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食物沙漠回顧與臺灣個案初探:臺北市生鮮食物可及性的空間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食物沙漠回顧與臺灣個案初探:臺北市生鮮食物可及性的空間分析"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地理研究 第 71 期 民國 108 年 11 月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No.71, November 2019 DOI: 10.6234/JGR.201911_(71).0001

食物沙漠回顧與臺灣個案初探:

臺北市生鮮食物可及性的空間分析

A Review on Food Deserts and a Case Study in Taiwan:

Spatial Analysis of Fresh Food Accessibility in Taipei City

郭乃文

a

李崇恩

b

Nae-Wen Kuo Chong-En Li

Abstract

The term “food desert” refers to areas where residents cannot buy or afford fresh food. It often brings negativ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impacts on disadvantaged residents. It is a way of social exclusion, which has been widely examin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ncluding cases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Japan. However, there are not many papers discussing this problem in Taiwan. Therefore, we proposed a review of the food desert issue, and take Taipei City as research area to analyze the urban food system in Taiwan. We drew a map of fresh food accessibility and a map of a fresh food accessibility index (FFAI) which were weighted according to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areas with low food accessibility in Taipei appear to be in Yangming Mountain, Nangang Mountain, Wenshan Mountain, Zhoumei Area, Shezi Island, Guandu Plain, and sporadic areas within the city, etc. The latter three places especially require government attention, because the population size is larger than the mountainous areas, and about 10% of the population in Shilin and Beitou District live with a situation of FFAI = 0 (that is, there is no fresh food store within 1,000 meters). On the other hand, elderly living alone concentrate in Wanhua District,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a “food oasis” area, but they generally have poor nutritional conditions. This is due to other factors, and further research is urgently needed.

Keywords: food desert, fresh food, accessibility, fresh food accessibility index (FFAI), spatial analysis

a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通訊作者(email: niven@ntnu.edu.tw)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Corresponding author.

b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研究生

(2)

摘 要

「食物沙漠」一詞是指居民無法購買或負擔不起生鮮食物的地區,往往會對弱勢族群帶來生理與 心理上的負面影響,是社會排斥的一種方式,引起包括歐美、日本等已開發國家重視,然而臺灣這方 面的論文卻不多,因此本文提出食物沙漠問題的回顧,並以臺北市為例進行食物沙漠初探。本研究分 別繪製生鮮食物可及性地圖,以及依照人口年齡結構加權而成的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FFAI)地圖, 發現臺北市生鮮食物可及性低落的地區出現在陽明山區、南港山區、文山山區、洲美地區、社子島、 關渡平原、都市內部零星地區等,其中後三個地方特別需要政府關注,因為那裡相較於山區來說人口 更多,且導致士林區與北投區有約一成的人口居住在FFAI = 0(即 1,000 公尺以內都沒有生鮮食物商 店)的環境中;另一方面,獨居老人高度聚居在食物綠洲所在的萬華區,他們卻普遍具有營養條件不 良的特質,這應可歸因於其他因素,亟需後續研究深入探討。 關鍵詞:食物沙漠、生鮮食物、可及性、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FFAI)、空間分析

緒 論

最近研究表明,擁有肥胖和其他慢性疾病的人口正在增加(Chen et al., 2009)。常吃生鮮蔬菜、水 果和肉類能夠降低罹患風險,而超級市場、量販店、購物中心、傳統市場、農民市集等販售生鮮食物 的零售商、零售市場(下稱「生鮮食物商店」),正好能夠提供附近居民新鮮且健康的食物,然而它們 分布並不均勻,有些地區根本不存在這類型的商店,或是當地居民無法負擔店內食物的售價等等,健 康就有可能受到負面影響,這些地方被稱為食物沙漠(food desert)。「沙漠」這個詞彙字面上表示乾燥 而沒有生機的景觀帶,時常帶有「貧瘠的」、「缺乏的」意涵,一些都市地理學家便以它作為隱喻(Shaw, 2003),並廣泛使用在學術研究、政府文件,甚至日常生活中。生活在食物沙漠中的居民,會增加他們 在便利商店和速食店消費的頻率(Block et al., 2004; Coveney and O’Dwyer, 2009; Drewnowski and Specter, 2004; Lewis et al., 2005; Swinbur et al., 2004),只要一出現食物沙漠的問題,往往會造成受害者 在生理與心理上的傷害,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愈來愈清晰可見。就生理層面來說,如前所述,時常

攝取不健康的速食、泡麵或其他加工食品,容易罹患肥胖、心臟病、癌症、糖尿病等疾病(Curry, 2009;

Friedrich, 2000; Gallagher, 2006; Giang et al., 2008; Veenema, 2001);就心理層面來說,需要仰賴他人幫

忙採購食物的人們,長久下來會形成否定自己的心理壓力,種種問題使得社會為此付出沉重代價(Shaw, 2003)。以英國為例,在 1980 年至 2002 年間肥胖人口增加了三倍,高達 17%的男性、20%的女性和 10%四歲以下兒童肥胖,間接導致每年 3 萬人過早死亡,眾多糖尿病患者還會併發失明、腎功能衰竭、 截肢,為此政府必須每年花費大筆經費用於預防與治療上述疾病,因此如果食物沙漠問題獲得改善, 將可以為社會省下可觀的醫療補助、交通運輸等衍生成本,促使眾多歐洲、美國與日本學者紛紛投入 相關研究,顯示這些已開發國家對於食物沙漠議題的重視。 判斷一個人是否身處食物沙漠,理當應從可及性(accessibility)、可獲性(availability)、可負擔性 (affordabi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適宜性(adequacy)等多個層面探討,背後因素非常複雜, 個人條件的限制(例如:年齡、社會經濟地位、健康狀況、心理機制)會對每個人取得生鮮食物的難 易程度造成影響。以可及性為例,每個人對前往生鮮食物商店可以容忍的最大距離(或最大所需時間)

(3)

閾值不同,即使在食物可及性高的地區,購物不便的程度也會因個人情況而有所不同,甚至不是居住 在食物沙漠內的居民,竟然也會出現難以購買到生鮮食物的現象,這就完全是社會性因素造成的結果。 因此,目前愈來愈多研究著重在個人條件對食物沙漠的影響,試圖釐清哪一類人更可能遇到這類困難。 以可負擔性為例,雖然生鮮蔬菜、水果和肉類的售價在過去百年內大幅上漲,但是一卡路里的平均價 格卻幾乎保持不變,這要歸功於廉價的高熱量密度(即高脂肪、高糖分和高碳水化合物)加工食品 (Drewnowski, 2003; Drewnowski and Darmon, 2005),當社區中生鮮食物商店的商品價格超過當地人可 以負擔的範圍時,窮困的人民被迫只能轉向購買這些相對不健康的食物,也會造成食物沙漠的出現。 食物沙漠問題的表現在每個國家也不盡相同。歐美已開發國家最早投入這類問題的研究,這些地 區的都市通常具有比較明顯的都市結構(urban structure),不同收入、不同種族的市民分別居住在不 同的社區,其中較偏僻的地區以及低收入戶、有色人種聚居的社區有較高機會陷入食物沙漠之中,因 為當地居民往往無法負擔生鮮食物的售價,更容易使得商家不願意進駐這些社區。而日本食物沙漠問 題則呈現不一樣的面貌,「農林水産政策研究所」(2015)指出,食物取得困難(日文:食料品アクセ ス困難)的老年人口高達824.6 萬名,他們年紀都超過 65 歲以上、距離最近鄰的生鮮食物商店在 500 公尺之外,且都沒有車子可供駕駛(表1),岩間信之(2017)曾分別針對市中心、舊社區、郊區、偏 遠村莊、東日本大地震災區等地進行食物沙漠研究,結果顯示居住在市中心的老年人是最脆弱且最嚴 重的受害者,因為他們不願意外出購買生鮮食物。上述的差異,一定程度上反映日本高齡化人口結構 與歐美國家分明的都市結構,所演變出不同的食物沙漠問題。 表 1 日本食物取得困難人數統計表 (單位:萬人,%) 2005 年 (a) 2010 年 (b) 2015 年 (c) 變化率 人數 佔比 人數 佔比 人數 佔比 (b/a) (c/b) (c/a) 全國總計 678.4 26.4 732.7 25.1 8246 24.6 8.0 12.5 21.6 三大都會區 262.1 22.5 306.7 22.1 377.6 23.3 17.0 23.1 44.1 東京都會區 124.4 20.8 154.8 21.4 198.2 23.2 24.5 28.0 49.3 名古屋都會區 51.4 24.6 56.3 23.1 60.9 21.5 9.5 8.2 18.5 大阪都會區 86.2 24.2 95.6 22.8 118.5 24.4 10.8 24.0 37.5 其他地區 416.3 29.7 426.0 27.7 447.0 25.9 2.3 4.9 7.4 資料來源:日本「農林水産政策研究所」,2015。 根據歐盟的定義,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指的是「某些個人及團體被有系統性地,排除於社 會上所有人都應該享有的權利、機會和資源」,而食物沙漠的存在,正是造成社會上部分人難以取得生 鮮食物,並使他們無法維持正常生理機能與心理健康的原因,因此往往被視為社會排斥的一種方式。 Jehoel-Gijsbers and Vrooman(2007)則認為社會排斥包括「經濟/結構排斥」和「社會文化排斥」兩類, 它們在理論上或實證上是可以被用量化後的數字來衡量是否有到達社會排斥的標準,食物沙漠理論正 是透過科學性的研究成果,指出在生鮮食物取得層面上受到社會排斥的人們面臨的處境。因此,在各

