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絕觀論》談牛頭禪人間精神的 三重向度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從《絕觀論》談牛頭禪人間精神的 三重向度"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洪燕妮

雲南師範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講師

中文摘要

星雲大師反復提及傳統禪法中,實際上具含豐富而深刻的人間佛教精 神。因此,現代人間佛教需要從傳統禪法中吸取思想資源。牛頭禪中的人間 佛教理念值得我們的關注與發揚,我們通過現存的牛頭禪重要著述《絕觀論》

諸寫本的文本內容,主要從《絕觀論》中所呈現的牛頭禪的三個主要觀念:

「虛空為道本」、「了本心源即無餘」、「行於非道,通達佛道」進行探討,

以明晰牛頭禪在發展過程中,所提倡和弘揚的三重向度的人間精神,從而為 現代人間佛教的建設提供些許借鑑。

關鍵字:《絕觀論》 牛頭禪 人間佛教

(2)

Hong Yanni

School of Philosophy,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as claimed that traditional Chan Buddhism in China already encapsulated the rich and profound spirit of Humanistic Buddhism.

Thus, he claims modern Buddhism must absorb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Chinese Chan Buddhism.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Ox-Head Chan and Humanistic Buddhism are also worthy of attention.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spirit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s found in Ox-Head Chan through analysis of six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Treatise on the Ceasing of Notions, an essential work of Ox-Head Chan. We will explore three key ideas from the school of Ox-Head Chan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umanistic Buddhism. The three key ideas are: “Emptiness is the essence of the path,” “There is nothing more than see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mind,” and

“Travelling on no path, is to understand the path of the Buddha.”

Keywords: Jueguan Lun, Treatise on the Ceasing of Notions, Niutou Chan, Ox- Head Chan, Humanistic Buddhism

(3)

一、前言

學界普遍認為《絕觀論》為牛頭宗牛頭法融的著述。日本學者關口真大 在〈達摩和尚《絕觀論》為牛頭法融撰述的論著〉一文,以及《達摩大師的 研究》一書中,通過永明延壽《宗鏡錄》、《萬善同歸集》所引用的牛頭法 融《絕觀論》數則問答,與敦煌寫本《絕觀論》一致,進而認定《絕觀論》

是法融所作;印順法師在其《中國禪宗史》一書中延承關口真大的說法。在 沒有充分的否定性證據出現之前,筆者亦持此觀點,即《絕觀論》為牛頭宗 著述。日本學者柳田聖山以及常盤義伸等人合作,出版日本禪文化研究所的 研究報告《絕觀論》(1976 年),該報告搜集《絕觀論》的六種不同寫本的 影印本,包括(P2045 本、P2732 本、P2074 本、P2885 本、北京本閏字八四 以及日本石井積翠軒本)。 儘管《絕觀論》諸寫本的文本內容大抵一致,但 仍然存在些許不同之處。

因此,本文將《絕觀論》諸寫本作為整體進行討論,以日本禪文化研究 所出版的《絕觀論》報告中,《絕觀論》六個寫本的影印本以及永明延壽著 述中,所引用的《絕觀論》相關文句為基本的文本依據,主要對《絕觀論》

諸寫本的思想內容進行探討,進而揭示牛頭禪《絕觀論》文本內容,所呈現 的牛頭禪思想精神背後之牛頭禪的人間精神蘊意。

二、《絕觀論》「虛空為道本」理念中的人間精神

牛頭禪的「虛空」般若精神呈現了牛頭禪的人間精神,也形成牛頭禪人 間精神的重要特質。《絕觀論》諸寫本皆提及「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

「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是牛頭禪的核心理念。宗密在評價牛頭禪的禪 法時說道:

牛頭宗意者,體諸法如夢,本來無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

(4)

之為有,即見榮枯貴賤等事。事跡既有,相違相順,故生愛惡等 情,情生則諸苦所繫。夢作夢受,何損何益?有此能了之智,亦 如夢心,乃至設有一法過於涅槃,亦如夢如幻。既達本來無事,

理宜喪己忘情。情忘即絕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妄情為修也。1 宗密認為牛頭禪禪法的特質在於主張萬法如夢,無所尋跡,若能了知萬 法如幻,本來無事,進而喪己忘情,則可絕生死輪迴之苦因,生如來涅槃之 家園。在宗密看來,牛頭禪禪法的特質在於以萬法為空幻,以無修為真修,

以無得為正得。後人提及牛頭禪禪法,亦多持承宗密的看法。目前學界亦多 以「虛空為道本」、「絕觀忘守」概括及詮釋牛頭禪的思想。如印順法師評 價牛頭禪說:「『空為道本』、『無心合道』,可作為牛頭禪的標幟,代表 法融的禪學。」2

從《絕觀論》諸寫本以及牛頭禪其他著述的文本內容看來,「虛空」的 般若精神確為牛頭禪的重要特質。除「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一語外,

