d.設計「跟進 活動」(follow-up),使其他教師亦獲得同等效 果。

(二)改善學生學習評量方法(improving the

assessment of student learning)

學者間提供四種方法,來改善舊有傳統學 生學習評量方法,a.進行評量方法與技術之全 國性調查;b.提出兩種新的評量工具;c.提供兩 個網站,一個作為新評量方法之發表網站,一 個作為資訊交換與討論園地;d.設置工作站, 以改善評量實務工作。 (三)學習經濟學之長期效果(long-term effects of learning economics) 雖然學者普遍認為學習經濟學有助於人們 做出理性思考,但其實這種論點缺少實驗證 明。不少人仍批評經濟學過於抽象與理論化, 因此若能以科學方法證實經濟學學習具有長期 效果,則經濟教育將更具說服力,這種研究法 需要建立長期資料庫,進行長期追蹤與觀察, 目前美國已有相關教育資料庫建立,對經濟教 育研究提供更豐富的資源。

(4)

(四)使用教學技巧之效率(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technology)

研究指出教師與學生喜歡使用新的電腦化 教學工具,但學習成效無顯著增加。人力與技 術資源(human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相互 配合使用,將使經濟教育更具效率,這方面之 研究需配合新教學工具不斷更新,以比較新工 具 學 習 成 本 之 效 益 評 估 ( learning-cost effectiveness),最近學者係利用生產函數進行 分析,以學生學習績效為應變數,以教師與學 生各種特徵為獨立變數,例如學生學習態度、 教師使用時間、教學活動等,主要估計以教學 技能為基礎(technology-based)之教學活動時 間生產力強弱。 上述國外學者對於經濟教育之未來方向分 別由教法、學習誘因、教學工具技巧、學習評 量等面向提出具體辦法,多數內容沒有文化差 異,作者認為值得國內學者借鏡參考。

二、經濟認知方面

本小節以學生經濟認知能力為分析主軸。 國內文獻方面,王若文(1992)發現國中學生的 經濟認知不理想(平均答對率為 64.58%),市郊 學生優於市區學生;高社經地位學生優於中社經地 位學生,更優於低社經地位的國中生;至於就性 別、閱報次數及看電視新聞的頻率三變項而言,各 組之間並無顯著差異存在。黃劍華(1999)發現 學生對各認知階段試題的理解,依序為「知識 階段」、「理解階段」、「應用階段」,與布魯姆認 知發展階段相吻合;六年級學生對經濟知識的 理解優於五年級學生,而且達到顯著差異水 準;智力較佳學生對經濟知識的理解優於智力 較差者,而且達到顯著差異;父母親之教育程 度、家庭經濟情況對子女經濟知識的理解有正 向顯著影響。 余宗羲(2001)發現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 生在「經濟認知」的表現上明顯優於花蓮地區 的學生;雙親社經地位越高的學生其「經濟認 知」的理解也越強;女生在「知識」層次的表 現明顯優於男生;六年級的學生在「知識」和 「理解」層次的表現明顯優於五年級的學生; 「經濟認知」與「經濟態度」有典型相關存在。 黃美筠(2000)針對高三學生所作分析得出, 學期成績、社區型態、性別、學校類型等因素 對經濟知識具較佳預測能力。黃美筠(2002) 在觀察 1207 份樣本後發現對國中 3 年級後測經 濟認知有預測力者包括升學意願、教材困難 度、教師經驗、公民課重要性、性別、學校所 在等項。 Tumrong(1984)曾對 12 級學生進行研究 指出,GPA 成績、父母社經地位、曾選修經濟 課程者,其現在之經濟知識表現較佳;Gibbs (1985)以大一學生為對象分析,發現年紀較 大者表現較佳,而男生比女生表現較佳;Dawso and Donnel(1986)研究六年級學生經濟認知, 發現經常旅遊者經濟知識較優,家庭所得高、 父母教育程度高者,其經濟認知亦表現較好; Stock(1995)針對美國 11、12 級學生所作研 究指出,有選修經濟課程者,其現在之經濟知 識表現較未曾選修者為佳。

Walstad & Soper(1988)對 8205 名學生進

行經濟認知(TEL)測試,受測學生共分成四 種類型:修過完整經濟學課程學生、修習「消 費者經濟學」課程學生、修習社會學習領域課 程中內容含經濟學學生及修習社會學習領域課 程內容不含經濟學學生等。結果發現第一類學 生之成績普遍較高,均高於其它三類學生之成 積。其中基本(fundamental)觀念認知正確比 例最高為 58.4%,若比較預試與最後測試結 果,第一類學生答題正確比例有明顯上升現 象,而第四類學生該比重反而下降。

(5)

