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能源安全對美國中東外交政策工具選擇之影響-以美國石油產量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能源安全對美國中東外交政策工具選擇之影響-以美國石油產量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平思寧博士. 能源安全對美國中東外交政策工具選擇之影響 -以美國石油產量為例 The impact on energy security of US Middle East foreign policy tool of choice A Case Study of American Oil Production. 研究生:邱信國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十月.

(2)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文獻研究. 5 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0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23 第二章 美國石油發展及能源安全政策 第一節 世界石油發展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1111125 第二節 美國石油發展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1111132 第三節 美國能源安全政策與岩頁油之發展 1111111111111 111142 第三章 二戰後美國在中東軍事衝突事件中所採取的干預措施 第一節 穩定成長期(1943-1970)美國在中東的軍事衝突中所採取 的干預政策 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1 1158. 第二節 衰退期(1970-2008)美國在中東的軍事衝突中所採取的干 預政策 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 1 1179. 第三節 高速擴張期(2008-2014)美國在中東的軍事衝突中所採取 的干預政策 11111111111 第四章 結論 11111111111. 1111. 2. 11111111111111111. 1 1193. 1111111111111. 1 1108.

(3) 圖目次 圖 1.1 美國 1960-1977 年進口石油占總消費量之比例. 7. 圖 1.2 美國 1970-2008 石油消費量與產量. 9. 圖 1.3 美國 2007-2014 年原油及頁岩油產量. 11. 圖 1.4 美國 2011-2015 年 7 月自 OPEC 國家進口石油數量. 12. 圖 1.5 美國國務院近東事務局所管轄之國家. 22. 圖 1.6 研究架構. 24. 圖 2.1 2014 年世界石油貿易活動流量. 29. 圖 2.2 世界儲產比及歷史. 31. 圖 2.3 1989-2014 年世界石油分區產量及消費量. 32. 圖 2.4 美國 1859-2014 年每日石油產量(單位:千桶). 34. 圖 2.5 美國 1859-1970 年間石油產量占全球比例. 36. 圖 2.6 美國國內石油生產、消費與進口情形 1949-1970. 37. 圖 2.7 美國國內石油生產、消費與進口情形 1970-2008. 40. 圖 2.8 1973 年美國前五大石油進口國. 41. 圖 2.9 美國自中東地區進口石油情形 1973-2008. 43. 圖 2.10 美國國內石油生產、消費與進口情形 2008-2014. 53. 圖 2.11 美國頁岩油產量及預估. 53. 圖 2.12 世界十大已探明頁岩油儲量國. 55. 圖 2.13 美國石油進出口對商品貿易逆差的影響 1989-2013. 55. 圖 2.14 頁岩油及頁岩油氣對增加就業機會的影響 2011-2020. 57. 圖 2.15 2014 年石油價格走勢圖. 58. 圖 2.16 美國自中東地區進口石油比例與美國總統能源安全政策目標 面向對照圖. 59. 圖 3.1 1947 年聯合國分治計畫. 65 3.

(4) 圖 3.2 第一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所占領區域. 24. 圖 3.3 葉門地理位置圖. 66. 圖 3.4 以色列在 1967 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所占領的領土. 72. 圖 3.5 美國援助以色列金額(1950-2010). 74. 圖 3.6 穩定成長期(1947-1970)美國石油產量與干涉中東重大衝突 事件對照圖. 79. 圖 3.7 衰退期(1970-2008)美國石油產量與干涉中東重大衝突事件 對照圖. 93. 圖 3.8 美國自 1965 年後對伊拉克經濟及軍事援助金額. 96. 圖 3.9 高速擴張期(2008 迄今)石油產量變化與美國干涉中東事務 程度. 102. 圖 3.10 美國自中東地區國家進口石油占總進口比例. 107. 圖 3.11 美國自中東地區進口石油比例與干涉跨國軍事衝突程度對照 109. 4.

(5) 表目次 表 1.1 國際各主要組織對能源安全定義之闡述. 15. 表 2.1 2014 年美國與各國石油消耗量. 31. 表 2.2 美國石油日均產量「穩定成長期」每增加 1 百萬桶所需時間 34 表 2.3 美國 1960-1970 年自中東地區石油淨進口量與總淨進口量. 37. 表 2.4 美國國內石油生產與消費情形 2008-2015. 41. 表 2.5 美國 2008-2014 年自 OPEC 石油淨進口量與總淨進口量. 42. 表 3.1 美國對中東跨國軍事衝突干涉的外交政策工具. 61. 表 3.2 「穩定成長」期(1947-1970)美國對中東跨國軍事衝突事件之 干預. 77. 表 3.3 衰退期(1970-2008)美國對中東跨國軍事衝突事件之干預 91 表 3.4 「穩定成長期」與「衰退期」美國在中東跨國軍事衝突中所採 取外交工具對照表. 93. 表 3.5 「高速擴張期」(2008 年迄今)美國對中東重大軍事衝突所採 取的干涉措施. 100. 表 3.6 1947 年以後美國對中東地區發生跨國重大軍事衝突時所採取的 干涉措施. 102. 表 3.7 美國於 1949-2015 年期間在中東地區所干涉的重大衝突事件統 計表. 103. 表 3.8 不同石油產量階段與美國介入中東跨國軍事衝突干涉強度 104 表 3.9 美國 2008 年以後石油每日平均進口量. 5. 107.

(6) 摘要. 美國擁有豐富的石油儲量,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即達到 485 億桶,居世界 第 9 位;同時也於 2014 年追過沙烏地阿拉伯,以平均每日 1164 萬桶的產量成為 世界上最大石油生產國。但另一方面,美國每日的石油消耗量,更大於歐洲及歐 亞大陸內 29 個國家的每日消耗量的總合,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身為 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及戰後世界秩序的主導者,同時歷經一、二次世界大戰 及石油危機的重大衝擊後,深知能源的穩定供應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美國必 須盡全力透過外交甚至軍事手段以確保能源的安全,所以歷屆政府都以能源安全 作為國家安全及外交政策的重點。 中東是目前全球己探明石油儲量最大的地區,也是全球石油產量最大的地區, 是以美國以能源戰略為導向的外交政策(簡稱能源外交)傳統上是以中東石油為 重心,美國也將中東地區的均勢與穩定、確保石油運輸通道的安全等視為其最根 本的國家利益之一。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為了擴張或鞏固其在中東地區的影 響力而投入了大量的資源進行政治、經濟及軍事的干預。而頁岩油的出現使得美 國石油自給率大幅提高,對中東地區石油的依賴也迅速下滑。 頁岩油的出現是否會讓美國改變其向中東傾斜的外交政策,進一步將其全球 戰略部署重心進行調整至快速崛起的亞洲地區,值得我們觀察與探討。本論文以 文獻研究之方式,透過分析美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程度與其在中東發生軍事衝突 時所採用的外交政策工具之間的關聯,嘗試探討在頁岩油革命大幅提高美國能源 自給率後,是否會影響美國對中東地區事務的干預程度。 本研究發現,石油進口比例的確影響了美國在中東地區所運用的外交政策工 具。石油進口比例高時,美國面對中東的跨國軍事衝突時傾向採取強度較高的外 交政策工具;石油進口比例低時,則採取干預強度較低的外交政策工具。是以本 研究認為,在頁岩油革命使美國進一步降低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後、將使中東這個 提供美國主要石油來源的地區的重要性降低。但另一方面,中東除了提供美國重 要的石油來源,亦是全球的石油供應中心,美國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不僅關係到 美國的能源安全,亦關係到美國全球霸權的地位。 關鍵字:頁岩油、能源安全政策、外交政策工具、能源危機、軍事干預 6.