我們看到「虛空」精神,是貫穿於《絕觀論》諸寫本乃至牛頭禪其他著述的 文本內容之中。如《絕觀論》中的此段問答:

又問:「既言空為道本者,是以空是佛不?」答:「如是。」

又問:「若空是者,何不遣人念空而念佛?」答:「為愚人教念佛,

若有道心者教念空亦得,即令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實相者即是 空無相也。」3

1.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 稱 CBETA)電子佛典系列,2009 版光碟。《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CBETA, X63, no.1225。

2. 印順:《中國禪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頁 89。

3. 《絕觀論》P2045 本。括弧內字據《絕觀論》P2885、P2074、P2732、北京圖書館本、

日本石井本等版本內容添加。

(5)

所謂實相,是般若「虛空」無限、無礙的世界,是無相、無住、無我的 世界。因此,念佛即是念「實相」,即是念「無我」,即是念「空無相」;

觀佛亦是如此。在牛頭禪看來,「虛空」是世界的本質,是宇宙的根本內核。

解脫之正道,在於覺知這無礙的「虛空」世界,在於觸及、擁抱這生命「無相」

的本質。

「虛空為道本」,牛頭禪將視野投放於天地宇宙無限的整體,投放於萬 法諸有本真的實相。因此,牛頭禪的禪法是極具超越精神的。但是,牛頭禪 並非與人間脫離,恰恰牛頭禪的「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理念,包含濃 厚的人間佛教色彩。般若精神並非對現實人生的超離,恰恰每個人須確立般 若空觀,方能真正在人間打開幽妙無限、博大至極的世界。也正是因為含具 般若空觀的精神,主體也方能真正了達何為人間世界,人間世界的圓滿意義 方能真正呈現。

牛頭禪提倡「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表明每個主體,當其對佛教 般若空觀的精神愈加徹底地進行提倡時,其便愈加向宇宙間每個具體的生命 形態回歸,便愈加能夠覺察天地間每一個微小瞬間生命的狀態;不僅所有世 界、所有生命的總體,是一個無限的整體,所有世界中的每一個生命、每一 個物事,實際上都是無限的圓滿,都呈露出自在的圓淨之光。

《絕觀論》講「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表面上有「本」、「用」

之分隔,但實際上,參羅萬象中的每一個物事,皆能呈現以「虛空」為特質 的「道」,於每一個微細的生命中能夠極致地、全體地呈現「道」的圓滿。

「虛空」不是「虛」,而是實;不是「空」,而是滿。只因是絕對的實,絕 對的滿,所以便是「虛空」,便是「無相」了。「虛空為道本」,牛頭禪既 是一種將「虛空」的無礙精神發揮到極致的禪法;「參羅為法用」,牛頭禪 同時也在一種極致的超越中,對所有的一切萬物進行最細緻、最深入、也是

(6)

最完全的回望,它從每一個物事中看到宇宙完滿的運行形態,看到生命終極 的、圓滿的歸終。

既然「參羅為法用」,那麼人間何曾沒有這般虛空的無限?何曾沒有如 此超越的極致?何曾沒有這樣無礙的自在?以此,我們不得不說牛頭禪的基 本理念―「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是包含豐富的人間精神。

實際上,人間佛教一直對佛教的般若精神進行不遺餘力的提倡和弘揚。

無論是太虛法師、印順法師,還是星雲大師,他們在著述中都對般若空觀精 神進行大量的闡發和詮釋,認為般若性空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佛 法的基礎,自然也是我們現在努力發展和弘揚的人間佛教的核心和基石。印 順法師甚至認為,只有般若中道精神方是佛陀正見;佛法的興盛全在般若精 神的開展。如印順法師說:

佛法的根本見解,諸行無常是法印,是世間的實相,就是諸法剎 那剎那都在動,一剎那都是有生也有滅,沒有一刻停止過。辯證 法的唯物者,說在同一時間,在此又在彼,當體即動,比那真常 不動的思想,要深刻接近佛法些。4

據印順法師所說,無常不住的般若精神是比真常不動的思想更深刻接 近佛法,是佛法的根本;般若精神既是佛法之基,那麼人間佛教,何以能離 開無住、無礙的般若智慧呢?星雲大師更是反復強調和倡導,要弘揚人間佛 教,必須將般若空觀的精神在人的生命中確立,在人間世界中確立。如星雲 大師說:

空觀的建立,對於現實的人生,有著積極向上的正面意義。我一 向主張建立與「空觀」相應的人生觀:「以退為進,以無為有,

4. 印順:《中觀論頌講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頁 8。

(7)