(4)

界對於這類議題高度關注的背景下,吸引很多政策制定者投入解決問題(Wrigley et al., 2003),他們試 圖利用各種法規與補助介入市場機制,以阻止生鮮食物商店在弱勢地區大規模撤離,另一方面,社會 大眾要求生鮮食物商店在服務欠缺的社區開設分店的呼聲也愈來愈高,並將它視為商店應該擔負的社

會責任(Sims and Felton, 2006),以維護弱勢族群的權利。然而由於政府財力有限,商店開張的目的

本質上也是為了營利,無差別補助並不可行,因此研究者必須先在地圖上找到最迫切需要的地區(也 就是食物沙漠),圈選出真正需要提供支持的商店,使得政府與企業能夠優先考慮補貼或經營它們,才 是治本的方式,所以食物沙漠研究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更進一步來說,臺灣與日本相同都是東亞高 齡國家,從日本前人研究得以給我們借鏡,了解到食物沙漠研究對於高齡國家來說更是重中之重,因 為老年人往往不良於行,能夠單靠步行抵達的範圍比非老年人小上許多,這正是目前日本熱衷於食物 沙漠研究的原因。目前臺灣65 歲以上老年人占全國總人口已經達到 13.55%1,人口組成與臺灣相近的 日本,甚至已經達到超高齡化社會標準(27.7%2),臺灣未來也將會走上跟日本一樣的情況,獲得健康 食物是健康和有尊嚴生活的基本要素,所以足夠多的食物供應商店必須被視為老年人社會重要的一 環,本研究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基於以上論述,本文將提出食物沙漠議題的回顧,並以各國相關研究長久累積下來的方法論為基 礎,將目光轉回我國,以臺北市為例,檢視我國都市食物系統現狀。其中在生鮮食物取得的各種層面 上,先以生鮮食物可及性的空間分析為第一步,作為臺灣個案初探。

文獻回顧

(一)問題緣起與回應

1. 歷史

據信「食物沙漠」這個詞彙來自1990 年代的蘇格蘭西部(Cummins and Macintyre, 2002a),而後 在1995 年英國保守黨政府發布的「Report from the policy sub­group to the Nutrition Task Force Low Income Project Team of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文件中被正式提及(Beaumont et al., 1995),此後愈來

愈多學者依此描述「沒有販賣或是居民負擔不起健康飲食的都市地區」,相關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在最初,食物沙漠問題的研究範圍多在都市內部的貧困地區,而後相關研究開始將研究標的擴大, 出現針對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族群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諸如:白人社區的平均超級市場數量

是黑人社區的四倍(Morland et al., 2002),罹患因為肥胖造成的「第二型糖尿病」病患數量以有色人

種的增幅最大(California Pan-Ethnic Health Network, 2010)等。而後,開始有研究取徑偏向強調發生 食物沙漠現象空間特性,以及鄉村與都市之間的比較研究(Ford and Dzewaltowski, 2008),相關研究

成果諸如:大約有230 萬個沒有汽車的美國人,居住在距離超級市場超過一英里遠的鄉村(Ver Ploeg,

2009),而且鄉村居民肥胖的發生率普遍高於都市地區的居民(Ismailov and Leatherdale, 2010; Sobal et

al., 1996),必須開車才能抵達生鮮食物商店的人們BMI 值比較高,健康狀況也更加惡劣(Inagami et al.,

1 根據內政部 2017 年的資料。 2 根據日本「総務省」2017 年的資料。

(5)

2006; Kirkup et al., 2004; Lake and Townshend, 2006)等。雖然美國的食物沙漠似乎無處不在,但有關 它在加拿大和歐洲城市存在的證據卻是混雜的(Beaulac et al., 2009; Helbich et al., 2017),隨著相關研 究向更多國家擴展,愈來愈多地理空間的相異性在食物沙漠議題中被討論,而後食物沙漠議題被移植 到日本使用,東亞社會經濟背景的特殊性也開始被凸顯出來。

2. 定義

自從食物沙漠一詞被廣泛使用之後,學者對於它的操作型定義缺乏共識,使得不同地區的研究成 果無法被比較(Hendrickson et al., 2006; Sadler et al., 2013),舉例而言:在歐美,Hendrickson et al.(2006) 的定義為「只有10 間以下商店且都低於 20 位員工的都市地區」,Blanchard and Lyson(2006)、Morton and Blanchard(2007)的定義為「居民必須駕駛超過 10 英里才能抵達超級市場的鄉村地區」,Algert et

al.(2006)與 Apparicio et al.(2007)則以「步行 15 分鐘範圍內沒有超級市場的地區」為定義;在日

本,岩間信之(2017)著有許多食物沙漠研究,他在研究中援引日本「農林水産政策研究所」的定義,

將老年人距離生鮮食物商店的最遠距離訂為500 公尺,倘若 500 公尺內沒有生鮮食物商店就是食物沙

漠。在計算方式上,部分學者(Oliver et al., 2007; Apparicio et al., 2008)認為路網距離會比直線距離

更具有代表性,然而上述做法仍難以全面代表超級市場的可及性,因此部分學者(Apparicio et al., 2007;

Cushon et al., 2013; Gould et al., 2012)主張應該要有更複雜但卻更真實化的研究方法。 3. 挑戰

如緒論章所述,生鮮食物的可及性並不完全等同於取得生鮮食物的難易程度,人們能不能取得生 鮮食物,會受到除了距離與所需交通時間之外的其他若干因素限制,且上述所謂的「其他因素」可能 比空間上的可及性複雜得多(Wrigley et al., 2003; Cummins and Macintyre, 2002a; Shaw, 2006),相關研 究常用的方法係單純以距離遠近或交通所需時間多寡來判斷某個地方是不是食物沙漠,因而被許多學 者所質疑。舉例來說,從事輪班或夜班工作的人很難找到時間購買生鮮食物,此外社會和文化規範、 治安、身體殘疾、對食物和烹飪的態度、對鄰里商店的忠誠度、語言隔閡等,也都會影響人們取得生 鮮食物的難易程度,這些障礙都使得食物沙漠難以評估(Apparicio et al., 2007; Phillips, 2011; Shaw, 2003; Walker et al., 2010)。

由於食物沙漠牽涉範圍甚大,美國農業部(USDA)日益重視食物沙漠與其相關政策的研究,在

得到食物沙漠的資料之後,政府應不應該更進一步介入商業機制,鼓勵生鮮食物商店進入窮困的社區, 受到部分學者質疑。雖然美國農業部(USDA)曾提出法案「The Food, Conservation, and Energy Act of 2008」,強調解決國內食物分配和營養問題的重要性(Walker et al., 2010),但從費城(Philadelphia, PA) 的研究成果中卻可以看到,政府透過政策補助生鮮食物商店進入貧困社區後,當地人不一定會使用該 商店作為主要的食品購買來源,此外,那些具有規模經濟、能夠以合理價格販賣產品的大型商店,本

