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 趙 秀 玲 , «歷 史 教 育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3 趙 秀 玲 , «歷 史 教 育 學"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與實際 -1-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長期以來,台灣的中等教育受到濃厚的升學主義影響,以致 在國中的各個學科中,大多數的學生及家長都把歷史學科定位為 只需背誦的「副科」1,認為歷史教學不僅在聯考的角色卑微,對 學生心智能力的成長也不具有實用價值,造成歷史教學嚴重被扭 曲的結果。更令人憂心的是,當前九年一貫的課程改革,所謂「社 會領域」的課程,不但時數刪減,歷史知識更面臨被稀釋淡化的 窘境,這在在都讓筆者陷入長思:如何彰顯歷史學科的獨特性和 重要性?如何讓歷史教學走出以往的窠臼?找到歷史教學的定 位!

從歷史學科知識的特性-過去性、推論性、因果性、綜合性、

具體性2來說,歷史包含人類過去活動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藝術、軍事、外交、民族關係、科學技術、哲學思想、教育、宗 教所有領域,且其知識的構成中,有時間、空間、人物、事物等 因素3,須透過歷史的思辯才能將各 層 面 之 間 作 橫、縱面 的 聯 繫 ,

彼此互為因果關係,並將各因素作有機的結合。故歷史知識不是 將過去的資料紀錄下來罷了,它的知識本質存在著思辯的意義,

可以說:「所有的歷史都是思想史」,它不是史料的推砌,而是人

1 彭 震 球 , «創 造 性 教 學 之 實 踐 », 第 305 頁 , 台 北 :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有 限 公 司 出 版 , 民 國 89 年 。

2 陳 豐 祥, < 歷 史 學 科 的 知 識 組 織 與 課 程 設 計 > ,«人 文 及 社 會 學 科 教 學 通 訊 »,第 11 卷 第 6 期 , 第 27-30 頁 , 民 國 90 年 。

3 趙 秀 玲 , «歷 史 教 育 學 », 第 35 頁 , 山 東 : 山 東 大 學 出 版 社 出 版 , 民 國 86 年 11 月 。

(2)

第一章緒論-2-

類思想的總合。哲學家吉爾森(Etienne Gilson)也注意到歷史科 的特殊意義。 他 說 :「 歷 史 是 我 們 能 夠 測 試 思 想 結 果 的 唯 一 實 驗 室 。 」4由此而知,歷史學科知識是極具思辯意義的,只是以往 的歷史教學並未有效發揮它的功能,以致大多數學生不能真正了 解歷史學科知識,這是所有關心歷史教育的各界人士所深以為憾 的。

筆著從事國中歷史教學已七個年頭,有一個想法常常縈繞心 頭:如何讓學生真心喜愛歷史,進而主動學習學科的知識與能 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不是一昧的告訴學生應該學什麼(What) 就能做到,而是必須讓他們深刻認識「為什麼(Why)要學歷史?」

筆著認為歷史教學的目的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思考力,以及擁 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知識絕不只是一門單單用來應付升學考 試的學科!因此唯有回歸「歷史教育」的基本面,歷史教學才能 正常化。

教育為立國之本,而透過歷史教學以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 力,早已在先進國家如英、美、澳等國的中學歷史課程發展上,

成為普遍重視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改革重心。其主要目的在於培養 國民的見識力、判斷力、批判思考能力;突破傳統注入式、記憶 性的教學模式,以啟發學生主動的學習與創造力,各國並已發展 出針對歷史思考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問題探究為基礎的學習 法」即其顯例。5

最近在民國 83 年公佈的國民中學歷史科課程標準中,雖以 強調歷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在「養成其分析綜合及理性思考、正

4 郭 實 渝 譯,«美 國 歷 史 科 國 家 課 程 標 準 - 探 討 美 國 經 驗 »,第 1 頁,台 北:教 育 部 出 版,民 國 85 年 6 月 。