以空為樂,以捨為得,以眾為我,以教為命」,從承擔、體證解 脫中,徹見「同體共生」的生命價值,才是圓滿自在的人生觀。5 般若能淨化我們的思想,提升我們的道德。有了般若智慧,苦樂 是同體,淨穢是一如,貧富能自在,有無能平等。菩薩的般若空 慧,能讓我們喜捨不作施想,持戒不著戒相,忍辱離於我執,精 進不生驕慢,禪修不戀定境。6

星雲大師認為,般若精神在現世的生命中,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中,具有 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可以運用般若空觀,來解決生活中的諸多煩惱,與「空 觀」相應的人生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當然,般若空觀不僅是一種 為人處世的方法,不只是一種人生態度,更重要的是,它讓人真正覺察宇宙 生命「同體共生」的實相,真正洞明主體精神的博通無礙、圓滿自在,真正 了達時間與空間跳脫秩序之後的世界的渾然一體。

這樣的般若空觀,打通天上與人間的分別,實現凡聖之間的平等不二;

這樣的般若空觀,打通宇宙萬法,打破人心的二元對立,實現人心世界中 真正的平等如一。般若空觀的精神,它是既超越而在人間的。星雲大師又說:

「如若聖者,知一切緣起法,雖有而自性空,無所繫著,則能即物而得解 脫,解脫即是涅槃。」7人間世界的解脫,人間佛教的完成,最終有賴於無 所繫縛之般若空觀的建立,有賴於真正「自性空」精神的確證,具有般若 空觀的人是解脫的聖者,聖者所在的世界包括人間,便是自在光明的淨土,

涅槃無垢的家邦。人間佛教,也唯有在般若精神之光的照耀下,方稱之為 人間佛教。

5. 星雲大師:《安住我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頁 5。

6. 同註 5,頁 5-6。

7. 星雲大師:《佛法與義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年,頁 194。

(8)

牛頭禪在「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基礎上,提出「無心合道」、「無 心是大道」。在牛頭禪看來,人的心靈唯有在「無住無相」的狀態上,才是 真正的解脫無礙的心靈。這是般若的「虛空」精神在眾生內心世界的呈現。

對於牛頭禪的「無心合道」,星雲大師亦尤為推崇。如星雲大師在其著作中 也提及「無心即是佛心」:

「凡夫心」有煩惱、有計較、有分別、有貪瞋、有缺陷;「佛心」

是無念、無瞋、無相,自在坦然。人皆有心,心念一動,世間萬 物跟著生起,紛紛攘攘,無時無了;心念一靜,浮蕩人生復歸平 靜,紛爭遁形,塵勞消跡。8

宋朝的善能禪師說:「不可以一朝風月,昧卻萬古長空;不可以 萬古長空,不明一朝風月。」一朝風月,有苦有樂,是當下活潑 潑的生滅流動;萬古長空,清朗澄澈,是永恆無生無滅的寂靜。9 在星雲大師看來,唯有無分別、無計較、無煩惱、無貪瞋的「無心」之心,

也就是牛頭禪一貫強調的「無相」、「無住」的「無心」之心,才是真正的「佛 心」。只有做到「無心」,人才能真正地心地清淨,真正地解脫無始以來的 生死煩惱。「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不但要「一朝風月」,在當下的人生 中呈現出活潑潑的生命流動;還要「萬古長空」,在當下剎那生滅流動的世 界中,覺照到那樣「清朗澄澈」、「永恆無生無滅的寂靜」。這樣「清朗澄 澈」、「無生無滅」、「永恆」的「寂靜」, 便是牛頭禪所說的「無心」的 世界、「虛空」的世界。

因此,對於牛頭禪所提倡的「虛空為道本」、「無心合道」,星雲大師是

8. 星雲大師:《心靈的探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頁 188。

9. 同註 8,頁 206。

(9)

尤為關注的,並且認為人間佛教必然要弘揚和成就牛頭禪在「虛空為道本,參 羅為法用」基礎上,所提倡的「無心」之道。因此,從「無心合道」的角度,

我們又進一步確定了牛頭禪「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理念中的人間精神。

質言之,牛頭禪的般若超越精神,同時也是極具人間精神的。人間世界 可以呈現無限的、圓滿的般若「虛空」世界,人的精神在般若「虛空」無礙 智慧光輝的滌蕩下,可以是自在、寂靜、安寧、解放的。人間佛教必是讓般 若「虛空」的無礙精神在人間呈現的佛教。我們弘揚人間佛教,也必是要將 般若的「虛空」無礙精神發揚至極致。也就是說,現代人間佛教的弘揚,應 該關注牛頭禪「以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的超越特質;牛頭禪的核心觀 念「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無疑也應是人間佛教弘揚的基本精神。

三、《絕觀論》「了本心源即無餘」理念中的人間佛教精神

禪宗是具有豐富人間精神的中國佛教宗派,尤其是以惠能大師為代表的 禪宗南宗。禪宗南宗認為佛教的真心佛性可以在人間實現,可以在當下現實 的人心中實現,因此強調「明心見性」、「即心即佛」,從而將真心從天上 拉回人間。呂澂先生如此評價牛頭宗:「此宗祖述三論,主張『心寂境如』,