出,有些研究人員利用“change score model” 進行分析,以後測成績(post-test)減去前測成 績(pre-test)為應變數,解釋變數則包括個人 特徵(種族、性別)、人力資本(IQ 程度、學 業成績、求學意願)、時間運用率(學習及上課 時間)、教學技巧(教學方法與工具)等。亦有 些學者利用“attainment model”來分析,即以 後測成績為應變數,以前測成績及其他解釋變 數共同來解釋經濟知識。他們研究結果認為影 響美國高中學校經濟教學之因素有:A.特殊計 劃(special project),例如「發展經濟教育課程」 (DEEP)計劃即對高中學生認識經濟學有顯 著助益,B.學生能力(student ability),學生智 力 對 學 習 經 濟 學 有 正 向 關 係 , C. 教 師 能 力 (teacher ability),教師經濟知識直接與學生學 習 效 果 有 密 切 關 係 , D. 課 程 運 作 ( course work),研究發現經濟學習有外溢效果,可以 增進學生在其他社會學習課程之技能,E.教學 技巧(technology),認為每一項教法都值得嘗 試,F.種族與性別(race and sex),一般研究指 出男生於經濟認知表現上優於女生,G.年紀與 時間運用(age and time usage),年紀大的學生 較能明白抽象概念,因此較易了解經濟學,H. 延續時間(lasting time),一項研究發現,中學 階段學習經濟學者,在大學階段學習能力漸退 步,所知甚至少於未在中學階段學過經濟學 者,其理由可能是學生自認為已經懂了,而將 時間用於其他課程上。

Walstad & Rebeck(2001)於 1999 至 2000

年間,對美國 36 州、7243 名高中學校學生進 行經濟認知測試。學生群主要分成兩大類,一 類為完成基本正規課程學生,一類為選取大學 導向(college-oriented)課程之高級班(advanced placement, AP)學生,每類學生又分成選取「經 濟學」或「社會學習」課程兩項。就答對 TEL 比例分析,在所有題目中正規課程選讀「經濟 學」者答對比值為 61.3%,高於選讀「社會學 習」學生之 41.4%,多出近 20%,就 AP 學程 學 生 言 , 選 讀 「 經 濟 學 」 學 生 答 對 比 重 為 74.3%,比修習「社會學習」學生之 57.1%還高 出 17.2%。 上述國內外文獻研究成果中,研究方法上 係以多元迴歸解釋其間關係,以此解釋自變項 與應變項間相關性。就各解釋變數言,性別項 變數認知顯著結果不一;年級、年紀與父母社 經地位變數項則有相同結果,即高年級或年紀 較長學生較低年級或年紀輕學生為佳、雙親社 經地位與教育程度有正向影響。這些文獻除 Gibb(1985)外,多以修習公民(社會)或社 會學習領域之高中(或 12 級)以下學生為研究 對象,至於以修習經濟學為主科之技職院校學 生之文獻則付之闕如,本文希望透過調查資料 與多變量方法補充研究對象與方法之不足。

三、經濟參與方面

有關學生參與課題,研究論文主要探討政 治參與(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8;楊 志賢,2000;鄭慧蘭,2002)和學術、消費、 戶外休閒等各種活動參與上;至於公民參與研 究,亦是側重在政治與政策參與方面(許文傑, 2000;江家慧,2003;蔣崇禮,2003),此兩部 份均無經濟參與內容之討論,足見學生經濟參 與課題之研究有其重要性,本文擬由學生對經 濟環境與產業現況分別討論,一方面可以獲知 經濟教育與經濟參與關聯性,一方面亦可了解 技職學生對經濟社會之參與程度大小,相信可 以補強文獻之闕漏。

(6)

參、研究方法設計

欲達到研究目的,本文進行研究步驟與方 法為:1.先設計經濟認知與參與兩份調查表, 2.進行預測及信度與效度測試,3.實際施測並取 得樣本資料,4.資料輸入與整理,5.展開多變量 分析,各項內容詳述如下:

一、研究工具之設計

調查表共分三部份。第一部分為個人與家 庭基本資料,第二部份為經濟知能調查,第三 部份為經濟參與調查。為了解學生個人、家庭 等個別性與環境性因素,調查表基本資料設計 內容包含 9 個項目: 「個人因素」包括性別、入學方式、學習 興趣、升學意願 4 個項目。性別以男女為區分。 考慮入學方式目的在於分析不同入學管道是否 造成學習差異,以登記分發、推薦甄試、申請 入學、傳統聯考等分別探討之。 「家庭因素」有雙親教育、雙親職業項目。 父母雙親教育程度與社經地位一直是許多國內 外文獻作為觀察子女學習成效之主要指標,本 研究將此兩部分一併列入預測變數中,得以寬 廣探究影響大專生經濟認知各種因素。 本研究參考技職院校經濟學教學大綱及 Mankiw(1998)經濟學教科書自行編製經濟認 知調查表,該調查表旨在測試受試者對經濟知 能之了解程度。調查表共分為三個主題,即基 本概念、個體經濟與總體經濟等,基本概念有 5 道題目、個體經濟有 14 道題目與總體經濟有 11 道題目,共有 30 道題目。調查表以加總方 式呈現,得分高低表示經濟知識之程度。在信 度方面,依內部一致性求得之 Cronbachα係數 為 0.65,顯示本調查表信度仍高;並邀請學者 專家針對本表內容進行效度分析。 國內無類似經濟參與量表可供參考。個人 經濟行為大致可分為 a.消費行為;包括現在消 費---衣食住行育樂等財貨與勞務之購買與未來 消費---儲蓄與投資;b.生產行為;各種專業職 能工作。就學生言,基於資料取得限制,本文 將 技 職 學 生 經 濟 參 與 定 位 於 認 知 參 與 (cognitive participation)上。認知可分為廣義 和狹義兩種,狹義的認知是只將認知解釋為認 識或知道,是屬於智慧活動的最底層,是一種 覺醒狀態,只要知道有該訊息存在即可;廣義 的認知是稱所有形式的認識作用,這些認識作 用包括有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推論、想 像、預期、計劃,決定,問題解決及思想的溝 通等(鍾聖校,1990),本文是採取狹義的定 義。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關於學生參與的研 究涉及行為參與、情感參與和認知參與等不同 方面。研究者在研究學生學習方式的概念時, 根據自己的研究角度,把學生學習方式作為一 個組合概念,看作行為參與、情感參與或認知 參與方式及社會化參與的有機結合。亦即為提 高學習效果,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的認知 參與為核心的學習方式,才能促進學生高層次 思維素質的提高(孔企平,2001)。本文將認 知參與概念擴充至事後(posterior)參與,以 時事資訊與產業發展認知為經濟參與衡量標 準。 研究者編纂之經濟參與調查表內容包括: (一)環境認知參與:為學生經濟時事關注調 查。觀察學生修習經濟學課程後,是否 因此對經濟現況與環境有更多注意?調 查表列舉一般最常見與重要之股市行 情、利率水準、失業率、國民所得與外 匯匯率等 5 項指標作為變數值來表現當 前台灣經濟環境,以之分析經濟認知與 經濟時事間有否一定關聯性。 問卷係利

(7)

用 Likert 5 等份作設計。 (二)產業認知參與:是指產業結構熟悉度調 查,內容延續經濟參與概念,希望獲知 學生經濟學習成效是否有助於其活用知 能以了解目前國內產業結構,本組觀察 資料中以電子業、金融業等國內領導型 產業考量,加上廠商組織結構 3 個變 數。問卷亦利用 Likert 5 等份作設計。 考量內部一致性求出之 Cronbachα係 數為 0.87,顯示本調查表信度甚高。

二、研究假設

根據前述研究目的、設計內容,本文擬驗 證之研究假設分為三個部分: (一)經濟認知統計假設: 本文係依基本資料各項分類標準,進行下 列變異數分析,即 假設 1:學生經濟認知表現於「個人因素」 之性別、入學方式、學習興趣、 升學意願四類均有顯著差異,亦 即 認 知 成 績 上 男 生 成 績 優 於 女 生 、 登 記 分 發 優 於 其 他 入 學 方 式 、 學 習 興 趣 高 者 優 於 興 趣 低 者、升學意願高者優於意願低者。 假設 2:學生經濟認知表現於「家庭因素」 之雙親教育、雙親社經地位項均 有顯著差異,亦即雙親學歷與社 經地位高者,其認知成績較高。 (二)經濟參與統計假設: 依基本資料項目分類標準,進行變異顯著 性分析, 假設 3:學生「環境認知參與」情形於「個 人因素」四影響項目有顯著差異。 假設 4:學生「環境認知參與」情形於「家 庭因素」四影響項目有顯著差異。 假設 5:學生「產業認知參與」情形於「個 人因素」四影響項目有顯著差異。 假設 6:學生「產業認知參與」情形於「家 庭因素」四影響項目有顯著差異。 (三)經濟認知與參與關係統計假設: 主要進行經濟認知與經濟參與間相關性分 析,內容為 假設 7:學生經濟認知與其對環境認知參 與具有典型相關。 假設 8:學生經濟認知與其對產業認知參 與具有典型相關。

三、研究樣本與資料處理

本文以具商業類五專 3 年級學生之北部地 區技術學院為母體,共計 6 所,校名如表一, 抽取系別涵蓋財金、國貿、企管、財稅、會計 及銀保各系科,樣本具代表性。為使研究抽樣 具可靠性與一致性,採取隨機抽樣法。3 年級 學生於 2 年級剛修完經濟學課程,經濟認知與 參與程度應較高。聯絡選樣學校後由學生前往 各校實地施測,共發出調查表 450 份,回收 421 份,剔除遺漏未填及填寫不詳者,實際有效調 查表為 388 份,有效份數如表一。將資料輸入 電腦後,利用 Statistica 統計軟體進行分析,除 基本敘述統計量外,擬進行分析模式為: ( 一 ) 採 單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法 ( one-way ANOVA)來驗證假設 1;採雙因子變異 數分析法(two-way ANOVA)來驗證假 設 2。 (二)採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法(one-way MANOVA)來驗證假設 3、5 項,另以 雙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法(two-way MANOVA)來驗證假設 4、6 項。 (三)採典型相關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來驗證假設 7、8 項,亦即以經濟認知分 數與修習商科課程時數為預測變數來量 測「環境認知參與」、「產業認知參與」2 組準則變數。