(7) Abstract United States has abundant oil reserves that reserves reached 485 billion barrels, ranking No. 9 in the world; and also chase in 2014 over Saudi-Arabia, to 1164 million barrels of production per day on average to become the world largest oil produc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US daily oil consumption, the greater the total combined daily consumption in Europe and Eurasia in the 29 countries, the world's largest oil consumer. As the world's largest energy consumer and the postwar world order leader, after a while,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the oil crisis, we know that stable supply of energy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must do efforts through diplomatic and even military means to guarantee energy security, the successive governments have focused on energy security as national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 The Middle East is currently the world's largest oil reserves in the region have been proven, is the world's largest oil production area, based on the US foreign policy-oriented energy strategy (referred to energy diplomacy) is traditionally focus on Middle East oil, the United States will in the Middle East balance and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oil transport corridor, etc.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ir country. After World War II,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expand or consolidate its influence in the Middle East and put a lot of resource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intervention. The emergence of shale oil self-sufficiency rate of such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US oil dependence on Middle East oil is also declining rapidly. Shale oil occurs whether the United States will change it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the Middle East tilt further its global strategic center of gravity to adjust to the rapid rise of Asia, we should observe and discuss. In this paper, after the manner of litera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oreign policy tools related U.S. dependence on oil imports and its military conflict in the Middle East used between attempts to discuss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US energy self-sufficiency rate in shale oil revolution, whether the United States will affect the level of intervention in the Middle East affair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imported oil does affect US foreign policy tool in the Middle East by the use of. A high proportion of oil imports, the United States when faced with cross-border military conflict in the Middle East tends to take a higher intensity of a foreign policy tool; low proportion of imported oil, then take a low intensity intervention foreign policy tool. The present study is that in the US shale oil revolution to further reduce the importance of post-import dependence on oil, the Middle East, will provide the main source of US oil region is reduc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an important source of oil, is also a center of global oil supplies, the US forces in the Middle East not only to America's energy security,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status of US global hegemony. Keywords: Shale oil, Energy security policy,Foreign policy tool, Energy crisis, Military intervention. 7.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誰佔有了石油就佔有了世界,因為他可以用柴油統治海洋,用石油統治天 空,用汽油和煤油來統治陸地。除此之外,他還能在經濟上統治他的同胞,因為 從石油中,他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財富」,《石油帝國》一書作者奧康諾(1958) 在 50 多年前即以短短一段話預見今日石油在世界權力結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石油是現今人類使用最廣泛的能源,供應了全球 40%能源及 95%的運輸能量 (Luft 2009, 1),也是工業建設、經濟活動與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其 重要性不言可喻(盧永榮 2012, 5)。國際政治學者摩根索認為自然資源是國家權 力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其中學者 Gurbanov(2013)指出「石油不再是衡量一國權 力的許多原料之一,僅僅擁有石油,就可以動搖有幾個世紀歷史的國際政治的模 式」。美國身為當前世界唯一超強,不論在政治、經濟或是軍事上都在全球扮演 領導地位,能源學者耶金(1991)亦曾表示「控制資源的流動是自古以來的策略, 誰控制資源誰就能獲得權力;控制世界石油的供應,就能夠控制世界」。也因如 此,石油對美國的價值自然是意義重大,而維持其穩定供應及安全就成為美國要 維持霸權地位的基本要件。 美國是全球石油消耗量最大的國家,雖然美國原本即擁有豐富的石油蘊藏及 產量,但因石油產量增加的幅度跟不上消費需求的成長而於 1948 年成為石油淨 進口國。1960 年,美國淨進口石油量還僅占其國內消費量的 16.5%,到了 1977 年已經上升到 46.5%(如圖 1.1)。美國極度仰賴進口石油,而中東是目前全球己 探明石油儲量最大的地區,其儲量占全球總探明儲量的 47.7%1;同時中東也是全 球石油產量最大的地區,在 2014 年間供應了包括美國在內全球高達 31.7%的石油 需求(BP, 2015)。充沛而價廉的石油使得中東地區繼美國之後成為全球產油中 心,也在美國強大的進口石油需求占有亟高的比重2,也對美國經濟繁榮及國家發. 1. 依據英國石油公司所出版的《BP 世界能源統計年鑑 2015》,2014 年全球石油產量以地區區分, 前三名分別為中東地區(31.7%)、北美洲(20.5%)及歐洲與歐亞大陸(19.8%);而全球石油 探明儲量前三名則為中東地區(47.7%)、中南美洲(19.4%)及北美洲(13.7%)。 2 美國從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所進口的石油中在美國進口石油中占有相當高的比例;1960 年 8.

(9) 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圖 1.1. 美國 1960-1977 年進口石油占總消費量之比例(%). 資 料 來 源 : 美 國 能 源 情 報 局 (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 2015. “Annual Energy Review.” http://www.eia.gov/totalenergy/data/annual/ showtext.cfm?t=ptb0507(March 13, 2015))。. 1973 年 10 月,中東發生贖罪日戰爭3(Yom Kippur War),石油輸出國組織 4.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為抵制支持以色列的. 西方國家,逐宣佈實施石油減產與禁運,並對各石油進口國不等量供應為手段, 使國際油價由每桶 2.41 美元上漲四倍至每桶 10.95 美元。此舉不但瓦解了二次世. 時甚至高達 76.4%,雖然自 1960-1970 年期間這個比例一路下滑至 40.0%,但平均還是高達 59.8%(資料來源:EIA, http://www.eia.gov/totalenergy/data/annual/showtext.cfm?t=ptb0507)。 3 贖罪日戰爭(又稱第四次中東戰爭、齋月戰爭、十月戰爭)是以阿衝突的一部分,發生於 1973 年 10 月 6 日至 10 月 26 日,起源於埃及與敘利亞分別攻擊六年前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 蘭高地,最後在通過聯合國安理會 338 號決議及日內瓦協議後停火。 4 石油輸出國組織是一個國際組織,於 1960 年 9 月 10 日由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 和委內瑞拉代表在巴格達開會商議成立一個協調機構,9 月 14 日「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正式宣 告成立。成員國由最初 5 個增加到現時 12 個,即卡達、利比亞、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聯合大公 國、奈及利亞、厄瓜多和安哥拉。 9.

(10) 界大戰後由美國強勢主導的石油秩序,更觸發了二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也被稱為第一次石油危機。禁運及油價大幅上漲造成以工業為主的國家的重大衝 擊,包括採購能源成本的大幅增加、工業生產滑落及經濟成長率衰退等。同時也 由於 OPEC 將禁運的對象區分為:友善國家(Friendly Countries)、敵對國家 (Hostile Countries)及中立國家(Neutral Countries)等三類。其中被列為友善國 家可以獲得禁運前的石油供應量、被列為中立國家會受到減量供應的壓力,而敵 對國家則予以禁運;各國為避免遭受到禁運的衝擊,紛紛調整其中東政策,甚至 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會員 國還進一步拒絕提供基地讓美國將物資轉送以色列(陳可乾 2002, 55)。此策略 使 OPEC 石油禁運的政策不但在經濟層面對歐美先進工業國家造成重大打擊,更 在心理層面造成美國與其盟國之間的分化甚至對立。面對阿拉伯國家的石油禁運 武器,美國政府開始發覺到石油不再只是作為燃料的用途,還是一個可以被小國 用於影響國際政治及談判的籌碼,或更進一步動搖美國霸權的戰略武器。尼克森 總 統 隨 即 於 同 年 11 月 7 日 向 國 會 發 表 「 能 源 自 主 計 畫 ( Project Independence)」,展開美國追求能源獨立自主的進程,防止石油輸出國對美國 的政治或是經濟的威脅,並期待在 1980 年達成不需仰賴進口能源的目標(White House 1973, 2)。 儘管石油危機對西方先進國家乃至於全球經濟帶來如此大的震撼,但卻沒有 徹底改變美國民眾消費能源的習慣、尼克森總統的「能源自主計畫」顯然也沒有 達到預期的目標。即使連美國前總統布希都認為其國內消耗石油已達到「用油成 癮」的程度(陳鳳翔 2006, 1),仍無法扭轉美國對石油消費的強烈需求。2004 年,美國能源部能源情報局局長卡魯索與分析師多曼(2004)在美國國務院期刋 《經濟視角》(Economic Perspectives)中曾對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表達憂 心,認為在需要持續上升,但國內能源生產成長卻趨緩的情形下(如圖 1.2), 美國能源市場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將繼續嚴重依賴進口化石燃料,並悲觀的 估計到 2025 年,美國石油淨進口佔國生消費量預計將從 1960 年的 17%大幅增加 70%,而其中增加的進口量中絕大部份將來自 OPEC 國家。同年由美國能源情報 局出版的《2004 年年度能源展望》(Annual Energy Outlook 2004)中亦預測,到 2025 年,OPEC 生產的石油將占美國石油進口增長量的近 60%。 10.

(11) 圖 1.2. 美國 1970-2008 石油消費量與產量(單位:桶/日). 資料來源:EIA .2015. “Annual Energy Review.” http://www.eia.gov/totalenergy/data/ annual/showtext.cfm?t=ptb0507(AUG 13, 2015). 美國身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及戰後世界秩序的主導者,同時歷經一、 二次世界大戰及石油危機的重大衝擊後,深知能源的穩定供應是國家安全的重要 基礎,美國必須盡全力透過外交甚至軍事手段以確保能源的安全,所以歷屆政府 都以能源安全作為國家安全及外交政策的重點。前國務卿希拉蕊(2012)便指出 「能源貫穿著整個美國外交政策,事關國家安全和全球穩定,是全球經濟的命脈, 也是一個民主和人權問題」。因此,美國的外交任務的重要核心之一,就是要確 保在全球範圍內擁有持續、穩定和價格合理的資源供應;同時憑藉強大的經濟、 軍事實力,建立起全球多層次、多渠道的資源供應系統。是以美國以能源戰略為 導向的外交政策(簡稱能源外交)傳統上是以中東石油為重心(趙文衡 2012, 1), 美國也將中東地區的均勢與穩定、確保石油運輸通道的安全等視為其最根本的國 家利益之一(陳清泉 2012, 3)。如 1979 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時任美國總統卡 特(1979)在對國會的演說中指出「…我們的立場相當明確:任何外部勢力試圖 獲得波斯灣地區的控制權,將被視為對美利堅合眾國切身利益的攻擊,而我們將 以任何必要的手段擊退這種侵略行為,包括軍事力量」。而冷戰的結束也沒有改 11.