以寂靜虛明為歸宿,說不到自性妙用的一邊,不能算禪家的正宗。」10主張「寂 靜虛明」固然是牛頭禪的主要思想特色,但是呂澂先生認為牛頭禪「說不到 自性妙用的一邊」,則是值得商榷的。從《絕觀論》相關文本內容以及目前 存留的牛頭禪的其他著述看來,儘管牛頭禪主張「無心合道」,以「無心」

作為其基本的範疇,但牛頭禪最終由對「無心」的弘揚,自然走向對「真心」

的絕對肯定。可以說,牛頭禪所提倡的「真心」精神,與禪宗的「明心見性」、

「即心即佛」尤為相契。在《絕觀論》P2885 寫本有「了本心源即無餘」之說:

10.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頁 371。

(10)

譬如礦中,雖有其金,若不施功,終不可得。用功之者,乃獲金 矣。心亦如是。雖知本來常寂,若不觀察,不得定也。是勸諸學 者,一切時處,恆向內照,物得□□□。

若人求道不習此,千劫萬劫枉功夫。

徒自疲勞忍辛苦,究竟不免墮三塗。

譬如求蘇鑽搖水,力盡不獲寔由愚。

智者求心不求佛,了本心源即無餘。

亦如求蘇鑽乳濃,不費其功疾成蘇。11

此段文句僅在敦煌本《絕觀論》P2885 寫本中出現,其他《絕觀論》版 本均未見記載。因此,有學者認為,現存《絕觀論》P2885 寫本中的此段文句,

並非《絕觀論》原始版本中存有的,而應是《絕觀論》在流傳過程中,由後 人添加的。此段P2885 寫本的文句,強調一切修道者須在一切時中察照己心,

察照己心猶如虛空,察照萬法集於此心。若能了達心源,則萬緣皆了;若能 明契本心,則佛道即成。無論P2885 寫本的此段文字,是否為《絕觀論》原 始版本中所有,它明確表達了牛頭禪在提倡「無心合道」的同時,對主體內 在「真心」的關注和肯定。

虛空的世界,森羅的萬法,世界的終極,最終在主體的內在的真心世界 中站立;也就是說,主體若不能確立含容萬有的、一切無礙的真心,那麼終 將無法真正獲得無礙的智慧,獲得究竟的解脫,獲得真實的圓滿。《宗鏡錄》

卷97 中引用如下在現存《絕觀論》六個版本中,皆未出現的文句:

問云:「何者是心?」答:「六根所觀,並悉是心。」

11. 參照《絕觀論》P2885 本影印,日本:日本禪文化研究所出版,1976 年本及其對

《絕觀論》的校勘。「物得□□□」,此句從P2885 本的影印本看來,模糊難辨。

日本禪文化研究所出版的《絕觀論》校為:「物得捉之捨」。

(11)

問:「心若為?」答:「心寂滅。」

問:「何者是體?」答:「心為體。」

問:「何者為宗?」答:「心為宗。」

問:「何者為本?」答:「心為本。」

問:「若為是定慧雙遊?」云:「心性寂滅為定,常解寂滅為慧。」

問:「何者是智?」云:「境起解是智。」

「何者是境?」云:「自身心性為境。」

問:「何者是舒?」云:「照用為舒。」

「何者為卷?」云:「心寂滅,無去來為卷。舒則彌遊法界,卷 則定跡難尋。」

問:「何者是法界?」云:「邊表不可得,名為法界。」12

《宗鏡錄》卷97 中所錄此段《絕觀論》文句,亦說明牛頭禪對禪宗「真 心」精神的確信和弘傳。在牛頭禪看來,所謂「真心」,是無所從來、無所 從去而絕對寂滅的心;是彌遊法界、無處不在、一切圓成的心。了達此真心,

便即契入無餘世界;洞明此真心,便即契達萬法之本、萬物之宗、萬相之體。

智者只須求此心,獲得此心,便即是佛,何故心外而覓佛?因此,所謂的「真 心」,便是「無心」;「無心」即是天真,即是大道。儘管在牛頭禪中,大 抵以「無心」作為「真心」之內涵,但是從對「無心」的反復提倡,到對「真 心」的絕對肯定,這說明牛頭禪逐漸從對虛空實相的關注,轉而高揚人的主 體精神。正是對主體內心世界的重視,對主體真心精神的肯定,對唯契達心 源方能與佛不二的信念,牛頭禪的人間精神由此更加泛發和充盈。

星雲大師亦強調,人間佛教精神的最終歸處在於主體內心自性的真正覺

12.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 稱 CBETA)電子佛典系列,2009 版光碟。《宗鏡錄》,CBETA, T48, no.2016。

