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氣候變遷相關政策民意支持的多元面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氣候變遷相關政策民意支持的多元面貌"

Copied!
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氣候變遷相關政策民意支持的

多元面貌

*

徐美苓、施琮仁

**

摘要

本研究探討民眾對氣候變遷議題相關政策支持度及其影響因素。 針對台灣成年人的電訪發現,除徵收能源稅及發展核電的支持度不 過半外,其他政策則有八到九成五的支持度。支持發展核電的民意 受政治光譜影響,但不同的框架語言對政治傾向中立者有顯著的支 持度差異。進一步迴歸分析結果則顯示,影響各政策支持度的預測 因子有不同的組合,意涵氣候變遷相關政策民意的多元面貌。本研 究最後針對政策支持度型態提出解釋及未來研究及實務建議。 關鍵詞:公眾參與、風險傳播、氣候變遷、電話調查、環境信念 * 本文為作者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產學合作《台灣氣候變遷全國民眾電話調查計 畫》之部分研究結果。作者感謝政大新聞系王淑美副教授、江靜之教授與林怡潔助理教 授、世新公廣系楊意菁教授、及世新口語傳播系黃鈴媚教授等參與問卷設計討論,以及 政大新研所碩士林筱芸與席鈺芬協助資料彙整。

** 徐美苓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特聘教授,Email: mlshiu.mlh@ gmail.com;施 琮仁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程副教授。通訊作者為徐美苓,Email: mlshiu.mlh@ gmail.com。

(2)

壹、研究緣起與研究目的

近年來日益頻繁的全球氣候異常現象與災難,氣候變遷議題無疑 成為本世紀人類所面臨的最嚴重生態問題,世界各國紛紛從個人、社 會、國家到國際等層面,試圖提出如何面對、減緩、與調適的政策與 行動策略。發生於2009 年 8 月的莫拉克風災也將極端氣候議題更拉 近至台灣民眾面前,故從政策、非僅個人節能減碳面向來重新認識氣 候變遷與台灣社會間的關係,愈形顯得刻不容緩。就因應氣候變遷議 題的相關政策方面,政府於2008 年 6 月 5 日訂定的《永續能源政策 綱領》中將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呂怡貞,2012)。然 2011 年 3 月的日本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事件,不僅震撼了同處地震帶且擁有 四座核電廠的台灣,也令核電與其他再生能源的選擇,成了台灣公共 論壇中的熱門爭辯話題(台灣電力公司,2013.07;呂怡貞,2012; 林宗堯,2011.07.25;媽媽核電監督聯盟,2012)。換言之,全球氣 候變遷現象的變化及替代能源選擇的複雜性,使得我們必須以更積極 的行動予以因應及反思,包括對民眾理解、支持及參與相關政策的現 況與背後種種考量。 歷年來,不少學術單位、媒體組織、網路平台及民間單位等皆 曾針對各地民眾進行氣候變遷相關的民意調查。當前國際上最受矚 目、也最具系統性與持續性的大規模氣候變遷民眾調查,屬美國耶魯 大學(Yale University)與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 合 作 的 耶 魯 氣 候 變 遷 傳 播 計 畫(Yale Project on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簡稱 YPCCC)。該計畫始於調查美國民眾對氣候變 遷的信念、態度、風險感知、動機、價值觀、政策支持傾向、行為, 以及潛在的行動障礙,並藉由調查結果分析將民眾予以分類,除提供 各級政府、企業組織以及相關利害團體參考,也做為分眾風險溝通訊 息設計的考量。耶魯計畫原先針對美國境內民眾進行調查,並進一步 依據調查結果,將民眾分為六種型態(即所謂的Six Americas),以 利後續量身訂做溝通策略設計(YPCCC, 2012)。該計畫更自 2006 年起,每年透過World Gallup 在世界各國進行全球暖化意識調查,迄 今已蒐集150 國以上的資料。調查題項大致分包括暖化意識、暖化成 因、風險認知,以及政府行動,此調查的初步結果還曾經在2009 年 的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上發表,受重視的程度可見一斑。

(3)

根據2010 年的耶魯調查結果,全世界整體而言有 35% 的民眾認 為暖化和人為活動有關、14% 認為是自然現象,還有 13% 認為兩者 皆是原因。此外,有超過三分之一(36%)的民眾沒有聽過全球暖化。 台灣在2010 年也是此調查之一部分,相關結果顯示,94% 的台灣民 眾聽過全球暖化,也有74% 的受訪者認為人類活動是造成暖化的主 因,此二數據在所有接受調查的國家中皆名列前茅。事實上,東亞的 已開發地區包括台灣、日本、南韓、香港不論在暖化意識或對暖化人 為論的相信程度,皆高於世界其他地區,其次為拉丁美洲國家。相較 之下,美國是唯一相信暖化自然論的受訪者比例高於人為論的國家, 近半數的美國人(47%)認為目前地球氣溫上升是自然變化的趨勢之 一(Ray & Pugliese, 2011)。

台 灣 民 眾 也 傾 向 認 為 全 球 暖 化 對 於 自 己 及 家 人 是 嚴 重 威 脅 (72%),此風險感知略低於鄰近的韓國(77%)與日本(75%), 卻遠高於世界前兩大排碳國 ─美國(53%)與中國大陸(21%) (Pugliese & Ray, 2011)。然而,由於相關調查結果的能見度不高, 且僅止於描述性資料,雖然可以將台灣放在國際的情境下比較,卻較 難以令國人與政策制定者瞭解造成民眾如此認知的因素。 除此,網路平台(Yahoo !奇摩新聞)、環境相關民間組織(如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學界(柯舜智,2011.07;徐美苓、楊 意菁,2011.07)都曾進行相關調查。整體觀之,儘管國際上對民眾 全球暖化認知的調查已有相當累積,台灣對社會大眾在氣候變遷議題 的認知,及行動參與的深度探討卻相對顯得零散,致使積極因應氣候 變遷風險議題的有效溝通策略,一直難以有具調查信效度資料做為有 力的依據。鑑於此,本研究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並配合本地包含瞭 解民眾在議題溝通上的認知、態度與行動障礙等問題設計,試圖蒐集 更縝密的資料進行分析。基本上,本研究欲探究台灣民眾對氣候變遷 相關政策的支持度為何?影響不同政策支持度的因素又有哪些?

貳、文獻探討

一、因應氣候變遷之相關政策

本研究將從個人消費與企業生產耗能面,以探究台灣民眾對因應 氣候變遷相關政策的支持度。故:

(4)

【研究問題一】台灣民眾對氣候變遷相關政策的支持度為何? 綜合相關資料與文獻彙整,因應氣候變遷有關的政策與行為可 分為開發替代能源的方案、以及源自於政府的節能獎償措施與稅收方 式,茲摘述如下: (一)替代能源發展的選擇及議題的包裝框架 與台灣社會相關的因應政策主要受到能源供需與消費的影響。依 據經濟部能源局(2012)的最新統計,臺灣初級能源的供給結構是以 化石能源為主,其中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比重便占了八成以上,遠 高於低碳能源的能源結構特色,負擔的減碳壓力相對大。由此,政府 發展其他替代性能源,提升自產能源之比率,以降低對能源出口國之 依賴,乃刻不容緩。政府於2009 年 7 月 8 日公布施行《再生能源發 展條例》(2009),以發電而言,便是採用以德國為首的固定電價機 制(fixed feed-in tariffs),輔以其他配套措施,鼓勵各界投入再生能 源之設置(經濟部,2011)。由此: 【研究問題一A】台灣民眾對發展再生能源的支持度為何?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不少環保倡議者指出台灣有許多再生能源潛 能區域(中央通訊社,2013.04.28;王塗發,2011.02.24),經濟部卻 強調鑑於土地取得、高成本將反映高電價等問題不易獲得民眾接受, 我國在短中期內如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並無法取代核電。 事實上,相較於化石燃料及核能,再生能源在台灣的使用一直受到很 大限制(Duffield、譚偉恩,2013.08.20)。易言之,政府宣示在「確 保核安、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逐步邁向非核家園」的能源 發展願景前提下,將核能視為準自產能源,以逐漸減低對進口能源與 化石能源依存度,並期提升國家能源安全度,然民間反對發展核能發 電,特別是續建核四廠的意見不減反升。台灣究竟能不能如同德國一 樣進行穩健減核,擁核與反核人士各有不同立場。 基於上述討論,核能一方面可解決電力問題、以極低的排碳量 製造電力,但另一方面也有著安全疑慮。因為這樣的特性,國外調 查便顯示,民眾對核能發電會產生模稜兩可(ambivalent)的態度 (Ansolabehere & Konisky, 2009),即當民眾猶疑不決、對議題無既 定立場時,其態度就容易受到訊息包裝方式(即框架)的影響。根據 定義,框架是訊息的中心組織概念(central organizing idea),提點

(5)