(12) 變美國對中東地區的積極介入態度,歐巴馬總統不只一次表示以武力捍衛美國在 此地區利益的決心,並指出「…將會運用包括軍事力量所有方式,以確保美國在 這個地區的利益…我們將會確保這個地區的能源會自由的向世界供應」。美國事 實上也的確為了在中東的利益付出重大的代價;冷戰過後美國在中東的三場大型 戰爭(波斯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保守估計至少將耗費約 6 兆美 元以上的預算,幾乎是美國 2014 年政府總支(3.77 兆美元)的兩倍(Londoño 2013, 1),可見戰爭對美國財政造成亟大的負擔。而在美國同時進行伊拉克及阿 富汗兩場戰爭期間所遭逢 2008 年的全球金融風暴又進一步的重創美國經濟。歐 巴馬總統上任後所提出從阿富汗撤軍的時間表,使美國有機會能脫離這場比越戰 打了更久的戰爭;但中東的政局似乎沒有因為美國長期強勢介入而趨緩,近期在 伊拉克與敘利亞邊境,靠著石油收益而迅速坐大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又再次嚴重威脅到美國在中東的利益,更成為美國未來有可能再涉入中 東另一場戰爭的未爆彈。 頁岩油(Shale Oil)開採技術的重大突破讓原本難以開發的頁岩油及頁岩氣 開採量大增,也讓美國有機會可以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2011 年,美國頁 岩油產量為每日 100 萬桶,到了 2014 年已達到每日 300 萬桶(如圖 1.3)。英國 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 BP)在 2015 年所發布的報告中指出,2014 年美國 以每日 1164 萬桶的產量取代沙烏地阿拉伯(1150 萬桶/日)成為全球最大的石 油生產國,更是有記錄以來第一個連續三年,每日增產達 100 萬桶的國家(BP, 2015 ) 。 國際 能 源 署 (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 與美國 能 源 情 報 局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均作出美國能在 2035 年達成能源自給 自足目標的預測(Mackey, 2012, 3)。目前美國石油產量雖然仍不足以完全滿足 其國內消費所需,但也使得美國對石油的進口依賴度逐年下降。其淨進口的原油 占總消費量的比例自 2005 年的 60.3%大幅滑落至 2014 年的 27%(約每日 500 萬 桶),其中從 OPEC 國家進口的石油量5更從 2011 年的每日 429 萬桶大幅減少到 2014 年的每日 299 萬桶(如圖 1.4)。. 5. 本論文中所列美國自 OPEC 國家進口之石油數量其相關數據係由美國能源情報局(EIA)網站 (http://www.eia.gov/)所擷取。OPEC 成員國並非均為中東地區國家,如阿爾及利亞、安哥拉、 利比亞、奈及利亞為非洲國家;厄瓜多、委內瑞拉為南美洲國家。故本論文所列出有關 OPEC 出 口美國之數據係僅包含中東地區 OPEC 會員國之出口量。 12.

(13) 圖 1.3. 美國 2007-2014 年原油及頁岩油產量.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2015,〈面對面-油價反彈?台塑化董座陳寶郎:再等 等 〉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202000026-260202 ,查閱時 間:2015/8/2。. 13.

(14) 圖 1.4. 美國 2011-2015 年 7 月自 OPEC 國家進口石油數量. 資料來源:EIA .2015. “Annual Energy Review.” http://www.eia.gov/totalenergy/data/ annual/showtext.cfm?t=ptb0507(AUG 13, 2015). 美國中東政策的核心之一在維護其石油利益(Chomsky, 1999),而美國對進 口石油的高度依賴使得歷屆政府雖然面臨推動中東政策所必須付出的巨大代價, 但卻仍絲毫無法動搖中東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關鍵地位。如美國前國防部長布朗 曾指出「即使將節能、戰略石油儲備或替代能源等全部加在一起,也無法在近期 內完全消除對波斯灣及其石油威脅所引發的安全問題。在未來 10 年,甚至 20 年 內,如果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來自波斯灣的大量石油供應持續複中斷,美國或我們 的工業世界夥伴或開發中國家,將很難應對由此造成的危害」(Brown, 1980)。 但頁岩油革命所帶來石油產量的大幅增加提高了美國對石油及天然氣能源的自主 性,同時也降低了對中東地區石油進口的需求,使得「中東地區局勢的穩定與否 會嚴重影響美國石油安全」的根本假設似乎出現了動搖;美國耗費鉅大成本強勢 介入中東所帶來的利益(穩定石油供應)似乎將要被頁岩油大量開採所帶來的益 處所取代。 中東至今仍是世界上已探明儲量最大,成本最低的產油地區,每年供應全球 三成以上石油需求。而美國身陷中東戰事多年,在面臨政府財政困難且中東政局 長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下,本文希望能透過研究嘗試回答以下問題: 一、美國頁岩油被認為能提供美國數百年石油消費所需,更可以一舉擺脫對 石油進口的依賴,而被稱為「頁岩油革命」(shale oil revolution);本文探討美 14.

(15) 國發展頁岩油的機會與可能帶來的挑戰。 二、在岩頁油產量逐漸使美國降低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後,是否可能使美國政 府調整長久堅守的中東優先政策?還是美國會持續在中東扮演主導石油格局的地 位?. 15.

(16) 第二節 文獻研究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探討美國頁岩油革命對其中東政策的影響;故在文獻探 討部份將以美國國內學者或政治人物對美國能源外交的論述或學術著作為主,同 時為從多元觀點探討,將輔以我國或中國大陸學者專書、學術期刊或新聞網路資 源。. 一、能源安全定義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在美國能源安全會議中指出「美國需要保證安全、可靠 和充足的能源供應,這將是 21 世紀美國外交政策中一項越來越重要的要務」 (DoD 2012, 1);一語道出身為全球唯一霸權國家對能源的需求的脆弱以及確保 能源安全在其外交工作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同的國家基於自然資源的數量或 地理位置等,在能源供應鍊中扮演不同角色,故對能源安全的定義就有所不同 (如表 1.2)。本論文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研究美國的中東能源外交政策,故有必要 先就能源安全的定義進行探討。 Daniel Yergin(2013)在《Energy Security and Markets》中從不同面向為「能 源安全」一詞作出定義,他認為在傳統能源安全中強調充足的供應及合理的價格 外,還必須從包括有形的安全(Physical security)、取得能源途徑(Access to energy)、系統性(System)及政府及企業投資等各面向進行探討。有形的安全指 生產、運輸相關的資產、設施、供應鏈仍至於交通要道(如霍爾木茲海峽)等安 全;取得能源途徑包括發展、獲得能源的能力,也包含能源貿易的限制及障礙。 系統性指能源安係包括國家政策、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等用以因 應各種狀況來維護能源供應流動的穩定的系統;最後,能源發展需要長期且大量 的投資,政府及企業在能源發展、創新的投資確保能源得以充足供應以及基礎建 設能穩定運作的重要因素。 我國台灣經濟研究院陳詩豪副所長認為,能源安全隨著不同階段的國際情勢 發展而有很大變化。譬如,受到能源生產國地緣政治關係格局的制約、國際恐怖 主義襲擊威脅、中國和印度等大國經濟崛起造成對能源的需求擴充、國際生態環 境保護意識高漲(特別是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實施)、全球化能源產銷競爭,以及. 16.

(17) 國際市場投機客的炒作等等,已使得能源安全的範疇更擴大到取得安全、運輸安 全、使用安全等等(陳詩豪 2013, 10)。 中國學者周琪在《美國能源安全政策與美國對外戰略》一書中則是認為,各 國在石油流動的過程中所扮演不同的角色對能源安全的定義也會有所不同,如能 源生產國重視保障的能源需求,也就是它們所生產的能源在長時期內能夠得到公 平的購買價格,因為這些國家的預算很大的程度依賴於能源收入;如俄羅斯的石 油出口收益佔其國家預算近一半,2014-2015 年期間國際油價大跌就造成俄國財 政的重大衝擊;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曾表示,在油價不低於每桶 60 美元時,能源收入還可以勉強支撐俄羅斯的國內經濟與社會改革。當油價下降到 40 美元時,俄羅斯的國內改革就陷入困境。進口國則期待能得到供應的安全及較 低的價格,如國際間幾次的石油危機都造成油價大幅上漲,對石油消費量大的工 業國家就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周琪 2012, 64) 。. 表 1.1. 國際各主要組織對能源安全定義之闡述. 組織. 闡述. 歐盟 EU. 能源供應安全措施應得以保障經濟體系的正常運作,避免突發 性的 供應中斷,並能提供社會可接受價格之能源….。 2.能源供 應安全措施不在於追求降低經濟對進口能源的依賴,而是在 管 理其衍生的風險. 能源安全為一廣泛之概念,並非侷限在國家疆界層面上,更近 國際能源總署 一步的對最終消費者均有全面性的影響。能源安全包含外部(地 理政治上)及內部(運作及投資),以及時間等組成,並需要多層 IEA 面的政策措施來確保避免能源系統的中斷或崩解。 能源安全議題最早出現在 2000 年 APEC 汶萊領袖會議,主要考 量石油價格的變動對能源供應及世界經濟所產生的動盪與衝 亞太經濟 擊,由能源工作組作出回應及通過「能源安全倡議」,涵蓋層面 合作會議 包含藉由能源技術的發展、交換、應用與展開,及促進分散與 APEC 有效率的能源組合,以避免國際原油市場的變動對於經濟所造 成的風險。 資源來源:陳詩豪,2001,〈能源安全意涵與台灣能源安全議題探討〉, http:// www.ntpu.edu.tw/-econ/files/News/2013051794701.pdf,查閱日期:2015/9/2。. 17.