(8)

表一 校名與有效份數 校名 有效份數 台北商業學院 93 中國技術學院 78 致理技術學院 38 崇佑技術學院 39 德明技術學院 73 醒吾技術學院 67 合計 388

肆、研究成果

一、基本統計結果

本小節依前述個人、家庭之分類求得資料 之平均值與標準差來作分析。由表二~1 觀察, 個人因素中性別認知分數差異不大,男女生各 為 11.19 與 10.36,標準差亦近;入學方式則有 明顯差異,最高 11.35 分為「登記分發」之學 生,最低 9.85 分為「申請入學」方式入學者, 「推薦甄試」學生為 10.24,「傳統聯考」學生 為 10.49;學習興趣項目則以「很有興趣」者分 數最佳,為 13 分,與預期結果符合,興趣與分 數呈正相關現象明顯;未來升學意願亦影響學 生整體表現,意願最高者有較佳成績,為 10.84 分,這一現象將有待變異數分析進一步證實之。 就家庭因素諸項變數言,父親教育為國小 學歷,其經濟分數較佳,其次是國高中學歷之 學生,若將學生表現依父親教育作大專與高中 以下兩種區分方式觀察之,前者為 10.2 分,後 者為 10.66 分,平均差異不大;就父親社經地 位言,學生分數最高出現在父親為第一類職業 區間(工人、漁夫等),為 11.22 分,而父親職 業為第四類(校長、醫師等)時,表現相對較 差。

二、各基本因素與經濟認知關係

教師教材與教法影響學生經濟認知之重要 性甚為明顯,由於本文係按選樣學校抽取樣 本,故對於教材與教法產生之差異,擬以校別 項作為因子進行 ANOVA 分析,得到 F 值為 27.857,與預期結果相同,即不同教材必然造 成不同教學成效,然若因經濟學原理內容教材 間大同小異,其差異性或可稍降。由表二~1 第 一列中可以清楚獲知,性別間經濟認知具顯著 差異,F 值為 4.06(p<0.05),可棄卻虛無假 設,男女間經濟學程度有明顯不同。由於男女 生間經濟認知分數平均值各為 11.18 與 10.36, 而其標準差幾乎相同,為 3.45 與 3.43,此基本 統計分析與變異數分析法結果相同,亦即本調 查受訪男生成績較女生為佳。由於國內外無技 職院校研究報告,因此無法就相同年齡與學習 階段考量,僅就結果比較,此結論與 Gibbs (1985)、Walstad and Soper(1988)、Watts and

Lynch(1989)、Becker, Greene, and Rosen(1990)

成果相同,男生表現較佳,但與王若文(1992)、 蕭碧惠(2000)、余宗羲(2001)、Watts(1987)、

Hirschfeld, Moore and Brown(1995)、Greene

(1997)研究結果不同。學生對經濟學興趣程 度(F=4.72、p=0.00)項分類基準學生經濟表 現亦具顯著差異,若學生學習興趣高,自然會 在經濟課程中加強能力,以應付未來挑戰,這 項結果同於黃美筠(1993)、蕭碧惠(2000)、 Jameson Boex(2000)。性別與是否有興趣影響 本調查表呈現之經濟表現。 入學方式(F=0.15、p=0.96)、未來升學意 願(F=0.78、p=0.53)兩類學生經濟表現無顯 著差異。雖然學生有不同入學方式,但對經濟

(9)

學均為新的學習領域,只要願意學習,就有相 同成果;將來升學意願項,可能因為升學方向 不全以商科為主,亦沒有造成分數之差異,意 願高低差異不明顯。 次以「家庭因素」項目結果分析之,本文 假設雙親因子間無交互作用。表二~2 中可看 出父母教育程度與社經地位不會造成學生間經 濟認知之差異,F 值均低(p 均大於 0.05),接 受 H0。本研究不支持假設 2,父母教育與社經 地位對子女經濟學習無顯著差異。同樣若不考 慮研究對象年齡與學習階段,此一結果與前述 文獻如余宗羲(2001)、Tumrong(1984)、Baumol and Highsmith(1988)等研究內容不同。 表二~1 個人因素對經濟認知的影響 均方和/B 均方和/W F p 性別 47.98 11.82 4.059* 0.045 入學方式 1.85 12.02 0.1539 0.961 學習興趣 54.16 11.47 4.721* 0.001 升學意願 9.43 11.94 0.7895 0.532 * 表示顯著水準為 0.05,以下各表均同。 表二~2 家庭因素對經濟認知的影響 均方和/B 均方和/W F p 父親教育 7.285 15.72 0.6117 0.654 母親教育 15.72 15.72 1.3201 0.262 父親職業 19.428 11.854 1.6390 0.149 母親職業 8.37 11.854 0.7060 0.619