來就可能會基於土地成本或交通考量而選址於貧困社區,在格拉斯哥(Glasgow, Scotland)進行的一項

研究中就可以發現,57 種常見的食品在貧困地區反而更便宜(Cummins and Macintyre, 1999; Cummins and Macintyre, 2002a; Cummins and Macintyre, 2002b),因此鼓勵超級市場進入缺乏生鮮食物商店地區 的干預措施,有效性仍然不確定(Cummins et al., 2014),蒙特婁(Montreal, QC)的案例也表明食物 沙漠對當地大多數人來說不是一個問題,更迫切需要的應該是著重在研究其他可能導致不健康飲食的

(6)

因素上(Apparicio et al., 2007)。甚至還有研究指出,有跡象表明低收入消費者可能對健康食品表現出

較低的偏好(Trivedi, 2011),增加獲得生鮮食物商店的可及性,最終也不能轉化為較低的肥胖率(Larson

and Story, 2009; Larson et al., 2009; An and Sturm, 2012)。 4. 回應

除了單純的可及性評估之外,更細膩的研究仍有其(甚至是更大的)必要性,然而最基本的可及 性評估仍有其價值,原因在於:無論住家附近有沒有足夠的生鮮食物商店,究竟會對居民生活產生多 大衝擊仍有所爭議,但是盡可能讓所有居民都生活在生鮮食物商店周邊,才能體現食物取得層面上的 機會平等(equal opportunity),並且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的第一項、第二項、第十項與第十一項目標,況且對於從未經過食物沙漠初探的地方來說,找出空間 上生鮮食物可及性低的地區更有其必要性,因為可及性低的地區,除了改吃相對不健康的食物之外, 幾乎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解決,然而可及性高的地區,雖然有可能因為各種其他因素而無法獲得生鮮 食物,但也得要先知道它並非因為住家距離生鮮食物商店太遠而導致的結果,才有後續討論的意義。 因此,生鮮食物可及性地圖可被視為研究都市食物系統的必要素材與基本圖資。 5. 相關問題 伴隨著食物沙漠研究的出現,部分學者將目光轉移到食物豐富的「食物綠洲」(food oasis)上, 這個詞彙被用來當作食物沙漠的相反詞,作為研究食物沙漠問題時的對照組,例如:Walker et al. (2011)。除此之外,部分挑戰食物沙漠問題的學者,改採「食物沼澤」(food swamp)這個詞彙,用 來描述身處販賣大量垃圾食物的地區,並宣稱食物沼澤比起食物沙漠更適合用來預測民眾肥胖率 (Cooksey-Stowers et al., 2017),使用這個詞彙的原因在於「沼澤」這個單字充分表達出自古以來就專 屬於它的意義:危險的、致命的,彰顯垃圾食物對民眾健康的危害。

(二)研究取徑與趨勢

1. 研究方向 不同研究目的的文章會採取不同的研究方向,Walker et al.(2010)閱讀歐美國家 31 篇重要文獻, 認為可將它們分為11 個類別,每個類別探索的變數都不相同,如表 2 所示。 表2 歐美國家相關研究的 11 種研究方向 類別 採用論文 研究結果 可及性

Alwitt and Donley, 1997; Chung and Myers, 1999; Cotterill and Franklin, 1995; Mari Gallagher Research and Consulting Group, 2006; Giang et al., 2008; Inagami et al., 2006; Kaufman, 1999; Morland et al., 2002a; Raja et al., 2008; Rose and Richards, 2004

社會條件較差的人們 較難以抵達商店。

所得∕社會 經濟地位

Alwitt and Donley, 1997; Chung and Myers, 1999; Cotterill and Franklin, 1995; Giang et al., 2008; Glanz et al., 2007; Kaufman et

al., 1997; Lewis et al., 2005; Moore and Diez-Roux, 2006; Morland

居民所得與社會經濟 地位愈低,陷入食物 沙漠的風險愈高。

(7)

類別 採用論文 研究結果

et al., 2002; Powel et al., 2007; Zenk et al., 2005

種族/族群

Block et al., 2004; Block and Kouba, 2006; Mari Gallagher Research and Consulting Group, 2006; Lewis et al., 2005; Moore and Diez-Roux, 2006; Morland et al., 2002a; Morland et al., 2002b; Morland and Filomena, 2007; Powell et al., 2007; Raja et al., 2008; Zenk et al., 2005

有色人種陷入食物沙 漠的風險較高。

生鮮食物商

店密度 Block et al., 2004; Lewis et al., 2005; Morland et al., 2002b

居民組成的不同會影 響生鮮食物商店的密 度。

花費 Chung and Myers, 1999; Glanz et al., 2007; Hendrickson et al., 2006; Kaufman et al., 1997; Morris et al., 1990; Morris et al., 1992

某些地區的食物賣的 特別貴。

位置

Chung and Myers, 1999; Hendrickson et al., 2006; Kaufman, 1997; Kaufman, 1999; Morris et al., 1990; Morris et al., 1992; Powell et

al., 2007

特定商店的位置多座 落於富裕地區。 生鮮食物商

店的類型

Chung and Myers, 1999; Glanz et al., 2007; Hendrickson et al., 2006; Raja et al., 2008

居民組成的不同會影 響當地商店的類型。 可獲性 Glanz et al., 2007; Hendrickson et al., 2006; Morris et al., 1990;

Morris et al., 1992

某些地區對於食物的 可獲性低。

識覺

Garasky et al., 2004; Freedman, 2009; Freedman and Bell, 2009; Hendrickson et al., 2006; Richards and Smith, 2007; Sadler et al., 2013; Smith and Morton, 2009

某些人對於獲取食物 的 環 境 感 到 沒 安 全 感,同時提出參與者 認為可能原因為何。 生鮮食物的

品質 Glanz et al., 2007; Hendrickson et al., 2006; Zenk et al., 2006

某些地區可以獲得的 食物品質較低。 影響 Hendrickson et al., 2006; Lewis et al., 2005; Lopez, 2007; Schafft et

al., 2009 食物沙漠會造成什麼 樣的影響? 資料來源:整理自Walker et al.(2010)。 根據這11 種類型的整理結果,我們可以再濃縮成以下幾類前人文獻的研究方向。第一類研究蒐集 生鮮食物商店的位置或密度,討論每個人或社區取得生鮮食物的難易程度,常見結論是該研究區中存 在(或不存在)食物沙漠,以及食物沙漠的位置在什麼地方。 第二類研究更進一步了解特定類型的生鮮食物商店是否只會出現在特定的地方,而那些被指認為 食物沙漠的社區有沒有相同特色,例如:是不是低收入戶、有色人種群居的地方比較容易變成食物沙 漠。這類型的研究往往特別強調弱勢族群的權利應該被重視,也是政策制定者聲稱必須以公權力介入 商業機制的立論基礎之一。 第三類研究訪問深陷在食物沙漠的居民,對於難以得到生鮮食物的識覺為何,並且討論到底是哪

(8)

些原因造成當地出現食物沙漠,是居民的經濟能力無法承受生鮮食物的售價?或是商店出於利益取向 而在當地販售品質較低的食品?這類文章往往偏向個案分析與質性研究,可以探究出量化方法無法獲 取的、更細膩的細節。 第四類研究強調食物沙漠會對居民造成什麼影響,包括食物沙漠與兒童肥胖率、成年人肥胖率、 特定疾病的關係,政策制定者通常會引用這類的文章來強調必須改善食物沙漠的問題。當然也有另一 群學者反其道而行,試圖舉更多的案例與論述來推翻前述觀點,他們認為在他們所選的研究區中,造 成肥胖、疾病不一定是因為距離生鮮食物商店遙遠,而是有更複雜的因素牽涉其中。 2. 研究方法 各種研究方向的文章,關注的重點不一樣,所以蒐集資料的方法也有差異。總的來說,食物沙漠 多以資料蒐集、地理資訊系統、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獲取需要的資料,常見三種研究方法如下。 (1) 利用商店位置清冊與 GIS 進行分析 第一種研究方法為利用商店位置清冊與GIS 進行分析,常見的分析方法有四型。第一型研究方法 最簡便,先利用工商黃頁或是親自調查來獲取研究區中商店的位置,再將研究區用網格分出許多個小 區,檢查是否有小區中沒有商店,以辨別食物沙漠的位置,有時候還會加上收入、族群等圖層執行疊 圖分析,討論出現食物沙漠的地區是不是跟弱勢族群居住的地方有空間上的高度相關;第二型研究方 法在Páez et al.(2012)文章中被提及,有些研究直接假設一個距離或時間上的閾值作為標準,宣稱只 要距離或時間超過閾值,人們就不會前往該商店,接著利用GIS 進行環域分析或路網分析,如果從家 裡到最近的生鮮食物商店之間的距離或所需時間過遠,就定義那些地區是食物沙漠(Liese et al., 2014);第三型研究方法則額外根據目標生鮮食物商店的大小或重要性,或是根據居民的社會條件,給 予不一樣的權重來計算取得生鮮食物的難易程度;第四型研究方法如文獻回顧章所述,由Apparicio et