(12)

醒和回歸。一個人唯有真正返求自性,真正明了真心,方能真正回顧人間,

從而慈悲濟世,也正由此人間佛教方能真正扎根。因此,現代社會要建立和 弘揚人間佛教,就必須弘揚禪宗的「明心見性」精神,讓更多的人看見並確 定己身的內在「真心」,並用其畢生身力去覓求佛教的「真心」,以「真心」

使人間世界成為淨土。如星雲大師曾說:

我們要把心胸擴大,將世界視為是我們心內的世界,將眾生視為 是我們心內的眾生,一切的宇宙萬有,都是我們唯心所現、唯識 所變。個人雖然渺小,但是我們的真如佛性、我們的心,可以包 容整個虛空,包容整個世界。13

在悲喜交加的每一期生命中,固然應返求自性,讓那亙古長存的 靈台塵盡光生,尋回清淨自在的空寂;而已剔落塵埃,於色於心,

了無牽掛,到達究竟涅槃的聖者,也應留存清風明月的喜悅,並 慈憫、回顧和體解猶在風月浮塵的眾生。如此,方為真正的人間 菩薩道行者!14

依據佛陀人間度眾的本懷,我弘揚人間佛教,所言所行所做,無 一不為利益眾生。建禪堂,為的是讓僧信大眾在繁忙的生活步調 裡,有一處能調養身心,從返觀自照,找回清淨歡喜的本心佛性。15 在大師看來,人間佛教必以禪的真心為核心精神,必以發明每個人內在 的本源真心為根本目的。「真心」當然不在遙不可及的他方世界,而在每個 人現實的生命中,在每個人心靈世界中。「真心」不但在每個人的心裡,而

13. 星雲大師:《心領神悟.星雲大師談佛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年,

頁180。

14. 星雲大師:《心靈的探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頁 206。

15. 同註 14,頁 234-235。

(13)

且它橫亙千古,包容整個虛空,整個世界。在每一期的生命中,返本求源,

找回清淨無礙的「本心佛性」是根本;主體唯有在真正找回「本心佛性」之 後,才能真正慈憫、回顧、體解眾生,也就是說才能真正「慈悲」。

星雲大師關於禪的真心的說法也在牛頭禪對「真心」的描述和弘揚中呈 現。牛頭禪從「無心合道」走向對「真心」精神的強調,走向對主體精神的 高揚,無疑是其人間精神確定,且是集中的呈現。人間佛教是以當下人心的 真正覺醒為本的,以此來契合佛陀的本懷,牛頭禪的「了本心源即無餘」正 是將基本的關注點集中於人的本源真心,因此,我們可以堅定牛頭禪「了本 心源即無餘」理念中確切而深刻的人間精神。

質言之,牛頭禪所弘傳的「無心即是真心」、「了本心源即無餘」之精神,

既是傳統禪法基本的精神,當然也是人間佛教所致力於確立和弘揚的重要內 容。除了在對般若虛空世界的整體極盡地擁抱中,而獲得對人間世界最深致 的關切外,牛頭禪的人間精神還在「了本心源即無餘」的真心精神中,得到 更為明透地呈現。正因為對主體真心世界的絕對肯定,牛頭禪的人間精神才 更加確定、更加豐富。

四、《絕觀論》「行於非道,通達佛道」理念的人間精神

在《絕觀論》中出現的另外一個理念「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也表達牛 頭禪中所蘊含的人間精神。「行於非道,通達佛道」的觀念,出自天台宗,

由此可見,牛頭禪與天台宗的交涉。關於牛頭禪與天台宗的更多關聯,筆者 在《牛頭禪研究》一書中已有闡論,茲不贅述。在此,我們僅對「行於非道,

通達佛道」中的人間精神進行闡發,同時將《絕觀論》中與「行於非道,通 達佛道」的相似性理念提呈出來,以更加深入地詮釋「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中,所具有豐富的人間精神內涵。

(14)

《絕觀論》P2074、P2732、石井本、P2885 本的《絕觀論》記載這樣一 段問答:「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通達佛道?』答:『善惡無分別。』

北京本及P2045 本對此問答的敘述為:「『云何行非道,通達佛道?』答:『平 等無分別。』」《絕觀論》P2074、P2732、石井本、P2885 本認為,因為諸 佛菩薩無善惡的分別,故而能「行於非道,通達佛道」;而北京本及P2045 則在「善惡無分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諸佛菩薩持守萬法如一的平等之 境,非道之惡染自然消除,世界是一片清淨純然。正因為萬法無分別,故善 惡亦無分別,「行於非道」自然「通達佛道」。因此,牛頭禪對「行於非道,