三、各基本因素與經濟參與關係

本 文 利 用 單 因 子 多 變 項 變 異 數 法 , 以 Wilks'Λ 統計量加以檢定,並換算為 F 值後即 可分析,個人因素結果彙集於表三~1 中。於「環 境認知參與」中,性別、入學方式、學習興趣、 將來意願四項均有明顯差異(p<0.002),亦即 每一基準項目對股市行情、利率水準、失業率、 國民所得與外匯匯率等 5 項變數值均出現顯著 差異情形,換言之,不同因子中,學生對經濟 指標之瞭解與關注差異性甚大。此即表示,「個 人因素」所有項目均支持假設 3。 家庭因素結果彙整於表三~2,父母親教育 程度、父親職業(F 值均低)間對於子女環境 認知參與呈現無差異狀況,雙親之教育與父親 工作型態不會造成學生間財經時事指標參與程 度不同。除母親職業外統計結果推翻本研究之 假設 4。 表三~1 個人因素與環境認知參與關係 Wilks'Λ F p 性別 0.95 4.00* 0.002 入學方式 0.883 2.415* 0.000 學習興趣 0.834 3.543* 0.000 升學意願 0.892 2.205* 0.002 表三~2 家庭因素與環境認知參與關係 Wilks'Λ F p 父親教育 0.941 1.154 0.288 母親教育 0.93 1.37 0.127 父親職業 0.952 0.743 0.815 母親職業 0.878 1.984* 0.003 就「產業認知參與」言,觀察表三~3,個 人因素中性別與學習興趣(p<0.01)對領導產 業瞭解程度有相當顯著的差異。而入學方式與 升學意願結果不同於「環境認知參與」,對產業 認識因個人因素有所差異,此因子部分項目支 持假設 5。 家庭因素中,父親教育程度(F=1.59、p >0.05)造成差異程度與母親(F=0.77、p>0.05) 相同,亦即受訪學生不會因父母親教育產生對 產業之關注有所不同。雙親職業亦與前項結果 相同,產業認知差異於雙親職業類中不顯著, 此結果與「環境認知參與」相仿。綜合言之, 雙親教育與職業差別不支持假設 6。

(10)

表三~3 個人因素與產業認知參與關係 Wilks'Λ F p 性別 0.935 8.923* 0.000 入學方式 0.97 0.987 0.459 學習興趣 0.888 3.875* 0.000 升學意願 0.950 1.6360 0.076 表三~4 家庭因素與產業認知參與關係 Wilks'Λ F p 父親教育 0.951 1.594 0.0887 母親教育 0.976 0.775 0.677 父親職業 0.973 0.697 0.789 母親職業 0.958 1.069 0.382 整理以上分析,針對「環境認知參與」或 「產業認知參與」,不同背景學生於個人因素間 有顯著差異出現,於家庭因素間則無,兩者恰 相反,家庭背景因素不僅對學生經濟知能無差 別性,對其經濟參與程度亦無差異。

四、經濟認知與參與實證相關

本文最後擬觀察經濟認知與經濟參與之間 是否存在一定之關聯性。就變因之影響言,每 位學生會因教材、教法、性別、升學意願及雙 親社經地位等因素影響其經濟認知績效,亦連 帶地影響其經濟參與表現,因此就單一樣本學 生言,由於影響因素具一致性與連貫性,分析 經濟認知與參與相關性便具有統計意義。本文 使用典型相關分析來驗證最後兩個假設,以經 濟認知分數與商業學門選讀學分為預測變數。 經濟指標認知於表四~1 說明,Χ1與 η1間相關 係數為 24.99%(canonical R=0.2499),Bartlett 卡方檢定(χ2 =29.76、p=0.000),表示特徵根λ1≠ λ2,典型變量本身具有解釋能力。預測變數之 第一典型變量 Χ1 對商業學分及認知分數之解 釋變異為 53.2%,準則變數第一典型變量 η1對 5 個經濟指標解釋變異為 39.74%,然而因第一 組典型變量Χ1對η1之相關係數為 25%,Χ1透 過η1解釋各項經濟指標,即股市行情、利率水 準、失業率、國民所得與外匯匯率之解釋變異 僅有 3.32%,故經濟認知分數與修課時數與學 生對經濟時事關心典型關係甚微。換言之,假 設 7 不成立。 最後分析產業結構組。觀察表四~2,就 388 位學生言,表達經濟認知分數與商業學門選讀 學分之第一典型變量 Χ1 與 η1 間相關係數為 10.8%(canonical R=0.108),Bartlett 卡方檢定 (χ2 =5.53、 p=0.477)顯示變量將不具解釋能 力。第一典型變量Χ1對商業學分及認知分數之 解釋變異為 51.39%,η1對 3 個準則變數之解釋 變異為 49.63%,而第一組典型變量 Χ1對η1之 解釋變異有 1.17%,Χ1透過η1解釋學生對產業 結構參與程度,即電子業、金融業與廠商組織 結構 3 個變數之解釋變異僅有 0.6%,解釋能力 過低,故經濟認知分數與修課學分數對學生於 產業結構廠商組織瞭解程度之典型關係甚微, 本處證實假設 8 不成立。 表四~1 經濟認知與環境認知參與典型關係 X 變數 Y 變數 典型因素 典型因素 X1 X2 η1 η2 商業學分 -0.644 -0.764 股市行情 0.834 -0.029 經濟認知 -0.805 0.592 利率水準 0.815 -0.499 失業 0.040 -0.772 國民所得 0.410 -0.322 外匯匯率 0.674 -0.391 抽出變異 53.2 46.79 39.74 22.06 重疊(%) 3.32 0.62 2.48 0.29 canonical R=0.2499,χ2(10)=29.76, p=0.0009