5 黃 琇 媛 , < 培 養 歷 史 思 考 能 力 的 教 學 策 略 > , «中 學 教 育 學 報 », 台 灣 省 中 等 教 師 研 習 會 , 第 4 期 , 第 165 頁 , 民 國 86 年 。

(3)

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與實際 -3-

確 判 斷 , 進 而 明 辨 是 非 的 能 力 」; 主 持 國 中 歷 史 教 科 書 編 纂 的 台 灣師大歷史系教授李國祁也明白指出:歷史教學本就該發揮「是 非善惡的批判」的教育功能6。然而長期以來的歷史教學,在涉及 學生思考能力的評量時,也多偏重於聚歛性思考,亦即在固定答 案 中 求 解 答7, 而 非 開 放 學 生 自 由 創 意 的 思 考 , 形 成 普 遍 的 刻 版 印 象 ,認 為 歷史是 一 門只 需 用「貝 多 芬」(背多 分)應 付 了事 , 並 不能培養獨立思考及創造能力的學科。雖然國中歷史教學早有培 養創意思考能力的教學目標,不少歷史教師也想打破升學主義的 窠臼,讓歷史教學落實它應有的教學目標,但他們大都只能從個 人經驗中獨自摸索,缺乏具體有效的理論、方法指引,以致事倍 功半,成效有限。尤其九十一學年度實施國中社會領域課程,其 中屬於歷史教學的時數一週只有一節,在教材教法的掌握上是一 項亟需克服的困難;例如,教學活動若靈活採用分組討論、表演、

對答、讀書報告、多元化的作業時,時間及進度的掌握應如何安 排,是教師進行教學必須面對的新挑戰。

本研究有鑑於此,因此擬借重「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和實 踐方法,將之應用到歷史教學中,以期有助於改善當前歷史教學 的諸多沉痾。

近年來以創造思考教學等相關主題進行研究的教育論文為 數不少,但大多屬於國高中的語文及科學等科目或國小社會科方 面的研究,國中社會科目方面則付之厥如,因此本研究擬以高雄 市和平國中二年級的學生為實驗對象,來探討創造思考的歷史教 學成效,期能協助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學科的知識性質及價值,進

6 李 國 祁 , < 歷 史 教 育 的 目 的 與 使 命 > , «教 育 資 料 文 摘 », 第 1 卷 第 5 期 , 第 36 頁 , 民 國 67 年 。

7 彭 震 球 , «創 造 性 教 學 之 實 踐 », 第 308 頁 , 台 北 :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有 限 公 司 出 版 , 民 國 89 年 。

(4)

第一章緒論-4-

而啟迪國中學生的創造力、想像力及獨立判斷、思考的能力,以 提升良好的國民素質。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名詞釋義

一. 文獻探討

(一)有關歷史教學的期刊論文中,大抵和本研究主題有關的包括:

1.有關歷史教育的研究:黃俊傑8、李國祁9等人探討歷史教育 的目標和歷史教育對人生的功能為何,並試圖指出歷史教育的問 題及因應之道。

2. 現行國中中國現代史教材的研究:呂芳上10、李國祁11等人探討 民國 87 年新編歷史第二冊教材的內容及其建議。

3.中學歷史教學的具體架構和方法:王文發12、黃 13,陳豐祥14 人提出實際的歷史教學模式和策略,其中王文發是探討創造性歷 史教學的應用;黃 媛則提出一些培養歷史思考能力的策略和方 法,但皆缺乏實證的研究。

4.歷史教學評量:張元15、周樑楷16、陳豐祥17,等人將教育學中

8 黃 俊 傑 , «歷 史 的 探 索 », 第 3-14 頁 , 台 北 東 昇 出 版 事 業 有 限 公 司 , 民 國 70 年 2 月 出 版 。

9 李 國 祁 , < 歷 史 教 育 的 目 的 與 使 命 > , «教 育 資 料 文 摘 », 第 1 卷 第 5 期 , 第 100-111 頁 , 民 國 67 年。其 他 如 戴 寶 村、胡 昌 智、張 玉 法、王 壽 南、呂 士 朋 等 人 亦 有 發 表 類 似 主 題 的 文 章 。