al.(2007)、Cushon et al.(2013)、Gould et al.(2012)所採用,認為應該要有更複雜但卻更真實化的

研究方法,例如:同時考量一定距離內有幾家生鮮食物商店、三家最近鄰的生鮮食物商店平均距離等。 然而,閾值究竟應該設定為多少,同樣沒有一致的共識,最常見到的定義是步行15 分鐘的距離, 長度約500~1500 公尺。值得注意的是,Saito et al.(1986)對日本老年人和非老年人的平均步行速度 進行實驗,得出老年人平均行走速度0.68 m/s、非老年人平均行走速度 1.16 m/s,相當於 15 分鐘可步 行612 公尺與 1044 公尺,恰好在 500~1500 公尺的範圍中,而日本「農林水産政策研究所」(2015) 則直接將老年人願意移動的最大閾值設定為500 公尺,並受到岩間信之(2017)等學者採用。這類研 究,往往只有基於空間上生鮮食物可及性的研究方法,並沒有把重點放在找出同個環境中不同群體之 間的差距(雖然這些差距才代表社會排斥的真實意義),因此將可及性單純地描述成空間性的定義,而 不管每個人的社會性因素,容易出現研究上的盲點,因此有了下列另外兩種研究方法來修正這個問題。 (2) 針對居民訪問並將結果統計分析 第二種研究方法為針對居民訪問並將結果統計分析,在兩個或多個選定的社區中隨機抽樣,利用 電話、郵件、面談訪問樣本,取得受訪者住家位置等基本資料,以及他們對購買食物、食物安全、消 費習慣、車輛可及性與其他社會人口學的特徵,再依照居民的答案來做出敘述性統計、相關性分析與 回歸分析,針對數據得到研究發現(Pearson et al., 2005; Sadler, et al., 2013)。

(9)

(3)透過質性研究作個案分析 質性研究通常是通過半結構式或非結構式訪談,以直接觀察和參與主體的生活方式(民族誌研究) 進行,不一定要訪問到全體人口或一定數量樣本的意見,而是從受影響的人那裡獲得更多的經驗細節, 盡可能地引出不同類型的食物沙漠,以及居民識覺與受影響程度(Shaw, 2003)。

研究方法

(一)研究區

臺北市為臺灣的政治、經濟中心,戶籍人口為267 萬人,實際居住人口預期還會更多,與新北市 相互毗鄰,人口稠密的地區已經連成同一個都會帶。目前(2017 年)全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占比平均 已經達到 13.80%,臺北市的老年人比例則有 12.52%,都已經超過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高齡化社會

(ageing society)7%的定義,逼近高齡社會(aged society)14%的標準。本文以臺北市作為進行臺灣 食物沙漠個案初探的研究區,原因有三:首先,臺北市的政府開放資料比較完備、人口也最集中;其 次,外國案例多以都會區為研究區,臺北市的研究結果可以做為與外國文獻相互比較;第三,雖然普 遍認為鄉村機能差,超級市場等生鮮食物商店數量少,可能會讓居民買不到健康食物,但相對來說, 住在鄉村的老年人自耕自食或是透過人際網絡取得食物的比例較高,對於超級市場的需求可能沒那麼 大,住在都市的民眾可能才是食物沙漠最大的潛在受害者。 臺北市計有353 間生鮮食物商店,包括超級市場、量販店與傳統市場,各行政區的生鮮食物商店 數量如表3 所示,各行政區的範圍如圖 1 所示。 表3 各行政區生鮮食物商店數量 超級市場 量販店 傳統市場 大同區 10 1 4 萬華區 19 1 7 中正區 14 0 6 中山區 26 2 10 大安區 40 0 4 松山區 19 1 8 信義區 24 2 3 文山區 32 1 6 內湖區 28 4 3 南港區 13 1 2 北投區 24 2 3 士林區 27 1 5 參考資料:各超級市場與量販店之官方網站、臺北市政府市場處(2018 年 6 月 21 日蒐集)。

(10)

1 臺北市行政區地圖

(二)研究方法

本文採用前述提及的第一種研究方法,也就是利用商店位置清冊與GIS 進行分析,但誠如前述, 因為個人層面上的條件對於可及性的影響往往難以量化,這個方法沒辦法避免每個人的社會性因素被 忽視,且該社會性因素才是社會排斥的真實意義,因此本研究特別以人口年齡結構為加權進行統計, 以降低出現研究盲點的疑慮,並且凸顯老年人買物困難的現狀。我們先蒐集臺北市的街道路網線圖徵 (圖2)、最小統計區面圖徵(圖 3)、生鮮食物商店位置點圖徵(圖 4),以各最小統計區的幾何中心

(geometry’s centroid)作為該社區的位置,透過街道路網為基礎進行 GIS 路網分析,得出每個社區與

其最近鄰的生鮮食物商店的距離,分別以500 公尺與 1,000 公尺為閾值繪製兩幅「生鮮食物可及性地

圖」,再特別以人口年齡結構加權發展出「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Fresh Food Accessibility Index, FFAI) 公式,詳如下節所示,並據此將兩幅生鮮食物可及性地圖結合在一起,繪製出一幅臺北市的「生鮮食 物可及性指數地圖」。之所以使用500 公尺與 1,000 公尺(即步行距離)為閾值係參考日本學者岩間信 之作法(詳見文獻回顧章節),雖然臺北市的幅員與組成和日本的都會區有所落差,然而兩國國人能夠 接受的步行距離應該相當,援引日本的數值是合理的,又根據Furey et al.(2001)指出人們傾向於直 接在附近商店採買食物,特別是在走路的情況下更是如此,郭景珣(2013)亦針對北投區的研究發現, 「消費者購買蔬菜的地點皆為住家附近,且大多數消費者的交通方式以步行為主」,因此在可及性評估 的層面上,不以公車、汽機車單位時間內能移動的距離作為判斷生鮮食物可及性的閾值,應當合理。

(11)

2 臺北市街道路網地圖

(12)

4 臺北市生鮮食物商店點位地圖

(三)統計方法

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是用來避免同個環境中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被忽視,特別以人口年齡結構加 權發展出來的公式,可以了解在每個最小統計區中的居民,有多少比例的人吃得到生鮮食物,如公式 (1) 所示。本研究僅將老年人口的閾值設定較低,未來研究可依對象不同納入更多弱勢群體,例如: 殘疾人士、病人等。本研究之人口與家戶資料時間為2017 年。

𝐹𝐹𝐹𝐹𝐹𝐹𝐹𝐹

𝑖𝑖

=

𝑃𝑃𝑖𝑖,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𝑊𝑊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𝑃𝑃𝑖𝑖,𝑛𝑛𝑛𝑛𝑛𝑛 −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𝑊𝑊𝑛𝑛𝑛𝑛𝑛𝑛 −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 𝑃𝑃𝑖𝑖,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𝑃𝑃𝑖𝑖,𝑛𝑛𝑛𝑛𝑛𝑛 −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 (1) 其中,𝐹𝐹𝐹𝐹𝐹𝐹𝐹𝐹𝑖𝑖𝑖𝑖最小統計區的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 𝑃𝑃𝑖𝑖,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為𝑖𝑖最小統計區上的老年人口; 𝑃𝑃𝑖𝑖,𝑛𝑛𝑛𝑛𝑛𝑛 −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為𝑖𝑖最小統計區上的非老年人口; 𝑊𝑊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 �𝑖𝑖𝑖𝑖𝑒𝑒𝑖𝑖𝑖𝑖𝑒𝑒𝑖𝑖𝑖𝑖 ≤ 𝐶𝐶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 , 𝑊𝑊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 = 1 𝑖𝑖𝑖𝑖 > 𝐶𝐶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 , 𝑊𝑊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 = 0 ; 𝑊𝑊𝑛𝑛𝑛𝑛𝑛𝑛 −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 �𝑖𝑖𝑖𝑖𝑒𝑒𝑖𝑖𝑖𝑖𝑒𝑒𝑖𝑖𝑖𝑖 ≤ 𝐶𝐶𝑛𝑛𝑛𝑛𝑛𝑛 −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 , 𝑊𝑊𝑛𝑛𝑛𝑛𝑛𝑛 −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 = 1 𝑖𝑖𝑖𝑖 > 𝐶𝐶𝑛𝑛𝑛𝑛𝑛𝑛 −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 , 𝑊𝑊𝑛𝑛𝑛𝑛𝑛𝑛 −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 = 0 ; 𝑒𝑒𝑖𝑖𝑖𝑖為𝑖𝑖最小統計區幾何中心與最近鄰生鮮食物商店𝑖𝑖 的距離; 𝐶𝐶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為老年人口步行可抵的最遠距離閾值(訂為500 公尺); 𝐶𝐶𝑛𝑛𝑛𝑛𝑛𝑛 −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為非老年人口步行可抵的最遠距離閾值(訂為1,000 公尺)。