民眾問題所在、責任歸屬與可能解決方案,也就是指引民眾該如何理 解議題(Gamson & Modigliani, 1989)。民眾對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態 度因而可能受到框架的影響,有研究指出,將氣候變遷議題包裝成主 題框架(thematic framing),雖然對民眾的減碳行動沒有影響,卻會 讓民眾更支持政府所欲推出的相關政策(Hart, 2011)。另一項研究 也發現,當使用「氣候變遷」一詞時(而非全球暖化),美國民主黨 與共和黨支持者對此議題的歧見從42.9% 顯著降至 26.2%(Schuldt, Konrath, & Schwarz, 2011),框架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因此,本研究 根據核能論辯中不同的強調,分別將其包裝成「解決電力問題」與「降 低二氧化碳排放」兩種問法與「安全上的顧慮」一起考量,藉以觀察 民眾的認知是否因此受到影響而有所差異。 【研究問題一B】台灣民眾對核能發電的支持度為何? H1: 台灣民眾因減緩氣候變遷理由對核能發電的支持度比因安 全顧慮理由的核電支持度為高。 (二)對能源使用及消費的限制及鼓勵措施 除了能源的供需問題,台灣的能源消費也迫切需要解決。根據 經濟部能源局(2012)的資料,台灣的能源消費便高占近八成(占 79.95%)。依據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在 2013 年的調查,台灣的能源消耗量高居全球前25 名之列,意味台灣是一 個能源消費「大國」(Duffield、譚偉恩,2013.08.20)。若按消費部 門分,能源及工業部門占45.25%,運輸占 11.89%,農業占 0.89%, 服務業占11.04%,住宅占 10.88%。臺灣電力消費比重逐年增加,而 且在工業部門占比偏多,因此面對溫室氣體減量壓力,有必要調整產 業結構以降低能源消費的比重。經濟學者蕭代基(2011.02.24)便指 出,能源價格長期走漲,產業結構要整個「節能減碳」,即必須發展 低耗能產業。節能減碳的產業不一定節能減碳,可能是高耗能的。國 家根本上要有競爭力,就必須面對未來能源供給量無法成長的情況, 必須有低耗能、低汙染的產業與產業結構。換言之,發展低耗能、低 汙染的產業,同時也要淘汰高汙染高耗能的產業。故: 【研究問題一C】台灣民眾對抑制高耗能產業的支持度為何?

(6)

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發展的另一措施則是課徵碳稅。環保 署依《空氣汙染防制法》公告二氧化碳等六種溫室氣體為空氣汙染 物,並預定在近年內課徵「碳稅」(李宗祐,2012.05.29)。對廠商 言,課徵碳稅能使其進行財務規劃,進行減碳設備或技術投資;最重 要的是,正確的能源價格和碳價將對改變產業結構、都市發展型態及 對交通運輸模式產生長遠影響。然而課徵碳稅目前遭遇最大問題在於 無法得知最適稅率,也無法事先預測某一稅率下總產業可減少的排放 量,故學者多指出徵稅對政府言仍是難以推銷的政策,引發的反彈 也較大,且較難達成共識並具體執行(蕭代基、羅時芳、洪志銘, 2010)。然上述所謂的反彈並未考量到常民的觀點,因此: 【研究問題一D】台灣民眾對高排碳量企業加稅的支持度為何? 政府的另一構想則為課徵「能源稅」,其用意在於合理的能源價 格除了反映其生產成本外,也應反映如空氣污染、道路壅塞、能源安 全及二氧化碳排放等社會成本。依據2006 年行政院協商版的能源稅 條例草案評估,課徵能源稅並實施減稅配套對二氧化碳的減量及節能 有顯著成效,對經濟的影響則相對輕微。不含運輸業的服務業,由於 能源密集度低,能源稅課徵對其影響相對較小,但受惠於減稅配套其 成長率不降反升。換言之,能源稅及其配套措施確實利於改善產業結 構(蕭代基等,2010)。可惜的是,立法院或許有意推行《能源稅條 例》和《溫室氣體減量法》,但多年來始終沒有辦法形成共識或是採 取更進一步的行動(Duffield、譚偉恩,2013.08.20)。本研究因此欲 探究民眾對此爭議政策的支持度: 【研究問題一E】台灣民眾對徵收能源稅的支持度為何? 因應全球暖化或氣候變遷的政策通常是棍棒與胡蘿蔔並行。 有課稅的懲罰性措施,也就有鼓勵開創節能產品的獎勵性措施。除 了環保署將建構低碳示範社區、低碳城市、低碳島、及推動低碳建 築等、列為未來打造低碳家園的願景之一(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2012.05.25),行政院於 2010 年 4 月核定「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與行 動方案」,期以「訂定節能減碳標準」、「推動智慧電動車先導運行」、 「提高消費者購車誘因」、「健全智慧電動車友善使用環境」及「輔 導產業發展」等五大發展策略,逐步推動臺灣低碳節能之新興智慧電 動車產業。然發展低耗能智慧電動車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污染, 亦有購買成本過高、使用環境便利性、法規健全性及相關配套措施作

(7)

法等疑慮(經濟部能源局,2012)。研究者好奇民眾對此措施的支持 情形為何: 【研究問題一F】台灣民眾對鼓勵低耗能車種的支持度為何?

二、影響氣候變遷相關政策支持度之可能因素

多數研究在探究民眾對氣候變遷認知部分基本上包括是否知悉此 現象、是否認為暖化現象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以及對此問題的關切 程度、對嚴重性的認知、及對自己能藉由行動改善問題的感知等。 (一)人類活動成因之認知及暖化成因知識 對全球暖化成因的科學討論多年來呈現不確定與難以形成穩定 共識的情形,包括全球暖化是一時的現象或是持續加溫的狀態、全 球暖化的影響有多大、特別是全球暖化是否由人類活動所造成等。 雖然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 IPCC)所公布的評估報告已證實全球暖化效應乃人 為(IPCC, 2007),並於 2013 年公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中更加確認 (IPCC, 2013),多年來美國媒體仍透過平衡報導的方式,將此已 有絕大多數科學共識的結果(convergence),強調成正反雙方勢均 力 敵 的 對 立 狀 況(contention)(Linder, 2006;Moriarity & Kennedy, 2004;Revikn, 2007;Zehr, 1999)。在暴露於懷疑論點的影響下,美 國民眾相信全球暖化絕大部分是人為活動所致者有逐年增加趨勢, 但所占比例仍不到一半(2010 年:34%;2011 年:38%;2012 年: 42%)(Pew Research Center, 2012.10.05)。相對來看,英國質報對 氣候變遷的報導則無呈現過多科學歧異(Boycoff, 2007);台灣的 主流媒體則幾近全部(99%)將暖化議題框架成人類活動成因(Hsu, 2013.06),換言之,質疑論點在台灣大眾媒體論述中並不普遍。鑑 於公眾對暖化成因與爭議的理解往往影響其在相關議題的參與程度, 分析台灣民眾對全球暖化成因的認知,特別是是否相信全球暖化主要 是人類活動造成的認知,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對暖化成因的認知牽涉究竟是哪些人類活動所致。有學者認為 民眾對氣候變遷議題知識的提升,不僅能增加對相對能源政策的支持 (Lazo, Kinnell, & Fisher, 2000),也是支持環境議題行動力的最佳預

(8)

測變項(Bord, O’Connor, & Fischer, 2000)。Stamm, Clark, & Eblacas (2000)從三個不同的角度來定義民眾對氣候變遷議題的理解度,包 括問題、個人、以及問題解決的過程。就「問題」本身言,其又包括 三大元素:成因、結果/影響,及解決方式。然究竟是哪一層面的知 識對議題態度與行動意向較具正面預測力?Bord 等人(2000)針對 美國人的調查發現,對暖化的「成因」知識是對政府政策行動支持的 最大解釋變項。然在台灣的相關研究方面,似乎被證實出的是成因知 識對節能減碳行動有正向預測力,但對廣義的政策支持則無(徐美 苓、楊意菁,2011)。由此,本研究認為有必要將政策支持度的面向 再區分得更細緻些,以清楚觀察台灣民眾全球暖化成因知識面與各政 策支持之間的關聯。故: 【研究問題二A】台灣民眾對全球暖化成因知識的認知情形如何? 【研究問題二B】民眾的暖化成因知識如何影響其對各相關政策 的支持度? (二)資訊獲得管道及其他可能影響因素 雖然文獻中討論氣候變遷傳播影響面的資料較少,我們仍考量 將傳播接觸因素納入,主要乃因傳播管道在全球暖化風險溝通中扮 演了不可欠缺的角色。除了多數民眾獲得環境或科學知識的主要管 道來自於大眾媒體(Dunwoody, 1999),包括全球暖化或氣候變遷的 再現在內(Ridout, Crosse, & Appleton, 2008;Smith & Joffe, 2012)。 國外研究已經顯示,媒體使用和民眾對全球暖化的認知有密切關 係。Feldman 等人透過內容分析法檢視了美國三個主要有線電視頻道 ─ FOX、CNN、MSNBC 對全球暖化的報導,發現 FOX 比其他兩 個頻道更常使用「忽視」暖化的語調。這些學者隨後也利用具全國代 表性的調查資料,檢視有線電視收視行為是否和民眾暖化態度有關。 結果發現,觀看CNN、MSNBC 的民眾,較接受全球暖化的發生, 而觀看FOX 的民眾則較不接受(Feldman, Maibach, Roser-Renouf, & Leiserowitz, 2012)。此外,也有研究發現媒體使用和民眾的暖化知 識有正面關係(Zhao, 2009)。

上述研究顯示,探究民眾相關資訊接收管道來源,並與現今傳播 管道呈現此議題情形對照,亦可找出增進有效政策支持的風險傳播切

(9)