(11)

表四~2 經濟認知與產業認知參與典型關係 X 變數 Y 變數 典型因素 典型因素 X1 X2 η1 η2 商業學分 -0.263 -0.964 廠商組織 0.007 0.446 經濟認知 -0.979 0.199 電子業 0.793 0.603 金融業 0.926 -0.092 抽出變異 51.4 48.5 49.6 19.0 重疊(%) 0.6 0.1 0.5 0.0 canonical R=0.1082,χ2(6)=5.5319 p=0.4776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根據本研究之主要發現,逐項重點整理如 下: (一)經濟認知表現方面 1.本研究樣本中,男生 91 人,女生 297 人, 結果顯示技職學生性別不同於經濟認知 上有顯著差異,男生表現優於女生(p <0.05),但是這部分文獻上有不同結 果。 2.經濟學學習興趣顯著影響認知表現(p= 0.00),興趣高者表現較佳,與本研究 預期符合。 3.入學方式、將來升學意願兩分類基準學 生經濟表現無顯著差異,雖然學生之入 學方式有異,但不影響本調查表呈現之 經濟表現;將來升學意願亦沒有造成分 數之差異,意願高低差異不明顯。 4.家庭因素中父母職業狀況與教育程度均 對其子女無顯著差異,其不影響子女經 濟認知表現,由於本文係觀察經濟學科 而非整體學業表現或學習態度,因此僅 研究家長社經地位與學生單一課程表 現,是否可能出現如此結果,值得後續 分析。 5.由於諸多觀察因素不顯著,因此本研究 認為造成差異原因可能落在學校因素如 教學法、教材、課堂氣氛和其他因素等 上面。正如 Becker et al.(1990)所述, 教師能力、課程運作、教學技巧等均影 響學生學習成效。 (二)經濟參與表現方面 1.環境參與表現於個人四項因素中均有顯 著差異(p<0.00)。就性別言,男生對 於股市行情、利率水準、失業率、國民 所得與外匯匯率 5 項指標之參與程度均 優於女生;就入學方式分析,申請入學 學生對股市行情投入較多關注,其餘 4 項則登記分發學生表現較佳;學習興趣 上,興趣越高者,其對 5 種指標表現出 較深入觀察,且依學習興趣呈現明顯遞 降現象;升學意願亦如同學習興趣般, 意願高者對經濟環境有較高的參與。 2.家庭因素中,除母親職業於環境參與中 有顯著影響外(p<0.00),父母教育、

(12)

父親職業對其子女受經濟學訓練產生之 環境參與無差異,且雙親職業產生互斥 現象,亦值得日後再研究。 3.產業參與上,情形與經濟認知完全相 同,性別與學習興趣兩項有差異性(p <0.00),男生對產業與廠商結構狀況 了解優於女生,學習興趣較高學生對產 業了解程度亦較高;而入學方式及升學 意願則無顯著差異。 4.雙親教育水平與職業地位對學生產業瞭 解無顯著差異。 5.綜合前述,雙親教育程度及父親職業別 無論對子女們經濟知能表現、經濟環境 關心程度、產業發展關心程度等都無顯 著不同,本研究中,雙親社經地位扮演 微弱影響力。 (三)經濟認知與經濟參與關聯性方面 透過典型相關分析,本文發現學生經濟認 知對其經濟參與解釋能力低,無法證明學生修 習經濟學後對經濟參與會有較高意願。統計結 果顯示,因典型變量之重疊係數(redundancy) 低,僅為 3.32%,經濟認知與商業課程修課時 數對經濟時事解釋能力不足,因此學生經濟認 知能力與其對經濟時事掌握間無典型相關;此 外,學生經濟認知與商業課程修課學分數對產 業結構發展現況解釋能力亦低,典型變量之重 疊係數僅為 0.6%,因此學生經濟認知能力與其 對國內產業發展間無典型相關。