1 0 呂 芳 上( 民 86.2): < 新 編 國 中 歷 史 課 本 第 二 冊 的 撰 寫 構 想 > , «人 文 及 社 會 學 科 教 學 通 訊

», 第 七 卷 第 五 期 , 第 12-20 頁 。

1 1 李 國 祁 , < 八 十 六 年 度 國 民 中 學 歷 史 科 教 材 精 簡 工 作 紀 實 > , «人 文 及 社 會 學 科 教 學 通 訊

»,第八卷第五期,第 24-33 頁,民國 87 年 2 月。莊國源、黃禕婷、呂婉如、蕭令杰等人 亦 有 發 表 類 似 主 題 的 文 章 。

1 2 王 文 發,< 簡 介 創 造 性 教 學 法 在 歷 史 教 學 上 的 應 用 >,«中 等 教 育 輔 導 月 刊 »,第 39 卷 第 3 期 , 第 19-20 頁 , 民 國 77 年 。

1 3 黃 琇 媛 , < 培 養 歷 史 思 考 能 力 的 教 學 策 略 > , «中 學 教 育 學 報 », 第 4 期 , 第 165-189 頁 , 民 86 年 。

1 4 陳 豐 祥 , < 歷 史 學 科 的 知 識 組 織 與 課 程 設 計 > , «人 文 及 社 會 學 科 教 學 通 訊 », 第 11 卷 第 6 期 , 第 26-36 頁 , 民 國 90 年 。 如 劉 立 立 等 人 亦 有 發 表 類 似 主 題 的 文 章 。

1 5 張 元 , < 測 量 的 目 的 > , «「 大 學 入 學 考 試 歷 史 科 命 題 參 考 手 冊 之 編 製 」 研 究 報 告 », 研 No.47, 第 3-16 頁 , 民 國 81 年 。

1 6 周 樑 楷 , < 慎 思 明 辨 、 融 會 貫 通 : 歷 史 科 測 驗 目 標 與 命 題 注 意 事 項 > , «清 華 歷 史 教 學 »,

第 一 期 , 第 13-23 頁 , 民 國 82 年 6 月 。

1 7 陳 豐 祥,«歷 史 教 學 評 量 的 理 論 與 實 際 »。台 北:台 灣 學 生 書 局 出 版,民 國 83 年;陳 豐 祥 ,

<「 整 合 題 」在 歷 史 科 教 學 評 量 上 的 理 論 與 實 際 >,«歷 史 教 育 »,台 灣 師 大 歷 史 系,創 刊 號 ,

(5)

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與實際 -5-

有關評量的理論用在歷史教學上的研究,其中陳豐祥是根據美 國教育學者布魯姆(B. S. Bloom ) 的認知教育目標應用於歷史 教 學 評量上。

(二)歷年來國內有關「創意思考教學」的期刊文章為數甚多,如曹 治中18等的單篇論文;至於博碩士論文之實證研究,經綜合分 析歸納後,分述如下:

1.就研究方向而言,大致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為配合特定學科 的創造思考教學,如林幸台19、陳龍安20、李錫津21等;第二類別 則是有關應用特定創造思考方法的研究,如徐玉琴22、簡真真23 等。由此可知近年來將創造思考教學理論應用在各學科之上的 實證研究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2.就研究對象而言,包括從國小到大專各階段學生皆有,而以國小 兒童,尤其是特殊教育的資優 生 實 施 最 多,如 簡 真 真、陳 龍 安 、 賴美容、鄭盛敏等;至於針對國中生的相關研究,由於升學因素 等的考量而使實施創意思考教學有其現實上的困難,因而成果相 當有限。