(18) 由以上文獻可得知,各國在能源供應鏈中扮演不同角色,對能源安全的定義也有 些許差異,但可以歸納出下列三點: (一)能源產出的安全:包括能源儲量是否充足、能源探勘的投資及技術的研 發等是否穩定進行等。 (二)能源流動的安全:能源流動包括能源的供應、運輸及需求等;如產油國 或地區的政局穩定影響供應、世界經濟的發展影響需求、輸油管線或航 線的安全影響流動等。中東地區政治動盪破壞石油格局的穩定,亦是美 國多次介入中東地區政局的核心因素之一。 (三)能源價格的合理:供需雙方均能接受且穩定的市場價格;如第一次石油 危機時,OPEC 單方面調高石油價格而重創消費國的經濟、或 2013 年烏 克蘭危機後,國際油價大幅下跌打擊俄羅斯等產油國的財政收入等。. 二、美國能源安全政策 中國學者周琪在其著作《美國能源安全政策與美國對外戰略》第三章《美國 能源安全政策的演變》中將美國能源安全政策區分為二戰後至 1973 年石油危機 期間、1973 年石油危機後以及冷戰結束以來等三個階段進行討論。周琪認為,美 國政府是自 1973 年第一次中東石油危機之後才提出能源安全的目標,而之後便 成為美國能源政策的核心。在第一階段中,美國在經歷二戰期間石油短缺的危險, 才真正瞭解到石油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而首次產生了關於如何應對石油供應的 爭論。經濟學家哈羅德於 1948 年提交一份名為《能源利用和供應,1939、1947 和 1965 年》,使美國政府開始研究從煤炭及頁岩中提取液態燃料。1959 年,美國 石油消費不斷增加,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總統發表聲明宣布實行強 制性進口石油配額,把進口石油限制在國內消費的 12%,以避免對進口石油的依 賴持續擴大。第二階段中,由於石油危機對美國仍至於世界經濟的巨大衝擊,能 源安全問題被正式提上美國政府的議事日程。考量國內石油儲量接近枯竭,尼克 森(Richard Milhous Nixon)總統於 1973 年 4 月 18 日正式取消石油進口的限制。 而石油危機爆發後,尼克森總統宣布《能源獨立計畫》(Project Independence), 其目標是通過節能及開發替代能源,至 1980 年實現美國能源自給。而這階段內, 美國也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制度,以在國家遇到緊急情況時可向軍隊提供石油。在 第三階段中,美國發動了第一次伊拉克戰爭,打擊了對美國能源供應體系的威脅; 18.

(19) 小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提出能源獨立的口號,從三個部分組能美國能源安 全政策,包括:增加國內石油生產、鞏固西半球能源紐帶及增加從裏海地區的能 源進口等,使美國石油進口從中東轉移,從而使能源來源更加多樣化。1977 年 《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使氣候變遷成為全球性的問題,有別於小布希總 統拒絕簽署這個協議,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把能源改革放在其政策的優 先目標上,並提出三個目標,分別為刺激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提高能源安 全等(周琪 2012, 73) 。 國內學者許庭瑜在《國際能源安全之研究—以美國石油安全政策涉足中亞油源 為例》中則是以五階段來分述美國石油安全政策,分別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第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第一次能源危機期間、第一次能源危機發生到第二次能源危 機、第二次能源危機到波灣戰爭爆發期間以及 90 年代後的美國石油安全政策等 五階段。許庭瑜並指出,冷戰後,石油問題不僅於滿足供給面,在美國使用軍事 手段保護石油資源後,提升石油在國際問題的位階;另外石油安全領域進一步與 環境安全概念連結,美國石油政策的制定進一步包含了環境考量。老布希 ( George H. W. Bush )總統任內除了提出《國家能源策略( National Energy Strategy, NES)》,強調從供應面滿足石油安全外,透過發動波灣戰爭,並提供軍事 援助協防波灣產油國家,避免其受外來威脅,維持即有的石油建制,同時進一步 維持美國石油供應的安全,也與二次世界大戰後透過外交手段取得中東石油控制 權的方式明顯不同(許庭瑜 2009, 53)。 由以上文獻資料可知,美國石油安全政策係從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才開始得到 重視,也因為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日趨加重,為避免石油的供應遭受其它國家 的控制影響外交政策的獨立性,甚至再次被作為打擊經濟的武器,石油安全成為 美國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務。美國歷任總統所提出的石油安全政策,從對內的建立 戰略石油儲備、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使用再生能源或替代能源等,到對外透過能 源外交甚至軍事行動拓展對產油國或地區的主導或影響力、分散石油進口來源等; 其核心目的均為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進而達到「能源獨立」的目標。. 三、美國中東能源外交政策 中東地區在全球能源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其石油供應的穩定對全球能源 市場具有重要的意義。有了充足的產油量,還需暢通的海上運輸線才能將石油送 19.

(20) 往世界各國;波斯灣海域及霍爾木茲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每年有 7.5 億噸以上的石油需由中東地區經過霍爾木茲海峽輸往世界各地,佔此地區石 油出口量的 90%、全球石油產量的五分之一。來自中東的石油為推動美國這個巨 大的經濟體乃至於世界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前提必須是他的石油供應是在充 足、穩定及價格合理,且不受阻礙的輸往美國等西方主要工業國家。中東地區同 時具有足以撼動世界經濟的石油產量及海上輸油通道,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美國自冷戰結束後至今短短二十餘年,光是在中東地區就發動了三場大型地面作 戰,可見此地區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關鍵角色。 國內學者盧永榮(2012)在其《中、美石油戰略競合之研究-兼論對我國家安 全的影響》中指出,1940 年代,伊朗、伊拉克加上阿拉伯半島皆由英國所屬的石 油公司佔有全數石油生產的權利,但產量也僅達世界石油的 5%,且全數供應英 國所使用;美國在當時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 60%,因此中東石油在此時對美 國並不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所使用的石油有 90%是由美國提供,美 國也藉由此推動國內經濟發展,也提高了美國的國際地位;而此時,石油尚未成 為美國在國家安全問題上考量的因素。但是隨著戰爭所消耗的石油超過探勘數量, 美國國內輿論警覺到油源逐漸耗竭的可能,並開始要求政府控制並開發領土以外 的油源,以降低美國石油的抽取量。自此,美國的注意力轉向有龐大的石油儲量 的中東地區,並開始積極介入中東事務,為日後成功立足中東定下基礎。盧永榮 認為,在冷戰時間,美國介入中東地區的事務,最主要的因素在獲取能源安全的 保證。為了能保證石油利益不受挑戰,採取聯合盟邦,在中東圍堵蘇聯勢力擴張 的策略;故得知美國維護石油安全戰略的傳統思維,可以概略分為「透過同盟合 作互動的原則爭取認同」及「運用嚇阻、圍堵戰略維護石油利益的獨佔性作法」。 盧永榮的研究中引用中國學者王波的看法指出「美國石油政策可明顯分為兩個階 段,首先是二戰後到第一次石油危機前。此一時期美國主要目標是確保美國石油 公司在國際石油體系中的主導地位,並保證盟國的石油供應安全,為美國霸權利 益服務。其次是第一次石油危機到現在,這一個階段美國對國際石油的依賴愈來 愈深,國際石油政策不再只是為了霸權利益服務,更重要的是為美國國內石油供 應安全服務」。. 20.

(21) 中國學者潛旭明在其著作《美國中東能源戰略進化》中指出,縱觀一個多世 紀來美國的中東能源戰略的演變,可發現美國中東能源戰略有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一)美國的中東能源戰略與地緣戰略密切結合: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石油利益一直是美國地緣政治戰略的核心, 在當代世界石油資源爭奪中扮演著首要角色。美國通過在石油戰略要地和運輸線 擴張勢力,獲得對石油的控制權,就可以遏制潛在的對手,在國際事務中爭取主 動。而中東地區的地緣位置以及確保歐亞大陸的戰略橋頭堡的安全,防止有潛在 能力威脅美國安全的歐亞主導大國的出現,也一直是二戰後美國的重大關切事項。 (二)美國的中東能源戰略與謀求霸權密切結合: 美國中東能源戰略的另一個特點是控制石油,謀取霸權和以霸權謀取石油相 互促進。美國通過控制石油不但確保自身需求得到滿足,而且更有維護其世界霸 權地位的意圖。美國是世界頭號政治、經濟、軍事強國,具有超強實力,往往通 過強權政治和軍事手段來達到其能源戰略目標。為謀取世界霸權,美國國際能源 戰略中帶有很強的遏制對手、控制盟國的內容。 (三)美國的中東能源戰略與軍事行動密切結合: 冷戰時期,美國在中東及其周邊建立軍事基地以增強美國對世界咽喉石油運 輸通道的控制能力。冷戰結束後,美國在已有軍事存在的石油戰略要地擴大駐軍 規模,而且向新的石油戰略要地滲透軍事力量。尤其是 911 事件以後,美國不斷 擴大反恐戰爭的範圍,利用軍事手段推翻了伊拉克、利比亞等 OPEC 強硬派國家 的政權,扶持親美政權,以達到控制中東能源的目的。 國外文獻部份,J.Robinson West 與 Raad Alkadrir(2013)在共同著作《Iraq, Iran, and the Gulf Region》中則強調中東地區對美國的重要性。作者指出,近來美 國能源及外交政策有改變的跡象,在北美地區大量非傳統能源的開發,讓政策制 定者及社會大眾對能源獨立的願景產生更大的信心。但是作者又指出,從美國居 高不下的能源需求看來,能源獨立不過是個美麗的政治名詞;縱然透過油管的基 礎建設將北美的石油輸入國內市場,的確可以減少美國的能源依賴程度,但目前 北美地區的石油品質仍不足以取代中東地區所生產的石油。此外,石油價格是隨 國際市場波動,並非一個地區可以決定;也就是說即使美國石油需求能由本土的 產量得到滿足,但任何影響中東地區石油供應以致造成國際油價大幅上揚的重大 事件還是依然會衝擊到美國的經濟。第三,美國仍是全球唯一超強,目前仍無一 21.