(13)

基於老年人往往不良於行、步行速度較慢的假設,我們將老年人群體的閾值𝐶𝐶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設定為 500 公 尺、非老年人群體的閾值𝐶𝐶𝑛𝑛𝑛𝑛𝑛𝑛 −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𝑒為1,000 公尺,前者閾值設定同日本「農林水産政策研究所」(2015)

與岩間信之(2017)、後者的閾值設定同 Yuran and Tsutomu(2013)。當每個最小統計區的幾何中心,

到最近鄰生鮮食物商店之間的路網距離小於或等於老年人(或非老年人)的閾值時,就認定整個最小 統計區中的老年人(或非老年人)可以依靠步行方式買到生鮮食物。依照上述方法,可以將每個最小 統計區的FFAI 計算出來並繪製在地圖上,即為「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地圖」,當數值越接近 0 代表生 鮮食物可及性愈低落,數值愈接近1 則反之。這種方法的好處是,每個個人條件(年齡)對生鮮食物 可及性的影響都能被突出。

研究結果

(一)生鮮食物可及性地圖

圖5 為以 500 公尺為閾值繪製的臺北市生鮮食物可及性地圖,粉紅色部分為距離最近鄰之生鮮食 物商店超過老年人可以接受的範圍,換句話說就是老年人難以倚靠步行方式取得生鮮食物的地區,綠 色範圍則反之,灰色部分是沒有人居住的最小統計區。圖6 為以 1,000 公尺為閾值繪製的臺北市生鮮 食物可及性地圖,粉紅色部分為距離最近鄰之生鮮食物商店超過非老年人可以接受的範圍,意即連非 老年人也無法透過步行取得生鮮食物的地區,綠色範圍則反之,灰色部分是沒有人居住的最小統計區。 圖5 臺北市生鮮食物可及性地圖 (閾值為500m) 圖6 臺北市生鮮食物可及性地圖 (閾值為1,000m)

(14)

(二)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地圖

由於每個最小統計區中的人口年齡結構不同,在距離最近鄰生鮮食物商店介於500~1,000 公尺區 間的地區,倘若老年人口所佔比例並不高,生鮮食物可及性的問題就不致於嚴重,相反來說倘若這些 地區中都居住著老年人口,那麼生鮮食物可及性的問題就值得被關注,為了明確指出這類社區的所在 位置,因此各別計算每個最小統計區的「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並繪製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地圖,如 圖7 所示。 圖7 臺北市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地圖 上圖中粉紅色部分(FFAI = 0)代表無論老年人或非老年人都無法依靠步行抵達最近鄰生鮮食物 商店的地區,綠色部分(FFAI = 1)則代表無論老年人或非老年人都可以透過步行抵達最近鄰生鮮食 物商店的地區,FFAI 介於 0~1 之間的地區則均等分成三級:橘色、黃色、青色,其中 FFAI 愈接近 0 的地區生鮮食物可及性愈低落,從背後公式也可得知,這同時隱含老年人佔人口比例較高的意思。

討 論

從圖7 可以見得,臺北市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 FFAI = 0 的地區(即紅色部分)包括陽明山區、南 港山區、文山山區、洲美地區、社子島、關渡平原等地,雖然看似面積廣大,但住在這些地方的人口 總數並不與其面積成正比,深陷極低度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FFAI = 0)的社區人口總數只佔了全臺 北市3.5%至 3.6%之間(表 4)。然而,若將各行政區分別檢視就會發現,萬華區與松山區等市中心的 生鮮食物可及性都很高(表5、表 6),但是士林區、北投區卻有大約一成的人口生活在 FFAI = 0 的極 低度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的社區,因為社子島與關渡平原分別位於上述兩個行政區中。此外,在臺北

(15)

盆地邊緣零星地區也存在一些FFAI 介於 0~1 之間(即距離最近鄰生鮮食物商店介於 500~1,000 公尺 區間)的社區,住在這裡的老年人口亟需仰賴非老年人口購買食物回家,或是便捷的交通運輸才可以 吃到生鮮食物。 表4 臺北市老年人口與非老年人口 FFAI 現況 老年人 非老年人 FFAI = 0 15,367 (3.5%) 80,427 (3.6%) 0 < FFAI ≦ 0.33 8 (0.0%) 4 (0.0%) 0.33< FFAI ≦ 0.67 619 (0.1%) 933 (0.0%) 0.67< FFAI < 1 51,804 (11.8%) 285,741 (12.7%) FFAI = 1 372,930 (84.6%) 1,874,936 (83.6%) 表5 臺北市各行政區老年人口 FFAI 現況

FFAI = 0 0<FFAI≦0.33 0.33<FFAI≦0.67 0.67<FFAI<1 FFAI = 1

大同區 86 (0.4%) 0 (0.0%) 0 (0.0%) 3,068 (14.2%) 18,518 (85.4%) 萬華區 3 (0.0%) 0 (0.0%) 0 (0.0%) 737 (2.1%) 34,293 (97.9%) 中正區 129 (0.5%) 0 (0.0%) 3 (0.0%) 3,881 (14.1%) 23,422 (85.4%) 中山區 800 (2.0%) 2 (0.0%) 1 (0.0%) 4,641 (11.8%) 34,030 (86.2%) 大安區 377 (0.6%) 0 (0.0%) 240 (0.4%) 3,172 (5.3%) 55,842 (93.6%) 松山區 13 (0.0%) 0 (0.0%) 0 (0.0%) 2,719 (7.3%) 34,495 (92.7%) 信義區 436 (1.1%) 0 (0.0%) 277 (0.7%) 2,529 (6.3%) 36,899 (91.9%) 文山區 2,513 (6.2%) 2 (0.0%) 12 (0.0%) 5,718 (14.1%) 32,414 (79.7%) 內湖區 1,221 (3.6%) 0 (0.0%) 23 (0.1%) 6,412 (19.0%) 26,151 (77.4%) 南港區 1,055 (6.0%) 0 (0.0%) 0 (0.0%) 4,987 (28.3%) 11,576 (65.7%) 北投區 3,373 (8.5%) 4 (0.0%) 15 (0.0%) 6,267 (15.8%) 30,115 (75.7%) 士林區 5,361 (11.1%) 0 (0.0%) 48 (0.1%) 7,673 (15.9%) 35,175 (72.9%)

(16)