3.就實施科目而言,國小的數學、自然、國語、社會以及作文與 繪畫等,幾乎各科皆有,國中方面則未曾有社會科領域的實證

第 209-226 頁 , 民 國 86 年 。

1 8 曹 治 中,< 創 造 性 思 考 教 學 在 國 民 中 小 學 鄉 土 地 理 教 學 上 的 應 用 >,«教 學 與 研 究 »,第 18 期 , 第 205-225 頁 , 民 國 85 年 。

1 9 林 幸 台 , «創 造 性 教 學 對 才 賦 優 異 者 創 造 力 發 展 的 影 響 »。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 民 國 63 年 。

2 0 陳 龍 安,«創 造 思 考 教 學 對 國 小 資 優 斑 與 普 通 班 學 生 創 造 思 考 能 力 之 影 響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輔 導 研 究 所 ,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 民 國 73 年 。

2 1 李 錫 津 , «創 造 思 考 教 學 對 高 職 學 生 創 造 力 發 展 能 力 之 影 響 »,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 民 國 76 年 。 其 他 如 賴 美 容 、 陳 淑 娟 、 鄭 聖 敏 、 紀 淑 琴 等 亦 有 發 表 類 似 主 題 的 研 究 論 文 。

2 2 徐 玉 琴 , «人 格 特 質 與 腦 力 激 盪 術 對 創 造 思 考 的 影 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 民 國 64 年 。

2 3 簡 真 真, «國 小 資 優 實 驗 班 學 生 創 造 力 與 問 題 解 決 能 力 發 展 之 研 究 », 省 立 高 雄 師 範 學 院 教 育 研 究 所,碩 士 學 位 論 文,民 國 70 年。林 建 平、吳 淑 敏 等 亦 有 類 似 主 題 的 研 究 發 表 論 文 。

(6)

第一章緒論-6-

研究,所以這是一個值得開發的研究領域。

4.就實驗方法而言,大部分研究均採前後測控制組實驗設計,採 量化的研究,而質的研究較少,尤其採教育行動研究方法者更

少,故本研究擬在這方面多所著墨,以補其不足。

5.就教學評量而言,大多數的期刊論文是採取國內外學者所研發的 創造力測驗來探討創造思考教學的成效,僅有少數論文是針對 該學科編寫創造思考教學評量,如陳淑娟24等。故筆者鑒於實際 教學之所需,除了自編歷史學科能力的紙筆測驗以為評量歷史 的創造思考教學方式之一,還參酌多元評量的理論、實施方法 等,從中尋求其與創造思考教學目標吻合之處,期望能在平時 教學時落實實施歷史的創造思考教學評量。

至於國外學者有關創造思考教學之研究,則成果相當豐碩,

近二十年來,創造力訓練已成為一個熱門的教育趨勢,其中 Mansfield, Busse 和 Krepelka25曾將近二十年來有關較長時間的的 創造力訓練研究報告加以整理,發現有很高的成功率。而一般學 者,例如 Guilford26,Torrance27,David28均深信創造力乃是可透過 訓練加以培養的,亦即創造思考能力的培養可透過各種不同的教 學策略來實施。他們已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教學方案,而且成效卓 29

二.名詞釋義

24 陳 淑 娟,«創 造 性 問 題 解 決 訓 練 對 高 中 學 生 創 造 能 力、科 學 能 力 及 科 學 相 關 態 度 的 影 響 »,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心 理 與 輔 導 研 究 所 ,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 民 國 80 年 。

25 Mansfield, R.S., Busse, T.V. & Krepelka, E.J.( 1978)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ativity Trai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fall, vol. 48, No. 4, pp. 517-536.

26 Guilford, J.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27 Torrance,E.P.( 1972)Can we teach children to think creativel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6, 114-143.

28 David, B.( 1982)Can creativity be taugh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Studies, Vo l. XXX, No. 3 October, pp. 280-294.