(22) 個對手表現出取代的意願,包括中國;即使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已不如從前, 但在可見的未來,中東地區仍會是美國扮演主導國際政治、軍事結構的重要議題。 鍾家安(2001)認為,由不同面向觀察美國石油安全策略的演變,石油安全 的目的在軍事面與政治面有相當程度是重疊的。自二戰結束後,石油安全是美國 圍堵蘇聯擴張戰略的一個目標;能源危機後,美國嘗試藉代理人政策瓦解中東產 油國家的團結;第二次能源危機後,美國選擇直接介入中東政治紛爭,包括快速 反應部隊的進駐,與在波灣戰爭後美國增加對海灣國家組織成員的軍事援助,都 是美國在促進石油安全軍事面與政治面交互運用的手段。 Eugene Gholz 及 Daryl G. Press(2010)兩位學者在其著作《Protecting “The Prize”: Oil and the U.S. National Interest》中指出,美國於波斯灣部署軍事力量是對 該區域不穩定所產生的過度擔憂;油品市場有如其它行業,在面對衝擊時,市場 機制及利益的驅動下都有辦法快速自行調整。而只有三種情形會導致美國顯著的 損失,包括中東地區某產油國家透過入侵等方式掌握了大量的油田,並且隨即獨 佔地控制石油的產量及價格;其次,是沙烏地阿拉伯國內政局不穩導致減產,而 其它產油國在短期內無法補足這個產量的落差;第三,突襲並控制霍爾木茲海峽 (Strait of Hormuz),使國際市場無法獲得中東低價量足的石油。本文作者認為, 美國在中東地區不但不需要藉由軍事部署來阻卻這些威脅,反而更可能導致上述 三種情形的發生。. 22.

(2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能源是指能轉化為能量的物質,或是物質的運動,其種類多元而廣泛,並透 過不同形式存在;若按能源形成的方式區分,則可分為「一次能源」及「二次能 源」,一次性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氣及太陽能等可直接作轉化為能量的物質; 二次能源則為靠一次能源製造或生產出可以更符合需求的能量,包括電能、蒸氣、 煤氣、火藥…等。能源種類如此多元,但因取得成本、規模經濟或儲存、輸送便 利性等因素,各國在運用上多集中於幾項主要燃料。依據英國石油公司出版的 「BP 世界能源統計年鑑 2015」,世界各主要國家以石油、天然氣、煤炭為主要 燃類來源,占了 2014 年總能源消耗量的 86%;而其中石油占 37.7%、天然氣占 27.4%、煤炭占 34.7%;天然氣、煤炭所占比例雖大,但由於目前石油及其衍生產 品在包括車輛、飛行器、船艦等主要動力載具中所扮演主要燃料的角色仍難以取 代,故石油較天然氣及煤炭等能源更多了軍事及戰略資源的功能。是以,石油在 可預見的未來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故本論文在研究美國能源安全政策 時,係以石油為主要探討對象,而煤炭、天然氣或其它能源,則不在本論文的研 究範圍。 本論文係探討頁岩油發展對美國中東政策之影響,但中東地區到底涵蓋哪些 國家或地區並不明確6,我國外交部網站中亦無「中東」地區之分類,而是將傳統 中東區分在「亞西」地區。為避免研究失焦,故有必要先就本研究所稱之「中東」 其涵蓋的地理範圍予以界定。中東係「歐洲中心論」7的詞彙,是以歐洲為地理中 心所劃出的相對位置,意指歐洲以東,居於遠東與近東之間的地區,其範圍並不 明確,亦有「中東」與「大中東」之分。由於本研究係以美國中東政策為研究之 對象,並以石油安全作為該政策之主要變項;故在本研究中所稱之中東,係劃分 於美國國務院(U.S. State Department)近東事務局(Bureau of Near Eastern. 6. 如一般會將阿富汗列入美國中東政策的範圍,但依據美國國務院所轄各單位責任劃分中,中東 是屬於「近東事務局(Bureau of Near Eastern Affairs)」的業管範圍,阿富汗並不包括在內,而是 屬於「南亞和中亞事務局(Bureau of South and Central Asian Affairs)」之管轄。 7 中國經濟史論壇中指出,「歐洲中心論」有時也被稱為「歐洲中心主義」,它不僅是一個地理 意義上的用語,而且是一個文化用語,甚至還成為了一個意識形態意義上的用語。正是由於文化 和意識形態層面上的影響,「歐洲中心論」亦被稱為「西方中心論」或「西方中心主義」。一般 而言,「歐洲中心論」涵蓋了所有認為歐洲人在過去和現在都比非歐洲人優越的觀點(中國經濟 史論壇,2006)。 23.

(24) Affairs)所轄之國家(如圖 1.5)。且本論文中有關美國自中東地區所進口石油之 數據,均已排除非屬近東事務局所轄管之國家8。. 圖 1.5. 美國國務院近東事務局所管轄之國家. 資料來源: Bureau of Near Eastern Affairs. 2015. “Near Eastern Affairs: Countries and Other Areas.” http://www.state.gov/p/nea/ci/(AUG 9, 2015). 貳、研究限制 石油是關乎經濟發展及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資源,是以美國不惜透過軍事力 量確保石油供應的安全與穩定。惟「確保本國的石油供應安全」尚不足以為軍事 侵略或介入它國的理由;是以大國在透過硬實力獲取、確保或擴張國家利益時, 為避免師出無名,多會以「人權」、「民主」或「反恐」等符合普世價值卻又模 糊的概念以合理化其行動,而真實企圖實現的利益卻又常常為官方所否認。所以 本論文在探討美國中東政策時,將難以避免主觀的認定某政策是否與美國在中東 的石油利益有關。再者,任何政策的推動都期望能在預期的成本下達到預期的目 標,但依據有限理性決策模式(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決策者沒有足夠的 時間、資訊及完全的理性能掌握政策產出的結果,意即有時政策推動的結果會有 非預意的損失或是利益。在美國中東政策的探討上,由於「石油利益」鮮少是美. 8. 本論文中有關美國自「中東地區」進口石油量,係指美國自以下國家進口石油量之總合:巴林、 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 哥、突尼西亞、埃及、敘利亞、葉門、阿曼。 24.

(25) 國政府公開宣布的政策目標,加上許多有關軍事或國家安全的資訊是屬於於機密 等級無法取得,故「石油利益」究竟是美國推動某項有關中東政策時就預期的目 標,亦或是意料之外的「附加價值」,也是本研究所可能遭遇到的限制。. 25.

(26)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壹、研究架構 本論文研究架構安排,首先從美國石油發展歷史、供需演變與國家能源安全 政策,探討石油安全在美國國家安全的重要地位。接下來進一步討論美國在中東 發生跨國軍事衝突時所採取的干涉措施。最後嘗試從美國石油發展及進口情形、 全球石油供需結構與美國干涉中東重大跨國軍事衝突所採取的外交政策工作演變 分析之間的關連,進一步推論在頁岩油革命提高美國石油自給率,甚至有可能達 到所謂「能源獨立」後,是否也會影響美國中東政策,進而找出本研究所欲回答 的問題。本論文研究架構如下:. 圖 1.6. 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自行繪製. 26.

(27) 貳、章節安排 根據以上研究架構,本論文將分為四章論述,說明如下: 第一章 緒論,就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研究限制及研究架構、章節 安排等進行說明。 第二章 美國石油發展及能源安全政策,透過對美國石油工業發展、供需情形與 能源安全政策演變,以評估石油如何影響美國國家安全政策;同時也探 討頁岩油技術突破後對美國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第三章 二戰後美國在中東軍事衝突事件中所採取的干預措施,探討美國在不同 石油產量之下,自二次世界大戰後在面對中東地區發生重大跨國軍事衝 突時所採取的外交政策工具,並與石油產量相互對照,為本章之研究重 點。 第四章 結論,透過歸納與整理,從蒐集到的文獻與資訊分析石油供需對美國中 東政策的影響,並進一步回答本論文之研究問題,推論頁岩油革命對美 國中東政策的影響。. 27.