6 臺北市各行政區非老年人口 FFAI 現況

FFAI = 0 0<FFAI≦0.33 0.33<FFAI≦0.67 0.67<FFAI<1 FFAI = 1

大同區 455 (0.4%) 0 (0.0%) 0 (0.0%) 15,350 (14.3%) 91,771 (85.3%) 萬華區 6 (0.0%) 0 (0.0%) 0 (0.0%) 3,042 (1.9%) 153,723 (98.1%) 中正區 547 (0.4%) 0 (0.0%) 6 (0.0%) 20,016 (15.2%) 111,445 (84.4%) 中山區 3,773 (2.0%) 1 (0.0%) 1 (0.0%) 23,957 (12.5%) 163,496 (85.5%) 大安區 1,332 (0.5%) 0 (0.0%) 455 (0.2%) 15,253 (6.1%) 233,322 (93.2%) 松山區 43 (0.0%) 0 (0.0%) 0 (0.0%) 11,784 (6.9%) 157,929 (93.0%) 信義區 1,679 (0.9%) 0 (0.0%) 324 (0.2%) 11,681 (6.3%) 171,912 (92.6%) 文山區 16,634 (7.1%) 1 (0.0%) 17 (0.0%) 34,847 (14.9%) 182,282 (78.0%) 內湖區 9,346 (3.7%) 0 (0.0%) 39 (0.0%) 45,996 (18.1%) 198,587 (78.2%) 南港區 6,711 (6.4%) 0 (0.0%) 0 (0.0%) 30,868 (29.5%) 66,916 (64.0%) 北投區 16,818 (7.8%) 2 (0.0%) 17 (0.0%) 35,346 (16.3%) 164,272 (75.9%) 士林區 23,083 (9.6%) 0 (0.0%) 74 (0.0%) 37,601 (15.7%) 179,281 (74.7%) 然而根據臺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AHSIT 資料庫,臺灣老年人的營養不良問題非常嚴重 (蔡宗達等,2017),其中又以獨居老人的營養缺乏問題特別需要受到關照,因為一般的老年人可以憑 藉大眾運輸工具前往距離家裡比較遠的地方採買生鮮食物,且臺北市大眾運輸工具非常發達,市政府 還有提供「敬老點數」制度,每位老年人每個月有480 元車資補貼,就算住家離生鮮食物商店很遠, 同樣可以透過大眾運輸工具擺脫生鮮食物可及性低落的問題,但是獨居老人往往具備社會疏離(social alienation)的特質,不常搭乘公車外出而造成事實上的欠食(岩間信之,2017)。但問題是,難道獨居 老年人就是因為身陷生鮮食物可及性低落的社區才導致他們營養不良嗎?因此本文試圖另外蒐集獨居 老年人的人口分布地圖,然而卻發現臺北市社會局並無釋出每個最小統計區的獨居老人人數資料,僅 能從各行政區獨居老人數與單人成戶數(表 7)等資料旁敲側擊。我們假設每個行政區獨居人數與單 人成戶數的比值,與其下轄的各里相同,就可以從內政部戶政司取得的各里單人成戶數反推各里獨居 老人總數的估計值(公式2),再把各里獨居老人總數的估計值以分級符號展示在各里的幾何中心點,

(17)

就能夠繪製出獨居老年人的人口分布圖,將其套疊在「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地圖」上後,如圖8 所示。 7 2017 年臺北市各行政區獨居老人數與單人成戶數 獨居老人數 單人成戶數 大同區 267 20,189 萬華區 1,080 31,879 中正區 359 23,833 中山區 483 43,455 大安區 581 40,860 松山區 278 26,827 信義區 293 33,036 文山區 438 34,751 內湖區 156 33,615 南港區 197 16,459 北投區 234 31,860 士林區 378 35,164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內政部。 各里獨居老人數= �所屬區獨居老人數 ÷ 所屬區單人成戶數� × 各里單人成戶數 (2) 圖8 臺北市獨居老年人分布圖(套疊在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地圖上)

(18)

從圖8 可以觀察到臺北市獨居老人聚居在萬華區,然而當地是臺北市的舊城區,是全臺北市生鮮 食物可及性最高的地方,販售生鮮食物的商店甚多,生鮮食物可及性低的陽明山區、南港山區、文山 山區、洲美地區、社子島、關渡平原等地,卻反而不是獨居老人聚居的熱點。明明住在食物綠洲,為 什麼還是有這麼多獨居老人營養不良,這應可歸因於其他因素,亟需後續研究深入探討。

結 論

食物沙漠是指某些對於難以取得生鮮食物的社區,往往會對受災的人們帶來生理與心理上的負面 影響,雖然食物沙漠議題的背景因素非常複雜,在不同國家的表現也不盡相同,然而它作為社會排斥 的一種方式,相關研究仍具有高度重要性,並吸引眾多學者投入探究。截至今日,食物沙漠議題在歐 洲與美國的研究已經持續了二十餘年,身為東亞高齡國家代表的日本也開始有相關研究,然而臺灣這 方面的論文卻不多,本文便提出食物沙漠議題回顧,並以臺北市為例進行臺灣的食物沙漠個案初探。 根據本文研究結果「生鮮食物可及性地圖」顯示,臺北市生鮮食物可及性低的地區出現在陽明山 區、南港山區、文山山區、洲美地區、社子島、關渡平原、都市內部零星地區等,尤其後三個地方特 別需要政府關注,因為那裡相較於山區來說人口更多,這在「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地圖」中更顯而易 見,因為它有將人口年齡結構作為加權考慮進去,避免沒有考慮到個人條件對生鮮食物商店可及性不 同的研究盲點。此外,若將每個行政區分開來看可以見得,居住在生鮮食物可及性低落社區的人口比 例以士林區與北投區最高,而坐落在市中心的萬華區、松山區則幾乎不存在FFAI = 0 的社區,然而有 趣的是,萬華區卻是最多獨居老人聚居的地方,且根據政府統計資料揭露,獨居老人通常營養狀況不 良,明明住在食物綠洲,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獨居老人營養不良?這應可歸因於其他因素,亟需後續 研究深入探討。這對於都市地區食物沙漠議題有其重大意義,因為都市的生鮮食物商店數量眾多、大 眾運輸工具比較發達,即使住家離生鮮食物商店很遠,同樣可以透過大眾運輸工具擺脫生鮮食物可及 性低落的問題,但是不願意出門就會直接造成欠食的結果,這個問題有出現在臺北市的跡象。 目前臺北市、乃至於整個臺灣的老年人比例已經遠遠超過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高齡化社 會之標準(7%),愈來愈多行動遲緩或是體力不好的老年人口無法取得健康食物,可能會加速身體健 康程度惡化,甚至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可見得老年人問題至關重大,如何讓每位長者都可以購得健 康食物,更是重要。面對這波衝擊,愈來愈多第一部門與非政府組織加入老年人關懷與老年人送餐服 務的行列,例如各縣市社會局社工人員,或是老五老基金會、老年人福利推動聯盟、龍眼林福利協會、 弘道老年人福利基金會等,這種照顧老年人的方法非常重要,但卻也顯得消極,政府應可以藉由生鮮 食物可及性地圖,及早發現需要生鮮食物的地方,或可補助當地生鮮食物商店,以支持他們繼續營業 下去。對於諸如宜蘭縣政府「長青食堂計畫」這類,舉辦定期定點供餐,鼓勵長者至辦理單位指定地 點共同用餐的制度,也能在更科學化的資料支持下實行,使得老年人不至於等到身心健康惡化之後, 政府才介入幫助,而是要反過來讓他們透過持續進食生鮮食物來維持身心機能,這才是更積極的做法。 假使老年人和沒有車輛的人口比例較高的地區生鮮食物可及性低落,更多的人將會遇到困難,根據交 通部公路總局的規定,2017 年 7 月 1 日起年滿 75 歲的老年人必須先通過體檢和認知功能測驗才能核 發三年期的駕照,這項規定有可能讓住在生鮮食物可及性低落地區的老年人出入商店更加不方便,進

(19)

而使得獲取食物更加困難,更進一步的研究刻不容緩。

後續研究

本研究僅針對生鮮食物可及性執行空間分析,且僅將超級市場、量販店、傳統市場作為生鮮食物 的來源,故稱之為食物沙漠「初探」,對於臺北市這種食物系統極其複雜的都市而言,並不能完全反映 真實的現狀,因此現階段的研究結果僅能指出生鮮食物可及性低落的區位,不代表食物沙漠在臺北市 現蹤的地方,尚需要針對生鮮食物的可獲性、可負擔性、可接受性、適宜性等多個層面探討(如緒論 章所述),應參酌前人文獻的作法,另外針對居民訪問並將結果統計分析,或是透過質性研究作個案分 析(如參考文獻章所述),才能完整架構出臺北市的都市食物系統。

謝 辭

作者感謝匿名審查者對本文初稿的建議與批評,並感謝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林子閎 的幫助。本研究是在科技部研究計畫編號MOST 107-2621-M-003-001 的資助下完成,特此致謝。

引用文獻

郭景珣(2013):〈不同販售點消費者對食物里程認知以及生鮮蔬果選擇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北投 區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Guo, G.H. (2013).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nsumers’ understanding of food miles and factors of

selecting fresh vegetables and fruits: using Betiou District, Taipei City as an example. Taipei City:

master's thesis of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蔡宗達、廖麗娜、李佳霙、李采娟、王英偉、黃惠煐、林正介(2017):〈臺灣高齡者人口學及食物可

獲性影響因素與飲食行為的相關〉。《臺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12(4):257-273。

【Cai, Z.D., Liao, L.N., Li, J.Y., Li, C.J., Wang, Y.W., Huang, H.Y. and Lin, Z.J. (2017). Association of Dietary Behaviors with Demographic Factors and Food Accessibility among Taiwanese Older Adults.