29 陳 龍 安,«創 造 思 考 教 學 對 國 小 資 優 斑 與 普 通 班 學 生 創 造 思 考 能 力 之 影 響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輔 導 研 究 所 ,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 民 國 73 年 。

(7)

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與實際 -7-

(一)本研究範 圍所涉及的「國 中國共關係演變 之教材」,主要是 依 照 86 年部頒國民中學歷史科課程標準所編寫的 87 年新版第二冊 教材為主,其中有關於國共關係演變的章節包括:

第十二章 革命再起

第二節 中共之成立

第三節 蔣中正與北伐統一 第十三章 十年生聚教訓

第二節 內憂與外患

第三節 毛澤東與中共的武裝割據 第十四章 八年艱苦抗戰

第二節 中國之巨變 第十五章 戰後中國

第一節 中共政權的演變

第二節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

( 二 ) 本 研 究 方 法 所 採 用 的 「 教 育 行 動 研 究 」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是 來 自 教 育 學 者 已 相 當 具 相 當 成 效 的 「 行 動 研 究 」 (action research),這是由行動策略到實踐行動成果再重新探索的 一種螺旋式的專業發展。30。它的意義即是:「在行動的同一時間 進行研究。」31,基本目的是改善教學而非創造知識32,是在職教 師專業成長的一種方式,也是用來改善實務工作的一種教育實踐

33

30 封 四 維 , «多 元 智 慧 教 學 之 實 踐 :一 個 教 師 的 行 動 研 究 »,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 第 72 頁 , 民 國 88 年 。

31 Altrichter, Posch, Somekh 著 , 夏 林 清 譯 , «行 動 研 究 導 論 : 教 師 動 手 做 研 究 »。 台 北 : 遠 流 圖 書 出 版 公 司 出 版 , 第 6 頁 , 民 國 86 年 。

32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and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pp.49.

33 陳 惠 邦 , «教 育 行 動 研 究 »。 台 北 : 師 大 書 苑 出 版 , 第 7-8 頁 , 民 國 87 年 。

(8)

第一章緒論-8-

實驗教學時須規律的紀錄日誌,修正教案、錄音、錄影、準 備備忘錄等,藉由課堂活動促進教師發展出教學與學習的修正策 略,並作正確的教育診斷,經由不斷的反思,以提供師生具有價 值 感 的 學 習 經 驗34。 此 一 研 究 方 法 是 連 結 教 育 理 論 與 教 育 實 務 最 佳方法35,因此,將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應用於歷史教學的實際 策略上,正是本研究的宗旨所在。

(三)為評鑑本實證研究所研擬的自編國中歷史學科能力測驗,是為 測量學生歷史學科能力而設計的試題,測量的能力包含現有的實 際能力與潛在的學習能力,共 50 題,題目是由歷史教師自編之 平時考、月考、歷年高中聯考試題和學力測驗題庫中選取。分別 選定三所國中共 215 人進行兩次預試,第一次預試後計算出難 度、鑑別度,淘汰鑑別力低的題目;第二次預試後,進行試題分 析,並建立信度和效度,預計最後選 20 題來進行本研究的實驗,

以探究設計課程對學生學科能力之影響。本測驗包含下列三種分 數、向度:

1.基礎認知性:係指學生是有歷史基礎知識和經驗,這是發展創造 思考能力的依據。

2.理解性:係指學生的概念認知性能力36

3.高層次性:係指學生能變通有創意,有固定思考方向,或根據某 些價值標準,從眾多意見或方法中判斷並做選擇的能力。

最後請專家及歷史教師們就上述「自編歷史學科能力測驗」的 三種向度性質加以評析,以增加此測驗的信度和效度。

34 同 上 , 第 252-253 頁 。

35 McNiff, J. ( 1997)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pp. . 36 陳 淑 娟,«創 造 性 問 題 解 決 訓 練 對 高 中 學 生 創 造 能 力、科 學 能 力 及 科 學 相 關 態 度 的 影 響 »,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心 理 與 輔 導 研 究 所 ,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 第 7 頁 , 民 國 80 年 。