入點。本研究除了分析民眾接收暖化資訊的主要管道為何,也關切民 眾接受資訊來源的多元性。 【研究問題三A】台灣民眾接收全球暖化或氣候變遷資訊的主要 管道為何?這些相關資訊接收管道的多元程度又為何? 【研究問題三B】民眾的相關資訊接收管道多元性如何影響其對 各相關政策的支持度? (三)對議題的關心程度、嚴重性認知及行動效能 國內外相關研究皆發現民眾對氣候變遷議題的關切及對嚴重性的 認知有增加之趨勢(徐美苓、楊意菁,2011;Bord, Fisher, & O’Connor, 1998;Hsu & Yang, 2013.06;O’Connor, Bord, & Fisher, 1999),這些 認知如何進一步影響對相關政策的支持為本研究焦點之一。因此: 【研究問題四A】台灣民眾對氣候變遷議題的關心程度為何? 【研究問題四B】民眾的關心程度如何影響其對各相關政策的支 持度? 【研究問題五A】台灣民眾對氣候變遷的嚴重性認知情形為何? 【研究問題五B】民眾的嚴重性認知程度如何影響其對各相關政 策的支持度? 除此,源自健康行為的研究顯示自我效能(personal efficacy)或 行動效能(efficacy of action)對後續行動有正向影響(Ajzen, 1988; Bandura, 1982)。氣候變遷相關研究也發現,越是認為自己有能力透 過自身行動或社會網絡影響他人以減緩全球暖化問題者,越是更嚴肅 看待其風險問題,越有可能採取正面行動或對相關政策的支持(Brody, Zahran, Vedlitz, & Grover, 2008;O’Connor et al., 1999)。由此,本研 究也將進一步探究此行動效能認知如何影響民眾的相關政策的支持 度。故: 【研究問題六A】台灣民眾對氣候變遷議題的行動效能認知為何? 【研究問題六B】民眾的行動效能認知如何影響其對各相關政策 的支持度? (三)對環境議題的參與 民眾對議題相關的信念以及價值觀面向,會導致參與環境議題

(10)

的社會與組織面障礙。不少研究證實,民眾全面的環境信念與環境行 動,對氣候變遷的參與有比知識面向更為顯著的預測力(徐美苓、楊 意菁,2011;Bulkeley, 2000)。就此,由一組信念項目組成,以評估 受訪者對自然的觀點和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新環境典範」量表(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簡稱 NEP),便常被用來探究當民 眾面對氣候變遷相關政策施行時之個人調適與不便利之態度或行為 意向(徐美苓、楊意菁,2011;Chauvin, Hermand, & Mullet, 2008; Dunlap, Riley, Ken, & van Liere, 1978;Kotchen & Reiling, 2000; Lalonde & Jackson, 2002)。由此:

【研究問題七A】台灣民眾對人與大自然間的環境信念情形為何? 【研究問題七B】民眾的環境信念如何影響其對各相關政策的支 持度? 除外,民眾與環境相關的實際行動是另一可理解對相關政策支持 度的因素(Weaver, 2007)。這些行動包括透過人際或各種傳播管道 討論或反映環境議題、是否曾捐錢給環保組織、是否曾參與與環境議 題相關的抗爭等。本研究將一併觀察其對氣候變遷相關政策支持度的 影響。 【研究問題八A】台灣民眾的實際環境行動情形為何?這些參與 行動的多元程度又為何? 【研究問題八B】民眾的實際環境行動如何影響其對各相關政策 的支持度? 最後,鑑於政策支持度牽涉與政治相關的態度,特別是前述核能 發電政策長期以來在台灣有政黨傾向的分野,故除社會人口學變項,本 研究加入政治意識型態變項予以分析其與氣候變遷相關政策的關聯。 【研究問題九A】台灣民眾的政治意識型態光譜分布情形為何? 【研究問題九B】民眾的政治意識型態光譜如何影響其對各相關 政策的支持度? 另外,對政府的信任為影響民眾風險認知及相關政策的重要因 素(Siegrist, Gutscher, & Earle, 2005)。所謂信任程度指的是民眾對 風險管控機關的專業性與行動的信心。以環境風險而言,民眾雖然 認為政府應該擔負責任且採取行動,但普遍對政府的信任度卻不高 (Marris, Langford, & O’Riordan, 1998)。一項跨國研究顯示,保加 利亞民眾比美國民眾更支持政府的對抗暖化政策,因為前者對政府機

(11)

構有較高的信心(O’Connor et al., 1999)。因此,本研究將納入此變 項,以預測民眾對氣候變遷相關政策的支持度。 【研究問題十A】台灣民眾對政府因應氣候變遷的信任程度為何? 【研究問題十B】民眾對政府因應氣候變遷的信任程度如何影響 其對各相關政策的支持度?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透過分層系統抽樣,並配合電話號碼末兩碼隨機撥號, 針對台灣22 縣市 18 歲以上的民眾進行電腦輔助電話調查,調查時間 為2013 年 3 月 21 日至 27 日晚間。進行正式調查前,我們透過國內 外相關文獻檢閱、專家焦點團體訪談、兩次前測等以選取適合的題項 置入問卷中。參與本研究焦點團體訪談的共有七位來自跨領域並曾進 行過氣候變遷相關研究的學者。本研究的兩次前測皆為方便樣本進行 (前測一N = 25,前測二 N = 21),參與者招募自北部某大學傳播科 系大班課學生,目的在於測試題目的理解程度及初步挑出信效度皆高 之題項。前測一乃針對氣候變遷相關政策及傳播管道等題項進行篩 選,前測二的問卷內容則包括對環境與社會價值及行為等具構念性質 的量表。 本研究共計完成有效樣本1,007 份,以 95% 信賴度估計,抽樣誤 差在 ± 3.1% 之內。本研究在正式調查前,亦先電訪 100 份以測試問 卷的合適度及可行性,透過題項、介紹語及問卷題項轉折之修飾以確 認無疑,加之以訪員訓練等方式,俾使問答情境更符合受訪脈絡。本 研究調查的完訪率為19.1%,拒訪率為 25.0%,若與其他調查訪問的 相關數據相比,此完訪率及拒訪率乃在可接受範圍[1]。

一、變項的測量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 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除年齡為直接登錄、性別由訪員 判斷外,教育程度分為:(1) 小學及以下;(2) 國/初中;(3) 高中(職); 以及(4) 大專/研究所及以上等四項。

(12)

(二)對氣候變遷相關政策的支持 本研究經前測一(N = 25)篩選、納入後續正式調查與分析的政 策支持題項共有以下六個: 1. 政府應積極推動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或生質能發電等再生 能源的發展。 2. 請問您同不同意台灣發展核能發電? 3. 政府應積極調整國內產業結構(或產業轉型),抑制(限制) 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發展。 4. 對於排碳量高的企業,政府應增加他們的稅。 5. 徵收能源稅可促使大家節約能源,減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6. 政府應鼓勵汽車產業發展低耗能之車種。 其中2 核能發電支持度一題,由於核能發展政策牽涉的面向不 只因台灣目前仍大力仰賴進口能源,也與台灣欲發展乾淨能源有關, 但又牽涉民眾對核能安全上的顧慮,因此本研究就此題項進行一準實 驗設計,即在調查時使用兩種提問框架以隨機順序訪問受訪者,一為 強調核能發電能解決台灣目前的電力問題vs. 核能發電有安全上的顧 慮,另一為強調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vs. 安全上的顧慮。上述題目選 項同樣採從1 = 「非常不同意」到 5 = 「非常同意」的 Likert 五分量 表測量方式。 (三)全球暖化的成因知識 本研究參考Bord 等人(2000)及徐美苓與楊意菁(2011)有關 全球暖化成因知識的問法,共使用以下五個題項:(1) 農業與畜牧業 所製造的甲烷(或溫室氣體);(2) 臭氧層破洞;(3) 濫伐森林;(4) 過度使用化學藥劑;以及(5) 化石燃料過度使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上述(2)、(4) 為錯誤的成因,其他三者為正確的成因。得分最高為 5 分,最低為0 分。 (四)全球暖化議題資訊獲得傳播管道 本研究調查受訪者在接受電訪的過去三個月內,是否曾經從下列 傳播管道中看到或聽到有關全球暖化的議題或討論:(1) 電視;(2) 報 紙;(3) 廣播;(4) 電影;(5) VCD 或 DVD;(6) 雜誌;(7) 網路;(8)

(13)

手機簡訊;(9) 書籍、專業期刊;(10) 傳單、單張、宣傳手冊、產品 包裝等;(11) 大眾運輸工具;(12) 戶外媒體;(13) 上課,演講,座談 會等;以及(14) 親朋好友等人際網絡。上述提及的管道亦經過前測一 篩選(N = 25),在電訪中乃隨機出現。本研究同樣將受訪者的資訊 獲得管道數量加總,最高為14 種,最低 0 種。 (五)對議題的認知與態度 這部分一共包含對議題的關心程度、對議題嚴重性或影響之認 知、以及行動效能感知等三個變項。對議題的關切及嚴重性乃依據 Bord 等人(Bord, Fisher, & O’Connor, 1998;O’Connor et al., 1999)的 研究設計而來;行動效能變項則參考Brody 等人(2008)及 O’Connor 等人(1999)的相關研究。 對議題的關心程度之測量題目為:「請問您個人關不關心全球暖 化這個議題?」。 對議題嚴重性或影響之認知變項乃為一包含對個人目前、未來及 對社會影響評估之多面向構念,由以下四題項組成(Cronbach’s α = 0.68):(1) 請問您覺得全球暖化的問題嚴不嚴重? (2) 我一生中會被 全球暖化影響的機會相當高;(3) 如果我不採取任何行動或行為改變 來減緩全球暖化,將來會面臨嚴重的氣候問題;以及(4) 未來幾年內, 全球暖化會對台灣環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行 動 效 能 變 項 同 樣 為 一 包 括 以 下 四 個 題 項(Cronbach’s α = 0.79)的多面向構念:(1) 只要採取行動或行為改變以減緩全球暖化, 便能有效防止全球的氣候變遷;(2) 進行減緩全球暖化的行動對防止 全球氣候變遷有幫助;(3) 即使會使日常生活變得不太方便,我還是 能為了減緩全球暖化而改變行為;以及(4) 只要我真的願意,我能為 了減緩全球暖化而改變行為。 上述三個變項的所有題項皆採Likert 五分量表測量,選項數值從 1 = 「非常不關心/一點也不嚴重/非常不同意」到 5 = 「非常關心/ 非常嚴重/非常同意」,所有題項答「不記得」、「不確定」、「看 情形」者以3 分計算之。嚴重性認知構念及行動效能構念的得分,皆 分別取自組成四題項加總後之平均值。