Taiwan Geriatrics and Gerontology, 12(4): 257-273.】

岩間信之(2017):《都市のフードデザート問題》。東京都:農林統計協会。

Iwama, N. (2017). The Food Desert Problem in Urban Area. Tokyo Metropolis: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tatistics Association.】

農林水産政策研究所(2015)。食料品アクセスマップ。取自 http://www.maff.go.jp/primaff/seika/fsc/fac cess/a_map.html。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Fisheries (2015). Food desert access map. Retrieved from http://www.maff.go.jp/primaff/seika/fsc/faccess/a_map.html】

(20)

neighborhoods in Los Angele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30(5): 365-370.

Alwitt, L. F., and Donley, T. D. (1997). Retail stores in poor urban neighborhoods.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31(1):139-164.

An, R., and Sturm, R. (2012). School and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 food environment and diet among California youth.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42(2): 129-135.

Apparicio, P., Abdelmajid, M., Riva, M., and Shearmur, R. (2008). Comparing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measuring the geographical accessibility of urban health serv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Geographics, 7, 7.

Apparicio, P., Cloutier, M., and Shearmur, R. (2007). The case of Montreal's missing food deserts: Evaluation of accessibility to food supermarke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Geographics, 6, 4.

Beaulac, J., Kristjansson, E., and Cummins, S. (2009). A systematic review of food deserts: 1966-2007. Prev.

Chronic Dis., 6: 1-10.

Beaumont, J., Lang, T., Leather, S. and Mucklow, C. (1995). Report from the police sub-group to the

nutrition taskforce: Low-income project team. Watford: Institute of Grocery Distribution.

Blanchard, T., and Lyson, T. (2002, November). Access to low cost groceries in nonmetropolitan counties:

Large retailers and the creation of food deserts. In Measuring Rural Diversity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ovember (pp. 21-22).

Block, D., and Kouba, J. (2006). A comparison of the availability and affordability of amarket basket in two communities in the Chicago Area.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9(7): 837-845.

Block, J.P., Scribner, R.A., and DeSalvo, K.B. (2004). Fast food, race/ethnicity, and income.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7(3): 211-217.

California Pan-Ethnic Health Network (2010). The Inextricable Connection Between Food Insecurity and

Diabetes. https://cpehn.org/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_files/diabetesbrief2010.pdf

Chen, Y., Rennie, D.C., and Dosman, J.A. (2009). Changing prevalence of obesity in arural community between 1977 and 2003: a multiple cross-sectional study. Public Health, 123(1): 15-19.

Chung, C., and Myers, S.L. (1999). Do the poor pay more for food? An analysis of grocery store availability and food price Disparities.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33(2): 276-296.

Cooksey-Stowers, K., Schwartz, M. B., and Brownell, K.D. (2017). Food Swamps Predict Obesity Rates Better Than Food Deser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4(11): 1366. doi: 10.3390/ijerph14111366.

Cotterill, R.W., and Franklin, A.W. (1995). The urban grocery store gap (No. 08).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Charles J. Zwick Center for Food and Resource Policy.

Coveney, J., and O’Dwyer, L.A. (2009). Effects of mobility and location on food access. Health and place,

15(1): 45-55.

(21)

British Food Journal, 101: 545-553.

Cummins, S., and Macintyre, S. (2002). “Food deserts”—evidence and assumption in health policy Making.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5(7361): 436-438.

Cummins, S., and Macintyre, S. (2002). The price and availability of food in Glasgow: a systematic study of an urban foodscape. Urban Studies, 39(11): 2115-2130.

Cummins, S., Flint, E., and Matthews, S.A. (2014). New Neighborhood Grocery Store Increased Awareness of Food Access But Did Not Alter Dietary Habits or Obesity. Health Affairs (Project Hope), 33(2): 283-291.

Curry, A. (2009). Bringing Healthy Fare to Big-City “Food Deserts.” Diabetes Forecast. December.

Cushon, J., Creighton, T., Kershaw, T., Marko, J., and Markham, T. (2013). Deprivation and food access and balance in Saskatoon, Saskatchewan. Chronic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Canada, 33: 146-159.

Drewnowski, A. (2003). Fat and sugar: An economic analysis. Journal of Nutrition, 133: 838-840.

Drewnowski, A., and Darmon, N. (2005). The economics of obesity: Dietary energy density and energy cost.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2: 265-273.

Drewnowski, A., and Specter, S.E. (2004). Poverty and obesity: the role of energy density and energy cost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9(1): 6-16.

Ford, P. B. and Dzewaltowski, D.A. (2008). Disparities in obesity prevalence due to variation in the retail food environment: three testable hypotheses. Nutrition Reviews, 66(4): 216-228.

Freedman, D.A. (2009). Local food environments: they’re all stocked differentl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44(3-4): 382-393.

Freedman, D.A., and Bell, B.A. (2009). Access to healthful foods among an urban food insecure population: perceptions versus reality. Journal of Urban Health, 86(6): 825-838.

Friedrich, M.J. (2000). Poor children subject to “environmental injustice”. Medical News and Perspectives,

283(23): 3057-3058.

Furey, S., Strugnell, C., and McIlveen, H. (2001).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otential existence of ‘‘Food Deserts’’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of Northern Ireland. 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18: 447-457. Garasky, S., Morton, L. W., and Greder, K. (2004). The food environment and food in security: perception

sofrural, suburban, and urban food pantry clients in Iowa. Family Economics and Nutrition Review 16(2): 41–48.

Giang, T., Karpyn, A., Laurison, H.B., Hillier, A., and Perry, R.D. (2008). Closing the grocerygap in underserved communities: the creation of the Pennsylvania fresh food financing initiativ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14(3): 272-279.

Glanz, K., Sallis, J.F., Saelens, B.E., and Frank, L.D. (2007). Nutrition environment measures survey in stores (NEMS-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32(4): 282-289.

Gould, A., Apparicio, P., and Cloutier, M. (2012). Classifying neighbourhoods by level of access to stores selling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and groceries: Identifying problematic areas in the city of Gatineau,

(22)

Quebec. 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3: 433-437.

Helbich, M., Schadenberg, B., Hagenauer, J., and Poelman, M. (2017). Food deserts? Healthy food access in Amsterdam. Applied Geography, 83: 1-12.

Hendrickson, D., Smith, C., and Eikenberry, N. (2006). Fruit and vegetable access in fourlow-income food deserts communities in Minnesota. 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23: 371-383.

Inagami, S., Cohen, D.A., Finch, B.K., and Asch, S.M. (2006). You are where you shop: grocery store locations, weight, and neighborhood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31(1): 10-17.

Ismailov, R.M., and Leatherdale, S.T. (2010). Rural-urban differences i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a large sample of adolescents in Ontari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besity, 5: 351-360.

Jehoel-Gijsbers, G., and Vrooman, C. (2007). Explaining social exclusion: A theoretical model tested in the

Netherlands. The 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scp, The Hague.

Kaufman, P. R., MacDonald, J. M., Lutz, S. M., and Smallwood, D. M. (1997). Do the poor pay more for food? Item selection and price differences affect low-income household food costs. Food and Rural Economics Division.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port, (759): 1795-1799.

Kaufman, P.R. (1999). Rural poor have less access to supermarkets, large grocery stores. Rur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13(3): 19-25.

Kirkup, M., Kervenoael, R., Hallsworth, A., Clarke, I., Jackson, P., and Aguila, R. (2004). Inequalities in retail choice: exploring consumer experiences in suburban neighbourho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32(11): 511-522.