(28) 第二章美國石油發展及能源安全政策. 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來源,與世界政治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密不可分。 石油已經超越煤炭成為地球上用途最廣的能源,由於全球石油資源分配極度不均, 十個國家所擁有的石油資源就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的 85%以上9,故絕大多數國 家需要透過進口以滿足維持經濟活動的需求;加上石油消耗不可再生的特性,使 得石油已經不再只是單純的能源問題,也不僅是一個國內確保供應的經濟問題, 而是一個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對外戰略等多層面的國家戰略問題,是一個 關乎國際能源供需和地緣政治的國際戰略問題(倪健民 2008,1)。美國是當前 世界唯一超強,同時也是石油消耗量最大的國家,石油安全因素影響美國國家政 策甚鉅,本章將透過研究全球石油發展進程、美國石油供需情形及石油安全政策, 進一步探討美國石油供需與進口情形對其石油安全政策之影響,並就頁岩油革命 對美國在世界石油格局中所帶來的機會及在其國內所引發的議題進行研究,並作 為探討美國中東政策之參考。. 9. 依據英國石油公司所出版的〈BP 世界能源統計 2015〉所提出的數據指出,目前世界上已探明儲 量前十名及其所占全球探明儲量比例分別為委內瑞拉(17.5%)、沙烏地阿拉伯(15.7%)、加拿 大(10.2%)、伊朗(9.3%)、伊拉克(8.8%)、俄羅斯(6.1%)、科威特(6%)、阿拉伯聯合 大公國(5.8%)、美國(2.9%)及利比亞(2.8%),前十名國家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即已達全球總 探明儲量的 85.1%。 28.

(29) 第一節 世界石油發展 壹、世界石油發展歷史 人類使用石油作為生活上的用途已有 4000 年以上的歷史,古中國、古巴比 倫、古埃及、古希臘、古波斯等地都有使用石油的記錄 10。當時主要使用自然露 出的石油,就已汲取從地面裂縫滲出的半固體黏軟瀝青來用於建築砌牆、用藥及 引火照明,大多開發活動是非商業性的,石油生產規模也非常小,對世界歷史的 發展幾乎毫無影響(蔣健蓉 2011, 1)。1859 年,美國人德雷克(Drake)在位於 美國東岸的賓州泰特斯維爾鎮(Titusiville)利用 1500 多年前中國人開發成功的鹽 井鑽鑿技術,建立了第一口抽汲式油井(pumping well),美國成為世界上用現 代方法開採具有商業價值石油的第一個國家(趙宗和 2013, 3),也是世界石油大 規模商業性開發的開始11(余胜海 2012, 3)。此後在世界各地也陸續發現油田。 在歐亞大陸的部份,俄國比美國晚 20 多年進入石油世紀,1870 年代初期起,俄 國的巴庫(Bakı)也開始開鑿油井。1880 年代初期產量僅有美國產量的三分之一, 其後至 1899 年,俄國石油產量大幅增長,已達到美國五分之四的產量;1975 年 石油產量正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產量第二大的國家。 1885 年亞洲蘇門答臘 (Sumatra,時為荷蘭屬地的東印度群島)也成功鑽獲第一口油井,開啟東亞地區 的石油時代(郭博堯 2001, 18)。1908 年,英國工程師威廉(William Knox D'Arcy) 在波斯(今伊朗)蘇萊曼清真寺(Masjid-i-Suleiman)發現了中東地區的第一口油 田;而 1927 年在伊拉克所發現基爾庫克(Kirkuk)油田更是展開了中東阿拉伯世. 10. 依據中國石油(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mpany, CNPC)說法,人類何時開始使用石油,至今 還沒有確切的資料。在希臘和埃及繁榮時代以前的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文化的遺物中,可以知道 蘇美人曾經使用瀝青進行雕刻。繼蘇美人之後,巴比倫人曾用瀝青把磚粘合在一起,使建築物能 夠經得起大洪水的破壞。在埃及的古墓中,也曾發掘出一些用富含硫化物的石油保存下來的木乃 伊。另外古埃及人曾在蘇伊士灣的油苗區中,測算出從岩石中滲流出的石油量。在巴勒斯坦的古 墓牆壁上的象形文字中,曾記敘了在死海的石油開採。在西元前 5 世紀位於今伊朗西南部的古波 斯帝國首都附近,曾出現手工挖掘的石油井。波斯人最早把石油用於攻打雅典城的戰爭中。而中 國是世界最早發現和利用天然氣和石油的國家之一。關於中國石油的最早記載,首先見於東漢歷 史學家班固所著的《漢書·地理志》中有“高奴有洧水可”。高奴,秦置縣名,在今陝西延長一 帶,洧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北魏酈道元(?-西元 527 年)在其《水經注》中作了更為詳細的記述: 「高奴縣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裡所說「肥」即石油。 (http://www.cnpc.com.cn/syzs/sysh/201308/1e986b8f367b4e7c89d7760db77988f4.shtml ,查詢日 期 2015/11/7) 11 對於世界第一口商業油井學者有不同看法,除本論文中所採用的 1859 年美國賓州油田外,亦有 學者認為世界第一口現代商業化的油井位於波蘭,於 1853 年鑽獲(https://grandemotte.wordp ress.com/peak-oil-4-exploration-history/)。 29.

(30) 界石油工業發展的序幕(當代世界 2014, 9)12。. 一、墨西哥灣時代 在 1860 至 1950 年近一個世紀的時間中,美國石油產量居世界之首(除 1900 和 1901 年居第二位外),1860 年美國年產量為 50 萬桶,占世界總產量的 98.4%。 1901 年美國在臨墨西哥灣的德州紡錘頂(Texas Spindletop)發現全球第一口噴油 井後,更使得石油產量大幅上升。由於世界各地油田不斷的被發現,美國石油占 全球產量比重持續下滑,但至到 1950 年,美國石油日產量為 590 萬桶,所占世 界總產量比例還是高達 57%;由於當時美國主要油田多位於墨西哥灣,故墨西哥 灣是當時世界石油發展的重鎮,其石油探明儲量不斷增加,正式開啟了全球石油 工業的序幕(The Paleont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ion, 2002)。也由於當時墨西哥 灣是世界石油供應板塊的中心,所以學者也稱這個時期為「墨西哥灣時代」(王 道和 2007, 23)。. 二、波斯灣時代 除了 1927 年在伊拉克發現的基爾庫克大油田,1930 年代中東地區也相繼在 巴林、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國發現了豐富的石油儲量。但二戰中斷了油氣勘 探開發,所以中東石油在當時的世界上並無太大影響(崔守軍 2014,1)。20 世 紀 40 年代,中東地區陸續發現超大油田,包括位於沙烏地阿拉伯,現今世界上 最大陸上油田加瓦爾油田(Ghawar Oil field)以及第二大的科威特大布爾甘油田 (Greater Burgan Oil Fields),這兩個油田已探明儲量都超過 100 億噸。另外也包 括位於沙烏地阿拉伯的東北部海域的海上油田薩法尼亞油田(Safaniya Oil Fields)。 一系列的大發現使中東的石油儲量和產量飛速上升13。1970 年中東的石油儲量已 達 466 億噸,占當年世界儲量的 63%。1948 年至 1972 年期間,世界上每發現 10 12. 中東石油的開端亦有不同說法,除本論文所採 1908 年於波斯(今伊朗)蘇萊曼清真寺地區鑽 獲(http://www.geoexpro.com/articles/2008/05/the-centenary-of-the-first-oil-well-in-the-middleeast)亦有學者認為 1927 年於伊拉克發現的基爾庫克(Kirkuk)油田才是中東地區第一口商業化 的田井。 13 目前世界十大油田中,即有 7 個是位於中東地區。十大油田及其座落地區分別為:加瓦爾油 (沙烏地阿拉伯)、大布爾甘油田(科威特)、博利瓦爾油田(委內瑞拉)、薩法尼亞油田(沙 烏地阿拉伯)、魯邁拉油田(伊拉克)、基爾庫克油田(伊拉克)、羅馬什金油田(俄羅斯)、 薩莫洛特爾油田(俄羅斯)、紮庫姆油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哈西梅薩山烏德油田(阿爾 及 利 亞 ) ( 資 源 來 源 : 中 國 石 油 新 聞 中 心 , 2009 , 〈 世 界 十 大 油 田 〉 , http://center.cnpc.com.cn/bk/system/2009/05/05/001236018.shtml,查閱時間:2015/11/7)。 30.

(31) 桶石油中,即有 7 桶是位於中東地區(Yergin 2012, 82),這展現出中東地區深厚 的能源潛力。從 1947 年中東石油僅占世界石油產量的 10%,到 1972 年中東首次 超過北美而居世界石油產量之冠,達世界石油產量的 34%;而同期美國占世界石 油總產量則從 64%掉到 22%。學者指出,從能源貿易角度看,1948 年美國變成石 油淨進口國,標誌著世界石油供給中心開始從墨西哥灣向波斯灣轉移。到 1972 年,中東石油產量超過美國,大轉移過程結束。這也宣告著「墨西哥灣時代」開 始步入「波斯灣時代」,中東開始逐步取代美洲,成為世界石油供應中心(崔守 軍 2014, 2)(如圖 2.1)。. 圖 2.1. 2014 年世界石油貿易活動流量. 資料來源:英國石油公司,2015,〈BP 世界能源統計 2015〉,http://www.bp. com/content/dam/bp-country/zh_cn/Publications/2015SR/China_2015%20V2.pdf, 查閱時間:2003/08/20。. 貳、世界石油資源分佈 石油具有熱值高、灰分少、便於運輸和使用等特點,所以在內燃機的發明後 石油的消費量迅速增加,1967 年以後,石油便超越煤炭成為世界能源消費的首位 (倪健民、郭云濤 2008, 7)。依據英國石油公司 2015 所出版的《BP 世界能源統 計年鑒》,目前全世界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以 32.57%位居第一名,第二名為 31.