(14)

(六)對環境議題的信念與具體參與行為 「對環境的信念」構念乃參酌Dunlap 等人(1978)提出,後經 多名學者修正之15 題 NEP 量表而得,主要乃測量人如何以較宏觀與 利他的思維看待生態永續發展及人與大自然關係,非僅考慮自身利 益。本研究首先將量表的15 個題項,經由 21 名方便樣本前測(前 測二),選取五個分屬兩個構面、且各構面組成題項具可接受信度 之題項供正式調查用。這些題項皆採前述Likert 五分量表方式,選項 則從1 = 「非常不同意」到 5 = 「非常同意」。經由正式調查分析, 以下屬同一面向之三個題項具有較高之題項信度(Cronbach’s α = 0.79),故「對環境的信念」變項之測量即由此三個題項的平均數而 得:(1) 當人類干擾大自然時,往往會製造災難性的後果;(2) 人類目 前可以說正在嚴重地濫用環境;以及(3) 如果人類活動一切都按照目 前的方式繼續而無改變,我們很快就會經歷重大的環境災難。 「環境具體參與行為」一變項同樣透過前測二之21 人方便樣本 以篩選題項,問受訪者過去一年內是否曾參與以下與環境議題相關的 行動(複選題,選項隨機出現):(1) 因為環境相關議題與政府單位 接洽過;(2) 捐款給環境保護機構;(3) 主動和周遭的親友談論環保議 題;(4) 目前(或曾經)是某環保團體或機構的成員或志工;(5) 參與 跟環境議題相關的連署;(6) 參加跟環境議題相關的遊行或抗爭;以 及(7) 投書媒體或在網路上參與相關環保議題的討論。受訪者就上述 題項,答「有」者得1 分,「無」者得 0 分。 (七)對政治與政府的態度 對政治的態度基本上乃問受訪者:「目前國內有幾個主要政黨, 包括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新黨以及台灣團結聯盟,請問您有沒 有比較偏向支持哪一個政黨?」,之後我們再將這些選項重新編碼成 以下政治意識型態光譜:(1) 偏泛藍:包括支持國民黨、親民黨、新 黨者;(2) 中立或其他:包括不支持任何政黨、選人不選黨、泛綠或 泛藍以外之其他政黨者;以及(3) 偏泛綠:包括支持民進黨、台灣團 結聯盟(台聯)者。由上,受訪者得分越高,表示其政治意識型態光 譜越偏向泛綠端。 對政府的態度乃問受訪者對政府因應暖化問題的信任度。題項亦

(15)

採前述Likert五分量表方式,選項數值從1 = 「非常不信任」到5 = 「非 常信任」。

肆、分析結果

一、調查樣本檢定

本研究先就電訪資料中受訪者的性別、年齡、居住地區等項目, 與內政部戶政司2012 年 12 月底公布之 18 歲以上戶籍人口 18,935,619 人(內政部戶政司,2013)進行樣本適合度檢定,發現調查樣本的性 別(χ2(1, 1,007) = 12.57, p < 0.001) 和 年 齡(χ2(8, 1,007) = 142.30, p < 0.001)與母群體的分布情形有差異。經以「比例估計法」針對此二變 項予以加權處理後,樣本結構與母群體間的差異未達顯著水準(加權 後性別:χ2(1, 1,007) = 0.07, p = 0.788;加權後年齡:χ2(8, 1,007) = 1.29, p = 1.00;加權後居住地區:χ2(21, 1,007) = 9.24, p = 0.99),故具代表性。

二、社會人口學的基本資料分布

本研究加權後樣本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分布如下:在性別方面, 男女比例為1:0.98。在教育程度方面,大學以上者比例最高,占 33.5%;高中(職)畢業者次之,占 31.4%;專科者占 14.1%;國小 以下者占13.1;國/初中者所占比例未及一成,僅占 7.8%;而在年 齡分布方面,50 ~ 59 歲(17.9%)、18 ~ 24 歲(11.7%)、60 ~ 69 歲 (10.6%)及 30 ~ 34 歲(10.4%)者各占一成以上,35 ~ 39 歲(9.7%)、 45 ~ 49 歲(9.6%)、70 歲以上(9.6%)、40 ~ 44 歲(9.4%)及 25 ~ 29 歲(8.6%)者比例則皆不到一成,整體受訪者平均年齡為 45.24 歲 (標準差 = 16.80)。

三、因應氣候變遷相關政策的支持度分布與比較

研究問題一欲瞭解台灣民眾對氣候變遷六個相關政策的支持情 形。一如表1 所示,除了徵收能源稅與發展核能發電兩項政策,受訪 者對其他四項相關政策(研究問題一A、C、D 及 F)基本上表達了 相當高的支持度,皆有八成到九成五(發展低耗能車種:95.8%;發 展再生能源:94.4%;調整國內產業結構或產業轉型以抑制高耗能、

(16)

高污染產業的發展:85.2%;徵收企業高排碳稅;80.1%)表示同意或 非常同意(研究問題一E)。至於徵收能源稅政策,支持者(同意 + 非常同意)不到四成(39.7%),反對者卻超過一半(54.2%);而對 發展核能發電政策言,整體之支持度更低,僅占兩成左右(21.7%), 反對者卻高占近七成(69.6%),是所有本研究調查之政策支持態度 中最低者(研究問題一B)。 由於核能發展政策牽涉的面向不只因台灣目前仍大力仰賴進口 能源,也與台灣欲發展乾淨能源有關,但又牽涉民眾對核能安全上的 顧慮,因此本研究在調查中透過準實驗設計方式,使用兩種提問框架 以隨機順序訪問受訪者,一為強調核能發電能解決台灣目前的電力 表1:氣候變遷相關政策支持態度的分布(N = 859) 題項 選項(%) 平 均 值 標 準 差 非 常 不 同 意 有 點 不 同 意 * 看 情 形 有 點 同 意 非 常 同 意 總 計 政府應積極推動風力發電、太陽 能發電、或生質能發電等再生能 源的發展。 4.63 0.77 1.7 2.1 1.8 20.7 73.7 100.0 請問您同不同意台灣發展核能發 電?(整體) 2.08 1.40 53.6 16.0 8.8 12.2 9.5 100.0 (框架一)能解決台灣目前的 電力問題vs. 有安全上的顧慮 (N = 430) 2.02 1.38 55.2 16.2 8.6 10.7 9.3 100.0 (框架二)能降低二氧化碳排 放vs. 有 安 全 上 的 顧 慮(N = 429) 2.14 1.42 52.0 15.6 8.9 13.8 9.8 100.0 政 府 應 積 極 調 整 國 內 產 業 結 構 (或產業轉型),抑制(限制) 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發展。 4.29 1.06 3.6 6.8 4.4 27.7 57.5 100.0 對於排碳量高的企業,政府應增 加他們的稅。 4.18 1.18 4.2 10.8 4.9 22.9 57.2 100.0 徵 收 能 源 稅 可 促 使 大 家 節 約 能 源,減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2.66 1.55 36.4 17.8 6.1 23.0 16.7 100.0 政府應鼓勵汽車產業發展低耗能 之車種。 4.71 0.67 0.9 1.8 1.6 17.2 78.6 100.0 註: 選項數值從 1 = 「非常不同意」到 5 = 「非常同意」,所有題項答「不知道」、「不 確定」、「看情形」者以3 分計算之。 *尚包括:「不知道」、「不確定」。

(17)

問題vs. 核能發電有安全上的顧慮,另一為強調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vs. 安全上的顧慮。比較兩種框架下的回答頻率分布,發現使用「能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vs. 有安全上的顧慮」框架問法之核能發展政策支 持度(同意 + 非常同意:23.6%)比使用「能解決台灣目前的電力問 題vs. 有安全上的顧慮」框架者略高(20.0%),但無論是卡方檢定 (χ2(4, 860) = 2.22, p = 0.70)或兩組比較 t 檢定(t(857) = -1.23, p = 0.22),都顯示無統計顯著差異,即無論使用何種框架提問,整體而 言受訪者基本上皆傾向於不贊成發展核電。 然在台灣的情境中,核能發展政策已成為一項高度政治化的議 題,加之以日本福島核災後民眾反核意識高漲,有政黨色彩的政治人 物也介入爭取核能發展政策的詮釋權,因此有可能核能政策支持度的 框架效果需進一步以政治意識型態的認同類別予以區分,以更清楚看 出其中差異。由此,本研究比較偏泛藍、偏泛綠,及中立與其他三種 政治意識型態認同者的框架效果。 一如表2 的卡方分析結果所示,有關核電政策支持度題項不同 的框架方式,在不同政治意識型態的受訪者有不同效果:基本上, 表2: 不同意識型態受訪者對發展核電政策支持度的框架效果分布 (N = 859) 比較組別 選項(%) 平 均 值 標 準 差 非 常 不 同 意 有 點 不 同 意 * 看 情 形 有 點 同 意 非 常 同 意 總 計 偏泛藍(n = 213) (框架一)電力vs. 安全顧慮(n = 108) 2.86 1.56 29.6 18.5 9.3 22.2 20.4 100.0 (框架二)減碳vs. 安全顧慮(n = 105) 2.79 1.46 27.6 18.1 17.1 21.0 16.2 100.0 偏泛綠(n = 209) (框架一)電力vs. 安全顧慮(n = 105) 1.52 1.09 77.1 8.6 4.8 5.7 3.8 100.0 (框架二)減碳vs. 安全顧慮(n = 104) 1.45 0.94 74.0 17.3 1.0 5.8 1.9 100.0 中立及其他(n = 407) (框架一)電力vs. 安全顧慮(n = 201) 1.87 1.24 57.2 18.9 10.4 7.0 6.5 100.0 (框架二)減碳vs. 安全顧慮(n = 206) 2.17 1.47 53.4 13.6 7.8 14.6 10.7 100.0 註: 選項數值從 1 = 「非常不同意」到 5 = 「非常同意」,所有題項答「不知道」、「不 確定」、「看情形」者以3 分計算之。 *尚包括:「不知道」、「不確定」。