Lake, A., and Townshend, T. (2006). Obesogenic environments: exploring the built and food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Health, 126(6): 262-267.

Larson, N., and Story, M. (2009). A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food choices.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38(suppl_1): s56-s73.

Larson, N. I., Story, M. T., and Nelson, M. C. (2009).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Disparities in access to healthy foods in the U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36(1): 74-81.

Lewis, L.B., Sloane, D.C., Nascimento, L.M., Diamant, A.L., Guinyard, J.J., Yancey, A. K., et al. (2005). African Americans’ access to healthy food options in South Los Angeles restaurants. Research and

Practice, 95(4): 668-673.

Liese, A.D., Hibbert, J.D., Ma, X.-G., Bell, B.A. and Battersby, S.E. (2014). Where are the food deserts? An evaluation of policy-relevant measures of community food access in South Carolina. Journal of Hunger

and Environmental Nutrition. 9(1): 16-32.

Lopez, R.P. (2007). Neighborhood risk factors for obesity. Obesity (Silver Spring), 15(8): 2111-2119.

Mari Gallagher Research and Consulting Group (July 18, 2006).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Food Desert s on

Public Health in Chicago. Chicago, IL: Available at: http://www.marigallagher.com/projects/.

(23)

type of food store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6(2): 325-331.

Morland, K., Wing, S., and Diez Roux, A.V. (2002). The Contextual effect of the local food environment on residents’ diets: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2(11): 1761-1767.

Morland, K., Wing, S., Diez Roux, A.V., and Poole, C. (2002). Neighborhood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the location of food stores and food service place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2(1): 23-29.

Morland, L., and Filomena, S. (2007). Disparities in the availability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between racially segregated urban neighbourhoods.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10: 1481-1489.

Morris, P.M., Bellinger, M., and Haas, E. (1990). Higher Prices, Fewer Choices: Shopping for Food in Rural

America. Public Voice for Food and Health Policy, Washington, DC.

Morris, P.M., Neuhauser, L., and Campbell, C. (1992). Food security in rural America: A study of the availability and costs of food.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24(1): 52-58.

Morton, L.W., and Blanchard, T.C. (2007). Starved for access: life in rural America’s food deserts. Rural

Realities, 1(4): 1-10.

Oliver, L., Schuurman, N., and Hall, A. (2007). Comparing circular and network buffers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on walking for leisure and erran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Geographic, 6: 41.

Páez, A., Scott, D. M., and Catherine, M. (2012). Measuring accessibility: positive and normative implementations of various accessibility indicators.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5: 141-53. Pearson, T., Russell, J., Campbell, M.J. and Barker, M.E. (2005) Do ‘food deserts’ influence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ppetite, 45: 195-197.

Phillips, A. L. (2011). Making Better Maps of Food Deserts. American Scientist, 99(3): 209.

Powell, L.M., Slater, S., Mirtcheva, D., Bao, Y., and Chaloupka, F.J. (2007). Food store availability and neighborhoo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Preventive Medicine, 44: 189-195.

Raja, S., Ma, C., and Yadav, P. (2008). Beyond food deserts: measuring and mapping racial disparities in neighborhood food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7: 469-482.

Richards, R., and Smith, C. (2007). Environmental, parental, and personal influences on food choice, access, and overweight status among homeless children.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65(8): 1572-1583. Rose, D., and Richards, R. (2004). Food store access and household fruit and vegetable use among

participants in the US food stamp program.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7(8): 1081-1088.

Sadler, R.C., Gilliland, J.A. and Arku, G. (2013) A Food Retail-Based Intervention on Food Security and Consump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0(8): 3325-3346. Saito, Y., Koshigaya, K., Narita, Y., Yoshida, K., and Kimura, T. (1986). A study of spastic gait on stroke

patient - Comparative study of walking analysis of prae and post operation. The Hokkaido Journal of

(24)

Schafft, K.A., Jensen, E.B., and Hinrichs, C.C. (2009). Food deserts and overweight schoolchildren: evidence from Pennsylvania. Rural Sociology, 74(2): 153-77.

Shaw, H. J. (2003). The ecology of food deser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eeds.

Shaw, H. J. (2006). Food deserts: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a classification.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 88(2): 231-47.

Sims, R. R., and Felton, E. L. (2006). Designing and delivering business eth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63(3): 297-312.

Smith, C., and Morton, L.W. (2009). Rural food deserts: low-income perspectives on food access in Minnesota and Iowa.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Behavior, 41(3): 176-187.

Sobal, J., Troiano, R. P., and Frongillo Jr., E.A. (1996). Rural­Urban Differences in Obesity. Rural Sociology,

61(2): 289-305.

Swinburn, B., Caterson, I., Seidell, J., and James, W. (2004).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of excess weight gain and obesity.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7(1A): 123-146.

Veenema, T.G. (2001). Children’s exposure to community violence.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33(2): 167-173.

Trivedi, M. (2011) Regional and Categorical Patterns in Consumer Behavior: Revealing Trends. Journal of

Retailing, 87(1): 18-30. doi: 10.1016/j.jretai.2010.11.002

Ver Ploeg, M. (Ed.) (2009). Access to affordable and nutritious food: measuring and understanding food

deser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report to Congress. Diane Publishing.

Walker, R. E., Keane, C. R., and Burke, J.G. (2010). Disparities and access to healthy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A review of food deserts literature. Health Place, 16(5): 876-884.

Wrigley, N., Warm, D., and Margetts, B. (2003). Deprivation, diet, and food-retail access: findings from the Leeds 'food deserts' study. Environment Plant A, 35(1): 151-188.

Yuran, C., and Tsutomu, S. (2013). Food deserts, activity patterns, and social exclusion: The case of Tokyo, Japan. Applied geography, 43: 87-98.

Zenk, S.N., Schulz, A.J., Israel, B.A., James, S.A., Bao, S., and Wilson, M.L. (2005). Neighborhood racial composition, neighborhood poverty, and the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supermarkets in Metropolitan Detroit.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5(4): 660-667.3

投稿日期:108 年 05 月 08 日 修正日期:108 年 07 月 02 日 接受日期:108 年 07 月 18 日

數據

圖 1  臺北市行政區地圖  (二)研究方法 本文採用前述提及的第一種研究方法,也就是利用商店位置清冊與 GIS 進行分析,但誠如前述, 因為個人層面上的條件對於可及性的影響往往難以量化,這個方法沒辦法避免每個人的社會性因素被 忽視,且該社會性因素才是社會排斥的真實意義,因此本研究特別以人口年齡結構為加權進行統計, 以降低出現研究盲點的疑慮,並且凸顯老年人買物困難的現狀。我們先蒐集臺北市的街道路網線圖徵 (圖 2)、最小統計區面圖徵(圖 3)、生鮮食物商店位置點圖徵(圖 4),以各最小統計區的幾何中心
圖 3  臺北市最小統計區地圖
圖 4  臺北市生鮮食物商店點位地圖  (三)統計方法 生鮮食物可及性指數是用來避免同個環境中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被忽視,特別以人口年齡結構加 權發展出來的公式,可以了解在每個最小統計區中的居民,有多少比例的人吃得到生鮮食物,如公式 (1)  所示。本研究僅將老年人口的閾值設定較低,未來研究可依對象不同納入更多弱勢群體,例如: 殘疾人士、病人等。本研究之人口與家戶資料時間為 2017 年。
表 6  臺北市各行政區非老年人口 FFAI 現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B - Index and rate of change of CPI-B at section, class, group and principal subgroup levels 7 - Average retail prices of selected

6B - CPI-B and its rates of change at section, class, group and principal subgroup levels 7 - Average retail prices of selected

(2) knowing the amount of food, (3) practice of staying awake in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night, (4) conduct with awareness are also related with Buddhist

 Food handler touches contaminated surface and then touch the ready-to-eat food?.  Contaminated towel touches food preparation or

• Centre for Food Safety, Food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Department – Report of study on sodium content in local foods. • Centre for Food Safety, Food and Environment

“a theme park is an amusement park that has themed attractions, be it food, costumes, entertainment, retail stores and/or rides”..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musement Parks

Maxim’s Caterers Ltd – operating fast food, Chinese and Western fine dining restaurants; and.. – King Parrot Group ( 景樂集團 )

FOUR authentic cases on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business are adopted in the case studies available on the website of the Hong Kong Ethics Development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