(32) 煤炭 30%及第三名天然氣 23.71%。在石油儲量中,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約 1 兆 7000 億桶。由於地質及構造的關係,石油資源分佈的相當不均勻,目前在全 世界國家中約有 70 個國家有生產石油14,但絕大多數產量偏低不足以滿足本國消 費所需,多數石油資源是集中在少數國家中。以儲量分佈的地區而言,目前在中 東地區所探明的儲量占世界最高,為 47.7%;其次是中南美洲的 19.4%及北美洲 的 13.7%。若將其它非位處中東地區的 OPEC 成員石油探明量列入計算,則 OPEC 國家已探明的石油量占世界總探明量高達 71.6%、儲產比15亦高達 91.1%。另就個 別國家分布情形來看,目前世界上已探明儲量前十名及其所占全球探明儲量比例 分別為委內瑞拉(17.5%)、沙烏地阿拉伯(15.7%)、加拿大(10.2%)、伊朗 (9.3%)、伊拉克(8.8%)、俄羅斯(6.1%)、科威特(6%)、阿拉伯聯合大公 國(5.8%)、美國(2.9%)及利比亞(2.8%),前十名國家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即 已達全球總探明儲量的 85.1%。以 2014 年的開採速度估算,目前全球已探明石油 儲量約可以再使用 52 年(以下簡稱儲產比)。以地區而言,中東地區儲產比為 77.8 年、非洲為 42.8 年、北美洲為 34 年、歐洲及歐亞大陸為 24.7 年(如圖 2.2),中南美洲則超過百年以上。. 14. 世界石油生產國包括俄羅斯聯邦、哈薩克、土庫曼、亞美尼亞、烏茲別克、亞塞拜然、吉爾吉 斯坦、摩爾多瓦、白俄羅斯、喬治亞、烏克蘭、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以色列、巴林、伊拉克、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科威特、葉門、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卡達、美國、加拿大、墨 西哥、荷蘭、英國、挪威、土耳其、義大利、羅馬尼亞、丹麥、委內瑞拉、巴西、哥倫比亞、 厄瓜多、智利、玻利維亞、秘魯、阿根廷、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 孟加拉國、寮國、巴基斯坦、緬甸、紐西蘭、澳大利亞、印度、馬來西亞、越南、蒙古、巴布 亞紐幾內亞、汶萊、利比亞、南非、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加彭、摩洛哥、蘇丹、赤道幾內 亞、莫三比克、馬利、喀麥隆、埃及、安哥拉、象牙海岸、剛果、突尼西亞、貝南、塞席爾及 奈 米 比 亞 等 國 ( 資 料 來 源 : 中 國 石 油 新 聞 中 心 , 2015 , 〈 世 界 產 油 國 概 況 〉 , http://161.207.1.24/gate/big5/center.cnpc.com.cn/bk/syhq/chyg/,查閱時間:2015/12/29)。 15 依據英國石油公司所出版的〈BP 2014〉,儲產比指用任何一年年底所剩餘的儲量除以該年度的 產量,所得出的計算結果即表明如果產量繼續保持在該年度的水準,這些剩餘儲量可供開採的 年限。 32.

(33) 圖 2.2. 世界儲產比及歷史 儲 產 比. 儲 產 比. 時間. 資料來源:英國石油公司,2015,〈BP 世界能源統計 2015〉,http://www.bp. com/content/dam/bp-country/zh_cn/Publications/2015SR/China_2015%20V2.pdf, 查閱時間:2003/08/20。. 在石油產量的部份,2014 年全球平均每日生產 8867 萬桶石油,約 42 億 2 千 萬噸,較 2013 年增加了 2.3%。其中中東國家產量占全球 31.7%,達 13 億 3 千 9 百萬噸;其次為北美洲占 20.5%,達 8 億 6 千 6 百萬噸以及歐洲與歐亞大陸產量 占 19.8%,達 8 億 3 千 4 百萬噸。以個別國家區分,2014 年全球產量最高的國家 為美國,其次為沙烏地阿拉伯及俄羅斯,其日產量分別為 1164 萬桶、1150 萬桶 及 1083 萬桶;全球產量前三大的國家占全球石油產量即高達 38%。在石油消費 量的部份,2014 年全球平均每日消費量達 9208 萬桶石油(如圖 2.3),也就是平 均每分鐘有 6 萬 3 千桶石油被消耗。以個別國家區分,美國是世界上石油消費量 最大的國家,平均每日消費 1903 萬桶石油;其次為中國大陸每日消耗 1105 萬桶 及日本 429 萬桶(如表 2.1)。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已開發國家,美國 2014 年 人口為 3.189 億,日本為 1.268 億;美國人口約為日本的 2.5 倍,但石油消耗量卻 是日本的 4.4 倍。此外,美國每日的石油消費量更高於歐洲及歐亞大陸的總和。. 33.

(34) 圖 2.3. 1989-2014 年世界石油分區產量及消費量. 資源來源:英國石油公司,2015,〈BP 世界能源統計 2015〉,http://www.bp. com/content/dam/bp-country/zh_cn/Publications/2015SR/China_2015%20V2.pdf, 查閱時間:2003/08/20。. 表 2.1. 2014 年美國與各國石油消耗量(單位:萬桶/日) 中國大陸 日本 印度 巴西 1,903 歐洲及歐亞大陸總計 中南美洲國家總計 中東國家總計 非洲國家總計 亞太地區總計 北美洲(含美國)總計. 1,105 429 384 322 1,825 美國 712 870 380 3,085 2,334 合計 9,208 資源來源:英國石油公司,2015,〈BP 世界能源統計 2015〉,http://www.bp. com/content/dam/bp-country/zh_cn/Publications/2015SR/China_2015%20V2.pdf, 查閱時間:2003/08/20。. 34.

(35) 第二節 美國石油發展 美國擁有豐富的石油儲量,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儲量16即達到 485 億桶,占目 前世界總探明量的 2.9%,居世界第 9 位17;同時也於 2014 年追過沙烏地阿 拉伯,以平均每日 1164 萬桶的產量成為世界上最大石油生產國。但另一方 面,美國每日要消耗 1903 萬桶、高達全球 20%的石油消耗量,更大於歐洲 及歐亞大陸內 29 個國家的每日消耗量的總合,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 國18。如此巨大的能源消耗量,加上在長期戰略規劃及環境保護考量下限制 部分地區油田的開採(周琪 2012, 61),使美國即使擁有目前全球最大的石 油產量,亦無法滿足其國內旺盛的石油需求,必需透過大量進口國外生產的 石油以維持其國家及霸權體系的運轉 19。身為第一個鑽獲石油的國家,在二 次世界大戰前,美國擁有平均高達全球 60%的傲人產量;但隨著其國內產量 減少及需求增加等因素,美國於 1948 年轉變為石油淨進口國。此後進口量 便一路攀升,在 2005 年其石油淨進口量更一度高達總消費量的 60%而造成 國內對高度依賴進口石油的擔憂;近年由於頁岩油開採技術的突破使得美國 石油量產大幅提升,而再度燃起「能源獨立」的理想。對美國而言,石油是 那麼的充裕而又稀有;從最大石油生產國到最大石油進口國後,再隨著頁岩 油開採技術的突破重回最大石油生產國的寶座。石油的供需在美國有著戲劇 化的發展。作者將美國自 1859 年鑽獲全球第一口油井起迄今依石油產量區 分為 1859-1970 年的穩定成長期、1970-2008 年衰退期及 2008 年迄今的快速 擴張期等三個階段(如圖 2.4),藉以分析各階段中美國能源安全政策與中 16. 依英國石油公司的定義,探明儲量指「通過地質與工程資訊以合理的確定性表明,在現有的經 濟與作業條件下,將來可從已知儲藏開採出的石油儲量」。 17 依據英國石油公司所出版的《BP 世界能源統計 2015》,目前全球石油探明儲量前九名及其占全 球己探明儲量比例分別為委內瑞拉(17.5%)、沙烏地阿拉伯(15.7%)、加拿大(10.2%)、伊 朗(9.3%)、伊拉克(8.8%)、俄羅斯(6.1%)、科威特(6%)、阿聯酋( 5.8%)及美國 (2.9%)。 18 同樣依《BP 2015》統計結果,2014 年世界石油消費量前三名及其占全球總消費量分別為美國 (20.6%)、中國大陸(12.4%)及日本(4.7%)。而歐洲及歐亞大陸在 2014 年平均每日消耗全 球 20.4%的石油產量。特別說明的是,本論文作者在檢視文件中的數據時,發現其中美國在 2014 年 每 日 石 油 消 費 量 為 19035 千 桶 , 而 全 球 消 費 量 為 92086 千 桶 , 其 比 例 應 為 (19035/92086)X100%=20.6%,而該表內卻將美國消費量列為 19.9%,應為誤植,故本論文將美國 每日石油消費量占世界總消費量比例以 20.6%表示。 19 美國在 2013 年 9 月以前,一直是全世界石油進口量最大的國家,隨著頁岩油技術突破,美國國 內石油產量大增,目前石油進口量最大的國家為中國大陸(資源來源:中國能源網,2015, 〈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淨進口國〉,http://www.china5e.com/subject/show_719. html,查閱日期:2015/12/29)。 35.