(18)

無論是用哪種框架提問,偏泛藍者支持(非常同意 + 同意)核電政 策的比例(45.7 ~ 48.1%)皆略高於反對者(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37.2 ~ 42.6%%);而對偏泛綠者言,反對核電政策者的比例(85.7 ~ 91.3%)則遠高於支持者(7.7 ~ 9.5%)甚多。儘管偏泛藍(χ2(4, 213) = 3.14, p = 0.53)與偏泛綠者(χ2(4, 209) = 6.43, p = 0.17)在不同框架 下對核電發展支持度百分比分布有變化,但經卡方檢定卻未無統計顯 著差異。 然此框架效果在中立者類別中則有統計顯著效應(χ2(4, 437) = 10.38, p < 0.05),即在政治光譜上持中立或非偏泛藍綠者,雖然多數 不贊成發展核能發電,但當此議題是用「解決台灣目前的電力問題」 vs. 安全上的顧慮做為提問時,不支持此政策的受訪者(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76.1%)比當此議題是用「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vs. 安全上 的顧慮做為提問時(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67.0%)為高;前者框架 下的政策支持度(非常同意 + 同意:13.5%)亦比後者為低(非常同 意 + 同意:25.7%)。T 檢定結果同樣顯示兩種框架組別在政治意識 型態為中立或其他者中有統計顯著差異(t(406) = -2.13, p < 0.05)。 換言之,本研究的假設一獲得部分支持。

四、對全球暖化現象的認知、資訊獲得管道、及行動效能

全球暖化或氣候變遷對台灣民眾來說並不陌生,本調查發現超過 八成五(85.3%, N = 859)的受訪者都曾聽過這個名詞。本研究後續 分析即以此859 人的資料為主。關於全球暖化是否為人類活動所致, 有近九成(87.7%)的民眾回答「非常相信」或「有點相信」。若以 平均分數呈現,在五點量表中,民眾的相信程度平均值為4.33(標準 差 = 0.91)。 研究問題二A 欲探究民眾的暖化成因知識認知情形。就正確的 知識言,知道最多者為「化石燃料過度使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有超過九成五(97.0%)的受訪者回答;其次則為「濫伐森林」,約 占九成(92.0%);相較之下,選擇「農業與畜牧業所製造的甲烷」 的受訪者較少,只有三分之二左右(67.8%)。然亦各有約八成的受 訪者誤認為「臭氧層破洞」(84.7%)、以及「過度使用化學藥劑」 (79.8%)是全球暖化的成因。

(19)

若將正確的回答加總,受訪者在「全球暖化成因知識」的平均得 分為2.57 分(標準差 = 0.63),略微偏低(滿分為 5 分)。在所有的 有效樣本之中(N = 795),最高分只有 4 分(且只有 1 人),沒有 任何人獲得滿分。 研究三A 欲瞭解民眾對氣候變遷相關資訊管道的接收情形及多 元程度。在14 種不同的傳播管道中,受訪者獲得全球暖化議題資訊 最多者為電視,有將近八成(77.7%);其次為報紙(32.5%)與網際 網路(29.5%);雜誌(14.1%)與廣播(7.8%)則為一成左右;其 餘的傳播管道除了人際網絡(6.6%)及教育場合(包括上課、演講、 座談會,4.6%),皆在 2% 以下。大多數的民眾只曾透過一種(28.4%) 或兩種(28.7%)管道,更值得注意的是,有超過一成的受訪民眾表 示,平常沒有透過任何管道獲取全球暖化相關訊息(13.5%)。平均 而言,台灣民眾僅僅使用1.78 種不同訊息管道(標準差 = 1.21),甚 為有限。 本研究調查的受訪者有近九成關心全球暖化或氣候變遷議題,五 點Likert 量表的平均值亦高達 4.15(標準差 = 0.92)(研究問題四 A)。 受訪者對暖化問題多抱持認為嚴重(有點嚴重 + 非常嚴重 = 94.9%) 或認為會對自己或台灣社會會有負面的影響(同意 + 非常同意 = 從 76.7% 到 93.2%),整體構念平均數為 4.33(標準差 = 0.70)。比較 各題項的回答分布,其中認同程度最低者為「暖化問題是否會對台灣 環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平均數 = 3.98,標準差 = 1.24),雖有高 達四分之三的受訪者同意,但也有近兩成受訪者不同意(不太同意 + 一點也不同意 = 19.5%)此說法(研究問題五 A)(詳見表 3)。 如表4 所示之各題選項分布,受訪者一般性與針對自我的行動 效能認知相當高,皆達九成以上(同意+ 非常同意:從 90.2% 到 95.2%),受訪者在滿分為 5 分的 Likert 量表計算下,回應平均值皆 超過4(研究問題六 A)。

五、民眾對環境的信念與環境參與行為

本研究受訪者在三題「對環境信念」的回答分布中,多展現正向 的接受度,均達八成以上(同意 + 非常同意 = 從 82.0% 到 86.8%); 受訪者在滿分為5 分的 Likert 量表計算下,回應平均值也皆超過 4(研 究問題七A;詳見表 5)。

(20)

3:對氣候變遷問題嚴重性的認知分布(N = 859) 題項 選項(%) 平 均 值 標 準 差 非 常 不 同 意 有 點 不 同 意 * 看 情 形 有 點 同 意 非 常 同 意 總 計 請問您覺得全球暖化的問題嚴不 嚴重? 4.66 0.69 0.5 2.5 2.1 20.9 74.0 100.0 我一生中會被全球暖化影響的機 會相當高。 4.18 1.09 2.5 11.2 3.4 31.5 51.4 100.0 如果我不採取任何行動或行為改 變來減緩全球暖化,將來會面臨 嚴重的氣候問題。 4.52 0.82 1.3 3.6 1.9 28.4 64.8 100.0 未來幾年內,全球暖化會對台灣 環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3.98 1.24 5.3 14.2 3.8 30.7 46.0 100.0 嚴重性與影響認知構念 4.33 0.70 (Cronbach’s α = 0.68) 註: 選項數值從 1 = 「一點也不嚴重 非常不同意」到 5 = 「非常嚴重 非常同意」,所 有題項答「不記得」、「不確定」、「看情形」者以3 分計算之。 * 尚包括:「不記得」、「不確定」。 表4:對解決暖化問題的自我行動效能(N = 859) 題項 選項(%) 平 均 值 標 準 差 非 常 不 同 意 有 點 不 同 意 * 看 情 形 有 點 同 意 非 常 同 意 總 計 只要採取行動或行為改變以減緩 全球暖化,便能有效防止全球的 氣候變遷。 4.39 0.93 2.1 5.7 2.1 31.3 58.9 100.0 進行減緩全球暖化的行動對防止 全球氣候變遷有幫助。 4.53 0.71 0.4 3.0 1.4 33.7 61.5 100.0 即 使 會 使 日 常 生 活 變 得 不 太 方 便,我還是能為了減緩全球暖化 而改變行為。 4.36 0.89 1.2 6.4 1.5 36.7 54.2 100.0 只要我真的願意,我能為了減緩 全球暖化而改變行為。 4.53 0.72 0.7 2.4 1.4 34.3 61.2 100.0 行動效能認知構念 4.45 0.64 (Cronbach’s α = 0.79) 註: 選項數值從 1 = 「非常不同意」到 5 = 「非常同意」,所有題項答「不記得」、「不 確定」、「看情形」者以3 分計算之。 *尚包括:「不記得」、「不確定」。

(21)

研究問題八A 欲探究民眾對環境行動的實際參與及多元情形。 在各種環境公民行為中,民眾最常「和親友討論環保議題」,有超過 半數的受訪者表示有此經驗(53.7%)。其他種類的公民行為則明顯 較不普遍,大約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民眾曾經「參與環保議題連署」 (12.1%)、「投書媒體或在網路上討論環保議題」(10.1%)、「參 加環保團體」(9.1%)、「捐款給環保機構」(9.0%);「參加抗爭」 (5.2%)與「和政府接洽」(5.1%)更是只屬於少數人之經驗。由此 可見,民眾的參與行為有明顯的階層性,可能深受對環境議題關注程 度及活動便利性的影響。舉例來說,和親友討論環保議題是門檻最低 的公民活動,而參與抗爭不僅需要強烈動機,還必須克服時間、交通 問題前往集會地點,因此除了高度關注此議題的民眾,一般人較不可 能參與。 我們也將受訪者的環境議題行動予以加總,發現大多數民眾都 是完全沒有參與(占39.4%)或僅參與一種(占 36.8%);參與兩種 者則占12.8%;三種以上者更遠在一成以下(三種:6.0%;四種: 2.7%)。整體來看,每人平均參與的環境活動項目不到一種(平均值 = 1.04,標準差 = 1.22)。 表5:民眾對環境信念的分布(N = 859) 題項 選項(%) 平 均 值 標 準 差 非 常 不 同 意 有 點 不 同 意 * 看 情 形 有 點 同 意 非 常 同 意 總 計 當人類干擾大自然時,往往會製 造災難性的後果。 4.53 0.83 1.3 4.1 1.9 25.8 67.0 100.0 人類目前可以說正在嚴重地濫用 環境。 4.38 0.78 1.6 2.2 2.4 24.0 69.8 100.0 如果人類活動一切都按照目前的 方式繼續而無改變,我們很快就 會經歷重大的環境災難。 4.40 1.02 2.9 7.0 2.3 23.2 64.6 100.0 環境信念構念 4.50 0.71 (Cronbach’s α = 0.79) 註: 選項數值從 1 = 「非常不同意」到 5 = 「非常同意」,所有題項答「不記得」、「不 確定」、「看情形」者以3 分計算之。 *尚包括:「不記得」、「不確定」。