二、建議

根據經濟教育文獻分析與本研究發現,研 究者擬提出以下兩部分建議 (一)技職院校經濟教育未來方向 1.加強技職院校學生經濟知能 本研究發現個人因素是造成學生經濟認知 表現差異之主要原因,雙親社經地位反而無影 響效果,經濟學是商業學系之基礎課程,其修 業成效關係學生未來學習發展,有外溢效果 (Saunders, 1980; Chizmar, McCarney, Halinski

& Racich, 1985),有必要提高教學成效,使學

生維持一定經濟專業水平,方能適應更多商業 課程與現代社會發展之需要。因此學校方面可 以進行的工作有:

(1)改善教學方法,使用生動活潑教學方式與

教材,避免“still talk and chalk”,幫助學 生充分瞭解經濟知識,能夠如同「經濟學 家般思考」,引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績 效(Becker & Watts, 1995)。

(2)發展教學調查表,設計良好題型,搭配合

宜統計方法,適時進行調查,具體掌握學 生經濟推理能力與學習成效,協助解決學 習障礙(Aigner & Thum, 1986)。

2.鼓勵學生瞭解國內外產業發展 個人因素影響時事關注程度甚為顯著,性 別與學習興趣兩項對產業之瞭解有顯著差異。 為緩和學習興趣肇致學習差異性,可藉由經濟 時事或產業報告撰寫、經濟專題討論、各種參 觀活動等設計,協助學生瞭解國內外經濟現 況,追蹤國際經濟發展,擴充學生經濟知能, 滿足其專業需求。 3.鼓勵學生養成積極參與經濟事務態度 本研究發現學生經濟認知與對時事和產業 發展無典型相關,如欲落實經濟教育功能,兩 者實有緊密結合之必要性,這有賴經濟學教師 在講授相關課程時,能佐以實務教材,除講解 經濟理論外,並充分解釋經濟環境過去之演變 及當前國內重要財經政策,如新十大建設等, 以提高學生參與經濟事務之興趣,培養其參與 國家經濟發展習性,養成其健康而積極的公民 參與態度。 (二)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為試驗性調查(tentative survey),

(13)

觀察北部地區技職院校學生經濟認知與經濟參 與所受變化與關聯。未來研究可延續此內容, 擴大研究對象至全國北中南東各技職院校不同 商業類科學生,使樣本更具代表性,並分析學 校各背景因素對經濟認知與經濟參與影響因 素,作更廣泛之探討。 除本文探討之個人與學校因素外,教師教 法、教材選取等「教學因素」對學生經濟認知 與參與之影響亦值得探討,未來可就這一部份 觀察不同「教學因素」對學生認知分數之影響 效果,以便更完整剖析認知變異之解釋變因。 另外可以增加研究變項。本文設計之經濟 認知調查表包括基本概念、個體經濟、總體經 濟三大類別,在兼顧調查表深化與廣化下,未 來調查表設計可增加「貨幣金融」與「國際經 濟」部分;在經濟參與內容上,則可擴大內容 包括消費與儲蓄行為、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狀 況、參與學校財經活動與社團狀態、信用卡使 用狀態,銀行郵局使用狀態等,以增加調查表 之完整性。

(14)

參考文獻

王若文(1992)。臺北市國中生經濟認知與態度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方詠菁(2000)。高中公民科教師對經濟學教材內涵需 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孔企平(2001)。論學習方式的轉變。2004 年 7 月 15 日 , 取 自 教 科 研 課 題 網 : http://www.jkykt.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 37。 江家慧(2003)。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 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設置過程為例。國立政治 大學公共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宗義(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經濟認知與態度之研 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花蓮。 林麗婷(2001)。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經濟教育專業 能力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周秋潔(2000)。兒童經濟教育教材之研發。淡江大學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的理論論述與「公民性 政府」的形成。公共行政學報,,,,4,65-97。 黃美筠(199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一新生經濟認知 之研究。 公民訓育學報,3,,,,217-262。 黃美筠(2000)。臺灣地區公立高中三年級學生經濟認 知之評量。公民訓育學報,9,129-160。 黃美筠(2002)。國三學生對公民與道德經濟教材認知 成效之評估。公民訓育學報,12,59-108。 黃劍華(1999)。臺北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經濟知 識之評量。公民訓育學報,,,,8,,,311-341。 , 楊志賢(2000)。台北市國中生內外控信念、家庭溝通 型態與政治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佩伶(1998)。台灣地區商專學生經濟學學習行為之 探討。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彰化。 蔡欣穎(200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中經濟概念之 分析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屏東。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8)。我國師範院校學生 「公民參與態度」與「公民教育觀點」相關性之研 究。公民訓育學報,,,,7,1-26。 蔣崇禮(2003)。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菁英政治態度之研 究-以桃竹苖地區二十一所大學院校為例。銘傳大學 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慧蘭(2002)。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高中為例。 公民訓育學報 , 11, 233-250。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蕭碧惠(2000)。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基本經濟認知 之研究- 以台北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 訓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Aigner, D., & Thum, F. (1986). On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ability.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17 (4), 243-265.