(36) 東政策之變遷。從下表中可以得知,各階段中石油的日均產量雖有起伏,但 大方向仍不脫該階段的趨勢。為利後續資料之分析與運用,以下分別探討美 國於各階段之石油生產、消費及進口概況:. 圖 2.4. 美國 1859-2014 年每日石油產量(單位:千桶). 資料來源: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 . “U.S. Field Production of Crude Oil.” http://www.eia.gov/dnav/pet/hist/LeafHandler.ashx?n=PET&s=MCRFPUS2 &f=A(December 29, 2015).. 壹、生產穩定成長期(1859-1970) 一、石油生產與消費情形 1860 年,美國石油產量約每日 1 千桶;到了 1970 年,這個數字已經擴張到 每日 9637 千桶的高峰。雖然稱之為「穩定成長期」,但這個階段內的石油平均 日產量年增率並非呈現平均分配的情形,而是有二階段的發展:第一段階為 1859-1901 年,在 40 年間其石油平均日產量從 1 千桶成長到 1 百萬桶;而 1901 年後石油平均日產量的年成長速率有顯著提升,平均日產量增加 1 百萬桶所需時 間從前一個階段的 60 年大幅縮短至約 7 年,而這個成長的速率至 1970 年為止呈 現大致平穩的現象(如表 2.2)。 此一階段中,美國石油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比重也有明顯的變化;在二次世 界大戰以前,美國石油產量平均達全球 65%以上,一直到 1950 年還保持在 50% 以上的比例。美國石油產量雖然還是逐年提升,且產量仍居全球之冠;但美國產 量占全球比重逐卻年降低,至 1970 年,這個數字僅達 23.5%。針對這樣的轉變, 36.

(37) 石油歷史學家丹尼爾.耶金(Yergin 1997, 237)認為:「從 1948 年到 1972 年, 美國的日產量從 550 萬桶增加到 950 萬桶,而美國在世界總產量中的份額卻從 64%下降到 22%。美國份額下降的原因是,世界石油生產已經向中東轉移。中東 的產量從每日 110 萬桶上升到每日 1820 萬桶」,在探明儲量的部分「美國的儲 量從 210 億桶增加到 380 億桶。但是,美國在世界總儲量中的比重卻從 43%下降 到 7%…,而中東的石油儲量從 280 億桶上升到 3670 億桶。1948-1972 年期間, 世界的每 10 桶新增石油儲量中,就有 7 桶以上是在中東發現的。」(Yergin 1992, 37)面對美國國內石油產量無法滿足其不斷成長的消費需求而無力出口,再加上 同期間中東地區石油探明儲量與產量的大幅增加,使得世界石油生產重心的地位 開始往中東地區移動20(如圖 2.5)。. 表 2.2. 0-1 1-2 2-3 產量成長 3-4 (百萬桶/ 4-5 日) 5-6 6-7 7-8 8-9. 美國石油日均產量於「穩定成長期」每增加 1 百萬桶所需時間 平均每日產量增加1百萬桶所需時間(年) 1859-1901 1901-1926 1926-1937 1937-1944 1944-1950 1950-1953 1953-1963 1963-1967 1967-1970 42 25 11 7 6 3 10 4 3. 資源來源:EIA. 2015. http://www.eia.gov/dnav/pet/hist/LeafHandler.ashx?n=PET&s= MCRFPUS2&f=A(December 29, 2015).. 20. 依據英國石油公司(BP)統計,1970 年世界石油生產比重依序為北美洲 27.5%(包括美國及加 拿大及墨西哥)、中東 28.9%及歐洲(含歐亞大陸)16.6%。 37.

(38) 圖 2.5. 美國 1859-1970 年間石油產量占全球比例. 資 料 來 源:Places & Spaces Mapping Science. 2013.” The Oil Age: World Oil Production 1859 to 2050.” http://scimaps.org/mapdetail/the_oil_age_world_oi_73 (December 29, 2015). 美國在 1910 年時石油產量是足以自給自足的,但是基於石油 資源保育 (conservation of petroleum resources)21的考量,從 1919 年起自墨西哥進口石油。 在這個階段的石油消費、生產及淨進口量中可以發現,雖然石油產量持續增加, 但還是無法滿足國內對石油消費的需求而自 1948 年起成為淨進口國家。其後由 於需求與產量的落差日益擴大,也使得進口石油占美國國內石油消費量的比例愈 來愈高,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也逐漸加重(如圖 2.6)。. 21. 石油資源保育指在控制下利用、保護和發展已開發及潛在可開發的原油資源,以滿足目前需要 及確保未來的需求(資料來源:TGSC. 2014. “conservation of petroleum resources.” http://www .tgsc.com.tw/english/conservation%20of%20petroleum%20resources.html(December 29, 2015))。 38.

(39) 圖 2.6. 美國國內石油生產、消費與進口情形 1949-1970(單位:千桶/日). 資料來源:EIA. 2015. http://www.eia.gov/dnav/pet/hist/LeafHandler.ashx?n=PET&s= MCRFPUS2&f=A(December 29, 2015).. 二、石油進口情形 在 OPEC 成立前,世界石油秩序包括產量及價格等,均是由國際大型石油公 司(平思寧 2015, 481)22所主導。許庭瑜(2005)認為,當時的美國石油政策係 反映國際石油公司的利益,直到 OPEC 成立,才逐漸改變由國際石油公司主導的 世界石油秩序。另一方面,美國的中東政策引發阿拉伯國家的反擊,並進一步釀 成石油危機,才使全球國家開始重視能源安全的議題。故本研究在探討美國自中 東地區進口石油數量時所採用的數據,將以 1960 年 OPEC 成立為分析之基準點。 1960-1970 年期間,美國自中東地區國家進口石油的數量佔總進口量比重相當 低。1960 年時,美國自中東地區國家進口石油占總進口量佔 16.2%、至 1970 年 更僅達 4.1%。但期間美國石油進口總量仍然持續增加(如表 2.3);前五大進口 石油國家分別為委內瑞拉 23 、加拿大、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及利比亞 (EIA 2015)。. 22. 當時主導世界石油秩序的大型國際石油公司包括美藉的雪佛龍(Chevron)、艾克森(Exxon)、 海灣(Gulf)、標準石油公司( Mobil )及 德士古(Texaco);英藉的英國石油(British Petroleum)、荷蘭藉殼牌石油(Shell)及法藉法國石油公司(Compagnie Francaise des Petroles, CFP)(Wright, 2012)。 23 委內瑞拉為 OPEC 國家,且佔美國石油進口比例極高;但因位於中南美洲而非中東地區,故本 論文並未將委國數據納入中東國家中。 39.

(40) 表 2.3 美國 1960-1970 年自中東地區石油淨進口量與總淨進口量(單位:千桶/日). 1960. 1781. 自中東地區 進口量比例 16.2%. 1961. 1820. 13.6%. 86.4%. 1962. 1936. 11.1%. 88.9%. 1963. 1980. 12.1%. 87.9%. 1964. 2105. 12.5%. 87.5%. 1965. 2313. 12.5%. 87.5%. 1966. 2430. 11.6%. 88.4%. 1967. 2394. 7.0%. 93.0%. 1968. 2690. 9.3%. 90.7%. 1969. 3017. 8.7%. 91.3%. 1970. 3247. 4.1%. 95.9%. 年度. 總淨進口量. 自非中東地區 進口量比例 83.8%. 資 料 來 源 : EIA. 2015. “Table 3.3d Petroleum Trade: Imports From Non-OPEC Countries.” http://www.eia.gov/beta/MER/index.cfm?tbl=T03.03D#/?f=A&start=1949 &end=2014&charted=10 (December 29, 2015). 在這段期間內,隨著美國石油消費需求的成長與國內石油產量落差的持續擴 大,美國必須更仰賴由國外進口石油以滿足國內消費所需。而從表 2.3 中可以進 一步發現在這段期間中美國石油進口量有高達近兩倍的成長,而自中東地區國家 進口的石油量則維持穩定;對比之下這段期間內自中東地區國家進口石油的比例 有明顯下滑。. 貳、衰退期(1970-2008) 在這個階段中發生了多次造成世界能源市場的大變動的事件,包括 1973 年 由 OPEC 所發起用以抗議美國中東政策的石油禁運、1978 年伊朗的巴列維政權跨 台所造成伊朗石油出口的中斷、1979 年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質危機、1980 年兩 伊戰爭、1990 年伊拉克攻擊科威特、1991 年波斯灣戰爭、2001 年伊拉克戰爭及 2003 年阿富汗戰爭等,這些事件都使世界石油供應短缺及並造成國際石油價格大 漲。以下將探討美國在這段期間中石油生產、需求與進口情形。. 4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lease visit the Outpatient Clinic of Family Please visit the Outpatient Clinic of Family Medicine Division for a follow-up diagnosis and

• A put gives its holder the right to sell a number of the underlying asset for the strike price.. • An embedded option has to be traded along with the

Matrix factorization (MF) and its extensions are now widely used in recommender systems.. In this talk I will briefly discuss three research works related to

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許元春召集人.

第二十六條之一 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青少年組之選手來源,為教育部

為加入歐盟,土國長期以來執行與歐盟經貿市場調和政 策,歐盟亦成為土國最大外資來源、最大外銷市場。土 歐於

你認為1760年代英國對北美洲殖民地 實施的經濟政策對當地人民生活帶來 甚麼負面影響?參考資料A,解釋你的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