(9)

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與實際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本研究為了探討「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的理論與實際應用 方法,除了緒論和結論外包含下列四個部分:

第二章旨在探討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歷史學屬於社會學 科的範疇,而社會學科領域的知識,是由研究者以科學的態度,透 過有系統的實證研究而獲得的結果37。這些科學結果可依其內在階 層 性 而 分 成事 實、 概 念 、 原理 原則 和 理 論 四個 結構 要 素38。 故 要 進 行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實證研究,必要先對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作 一番探討,釐清其涵義和教學原則;確認教學模式;明瞭其實際教 學時的運作技巧等。才能有助於教師在實際從事教學時,免去許多 獨自摸索的錯誤經驗。因此,教師若能從前人的研究中得到一些原 則及概念的啟發,將有助於他們在進行實際教學時更能及早得心應 手。故本章首先要探討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目標,並將之應用到歷 史教學之中,以建立一套「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模式。

第三章旨在建立創造思考的歷史教材設計模式。任何教學課程 的設計,「教材」 都是一個很重要 的要素。長期以 來我國是採取國 定本的教材,即全國統一,只有一種歷史教科書。加上聯考制度的 驅使,使國定本教科書極為教師及學生,甚至社會人士所看重39 故教材常被視為 教學過程中的「 聖經」,一切皆以 教材內容為準。

但 這 種 教 材 內 容 真 的 能 體 現 歷 史 課 程 的 目 標 嗎 ? 這 種 教 材 能 否 達 成「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目標」?為了解這種教材的設計特色以作 為未來新教材編纂的參考,必須先釐清課程的涵義和課程設計的模

37 Victor, E. ( 1980) Science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4t h 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pp.17.

38 Woolever, R . M . & K . P . Scott( 1988) Active Learning in Social Studies: Pro moting Cognitive and Social Growth , Glenview: Scott , Foresman and Co . pp. 92.

39 李 國 祁 , < 論 中 學 歷 史 教 科 書 的 編 寫 > , «歷 史 科 教 學 研 究 », 第 78 頁 , 民 國 82 年 。

(10)

第一章緒論-10-

式,因此本章首先運用課程理論建立一套適合「創造思考的歷史教 材模式」;再以此 模式來檢驗現行 統編本國中歷史 第二冊教材,進 而為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提供若干可行的策略。

第 四 章 旨 在 探 討 創 造 思 考 的 歷 史 教 學 方 法 。 歷 史 教 學 方 法 很 多,教師可因人、因時、因地而靈活運用。本章從上述的「創造思 考教學」模式中,選擇若干適合於歷史教學的策略,進而探討創造 思考的歷史教學方法,如腦力激盪法、六 W 法、問題探究學習法、

威廉氏創造思考教學策略等,過程中也應用學習單、課外的作業 等。期能呈現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與傳統歷史教學法的差別,確認 不同的教學法對國中學生的歷史教學會造成何種影響,此外,並擬 藉 由 觀 察 - 即 教 育 行 動 研 究 法 - 評 估 創 意 思 考 的 歷 史 是 否 有 助 於 學生達到情意方面(affective domain)的教學目標。

第五章旨在設計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評量與回饋,以檢視創造 思考教學理論在歷史教學上應用的成效。先就評量的理論來說,教 學評量是教學過程中的統整部分,而欲達到此一統整功能,教學評 量必須和教學目標配合實施40。至於學科中的教學應達到哪些教學 目標,根據布魯姆所領導的一組美國教育、心理與課程專家所做的 教育目標分類,可以區分成三大領域41:認知(cognitive domain)

方面;動作技能(psychomotor domain)方面;情意方面。就歷史 教學而言,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認知和情意兩大領域,故在教學評量 方面,也是以此兩大領域為主要內容42