通達佛道」的肯定,是建立在對萬法「平等如一」之實相的確定基礎上。

在牛頭禪看來,主體離開生死輪轉的雜染妄想諸障礙的方式,正是持守

「不著二邊」的無分別之心,一旦達到自性的無分別,那麼心地自然清淨無 染,涅槃境界自然得證;如此,諸有妄想、欲惱分別,一切一切的「非道」,

便自然銷融無跡。相反,般若「虛空」的世界若無法建立,那麼無始以來的 生死煩惱便無法解脫,眾生的自性真心便無法呈現。

「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也進一步說明般若「虛空」無礙世界的真正 建立,自心本源的真正覺知,須從宇宙天地間的每一個事物,須從生命的每 一個瞬間去洞察、明悟、完成。既是每一個事物、每一個瞬間,則自然包含 眾生的貪欲、迷戀、煩惱、極惡等等「非道」。「非道」的存在,證明眾生 內心仍然存在諸種分別執著、欲念妄想;而平等無分別的虛空般若世界一旦 建立,「非道」與「佛道」寂然歸一,「非道」即成「佛道」。

在般若的無分別智慧中,世界是一個整體,一切如一,平等不二,沒有 涅槃和煩惱的分別,沒有凡與聖的界限,沒有非道與佛道的區隔。既然是「平 等不二」,既然是「純然一體」,那麼般若「虛空」世界的建立,自心真性 的回歸,並不是刻意地離開欲望、妄想而完成;恰恰眾生在直臨內心的欲念、

(15)

妄想時,以天地宇宙一體平等之博大世界,自然銷融因私我而形成的貪愛和 執著時,當「一切為一」時,無我與非我時,自然而成。《絕觀論》之所以 強調「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很大用意即在於此。妄想欲念、諸多過患,

並非刻意去除,而是在般若的整體世界中,在無我的真正實相裡,自然消除 無跡。「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之理念,在《絕觀論》文本中被多次提及。

如《絕觀論》有如下問答:

又問:「道若遍者,何故煞人有罪,煞草木無罪?」

答:「夫言有罪無罪者,皆就情約事,非正道也。但為人不達理,

妄云為我身,煞即有心結於業,即云罪也。草木無罪情(1) 故,

非有我(2) 故,煞者不計,即不論罪與無罪。夫無我 (3) 者,視 形如草木,被斫如樹林。故文殊執刃於瞿曇,鴦掘持刀於釋氏,

此皆合道同證無生(4),了知幻化虛故,即不論罪與非罪。」16

依據《絕觀論》此段問答內容看來,所謂罪與非罪,乃是就情約事而 立而已,並非正道。若了達無我,心不結於業,自然無罪與非罪之分,自 然無善與惡之別。也就是說,罪與非罪本來即無,體達無相之道,則「行 於非道,通達佛道」。「文殊執刃於瞿曇,鴦掘執刀於慈氏」,非結於業,

而有殺罪;乃為同證無生之道,了知萬有幻化如虛空而已,沒有「罪」與「非 罪」的分別。

16. 此段問答引自《絕觀論》P2045 本。此段問答在其他《絕觀論》寫本中皆存在,

大抵內容一致,僅個別詞句稍有不同,如(1) 草木無罪情:北京本同 P2045 本作「草 木無罪情」;P2732 本、P2074 本、石井本、P2885 本皆作「草木無情,本來合道」。

(2)「非有我」,北京本同 P2045 本作「非有我」,其他寫本為「理無我」。(3) 無我:

北京本作「我無」;石井本、P2732 本作「凡夫無我合道」;P2074 與 P2885 本 皆作「無我合道」。(4) 同證無生:北京本亦為「同證無生」;P2074 本作「同度 不滅也不生」;P2732 本作「同度不滅不生」;P2885 本作「用證無生」,「用」

應為「同」之誤寫。

(16)

在《絕觀論》中反復出現的「行於非道,通達佛道」理念,突出般若的 虛空精神,肯定在平等一如的實相面前,善惡寂靜皆歸於本源,故也唯有在 般若的無礙世界中,一切的罪業、執著、貪欲、煩惱,方能真正銷融、滅盡;

同時,「行於非道,通達佛道」更將成佛的立足點,確定於眾生的每一個生 命瞬間,哪怕是妄想、欲念之「非道」,眾生若有般若的超越、真心的精神,

諸種「非道」自然被超越;行於「非道」自然通達佛道。因此,「行於非道,

通達佛道」理念,表明可以在人間穢土中成立人間淨土,成為佛法住持的光 明天地。

穢淨本來一體,善惡從來一源,不但人的真心,是成佛的根本;世間的時 時處處,乃至妄想等諸種惡法,皆是佛法蘊生之源所,皆是佛法成就之岸鄉。

牛頭禪「非道通達佛道」的觀念,正是從進一步肯定般若精神的角度,更從 進一步肯定穢土的人間,亦能成就淨土的角度,呈現出其所蘊含的人間精神。

五、牛頭禪三重向度人間精神的深層次關聯

牛頭禪的「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了本心源即無餘」、「行於 非道,通達佛道」三個理念,所蘊含的人間佛教精神的三重向度之間,存在 著直接的、密切的關聯。我們通過對這三重向度的人間精神之間深層次的關 聯,進行討論和分析,以求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明確牛頭禪的人間精神,進而 更加具體和豐富人間佛教的精神內涵。