(22)

六、對政治與政府因應暖化問題的態度

這部分共有兩個變項,首先,對政治的態度乃測量受訪者的政治 意識型態光譜(研究問題九A),扣除 29 名在調查中未回答者外, 830 名有聽過全球暖化的受訪者中,近一半(49.2%)為不偏藍綠或 支持泛藍或泛綠以外的政黨,傾向泛藍(25.5%)與傾向泛綠(25.3%) 政治光譜者各約占四分之一。 第二個變項則是民眾對政府因應暖化問題的信任度(研究問題 十A)。在有聽過全球暖化的受訪者中,多半表示不信任,包括「非 常不信任」者占35.9%,「不信任」者占 34.9%,兩者加起來便已超 過七成(70.8%);其他「有點信任」者占 18.1%,「非常信任」者 僅占6.2%,「不確定、不知道」者則占 4.8%。受訪者在滿分為 5 分 的Likert 量表計算下,平均數低於中間值(平均數 = 2.24,標準差 = 1.28),偏向不信任政府因應暖化問題的能力。

七、影響氣候變遷相關政策支持度之因素

在六項政策支持題項中,支持徵收企業高排碳稅、抑制高耗能 產業、低發展耗能車、再生能源四者間皆為正向相關(顯著相關係 數γ’s 從 0.09 到 0.26),且經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其在同一面向(可 解釋39.3% 的變異量)。然此四變項題項信度不高(Cronbach’s α = 0.45),無法合併成一個構念,加之以本研究亦希望能更細緻觀察不同 政策支持度影響因素之多元面貌,故這部分決定保持個別分析與比較。 至於六項政策支持度中的另兩項,即支持發展核電與徵收能源稅 兩者有正向相關(γ = 0.19, p < 0.001)。其中支持核電發展與前述四 項政策支持度中的支持徵收企業高排碳稅無關聯,但與其他三項政策 支持則為負向相關,特別是再生能源(γ = -0.23, p < 0.001)。此是否 意味發展核電與發展再生能源在台灣已被框架成對立的政策,值得後 續延伸探究。 百姓能源稅支持度與其他政策支持的關係則較為特別,一方面 其與支持核電有正向關聯,另方面也與企業高排碳稅(γ = 0.28, p < 0.001)、抑制高耗能產業(γ = 0.10, p < 0.01)有正向關聯,其中抑 制高耗能產業還和發展核電的支持度還呈現負面關係(γ = -0.08, p < 0.05)。

(23)

研究問題二B 至十 B 欲找出文獻中彙整出的影響氣候變遷相關 政策因素分別對本研究六項政策支持度的預測力。本研究以六個氣候 變遷相關政策支持度題項做為依變項,並選取與其分別有統計顯著相 關的因素作為自變項進行六項階層複迴歸分析,納入分析的自變項則 分為社會人口學變項(包括性別、教育程度、年齡)、全球暖化成因 知識、氣候變遷資訊獲得管道、議題認知與態度(包括關心程度、嚴 重性或影響度認知、行動效能)、環境參與(包括環境信念、實際環 境參與行動)、對政府與政治的態度(包括政治意識型態、對政府的 信任度)等六個階層。 首先,與「發展再生能源」政策支持度依變項有顯著相關的變 項為:暖化成因知識(γ = 0.07, p < 0.05)、嚴重性或影響認知(γ = 0.13, p < 0.01)、行動效能(γ = 0.22, p < 0.01)、環境信念(γ = 0.23, p < 0.01)、政治意識型態(γ = 0.12, p < 0.01)、及對政府的信任度 (γ = -0.08, p < 0.05)。第六項階層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嚴重性認 知較低(β = -0.10, p < 0.05)、對解決暖化問題行動效能越高(β = 0.22, p< 0.001)、環境信念程度越強(β = 0.16, p < 0.001)、政治意 識型態光譜越偏向泛綠者(β = 0.09, p < 0.05),也越支持發展替代能 源(參見表6 中分析的第一欄)。 第二項階層複迴歸分析的政策支持度依變項為「發展核能發 電」,與其有顯著相關的變項則為:年齡(γ = 0.07, p < 0.05)、關 心程度(γ = -0.08, p < 0.05)、環境信念(γ = -0.12, p < 0.01)、實際 環境行動參與(γ = -0.09, p < 0.05)、政治意識型態(γ = -0.34, p < 0.001)、及對政府的信任度(γ = 0.27, p < 0.001)。分析結果顯示: 實際環境行動參與越少(β = -0.07, p < 0.05)、在政治意識型態光譜 上越傾向支持泛藍(β = -0.28, p < 0.001)、且對政府處理暖化問題越 信任者(β = 0.19, p < 0.001),也越支持發展核能發電的政策(參見 表6 中分析的第二欄)。 接著,與「高排碳量企業加稅政策」有關的自變項有: 年齡(γ = 0.12, p < 0.01)、暖化成因知識(γ = 0.13, p < 0.01)、資訊獲得管道(γ = 0.10, p < 0.01)、議題關心程度(γ = 0.08, p < 0.05)、行動效能(γ = 0.17, p < 0.01)、環境信念(γ = 0.24, p < .01)及實際環境參與行動(γ = 0.10, p < 0.01)。第三項階層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越大(β = 0.16, p < 0.01)、越不關心暖化議題(β = -0.09, p < 0.05)、但環境信

(24)

表 6 : 對 氣 候 變 遷 相 關 政 策 支 持 度 的 階 層 複 迴 歸 分 析 1 依 變 項 預 測 變 項 發 展 再 生 能 源 ( N = 8 30 ) 發 展 核 能 發 電 ( N = 8 17 ) 抑 制 高 耗 能 產 業 ( N = 8 30 ) 高 排 碳 量 企 業 加 稅 ( N = 8 45 ) 徵 收 能 源 稅 ( N = 81 7) 鼓 勵 低 耗 能 車 種 ( N = 8 59 ) 階 層 一 : 人 口 變 項 性 別 ( 0 = 男 ; 1 = 女 ) ---.1 2 ** * 年 齡 ---.0 2 --.1 6 ** * .0 7 --2 教 育 程 度 --.0 3 A dj us te d R 2 --.0 03 --.0 12 .0 17 .0 13 階 層 二 : 暖 化 成 因 知 識 -.0 1 --.0 4 .0 5 .0 8 * .0 8 * In cr em en ta l a dj us te d R 2 .0 04 --.0 20 .0 16 .0 24 .0 36 階 層 三 : 資 訊 接 收 管 道 數 目 --.0 3 .0 5 .0 6 -.0 1 In cr em en ta l a dj us te d R 2 --.0 02 .0 07 .0 11 .0 02 階 層 四 : 議 題 認 知 與 態 度 關 心 程 度 ---.0 5 .0 5 * -.0 9 * .0 5 .0 2 嚴 重 性 或 影 響 認 知 -.1 0 * --.0 7 ---.0 1 -.0 5 行 動 效 能 .2 2 ** * --.0 8 ** * .0 3 .0 8 .1 6 ** * In cr em en ta l a dj us te d R 2 .0 48 .0 10 .0 51 .0 11 .0 16 .0 50 階 層 五 : 環 境 參 與 環 境 信 念 .1 6 ** * -.0 6 .0 6 .2 3 ** * .0 5 .2 6 ** * 環 境 行 動 ---.0 7 * .0 3 .0 6 .0 6 --In cr em en ta l a dj us te d R 2 .0 19 .0 12 .0 02 .0 37 .0 00 .0 33

(25)

依 變 項 預 測 變 項 發 展 再 生 能 源 ( N = 8 30 ) 發 展 核 能 發 電 ( N = 8 17 ) 抑 制 高 耗 能 產 業 ( N = 8 30 ) 高 排 碳 量 企 業 加 稅 ( N = 8 45 ) 徵 收 能 源 稅 ( N = 81 7) 鼓 勵 低 耗 能 車 種 ( N = 8 59 ) 階 層 六 : 對 政 府 與 政 治 的 態 度 政 治 意 識 型 態 3 .0 9 * -.2 8 ** * .0 5 ** ---.1 0 ** --對 政 府 信 任 度 -.0 6 .1 9 ** * --.1 8 ** * --In cr em en ta l a dj us te d R 2 .0 12 .1 39 .0 10 --.0 47 --To ta l a dj us te d R 2 .0 83 .1 61 .0 87 .0 83 .1 18 .1 44 註 : 1除 了 三 種 ad ju st ed R 2列 之 數 據 外 , 表 格 內 的 數 據 為β 值 , 乃 取 自 最 後 一 次 的 迴 歸 模 式 。     2 表 中 「 — 」 符 號 表 示 因 同 列 自 變 項 與 該 欄 依 變 項 「 」 無 統 計 顯 著 相 關 , 故 該 自 變 項 並 未 納 入 階 層 迴 歸 分 析 中 。     3「 政 治 意 識 型 態 」 變 項 之 選 項 為 1 = 「 偏 泛 藍 」 , 2 = 「 中 立 或 其 他 」 , 3 = 「 偏 泛 綠 」 , 故 數 值 愈 高 , 表 示 政 治 意 識 型 態 愈 偏 向 泛 綠 。     * p < 0. 05 , ** p < 0. 01 , ** * p < 0. 00 1. 表 6 : 對 氣 候 變 遷 相 關 政 策 支 持 度 的 階 層 複 迴 歸 分 析 1 ( 續 )