教師為期達成教學目標,必須應用適當的評量技巧,而且不應 限定某一種方式,即採取多元化評量,包括紙筆測驗

40 陳 豐 祥 , «歷 史 教 學 評 量 的 理 論 與 實 際 », 第 8 頁 , 台 北 : 台 灣 學 生 書 局 出 版 , 民 國 83 年 。

41 同 上 注 , 第 4 頁 。 42 同 上 注 , 第 4 頁 。

(11)

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與實際 -11-

(paper-and-pencil test)的「數量」統計,以及其他評量方式的「質 性」分析。至於在創造思考教學方面,其教學目的是欲激發學生的 創意思考潛能,本不適合施以單一標準答案的評量。然而,就事實 而論,紙筆測驗仍是現今教學評量中最普遍的方式,大多數的學習 結果均可實施紙筆測驗,尤其是認知領域的教學評量43。且無可否 認的,即使是情意目標,歷史教學也必須「以認知目標為手段,來 達成情意的目的」44。故本章欲先應用布魯姆認知教學目標在創造 思考的歷史教學評量上,以紙筆測驗方式自編「歷史學科能力測 驗」,主要是評量創意思考的歷史教學在認知目標方面的學習成 果,再以多元評量中的實作評量如檢核表、軼事記錄等進一步檢視 創意思考的歷史教學成效;接著在本章第二節中設計由學生作答的 問卷,期望作為檢討教學方法及評量、修正 教 學 策 略 的 依 據 之 一 。

本研究採取以下四種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蒐集與創造思考教學法、歷史教學及多元評量 等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歸納分析,以了解並借重前人的研 究成果。

(二)教育行動研究法: 主要是採用日誌研究法(research diary),

作為研究進展的媒介和資料收集的基礎,也提供了省思成長 的動力,可採錄音機、錄影機紀錄與課後回憶上課狀況集合 而成45。 教師並每隔一段時間,以訪談、問卷、參與觀察等 方式,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意願等情形,作為教師反省思考

43 陳 英 豪 、 吳 裕 豪 , «測 驗 的 編 製 與 應 用 », 台 北 : 偉 文 圖 書 出 版 有 限 公 司 出 版 , 第 171-173 頁 , 民 國 71 年 。

44 施 添 福 , «我 國 中 學 的 地 理 教 育 - - 反 省 與 展 望 », 第 99 頁 , 台 北 : 師 大 地 理 系 , 地 理 研 究 叢 書 第 三 號 , 民 國 72 年 。

4 5 Altrichter, Posch, Somekh 著 , 夏 林 清 譯 , «行 動 研 究 導 論 : 教 師 動 手 做 研 究 », 第 17 頁 , 台 北 : 遠 流 圖 書 出 版 公 司 出 版 , 民 國 86 年 。

(12)

第一章緒論-12-

的有效方法46。根據學者歐屈克特(Altrichter)等 人 的 觀 點 , 教育研究行動有四階段的循環歷程尋得研究起點、釐清研究 情 境 、 發 展 行 動 策 略 並 付 諸 實 行 、 公 開 知 識47, 此 四 階 段 的 歷程,也正是本研究所採取的步驟。

(三)問卷調查法: 本文還使用兩種問卷調查以進行「量」的研究:

一是針對參與本研究之學生所做的問卷,旨在了解學生對 課程設計、課程進行和評量情形的想法,以隨時觀察學生的反 應,提供做反省教學、修正教學方式的參考;二是請專家及歷史 教師們就上述「自編歷史學科能力測驗」的三種向度性質加以評 析,以增加此測驗的信度和效度。

問卷調查可以強化實際研究的結果,使研究者得以在客觀的 立場上擷取他人意見,避免主觀的評量48。而由於封閉式與開放 式問題優劣互見,通常編製問卷者都是同時採用兩種題目49。故 筆者在學生方面採綜合式問卷,並以封閉式為主,使填寫問卷時 間不至於太長,並利用一些問答式題目讓學生暢所欲言,發揮創 造力和給予自我表現的機會50;至於在教師方面,因「自編歷史 學科能力測驗」最初設計有五十題之多,故 只 設 計 封 閉 式 問 卷 , 以免給填答者帶來困擾。在編輯的過程方面:筆者先參考相關研 究的問卷設計後,再配合自己研究的目的編擬問卷,使問卷中的 所有題目都和研究目的相符合, 即以研究目的的有關變項為根