(一)牛頭禪以「虛空為道本」的般若智慧為其人間精神之基礎 和終歸

我們分析牛頭禪「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了本心源即無餘」、「行 於非道,通達佛道」三個理念中,所含蘊的人間佛教精神。從上文的分析中,

(17)

我們知道,牛頭禪「了本心源即無餘」、「行於非道,通達佛道」理念的人 間精神,無一不是從「虛空」的般若精神為基礎而生發的,從而為終歸而完 成。更進一步地說,只要契合「虛空為道本」的精神和智慧,那麼自然「了 本心源」,了達「無心即是真心」,也自然能夠「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若無般若「虛空」精神的建立,那麼眾生之心源無法契入,「行於非道,通 達佛道」自然也成為空話。因此,「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是牛頭禪三 個理念中的基礎、根本和終極。

牛頭禪是將般若精神進行極致地發揮和弘揚,並以般若的「虛空」精神 貫穿始終。正是由於牛頭禪對般若精神為佛法之基礎、根本、終歸的確定和 堅持,牛頭禪的人間精神也呈現出其獨有的特質。可以說,正是牛頭禪徹底 的般若「虛空」世界,方才成就其極致的人間精神。牛頭禪的人間精神,是 在般若「虛空」之根柢上生發,也最終隨著其徹底的般若「虛空」世界的確 立而完成。這也是牛頭禪的人間精神給予我們的很大啟示,現代人間佛教的 弘揚,必是要建立在對徹底般若虛空精神的確立之基礎上。

(二)牛頭禪以「了本心源即無餘」的「真心」為其人間精神之 具體確認

牛頭禪從「了本心源即無餘」的真心精神,確立其對人的主體精神的絕 對肯定,這無疑是牛頭禪人間精神的重要內涵。儘管牛頭禪「虛空為道本,參 羅為法用」的理念,已然呈現其禪法濃厚的人間色彩,般若「虛空」精神強調 實相的無處不在,既然無處不在,那麼般若之虛空世界,是可以在人間呈現和 完成的,這是牛頭禪人間精神的重要內容。但是,「了本心源即無餘」的真心 精神,藉由其對人的主體精神的高揚,對人的真心世界的高度肯定,無疑進一 步使牛頭禪走向人間,堅定其在人間中,實現般若的自由無礙世界的理路。

(18)

因此,如果說「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都因於其含攝萬法的普遍性而包含人間,從而具有人間精神,但同時並不僅 限於人間的話,那麼牛頭禪對主體真心的關注,則進一步確定其最終的落腳 處在人間,其由般若空觀所確立的「虛空」無礙精神的最終完成和呈現必定 在人間,在人心的無限、清淨的光輝裡。因此,「了本心源即無餘」的理念,

可以說是牛頭禪在「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基礎上,進一步確定地走向 人間,將視野聚焦於人間,將關切集中於人心,從而更加確定牛頭禪的人間 精神。

(三)牛頭禪以「行於非道,通達佛道」的修持為其人間精神之 實踐路向

談及牛頭禪的修持方法,學界討論較多的是「絕觀」觀法。「絕觀」無 疑反映出牛頭禪在具體實踐方法上的核心關切,但實際上在《絕觀論》中所 提及的「行於非道,通達佛道」理念,也與牛頭禪所主張的「絕觀」相契合,

其進一步呈現並豐富牛頭禪的「絕觀」觀法,揭示出牛頭禪實踐生命的重要 內涵,並且代表牛頭禪重要的實踐精神。

每一個沒有成佛的眾生,都必須在直臨諸種「非道」之境,以般若之平 等智化解、銷融諸種「非道」,諸種分別與不平等。因此,《絕觀論》中提 及的「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儘管突出「非道」,但實際上強調的是,從 自我生命中的每一個細節內察真心,每一個念想內察真心,表達的是主體在 生命中,時刻內察覺照的實踐精神。這種實踐精神當然是不捨人間的,尤其 不捨人間的種種生死病苦、貪念執著而直臨諸妄想迷惑;這種實踐精神是以 平等之精神,無礙之境界,絕對之力量自然化解生命中的種種困網、種種幻 夢;這種實踐精神,是在具體的生命中時時處處保持「絕觀忘守」,而不懼

(19)