(26)

念卻越強者(β = 0.23, p < 0.001),方越支持對高排碳量企業加稅的 措施(參見表6 中分析的第三欄)。 第四項階層複迴歸分析的政策支持度依變項為「抑制(限制) 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發展」,與其有顯著相關的變項則為:暖化成 因知識(γ = 0.14, p < 0.01)、資訊獲得管道(γ = 0.08, p < 0.05)、 議題關心程度(γ = 0.20, p < 0.01)、嚴重性或影響認知(γ = 0.19, p < 0.01)、行動效能(γ = 0.26, p < 0.01)、環境信念(γ = 0.20, p < 0.01)、實際環境參與行動(γ = 0.07, p < 0.05)、及政治意識型態 (γ = 0.10, p < 0.01)。分析結果顯示:越關心暖化問題(β = 0.05, p < 0.05)、解決暖化問題行動效能認知越高(β = 0.08, p < 0.001)、 政治意識型態越接近泛綠光譜端者(β = 0.05, p < 0.01),也越支持抑 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發展的政策(參見表6 中分析的第四 欄)。 再 來, 與「 徵 收 能 源 稅 」 有 關 的 自 變 項 有: 年 齡(γ = 0.14, p < 0.01)、暖化成因知識(γ = 0.15, p < 0.01)、資訊獲得管道(γ = 0.14, p < 0.01)、議題關心程度(γ = .18, p < .01)、嚴重性或影響認 知(γ = 0.13, p < 0.01)、行動效能(γ = 0.19, p < 0.01)、環境信念 (γ = 0.12, p < 0.01)、實際環境參與行動(γ = 0.13, p < 0.01)、政 治意識型態(γ = -0.18, p < 0.001)、及對政府的信任度(γ = 0.24, p < 0.01)。第四項階層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有越多正確的暖化成因知 識(β = 0.08, p < 0.05)、政治意識型態越偏向泛藍光譜(β = -0.10, p < 0.01)、越信任政府解決暖化問題能力者(β = 0.18, p < 0.001), 也越支持徵收能源稅(參見表6 中分析的第五欄)。 最後,與「鼓勵汽車產業發展低耗能車種」有統計顯著相關的變 項為:性別(γ = 0.09, p < 0.01)、教育程度(γ = 0.08, p < 0.05)、 暖 化 成 因 知 識(γ = 0.20, p < 0.01)、資訊獲得管道(γ = 0.10, p < 0.01)、 議 題 關 心 程 度(γ = 0.14, p < 0.01)、 嚴 重 性 或 影 響 認 知 (γ = 0.20, p < 0.01)、行動效能(γ = 0.28, p < 0.01)、及環境信念 (γ = 0.34, p < 0.01)。階層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男性(β = -0.12, p < 0.001)、有越多正確的暖化成因知識(β = 0.08, p < 0.05)、解決 暖化問題行動效能認知越高(β = 0.16, p < 0.001)、有越強環境信念 (β = 0.26, p < 0.001)者,也越支持鼓勵汽車產業發展低耗能車種的 政策(參見表6 中分析的第六欄)。

(27)

伍、討論與研究意涵

整體觀之,在與氣候變遷問題相關政策方面,除了徵收能源稅與 發展核電兩項外,本研究受訪者基本上皆有八成到九成五的支持度, 支持徵收能源稅者則不到四成,支持發展核電政策者整體僅占兩成左 右。發展核電議題的支持雖受到政治意識型態的影響,近五成的偏泛 藍者傾向支持,九成左右的偏泛綠者傾向反對,然政治光譜屬中立 或非泛綠泛藍者,使用不同的政策框架則會產生統計顯著的支持度差 異。進一步比較分析結果中影響政策支持度的因素則發現,這些預測 因子有不同的組合。以下本研究將根據這些分析結果討論其意涵,並 試圖進一步建議可作為未來氣候變遷相關政策溝通之考量。

一、台灣民眾對氣候變遷議題的認知特性

台灣民眾聽過全球暖化或氣候變遷一名詞的比例從2009 年的 78.6%( 徐 美 苓、 楊 意 菁,2011)、2011 年 的 82.4%(Hsu & Yang, 2013.06)到 2013 年的 85.3%,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相較於美國僅有 不到一半的人認為人類活動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因(YPCCC, 2013), 台灣民眾的相信程度高達近九成,換言之,台灣民眾對於全球暖化的 存在與否及人類活動成因解釋的接受度較接近目前的科學共識。

若 和 過 去 調 查 結 果( 徐 美 苓、 楊 意 菁,2011;Hsu & Yang, 2013.06)相比,台灣民眾對全球暖化成因的正確認知也逐年提升, 尤其是與二氧化碳排放的連結,更是已經接近全民皆知的水準。不 過,民眾對「錯誤」成因知識的連結比例也同樣增加,例如認為「過 度使用化學藥劑」及「臭氧層破洞」為暖化成因的比例皆較往年為高。 何以民眾無法細緻區別這些科學知識與暖化成因之關係不得而知,但 可推測的是,民眾似乎傾向於將近年大眾論述呈現的負向大自然變化 與氣候變遷現象進行連結。此是否意味常民百姓對氣候變遷現象的成 因已出現社會需求性或政治正確的心理感知,值得後續研究從心理或 社會學等相關論述中進行深入的耙梳。 除此,暖化成因知識越高者雖也越支持與個人消費有關的鼓勵 發展低耗能車種及徵收百姓能源稅,雖然此預測力皆相當微弱(β = 0.08),但與企業及國家發展有關的其他氣候變遷減緩政策則無關聯。

(28)

的確,過去相關研究發現暖化成因知識對個人層面的節能減碳行動較 具正向預測力(徐美苓、楊意菁,2011;Hsu & Yang, 2013.06)。此 結果是否意涵強調靠民眾資訊的增加以促進其對議題素養之「缺乏模 式」思維(deficit model)(Irwin & Wynne, 1996),恐難概推至較鉅 觀的相關政策支持度討論,例如本研究所分析的抑制高耗能產業、高 排碳量企業加稅、發展核電、發展再生能源等? 上述研究發現也正好映照出民眾的行動效能對氣候變遷相關政策 支持度的較強預測力,即民眾對自己投入減緩及調適暖化現象行動的 決心與自信。本研究調查的民眾一般性與自我行動效能認知皆高達九 成以上,對支持再生能源及鼓勵發展低耗能車種之政策有較強的正向 解釋力,與抑制發展高耗能產業亦有微弱正向關係。上述兩項結果呼 應了鼓勵公眾參與(public engagement or participation)科技與社會議 題政策的模式,即藉由公眾對議題的投入,可彌補前述缺乏模式對探 討人們接收資訊脈絡問題之匱乏(Kahlor & Rosenthal, 2009;Nerlich, Koteyko, & Brown, 2010),也與 Brulle(2010)強調公眾參與應視為 雙向對話,不應僅侷限於單向、上對下資訊與決策傳遞方式之主張不 謀而合。由此,未來與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相關的教育與倡議,最需 要強化者為公眾自我參與解決暖化問題的效能,也就是應讓公眾理解 暖化問題的改善,有賴對自己實踐減緩暖化問題行動的認知。未來相 關資訊的提供,亦可增加能使民眾思考自身生活型態調適或改變的理 性依據,使其不致浪費精力在無效的行動上,反削弱其行動效能感。 同樣,我們發現台灣民眾對氣候變遷議題的關心及嚴重性認知極 高,後者也超過美國的調查結果(YPCCC, 2013)。但關心程度除各 與非個人層面的抑制高耗能產業及高排碳量企業加稅兩政策支持度有 微弱的正負向關係外,與其他政策支持度則無關聯;而越不認為暖化 問題嚴重者,反倒能樂觀支持再生能源的發展。由此,本研究建議, 在台灣民眾已普遍接受暖化乃人為事實,並也認定其嚴重性的前提 下,未來的討論與相關宣導、倡議,已無須一再強調暖化的嚴重性, 特別是強調其他地區的暖化後果事實。因為越認為暖化問題嚴重者, 不僅無法有效影響個人對多數政策支持度,也形成了反對再生能源發 展的阻力。

(29)

二、資訊管道多元性的匱乏

本研究發現有將近八成的民眾乃從電視獲得氣候變遷議題的相關 資訊,其次為從報紙與網路,但基本上資訊獲得的管道僅為1 ~ 2 個 間,並不夠多元。和過去2009 與 2011 年的調查資料(徐美苓、楊意 菁,2011;Hsu & Yang, 2013.06)相比,我們發現台灣民眾不論在各 種使用管道的百分比(例如電視及網路)以及管道多元性都有逐漸減 少的狀況,且資訊獲得管道的多元性對相關政策支持度無任何顯著預 測力。由此,我們不禁好奇,包括大眾傳媒在內的公共論域中的氣候 變遷資訊是否僅為同質性內容之量的增加,而在深度部分仍顯不足, 以致於無法替公眾在政策參與程度上達到賦權(empowerment)功能? 民眾接收氣候變遷議題資訊使用管道的減少,及多元性的匱乏提 示我們進一步檢視當今相關報導的概況。有關氣候變遷的訊息雖已遍 及各傳播管道,並在報導量上相當驚人,然似乎過於強調如災難式預 言的嚴重性面向(徐美苓、楊意菁,2011.07)。如此媒體再現方式可 能導致即令暖化資訊接收管道多元,實際內容面向卻並未因此增加。 由此,未來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環境教育訊息,特別是透過大眾傳媒傳 遞者,宜思考有更多元的呈現方式,包括內容與採用的管道在內。