46 吳 明 隆 ,«教 育 行 動 研 究 導 論 - 理 論 與 實 務», 台 北 :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公 司 出 版 , 第 19 頁 , 民 國 90 年 。

47 Somekh, B. ( 1995) The contribution of action research to developm ent in social endeavors: A position paper on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British Education al Research Journal, 21(3), pp.

339-356.

48 林 玉 娥 , < 問 卷 法 之 研 究 > , «教 育 研 究 方 法 論 文 集», 第 33 頁 , 民 國 83 年 。 49 王 文 科 , «教 育 研 究 法 », 第 306 頁 , 台 北 :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公 司 出 版 , 民 國 75 年 。

5 0 同 上 注 , 第 305 頁 。

(13)

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與實際 -13-

據,每一個變項分別擬定幾個問題加以測量51。至於在建立兩份 問卷的信度方面,試題的問卷採用庫李法、學生的問卷則是運用

「重測信度」。至於效度,則請教專家分析每個題目的「表面效

度」52

(四)準實驗法:此法與實驗研究法的最大差別在於無法將受試者 隨機分配,因為學校行政當局往往不願為一研究而重行編班或更 改課表。此時,研究者在設計時,唯有就實際的情境,作最可能 的控制,此種實驗設計,稱之為準實驗設計53。而在準實驗研究 的類型中,本研究採取的是教育研究領域中,相當普遍的設計-

不相等控制組設計54。此項設計包括下列四個步驟:(1)以班級 為單位,將班級隨機分派為實驗組和控制組。(2)實驗處理前,

兩組都接受前測驗。(3)實驗組接受實驗處理,而控制組則否。

(4)實驗處理後,兩組均接受後測驗55

故筆者實行自編國中歷史學科能力測驗的前測、後測,所有 受試學生 (一班實驗組-實施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一班控制組

-實施傳統的歷史教學) 進行前測,並經由新生入學測驗所實施 的常態編班型態,確定兩組學生沒有顯著差異,前測後進行試卷 批閱計分及統計分析。

51 郭 生 玉 , «心 理 與 教 育 測 驗 », 台 北 : 精 華 書 局 出 版 , 第 97、 101 頁 , 民 國 74 年 。

52 吳 明 清,«教 育 研 究 - 基 本 觀 念 與 方 法 之 分 析 »,第 352 頁,台 北:五 南 圖 書 出 版 公 司 出 版 , 民 國 80 年 。

53 王 保 進 , < 實 驗 法 > , 第 196 頁 , 出 自 蔡 保 田 等 , «教 育 研 究 法 », 高 雄 : 復 文 圖 書 出 版 社 出 版 , 民 國 78 年 。

5 4 王 文 科 , «教 育 研 究 法 », 第 604 頁 , 台 北 :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公 司 出 版 , 民 國 75 年 。

5 5 郭 生 玉 , «心 理 與 教 育 測 驗 », 台 北 : 精 華 書 局 出 版 , 第 355 頁 , 民 國 74 年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t also follows the general direction set out in the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CDC, 2002) and extends

It also follows the general direction set out in the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CDC, 2002) and extends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The elderly health centres provide people aged 65 or above with comprehensive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s which include health assessments, physical check-ups, counselling,

It costs >1TB memory to simply save the raw  graph data (without attributes, labels nor content).. This can cause problems for

They are: Booklet (6) – Healthy Community, exploring the communicable and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how they affect community health so that students are able to

 Examples of relevant concepts: equality, discrimin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munity resources, self-concept, vulnerable groups, community work, community support

Key concepts :personal growth (family roles) , family relationship, family problems,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among family memb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