Baumol, W., & Highsmith, R. (1988). Variables affecting success in economic education: preliminary findings from a new data bas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78 (2) , 257-262.

Becker, W. E. (2000). Teaching economics in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14 (1), 109-119.

Becker, W., Greene, W., & Rosen, S. (1990). Research on high school economic educ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0 (2), 14-22.

Becker, W., & Watts, M. (1995). Teaching methods in undergraduate economics. Economic Inquiry, 33 (14), 692-700.

Becker, W. & Watts, M. (2001). Teaching economics at the start of the 21st century : still chalk-and-talk.

(15)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 (2), 446-451.

Chizmar J. F., McCarney B. J., Halinski R. S., & Racich M. J. (1985) Give and take, economics achievement, and basic skill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16 (2), 99-110.

Colander, D. (2000). New millennium economics: how did it get this way, and what way is i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14 (1), 121-132.

Gibbs, J. D. (1985). Factors effecting the achievement of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 clas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Georgia.

Greene, B. (1997). Verbal abilities, gender, and the introductory economics course: a new look at an old assump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28 (1), 13-30.

Hirschfeld, M., Moore, R. L., & Brown, E. (1995). Exploring the gender gap on the GRE subject test in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26 (1), 3-14.

Jameson Boex, L. F. (2000) Attributes of effective economics instructors: an analysis of studen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1 (3), 211-228.

Mankiw, N. G., (1998).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Fort Worth: The Dryden Press.

Miller, S. (1991). The case for economic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In W. Walstsd & J. Soper (Eds.), Effective economic education in the schools (pp.35-48). Washington D.C. NEA.

Salemi, M., & Siegfried, J.(1999).The state of economic educ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 (2) 355-361.

Salemi, M.., Siegfried J., Sosin, K., Walstad, W., & Watts, M. (2001). Research on economic education: five new initiativ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2), 440-445.

Saunders, P. (1980). The lasting effects of introductory economics courses.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12 (1),1-14.

Stigler, G.. (1970). The case, if any, for economic educ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1 (1), 77-84.

Stock, P. A. (1995). Assessing and analyzing the level of economic understanding for eleventh- and twelfth–grade students in southeast Ohio.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hio University, Ohio.

Tobin, J. (1986). Economic literacy isn’t marginal investment. Wall street journal, 9, July.

Tumrong, U. (1984). A student model in economic education: factors influencing a student’s learning of economic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regon StateUniversity, Oregon.

Walstad, W. B., & Rebeck, K. (2001). Assessing the economic understanding of U.S. high school studen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2), 452-457.

Walstad, W., & Soper, J. (1988). A report card on the economic literacy of U.S high school studen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8(2), 251-256.

Watts, M. S. (1987). Student gender and school district difference affecting the stock and flow of economic knowledg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9 (3), 225-237.

Watts M., & Lynch, G. J. (1989). The principles course revisited.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9 (2), 236-241.

作者簡介

曾永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系,教 授

Yung-Ching Tseng is a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16)

2005,50(1),123-138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Literacy and Economic Participation: College of

Business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Yung-Ching Tseng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a College of Business is to enable students with analytic and practical skill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nation’s economy. Economics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n every Commercial subject, yet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literacy”(students’ basic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s, of the whole economic system)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Commercial courses. In fact such economic literary depends on students active “economic participation”(participation in their country’s economy), itself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izenship. Thus training Commercial students to actively(even aggressively) participate in and (therefore) be vitally concerned about current business and economic affairs in their society should also be an important go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Setting out to explore how such a teaching method for Business or Commercial courses might be further developed and improved,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ercial students’ family backgrounds, gender and degree of economic participa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their “economic literacy” on the other. A survey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which were then analyzed via a multivariate method.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literacy score and both gender(males scoring higher) and learning interest, but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is score and parental social status and education level; furthermore, no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is score and the degree of their economic participati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veloping Students’ Multimodal Literacy in the Secondary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is a resource package produced by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Section,

Science education provides learning experiences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scientific literacy with a firm foundation on science, reali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technology,

 The Education Bureau (EDB) has been conducting regular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studies since the 2002/03 school year to track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9 The pre-S1 HKAT is conducted in all secondary schools in July every year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newly admitted to S1 in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elements of the knowledge contexts at junior secondary level in the TEKLA Curriculum Guide was enriched to give students a broad and balanced. foundation on

APSM is the basic rank of the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PSM) grade that has been created in aided primary schools with effect from the 1994/95 school year.

Stone carvings from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ere mostly religion-oriented (namely Buddhism or Taoism), and today much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on them has been derived from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with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which is not only observes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creativity, but also studies the role of instructor,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