三、民眾的環境參與及政策支持

在環境參與部分,台灣民眾多半對大自然展現正向的環境信念, 此信念對氣候變遷相關政策支持度也有較強的解釋力,即環境信念越 強者,也越支持鼓勵汽車產業發展低耗能車種、對高排碳量企業加稅、 及發展替代能源政策(β’s = 0.16 ~ 0.26)。這項分析結果提醒我們, 與其一一找出能增進民眾對氣候變遷政策支持度的誘因,相關傳播訊 息可能更需要廣泛討論的是人類與大自然關係的主題與內容;此也同 時呼籲了前述對以「缺乏模式」一再強化民眾暖化成因知識的質疑。 在參與環境的具體行為方面,有超過一半的台灣民眾最常「和 親友討論環保議題」,並較往年(徐美苓、楊意菁,2011;Hsu & Yang, 2013.06)及美國耶魯大學的調查比例(36%)為高(YPCCC, 2013)。其他種類的公民行為則較不普遍,多數參與行為的比例與往 年無異,或是較往年比例為低。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民眾「參加跟環 境議題相關的遊行或抗爭」的比例雖僅有5.2%,卻較兩年前(2.2%)

(30)

為高,此可能與近兩年台灣發生幾項重大的環境議題並引法大規模公 民運動有關,例如國光石化建廠與核四續建爭議;另就是相較於耶魯 大學同年的調查結果,美國民眾(14.0%)比台灣民眾(5.1%)有較 高的比例會因為環境相關議題與政府單位接洽,也會運用各種網路功 能傳播暖化相關訊息(4 ~ 7%),台灣民眾則鮮少(僅 0.25%)會投 書媒體或在網路上參與相關環保議題的討論。雖然環境行動參與越多 者,僅對發展核電有微弱的負向預測力,上述與美國調查結果的比較 卻提示我們,未來鼓勵民眾對環境議題的參與行動需要超越人際討論 面,易言之,台灣社會需要鼓勵更多與法治行動有關的直接(例如與 相關行政單位接洽)或間接(例如投書媒體或在網路上參與相關環保 議題的討論)之公眾環境參與,以期達到增進民眾對相關環境議題的 行動效能。而行動效能,一如前述分析,對氣候變遷相關政策支持度 又有較強的預測力。

四、社會人口學及政治相關因素與政策支持度

本研究比較迴歸分析中影響政策支持度的社會人口學因素,發現 這些預測因子有不同的組合。例如男性可能是因較女性有更多機會開 車或騎車,故較支持鼓勵汽車產業發展低耗能車種;年齡較大者對抑 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發展的支持,凸顯未來社會環境教育 有必要針對年輕族群強化對上述產業排碳污染的認知。教育程度對六 項政策支持度皆無任何顯著預測力的結果則更提醒我們,儘管高教育 程度及較年輕的民眾予人資訊接收廣泛迅速之感,基本上其對氣候變 遷減緩或調適相關政策的支持與其他族群並無明顯差異。 受訪者對政府與政治的態度反映在支持核電與徵收能源稅政策 上尤為明顯。具體言之,在政治意識型態光譜中越偏向泛綠者,除了 越支持抑制(限制)高耗能與高污染產業發展及發展替代能源,也越 反對發展核電與徵收能源稅。雖然台灣與美國的政治情境不同,但 政治立場在美國一直是預測民眾暖化政策態度的重要因素。Smith & Leiserowitz (2014)就發現了自由派的民眾較傾向於支持氣候政策, 例如研究再生能源的發展、二氧化碳的管制、能源稅等,而保守派的 民眾則較可能反對。 反之,對政府解決暖化問題信任度越高者,越支持發展核電與

(31)

徵收能源稅。由此,前述政策支持度相關分析中發現的發展核電與徵 收能源稅政策之正向相關則可在此得到印證。然值得注意的是,本研 究受訪民眾基本上對政府解決暖化問題信任度不高,因此,除了政 治意識型態此根深蒂固較難改變的因素,在政治信任度普遍缺乏的社 會裡,欲推動增加個人消費負擔的政策,例如能源稅的徵收,恐皆難 獲得民眾支持。的確,本研究於調查完畢後發現,財政部原本計畫於 2014 年初推動能源稅的修法,但因社會經濟衰退,財政部長於立法 院答詢時回覆將暫緩開徵能源稅(楊美玲,2013.05.23)。 值得注意的是,核電發展政策的語言框架差異,點出了公共論 域(例如在媒體上)討論方式對政治意識型態屬中間選民者的影響不 容忽視。然即令有上述框架差異,無論受訪民眾的政治意識型態為 何,基本上反對發展核電的比例皆高於贊成者。本研究受訪民眾對 徵收能源稅及發展核電政策的不支持態度,凸顯此二政策在當前台 灣情境中,仍不適宜與氣候變遷之減緩與調適做結合,特別是再生 能源政策與核電發展的支持度有最高的負向關聯,意涵此二政策似在 台灣已被框架成對立政策。整體言之,隨著時間演進並與過去的相關 調查進行比較,本研究發現除了核能發展外,以往各項氣候變遷相關 政策座落在同一構面的結果(徐美苓、楊意菁,2011;Hsu & Yang, 2013.06),至 2013 年的台灣已不復見,換言之,政府推出的各項氣 候變遷減緩與調適政策,其所呈現出來的是既多元又衝突的關係。 作為本研究結尾,我們欲提出在調查此項目時所碰到的問題。 首先,本研究參照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一期第一次(2012)以臺 灣閱聽眾全面性傳播行為輪廓為主軸的面訪問卷相關傳播媒體使用題 項,其中除了一般性的最常用哪種媒體的問法外,多半以「過去一年」 作為有多常使用該媒體的時間範圍判斷基準。[2]鑑於當今媒體使用方 式多元,研究者也意識到受訪者記憶力有限,故縮短時間判斷的基準 為近三個月。同時為了避免受訪者產生先入為主效應,電訪調查過程 乃由訪員以隨機方式唸出14 種管道,再由受訪者回憶。從當今的時 間點回顧,研究者也認可到隨著時間的推進,一些透過網路的媒體接 觸與使用方式已愈形複雜與多元,甚至超出本研究提出的14 種管道, 包括針對全球暖化或氣候變遷議題或討論,此為本研究限制之一。 再來,目前在台灣,我們仍很難透過以各種稅金額度的選擇,讓 受訪民眾進行選擇,一如美國耶魯調查便使用「每一加侖的汽油提高

(32)

25 分錢的稅金,並將這筆收入透過降低州稅的方式還給納稅人」的 提問方式,以調查受訪者的支持度。由此,未來在進行氣候變遷相關 政策的教育及宣導時,宜提供民眾更多選擇性與比較的資訊,讓民眾 能更理性地在可接受範圍內進行判斷,而非僅在「是」與「否」之間 做不盡合乎實際的選擇。

註釋

〔1〕 完訪率與拒訪率之計算方式如下:完訪率 = 完訪 /(全部 - 不合格受訪者);拒訪率 = 全部的拒訪數(因故拒訪、家人 代為拒訪、中途拒訪)/(全部 - 不合格受訪者)(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006)。完訪率雖然越 高越好,其標準卻是主觀的(Fink & Kosecoff, 1985: 18)。鑑 於調查主題特性、問卷長度、訪員能力、調查進行時間長短等 因素,完訪率最好是以某個範圍作為考量,而非以一單獨數 值做考慮(Lavrakas, 1993)。除此,不少針對訪問完訪率或 回覆率的研究指出,近年回覆率有下滑的趨勢,日漸增加的無 回應率,反映的不只是拒訪個案,也顯示出受訪者的難以接觸 (Babbie, 2012 /林秀雲譯 2013:372)。由此,就本研究主題 的難度及問卷的長度(有40 題)言,其電訪完訪率與拒訪率已 分別比中央研究院歷年進行的社會變遷調查數據為高及低,故 可視為在可接受範圍內。 〔2〕 該 調 查 內 容 及 問 卷 請 參 見:http://www.crctaiwan.nctu.edu.tw/ AnnualSurvey_detail.asp?ASD_ID=14

數據

表 3:對氣候變遷問題嚴重性的認知分布(N = 859) 題項 選項( %)平均值標準差非常不 同 意 有點不同意 *看情形 有點同意 非常同意 總計 請問您覺得全球暖化的問題嚴不 嚴重? 4.66 0.69 0.5 2.5 2.1 20.9 74.0 100.0 我一生中會被全球暖化影響的機 會相當高。 4.18 1.09 2.5 11.2 3.4 31.5 51.4 100.0 如果我不採取任何行動或行為改 變來減緩全球暖化,將來會面臨 嚴重的氣候問題。 4.52 0.82 1.3 3.6 1.9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eachers may encourage students to approach the poem as an unseen text to practise the steps of analysis and annotation, instead of relying on secondary

The short film “My Shoes” has been chosen to illustrate and highlight different areas of cinematography (e.g. the use of music, camera shots, angles and movements, editing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