困難、不懼諸種「非道」縛纏的。

無論是般若「虛空」無礙世界的建立,還是「了本心源即無餘」的真心 精神的確定,皆須從主體生命中的每一個念處、行處入手,去觀照、覺知宇 宙世界無所分別的實相,去確立、成就自我生命中與天地宇宙一體不二之精 神。般若空觀的建立,真心精神的回歸,無疑應該在人間時時處處去關切和 落實,是堅定在實相中萬法平等一如,從而不捨人間的穢濁、欲想和煩惱。

因此,我們說,牛頭禪確定「行於非道,通達佛道」的理念,實際上是在很 大程度上表達其人間精神的實踐路向,即以「虛空」般若精神為基礎的「絕 觀忘守」,並非刻意脫離具體的生命,刻意脫離人間的諸種生命情境,刻意 脫離人間的諸種欲念、煩惱而能成就的;而是在時時處處不斷的內照過程中,

方能促成「絕觀」。

質言之,牛頭禪三個理念所包含的人間精神,是相互融攝而不相分離,

同時,又是層層鋪進。「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表達人間萬法亦皆是道用,

「了本心源即無餘」對人的真心世界即同佛界進行確認,從而具體明確牛頭 禪的人間精神;「非道通達佛道」,則強調不但是無住的、清淨無垢的真心 是實相,人間的欲念、妄想亦與實相不二,亦可藉以通達佛道。

綜上所述,從牛頭禪「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了本心源即無餘」、

「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三個理念看來,牛頭禪是充滿豐富的人間精神。牛 頭禪的人間精神理念可以為現代人間佛教的建設提供借鑑,現代人間佛教的 弘揚無疑應該繼續發掘、弘傳和實踐牛頭禪的人間精神。

六、結論

學界在考察牛頭禪時,大多注重其禪法偏於「虛空為道本」的超越性 特質,牛頭禪的人間精神,在目前學界對牛頭禪諸多方面的研究中,是較

(20)

少涉及的。實際上,一種禪法越是趨向於「虛空」的般若精神,它必同時 是越深入地扎根於現實人間。星雲大師在弘揚人間佛教時,也一貫強調要 培養橫亙千古、穿越時空、無所不包的禪心,要成就般若自在無礙的空觀 智慧。

牛頭禪的禪學理念正是如此,它既將般若精神發揮到極致,又絕對肯 定和發揚主體的自性真心,同時處處呈現對現實生命的關切而具含人間精 神。我們以牛頭禪《絕觀論》諸種寫本為重要文本依據,通過發掘《絕觀 論》中「虛空為道本,參羅為法用」、「了本心源即無餘」、「行於非道,

通達佛道」三個基本理念的基本精神進行分析,以探索牛頭禪《絕觀論》

諸寫本中,所傳達和弘揚的豐富的人間佛教精神,從而明晰牛頭禪禪法的 人間性。我們通過揭呈牛頭禪的人間精神,以明晰人間佛教與傳統禪法精 神之間的關聯,以豐富當代的人間佛教精神,從而希能為當代人間佛教理 論和實踐的建設,提供些許啟示。傳統禪法中具有豐富人間精神,牛頭禪 即是如此。

牛頭禪所弘傳的「般若空觀」智慧,「明心見性」精神、「煩惱即菩 提」的實踐,應在現代人間佛教中,進一步傳承和發揚。人間佛教在當代社 會,雖應與現代社會的組織結構、時代精神相契合,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間佛 教應該脫離傳統佛教,它是與傳統佛教相契合,它繼承傳統佛教基礎的精神 傳統,因此人間佛教的精魂與傳統禪法的基本精神,不相違棄。

(21)

參考書目

1. 印順:《中國禪宗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

2. 印順:《中觀今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3. 印順:《中觀論頌講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

4. 星雲大師:《宗教與體驗》,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年。

5. 星雲大師:《安住我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

6. 星雲大師:《佛法與義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年。

7. 星雲大師:《定不在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

8. 星雲大師:《捨得》,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年。

9. 星雲大師:《心靈的探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

10. 星雲大師:《般若心靈的處方》,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11. 星雲大師:《不能不信自己》,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 年。

12. 星雲大師:《當下就是禪》,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 年。

13. 日.木南廣峰:〈牛頭宗について─特に絕 論を中心として〉,《駒 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1981 年。

14. 日.柳田聖山、常盤義伸:《絕觀論》,日本:禪文化研究所研究出版,

1976 年。

15. 日.柳田聖山:〈絕 論とその時代〉,《東方學報》52 冊,日本: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0 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McRae 的 The Northern School of Chinese Chan Buddhism , 和 Bernard Faure 的 The Will to Orthodoxy-A Critical Genealogy of Northern Chan.. Buddhism

This paper explore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view of Christianity on the basi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He espouses that the foundational tenets of Christianity include

此段文句僅在敦煌本《絕觀論》 P2885 寫本中出現,其他《絕 觀論》版本均未見記載。因此,有學者認為,現存《絕觀論》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